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初中科學常識范文

        初中科學常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中科學常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初中科學常識

        第1篇:初中科學常識范文

        關鍵詞:創新;探究;教學;情景

        當今學校教育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際能力,而不再偏重于對學科知識的機械記憶、簡單理解和應用。目前學校教育中傳統授課方法,很難做到因材施教,很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些老的教育方式制約了學生獨立探究和合作意識的形成。而學生都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開展探究性學習是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和挖掘學生潛能的有效手段,這是一種科學的、先進的、高層次的學習方式。教學中教師應轉變觀念,認清課堂是學生探究性學習的主陣地。善于創設各種情境引導學生以探究的方式去獲取和應用知識。現結合教學實際談幾點體會。

        一、創設問題情境,促進學生探索定向

        探索活動一般是伴隨問題而進行的,問題的出現鎖定了探索的方向,并且有利于學生學習動機的形成,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扮演積極的角色,在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獲得知識與技能。對此,教師應多設計問題情境刺激學習活動,鼓勵學生嘗試各種問題的解答,從而促進探索活動的步步深入。

        教師設計問題有多種方法:

        1.層層推進法

        即有梯度地提問,在學習牛頓第一定律時,針對做的經典演示實驗,可以先設計幾個小問題:小車為什么最后總要停下來?小車在平面上前進的距離長短跟小車受到阻力的大小之間有什么關系?小車受到的阻力越小,它的速度減小得越慢嗎?想一想,假設平面絕對光滑,小車受到的阻力為零,它的速度會不會減少?用這樣的問題情境引導著學生的思維。

        2.角度變化法

        即對某一事實或現象可多角度設問,在學到大氣的壓強時,結合人體血液壓強的知識,向學生提問:在你們或親人生病打“吊針”時有沒有注意過以下的幾個問題:(1)藥液為什么可以輸入人體內?(2)為什么藥液能勻速滴注?(3)當藥液滴注完時,空氣會進入靜脈嗎?當學生用科學的知識去分析這些問題時,學生會從中獲得一種喜悅的體驗,并樂于進一步探索。所以應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二、創設矛盾情境,激發學生探索欲望

        具有沖突性的情境可以引發學生強烈的求知矛盾,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體驗,以激發學生探索欲望。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時,師:這是一片普通的銅片,放入水中會怎么樣?學生:會沉入水中。師:將銅片四周向上彎折,形成一個勺,小心放入水面,結果銅勺浮在水面。

        三、創設活動方式,開展探索實踐

        初中階段學生的思維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并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但是對科學概念的建立很需要直觀的活動——實驗來支撐,要讓學生動手做實驗,而不僅是用眼睛耳朵。課堂上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就是學生思維展開的過程,通過自主探索不斷建構有價值的知識,也使學生的實踐能力獲得自主的發展。以往上課中出現的教師一節課講到底的現象,活動式教學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在“皮膚的冷熱感覺”教學中,讓學生做一做下面兩則小試驗(而不是講解實驗):1.先請兩位學生將準備好的三只盛水的燒杯各自放于酒精燈上加熱,用溫度計測量水溫,使三燒杯內的水的溫度分別控制在20℃、30℃、40℃左右,然后每個小組派兩名同學上來嘗試。先把左右手分別浸在20℃、40℃的水中30秒鐘后,再同時浸在30℃的水中,體會期間的感覺且思考其原因。2.把金屬塊、木塊放入冰塊10分鐘,然后迅速取出,讓學生觸摸這兩個物塊,要求說出感覺。在這兩則小實驗中,整堂課避免了理論性的說教,學生興致勃勃地做實驗找規律,教學氣氛異常活躍,學生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深化了思維,獲取了知識,培養了能力。

        四、創設合作情境,提高學生探索效能

        合作意識是當今社會的標志之一,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在課堂上多創設協作情境,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教師授課應為談話式,教師要成為與學生討論、交流的有機組成部分。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可通過會話探討如何完成規定的學習的任務,使之成為交流的渠道,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達到意義建構的目標。在學習人體血液循環時,學生以4人為一組,每組領一張白紙,并根據老師黑板上的提示進行閱讀,集體討論課本上關于人體血液循環的詳細過程及路徑、并完成閱讀作業。在發下的白紙上用紅筆描出富含氧氣的血管,用藍筆描出富含二氧化碳的血管,再用箭頭標出血液的流向。各組完成作業后用磁鐵把作業紙貼在黑板上,然后各組派一位代表對照所完成的作業紙解釋血液循環路徑(其他成員可以補充)。這樣的設計不但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而且避免了學生探究的局限性。

        五、創設實驗情境,培養學生探索的方法

        一般來說,知識是在一定的實踐和方法上形成的,方法是科學發展的產物。而探索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既依賴于知識,更依賴于方法。課堂上多模擬科學家的探索過程,對培養學生探索方法大有裨益。九年級學習功率后提出如何測定人體最大輸出功率,讓學生根據探究實驗的步驟自己去設計實驗步驟,然后大家一起交流。

        總之,在教學實踐中要不斷實踐,不斷創新,為我們的學生奠定創新思維的基礎。

        參考文獻:

        [1]James M. Banner,Jr. Harold C.Cannon.現代教師與學生必備素質.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06.

        [2]創新能力與職業道德知識讀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6-07.

        第2篇:初中科學常識范文

        創設情境的目的是讓學生發現知識存在于社會,存在于生活,與我們的生產、生活等密切相關,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多數初中生不喜歡學數學,覺得難,沒有興趣學習,認為數學是枯燥的一門學科.教師在教學中創設情境,化枯燥為有趣,在教學中可以盡量將書本上的知識加以研究使之變為生動有趣的問題,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具體做法有:

        1.利用學生心理特點“好奇”,創設合適的情境

        中學生正處在對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齡階段,教師可抓住這一心理特征,大膽創設能讓他們好奇的實際問題.如:在講解乘方的時候,可讓學生討論“一張足夠大的紙,對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學生討論后,教師再告訴他們結果,這時學生會覺得非常好奇(因為他們想不到會有教師說的那么高),這樣學生對學習乘方就產生探究動力.

        2.利用學生的合作交流、師生活動,創設合適的情境

        用全班學生的智慧解決數學問題,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數學結論的導出水到渠成.

        如:在講《頻率與概率》時,活動:摸牌試驗.

        ①準備撲克牌若干張.活動過程要求:全班分為10個小組,每小組有紅色A、2各一張;黑色A、2各一張(A表示1)。兩人分別負責一種顏色的2張牌;1人負責抽牌,1人負責記錄.其他同學負責監督.從紅、黑兩組牌中各摸出一張記錄下牌面數字之和,稱為一次試驗,每組試驗30次,每小組做好記錄.

        ②每小組將記錄數據整理填表:

        ③綜合各組結果,在黑板上填表:

        ④要求學生畫出頻數、牌面數字之和為2、3、4的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

        通過畫折線統計圖,看出頻率的變化趨勢,從而使學生明白,當實驗次數很大時,可以用頻率估計事件發生的概率,整個教學過程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學習過程,綜合交流全班學生的結果,學生自己能發現學習的結論,這個情境的創設促使全班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

        3.先分析與后綜合的情景創設

        分析是將某一知識或某一題目分為幾部分進行研究和討論.綜合是將所研究和討論的問題的各部分組合起來構成一個新的整體.在此基礎上再產生解決問題的新方法.

        如圖,以長為2的線段AB為邊作正方形ABCD,取AB的中點P,連接PD,在BA的延長線上取點E,使PE=PD,四邊形AEGD為矩形,以DG為邊作正方形DGFH,點H在AD上,如右圖:

        師:你能找到黃金分割點嗎?

        (3)F是GE的黃金分割點,H是DA的黃金分割點.

        師:請思考PA+DH=? DP=?

        即:觀察圖形的變化,少了哪些元素,觀察PA與AD有什么位置、數量關系?DH與DM有什么數量關系?PM與PA有什么數量關系?

        思考:給你一條線段,你能找到它的黃金分割點嗎?

        作圖題:

        作法:1.作AD的中垂線交AD于Q,過A作AD的垂線,截取PA=AD.

        2.連接PD,以P為圓心,PA長為半徑,畫弧,交PD于M,

        以D為圓心,DM長為半徑,畫弧,交AD于H,

        所以,H就是所求作的黃金分割點.

        4.類比與聯想的情景創設

        這是初中數學教學中較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類比是將多個事物進行比較,找出異同的思想方法.聯想是由此想到彼,并同時發現事件共同的類似的規律.如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證明方法處理:先通過特例的講解,再上升到一般方法.為學生掌握較難的數學方法架設了一座“橋”,巧妙達到難點分散的目的.

        例:說理已知:ABC的三邊分別為AC=3,BC=4,AB=5,DEF中,DF=3,EF=4,∠DFE=90°,求證:ABC≌DEF.

        5.了解學生實際,創設數形結合的實際情境,使學生形象直觀地接受數學知識

        教師多次強調的問題,學生總是記不住,弄不懂.因此,教師在創設教學背景時不要死板地套用課本,而應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教學情境.

        例:拼出面積為(a+2b)(a+b)的長方形.

        在學生的合作小組中,很快拼出了以下三種圖形,請說出它們的本質.

        生1:這三個矩形都是一邊長是a+2b,另一邊長是a+b.

        生2:這三個矩形可以把卡片左右平移,互換位置而得到,最終可以化為最后一個圖形.

        例:你能拼出結果為2a(b-a)的矩形嗎?(b大于a)

        第3篇:初中科學常識范文

        [關鍵詞]中國傳統哲學 科學知識 賀麟 時空即理

        [中圖分類號]B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7326(2011)05-0009-05

        賀麟沒有寫專文討論“理”,但在《時空與超時空》等文中,部分地涉及對“理”的解釋,正是透過這種解釋,可以找到賀麟對于宋明理學中“理”的基本想法和主張。

        一、“理”之知識基因的開掘

        宋明理學中的“理”是本體,是萬事萬物的根據,但這個“理”主要還是道德意義上的,即便涉及天道自然,也還是以求證道德為中心。賀麟可謂獨具慧眼,他把這個“理”與他想極力宣講的“時空”聯系起來,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對“理”的一種詮釋。

        1、“理”是“心”的本質與靈明。這是賀麟對“理”特性的基本規定。可是,“理”在什么意義上是“心”的本質和靈明呢?根據賀麟的理解,應該是在“時空”意義上。他說:“理既是規定經驗中事物的必然秩序或法則,即是經驗中事物所必遵循的準則,既是衡量經驗中事物的尺度,則必是出于經驗的主體,即規定者衡量者所先天固有的法則、標準尺度,而不是從經驗以外突然而來自天降下的奇跡。理是心的一部分,理代表心之靈明部分。理是心的本質。”所謂“規定經驗中事物的必然秩序或法則”、“衡量經驗中事物的尺度”,都是賀麟講“時空”所具有的特性,也就是說,“理”之所以是“心”的本質,是“心”的靈明,乃是因為其與“時空”具有同樣的特性。而在賀麟看來,宋明理學中的“理”正是具有“時空”特性的“理”。他說:“理是心之性,而非心之情,而心是統性情的全體。理是思想結晶,是思想所建立的法則,是思想所提出來自己加給自己的職責,不是外界給與的材料。理是此心整理感官材料所用的工具,是此心用先天工具在感官材料中所提煉出來的超感官的本性或精蘊,而不是感官材料的本身。”“心統性情”是宋明理學核心命題之一,其中的“心”是善體,具有主宰能力,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其中有“理”,如朱熹說:“心同是主宰底意,然所謂主宰者,即是理也。不是心外別有個理,理外別有個心。”所以,“理”等同于“性”。就是說,對于“心”而言,“理”不是偶然性,而是必然性,這種必然性表現為:是“心”活動的法則、是“心”整理材料的根據和準則。因此,“心”中無“理”是不可想象的。賀麟說:“理既是心的本質,假如心而無理,即失其所以為心。譬如禽獸就是無有理性的動物,因此我們不說禽獸有心,只說禽獸有感覺。故理必在心中,而心之為心,即因其‘聚眾理而應萬事’。因理聚心中,因心聚眾理,故心是‘一而不二,為主而不為客,命物而不命于物’的真純之主動者(所引皆自朱子語)。”概言之,朱子的“心”之所以能“應萬事”,之所以是“絕對唯一而不是分裂為二、主體而不是客體、命令萬物而不是被萬物所命令”的,就是因為擁有了“規定經驗中事物的必然秩序或法則、衡量經驗中事物的尺度”的“理”。可見,賀麟所謂“理”是“心”的本質、“心”的靈明,是從“時空”意義上講的,即只在具有“時空”特性意義上,“理”才是“心”的本質、“心”的靈明。“理”是宋明理學的本體,具有絕對性、唯一性、超越性、至善性等特點,因而能決定“心”的性質,“心”為“心體”,賀麟的詮釋雖然沿承了這些特性,卻是作為“使知識成為可能的根據和標準”而接受的,因此,如果從朱子本有但幽暗的知識論路線講,賀麟的這種詮釋是一種順延,而從道德論路線講,則是一種重大的顛覆與轉向。

        2、“理”是“心”整理材料的工具。賀麟認為,科學知識屬于自然知識,但自然知識不屬于科學知識,因為由自然知識升華到科學知識,仍然需要理性的整理,而“時空”正是具有這種功能的“理性”。他說:“就時空為心中之理言,可稱之‘心之德’。德,能也,性也,謂時空為心之功能或德性也。就時空為使基于感官的自然知識可能之理言,可稱之為‘感之理’。即是吾人行使感覺機能時所具有之兩個內發的原理或標準,據此原理或標準,吾人可以整理排列感覺中的材料,因而使得感覺也不是純然混沌而被動,乃亦有其主動的成分,而自然知識因以形成。科學知識即是自然知識,但自然知識不即是科學知識。自然知識尚須經過一番理性的整理后,方為科學的自然知識。朱子說:‘仁是心之德、愛之理’,我們則說:‘時空是心之德、感之理’,我們完全采取朱子界說仁的方法和態度來界說時空。朱子認為仁是使愛的行為或道德行為可能的心中之德性或原理,我們則認為時空是使自然知識可能的心中之德性或原理。”“時空”與宋明理學的“理”是等同的,所謂“理即是心的本性,一如利是刃的本性,聰是耳的本性,明是目的本性。此乃是據心的界說而自身明白的道理。這個例子和這例子中所含的道理,皆采自朱子的說法。故凡彼認理在心外的說法,大都只見得心的偶性,只見得形而下的生理心理意義的心,而未見到心的本性,未見到形而上的‘心即理也’的心。”在賀麟看來,朱熹所謂形而上的“心”,正是因為它的本性是“理”,而“時空即是心中之理”,因此,“理”自然是使感覺機能行使的兩個內發的原理或標準(功能和感之理),從而使自然知識轉換為科學知識成為可能。這樣,賀麟就在中國傳統哲學中尋找到轉向自然知識的途徑和基礎,也就是用西方哲學改造中國理學的目的所在:“必須以西洋的哲學發揮儒家的理學。儒家的理學為中國的正宗哲學,亦應以西洋的正宗哲學發揮中國的正宗哲學。因東圣西圣,心同理同。蘇格托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黑格爾的哲學與中國孔孟、老莊、程朱、陸王的哲學會合融貫,而能產生發揚民族精神的新哲學,解除民族文化的新危機,是即新儒家思想發展所必循的途徑。使儒家的哲學內容更為豐富,體系更為嚴謹,條理更為清楚,不僅可作道德可能的理論基礎,且可奠定科學可能的理論基礎。”“奠定科學可能的理論基礎”正是賀麟釋“理”的目的。然而,“理”是宋明理學中的本體,它是意義、價值的象征,而賀麟將“理”解釋為“心整理材料的工具”,使“理”從“意義”下落為“工具”,也是一種重大的轉變。

        3、“理”是“心”的產業。賀麟指出,“哲學的歷史即是理性發展的歷史。亦可說是理性化一切的歷史。哲學愈發達,則理或理性的勢力范圍愈推廣。哲學史的起源可以說是在于首先承認物之有理。理是物之本質,理外無物。”而中國哲學史的發展正證明了這個論斷。他認為,《詩經》上“天生A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四句話,就是中國哲學史開宗明義的第一句純哲學思想的話,因為頭兩句說明“凡物莫不有理”,后兩句說明“凡人莫不性善”。“物有理”,所以必須從知的方面以研究之: “性本善”,所以必須從行的方面以擴充之;因此這里已隱約包含有“物者理也”、“性者理也”的思想。《書經》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中“道心”二字為后來所謂“義理之心”、“本心”、“良知”的本源并已隱約包含有宋儒所謂“心者理也”的意思。《易經》中的“天”是指“理”、“道”或宇宙法則,即“天道”,后來程朱以“天者理也”一語點破,“天”遂成為哲學觀認的對象。由此,賀麟指出,“物者理也”、“性者理也”、“心者理也”、“天者理也”就是哲學領域的擴充,將物、性、心、天皆納于哲學思考之內,使哲學正式成為理學。而到了宋代,這些偉大哲學識度重新提出來,顯明地系統地精詳地加以發揮,使哲學從根本上改變了方向。如陸象山“心即理”命題的提出,因為“心”既是“理”,“理”即是在內,而非在外,則無論認識物理也好、性理也好、天理也好,都必須從認識本心之“理”著手。賀麟說:“心既是理,則心外無理,心外無物。而宇宙萬物,時空中的一切也成了此心之產業,而非心外之儻來物了。故象山有‘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之偉大見解,而為從認識吾心之本則以認識宇宙之本則的批導方法,奠一堅定基礎,且代表世界哲學史上最顯明堅決的主觀的或理想的時空觀。所謂‘吾心即是宇宙’,乃孟子萬物皆備于我之另一種說法。意謂吾心中具有宇宙(時空中事、物)之大經大法,吾心掌握著時空中事事物物的權衡:以理解自己的本心,作為理解時空事事物物的關鍵的先決問題。所以由物者理也、天者理也、性者理也的意思,進而發展到‘心者理也’的意思,是先秦儒以及宋明儒的大趨勢。”就是說,在中國哲學史上先后出現的“物者理也、天者理也、性者理也、心者理也”等命題,正可證明哲學的“時空”在不斷變化、不斷擴大;而到象山“心即理”和“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卻在方向上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即“理”由認識萬物的理性成為“心”的大經大法,從而為“從認識心之本則進而認識宇宙之本則的方法”奠定了基礎。賀麟對于中國哲學史上“理”的描述是:“物者理也”,“性者理也”,“天者理也”,是理性勢力范圍擴大的歷史,在這個過程中。“理”是理性,但并不內在于“心”;隨著理性勢力范圍的不斷膨脹、擴大,達到“心者理也”的程度,“理”便成為了“心”中的原則、標準;而“理”勢力范圍的擴大便是時空的擴大,因而“心即理”即是“心即宇宙”或“心即時空”,這樣,“心”、“理”、“時空”便統一起來,“心”根據“理”的原則把握時空、決定時空。這就是賀麟所憧憬的“時空是心之理”所落實的目標:“由達到心者理也的思想,進而發揮為時空者心中之理也的思想,哲學的研究因而建筑在一個新的知識論的基礎上,對于宇宙萬物的理解,因而另辟一新的由內以知外的途徑。”賀麟所理解的“心即理”,就是一種“主觀時空觀”,這種時空觀為哲學研究建構了一個新的知識論基礎,即“由內知外”的理解宇宙萬物的方式。在宋明理學中,“心即理”所表述的是儒家道德原則與規范的內在化,是孟子“性本善”論的具象表述,即道德原則先天內在于人心,實踐與否完全取決主體的責任意識之情形,而“宇宙乃吾心、吾心乃宇宙”所表述的是儒家的擔當情懷,是儒家道德信念的體現,因而賀麟將它們解釋為“由內知外的認識論”和“知識形成的內在準則和標準”,即從道德的根據轉換為知識的根據,則是又一重大的轉換。

        二、“理”知識化詮釋之省思

        可以看出,賀麟釋“理”并非有意為之,純是討論“時空”問題牽出的副產品。然而,正是透過此無意為之副產品,讓我們尋找到賀麟于“理”之有意想法和主張。更為重要也更為有趣的是,沿著賀麟關于“理即時空”的想法和主張,可進一步尋找到這種詮釋的特點、問題和意義。

        1、“理”之多種新規定。宋明理學的“理”與“時空”存在著的差別,到賀麟手中便不成其為問題了,他根據建構主觀時空觀的需要,對“理”進行了符合他要求的解釋和規定。第一,對“理”內涵的改造。在宋明理學中,“理”是絕對的、客觀的原則,是萬事萬物之所以是它自身的根據。但這個本體落實到具體事件上,還是諸般道德的根據,即,宋明理學的“理”所規定和包含的,在內容上基本為道德原理、道德規范。但在賀麟這里,“理”是先天的時空形式,是經驗中事物的必然秩序或法則,是知識之所以可能的根據,是自然知識升華為科學知識的工具和標準。“理”雖然還是“無形不空”的精神實體,但內涵卻轉換為知識的、科學的。正如賀麟所說:“要想得著純科學的自然知識,要想把握感官材料本來的真正的時空次序,尚須用理性的時空標準,另行加以排列,方可達到。”第二,對“理”功能的改變。在宋明理學中,“理”的功能是根據、原則和標準,就是說,萬事萬物的存在都是因為有“理”這個根據,由于這個根據、原則和標準主要是就道德而言的,因而它主要下落為現實生活中人行為的規范。但在賀麟這里,“理”的功能雖然還是以根據、原則和標準表現出來,但卻是自然知識(科學知識)形成的根據和形式,是整理經驗材料的工具,其功能已發生了轉換。第三,對“理”性質的更新。如上所言,宋明理學中的“理”,基本內涵是道德原則、道德規范,而到了賀麟手中,轉換為經驗中事物的必然秩序或法則,因而“理”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賀麟說:“時空的概念不是有形體的實物,而是主體所建立的公共標準,用以整理排列,衡量感覺中的對象或材料有條理成為自然知識或現象所以可能的原則或標準。”即,“理”是知識論意義上的“理”,而非道德意義上的“理”。通過這三種改造,實現了“理”從道德到知識、從事物之理到心中之理的轉換,從而開辟了新的認識宇宙萬物的方向:而對于賀麟而言,則是將“時空”問題變成了中國哲學自己的問題。他說:“若要中國哲學界不僅是西洋哲學的殖民地,若要時空問題成為中國哲學自己的問題,而不僅是中國人研究外國哲學中與自己不相干的問題,或西洋哲學問題在中國,我們必須將中國哲學家對于時空問題的偉大識度,提出來加以發揮,使人感覺到這原來是我們心坎中、本性內、思想上或行為上的切身問題。”

        2、“理”之人文內涵改變。賀麟對于“理”的解釋,雖然使“時空”問題成為了中國哲學自己的問題,并因此從中國傳統哲學內部找到了開出知識論的方向,但以此換來的卻是另一種流失,那就是“理”的人文內涵的改變。第一,“理”的本體意義被消解。在宋明理學中,“理”是本體,是萬事萬物的根據,代表意義和價值。但在賀麟的解釋中,“理”成了整理材料的工具,為自然知識、科學知識成為可能的根據和標準,從而使“理”由本體下落為工具。“時空是自然知識所以可能的心中之理或先天標準。……時空只是自然知識可能之理,而不是別的知識,譬如價值知識可能之理。”賀麟所謂“時空是心中之理”,是對宋明理學“理”的性質的重大改變,是工具化表現。第二,“理”的生命內涵被消解。在宋明理學中,“理”是具有生命意義的,“理”是創生的精神實體,萬事萬物因“理”而產生而存活而發展。但在賀麟的解釋中,盡管他繼承了“理”是根本原則、事物的根據和準則等特性,但他所強調的是知識可能的根據和準則,“是心組織材料的工具”,雖然不是空洞無物,但只是形式,這就將 “理”之創生、養生、護生、貴生的內容統統消解掉,從生命之“理”轉換成邏輯之“理”,是科學化表現。第i,“理”的道德內涵被消解。宋明理學中的“理”,其基本內涵是道德意義上的,是道德的最高原則,是諸般道德(仁、義、禮、智、信等)的濃縮,是道德品性、道德關懷、道德責任、道德境界等。但在賀麟這里,“理”被解釋為“時空”,具有時空特性,從而成為知識可能的根據與形式,成為“心”整理材料的工具。可見,賀麟對于“理”之“時空”特性的解釋和規定,意味著以知識內容取代了道德內涵,道德之“理”轉換為知識之“理”,是知識化表現。概言之,賀麟對“理”的詮釋。的確對宋明理學中“理”的內涵進行了很大改造,“理”的本體意義、生命意義、道德意義被置換,在賀麟那里表現為工具化、科學化、知識化,從而使“理”的人文內涵南道德轉向科學。這自然是一種轉折,但也是一種豐富發展,是順應時代潮流對儒學所作出的積極性調整。

        第4篇:初中科學常識范文

        在復習中我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轉化章節復習

        我們教師在復習過程中,不僅應該要求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典型的例題進行反思,而且還應該重視對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由“量”到“質”的飛躍這一轉化過程。按常規的方式進行復習,通常是按照課本的順序把學生學過的知識,如數學概念、法則、公式和性質等原本地復述梳理一遍。這樣做學生感到乏味又不易記憶。針對這一情況,我在復習概念時做到:

        1.點面整理,讓學生在復習中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數學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的學科,現在新課程的知識點教學都是分模塊出現。復習課的特點之一是“理”,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系統整理,使之“豎成線”、“橫成片”,達到提綱挈領的目的。特點之二是“通”,融合貫通,理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因此,復習課必須針對知識的重點、學習的難點、學生的弱點,引導學生按一定的標準把有關知識進行整理、分類、綜合,這樣才能搞清楚來龍去脈。

        2.捕捉錯誤,讓學生在復習中治標更治本

        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學生在學習它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

        第一種類型:感知粗略導致的錯誤。這種錯誤是相當普遍存在的,很多學生往往只看到問題的表面現象就急于動筆,根本不靜下心來進行深層次的考慮,而是大筆一揮,草草了事。這也許是他們心理不夠成熟的表現吧!

        第二種類型:知識混淆導致的錯誤。數學知識很多是相聯或相似的,而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是一個認識的過程,在實際學習過程中由于知識混淆,導致做題出錯的現象屢見不鮮。

        第三種類型:不良習慣導致的錯誤。如解題不規范,喜歡跳步驟、心算,認為這樣可以節約時間,卻不知加大了大腦的思維強度,增多了失誤的機會;解題中求得結果后不去進行驗證,從而常常導致錯誤。

        3.知識拓展,讓學生在復習中溫故而知新

        數學是一門注重知識延伸的學科。復習課的關鍵是要使學生在復習中把舊知識轉化,并產生新鮮感,努力做到缺有所補、學有所得。教師將舊知創設在一個新的情境中,激發學生上復習課的興趣,讓學生在復習課上感受它與新授不同的另外一種風景,讓他們感受復習課的魅力,在“趣”中鞏固,在“樂”中練習。

        4.分層教學,分層練習,讓每一個學生在復習中各有收獲

        數學是一門具有彈性的學科。傳統復習課,教師往往“一刀切”統一要求,或者把視線集中停留在中等或中等偏上的學生身上。這樣的安排極大地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特點,造成了“優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的局面。因此,更需要教師在設計復習課內容時精心選題,實施分層教學,針對性地調控練習難度,使復習內容既有統一要求,又能照顧不同類型的學生的實際,讓每個學生在適合自己的復習內容中取得成功,獲得輕松、愉悅、滿足的心理體驗。

        二、變化例題講解

        復習課例題的選擇,應是最有代表性和最能說明問題的典型習題。應能突出重點,反映大綱最主要、最基本的內容和要求。對例題進行分析和解答,發揮例題以點帶面的作用。例如,在復次函數的內容時,我舉了這樣一個例題:二次函數的圖象經過點(0,0)與(-1,-1),開口向上,且在x軸上截得的線段長為2。求它的解析式。因為二次函數的圖象拋物線是軸對稱圖形,由題意畫圖后,不難看出(-1,-1)是頂點,所以可用二次函數的頂點式y=a(x-h)2+k,再求得它的解析式(解法略)。在數學中我對例題作了變化,把題例中的條件“拋物線在x軸上截得的線段2改成4,求解析式。變化后,由題意畫圖可知(-1,-1)不再是拋物線的頂點,但從圖中看出,圖像除了經過已知條件的兩個點外,還經過一點(-4,0),所以可用y=a(x-x1)(x-x2)的形式求出它的解析式。再對例題進行變化,把題目中的“開口向上”這一條件去掉,求解析式。再次變化后,此題可有兩種情況①開口向上;②開口向下;所有有兩個結論。由于條件的不斷變化,使學生不能再套用原題的解題思路,從而改變了學生機械的模仿性,學會分析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達到了在變化中鞏固知識,在運動中尋找規律的目的。從而在知識的縱橫聯系中,提高了學生靈活解題的能力。

        三、優化解題思路

        一題多解有利于引導學生沿著不同的途徑去思考問題,可以優化學生思維,因此要將一題多解作為一種解題的方法去訓練學生。在數學復習時,我不僅注意解題的多樣性,還重視引導學生分析比較各種解題思路和方法,提煉出最佳解法,從而達到優化復習過程,優化解題思路的目的。如; 已知m是方程x2-3x+1=0的一個根,求分式m2-2m+的值我先指導學生把m代入已知方程變形得(1)m2=3m-1,(2)m2+1=3m,把(1)代入所求分式中得再通分得最后把(2)代入上式就求出了分式的值為2。而學生們都是求出的值為兩個無理數,再代入所求分式計算就很復雜了。可見在復習的過程中加強對解題思路優化的分析和比較,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品質和思維發展,能為學生培養嚴謹、創新的學風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做好習題歸類

        第5篇:初中科學常識范文

        1、有明確的教學目標

        布魯姆在他的《教育目標分類學》一書中,將教學目標分為三大領域,即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因此,在備課時要圍繞這些目標選擇教學的策略、方法、媒體,進行必要的內容重組。在數學教學中,要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達到預定的目標,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如《復數的引入》這一課是整個復數這一章的第一課,在備課時應注意,通過這一課的教學,使學生能利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解釋復數的形成和發展,體會到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矛盾的解決推動著事物的發展。引伸到現實生活中,就是當我們遇到矛盾時,也要勇于面對矛盾,要有解決矛盾的決心和信心,促進矛盾的轉化和解決,同時也就提高了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能突出重點、化解難點

        每一堂課都要有一個重點,而整堂的教學都是圍繞著這個重點來逐步展開的。為了讓學生明確本堂課的重點、難點,教師在上課開始時,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將這些內容簡短地寫出來,以便引起學生的重視。講授重點內容,是整堂課的教學。教師要通過聲音、手勢、板書等的變化或應用模型、投影儀等直觀教具,刺激學生的大腦,使學生能夠興奮起來,對所學內容在大腦中刻下強烈的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如解析幾何第二章的《橢圓》第一課時,其教學的重點是掌握橢圓的定義和標準方程,難點是橢圓方程的化簡。教師可從太陽、地球、人造地球衛星的運行軌道,談到圓形臺面的直觀圖、圓蘿卜的切片、陽光下圓盤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讓學生對橢圓有一個直觀的了解。為了強調橢圓的定義,教師事先準備好一根細線及兩根釘子,在給出橢圓在數學上的嚴格定義之前,教師先在黑板上取兩個定點(兩定點之間的距離小于細線的長度),再讓兩名學生按教師的要求在黑板上畫一個橢圓。畫好后,教師再在黑板上取兩個定點(兩定點之間的距離大于細線的長度),然后再請剛才兩名學生按同樣的要求作圖。學生通過觀察兩次作圖的過程,總結出經驗和教訓,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自己得出橢圓的嚴格的定義。這樣,學生對這一定義就會有深刻的了解,尤其是上臺板演的那兩位的同學,更是終生難忘了。在進一步求軌跡方程時,學生容易得出這樣一個結果:但化簡卻遇到了麻煩。這時教師可以適當提示:化簡含有根號的式子時,我們通常有什么方法?學生回答:可以兩邊平方。教師問:是直接平方好呢還是恰當整理后再平方?學生通過實踐,發現對于這個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簡,而整理后再平方,最后能得到圓滿的結果。這樣,橢圓方程的化簡這一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時也解決了將要遇到的求雙曲線的標準方程時的化簡問題。

        3、要善于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三機一幕進入了尋常教室。對教師來說,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現代化教學手段,其顯著的特點,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課的課容量,從而把原來四十五分鐘的內容在四十分鐘中就加以解決;二是減輕教師板書的工作量,使教師能有精力講深講透所舉例子,提高講解效率;三是直觀性強,容易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四是有利于對整堂課所學內容進行回顧和小結。在課臨近結束時,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本堂課的內容,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同時通過投影儀,同步地將內容在瞬間躍然“幕”上,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課的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對于板演量大的內容,如立體幾何中的一些幾何圖形、一些簡單但數量較多的小問答題、文字量較多應用題,復習課中章節內容的總結、選擇題的訓練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儀來完成。對于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自編電腦課件,借助電腦來生動形象地展示所教內容。如講授正弦曲線、余弦曲線的圖形、棱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都可以用電腦來演示。

        4、根據具體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

        每一堂課都有每一堂課的教學任務,目標要求。教師能隨著教學內容的變化,教學對象的變化,教學設備的變化,靈活應用教學方法。數學教學的方法很多,對于新授課,我們往往采用講授法來向學生傳授新知識。而在立體幾何中,我們還時常穿插演示法,來向學生展示幾何模型,或者驗證幾何結論。如在教授立體幾何之前,要求學生每人用鉛絲做一個立方體的幾何模型,觀察其各條棱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各條棱與正方體對角線之間、各個側面的對角線之間所形成的角度。這樣在講授空間兩條直線之間的位置關系時,就可以通過這些幾何模型,直觀地加以說明。此外,我們還可以結合課堂內容,靈活采用談話、讀書指導、作業、練習等多種教學方法。有時,在一堂課上,要同時使用多種教學方法。俗話說:“教無定法,貴要得法”。只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都是好的教學方法。

        5、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要及時加以總結,適當給予鼓勵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隨時了解學生的對所講內容的掌握情況。如在講完一個概念后,讓學生復述;講完一個例題后,將解答擦掉,請中等水平學生上臺板演。有時,對于基礎差的學生,可以對他們多提問,讓他們有較多的鍛煉機會,同時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及時進行鼓勵,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能熱愛數學,學習數學。

        第6篇:初中科學常識范文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我們通常將其分為新授課、概念課、復習課。我們平時對于新授課和復習課使用研究的較多,而對于概念課絕大多數教師只注重追求形式,把多數時間花在概念的敘述上,根本不注重領會概念的精神實質。多數學生認為數學概念難理解難記憶,因而產生畏懼概念的心理,同時又感覺概念對做題“影響”不大,所以就缺乏學習的主動性。長此下去,不僅會妨礙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還會妨礙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針對以上認識,本人平時就能摒棄傳統的滔滔不絕“講概念”的課堂教學,努力嘗試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課堂教學模式。現在就從概念如何導入、理解、運用三個方面作以闡述,和大家共同交流以相互學習共同促進。

        (一)多角度導入概念,激活學生思維。

        數學概念是人們對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簡明概括及反應,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和嚴謹性。如果以純理論傳授給學生往往使學生覺得晦澀難懂,望而生畏。

        (1)以感性材料導入,體驗生活與數學概念。

        現實生活中存在大量讓學生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數學素材,可以降低對學生數學概念的學習難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構建新的數學概念。

        例如:平行線概念是在同一平面內總不相交的兩條直線。用生活中鐵路上的軌道來對應解釋,學生理解比較直觀;負數是帶有負號的比0小的數,可以用學生每天都可以看到的天氣預報圖理解;如角是一條射線繞其端點旋轉所得到的圖形,就可以用學生比較熟悉的踢足球射門的角度(視角)進行學習。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2)教具演示(多媒體)直觀導入,增強直觀性。

        教材中安排了圖形的初步認識,教師在教學這些概念時可以多讓學生動手自做模型,在試驗中得出結論:如圓柱、圓錐的側面展開圖及三視圖、截面的學習時,學生可以用剪刀剪一剪,做一做或用土豆塊、肥皂塊等進行操作,從而發現認識數學概念。

        再如學習線段、射線、直線的概念時,可先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圖片:體育場的跑道、運動的電梯、流星、激光、輸電線等等。再動畫演示體、面、線、點的形成過程,不僅可以理解概念還能比較概念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二)加強概念理解,拓展學生思維。

        (1)準確把握概念的內涵與本質。

        概念是反映客觀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在內容上可分為內涵與外延兩個方面。內涵是指概念的含義即反映事物的本質屬性,外延指概念的適應范圍。把概念的本質屬性向學生講清楚,即講清內涵,揭示概念中的每一詞、句的真實含義。比如“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教學時要強調:“一元一次方程”是一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元”是指方程中含有的未知數,“一元”表示方程中只有一個未知數;“次”是指方程中未知數的最高次數,“一次”表示方程中未知數的最高次數是一次;“次數”是就整式而言的,所以“一元一次方程”是整式方程。這樣就便于學生抓住概念的本質,并為以后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一元二次方程”等概念打下扎實的基礎。

        (2)用類比加快概念理解。

        “有比較才有鑒別”。有些數學概念理論性較強而且比較抽象,如果把它與學生已知的相關事物進行比較,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概念,學生就會對它產生極大的興趣。如關于“軸對稱圖形”和“軸對稱”這兩個概念,通過讓學生觀察常見的汽車標志(奔馳、大眾、桑塔納)或商標(工行、農行標志)等,發現他們的共同性質:沿某條直線翻折,左右兩邊能夠完全重合。這樣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軸對稱圖形”;同樣可以讓學生觀察天上的月亮和水中的月亮,人的兩只手,兩張中國民間的窗紙、剪紙等,發現:一個圖形沿某條直線翻折與另一個圖形完全重合得到“兩個圖形成軸對稱”。反過來如果把一個軸對稱圖形直線兩旁的部分分別看成兩個圖形,那么它們就成軸對稱;把兩個成軸對稱的圖形看成一個整體,就成了軸對稱圖形。這樣就使學生對這兩個概念得到了透徹的理解。

        (三)加強概念運用,形成概念體系。

        (1)加強概念應用,培養思維能力。

        掌握概念是為運用概念服務的。運用概念解決問題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運用概念的能力。通過運用概念解決問題可以加深、豐富和鞏固學生對數學概念的掌握,并且在概念的運用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關于函數最值的理解,可以用問題"用100米長的細繩,怎樣圍成一個一邊靠墻的面積最大的四邊形雞舍?"通過這個問題可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最值問題,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置身其中的實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加強數學概念的鞏固和應用。

        (2)加強知識整合,形成概念體系。

        第7篇:初中科學常識范文

        【關鍵詞】:質疑。質疑能力。科學教學

        創新始于質疑,能否提出問題是判斷思維是否具有獨創性的一個重要表現。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也說過:“最重要的是提出問題,否則,將來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與質疑能力,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更是培養創新性人才的根本所在。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廣,培養學生的質疑、探究學習的能力尤為重要。

        一、學生質疑能力的層次

        科學教學中的質疑,主要是從觀察到的自然現象、從實驗中得到一現象、從實驗的理論解釋、從理論的邏輯推理等方面提出問題,或從似乎沒有問題的地方提出高質量的問題,使之同中見異、異中見同、平中見奇。根據所提問題的價值高低工,學生質疑能力可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1.“表象”質疑。根據表象提出問題,是質疑的初級階段。學生對于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聽課中不懂的地方,不會做的習題,敢于問同學和老師。

        2.“比較”質疑。比較提高是一個較高階段的質疑。學生往往從已有的認識結構出發,有意識地思考問題,比較教師講解的內容與課本、課外教參內容的不同,或比較同一問題的不同解答,試圖提出一些有所新意的問題。

        3.“創見”質疑。這是質疑的高級階段。這階段學生所提的問題有一定的深度的難度,并且往往具有“獨創”、“發現”之特征。

        二、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方法與途徑

        教學心理學研究表明:“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為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動機與興趣,使學生無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題而心悅,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應用科學的方法與手段,來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1.排除心理障礙,引導學生敢于質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定有懂得不透或完全不懂的問題,有的可能比較淺顯,有的則較為深刻。長期受應式教育的束縛,教師有意或無意地壓抑了學生好問的天性,致使學生產生了各種心理障礙。

        如何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增強質疑意識呢?首先,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學中可結合教學內容,適時地向學生介紹一些著名科學家多思多問、自問自答、刻苦努力創造發明的事例。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善于思索探究的品德品質,使學生懂得“疑而所問,已知知識一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

        2.利用教材優勢,激發學生自動質疑。科學教材的一個突出優點是可讀性強。教學中應注意盡力發揮教材的優勢,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預習中找出疑點、提出疑問。

        如在教學“氧氣的性質和用途”時,先布置學生看書預習。并要求學生在看書過程中,將自己認為重要的部分或存在疑點記下來。由于預習過,上課時發現。讓學生在不斷的認知沖突中獲得自我釋疑,然后再加以歸納,以加深對氧化反應概念的理解。

        3.設置問題情景,引導學生主動質疑。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將教學內容設計成有趣、誘人、直觀且學生易于接受的問題,去引導學生積極質疑,啟迪創意思維。

        教學實踐表明,教師只要精心創設問題情景,就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誘發學生的探索意識,便能引導學生主動質疑,使學生一直處在高度積極的思維狀態,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4.發揮解題功效,鼓勵學生發散質疑。解題是教學的重要環節。運用開放性問題,設置問題變式,反思解題過程與方法,使學生不斷提出新的更深層次的疑問,從而培養思維的獨創性與批判性。

        發散思維是創新思維的的組成部分。開放性問題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好素材。重視開放性問題的教學,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質疑能力的培養。

        5.營造愉悅氛圍,促進學生樂意質疑。如果課堂氣氛嚴肅有余活潑不足,那么學生就會有一種無形的壓抑感。這將嚴重制約學生思維的活躍,特別是制約學生質疑能力的發展。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必須善于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他們大膽探索、主動樂意質疑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質疑能力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

        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除了明了質疑能力的水平層次,洞悉質疑能力培養方法與途徑外,還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體現民主性。師生關系是影響教學氛圍的重要因素。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師道尊嚴觀念,放下師道獨尊的架子,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以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和顧慮,使他們的思維活潑,敢于提出問題。

        2.保護進取性。激勵是學生質疑的精神動力。激勵性原則就是要求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激勵功能,給學生以促進和鼓舞,幫助學生樹立敢想敢疑的自信心。在自然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激勵方法,激勵學生在學習中不斷進取,勇于探索,敢于質疑。即使學生提出的問題幼稚可笑,甚至是錯誤的,絕不能取笑、批評學生,應該善意地加以解釋與引導。

        3.講求參與性。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知識靠他們主動思維去獲取。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也只有在學生主體參與的過程中才能實現其目標。為此,教師各種教學方法的運用都應注意啟發性,教師要不斷流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認識活動變成他們的心理需求,讓學生自始至終以積極的態度參與教學進程。

        4.加強示范性。學生不善于質疑,源于教師不善于提問題,或者不注意培養學生的提問習慣。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教師首先必須具備良好的質疑意識和質疑能力。教師善于質疑,可以影響學生養成質疑的習慣,培養批判性的思維,進而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參考文獻】

        第8篇:初中科學常識范文

        依據初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根據學校七、八年級學生知識結構的實際情況,我分別嘗試著用三種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實驗性教學。

        一、教師引導,小組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式

        各班學生自愿組成3人或4人學習小組并分別選出小組長。在課堂上,由各小組找出課程的重、難點或應知應會的知識點,然后把這些知識點分配給各小組去探討相關的教學內容并提出相關問題,小組成員通過計算機互聯網去查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再由各組長分別公布相關問題的解決方案,其他各組成員可以分別說出自己的觀點,老師作總結性的說明。最后,由各組成員分別說出本課小結部分,老師布置下一課預習內容。

        二、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課堂教學模式

        課堂前5分鐘給同學們預習課程內容,由老師提出本課的重點、難點,教師用電子教室軟件切換全體學生機邊講解邊演示相關的教學內容,然后向學生們布置教學任務,同學們上機有針對性的操作練習,在練習過程中遇到問題的同學舉手,教師再進行個別指導。在距離下課前10分鐘,要求全體同學上傳自己所作的作品到教師機。最后,教師給學生作品分別評分并作總結性發言。

        三、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個別指導的課堂教學模式

        前提是每位學生一本教材,一臺電腦,整堂課由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來完成教學內容,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通過互聯網搜索引擎查找解決問題的答案,答案正確與否通過電腦相關軟件去證明。如果互聯網上沒有找到相關的解決問題方法再向老師請教。最后,下課前5分鐘由學生總結本課教學內容,老師補充總結內容。

        綜上,第一種教學模式課堂學習氛圍濃厚,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漲,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學習的各個環節,同學們的課堂學習效率有很大提高,所以針對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值得推廣。

        第二種教學模式課堂學習氛圍枯燥、單調,主要是老師邊講解邊演示,學生先聽講后上機操作練習,問題是有些不愛學習的學生根本不聽老師講課,你講你的,我玩我的,同學們的課堂學習效率大大降低。

        第9篇:初中科學常識范文

        沒有了課堂評價,這一堂課就失去了生機,就顯得蒼白無力。有了課堂評價,不僅老師的教學有了目的,而且學生也會目的性很強地去學,老師和學生就會互動得非常的默契,更加能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以下是我在實際工作中對課堂教學評價的一點體會和感想:

        1. 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激勵性評價

        老師在學生的心目中很有威望,尤其在中小學階段,學生對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很關注,老師的表揚和鼓勵,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鼓勵他們的主動性。學生由于學習習慣,學習經歷的不同,造成了學習成績的差異,而學習成績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曾經某個學生原來的學習習慣較差,課堂對他來說沒有任何關系,而且經常不交作業,對這樣的學生不能聽之任之,我覺得可以在課堂上設計一個簡單點的問題讓他來回答。比如讓他跟讀一個單詞,如果他讀得正確,這時應給予肯定的評價(你讀得很準確,聲音很響亮),這樣會讓他覺得挺有成就感的,會激起他更強烈的學習積極性。

        2. 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小組互評

        我們一直學習并實踐的活動單導學模式就嘗試了學生間的自評和互評,讓學生自己發現自己的正確與錯誤,再相互間進行評價,采用“兵練兵”、“兵教兵”的方法。

        我們平時的工作實踐證明,有時學生間的自評和互評代替教師評價,能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就是學習的主人,而不是由老師牽著鼻子走的,這大大提高了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而且也減輕老師的負擔,卻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英語課堂評價的小技巧

        3.1 多一些真誠,少一些敷衍

        今年帶的是八年級的學生,他們同樣有著榮譽感和成功感,開始我還在考慮用什么辦法來激勵他們學習呢?再在學生的本子上貼一些笑臉時候有效嗎?試試吧,學生課堂小測驗如果連續五個九十五分以上就貼一個笑臉,連續五個一百分以上就貼兩個笑臉,積累了五個笑臉就獎勵蓋有學校章的練習本,哪知效果很好,連以前測驗經常不及格的也常有八十分以上,我向全班宣布也給他們笑臉以此表示鼓勵。通過這樣的方法,我教的兩個班的英語成績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3.2 多一些寬容,少一些責備

        學生畢竟是孩子,尤其我們的中小學生,而且學習效果參差不齊,我們老師這個時候如果對他們越責備得厲害,他們就越緊張,就越學不好。我們不妨多一些寬容,以平和的心態鼓勵他們糾正自己的錯誤。

        對教師而言,學會寬容是一種美德,而如果這種寬容發自內心就是一種博大,在這種博大的陽光照耀下,任何種子都會萌發出生機。那么不妨讓我們多些寬容,少些責備和懲罰,結局也許更完善。通過十幾年的課堂教學我認為教師在運用口頭評價時,只要教師講究評價的藝術,因情而定,因人而異,不管是直接評價還是間接評價,都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多一些賞識,少一些冷漠

        工作十幾年來,不聽話的學生我遇到了很多,幾乎每屆都有。老師們跟家長交流時常說的一句話:“你家孩子頭腦不錯,就是不把心思花在學習上。”有些老師督促這么幾次就沒了耐心,結果是放任自流。我認為對這些學生首先要培養他的學習興趣,無論到什么時候,學什么東西都要有興趣,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最讓有的男同學頭疼了。曾經有這樣的學生,他在七年級時語文和數學都能達到優秀,唯獨英語不及格。到了八年級一開學我就讓他擔任物理課代表,并在班里宣布課代表要有帶頭作用,不能考不及格。英語課上,我經常請他回答比較簡單的問題。在班會課上經常贊美他數學和物理作業做得好,要是英語再加把油就更好了。誰知他在這一學期里像換了個人一樣,課上不跟周圍人聊天了,作業也不拖欠,而且比以前認真多了。

        3.4 多一些幽默,少一些嚴厲

        英語中有兩個詞“發明――invent”、“邀請――invite”,這兩個詞學生最容易混淆,一次課上我說了一句中文讓學生翻譯“我經常邀請他來共進晚餐。”同學們立刻討論起來,一個同學站起來回答“I often invent him to have dinner together.”這時不能生氣地批評他連這么簡單的詞都不會,這樣會讓他感覺沒面子或者被嚇著。我笑著說,“喲,你真厲害,能‘發明’一個他來跟你共進晚餐呀”。全班同學笑了,這時他也笑了,不過在這個簡單的幽默后,他記住了這兩個詞的區別。當然,班里肯定還有其他學生對這兩詞混淆,經過這一幽默,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又讓同學們分清了這兩個詞的意義。

        4. 課堂教學評價應注意的問題

        4.1 注重評價的多樣化和實效性

        記得我們老師常用的方法是給回答問題正確的同學或該組加一個星,開始對同學們挺有激勵效果的,時間久了,學生對這種評價漸漸失去了興趣,往往會導致一個組只有幾個學得好的同學回答問題,這樣更加容易導致兩極分化。我想,這時我們可以采用其他更好的激勵方式。比如,哪一組的同學合作得更好,哪一組的同學提出的問題更有意義,再或者哪一組的同學解決他組疑難問題最多最正確,這些都可以給他們加星星,更能激勵他們融入到課堂中,要把我們的外在形式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求。

        4.2 切忌評價過細和過全

        我們上的是一堂生動活潑的課,要讓學生們在課堂中感受學習的快樂,體會你追我趕地積極向上的競爭意識,要讓教學評價手段服務于我們的課堂教學,而不能把課堂教學為之僵化,這樣就不能體現我們的特色教學模式――活動單導學模式。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一级a爱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在线另类第一页 日韩午夜午码高清福利片 中文字幕第一区第二区 | 亚洲中文字幕永久网站 |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 | 日本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福利视频网站 |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v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