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范文

        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醫療衛生體制改革

        第1篇: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范文

        文章認為,在上一輪的改革中,醫藥衛生供應系統迅速為商業化所俘虜,加上醫療保障體系的缺失,導致了嚴重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幾乎每年在全國兩會上,此問題都是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之一。

        文章說,從2005年起,新醫改的討論就在進行中。在廣征意見的基礎上,新醫改方案在去年落地并迅速實施。陳竺說,地不分南北,人無論城鄉,2009年都受益于新醫改的全面啟動,“看病貴、看病難”問題正在趨于緩解。

        2009年,新農合籌資水平達到突破性的人均100元。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共落實補助資金627億元,4.9億人次獲得補償,1560萬人得到健康體檢。住院費用補償比例也進一步提高,從一半提高到55%。農民以熱情參加新農合以示歡迎,參合率隨之創下新高,為94%。在城市,基本醫療保險也走向了全覆蓋。

        文章強調,除了增量以外,難度更大的存量調整也在進行。備受詬病的藥物制度另起爐灶重新開張。《關于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的實施意見》等規范性文件于去年印發。按照規定,基本藥物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障藥品報銷目錄。全國30%政府舉辦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了新制度。

        文章說,2009年,中央下達專項資金200億元,支持986個縣級醫院、3549所中心衛生院、1154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全國已有25個省份對鄉村醫生的公共衛生服務進行補助,部分地方提高補助標準。安徽省按每1200名農村人口補助8000元的標準,為鄉村醫生提供補助。

        第2篇: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范文

        摘 要:醫療問題一直是一個關乎民生的重要問題,在我國,醫療的改革同樣一直備受關注。目前國務院辦公廳也印發了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2016年重點工作任務的通知,醫改問題始終牽動著人們的心弦。但是,我國醫改七年之久,問題還是層出不窮,人們仍然擺脫不了看病難看病貴的現狀。為了讓群眾更好的了解國家做出相應政策,了解醫院據此做出的改革,團隊成員從2016年7月份開始在當地的醫院進行志愿實習。經過4個月的實習和調研,我們深入了解了醫療的發展體制,總結了國家政策無法完全落實的原因。通過運用實地調研采訪、數據統計處理等等方法,團隊成員創新出了一套的運營機制,提出“公私醫院聯合發展”的新模式,能夠更好的提高患者就醫率、有效利用醫療資源的目的。

        關鍵詞:醫改;社會辦醫;新模式;生命安全

        國家新醫改政策鼓勵社會辦醫,主張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建立,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想改變目前公立醫院“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社會上不乏這種現象:北京上海許多公立醫院小小的掛號費被黃牛炒到上千元;專家號要通過微信搶號,最后發現只能搶到28天以后的號……種種怪象的發生引起人們的深思。另外,雖然我國現在全面放寬私立醫院的建立,我國的醫療現狀卻依然沒有明確的改善。人們對私立醫院有著固有偏見仍然根深蒂固,對其醫療技術水平的不信任,對私立醫院高收費甚至漫天要價等問題的擔憂廣泛存在于民眾的心中,成為了制約私立醫療機構發展的重點問題,我們正是以這個關鍵問題為出發點而設想提出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機制。

        我們經過實習和調研,發現目前醫療機制運行存在著許多問題。國家在加大對公立醫院固定的投入的同時鼓勵社會資本發展私立醫療機構,但是私立醫療機構的發展沒有得到后續政策的引導、支持和幫助,大多數處于無序發展、自生自滅的狀態,特別是以下幾點問題嚴重制約私立醫療機構的發展:一是私立醫院建設和運行的規范化管理缺乏相關專家的指導,有時盲目投入大的資金卻沒能滿足人們的就醫需求;二是大眾還是對私立醫院有著抵觸,擔心其沒有醫保政策支持不能報銷;三是私立醫院專業技術人才缺乏,群眾對其醫療技術不信任,擔心醫生診療水平不夠,甚至稱其為“野醫”“游醫”。與此同時病人全部擠在公立醫院特別是省級以上知名三甲醫院就診產生出許多問題,例如:排隊人數太多導致黃牛票販層出不窮,掛號費與日俱增,搶號竟然成了賺錢的職業,使得急診病人無法及時醫治;像兒科這樣的緊張科室,沒有充足的床位供病人治療;公立醫院全面實行藥品零差價和大型檢查項目降價更加重了公立醫院人滿為患的問題。這些與私立醫院醫療資源的閑置成為了鮮明的對比。就目前情況來看,如何推動公私醫療機構協同發展,引導病人合理選擇醫療機構就醫是改善當前醫療問題的治本之策。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提出了一種合理的新模式――“公私醫院聯合發展”。我國公立醫院特別是縣級醫院的發展主要靠政府投入,而一般情況下有限的政府撥款遠遠不能滿足公立醫院的發展需要。而私立醫院往往都是資金充足卻不知如何發展,大量資金閑置或錯誤投資造成很大的浪費,我們想到在保證國家對公立醫院的固定投入與對私立醫院的優惠政策的同時,讓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實現優勢互補聯合發展,必將能開拓醫療領域的新局面。公立醫院利用私立醫院的雄厚實力解決資金難題,私立醫院借助公立t院技術力量和品牌效應實現自身發展。以兒科為例,公立醫院兒科資源緊張、床位不夠導致病人無法及時就醫,這時可以派遣兒科專家到與其對接的私立醫院兒科進行技術指導,以公立醫院的規范化管理指導其兒科發展,以公立醫院兒科專家的名人品牌效應,讓患者對私立醫院建立充分的信任,不僅在技術層面滿足了公眾的需要,而且還使醫療資源得到了合理的運用。久而久之,公眾們便可以慢慢的選擇在私立醫院就診,漸漸信任私立醫院。同時,在我們的大量調研中發現,患者由于擔心私立醫院沒有醫保而不敢去就醫。我們想到國家出臺的鼓勵政策應當在醫保政策中充分考慮私立醫院的醫保報銷問題,可以在與公立醫院聯合發展的私立醫院及其科室同等享受醫保報銷政策,這樣便達到了與在公立醫院就醫一樣的效果,讓民眾解除了后顧之憂。公私醫院聯合發展以后的盈利應當通過一定比例進行分紅,給公私醫院都將帶來更多的醫療業務收入,而這部分又可以用于公私醫院的建設和花費,可以買更好的儀器,引進更優秀的醫生,從而醫院在醫療、服務等方面的定價就可以再低一些,人們就醫時也就更沒有顧慮。由此看來,實行聯合發展機制,私立醫院會在公立醫院的帶領下,從無人問津到真正為社會做貢獻,真正改善我國的就醫情況。同時,私立醫院的興起也會促進公立醫院的發展,可以擴大規模吸引人才,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一些不夠規范的私立醫院為了爭取聯合發展的機會也會規范自己的行為,一步一步邁入正軌,真正實現我國公私醫療機構聯合發展互惠互利的良好局面,徹底解決當前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促進規范私立醫院發展從而讓患者能夠及時方便就醫是解決如今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方法之一,鼓勵社會辦醫是國家醫療體系進一步發展的必經之路,即便是問題層出不窮但是還是要披荊斬棘,勇往直前。我們深信社會辦醫合理而蓬勃的發展一定會使醫療狀況得到完美解決,通過我們的思考而提出的“公私醫院聯合發展”能有效的促進社會辦醫的發展,讓人們所信任的公立醫院帶領起還不被人們完全接受的私立醫院,讓“有病無人醫”的憂慮轉變為“幼有所長老有所養”的滿足與欣慰。這時,社會上便少了許多忿忿之詞,多了許多贊美之聲。

        參考文獻

        [1]李銀才. 我國醫療衛生制度變遷的經濟分析[D].江西財經大學,2014.

        [2]尹冬梅. 我國中醫院發展問題分析與對策[D].復旦大學,2013.

        [3]何謙然. 中國公立醫院改革研究[D].武漢大學,2014.

        [4]何建軍. 社區醫療服務質量管理評價研究[D].中南大學,2009.

        [5]吳蓉蓉. 我國現行醫療服務價格的分析研究[D].南京中醫藥大學,2009.

        [6]陳鑫. 中國醫療體制改革的制度分析[D].山東大學,2007.

        [7]單雙. 城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研究:困境與出路[D].華中師范大學,2011.

        [8]趙紅燕. 新醫改形勢下我國公立醫院改革現狀及對策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

        [9]陳龍. 當代中國醫療服務公私合作研究[D].云南大學,2013.

        [10]周東華. 農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公私合作模式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4.

        [11]宋元超. 我國醫療衛生服務公私合作研究[D].長安大學,2015.

        [12]張遠妮. 社會資本參與公立醫院改制:模式、風險與路徑選擇[D].南方醫科大學,2015.

        第3篇: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范文

        關鍵詞:醫療衛生體制; 問題; 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但醫療衛生體制的改革卻不盡如人意,出現了諸如醫療衛生的公平性下降,衛生投入的宏觀效率低下,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如不解決,必然會降低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度,不利于經濟的發展與和諧社會的建設。本文力圖對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作一梳理和分析,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若干建議,以期對當前我國正在進行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鑒。 

         

        一 

         

        我國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啟動,其改革的基本走向是商業化和市場化。經過20多年的衛生體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其問題主要表現在: 

        1.醫療服務的公平性下降。醫療服務公平性的下降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衛生費用不平衡。占全國人口2/3的農村居民只擁有不到1/4的衛生費用,而占人口1/3的城鎮居民享有3/4以上的衛生費用,而且農村居民占衛生費用的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趨勢。東部地區的人均衛生費用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二是醫療保障的可及性低。近八成農村人口和近五成城市人口——亦即全國近3/4的人口尚未參加各類醫療保險,在遭遇疾病風險的時候無法得到政府的扶助。(張冉燃:《權威報告: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總體上不成功》,載《醫院領導決策參考》2005年第14期) 

        2.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日益嚴重。醫療體制改革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醫療服務價格的增長和衛生費用的增長極為迅速,大大超過了GDP和居民收入的增長幅度。據統計,從1989年到2001年,按當年價格計算,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長了39.3%,而在同一時期,平均每一門診診療費和日均住院費則分別增長了96.5%和99.8%(葛延風:《中國醫療服務體系改革反思》,載《中國衛生產業》2005年第9期)。 

        3.醫療衛生服務和衛生投入的績效低下。有關衛生統計表明,雖然中國人口還在增長,但醫療機構的門診量卻在下降。2003年全國醫院和衛生院門診總量為20.96億人次,比1993年減少了1.09億人次。但同期城鄉居民的兩周患病率卻從140.1%提高到143.0%。(張冉燃:《權威報告: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總體上不成功》,載《醫院領導決策參考》2005年第14期)另據統計,2002年,衛生總費用占GDP的比重已經增至5.24%,2003年超過5.4%(葛延風:《反思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載《中國經濟時報》2005年6月6日)。但盡管如此,居民綜合健康狀況卻沒有明顯的改善,在某些領域特別是公共衛生領域,一些衛生、健康指標甚至惡化。 

        4.衛生資源的布局與結構不合理,資源浪費與短缺現象并存。我國的衛生資源約80%集中在城市,其中2/3又集中在大城市。大城市一些高精尖醫療設備的占有率已經達到或超過發達國家的水平,明顯過剩。而醫療機構為了收回投資成本和追求高收益,隨意對患者使用大型醫療設備,亂檢查、重復檢查的現象時有發生,加重了患者的負擔。與此同時,市縣以下公共衛生機構特別是一些農村的醫療衛生機構卻缺乏一些基本的醫療設備和條件。 

        我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中一系列問題的出現,原因是復雜的、多方面的。但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以商業化、市場化為走向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違背了醫療衛生事業的基本規律,將市場經濟的原則移植到具有公益性質的醫療衛生事業中來。二是政府對醫療衛生事業的管理責任缺失:如政府對醫療衛生事業的財政投入嚴重不足,衛生資源的配置極不合理,對醫療衛生機構缺乏有效地監管等。

        二 

         

        要解決我國醫療衛生體制中的問題,既不能繼續沿著完全市場化的方向繼續走下去,也不能走回頭路,退回到計劃經濟時代的醫療衛生體制。必須根據我國國情,在總結以往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深化改革,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醫療衛生體制。 

        一是要明確醫療衛生的基本目標定位。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社會所能提供的醫療衛生資源是有限的,但社會成員對醫療衛生的需求幾乎是無止境的,要解決這一矛盾,必須確立合理的醫療衛生的基本目標。要建立起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使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不斷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這是符合中國國情的科學的目標定位,堅持這一目標定位,對于促進社會公平和穩定,推動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4篇: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范文

        自《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征求意見稿)》在網上并公開征求意見以來,引發了一場網絡熱議。這份事關全體國民切身利益的文件傳達了哪些醫改新精神,在改革措施上有哪些新亮點,大家密切關注。

        全民均享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加快發展農村和城市社區醫療衛生建設,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真正達到“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征求意見稿》指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要達到這一目標,關鍵是要依靠政府財政傾斜,加快發展農村和城市社區醫療衛生建設。

        當前我國城鄉和區域醫療資源分布極不平衡。統計顯示,如今醫療條件最好的北京,每千人擁有的醫院、衛生院床位數為6.31,條件最差的貴州只有1.25,兩者相差4.2倍。目前,占全國人口15%的城市居民享受著2/3的醫療衛生資源,而占85%的農村人口卻僅獲得不足1/3的醫療衛生保障服務。本來就很短缺的醫療資源過分集中于城市和發達地區,使得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群體難以享受基本的醫療服務。

        城市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則面臨社區醫療機構資源匱乏、技術薄弱、設備陳舊等問題,在疾病預防控制和初級診療服務上,沒有發揮應有的功能。一些社區醫院門可羅雀,而大型醫院卻人滿為患,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分工協作機制極不完善。

        因此,必須加快推進農村和社區醫療衛生體系建設,縮小城鄉和區域醫療衛生條件的差距,達到醫療資源的分配平衡。《征求意見稿》提出,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大力發展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建立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在城市里,要完善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完善社區衛生服務功能。

        有了合理完善的城鄉醫療衛生體系,還要讓老百姓看得起病,用得起藥。過去由于缺乏醫療保障,許多居民尤其是城鄉貧困居民“有病不敢醫”,對此《征求意見稿》提出,近期力爭實現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合率達到90%以上,并逐步提高籌資和保障水平。再加上城鄉醫療救助和慈善援助,就能夠逐步實現“全民覆蓋”的醫療保障體系,使城鄉居民告別求醫問藥靠自費的歷史,真正達到“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從根本上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政府主導公益性醫療衛生事業

        堅持公共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質,強化政府主導和監管責任,是“新醫改”確立的核心精神。

        回顧過去20多年間的醫改歷程,由于“民進國退”導致的政府監管不善和財政投入減少、醫療機構市場化以及改革措施執行不力等種種因素影響,使得城鄉和區域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不平衡,公共衛生和農村、社區醫療衛生工作薄弱,醫療保障制度不健全,藥品生產流通秩序不規范,醫藥費用上漲過快等問題凸顯出來。其間,“政府主導派”和“市場派”的醫改模式選擇之爭也使醫改進程反反復復,迷失了方向。隨著衛生總費用的擴張,增加醫療衛生投入的沉重負擔落在了消費者的肩上,由此造成的群眾“看病難、看病貴”、醫患矛盾尖銳等問題,始終得不到妥善解決,民眾反響強烈。社會發展以民生為本,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成敗,關乎國民健康和社會和諧穩定,總結過去醫改的經驗和教訓,著力解決當前面臨的困境,推動新一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2006年6月,國務院正式啟動新醫改,成立了由國家11個相關部委組成的醫療體制改革協調小組,負責研究提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總體思路和政策措施。

        經過兩年多的調研和討論,2008年10月14日,發改委了《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征求意見稿)》。該《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以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強化政府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中的責任,加強政府在制度、規劃、籌資、服務、監管等方面的職責,維護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促進公平公正。”

        以人為本,突出醫療機構的公益特性,強化政府主導和監管責任,這是一個令人矚目的信號,即中國政府正力圖扭轉過去屢遭詬病的市場化改革導向,而以公益性和公平性為原則,更加關注9億農民及城市中低收入者和非就業人員的利益,通過政府主導,投入巨額財政資金,努力彌合醫療保障方面的城鄉差距和貧富差距,建立惠及全民的公平的醫療衛生保障體系。公益事業,政府主導,成為這份《征求意見稿》傳達的核心精神。

        深化醫藥制度改革

        破除公立醫院的“以藥養醫”,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是醫藥體制改革的重點。

        在《征求意見稿》提出的近期工作重點中,醫藥行業的制度改革占據了顯著的位置。“以藥養醫”是過去公立醫院生存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備受爭議之處,其最大的頑癥在于“過度醫療”,醫院、醫生使用的貴重藥品越多,獲利就越多,而患者只能成為花冤枉錢的“冤大頭”。

        破除“以藥養醫”的關鍵,是解決公立醫院合理補償問題,減少其對“市場”的依賴。《征求意見稿》要求,要探索建立比較規范的公立醫院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落實公立醫院政府補助政策,改進醫院內部管理,優化服務流程,努力讓百姓更加方便快捷地看病就醫。這實際上是力圖通過財政投入,讓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回歸公益性質,并通過制度改革,發揮其應有的高效規范的服務功能,在基本醫療服務體系的建立和運行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與醫院改革緊密聯系的是藥品供應問題。我國的藥品經營企業呈現“多、小、散、低、亂”的特征,醫藥市場流通秩序混亂,藥品流通環節太多,醫藥市場無序競爭、過度競爭現象嚴重;過度的競爭也導致藥品供應中普遍存在虛高定價、高回扣等不正常現象;一些地方假劣藥品充斥市場。

        針對這一狀況,《征求意見稿》提出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即由中央政府統一制定和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合理確定我國基本藥物品種和數量;建立基本藥物生產供應體系,實行招標定點生產或集中采購直接配送等方式,確保基本藥物的生產供應;完善基本藥物的醫保報銷政策,減輕群眾基本用藥費用負擔。有了政府的主導和監管,醫、藥分離并各自規范,切斷了醫藥購銷之間的利益鏈,藥品市場將得到有效整頓,藥價將回歸合理,群眾才能夠享受到真正透明有效的治療。

        第5篇: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范文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國發〔〕3號文件精神,堅持以人為本、公平效率、統籌兼顧的基本原則,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將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與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相結合,以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目標,以完善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為重點,以提高基本醫療保障能力為基礎,以健全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籌資機制為核心,以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為動力,以加強醫學科技和人才隊伍建設為支撐,突出基本、基礎和基層的改革重點,不斷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二、總體目標

        到2011年末,初步構建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框架,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得到普及,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健全,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全面覆蓋城鄉居民,基本藥物制度初步建立,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取得進展,醫藥科技創新和衛生人才隊伍水平明顯提升,實用共享的醫藥衛生信息系統初步建立,城鄉醫療衛生服務差距逐步縮小,人民群眾享有的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和保障水平明顯提高。

        三、工作措施

        (一)普及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根據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結合我縣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突出公共衛生問題,免費提供規定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主要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檔案,開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實施預防接種,傳染病防治,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兒童保健,婦女保健,老年人保健,食品安全,飲用水衛生監管等。

        制定實施并適時充實調整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繼續實施結核病、艾滋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預防控制和國家免疫規劃、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農村改水改廁等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逐步提高人均公共衛生經費水平。

        (二)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建成縣鄉兩級、鄉村一體、防治結合、分工合理的新型農村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在每個鄉鎮設立1所由政府舉辦的全民事業性質的衛生院,每個行政村建成1所村衛生室,推行鄉村衛生機構一體化管理。

        加強中心鄉鎮衛生院和標準化衛生室建設,確保鄉鎮衛生院具備提供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的綜合服務能力,村衛生室具備開展公共衛生服務和一般疾病的診治能力。加強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完善社區在公共衛生服務、初級診療、慢性病管理和康復服務等功能。

        (三)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覆蓋全體城鄉居民。不斷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有效實施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努力降低個人醫藥費用負擔比例。

        (四)建立基本藥物制度。所有政府舉辦公立醫療機構使用藥品,全部執行市級統一網上采購。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配備和使用基本藥物,并實行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其他公立醫院按規定使用一定比例的基本藥物,允許患者憑處方到零售藥店購買基本藥物。基本藥物全部納入居民醫療保險報銷目錄。

        (五)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加強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龍頭醫療機構建設,健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善醫療服務質量,改革公立醫院以服務收費、藥品加成收入、財政補助為主的補償機制,積極探索醫藥分開運行機制,逐步取消藥品加成,建立以服務收費和財政補助為主的補償機制。醫院由此減少的收入或形成的虧損通過增設一般診療費、調整部分技術服務收費標準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徑解決,一般診療費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報銷范圍。

        積極推動非公立醫院發展,形成公立醫院與非公立醫院相互補充、共同發展的格局,通過引入競爭機制,提高各類醫療機構的管理、醫療水平和服務質量,讓群眾得到更多實惠。

        (六)積極發展中醫藥事業。加強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在區域衛生規劃中合理規劃和配置中醫醫療機構。加強綜合醫院、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中醫科室建設,積極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的中醫藥服務。積極促進非公立中醫醫療機構發展,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辦醫格局。推進中醫藥繼承與創新,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鼓勵西醫師學習中醫,培養一批中西醫結合型人才。開展面向基層醫生的中醫藥基本知識與適宜技術培訓。

        (七)逐步建立全縣實用共享的信息系統。創建一體化的醫療衛生、疾病預防控制、醫療保障、藥品監督四大信息體系,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實現資源共享。

        (八)改革醫療衛生機構財政補償機制。完善公共衛生投入機制,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基本建設、設備購置等發展建設經費由政府根據公共衛生事業發展需要足額安排,所需人員經費、公用經費和業務經費由政府根據人員編制、補助標準、服務任務和服務績效考核情況全額預算安排。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取得的服務收入按照規定上繳財政專戶或納入預算管理,逐步提高公共衛生服務補助標準。

        改革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政府舉辦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公益性事業單位,藥品收入不再作為基層醫療機構經費的補償渠道,運行成本通過服務收費和政府補助補償,基本建設、設備購置、人員經費及承擔公共衛生服務的業務經費由縣財政按照“核定任務、核定收支、績效考核補助”的辦法給予足額補助,人員工資水平與當地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平均工資水平相銜接,提供醫療服務的價格按扣除政府補助后的成本確定。社會力量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公共衛生服務,由政府采取購買服務等方式給予補償;提供基本醫療服務,采取簽訂醫療保險定點服務協議等方式,通過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等渠道給予補償。縣政府按績效考核兌現的方式,對取得鄉村醫生從業資格且被聘任在村衛生室工作的鄉村醫生承擔公共衛生服務任務給予補助。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各級各部門要充分認識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把解決群眾看病就醫問題擺上重要議事日程,落實政府的公共醫療衛生責任,認真履行職責,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扎實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確保改革成果惠及全縣人民群眾。

        第6篇: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范文

        會議指出,根據**的部署,發展改革委、衛生部等部門組織各方面力量,深入調查研究,廣泛聽取意見,用兩年多的時間,形成了《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領導同志多次召開專題座談會,直接聽取各行各業代表的意見,對文件又作了修改完善。《意見》提出了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方向、目標、基本原則和主要措施。總體目標是,到**年,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包括比較完善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服務體系,比較健全的醫療保障體系,比較規范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比較科學的醫療衛生機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為此,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并重,積極探索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努力建立協調統一的醫藥衛生管理體制、高效規范的醫藥衛生機構運行機制、政府主導的多元衛生投入機制、科學合理的醫藥價格形成機制、嚴格有效的醫藥衛生監管體制、可持續發展的醫藥衛生科技創新機制和人才保障機制、實用共享的醫藥衛生信息系統,建立健全醫藥衛生法律制度。

        會議強調,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涉及面廣、難度大,需要經過艱苦努力和堅持不懈的探索;需要統籌兼顧,把完善制度體系與解決當前突出問題結合起來。近期要從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入手,重點抓好五項改革:一是加快推進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較大幅度提高參保率,妥善解決流動人口醫保問題,健全城鄉醫療救助制度。二是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科學合理確定基本藥物,控制基本藥物價格,減輕群眾藥費負擔。三是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加快農村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經費保障機制,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服務水平。四是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完善城鄉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五是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改革公立醫院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推進結構調整和合理布局。加大政府投入,規范收支管理。改進醫院內部管理,優化服務流程,規范診療行為。

        會議還研究了其他事項。

        第7篇: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范文

        2010年2月23日,衛生部等五部委聯合《關于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選定16個城市作為國家聯系指導的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地區。各試點城市根據當地實際醫療工作實際,根據指導意見,采用了不同的管理體制改革方案,大體可歸納為以下6類[2]:①管理委員會型式。由政府主管領導擔任醫院管理委員會主任,下設辦事機構負責醫院日常行政事務;②醫院集團化運營型式;③醫院管理局型式。由政府成立醫院管理機構,承擔辦醫職能;④醫院管理/發展中心型式。中心受政府委托,承擔舉辦公立醫院的職能,對醫院實施監督管理;⑤衛生主管部門主管型式。由衛生局承擔具體職責,在內部實行管辦分開;⑥醫療機構自主管理型式。衛生部門的管理職責完全交給公立醫療機構,由公立醫療機構實行法人自。總體說來,我國公立醫院管理體制改革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實事求是的講,目前我國公立醫院管理仍未完全走出計劃經濟的框架,產成了很多矛盾和問題。例如:政府主管部門的政事不分、管辦不分;公立醫療機構缺乏獨立的法人自;公立醫療機構自身管理水平較低;融資渠道單一,造成醫療費用飛漲等。

        1.1權責不清

        我國公立醫療機構本身不具備法人自,缺乏醫院營運自和靈活性。而政府主管部門的“管辦不分、政事不分”,導致醫院管理混亂、缺乏監督機制、醫療服務效率低下、公益性質不突出等矛盾。現有的研究數據表明,各試點城市對“管”和“辦”的理解完全不同,有的試點城市過分強調公立醫院資產的升值,這容易造成公立醫院公益削弱,無法滿足廣大人民的基本醫療的要求。此外,由于我國公立醫院管理體制改革缺乏統一的組織、協調和溝通機制,導致一些改革政策得不到落實和執行,公立醫院改革成效不明顯。

        1.2融資渠道單一

        到目前為止,我國公立醫療機構一直實行內部融資體制,其來源主要由政府財政補助、醫療服務收費和藥品差價收入組成。隨著我國政府財政補償的份額越來越少,所占比例已從1983年的24%,降到了2012年的5.7%[3]。同期員工工資獎金、管理成本、醫療儀器設備和耗材等價格不斷上漲,多數公立醫院出現了虧損。主管行政部門試圖通過放開醫療服務項目,同意醫院對藥品加價15%銷售來解決這些問題,但這些措施嚴重削弱了公立醫院的公益性,使得公立醫院過度依賴藥品差價和大型設備檢查收入取得補償,助長了誘導消費、過度醫療等不正之風,造成廣大人民對公立醫療機構的不滿情緒日益增加。

        1.3行政委托———關系不清,問責機制喪失

        目前,我國國家和公立醫療機構的行政管理者之間是一種委托———關系,國家作為委托人(國有資產所有者)對公立醫療機構的所有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具有所有權,通過委托人即醫院行政管理者的形式來實際營運公立醫療機構,并監督管理人來完成滿足人民群眾基本醫療服務的工作。但我國現行的公立醫療機構管理體制在很多方面違反了委托理論中激勵約束相容的基本原則,造成人在公立醫院內部沒有充分的人事權和收益分配權,也缺乏相應的問責機制,易造成限制過度而獎勵不足,降低醫院行政管理者的主觀積極性[4]。從我國公立醫療機構管理體制改革的進展看,多數城市已開始采取管辦分離的方法,減少對醫院本身營運的管理,加強對人的問責機制,使人的管理經營績效具有可測量評估性,不僅對人所承擔任務的實際實施效果進行了評價和監管,同時也加大了人的剩余索取權,增強了監督責任心和管理效率。同時,這種委托關系也存在于醫生和患者之間,這種關系也導致許多現實矛盾:第一、患者和醫生之間的治療與被治療關系是一次性的;第二醫患關系以經濟利益為紐帶。醫生可以濫用自己的信息優勢和市場壟斷力來謀取自身利益;第三、患者對醫生沒有很好的問責約束機制,導致醫患關系緊張[4]。

        1.4醫院內部管理人員層次較低

        目前我國公立醫院管理人員主要由以下人員組成:①業務骨干。這些臨床專家沒有受過管理方面的專業培訓,缺乏管理人員的職業意識,主要憑主觀意愿和個人經驗進行行政管理。②各種途徑轉變成為管理人員。這些同志思想素質過硬,但由于原有的管理模式、工作對象和方式方法不同,需要一段適應和轉變過程。③新入職的管理人員。這些同志多為剛畢業的年輕人,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和現代醫院管理能力,但缺乏實踐經驗。由上可知,目前我國公立醫院管理人員隊伍素質參差不齊,造成醫院管理工作水平較低[5]。此外,現有的管理體制導致醫院行政管理人員的激勵體制缺乏。現有的績效考核制度沒有和管理業績、質量、效率真正掛鉤,導致其收入明顯低于同級的臨床醫務人員,其職稱評定和晉升更是難于臨床醫務人員,嚴重挫傷了行政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導致他們工作熱情不高,不愿意主動學習現代管理理論和方法,影響了醫院的管理水平。與此同時,公立醫療機構在管理人員培養上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1.5醫院內部管理制度缺乏市場經濟管理理念

        目前我國大多數公立醫院的管理是一種計劃經濟管理模式,管理制度不能體現市場經濟管理理念,這導致公立醫院無法處于高效有序的經營狀態。其矛盾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①現有公立醫院醫療服務種類較少,運營層次較低,無法滿足廣大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保健需求。②人事制度僵化,人才流動受到限制。使得部分大醫院人才閑置浪費,而小醫院則缺乏高級醫學人才。③競爭激勵措施欠缺。大部分公立醫療機構在績效考核過程中只看結果不注重過程,忽略了醫護人員在此過程中所付出的勞動,末位淘汰制度名存實亡,造成工作效率偏低。職稱評聘論資排輩現象嚴重,大量優秀的中青年人才無法施展自己的能力。在財務管理中仍然實行平均主義,未能體現多勞多得;而在獎金分配過程中不能兼顧長期經營收益情況,這種短視行為不僅影響了醫院的長期可持續發展,也造成了醫療資源的浪費[6]。④內部管理缺乏法律體系。公立醫療機構在管理中缺乏相應的法律體系,在醫院的產權性質、設立、經營管理、清產核資、財務審計、資產評估等方面無章可循。內部也沒有建立其一套完善的監管與績效考核制度。這些都阻礙了公立醫院的發展。

        1.6主管部門宏觀調控政策不配套,醫療服務市場發育不全

        由于歷史原因,我國醫療機構建設缺乏統一規劃,沒有出臺相應的宏觀調控政策。導致絕大部分醫療服務資源配置在大中城市中,而小城市及農村地區醫療衛生服務資源稀缺,導致了醫療衛生服務整體效益偏低和不正常的醫療競爭。雖然我國已經放開社會辦醫限制,但民營醫院和合資醫院在數量、規模和醫療資源上的巨大差距,使得醫療服務市場發育不全的現狀無法改變[7]。我們認為應充分發揮市場經濟調節機制,來促進醫療衛生服務資源的合理優化配置,從而促使公立醫療機構來調整現行的服務方式和管理體制。

        2國外公立醫院管理體制改革及對我國的啟示

        2.1英國公立醫院管理體制改革及對我國的啟示

        英國公立醫療機構的管理體制改革屬于“政府主導型”。公立醫院比例高達95%,通過實行國家衛生服務制度,為英國公民提供醫療體系保障服務。為了改善國家衛生服務制度的服務質量和效率,英國政府一直致力于建立內部市場,強調在計劃管理下的衛生服務體系中引入市場化的運做方式,對公立醫院的管理體制進行了大膽改革。第一,將衛生部和地區衛生轉變成監督者與被監督關系,加強了行政管理部門對醫院的監督執法力度。第二,選擇醫院管理公司,負責管理醫院日常事務,并通過競爭獲得對公民的醫療服務權利。這種醫院管理公司化模式不僅使公立醫院仍然維持公有制形式,還能使其加速轉型為具有商業特性的經營實體[8]。第三,醫院董事會中至少有兩名非執行董事來自社區,并由地區衛生局任命,這保證了醫院管理公司能盡量考慮大眾利益,實現了政府部門在醫院服務理念中的導向作用。

        2.2新加坡公立醫院管理體制改革及對我國的啟示

        新加坡實行由政府宏觀調控為主的市場經濟體制。目前新加坡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主要由三方面組成:政府出資創辦的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私營性質的醫療衛生機構和社會慈善福利機構。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包括國立保健服務集團和新加坡保健服務集團,其收費按住院或門診治療分別給與補貼,并通過首診進入社區醫院優惠10%~20%等措施,鼓勵患者首先進入社區醫院治療,從而嚴格控制醫療需求的導向。1985年,新加坡政府實行重組計劃,將將公立醫院轉變為私人有限公司管理體制,股權由國家衛生保健局管理,衛生部駐員公司董事會,但管理方式按私有制公司進行。這種集團化模式進行運作和管理的方式有效地提高了醫療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并能有效地控制醫院服務費用開支[9]。1993年,新加坡開始大力建設兩級醫療服務網,基層包括社區醫院和一般私人診所,上層則是綜合性或專科性大醫院。前者負責基礎性保健服務,后者負責綜合醫療服務。為切實發揮社區醫療機構的基礎性作用,患者原則上先進社區醫院或私人診所治療,并給予優惠,而對于直接到大醫院首診者則額外加價,通過上述雙層雙向轉診制度,使醫療資源的配置得到全面整合和優化,從而有助于提高醫療衛生資源的整體效益。

        2.3香港公立醫院管理體制改革及對我國的啟示

        隨著香港居民醫療需求的日益增長,香港社會對醫療機構管理不善,效率不高反映強烈。1990年,香港政府正式成立醫院管理局,主管香港所有公立醫院和科研機構,以期統一和強化整個公立醫院體系的管理、提高醫療資源使用效率。同時在衛生福利及食物局下設衛生署,負責管理公共及港口衛生和基層醫療。這一管理模式已成為大陸很多地區醫療衛生管理體制改革的“范本”[10]。醫院管理局的日常性支出由香港政府全額撥款,再根據各公立醫院的預算下撥,該款項占公立醫院的95%的資金來源。而在醫療服務市場上,公立醫療機構占據了95%以上的市場份額。總的說來,這一醫療服務模式為香港居民提供了一個高效、受眾多、效益高和重視患者權益的全民醫療保障體系。這種以政府投入為主體的醫療融資模式,強調以患者為本的醫療服務態度,可為大陸提供極佳的借鑒模板。

        2.4德國公立醫院管理體制改革及對我國的啟示

        目前德國公立醫院只占全國醫院的37%,病床總數低于55%。歷史上,德國公立醫院實行過度分權的管理體制,導致公立醫院經營不善。德國政府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出臺了一系列醫療改革措施,實行醫院管理自治乃至醫院公司化管理制度。政府雖然不再直接管理醫院的具體事務,但其在醫院董事會中仍然具有決策優勢,可以有意識的控制醫院更好的為居民提供基本醫療服務[11]。此外,隨著原有醫療保險體系導致醫療開支迅速增長,德國從2004年開始實施《法定醫療保險現代化法》,對法定醫療保險制度進行改革。其做法主要包括:①將免費醫療改為收取部分費用;②取消一些不應由醫療保險支付的項目;③成立聯邦藥品質量與經濟性檢驗中心,從療效和價格的角度對藥品進行檢驗;④改革醫療保險體制結構,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增強透明度,提高醫療服務的效率和質量。上世紀70年代以來,英國、香港、德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經過長期摸索,逐漸將競爭機制引入公共服務領域,最后通過管辦分離、政事分開的模式,對公立醫院管理體制進行了改革,從而在制定衛生政策、提供醫療服務上取得了較為成功的效果。這也為我國公立醫院管理體制改革提供了大量理論基礎和現實依據。而作為完全的市場主導型國家,美國醫院的管理體制與我國現有的醫院管理體制有著顯著的差異,但由于我國正準備在醫療服務領域引入大市場機制,所以美國這種醫院管理形式多元化,進行市場競爭的體制對我國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由于社會制度、經濟條件、法律制度和人們對醫療服務體系理解的不同,我國公立醫療機構進行完全市場經濟私有制改革的時機尚不成熟。我國公立醫院管理體制改革不能夠脫離實際,我們認為公立醫院需要進行轉制,逐步縮小和調整其在現行醫療服務體系中的比重,可能是一種相對較為符合實際的發展趨勢。

        3建議及對策

        國外公立醫院管理體制與我國公立醫療機構管理體制存在較大差異,不能完全生搬硬套。本文通過對上述國家和地區公立醫院管理體制改革得失研究的基礎上,吸收和借鑒它們成功的經驗和措施,結合我國公立醫療機構管理體制現狀,提出了下列管理體制改革建議及對策。

        3.1轉變政府職能,實行管辦分離、政事分開

        積極轉變政府主管部門職能,并不是讓主管單位完全退出醫療衛生服務領域,而是要把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管辦合一、政事合一的狀態向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管辦分離、政事分開轉變。讓政府主管部門政府將自身角色定位于出資者、管理者和監督者,專注于宏觀調控、政策規劃和執行監督,利用市場手段和資本,通過各種形式建立契約式管理模式,參與和提供醫療衛生服務。而公立醫院則定位于醫療衛生服務的執行者,逐步實現與非國有醫療機構等多元社會主體一起提供公共醫療衛生服務和產品[12]。

        3.2權責統一,對內部管理體系進行改革

        目前,我國公立醫療機構的行政管轄權由衛生廳、財政廳、社保局等多個行政部門共同監管,在這種多頭管理的體制下,容易出現無人承擔責任,無人追究責任的情況。我們認為,公立醫療機構管理體制改革成功的關鍵不在于其管理機構層次的高低,而在于權責是否統一。在管辦分離的前提下,應將設計公立醫院管理職責的人事、財政等權力交予醫院一個機構進行管理,這樣才能保證行政部門的監督管理職能。而公立醫院在獲得自主經營的決策權后,可根據社會需求和市場規律,自發的改善經營并提供更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而此時,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競爭,醫院內部管理體系也應進行相應的改革。引進最新的管理理念與方法,在堅持公立醫療機構公益性質的基礎上,將一些市場經濟管理方法(如目標管理、績效評估、成本核算、彈性認識制度等)引入醫院,不僅可以提高醫院內部管理水平和效率,還可以對一些內部的腐敗和浪費現象進行抑制。此外,作為決定醫院管理質量水平的醫院管理人員在此過程中將發揮重要作用,我們應有意識的對醫院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培養他們的現代管理理念重視創新管理制度,形成一個具有高學歷、年齡搭配合理,具有職業管理人員素質的管理體系。

        3.3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完善激勵機制

        首先,作為公立醫療機構,一定要堅持其公益性質,為此,加強醫療衛生服務人員職業道德建設則極為重要。醫院管理者也應加強職工職業道德建設,通過建立約束機制,促進職工自覺遵守職業道德。我國醫療衛生服務事業的性質是要實現社會公益性和福利性的統一,這就決定了公立醫療機構不能完全以經濟效益為先,而要堅持社會效益第一的指導原則不變,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基本的醫療衛生服務。其次,我們在提倡職業道德建設的同時,也要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調動工作積極性,提高服務效率。醫院在制定激勵機制時仍應將國家利益放在首位,在堅持公益性質的基礎上,平衡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分配。我們認為,公立醫療機構應該從醫院整體效益出發,積極推進績效管理改革,建立一個系統科學合理的績效考評激勵機制。不僅包括醫院內部考評和激勵機制,還應進行外部績效考評,根據公立醫院完成公共醫療衛生服務的質量和社會滿意度來對醫院管理者進行考評,而醫院管理者再通過下一級的考評和激勵合同進行醫院內部管理。這樣,個人的收入不僅與科室相關,也與醫院的整體效益緊密相關,不僅能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也有利于醫院實現社會效益[13]。

        3.4引進社會力量辦醫,推動公立醫院深入改革

        第8篇: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范文

        第一,提高認識,落實措施,積極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醫改是國家一項重大民生工程,是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大決策,市政府及有關部門要把思想認識統一到中央的決策和部署上來,充分認識醫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強緊迫感、使命感和責任感,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措施落實,把這項惠及千家萬戶的“民心工程”堅定不移的實施下去,全面提高我市醫藥衛生服務工作的整體水平。

        第二,進一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醫療衛生條件。要高度重視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特別要加大項目爭取力度,抓住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機遇,積極爭取省、市乃至國家的政策扶持、資金支持,不斷改進醫療衛生硬件條件。要加快衛生資源配置進程,逐年增加投入,促進全市衛生事業平衡發展,從根本上解決老百姓“看病難”和“看病貴”的問題。

        第三,加強醫療衛生隊伍建設,提高醫療技術水平。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要進一步加強隊伍建設,在加強醫德醫風建設和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上下功夫,加強醫德醫風專項整治,嚴肅查處個別醫療機構違規行為。要加大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逐步緩解衛生系統特別是鄉鎮衛生人員總量不足的問題。要重視醫學繼續教育工作,加強培訓,練好內功,提高服務質量,為全面提高我市醫療技術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第9篇: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范文

        關鍵詞:醫療體制改革;公平性;衛生資源配置

        一、中國醫療體制改革進程

        (一)城鎮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的改革歷程

        第一階段(1978-1998年):對計劃經濟體制下公費及勞保醫療制度開始試點改革。初步建立了醫療制度的“統賬結合”(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城鎮職工醫療保險模式,以及以“統賬結合”為原則的其他模式。

        第二階段(1998年):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確立。

        第三階段(1999-2006年):城鎮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探索。

        第四階段(2007-2008年):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試點。

        第五階段(2009年至今):《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正式。“新醫改”由試點向全國范圍內鋪開。

        (二)農村醫療保障制度改革歷程

        第一階段(1978-2003年):農村合作醫療發展改革進程。

        第二階段(2003年至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改革。

        二、醫改成效及消極效果

        (一)商業化、市場化走向的體制變革帶來的成效

        通過競爭以及民間經濟力量的廣泛介入,醫療服務領域的供給能力全面提高。醫療服務機構的數量、醫生數量以及床位數量都比計劃經濟時期有了明顯的增長,技術裝備水平全面改善,醫務人員的業務素質迅速提高,能夠開展的診療項目不斷增加。此外,所有制結構上的變動、管理體制方面的變革以及多層次的競爭,明顯地提高了醫療服務機構及有關人員的積極性,內部運轉效率有了普遍提高。

        (二)醫療體制改革帶來的消極后果

        主要表現為醫療服務的公平性下降和衛生投入的宏觀效率低下。在公平性方面,不同社會成員醫療衛生需求的實際被滿足程度,由于收入差距的擴大而嚴重地兩極分化。富裕社會成員的醫療衛生需求可以得到充分滿足,但貧困階層則連最基本的醫療衛生服務都享受不到。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對成員國衛生籌資與分配公平性的評估排序中,中國列188位,在191個成員國中倒數第4。在衛生投入的宏觀績效方面,盡管全社會的衛生投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居民綜合健康指標卻沒有明顯的改善。2002年,衛生總費用占GDP的比重已經增至5.42%,但在某些領域特別是公共衛生領域,一些衛生、健康指標甚至惡化。在世界衛生組織2000年對191個成員國的衛生總體績效評估排序中,中國僅列144位,結果令人深思。

        三、對公平性及衛生投入宏觀效率低下問題的認識及解決

        (一)醫療保障的不公平性在短期內很難得到緩解

        人們一直將公平性與普遍性視為醫療保障追求的目標,但即使那些有最先進生產力的國家,也很難要求每個人都有完整的或充分的保護。因此,大多數國家在最初實行醫療保障計劃時,保護范圍是很有限的,之后隨著經濟的發展,才逐步擴大化。可見,醫療保障公平性與普遍性是一個緩慢的發展過程。

        (二)醫療衛生資源的配置需要做出慎重選擇

        1、衛生資源配置的成本效益比較。衛生資源需要在預防服務、初級衛生保健和醫療服務三者之間進行合理配置,許多研究表明,預防服務和初級衛生服務是更有成本效益的服務,然而消費者對前兩者并無強烈的支付意愿,而對醫療的支付意愿較強。在國民健康服務模式中,由于資金來源的政府性,通常比較重視衛生資源在預防和初級衛生保健中的投入,使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而在自籌資金的醫療制度下,容易形成對預防和初級衛生保健的忽視。因此,只有將政府籌資提供預防和初級衛生保健服務與消費者集資解決醫療服務的消費結合起來,并將這些服務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才有利于服務效率的提高。

        2、衛生資源配置的主體特點比較。在國民健康服務模式下,政府衛生部門直接參與醫療服務的計劃、管理、分配與提供,醫療機構的建設與日常運行經費往往通過財政預算下撥給政府主辦的醫療機構,或政府通過合同的方式購買民辦醫療機構、私人醫生提供的醫療服務。由于失去了市場調節的靈敏性,導致衛生資源的微觀配置效率較低。商業性醫療機構的最大特點是具有靈活性,能夠適應醫學科學的進步,可以提供多樣化的服務,以滿足消費者對不同層次的醫療服務的需求。在此醫療保險體系下,醫療消費者的自由選擇迫使保險組織在價格和服務質量上展開競爭,提供低價優質的服務,也迫使醫療服務的提供者降低醫療服務的成本,高效率地提供高質量的

        醫療服務。

        四、結束語

        醫療體制改革是復雜的系統,醫療保險制度本身是一個重要方面,但是沒有醫療服務體系、藥品管理方式等一些相關制度的配套改革,很難提高人們對醫療體制改革的滿意度。而中國目前的醫療服務體制和服務方式,一定程度上還會加大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風險和經營難度。欲促進醫療保險制度的健康發展,必須重視醫療保險配套制度的改革,建立與現代醫療保障相適應的醫療服務系統。

        參考文獻:

        1、張琪.中國醫療保障理論、制度與運行[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

        2、遲福林.政府轉型與醫療體制改革[DB/OL].醫師網,2006.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欧在线高清 | 日本久久综合久久综合 | 亚洲人成aⅴ在线播放 | 精品国产在天天在线观看 | 香蕉成人人多人视频 | 性生潮久久久不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