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道德品質特征范文

        道德品質特征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道德品質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道德品質特征

        第1篇:道德品質特征范文

        幼兒道德品質的形成有個量逐漸積累的過程,各種品質從無到有,從低到高的變化都是幼兒在日常生活、游戲、各項活動中,耳濡目染,由量變到質變發展的過程。道德品質形成的過程都離不開我們常說的道德品質教育過程中的四個基本要素,這四個要素在道德品質形成的過程中,起著各自不同的作用,缺一不可,而且是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

        知:即道德認識。它包括道德知識、道德信念、道德評價,是人們對行為準則的是非、善惡、美丑及其意義的認識。它是道德品質形成的基礎,對其他要求的發展起著指導作用,幼兒只有認識了行為準則的意義,才能產生相應的情感和行為傾向。但是幼兒對任何事物的認識總是形象的、具體的、直觀的、膚淺的。加強幼兒道德品質教育和培養,須符合幼兒的心理特點,年齡特征,這就需要教師運用具體、形象的材料,采用活潑生動的形式,在一些日常教學活動中,不失時機地給他們講雷鋒和英模的故事,組織他們觀看反映英模、好人好事的錄像、電影、演出,帶他們去慰問為人民立功受獎的英模等,使他們在這些活動中知道什么是對的,為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為什么是錯的。

        情:即道德情感。它是人們依照一定的道德認識去評價自己或別人行為時所產生的一種內心情緒體驗。對幼兒進行道德品質培養,從道德情感入手,是符合幼兒年齡特征的。這時的幼兒理解能力還剛起步,他們的行為常常隨著主觀情感的變化和對人感情親疏的不同而變化,喜歡的,他們就會忍不住去做,上學;不喜歡的,他們就會理睬或設法逃避。他們喜歡的教師或家長,叫他們去做或批評他們不該做什么事,他們都能高興的接受。相反,當是他們不喜歡的家長或教師,即使是好好的勸說他們去做某件事,他們也會反感的,所以教師和家長必須注意和培養幼兒的道德情感。同時,還要以自己良好道德品質、職業修養、去關心愛護他們,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以情育情,豐富他們的道德情感,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行為。

        意:即道德意志。它是指在道德行為中自覺頑強克服困難的毅力,是一種控制和調節道德行為的精神力量,能使某種道德行為堅持到底。幼兒這時有了一定的道德認識和情感,但在行為過程中不一定能按照行為準則達到要求,特別是幼兒,道德意志比較薄弱。因此,作為教師或家長,既要向幼兒提出合理的、具體的、力所能及的要求,又要耐心地、持之以恒地培養幼兒的意志力。

        行:即道德行為。它是指人們有了一定的道德認識,在道德情感的驅使下所采取的行為,是衡量人們思想覺悟高低的標準,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道德品質的關鍵。幼兒出現良好的道德行為不等于是道德品質的形成,只有在道德行為轉化為道德習慣,才能說道德品質已經形成。對幼兒來說,要想他們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只有在課堂教學、游戲、勞動等各項活動和日常的生活中反復練習,反復的實踐。對幼兒道德品質教育過程中,有以下幾個特點:

        1、共同性:在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的教學中,必須做到各個因素協調一致,共同提高。

        2、重復性:一個人的優良品質的形成,是逐步積累完善的過程,所以對幼兒只有反復的教育、感染、磨練,日久天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3、多端性:幼兒的個性特點不同,教師不能一概從道德認識開始,要根據每個幼兒的個性特征,選擇不同的教育手段。

        4、漸進性:教師要以持之以恒的態度,培養幼兒好的行為習慣,對幼兒的點滴進步要及時的加以肯定,決不能操之過急。從以上種種的特征來看,怎樣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呢?

        首先,堅持正面教育,積極誘導,在幼兒園可以通過多種多樣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具體的、形象的、生動活潑的教育形式,對幼兒進行積極的啟發式誘導,使幼兒懂得什么樣的事不能做,什么樣的事可以做的道理。不能只說“不許這樣,不許那樣”,使幼兒不知所措。

        其次,嚴格要求和尊重信任幼兒:在道德品質教育中,對幼兒必須嚴格要求。嚴格的前提是對幼兒的愛、尊重和信任。嚴是愛的表現,嚴格不是兇,是體現要求的嚴肅性、必要性、堅持性;嚴格不是苛求,是體現要求的合理性、可接受性,嚴格要求幼兒,體現了教師對黨、對國家、對幼兒高度的負責精神,那種認為幼兒年齡小,不懂事,無所謂尊重不尊重的看法和做法是十分錯誤的。在幼兒做錯了什么事的時候,教師如果對他們冷漠甚至粗暴,只能使幼兒產生逆反心理。相反,如果對他們曉之以理,聽取他們正確意見,幼兒就覺得他們被信任,被尊重,這對形成幼兒的良好品質,十分有意和必要。

        相互配合,協調一致。幼兒園和家庭對幼兒的教育要可相配合,協調一致,各科教師對幼兒的教育也應當互相配合,協調一致。家庭里成員對幼兒的教育態度要協調一致,否則,教育的作用就會互相抵消,前功盡棄,會造成幼兒思想上和行動上的混亂、矛盾。如:有些孩子的爸爸、媽媽鼓勵孩子自己學著穿脫衣服,自己事情自己做,但爺爺、奶奶卻認為孩子小,不讓他們自己做。還有些孩子在座公共汽車時,見到老年人會主動讓座,可是他們的父母卻不支持,由于家長的教育方法不一致,使得孩子無所適從。

        第2篇:道德品質特征范文

        【關鍵詞】職業教育 道德品質修養

        所謂道德品質修養就是指人們在道德品質、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習慣等方面進行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鍛煉和自我培養。道德修養的本質反映了兩層意思:對個人而言,加強道德品質修養是把一定社會道德準則轉化為個體道德品質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對社會而言加強道德品質修養是把一定道德體系人格化和實現社會道德風尚改觀的前提。加強個體的道德品質修養,有利于提高群體的道德品質水平。

        職業教育學校是為企業培養培訓技術工人的基地,這幾年從企業聘用學生的情況來看,現在企業用人的條件,除了要求學生具有過硬的操作技能,更看重的是學生的道德品質修養。在一次招聘會上,重慶力帆老總尹明善說:“學生的品德修養要經歷長期的修煉才能形成,而技能技巧通過短期的培訓就能獲得。所以,企業聘用員工更看重的是青年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因此,職業教育必須根據市場的需要,企業的要求,把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質教育放到職業教育的首位。依據社會的道德準則,遵循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規律,創新德育教育模式,改進德育教育的傳統觀念、內容和方法。著重從提高職業學校學生的道德認識,升華學生道德情感,堅定學生道德信念,鍛煉學生道德意志,踐行學生道德行為等綜合要素入手,加強對學生道德品質教育,從而達到提高職校學生道德品質修養的目的。

        一、提高道德認識

        道德現象在社會生活中廣泛的存在,每天都伴隨在我們身邊。道德一詞卻淵源深遠。無論古代中國,還是古代西方國家都有過闡述。在我國的古籍中,“道”最初是指人走的路。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才會形成道。引申為做人的道理。“德”表示按照規矩規范去行事而有所得的意思。古代西方國家的“道德”指風俗習慣,發展到后來引申為規則和規范,行為品質,善惡評價標準等意思。那么,什么是道德?所謂道德:就是指由一定的經濟基礎決定的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通過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是對人們的行為進行善惡評價的心理意識、原則規范和行為活動的總和。要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首先應該有目的的引導他們對道德內涵以及對道德原則的要求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在這一了解和認識過程中重點是培養學生的道德認識能力。培養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社會公德,及家庭道德的認識、認知、認同意識。通過教育活動讓學生了解、領會一定社會的道德標準,行為規范和公眾標準等。逐步提高其道德認識水平,懂得評價和判斷好與壞,美與丑,是與非,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等道德界定。其次,對道德的認識是一個學習,認知,內化,曲折而復雜的漸進過程。作為大部分職業學校學生是中考或高考落榜生,有部分學生在中學階段學習成績和行為習慣都比較差。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地域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人文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使他們對一般道德規范都不甚了解,在現實生活中也就意識不到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自己該怎么做?做什么?把握不準。

        鑒于這種情況,對于職業學校學生的道德品質修養教育必須是全方位的,一是抓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是基礎;二是抓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教育是主導,三是抓各種公益活動是載體,最終培養出受企業歡迎的品學兼優的技術人才。

        二、升華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指人們在社會關系中,根據一定的道德準則對自己和他人的言行進行道德評價時產生的情緒和態度,是一種內心體驗和主觀態度的反應。它是道德認識的一種具體表現。如:08年的“5?12”大地震,同學們的心靈被震撼,道德情感被瞬間激活,他們主動為災區人民捐款、捐物,甚至捐出自己的青春熱血。每天收集關心災區的情況,關心災區人民的疾苦,表現出同學們高尚的道德情感;08年的8月8日中國實現了百年奧運夢想,同學們為奧運會開幕歡欣鼓舞,徹夜不眠。為中國體育健兒取得的每一塊金牌歡呼吶喊,這是同學們原始道德情感的爆發。另一方面,他們又對社會的不良風氣感到心痛,對份子又表現出極大的鄙視和憎惡,他們的愛憎感情十分鮮明。但是這種充滿激情的道德情感產生快,去的也快,瞬間即逝。特別是他們與現實中的自我利益掛鉤時,由激動變成了被動,不動,產生消極情緒,甚至作出不道德的事。他們為什么會隨時產生不良情緒,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的年齡較小,生活經歷不豐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過程中,所以他們缺乏道德情感的持久性,稍遇挫折和打擊就心灰意冷走向極端。要使學生的道德情感得到升華,學校應該經常性的開展一些有益的活動,如:英模報告會、走出校門,走進社會,到敬老院、孤兒院,到農村,搞社會調研,做益工,鼓勵同學們做志愿者。使他們在這些活動中得到親身體驗,產生一種情感共鳴,加深對真、善、美的崇敬,對假、惡、丑的憎恨,對弱、小、貧困的同情。逐步使他們的道德情感日趨深沉和持久,使其道德情感得到升華。

        三、堅定道德信念

        加強學生的道德品質修養能夠使他們把社會主義的道德要求轉化為個人的道德品質和行為。青年學生正處在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在現實社會中接觸了很多行行的人和事,有善惡、有欺詐、有偽劣,還有善惡混雜的事情。面對各種道德現象,除了正面的道德教育外,更重要的是青年學生要自覺的按照社會主義的道德要求進行自我審度,自我教育,自我鍛煉,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堅定自己的道德信念,形成一種堅定的信心和社會責任感。有了這種社會責任感才能驅使青年學生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進行辨別,自覺去學習,去思考,去體驗,從而提高道德品質修養的境界,并積極地進行自我約束,自我激勵,堅忍不拔,腳踏實地,持之以恒的進行道德修養,不斷提高道德認識,豐富道德情感,才能樹立起堅定的道德信念。

        四、鍛煉道德意志

        宋代文學家蘇軾曾說過:“古人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意思是說,一個人要想干番大事業,要取得成功,只有杰出的才能是不夠的,還應當具有堅強的意志品質。一個人良好的意志品質的形成是與其知識、技能、道德情操分不開的。有無道德志向,有什么樣的道德志向,直接影響著一個人道德品質修養的程度。要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修養,培養自己堅定的道德意志,就必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加強自身的道德品質修養,特別是向現實生活中的道德模范學習。這是因為,時代的道德模范,他們是自覺踐行社會道德要求的典范,反映了社會發展進步的時代精神。一個道德模范就是社會上樹起的一個標桿,一面旗幟,是一種導向和精神追求。模范人物以自身的道德行為真實具體地再現了優秀的道德品質。給人以鮮活,直觀的印象,能夠深化學生對道德力量的理解與認同。構成了青年學生在道德實踐中的標準與參照。把英模的高尚品質作為自己道德品質修養的目標,自覺的磨練意志,陶冶品格。并經常反省檢查自己的不良念頭和傾向,加以痛苦的抑制和克服,在無人知曉,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監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做到慎獨自律,不斷提高自我約束能力,堅定道德意志。

        五、踐行道德行為

        第3篇:道德品質特征范文

        一、媒體信息影響下的未成年人品行

        所謂未成年人品行,主要是指未滿18周歲的嬰幼兒童、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質,行為舉止儀表。在繁雜媒體信息的影響下,未成年人品行的健康成長受到了很大沖擊,出現了一些信息時代的特征。比如未成年人對泛濫媒體信息的不當攝入,使得他們良好思想道德基礎發生不良傾向,健康心理成長產生障礙,正常性格與行為發生異常等。

        二、媒體信息對未成年人品行的不良影響

        媒體信息在未成年人教育培養中發揮的積極作用要充分肯定,但對未成年人品行造成的不良影響更值得我們重視。

        (一)媒體信息的不當攝入容易造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品質形成偏差

        當前在未成年人周圍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媒體信息,這些信息絕大多數是健康的,對未成年人的成長也是有益的,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信息對未成年人的成長可能產生危害。這是因為未成年人在思想道德品質形成階段,沒有正確的是非觀念,道德品質基礎不穩定,缺乏對事物的正確認識和理解,對一些現象容易產生認識偏差,加之教育引導不及時,從而導致未成年人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產生偏差。未成年人的年齡越小,其思想道德基礎受到的影響就越大,甚至可能養成終身難改的習慣。有研究表明孩子思想道德基礎的形成與早期生活環境有密切關系,孩子道德品質形成后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但是一旦形成就有相對的穩定性。一般來說,4-5歲的孩子在道德品質上已有了明顯的個體差異,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道德品質改變的可能性越小。美國心理學家強調,孩子的性格可能在6歲以前便決定了。這就是人們常講的孩子“從小看大,3歲至老”的道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品質的健康成長,媒體環境的影響非常大。“孟母三遷”的故事其實就說明了信息環境對未成年人影響的重要性。孩童時期的品行是未成年人未來立身做人的基礎。媒體信息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孩子未來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高洪波說:優秀的文學作品是未成年人的精神乳汁,而低劣的、粗制濫造的精神垃圾則是讓分辨力不強的未成年人走向歧路的誘餌。調查中發現,接觸書籍、報紙、雜志和廣播較多的兒童,在道德量表上的得分較高;喜歡電視、廣播、書籍、報紙中知識性內容或兒童文學內容的兒童,在道德量表上的得分也較高;而常看視劇和娛樂電視片的兒童,在道德量表上的得分較低;另外,接觸電子游戲機次數和時間越多的兒童,在道德量表上的得分也越低。這表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品質成長過程中,由于其認知能力的限制,對媒體傳播的信息容易產生錯誤的認知結果,影響了他們良好道德觀念的形成。許多媒體廣告迎合孩子心理,對其產品大勢渲染,甚至夸大其辭來吸引孩子的注意,誤導了孩子的消費觀念。現代的許多孩子穿著上追逐名牌,消費上追求高檔,節儉意識差,養成了一些不良的消費觀念,這與泛濫的媒體信息不無關系。有研究表明,7-10歲的兒童最容易受到具有欺騙、夸張性廣告的影響,形成不良消費觀念。一些孩子,學習不認真,而偏偏對一些歌星影星產生興趣,成為“追星族”、“偶像派”。他們對一些明星了如指掌,而學習成績卻一塌糊涂,不少少男少女為了“追星”甚至離家出走、花季凋零,悲劇頻發。還有現代孩子“早戀”現象越來越突出,而且孩子“早戀”的年齡也越來越小。這些未成年人不良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應當說大眾媒體信息的不當攝入便是罪魁禍首。

        (二)媒體信息的不當攝入容易使未成年人形成不健康心理

        媒體信息的不當攝入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上也可能造成可怕陰影。魯迅先生曾說:“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可以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昆蟲的語言……”這種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好奇心加之孩子缺乏認知能力和成人的引導,必然引起孩子對一些媒體信息中暴力的、迷信的、不健康的東西去想象、去模仿,從而造成未成年人心理畸形的發生。還有孩子把當一個殺手作為自己的理想,理由是電視上的殺手很酷,作為堂堂男子漢就應該像他那樣。如今大眾媒體頻頻閃動的暴力鏡頭,正邪難分的劇情人物,狡詐卑劣的作案手段,罔顧法律的江湖義氣,睚眥必報的愛恨情仇,自我張揚以暴制暴的情景場面,無不給孩子帶來可怕的負面心理留影響。不少兒童動畫片中盡是一些鬼怪、神力、魔法的東西,很多孩子在觀看后容易產生害怕、恐懼心理,或者使兒童對鬼怪、神力、魔法等迷信產生信仰,使得一些孩子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網絡媒體的強大魅力,使得目前世界上有超過3億的未成年人沉迷于網絡。一些未成年人在網絡虛擬世界中交際廣泛,活動頻繁,而現實生活中卻不大與人交流。有心里話能和虛擬世界中的人訴說,而不愿和朋友傾訴,甚至連自己的父母都很少交流,從而在現實生活中形成了自我封閉的心理。當他們遇到困難無法解決時,就容易產生悲觀絕望情緒,形成嚴重心理問題,為釀成慘劇埋下禍根。

        (三)媒體信息的不當攝入容易養成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

        第4篇:道德品質特征范文

        [關鍵詞] 德育 道德品質 知 情 意 行

        青少年優良的道德品質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在環境影響下自發形成的,而是在教育影響下,特別是在學校教育的指導下和個人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班主任在學生道德品質的養成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職生正處在長知識、長身體的青少年時期,他們缺乏政治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既容易接受正確的教育,也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其身心的發展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正是形成優良道德品質的關鍵時期,客觀上非常需要在道德品質的形成上得到各方面特別是學校教師的關懷與幫助。因此,加強對青少年的道德品質教育,對他們的整個人生具有定向和奠基的意義。他們今后在道德品質方面的發展,與這一時期受到的教育有著必然的、內在的聯系。加強這一時期的德育,不僅對他們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起主導作用,而且是把他們培養成社會可用之材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德育,特別是學校德育在青少年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中起主導作用,是學校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校全面發展教育中起著靈魂和核心的作用,可以確保其他各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是起決定作用的主導成分,是“照亮一切的光源”。只有抓好德育,才能有效地促進青少年一代全面健康地發展,才能保證實現教育目的。

        學生優良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過程,是知、情、意、行四個心理因素的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德育過程也就是對這四個品德心理因素的培養過程。因此,采取多種方式加強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促進其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是德育工作的關鍵。

        第一,曉之以理。理,即“知”,也就是道德認識,是人們對是非、善惡的認識和評價,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道德觀念,包括道德知識和道德判斷兩個方面。道德知識是青少年學生對某種社會的政治、思想以及倫理道德、規范的認識。在掌握品德知識基礎上,學生可以對某些品德行為的善惡進行分析、評價,形成品德判斷。

        道德知識是道德能力形成的基礎,學生對感知對象愛憎情緒的體驗、是非曲直的辨別以及品行的指向,總是以一定的道德知識和原則為參照的。

        為鍛煉學生技能,充分體現職教特色,深化課程改革,建立工學結合的新型教學模式,我校與新旭電子濰坊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校企合作實訓基地。這在本校歷史上第一次,是一次全新的教學模式的嘗試,也是當前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趨勢。學生在此之前從沒有接觸過這種教學模式,沒有真正踏入過社會,沒有真正在工廠、車間中工作過,對于學校組織的實訓式教學模式只是抱有好奇的心態,而不了解在教學過程中安排實訓的真正意義所在。針對這種情況,我組織了“實訓動員會”,并邀請學校相關領導及工廠的有關人員參加,通過他們的親身說法,說明什么是實訓,為什么要實訓,實訓的要求以及在實訓之中可能會存在的困難。通過這一次活動,同學們深刻認識到了實訓的真正意義所在,為以后的實訓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日常的班級管理過程中,通過各種方式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通過組織“網絡游戲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辯論賽,使同學們自己能夠認識到網絡游戲對于他們成長存在的危害;組織《中學生日常行為守則》學習競賽,使同學們熟悉、了解《中學生日常行為守則》,養成遵守紀律的良好觀念;利用每周一的升國旗以及國旗下講話活動培養學生熱愛國旗、熱愛祖國的道德知識。

        第二,動之以情。情,即道德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作是非、善惡判斷時引起的內心體驗,表現為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愛憎、好惡的態度。例如,青少年學生對符合自己認識和需要的事物,通常會產生自豪、自尊、滿意、興奮等積極的情感體驗;反之,則產生自卑、羞愧、不滿、頹廢等消極情緒體驗。品德情感產生品德行為的內部動力,是實現知行轉化的催化劑。

        只有道德知識還不夠,道德情感能進一步深化對道德知識的理解,積極的道德情感能為形成良好的道德起到重要的作用。2009年11月,是學校組織的“感恩主題教育活動月”,我借著學校的這次活動,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培養學生“感恩”的情感。如召開主題班會“滴水藏海,心懷感恩”,培養學生對于父母、老師的感恩情懷;號召并組織學生給自己的父母寫一封信,在信中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感恩之情,并統一郵寄給學生的家長。這個活動獲得了父母的熱烈反響,許多父母稱自己的孩子終于長大了。而學生也在這樣的活動中感到了父母、老師等周圍的人對自己關懷,培養了他們更加積極、健康的道德情感。

        第三,持之以恒。持之以恒,即強調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人們為實現一定的品德行為所做出的自覺而頑強的努力。它表現為:在確定品德動機時,能用理智戰勝欲望;在實踐品德行為時,能排除各種干擾,堅持到底。道德意志是調節道德行為的精神力量。

        在參加學校組織的實訓工作一周以后,學生在工作的時候遇到了巨大的困難。現在的中職生在家中大多是獨生子女,自小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沒有干過比較累的工作,沒有受過苦。當每天面臨八小時的工作,而且工作量比較大的時候,表現出了明顯的不適應,通過“實訓動員會”調動起來的工作積極性開始降低,學生的情緒開始低落,工作效率開始降低,產品的廢品率開始增多。這恰恰是一個培養學生頑強的道德意志的一個良好時機,如果把握的好,可以增強學生的道德意志水平,為以后成為一名優秀的工人打下更堅實的基礎。我在班級中及時組織了實訓工作討論會,聽取學生在實訓工作中遇到的困難,組織學生討論應該如何克服這些困難,如何看待這些困難,這些困難對以后的工作有什么樣的好處等等。通過這樣一次大討論,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了實訓工作對于以后工作的意義所在,更加堅定了努力完成實訓工作的思想意志,在工作中的效率也顯著提高。

        第四,導之以行。行,即道德行為,它是通過實踐或練習形成的,是實現道德認識、情感以及由道德需要產生的品德動機的行為定向及外部表現。道德行為是衡量一個人品德水平的重要的標志。

        道德行為是一個人道德水平的最終體現,是評判一個人道德善惡的標尺,良好的道德行為又會進一步深化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堅定學生的道德情感與道德意志。我一貫堅持對學生的道德行為養成教育,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組織學生自我檢查、監督、反思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為并加以改正,如吸煙、喝酒等。組織學生建立了“環境衛士小分隊”每天都學校周圍拾取垃圾,將不可回收的扔到垃圾箱中,將可回收的送到垃圾回收站,這樣既保護了環境,又有效地為同學們組織其他活動提供了經費支持,也養成了學生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行為習慣。通過在班級日常管理中一點一滴的積累,同學們逐漸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體現出了優良的道德行為。

        在實際的學生德育工作中,由于社會的復雜性、德育影響的多樣性等因素,知、情、意、行在發展方向和水平上常處于一種不平衡狀態,表現為“知行脫節”等的現象。這就要求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個性差異以及品德發展的具體情況等條件靈活多樣地對學生進行知、情、意、行的教育,最終促進學生道德品質全面、健康、和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林崇德.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張忠華,耿云云.對生活德育理論研究的反思.教育科學研究,2009,(10).

        [3]檀傳寶.學校道德教育原理.科學教育出版社,2000.

        第5篇:道德品質特征范文

        【關鍵詞】新聞媒體;核心競爭力;職業道德;度量

        關于新聞媒體核心競爭力的理解,有制度創新論、綜合實力論、優勢資源整合論、企業文化論等等。這些觀點的提出源自于不同的理論視角,各有其內在的理性邏輯與合理之處。然而,當深入探究國內外優秀新聞媒體成長的歷程,反思新聞媒體運行的規律與特殊性之后,認為以往研究僅將注意力聚集在上述視點之上,而忽略更具本原意義的問題――倫理道德品質。缺少了職業道德向度的新聞媒體核心競爭力構建,難以真正具備不可模仿的特色。

        一、新聞媒體核心競爭力構建的職業道德向度

        新聞媒體核心競爭力是指新聞媒體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支撐新聞媒體過去、現在和未來競爭優勢的,不易被競爭者效仿的獨特能力。而新聞媒體的職業道德是指新聞媒體運行之中的道德倫理,是新聞媒體在提供新聞產品和社會服務中,在處理內外部各種利益關系中應當遵循的道理和規則,還可以指在新聞媒體經營管理實踐中的道德知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良心、道德準則、道德行為活動的總和。

        根據新聞媒體職業道德的內涵,職業道德對于新聞媒體行為的規束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要求新聞媒體在提供新聞產品和社會服務中遵循一定的職業道德規則;二是要求新聞媒體應正確處理各種利益關系。一方面,就是要求新聞媒體以“應當”的方式進行活動,使新聞媒體的行為實現從“突然”向“應然”的轉變。當新聞媒體接受了特定的職業道德規則并在自身內部形成尺度后,就會從這種尺度出發,以揚棄的觀點看待現實,從現實中創造出“應當”的活動來。推動新聞媒體不斷地創新以滿足社會的多元需求,從而實現新聞媒體發展自身、服務社會的目的。另一方面,要求新聞媒體正確理解其在社會中的地位及活動的意義,新聞媒體對社會和利益相關者的責任與態度,管理者與員工的關系等問題。職業道德品質促使各方正確認識這些問題,要求新聞媒體尊重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基于整體視角考慮和把握不同層次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實現新聞媒體利益相關者整體利益的最大化。

        由以上兩方面的分析可知,擁有職業道德品質的新聞媒體重視倫理道德規則的踐履,重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需求及價值實現。這將使新聞媒體在內部提升凝聚力,在外部贏得良好的社會聲譽和利益相關者的廣泛支持,進而生成新聞媒體的可持續競爭優勢。可以說,新聞媒體的職業道德品質是具有獨特價值性的戰略資源是新聞媒體核心競爭力構建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向度。

        二、職業道德品質――新聞媒體核心競爭力的發動機

        新聞媒體職業道德品質是新聞媒體依據一定的道德意識和道德準則進行新聞產品生產和社會服務所形成的新聞媒體道德人格。對于新聞媒體而言,職業道德品質意味著新聞媒體在從事新聞傳播等各項活動時,在處理與利益相關者關系的過程中,恪守和踐行較高的道德標準。新聞媒體通過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展現自己的獨特品格。而新聞媒體的核心競爭力作為一種蘊涵于新聞媒體內質之中的隱性能力,其構成要素一般應涵蓋新聞媒體的戰略能力、創新能力、組織能力、市場競爭能力等。

        新聞媒體的職業道德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的內在機理可以從以下方面予以論證:

        1.職業道德生成新聞媒體的戰略能力。根據戰略管理論的觀點,考察一個新聞媒體的管理是否具備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否真正進入了戰略管理階段,主要看這個新聞媒體是否具備了戰略能力,能否在新聞傳播產業發展的相對穩定期和動態變遷期對新聞媒體的發展戰略進行恰當的定位,為新聞媒體創造出眾的戰略價值。如果新聞媒體擁有為社會所認可的,重視新聞媒體社會責任踐履、尊重新聞媒體各相關利益主體利益需求的職業道德觀念和價值倫理理念,就能在新聞傳播產業發展的相對穩定期,引導新聞媒體的員工,特別是新聞媒體的戰略管理者,自覺地選擇符合新聞媒體長期利益的發展戰略。并在戰略的組織實施過程中,自覺地表現出符合新聞媒體利益的管理行為,從而使新聞媒體的競爭力發展和戰略力累積得以保持持續性與一致性。在新聞傳播產業發展動態變遷時期,新聞媒體所擁有的尊重與維護多方利益主體利益需求的職業道德品質亦能使新聞媒體獲得利益相關者的盡力支持,有助于新聞媒體準確地把握新聞傳播產業發展變遷的基本動向,對新聞媒體發展的前景作出前瞻性的預見,主動適應后備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需求的戰略性轉變,提升新聞媒體對變動著的市場環境的適應程度。

        2.職業道德激發新聞媒體的創新能力。創新與核心競爭力的成長是相伴共生的,新聞媒體卓越的職業道德品質有利于激發作為新聞媒體主體的員工的創新熱情和潛能,進而有效地提升新聞媒體的創新能力與核心競爭力。新聞媒體職業道德品質對新聞媒體創新的支持機制,主要源自于如下兩個層面:一是源自于新聞媒體所固有的超越自身利益的新聞媒體使命和目標定位。就是說,當新聞媒體能有效確立起追求進步、國家富強、人類生存質量提高的共同“善”的價值目標和價值信念,將新聞媒體成員個人目標和新聞媒體使命結合在一起,凝成“道德共同體”,就能有效消除新聞媒體組織內的離散因素,高度促發與釋放員工的工作熱情與創新潛能。二是源自于新聞媒體的職業道德管理。新聞媒體工作是相對獨立、復雜而智力密集型的工作。因此,新聞媒體道德倫理化的管理方式會加快其核心競爭力生成的進程。同時,亦有利于激發員工的創造力。因為管理的道德倫理化和民主性對員工而言是一種精神激勵,能有效張揚他們的主體精神,滿足他們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而自我實現的本質特征是潛力與創造力的發揮,自我實現的需要滿足能產生創造的動機,激發員工的創造熱情,最大限度地發揮員工的創新潛能。

        3.職業道德提升新聞媒體的組織能力。新聞媒體的組織能力是一種通過新聞媒體的組織過程,促進組織效率提高的能力。當新聞媒體的組織結構和信息傳遞機制的設置合乎職業道德理念的要求時,如邀請多方利益主體參與決策,尊重決策過程的差異,追求能實現利益相關者整體利益最大化的決策等,這種決策程序與過程的演繹將會在新聞媒體內外的利益相關者之間創造信任、忠誠及努力。同樣,在新聞媒體設置的組織管理制度中,如果其中蘊涵了職業道德理念和合理性,那么這些制度才會促進新聞媒體組織效率的提高。制度作為剛性的規范,具有較強的約束力。然而,對于新聞媒體來說,制度的強約束力并非只源自于它與強力的結合,更主要的卻在于制度本身所具有的正確的職業道德理念和其合理性。“道德的合理性是構成制度化規范的強制性內在根據”。因為只有具有職業道德合理性的制度,才可能得到新聞媒體員工內心的真正認同,進而使外在的制度規范轉變為員工內心的職業道德律令,使制度的外在性約束內化為員工的自律,成為他們行動的內在根據和自覺信念。

        4.職業道德孕育新聞媒體的市場競爭能力。職業道德品質作為新聞媒體的無形資產,能生成持久的“磁場”效應,同時又是凝結新聞媒體市場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職業道德品質之于新聞媒體的意義在于其代表著較高的誠信度和美譽度,它能使新聞媒體獲得超乎一般資產收益的超額收益。以作為新聞媒體職業道德品質核心的公信力來說,新聞媒體公信力一旦形成,將會對管理機構、社會公眾、員工產生親和力和認同感。良好的公信力不但吸引觀眾與讀者,也將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優秀的員工甚至管理機構的政策傾斜,使得新聞媒體的資源、發展空間和發展機會得到改善。秉承誠信宗旨的新聞媒體,正是因為有了自己的良好公信力并以此為依托充分展示新聞媒體的核心競爭力,才得以在新聞產業市場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反之,那些缺失職業道德品質與理性,社會公信力低下的新聞媒體因其遭遇的社會信任危機而無可避免地陷入現實及未來發展的困境。

        參考文獻

        第6篇:道德品質特征范文

        首先,家庭環境對于幼兒的影響至關重要。幼兒的社會生活起步于家庭,家庭是幼兒生活、學習的第一個場所。家庭的結構和氣氛,家庭成員的整體素質,家庭成員的道德水準及言行,決定著幼兒今后生活中的品德和行為習慣。一般來說,三代同居的家庭中,家庭成員對幼兒的態度、教育方式、方法、內容會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異。通常情況下,祖輩會在幼兒的飲食起居上關懷備至,父輩則在智力方面予以較多關注。在道德品質培養方面,祖、父輩也會因價值觀念、歷史觀念、文化素質、道德水準及判斷的差異而不同。這就要求家長在對待兒童品德及行為習慣的培養方面要協調一致,都要以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為出發點,使幼兒身心同步地健康成長。家庭的氣氛也影響著幼兒,溫馨、和睦的家庭易養成幼兒謙和、友愛、禮貌自信的品格;吵鬧不休,婆媳不合,父母離異,等等,會導致幼兒孤獨,產生怨恨、猜疑、固執、粗魯等心理和攻擊性甚至違紀行為。

        此外,還有一些家長,對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凡事不聞不問,只忙于自己進修、提職,或忙于發財、享樂,甚至為圖省事,從小就將孩子交給“電視機”,讓孩子在“電視機”旁長大。這樣的孩子和父母交流少,語言能力較低,親子關系疏遠,情感需要得不到滿足,久而久之,易形成情緒上的障礙,出現恐懼、膽小等現象,嚴重影響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因此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的家長,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質,完善自己的個性心理品質,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幼兒的成長至關重要。

        其次,幼兒園對幼兒道德品質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幼兒教育從功能上來說是一種環境的教育,而形成幼兒園環境的主要成分是教師和幼兒群體。

        教師是幼兒園教育環境的核心,教師的待人接物,說話方式,行為舉止,穿著打扮都在有意無意地影響著幼兒。幼兒通過觀察、學習、交往,被教師所影響,并按照教師的做法,學習限制和調節自己的行為方式。教師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質,向幼兒顯示出自己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行為習慣,才能激發幼兒良好的道德情感,同時,教師要堅持正面教育,動之以情,以好雨潤物細無聲的美好情感,去感染、滋潤幼兒天真無邪的心靈,提高幼兒辨別是非的能力。

        幼兒園中,集體生活對幼兒形成教育和影響是其最大的特點和優越性。現在的幼兒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中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在對待集體和他人的態度上往往表現出自私和任性,以自我為中心。這就要求教師通過群體活動,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堅持“著眼高”(即從小培養幼兒愛祖國愛人民、將來為祖國作貢獻)、“起點低”(即教育從幼兒身邊的人和事入手)、“方法活”(即創設幼兒喜聞樂見和易于接受的教育教學內容)等原則,培養幼兒良好的個性及道德品質。

        第7篇:道德品質特征范文

        首先,教師道德素質在教師素質構成中更顯重要

        新時期教師勞動的知識性、專業性、藝術性、長期性、示范性、創造性的特點決定構成教師素質的特殊性。教師素質作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培養人才所必須具有的身心的相對穩定的潛在的基本品質。其本質特點是指教師自身的質量,主要包括教師的機體素質、文化素質、道德素質與心理素質等。

        教師道德作為一種職業道德,它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思想情操和人格品質。道德素質并不是指規范本身和準則本身,而是教師把這些規范、準則逐步內化成為教師從事教育事業的準則和教師道德的外在表現。

        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正是個性與品德形成時期。盡管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對兒童、青少年的個性形成和品德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但教師的作用最大。教師通過一定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對學生產生影響的同時,還通過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舉止等對學生產生影響。在多數學生眼里,教師的話都是對的,教師都是正確的。教師的言行就潛移默化地影響兒童個性的形成和品德的發展。因此被稱為“師魂”的教師道德素質將比文化素質更重要。

        其次,師德修養的魅力將主要從教師的人格特征中顯示出來

        “為人師表”、“以身作則”、“誨人不倦”等要求,既是師德的規范,又是教師良好人格特征的體現。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社會的規范、道德的化身、人類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們都把師德高尚的教師作為學習的榜樣,模仿其態度、品行、乃至行為舉止、音容笑貌、板書筆跡等。

        從社會的角度看,一個民族的群體都是由單一的個體所組成。每個個體的道德風貌反映出整個民族的發展水平。個體的許多道德習慣、道德品質都是從小養成,教師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具有超常的決定性作用。因為教師的教育是長期的系統的,無論是德育內容、德育方法、還是德育手段等都長期而系統地對學生產生影響。教師的教育是科學的,兒童的許多行為習慣的培養,教師都是根據兒童成長的規律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的。人生最初的二十幾年是決定和影響人一生的發展的關鍵時期,是道德觀念、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所以,從推進社會向前發展的高度來看師德修養水平的高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最后,師愛是師德修養的靈魂

        當今社會,由于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部分教師過多地偏向于對功利的追求,缺乏愛心,許多學生在人生的緊要關口,由于長期受老師的影響,因而可能最終導致其難以建立對社會的關愛。作為教師在一定程度上,熱愛學生就是熱愛教育事業

        二、新時期師德修養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總的說來,良好的師德不僅是提高師德修養的必需條件,更是教育教學過程中增強師生關系的基礎。

        教師自己受了多大程度的教育和教養,并且使這種教育和教養成為他自己的財富,就能在相應的程度上對別人發生教育影響,而且必然發生這種影響。教師自身的學識與道德水平即師德始終在潛移默化中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學生,也影響著學生對從教者的判斷和看法,進而影響著師生關系。

        首先,良好的師德能提高教師的素質進而加強師生關系

        一個具有良好師德的教師,才會具備優良的素質。具體表現在,精神煥發,精力充沛的進行教學,并有堅毅、樂觀的性格、嚴整剛毅的志向與力量,這樣通過教師以自己的品行為榜樣使學生在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當中不知不覺中受教師的影響,使學生也形成堅強的意志與自制力,因而更富有理性,善于思考,發奮學習,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像這樣,在教師身體力行過程中,不僅使學生的學習有了提高,而且使學生受到感染,更加的敬慕教師,從而增進了師生關系。如果這位教師不僅做不到以上方面,且在上課時無精打采,語言粗俗,不僅不能成為學生的榜樣,而且勢必對學生起著不良的影響,就無從談起師生關系了。所以教師的良好的素質影響著師生關系。其次,良好的師德能提高教師的職業素質進而融洽師生關系

        具有良好師德的教師,自然而然的會要求自己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職業素質。具體表現在,不自覺中熱愛著教育職業,熱愛著教學工作,熱愛學生,并會自覺的規范自己的行為。這樣他便會受到學生的愛戴,贏得學生的歡迎與尊敬,進而才會出現良好的師生關系。如果這個教師沒有從心底里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那么他便不會受到學生的歡迎,師生關系也因此受到了影響。

        第三,良好的師德能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進而增強師生關系

        具有良好師德的教師,會想方設法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在了解學生方面,從學生的知識基礎、智力水平、接受能力、年齡特征、個性差異等方面出發來了解學生,并能客觀、公正、科學地處理好共性與個性、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相互關系。在教材內容方面,使教材適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從而使學生順利的掌握教材。只有這樣他才會使學生學到更多更好的知識,進而獲得學生的敬愛,師生關系也因此增強。

        第四,良好的師德能提高教師的藝術素養進而增進師生關系

        具有良好師德的教師才會在教學中顯露出較高的藝術修養,才能更好的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具體表現在,真摯的感情、優美的語言、閃光的哲理、恰當的態勢和流暢的表達等方面。通過這些途徑不僅使學生更加喜愛上他的課,而且增添了學生對他的敬慕,進而使師生關系更加融合。

        第五,良好的師德促進教師自我教育進而穩固師生關系

        有良好師德的教師,才會努力不懈的堅持自我教育,使自己的專業水平不斷提高,進而純化和完善自我。具體表現在,經常進修、加強專業教育、精通本學科的專業知識、擴充知識面、開闊視野、拓展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增強教學效果。這樣才會使學生更加尊敬他和熱愛上他的課,師生關系也因此得到加強。

        三、新時期提高師德修養的途徑和方法

        教師道德修養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而且也是實踐的問題。要使教師道德原則和規范成為教師行為的準則,必須依靠自己長期不懈的努力,自覺地進行修養和鍛煉。因此,掌握正確的師德修養的途徑和方法是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參加社會實踐,投身教育教學工作中,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是教師道德修養的根本途徑。積極地進行道德修養,在外界客觀因素的影響下,更主要地通過自身不懈地努力,日積月累,經過長期的鍛煉,就能夠成為具有良好道德修養的教師。

        第一,努力學習,提高師德理論修養。

        教師道德理論是教師進行職業道德修養的指導思想,掌握了它才能辨別善惡、是非,才能在自己思想領域里戰勝那些錯誤的,落后的道德觀念。一個只有在道德修養中以教師道德的先進典型作為自己思想行為的楷模,鼓勵自己,在思想意識中凝聚著教師道德原則和規范,常以崇高的道德品質作為自己行為的目標,才能使自己的道德修養不會迷失方向,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有較高教師道德修養的人民教師。

        學習教師道德理論,主要是個人自學和教育部門組織的教師道德學習。個人自學不受時間地點限制,有一定的自我支配的靈活性、機動性,但由于受教師個人理論水平、理想覺悟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影響,有時達不到預期的目的。教育部門,包括學校組織的教師道德學習,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的教師道德教育,它克服了自學中的不利因素。樹立教師道德的理想人格,就是要確立人民教師道德的理想。

        學習先進教師的優秀道德品質。因為先進教師是存在于社會之中,生活在教師隊伍里的活生生的人,它能夠以直觀形式啟發教育和感染教師,進而影響教師的思想和行為,監督和促使他們以先進人物為榜樣,取長補短,提高道德修養水平。學習先進教師的優秀品質,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多讀教育界名人的傳記和模范教師的先進事跡。這些名人身上都具有優秀的道德品質,體現著高尚的道德情操,多接觸他們,以便受到感染和鼓舞,使自己的行為趨于道德原則和規范的要求。二是學習身邊的模范教師,他們生活在自己身邊,看得見、摸得著,影響更直接、更深刻、更快捷。二,參加社會實踐,做到知行統一。

        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中進行教師道德修養,是教師修養的根本辦法。在教師道德修養的過程中,從教師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到教師的道德行為和習慣,自始至終都是在社會實踐中和教育教學完成的。教師只有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在處理師生之間、教師之間、教師與家長及教師與社會其他成員之間的關系中,才能認識自己的行為是與非,才能辨別善與惡習,才能培養自己良好的教師道德品質。如果只是“閉門思過”、“坐而論道”,脫離實踐去修養,那么教師道德修養就要成為一句空話。

        第8篇:道德品質特征范文

        關鍵詞: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過程;特殊性;教學意義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0845(2007)01-0096-03

        收稿日期:2006-10-18

        作者簡介:李弘國(1967-),男,吉林龍井市人,講師,法學碩士,從事思 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道德修養課屬于“修身課”。“修身課”的根本屬性決定了思想道德修養課的教學具備 區別于其他教育學科課程教學過程的特殊性。正確地把握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過程的特殊性 ,不僅是教師有效地組織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條件,而且對教師正確引導教學對象, 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過程是學生主體“接受知識、信息的特殊過 程”

        “所有的教學過程均是以教學對象的一定接受心理為基礎而展開的”。然而,在思想道德 修養課教學過程中所出現的教學對象的接受心理是比較復雜而微妙的。這是因為,學生在思 想道德修養課教學過程中接受教師所給的有目的性教學內容之前,受到家庭和社會的諸多影 響而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識”。這些自我意識雖然是以尚不成熟的觀念形態存在著,但是 ,它具有對教師的教學內容不斷進行“過濾”的“特殊技能”。換句話說,“它并不愿意全 盤接受教師的教學內容,有的認定,有的厭惡,有的刪除,甚至有的進行補充和修正。”假 如,教師以“肩負使命、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為主題給學生講一堂課,這時,在學生主體 的接受心理中一般會形成“贊成”與“否定”兩種不同的接受狀態。抱有“贊成心理”狀態 的學生主體,一般有下列兩種不同類型。第一類是,在接受學校教育、接受上述教育內容之 前 ,通過其他途徑初步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的學生群體;另一種類型是,雖然還沒有認識到學 習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偶像心理”作用,促使他認定教師的教育是正確的,并且愿意全 盤接受教師教育的學生群體。懷有“否定心理”狀態的學生主體,也可以分為兩種類型。第 一類是,在接受學校教育之前已接受了“學習是為了自己對父母報恩”等內容的片面教育的 學生群體;另一類型是干脆接受“知識無用”論的否定性教育的學生群體。陳秉公教授把這 樣的思想道德修養課課堂形象地比喻為“一首教育詩”。他認為,這首教育詩的上闕由一個 教師來做,下闕是由多個不同的學生來做。完美的思想道德修養課教育詩,要求上闕做得好 ,下闕合得好。如果只上闕做得好,下闕合不好,算不上好的教育詩。

        在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自我意識的“過濾”作用,不僅有區別地接受知識 和信息,而且還不斷地分解和反省自我意識,即在教師有目的性的知識傳授和影響下,在學 生的自我意識形態中,逐步形成“理想的自我形象”和“現實中的自我形象”,并且不斷以 “ 理想的自我形象”對照“現實中的自我形象”。例如,假設教師以“堅持艱苦奮斗,反對驕 奢逸”為主題給學生講授社會主義榮辱觀,這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自我意識中會浮 現出“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典型形象,以此來對照自己,反省自己,會找出自己的很多 不足點。如果這時典型形象和自我形象之間的差距越大,對教師所傳授的教學內容的沖擊力 就越大,那么“自我意識”的分解和自我矛盾的反省過程就越快。

        在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中所產生的學生自我意識的分解和自我反省過程,就是思想道德修養 課教學過程內在的基礎和目的,而教師的傳授活動是促進學生的自我意識的分解和自我反省 的條件和手段。

        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過程的上述特征,對教師的教育觀念會產生極大影響,即它促使教師牢 固樹立“學生學習主體觀”,對正確地引導教學過程的流向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思想道 德修養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師必須把學生的學 習當成把外部知識和信息主動納入學生知識結構的過程,當成學生的積極體驗過程和個性發 展過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最必要條件,其作用必須通過誘導、啟發、輔導等形式,才能轉 化成學生主體性發展的適宜條件,才能促進學生內部矛盾正確地、有效地轉化。

        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過程中隱含的這些特性,明確地提示出: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師在教 學過程中,必須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善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是因為,即使教師 的知識傳授搞得再好,如果沒有很好地促進學生主體的自我意識的變化,也就無法達到預期 的教學目的。

        二、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過程是學生主體不斷培養情感、意志、信念 、人格的特殊的“情感教育”過程

        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的基本目的是促進學生意識活動的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要 提高學生主體意識的發展和變化,必須要充分發揮直接影響意識活動的“理性”和“非理性 ”兩個因素的作用。“理性因素”起著培養意識主體的科學認知、邏輯思維等作用;“非理 性因素”則起著培養情感、意志、信念、人格等作用。

        一般來說,所有的教育學科教學都在談論教學過程中的“認識問題”(即科學認知或邏 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問題)和“情感問題”(即培養情感、意志、信念、人格等問題)。事實上 “認知問題”和“情感問題”,是在一個特定的教學過程中已被自然融合,是相輔相成的兩 個側面,“只是在教學過程中,要著重強調某一個側面,而省略另一個側面完全取決于不同 學科的不同特點和屬性”。例如,《數學》、《外語》等純技能性學科,往往特別強調“認 知問題”,把教學的著眼點放在學生接受知識的狀況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上,卻不去談論 或很少談論“情感問題”。相反,像一般的政治理論、教育學、心理學、歷史學課等富有社 會性內容的學科的教學,必然要多多談論“情感問題”。但是,從教學目的角度來考察,這 些課程的“情感問題”談論畢竟只是在教學過程中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的重要的補充而已, 決不是主要的教學目的。筆者認為,這些課程的主要的教學目的始終是而且應當是培養學生 主體的“科學認知”能力。

        思想道德修養課的教學過程具有區別于上述學科教學過程的十分鮮明的特點。在思想道德修 養課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充分發揮“理性因素”的作用,正確解決“認知問題”,同時也 需要充分發揮“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恰當解決“情感問題”。品德教育的研究結果和教學 經驗證明,情感、意志、信念、人格知覺等因素在道德品質形成中的作用越來越被人們所看 重。實際上,學生主體的道德品質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包含諸多“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在內的復雜的個性成長和發展過程。在這個復雜的過程中,解決“認知問題”和解決“情 感問題”具有必然的內在聯系,即解決“認知問題”是要解決“情感問題”的手段,而解決 “情感問題”是解決“認知問題”必然要達到的目的。

        在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中存在的“認知問題”和“情感問題”之間存在著內在的相互依存性 ,要求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如一地把知識與理論的開啟與對意志、信 念的培養緊密地統一起來。在這里需要再三強調的是,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 除必須重視知識和情感的相互作用外,還要注意教師本身的人格魅力。因為學生主體人格的 形成往往依靠教師所傳授的古今中外典型形象的感化,有時也通過教師的人格魅力的影響直 接形成。從品德心理學的角度看,這是在學生主體意識活動的“直覺作用”下形成的特殊現 象。這時,在學生心目中的教師形象,不單單是一個單純的傳授知識的形象,而是已經提升 為能夠起到感化作用的典型形象。因此,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師不但要努力掌握豐富的理論知 識,而且還要具備高尚的情感、信念以及情操,以淵博的理論知識魅力和高雅的人格魅力引 導、教育學生,使他們達到高尚的思想道德境界。

        三、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過程是學生主體不斷形成價值觀的特殊過程

        一般地說,“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必須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培養‘是非判斷’和‘價值判斷’能 力的過程”。所謂的“是非判斷”能力就是指分清什么是符合客觀實際的真理,什么是違背 客觀實際的謬誤,從而形成科學的認識,以解決認識主體與客觀事物之間的認知關系。所謂 的“價值判斷”能力指的是,要分清什么是具有肯定價值的東西,什么是具有否定價值的東 西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以解決價值主體與客觀事物之間的價值關系。

        培養“是非判斷”能力不僅是培養“價值判斷”能力的基礎,而且是在任何學科教學過 程中,必須要首先解決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但是在不同學科的教學中,“是非判斷”問題 和“價值判斷”問題所占的比重和所起的作用,顯現出各不相同的特點。一般的知識技能 學科經常把教學重點放在解決“是非判斷”問題上,并且解決“是非判斷”問題的過程直接 表現為解決“價值判斷”問題的過程。譬如,假設數學教師給學生說明1/2=0.5的問題, 這時,學生在教師的講解和教導下,很快認識到1/2=0.5是符合客觀實際的正確真理,同 時認定這些運算方法和規則很有價值。到了這個程度,教師就沒有必要再花費更大的精力去 引導學生進行另外的特別的“價值判斷”,因為學生主體通過科學認識過程,已經判斷出這 種科學知識很有價值。當然,除了思想道德修養課以外,其他富有社會性內容的學科,“價 值判斷”教學的地位和作用,比上述技能學科可能略微大一些,但是,與在思想道德修養課 教學過程中所出現的“價值判斷”教學的地位和作用相比,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其鮮明的差 異點。

        思想道德修養課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解決“是非判斷”問題,而且還必須解決“價值 判斷”問題。假如說,教師在向學生講解“為人民服務是公民道德建設的核心”這一內容時 ,教師首先通過教學使學生正確認識“為人民服務”的含義及其重要性,也就是說要解決 “是非判斷”問題。然后,在此基礎上,教師要以豐富的理論知識和高超的教學藝術,要有 說服力地啟發引導學生,讓他們在實際生活中主動成為“為人民服務”的模范。從學生主體 的角度看,這一過程既是從“真理性認識”轉換為“價值性認識”的過程,又是對特定事物 或特定現象形成特定價值觀的復雜而又艱苦的過程。

        在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過程中,解決“價值判斷”問題的過程既復雜又艱苦的根本原因 是“學生樹立價值觀念的過程不是單純依靠認識能力,而是與學生的需要和利益密切相關” 。換句話來說,當人們認定某一種認識或行為符合自身特定的“需要”和“利益”時,就 會形成對其事物或現象的肯定的價值觀,反之就會產生否定的價值觀。更具體地說,假如有 位學生主體通過教學過程認定教師講的“誠實守信是一種美德”這句話很有道理,并準備接 受它。但是,后來這位學生主體通過現實生活的體驗得到“誠實守信卻會被傷害”的否定性 結論時,這位學生主體對教師在教學當中所講的內容會采取全盤否定的態度。這是因為學生 主體已經得出:教師在課堂中所講的內容對自己已毫無益處的否定性結論。

        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過程的上述特殊性,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教學藝術等諸多方面,提出了 相當高的要求。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師為了搞好教學,應該及時汲取當代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 ,了解各新學科、邊緣學科的基本內容,以便及時調整、充實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增強教 學工作的預見性。思想道德修養課的一大特點就是“講理”,即必須通過講理論來(用邏輯 的力量來)說服人,征服人。因此,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師應不斷地掌握和充實理論知識,但 “決不能只局限于把握一般的是非理論,而是要更加有效,更加系統地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 義價 值觀的理論知識,并且以出色的教學藝術和非凡的氣質,積極引導和幫助學生及時解決他們 在實際生活中所遇到的種種利益矛盾問題”。

        四、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過程是學生主體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社會

        實踐形成比較穩定的道德品質的過程 社會實踐是認識的真正來源和基礎,人們只有通過實踐,作用于客觀事物,才能獲取對客 觀事物的正確信息,從而形成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性的認識。實踐又是檢驗認識的唯 一標準。認識是否正確,只有通過社會實踐才能檢驗其是否正確,除了實踐,沒有別的東西 能夠成為檢驗認識的標準。學生主體的道德品質也只能在社會活動和交往中才能真正形成和 表現出來,社會實踐是學生形成品德的源泉,也是德育過程的基礎和歸宿。“在社會實 踐中,人并不是消極地適應環境,而是通過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不斷地改造環境。在長期的 社會實踐基礎上達到主客觀世界的統一,從而形成某種道德品質”。

        學生主體在上面已提到的幾個教學環節可以形成對某種特定事物和現象的知識,即可以 能夠形成概念、判斷、甚至是價值判斷。但從嚴格的意義上講,這種知識和價值判斷的形成 并不意味著學生主體已經形成比較穩定的道德品質。之所以是這樣,是因為學生通過課堂教 學所學到的知識、判斷和道德品質之間還存在著“一定距離”。因為,道德品質并不是某種 知識和價值判斷的簡單的總和,也不是個人一時一事的偶然的思想言行的表現,而是個人根 據一定的社會道德原則和規范,在一系列道德行為中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特征和傾向。因 此,要考察道德品質的形成,必須注重考慮兩個關鍵性的因素,其一是實踐的“中介作用 ”,其二是“時間的磨煉作用”。實踐的“中介作用”是基礎、動力,時間的磨煉作用是形 成道德行為特性(是穩固還是脆弱的特性)的重要的前提條件。若沒有實踐的“中介作用”和 較長時間的磨煉過程,人的道德品質是不可能形成的。學生主體的道德品質,按教師的要求 實現某一德育任務,只是一個具體德育過程的結束。德育過程并未就此完結,它總是通過 實踐活動與交往產生心理內部矛盾,再通過活動與交往產生新的心理內部矛盾,由低級到高 級、由簡單到復雜、由不平衡到相對平衡的螺旋式上升過程,即通過不斷教育和自我教育從 量變到質變的無窮的過程。

        一般的教育學科的教學過程是在其事先確定的明確的教學目的的指導下,通過一個或者 幾個教學過程來實現的。但是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過程與一般教學過程不一樣,它是需要長 期的、反復的積累和發展的過程。可以肯定地說,對不少學生主體來講,要形成穩固的道德 品質,需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甚至要經過他們整個一生的努力與修煉過程。從這個角度來 考察,學生主體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進行的有目的的實踐活動是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過程 的有機的組成部分,是思想道德修養課課堂教學過程必不可少的、必然的延續。

        社會實踐對培養學生主體的道德品質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師 應該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和組織實施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的設計和組織可采 取多種多樣的形式,如教師嚴格按照教學大綱要求設計的教學實踐和軍政訓練;不按照教學 大 綱要求設計,但有助于養成學生良好道德習慣的家務勞動、帶專業性的社會服務和其他社會 公益性的活動等,也是重要的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應避免單純追求表面形式 、走過場。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更重要的是講究實效,使學生既從社會實踐中學到真正本領, 又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同時又有助于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

        綜上所述,在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學過程中所包含的上述四個方面特殊性,實質上是道德 品質的形成規律在教學過程中的直接反映。可是,學生主體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絕不是經 過簡簡單單的一兩次教學過程所能實現的,而是要經過長期反復的課堂教學過程和實踐教學 過程才能得到實現。所以,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師應該增強責任意識,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 注意把握和運用課程本身的內在規律,組織好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教 學效果,努力為國家培養出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陳秉公.論思想品德課教學改革的邏輯思路[J].高校德育科學,1996(3).

        [2]學校德育工作全書[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8.

        [3]王守實,等.高效德育學與教育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

        [4]李錚.心理學新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9篇:道德品質特征范文

        關鍵詞:教師職業道德;道德規范;文本;分析;道德品質;職業規范

        中圖分類號:G6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 9841(2012)05—0056—06

        人是社會關系的存在,必然與各種人建立起人際關系,形成各自的利益與沖突,盡管如此,人也總會遵循某種美好意愿選擇自己的行動方向,并依據自己所認同的律令行事。為此,道德,這種既蘊涵著人們對善的行為的認識,也能促使人們依照形成的律令行事的滋生物,就成了調節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康德認為,道德就是出自“善良意志”的“絕對命令”。因而,道德不僅以意識、情感、理想和信念反映人類社會精神,還以規范、準則、律令等形式調整人的行為,并以道德評價、道德教育、道德修養等方式提升人的德性品質。教師職業道德,在我國,簡稱師德,是一般社會道德或職業道德在教師職業生活中的具體體現,它在教師的職業實踐中形成,反過來又指導著教師正確地處理教育工作中的各種關系,成為教師在教育工作中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我國《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和美國的全國教育協會制定的《教育專業倫理規范》都屬于教師應遵循的行為準則的載體。透過這兩者,我們可以窺見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師職業道德發展期待、職業道德內涵、職業道德品質等內容。通過對文本的比較分析,筆者認為這將有助于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我國教師職業道德的發展狀況和方向,改善我國教師職業道德文本表現形態;完善我國的師德建設體制并有效地指導教師自我道德修養水平的提升。

        一、中美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文本特征

        (一)我國《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2008年版)的文本特征

        我國《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2008年版)(以下簡稱《道德規范》)的形成經歷了一個不斷修訂的過程。1985年由國家教委、全國教育工會聯合制定了《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要求(試行)》文本,這是其最初的形態。1991年,全國教育工會和國家教育委員會對其進行了修訂,更名為《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之后,又分別于1997年和2008年兩次對其進行了重新修訂。《道德規范》(1997年版)由8條目(依法執教、愛崗敬業、熱愛學生、嚴謹治學、團結協作、尊重家長、廉潔從教、為人師表)和51條行為準則(略)組成。《道德規范》(2008年版)由6條目(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和59條行為準則(略)組成。《道德規范》(2008年版)的文本特征為:

        第一,從形式上看,精簡了原有版本的條目,但內涵更加豐富;增加了“教書育人”和“終身學習”條目,旨在強化教師職業的專門性。盡管條目從1997年版的8條減為6條,但涵蓋了1997年版的所有內容,如1997年版中的條目:“依法執教”、“團結協作”、“尊重家長”、“廉潔從教”和“嚴謹治學”分別成為2008年版“愛國守法”、“為人師表”和“終身學習”中的行為準則。所增加的“教書育人”條目和相應的準則:“遵循教育規律,實施素質教育。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良好品行,激發學生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很顯然是對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職業性和專門性的強化。

        第二,從內容上看,較為完整地輻射到了教師職業中的各類人際關系,具體是:教師如何對待教育事業,對待學生、對待教師群體、對待家長以及自己。《道德規范》對教師如何處理這些關系有明確的規定,如:“忠誠于人民教育事業”、“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關心集體,團結協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長”、“潛心鉆研業務,勇于探索創新,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等。

        第三,從任務上看,力求使教師職業道德理想和信念、職業道德原則和教學活動行為準則融為一體,所發揮的是思想境界提升,個人道德修養水平提高和行為準則遵循的多層次和多方面的功能。如:“甘為人梯,樂于奉獻”體現的是教師應具有的職業道德理想和信念,“遵循教育規律,實施素質教育,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因材施教”體現的是教師應遵循的職業道德原則;“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認真輔導學生。不得敷衍塞責”,“自覺抵制有償家教,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體現的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遵循的行為準則。

        第四,從表述用語上看,《道德規范》的每一條款用的都是短語,采用的是以正面引導和行為建議為主的表達方式,如“關愛學生”條目下的各款:“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良師益友。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都是對教師行為具有引導性和建設性的規范,不具有法律效力般的強制性。

        (二)美國《教育專業倫理規范》(1975年版)(Code of Ethics of the Education Profession)的文本特征

        美國現行的《教育專業倫理規范》(1975年版)(以下簡稱《倫理規范》)是在1929年的《全國教育協會的全美倫理規范》(Code of Ethics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States)的基礎上不斷修改形成的。從1929年版到1975年版,歷時50余年,美國教育協會先后對其進行過六次修訂,版本變化七次:1941年版、1952年版、1963年版、1968年版和1972年版。總體上看,各版本關注的焦點始終在學生的責任和教育專業責任兩大方面,時有對教師在處理與家長、與社區的關系和其他關系方面的規定。1975年版沿用至今,它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導言:對教師職責性質和該規范所具有的法律效力的闡釋和相應的行為準則;對學生的義務及規范(闡釋和8條款);對教育專業的義務及規范(闡釋和8條款)。其文本特征表現為:

        第一,從形式上看,《倫理規范》三大部分都由闡釋和具體行為準則構成,包括:闡明行為理由,明確行動原則,規定應該或不應該的行為準則,如:導言首先以教師職責的性質為理由:“因為相信每個人享有其價值和尊嚴,所以教師的第一天職即為求索真理,達至卓越,享有民主”,然后明確指出教師的行動原則:“要達成這些目標,核心是確保學與教的自由,讓每個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再規定教師應有的行為準則:“為人師者的責任就是以最高的標準恪守這些倫理原則”;在對學生的義務條款中,先闡釋應盡的職責:“教師應努力幫助每一位學生,挖掘其潛力,實現其理想,成為有價值的公民”,然后明確提出工作的原則:“因此,教師工作就是要激發他們的質疑精神,提高其理解和獲取知識的能力,精心設計出有價值的目標”,再規定教師不應有的行為,如:“不應該毫無理由地限制學生的獨立學習和探索;不能毫無理由地阻止學生獲得不同的觀點”等共8條款。

        第二,從內容上看,《倫理規范》是基于社會對教師職業的期待以及教師在職場中涉及到的人際關系兩大維度的考慮制定出來的,彰顯的是教師職業的社會性和專業性,如,在對教育的義務條款中指出:“公眾普遍認為教育職業是值得信任的,具有高度的責任感,這就要求教師具備最高的專業服務理想。公眾認為,教育職業的服務質量直接影響著國家的發展和公民素質的提高,教師應該盡力提升專業標準,積極營造氛圍,鼓勵教師進行職業判斷的訓練,創造條件吸引值得信任的人加入到教師隊伍當中,力爭將不合格的人阻擋在教育專業門外”;導言中指出:“教師無不認為其責任蘊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之所以要追求并維持高標準的道德行為,動機便是出于對同事、家長和社區的尊重和信賴。”因此,在教師對教育的義務中,對涉及學校教學活動中的人和事的行為作了明確規定:“不應該在申請教師職位時故意作虛假的陳述或者隱藏與其能力和資格相關的事實”;“不應該利用工作之便公開同事信息,除非是出于專業需求或者為法律所允許;不應該故意對同事發表錯誤的或者惡意的言論。不應該利用工作之便接受任何可能損害或影響專業決定或行動的饋贈、禮品或恩惠”。

        第三,從任務上看,《倫理規范》強調指出它只是對教師職業道德底線行為的規定,是教師不良行為受到處罰的依據。如導言中闡釋:《教育專業倫理規范》既是全體教師的抱負,也為其行為提供了評判依據。全美教育協會提出的具體條款及因為違反條款而應受到懲罰的補充規定具有全部法律效力。未經協會許可,不得擅自變更。”也即,盡管《倫理規范》有對各條款的制定理由的闡釋,但其意圖是在推出具體的行為準則,其作用是為了避免教師在職業活動中的不良行為并使對各種教師的失范行為進行處罰時有據可依。

        第四,從表述用語上看,《倫理規范》的用語清楚、明了、針對性和專業性強。每一條款以“不應該”引起一個完整句子,每一條款只針對一類行為進行具體而明確的規定,如:“不應該故意羞辱或貶低學生;不應利用專業關系之便,謀取私利;不應該幫助不合格教師從事未經授權的教學活動;不應該故意對同事發表錯誤的或者惡意的言論等”。每一款規定都蘊涵著法律般的強制力,而且專業性強,表述的方式是完全把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與一般公民道德規范和其他職業的道德規范區別開來了的。

        二、中美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文本的意蘊解讀

        我們選取了四個維度對中美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現行文本特征進行了描述,可以看出兩者存在較為明顯的區別,兩者差異的根源在哪里?哪種文本表現形態更具有理論上的合理性和實踐上的實效性?這就需要對其深藏的意蘊進行揭示和解讀。

        (一)側重職業道德與職業品質的我國《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

        我國的《道德規范》更多是對教師職業“道德”品質的要求,而不像美國《倫理規范》的重心是在行為“規范”上,這一核心的文本特征差異顯而易見。這與我國社會歷來對教師職業的認識以及現代學者們對教師職業道德的學理上的探討有關。在我國的傳統與現代社會中,人們對教師職業有很高的期待,教師不僅是一項一般意義上的職業,更被認為是一項崇高的事業,《道德規范》中要求教師“忠誠于人民教育事業”的表述就是這一認識的集中體現。社會對教師也有著“榜樣”和“模范”的期待,因此,要求從業者具有的個人修養和人格魅力遠超于其他職業。我國《道德規范》側重職業道德與職業品質的文本意蘊也是社會對這一職業道德的訴求。

        在理論上,我國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對教師職業道德進行了探討,如顧明遠的界定是“教師進行教育教學工作,處理各種關系、問題應遵循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包括教師的道德品質、思想信念、對事業的態度和情感、有關的行為規范等。”朱小蔓的界定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必須遵循的道德準則和必須具備的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總和,內容主要包括課堂教學中、同事交往中和師生交往中表現出來的教師職業道德和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創新性表現。”張行濤、郭東歧將教師職業道德界定為“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和道德品質的總和。它是一定社會條件下對教師這一職業的概括與基本要求,是調節教師與集體、他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唐凱麟、劉鐵芳的界定是:“指教師從事教育勞動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和道德品質的總和。

        顯然,我國學者都強調師德由外在的職業規范和內在的教師德性組成。師德的目標應既包含更好地服務于教師職業的規范和準則,也應包含有助于完善教師個人品質,提升教師個體修為等任務;師德的具體內容包括對待學生、教育事業、自身以及教師集體中需要遵循的道德行為準則。《道德規范》無論在形式、內容、任務上還是在表現形態上都是這些理論認識的體現。但應該注意的是由于我國《道德規范》強調的重心是在道德而不是規范上,由于道德成就的是“好”、“善”的理想,它對主體的道德實踐只具有建設性和自愿性的性質因此,因此,它不像美國的《倫理規范》具有很強的約束力和法律效力。

        (二)專業性與約束力均強的美國教師專業倫理屬性

        美國《倫理規范》中有兩個核心詞的蘊意是其文本特征形態的重要形成因素,即:倫理規范和專業倫理。在美國,倫理規范與倫理準則通用,關于這一概念,美國學者皮滕杰認為:“一項倫理準則,或者說行為規范,是一套由一群人建立起來同時也規范著這一人群的準則。”迪布(Dibb,1991)等人則認為,倫理規范“與對決策和行為的道德評價有關,是在社會共同認可的行為準則的基礎上的是非判斷”。可以認為,在他們看來,倫理規范就是基于群體道德評價之后而形成的群體應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關于“專業倫理”概念,美國學者費尼(Feeney)稱其為某一專業的道德規則,“是指在工作領域中判斷行為對或錯的標準,同時也能幫助個體解決在工作中遇到的道德困境。”顯然,他們所理解的無論是倫理規范還是專業倫理都最終指向行為,并強調對行為的約束,在他們看來人的思想是無法掌控的,也無法判定其好與壞,善與惡,唯有表現出的行為是可以有好惡之分的,也是可以調控和約束的,這不難理解為什么其專業倫理規范以各種明確的行為準則來表現。另外,在西方國家的人士看來,專業是職業發展到專業化的階段,本質上還是職業,在他們看來與某種職業相聯系而形成的倫理規范就具有強制性,因為職業與義務相連,而不與人的喜好相關。馬克斯·韋伯認為:“每一項職業者有它自己‘內在的準則’,并且應當據此準則來完成。在履行其工作職責時,一個人應當專心致志,要排除任何不是嚴格適合其職業的內容——特別是他自己的愛和恨。有影響的人格并不會通過試圖在任何可能的情況下對每一件事情都提出‘個人感受’的方式來顯示自身的存在。”一旦主體承諾了某種義務,他就有責任或“應當”履行這種義務。義務既可以取得道德的形態(應當),也往往以法律形式(強制)表現出來。法律強制下的義務,每每以“必須”為其形式,其重心就是對行為的約束。在強調義務上,我國的規范強調“應當”而美國則強調“必須”。

        顯然,西方國家人士對規范的理解通常指適切與不適行為的規則(rules),它告訴實踐者什么可以做、應當做、必須做,以及什么不可以做、不應該做或不能做。在西方人看來,盡管現代社會中教師越來越有著其特有的專業性,但教師工作本質上還是一項職業而非我們理解的是一項崇高的事業,因此,他們理解的職業道德更傾向于強調教師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在對教師專業倫理的規定中更主要以“必須”的形式表現,重視的是“規范”而不是“倫理”(道德),而教師的倫理品質或道德水平通常強調通過一般公民道德或教師個體道德品質來提升,因此,他們在《倫理規范》中只強調最低層次的職業行為準則也是符合他們的理論認識和社會現實需要的。

        (三)神、形相離與神、形相聚的中美教師職業道德規范

        我國的現行《道德規范》屬于神、形相離的狀態。該文本把道德與道德規范完全混同。嚴格地說,規范就是行為準則,就應該是不能違背的行為底線,但我國的《道德規范》卻被賦予了更崇高的任務,力圖把傳統的道、德、行都用規范的形式表現出來,既破壞了道德的意蘊,又失了應有的“范”。中國傳統認識中的“道德”概念是“道”與“德”的分別含義。“道”是指人的一切行為應當遵循的基本的、最高的準則;“德”則指人對“道”的領會與理解。具有路向和規律的涵義;“德”與“得”相通。所謂德,實際上反映的就是個體的“得”,就是“得道”。道是德的根據,因此,道德應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實踐中,我國社會對教師職業道德的期待遠遠超越規范的范疇,因而,《道德規范》無法承載如此深刻而豐富的內涵。取了規范之形作為“道”與“德”的外形,必然出現神、形難守的局面。道、德、行需要與其內涵相匹配的外在形態。而《道德規范》既要服務于“師道”,又要對教師應有的職業道德品行——“師德”負責,還要對教師的職業道德行為有所指導,實在很牽強。

        在美國,專業倫理也被認為是一種專業不可或缺的行為指標。公眾和學者們所期待和認識的《倫理規范》就是用于指引學校教育工作者如何擔負起專業上的義務,使教育專業人員的權利和責任相配合,規范其專業行為并獲得社會對此專業的依賴和認可。事實上,其文本形態和其能發揮的功能是與其內在的規定性完全吻合的,因此,我們認為美國的《倫理規范》所獲取的外在形態是與其內在的規定性一致的,也即《倫理規范》取得了神形相聚的形態。

        道、德、行與責、權、利,這些倫理學范疇在中美兩國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都分別有所側重,我們在此無意對其進行價值判斷,我們認為兩國的文本表現形式、關注的內容和需要完成的任務都是各國一定時期和條件下對教師職業道德的認識和期待的產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三、中美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文本分析建議

        合理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文本表現形態應該是神形相聚的,這就需要首先明確規范的目標和任務,然后結合傳統的認識和現實需求形成良好的構想,再以有效的形式和內容,特別是科學的表達方式進行呈現。為此,特建議如下:

        (一)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是職業道德的外在形式,應具有普遍的律令特性

        盡管任何職業道德規范都應是其道德觀念、思想、信念和原則的反映,但既然它取得的是職業道德的外在形式,因此,它就應以具有強制性的律令和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行為準則的面目出現,如此才與規范的作用相匹配。另外,職業道德與一般道德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其對責任和義務的強化,這就要求道德主體理所當然地“必須”盡職盡責地完成相應的任務。既然規范的作用在于強制和約束,因此,它的責任范圍就是對職業道德底線準則的規定和失范行為的避免。我國現行的《道德規范》存在如下主要問題:第一,一般社會道德和教師職業道德混同。如在“為人師表”條目下:“堅守高尚情操,知榮明恥,嚴于律己,以身作則。衣著得體,語言規范,舉止文明。關心集體,團結協作,尊重同事,作風正派,廉潔奉公。”這一規定也是公民應有的道德,實際上屬于一般社會道德。第二,崇高的“師道”境界與為師的“師德”底線并存,如“愛崗敬業”條目中:“忠誠于人民教育事業,志存高遠,勤懇敬業,甘為人梯,樂于奉獻,對工作高度負責”的“師道”,與“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認真輔導學生。不得敷衍塞責”的任職基本要求并列在一個條目下。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行為準則特性體現不明顯,其行為約束的功能也很難有效發揮。第三,一般公民的修養與教師群體的修養兼顧,如“終身學習”條目和其行為準則:“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潛心鉆研業務,勇于探索創新,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屬于每個現代社會公民和每種職業人都應具有的修養和品質,出現在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很難體現教師職業的專門性。就此來說,我們不應泛化對《道德規范》功能的要求,而讓它負擔起規范應負的責任即可,在這點上,美國的《倫理規范》的制定原則、方法和表現形態值得借鑒。

        (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不能替代職業道德品質及養成任務

        如果說“規范”是基于義務和社會對職業的現實需要而取得的職業道德的外在形式,那么“品質”就是道德主體基于對職業道德的認識、價值判斷和情感認同而對職業道德的內在確認,是職業道德的內在形式。完整的教師職業道德的建立既需要通過外在的行為約束而達到形的具備,更需要通過教師主體內在的確認而聚斂相應的品質,達成神的具備。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應是內外皆修,神形兼具的。就此來說,我國的《道德規范》無力也不應完成內在的職業道德品質與個人道德修養的任務。教師法、教師任職資格和標準、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等各種類型的文本形態應攜手完成師德的“形”的塑造任務,而師資的培養、師德建設和教師個人修養等教師內力提升的途徑和方式應完成教師“神”的具備任務。當前,我國《道德規范》無法有效發揮其應有作用的根源在于它被賦予了較多無力承擔的重任,它更不能替代職業道德品質及養成應具有的獨有渠道和途徑。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欧洲国产综合一 | 色综合久久综合欧美综合网 | 日本三级国产精品一卡两卡 | 伊人久久综合热线大杳焦 | 天天欢夜夜爽视频精品 | 中文字幕无线码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