•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資產負債表基本要素范文

        資產負債表基本要素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資產負債表基本要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資產負債表基本要素

        第1篇:資產負債表基本要素范文

        關鍵詞:水資源;資產負債表;澳大利亞水會計報表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48

        1 引言

        水資源資產負債表,可以看作是“自然資源”這組總賬賬戶下的個別賬戶。國家資產負債表與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相當于分別對應著企業財務報表體系中報表與各總賬賬戶。編制水資源資產負債表是編制國家資產負債表的基礎。

        目前,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已經成為全球發展趨勢,在國外,國家資產負債表的探討已經比較深入。鑒于我國編制水資源資產負債表處在摸索的階段,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國內不少學者對水資源資產負債表進行了研究,均未達成統一認識。本文將歸納、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解讀澳大利亞水資源資產負債表,以期對我國編制水資源資產負債表有所啟發。

        2 水資源概述

        2.1 水資源的涵義

        關于水資源的定義一直處于爭論中,不同專家有不同定義。首先應明確水不等同于水資源。現在國內學者普遍認為水資源是一個與眾多因素緊密聯系并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一個復雜系統。

        2.2 水資源的特征

        與其他資源相比,水資源有其本身特征。首先,水的氣態、液態,固態不同狀態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其次,水的物理化學性質因地而異,包括淡水,咸水甚至有毒的工業污水;最后,水在不斷運動中。水資源的這些特征導致他與其他可以貨幣化的資產不同,又因為可再生性,流動性,使得水資源在計量的時候比其他自然資源更加困難。

        在我國,水資源的特征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水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占有量低;二是水資源分布極為不均;三是水資源質量問題,其中水資源污染情況尤為嚴重。因此,加深對水資源的研究很有必要。

        2.3 水資源價值的確定

        水資源價值的確定有兩種方法,一個是實物量,另一個是價值量。耿建新等(2006)在文中指出水資源的實物量計量的優點是方法簡單,成本低,能夠看出一個地區的水資源具體的情況。缺點是同樣一體積的水,在不同的環境下,效益是不同的。如果將不同地區的相同體積的水加總起來算總效益,是不科學的,也不便于不同地區的水資源的對比。而水資源的價值量是指一定量的水資源的市場價格,它能夠克服實物量計量的缺點,但是對水資源價值評估在實踐中操作起來十分困難。

        其實,水資源的實物量計量解決的是有多少體積的水。水資源的價值量解決的主要是單位體積的水是多少價格。本文認為只有將水資源的實物量和價值量計量結合起來編報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才可以全面綜合的衡量水資源的使用狀況,衡量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用水效率。但基于我國目前對水資源研究還在起步階段,我們可以先進行實物量核算,再進行價值量核算(蔡春,2015)。

        3 水資源資產負債表的構成要素

        水資源資產負債表包涵水資源資產、水資源負債和水資源凈資產這三個基本要素,并且這三個要素滿足“水資源資產-水資源負債=水資源凈資產”的恒等式。

        3.1 水資源資產

        國內不少學者都嘗試界定水資源資產,但目前沒有一個關于水資源資產標準的定義。要使得水資源資產在未來獲取的收益能夠量化,是非常困難的。陳艷利等(2015)提出國內大多學者都是由水資源的特性來定義水資源資產,而未能全面體現水資源資產的特性。因此,他在原有的水資源資產定義中完善并增加了水資源的核算主體、法律義務等方面的內容。本文認為陳艷利學者關于水資源的定義是目前比較全面,合理的。

        3.2 水資源負債

        是否確認水資源負債決定了是編制水資源資產負債表還是水資源資產平衡表,因此水資源負債的定義十分關鍵。

        絕大多數學者認為應該確認水資源負債,他們普遍認為應將過去由于追求經濟發展,犧牲了自然環境,大規模破壞生態系統,現在或者將來為了治理被破壞的生態系統,恢復原先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而付出的治理污染成本、生態維護成本部分確認為水資源負債(張友棠,2014;黃溶冰,2015);王姝娥、程文琪(2014)也持有同樣觀點,認為水資源資產負債表中水資源負債部分是反映企業為取得經濟利益而消耗水資源的過程中應付而未付的購買對價以及環境責任權支出。

        另一方面,也有學者認為,比如耿建新等(2006)在文章中明確提出水資源資產負債表的核心是水資源的占用和來源,即這樣的平衡表中并不包含水資源負債與水資源凈資產。也就是說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絕不能生搬硬套企業資產負債表的形式,即水資源只是國家資產負債表中的一類資產,水資源資產負債表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資產負債表,而是一張平衡表。

        然而就目前的技術水平來說,要準確估計未來應付的環境治理、恢復和保護成本極不現實,也達不到精確確定例如生態恢復成本的程度。因此蔡春教授(2014)提出在當前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的條件不成熟下,可以先編制自然資源資產狀況變動表,僅僅通過記錄資產變動情況來進行離任審計。

        本文認為,有必要確認自然資源負債,雖然目前情況下,對水資源負債的核算工作量大且過程復雜。但是根據會計中負債的定義,水資源負債是指由于水資源權益主體過去的不當行為造成的,預期會導致水資源在開發和使用時造成的損失以及為彌補損失付出代價的現時義務。我們不能因為現階段自然資源負債的核算存在的困難就不確認,確認自然資源負債有助于我們承擔起環境保護的責任,有助于我們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與十八屆三中建立的領導干部離任審計的出發點相契合。

        3.3 水資源凈資產

        不同的學者對水資源凈資產的定義爭論很多。一部分學者認為,水資源是國家所有,不能辨別哪一個具體的所有者。所以水資源資產負債表中沒有凈資產這個項目(朱友干,2015)。另一部分學者如耿建新等(2014)認為:水資源資產-水資源負債=水資源凈資產。水資源凈資產是通過水資源資產減去水資源負債的差額得到的。本文認贊同耿建新學者的意見。

        4 解讀澳大利亞水會計報表

        澳大利亞在水資源核算方面比較成熟,有一套較完善的會計核算體系,走在世界前列。澳大利亞的水會計報表包括水資產和水負債表、水資產和水負債變動表和水流量表;編制基礎是權責發生制;并且不是按照常規的貨幣計量假設,而是用體積來計量,單位是立方米。

        4.1 水資產和水負債表的會計平衡等式和結構分析

        水資源資產負債表左邊以地理位置為依據按照地表水、地下水和城市水系統三大類排列,列報了本期和上期的水量。右邊是水資源負債,不同于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澳大利亞水資源資產負債表沒有所有者權益這個項目,取而代之的是水資產凈額,而這個項目是用水資源資產減去水資源負債直接得到的。水資產和水負債表反映水報告主體在某一個時點的水資產和水負債的性質和數量,類似于財務會計中的資產負債表。

        水資源運動的客觀規律使得我們能把任意一項水變動引起水量的變化,以相互聯系的賬戶進行同時記錄,使得水的增加或減少與現存的水資產數量之間可以復核、驗算,便于不同水報表項目之間的勾稽,也有利于水資源的綜合管理。

        4.2 澳大利亞的水會計報表實踐對我國的適應性分析

        澳大利亞的水資源會計準則第一號被公認為世界上第一個綜合性的水資源會計標準,是各國研究的主要對象。同時中國和澳大利亞都是兩個被水困擾的國家,水資源狀況也有共同的特點,但是由于澳大利亞人口少,因此他的人均水資源量遠遠多于我國。因此需要批判地借鑒澳大利亞的經驗。

        陳波等(2015)提出我國應該學習澳大利亞系統的水會計理論和制度,他將財務會計中的復式記賬法應用于水資源核算中,這點應值得我們深思。但是畢竟兩國國情不同。如果將澳大利亞水會計報表生搬硬套應用于我國,會出現如下的局限性:它只對水資源的存量、流量和變化量進行計量和報告,即只是通過實物量計量水資源,而沒有包含對水質披露的相關信息,也缺少水價值量的描述。這與澳大利亞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提出水資源整體改革方案并付諸行動,在水資源管理上已經有完善的一套系統,且澳大利亞公民也有普遍的節水意識,同時澳大利亞目前有一套完整的水行政管理制度,切實有效的經濟政策手段,科學到位的水節約和管理技術等等因素有關。而我國水資源管理起步晚,水資源管理基礎薄弱,且不少地區為了經濟發展污染水資源,導致現在我國水資源污染問題日益嚴重。據環保有關部門統計,使用不安全飲用水的居民高達2.8億。因此陳波,楊世忠(2015)指出在借鑒澳大利亞水會計準則的理論和制度的時候,不能忽略對水質的計量、記錄和披露的有關問題的進一步研究。

        5 研究結論與建議

        5.1 統一水資源資產負債表的形式

        目前我國水資源統計資料主要分為供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和售水(居民生活用水、非工業用水、工業用水、其他用水和外售水)兩大類,且各地分類的細致程度不同,導致各省市的調查表格指標標準不一致,這加大了國家匯總數據的困難程度。澳大利亞的做法是按照行政領域劃分,制定每一個行政領域實際的供用水情況,然后將各領域的供用水情況合并成一個大表。由此得到啟發:由于我國水資源分布區域差別大,可以先由各省按照本省的水資源實際情況,將供水量或者用水量大的項目列出,編制適合本省情況的一個資產負債表,在本省范圍內統一標準,然后再匯總,編制我國國家的水資源資產負債表。

        5.2 建立一個完整的信息共享平臺

        當前,我國對水資源的管理處于一種多部門分別管理的狀態。各個部門大多各司其職,并沒有進行資料共享,并且每個部門記錄的數據零散。而水報表的編制依賴于會計核算的健全和會計資料的完整,需要大量的數據,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對全國的水資源進行普查,并在普查的基礎上進行精確的分類、估計。

        參考文獻

        [1]耿建新,張宏亮.我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框架及其評價[J].城市發展研究,2006,(4).

        [2]胡文龍.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基本理論問題探析[J].中國經貿導刊,2014,(4).

        [3]陳波,楊世忠.會計理論和制度在自然資源管理中的系統應用――澳大利亞水會計準則研究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會計研究,2015,(2).

        [4]張金峰,郭鐵女.澳大利亞、法國水資源管理經驗及啟示[J].人民長江,2012.

        [5]劉玉廷.中國會計學會七屆七次常務理事會工作報告[J].會計研究,2011,(7).

        [6]蔡春,畢銘悅.關于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理論思考[J].審計研究,2014,(5).

        [7]朱友干.論我國水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的路徑[J].財會月刊,2015,(19).

        [8]王姝娥,程文琪.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探討[J].現代工業經濟和信息化,2014,(09).

        [9]張友棠,劉帥,盧楠.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創建研究[J].財會通訊,2014,(10).

        第2篇:資產負債表基本要素范文

        【關鍵詞】會計準則;財務管理;資產負債表觀;貨幣時間價值

        一、會計準則與財務管理

        1.會計準則概述

        (1)會計準則的含義

        會計準則是會計人員從事會計工作的規則和指南,用以規范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行為,包括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對于我國的會計準則,可以從以下幾個層次來理解:首先,會計準則是國家財經政策法規的重要組組成部分;其次,會計準則是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必要保證;第三,會計準則是反映企業經營狀況、財務成果、界定產權關系的技術標準。

        (2)制定新會計準則的意義

        在計劃經濟時期,企業的核心部門是生產部門,生產出來的產品國家包銷,不需要同社會其他企業進行過多經濟來往。然而實踐證明,市場經濟是社會發展的大勢,市場經濟必將取代計劃經濟。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我國的經濟文化發展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資本市場也日趨成熟。隨著我國加入WTO,資本市場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資金投入方式發生改變,形成多元化產權。在市場運行中,如果語言不通,評價標準不同,資金可能因此而發生錯誤流向。所以,我們需要制定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會計準則,使用全球通用的高質量的商業語言,以便國內外市場和投資者了解并接受我國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有利于我們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總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頒布實施,是提高上市公司信息質量、促進資本市場發展的需要,是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需要,也是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和社會公眾利益的需要。

        我國新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包括三部分內容:一是基本準則,二是具體準則,三是應用指南。基本準則是總綱,是準則中的準則,它統馭著所有具體準則;具體準則主要為企業處理各種具體交易和事項提供統一標準,其制定須遵循基本準則;在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基礎上制定的會計準則應用指南,對會計實務中一些要點、重點和難點進行了規范,屬于操作層面的規定,這三部分共同構成了中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

        2.財務管理概述

        (1)財務管理的含義

        財務管理是在一定的整體目標下,關于資產的購置(投資),資本的融通(籌資)和經營中現金流量(營運資金),以及利潤分配的管理。

        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根據財經法規制度,按照財務管理的原則,組織企業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系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西方財務學主要由三大領域構成,即公司財務(Corporation Finance)、投資學(Investments)和宏觀財務(Macro finance)。其中,公司財務在我國常被譯為“公司理財學”或“企業財務管理”。

        (2)財務管理的目標及定位

        財務管理目標是企業理財活動所希望實現的結果,是評價企業理財活動是否合理的基本標準,它直接反映著理財環境的變化,并根據環境的變化做適當的調整,是財務管理理論體系中的基本要素和行為導向,是財務管理實踐中進行財務決策的出發點和歸宿。西方財務管理目標經歷了“籌資數量最大化”、“利潤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等多種提法。在我國,財務管理目標也經歷了“產值最大化”、“利潤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變革。在我國現階段公司財務管理目標仍然以企業價值或股東財富最大化為主要目標, 這一目標決定了企業財務管理在日常經營活動中的定位為企業的生存、發展、獲利籌集資金、利用資金,以實現企業價值或股東財富最大化。

        二、新企業會計準則對公司財務管理理念的影響

        1.注重資產質量,確立資產負債表觀

        (1)資產負債表觀含義

        資產負債表觀認為收入和費用僅是資產和負債變化的結果:收入是資產的增加或負債的減少,費用是資產的減少或負債的增加。資產負債表觀認為收益僅是資產和負債變化的結果,并要求收益的定性與定量都要服從資產負債表中對資產、負債的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說凈資產相同的增加和減少就被排除在收益的定義之外。這種觀點還拒絕將基于收益計算的所得稅進行期內攤配的遞延方法。

        (2)資產負債表觀的影響

        新企業會計準則實現了從重當前利潤到重長遠發展的突破。新會計準則在財務報表結構方面,確立了資產負債表的核心地位,突出資產負債表的重要性,要求企業提升資產信息質量。企業在所有者權益增加的情況下,才能表明企業價值的增加。因此,有助于限制企業的短期行為,促進企業貫徹科學發展觀,改善資產負債管理,優化資本結構,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1)會計核算一般原則的改動

        原準則中規定了12項基本原則,2006年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變更為8個原則,即客觀性、相關性、明晰性、可比性、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和及時性,并將其命名為“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我們可以看到,在舊準則中很重要的配比原則被取消了,這并不是說在會計核算中收入和費用可以不再需要配比,只是這種觀念弱化了,因為配比原則是收入費用觀所要遵循的一項重要原則,即收入費用觀將會計視為一個收入與費用的配比過程,主要目的是確定一定時期的收益。在配比原則下,資產負債表部分項目被用來匯集配比過程剩下的未來期間進行分配的費用,導致一些性質不明的待攤、預提費用進入資產負債表中。例如原財務制度的開辦費,一旦發生即屬于沉沒成本不可收回,但是為了遵循配比原則分若干次在未來期間分攤計入損益表,而將之列進資產負債表作為中轉,其本身并不符合資產的定義。同時,配比原則允許一些項目繞過損益表而直接在資產負債表的權益部分進行報告如“外幣折算差額”、“債務重組收益”、“資產評估增值”等,必然導致利潤表不能真實、全面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業績。

        新會計準則取消配比原則,表明我國會計收益理論正在向資產負債觀靠攏,在資產負債表觀下,資產負債表得到凈化,收益表信息得到完善,可以提供更全面有用的會計信息。

        2)所得稅處理方法的改變

        從理論上講,所得稅的會計處理方法主要有應付稅款法和納稅影響會計法兩種,納稅影響會計法又包括遞延法和債務法。如下圖:

        實施新會計準則以前,我國會計規范對所得稅會計方法沒有統一要求,允許企業在應付稅款法、遞延法和債務法之間進行選擇(我國原企業會計制度中所稱債務法通常屬于利潤表負債法),國內企業普遍采用應付稅款法,極少數采用遞延法或債務法。同應付稅款法相比,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會計處理程序雖然比較復雜,但卻更符合實際,更有利于企業的業績考評。不同的會計理念作用于所得稅會計實務,會產生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這些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不會影響按照稅法規定的應交所得稅的確定,但會對各期所得稅費用和期末資產或負債的確認及計量帶來不同影響。

        新企業會計準則對所得稅的會計處理要求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引入“計稅基礎”計量會計與稅收的差異,按照資產的定義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同時按照負債的定義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以所得稅資產或所得稅負債的增減變動確認和計量所得稅費用。

        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下,所得稅費用的計算公式如下:

        所得稅費用=當期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負債一遞延所得稅資產+轉回的遞延所得稅資產一轉回的遞延所得稅負債

        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運用,再一次加強了資產負債表的核心地位,利潤表成為資產負債表的附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站在未來現金流量凈增加額的角度,旨在真實體現資產和負債的未來可收回金額,真實公允地反映企業資產和負債未來能為企業帶來的實際現金流。企業在進行財務管理時,將更注重資產負債表的分析,改善資產負債管理,優化資本結構。決策將基于企業未來的長期、可持續地發展。

        3)對存貨發出計價方法的限制

        在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下,對存貨發出計價方法取消了“后進先法”,規定企業應當采用個別計價法、先近先出法或者加權平均法確定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從客觀性角度出發,先進先出法能真實反映存貨的實物流轉、更能反映存貨的現實價值。資產負債表觀更加重視資產的真正價值和質量,未來現金流量信息較之利潤而言更為重要。

        存貨發出計價方法的限制,對企業財務管理也有一定影響。后進先出法的取消,使得期末存貨賬面價值能夠反映其現實價值,企業在存貨管理時也就無需進行賬面價值和現實價值的轉換。

        然而,不能否認的是,在物價持續上漲的情況下,后進先出更符合謹慎性原則的要求;如果發生通貨膨脹,物價持續上漲,企業對于存貨的發出采用先進先出法,則成本會得不到補償,導致財務不穩健,理財風險加大。受多種因素的影響,2008年以來我國物價漲速明顯加快,因此,對于存貨庫存量較大、存貨周轉率較低的企業,應格外關注存貨管理的風險。

        2.重視現金流量信息,樹立資金時間價值觀

        資金時間價值是指一定量的資金經歷一定時間的投資和再投資所增加的價值。這一差額價值,在一般情況下表現為正差,即價值的增加額。企業資本的循環和周轉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進行的,時間是企業生產經營、資本增值的一個重要因素。對時間價值的利用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的經營觀念和經營效益。貨幣資金時間價值觀念歷來是財務管理理論中一個重要的觀念,而在我國舊的會計核算體系中很少涉及。新會計準則對資金時間價值作用給予了足夠的重視,這成為會計與財務管理新的結合點。

        (1)分期付款取得固定資產、無形資產

        《企業會計準則第4號―固定資產》第八條規定“購買固定資產的價款超過正常信用條件延期支付,實際上具有融資性質的,固定資產的成本以購買價款的現值為基礎確定。實際支付的價款與購買價款現值之間的差額,除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17號―借款費用》應予資本化的以外,應當在信用期間內計入當期損益。”

        《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第十二條規定“外購無形資產的成本,包括購買價款、相關稅費以及直接歸屬于使該項資產達到預定用途所發生的其他支出,購買無形資產的價款超過正常信用條件延期支付價款,實質上具有融資性質的,無形資產的成本以購買價款的現值為基礎確認。實際支付的價款與購買價款現值之間的差額作為未確認融資費用,除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17號―借款費用》應予資本化的以外,應當在付款期間按實際利率法確認為利息費用。”

        例:A公司2009年1月1日從B公司購入N型機器作為固定資產使用,該機器己收到,不需安裝。購貨合同約定,N型機器的總價款為1000萬元,分3年支付,2009年12月31日支付500萬元,2010年12月31日支付300萬元,2011年12月31日支付200萬元。假定A公司3年期銀行借款利率為6%,2009年1月1日固定資產的入賬價值為:

        NPV=500/(1+6%)+300/(1+6%)2+200/(1+6%)3=906.62萬元

        (2)分期收款方式下收入的確認

        《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第二章第五條規定“企業應當按照購貨方已收或應收的合同或協議價款確定銷售商品收入金額,但已收或應收的合同或協議價款不公允的除外。合同或協議價款的收取采取遞延方式,實質上具有融資性質的,應當按照應收的合同或協議價款的公允價值確定銷售商品收入金額。應收的合同或協議價款與其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應當在合同或協議期間內采用實際利率法進行攤銷,計入當期損益。”

        例:甲公司2007年初以分期收款方式銷售給甲公司一批產品,該批產品成二為800萬,計提存貨跌價準備100萬,公允價值為1000萬,銷售合同金額為1170萬,當期收到增值稅170萬,合同約定剩余款項在未來五年每年年末收取,實際利率為10%,(已知(P/A,10%,5) =3.7908),2007年末收到甲公支付的款項200萬。

        則:長期應收款的現值=200x(P/A,10%,5)=200x3.7908=758.16萬元。

        也就是說,新企業會計準則對于分期收款銷售收入的確認,不再像原準則那樣按照合同約定的收款日期分期確認銷售收入,即不再以合同約定的“名義價格”在商品發出或交貨時確認銷售收入,而應當按照應收的合同或者協議價款的公允價值確定收入金額。應收的合同或協議價款的公允價值,通常應當按照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確定。新企業會計準則的這項規定,使分期收款銷售商品的會計處理與資金時間價值緊密結合,更接近其經濟業務的實質。

        (3)預計負債的計量需要考慮資金時間價值的因素

        《企業會計準則第13號―或有事項》第六條規定“企業在確定最佳估計數時,應當綜合考慮與或有事項有關的風險、不確定性和貨幣時間價值等因素。貨幣時間價值影響重大的,應當通過對相關未來現金流出進行折現后確定最佳估計數”。相關現時義務的金額通常應當等于未來應支付的金額,但是,因貨幣時間價值的影響,資產負債表日后不久發生的現金流出,要比一段時間之后發生的同樣金額的現金流出負有更大的義務。所以,如果預計負債的確認時點距離實際清償有較長的時間跨度,貨幣時間價值影響重大,那么在確定預計負債的確認金額時,有必要考慮采用現值計量。例如,油氣井或核電站的棄置費用等,應當按照未來應支付金額的現值確定。確定預計負債的金額不應考慮預期處置相關資產形成的利得。

        現金流量信息在企業財務報表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財務管理的觀點來看,企業的價值就在于其產生現金流量的能力。財務管理與財務會計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即財務管理通常運用現金流量,而財務會計強調收入和利潤。事實上,財務管理本身不能與財務會計等同,比如在考慮一個項目時,我們對項目產生的現金流量折現而不是收益折現;對企業價值進行評估時,我們對股利而不是利潤折現。然而,新企業會計準則的頒布卻使得財務與會計彼此有了更深入的滲透。新企業會計準則中關于資金時間價值觀念的引入,要求企業財務管理要更加重視現金流量信息,處處要從提高經濟效益出發去考慮生產經營活動的進行,不可盲目擴大生產經營規模,片面追求產值,要把企業發展速度與效益很好地統一起來。要提高效益和綜合實力,就要敢于參加市場競爭,采取正確的經營戰略,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2006[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2]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08[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第3篇:資產負債表基本要素范文

        【關鍵詞】 資產負債觀;所有者權益變動表;綜合收益

        2006年2月,財政部頒發新的會計準則,標志著我國新會計準則體系的建立。新會計準則體系實現了會計理念的更新,其中一個重要的理念更新就是企業收益計量從收入費用觀向資產負債觀的轉變。伴隨著這種觀念轉變,我國企業業績報告模式也發生了變化,新會計準則將所有者權益變動表作為年度報告主表,并提出了綜合收益的概念。在2009年5月,財政部頒發了《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3號(征求意見稿)》,從2009年1月1日起,企業在利潤表“每股收益”項下增列“其他綜合收益”項目和“綜合收益”項目。綜合收益的披露將對企業當期業績報告產生重大影響。

        一、資產負債觀與收入費用觀比較

        在企業收益計量理論中,主要存在資產負債觀和收入費用觀兩大流派。

        收入費用觀是以利潤表為中心,收入、費用被看作是財務報表的基本要素,資產和負債是次一級的要素。在計量企業的收益時,先確認收入和費用,然后根據配比原則,將收入和費用按其經濟性質的一致性聯系起來,據以確定收益。收入費用觀強調對具體交易進行核算,收入定義為經營業務中已實現的營業收入,資產就相應成為企業擁有和控制的過去交易中形成的經濟資源。收益的基本公式為“收益=收入-費用”。

        收入費用觀以利潤表為報表重心,資產負債表成了利潤表的“附表”。收入費用觀下,會計目標限定于報告受托責任,在受托責任觀目標指引下,企業管理當局需要借助歷史信息來解脫受托責任,因此財務報告使用歷史成本計量屬性,強調費用與收入的配比,強調收益的平滑。

        收入費用觀下,由于強調配比原則,導致一些不符合資產負債定義的本質是費用損失的項目作為資產、負債項目在資產負債表中列示,例如舊制度規定的納稅影響會計法中的遞延法(利潤表債務法)強調所得稅費用與當期收入的配比,首先根據會計利潤計算當期所得稅費用,然后根據應納稅所得額再計算當期應繳所得稅額,最后倒擠出本期發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資產負債表中出現的遞延稅款借項和遞延稅款貸項僅僅是借貸記賬法記賬規則的產物,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資產和負債,而是以利潤表為中心的結果。

        資產負債觀是以資產負債表為中心,資產、負債項目被視作財務報表的基本要素,收入和費用是次一級要素。資產負債觀下,首先對資產和負債進行確認和計量,然后根據資產和負債的變化確認收益。資產負債觀認為,收益是扣除本期所有者投資和本期所有者分配項目后企業凈資產的變動額。即:收益=(期末資產-期末負債)-(期初資產-期初負債)-本期所有者投資+本期所有者分配。

        新會計準則將資產定義為企業過去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而負債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現時義務。資產和負債圍繞是否導致企業未來經濟利益流入和流出進行定義,資產和負債項目向報表使用者提供了面向未來的信息。資產負債觀下確認的總收益反映的是企業在一定期間內資產、負債價值的全部變化,而不管交易是否實現。

        與收入費用觀相比,資產負債觀更強調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要滿足決策有用性,信息就要面向未來,因而資產定義為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在資產負債觀下,資產和負債的計價優先于收益的確定,收入和費用圍繞著所有者權益變動,被定義為經濟利益的總流入和總流出。資產負債觀更多考慮如何真實反映資產和負債的價值,它要求資產和負債采用現行價值或公允價值計量,并將價值的變動在當期確認為收益。

        二、全面收益的概念及國際進展

        (一)全面收益概念

        全面收益這一概念是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于1980年在第3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SFAC3)中正式提出的。1985年,FASB在第6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SFAC6)中對全面收益和全面收益構成要素進行了規范的定義。全面收益被定義為:全面收益是指一個企業在一定期間由源于非業主的交易、事項及情況所引起的業益(凈資產)之變動。它可以簡單解釋為一定期間內除業主投資與分派業主款之外所有的業益變動。全面收益包括收入、費用、利得和損失四個要素。

        雖然全面收益與凈利潤在會計確認上都使用收入、費用、利得和損失四個要素,全面收益比凈利潤涵蓋內容更豐富,全面收益除包括企業經營活動中創造的經營成果以外,還包括企業在某一特定期間經濟交易或物價變動所帶來的未實現的資產變動導致的所有者權益變動,即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

        從全面收益概念來看,其反映的是一種損益滿計觀(有時又被譯作總括收益觀,all-inclusive income concept),按照損益滿計觀,影響所有者權益變動項目(不包括業主投資和分派業主款)屬于當期業績組成成分,盡管一部分項目被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但應該作為其他全面收益進行報告。

        (二)IAS1對全面收益業績報告模式的改進

        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在2003年修訂的“第1號會計準則―財務報表列報”(IAS1)中要求企業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中報告其他全面收益。自2004年開始,IASB和FASB共同開展“財務報表列報”這一項目研究,研究如何改進財務報表列報以滿足財務報表使用人的需求。

        IASB在2007年9月正式修訂并IAS1,修訂后的IAS1在全面收益報告的內容和格式方面均發生變化。IAS1不允許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中報告全面收益。全面收益可以在單表法中列示,既含有非業益變動的總計數也包括凈收益項目的小計數,或者采用雙表法,一張報表報告當期凈利潤,另一張報表報告全面收益,如果企業使用雙表法報告全面收益,報告全面收益的第一項內容應是凈利潤,然后是其他全面收益,匯總金額為全面收益。

        IAS1規定其他全面收益項目包括:重估價值的變化;設定受益養老金計劃所產生的精算利得和損失;國外經營部分財務報表折算所產生的利得和損失;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重新計量所產生的利得和損失;現金流量套期中套期工具的利得和損失的有效部分。

        IASB認為禁止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中報告全面收益,可以使財務報表使用人更好地理解業主原因引起的所有者權益變化和非業主原因引起的所有者權益變化。IASB指出,其能夠為報表使用者評價和預測企業的現金流量提供更可靠的指標,并能提供與決策更相關的信息。

        三、新會計準則體現全面收益理念

        新會計準則體現了資產負債觀以及全面收益的理念。新會計準則對企業業績報告的影響源于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引入,并體現在新增加的“利得”和“損失”要素上。公允價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對諸如金融工具和投資性房地產項目進行后續計量,要求企業在財務報告中確認未實現的利得和損失。

        利得“是指由企業非日常活動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流入。”損失“是指由企業非日常活動所發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所有者利潤分配無關的經濟利益的流出。” 這兩個概念的引入,使得傳統會計收益的范圍得以擴展。利得和損失又進一步分為直接計入當期損益的部分和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部分。

        新會計準則盡管引入“利得”和“損失”兩個要素,然而在利潤表中并沒有單列這兩個項目,利得和損失項目包含的內容也只是在各項具體準則中進行規范。其中包括:(1)資產減值損失,包括各項流動資產和長期資產減值發生的損失;(2)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核算企業在初始確認時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包括交易性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和直接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以及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衍生工具、套期業務中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應計入當期損益的利得或損失;(3) 投資收益,包括長期股權投資確認的投資收益或損失,企業處置金融資產和投資性房地產的處置損益;(4)營業外收入和營業外支出項目,主要包括處置非流動資產、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罰沒項目產生的利得和支出,以及政府補助利得、捐贈支出、非常損失等。

        按照新會計準則,利潤=收入-費用+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損失,而這也僅僅是在利潤表中體現的利潤。這部分利潤會在會計期末結轉到所有者權益項目當中,然而并不代表企業全面收益。根據新會計準則報告要求,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屬于全面收益的一部分。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項目又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凈額,權益法下被投資單位其他所有者權益變動的影響,與計入所有者權益項目相關的所得稅影響,和其他項目。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會計準則體現資產負債觀,資產負債觀關注企業凈資產的變化。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項目屬于沒能在企業凈利潤中反映的價值變動。

        四、報告綜合收益――企業業績報告最新進展

        新會計準則要求企業編制所有者權益變動表,根據所有者權益變動表的信息,可以得到企業在會計期間內的綜合收益信息。然而由于綜合收益的信息僅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中報告,其有用性可能會受到質疑。

        2009年5月,財政部頒發了《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3號(征求意見稿)》,從2009年1月1日起,企業在利潤表“每股收益”項下增列“其他綜合收益”項目和“綜合收益”項目。“其他綜合收益”項目,反映企業根據會計準則規定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各項利得和損失扣除所得稅影響后的凈額。“綜合收益”項目,反映企業凈利潤與其他綜合收益的合計金額。這意味著,我國企業報告綜合收益項目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在利潤表中引入綜合收益指標,將有助于投資者分析企業的全面收益情況,投資者不必借助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去分析企業當期的綜合收益。另外,在利潤表中報告綜合收益將突出綜合收益的理念,投資者在評價企業當期和未來業績時,會更加關注未包含在損益表中的其他利得和損失項目。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為例,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價值變動計入所有者權益,僅當其被出售時才能將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因此,企業通過在其他綜合收益項目中報告當期直接確認的利得和損失以及前期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當期轉入利潤的金額,將提供給投資者這一金融資產價值變動對當期以及未來業績影響的信息,將有助于投資者分析企業當期全部已實現收益的構成成分,進而提高業績報告的有用性。然而,也應意識到,由于其他綜合收益全部都是未實現的利得和損失,因此報告這一信息可能會增加企業業績報告的波動性,對投資者評價企業業績帶來干擾。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S].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第4篇:資產負債表基本要素范文

        關鍵詞:會計要素;會計目標;會計方法

        環境交化對財務會計系統的影響,主要涉及會計確認與會計計量兩大方面。而會計確認與計量均離不開會計要素。經濟新體制、經濟新方式以及經濟新類型的出現,首先表現在對會計要素(體系)內容與結構的影響,當然,這種影響是通過會計目標來實施的。就財務會計學本身而言,會計要素及其內在聯系是會計方法建立的基礎,其直接關系會計目標的實現。因此,各國會計準則機構都十分重視會計要素問題的研究。

        本文試圖.通過比較我國、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所確立的會計要家,提出關于新經濟環境下會計要素問題的若干看法。

        一、會計核算對象要素的比較

        1.FASB的會計要素。

        FASB在1985年12月發表的第6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SFACNO.6)中,將會計核算對象要素劃分為10個,即資產、負債、權益或凈資產、業主投資、派給業主款、收入、費用、利得、損失、全面收益。其中,"業主投資"與"派給業主款"是企業與其作為業主的所有人之間的交易。業主投資表現為企業收到業主投入的各種資產(投入的也可以是勞務,或抵償、轉換了的企業負債),其結果是"增加其在企業中的業主利益或權益",但新業主受讓舊業主的交易,不屬于"業主投資"的內容;派給業主款則是指企業向業主轉交資產或承擔負債而"減少企業里的業主利益或權益"的交易。顯然,就經濟實質而言,業主投資要素和派結業主款要素是對權益要素內容的進一步深化。

        FASB使用了狹義概念的"收入"和"費用"要素。收入僅指正常經營活動和投資活動的收入,依據的是"流轉過程收入理論",強調收入實現的完整過程。費用則僅指正話經營費用或支出,依據的是配比性和應計制會計原則,強調費用產生的因果關系和費用責任的合理歸屬。對于非正常經營收入,FASB單獨設立了"利得"要素加以反映,因為利得實質上是一"偶發性"、"邊緣性"的"凈收益"。設立"損失"要素反映非正常經常活動的支出,因為損失實質上是一種"偶發性"、"邊緣性"的"凈虧損"。利得與損失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毋需按配比性原則加以確認。"全面收益"僅僅是將收入、費用、利得和損失定期匯總的結果。

        2.IASC的會計要素。

        IASC在1989年的"關于編制和提供財務報表的框架"中,將會計要素確定為資產、負債、產權、收人和費用等5個。

        IASC依據收入確認的"流人量理論",選擇了廣義的"收入"要素概念。IASC認為,利得與收入一樣,都代表"經濟利益之增加",它們在性質上沒有什么不同,因而不將收入和利得作為不同的會計要素。與廣義收入要素相對應的是廣義的"費用"要素。按IASC的理解,費用既包括"在企業日常活動中發生的費用";也"包括了損失",并且,由于損失是指"經濟利益之減少""和其他費用在性質上沒有差別",因而也不把損失視作獨立的會計要素。

        IASC進一步認為,從會計確認與計量方面看,收入和費用的確認和計量也就是利潤的確認和計量,因此不必單獨設立類似"利潤"的會計要素。

        3.我國的會計要素。

        中國在1992年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中,首次明確確立了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等6大會計要素。按《收入》具體準則的解釋,收入是指"企業在銷售商品、提供勞務及他人使用本企業資產等日常活動中形成的經濟利益總流入"。顯然,該收入要家為狹義概念,僅僅包括企業持續的生產經營活動所取得的收入。《企業會計準則》將費用定義為"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耗費",意味著費用只包括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生產經營費用,而不包括"投資費用"、"營業外支出"等非生產經營費用。中國單獨設立了"利潤"要素,并規定其包括"營業利潤"、"投資凈收益"和"營業外收支凈額"等內容。該利潤要素,既包括其他要素的匯總結果,又含有自身的特定內容,與FASB的"全面收益"尚有區別。

        4.幾點比較結果。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FASB、IASC和中國所確立的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或稱權益、產權)要素在本質界定和內容規范等方面基本相同。區別僅在于:FASB十分重視業主(投資者)權益的變動,因而,針對企業與業主之間交易所導致?quot;權益增加"與"權益減少",還單獨設立了"業主投資"和"派給業主款"要素加以反映。

        區別較大的是關于收入、費用、利潤等要素的設立:

        (1)FASB和中國的會計準則以"流轉過程收入理論"為依據,強調收入與其相關的成本、

        費用的因果關系,選擇了狹義的收入要素概念。但不同的是,在界定收入要素的內容時,FASB

        是依據交易的重要性(如"其持續的、主要或核心業務"),而中國則是直觀地依據經濟業務的內容(我國基本會計準則與"收入"具體準則所界定的收人內容有差異--作者注)。

        (2)與FASB和中國不同的是,IASC是依據"流人量理論"確立包括營業收入和利得的

        "收入"要素,選擇了廣義的收入要素概念。其原因是,IASC認為收入與利得性質相同,都是"經濟利益的增加",故不必分開設立單獨的會計要素。

        (3)與收入要素的確立相對應,FASB和中國采用了狹義的"費用"要素概念。但FASB同

        樣強調產生費用交易的重要性,認為能列入費用要素的是指企業"持續的、主要或核心業務"所發生的費用,而中國則將費用要素限定為"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耗費"。IASC則采用了廣義的"費用"要素概念。

        (4)對因發生與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無直接關系的交易而產生的各項"收入"和"支出"(即我國通常所言"營業外收入"和"營業外支出"),基于其"邊緣性或偶發性"、收支間無因果關系等特征,FASB單獨設立了"利得"和"損失"要素,而中國將其直接納人單獨的"利潤"要素,視為企業利潤的直接組成部分。然而,IASC卻將它們分別作為"收入"要素和"費用"要素的內容。

        (5)對于企業在特定期間所取得的經營業績,FASB單獨設立了"全面收益"要素,并將其內容規定為"(收入一費用)十利得一損失",中國設立了"利潤"要素加以反映,其包括的內容在結果上與FASB的"全面收益"相同。IASC雖然未設立單獨的"利潤"要素,但其將收入與費用的確認與計量等同于利潤的確認與計量,因此,IASC所認定的經營業績(即利潤)的內容實質上相同于前述"利潤"或"全面收益"。在企業經營業績的確定上,FASB、IASC和中國都采用了"損益滿計觀(或稱全面收益觀)"。

        二、會計核算對象要素的改進

        總體上看,FASB、IASC和中國之會計要素確立各有千秋。三者均確立了會計核算對象的"基本要素",但卻忽略了其他層次要素的界定。在所確立的基本要素中,IASC的結果較為合理。FASB盡管涉及到次級層次要素的確立,如"業主投資"等,但全部要素之間的內在關聯性卻無法加以解釋。中國會計準則基本吸收了FASB和IASC的長處。

        然而,筆者認為,上述會計要素確立存在兩大方面的缺陷:理論上的缺陷是忽略了影響會計要素確立的決定因素;實務中的缺陷是現有會計要素無法為會計方法提供理論說明(如各種財務報表的理論依據)且會計要素缺乏應有的內在邏輯關系。

        會計要素的確立主要取決于實體的經濟活動特征和投資者等對企業所提供的會計信息的要求。確立會計要素,目的在于規范對會計核算對象及其規律(表現為會計核算對象要素及其內在聯系)的認識,為會計信息系統的正常運行奠定基礎。會計對象要素及其關系是各種會計方法建立和應用的理論基礎。包括帳戶、復式記帳、會計確認與計量、財務報表等,而會計方法的運用又直接關系到企業投資者等對會計信息需求的滿足。因此,會計對象要素的界定,既影響會計方法的選擇與運用,又關系到會計目標的實現程度。

        經濟環境和企業經濟活動的特點,影響到會計對象要素的確立。盈利組織與非盈利組織經濟活動的目標和特征等均有較大差別,因而其會計對象要素的設立也不相同。非持續經營企業的經濟活動特征、具體會計目標等有別于持續經營企業,其所確立的會計對象要素亦有差別。比如,清算企業的會計對象要素是清算資產、清算債務、清算凈權益、清算利得和清算損失。

        會計目標是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報告所要達到的目的,它是會計系統與社會經濟環境的聯結點,體現著企業經濟環境對會計的客觀要求和投資者對會計信息的內在需要。會計對象要素的確立深受會計目標的影響,由于會計目標的內含與外延總是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變遷而不斷變化與深化,故會計對象要家的劃分以及不同要素的重要程度等,均非一成不變。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斷創新以及其他新型交易的迅速發展,使得投資者對企業會計信息的需求在廣度和深度上均有很大程度的拓展。相應地,會計對象要素的確立也在發生深刻變化。1992年10月,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ASB)發表第3號"財務報告準則"(ARSNO.3),針對傳統財務會計系統下損益表只揭示"已實現、已確認"收益而不能滿足投資者對"真實與公允"信息的需求的缺陷,提出了確認"全面收益"的思想。該份準則將損益表包括的內容,從"已實現、已確認"項目擴大到"未實現、已確認"項目,并以"利得"和"損失"要素以廣義的解釋,認為利得是"除涉及所有者投資以外的所有者權益的增加",在內容上包括收入和其他利得;而損失是"除涉及分派給所有者款項以外的所有者權益的減少",在內容上包括費用和其他損失。無獨有偶。美國于1997年公布的第13C導"財務會計準則公告"(SFASNO.130)要求報告企業的"全面收益",實際上也是類似作法。因此,我們應以發展和變化的觀念去認識會計對象要素及其確立問題。

        經濟環境和會計目標變化對會計要素的影響結果,主要體現在會計要素結構體系的完善和會計要素內涵的延伸(如利得、全面收益等要素內涵的"擴容")。

        筆者以為,會計對象要家實質上是一個包括多層次結構的整體概念,在這個結構整體中,

        靜態要家與動態要素相統一,存量要家與流量要素相結合,基本要素、次要素、支要素分三個層次相互關聯。

        整個會計核算對象首先被劃分為若干"基本要家呼有資產、負債、權益、收入和費用·。它們是整個會計對象要素概念體系的"骨架"。對各基本要素作進一步劃分,便產生"次要素",如資產次要素現金、應收帳款、存貨、固定資產等,負債次要素短期借款、應付帳款、應付股利、長期借款等,權益次要素實收資本、留存收益等,收入次要素營業收入、其他收入等,費用次要素生產成本、期間費用等,它們是基本要素的細目,用來說明基本要素的具體內容。"支要索"是次要素的合理延伸,重在揭示次要素的變動過程,而不僅僅是變化結果。如將"現金"次要素進一步區分為現金流人和現金流出支要素,可以揭示現金的流轉過程,而將"實收資本"次要素進一步區分為業主投資和公司退資本要素,將"留存收益"次要素進一步區分為利潤和利潤分派支要素,可以更詳細揭示業益的具體變化情況。其他資產等要素皆可如此劃分。

        存量會計要素重在反映資金的實際狀態,流量會計要素重在反映資金的流動過程。資產、負債和權益等靜態基本要素及其各"次要素",一般為"存量要素",而其"支要家"和各動態要素一般為"流量要素"。存量要素和流量要素所包含的內容不同,其提供的會計信息也不一樣。

        在"基本要素"層次,筆者主張取消原有"利潤"要素。主要理由在于,利潤的形成實際是收入和費用對比的結果,而對比前的"利潤"體現在所獲得的收入和所發生的費用中,對比后?quot;利潤"實質上已經成為所有者權益的一項內容。因此,筆者認為"利潤"應歸于權益要素的支要素,"利潤"作為基本要素存在缺乏企業實際的經濟交易這個依據。同時,筆者還主張設立廣義概念的"收入"和"費用"要素,以便從理論上給予會計對象要素概念體系以科學解釋,從現實上使其與國際會計慣例保持一致,增強其適用性。

        前已述及,會計對象要素的確立,不僅關系到企業會計目標的實現,而且也影響會計方法的運用。眾所周知,編制財務報表是會計的基本方法,然而,理論界對于財務報表建立的"理論基礎"問題卻一致眾說紛云。盡管人們對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作為資產負債表的理論基礎、收入、費用和利潤作為損益表的理論基礎已經認同,但?quot;現金流量"作為現金流量表的理論基礎卻一直心存疑義。主要原因是:"現金流量"憑空而來,讓人難以置信;同樣作為財務報表的理論依據,"現金流量"與資產、負債等"平起乎坐",讓人難以接受。筆者認為,各種財務報表建立的理論依據都是會計對象要素及其內在聯系,只是不同的財務報表以不同的要素及其關系為理論基礎。基本要素可以作為財務報表的理論基礎,次要素、支要素同樣可以。如現金流量表建立的理論基礎就是"現金流人"、"現金流出"支要素和"現金(存量)"次要毒及其關系。

        應當指出,作為財務報表理論基礎的要素,既可以是處于同一層次的要素(如資產負債個表),也可以是處于不同層次的要素(如現金流量表以及損益表等);既可以是某一單一內容的要素(如現金流量表),也可以是幾項不同內容的要家的組合,如原來的財務狀況變動表就是以所有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內容的次、支要素為基礎的。

        按照筆者提出的會計對象要素框架結構理解,財務報表所反映的無非是資產、負傷、權益、收入和費用等內容,主要反映"基本要素"內容的財務報表是企業基本的財務報表,如資產負債表、損益表。一般而言,以基本要素為基礎建立的財務報表具有相對穩定性,而以次要素或支要素建立的財務報表其可變性較大,現金流量表取代財務狀況變動表即是證明。當然,為適應經濟環境和會計目標的變化,企業的財務報表體系與結構將不斷變革,但其理論基礎仍將是上述會計對象要素框架結構。

        參考文獻:

        [1]財政部會計司.國際會計準則[S].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2.

        [2][美]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婁爾行譯.論財務會計概念[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2.

        [3]葛家甜,林志軍.現代西方財務會計理論[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

        第5篇:資產負債表基本要素范文

        關鍵詞:報表列報 財務 效果

        財務報表主要分析企業具體財務情況,是企業經營和盈利是否最大化的最直接表現形式,具有直觀性、科學性和計劃性的特點。一般而言,財務報表列報的核心內容主要體現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利潤表 、所有者權益變動表等項目。但是,當前我國部分企業存在業務活動錯位的現象,財務報表的反映情況存在失真,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效益情況,現行的財務報表列報結構難以達到確切反映企業的實際業務活動的資產、負債分布狀況和現金流量信息的要求。

        一、我國財務報表列報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改進方向

        目前,我國企業特別是上市企業的財務報表列報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資產負債表列報失真現象嚴重。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部分企業存在隱瞞投資性房地產的現象,存在出租房產卻不在資產負債表中披露出來,而是將其置于“固定資產”中。即便這種不合理的現象不會對企業的財務成本模式運行和企業總資產造成太大的影響,但是在企業評估上,大大影響了投資者對其的真實性評估,屬于一種委婉的市場欺騙行為。其次,在部分企業中仍然存在遞延收益的隨意列報現象,由于目前的財務資產負債表中沒有“遞延收益”項目的單獨列項,各企業的遞延收益的列報缺乏統一性和規范性,隨意標識資產列報,有的甚至將遞延收益列入“其他非流動負債”、“流動負債”項目中,更有甚者,部分上市公司混同政府補助和專項應付款。這些失真的列報信息大大阻礙了財務的真實反映,將嚴重影響到會計信息的有效性和可比性。最后,預計負債的確認和列報存在一定的問題。目前大部分企業涉及預計負債確認事項中所涵括的項目不全,或者沒有根據現行的準則和規定進行全面確認和認真披露。目前的新會計準則中所包含的預計負債的確認和列報主要有虧損合同、重組義務等十多項,而大部分企業都沒有進行全面的反映,使得投資者對企業的準確評估不準確,難以對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和盈利情況做出正確判斷。

        第二,目前企業的財務報表附注披露不夠精準。財務報表附注的主要功能是對企業資產負債、利潤和現金流量以及所有者權益情況進行全面真實反映的文字描述或信息明細表述,是企業的財政決策的主要信息依據。但是目前部分企業的財務報表附注披露卻不能在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權益變動表中真實的反映項目說明。作為財務報告的有機組成部分,卻不能對會計報表進行有效的說明。具體說來,企業財務報表附注披露的缺陷主要表現在:

        1、沒有對金融資產進行詳細的分類,不能及時的對公允價值確定依據進行詳細說明;

        2、部分附注中關于業務數據的披露表現的不夠詳細,甚至缺乏可理解性;

            3、對重要項目數字的變動情況沒有及時進行記錄,在會計報表相關數據有較大變動時,沒有及時地進行附注說明,很多企業都存在避重就輕的不合理想象;   

        4、缺乏對一些隱形關聯方關系和交易信息披露,或者體現的不夠充分。

        第三,現金流量表列報存在混亂失真的現象。目前新的現金流量表準則規定了“企業必須在附注中披露凈利潤調節為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的信息,金融企業(含保險公司)可根據行業特點和現金流量的實際情況,合理確定其經營活動的現金流量項目,購買或處置子公司及其他營業單位的現金流量以凈額單獨列示在投資活動的現金流量中,外幣現金流量應折算成企業的報告貨幣,經折算后的外幣現金流量應依其性質分別歸入經營活動、投資活動或籌資活動中,匯率變動對現金流量的影響,以現金流量發生日或平均匯率折算,與經營活動、投資活動或籌資活動分開,單獨列示。”但是,當前大部分的企業仍舊沒有遵循心的規則進行正常的現金流量列表顯示。在增值稅的列報、職工薪酬支出的列報和銀行存款利息收入的列報上存在缺乏或者混亂的現象,大部分企業仍然在列表過程中想當然的進行分類,造成列表失真。例如,目前部分上市公司將銀行存款利息列入“收到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或者“收到其他與投資活動有關的現金”項目中,就混淆了銀行現金流量的概念。

        二,基于財務分析視覺改進財務報表列報效果分析

        針對財務報表列報的缺陷,財務管理相關部門進行了必要的改革和創新。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與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共同發起了財務報表列報的相關合作項目。新的財務管理方式和財務報表列報的結構都有明顯的改進,以下將在財務分析的視覺下進行報表列報改進的效果分析。

        第一,從報表列報的改進歷程上看,財務報表的指導思想一直遵循:“ 提高財務報表信息的有用性,從而有助于投資者和其他報表使用者進行財務分析。”從2003年提出綜合收益模型一直發展到現在的“財務報表列報”聯合項目上,都一貫的堅持此種指導思想。因此,監測改進后的列報后報表的財務分析是不是具有更多更準確的信息含量,不言而喻。

        第二,基于報表項目按活動性質分類的思想,將企業盈利能力的驅動因素進行科學分類。著名的經濟學家Stephen.H.Penman認為:“以利息、股利或市價上漲的形式獲取回報的投資活動和債務融資等屬于金融活動,因此將報表項目區分為經營活動與金融活動兩類,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一個以股東權益回報率為核心的盈利能力分析體系。”目前的分析體系將財務報表主要分為三個層次:一是金融負債和經營負債杠桿的影響層次,二是邊際利潤率和資產周轉率對經營活動盈利能力的影響層次;三是邊際利潤率、資產周轉率和凈借款成本的驅動因素層次。根據2007年引入的“改進的財務分析體系”,我國的財務報表列報根據經營活動的基本原則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從以上三 個層面進行分析,將報表項目分為“經營資產和金融資產、經營負債和金融負債、經營活動損益和金融活動損益”等類別,并且進行相關的核心公式計算,進一步改善財務分析體系對企業凈利潤及驅動因素的影響。

        第三,新的財務報表列報方式不再是以資產、負債、權益、收入、費用、利得、損失等為基本要素進行報表劃分,而是根據企業活動的基本性質進行分類。從效果上來看,這樣進行財務報表劃分的優勢主要體現在:

        1、有助于企業根據企業的經營活動和業務情況進行有效的系統評估。

        2、有利于企業經營活動的政策決策的正確性和時效性,為企業提供更加有價值的財務信息,從而使企業投資活動也業務活動科學有序進行。

        3、有助于通過預測和折現的手段來分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體現及經營活動、投資活動和融資活動應采用不同的估值方法的選擇。

        4、有助于企業財務報表使用者獲取更高信息量的財務指標:“經營資產收益率(凈經營利潤/經營資產)、實際平均利息率(利息/有息負債)和實際的財務杠桿(有息負債/股東權益)等。”

        第四,在財務報告上,加強了管理層強制披露,強化報表的可比性。目前的企業管理層在進行財務報告上添加了較多的主觀性因素,通過主管的管理意圖和職業判斷,同樣行業的企業出現不同方式的財務報告,不利于財務報表的比較。而改進財務報表的相關措施,統一報表結構形式,加強財務監督,“明確規定融資類資產和負債限于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對財務管理層加以配套的指南,強化了報告的一致性,有利于加強財務報表的可比性。

          結語:針對現行財務報表列報存在的資產負債表列報失真現象嚴重、財務報表附注披露不夠精準、現金流量表列報混亂失真等現象,進行有針對性的措施改進,能夠有效的加強報表的財務分析中信息含量的準確性,加強報表的可比性,促進報表列報的明晰化、科學化。

        參考文獻:

        [1]斯蒂芬·H·佩因曼著.2005.財務報表分析與證券定價.劉力,陸正飛譯.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第6篇:資產負債表基本要素范文

        關鍵詞:杜邦體系 現金流量 凈資產收益率 權益經營凈現率

        杜邦體系自產生以來在實踐中得到廣泛的應用與好評。隨著經濟形勢的發展及人們對企業管理要求的不斷提高,傳統杜邦體系逐漸暴露出一些缺陷,如沒有反映現金流量,對損益沒有區分經營損益和金融損益等。雖然前人在相關方面進行了改進,但有的是單純地將傳統杜邦體系中利潤指標全部簡單地替換為現金流量指標;有的雖然對損益進行了區分,但忽略了現金流量指標;也有極少數既對損益進行了區分,也引入了部分現金流量指標,但卻沒有對現金流量指標進行進一步分析。鑒于此,筆者對傳統杜邦體系進行了改進,在將資產區分為金融資產和經營資產,將負債區分為金融負債和經營負債,將損益區分為金融活動損益和經營活動損益的基礎上,又將現金流量引入杜邦分析體系,構建了以權益經營凈現率為核心指標的新杜邦分析體系。

        引入現金流量的新杜邦分析體系構建

        (一)引入現金流量的新杜邦分析體系的核心公式

        權益經營凈現率=盈余現金保障倍數×權益凈利率

        其中:權益凈利率=凈經營資產利潤率+杠桿貢獻率

        因此,權益經營凈現率=盈余現金保障倍數×(凈經營資產利潤率+杠桿貢獻率)

        根據該公式,權益經營凈現率的高低取決于三個驅動因素:盈余現金保障倍數、凈經營資產利潤率和杠桿貢獻率。這三個因素又可以作進一步分解,如下:

        盈余現金保障倍數=經營現金凈流量÷凈利潤

        經營現金凈流量=經營活動現金流入-經營活動現金流出

        凈利潤=稅后經營利潤-稅后利息費用

        凈經營資產利潤率=稅后經營利潤率×凈經營資產周轉率

        稅后經營利潤率=稅后經營利潤÷營業收入

        凈經營資產周轉率=營業收入÷平均凈經營資產

        杠桿貢獻率=經營差異率×凈財務杠桿

        經營差異率=凈經營資產利潤率-稅后利息率

        稅后利息率=稅后利息÷平均凈負債

        凈財務杠桿=現金凈負債率×權益凈現率

        現金凈負債率=平均凈負債÷現金凈流量

        權益凈現率=現金凈流量÷平均權益

        (二)引入現金流量的新杜邦分析體系圖

        為了更直觀地反映上述各指標間的關系,構建如圖1所示的新杜邦分析體系圖。

        引入現金流量的新杜邦分析體系的主要指標分析

        (一)權益經營凈現率

        權益經營凈現率作為引入現金流量的新杜邦分析體系的核心指標,其反映企業一定時期內經營現金凈流量與平均所有者權益的比率。引入的現金流量是指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由于經營活動總結了形成凈利潤過程中各經濟業務和事項的現金影響,加之經營活動是一個企業的主要穩定活動,經營活動的現金流量是企業獲得現金的一個穩定可靠的來源,因此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構成了與現金流量有關指標的基本要素。權益經營凈現率是評價企業自有資本及其累積獲取經營現金流量水平的具有綜合性與代表性的指標。一般認為,權益經營凈現率越高,企業自有資本獲取經營現金流量的能力越強,運營效益越好,對企業投資人權益的保證程度越高。權益經營凈現率主要受盈余現金保障倍數及權益凈利率兩個因素影響。

        (二)盈余現金保障倍數

        盈余現金保障倍數是評價收益質量的主要指標,它是指企業一定時期內經營現金凈流量與凈利潤的比值。該指標數據取自利潤表及現金流量表,反映企業當期凈利潤中現金收益的保障程度,真實反映了企業盈余的質量。該指標是從現金流入和流出的動態角度,對企業的收益質量進行評價,在收付實現制的基礎上,充分反映出企業當期凈利潤中有多少是有現金保障的。一般來說,盈利企業的盈余現金保障倍數等于或大于1說明企業的利潤具有相應的現金流量為保障。該指標越大,表明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凈利潤對現金的貢獻越大。在權益凈利率不變的情況,提高盈余現金保障倍數,會提高權益經營凈現率;反之,盈余現金保障倍數降低,權益經營凈現率也會降低。而盈余現金保障倍數又受到經營現金凈流量與凈利潤兩個因素的影響,在凈利潤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提高經營現金凈流量可以提高盈余現金保障倍數。而提高經營現金凈流量的途徑一方面是盡可能提高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另一方面是盡可能降低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出。

        (三)權益凈利率

        權益凈利率是衡量資本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標,是指企業一定時期內凈利潤與平均凈資產的比率。該指標數據源自利潤表及資產負債表,是評價企業自有資本及其累積獲取報酬水平的最具綜合性與代表性的指標,反映企業資本運營的綜合效益。該指標通用性強,適用范圍廣,不受行業局限,在國際上對于企業的綜合評價分析中使用率非常高。通過對該指標的綜合對比分析,可以看出企業盈利能力在同行業中所處的地位,以及與同類企業的差異水平。一般認為,權益凈利率越高,企業自有資本獲取收益的能力越強,運營效益越好,對企業投資人和債權人權益的保證程度越高。在盈余現金保障倍數不變的情況下,提高權益凈利率,就可以提高權益經營凈現率。反之,權益凈利率降低,權益經營凈現率也會降低。而權益凈利率受到凈經營資產利潤率及杠桿貢獻率兩個因素影響。

        1.凈經營資產利潤率。凈經營資產利潤率反映凈經營資產對利潤的貢獻程度,它由稅后經營利潤率及凈經營資產周轉率兩個指標決定。

        稅后經營利潤率。稅后經營利潤率是指一定時期內稅后經營利潤與營業收入的比率,反映1元營業收入所帶來的稅后經營利潤。該指標數據來源于利潤表,綜合反映了企業一段時期的盈利能力。稅后經營利潤率越大,則表明企業盈利能力越強。提高該指標水平,可以提高凈經營資產利潤率,從而提高權益凈利率。提高稅后經營利潤率,就要綜合分析利潤表的相關項目,在提高營業收入的同時,盡可能降低成本費用,從而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

        凈經營資產周轉率。凈經營資產周轉率是反映企業營運能力的主要指標,是指企業一定時期內營業收入與平均凈經營資產的比率。該指標數據來源于利潤表及資產負債表,可以用來反映凈經營資產的利用效率。凈經營資產周轉率越高,表明企業凈經營資產的使用效率越高;反之,經營資產周轉率越低,表明企業凈經營資產的使用效率越差,最終會影響企業的獲利能力。提高該指標水平,可以提高凈經營資產利潤率,從而提高權益凈利率。企業應采取各種方法提高經營凈資產的使用效率,如提高營業收入、處置閑置的資產等。

        2.杠桿貢獻率。杠桿貢獻率主要反映借款費用對利潤的影響。影響杠桿貢獻率的因素主要是經營差異率及凈財務杠桿。

        經營差異率。經營差異率是凈經營資產利潤率和稅后利息率的差額,它表示每借入1元債務資本投資與經營資產產生的收益,償還利息后的剩余部分,該剩余歸股東所有。利息越低,經營利潤越高,剩余部分越多。經營差異率是衡量借款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據之一。

        凈財務杠桿。凈財務杠桿是反映償債能力的指標,它是指一定時期內平均凈負債與平均股東權益總額的比率,表明1元股東權益借入的凈負債數額。一般情況下,凈財務杠桿越低,表明企業的償債能力越強,股東權益的保障程度越高,承擔的風險越小;但凈財務杠桿過低,企業不能充分發揮凈負債的財務杠桿效應,杠桿貢獻率越低,權益凈利率越低,表明獲利能力越低。

        為了進一步分析企業的償債能力和盈利能力,文章把凈財務杠桿分解為現金凈負債率及權益凈現率兩個指標。

        現金凈負債率。現金凈負債率是反映償債能力的主要指標,是指一定時期內平均凈負債與現金凈流量的比率,表明每1元的現金凈流量需要償還多少凈負債。這里引入的現金流量是全部活動總的現金凈流量,因為不管是經營活動,還是投資活動、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都可以用于還債。該指標數據源于資產負債表及現金流量表,它可以從現金流量角度來反映企業當期償付負債的能力。

        權益凈現率。權益凈現率是主要反映企業盈利能力的綜合性很強的一個指標,它代表每1元股東權益所帶來的現金凈流量。它的提高,會提高凈財務杠桿,從而提高杠桿貢獻率,進而提高權益凈利率。

        綜合以上分析發現,引入現金流量的新杜邦分析體系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財務分析體系。它通過對核心指標的層層分解,全面覆蓋企業經營活動的各個環節。它的分析數據取自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及報表附注等的相關內容,系統、全面地反映了企業的償債能力、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及成長能力。特別是該系統在區分了經營資產與金融資產、經營負債與金融負債、經營活動損益與金融活動損益的基礎上,又引入了現金流量表的數據進行分析,更真實地反映了企業的償債能力及盈利質量,從而更真實地反映了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參考文獻:

        1.[美]羅伯特.C.希金斯著,沈藝峰等譯.財務管理分析[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2.[美]利奧波德.A.伯恩斯坦等.財務報表分析[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第7篇:資產負債表基本要素范文

        一、確認概念的發展

        在財務會計的發展中,對比其他三個會計程序,確認(recognition)這個會計程序和概念出現最遲。美國AICPA所屬APB于1970年10月發表的第4號公告“企業財務報表的基本概念與會計原則”中才提出確認及其包括的內容。這份報告說:“財務會計的基本要素———資產、負債、業主權益、費用及收益———與第三章討論的經濟資源、經濟義務、剩余權益及它們的變動有關。在財務會計中(請注意,這里不限于財務報表),并非所有經濟資源與義務及其變動都被確認與計量(to be recognized and measured in financialaccounting)”。[1]130該報告還首次提出財務會計的目標(The objectives of Financial Accounting)是確認的廣泛標準(froad crileria),財務會計的基本特征(The basicfeatures)則是補充因素(additional factors)。APBstatement No.4還認為,權責發生制會計(accrualaccounting)是現代企業會計確認與計量的基礎。普遍性的確認與計量原則應包括初始記錄(針對資產與負債)、實現(針對收入)、三種費用確認(針對與收入有直接因果關系的費用、與收入有關但需間接攤配的費用、作為期間費用的本期期間損失)等原則。[1]144在APB提出若干確認與計量的原則中,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初始記錄原則。該報告特別指出:“資產與負債的初始記錄原則在財務會計中是很重要的。因為它決定⑴進入會計程序的數據;⑵作出會計分錄的時點;⑶通常要予以記錄的資產、負債、收入及費用的數額。[1]145在報告的這段描述中,除⑶是指計量外,⑴⑵都是對確認來說的。報告在第7章176段更詳細地通過操作來闡述所謂確認的程序。這操作,本文把它歸納為,確認這一程序是為了幫助會計人員解決,當一項交易或事項發生時,應作為會計決策的三個問題:

        第一,通過選擇和分析與判斷,決定該項交易或事項應否由財務會計來記錄和報告;

        第二,如已判斷應由財務會計處理,應隨后決定何時記錄;

        第三,在作出上述判斷的同時,應考慮如何計量、如何記錄和如何報告(信息傳遞)。

        上述三個問題“(應否”、“何時”和“如何”)及其解決的全過程是廣義的確認概念(或程序)。由于我們已承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僅指通過財務報告傳遞會計信息)是相對獨立的三個程序,則狹義的確認概念應僅指應否記錄與報告(即第一個問題)和何時記錄與報告(即第二個問題)而排除第三個問題。

        1984年12月,美國FASB頒布了第5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企業財務報表的確認和計量”,第一次對確認給出定義“確認是一個項目作為一項資產、負債、收入、費用或其他要素在一個主體中正式記錄(formally recording)或計入主體的財務報表的過程(process)。確認包括一個項目同時用文字和數字的描述,并將其總數包括于財務報表的總計之中。對于一項資產或負債來說,確認不僅包括各該項目取得或發展時的記錄,而且還要記錄以后的變化,包括從財務報表中由于變化的結果取消它。[2]FASB在說明確認的定義時明確確認是指交易或事項對財務報表要素發生的影響,先正式進行記錄,再或把記錄的結果,匯總計入財務報表。記錄和列報是相互聯系的兩個過程。不論記錄或列報都要同時用文字和數字(即貨幣金額)予以描述。其所以要用數字(金額)來描述,是由于交易和事項對一個企業資源及其主權的變動最終要綜合反映在財務報表各項要素的總計之中。

        FASB在說明“財務狀況變動”時,在Con.5的注釋別提到APB Statement No.4第10段:“通過財務會計程序,一個企業經濟活動的錯綜復雜的影響,便被累積、分析、量化、分類、記錄、匯總并作為兩類基本類型的信息予以報告:⑴某一時點的財務狀況;⑵某一期間財務狀況的變化。”這一段說明了:日常會計處理(運用復式記賬機制和賬戶體系)與財務報表的編報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記錄階段是列報的基礎,并且是列報資料的主要(甚至可以說唯一)來源。

        FASB對于確認的觀點,在APB的認識基礎上,不僅有上述發展,而且還指出就資產或負債項目(要素)而言,作為一個過程的確認,除初始確認(initialrecognition)初始記錄(initial recording)外,可能還有后續確認(subsequent recognition,例如其價值的增減變動)與終止確認(de recognition,例如一個企業已失去了對某項資產的控制)。

        二、對確認概念的全面認識

        從1970年APB statement No.4關于確認的描述到1984年FASB在其CON No.5中給出確認的定義,把應予確認的資產或負債項目分為初始確認(初始記錄)、后續確認(后續計量)和終止(報銷)確認并提出可定義性、可計量性、相關性和可靠性等四項確認的基本標準。[2]通過14個年度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使我們對確認概念有一個較為全面深化的理解。根據不同的視角,即按照不同的分類,確認應當從三個方面去觀察。

        第8篇:資產負債表基本要素范文

        答案: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

        2,會計的3大報表是什么?

        答案: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利潤表(也稱為損益表)

        3,權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差異是什么?

        答案:資本性支出:是用于購買或生產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指企業單位發生、其效益及于兩個或兩個以上會計年度的各項支出,包括構成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遞延資產的支出。

        收益性支出:也叫期間費用。是指企業單位在經營過程中發生、其效益僅與本會計年度相關、因而由本年收益補償的各項支出。這些支出發生時,都應記入當年有關成本費用科目。

        區別:收益性支出不同于資本性支出,前者全部由當年的營業收入補償,后者先記作資產,通過計提折舊或攤銷分年攤入各年成本費用。區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是為了正確計算各年損益和正確反映資產的價值。如把收益性支出作為資本性支出,結果是少計了當期費用,多計了資產價值,虛增利潤;反之,則多計了當期費用,少計了資產價值,虛減利潤

        4,固定資產折舊采用的方法有哪些?

        答案:分為兩類:直線法和加速折舊法

        其中直線法包括: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

        加速折舊法包括: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

        5,固定資產賬面價值在什么情況下會出現負值?

        什么情況下都不應該出現負值,現在的準則不允許負資產的存在,包括負商譽。

        理論上固定資產超齡服役繼續計提折舊,或超價值計提減值準備等都可能造成固定資產出現負值,但這樣做會使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總額減少,而實際上其他資產價值并沒有減少,會誤導信息使用者。所以所有資產出現負值時,最多在備查簿上予以記錄。

        6,新會計準則出臺后,對企業的影響有哪些?

        二、新會計準則實施對企業的影響

        (一)新會計準則對企業業績的影響

        (二)有利于提高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量

        (三)有利于提高企業整體管理水平

        7,企業所得稅的改革對國內企業的影響是什么?

        企業所得稅稅率改革前,企業所得稅率是33%,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得稅法規定一般企業所得稅的稅率為25%, 非居民企業在中國境內未設立機構、場所的,或者雖設立機構、場所但取得的所得與其所設機構、場所沒有實際聯系的,應當就其來源于中國境內的所得繳納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0%.

        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減按20%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企業所得稅率的降低對國內企業來說有一個很好的推動作用,使得企業的競爭環境更加公平和有利。

        8,企業應該如何面對金融危機?

        一、加大力度,催收貨款。

        二、減人增效,降低成本,保本經營。

        三、穩定市場,站穩腳跟。。

        四、降低庫存,盤活資產。

        9,面對金融風暴,作為一名管理人員,集體減薪和裁員你會選擇哪一個?

        這個問題主管因素比較多。我的回答是:我會選擇集體減薪,原因是我認為企業是一個集體,只有大家齊心協力,才能度過難關,企業發展的好,自然多得,既然企業現在處于危機之中,大家更應該團結在一起,待企業度過難關后,一起分享集體加薪的欣悅也不愧為一種優秀的企業文化。

        10,市場前景,加薪和升職,你更重視哪一個? (58同城)

        我選擇職業前景,我始終堅信提高個人的專業素養和技能后,加薪和升職的機會只會多不會少。

        【問題1】

        我單位是國有獨資企業,上級主管單位也是國企,最近上級單位要投資一個基建項目(生產企業)建設周期2-3年,我們單位代為建設,從而我單位抽調部分人員成立了該項目籌建處,并刻了籌建處財務專用章。這個項目建成試生產后要移交給上級單位經營管理。請高手賜教:該項目籌建處是否使用《基本建設會計制度還是》《國有建設單位會計制度》?

        【解答】

        1.根據你的介紹,籌建處應當使用《國有建設單位會計制度》或《企業會計準則》。

        根據 《國有建設單位會計制度》規定,該制度適用范圍為:實行獨立核算的國有建設單位,包括當年雖未安排基本建設投資,但有維護費撥款、基本建設結余資金和在建工程的停、緩建單位。

        凡是符合規定條件,并報主管財政機關審核批準,建設單位財務會計與生產企業財會會計已經合并的,不再執行本制度,應執行相應行業的企業會計制度。

        2.獨立核算是否取得獨立法人資格,還是僅作為分支機構?如果是獨立法人機構的,這筆款項在成立公司后應當轉入實收資本,如果是分支機構的,應當作為其他應收款核算。

        【問題2】

        遇到這個幾個面試問題,我該如何回答面考官,請老師燜幫我分析解答一下,謝謝老師們!

        1.客戶扣款(已開具發票)如何進行會計處理?需要附哪些原始單據?

        2.一般納稅人可抵扣票證有哪些?納稅申報的流程如何?

        3.年終獎是如何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的?

        4.財政年報和匯算清交報表口徑有什么差異?

        5.公司開辦費如何進行會計核算?所得稅清交時如何進行調整?

        【解答】

        1.要看什么原因的扣款,可以讓對方到稅務機關開個證明,然后開具紅字發票作為原始憑證。

        借:主營業務收入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貸:應收賬款

        2.一般有增值稅專用發票、符合規定的運輸發票、海關進口增值稅繳款單、農產品的發票。納稅申報流程:每月先抄稅、然后再報稅。

        3.將年終獎除以12,然后根據結果查找稅率和速算扣除數。

        當月工資高于2000的,年終獎應納稅額=年終獎稅率-速算扣除數。

        當月的工資低于2000的,年終獎應納稅額=〔年終獎-(2000-當月工資)〕稅率-速算扣除數。

        第9篇:資產負債表基本要素范文

        財務預算(FinancialBudget)屬于企業對其自身的現金收支、經營成果以及財務狀況所做的計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現金預算、預計收益表、預計資產負債表,通過財務預算,可以綜合性的了解各個方面經營預算以及投資預算的整體計劃,由此可見,財務預算也稱作企業的總預算。首先,現金預算主要反映的是企業計劃內的現金收支的預計情況,通過現金預算可以知道所需要的資金總額,以便財務工作人員可以進行資金籌備,對于編制現金預算的期間,應當越短越好。其次,預計收益表主要是用來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的財務狀況,用以對經營活動的最后成果進行預計,這是財務預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外,預計資產負債表主要反映計劃期末的財務情況,編制的基礎是資產負債表以及各項具體預算的相關資料。由此可見,企業的財務預算實際上包括了現金預算、預計收益表以及預計資產負債表三方面。財務預算作為企業全面預算中的關鍵組成部分,其關系到企業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否能夠得以順利實現,不僅僅與我國現今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機制相對接,而且還與企業內部的組織與管理體制相吻合。因此,如果財務預算具有科學性與合理性,那么可以通過財務預算來對企業運作過程中的財務風險進行有效防范。第一,財務預算對于企業的籌資方面的風險以及投資方面的風險能夠積極防范。企業資金的結構關系到其籌資與投資的風險,在進行財務預算的時候,根據公司實際的經營情況和需要來調整資金的結構,合理安排好風險與收益二者的關系。第二,財務預算為預防企業資金的回收風險提供有力的保障。對于企業資金的回收,其中關鍵在于管理好應收賬款,不僅要通過結合預算與管理雙管機制來強化應收賬款的回收,而且還應當關注應收賬款的時間與現金流之間的關系。

        二、我國企業財務控制制度現存的問題與原因

        (一)財務控制缺乏一體性財務控制缺乏一體性反映了企業本身治理制度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企業的預算管理沒有全程的控制以及其資金的不規范運作方面。企業每位工作人員都擁有制度制定的權責,需要每位員工的積極參與、互相協調與互相制約。但是,目前在我國多數的企業當中,一方面,其制度與治理結構的設計方面存在著許多實際性的問題,尤其在集團企業的財務管理中,其管理中心難以順利與子公司的財務部門進行連接;另一方面,財務管理部門與企業的利益息息相關,財務控制的職能沒有充分體現,企業內部審計部門的職能與風險控制部門的職能沒有得以充分發揮,從而引起企業運作與財務控制的不協調,以及產生矛盾。

        (二)財務預算缺乏全程的控制在企業的預算管理方面,企業沒有真正落實好預算管理控制,僅僅把預算的編制停留在表面的編制,企業內部的部門與工作人員缺乏對于編制與控制協調落實的意識,在制度方面沒有充分發揮預算編制與財務預算控制互相促進的作用。正因為企業資金運作沒有統一管理,難以形成財務管理各個部門的制衡關系。

        (三)企業資金運作的不規范造成企業資金運作不規范的關鍵原因在于,企業內部整個資金管理系統的結構出現了問題,職責分配不平衡,過度的權力難以得到實現,與此同時,企業內部的監管部門沒有盡到其應有的監管職能,其監管力度與態度的欠缺延后了問題暴露的時間,增加了后果的危害性。

        三、控制論視角下的企業財務控制制度優化策略

        為了解決我國企業財務控制上所出現的問題,必須從企業制度方面出發進行根本性優化改革,從而提升我國企業內部的凝聚力,激發企業優勢與綜合功能的充分發揮,從控制論思想的角度來分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企業財務控制和預算進行優化。

        (一)財務控制一體化優化策略控制論一般是指內部牽制,其主要特點是以個人或部門不能夠單獨控制人和一項或者一部分業務權力的方式,在組織上進行責任分工,從而使得該項業務或者該項權利能夠通過其他個人或其他部門的職能進行交叉檢查和交叉控制。企業控制模式在于實現企業的總體財務目標,其包含了財務管理模式、組織分工以及企業的管理機構等基本要素,涉及到融資方面的決策權、投資方面的決策權、資金管理方面的決策權、資產方面的處置權以及收益方面的分配權等。因此,財務控制模式的關鍵在于做好集權與分權之間的分配。以某集團企業為例子,在其子公司中設立財務管理中心,該財務管理中心由子公司的財務總監負責管理,而各個子公司的財務總監仍然受到母公司的財務總裁管理。母公司負責企業投資、融資、籌資等等各個方面的財務計劃制定與實行,其財務管理中心依然保持對所有財務活動的控制,而各個子公司則負責具體的財務控制實行,各個子公司的財務總監把具體的財務控制任務分派到相關的管理部門,例如子公司的投資中心、成本控制中心以及利潤中心。雖然具體的財務任務被分派到下面的部門實行,但是子公司的財務總監對所有的部門都是直接管理的。與此同時,子公司內部的機構精簡為三個部門,包括:資金結算部門、會計部門以及財務管理部門。在遵守內部會計制度的條件下,可以讓一個工作人員負責多個崗位的工作,對于重要的崗位工作可以設置專門的人員負責管理。所有成員的財務機構設置都需要通過母公司總部的批準,也就是,各個單位的財務工作人員不僅受到子公司的管理,而且還受到母公司的管理。

        (二)重視前饋控制和反饋控制流程控制論理論強調的是控制過程的全程性和全面性。當前企業對于財務預算和控制比較重視實時控制和優化,對于前饋控制和反饋控制往往忽略。事實上,全程的預算和控制工作如果做好的話,通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預算執行之前,對企業的各項預算進行合理有效的規劃,并且制定各個預算基本指標和控制監督的方法。比如,在應收賬款的控制方面,基于前饋控制,可以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首先建立完備的應收賬款核算體系,明確應收賬款財務控制流程;其次要制定好信用評價機制,企業可以通過5c系統評價客戶的信用狀況;最后要應收賬款發生以后,要做好賬齡分析,結合企業實際情況,確保應收賬款的安全性。另外,在全程控制的同時,還要做好全面預算工作。全面預算管理可以幫助企業進行有效的資源優化與配置,提高企業的運行質量與效率,改善企業的經營效益,并且有效控制企業運行的風險,通過對現代新型網絡信息科學技術的運用,統一管理與實現企業的融資預算、財務預算、資本預算以及薪酬預算等各個方面。解決企業缺乏全面控制管理的問題是實現企業財務控制一體化的前提。企業內部必須建立起完善的全面預算控制系統方可解決企業內部各個部門控制不協調的問題,以及為實現財務控制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重視資金成本管理控制論思想的重要觀念是系統管理,是把整個管理過程看成一個整體的密不可分的系統。在企業的資金管理方面,往往重視資金運用管理,而忽視資金成本管理。因為企業以業務預算和資本預算為基礎編制財務預算,并以此控制財務。這會使資金使用效率降低,造成資源浪費。而在財務管理的核心思想中,強調資金是有成本的,資金占用會耗用企業的大量的成本。企業必須樹立資金的成本觀,加強籌資預算工作,要能做到不因為財務預算安排滯后而延誤生產經營工作。企業需要做好資金的籌集方法,計算資金成本,合理安排資金需要和使用時間。只有資金成本管理工作做好了,才能促進企業投資和分配工作的有效進行。

        四、結語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一级日本大片免费观看视频 | 日本字幕有码中文字幕 | 亚洲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一级爱视频欧美国产 | 亚洲先锋资源AV在线 | 先锋影音亚洲国产精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