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計算機專碩研究方向范文

        計算機專碩研究方向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計算機專碩研究方向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計算機專碩研究方向

        第1篇:計算機專碩研究方向范文

        會計電算化、會計信息化、云會計等概念或名稱的出現適應了信息化發展的需求,已被普遍接受和認可。在管理學科下,目前設置有會計學(會計信息化)、審計學(審計電算化)等專業。與此同時,在大連交通大學、江西理工大學等院校明確設有軟件工程(會計學方向),該專業方向在質疑聲中走過多年,在培養復合型、應用型會計信息化人才的道路上創新出了一種新的模式。

        二、“軟件工程+會計學”人才培養的特點及隱含的問題

        “軟件工程+會計學”在實際教學中可趨向于兩個方向的培養,即具有軟件背景的會計學方向和具有會計學背景的軟件工程方向,無論學生選擇哪個方向,其人才培養都具備一些特點和不足。

        (一)專業的新穎性

        相比授予管理學位的會計學(會計信息化)專業而言,軟件工程(會計學)是在工科背景下探尋出的一種培養會計信息化人才的創新模式,是將軟件工程技術賦予會計行業背景,使其具有了專業生命力,符合時代的要求。可以說,軟件工程+背景方向培養模式的新穎性決定了該專業在目前環境下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和不足,如在目前環境下還未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主要表現為高考報考時的“無目的填報”和就業、考研時“尷尬專業定位”。目前,軟件工程(會計學)主要是授予工學學位,被認為是計算機類專業,因此報考公務員、銀行、事業單位時不能填報會計崗位。但是,我們要堅信背景方向的復合培養模式具有時代先進性,適應了當前和未來信息化發展的趨勢,將迎來更大的機遇。

        (二)學科復合性和交叉性

        軟件工程(會計學)橫跨工科和管理學科,是將計算機技術與會計學知識相結合的交叉性學科,融合了軟件工程、計算機程序語言、財務會計、企業管理、法律、經濟等多學科知識。早在2009年,財政部就提出了要打造一支熟悉國際規則、掌握企業管理、信息技術和會計業務的復合型會計信息化人才隊伍的要求,而軟件工程(會計學)的復合性完全符合了這個要求。

        但目前在實踐教學中,軟件工程和會計學復合性及交叉性實際操作難度較大,主要表現為:(1)受學分限制,復合型課程數目和學時數有限,難以深入學習;(2)計算機課程和會計學課程往往是完全獨立的體系,日常教學中易呈現“兩張皮、無交叉”;(3)既懂計算機又懂會計的教師隊伍薄弱;(4)目前大多數學生只是單純地學完計算機和會計類課程,沒有主動將兩者有效進行結合的意識;(5)社會對會計信息化人才的高端有效需求還比較弱,大多數只是停留在會計軟件的應用操作上。

        (三)專業課程的難度性

        1.課程設置的難度性。軟件工程(會計學)專業課程設置主要包括計算機類課程、會計類課程和交叉類課程,其設置難度系數較高,主要表現為:(1)軟件工程(會計學)專業的學分相對于其他專業較多,具體表現為課程多且很多都是高學分的課程;(2)目前在高校沒有統一的課程設置標準;(3)課程設置偏重于計算機類還是會計類沒有準確的定位,各分一半顯然效果不佳,但過分偏重一方,另一方則會較弱,以致無專業深度;(4)軟件工程專業偏重于實踐應用環節,往往大四一年是在外實習,從而使在校學習的時間大大減少,課程設置難度大大提升,很多課程更處于很難取舍的狀態。

        2.課程學習的難度性。從學生的角度看,學好跨學科專業難度較大,特別是這種橫跨工學和管理學兩個大學科門類的專業,這是因為:(1)學習該專業的學生中有一部分為文科生,學習離散數學、C語言、Java語言等相關計算機課程難度較大,有的無興趣,勉強通過考試而已;(2)軟件工程(會計學)專業課程較多,很多是高學分,這也無疑加大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在一個學期內要吸收和消化平均十幾門課程知識,難度較大。

        3.學習思維的跨度性。計算機相關課程知識多屬于顯性知識,且結構化特征顯著,而會計管理類知識多屬于隱性知識,很多是需要經驗的體會,兩者之間的差異顯著,勢必會造成初學者無法適度地轉化學科意識,從而增加學習的難度。

        (四)課程學習的基礎性

        大學四年的課程中涉及計算機類和會計類的核心課程,課程量大,學分高,難度較大,但是并不是“難不可攀”。因為開設的是專業核心課和基礎課,對基礎知識的考核要求較高,考核難度性較大和專業深度較高的學科知識占較少比例,因此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完全可以順利通過考核和很好地掌握基礎性知識。而且,未來的工作所需要的學科知識正是建立在這些基礎課程之上,更深度的知識需要在實踐工作中不斷地學習和摸索。

        (五)課程學習易出現“尷尬現象”

        軟件工程(會計學)目標是培養出既懂計算機又懂會計的復合型人才,最佳效果是培養出“強計算機、強會計”的人才,但沒有學科思維跨度和因興趣偏向,易造成“強會計、弱計算機”和“強計算機、弱會計”,最差效果是“弱會計、弱計算機”。因此,在學習中切忌只關注某一個方面,或眼高手低不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更應該在課余時間自我充電,注重專業的深度,防止這種“尷尬現象”的產生。

        (六)就業前景樂觀

        軟件工程(會計學)專業面向現在和未來的國際軟件市場、財會管理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培養具有較強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實用型、復合型軟件工程管理、高級會計人才。學生畢業后可以在IT行業從事軟件系統分析、開發和維護等軟件項目管理工作,也可在證券公司、銀行、保險等公司和企事業單位會計專業領域從事軟件開發、運用及會計、財務管理等工作。

        (七)專業繼續深造可擴展性強

        軟件工程(會計學)作為復合型專業,其畢業生在進行繼續深造時可選擇的專業面較大,包括:(1)工商管理學科下的會計學和企業管理二級學科,其中最適合的研究方向為會計學下的會計信息系統、企業管理下的財務管理信息化;(2)管理學科與工程學科下的管理信息系統研究方向;(3)會計專業碩士(MPACC);(4)軟件工程專業下的企業信息化方向(學術和專碩皆可);(5)其他相關專業,如金融學等。

        (八)應用性強

        軟件工程(會計學)是應用性較強的專業,通過交叉性課程進行理論上的 融合是遠遠不夠的,要想真正地培養出既懂會計又懂計算機的復合型人才,需要在軟件的開發和設計實踐中將所學的專業知識進行融會貫通。

        三、優化“軟件工程+會計學”人才培養的新思路

        (一)提升專業認知

        隨著當前信息化建設的推進,軟件工程與行業背景融合成為必然趨勢,因此,政府、高校、企業等社會各界都應逐步達成共識:無論是從哪個學科復合而來的會計信息化畢業生,都應該可以和傳統學科專業一樣,在畢業時享受同等待遇的同時可有更多的選擇空間。

        作為軟件工程(會計學)專業的學生應充分認識到專業的特殊性和復合性,應“韜光養晦、居安思危”,堅信一個理念,即復合型專業的明天是光明美好的,而走往美好明天的道路是曲折的,不斷推進該學科領域的發展和深入。

        (二)校企合作創建應用型特色班

        軟件工程(會計學)專業培養出的畢業生將有大部分學生從事會計軟件相關工作,因此學校有必要繼續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將一批有實力、有影響的商務軟件企業引進學校,走向課堂,實現“校內培訓、校外實習、推薦就業”全方位的互利合作模式。還可以仿照中外合作辦學模式,與大型軟件工程共建會計信息化特色班,在每個學期1-2門課程由軟件公司的工程師進行授課,真正實現教學與實踐接軌,培養復合型和應用型的會計信息化工程師。

        (三)推進雙學位式培養模式

        鑒于本科四年制的限制,學校可采用雙學位的培養模式提升學生的競爭力,對于那些有精力和能力的學生而言,可以開設會計學、財務管理等管理類專業的二學位,著重開設非會計核心類的其他相關課程,本著不重復設置課程的原則,在學生修得一定學時,獲得相應學分的前提下授予管理學第二學位。畢業工作時,工學和管理學雙學位證書勢必會緩解軟件工程(會計學)類似專業的尷尬局面。

        (四)適時轉換學科的思維模式

        作為軟件工程(會計學)專業的學生在進行專業課學習中,應學會在計算機學科和管理學科中進行思維的靈活轉變,對計算機學科中的結構化知識加強記憶并總結出規律,對管理學科中的非結構化知識應加強理解并與實踐案例相結合。

        (五)注重交叉性課程的學習

        在學習計算機課程和會計學課程時,應防止“兩張皮”和單一地偏向某一個方面的學習,應注重交叉性課程的學習,將計算機的思想與會計、管理的理論與實務相融合。而且,在進行交叉性課程學習時,應淡化知識的簡單疊加,強化知識的整合和交叉,應突出會計、審計、財務管理等管理知識的特色,應重視信息系統的需求分析和設計,并通過案例分析等實踐環節強化知識的整合。

        (六)強化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

        雖然軟件工程(會計學)的課程較多且難度較大,但是學科基礎知識足以撐起學科的框架和滿足未來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應加強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不應“眼高手低”,更不應該“妄自菲薄”,認為自己什么都沒有學到而失去專業的學習興趣。

        第2篇:計算機專碩研究方向范文

        高職高專院校是高等職業學校和高等專科學校的合稱,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高校文化建設的重點,圖書館是人類文化傳承和創新的基礎性設施,在中國先進文化建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該文從高職高專院校圖書館信息化發展面臨的現狀和問題出發,分析研究了今后高職高專院校圖書館信息化建設應以人文化、數字化、多功能化為重點,堅持逐步建立信息化建設評估體系和相關制度、不斷完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數字資源和基于網絡的數字圖書服務、多方式多渠道促進人才資源建設與管理的信息化發展策略,使高職高專院校圖書館成為“文獻與信息中心、專業教學中心、文化素質提升中心、學術交流中心”的多中心教育輔助機構。

        【關鍵詞】

        高職高專;圖書館信息化;發展策略

        圖書館信息化是信息化概念在圖書館的應用,加強信息化建設是高校圖書館現代化發展的必經之路。圖書館信息化是信息技術應用和文獻資源開發由局部到全局、由內部到外部、由區域到全球的不斷深化的過程。筆者認為,圖書館信息化是以信息技術在圖書館中廣泛應用為主導,以信息資源建設為核心,以網絡為信息傳輸基礎,以信息人才為依托,以法規、政策、標準為保障的綜合體系。但是,目前高職高專院校圖書館信息化建設整體水平不高,因此,加快推進高職高專院校圖書館信息化建設進程,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非常現實而又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1 高職高專院校圖書館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隨著國家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完善和深化發展,全國高職高專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已經成為國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國家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我國各地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全國高職高專院校建設實際,為進一步加強全國高職高專院校圖書館科學化、規范化、信息化建設,提高服務質量與水平,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指導委員會高職高專工作組于2011年12月特制定下發了《全國高職高專院校圖書館建設指南》。

        1.1 高職高專院校圖書館信息化建設和發展的重要性

        隨著信息社會的全球化發展,圖書館信息化的意義不容小覷。首先是圖書館信息化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由傳統的圖書館管理模式發展到現在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使得圖書管理人員的管理觀念、服務理念等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同時這樣的改變也促進圖書館信息化的發展。其次是圖書館信息化實現了館藏資源的共享。先進技術手段和物質條件促進了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的共享,既降低圖書館建設成本和費用,也極大的促進館際之間的合作,使信息資源共享真正成為現實。再者是圖書館信息化提高了信息服務的質量。圖書館逐漸向數字化圖書館的轉變,服務內容和模式向信息化的轉變,利用網絡技術進行采編等工作的應用,針對不同用戶的特定信息需求所提供的個性化服務和針對的普及,提高了圖書館的服務質量和效率。

        1.2 高職高專院校圖書館信息化建設和發展的必要性

        近年來,在圖書館業務發展、讀者需求、信息共享、圖書館管理等方面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使得圖書館信息化水平逐漸提高。針對高職高專院校圖書館信息化建設滯后于高職高專教育的迅猛發展,教育部于2004年下發的《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將高職高專院校圖書館信息化建設作為了水平評估的重要內容,這有助于高職高專院校將圖書館及信息化建設納入了學校整體發展規劃之中。首先,圖書館信息化建設加快了高職高專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與高職高專教育迅猛發展形成對比的是圖書館設備陳舊、經費和資源不足、專業圖書管理人員缺乏、管理技術手段落后。為適應高職高專教育發展的需要,高職高專院校應將其圖書館的信息化建設作為重點,改變傳統的圖書館管理模式,以基于網絡的數字化信息資源提供為主,創新服務方式和內容,為教學、科研和學生提供更為高效的圖書信息服務。其次,圖書館信息化實現了信息資源共享的需要。圖書館信息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實現文獻信息資源共享,合理配置資源,高效利用資源,這從根本上解決了高職高專院校圖書館文獻資源不能滿足讀者需求的現實問題。同時,高職高專院校圖書館信息化建設,使其產學結合的教育信息服務擴大到了工廠企業和社區,服務于終身教育需要,實現了擴大信息資源共享服務計劃。

        2 高職高專院校圖書館信息化建設和發展的現狀分析

        目前,高職高專院校在圖書館信息化建設和發展方面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思想觀念陳舊,管理模式落后

        首先是對待圖書館信息化的觀念上,過去的認識是“重藏輕用”思想,隨著網絡技術發展,不僅僅是紙質圖書資料,文獻信息載體的更加豐富,使得傳統的圖書館正在改變過去的陳舊思想,順應社會需求,樹立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參與到市場競爭中。傳統的圖書館及受到各種硬件環境的限制,只是簡單地滿足了部分讀者的需求,很難真正的為讀者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在管理方式上,傳統的管理模式處于一種落后的形式,在對讀者服務中也只是機械的、被動的。隨著信息化建設和發展,高校圖書館信息集散中心的地位越來越凸顯,建立高職高專院校圖書館信息化系統,可將廣泛的信息產品整合,實現信息共享,建立有效地健全的信息反饋機制。

        2.2 經費不足導致硬件設備建設薄弱

        圖書館信息化建設首要的條件是要有優良的館舍,再者是信息化處理設備。在高職高專院校的快速發展中,可以看到不同地區的圖書館建設一般都集中在重視外部環境建設,而忽略內部設施建設上。經過調查研究發現,絕大多數高職高專院校經費主要用于前期的館舍建設上,新館舍取代舊館舍,信息化基礎設施上存在著明顯的不足。信息化基礎設施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表現:

        2.3 圖書館信息化人才缺乏

        在圖書館信息化建設和發展中,人才起到關鍵作用。在高職高專院校圖書館信息化建設中,專業人才比例較低,高素質人才匱乏是比較普遍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人員結構比例失調、業務素質較低、知識結構良莠不齊等。在一些具體工作上,現有圖書館工作人員不能勝任,造成許多工作開展存在較大的難度。多數高職高專院校都將圖書館作為一般的輔助教學機構,將一些不具備專業技能的人員作為管理人員,同時,還存在工資待遇比較低的情況,使得大量專業型人才流失,不利于圖書館信息化建設和發展的需要。

        2.4 信息化建設和發展水平落后

        信息化建設和發展主要是硬件設備和軟件環境兩個方面。在硬件設備上,許多高職高專院校由于經費不足,限制了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在軟件環境上,存在著資源共性不夠,缺乏開發能力等情況。目前相當一部分高職高專院校圖書館信息化工作主要還是體現在業務流程的采購、編目、流通和檢索等比較初級的計算機操作等方面,而距離真正的公共檢索、聯機編目、館際交互、多媒體應用、遠程教育、遠程通訊等網絡系統的開發還處于初級階段。在館際之間資源共享上也存在問題,既怕自己孤立,又怕在共享中本館利益得不到保護。同時,由于技術水平限制,大多數高職高專院校圖書館信息化方面仍然停留在校內訪問上,不能實現社會服務功能。在信息咨詢服務等方面技術水平低,方式渠道單一。

        3 加強高職高專院校圖書館信息化建設和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改變圖書館信息化建設和發展的思想觀念

        網絡信息化的發展帶動了高職高專院校圖書館信息化的發展。首先應是院校領導層次需要更新觀念,認識到圖書館及信息化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在學校的長久發展中將圖書館及信息化的建設和發展作為其重要內容之一。其次是在管理上學習采用國外先進的圖書管理經驗,聘請專業圖書館管理人才,組織相關業務培訓,適應信息化管理需要,逐步提高信息化水平。

        3.2 重視資源共享,提高資源利用率

        高職高專院校要加快發展數字資源和基于網絡的數字圖書服務,不斷提高信息化水平。在圖書館信息化建設和發展中,各自為政的圖書館發展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廣大讀者對復雜紛繁的信息資源的需求。通過資源共享方式,使資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在管理和實施組織上,保證學校學科建設與圖書館之間的協調發展。在工作方法上,堅持獨立開發信息資源與合作開發信息資源的雙贏模式,在保證各自利益前提下調動各方積極性。在技術上,既要實現批量應用服務也能夠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服務,滿足不同領域、不同服務對象。

        3.3 逐步建立信息化建設評估體系和相關制度

        圖書館信息化建設的基礎是信息資源建設。通過對高職高專院校圖書館采用的數據庫的分析,可看到目前主要是以國內大型綜合性中文電子期刊和電子圖書全文數據庫為主,從引進的數據庫內容來看,主要是適合于教師提高教學科研水平和個人業務素質提高的學術理論性較強的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和碩博論文等,適合于高職高專院校學生自身水平的內容較少。作為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的高職高專院校,其圖書館建設要充分體現高職高專院校圖書館的建館特色。各高職高專院校間也應建立統一的系統規劃和標準,實現信息相互交換,在更高層次上進行信息處理。

        3.4 高職高專院校圖書館信息化中要建設專業的人才隊伍

        高職高專院校圖書館信息化應采用多方式、多渠道促進人才資源建設與管理的信息化發展策略。在圖書館信息化發展建設中決定因素還在于人的發展。首先是要建立一支整體水平較高的信息化管理人才。在圖書館人員中要使信息技術人員占管理人員的比重、專職信息技術人員比重、掌握信息化技術人員比重、圖書情報專業本科人員比重等達到合理的人員比例。其次是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質。再次是要掌握一定的外語水平。在圖書信息中有很多的外文資料,需要專業精通的外語人員能提供最精確地信息資料。最后是要有較強的計算機水平。信息化建設要求操作者能夠熟練地運用計算機操作系統,實現辦公自動化。

        綜上所述,圖書館信息化建設和發展是高職高專教育發展的重要內容,高職高專院校應堅持逐步建立信息化建設評估體系和相關的制度、不斷完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數字資源和基于網絡數字圖書服務、多方式多渠道促進人才資源建設與管理的信息化發展策略,重視資源共享,提高資源利用率,切實有效地將高職高專院校圖書館信息化建成“文獻與信息中心、專業教學中心、文化素質提升中心、學術交流中心”的多中心教育輔助機構。

        第3篇:計算機專碩研究方向范文

        關鍵詞:新工科建設;電子與通信工程;專業學位碩士;人才培養模式

        一、研究背景及現狀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全球范圍內有實力的國家都在追求科技制高點。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從源頭上要提高教育水平,尤其是工程教育水平。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現代技術如浪潮般一波接一波的沖擊著人們的思維,產業變革與結構調整的速度也隨之與日俱增,這些都要求工程教育也要隨之加快變革的速度。當代信息社會的教育必然是基于網絡環境的教育,教育的辦學形態、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都將發生根本性改變,教育理念也必將隨之改變。于是,工程教育的改革與重塑也正日益成為全球范圍內的一大思考話題。2017年8月,麻省理工學院(MIT)了一份全新的報告,揭示了工程教育在全球的變化發展趨勢。并提出了NEETProgram“新工科教育轉型”計劃(NewEngineeringEducationTransformation,簡稱NEET)[1],由此代表美國教育改革的最新發展方向。報告圍繞“工程教育的發展趨勢”,思索“具有普遍借鑒價值的基準化培養模式”。此后,MIT在2018年就已經開始了新工科實踐:設立了一個全新的本科城市科學和計劃科學學士學位。這是一門結合了城市規劃學,統計學,電氣工程,機器學習等多學科的全新的科目。同樣開始教育改革的還有斯坦福大學,他們了《斯坦福大學2025計劃》,在以設計思考理論著稱的斯坦福大學設計學院牽頭下正式啟動。這次教育改革改變了以往自上而下的方式,代之以師生為主導,建立全新的開環大學的教育模式[2]。國內也在新一輪的產業革命浪潮中充分地認識到了當前工程教育改革創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根據新一輪的調查報告稱,新產業,新工科人才缺口高達2500萬。新一輪的產業革命,必然會帶動國家經濟的轉動,同時也必然帶動教育變革。于是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工程院印發《關于加快建設發展新工科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3]。之后一段時間,“新工科建設”[4]運動如火如荼,“天大行動”[5]“復旦共識”[6]等會議早早確立了新工科改革計劃,并且新工科理念正在形成高度共識。612個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組成的30個項目群正在加速推進,大數據、機器人工程、智能制造、智能醫學等新工科專業蓬勃興起,“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等加快推進新工科建設的政策相繼出臺,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現代產業學院、未來技術學院等新工科模式正在成型。[7,8]依托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平臺,國內高校和各類研究院進行對新工科的進一步優化。而這一系列的新工科改革計劃,都是為了推動產業升級換代的人才供給源頭———各大高校進行改革。而在現在普遍的高校中,大家還是過分地重視理論課程的學習,從而忽視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以及多學科交叉融合與科目創新的能力。以MIT的新工科普及為例子,作為全球范圍教育改革的領頭羊,他們的一些典型項目,例如:全新工科生命機器(LivingMa-chines)、自主機器(AutonomousMachines)以及城市科學專業,都完美地詮釋了什么是多學科交融和面向未來,而不是面向過往的產業科技[9]。而電子通信專業作為一門電子科學技術、信息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等緊密結合的一門現代信息工程專業,同時也是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支柱工程類專業,其在新工科的教育改革中也務必做出對應重大的調整。雖然電子通信不是一門新工科背景下衍生的新的工程學科,但是其作為與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最早接觸的工程學科之一,必然也將順應新的教育格局,做出新的改變。尤其對于電子通信專業研究生碩士的培養來說,更加重要的是如何在學習中將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具體化,實踐化。從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對問題進行定義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些能力也正是企業以及科研院所需要的。這就需要高校能夠培養出真正滿足市場需求,符合產業發展趨勢,具有高度創新實踐能力的電子通信專業學位碩士。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必須設計一個適用于新工科背景下電子通信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分類定位的模型。

        二、培養目標分類依據以及做法

        在傳統的研究生培養模式中,普遍存在著重視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的問題。培養過程中更多進行理論知識的教學,教學手段也多以書面互動為主,而對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都有所忽視。近年來,專業學位碩士教學領域,已經加大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與創新能力的加強,并且適當減少了理論課程的比例。但是由于傳統思維慣性比較大,顯示的教學條件又有約束,實際操作中很難讓學生有充分的空間培養并發揮自己的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固然各大高校在悠久的辦學過程中已經形成了電子通信專業完整而穩定的理論教學體系,但是照搬這些體系則很難滿足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要求,難以符合企業社會的要求。業內被公認為工程教育的“領跑者”的歐林工學院,在過去的多年內其畢業生起薪高于麻省理工等一系列名校并有許多學生在著名的大學攻讀研究生,他們對于學生的選拔主要基于學生實踐項目的數量與質量,而且他們還要求學生在校期間完成25-35個工程項目。他們就是用這樣獨特的方式創建工程教育改革的“實驗室”[10]。而在我們研究生的培養過程當中,我們也應該將重點放在項目的完成度上面,而不是盲目追求理論知識而忽視了實踐動手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在互聯網以及電子企業百花齊放的當今,企業對學生的能力也有一系列的要求。根據調查發現,在基礎學科知識、專業學科知識、人文社科知識、創新實踐能力等重要個人素質因素中,新興的互聯網電子通信企業最為看重的就是創新實踐能力與專業學科知識,其次是基礎學科知識和人文社科知識等。而且還存在一個問題,目前的研究生將來走向社會,我們在培養的過程中必須與社會的需求掛鉤。與學術型碩士相比較,專業型碩士相對來說更加符合企業公司的要求。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是為了著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和操作能力,而學術學位研究生更加看重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但是目前還有一些院校在培養專業學位上定位得十分模糊,在對電子通信類的專業學位研究生進行培養的時候還是單純套用學術型的培養方案模式,依舊使用一樣或者是差別不大的課程設置以及教學的內容和方式。或因教學資源的限制,將兩種學位的研究生一起無差別培養,這就體現不出專業學位碩士的特點。在新工科背景下,為了突顯電子通信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模型的特點,我們需要對接與學術碩士不同對接目標,對培養目標進行分類與定位,并完成培養模型的界定。[11]

        (一)與企業需求對接

        我們在構建電子與通信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目標定位分類模型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到新工科背景下企業對電子通信專碩研究生的具體需求。“從企業角度出發,更看重學生哪些能力?”,這個問題有人做過相關研究[12]。為了更具體的分析電子通信專業學位碩士的問題,我們做出一系列調研,并以抽樣文件調查的方式在廈門市做一系列調查。調研對象分別為軟件園各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以及廈門某綜合性大學部分教師和研究生。共問卷150份,有效回收124份,回收率為82.6%。并隨機抽取其中100份做數據分析。調查問卷中列出了研究生多方面的個人素質,由填寫者按重要性勾選其中的4-5項,做為企業對電子通信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個人素質要求的排序。并將重要性由得分表示出來,得分高低與重要性成正相關。調研結果如圖1所示。最終的結果顯示,個人創新能力的優先度得分最高為4.04分,個人實踐能力與專業技術知識分別以3.85與3.42的得分位居其后。在100份的調查報告中,排在第一位的44%是個人的創新能力,25%的是個人的實踐能力以及圖1企業對電子通信專業碩士研究生能力的重視度24%的專業技術學科知識。可見在當前的背景下,企業需要的是有著過硬專業知識并且有著極強的實踐動手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學生。當今時代,信息技術層出不窮,技術換代極快,這就要求從業人員具有強大的創新思維和積極的實踐能力,而這也正是“新工科建設”工程所追求的目標。在此背景下,高校培養的專業學位碩士也要真正做到著眼于未來,真正面向一線行業軟硬件產品研發、集成、管理等不同崗位的素質要求。才能讓學生在就業后可以迅速適應產業環境,實現學習和就業的迅速對接,實現培養目標規格與企業職業化高端人才規格的緊密結合。加強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通過建設多元辦學格局,著力激發企業參與和舉辦職業教育的內生動力。在研究生培養的期間,在完成理論知識課程以及專業知識課程之后可以到與學校相互合作的電子通信企業去實習。加深學生對于企業需求的了解的同時還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操作中去。并且由企業保障研究生實習階段的實習薪水,并適當設定彈性薪水以激勵實習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也保障了學生在實習階段的生活費用問題。另一方面,企業應該加強與學校之間的合作關系,兩者可以共創產學“實驗室”。或有企業出資,校方出場地。或是兩者共同斥資在高校內打造真正器材齊全,產學結合的校企“實驗室”。學生可以在“實驗室”內接觸到更好的條件來研究學習。企業的項目也可以有學生參與,加強學生的項目能力。真正做到像歐林工學院模式一樣的:打造工程教育的“實驗室”真正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也讓高校方面接觸到更多企業類項目,更好地將知識靈活化、實踐化、實用化。教育部高教司理工處處長吳愛華在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第5次對接會上的報告,也強調新工科模式中必須大力推進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必須由政府搭臺牽線,支持企業與高校相互對接,實現共建共享科研成果。同時也憑借電子通信以及互聯網產業最新的前沿需求來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從而將社會優質資源轉化成為研究生的培育資源。最終在高校的研究生培養中同步實現現代產業學院的變革,做到深度產教融合。[13]

        (二)與職業認證對接

        職業資格認證,可以證明個人有某職業領域所要求的技能和知識,包括基本知識,基礎技能與工作技術等方面,是國家以及行業對于申請人所屬的專業的理論知識與能力的認可。也是在單位招聘、鑒別人才等方面的重要依據,可以讓用人單位在招聘的過程中有參照標準。對于研究生或是應聘者來說,這也關乎著自己就業競爭力高低的問題。所以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在社會以及企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當今這樣一個智能時代中,新的科學技術不斷地一次次迭代。而我們為了在新的不斷迭代的科技發展中,作為電子通信類的專業碩士研究生,我們必須還要做到和職業資格認證的要求相互對接來健全工程碩士的培養體系。要以職業資格認證為牽引,建立電子信息領域工程碩士實踐能力培養體系,工程碩士教育培養目標分類應與職業認證對接。為了建立科學可行的職業資格認證銜接培訓體系,在分析現有工程碩士實踐能力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職業資格認證體系進行了相關調研[14]。就電子信息行業工程師職業資格認證的種類大致有:電子工藝工程師、電子設備工程師、應用電子工程師、電子信息工程師與電子工程師。他們分別有著不同的要求以及不同的級別分類,在級別分類上大致分別助理級、一般級、高級這三個檔次。我們可以將工程碩士實踐能力分類,并進行能力描述。依據實踐能力標準,開展研究生實踐能力培訓,進行分級認定。從而做到將培養體系與職業資格證相互對接。由研究生選擇其不同的研究方向,界定不同的類似職業資格證書的等級,通過項目的完成度,或者是學生的理論知識,實踐技術對學生進行評定。

        三、培養目標分類基本做法

        為了真正做到與企業需求對接以及與職業認證對接,我們將工程碩士的學習培養的整個周期主要分為三個環節,第一步我們定為理論學習環節,第二部分則定為綜合實踐訓練環節,還有最后一部分便是企業實踐創新的環節。這樣便將工程碩士學習階段分為三大階段:課程學習、綜合實訓、企業實踐創新,這三階段針對不同的分類培養目標都要有不同側重點。課程學習:高校在設置課程體系的時候應該按照不同的研究與發展方向制定不一樣的課程體系,加入一系列新興科技技術的課程以及更新舊的精品課程的教學方式,拓寬課程體系的課程數量,讓學生們做到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選擇不同的研究方向,從而選擇不同的課程。在課程中必須調動學生的創新積極性,讓學生們能夠自己獨立思考,養成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并且應當在課程中多加入實踐環節,讓學生不再拘泥于理論課程,轉而向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發展。讓學生們做到可以多元深入發展。綜合實訓:在綜合實訓的過程中,對應學生的長處以及他們選定的研究方向或者興趣愛好,給學生們安排不同的工作任務,讓學生們在實訓中以及課余自主地發展這方面的實踐能力,技術以及其理論知識,做到各有所長,各自的研究方向以及學習定位來決定彼此的工作任務,并且在工作實訓的同時做到完善自我的各個方面的技術以及能力知識上的不足之處。企業實踐創新:根據學生前兩個階段所積累的知識技能以及工作實訓經驗,在企業實踐創新階段,不管是在校企“實驗室”還是作為實習生到企業中去感受企業工作,都可以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定位。做到完美地與企業需求相互對應,做到硬件對硬件,軟件對軟件,甚至不同的軟硬件由不同的學生來負責。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不同的角色定位以及對應的職能,真正做到與企業的需求對接,做到類職業資格證一般被企業所認可接納。

        第4篇:計算機專碩研究方向范文

        【關鍵詞】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科研思維;培養

        為加速臨床醫學高層次人才的培養,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通過《臨床學專業學位試行辦法》[1],開始了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的招生,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主要側重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要求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能結合臨床實際,學習并掌握臨床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較強的臨床分析和思維能力。“四證合一”培養模式促使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需創新與拓展專業培養方式的內涵和外延,要求培養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不僅要有較強的臨床實踐能力,同時也要掌握臨床科研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科研能力[2]。因此,培養科研思維能力對提高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至關重要。科研思維能力是科研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科研能力是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綜合能力的重要體現,在傳統培養模式下,由于相關教育部門對科研能力的重視不足,導致專碩生的日后發展受到一定的影響,故要求其在科研能力的培養方面下功夫,從科研創新思維、科研實踐能力和科研理論能力等層面出發,加強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3,4]。而科研思維能力主要以邏輯思維訓練為主。本文就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思維能力培養現狀,及如何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思維能力進行了探討。

        1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思維能力培養現狀

        1.1科研能力培養環節薄弱

        通過對2000年至2016年收錄的有關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文獻進行分析[5],教學方法是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思維能力培養中顯著的問題。表現在教學方法偏向傳統的教師講課、研究生聽課,完成作業,閉卷考試,過于模式化,科研思維能力培養效果欠佳。另外,傳統帶教模式下,由于過分強調實踐性和操作性,更加弱化知識的深度,研究生不能進行很好的臨床科研思維訓練,科研能力的培養更加缺失。在對北京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實習的43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包括18名專業學位博士研究生)的調查也進一步表明[3],臨床輪轉工作繁重和技能學習壓力大,由于缺乏科研思維的培養,科研能力不強,其在臨床科研中遇到的主要問題也就缺乏應對之策,從而放棄解決。而科研能力的培養更多的在于科研思維能力培養而非實驗室各項技術和臨床操作的指導[3],因此,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上應在注重實踐與操作技能教學的基礎上,同時注重知識的深度,引導研究生主動思考,提高科研創新思維能力。

        1.2重臨床實踐技能培養,輕科研思維能力培養

        在對全國37所醫學院校或綜合性大學醫學院的專碩研究生的調查中發現[6],89%的研究生非常重視職業規劃,計劃進入三甲醫院從事醫療工作,對臨床實踐技能方面高度重視,在研究生的自我評價中,臨床實踐技能評分最高,而科研能力評分最低,印證了研究生職業規劃導向致使科研思維能力培養不重視,基本的科研能力欠缺,滿足不了三甲醫院對高層次應用人才的需要。在目前“四證合一”培養模式(即執業醫師證、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碩士研究生畢業證、碩士研究生學位證)實施下,使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在臨床醫院有33個月的規培轉科學習,而臨床醫院的導師更多地從醫生的角色出發,重視對研究生臨床操作技能及實習能力等專業技能的指導,忽視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研究生的科研思維訓練相對薄弱,其科研能力自然也得不到很好的訓練和培養[7]。

        1.3強化臨床技能考核,弱化科研能力考核

        由于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其目標培養上主要側重臨床技能培養,促使各醫學院校普遍將臨床技能與實踐能力考核作為提高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臨床訓練過程逐漸趨于規范化管理,尤其是使用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OSCE)對研究生的臨床訓練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是對科研能力的考核相對不足,雖然大多數的研究生參與到導師的課題研究中,但是并不作為畢業考核的重點指標。

        2研究生科研思維能力培養的探索

        2.1優化課程設置,強化授課知識的廣度、深度和新度

        首先,整合基礎課程,為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思維能力奠定基礎。公共必修課和選修課能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理論知識及認識世界的工具和方法。譬如英語課,英語在臨床醫學科研方面是一種重要的信息載體,對提高臨床英語閱讀能力非常重要。其次,專業必修課強調“結合學科前沿”,是研究生課程設置的核心和精髓,一定要根據學科范圍及其發展趨勢,把本學科前沿知識以及體現當代科學發展特征的多學科間的知識交叉與滲透整合反映到教學內容中來[8]。把臨床醫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作為重點課程,開設學科前沿進展的課程,目前已開設的主要有外科學前沿、內科學進展、腫瘤學前沿、免疫學進展等,為研究生提供前沿知識,加強思維能力培養。第三,專業選修課設置充分考慮學科交叉融合,拓寬研究生的知識面,提高研究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利用高校綜合優勢,提倡全校范圍內選課,比如醫學人文道德課程、理學院的醫學高等數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生物信息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各類計算機軟件使用等提高醫學人文素養、數學、邏輯、統計等能力的選修課程。通過優化課程設置,加強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思想教育、通識教育、基礎醫學教育、臨床醫學教育,擴大醫學研究生的視野、思路和知識面,提高其在醫學領域更多的科研和創新思維能力,從而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

        2.2加強教師授課方式引導與信息化建設

        教師授課方式和引導直接影響研究生科研思維能力培養。研究生信息獲取渠道比較廣泛,但是缺乏在知識的海洋中敏銳把握核心主線和趨勢變化的能力。教師可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諸如PBL教學、CBL教學、Sandwich等教學手段,加強對研究生科研思維能力引導。PBL教學的優勢是小班上課,8人一組,能夠放手讓研究生通過主動思考,邊分析、邊總結。例如肝炎病毒的免疫應答是個前沿問題,在研究生的培養中,將肝炎病毒的免疫學機制以實際病例的形式融入其中,引導研究生查閱文獻、分析病情、探討免疫學機制的最新研究,最后引導研究生完成肝炎免疫學治療的設計方案,研究生在討論中激發科研思維。CBL教學也非常適合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其能突出案例的引導作用,既能夠結合臨床實踐教學的需要,又能夠通過案例分析,融入思維能力培養,為較好的一種教學形式。如,授課教師在教學中引入艾滋病的案例,討論艾滋病致病的特點,結合HIV的生物學性狀,給研究生布置作業,引導研究生獨立思考艾滋病疫苗的設計思路。Sandwich教學側重研究生自學能力,團隊能力培養,在自學過程中促進科研思維能力訓練。為進一步適應信息化發展的需要,在實踐中,教師應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如慕課、微視頻、雨課堂等,將傳統知識通過分解使學生進行碎片化學習,快速掌握基本知識,然后通過開放性平臺引導研究生進行以討論為主的擴展式學習。在此環節,教師的引導作用是主要因素,對教師自身素質要求更高,教師首先需要熟練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信息化平臺,從而有效把控教學,促進研究生科研思維能力培養。醫學信息化快速發展和醫學知識不斷更新,教師只有不斷提升自我能力,才能在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更好地引導研究生接受前沿信息,切實提高研究生科研思維能力。

        2.3在實踐技能培養中提高科研思維能力

        針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技能培養周期長、任務重的特點,將科研思維能力的培養融入到實踐技能培養中,在有限時間內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和效率。研究生的實踐技能培養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教會一種方法,而要教會研究生思考選擇最佳方法,引導研究生主動思考而不是被動操作。一方面通過研究生實驗課,在實驗課前,教師引導研究生進行實驗設計,懂得對照分組的重要性和實驗流程設計的邏輯性;實驗中,隨時引導研究生對目前步驟含義、用途和方法的深入思考,對每一步的結果積極分析、判斷,制定下一步方案;實驗后,以開放性的問題引導研究生的發散思維。比如教師可借鑒給學術學位研究生開設的《感染與免疫》實驗課程中的溶血空斑實驗授課流程。首先提前布置,讓研究生設計實驗方案,實驗課上,引導研究生思考脾細胞的分離方法有哪些,不同方法的優缺點在哪,采用方法的依據是什么;在小鼠的脾細胞懸液離心洗滌一遍以后,引導研究生深入思考去除紅細胞的方法有哪些,以及不同方法的優缺點,同時為驗證這些方法的實際效果,可進一步通過分組設計,增加紅細胞裂解液、蒸餾水兩種干預因素,比較不同處理組之間去除紅細胞的效果。實驗后,設置開放性問題,引導研究生進一步思考完成溶血空斑實驗檢測后,進一步做什么工作,開拓研究生的思維。通過總結、反思、討論進一步引導研究生優化實驗設計,比如脾細胞懸液的制備采用什么樣的方法能收集到最大量的脾細胞,溶血空斑實驗的方法采用雙層玻片小室法、瓊脂平板溶血空斑法還是采用何種方法優化實驗。如果研究生在開設的實驗課程中將每個實驗都能通過設計、優化、操作來檢測證實自己的判斷,實驗設計的邏輯性、合理性、完整性都能達到一定的高度,此流程正是科研思維及臨床科研訓練的過程,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科研思維能力。另一方面通過臨床實踐,醫院可搭建科研服務的雙向指導和培訓,按照標準要求完成每個科室的項目后,縱向上將科研嵌入到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由導師和醫院科室教師隨時啟發引導;橫向上主要針對臨床病例課題,開展基本流程選題、文獻檢索、社會調查、數據處理、論文寫作等進行專業化指導和培訓,從而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思維能力。

        2.4充分發揮研究生導師科研引導作用

        導師作為研究生階段科研思維培養工作的第一責任人,除課堂教學外,還需承擔更多重要的工作及肩負更重要的責任。導師不僅需要通過言傳身教樹立榜樣,對研究生科研思維培養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更需要有針對性地對研究生進行科研思維能力的培養。導師以科研課題為載體,將科研邏輯思維培養貫穿于研究生培養整個過程,讓研究生查閱文獻,幫助研究生梳理研究方向;通過提出科研問題、立題論證、研究方案設計等方式鍛煉研究生的邏輯推理能力;通過以論文研究為主的研究生組會,讓研究生精讀文獻、專題討論,為研究生提供科研思維訓練的環境及氛圍,使研究生科研思維能力的培養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2.5開展學術交流與學術講座

        校校合作、校院合作,搭建科研分享平臺,定期聘請國內外高校、醫院知名專家開展專題科研講座,了解國內外最新科研動態、立題理念、課題目標、研究內容、科研方法、技術路線、結果分析等內容,研究生參加科研型學術講座和學術交流,對培養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科研思維具有重要作用,經常開展學術交流活動有助于拓寬視野、博采眾長、集思廣益、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對研究生形成獨立的科研思維能力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3結束語

        科研思維能力的培養是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質量培養的一個重要工作,也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醫學高校可通過優化課程設置、加強教師授課方式引導與信息化建設、在實踐技能培養中提高科研思維能力、充分發揮研究生導師科研引導作用、開展學術交流與學術講座等途徑,將臨床實踐能力和科研思維能力培養有機地統一起來,構建一個培養研究生科研思維能力的良好氛圍和環境,從而提高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思維能力,促進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綜合能力的提升,滿足醫院對高質量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行辦法[J].中國教育,1998,17(5):3-5

        [2]張萍,張艷萍,梁德東,等.“醫教協同”背景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創新培養模式構建[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6,15(4):333-336

        [3]徐昊,魯繼紅,于巖巖.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現狀與思考[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9,39(6):446-449

        [4]李萍萍,王鹿,陸梅華.醫教協同發展背景下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探究[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8,32(1):15-18

        [5]鄧銳.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存在問題的薈萃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8,8:122-123

        [6]任延剛,袁本濤.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狀況的調查與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6,9:32-36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色综合视频一区中文字幕 | 亚洲字幕一区二区 | 亚洲免费在线视频 | 亚洲se在线播放 | 午夜精品国产自在 | 亚洲中文高清香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