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大學生如何踐行勞動實踐范文

        大學生如何踐行勞動實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生如何踐行勞動實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大學生如何踐行勞動實踐

        第1篇:大學生如何踐行勞動實踐范文

        “愛心育人”是以愛為主要內容和根本目的的教育實踐活動。“愛心育人”它既是關于學生教育的問題,又是關系學生發展的問題;其主要核心和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得到全面、自由、健康、快樂的發展。

        一、“愛心育人”這一理念實施的背景

        1.正確實施“愛心育人”理念是服務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因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與高校教育改革的進不斷深化,當代大學生迎來了一個嶄新的學習和發展機遇,有更廣闊的舞臺施展才華和建功立業,這些機會和平臺也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者要用“愛心育人”工作理念來引導學生學習文化知識,心理素質、法律素質、道德素質以及廣闊的國際視野得到良好的培育。其次,激烈的就業競爭,讓大學生面臨巨大挑戰和壓力。因大學生在新增勞動力就業機會中就業所占比較高,在如此激烈的有限崗位的就業競爭中,大學生如何面對這些新的挑戰,關鍵在于提高自身素質。而建構“愛心育人”即是一條重要的實現途徑:它不僅有利于大學生增強就業競爭力,也有利于引導大學生自身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工作能力素質的提高。

        2.“愛心育人”理念的實施是學生管理工作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在新形勢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現許多新情況、新挑戰、新機遇。高校大學生的教育環境和管理形式也發生深刻的變化,學生的性格、愛好、習慣各有特點。如何提高大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與培養團隊協作精神,以及怎樣引導學生養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的良好行為習慣,這是當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中必須著力解決的現實問題。要解決好這些問題,就要加強對學生的關心和愛護,把“愛心育人”理念融入到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培育和引導工作當中。

        3.實施“愛心育人”理念是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是大勢所趨。引導大學生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成為當前高校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體現。因此,高校教師必須樹立“愛心育人”教育理念,與學生一起創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和完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制定科學詳細的工作規劃,扭轉不適應新時期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舊理念、老方法,切實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朝著科學化、規范化、專業化的方向轉變;真正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踐行以落實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個層面。

        二、“愛心育人”理念的重要作用

        1.激勵作用。“愛心育人”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態度,更是人與人之間一種積極情感交流與一種肯定評價的產生。學生往往會將老師對自己的關愛、理解、信任等與老師對自己的評價相關聯,更有把自己在班集體中的個人價值和個人魅力也聯系在其中。因此,老師對這種學生的關愛之情在每個學生的心中會產生不同尋常的心理力量。如果老師對學生的愛是真誠的,學生則會“尊其師而信其道”,樂于接受老師的教導。因此,越是受人尊敬,在學生中有威望的老師,他們對學生的態度與評價就越能引起學生的關注。老師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會讓學生在心理上受到影響。學生在學校得到老師真誠的關愛,即是得到了贊許和表揚,在心理上學生就會產生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激起他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因此,“愛心育人”工作理念產生的精神力量是無窮的,對學生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激勵作用是巨大的。

        2.感化作用。這種感化作用在“愛心育人”工作方式中具體表現為對學生的感召、感染和感動。當師生之間產生情感共鳴時,學生的接受性、可塑性都是極強的,如果此時對學生進行教育,效果將達到最佳。“愛心育人”特別重視的即是對學生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這是對學生人格的一種教化,這種作用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事實表明,學生也是最能接納這種潛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愛心育人”教育理念正是運用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在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發揮的巨大的作用。學生在這種教育方式下,個人人格得到不斷的提升,原本自卑的學生會漸漸自信,原本落后的學生會開始尋求上進,原本消極的學生會慢慢開始樂觀。

        3.動力作用。“愛心育人”的理智之情可以轉化為老師做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神動力,進而推動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如果要帶動廣大教育工作者對事業的孜孜不倦與不懈追求,這種精神是必不可少的。有了這種精神支持,老師才能更嚴格要求自己,培養自己強烈的事業心、高度的責任感,最終才能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從而勤勤懇懇地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愛心育人”中的理性之愛也可以轉化為一種情感力量從而推動老師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師唯有關愛學生,才能對學生的成長真正傾注心血,甘愿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獻給學生,才會千方百計地教育引導學生;同時,老師對學生付出愛,學生也會回報給老師愛;老師在學生的感激與愛戴中,體驗到了教育工作的神圣與光榮,從而能更進一步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投身于思想政治教育事業中來。因此,“愛心育人”同樣是老師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強大的精神動力。

        三、“愛心育人”理念的實現途徑

        1.強化“以生為本”的教育觀念。轉變觀念,是實施“愛心育人”理念的先導與基礎,也是“愛心育人”過程中最深層、最艱難的工作之一。要做到真正的“愛心育人”,必須讓教師充分認識到愛心是人之為人的基本前提,愛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是個體對人或物最深厚、最真摯的感情。教師必須做到要尊重學生,養成“以生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重自尊、有個性、求自由、愛玩耍是學生的天性和特征。尊重和保持學生的天性不僅是保證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礎,也是培育愛心的內在需要。為此,在教育活動中我們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相信學生的潛能、理解學生的需求、激勵學生的優勢、包容學生的過失,真正在實際工作中做到“以生為本”,將“以生為本”這一理念滲透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個環節,以便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愛心育人”。

        第2篇:大學生如何踐行勞動實踐范文

        關鍵詞:民辦高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3-0275-02

        民辦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民辦高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水平將影響我國大學生整體人文素質,進而影響我國大學生整體素質。為此,摸清民辦高校大學生人文素質現狀,找出現行民辦高校大學人文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針對性措施,對于提升大學生素質,培養對社會有用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一、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

        所謂人文素質,是指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各種因素結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品質,表現為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是一個人外在精神風貌和內在精神氣質的綜合表現,也是一個現代人文明程度的綜合體現。[1]人文素質是一項綜合素質,優秀的人文素質不僅要有豐富的科學文化素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更要有較高的道德修養。所謂人文素質教育,是指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以及自身實踐內化為受教育者的人格、氣質、修養,內化為人相對穩定的品質。[2]其目的“是引導學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外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問題。”[3]需要指出的是:人文素質教育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一般需要經歷認同、接受和內化三個階段,為此,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必須貫穿于整個大學生活,大學所有教職員工都是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踐行者,大學校園的一切都是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載體。

        二、民辦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1.民辦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們對物質財富的無限追求,使得知識技能教育市場占有率大大超過了人文素質教育。而民辦高校迫于生存壓力,必須以不斷提高大學生知識水平、提高學生就業率為第一要務,為此,在民辦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往往得不到應有的重視。2012年11月以來,筆者對西安市幾所民辦高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情況進行了調查。從調查情況看,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學生對人文類課程不重視。有39.8%的學生認為人文類課程對自己未來工作生活沒有影響。二是學生對人文知識缺乏。有近三成學生認為自己缺乏歷史、美術、音樂、勞動等方面的知識。三是教師對人文知識傳授不夠。教師往往只注重所講課程知識的傳授,不重視人文知識的穿插教育。有30.8%的理工科學生認為專業課老師從未在課堂上涉及人文知識。

        2.原因分析。①學校重技能培養,輕價值觀培育。民辦高校應當培養具有豐富科學知識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全面發展的人,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未來生存的基本知識、技能,更應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但是,在今天以就業為導向的浮躁社會里,學校往往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對學生價值觀的培育存在不足。②學生對人文素質認識缺失,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民辦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落腳點。然而,目前,民辦高校大學生對人文素質認識存在缺失。有學生認為人文素質的高低很難用定量的標準來衡量,更不能用考試成績來評定,不必花大力氣去學;有的認為人文素質是人文社科類學生的學習范疇,與其他專業學生關系不大;更有學生認為,人文素質對自己未來就業幾乎沒有幫助,只要學好專業知識就行,沒有必要提高自身人文素質。③部分老師人文素質還不高,一方面,從調查的情況來看,目前民辦高校教師以年輕教師為主,40歲以下的教師占到60.7%。許多教師本身是在教育產業化背景下的高校畢業生,本身人文素質水平并不高。例如,從學生反映情況看,僅有21.4%的年輕教師板書規范、書法基礎好、書寫漂亮,有11.2%的年輕教師書法較差,字跡潦草。④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自上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國家對大學生不再進行統一分配工作。民辦高校畢業生與國家統招畢業生競爭本身就處于劣勢地位,學生必須切實提高自身本領,才能有好的發展。“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整個社會重理輕文的真實寫照。人文類學生無論是就業面,還是工資待遇都低于理工類學生,這就造成了整個社會對人文素質教育的漠視。

        三、提高民辦高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水平的對策措施

        1.轉變觀念,完善教學體系。提高民辦高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水平,學校責無旁貸。一是轉變教育觀念,把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綜合能力作為第一要務;二是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變“重科學文化教育、輕人文素質教育”為“科學文化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并重”;三是科學設置課程體系,加大人文素質教育的學分要求,摒棄課程設置的“功利主義”,加強人文課程的設置,促進學生全面培養、全面發展。

        2.提高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的認識。人文素質是一個人外在精神風貌和內在精神氣質的綜合表現,是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素質雖然不能進行定量化測定,但能衡量人的層次水平;雖然不能立竿見影表現為工作技能、工作能力,但能潛移默化影響人的精神、人的修養、人的性格,進而影響人的長遠發展。當代大學生必須多傾聽人文講座、多參與社會實踐,切實將人文素質內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

        3.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教師是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水平的核心因素,人文精神的塑造主要來源于教化,通過內在教化作用于人的情感狀態,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人的價值取向,影響人的情感、氣質、性格、胸襟等。[4]一是教師要轉變觀念。二是教師要主動加強人文知識學習,特別是年輕教師。三是教師要努力將自身人文素質內化為教學實踐,并傳授給廣大大學生。

        4.營造特色的校園文化[5]。民辦高校作為社會的組成部分,雖然不能改變社會大環境對人文素質教育的認識,但可以通過營造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一是加大校園文化建設經費投入,更新教學基礎設施、美化校園環境;二是多舉辦各類人文社科類講座、人文藝術競賽等活動,通過各社團活動,吸引大學生參與其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組織協調能力、溝通能力和創新能力;三是搭建校園文化網絡平臺,為廣大青年學生提供良好的溝通渠道,培養學生自我管理、相互教育的能力。

        總之,民辦高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從學生的長遠發展考慮,摒棄唯就業論的功利主義思想,繼續加大人文素質教育投入,不斷改善校園人文環境,不斷提高民辦高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水平,切實將人文素質教育質量內化為學生的實際行動和道德修養。

        參考文獻:

        [1]任倩.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與對策[J].學習月刊,2010,(12):81-82.

        [2]王敏,王金花.淺析高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10,8(6):48-50.

        [3]錢源偉.社會素質教育概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287-289.

        第3篇:大學生如何踐行勞動實踐范文

        關鍵詞 大學生 責任意識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1 當代大學生責任意識淡化的幾種表現

        1.1 家庭責任意識不強

        不少大學生由于各種原因不愿意與父母過多交流,尤其是男生與父母交流更少,即便與父母交流又主要以自己為中心,很少談及對父母的關心,對家庭的關注。有些同學平時很少與父母主動聯系,偶爾主動聯系,目的竟然是索要生活費。有些同學過分關注自己的生日,卻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視父母的關愛和呵護為理所當然。他們往往對父母、家人的要求高而多,總考慮家人應該為我做些什么,而很少考慮我應該為父母、為家庭做些什么。

        1.2 愛情婚姻責任觀混亂

        大學校園里的戀愛幾乎成了一種常態,但相當一部分大學生認為,大學生戀愛與婚姻是兩碼事。他們戀愛的目的五花八門,有些同學因為孤獨寂寞,有些同學因為需要消磨時間,有些同學是為了積累戀愛經驗,有些同學將戀愛作為互相攀比的籌碼……只有少數同學戀愛是為了共同的志向和追求,是以結婚為目的。同時大學生的愛情觀也傾向功利化,男大學生“找富婆”,女大學生“傍大款”的現象也屢現報端,這些現象凸顯出當代大學生愛情婚姻責任意識的淡化。

        1.3 職業責任認識模糊

        大學生對自己的專業與職業認識模糊,不少大一的同學對自己所學專業的基本內容、發展前景、就業方向等方面一無所知或者知之甚少。更有甚者,有些同學到了大學四年級時都不能很好的把握自己所學專業與就業之間的關系,前途茫然,在這樣的驅使下有些同學不得不選擇考研來逃避就業。正是因為對職業與專業之間關系認知的不足,使得很多學生選擇先就業、后擇業,而這種心態和思想直接影響到大學生在工作中的工作熱情、積極性和韌性,這也使得職業責任意識淡薄,跳槽現象頻發。

        1.4 社會責任感弱化

        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缺失、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缺乏、社會責任意識淡薄等問題。他們對學習抱著一種應付的態度,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過分講享受,為民服務觀念不強,奉獻意識淡薄。在思想上大局意識不強,對關系社會、民族、國家發展命運的重大問題基本上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不愿以一種主人翁的態度去關心、思考與應對所社會生活中的種種難題。

        2 當代大學生責任意識現狀成因分析

        2.1 家庭方面的原因

        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基本上是在“溫室”里長大的,對于家長的辛苦、家庭的負擔他們都不需要去關心。家長對孩子都是一味寵愛縱容,對家務勞動全部包辦代替。家長的過分寵愛,使當代大學生與以前的大學生相比,顯得意志脆弱,不敢面對挫折,克服困難的能力差。另外,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缺乏換位思考,容易形成感情上的“自我中心”, 自我性表現明顯,養成了不善于團結,不善于競爭,不善解人意,缺乏協作,缺少助人為樂的品質和習慣。這樣的孩子自幼很少有回報他人的實踐,自然視別人的付出為理所當然,缺乏對他人、對社會甚至對自我的責任意識也就不足為怪了。

        2.2 學校方面的原因

        縱然從中央到地方一再強調要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但在國內應試教育指揮棒的引導下,中小學看重的是學生的分數,升學率依然是判斷學校好壞的重要甚至唯一的標準,高校又過多地將重點放在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上,追求就業率成為高校的頭等大事之一。因此,各級各類學校教師自然忽視了對學生精神方面的塑造和培養,學生在接受責任和良知方面的思想教育非常缺乏。另一方面,學校僅有的思想教育往往更注重學生的擁護黨、愛祖國、、堅持社會主義等這種“大方面”的教育,卻很少倡導學生關心別人、學會感恩、誠信做人做事、履行自身責任等 “小方面”。這些“大方面”的教育由于缺少“小方面”的基礎就成了形式主義的要求,以至造成某種“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的責任意識的真空狀態。在這種應試教育環境中成長出來的大學生必然會具有一些大大小小的人格缺陷,大學生責任意識淡化就是其中的表現形式之一。

        2.3 社會方面的原因

        當前,伴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也發生著劇烈的變化和沖突。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各種承載著西方個人主義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亞文化”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沖擊日益強烈,青年學生在接受西方民主、自由文化意識的同時,往往會過分注重個人利益而忽視整體利益,①他們不能正確認識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之間的辨證關系,因而也就不承認人應該承擔對他人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的責任。同時,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速發展,市場經濟中等價交換原則深入人心。一部分人只是消極地適應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甚至錯誤地把“等價交換”奉為其思想行為的準則,提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些都是造成大學生缺乏責任感的重要原因。

        2.4 大學生自身的原因

        大學生的年齡主要集中在18~22歲,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有著特殊的生理心理特點,也有很多矛盾和沖突。一方面,大學生由于生理的不成熟、社會閱歷和相關知識的欠缺,對社會的認識往往具有片面性、局限性,看不到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之間是互相依存、互相依賴、互相承擔責任的關系,②容易把對自己的責任同對集體與社會的責任對立起來,從而弱化了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意識。另一方面,大學生由于心理上獨立性與依賴性、開放性和封閉性的并存,其價值觀念上的矛盾和沖突相應明顯增多。在價值判斷與責任意識上存有“關心與冷漠相容,希望與困惑并存,進取與彷徨相伴,認同與失落交錯”③的心態。因此,有部分學生在抉擇中優柔寡斷,喪失了大學生應有的責任感,甚于連最起碼的“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基本生活準則也難以遵循。

        3 增強大學生責任意識的主要途徑

        3.1 家庭成員要凸現責任感

        就家庭而言,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氣氛的好壞都直接影響著孩子責任意識的形成。在家庭成員之間建立一種平等參與的和諧家庭氛圍,打破以孩子為中心的現象,不能對孩子一味寵愛縱容,一味的去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要正確地引導孩子,引導他們怎樣與父母以及同齡人之間交流,引導他們學會與他人分享快樂,引導他們去做有社會責任感的事情,讓其懂得責任重于泰山的道理,懂得對自己的過失要承擔責任。從小的方面說,要教育孩子站在自己和他人的雙重立場上看問題,從大的方面看,要教育孩子站在社會和國家的利益上看問題。同時父母本身也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好榜樣,體現家庭責任感。總之,父母從一開始就得注重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但要有始有終,而且要有恒心有自信;今天的事今天做,事事都要對人對己負責任。

        3.2 高校要切實加強責任教育

        高校是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最主要陣地之一,學校要通過多種方式多種途徑從多個方面在學生中進行責任意識教育。例如,學校可以通過主題班會、演講比賽等形式,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等途徑使大學生認識到自己的肩上承載著的公民責任,認識到自己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大學生只有認識到了這一點才能在感情上認同和接受并自愿地承擔責任,才能逐步樹立起較強的公民責任意識。從責任教育的內容上,筆者認為學校主要應從兩方面入手:

        3.2.1 感恩教育

        感恩,不只是一種禮儀,更是一種品德,一種健康的生活態度,如果人與人之間缺乏感恩之心,會導致人際關系的冷淡,會有“承擔責任只是一種迫于無奈”的消極情感。大學生中一部分群體缺失責任意識,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足夠的“感恩的心”。加強感恩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識恩、知恩、感恩、報恩以至于施恩,感恩教育能促使大學生思考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問題,從而理解父母的關愛,體諒他人的善意,體會社會的眷顧,審視和認識自己,懂得作為一名大學生肩負的責任和義務,明白“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深刻涵義。

        懂得感恩的人,一定是一個非常有責任心的人;懂得感恩的人,就會懂得自己所享受的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都來自他人的創造;懂得感恩的人,就會明白父母、老師、朋友和同學在其成長過程中的付出;懂得感恩的人,就會理解在自己成功的背后是國家、社會堅強的支撐。總之,懂得感恩,人就會有強烈的責任感,就會有勇于負責的精神。就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回報自己的父母,并回饋社會、報效國家。

        3.2.2 誠信教育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道德傳統,是公民道德基本規范的內容,是做人的根本,是大學生進入社會的“通行證”,是培養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前提之一。當前,大學生中一部分群體缺失責任意識,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誠信的缺失。培養責任意識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就是加強誠信教育。誠信教育就是使誠信成為大學生個體自發的做人原則、自覺的做事準則,成為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一個誠信的人必然是一個具有責任意識的人,④誠信也是講責任的必然途徑。孔子有句話最恰當:“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小車無轍其何以行之哉?”誠信作為道德體系的基礎,他的直接指向是道德規范的頂端,即責任和責任意識。所以,誠信與責任是道德體系中起點與終點、基礎與目標之間的關系。

        3.3 社會要注重責任感和精神力量的驅使

        責任是一種品格,更是一種精神,從精神的培養角度來看,大眾傳媒可以通過發揮其示范引導、輿論監督等功能來激發、強化。在社會的大眾傳媒過程中,要盡可能避免功利化與世俗化趨勢和傾向,更加注重責任感和精神力量的驅使。⑤大眾傳媒應該為強化大學生的責任意識盡職盡責,充分把握社會發展對自身的角色期望,逐步賦予自身教育職能,實現教育者角色與傳播者角色的內在統一。另外,社會要大力關注大學生就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努力尋求解決途徑,盡快建立健全大學生就業的長效機制,防止大學生就業中的邊緣化趨勢,促進大學生就業,為他們提供更多的為國家和社會作貢獻的機會。這樣可以避免學生的浮躁心理與逐利心態,有利于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形成。

        3.4 大學生要在自我教育中增強責任意識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責任感的形成正是責任主體在無數次的內化與外顯的交替中逐步形成的。一些學生進入大學后盡情享受“自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沒有自己的學習計劃和職業規劃,沒有了為自己言行負責的意識。很難想象,一個對自己都不負責的人,還能真正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負什么責任。⑥因此,應特別強調大學生參與自我教育的意義,培養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服務的能力。自我教育不能游離于現實生活之外,責任意識更多地來自于不斷地實踐、磨煉,要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完善強化自己的責任意識。大學生應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深人街道、社區、工廠、商店、農村去體驗生活、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和對社會的責任意識。

        當代青年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只有培養其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養成其自覺踐行社會責任的行動,才能擔當起國家和民族發展重任,才能對祖國和人民大有作為。

        注釋

        ① 廖榮榆.試論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J].山東農業教育,2008(2):50-54.

        ② 鄭湘寧.試論高校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N].株洲日報數字報刊,2011-03-26:A3.

        ③ 葉莎莎,翟帆.愛的教育助青年健康成長[N].中國教育報,2005-03-13:001.

        ④ 胡毅杰.論誠信意識與責任意識[OL].迎江法院網,2012-05-08 09:03.

        第4篇:大學生如何踐行勞動實踐范文

        關鍵詞:社會主義榮辱觀;和諧社會;和諧校園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28-0011-02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起著引導、激勵、支撐、保證的作用。牢固樹立和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對于積極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學習“八榮八恥”的思想內涵,理解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時代意義

        2006年,同志在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上提出,要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八榮八恥”文字不多,切中時弊,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內容豐富。它立足中國國情,著眼現代化發展,概括和發展了道德觀,是新時期社會主義道德的系統總結和凝練升華,是新形勢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以服務人民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是每一位公民新時期應遵守的道德準則,是對社會主義道德觀和價值觀的概括和總結,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體現了鮮明的時代要求。“八榮八恥”的提出,是對“以人為本”的新的解釋,是對和諧社會的新的要求,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更具深遠的歷史意義。

        二、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營造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良好氛圍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是培育新時代社會是物質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精神要求,是形成良好社會風尚的迫切需要,具有我們這個時代的鮮明特征。如何把社會主義榮辱觀貫穿于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個人品德建設以及人才培養的全部過程和各個環節?

        1.構筑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機制。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需要從他律和自律,亦即從道德教育與道德修養兩個環節著手。教育是社會主義榮辱觀養成的外部機制的基礎。全社會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端正社會風氣和提升公民素養,使人們明辨榮辱是非,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營造健康向上的社會環境和良好氛圍。

        2.形成追求崇高道德修養的社會風氣。社會主義榮辱觀能否充分發揮其巨大的社會效應,關鍵在于廣大公民能否通過道德修養,升華到較高的道德境界。建立健全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示范機制,將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廣大人民群眾共同遵守的價值標準和價值體現,發現和運用先進典型,樹立可親、可敬、可信、可學的道德楷模,凝聚社會各階層力量,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3.營造懲惡揚善的社會輿論氛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廣大人民群眾具有共同的道德標準,整個社會具有穩定的內在秩序。實踐已經表明,一個精神缺失、進退無據、無所依憑的社會是不能構建和諧的,一個榮辱顛倒、是非混淆、美丑錯位的社會更無法實現和諧。

        4.豐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基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增強了人們的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制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但市場自身的缺陷和消極因素也會反映到人們的思想道德和人與人的關系上來。市場經濟是利益經濟、效益經濟,更是信用經濟、法制經濟。“八榮八恥”針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見利忘義、損公肥私等消極現象和社會公害,提出鮮明的是非、善惡界限。所包含的豐富內涵,為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為建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體系,提供了思想基礎。

        三、營造榮辱分明的社會氛圍,構建和諧校園

        學校是一個動態的開放大系統,各部門是系統中的子系統,大系統要正常的運轉,需要各子系統正常的運行,并且各子系統之間相互協調達到合理的運作。學校大系統運行的目標就是要在一定時期內取得盡可能大的教學和科研成果。教學成果包括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創新性、建設性的高素質人才,以及為培養人才所作的學科建設和實驗室建設;科研成果包括為國家和社會承擔的各種級別的科研課題,在各種刊物和各種會議上發表的有創建性的論文數量,申請的專利數量,以及出版的各種著作和教材。學校的可持續發展,除了較好的優惠政策,更需要有和諧的社會環境,和諧的校園環境,良好的人文社會環境,以及合理的用人機制等根本條件作為保障。

        1.和諧的社會,有助大學系統正常運轉,學校投入的教學和科研的人力和財力才能夠達到合理的匹配,產生最大效益。和諧的教學和科研環境,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學管理規章制度和一套科學的科研管理制度作保障。教學為科研奠定堅實的基礎,科研從根本上促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只有教學和科研相互之間協調發展,學校這個大系統才能夠良性循環,走上正常發展的軌道。和諧孕育生機,和諧校園為廣大師生充分發揮個人聰明才智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為廣大師生更好地施展個人才華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教育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學校的規劃、學科的建設以及人格的形成和發展,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和聯系。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建立一套有序的、規范的、合理的、大家公認的管理體系和管理機制。有了和諧的校園環境,人們才能夠最充分地發揮各自的專長和特長,各盡所能,為國家、社會做出自己最大的貢獻。建立和諧校園,可以推動學校的可持續性發展。學校的發展離不開人才,人才是學校的第一資源。學校要發展,需要不斷地積累人才資源。人才資源的積累可以采取引進、培養和提高現有師資隊伍水平等途徑。有了和諧的社會,有了合理的規章制度可遵循,有了良好的人文環境,才能夠聚集更多高水平人才。有了人才,學校的教學和科研才有可能上水平,學校的規模才有可能擴大,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才能有所保障。

        3.構建和諧的校園生態,完成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調和由于師生關系而引起的各種分歧和矛盾,實現師生之間在情感、思想觀念、價值取向以及行為等方面的相互寬容和理解。

        (1)更新教育理念,突現師生合作。在信息時代,教育的重點已經由傳授現成的知識轉變為學習的能力、吸收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創造力,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不應把研究生看作貯存知識的“容器”,而應視為亟待被點燃的“火把”。要徹底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才是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教育者的努力方向。

        (2)加強情感交流,和諧師生關系。師生的情感是指教師與研究生在教育活動中自然形成的態度和感受,師生的情感主要受到雙方人格水平和交往態度的影響,其中教師起著主要作用。教師的人格魅力是最好的“教材”和“范本”,是師生關系的重要劑,對和諧師生關系起著積極作用。

        (3)弱化倫理權力,平等師生關系。師生間的平等關系需要我們營造民主氛圍,樹立民主意識,保護研究生權利,不斷提高教師的自身修養,把研究生作為一個具有平等生命體的人來看待,擯棄專制思想與等級觀念,提高師生權利與義務意識,讓校園更有生機。

        4.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構建和諧校園。

        (1)強化理論知識,提高自身修養。堅持用科學理論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真正樹立起無產階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用科學知識和先進理念更新知識結構,全面提高自身素質,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大力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好作風,自覺運用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和分析當前的形勢,處理和解決好遇到的問題,指導自己的學習實踐。

        (2)堅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發展。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解放思想、自主創新,使思想觀念和行動緊跟時代潮流。要增強創新意識、進取意識、爭先意識,堅決克服懶、散、軟的思想,切實改變工作中消極懈怠、被動應付的不利局面,以對黨的事業高度負責的態度,以良好的精神狀態和旺盛的革命斗志,盡心竭力刻苦學習。

        (3)嚴于律己,艱苦奮斗。要加強自身修養,正確對待名利、錢財,自覺抵制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侵蝕。繼承和發揚黨的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以新的思想觀念,新的精神風貌,旗幟鮮明地倡導“八榮八恥”,鑄牢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

        如何在新形勢下創新榮辱觀教育方法,把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與公民道德教育結合起來,并采用多種形式,寓教于樂,不斷激發研究生的崇高精神追求,努力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是當代研究生道德思想教育要完成的重要任務。推動研究生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提升校園文化生活品質,做到潤物無聲給人啟迪,細水長流持之以恒。營造以“八榮八恥”為鏡子,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同心同德為大力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J].世紀橋,2006,(4).

        第5篇:大學生如何踐行勞動實踐范文

        關鍵詞:高校;專業倫理;倫理學

        中圖分類號:G64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5-0039-03

        一、專業倫理教育的現實意義

        20世紀中期,隨著西方專業化運動的興起,專業領域中涉及更多的高科技應用,這不僅促進了社會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生活品質,也產生了新的道德挑戰,加劇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物質與精神等各方面的矛盾沖突,出現了許多用普通道德倫理無法解決的問題。同時,由于專業行為和專業主體的“不可替代性”,使專業活動中的倫理問題越來越多,“商業倫理學在西方引起眾多學者以及社會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始于20世紀70年代,當時美國工商經營活動中欺詐行為日益泛濫,如行賄受賄、壟斷價格、商業欺詐、環境污染等,種種丑行被披露出來”[1],這些都促使西方高等教育在專業教育中更加注重專業倫理教育。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隨著各領域對專業人才需求的逐漸增大,許多專業領域中的倫理缺失問題逐漸顯露出來,如生產安全、環境安全、食品安全等事故頻發,專業技術人員的職業態度和創新精神等都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而傳統的以群己關系和自我修養為中心的倫理觀已經不能解決由現代科技活動產生的很多現實倫理問題,“代價論”的倫理態度也會影響到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因此,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題中之意。高校應該對大學生進行專業倫理教育,幫助他們認同專業的內在價值,遵守專業倫理規范,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有效的道德判斷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專業工作中能夠規范自己的專業行為,對可能出現的倫理難題有所了解、思考和警覺,當面對專業倫理沖突時,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和“應該怎樣做”。

        二、高校專業倫理教育現狀

        (一)專業與專業倫理的內涵

        在專業社會學的領域,“專業被看成一個富有歷史、文化含義而又變化的概念,主要指一部分知識含量極高的特殊職業”[2],專業是“運用特殊技能和知識,為社會或個人提供服務,以促進人類幸福生活的行業”[3]。專業人員由于掌握專門知識、熟悉專門技能,為那些無法自己滿足需求的人服務,所以專業人員的服務具有特殊的責任或義務,他們“需要接受和分擔對他們工作的責任,做到適當關注,富有想象力地預見危險,自覺地盡可能地監控項目,并且提醒他人注意危險,以便使他們對風險做出知情同意”[4]。專業人員的這種責任,不僅僅是為了保障服務對象的基本權益,而且有利于維護專業人員的社會形象和專業地位。專業人員的表現只有符合社會的公共期待,達到專業者應有的道德標準,公眾才會對該專業或專業人員建立起信任的態度,才會把自己的健康交給醫生,住進樓房而不必擔心它會坍塌,相信律師會為自己伸張正義,社會才會更加和諧與穩定。因此,專業人員在獲得專業知識和技術的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專業倫理素質。所謂專業倫理,是指“職業群體為更好地履行職業責任,滿足社會需要,維護職業聲譽而制定的自我約束的行為規范――一套一致認可的倫理標準”[5],是“社會中所有牽涉專業角色與專業行為的哲理思想、價值體系、原則與標準”[6]。專業人員只有掌握了專業的內在價值,才能夠自覺遵守專業倫理規范,并對專業行為進行道德考慮和可能的違規懲處有所認識。

        與專業倫理接近的概念是職業道德。職業道德是普通職業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出的對從業者行為的道德規范要求,強調從業者對社會規范的遵循和內化,是對從業者的品德修養提出的要求,如“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奉獻社會”等等。德國哲學家謝林指出,道德只是針對個人的規范要求,而且只要求個人達到人格的完美。倫理則強調社會關系和群體規范,主要體現為對人的行為應當如何的理由所做的抽象的、理性的反思和考問,力圖要得出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結論。在這個意義上道德是倫理的基礎,倫理是道德的提升[7]。專業倫理主要由專業價值觀和專業倫理規范等要素構成,專業人員不僅要遵循專業倫理規范,更要關注與專業行為相關的倫理問題。應該說,對專業價值觀和倫理困境的關注,是專業倫理有別于一般職業道德的關鍵。

        (二)高校專業倫理現狀

        目前,國內高校的專業倫理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根據對我國70所高校職業道德教育現狀的調查研究表明[8],當前國內一些大學開設了相關的專業倫理教育課程,如將“工程倫理學”、“醫學倫理學”、“司法倫理學”等課程作為必修課或選修課,但就整體而言,開設專業倫理教育課程的學校還很少,大多數學校還是以職業道德教育為主,停留在既有的職業道德規范的教育上,而這遠遠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大學生不僅要了解社會對職業的一般規范性要求和作為未來從業者必須恪守的行為準則,更要認識到專業所肩負的倫理責任,要將專業價值觀內化為自身行動的指南以實現對專業行為的自我控制,所以應該把專業倫理教育視作專業發展和專業精神提升的一種需要。

        三、專業倫理教育的倫理學取向

        道德判斷像其他判斷一樣,總是可以做出解釋的,倫理理論就是關于道德的綜合視角,它為做出道德選擇和解決道德難題提供了識別、組織和整合道德理由的綜合方法。對大學生進行專業倫理教育,就是為專業知識和技能提供某種倫理取向來實現其倫理價值,使大學生明確所學專業的社會地位和責任,認識到專業行為可能造成的后果,并將這種考量置于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當中。畢竟,基于理性思考的行為遵行才更有自覺性和約束力。

        沈清松先生在談及專業倫理教育時提到了三種相關的倫理學理論,效益論倫理、義務論倫理和德行論倫理[9]。效益論也稱為功利主義,它認為區別一件事情的善惡依據,在于它是不是能夠達到最大的效益,并使大多數人能夠獲利。義務論倫理認為人們應該不為任何目的、自律地遵守義務,同時個人的道德自律性還需要外在的制度約束,如法律或法規。德行論倫理強調人應該發揮其本身具有的良好品格和培養和諧的人際關系。這三個倫理理論相互補充和相互豐富,它們對專業倫理教育提供了富有啟發的視角。

        一般說來,效益論是一個被廣泛認同的倫理思想。一些功利主義者認為快樂是唯一的內在善,“快樂是人存在的目的”[10]。在現代社會,許多人所追求的目的就是趨向于效益的最大化或“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快樂”。例如,在商業活動中強調贏利性、市場可行性、時機和投資能力,就是為獲得最大物質利益的“快樂”;對工程師強調技術的可行性、提高效率和節約能源,把公眾的安全、健康和福利放在首位,其理論基礎大體上也是效益論,因為這是一種涉及“造福于人”的快樂。應該說,效益論推動了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但也可能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功利化,使“快樂”處于“物所帶來的愉悅”這個層面上,從而難以看到專業工作的內在價值,導致道德失范和倫理價值在社會生活中遭到貶抑。

        因此,在效益論專業倫理教育的基礎上,需要運用義務論倫理加以提升,教育學生認識和學習專業倫理規范,強調應自律地遵守規范。例如,工程師不僅要考慮技術上是否可行、經濟上是否合理,還要考慮勞動環境是否安全、衛生標準是否符合要求,生產的產品是否存在安全缺陷,這些都是出自義務論的要求。義務倫理學家康德認為只有為道德義務本身而做的行為才是道德的,道德義務是“絕對律令”。例如,“要誠實”是道德――不是因為這樣做對我們有利,而是因為誠實是我們的義務。但是由于人類生活的復雜性,道德理由彼此之間不可避免地發生沖突,因而造成道德困境,例如,“保護無辜的生命”比“不撒謊”更為急迫地涉及對人的尊重。在純粹由義務建立起來的秩序里,人們可能是遵守規則的,但卻是缺少美德的,這是義務論在現代社會中遭遇的困境。哲學家羅斯認為,當與更緊迫的義務發生沖突時,有某些可允許的例外的義務。他指出人們必須簡單、仔細反思特定情況,依據所有事實權衡所有有關義務,努力得出一個好的判斷[11]。因此,一個杰出的專業工作者必須具備自由和創造的精神,不只是自律地遵守義務,同時還應該是一個充滿實踐智慧的人,這種智慧是一種美德,是需要學習和經驗的。這種精神正與德行論倫理學的基本原則相符合。

        德行論倫理學一方面注重人本來具有的良好能力的卓越化,例如公益心(仁慈、公正)、職業勝任(能力、創造性)、人格完整(自律、正直等),另一方面也關注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例如忠誠、尊重合法權威等等。弗羅曼最強調的兩種美德是勝任和忠誠,他認為專業人士要“盡心盡職”地實現客戶和雇主的期待。亞里士多德認為最重要的美德是實踐智慧,即道德上好的判斷,道德美德使人們通過理性的積極生活(而不是僅僅滿足或快樂的生活)而實現自我,獲得幸福。因此,德行論專業倫理教育,就是引導學生如何透過專業實踐工作將外在的專業倫理規范內化為自身的美德,培養學生不僅以“專業者”的身份更是以一位“有德之人”進行是非善惡的判斷,因為“在一個價值多元的時代,做一個具備德性的專業人員,并不必然是件違背人生或是充滿痛苦的事情,相反,由于實踐德行可以兼顧個人卓越的情形下促成人生的整體目的,所以實踐德性應該是件愉悅自然的行為”[12]。當前我國正面臨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社會的整體轉型,需要具有創新精神的專業人才與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因此,德行論專業倫理教育是當今社會需要的,也是高校應該加強的。

        四、踐行專業倫理教育的策略

        正如前面所提及的,目前國內只有少數高校開設專業倫理教育的課程,其原因有很多,例如,受“技術工具論”的影響,很多人認為技術只是實現某種目的的手段,使專業教育步入“技術化”的誤區;專業倫理學是一門涉及內容廣泛的交叉學科,對教師的知識結構和實踐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導致專業倫理教育的師資力量嚴重缺乏等等。雖然專業倫理教育的實施面臨著各種困境,但我們還是應該多途徑和多層面積極有效地開展這項工作。

        (一)采用理論教學和專業滲透教學結合的方法

        理論教育是專業倫理教育的首要環節,將專業倫理教育納入課程設置規劃,單獨開設一門專業倫理課程,集中教學。教師可以采用理論講解、案例分析以及閱讀相關書籍等多種途徑指導學生學習,例如,指導學生利用圖書文獻查詢所學專業的發展史,了解本專業對社會發展的貢獻以及發展前景,指導學生閱讀專業倫理章程和專業倫理著作,了解專業領域最基本的倫理規范和專業實踐活動中所遭遇的倫理問題。如果在現有的課程計劃中增設新的課程比較困難,可以選擇一些公共必修課程,結合學生的專業背景增加專業倫理教育專題,將一般的倫理原則或道德規范應用到專業領域涉及的倫理議題上。例如,將安全生產與社會責任相結合,追求效益與提高公眾的福祉相結合,引導學生認識到專業人員應具備的職業責任意識和道德敏感。這種將公共課和具體專業相結合的方式,需要哲學或倫理學教師和專業課教師的共同開發。因此做好課程整合,加強資源共享,提高教師的合作意識和責任感,將是學校和教師共同努力的方向。

        任何一個專業都會引發各自獨特的倫理問題,專業教師可以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在專業教學中有針對性地滲透倫理教育,促進專業倫理教育目標的有效實現。例如,將專業倫理問題融入專業導論、專業實訓等環節中,或者將專業領域中的各種功能命題轉化為倫理命題并進行討論,增強學生對專業價值觀和倫理原則的體驗和認同,認識到實踐中的價值和倫理問題以什么方式存在,形成判斷的能力和習慣,這種在專業知識的教育中滲透專業倫理教育的方法,不僅要求專業教師要有意識和責任感,還要求教師有這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因此,高校需要加強師資培訓,幫助專業教師恰當地將倫理問題融入專業教學中。

        (二)采用“走出去”和“請進來”的實踐教學方式

        實踐性教育是專業倫理教育的重要教學手段,學生如果沒有對專業活動自主參與和深刻體驗,專業倫理教育就很容易成為與學生的責任感和幸福感無關的一種“虛化活動”。專業倫理教育可以采用“走出去”和“請進來”的實踐教學方式。一方面,在學生專業實習的過程中,指導教師讓學生了解專業技術標準,同時認識到自己在社會中應有的位置和所肩負的道德責任。指導教師要具備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知識和經驗,否則無法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因此加強對指導教師的繼續教育是專業倫理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這也是一個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的過程。另一方面,邀請有經驗的專業人員以及哲學或倫理學教授給學生做專題報告或聯合教學,從價值和倫理角度分析專業實踐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所學的倫理理論與實際工作的密切聯系。這種“請進來”的教育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專業的內在價值以及專業行為應遵循的倫理規范,能夠意識到在未來實踐職業責任時會遇到來自包括自身利益欲望在內的各種挑戰,專業人員不僅要有堅定的職業道德,完善的獨立人格,還需要具備分析判斷和選擇的能力。

        目前,我國專業倫理教育在一定階段還將遇到各種困境,高校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在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職業道德教育的同時,通過多種途徑,結合多種力量,積極探索靈活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將專業倫理教育逐步推進。這不僅是當前我國現代化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同時對專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學生未來職業生命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更新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聶進.關于普及和加強我國商業倫理教育的思考[J].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

        [2]趙康.專業、專業屬性及判斷成熟專業的六條標準――一個社會學角度的分析[J].社會學研究,2000,(5).

        [3]林火旺.專業倫理與工作的意義[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

        [4][11][美]邁克?W.馬丁;李世新譯.工程倫理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3,70.

        [5]劉捷.專業化:挑戰21世紀的教師[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62.

        [6]徐震,李明政.社會工作倫理[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537.

        [7]羅肖泉.專業的倫理屬性與專業倫理[J].學海,2010,(6).

        [8]肖平,朱孝紅.職業道德現狀與職業道德教育的邊緣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

        [9]沈清松.倫理學理論與專業倫理教育[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4).

        [10]高兆明.倫理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4.

        [12]方永泉.臺灣社會中教師道德形象的研究――德行倫理學取向的分析[J].師資培訓研究,2004,(4).

        第6篇:大學生如何踐行勞動實踐范文

        校園精神文化建設需要不斷地“內化與創新”;

        校園精神文化架構是學校創新育人途徑、服務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實現學校持續發展與基業長青的必然選擇。

        國家教育部和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2010年出臺的《關于加強中等職業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指出,校園精神文化架構是學校創新育人途徑、服務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實現學校持續發展與基業長青的必然選擇。面臨轉型升級的發展新形勢,職業學校需要給社會公眾一個品牌、一個標志、一種核心競爭力、一種不可抗拒的影響力和吸引力,能實現這一目標的只能是學校所特有的精神文化。

        傳承發展 古為今用樹品牌

        眾所周知,一所久盛不衰的“常春藤”式學校,不在于它有多少有形資產,而在于它存在于師生心目中的精神文化。校園精神文化實際上是一種隱形的資產,是通過長期的教育教學管理而逐漸孕育出來,由全體職校人一致認同、推崇的一種群體意識和學校氛圍。這種“精氣神”是在學校師生共同實踐活動中,經過選擇、傳承、發展而成的,是不可復制的。

        作為無形資產,精神文化建設是學校德育創新的重要舉措,也是結合學生實際和企業人才要求的育人途徑,更是關系到學校長遠發展和學校品牌建設的戰略舉措。新形勢下,如何結合學校實際特色,精心打造校園精神文化,積淀成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學校內涵發展的關鍵。

        紹興縣職業教育中心在立足本校辦學管理特色、融合歷史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膽劍”精神。越王勾踐是紹興會稽山人,春秋末年戰敗后忍辱負重、臥薪嘗膽、發憤圖強,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成霸業,彪炳史冊,其精神主要體現為“臥薪嘗膽、敢作敢為、創新創業”。這得天獨厚的人文精神,對地處中國輕紡城、浸潤在萬商云集、風起云涌的經濟浪潮中的紹興縣職業教育中心,極具傳承意義。

        紹興縣職業教育中心大力倡導學生學習“自強不息、艱苦創業、敢作敢為、攻堅克難、創新創業”的“膽劍”精神,以此培養學生的勇者風范、強者氣質,成為“做人有底線、技能有底功、文化有底蘊、創業有底氣”的魅力職教學子,帶來了校園文化建設的品牌效應。

        內化精神 動靜結合入人心

        校園精神文化就其內涵來說,是一所學校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共同的價值取向和心理訴求,是一所學校在各種環境下得以發展壯大的精神支柱,是激勵全校師生為自己的美好目標積極進取的精神動力。為了讓“膽劍”精神深入人心,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目的,學校采用了動靜結合、雙管齊下的方法。

        學校采用“精神上墻、標語入園”的做法,強化靜態宣傳。在學校近500畝的校園中,隨處可見“厚德、礪能、善學、勤用”的校訓、“行知相融、德技雙馨”的訓導以及路上的名言警句,并懸掛“順勢而為,凝心聚力強內涵;負重奮進,創業創新樹品牌”兩幅直幅,以宣傳奮發圖強、敢作敢為、創新創業的“膽劍”精神。此外,學校還充分利用櫥窗、黑板報、文化宣傳欄等展示“膽劍”精神。

        在做好靜態宣傳“膽劍”精神的同時,學校還通過一系列豐富而又極具特色的動態活動,引領學生學習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發憤圖強的“實干、苦干加巧干”精神,培養學生陽光自信、負重奮進、敏慧善謀的品性。學校舉辦“優雅女生節”“陽光男生節”“贏在今日大講堂”“職教好聲音”“職教達人秀”“職教金話筒”“職教好形象”及學習踐行《弟子規》等活動,既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風采的舞臺,激發了廣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信心和熱情,也通過誦讀經典等活動,填補了職校生人文素養的“短板”,大大提升了學生整體素質,達到了學生外樹形象、內塑品質的培養目標。

        此外,為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成功、感受快樂,每年3月,學校都要舉辦校園吉尼斯活動。學生結合文化科學知識以及藝術、體育、勞動實踐等內容,積極參與轉多個呼啦圈、一分鐘跳繩、踢多個毽子、跳多條繩、一分鐘記憶英語單詞、一分鐘口算、背圓周率、穿針引線、速穿鞋帶等活動,主動挑戰極限。學生在活動中體現出了“堅忍不拔,堅持不懈,樂在其中,爭當校園之最”的“膽劍”精神。

        精神引領 打造核心競爭力

        校園精神看似無形,卻起到一個風向標的作用,學校的教學、科研、改革、服務、管理等都圍繞著這個風向標循序漸進。

        在學校“規范化管理”實踐中,紹興縣職業教育中心通過在辦公室、教室、寢室、餐廳、圖書館、體育館、教學工廠、停車棚以及校園整體環境全面推行“規范化管理”,營造與企業文化接軌的“上學如上班,上課如上崗”的校園文化氛圍,對學生的日常行為提出更細、更高的要求。學生們從小事做起,養成事事“講究”的習慣,在理念、方法、機制、制度、執行、成果等方面不斷超越自我,培養了不怨天、不尤人、勤勤懇懇學理論、練技能、“埋頭苦干”的務實精神,實現了學校與個人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膽劍”精神也是學校大膽革新的原動力。在課改方面,學校大膽構建“車間建在學校,課堂設到車間”教學模式,建立了4000多平方米的“教學工廠”,包含數控模具、汽車維修、機電和紡織技術四大功能區。學生們在“教學工廠”按照不同的工種分組實訓操作,每一學習小組都有一位技術師傅進行指導。這使“學生”與“工人”角色實現“無縫對接”,做到了教師與技師的對接與融合。

        學校今年還將增設“商務韓語”“樓宇智能化設備安裝與運行”“電氣運行與控制”“紡織品花樣設計”“機械加工技術”等5個社會急需專業,按照行業標準和企業技術發展水平進行課程設置和教學。商務韓語專業與韓國木浦女子商業高等學校先進教育實行“2+1”聯合辦學模式,接軌世界先進教育提升了學生國際意識,拓寬了視野。

        不僅如此,專業教師下企業輪訓、參與行業協會、成立技術服務區、創辦“名師工作室”、首推“老師教理論,師傅管實踐”的“現代學徒制”等都是紹興縣職教中心弘揚“膽劍”精神、敢為人先的有力舉措。配套教改實踐,學校先后編寫了先進實用的特色教材、講義和參考書等100多部。學校還進行學分制和彈性學制的探索和實踐,不斷完善理論―實踐―理論的“三明治”式及項目內容工程化、學習內容工作化、教師指導精細化、學生操作規范化、成績評價多樣化的“五化”教學模式。

        “膽劍”精神要求學校在提升教學質量之外,還要注重公益事業,要求教師沉到企業、服務企業。近年來,學校充分發揮職教功能,對接地方經濟產業,承辦“中國輕紡城經營戶素質提升工程”的培訓工作,及時為經營戶充電,幫經營戶增收。

        正是有了“膽劍”精神的“隱形翅膀”,紹興縣職業教育中心才能取得豐碩成果:學校率先成為國家首批中職改革發展示范立項建設學校;學生在全國技能賽上屢屢獲獎,2012年喜獲4金2銀2銅(其中電梯維修項目獲全國一等獎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近年更是培養了“紹興最牛的職校生――陳斌斌”“職高生指揮本科生的王肖波”及“自辦汽修公司、年薪15萬元的創業代表――王勇”等大批優秀畢業生。

        不斷創新 擴大精神影響力

        要打造完美的校園精神文化,要使一個本身就基礎較高的學校更上一層樓,需要校長“用一顆完整的心”去經營,需要用全局性的、戰略性的思路去彰顯。

        要善于“跳出職教看職教”,就要不斷變換地扮演“局外人”“局內人”的角色,既要跳出職業教育,從初中、高等院校、企業行業、學生家長、社會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發現問題,又能身處職業教育內部,從學校實際、教師水平、學生角度審時度勢,“知己知彼”,學習借鑒,不斷完善。校園精神文化只有轉化為育人行為才得以存在和發展;教師只有將校園精神融入到自身的育人工作之中,才能成為校園精神的承載主體。

        要立足地方經濟,將校園精神文化與地域文化相融合。紹興縣作為全國經濟強縣,紡織業發達,學校又處于萬商云集的中國輕紡城柯橋,這些年來,雖然學校通過校企合作等方式引進了企業精神文化,但仍不能真正實現學校與企業兩大精神文化的雙軌并行。不出校門,“閉門造車”是很難有創新的,必須將依托當地支柱產業、調整精神文化架構、推進校園精神文化與地方產業文化的無縫接軌作為學校精神文化建設的“一個基本點”。

        學校還要進一步發揮紹興市紡織職業教育集團理事長單位的優勢,密切聯系相關企業、行業,著力實現校企精神文化的對接。同時,學校依托“膽劍”精神這一宏大載體,提煉“布文化”“染缸文化”“魯班文化”等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專業精神文化,挖掘“膽劍”精神的深層內涵,實現多元文化的融合。

        要實現從“膽劍”精神到校園綜合文化滲透的嬗變,還要重視學生軟實力的培養。目前與職校生較多的就業率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居高不下的“跳槽率”,不少畢業生“會做事”卻不想做事,能“做好事”卻缺乏持久精神,能“做成事”卻缺乏奉獻精神。如何引導學生正確定位、安心就業、樂業創業,具有敬業和無私奉獻精神,這不僅需要就業指導,更需要平時“適性教育”“人文教育”等德育的潛移默化,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使他們的一言一行、一招一式都體現出良好的職業素養。為此,學校將繼續組織開展如“我們的榜樣”“我們的驕傲”等系列活動,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專業興趣,通過多種德育活動載體如“校園嘉年華活動”培養學生溝通、協調、團隊合作等能力,使學生在校學習的過程成為一個享受快樂的過程,在快樂學習中成長為“德技雙馨”的“金色藍領”。

        第7篇:大學生如何踐行勞動實踐范文

        儒林中學創辦于1985年,坐落在美麗的西江之濱。近十多年來,儒中人用實際行動詮釋“大愛”,將“大愛”的火種從校園傳播出去。他們舉辦“愛心捐物”“愛心捐款”“愛心物品拍賣”“愛心義賣步行街”等活動,傳遞“大愛”精神;在韶關、河源建立多個大愛教育基地,拓展“大愛”范圍。在“以愛育愛”的理念引導下,儒中實施感動管理,打造“大愛”團隊,堅持每周收集感動故事,至今已收集2000多個故事,每學期評選十大感動儒中事跡……

        “大愛”之源

        “樂善九江,大愛儒鄉。”九江民風淳樸,樂善好施,自古以來就有“儒林鄉”之美譽。儒林中學的“大愛教育”特色,便是源于“樂善大愛”的優良傳統。多年來,學校不斷探索實踐,堅持開展“愛心教育”系列活動,為構建“大愛教育”積累了深厚基礎。

        傳承九江樂善大愛的人文精神

        “樂善大愛,崇文重教”是九江地域文化傳統,也是九江地域文化的顯著特征之一。九江歷來崇文重教,人才輩出。明清時期,私塾、社學、書院遍布各村,鼎盛一時。朱次琦先生于咸豐八年(1858年)開設的禮山草堂,培養出了包括康有為、簡朝亮、梁耀樞等在內的一大批國家棟梁之才,其大愛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九江學子。

        近年來,九江鎮也從“樂善九江”道德模范人物中選出18位杰出代表,將他們的感人事跡匯編成《樂善儒林 大愛無疆――九江鎮樂善人物故事精選讀本》,其愛心事跡、大愛精神感人至深,影響深遠。

        儒林中學構建“大愛教育”特色,體現了九江“樂善大愛”的深厚人文底蘊和優良的文化傳統,其教育影響深遠。

        “愛心教育”系列活動的深厚基礎

        從2001年開始,儒林中學一直堅持開展“愛心教育”系列活動,至今共籌得善款100多萬元。學校還建立了韶關乳源古母水中心學校、樂昌沙坪中學等多個大愛教育實踐基地,共資助3000多人次。資助的范圍從校內學生擴展到學生家佟⑿M餛獨а生和社會救助活動,如幫助河源市博雅小學、乳源古母水中心學校和韶關樂昌沙坪中學建立圖書室,幫助惠州市龍門大陂小學更換新課桌椅,參與四川汶川地震的救助活動,資助受冰雪災害影響的韶關乳源古母水中心學校60名貧困學生等。

        愛心教育、大愛精神在儒中早已深入人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社會影響,師生在多年的實踐過程中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這為學校構建“大愛教育”特色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現實需要

        儒林中學生源主要來自九江鎮西北片的農村,學生家長的文化程度、思想觀念等參差不齊。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學生在習慣養成、關心別人、合作精神和集體觀念等方面比較薄弱。此外,部分單親家庭問題或不良社會環境所帶來的諸多不利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

        如何培養這些學生良好的習慣和健全的人格,引導他們健康快樂成長?這成為儒林中學必須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為此,儒中開展適合中學生年齡特點的、可接受的,而非僅僅停留在口頭說教上的“大愛教育”,讓學生真正領悟“大愛”的真諦,并轉化為自覺自愿的“大愛”行為。

        “大愛”之義

        愛是人類最美的語言,愛心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素質之一,也是素質教育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進行愛心教育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需要。近幾年,儒林中學校長彭玉懷提出“以愛育愛”的辦學理念,進一步闡釋“大愛”的內涵,著力構建“大愛教育”特色,促進學校優質發展。

        構建“大愛教育”特色

        18世紀,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和教育家盧梭在其教育名著《愛彌兒》一書中提出,“愛是人類最基本、最自然的感情,也是進行教育的基礎。具有‘愛心’是‘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博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當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內容。早在兩千多年前,“仁愛”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儒林中學“大愛教育”特色就是以“以愛育愛”為辦學理念,通過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去感染學生,通過一系列“大愛教育”系列活動去影響學生,促使學生形成愛心品質,提升綜合素質,培養其健全的人格。同時,通過對學生愛心的培養進而影響一個家庭,影響一個鄰居,甚至帶動一個社區,促進社區大愛精神的傳承與發展。

        促進學校優質發展

        在“以愛育愛”的引領下,儒中提出了這樣的辦學目標:創建在全區有一定先進性、示范性和影響性的“大愛教育”特色學校,提高師生綜合素養,促進學校優質發展。

        學生發展:根據中學生的年齡特點,確定學生可接受的“大愛教育”目標,以“愛自己――學會負責和自主、愛他人――學會關愛和感恩、愛學校――學會尊重和理解、愛國家――懂得責任與義務”為行動準則,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通過舉辦“大愛教育”系列活動,培養學生“舉止文明、誠實守信、尊重他人、守時惜時、感恩助人、熱愛集體、勤儉節約、遵守秩序、勤于動手、鍛煉身體、講究衛生”等良好行為習慣。

        師資建設:秉承學校“以愛育愛”的辦學理念,實施人本感動管理,打造具有“奉獻、大愛、儒雅、感動、包容、分享”精神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課程改革:開發“大愛教育”資源,通過“感知-體驗-內悟-升華”的過程,讓學生懂得愛,學會感恩,創新教育模式。開發“大愛教育”特色校本課程,促進課程改革,將知、情、意、信、行相結合,促進師生愛心品質的形成。

        校園文化建設:完善“大愛教育”校園的硬件和軟件設施,建設一流的“大愛教育”校園文化,形成濃郁的潛移默化的教育氛圍。

        共同體建設:以鎮教育局《多維度家庭教育模式的實踐研究》為引領,充分開發和利用學校的大愛教育資源,繼續完善家、校、社區互動的“大愛教育”系列活動體系,拓寬學生“大愛教育”教育渠道,形成家、校、社區“大愛教育”網絡體系。

        “大愛”之行

        從1元到100多萬元的愛心善款,從1人到3000多人的資助人數,從1個到2000多個感動故事……十多年來,儒林中學通過“愛心捐物”“愛心捐款”“愛心物品拍賣”“愛心義賣步行街”“愛心拓展”等大愛教育系列活動,一步一個腳印地踐行“大愛教育”。如今,該校用“以愛育愛”的理念來引領學校的教學和管理等工作,辦學成效日益顯著。

        愛心活動,傳遞“大愛”精神

        在“愛心捐物”中拍賣自己的愛心物品,在“愛心主題班會”上籌集善款,這些活動已經成為儒中師生習以為常的活動。作為每年愛心義賣教育系列的“重頭戲”,從2001年至今,儒中已經連續舉辦了十七屆“大愛教育系列活動”,參加人數累計達3萬多人,共籌得善款超過100萬元,共資助3000多人次。每年都有許多畢業生回校參加活動,家長和熱心人士也樂于參與學校組織的愛心系列活動。

        “愛心捐物”。學生親手描繪的石頭畫,用飲料瓶、廢紙等制作而成的手工藝作品,教師、家長以及社會熱心人士捐贈的愛心物品,都會在“愛心捐物”活動中進行拍賣和義賣。所得款項全部捐贈給學校義賣愛心基金,用于幫扶家庭貧困、學習刻苦的學生,使他們能夠順利完成學業。這樣的活動,既讓學生深刻理解“愛是用心關懷”的含義,又可以發掘學生的藝術和科技特長,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創新精神。

        “愛心捐款”。為了引導學生正確使用“利是錢”,懂得關心別人,提高學生的助人意識和感恩精神,儒中堅持舉行“愛心捐款”活動。“愛心捐款”活動主要通過各班組織的“愛心主題班會”來籌集善款。從活動策劃、內容安排到籌款形式的設計,全由學生自發組織。主題班會上,學生不僅踴躍捐款,還通過才藝大比拼的形式籌集善款,甚至不少家長和熱心人士也踴躍參加,慷慨解囊。

        “愛心物品拍賣”。為了鍛煉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儒林中學每年在體育館舉行“愛心物品拍賣會”。許多家長和社會人士“不請自來”,拍賣會場人頭潮涌、聲勢浩大。一名參加愛心拍賣會的學生說,“用自己的‘利是錢’既能買到自己喜歡的物品,還能幫助別人,很開心。”

        “愛心義賣步行街”。各班學生事先制定經營方案,通過“攤位競投”的方式取得義賣攤位。學校有意設計不同經營類別的攤位,要求學生守法營,寫好誠信經營保證書,并交納誠信金。活動現場,學生精心布置攤位,“儒林文匯”“精品長廊”“美食天地”“DIY夢工廠”“歡天喜地”,以及社會企業、兄弟學校等幾十個攤位,物品琳瑯滿目,人聲鼎沸,熱鬧非常。在傳遞愛心的同時,鍛煉學生的組織、策劃、理財、競爭、調查、口才和交際等能力,也讓學生更了解社會、貼近社會。

        開設課程,構建“大愛”文化

        除了形式多樣的愛心活動,“大愛教育”還必須有課程來支撐。儒林中學以廣東省教育廳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構建農村初中現代‘仁禮教育’模式實踐研究》、2015年度廣東省中小學德育科研課題《農村初中“大愛教育”實踐》為主導課題,在理論和實踐層面上構建“大愛教育”文化。儒林中學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教育教學特色以及豐富的資源優勢,開發了30多門快樂校本課程,其中《石頭畫》《書法》等富有特色的校本課程深受學生喜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初步形成了“大愛教育”課程文化。

        在確保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校本化實施的前提下,儒中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習慣養成特點,積極開發相適應的行為修養課程、社會實踐課程。校長彭玉懷介紹,未來的4年,學校將依據《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的六大學生核心素養,結合“大愛教育”要求的學生準則,整理已有的德育成果,開設“大愛教育”校本課程。該校本課程將德、智、體、美育等相結合,把知、情、意、信、行相結合,促進師生愛心品質的形成,具體而言,分為“愛自己”“愛他人”“愛學校”“愛國家”等四個目標指向,涵蓋主題班會、專題講座、社團活動、年級計劃、比賽、演出、表彰等不同形式。

        感動管理,打造“大愛”團隊

        在“以愛育愛”理念的指導下,儒中倡導并實施感動管理。一方面,學校通過舉辦生日會、成立教師協會,幫助有困難的教師家庭,同時加強校本研修等教研活動,關愛教師的生活和專業發展;另一方面,堅持每周收集感動故事,至今已經收集2000多個感動故事。每學期進行一次由學生、教師、家長共同參與的“感動儒中十大事跡”的評選,四年來,已經評出七十大“感動儒中事跡”,并以此感染教師,激發工作熱情。

        由于收集的感動事跡的對象基本都是一線的教師,既有細致真誠、愛生如子的班主任代表,也有沖鋒在前、動力無限的中層行政代表;既關注了以憨厚訥言、默默奉獻的科任教師,還關注了照顧學生起居、撐起學校教育教學大后方的生活部教師,更不會遺忘愛崗敬業、具備高尚職業操守的非統考科目教師。這種挖掘亮點、表彰激勵的做法大大激勵了教師團隊的工作熱情,逐步形成了以“奉獻、大愛、儒雅、感動、包容、分享”為核心的價值觀。

        愛心基地,拓展“大愛”范圍

        2008年起,儒中分別在韶關乳源古母水中心學校、韶關樂昌沙坪中學、河源市博雅小學、福利院、監獄等地方建立德育教育基地。學校組織了九批師生、家長共320多人次前往韶關乳源古母水中心學校和韶關樂昌沙坪中學的德育實踐基地開展體驗活動。讓教師、學生和德育實踐基地的師生一起參與同吃、同住、同學習、同勞動的“四同”實踐活動,到學生家庭家訪體驗。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伊人五月天在线视频网 | 六月婷婷国产精品综合 | 亚洲精品国自产拍在线观看 | 一本大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 五月婷婷婷婷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