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教育的價值觀范文

        教育的價值觀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育的價值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教育的價值觀

        第1篇:教育的價值觀范文

            * * *

            幼兒的個性道德面貌是各種主客觀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一般來說,人在幼年時期,家庭、父母具有最大 的影響力。特別是父母的教育觀念、價值取向,直接左右著兒童的發展方向。其中品德教育價值觀,即家長對 孩子品德教育的態度,諸如對品德培養重視的程度、各種道德品質的評價性質等等,都有意無意地制約著他們 對兒童的教育方式和教養行為,并產生著不同的教育效果。調查研究表明,當今幼兒家長在對孩子的品德教育 方面存在著許多價值觀方面的問題,并與幼兒園教育、社會要求構成某種程度的不一致或矛盾狀態,分析這些 傾向,對于確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培養兒童健全的個性和優良品德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幼兒家庭品德教育存在如下傾向性問題:

            一、從總體上講,幼兒家長重智輕德的心態比較普遍

            在對幼兒培養上,不少家長片面重視智力發展,忽視品德、性格教育。北京IEA學前項目調查表明,家長對 教養機構教育內容期望的9項供選擇項目中,選擇率最高的是“讀書”、“寫字能力”的培養(北京市,6歲組 地區為41.4%,鎮47.02%,鄉67.04%), 選擇率最低的是文明行為(城區2.32%,鎮4.16%,鄉7.09%), 這種現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據幼兒園老師反映,許多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今天學了些什么,兒歌會背了嗎 ,故事會講嗎,孩子在班上數第幾名,等等。如果老師夸幼兒腦子聰明,智力好,家長滿心歡喜;如果反映孩 子品行上的缺點,就不屑一聽,厭煩,甚至懷疑老師有成見。重智輕德是相當多父母的一種心態。而且隨著孩 子入學,這種傾向會更嚴重。當今中小學家長有意識的家庭教育重點往往放在對子女學習活動的管理上,用功 第一,成績第一,已成為家長的一種教育價值取向。以孩子是否考上大學,來判定家庭教育的成功與失敗,成 為許多家長的教育信條。

            幼兒家長重智輕德的價值觀傾向,有其心理的和社會的原因。阿勃勒等認為,“在既不能決定又不能預見 子女職業命運的社會里,雙親在其子女的教育上關心的焦點必然首先指向社會所期望的一般能力方面,而這種 能力又主要被視為可以用學業成就來測定”。這可以說是家長教養心態的一種社會背景,也是現在以應試、分 數作為錄取標準的升學制度的反饋。我們認為,重視智育、崇尚智慧、希望孩子受高等教育是社會進步的一種 表現。但是,如果出于急功近利,僅僅重視孩子的分數,忽視其個性和品德發展是難以造就真正人材的。許多 事實表明,有些人既使考上了大學,如果沒有形成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優秀品質,也難以避免精神的危機和動搖 。

            二、本應作為家庭教養重點的基本行為習慣培養受到忽視

            家庭教育、幼兒園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但教育的內容、重點和方式方法則有所區雖。嬰幼兒時期,家庭 負有教育機構所無法替代的重大使命,其中之一就是結合日常生活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以及各 種行為習慣,這是嬰幼兒家庭教養的重要任務。但是現在的情況卻倒了過來,幼兒教師雖強調這個問題,但不 少幼兒家長卻不太重視。他們認為吃飯、穿衣、洗手、大小便都是小事,孩子日后總要會的,因而很少注意培 養。這里主要還是觀念、價值觀問題。首先,家長沒有認識到嬰幼兒這個階段,孩子本身具有學習做事的主動 性、可塑性,如果不順其心理加以培養,自然養成其依賴性。其次,家長對嬰幼兒習慣的價值認識不足。嬰幼 兒時期為個體生活行為開始的階段,也是各個方面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幼兒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很大,容易接 受成人的行為指導,如果錯過這個時期,幼兒的一切變成定型,良好的習慣不但不容易養成,已養成的壞習慣 ,也不容易糾正。成人應該抓住幼兒期這一培養習慣的敏感期、關鍵期,使良好的行為方式、行為習慣先入為 主,以預防再教育的困難。同時,幼兒基本習慣的養成不僅有益于個體生活,也有益于社會生活和幼兒人格、 性格的發展。人類是社會化的動物,不能離開群體而生活,在一定社會里,如果人人都有良好的習慣,社會一 定安祥快樂。一個人有良好習慣,別人愿意和他接近,容易獲得朋友,受到悅納,能夠適應社會而圓滿地生活 。另外,基本行為習慣的養成過程中,對幼兒的性格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在習慣的養成過程中,幼兒必 須親自去做,如親自洗臉、刷牙、穿衣、飲食、自動收拾整理房間、自己上洗手間等等,同時他必須長期不斷 的重復與練習,無形中培養了他自動自發、自信心、獨立性、忍耐性,做事井然有序的科學頭腦,負責任守紀 律,愛整潔的習性,因此基本習慣的養成和幼兒的性格教育有重要的關系。在家里,父母必須抓住幼兒各階段 的發展心理,順應著他的能力、興趣和需要,以培養幼兒的各種基本習慣。同時,應注意與幼兒園取得密切的 聯系與合作,這樣才能收到教養的最佳效果。

            三、某些傳統美德遭致冷遇,新的觀念尚未健全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家庭的物質環境、精神環境有了很大變化,人們對待生活、對待人生、對待人與人 之間的關系上的道德價值觀也隨之有了變化。其中有積極的變化,如競爭意識、開拓精神等,也有一些消極傾 向,如一些傳統的優良品德、基礎文明遭致冷遇,新的倫理觀念、行為準則尚未健全。在幼兒家庭品德教育中 下述問題是需要正確認識并加以矯正的。

            1.缺少嚴格的行為規范 家庭指導兒童社會化的重要任務就是要使兒童自發的、本能的行為規范化,因而 在家庭教育中有成文或不成文的規矩,使孩子明確行為的是非,并嚴格要求其施行是重要的教育原則。觀察發 現,目前溺愛型的家庭教育占了相當大的比例,有許多年輕的父母認為對孩子提出嚴格的要求便委屈了他們, 于是常屈從于孩子,放棄教育要求,這是家庭教育的隱患。

            無分中外,在傳統上父母對子女的管教一向從嚴。本世紀20年代,因受美國哲學家,也是心理學家的杜威 (John Dewey,1859-1952)所倡導的兒童本位教育觀念的影響,從成人規范取向,轉而重視兒童本身興趣與 個性的發展。于是在家庭教育上,一度趨于民主與寬容的管教方式。近二三十年來,青少年問題日益嚴重,其 中最明顯的特征是,生活無定向,行為無規范。一般認為,青少年之所以缺乏適應社會能力,與其父母的管教 方式有密切關系;在急劇變遷的現社會中,父母未能以適度的方法管教子女,致使長大后無法有效地適應復雜 多變的社會。因此,現在父母管教子女的理念發生了變化,改變的取向可以用8個字來表示:管束、冀望、教導 、關愛。上述“八字訣”,不只是代表現今父母管教子女的新觀念,而且經由心理學家研究證實,凡是遵循這 種教養方式的父母,才是具有威信型的父母。據美國心理學家鮑倫德( Baumrind ,1968,1971,1973)的研 究和解釋,只有威信型父母,才能夠教養出具有工具性能力(instrumental competence)的兒童。所謂工具性 能力,是指兒童在對人對事的行為上,較多表現肯獨立、負責任、尚勤奮、重成就等性格特征。鮑倫德調查研 究發現,小學低中年級兒童中,凡是具有工具性能力的學童,分析其家庭背景,幾乎全是在威信型父母管教下 成長的。除工具性能力之外,威信型父母教養出來的兒童,另外也較多表現出友善、助人、合群、自信等特征 。以前,心理學家曾擔心過,父母嚴格管束孩子行為,將不利于兒童自信心與獨立性格的培養。鮑倫德的研究 ,澄清了這一疑慮。成長中的兒童,在行為上是需要管束的。除了管束之外,必須配合其他條件,如對孩子管 之、望之、教之、愛之四者兼備。

            2.過分滿足孩子的物質欲求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民生活的提高,西方社會在消費與生活領域內的示范 效應對于一般群眾和青年人的影響是強烈的、普遍的。高消費、超前消費、攀比消費、野蠻消費等各種非理性 消費,已成為社會的一種通病。尤其是在城市獨生子女家庭中,溺愛孩子、過份滿足或即刻滿足孩子的欲望和 要求已成為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生活中經常可以發現,不少幼兒衣服太多,玩具太多,零食太多,幾乎達到 了飽和的程度,許多孩子要什么有什么,想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結果變得不知珍惜物品、浮躁、任性、無克制 力。這樣的兒童往往追求享受,意志薄弱,很容易成為問題兒童、不良少年。心理學家格羅克(Glueck)在哈 佛大學從事對青少年犯罪問題的研究中發現:青少年犯罪和家庭,尤其是家庭環境有著密切關系;青少年犯罪 并不是青少年時期的一種新現象,他只是那些來自兒童期的不良行為發展的延伸物而已;從兒童道德發展中存 在的“危險性”問題中,可以“預言”哪些兒童存在著成為青少年罪犯的可能。許多事實表明,青少年違法犯 罪往往是從追求吃喝玩樂開始的,他們犯錯誤的特征之一就是表現出過分的物質欲求。如他們有反常的飲食要 求,過分講究飲食的口味,極力想吃好的喝好的,愛吃零食、嘴饞。在青少年時期,由于性成熟過程的到來, 有些人為了滿足生理和感官的需要,則可能失去理智,染上不良行為。不良青少年的表現可以有不同的形式, 但意志薄弱是他們的共同特點。為了使孩子經得起青春期的考驗,從小培養孩子需要的度量感是必要的。從這 個意義上講,由斯馬達教育中萌發的,繼后被洛克、盧梭等所推崇的教育原則——限制物質享受,反對嬌生慣 養則是一種帶有積極意義的教育原則。需要的飽和容易使人心生怠惰而不求上進。人往往是借著一種“欠缺感 ”和“饑餓感”不斷涌現奮斗的意欲而有所作為的。

            在商品經濟發展,物質比較豐裕的今天,對幼兒的教育應重視傳統的尚儉精神。尚儉是為了養德。使他們 用理智規范人對物質消費的追求,以抗拒享樂至上主義和拜金主義的誘惑。

            3.忽視自立態度的培養 兒童發展的方向是由依賴走向獨立。從這個意義上講,培養孩子就是做和孩子分 離的準備工作,就是幫助孩子離開搖籃,逐步地不依賴父母而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這種目標也正與兒童內 在的需要相一致。本來,孩子的天性并不是被動地按他人的吩咐行事,而是主動找事情干的。如嬰兒剛剛學會 走路,外出時就不要人抱,非要自己走。隨著自我意識的萌發,活動能力的增強,孩子很喜歡做事。但是不少 大人覺得讓小孩子做事似乎就是不疼愛,于是常常照顧過多,包辦太多,結果教養出依賴性強的兒童。

            幼兒的自立態度或自立性,其重要體現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有初步的自理能力,掌握初步的自我服務技能。 對于這個問題,西方社會是比較重視的。在美國有讓小孩一個人睡眠的習慣。為了安全起見,他們還常常用一 種網圍在床的外面。在美國的幼兒教育中,從一歲半就開始培養嬰兒的自我服務技能。這是因為美國人十分珍 視人的獨立性和自力更生精神。他們認為自我服務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強幼兒的獨立性和成功感;可以使兒童 、家長雙方受益,而且還可以鞏固和發展民族獨立自主的價值觀念。現代歐美一些國家,也很重視孩子參加一 定的家務勞動和生存訓練。14歲的孩子就應當自己去找活干,掙一點生活費。18歲的孩子如果仍依賴父母,就 會被人看不起,就連他自己也感到是一種恥辱。正是這種做法,成為保持民族活力的一種重要機制。這種教育 觀念是值得借鑒的。

            幼兒的自立態度應該從小培養,父母不僅要結合其年齡,培養初步生活自理能力,還要提供機會使孩子對 適合他的年齡和理解力的事情做出判斷和選擇。從而使他有某種選擇權和決定權。只有通過大量的機會讓孩子 作出選擇或決定,才能使他們從大量的行為結果的反饋中認識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只有當兒童真正地對自己 作出的決定負責任,他們才可能變得有責任心。如果孩子在幼兒時期就已經能夠對一些小事情有自己的看法, 能作出決定,將來在決定大問題上很有可能具有遠見卓識和創造性,這也是未來社會越來越期待的性格特征。

            過去人們一向認為,獨立性是少年期孩子的特征,對于青少年要培養其個性、獨立性。可是,較強的判斷 能力、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是不可能在孩子十幾歲時一下子就具有的。在孩子幼年時期,父母就要創造條件, 幫助孩子形成與其年齡相應的成熟的自主行為、責任感。否則容易抑制兒童的獨立性、創造性的發展,而且還 會給以后的教育,特別是少年期的教育留下隱患。中國的父母熱愛子女、望子成龍遠遠超過西方,做父母的有 極強的犧牲精神來養兒育女,這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但是需要警惕和克制對孩子的過度保護,這樣才能培養自 主、自律、自強之人。

            4.忽視幼兒協作精神的培養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我國傳統文化就特別強調“謙讓”、“合作”、“樂群 ”等行為準則。這些傳統的教養思想對于人際交往具有重要的協調功能和積極意義。但是現在不少幼兒家長出 于對孩子的保護和“自立”性格的培養,常常表現出不適當的關切以及對攻擊行為的縱容。日常觀察的典型行 為就是,有些家長接幼兒回家常情不自禁地詢問孩子“今天誰欺負你沒有?”“誰要打你,你就打他!”等等 。這表面上是關心孩子,實際上這種語言或暗示必定會造成孩子社會性發展的極大障礙。

        第2篇:教育的價值觀范文

        筆者所在的單位是縣級重點高中,可在這所重點學校里,學生并不是全優,他們在思想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

        現象一:在他們的眼中只有自己,旁無他人。我有這樣一名學生:家在農村,是單親家庭,母親一直在外面打工掙錢,他是在外祖父和外祖母身邊長大的,很聰明。但偶爾的一次機會,讓我看到了他和母親的爭吵。他認為母親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從未盡職盡責,更不應該去管他。在隨后的課堂上,我們正好講到了反饋調節,類型分為正反饋調節和負反饋調節,并對不同類型進行舉例。對于正反饋調節我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排尿排便,另外一個就是分娩的過程。在交流的過程中,他們體會到了父母的艱辛。在《生物的生殖與發育》中,通過生殖細胞的形成與胚后發育的講解,介紹生命的孕育及撫養過程,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由一個嬰兒成長到現在,是父母費盡心血的結果,他們也能理解父母的不容易。

        現象二:現在的學生很是自私。就在下雪過后,教師要分配掃雪任務,任務必須要具體到每個人頭上。有些人聽了很是可笑,可這卻是現實,大家一起掃雪本身是學習之外的一種放松,是一種鍛煉,可學生們卻把掃雪當成了一種負擔。他們完成了自己的任務之后,寧可站在那凍著看別人干活,也不愿意去幫助他人。所有人看到這樣的現象,都會痛心。所以,當我講到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時,尤其是種內互助時,往往要多舉兩個例子。如螞蟻的覓食,由于螞蟻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所以有同學講起了他的所見:一只死蟑螂躺在地上,被一只螞蟻發現了,它急忙爬回洞中,帶來了一大群螞蟻,只見它們有的咬著蟑螂的頭,有的拖著蟑螂的身子,有的拽著蟑螂的腳。等準備好后,它們齊心協力拖著蟑螂向前爬去,整個覓食行動進行得有條不紊。接下來我問,那你們能從中獲得哪些啟示呢?“螞蟻身軀雖然渺小,但它們團結一致,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所以它們能抬起比自身重幾十倍的東西”,同學們熱烈的討論起來。是啊,這樣的例子還真不少,蜜蜂的采蜜、麝牛等群居的動物都有這樣種內互助的特點。動物都能做到,我們人類呢?最后我用名人名言進行總結到:雷鋒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永遠不會干涸,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最有力量。王杰也有一句名言――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后,比花崗巖還堅韌。由此可見,人生活在一個集體環境中,就必須要互相幫助,在你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是在幫助你自己,只有你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才會感到快樂,別人幫助你時你才會感到幸福。

        現象三:不珍愛自己,在生氣時,有的人拿自己的身體或是生命開玩笑。在教學《人類的遺傳病》中,通過各種遺傳病的發病率及遺傳病危害的介紹,讓學生認識到生命是可貴的,自己的生命承載著一種責任――對家庭、社會的責任。生命的損傷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的痛苦和創傷,認識到生命的寶貴、生命的價值,培養學生關愛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品質,逐步形成正確的生命觀。

        第3篇:教育的價值觀范文

        關鍵詞:現代體育;青少年;價值觀;教育;媒體;社會干預

        一、前言

        現代體育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是顯著的,既有積極的影響亦有消極的影響。正確運用現代體育手段,能夠推動國家建設,促進和平穩定,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培育人的韌性,促進公平競爭和規則意識的養成,促進團隊合作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的形成等。而運用不當,則可能會刺激組織和個人的虛榮,對勝利的貪婪欲望和對對手的敵對心態,從而引發相互之間的輕視、蔑視甚至仇視。因此,在運用現代體育對青少年進行價值觀教育時,要注意發揮現代體育的積極作用。

        二、現代體育的特征和價值

        現代體育的快速發展主要源于以下幾個動因[1]:(1)休閑與娛樂需求。作為一種康復、娛樂和個人發展的手段,現代體育在休閑和娛樂中占據重要地位。(2)全球化和媒體傳播的推動。全球化增加了國際化意識,以創紀錄為目標的現代體育成為全球化的一個普遍特征。(3)科學和技術革命的推動。科學與技術的發展為現代體育的量化評價提供了條件基礎。(4)民主意識的提升。民主意識的提升為現代體育的普及作出了貢獻,現代體育強調機會均等、人人參與。現代體育是指所有競爭性的、規范性和制度化的體力活動系統,主要包括與競賽、體育鍛煉等有關的所有方面[2]。現代體育是一種促進集體認同的工具,有利于個人的健康發展、群體的溝通和社會階層的對話,還具有商業價值和政治功能。作為一種文化產品,現代體育在很大程度上體現著人類的競爭比對欲望,它揭示著有序與無序、競爭與合作、團結與沖突。現代體育作為一種休閑活動,填補了人類的空閑時間,并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現代體育競賽成為了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進行溝通的重要工具,雖然存在著過度政治化、商業化等異化現象,但現代體育對于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所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三、現代體育與青少年價值觀教育

        現代體育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培育勇氣、增加行動力、實現自我滿足、構建自我價值觀、促進溝通與交流等方面。價值觀意味著一種持久的信念,在價值觀的指引下,人類會呈現出某種特定的個人行為模式以及某種特定的個人與社會的互動模式。積極的價值觀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奮進的作用,具有改變行為模式、改善互動模式的功效。現代體育向人類傳遞著諸多積極的價值觀,例如健康、競爭、進步、公平、公正、公開和卓越等。(一)借助媒體。媒體在現代體育的價值觀傳遞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媒體創建了一整套有關現代體育價值觀的話語體系,這些話語體系具有普適性,可被普遍接受和理解。例如進球、犯規、越位等術語,伴隨著足球的全球熱潮而成為耳熟能詳的話語。媒體的話語體系勾勒出現代體育的價值觀體系,并通過言簡意賅的術語將其提煉和展示。媒體對現代體育競賽的轉播報道為價值觀教育提供了平臺,但媒體發揮作用的平臺并不僅限于此。例如日本制作過一系列的體育類動畫片,例如《足球小將》(1994)、《灌籃高手》(1993)等[3],這類動畫片獲得了全球性傳播,具有極強的價值激勵作用,向青少年傳遞了諸如成功、志向、能力、勝利、努力、合作、謙遜、友誼、團隊精神、公平競爭、自我實現等價值觀。當然,媒體在運用現代體育進行價值觀宣傳時,為了獲得說服力,通常會使用某種意識形態來進行價值觀引導,并通過煽情式的話語來操縱話語走向。因此,在借助媒體發揮現代體育的價值觀教育職能時,需要規范相關的話語體系,引導現代體育對積極價值觀的傳遞。(二)利用社會干預。違反公平競爭的行為在現代體育競技領域中屢見不鮮,這類行為的產生目的是為了獲得相對優勢以便戰勝對手,包括使用違禁藥物、故意違反規則、弄虛作假等。在現代體育競技中,戰術犯規都已成為比賽的一部分,戰術犯規甚至成為訓練的重要內容,例如在足球比賽中,在裁判員不注意的時候球員會使用拉拽對手、故意踢對手、謾罵對手等挑釁行為。在學校體育教育中,也存在類似行為,這些現象的存在無疑對現代體育的價值觀教育效能起到了消解作用。價值觀教育對于教育者而言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因為沒有一個普遍的、統一的教育原則可以保障受教育者能夠不受現實生活理念的影響而獲得預期的道德發展,而價值觀教育又是一個交叉性的領域,通常需要統籌多個橫向領域來配合實施,現代體育就是其中之一。價值觀教育涉及的主題繁多,例如尊重、平等、團結、自由、民主、和平、健康、友誼等,這些主題宏觀又復雜。價值觀教育僅靠說教是很難達成效果的,因而需要一些具體實施的項目才能達成,現代體育就是一個很好的項目實施平臺,但在實施過程中需要細致的規劃和周密的控制。現代體育包含很多極易產生沖突的項目,如何控制沖突的形式、范圍和強度,是運用現代體育進行價值觀教育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此外,需要考慮傳遞什么價值觀,如何傳授價值觀以及受教育者又是如何感知、學習和內化這些價值觀的。只是將學生簡單地置于現代體育的環境中并不足以完成價值觀教育,學生的認知和道德發展需要系統化和結構化的社會干預方案,例如紀律問題的強調、相互尊重的提醒、師生平等民主的溝通方式等。運用現代體育進行價值觀教育最常用的三種模式:(1)社會學習模式。發揮著名運動員的道德模范作用和行為指引作用。(2)結構化發展模式。精選項目并提煉其價值觀,使受教育者在項目進程中自主感知,學習并形成價值觀。(3)生態模式。聯合家庭、媒介、學校、體育等領域,為青少年營造良好的運動氛圍[4],為受教育者分配責任,促進受教育者形成價值觀。運用現代體育進行價值觀教育需要特別注重積極社會價值觀的傳遞。例如包容、尊重、合作、友誼、團隊、社會責任、平等、友愛、正義等。同時要注意構建健康的個體價值觀,包括身心能力發展、創意、愉悅、挑戰自我、約束自我、認識自我、保持或促進健康、成就、誠實、公平競爭、犧牲精神、毅力、謙虛、服從意識、自我實現、自我表達等。為了實現上述價值觀,需要統籌教師、家長、教練員、媒體、觀眾、管理者、參與者等各方利益相關者,以實現現代體育對價值觀教育的目的。現代體育中的競技體育容易誘發焦慮、煩躁、失落等諸多心理危害,也容易造成身體的損傷等物質傷害[5]。學校體育教育對此有所顧慮,為此進行了很多干預措施,例如在體育教學中,在保留競爭的同時更加凸顯合作、淡化成績、強調參與、淡化對抗、強調和諧等。這說明對現代體育進行必要干預是完全有必要的,只有如此才能向參與者灌輸適當的價值觀,如果不進行干預,則會因為過度競爭誘發諸多問題。競技體育強調不服輸的精神,不服輸的精神有時會讓參與者體現出桀驁不馴,但不服輸的精神與保持謙遜并不抵觸。不服輸的精神并不意味著不能接受失敗,相反,要學會正確對待失敗、忍受失敗、承擔風險、提高面對挫折的心理能力。成功的關鍵在于堅持不懈和持續的努力,要對成功保持強烈的欲望。青少年參與現代體育能夠獲得諸多益處,例如適應集體、適應社會、接受共同教育、遵守規則和紀律、克服羞怯、避免沖動過激行為、激發努力欲望、促進角色建立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并非參與現代體育就能獲得這些益處,而是取決于參與現代體育的方式。

        參考文獻

        [1]DelgadoNA,ElenaAcuaGómez.Sportasaplatformforvalueseducation[J].JournalofHumanSport&Exercise,2011,6(4):573-584.

        [2]李紅娟.體力活動與健康促進[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2.

        [3]廖莎莎.中日體育電影的體育文化比較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0.

        [4]于強,王瀟寒.立德樹人教育觀下的青少年體育價值觀培養研究[J].青少年體育,2020(09):26-27.

        第4篇:教育的價值觀范文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大學招生與畢業生就業制度及醫療衛生體制等改革的不斷推進,醫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偏差已成其“就業難”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本文針對如何對醫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偏差進行有效的教育調適進行了思考,并提出以“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價值標準,以“科學發展觀”為價值取向的教育探索。

        隨著我國大學招生與畢業生就業制度及醫療衛生體制等改革的不斷推進,各醫療單位的人事體制、用人制度等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靈活性,醫學生所面臨的就業競爭也愈加激烈。與其他專業比,廣東省醫學類學生的就業率已連續兩年為倒數第一。但是,在調查中發現,廣東粵西、粵東、粵北以及珠三角的一些基層醫院還有很多醫療崗位空缺,而現在的醫學類畢業生不愿去,只想去大城市、去專業對口或條件更好的醫院,但由于這些醫院人才飽和,競爭激烈,對本科生來說不容易找到工作,因此形成了一種“有業不就”的尷尬局面。教育部周濟部長在2004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如果說“無業可就”反映的是就業制度、政策與教育教學方面的深層次問題,那么“有業不就”反映的則是畢業生的職業觀方面的深層次問題。可見,新形勢下醫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偏差已成其“就業難”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而如何對醫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偏差進行有效的教育調適,已成各高等醫學院校所面臨的緊迫而至關重要的課題。

        1職業價值觀的涵義

        醫學生職業價值觀概念的提出與演變,是伴隨著醫生職業的發展以及醫學生就業形勢的不斷變化而提出來的,但是,關于職業價值觀至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本文綜合國內外學者對職業價值觀所下的定義,認為職業價值觀屬于職業傾向性范疇,主要有兩種涵義:廣義性職業價值觀和狹義性職業價值觀。前者又稱為“職業發展觀”,是人們依據自身的需要對待職業、職業行為和工作結果的比較穩定的、具有概括性動力作用的一套信息系統,也是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職業問題上的反映。后者是人們對社會職業的需求所表現出來的評價,由職業錨、職業目標、職業道德、職業評價等要素構成,其中,職業錨是核心要素。

        2新形勢下醫學生職業價值觀可能出現的偏差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人,國家對醫藥衛生體制以及大學生就業機制的多元化改革,對醫學生的擇業、就業觀念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從而促使醫學生職業價值觀也相應地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總的來說,醫學生職業價值觀的變化是符合時展方向的,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與發展相適應的,其主流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但不可否認,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偏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從職業活動滿足個人需要的角度看,醫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偏差主要表現為:①不能正確處理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的關系。從歷史發展的趨勢來看,人的各種精神因素(包括科學技術、政治、教育、文化、社會道德等)作為智力資源和精神動力,對生產力和社會進步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尤其在近幾年,隨著我國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精神需要的地位也相對的突現出來。但是,有研究(我們在實踐中)發現,還有少部分醫學生因受拜金主義的影響,認為有錢就有一切,而完全忽略了個人在精神需要方面的追求,甚至有些連醫生必需的醫德、醫風也都忘得一干二凈。②不能正確認識個人成長與成才必需因素的關系。我們在研究中發現,有不少醫學生由于對成長以及成才的必需因素和條件認識不足,誤認為個人的全面發展就等同于人才的全面發展,或認為考上大學就肯定能成才等,從而缺乏追求成才的自主性、能動性。因此,他們在畢業時寧可失業也極力避開到生活工作環境艱苦的基層醫院和地區去工作。事實上,與大醫院比,基層醫院更能磨練人的意志,增長才干,對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能為醫學生的成才提供更廣闊的天地;另外,“先就業,再擇業”的理念也是有利于成長、成才的有效途徑之一。

        從職業服務功能所涉及的個人和社會的關系看,醫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偏差主要表現為:不能正確處理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關系。就個人來說,最優價值目標選擇,就是按照社會價值目標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選擇。而這樣的選擇,不僅取決于人的機遇和知識,更重要的是取決于一個人的價值取向。但是,在“職業價值取向”調查中發現,有47.8%的學生選擇“自身價值得到社會承認的職業”,24.4%的學生選“能充分滿足自己的興趣愛好的職業”,僅有12.5%的學生選“為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統一”。這說明,與社會價值相比,當前醫學生更注重個人的自身價值,甚至,有少部分醫學生倘若缺乏引導或引導不當,還可能滑向急功近利或惟利是圖這一極端,出現與社會價值游離的現象。

        從職業的穩定性來看,醫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偏差主要表現為:不能根據國情和人才流動、職業結構的變化來進行自我調整,不能正確處理好理想職業和職業理想的關系。在研究中發現,有部分醫學生由于未能審時度勢,根據我國醫學畢業生就業制度、醫療衛生體制等改革的變化,及時對個人的理想職業進行科學地評估以及正確地調整個人的職業理想,因此,常常表現出矛盾的職業心理和隨機應變、漂浮不定等職業行為。

        3關于醫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的幾點思考

        3.1以“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價值標準,以“科學發展觀”為價值取向,引導醫學生端正“職業發展觀”

        在價值觀體系中,價值標準是核心,而價值標準又決定了人們的價值取向。一個人的價值觀如何,最終都要落實到價值標準和價值取向上,并通過價值標準和價值取向體現出來。醫學生的“職業發展觀”(廣義性職業價值觀)也一樣,必然體現為職業價值標準和職業價值取向。

        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則是職業價值觀教育調適的價值標準。職業的本質是人的社會分工,表現在具體職業上,則是其從業者具體的社會實踐和具體的社會關系的分工。從社會職業發展史以及社會的發展規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規律)可知,判斷某種職業有無價值、有多大價值的標準,主要是看從業者具體的社會實踐能否代表著當前社會的先進生產力,具體的社會關系能否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能否代表著社會的先進文化等。

        另外,社會發展需要科學發展觀,個人的發展也一樣,并且這兩種發展觀的基本點是一致的:“宗旨—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第一要義—發展,核心—以人為本”。可見,在新形勢下,如何有效地引導醫學生朝著代表當前最先進的醫療技術水平,代表著廣大患者的利益,代表著最崇高的醫德、醫風,可持續、和諧的成長、成才,已成醫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的重中之重。

        3.2拓展醫學生的就業指導平臺,發揮職業測驗的教育調適作用,引導醫學生處理好四個“統一”

        要對醫學生職業價值觀進行有效的教育調適,首先,要通過系統、科學的職業測驗來幫助醫學生發現自我、認識自我及挖掘職業潛能等,更重要的是,能讓我們較全面、準確的了解及把握醫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現狀及偏差。

        其次,要以“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先進理論體系為指導,引導醫學生處理好“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的統一,“個人成長”與“個人成才”的統一,“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以及“理想職業”與“職業理想”的統一等,形成較為明晰的與醫生職業有關的自我概念—狹義性職業價值觀,并在實際的職業實踐中盡早確定自己長期的職業錨。

        另外,由于在我國還有不少醫學院校的就業指導觀過于講究實用性和工具性,只能應對醫學畢業生擇業一時之需,而忽略了人生規劃和長遠職業發展,只能培養出缺乏人文情懷的“經濟人”和“功利型”的“人體工匠”。因此,有必要借鑒各種先進的理念、體系和機制等來拓展醫學生的就業指導平臺,充分發揮職業測驗的教育調適作用,引導醫學生處理好四個“統一”,為社會培養出不僅能看“病”還能看“人”的負有人性關愛的大師。

        3.3學校、家庭、社會三者相結合,做到盡可能用一個聲音說話,使各種教育調適力量的組合達到最優化

        第5篇:教育的價值觀范文

        1.教育管理價值重新認知

        教育的價值是指教育的屬性、作用和意義是否能夠滿足人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使人的自我價值能夠得到體現。教育價值觀是指作為社會現象的教育,它的存在與發展對人的生存與生存環境的意義,以及人對教育自身的意義、作用的一種評價的思想體系。教育是人的主體。教育對于學習者來說,具有他人不可替代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培養學習者的主體意識,提供主體參與的機會和條件,養成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價值是客觀存在的,它也是主體人的認識對象,這中間由于認識的對象、認識的目的、認識的方向、認識的形式、認識的內容、認識的性質的不同和滿足需要的程度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價值觀。這是驅使人行為的動力。任何一種教育管理活動,總在反映一種相應的教育管理價值觀。我國長久以來應試教育影響下形成的教育管理人員大多仍持有以應試教育為背景的傳統效率型教育管理價值觀,而教育改革又帶來新的現代教育觀,造成很多教育管理人員在傳統和現代兩種教育管理價值觀之間接擺不定,有的甚至不能自覺。教育管理實踐工作者可依據自己在教育管理活動中的學生觀、教師觀及個人通常所采用的行為方式、管理方式、教育評價、激勵措施等來給自己的教育管理價值觀定位,同時,通過科學地知行學科教學的目的與方法,明晰教育教學意義與結果,以適應現代教育管理價值觀的時代特征和基本思想,明確教育管理要采用哪一種價值取向,其合理性與不足符合什么樣的價值評判標準,從而在實踐中主動進行自我調整,使教育管理活動更好地達到預期目的,如高職院校應加強人文素養的養成教育,致力于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和完滿人格的養成并以此出發來確定教育管理的目的取向,設計培養目標,組織實施教育教學、實習實訓活動,開發和配置教育資源,構建良好的管理環境。

        2.轉變教育管理思路

        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教育管理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又為教育目標的實現提供保證。教育管理實踐證明,以發展人為最終目的的人文關懷一直是歷代教育管理者的深層精神關懷。在歷史積習之下,“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認識成為社會的共識。教育管理者在實施教育行為過程中,以個人主觀的命令式的方式下達給被教育者必須完成的行為,認為這些都是理所應當的,缺少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作為教育管理者,其存在的價值是幫助被管理者的價值取向更趨于社會的認同,二者更重要的是做朋友,而不是做“父子”。教育管理者通過其價值觀的引導作用,使被管理者主觀上認同、客觀上自覺,而非代替其作出價值判斷或超出指導的范圍。另外未來教育主張人人發展、人人參與,要求承認每個人的特性和人的多樣性,承認文化多樣化。在此基礎上的教育管理者應提倡對各種思想觀點、學術成果兼收并蓄的指導思想。依據文化多樣性原則,教育管理者在實施其傳承文明與創新人類文化的功能時,應努力保存與鼓勵文化的多樣性和思想的多元性,兼收并蓄各門各類學科流派的理論優勢,以豐富和提高自己更好地為人類發展服務。

        3.促進教育管理民主化

        現代教育管理價值觀是一種合乎人性的價值觀理論,同時創造了一種新型的民主。教育的作用重在尊重每一個人的多樣性和特性,尊重他人、關心他人,講求團隊精神等等,都是現代教育管理價值觀的價值規范要求下的。教育公平也是教育管理民主的重要表現。在管理方式上,自由靈活又不失規范。這種管理方式通過人的智力、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因素,采用技術和物質手段的管理方式,兼顧到人的心理接受程度,尤其突顯了“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在激勵措施選擇上,以人的多層次需要為出發點,以彈性原則為輔助,通過富有挑戰性的工作激勵,以一種易于被人接受的,尊重人的某種意愿而不是違背人性的激勵手段,達到有效管理的目的。不宜采用過分強迫的懲罰方式,即使被迫采用,也限制在被懲罰者心理承受能力范圍之內。這種對人道、人性之愛的倡導,在當前我國教育實踐中尤為必要。

        4.用價值觀驅動管理

        價值觀屬于哲學的范疇。哲學關心的是世界的人生的根本道理,它使人們保持對某種精神價值的向往。“霍桑實驗”表明,人不僅僅是“經濟人”,而且也是“社會人”乃至“道德人”,人的基本需要也不僅僅是物質的需要,而且還有精神的需要。價值觀驅動管理模式是當今世界倡導的主流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可稱為第三種激勵約束模式,即精神激勵約束模式。這種模式,旨在建設以價值觀為核心的學校文化,也就是在學校中形成一種講理想和責任的文化氛圍,利用學校文化的導向和協調等功能來對教職員工的行為進行激勵和約束。在這種激勵機制下,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才能真正發揮人的積極性。教育管理人員才能在教育管理活動中充分展示自我主體性,并與他人一起共同營建一種和諧共進全面發展的生存狀態。這種和諧的生存狀態是以建立學校的共同愿景的為前提,以教育管理者把管理活動看做是為學校共同體成員的共同的愿景而服務得價值觀為基礎,努力將被管理者培養成各自工作范圍內的管理者為目標。這也說明了現代教育管理價值在其實踐運用中,只有為所有教育管理人員所內化,充分調動教職工的情感、知識、行動,以一種日常生存狀態方式存在,才能真正發揮其指導功能,實現其真正的價值。

        第6篇:教育的價值觀范文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創新教育理念

        將“以人為本”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途徑與方法中,要遵循四個原則,做到四個結合。四個原則主要包括:平等原則,理解原則,服務原則,情境原則。[2]思想政治教育之“以人為本”主要強調在遵循學生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基礎上,尊重學生,把學生的個性培養和道德素質培養放在首要位置,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帶著責任與感情,殷切關懷學生的安危冷暖,同時關注大學生的生活質量、學習與就業,并著力解決好關系他們切實利益的具體問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就要拋棄傳統的以老師為中心的管理模式,建立良好和平等的師生關系,持有為學生服務的理念,關注個體差異,正確評價學生,注重因材施教,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發現并激發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獨特魅力,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要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邏輯思維培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

        二、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堅持與時俱進的創新教育內容

        傳統文化反映了中國文化的根源與精髓,凝聚了中國人的民族精神和風貌,其對現代社會發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多元化思潮涌動的今天,我們應該將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相銜接,取傳統文化的精華,去其糟粕,與時俱進,意識到只有將加強大學生的價值教育放在傳統文化的視角下,才能使大學生價值教育具有中國特色,將大學生培養成真正的中國人。[3]

        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應從以下幾點入手。首先,要豐富具有時代意義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根據新的形勢、新的情況、新的具體問題,對傳統價值觀念加以解釋,使之與時代精神相融合,形成具有強大吸引力、凝聚力和時代精神的價值觀念;其次,注重社會實踐教學,將理論知識引入到實踐中來,采用科學的教學對策,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各類實踐活動,如社會調查訪談、自主創業計劃、勤工助學以及志愿者活動等,通過這些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自身的行為修養和社會責任感;再者,對于教師個人而言,必須掌握過硬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了解最新的科研動態,同時具備優秀的組織協調能力,善于引導學生探索思考問題,用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從內心深處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提高思想政治覺悟。

        三、充分發揮網絡媒體的宣傳和引導作用

        網絡化的時代,互聯網深入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網絡文化無時無刻地影響著青年大學生的行為和思維。據調查顯示,在媒介環境發展的過程中,影響青少年品德發展的因素的結構程式發生了變化,由“家庭、學校、同輩群體、大眾傳媒”變為“大眾傳媒、同輩群體、學校、家庭”,其中大眾傳媒成為青少年信息來源最廣,對思想品德最深刻的第一影響源。[4]網絡已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工具,也是學生最快獲取信息,發泄個人情緒的主要途徑。高校要積極開展以互聯網為價值觀教育載體的研究與實踐,在此同時,加強校園網絡管理,教育大學生正確地辨別網絡信息和提高學生自我保護意識。此外,通過建立“紅色網站”,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宣傳好人好事,傳遞正能量;采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和網絡教學模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內容形象的表現出來,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進行分析、思考、理解,從而提高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吸收力。

        第7篇:教育的價值觀范文

        做真實的自己,就不會有委曲求全的感覺,自然是可以長久的。做真實的自己,對生命的態度是開放的,這種開放態度得到的體驗,使個人感覺對生活的勝任感和力量感,甚至是美感。

        如果老師回到真實的自己,學生自然回到真實的自己。一個人,回到真實的自己,周圍的人也會回到真實的自己,“同氣相求”,相互吸引的法則如此。

        回到真實的自己,其中一個最大的問題,是要搞清楚自己的價值觀。說到價值觀,我就想到人生的信條,但是卡爾羅杰斯關于價值觀的理論,大大豐富了價值觀的內容,就人格教育來說,這是重大的突破。

        今天我們面臨的價值觀危機不是源于我們喪失了價值觀,而是我們的價值觀與人生經驗的矛盾和分離,事實就是事實,沒有對錯,我們的價值觀與事實不符,不符合社會現實,不符合自己的經驗,一定是我們的價值觀錯了,我們的價值觀錯了,社會的價值觀就錯了,我們是社會最直接的組成部分,是對社會直接產生影響的部分。價值觀錯了,人格出現分裂,痛苦和抱怨就產生了。

        關于價值觀

        生物體通過行為表現出對某個客體或者目標的偏好性,這種偏好性稱為操作性價值觀,他不需要任何認知和概念性思維的參與,僅僅是有機體通過選擇某客體、拒絕某客體的價值選擇。好像把蚯蚓放在Y型迷宮里時,蚯蚓就會選擇往光滑的一邊爬,而不會選擇鋪有砂紙的一邊,這就是操作性價值。

        比如,我的孩子生下來就喜歡吃脆性的涼菜,喜歡吃酸的東西,有的孩子抓歲,多次抓相同的東西。

        操作性價值觀也可以處理復雜的事情。曾經有人做過實驗,把20多種食物放在嬰兒面前,孩子自己會取符合自己身體健康的食物。

        第二種價值叫構想價值,也就是機體對文字符號(佛法稱為名相)客體的偏好。比如“真誠至上”的信念,就是一個構想價值。

        通常我們的道德信條都是構想性價值觀,可能不是自己真正喜歡和接受的,是虛假的,是“高要求”的,但是我們跟著它走了,久之我們自己也分不清楚,什么是真實的自我,什么是虛假的自我。

        案例:一個大孩子去搶小孩子的東西,小孩子不同意,結果大孩子咬了小孩子一口,小孩子的東西被搶走,大哭。這時候,小孩子的媽媽非但不保護自己的孩子,反而對自己的孩子說:“孩子不哭,你要學習孔融讓梨,把你的東西讓給哥哥玩。”小孩子由于沒有得到安慰,一直哭個不停,媽媽對孩子孩子說了六次要學“孔融讓梨”。小讓大,是媽媽的價值觀,但是在小孩子的眼里看來,自己的東西被搶了人被咬了還要忍讓,天理何在!

        構想價值觀越接近操作價值觀,合理性越好。比如,按照蒙臺梭利的教育理念,應該是物權主人優先原則,別人要用自己的東西,是要經過自己同意的。這種價值觀是否會讓孩子長大后變得自私呢?回答是否定的。一個物權得到尊重的人,他因而更有安全感,更愿意把自己的東西和別人分享;一個從小物質不匱乏的人,他成人后,精神層面的匱乏感就弱,大方的可能性就很大;小孩子的自私得到滿足,物權主體資格得到尊重,他就會逐漸變得慷慨。所以,儒家提倡先滿足一定程度的自私,來塑造一個人為公的精神。真正的貪欲,來自于精神層面的貧乏,這是一種負面的力量。如果一個人從小受到“要大方”的`教育,有可能從此就走上虛假的自我,這種人是“優秀”的,但是也是緊張的,這種緊張,感召來的人和事,終究會讓自己陷入困境,人生的際遇大多不夠理想。有天,我對我對一位常做善事且對孩子嚴格的朋友說:“以你的為人來說,積了德給子孫后代,你的孩子會很有作為,但是他的人生多半是不幸福的。”

        關于構想價值觀,孔子講:“己所不欲,勿施與人。”那么“己所欲”呢?要慎施于人。

        最后一種叫客體價值,就是從客體可取性方面考慮,而不管是否為他人所接受。比如:失去自我的父母,一心撲在孩子身上,以為給孩子的關注越多越好,結果成了關愛強迫癥,讓孩子痛苦不看,但是卻總對孩子說“我是為了你好”。

        價值觀的演變與回歸

        操作性價值觀不只是嬰兒有,一個人格成熟的人,總是以操作性價值觀為主導,所以孟子講,一個成熟的人,即大人,是“保其赤子之心”的,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們先從嬰兒來看,嬰兒有如下現象:

        嬰兒饑餓時不舒服,會哭,會大聲而明確的表達出來(成人經常撒謊)。

        食物是美好的,但是嬰兒吃飽以后,不再留戀和喜歡,甚至表現出厭惡,從來不會占有食物(成人不是這樣)。

        嬰兒喜歡被關注、擁抱等能夠帶來安全感的行為。(成人喜歡被擁抱的情況極少,要選擇對象)。

        嬰兒喜歡來自于自己身體的新奇的體驗,即使發現自己的腳趾頭都會快樂,探索性和好奇心都很強(成人變得保守呆板)。

        嬰兒不喜歡苦味,疼痛和突發的巨大聲響(成人有改變)。

        可以看出,嬰兒的操作性價值觀,是一種動態的,不斷變化的價值判斷過程,而不是一個不變的固定系統。正如對同一種食物,他有時喜歡,有時厭惡,他喜歡安全和輕松,但是為了滿足好奇,他又可以放棄這種環境。這種價值,來自內部的天然的感覺,是一種本有的智慧。不象我們成人,被父母的意愿,宗教的經文、某個領域的權威或者廣告宣傳所左右。嬰兒喜歡清楚地知道喜歡哪個不喜歡哪個,哪個人對他好哪個人對他不好。而成人很多時候不知好歹,不知主次,相反,成人的的價值判斷很多時候都是僵化、無效和不明確的,成人是怎么從嬰兒完美而有效的價值判斷狀態退變的呢?

        嬰兒需要愛,他也同樣愛父母,對父母表現出無限的忠誠性,所以他為了愛改變自己。比如,一個孩子喜歡扯姐姐的頭發,他覺得聽到姐姐又哭又鬧很開心,但是家長會給他懲戒。多次以后,他就會形成一個概念,自己覺得好的東西,別人不一定認為好,堅持自己的偏好,可能失去成人對自己的愛,拒絕愛的行為,是反生命的。他會把別人的價值判斷內化,變成自己的價值判斷標準。為了愛,他遠離了自己先天的判斷機制,放棄了自己的內部評價,以別人的價值預設引導自己的行為。

        已經內化的社會價值觀的誤區

        掙錢越多越好。(來自社會,已經深刻影響到家庭)

        人們最需要學習的是知識,這是精英與平庸的區別。(來自學校、社會和家庭)

        瀏覽和娛樂性、探索性的閱讀不被人認可。(來自學校)

        緊跟潮流很重要。(來自于媒體和商業廣告)

        愛自己周圍的人是最高美德。(來自于宗教)

        競爭比合作好。(來自于商業公司)

        名牌產品是每個人都需要的。(來自于商業宣傳)

        南懷瑾先生講,人格獨立,要“卓爾不群”,但是有多少人做得到呢?似乎沒有人提倡過,人類作為個體,更應該相信自己的感覺和信念,我們都活在人云亦云之中。佛法提倡自己的本有的智慧,提倡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就是超越思維的感覺,但是知之者甚少,很多人都落入宗教的窠臼,可嘆。

        機遇

        當我們尋求內在的獨立,傾聽來自內心的聲音時,轉機就出現了。心理輔導發現,自主意識的出現,自己準備做真實的自我時,治愈就開始了,這是所有有效心理輔導的共同特征。當我們感到自己是活生生的人,感到有趣,感到勝任,感到自豪,我們就會慢慢珍惜和欣賞自己的方方面面,慢慢地敏銳于自己每時每刻的感受和反應,這就是活在當下,活在感覺而不是活在思維里,自我的覺醒就開始了。如此,我們會對自己的體驗變得更加開放和包容,甚至與自己的體驗融為一體,我們的價值取向將發生巨大變化,許多嬰兒期的價值取向又重新出現,即來自內部感覺的的特異性的、情境性的反應能力,這比籠統的道理強過百倍。這樣,我們的言語和行為可以趨近于知時知量,趨近于中庸之道。

        對于外部的價值觀,我們也是要考量的,但要批判性地看待,它只是參考,遠不如我們的經驗和直覺更有用。對待外部的價值觀,就像服中藥,要看它是否能夠恢復或者強化機體本有的運轉機制。

        成熟的人格體現

        理想的價值觀:我們既能調動豐富的經驗與認知功能,又能相信來自自己身體內部的真實的感受。

        對于成熟的個體來說,價值判斷的趨向于客體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滿足自己主體的需要,使自己更完美,更富有,更強壯。這聽起來是自私的,是否會損害到人際關系?事實上,美好的人際關系也是個體發展的需要,有足夠真實自我感的人,他自然會保持自利利他的平衡,由于他的人格的穩定性,更能夠給他人安全感和信賴感,從而與人保持親密而互助的關系。純粹的利己和利他,都會給人壓力,從而產生人際關系的疏離感,良好而輕松的人際關系,是平等而互利的。成熟的人的價值判斷,果斷的特質與嬰兒相似,但是前者有更多的經驗可以參考。

        有時候,即使人格成熟的人,價值判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誰也不能保證自己的判斷就是絕對正確的,但是,只要我們保持開放的態度,正視自己的缺點,允許自己犯錯誤,就會更好地在錯誤經驗里學習,使我們的判斷模式不斷趨近于完善,從而達到真正的自我實現。如果我們信任自己,運用自己的感覺和直覺做判斷,將比單純地使用理論知識更為明智;一個完整人格的人所做的判斷,要比單獨的一個頭腦所做的判斷要敏感準確的多。

        卡爾.羅杰斯根據自己研究發現,所有人格健全的人都心胸開闊,價值取向都是有利于個人、周圍的人以及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給孩子愛和自由,得到重視,能夠自由體驗生活時,他來自自我的價值導向就會出現,成人也是如此。

        我們不需要哲學家和統治者或者牧師從外界強加一個普適的價值觀到我們身上,相反,做真實的自己,就可以從我們的經驗中,浮現出普適的價值觀,在把這種價值觀,與《論語》諸書做個對照,發現圣人的語言,不是說教,而是可以印證我們自己真實的感受。所以我們批評社會價值觀同時,更多地要從自己做起,這是現實可行的。

        對自己了解多少,對社會就了解多少,自己改變多少,世界就改變多少。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的價值觀

        魯魯的一個同學,他媽媽許諾說,畢業考試平均過80分,就給他買一個游戲機。結果他平均81,得到了游戲機。魯魯很羨慕,說自己平均已經90多了,可什么獎勵都沒得到。我說,你自己的能力提高了,在班上受人尊敬,對學習也更有信心,還考上了好學校,在人生道路上邁出了很好的一步,這些,如果拿一部游戲機和你換,你愿意嗎?當然不愿意!

        任何獎勵都比不上自己從這件事本身所得到的。

        物質激勵是一種非常膚淺的激勵機制,它將金錢設置為奮斗的目標,而這個目標所能提供的動力是非常有限的。

        且不說現在的孩子什么都不缺,即使缺,也絕不是什么生活必須品,從這個意義來說,任何物質獎勵都是可有可無的,一旦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才能得到,他寧肯放棄。所以,某些看起來生了效的物質激勵,實際上只是巧合,只產生了很小的作用,真正起作用的還是內在動力,孩子所取得的那個成績,和獎勵沒有多大關系,有沒有那個獎勵,成績也會相差無幾。

        從來沒有一個優秀的孩子是靠金錢獎出來的,相反,金錢的刺激往往會起反作用。這種刺激很容易在孩子心目中造成如此的印象——學習是一件苦差事,而不是一種享受,學習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才需要物質補償。這就把整個事情搞顛倒了!

        第8篇:教育的價值觀范文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特性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明確提出由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和社會主義榮辱觀五個方面構成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社會主流倡導的文化思想和行為方式,必然深刻地反映社會核心價值的培育取向。黨的十報告進一步指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平、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倡導”作為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表述,清晰地勾勒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原則、目標取向和方式要求等方面的內容,也體現了當前我們國家、社會和公民三個層面的價值追求。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實質上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理想的訴求,基于國家主體、反映國家價值追求的核心價值觀并制約和引領社會主義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和人自身等發展方向;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實質上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秩序信念的表征,基于社會主體,反映社會主流價值觀,主導社會各種思潮的核心價值觀;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實質上就是對社會主義公民行為規范的要求,基于公民主體,反映公民價值追求的核心價值觀,規范公民的實踐方向,包括公民對自我身份、國家制度的認同和對道德的自覺。國家層面的核心價值觀倡導我們國家未來發展方向,社會層面的核心價值觀為全社會營造積極向上的主流價值導向,公民層面的核心價值觀引領廣大公民文明向上,三者互為一體,共同構成了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種復雜的、深層次的心理現象,其教育也應嚴格遵循由表層結構、中層機構再到深層結構的灌輸和教育順序,通過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的方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才能不僅僅停留在一個外在驅動狀態,而是逐步轉化為內在的自覺追求和保持。首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同于世界觀、人生觀及一般價值觀的教育,它具有特殊性。世界觀、人生觀及一般的價值觀教育在各個社會群體可以是相通的甚至是相似的,而帶有“社會主義”標簽的且占據核心地位的價值觀教育即是社會主義獨有的且與“非社會主義”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是截然不同的。其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民族特性。民族特性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在其民族悠久的歷史進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的,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根本特征。世界上多民族國家眾多,其國家核心價值觀必定帶有民族特色,但又各不相同。盡管我國由56個民族聚集而成,但我們傳承的卻是同一脈的民族精神,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應采用包含民族精神的方式傳遞民族精神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民族精神融入到價值觀教育的理念、目標、內容及其全過程。最后,在價值觀教育實踐中,要區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價值體系的關系。從內容上來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和最高抽象,是其精神和靈魂,決定社會主義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和前提,是其形成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沒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不會產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不會有社會主義價值觀的發展演進。總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一個歷史的、具體的范疇,是一個不斷生成的概念,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時代性。

        總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身內涵的延展性決定了其教育的特殊性。我們應當充分了解和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特性,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真正地融入到受教育者的內心深處,并通過具體的實踐促進其深化與發展,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一種文化精髓,在不斷的教育傳播中,發揮強大的社會效用,從而提高整體國民的思想政治素質,加快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步伐。

        參考文獻:

        [1]吳向東.重構現代性――當代社會主義價值觀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57.

        第9篇:教育的價值觀范文

        關鍵詞:表率示范 ; 學科滲透 ;活動體驗 ;多元評價

        現在的小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由于父母的過分寵愛,使他們逐漸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懶惰習慣,形成了、驕橫跋扈的性格,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經不起挫折,,沒有戰勝困難的恒心和信心……可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勢在必行。 

        一、言傳身教,表率示范

        “學校無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師無小節,處處為楷模。”在學校里,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學生學習模仿的對象,因此,老師不但用真理去激勵學生,而且用崇高的人格去影響學生,以良好的師德為學生樹立榜樣,以深厚的思想情感、莊重大方的儀表、和藹可親的儀容、彬彬有禮的語言給學生做示范,做學生的楷模、良師益友,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受到熏陶和教育。在我們學校,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必須做到,學生做不到的,老師也要努力做到。如:要求學生上課鈴響進教室,老師們就在打鈴前站在教室門口迎接學生;要求學生升國旗時立正,行注目禮,老師就率先站在學生前面立正,莊嚴地接受教育;要求學生要誠實守信,老師就做到說話算話……在良好的環境中萌發的是高尚的美德、健康的心理、高雅的情趣、文明的行為。這是我們的愿望,也是孩子們的希望。

        二、學科滲透,注重導行

        課堂教學是實施德育,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的主要途徑。學生的教育是一個“知之深、受之切、意更堅、行必果”的過程。老師在教學中發揮學科優勢,結合學生的實際,從愛心、平安、尊重、責任、簡樸、容忍、團結、禮儀、勞動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培養和塑造。在課堂上,孩子們的認知、情感、性格、意志都在變化著,教學時要充分挖掘教材所蘊含的德育因素,有機地、不顯痕跡地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讓學生明之理,導之行。從上好每一節課,回答好每一個問題,做好每一次作業,參加好每一次活動開始,大力倡導學生樂學、會學,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使孩子們真正成為學習與生活的主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如: 如在語文科《鳥的天堂》一課的教學中,除了讓學生欣賞巴金優美的文筆外,還要引導認識保護鳥類,保護自然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的意義,從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如在數學《認識人民幣》中,由于人民幣上有國徽,老師便告訴學生國徽是祖國的象征,愛護人民幣,就是熱愛祖國的表現,這些細節同樣能達到教育的目的。

        三、活動體驗,規范言行

        學生的精神世界、道德規范很多是在親歷體驗中生成的,活動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充分利用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有目的地規范學生的言行是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觀教育的主要途徑。活動內容要力求走進學生的心靈,活動形式要力求新穎、精彩紛呈。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同樣的教育活動,設計不同的梯度和層次效果自然不一樣。如:結合 “三八婦女節”,開展了低年級的“說句心里話”,中年級的“做張感恩卡”,高年級的“算算親情帳”活動,以說、做、想的不同手段,以溫暖的語句、溫馨的畫面、感人的數字展示等方式,使學生從小懂得孝敬長輩,明白家庭因孩子而更充滿愛意的道理。通過開展“愛心天使在行動”系列活動(幫助一位殘疾人、寫一封倡議書、參加一次捐款活動、呵護一棵幼苗等)讓學生明白無私奉獻的偉大,助人為樂的喜悅;通過開展“校園之星”評選表彰系列活動(大家評選、自己競選、集中獎勵),讓學生明白全面發展的含義;通過“誦讀經典”系列活動(背誦經典文章、閱讀傳統美德故事、弟子規導行、名言警句交流等),讓孩子在經典文化中陶冶了性情、提高了審美情趣、規范了自身行為……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升騰情感,從而內化為自覺的行動,思想素質和道德情操在“歡聲笑語”“潤物細無聲”中得到提升。

        四、多元評價,激勵成長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现在在线免费观看AV | 亚洲主播欧洲一区 | 亚洲人成电影手机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综合 | 亚洲蜜芽在线精品一区 | 亚洲制服丝袜另类中文字幕第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