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城鄉結合部小學生教育現狀范文

        城鄉結合部小學生教育現狀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鄉結合部小學生教育現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城鄉結合部小學生教育現狀

        第1篇:城鄉結合部小學生教育現狀范文

        家庭經濟條件:偏遠鄉村經濟基礎較差,學生生活樸素,從而養成了吃苦耐勞的品質;城市學生經濟條件相對較好,但城市消費水平高,生活壓力大,學生能感受到社會競爭的激烈;處于城鄉結合部的學生家庭經濟條件介于前面兩者之間,不少家庭既種地,家長又外出務工,經濟條件相對較好,進可打工掙錢,退可務農為生。與生俱來、得天獨厚的優越感在不少學生中流露。家長文化水平:三者比較,偏遠鄉村的家長文化水平偏低,父母多是務農。而城市家長文化知識水平最高,高學歷、高收入最多。處于城鄉結合部的學生家長處于一個不上不下的尷尬境界。由此可知家長文化水平和素質的高低決定了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態度、教育方式、教育要求、教育效果的差異。

        二、城鄉結合部家庭教育現狀

        由于城鄉結合部的所在的區域位置特殊性,導致其家庭教育狀況最為復雜。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言傳不如身教”。孩子上了小學、中學后,家庭教育就成為學校教育的延伸和補充。家庭教育其特殊的地位和影響力,成為當前教育大系統工程中基礎工程。經多年的觀察、調研發現,城鄉結合部的家庭教育現狀確實存在很多令人堪憂的地方:筆者通過深入分析、研究家長的心態和行為后發現,當前城鄉結合部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順其自然”型。這是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因響應國家政策,大量獨生子女出生后,家長因為自身的價值觀的認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更多的家長因為忙事業而無暇顧及,或因為自身的文化水平的局限而無耐放棄。也有的家長是出于前面我們所談到的城鄉結合部的優越感而采取了順其自然的態度。具體表現為:第一,“長輩家長”現象普遍。很多家長因其工作等原因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讓位于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等“上輩人”。長輩們“含在嘴上怕化了,托在手上怕掉了”的“疼孫”思想,使得這些孩子多數缺乏生活自理經驗,缺少自我管理能力,缺乏責任心和使命感。不少不良行為和習慣,就是在“爺爺”們無微不至的“關愛”中慢慢滋養的。第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長、成才。然而,強烈的“期望”和教育“方法”之間差距實在太大。在家長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現實生活中,一個可以帶領全村人脫貧致富的能人,卻不能說服自己的孩子而找老師“告狀”、“述苦”的現象絕非個別。家長常常感嘆在子女面前,教育“無從下手”。第三,“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意識讓很多城鄉結合部的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上順其自然,“我不是也沒受過多少教育嗎,長大了自然就知道了,我還不是混的不錯嗎?”這樣的想法使得這里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抱一種無所謂的態度,但這是一種極端不負責任做法。“簡單粗暴”型:這種類型的家教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家長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質的影響,家長既想教育好孩子,又不知道正確的方法,當子女有錯誤就惡語相向、拳腳相加。這樣的做法往往適得其反,造成學生內心封閉、心靈受損。孩子對家長持敵對態度,形成代溝,也同時造成孩子的心理受到傷害。城鄉結合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上述問題,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社會中的一些不良意識正在潛移默化地污染著學生的心靈。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必須對家庭教育進行指導和幫助,家、校、社會三位一體在工作中采取相應對策。

        三、學習負擔重的主要因素

        城鄉結合部的中小學生學習負擔重成因復雜,既有內在的個體原因,也有復雜的外在社會原因。大致分析起來,主要有以下原因:(1)不可否認的現狀是城鄉結合部學校數量和城區相比要少,優秀的教師向城市中小學流動,剩余的教師隊伍業務素質偏低,但城區學校的優質教育資源和師資力量形成的合力造成兩者之間升學率有著顯著的差異,城鄉結合部學校教師為迎頭趕上,往往忽略教育規律,拔苗助長這也是造成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重要原因。試想這些教師業務能力差,課堂教學效率必然高不了。再加之不加選擇地給學生布置大量作業,重復的試題訓練、低效的練習是孩子學習負擔加重的重要源頭。(2)唯分數論的高考指揮棒影響。不少學校教育是沖著成績和分數去的,是一種基于工業化的教育方式,社會需要高分上名牌大學,指揮棒指到哪,哪里就是跟誰蜂擁擠上獨木橋,因此學校就被深深地烙上了工業化的印記。學校變成工廠,教師是流水線,學生則成為流水線上的產品。(3)社會、家長背后推手,是造成城鄉結合部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的社會外部原因。這些孩子的家長往往把殘酷的社會競爭過早地轉嫁到孩子身上。學生學習負擔重的原因,已經由過去單純的學校單邊行為演變成學校和社會的雙重高壓行為。有調查稱:67.8%孩子認為讓自己參加文化課補習班是家長的意愿,根本不考慮自己是否喜歡都必須參加。

        四、可以采用的做法及建議

        第2篇:城鄉結合部小學生教育現狀范文

        關鍵詞:城鄉結合部小學;語文素養;原因;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2)16-024-2

        我校位于城市的邊沿,與農村接壤,是一所典型的城鄉結合部小學。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鄉村城市進程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鄉村居民涌向城市邊緣地帶的城郊地區,使得城鄉結合部的人群變得越來越復雜。這些人的子女大部分進入位于城鄉結合部的學校接受教育,但是其生存狀況與城里的居民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意識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開始關注和重視孩子的發展,但是由于他們自身的不足導致了教育方法的不當,得到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由于城鄉結合部生源的特點,造成我校語文教學的整體水平相對于城市小學有較明顯的差距。

        一、語文教學現狀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我們的學生要有比較強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作文能力、口語交際的能力,還要有比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城鄉結合部學生語文素養普遍不高,大部分學生基礎差,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量少,普通話不標準,書寫不規范,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欠佳,語文實踐活動質量不高,兩極分化嚴重。

        二、原因思考

        1.社區文化基礎薄弱。城鄉結合部小學地處市區、郊區之間,由于地域的特殊性,形成了特殊的社區環境。社區對學生學習動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社區文化氛圍、社區教育設施及居民的素質等。由于城鄉結合部各新建居民小區環境相對較“封閉”,文化設施(特別是適合中小學生的)相對薄弱,人際交流又較少,因此對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的形成是很不利的。

        2.家長對學生的關注度不夠或是教育方法不得當。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在影響學生學習方面起著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城鄉結合部小學學生多來自于城郊的農村家庭,家長或經商或打工,文化層次相對較低。在市場經濟背景下,有的家長只顧著拼命賺錢,卻忽視了子女的家庭教育,更有甚者,將教育子女的責任推給學校,認為教育孩子的責任只在于學校和教師。而語文水平的提高與好的學習習慣密不可分,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共同影響,我校在2011年曾隨機從高、中、低三個學段各抽取一個班進行調查統計。家長每天堅持檢查作業只占392%。愿意為學生買課外讀物的家長不足三分之一。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知識的拓展只能在學校進行。

        而另一種傾向就是表現為家長對子女劃一的、過高的教學期待。這類家長只以成績的高低論英雄,表現為對成績的過高要求、要求子女考上重點初高中等。還有部分父母對子女操辦過度,學生在生活、學習,甚至課外活動的選擇上都得聽從指示行事。這樣的學生缺少自立精神,使得學生從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小學高年級始就喪失了主動學習的動機。

        3.教師不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照本講解,教師按照準備好的教案按部就班講下去,引導不夠,越俎代庖。對于教學的重難點,教師不知巧妙引導,要么是自己講出來,投影出來,讓學生讀讀就是了;要么是提問,教師代替學生回答,直接說出結論,或是讓學生直接抄答案。沒有引導,沒有過程,包辦代替。比如有位教師在上寓言《揠苗助長》時這么概括寓意:“同學們,這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哦,有同學說了,不能拔苗,不錯,有的同學說,不能違反事物的發展規律,很好!有的同學說了,是不能違背自然規律,真棒!”然后投影出寓意,讓學生死記硬背。大部分老師在教學中急功近利,更傾向于學生的卷面成績,讓學生無休止抄寫生字、詞語和課文。這種做法是舍本逐末,不利于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提高。

        4.城鄉結合部小學高質量的教研活動較少。即使開展語文教研活動,表面上熱熱鬧鬧,也只是走馬燈追著聽課,聽后評課一片恭維聲,偶爾有一兩句質疑,反正課已上完至于改進則以后再說吧。這種語文教研活動流于形式,缺少實質,客觀上限制了教師的業務提高。

        三、對策思考

        1.營造濃厚的校園語文學習環境。校園的物質環境是人化的環境,它的每個角落的布局和設計都應獨具匠心,蘊含豐富文化內涵,散發多方面教學信息,能夠對學生形成有益的情緒和刺激,啟迪學生的智慧。

        良好的校園建筑及布局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構成校園環境美的重要因素之一。校園應具備基本的圖書館、書刊閱覽室、宣傳櫥窗、文化長廊、石桌椅等設施設備和場所,班級教室內也應合理布局一些板報、墻報、學習園地、標語等,這樣才能確保學生能獲得有效的學習條件和資源,各設施的布局應以盡可能地方便學生充分利用資源為主要原則。在休閑場所的各個角落適當布置一些石桌椅為學生們提供自由學習的場所。學校雕塑不同于一般裝飾性雕塑,它主要表達了學校的文化傳統,有更深層的人文內涵,如孔子、陶行知的雕塑,應設置在學校廣場或學校重要建筑之間的中心位置。

        第3篇:城鄉結合部小學生教育現狀范文

        【關鍵詞】 傳染病;組織和管理;對比研究;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G 47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9-0857-03

        近年來,發生在學校的傳染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呈逐年上升趨勢[1]。中小學生具有人群易感性高、抵抗力差、聚集性大等特點。歐洲的一項調查表明,學校是空氣源性傳染病的高發場所[2]。學校傳染病防治管理制度的建立與落實是有效防控校內傳染病發生與流行的重要措施。為了解北京市中小學校傳染病防治管理現狀,為今后工作重點提供依據,筆者于2009年3月進行了現況調查,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1.1.1 問卷調查對象 抽取北京市各區縣中小學校的學生傳染病管理人員(校醫或保健教師)為問卷調查對象。采用典型抽樣的方法,考慮地理位置、學校性質等因素的影響,抽取中、小學校108所,涉及東城、宣武、朝陽、海淀、通州、房山、大興、延慶、昌平9個區縣。其中小學35所,中學73所;城區學校33所,城鄉結合部學校43所,鄉村學校32所;公立學校82所,私立民辦學校20所,民工子弟學校6所。

        1.1.2 小組訪談對象 隨機抽取2個區縣(東城和延慶)的校醫9名、班主任11名、學生60名為訪談對象,深入了解學校傳染病防治管理制度的建立與落實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1.2 方法

        1.2.1 問卷調查 采用自行編制的“北京市中小學校傳染病管理現狀調查問卷”,由經培訓合格的調查員對傳染病管理人員進行一對一的問卷調查,按要求填寫問卷。

        1.2.2 小組訪談 由調查員對隨機抽取的校醫進行小組訪談(現場詢問并錄音),并負責現場記錄和整理訪談資料,保證信息的準確性。

        1.2.3 統計分析 采用EpiData 3.1軟件進行數據處理,采用雙錄入方式以確保信息的準確性。采用SPSS 13.0 數據分析軟件包,對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對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秩和檢驗。

        2 結果

        2.1 學校傳染病管理制度的建立與落實情況 根據國家和北京市相關學校傳染病防治規定,中小學傳染病防治管理措施和制度包括傳染病疫情報告制度、學生晨午檢及定期體檢制度、因病缺勤登記與追查制度、傳染病消毒隔離制度、體育活動衛生制度、傳染病應急處理方案、疫苗接種證查驗制度、學生健康管理制度、食品衛生安全制度等。

        2.1.1 學校傳染病管理制度的建立情況 所調查的9項制度的建立情況較好,達標率均在80%以上。在不同性質的小學中建立情況存在差異的主要為“體育活動衛生制度”和“學生健康管理制度”,其他制度的建立情況在不同性質小學間的分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在不同地域分布的中學中,各項管理制度建立情況的分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對各類學校的傳染病管理制度總體建立狀況進行分析,在不同性質的小學間,建立了全部傳染病管理制度的學校分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公立學校中,9項制度全部建立的學校較多(91.3%),其余分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

        2.1.2 學校傳染病管理制度的落實情況 所調查的小學中,能夠將本校所建立的所有傳染病管理制度全部落實的學校所占比例在公立、民辦和打工子弟學校中分別為87.0%,100.0%以及50.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98)。3類小學所有制度的平均落實率分別為95.6%,100.0%和80.0%。

        所調查的中學中,能夠將本校所建立的制度全部落實的學校所占比例在城市、城鄉結合部、鄉鎮中分別為73.3%,81.8%和95.2%,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134)。3類學校所有制度的平均落實率分別為96.8%,97.3%和99.4%。所建立的制度的落實情況較好。

        2.2 學校傳染病防控措施 各小學傳染病防控措施大致相同,在每天堅持晨檢、對患傳染病學生進行追查、將疫情報告所有規定的單位3個項目上達標率達到了80%以上。打工子弟學校在“校醫為疫情報告人”及“學生必須持復課證明復課”2項上達標率相對較低(66.7%和33.3%)。見表4。

        各中學的傳染病防控措施較好,除學生必須持復課證明復課外,其余調查項目在不同地域中學的達標率均在80%以上,且在各地域學校間達標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學生必須持復課證明復課”一項上,城鄉結合部的達標率為68.2%,達標率有待提高。

        2.3 小組訪談結果 大多數學校的晨檢由班主任老師負責,檢查學生是否發熱、有無皮疹、個人衛生以及精神狀態等情況,對有問題的學生會及時通知給校醫,校醫表示會根據情況上報有關上級單位。每天嚴格查勤制度,對缺勤的學生能夠聯系家長,確定孩子情況。教師及校醫普遍反映學生家長對于相關工作配合程度不夠,由于害怕孩子缺課,甚至出現偽造復課證明等情況。

        學校內無論學生和教師均有定時為教室通風的意識,即使冬季取暖和夏季開空調時也能做到教室的定時通風。學生能夠接受到相關衛生保健知識的健康教育,能夠掌握傳染病防治的基本常識。

        3 討論

        學生在校內生活、學習,人群密度大,接觸也較為密切,易造成傳染病的流行,所以學校傳染病管理制度成為學生健康的重要保障[3]。參與本次調查的小學中,各項制度建立情況的總體達標率較高,均達到了80%以上,達標率在不同性質學校間的制度是“體育活動衛生制度”和“學生健康管理制度”,主要達標率較低的學校為打工子弟學校。突顯出打工子弟學校對學生的日常保健以及健康管理重視程度不足的問題,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應逐步建立健全相關制度。所調查的中學中,除“體育活動衛生制度”外,其他制度建立的總體達標率都達到了80%以上。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促進身體生理功能發展,提高身體各器官生理功能,調節情緒,和諧關系,從而對人體知識、運動醫學知識、營養學知識、心理學知識等有潛移默化的學習過程[4]。因此,應促進各學校體育活動制度的建立,進而保證學生得到足夠的體育鍛煉,增強體魄,提高抗病能力。

        對各學校相關制度的落實情況進行調查發現,各類學校所有制度的平均落實率均較高,民辦小學的制度平均落實率已經達到了100%。這提示我們,各學校能夠較好地落實已有制度,今后的工作重點應放在學校傳染病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上。

        各學校的傳染病管理中,打工子弟小學的管理狀況欠佳,其“校醫為疫情報告人”和“學生必須持復課證明上課”2項達標率較低。《學校和托幼機構傳染病疫情報告工作規范》建議學校指定有醫學專業知識的人員為疫情報告人。被調查打工子弟小學疫情報告人多數由沒有醫學知識的班主任或校領導擔當,極易出現漏報、錯報。但整體上,本次調查結果學校達標率較2007年調查結果[5]有所提高。

        通過健康教育等方式了解傳染病傳播機制及預防措施是預防傳染病流行的重要措施[6]。通過小組訪談了解到,自2003年我國發生傳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流行后,學校的傳染病防治管理工作進一步受到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校領導及教師的防治傳染病意識均有所增強。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包括校醫在內的相關人員對傳染病防治的相關知識掌握不充分,希望相關部門能夠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家長的不配合也是傳染病防治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問題,調查中發現,部分家長不愿意配合學校工作,因害怕學生耽誤課程而堅持讓孩子帶病上課。因此,也有必要對家長進行傳染病防治知識的培訓,使其能夠更好地配合學校工作。

        傳染病發生的早期有效反應是防止傳染病暴發流行的最有效途徑[7]。學校傳染病管理工作的建立與落實能夠保證其對傳染病發生的敏感性,是防止傳染病校內流行的根本保障。本次調查的結果總體情況較好,說明各學校對該項工作予以了一定的重視,希望今后能夠繼續做好此項工作,完善細節,為學生的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4 參考文獻

        [1] 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疾病預防控制:規劃與管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5.

        [2] KRETZSCHMAR M, MIKOLAJCZYK RT. Contact profiles in eight European countries and implications for modelling the spread of airborne infectious diseases. PLoS One,2009,4(6):e5 931.

        [3] 樓樂平. 學校傳染病疫情發生的特點及對策. 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04,20(6) :532 - 533.

        [4] 高濤, 杜力. 試談體育活動對促進身心健康的作用. 山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2):38-39.

        [5] 郭欣, 王星火,石堅.北京市學校傳染病防治工作管理現狀分析.中國學校衛生 ,2008,29(1):22-24.

        [6] BLOOMFIELD S, EXNER M, FARA GM, et al. Prevention of the spread of infection:The need for a family-centred approach tohygiene promotion. Eur Surveill,2008,13(22):1-4.

        第4篇:城鄉結合部小學生教育現狀范文

        一、美化校園環境,強化隊員衛生習慣

        良好的校園環境是孩子們愉快學習的保證,也對他們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起著促進作用。我校地處郊區偏遠地區,校園占地面積大,綠化植被豐富,果樹、名貴樹木繁多,校園隨處綠樹成蔭,綠草茵茵,花團錦簇……這樣美麗寧靜的環境能使孩子們專心思考、靜心思考,潛心練習,使他們輕松愉快地進入智力活動的佳境,提高學習效率,而且花園般校園環境也促進了同學們衛生習慣的養成,孩子們愛美的天性促使他們為保護校園優美的環境而自愿與不講衛生的行為習慣做斗爭。在強化衛生習慣過程中,隊員干部要起到帶頭作用,要監督隊員們日常的行為,做到共同愛護環境。通過建立環境保護制度,進行規范化訓練和宣傳,學生們普遍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所以,美化校園環境不僅能提供一處良好的學習天地,而且能激發隊員們主人翁責任感,積極參與校園衛生管理,促進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

        二、優化校園環境,提高隊員們審美能力

        文化生活是少年兒童生活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豐富、健康、愉悅的文化生活所形成的良好校園文化環境將對孩子們產生強烈的吸引力,可以陶冶他們的情操,激發他們的美感,培養他們正確的審美觀點,并在實踐活動中喚起少先隊員創造欲望。小學生比較喜歡在實踐中去學習,在參與學校建設的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們的審美能力,而且也使學生們更加熱愛校園。幾年來,我校少先隊組織配合學校為學生們構筑了一塊塊的文化小天地,使他們在各種文化環境中豐富知識、陶冶情操,大隊部及各中隊的板報、班級文化建設各具風采,校園文化生活可謂豐富多彩,隊員們玩得開心,學得開心,感受美、鑒賞美、表達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創造良好人際關系,指導隊員人際交往

        加強人際交往教育,處理好輔導員與隊員之間、隊員與社會之間縱橫交錯的人際關系已成為少先隊工作的一個課題。現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日常生活中沒有什么玩伴,在學校學習過程中有些學生也不會與他人交往。我校通過調查,了解在隊員中存在交往以自我意識為主,心理閉塞,語言表達障礙等不足,采取了以下措施為隊員創造良好的人際關系環境,提高交往能力:第一,搜集有關人際關系交往教育的資料作為晨會課、班隊會活動課的教材,鼓勵他們勇敢地參與社會交往;第二,重視中小隊內人際過細現狀的調整,我們利用少先隊特有的組織形式,經常開展以人際關系為內容的少先隊活動,在活動中設計交往環境,使學生通過參與獲得自我表現的機會,增強自信心;第三,組織隊員們投身社會,深入工廠、農村、企事業單位調查訪問,與各級領導、企業家對話,組織紅領巾宣傳隊、服務隊走上街頭宣傳服務,擴大交往范圍,經過不斷努力,孩子們社會交往能力不斷增強,學校少先隊成為一個和諧團結、奮發向上的優秀群體。

        四、優化教育環境,形成“三結合”教育合力

        第5篇:城鄉結合部小學生教育現狀范文

        [關鍵詞] 民工子女 學習習慣 養成 對策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市場對勞動力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我國的流動人口日益增多,許多大中城市出現了大規模的外來民工,而以家庭形式流動進入城市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溫州是一座對外開放、經濟發達的中等城市,吸引了眾多的外來打工者。因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問題就成為溫州社會關注的問題之一。

        我校是一所公辦民工子弟學校,地處農村,有民工子女200多人。這些外來民工子女學習習慣方面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導致他們學習效率低下,學習質量不高,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將面臨巨大的困難。

        一、影響外來民工子女學習習慣養成的因素

        造成外來民工子女在學習習慣上存在著諸多不足的因素是多種多樣、錯綜復雜的,但是歸納起來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學生自身的主觀因素,一類是環境的客觀因素。

        主觀因素主要是指外來民工子女自身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但是據調查顯示,外來民工子女的學習興趣不濃,對學習有興趣的不超過30%;他們大多對學習都是抱著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學習動機不明確,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學習狀態,阻礙了他們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導致其學習態度差,學習方法錯誤,學習效率低下。

        客觀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三個方面。首先,家庭環境在學生教育中是最為關鍵和基礎的。而外來民工子女家庭早期教育幾乎是空白,他們的父母及監護者由于年齡、觀念問題,對孩子不是嬌寵過分就是撒手不管,再加之文化程度有限,教育方法簡單粗暴,無法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因此孩子容易養成依賴、懶惰、任性、霸道的習慣,以自我中心,不愿受約束,對學習生活不感興趣,沒有上進心。其次,學校對外來民工子女教育欠缺,以及教育教學資源落后,基礎設施較差,也直接導致了很多外來民工學生習慣偏差,學習成績偏下的現狀。再次,一般外來民工子女都居住在城鄉結合部,地處邊緣人群,社會治安環境十分復雜,這就導致外來民工子女在缺乏良好的學習氛圍的同時,耳濡目染了許多不良行為習慣,在這樣一個環境下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實在是很難。

        二、外來民工子女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的對策

        習慣是一種相對穩定的、自動化的行為。良好的行為習慣應該是受后天環境影響和系統教育的結果。從某種意義上講,沒有系統與科學性的訓練,就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針對以學校為主、以家庭和社會為輔的原則,筆者從三個方面提出以下對策。

        (一)以學校為主陣地,明確目標,細化內容,分解達標。學校應把外來民工子女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作為教育教學工作的重點之一,根據學生不同年齡段的特點,依據《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的有關要求,遵循由易入難、由點到面、循序漸進的原則,確定不同教育階段的內容和要求,制定具體和有效的實施計劃,根據“低起點、小坡度、分階段、分層次”的原則,各個目標分解訓導達成要求,來指導民工子女的學習行為,為他們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抓時機,求轉變,推進外來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發展。目前,許多家長的家教意識有所增強,但許多家長根本沒有接觸過家庭教育知識,再加上外來民工子女家長文化素質偏低,家庭教育中對孩子缺乏科學性和人文性,因此必須匯集社會各方力量,依托大眾傳媒(電視、廣播、報紙等),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多渠道、全方位普及家庭教育知識,幫助外來民工克服孩子上學了任其發展、教育是學校的事等錯誤想法,明確家庭教育責任,端正家教方向,樹立正確教子觀念,掌握科學方法,提高教育效果,使學校、家庭、社會三者協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為學生健康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立體的教育氛圍。針對當前外來民工子女家長文化層次、工作情況等特點,應根據不同對象的工作特點,實行分階段、分類型、分層面的培訓,系統傳授有關家庭教育方面的科學知識,提高家長的素質,推廣家庭教育的好經驗和方法,幫助他們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

        (三)凈化社會環境,促進學生習慣養成。建議政府有關部門花大力氣整治社會大環境。外來民工相對集中的村鎮、社區、街道、居委會,要加大環境整治力度,加強外來民工管理和教育工作。定期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活動,豐富業余精神生活,為外來民工及其子女的生活、學習創設良好氛圍和整潔、穩定、積極向上、文明和諧的環境。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什么是教育?簡單地說就是養成習慣。”而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家庭、學校、社會三者相結合的作用下,持之以恒,必定能讓外來民工子女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李志彬《淺析外來民工子女行為問題的現狀及解決對策》(《縉云教育》2009)

        2.吳月華《論民工子女教育中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思品教學網 2008)

        第6篇:城鄉結合部小學生教育現狀范文

        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工作,對于班主任來說,的確是個難題,非常不容易。畢竟一個班級幾十位孩子,幾十位家長,眾口難調。這就要求我們班主任要不斷提高處理問題的層次與境界,切實做好家長工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把孩子教育好。本文從小學低段班主任的視角,以農村小學為背景,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和思考,總結摸索出班主任+ 模式,用“溝通”很好地架起家長與班主任之間的彩虹橋。

        一、班主任+底數清

        一是要對農村家庭教育現狀清。作為農村教育工作者,了解農村家庭教育現狀及其對學生的影響,采取相應的對策,對改善家庭教育,提高學校教育質量是非常重要的。我校雖處城鄉結合部,但生源基本上都是農村家庭的孩子,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父母外出打工、做生意、離異增多,進而出現“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家長”。我校低年級情況:“留守兒童”占 39%;“單親家庭”占20 %;“家長”占 39%。

        二是家長類型清。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文化程度、職業種類、性格脾氣、修養程度,每個家庭的組成結構非常的復雜而且很有“個性”。作為班主任應對學生家庭進行調查分析,對家長的文化水平、職業情況、年齡、教育觀念、家庭關系等做到心中有數。

        三是本班學生素質清。每個學生的智力、性格、愛好都不同,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從一個個小家庭匯入班級這個大家庭,作為班主任要從學生踏入學校的第一天開始,在言行舉止、生活習性、身體狀況方面掌握每個學生情況,了解跟他們有關的點點滴滴。

        二、班主任+信認

        一是時機把握好。作為幼小銜接階段,孩子們剛進入小學生活,每個家庭都非常重視孩子們在學校里的學習。由于現在社會競爭激烈,家長們的教育意識也逐漸提高,唯恐自己的孩子們輸在起跑線上,但是又不知道如何用有效的教育方法來幫助孩子。這時班主任就該緊緊地抓住家長的心,向他們宣傳有效的教育知識,讓家長積極主動 的參與到孩子們的教育中來。二是氛圍營造好。小家匯大家,為了讓家長們放心、滿意的讓孩子們在學校中學習。我讓孩子們用綠色植物來綠化教室并讓孩子們用標簽寫上自己名字和植物名稱,讓孩子們和自己喜歡的綠色植物一起成長,營造出輕松,愛的環境;將孩子們的書畫展示在學習園地,讓每一個家長及時了解自己孩子們的成長。三是形象樹好。為人師表,不僅要教會孩子們知識,更要成為孩子們一言一行的榜樣。班主任要用心去關愛班上的每一位學生,讓孩子們從最初的陌生到把你當成朋友式的老師,讓每個學生接受您,佩服您。家長們一看,孩子這么快就接受了教師,一定會把一顆懸著的心放下。

        三、班主任+溝通

        第7篇:城鄉結合部小學生教育現狀范文

        一、現狀

        我所帶的班是三年級,有60人。

        1.寫字姿勢完全正確的約占40%,其他學生不能一直保持良好的姿勢:有的學生手捏鉛筆離筆尖太近或太遠;有的學生寫字時身體趴在桌子上,眼離書本太近;有的學生身體斜著,一個肩膀高一個肩膀低,本子也跟著放斜;有的學生雙腿大開,腳踩在桌腿上或兩腳踩在一邊的桌子上,彎著脊柱;有的學生右手在寫字而左手拿著橡皮等一些小東西捻著玩,根本不配合……總之,大部分學生沒有形成自覺地保持正確書寫姿勢的習慣,得教師時不時提醒。

        2.全班大部分學生的作業本保護完整,頁面干凈整潔,但再深入一點看,漢字的筆畫筆順、間架結構和占格能夠重視的學生卻很少,有書法味的作業就更少。部分學生田字格上空下滿,字向下沉;有個別學生寫字有明顯倒搭筆情況;有個別學生寫出的字筆畫生硬,像干柴棒一樣……。批閱作業時,真正能讓人覺得賞心悅目、心情愉悅的只有30%左右。

        二、反思

        記得在一年級學生剛開始學寫字時,學生的寫字課本上就有關于寫字姿勢、握筆方法、田字格使用等的相關指導,編者把它們編成了順口的小兒歌。在教孩子們寫字前,我帶領孩子們邊讀著兒歌,邊擺著姿勢“頭正、身直、肩平、足穩”,“拇指食指握筆桿,其他手指在下端,手離筆尖要合適,寫字要有好習慣”,一點都不馬虎地給孩子示范、講解,看著孩子一個個鉛筆拿好了沒有,誰的手腕沒有擺正,誰的手指沒有捏對。學生們姿勢一個一個正確了,面對黑板上大大的田字格,我又領著孩子們邊讀兒歌邊認田字格 “田字格,四方方,寫好漢字它來幫。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橫中線,豎中線,各個方位記心間。”橫寫在哪,豎怎么寫,撇怎么起筆,捺怎么收筆,一一示范,學生觀察、臨摹。面對不同結構的字,寫字書上也有要點提示。寫字時我耐心指導、督促、糾正,孩子的書寫情況挺好。

        現在三年級了,應該說,隨著年級升高,熟練度在不斷提高,學生的手眼協調能力的提高等各方面發展,學生的寫字能力會越來越強,但學生的書寫質量卻每況愈下。面對日益加重的課業負擔,學生首先考慮的是寫完作業,有些細節卻被他們漸漸忽視、淡忘。雖然我一次又一次地提醒著他們或幫他們糾正著,但保持良好的姿勢,把字寫好就被放在了次要的地位。而且,隨著孩子寫字的熟練程度的提高,有一些孩子走都沒走穩就開始想著飛了,本來不太規范的筆畫筆順就越顯得問題百出。而且,因為我校處于城鄉結合部,進城務工者子女較多。這些孩子家庭條件有限,一家人租住十平米左右的房子,吃飯、學習、睡覺擠在一起,學生的書寫更不會被關注。

        我估計,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到了高年級、初中高中,這些寫字姿勢等細節問題會越來越被老師、學生所忽視,近視眼越來越多就是最直白的證明。

        三、措施

        為了杜絕這種現象發生在我的學生身上,我將以以下幾方面著手。

        1.明白道理,激發學生寫好字的內動力。“最愛寫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塊字,橫平豎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從解曉東的一曲《中國娃》中,我們不難聽出那濃濃的民族自豪感。書法課上,我和孩子一起閱讀寫字書上的文字故事、書法家故事,讓孩子們明白中國的漢字從甲骨文、小篆、隸書……演變到今天,歷經滄桑巨變,凝結著歷史的精華,承載著千年的文化。每一個漢字都具有深刻的內涵,書寫漢字不僅僅是為了表達,更是一種藝術創造和藝術享受。借助漢字,可以了解中國的歷史;書寫漢字,可以使我們接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提高我們的文化素養。所以人人寫好字,做好人,做好中國人,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2.細致指導,教給孩子寫好字的方法。有教育大家說過:“寫字課上教師自己的書寫,其實就是最最直觀,最最經濟的、最直接的課堂教學資源。小學生都有向師性和模仿性的特點,老師當堂書寫,形象直觀,一目了然,對小學生是最好的示范,而且是最真實、最親切的示范。那么語文老師如果在課堂上能夠當堂書寫,而且寫的字形規范,間架勻稱,富有神采,給小學生以美感,他們就會非常傾慕,會敬佩老師,進而親其師,信其道,對寫字也會產生濃厚的興趣。”所以,我要繼續親自給孩子示范,嚴格從坐姿要求,從基本的橫豎撇捺練起,專門用一個書法本寫,學生照樣臨摹,一個筆畫一行,再寫幾個有這個筆畫的字,同時提醒占格,字的間架結構等,每節課寫字量不能太大,但書寫的質量不能打折。

        3.開展豐富的活動,提高學生寫好字的興趣。上好書法欣賞課,提供一些好的書法作品,讓學生去欣賞,提高書法鑒賞力,更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向往之情。堅持組織學生開展“小小書法家”比賽,把學生的作品展出來,互相參觀評價,“誰的好,好在哪,自己的又怎么樣,能占第幾位”,肯定學生練字的成績與進步,查漏補缺。每次的活動要留檔,以便學生對自己能有一個縱向的比較。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校內外各項書法比賽。

        第8篇:城鄉結合部小學生教育現狀范文

        關鍵詞:智商;智慧;陽光;跨越橫溝;因材施教;換位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19-014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095

        從城市到農村,從市示范名校到農民工子弟占半壁江山的城鄉結合部學校,十幾年穿行在“百花叢”中的筆者卻想用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為農民工子弟申辯:其實“蒲公英”也很美!

        觀點一:農民工子弟智商不如城里孩子高?

        理由:“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打地洞。農民工子女成績普遍低下,哪里比得上城里孩子聰明?”

        案例:筆者在以前工作的學校做了一項調查,農民工子弟占學校總人數的48%,在2009年上學期的質量檢測中,農民工子弟占到優秀的41.8%,下學期占到46.6%;參加作文競賽,農民工子弟占學校獲獎人數的48%。

        思考與評析:如果在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還有人硬要拿分數說事的話,那么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該是最好的說明。從數據表面看,似乎農民工子弟并未占到上風,但是摒除學校教育同等不計,算上父母的教導、家庭的環境呢?同樣以原校為例,農民工家長為生存而忙碌,他們文化水平低,心有余而力不足。何況子女大多非獨生,不少孩子回家要做飯、洗衣,還得照顧弟弟妹妹;而城區的孩子不同,打小在父母“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觀念下學習,“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就開始了苦心的造“才”計劃。

        這兩廂一對比,結果不言而喻。這些不利不安的因素如果老師、家長能盡力去彌補、悉心教導,假以時日,我想這條“橫溝”是完全可以彌補的。

        觀點二:農民工子弟不如城里孩子有智慧?

        理由:“城里孩子自識字起就開始博覽群書,積累了豐富的資源,而農民工子弟知識面窄,典型地缺少見識,什么都不懂,只知道玩泥巴……”

        案例:一日午休時間,我去教室拿作業本,剛到門邊,就看到以楊揚為首的四個城里男孩正圍著新轉來的王小舟笑得陰陽怪氣,嘲笑小舟是“鄉巴佬”“土包子”,而小舟則緊緊咬著嘴唇一言不發。為了消除大家對農民工子弟“孤陋寡聞”的看法,增強這些孩子的自信心,我們舉辦了一場“夸夸我的家鄉”的主題班會。班會氣氛異常熱烈,城里的孩子踴躍發言,但內容極為有限,而來自五湖四海的農民工子弟則顯出平日見不到的“侃侃而談”,不愛說話的周干之介紹了家鄉道縣的名士周敦頤。他告訴同學們這位聲名赫赫的理學家酷愛雅麗端莊、清幽玉潔的蓮花,寫下了歷史名篇《愛蓮說》,他還特別驕傲地告訴大家,他名字里的“之”就和周敦頤有關……教室里悄然上演著新世紀版的《少年閏土》,知識面窄與寬的問題在這里交匯。

        思考與評析:什么是智慧?怎樣才算是有智慧的人?陸游有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書本上的知識和學問是抽象的理論,只有親身參加實踐,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實際才干。對于農民工子弟而言,他們雖然享受不到豐富的書籍類資源,但大自然就是一部最美的教科書,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在這里被孩子們主動地學會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城市孩子也罷,農民工子弟也好,他們的人生經歷有別,思想水平不一,認識能力各異,作為教育者,要善于發現他們各自的優點和長處,對癥下藥,因材施教,做到“長善救失”。

        觀點三:農民工子弟不如城里孩子陽光?

        理由: “農民工子弟的心理問題普遍且嚴重,他們被社會‘邊緣化’,離‘毀掉的一代’就不遠了。”

        案例:北京打工子弟學校的小學生(農民工子女)在作文中的表述:

        “……我家是賣菜的,雖然很貧窮,但是我一定會好好學習,一定要出人頭地。”“……我很愛學習,如果學好考上了大學,就能報答父母養育之恩。他們每天在外邊賺錢給我們上學。”

        思考與評析:確實,生活的窘迫,讓他們始終享受不到平等的權利,他們內心世界的不平等感、被歧視感和對立感油然而生,一些孩子還易出現好怒、焦慮、自閉等不良特征,遭到不公正的待遇,受到歧視。

        國內有關機構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所做的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著實令人擔憂,但心理問題的凸顯并非農民工子弟的“專利”。如今紅極一時的《變形計》迎合了目前的現狀,讓“養尊處優”的城市孩子與農村孩子互換生活環境,體驗不同人生,達到改善關系、解決矛盾、收獲教益的目的。相比之下,城市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他們不懂愛惜,不懂關心別人。父母拳拳愛子之心,誰都能理解,但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頭頂同一片藍天,腳踏同一方熱土。我們也有自己的夢想,我們同樣渴望知識的海洋和明媚的陽光……”小小的蒲公英始終以一種積極向上的表情,一種奮發圖強的精神迎接著陽光雨露。我期待有一天,不再有農民工子弟與城市孩子之分,只有平等與和諧。讓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博大雨露,滋潤百花園中每一位成員,讓蒲公英亦能盡情展現它的美麗。

        參考文獻:

        第9篇:城鄉結合部小學生教育現狀范文

        [關鍵詞]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適應性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808(2010)02-0060-04

        自2001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頒布以來,國家課程標準在全國中小學實施已八年。目前,全國絕大多數地區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已全部進入新課程學習。國家課程標準的適應性具有雙向性,即各地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要達到國家課程標準的教學內容要求,同時國家課程標準的教學內容要求也要適合各地義務教育的實際。這里我們以重慶市部分區縣的調查為例,從課程標準內容要求與學生、教師和學校的適應情況分析國家課程標準的適應性。

        調查于2009年3-7月在重慶市的一個主城區、一個城鄉結合區和一個農業縣進行,對兩所城市小學、兩所城市中學,三所農村小學、三所農村中學和一所地處城鄉結合部九年一貫學校的教師和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與85名教師和240名學生進行座談。所調查的學科涉及思想品德、數學、語文、外語、科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體育、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綜合實踐活動等。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

        (一)問卷調查

        教師調查問卷發出515份,收回有效問卷512份,其中初中教師295人(城市68人,農村227人),小學教師217人(城市59人,農村158人)。考慮到學生對問卷調查方式的適應能力,我們僅對四至九年級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發出問卷1600份,收回有效問卷1595份,其中四至六年級學生801人(城市280人,農村521人),七至九年級學生794人(城市301人,農村493人)。

        教師對實施課程標準是否適應,不僅與教師自身素質相關,也與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相關,還與教師所使用的課程教材相關。因此,我們從五個維度對教師進行問卷調查:教師的職業受訓情況、課程標準的認同、教學內容要求、教學內容呈現和教學內容處理。

        實施新課程的目的是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課程體系,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習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們對學生的調查主要從學習的興趣、每天的作業量、課內學習和課外學習四個方面進行,以反映新課程下學生的學習狀態。

        (二)座談

        第一,教師座談。我們對85位教師圍繞學校新課程實施條件、教師新課程培訓、課程標準內容要求、新課程實驗教科書和課堂教學實施進行座談。第二,學生座談。我們從被調查學校隨機選擇240名四至九年級學生進行座談。座談主要圍繞問卷調查中所反映的問題進行,包括喜歡學習的理由、學習困難的原因、課堂學習情況、課外作業的內容等。

        二、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新課程標準得到教師普遍認同

        教師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力量,教育改革首先必須獲得教師的認同。人們對某項改革的認同是他們實施此項改革的前提,缺乏普遍認同的改革是難以實施的。調查中有42.4%的教師認為進行課程改革是很有必要的,認為比較有必要和必要的分別為25%和29.1%。對于課程標準教學內容是否適合現在中小學生發展的需要,有25.6%和54.3%的教師認為適合或比較適合。在這些教師眼中的新課程是什么呢?“教師不能只講知識還要組織學生討論”“教學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課堂教學主要是讓學生自己多學習,而不是教師多講”“教學內容和要求有較大的變化”“教學內容更聯系學生實際”等。可見,教師對新課程的認同度是比較高的。

        被調查教師有98.2%接受過新課程相關培訓。在區(縣)和學校接受培訓的教師分別占55.9%和23.6%,接受過國家級和重慶市級培訓的分別占3.9%和14.8%。區(縣)教育部門和學校是教師培訓的主要力量。被調查的多數教師在實施新課程中接受過多次培訓,五次及以上的占81.1%,10次以上的占50.4%。可見進行新課程教師培訓是重慶市推進新課程實施的常態行為,這也是教師能夠認同新課程的重要原因。

        (二)新課程實施并未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這是新課程的主要目標之一。為了反映學生對新課程的適應情況,我們從新課程實施后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內容要求與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否適應、學生的課外作業情況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 新課程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

        學生問卷調查表明,喜歡和很喜歡學習的學生占絕大多數。學生談到喜歡上課的原因有“老師對我們態度很親切,我喜歡上課”“我喜歡和同學們一起討論”“上科學課要做實驗”“教材有許多圖”等。學生喜歡學習的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平等的師生關系。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系對學生愉悅情感形成至關重要。情感和認知是緊密聯系的,教師對學生的親切態度和鼓勵言語可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增加學生的學習體驗。學習體驗是與學習活動密切關聯的經歷,學生的學習體驗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2 初中學生學習困難面較大

        對于課程標準教學內容要求是否適合學生實際,有53.7%的學生認為學習不困難,分別有41.3%和5%的學生認為比較困難和很困難。

        教學內容要求對于學生是否合適直接表現為學生學習是否困難,而造成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則是多方面的。第一,用一個標準要求城市和農村的所有學生。農村小學生多數都未受過學前教育,小學語文的識字量對于他們要求是高了,語文課外閱讀材料連許多教師都未讀過,且篇目太多。農村許多小學未開英語課,學生進入初中才開始學習英語,英語要求有些高。第二,教科書的題材多為城市題材。學生對問題情境不了解會造成學習的困難。第三,教師拔高了教學內容的要求。城市中學的學生談到“教師除教教科書的內容以外,還要補充一些內容”。第四,小學與初中的銜接存在問題。調查發現,初一年級學生學習困難的比例遠高于初二和初三年級。而我們調查的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在初中階段的三個年級,學生有一定困難的比例大約都在40%-45%之間,并無明顯差異。這說明九年一貫的學校實施新課程的效果比中小學分離的學校好。

        3 城市初中學生課業負擔較重

        對于學生是否需要布置家庭作業,教師一致認為,用一小時左右的時間復習功課應該是可以的。被調查的學生平均每天完成作業大約一小時的占61.3%,隨著年級的增加學生每天完成課外作業的時間也在增加,在九年級只有37.0%的學生在一小時左右的時間完成作業,53.8%的學生需要兩到三小時,9.2%的學生要花三小時以上。在問及課外作業的內容時,九年級學生反映“教科書上的作業并不多,很多是練習冊(復習資料)和老師補充的習題”。調查還發現,城市中學的課外作業量比農村中學多。仍以九年級為例,城市中學的學生需要用三小時以上完成課外作業的占21.2%,而農村中學的學生只有2.7%。可以看出,在初中階段學生的課外作業仍然隱含著應試的趨向。

        從調查結果看,學生的學習負擔仍然較重,較多的學生存在一定的學習困難,但是學生的學習興趣卻是比較高的,這似乎是一個相互矛盾的結果。但把三個方面結果綜合起來分析可以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盡管總體上表現為較高,但是初中生的學習興趣與小學生相比有較明顯的減弱,小學很喜歡學習的學生占43.1%,而初中則只有29.0%。學生學習興趣的保持僅靠增加愉悅情感和學習體驗是不夠的,學習的障礙會削減學生的興趣。學生的學習困難會使學生產生消極情感,而消極情感又會降低學習效果。如果學生產生消極情感,會增加他們完成學習任務的時間,同時還會增加他們的出錯率。

        (三)教師還未適應新課程教學

        新課程改革并不是對原有課程文本的修補,而是對課程文化的重建。體現課程文化的最為重要的群體是教師。教師與新課程教學是否適應,是課程標準適應性研究的重要內容。我們從教科書使用、教學組織形式、教學資源利用和教學任務完成情況等方面分析教師對新課程教學內容的適應情況。

        第一,教科書受到教師歡迎。課程標準教學內容主要是通過教科書來呈現的。在被調查的教師中分別有43.9%和50.4%認為教科書較好地體現和基本體現了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普遍將現行的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的教學內容要求與課程標準的教學內容要求看成是一致的。有64.8%的教師認為他們是按照教科書進行教學的,有73.0%的教師認為教科書利于實施教學,教科書的內容呈現為教師教學提供了線索。82.2%的教師認為教科書的內容題材貼近學生的生活,這些題材利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因此,按照教科書進行教學成為多數教師的選擇。可見,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為教師盡快適應新課程教學提供了重要的幫助,這同時也顯現出教師有過分依賴教科書的傾向。

        第二,教師的教學方式在發生變化。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新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需要教師使用多樣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實現。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多樣地或靈活地呈現教學內容”是促進有效教學的關鍵行為。課堂教學中教師采取了哪些教學方式?85.2%的學生表示,教師在上課時經常提問;44.9%的學生表示,教師經常組織他們進行小組討論或實驗操作;49.6%的學生表示,多數時間是教師講偶爾有小組討論;還有5.5%的學生表示課堂由教師一講到底。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教師們反映“我也知道,應該根據教學內容需要采用多種方式教學,但不知如何進行”“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討論或操作,費時間”。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與多方面的因素有關。第一,與新課程培訓相關。教師認為“新課程培訓更多是一些理念,但我們不知道在教學中如何運用”“培訓多是專家講座,針對我們教學實際問題的很少”。第二,與教師的教學基本素質相關。調查中有10.9%的農村教師表示他們不知道在教學中除講授外還有其他教學方法。第三,與教師教學經歷相關。不愿采用除講授以外其他教學方式的教師,教齡10年以上的占9.3%,教齡15年以上的占14.7%,教齡20年以上的占20.4%。第四,與學校教研活動的開展相關。教師采用單一講授教學的比例隨著學校教研活動次數增加而減少,每學期低于四次的占11.4%,每月一次的占8.3%,每周一次的占3.1%。

        第三,教師教學資源匱乏。教師除了教科書以外還可利用的主要教學資源有教學參考書和網絡資源。77.3%的教師有配套的教學參考書,這是教師的主要教學資源;53.5%的教師備課時會參考教學參考書中的同課題的案例;35.8%的教師備課時會上網查找相關的教學案例。農村中小學教師的教學資源相對較少,有教學參考書的教師只有32.2%,盡管不少農村學校都可以上網,由于計算機太少,教師能夠上網查閱資料的不多。

        第四,部份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困難。對在現行的課時計劃內能否完成課程標準教學內容的問題,有62.7%的教師認為可以完成,有37.3%的教師認為完成任務很困難,且主要是語文、數學、外語、物理等學科。其原因有四點:一是有的學科減少了課時數,如四年級數學的課時數由原來每周五課時減為四課時,但內容并未減少;二是教師增加了教學內容,調查中我們發現幾乎所有學科的教師在教學時都會增加一定的教學內容;三是有的學科內容有所增加,如在小學數學中增加了統計與概率;四是教師教學能力不夠,教學效率低。調查發現,同一教學任務,有的教師可完成,有的教師則不能完成。

        (四)農村學校尚缺乏實施新課程的條件

        學校的教學條件是否能夠滿足課程實施的要求,對于新課程的實施也是至關重要的。調查中,有37.3%的初中教師和21.1%的小學教師認為學校的教學條件不能滿足實施新課程教學的要求。這主要表現為農村中小學部分學科的教學儀器和設備較差,學校無法提供進行新課程教學的條件。被調查的農村中小學的實驗儀器和活動器材是根據“普九”標準配備的,實施新課程后教學內容及要求有所調整,但沒有在教學儀器和活動器材的配備方面進行相應調整。這使農村中小學無法開設新課程要求的實驗課和活動課。

        三、增強課程標準適應的建議

        通過以上調查結果的分析可以看到,相關教育管理部門需從增強課程標準教學內容要求的普適性和提升學校、教師的實施能力等角度來促進新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

        第一,課程標準教學內容要求應該具有彈性。由于在城鄉之間、學校之間的教育現實存在著一定(或較大)的差異,用同一標準要求,不僅不能使課程標準的內容要求具有普適性,而且會使一些學生“吃不了”,另一些學生“吃不飽”,對學生的個性發展形成障礙。以英語學科為例,有32.4%的農村中學教師認為他們學校的英語教學條件實施新課程有困難,一是學生進入初一時完全沒有英語基礎,二是學校除了教科書無法提供其他教學資源。除了上述原因外,農村教師的英語水平是至關重要的原因。調查中有10.9%的農村教師自認為還沒有實施新課程英語教學的能力,而城市中學教師并不

        認為英語課程難,91.5%的教師還要給學生補充一定的學習內容。

        第二,按照實施新課程要求改善辦學條件。由于課程實施計劃和儀器配備與課程要求不一致,所調查的11所學校中有8所學校不能全部按照課程標準教學內容要求開齊所有的學生實驗課,農村學校的體育、音樂、美術等課程無法達到新課程要求。學校辦學條件已經制約這些學校新課程的實施,學校不能按照課程標準教學內容要求進行教學活動。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使其達到按照課程標準內容要求進行教學的基本條件,是農村學校增強適應國家課程標準內容要求、提高育人質量的重要前提。

        第三,重視教師教學能力建設。調查發現,盡管教師對新課程的認同度很高,卻有高達37,3%的教師認為難以按照課程標準要求在規定的課時內完成教學任務。其主要原因是教師的教學能力沒有達到實施新課程的要求。調查中反映出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過分依賴教科書、缺少多樣化的教學以及通過加強學生課外練習來保證教學質量的現象,都是教師教學能力弱的表現。因此,我們需要建立健全保障教師專業發展的政策制度,為教師提供發展的平臺,采取多樣的教師培訓方式,激勵教師自覺的發展意識,從外部條件支持和內在動力驅使兩個方面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州精品在线播放视频 | 在线a免费线上看 | 真实国产乱子伦对白在线 | 亚洲精品自在在线 |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 | 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