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人工智能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范文

        人工智能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工智能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人工智能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第1篇:人工智能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范文

        關鍵詞:STEM;智能財務;人才能力框架

        2017年國務院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將人工智能產業提到重要的戰略地位。2018年教育部出臺《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進一步明確“人工智能+X”復合專業培養新模式。2021年財政部《會計改革與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征求意見稿)》,要求切實加快會計審計數字化轉型步伐,為會計事業發展提供新引擎、構筑新優勢。在國家政策及發展規劃指引下,高校陸續開始智能財會本科教育改革探索。本文試圖以STEM為視角,探討智能財務專業人才能力框架及實現路徑。

        一、數智時代對財會人才的沖擊與影響

        (一)財會人才的工作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數智時代是指在信息技術普遍應用背景下,經濟活動大量依賴于平臺支撐、數據驅動和智能算法等技術時代。在數智時代,各類組織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及會計軟件應用,從業務到財務部分或全部實現線上處理,改變傳統財務的業務流程和工作方式,形成具有信息化、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工作場景。隨著財務共享和智能財務的廣泛應用,傳統崗位逐漸消失,而適應數智時代需求的新崗位不斷崛起。(二)財會工作從核算反映型向管理型、決策型轉變。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通過數字信息系統處理的應用,令復雜繁瑣的會計工作變得高效簡便,提高了會計信息處理效率。傳統會計業務,諸如發票真偽識別、往來賬務核對和報表編制等工作,現在可以由財務機器人自動完成。在數智時代,對財會人員的需求從核算反映型向管理型、決策型轉變,需要更多財會人才借助智能技術進行大數據分析、智能決策、風險控制。財會智能機器人可以完成一些基礎的財會工作,這使得財會人員從大量日常的基礎會計工作中脫身,將精力集中于財會專業化工作。由此,財會專業人才的培養應當面向管理服務型財會崗位群和技術服務型財會崗位群。(三)會計人員工作所依賴工具與基本技能發生本質變化。會計人員需要在先進的財務管理理論、工具和方法之上,借助智能機器人和財務專家的有機合作,去完成企業復雜的財務管理活動。由于財務共享和智能機器人的普遍應用,各個信息“孤島”被打通,業財數據實現了互聯互通,大量財會人才從事數據采集、數據模型設計與計算、數據服務和應用等決策層次的工作。譬如,財會人員利用大數據技術,實時對資金運營進行動態監控,實現資金運營效益的最大化;利用神經網絡技術、專家輔助決策系統在預算管理、項目可行性分析等方面發揮作用;利用射頻識別技術(RFID),以實現資產的高效管理,在資產管理方面結合電子監視技術及智能機器人實現無人倉儲管理。

        二、基于STEM的智能財務專業人才能力框架設計

        (一)基于STEM的能力框架1、STEM的能力內涵。STEM是指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四位一體的教育理念。2019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教育局(IBE-UNESCO)的《探索21世紀STEM能力》對于基于STEM建立跨學科的人才培養方案有一定借鑒意義。IBE從能力發展觀角度將能力定義為“在21世紀背景下,以能動性和倫理性地使用知識技能、價值觀、態度和技術,實現個人有效參與體現集體和全球利益的行動并發展能力”。所謂能力,包含了“是什么”和“怎么做”兩個基本部分,同時在能力實施過程中,還要體現人才本身的倫理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和團隊溝通、協作能力,最終人是以一種綜合能力方式參與工作。2、STEM能力框架的內容。在STEM能力框架中,以能力為本位建構人才培養方案,打破了傳統學科界限,形成跨學科的知識架構。科學蘊含著不同學科的知識,構成了人們探索客觀世界而形成的事實判斷、概念、原理、思想等內容;技術主要包含一些程序性的和技術性方面的知識,主要是指解決問題的步驟、程序、要點和操作技能等方面內容;工程是指技術知識的規模化、產業化和流程化的特點,是推動技術性知識轉化為產品的知識和技能;數學在人才培養中是基礎性的知識,滲透在科學、技術和工程的方方面面。基于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維度,進一步分解為認知能力、數據分析能力、解決問題和工程思維、科研與探索能力、數字與計算思維、設計思維與創新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溝通寫作等8項技能。(圖1)(二)基于STEM的智能財務人才能力培養框架設計。根據STEM能力框架,智能財務人才能力框架可分解和細化為:1、認知能力。智能財務人才需要洞悉數智時代給財會行業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并準確把握智能財務系統的組織結構和系統架構,能夠掌握信息技術應用的邏輯和核心場景,對未來信息技術演變有一定預見性。認知能力并不反映人才本身的知識儲備,而是通過學習、觀察、實踐、思考等環節,以分析性、推理性和批判性思維獲得認知;通過邏輯推理發現問題本質,學會在不斷實踐中提升認知技能。必要時借助一定工具和方法等。2、信息處理能力———數據解釋和數據分析。信息處理能力包括數據獲取、解釋和分析,并以有效的方式顯示結果。在智能財務領域,有大量的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數據,如何對這些數據進行整理、組織,并選擇有效的信息進行分析,是數智時代智能財務人才所具有的基本技能。要求智能財務人才能夠通過利用數據圖、Excel電子表、數據庫、大數據分析軟件等工具,培養自身數據驅動決策能力。3、解決問題與工程思維能力。通過識別分析復雜問題、分析數據、制訂解決方案、評估和實施解決方案來發現智能財務領域的問題。工程思維離不開解決問題能力這一基礎,另一方面也體現系統化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解決問題時,注意項目的可行性和程序化的流程設計,為系統性解決問題奠定基礎;工程思維還需要考慮客戶需求,考慮項目的可持續性和可靠性;設計解決方案,并進行測試,并準備可能的備選方案,最終以可視化形式展示工程結果。4、科學調查。用數據來驅動決策,前提是要獲得可靠的數據來源。在智能財務領域,依賴智能技術,獲得信息和數據,分析數據,驗證與測試假設,探索和發現相關規律和答案,以提供財務決策的理論依據。5、計算和數字思維。在智能財務領域,計算和數字思維是指采用計算機科學的概念、算法、數據模擬等方式,進行問題求解、系統設計。計算和數字思維是有利于STEM任務的高效執行,是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重要思維訓練。6、動手操作技能。在智能財務領域,技能訓練包括如何依賴智能技術在財務分析、決策等領域的應用和操作。通過智能財務技能的培養,使得學生能夠以智能工具解決財務問題。7、設計思維與創新能力。在智能財務領域,工程和技術是保障智能化財務產品落地的前提和基礎。創新性思維還依賴于設計思維的鍛煉和培養。通過頭腦風暴、構思和原型設計等方法,培養學生的設計思維能力。通過創造性的戰略和過程來完成產品開發和方案的設計,為學生構建一個結構化的框架。8、溝通協作技能。在智能財務領域,團隊需要協作設計構建許多解決方案,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溝通和表達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技能。有效的團隊協作能讓團隊成員在平等機會之上進行交流。在教學方案設計中,通過溝通環境設計,促進學生在團隊合作中,達成共同愿景、責任擔當、信息傳遞、相互交流和合作。(三)融入STEM態度和價值觀。價值觀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偏好、態度、方式和方法,是解決困境、面對利益沖突確定最佳行動方案。在智能財務領域教學設計中,要培養學生對數據倫理的重視,在制訂決策方案時,如何選擇對社會好處最大,損害最小的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三、基于STEM的智能財務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現路徑

        (一)跨學科要素的重新融合。STEM的能力培養框架是跨理、工、文、經等多學科要素的組合。在智能財務領域,應摒棄以傳統財會專業核心課程為主干,再附加若干個計算機課程模式;而是通過跨學科要素的重新融合,將會計、業務和技術融為一體,避免“兩層皮”的情況出現。通過跨學科導師制和跨學科教學團隊的建設,培養學生跨學科的融合能力。通過整合計算機與會計學科師資的專業知識來建設跨學科的課程項目,諸如Python在財務決策領域的應用、商業決策和數據挖掘等課程開展,基于多種專業的教師隊伍協作研究跨學科課題,以項目、問題的形式來展示課程內容。除了開展跨學科課程以外,學生還可以跨專業、跨院系,或者是跨學院選修核心課程或選修專業課,或者開展不同院系或不同學院之間的專業研討會,通過選擇不同專業的導師學習各學科知識,來形成跨學科知識結構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訓練學習者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二)智能財務課程體系設計路徑。STEM能力框架的培養著眼于解決現實問題。智能財務領域課程設計路徑分別有以下幾個:1、傳統設計路徑。常見的傳統課程體系設計主要是“專業學科+輔助計算機課程”模式。這種模式是目前大多數院校智能財務培養的主要方式。這種模式的優點是仍舊保留原有專業的培養框架和課程體系,對師資轉型沒有太大要求,教學目標和教學步驟清晰。輔助計算機課程委托其他系老師講授。缺點是呈現“兩層皮”的情況,學生思維仍舊被固化在原有專業框架中,對于計算機在本學科的應用缺乏認識和鍛煉。2、跨學科設計路徑。跨學科智能財務的設計路徑要求學生對兩門專業學習是平行進行,同時對于計算機課程學習強調底層邏輯和計算機思維。學生從兩個或多個相互聯系的學科中學習概念和技能,課程體系設計更多增加一些應用類和設計類課程,例如,通過智能財務相關項目設計,在有效的跨學科方法中,相關學科融合在一起,避免“兩層皮”的情況。3、融合學科設計路徑。以解決真實世界問題或執行真實項目為導向。應用來自多個學科知識和技能,形成自身獨立的思維模式和操作技能。融合學科的精髓在于尋求跨越傳統學科之間的鴻溝,這樣使其比跨學科走得更加長遠。這種模式對師資和學生學習能力、資源整合能力要求都非常高。(表1)(三)以能力為本的跨學科智能財務課程體系“搭建”。基于STEM的能力框架“搭建”智能財務課程體系中,以從學生認知能力和底層邏輯思維能力培養起步,由低階到高階逐步推進,最終通過設計綜合項目訓練,達到解決智能財務領域復雜問題的能力。課程體系設計如圖2所示。(圖2)智能財務專業人才培養最終是要用所學知識解決真實世界和情境的復雜問題。需要通過思維訓練、專業能力和應用能力多個方面著手。在高階階段,教師要圍繞培養目標,通過融合類課程的構建,引導學生解決復雜問題。(四)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培養路徑。在智能財務跨學科培養模式中,需要通過多種形式的產學研聯合。形成協同一致的多元利益主體。企業、社會團體、專業社團等多個利益主體參與,不僅僅依賴政府、學校的力量,建立合作機制,共同參與、聯合培養,從而形成有效合力。開發產學研聯合示范培養項目,發揮校企聯合項目示范引領作用,通過多導師制、導師負責制、跨學科導師制等方式,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將理念、知識應用于實踐,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產學研培養路徑能夠為學生提供充分的真實或模擬的體驗,參與真實的財務方案設計活動,實現學習資源的共享、學習問題的交流和經驗分享。(五)建立能力可量化的評價機制。能力是學生通過學習所具備的技能,能力培養既是學習成果,也是學習目標。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是能力培養的載體,將能力培養與課程評價標準聯系,明確學生應該掌握什么樣的內容,掌握的程度。通過課程標準建立,能夠為學生獲得某種能力程度提供參考依據。課程標準不僅僅包括內容標準,還包括培養質量。前者描述了能力框架內學生應該知道什么和能夠做什么,后者明確學生掌握知識和獲得能力的程度。(圖3)

        四、研究結論

        信息科技的迅猛發展催生了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新的要素市場結構對會計人才能力要求提出新的需求。本文以STEM為基礎,構建了智能財務人才能力框架,并探討了智能財務人才能力實現的路徑。本文分別從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和評價機制等方面對可實現路徑進行了論述。從而為開設智能財務方向、或開設智能會計專業奠定了一定理論基礎。

        主要參考文獻:

        [1]陳鵬,田陽,黃榮懷.基于設計思維的STEM教育創新課程研究及啟示———以斯坦福大學d.loftSTEM課程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9(08).

        [2]許昊,陳怡斐,潘慧凡,張成.人工智能背景下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改革[J].改革與開放,2018(01).

        [3]李聞一,李栗,曹菁,陳新巧.論智慧財務的概念框架和未來應用場景[J].財會月刊,2018(05).

        [4]董澤華,卓澤林.基于項目學習的STEM整合課程內涵與實施路徑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9(08).

        [5]董藍蔓.中國的STEM教育面臨三大瓶頸[N].文匯報,2015-07-17(006).

        第2篇:人工智能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范文

        [關鍵詞]數字經濟;物流管理;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消費模式的服務化、銷售市場的分散化與智慧物流的普及化帶來了復雜結構的物流需求,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成熟,在國家政策支持下,物流各項指標隨著大數據產業發展呈現翻倍增長態勢,同時,對于“大數據”技術的充分應用,物流路線、選址及倉儲等,都有望得到進一步優化,從而達到即時服務的終極目標。數字經濟作為經濟的一個新業態,已經成為新舊動能轉換中非常重要的驅動力,也是全球新一輪產業競爭的制高點。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同時改變著工作和職業的性質,2018年,中國數字經濟領域提供的就業崗位為1.91億個,占當年總就業人數的24.6%,同比增長11.5%,數字技術在提高勞動效率的同時,也會減少對于勞動力的需求,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估計,到2030年,可能有多達2.2億中國工人需要換工作,占中國總勞動力的30%,而物流一直被視為勞動密集型行業,面臨這樣的沖擊,勢必需要快速的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由此可見,傳統的教學空間布局、教學組織模式、教學方法與技術等已經無法適應工業4.0背景下物流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1.物流管理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1物流管理專業教育模式創新體系缺乏系統性

        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總體思想要求突出培養相應專業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新文科建設要求通過跨專業、跨學科、跨界甚至跨域整合突破界限壁壘,運用“新”(新經濟、新技術)、“融”(嵌入式、交融感)、“通”(跨學科、跨領域)、“特”(有特色、很特別)的新文科思維,創新運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產學合作協同優化、創新設計新時代文科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內容體系、教育教學方法、科教融合模式和教學評價機制等,推動跨學科深入交叉互滲、跨領域深度融合貫通。這與物流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標準不謀而合,因此融合新文科建設思路是深化物流管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但物流觀看了創新教育需要將改革策略及具體舉措集成在一個系統的、立體的、全面的適應性體系建設上,只是通過增加課程的實踐環節無法形成一體化的課程計劃;單純運用一些類似翻轉課堂、課堂APP等授課技巧也只是舊有教學模式的完善。

        1.2物流管理人才培養目標設置與社會發展趨勢沒有保持一致

        需求的刺激、市場結構優化和技術變革等改變促進了中國物流業的快速增長,“互聯網+”促進了傳統物流產業的變革升級,人工智能、物聯網和區塊鏈的結合,正在讓物流行業發生一場效率革命,這些都帶來了復合型專業人才的緊缺,從而制約了物流產業鏈的迭代更新。而物流管理教學的目標更多是舊有知識的輸出,在這一背景下,需要更加關注課程的設置與質量,培養物流管理人才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競爭力、領導力、新技術開發能力及社會責任等素養。

        1.3物流管理教改研究中對課程研究較多,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研究較少

        從中國知網CNKI數據分析結果可知,物流管理教改研究中“物流課程”的中心性最高,圍繞該關鍵詞,出現了“物流課程”,“國際物流”,“教學質量”,“教學改革”等高頻詞,也有結合行業發展背景進行物流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例如徐龍閃,肖紅波(2021),呂雪(2020),潘鵬(2021)等學者主要研究了在互聯網背景下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體系,但教改領域中針對數字經濟背景下物流管理創新人才培養相關研究較少。

        1.4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的應用不夠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以及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持續深入,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層出不窮,日益創新,發展迅速。其中典型的成果是北美地區高校教學技能培訓機構CaffarellaRS(2002)提出的BOPPPS教學模型,因強調激發授課對象的主動性,被全球超過100所大學和產業培訓機構所推崇。因為物流同時根植于工程和管理實踐的,既體現了工程與管理門類學術研究主題的綜合,也體現了物流實踐中工程技術與管理方法的交叉融合,因此麻省理工大學創立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為物流管理教育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也為我國的物流管理新文科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CDIO的核心思想在于鼓勵學生以主動的、理論聯系實踐的、課程之間相互交融和有機聯系的方式進行學習。CDIO理念與教育模式的創新在很大程度上逐漸成為中國高等工程教育界重要且具有巨大影響力的改革行動之一,迄今為止,CDIO在中國的發展已逾十年,但CDIO模式多數仍局限于機械、電氣、化工、土木、農業類專業,因此結合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現狀,我們認為“BOPPPS-CDIO”教育模式更能夠有助于復合型、多元化創新物流管理人才的培養。

        1.5提高管理管理課程群教學效果的需要

        物流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的位置,物流行業的應用型人才需求和教學效果并不匹配。目前整個教學環節與實踐中存在著重傳授理論知識、缺乏系統化的學生能力培養,理論實踐相互脫節、學生興趣不濃的現象,教學模式難以匹配學生數學素養參差不齊等問題。

        2.數字經濟時代對物流管理創新人才的新需求

        2.1數字經濟時代對物流就業的影響

        數字經濟的概念最早是由DonTapscoti在20世紀末提出,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白皮書(2020年)》中對數字經濟的概念進行定義:“數字經濟是以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數字技術為核心驅動力,以現代信息網絡為重要載體,通過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提高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構經濟發展與治理模式的新型經濟形態”。數字經濟發展造成了物流管理勞動力市場兩極分化。一方面,數字經濟催生了很多新模式和新業態,例如尤其在消費市場創造了大量物流新就業機會,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的特點,物流業中重復性、機械性勞動更容易被機器和軟件替代,此類崗位大幅減少,一線工人的工作日也將因自動化而重新配置。

        2.2數字經濟時代對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的要求

        我國非常重視物流產業人才培育,截至2018年,全國開設物流管理專業的高校就達396所,而物流智能化,物流平臺,物流資本化,物流新零售等創新經濟所需要的物流人才培養規模過小。從物流行業細分領域人才需求表(見表1)不難看出,數字經濟時代對創新型物流專業人才的要求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邏輯思維能力強、具備數字化思維和能力。二是熟悉物流服務行業的業務模式及流程。三是能通過數字的牽引,具備整合管理、業務和技術的能力。

        3.數字經濟時代物流管理創新人才培養路徑

        3.1基于數字經濟背景建立物流管理創新人才分層教學模式

        3.1.1融合數字經濟設定層次化培養目標通過對政府、企業、科研院所的調研走訪,研究數字經濟背景下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對物流管理就業狀況的數據收集分析整理,同時整理物流領域需要的數字技能,建立通用的數字技能分類,例如物流數字化開發類,物流數字化運營類等,根據技能分類和勞動力市場需求的指導,制定和實施具有針對性的培養計劃。在教學目標上,融合數字經濟設定層次化培養目標,促進知識、能力、素養的有機結合,按照培養目標和社會需求建立分層次教學體系,確定培養目標和知識能力體系,對學生進行基礎層、應用層、創新層分層次分階段教學的培養。通過層次化培養目標解決學生基礎差異,教學與實際脫節的問題,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將課程理論內容相互銜接與融合,形成較完整的解決問題的理論體系與思路。教學計劃上,擬定培養高水平管理人才的教學計劃,使課程的教學計劃能夠與宏觀經濟、產業發展、企業實際需求實現良好的對接。

        3.1.2提升教師數字經濟和專業知識水平當今的物流業很難避免數字化競爭,現代物聯網,人工智能,云技術,區塊鏈,流程自動化RPA等數字技術的加速創新迫切需要提升高校教師的數字經濟相關知識和技能,因此,通過讓教師參加數字經濟及相關技術的培訓、學習、講座和研討等方式,并通過校企合作項目,讓教師進入相關企業進行實踐鍛煉,提升教師的數字經濟素養。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雙導師制度,引進企業教師,充分發揮豐富實踐經驗的優勢,企業教師不限于物流行業,互聯網、新零售、電子支付等高科技行業,這些導師一方面能彌補高校教師實踐經驗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也能夠生動還原企業營運環境。在高校物流管理專業建立專業教師、企業導師、職業指導三重師資隊伍結構,進行通識教育,物流專業教育,職業教育培養教學,著力培養既具備物流知識技能又具備計算機、大數據知識技能的高素質物流人才。

        3.1.3豐富物流數字經濟教學內容教學內容上,堅持理論與需求、經濟、技術、產業鏈等環境變化以及物流與金融,IT,工程學,建筑等其他學科的有效融合,增加物流數字化運營管理的知識體系與發展動態知識學習內容,保持知識結構的前沿性和時代性。在課程設置方面,應在設置經濟、管理、工程等一般理論課程的基礎上,針對不斷更新迭代的細分領域,例如物流與金融學科的融合產生出的倉管質押、代收支付、貨車信貸等細分領域;物流與IT的融合產生出的車貨匹配、智慧物聯網等領域;物流與工程學的融合產生出的AGV、無人機、自動化倉儲分揀等領域,合理設置區塊鏈、大數據技術與應用、智慧物流營銷與管理、互聯網金融與管理等課程方向,將物流與供應鏈的知識進行深度融合,突出智慧物流與供應鏈的發展特色。

        3.2利用數字技術實現多渠道學習和教學

        一是加強數據資源建設,搭建“數字技術+物流”教育平臺,平臺教程和案例數字資源庫由教師和企業共同參與、設計和完成;運用“BOPPPS有效教學模組”作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設計的“基本架構”,充分利用數字技術,通過在線課程,智慧課堂、學習通等方式豐富教學過程,并合理利用這些平臺對學生學情等數據進行分析,營造參與式教學氛圍,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手段提高教學質量。;教學實踐上,持續豐富實踐教學內容,達到“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效契合,增加物流仿真實驗等實踐項目、企業實地研究和實習機會,激發學生對實用技能的興趣,培養學生考慮數字經濟背景下解決復雜物流管理問題的綜合能力與高級思維;二是強化實踐教學體系,豐富和完善教學實踐。通過構建實驗教學平臺、學科交融討論平臺和課外實踐平臺,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實現課內與課外、理論與實踐的對接。強化實驗教學。結合理論講解和案例教學,認真開展實驗教學。教師充分應用實訓場地、設備、軟件指導學生在實驗課堂上動手完成各項模擬業務操作,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組織學生參加各項競賽活動。每年由學生組建團隊,參加全國各項物流大賽,學生主動參與,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合作意識。用“課程+興趣+社會”的教學為學生創造有意義的學習經歷,鼓勵學生觀察家鄉或者身邊的實際情況,綜合運用物流成本、管理學、微觀經濟學等物流管理等文科知識提出解決方案。增加校企實習實踐考核力度。企業實習不局限于熟悉物流日常操作,建立學校和企業雙向溝通渠道,教師和企業導師共同指導同學物流實習,鼓勵企業問題進課堂,課堂理論企業應用,利用APP,QQ,微信,騰訊課堂等數字手段,進行現場討論并提出有建設性的方案。

        3.3多維度考核評價機制,解決重結果輕過程的問題

        實行過程性考核與多形式考核的有效契合,提高考核的全面性、實踐性。構建多維度教學效果評價體系,重視學生參與度和過程考核,課程考核包括試卷考核,線上答題,線下調研,成果匯報等多種形式。評分采用試卷評分,課堂和線上討論評分,同學互評等方式。優化評價方式。加大線上考核比例。線上考核內容應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進行權重設計,比如線上考勤,學情考核,課堂APP討論等,提高學生主動性,鼓勵學生觀察身邊現象,自發擬定討論話題。線下學習布置進階式任務,提高可操作性,增強學生物流方案設計能力。優化實踐環節評分體系。除了考核學生現場實習表現,同時要求學生針對企業問題提出獨立的方案,在最后的評選環節,由學校教師,企業導師和同學組成的評分組根據實際情況得出綜合得分。該分數是小組間橫向評比、集體評議的結果,能更加客觀地反映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實際水平。

        4.結語

        第3篇:人工智能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范文

        關鍵詞 :     人工智能;人力資源服務業;服務模式;創新;

        一、引言

        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應用到很多領域,目前在人力資源服務業中也有了較為成熟的應用,并且未來可能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在2017年7月,《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了相關細則,明確指出了當下人工智能發展的戰略目標,到2030年時,中國人工智能的相關理論以及總體技術將得到更大發展和完善,總體技術水平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明確提出要將人工智能的地位提升到國家戰略發展方向層面,這也意味著政府將大力支持相關的企業發展。行業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投資規模大概400億美元,其中中國達到280億,占比近70%。與此同時,AI技術的應用和發展也給中國人力資源服務業帶來了更多的沖擊和變革。

        二、人工智能時代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現狀

        (一)人工智能時代人力資源技術更豐富。

        人工智能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AI技術的蓬勃發展,更極大程度地改變了當下的服務業現狀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其中衍生出來的定位技術、語音技術、人臉識別、VR虛擬等漸漸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之中,同時也促使著很多企業、家庭、學校等開展信息化的智能建設。生活逐漸走向人工智能化,不僅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節省時間,還能不斷創新當下的管理模式。對于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來說,新一代的人工智能信息技術給創新企業培訓和管理機制等帶來新的生命力。

        (二)人工智能促進人力資源業務升級。

        目前,人工智能在人力資源招聘業務中也得到了很有效的應用。例如,招聘時AI工具能夠減少人力資源成本,通過初步的問詢來獲取到候選人的基本信息,再通過網絡大數據的審查來篩選出一部分更合適的候選人。此外,AI還可以響應一些查詢功能,實現快速填寫申請,針對性篩選申請人,這就極大程度地提升了效率,簡化了當下的候選流程,提升了候選人的體驗感。

        圖1 全球智能人力資源典型企業圖

        在實際的人才招聘過程中,通過AI機器人和虛擬界面的使用實現了候選人的初步信息篩選,對其綜合素質、專業能力等進行評定,這也意味著企業的面試效率會大幅度提升,能夠更加針對性的選擇適合企業發展的人才,對其各項標準進行量化。

        總之,企業在使用人工智能的處理中,要更多的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緊隨時代的發展趨勢,不斷對傳統的單一體制進行革新,創新企業的各項管理體系,通過智能選才、智能留才、智能共享的模式來提升企業的實際效益。

        (三)人工智能促進人力資源行業發展。

        隨著不斷提高的市場需求,我國人力資源行業的各類服務已初具規模,如獵頭、人才中介、管理咨詢、網上招聘等,在人力資源行業中,一些龍頭企業也開始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增強競爭力,提升企業能力,使服務業機構更加完善。當下,人力資源行業中的人才中介、獵頭、網絡招聘管理、咨詢等都已經形成了較大的發展規模,很多人力資源服務企業也進行了信息化的建設,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在如今智能化的管理體系改革之下,保留了傳統人力資源系統中的優良傳統,同時增加了員工線上招聘、績效評估以及員工關系管理、線上開發等環節,使其人工智能朝著更加普及、更多層次的方向發展,讓員工和客戶都成為現代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使用者。同時,也在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數據挖掘等方面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應用。(圖1)

        三、人工智能時代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人力資源服務業專業人才短缺。

        目前,人工智能技術成為了未來競爭的戰略性領域,因而集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知識與AI技術甚至大數據分析能力于一身的復合型人才極為短缺。近年來,這種人才短缺的狀況愈加嚴重,據調查,我國某些地區目前這種復合型專業人員嚴重缺失,從而造成了很多行業發展緩慢甚至滯留不前。比如,對于很多大型企業來說,人力、物力等成本較為豐富,在信息化以及智能建設過程中也會處于領先地位。而對于一些小型企業來講,受到物力、財力等各方面的制約,無法使用成本較高的人工智能設備,這種情況也會限制相應的信息化建設,雖然在當下通過人才共享形式能夠緩解人才短缺等問題,但是從長遠的發展角度來看,人力資源服務的綜合性人才仍然有著較大的缺口,要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必須重視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二)產業鏈條需拓展。

        由于我國對于人力資源的整合力度較差,其發展歷史較短,可發展的空間依然較大,與國外許多發達國家相比,它還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形成完善的產業鏈,以至于我國人力資源產業鏈相對來說不完整。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社會,若想不落后于世界的腳步,就要合理拓展產業鏈條。在2018年推出的《人力資源市場暫行條例》中明確提到要大力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為此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產業鏈條,提升人力資源的整合力度,推進精細化管理,不斷的提升國際地位。而中國作為人力資源大國,對其服務業的戰略目標調整也應當契合當下的國際發展趨勢,不斷的提升人力資源服務業的地位,更好地整合當下的人才,才能完美發揮人才的重要作用。

        (三)服務體系需完善。

        對于人工智能時代的發展來說,許多人力資源的服務業都集中于職業介紹和人才招聘之中,發展的范圍較為局限;另外,內部也缺乏完善的理論體系,很多產品的結構并不合理,分工不明確,服務不細化,這些都會影響到人力資源服務業的長遠發展。再次,當下其主要利潤來源于提供供求信息等初級產品,缺乏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服務產品。此外,新項目開發過程周期較長,對客戶的實際需求了解不全面,做出的服務產品很難完全符合客戶需求,所以產品缺少個性化和差異化。因此,在長遠的發展角度來看,缺乏合理性和完善性,加之城鄉發展不平衡和區域結構不合理等一系列客觀環境因素,并不能夠完全滿足中國當下日益增長的人力資源服務需求。

        四、人力資源服務企業創新策略

        (一)培養復合型人力資源服務業專業人才。

        首先,對于當下的人力資源服務行業來說,積極培養復合型人力資源人才是大勢所趨,因此許多高校可以建立起更多的人力資源相關專業,積極地進行校企聯合,培養出行業發展所需的綜合性人才。高校應當與一些知名的培訓機構和企業公司達成長期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的基地,也能夠使得學生更好地完成理論向實踐的轉化。通過專業導師以及行業人員的帶領,提升對于整個行業的認知度以及專業水平,學校也可以將其納入到相關的人才培養計劃之中。其次,還要不斷拓寬人力資源服務領域,更多與AI技術等新技術融合,增強自身競爭力。要想提升競爭力和自身的綜合實力,首先就要完善相關的人力資源服務業的管理制度,為接下來的長遠發展提供更好的理論指導方針。再者,要想更好地促進人力資源服務業的長遠發展,就要進一步與相關的政府部門、行業協會、高校、科研機構等達成緊密合作。緊隨當下的時展趨勢,了解人力資源市場的實時發展動態和行業內在規律,通過科學的總結當下的發展情況來提出新的發展思路,通過跨界聯合與企業之間達成共贏,探索當下人力資源服務領域的新方向,增強自身的價值產業和核心競爭力。

        (二)產業鏈條多元化。

        由于人力資源的服務業涉及到的范圍和領域較為廣泛,因此完善產業鏈條,構建更加科學的管理機制尤為重要,很多企業講究的是工作效率,更注重服務中的完善性。這種情況下人力資源服務行業要提供服務的多元化和鏈條化,注重產業模式的打造,積極實現服務對象的跨界,不斷的革新當下的管理理念和思維,為顧客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

        隨著管理理念的不斷進步,企業內部的員工、HR等從事人力資源服務的對象,其相應的工作方式也應當積極革新。在當下,服務對象面臨著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因此想要制定出更加完善的服務方案,就要密切關注服務客戶的需求動向,并以此來做出相應的數據報告和分析,進一步降低成本,提升工作效率。

        在人力資源服務模式的探索過程中,服務客戶應當作為第一宗旨。服務客戶應該細化到特定的人,包括職業技能培訓、員工、求職者等一系列特定的角色。除此之外,還需要拓展到職業生涯規劃、求職者培訓和再利用的整體產業鏈,為企業領導者提供領導力培訓、團隊管理和溝通技能等培訓。

        在多元化經濟中,也要注意服務提供渠道的變化。在傳統的服務渠道中,所有的服務都是由員工提供的,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服務方式變革的不斷進步,機器人和軟件在服務提供中的地位越來越高。經紀人和平臺將取代之前的供應商,直接提供服務。

        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不斷發展,與其他行業跨界融合的趨勢也需要體現在多元化上。在新常態經濟下,新零售等變革需要重點關注。借鑒這一理念,人力資源企業也需要關注“人力資源+保險”和“人力資源+零售”的方向,以此來探索跨界產業鏈融合發展。2020年3月1日,《中國人力資源服務業白皮書2010》正式。據介紹,“十一五”期間,我國人力資源服務業在多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有了巨大的發展。“十二五”期間,我國人力資源服務業信息化程度將不斷深化,產業鏈將趨于完整,鏈條發展將更加精細。

        (三)服務體系完整化

        1、服務結構智能化。

        當下科技的飛速發展為人工智能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保障,服務體系在人力資源服務模式的完善過程中更應該依靠大數據技術和云計算等技術,來確保科技和人力能夠更有效的融合。在相應的服務結構智能化的過程中,主要依賴于科學和技術,比如通過各類數據庫以及信息化工具的使用來達到管理成本的降低,工作效率的提升等。而智能化的建設主要注重人工智能和互聯網的工作模式,比如“互聯網+招聘”、“互聯網+社保”、“互聯網+服務”等這些工具的使用,極大程度地改變了人們當下的生活方式,將日常的生活推向智能化建設,同時引入了區塊鏈等技術,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方式來打造人力資源服務公司的一些智能化平臺,實現服務效率的提升。

        2、服務領域擴大化。

        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服務制度體系以及相關的指標核算方式能夠進一步提高服務效率,并且增強與企業部門、行業協會、高校科研機構的密切合作也能夠增強對于人力資源市場的了解程度,掌握行業的最新動態,因此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可以根據相應的發展趨勢來制定服務模式和企業策略,實現人才資源的最大整合,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價值和競爭力。

        3、服務模式精細化。

        為了進一步提升市場占有率,人力資源服務的模式應當進行積極革新,不斷的進行工作和責任細化,在細化過程中,應當設立起一定的客觀標準,首先要進行群體定位,細化服務點。比如,兼職招聘、高端人才招聘、海外人才招聘等應當劃分在不同的維度,并且通過不同客戶的實際需求來設定更為合適的服務標準,能夠更好地進行服務環節細分,提升客戶的滿意度,達到市場擴容,以此能夠促進市場競爭優勢,獲得價值最大化的產業鏈。

        4、服務模式豐富化。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企業可以引進體驗式服務、一對一專人服務、自助式服務三種方式豐富服務模式。體驗式服務是來源于體驗經濟,是一種服務于客戶的新思路,基于客戶的內心和心理需求,從而定制出個性體驗式服務。并且,大量研究表明,體驗的改變可以促進行為的不自覺的改變。“一對一”專人服務是為客戶以及特殊化服務客戶所提供的最具個性化的服務。通過一對一專人服務能夠更好的提供針對性的服務措施,帶給客戶滿意的體驗感,尤其是在2020年經歷過疫情之后,很多服務機構進行一對一專人服務,能夠更好地根據企業的發展狀況來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保證在當下供給改革,在企業全面轉型的過程中,使得企業更好地與時展接軌。自助式服務就是在整個服務的過程中,沒有他人的幫助,只有自己一個人享受服務的全過程,這更加體現了智能化與服務的一體化。能夠成功地體現出人力資源服務的優勢,不僅健全了當下的管理模式,還能夠通過信息化的智能系統來推行各項政策。

        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都將人力資源看作企業長遠發展的主要競爭力,因此要積極完善相關的人力資源體系管理,充分發揮企業中人力資源的重要作用,同時借助第三方服務機構來健全當下的管理體制。尤其對于目前的經濟發展來說,人力資源的系統化管理,對于企業的長遠發展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為企業建立了一個更加全面、規范的網絡工作平臺。

        在企業角度來說,降低企業服務成本和提高企業服務水平的最佳途徑就是積極推進客戶自助服務,同時,也是現代服務業信息服務的創新理念和創新手段。企業有了從傳統手工服務模式向電子自助服務模式轉變的新思路,并且憑借著良好的規劃和策略徹底執行實施,一套好的、人性化的自助式服務(ESS)系統不但能夠幫助企業減少行政負擔,簡化內部流程,提高員工的生產力和工作效率,并且還能夠改善員工的滿意度和參與度。

        五、結語

        總而言之,人工智能的趨勢無法阻擋,整個行業或將迎來巨大的變革。對這個行業來說,這也許不是一件壞事。隨著人工智能的蓬勃發展,提供更有價值、更人性化的人力資源服務將成為可能。而對于這個行業來說,也可以更好地在商業和科技理論方面提供更多價值探索。

        參考文獻

        [1]鈔慶陜西省高校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調查研究[D]西北大學, 2016.9(04).

        [2]曾湘泉,蘇中興改革開放30年回顧:人力資源管理在中國的探索、發展和展望[J]中國人才, 2017(03)-

        [3]李宏秋山西省高校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研究[D].山西大學, 2018(05).

        [4]王萍,姚冉“機器換人對制造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J]統計與管理, 2017(04).

        第4篇:人工智能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范文

        關鍵詞:機械工程;自動化;發展現狀

        0 前言

        目前我國最大的矛盾便是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自動化在機械工程中的應用極大的提高了生產力,符合我國現今國情,因此國家大力支持推進自動化技術在機械工程中的應用。機械工程自動化對技術要求甚高,目前在我國發展受到一定限制。

        1 我國機械工程自動化現狀

        機械工程自動化即將自動化技術帶入機器或裝置,在機器或裝置設計、開發、運行過程中,對各個環節用自動化進行全程控制,自動化的發展對我國生產力帶來了很大影響。機器或裝置運行的自動化從直觀角度來看,節約了部分勞動力,降低了整體的生產成本。自動化控制機器或裝置能減少實踐工作中偶然誤差,工人即使工作無誤,也可能因為個體差異對產品造成影響,自動化控制運行過程可降低此方面的誤差,提高產品質量。由于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上、技術上、生產力上都受到國情約束。在自動化技術層面,我國還處于單子自動化、剛性自動化階段,而發達國家已經達到集成自動化、智能自動化,技術水平明顯優于我國;在企業管理方面,很多企業受傳統觀念影響,墨守成規,不喜歡或沒有勇氣進行改革創新,桎梏了自動化技術在機械工程中的應用,限制了企業的進步。在人才培養方面,由于客觀條件限制,培養的人才多屬于理論型人才,缺乏實踐操作能力。人才培養除了受我國技術層面的限制,還因為培養的人員缺乏創新精神,沒有開拓創新思維的人士,對我國現如今的機械工程自動化毫無發展。

        2 我國機械工程自動化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機械工程自動化雖然能明顯提高我國生產力,但自動化技術在我國機械工程中應用尚存在一些問題。由于機械工程自動化技術還屬于較新的技術,在企業應用、實施方案等方面尚沒有明確的方向。機械工程自動化屬于高端技術,從技術的學習到設備的引進,就資金而言,對企業就是不小的影響,因此企業要想實現機械工程自動化必須要有完備的戰略計劃。在不影響企業周轉的情況下,抽出資金進行企業自動化改革,機械工程的自動化能大量節約勞動力,縮短勞動時間,長期應用下去就能為企業帶來盈利。人才流失、缺乏專業人才是我國機械工程自動化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人才是發展進步的關鍵,我國機械工程自動化方面的人才大多缺乏實踐經驗,只能紙上談兵,沒有將理論知識活學活用,而且由于人才管理不當,造成我國人才流失。為推進我國機械工程自動化的發展,首先要在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方面提高重視程度,加強專業知識教育,在注重理論教授的同時更要加強對專業人士實踐能力的培養,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實踐能力。還要注意人才的管理,專業人才流失是我國現今一大損失之一,影響著我國各方面的技術發展。提高待遇、吸納人才并注重潛在人才的發掘,充分發揮人才的力量,促進我國機械工程自動化的發展;我國自動化機械設備并不發達,和工業發達相距甚遠,機械工程自動化程度較低。對此我國應采取措施,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自動化設備。我國一些企業仍采用人工流水線作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有些企業采取半自動化流水線作業,就能明顯縮短車間工作時間,節約勞動力。很少企業能達到全自動化水平。隨著社會信息化發展,計算機技術的進步為機械工程自動化帶來便利。目前我國自動化正從單一、剛性階段發展為智能、柔性自動化。積極學習工業發達國家的優秀技術,能使我國在機械工程自動化發展道路上少走彎路。

        3 自動化簡介

        自動化具體分類很多,現今工業發達國家常采用智能自動化、集成自動化、柔性自動化,三者功能相互包含又略有不同,能起到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效果,以下對三者的功能及作用進行簡單介紹。

        3.1 智能自動化

        智能自動化就是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和神經網絡技術,來模擬和控制機械工程的某一個過程。智能自動化類似于一個完整的信息處理系統,能根據實際工作情況作出分析,系統按照數據庫數據分析運行時存在的問題,依照存入處理方法及時對工作方案進行調整,避免機器或裝置運行時出現故障,也能避免因人工判斷失誤,耽誤工程進行的情況。節約了勞動力成本,同時還能降低工作中的失誤率。

        3.2 集成自動化

        集成化管理有利于對機器或設備工作中出現的具體問題進行全面分析,集成功能使系統更加精準。集成自動化技術能有效地聯系起生產過程中的關系到產品的所有生產的信息和技術,符合實際生產情況,在工業發達國家得到廣泛應用。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是集成自動化發展的關鍵,自動化水平與計算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完整數據庫的建立是集成自動化的基礎,完備的信息整合處理時集成自動化應用的關鍵,這些都有賴于計算機技術的發展。

        3.3 柔性自動化

        柔性自動化與剛性自動化相對,由剛性自動化發展而成。半自動化只能完成簡單的機械性重復動作,無法實現復雜或精細的動作。柔性自動化伴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產生,具有根據實際情況實際調整的能力。生產實際中可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情況,剛性自動化僅能按照固有模式進行死板的動作重復,柔性自動化一改剛性自動化的缺陷,結合實驗應力分析、數理統計、電子計算機技術等,提高系統的智能程度,有助于產品效益的擴大,有助于機械領域工業化發展目標的很好實現,也對機械制造業的發展與進步起到了推動作用。

        4 結語

        我國經濟隨著改革開放迅猛發展,有經濟為基礎,機械工程自動化技術也得到了飛躍。如今自動化已經滲入各個領域,在機械工程方面的應用明顯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產力。機械工程自動化的應用符合我國現狀,在我國有很好的發展前景,全面實現生產過程自動化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王輝,路立娜.機械工程自動化技術存在的問題及措施分析[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4,22(22):159-160.

        第5篇:人工智能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范文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高等金融教育;SWOT;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10-0008-03 

        2013年以來,互聯網金融快速崛起并深刻影響著金融學子的學習生活、社會實踐和思維觀念。一系列互聯網金融的新概念進入高等金融教育的視線:“大數據”、“云計算”、“社會征信”、“共享經濟”、“數字貨幣”、“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讓金融專業的師生既興奮又備感壓力。互聯網金融相對于傳統金融的思維觀念已經改變,經濟和金融明顯可分的界限被打破。當前,互聯網“經濟”、互聯網“金融”和互聯網下的“大數據”高度融合,渾然一體,不可分割。一切資金支付活動均通過移動終端進行,幾乎不需要現實貨幣參與,點對點的資金流動使得“金融脫媒”趨勢來得異常凜冽,基于大數據的分析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難題。受此影響,復合型人才和跨界發展不再是空洞的口號,傳統金融教育的專才培養模式不再可行。互聯網金融是新生事物,其實踐遠遠走在了當前高等金融教育的前面,對傳統高等金融教育產生強烈沖擊,但也帶來了變革和發展的機遇。因此,強化對互聯網金融教育的研究,通過互聯網金融思維重塑和再造高等金融教育勢在必行。 

        一、互聯網金融的優勢和特點 

        (一)大數據優勢 

        互聯網金融首先是從“草根金融”興起的,在民間金融“野蠻生長”和“亂象叢生”的時代中逐漸走向成熟,對傳統正規金融形成強大壓力。實際上,歷史上非正規金融發展緩慢的根源在于一系列困境的桎梏:信息不對稱導致嚴重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社會征信缺失、無足值抵押等。互聯網金融的出現,較好克服了這些頑疾,信息不對稱可以依靠大數據技術有效緩解,移動終端的廣泛使用結合人工智能使社會征信和債務催收都不再成為問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催生了眾籌、共享經濟等變革創業方式、生活方式的全新業態。 

        (二)人工智能優勢 

        與傳統金融相比,人工智能效率高,錯誤率低,模型不斷進行自主訓練和優化,大大提高了適應性,在量化投資、決策咨詢和風險控制等方面逐步取得優勢。人工智能的核心是機器學習,互聯網金融下每日新增的海量用戶數據,以及公司之間的數據共享使得感知機、決策樹、隨機森林、支持向量機、Logistic回歸、BP神經網絡等一系列機器學習的核心算法和模型不斷“學習成長”,在實踐中取代了傳統基于人工授信、核查和對客戶分類的工作模式。在不遠的將來,這種開放、大維度、多渠道的人工智能下的“智能”金融,必然取得對銀行依賴中央銀行建立的封閉客戶數據系統的優勢。 

        (三)“互聯網+”的后發優勢 

        “互聯網+”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智能化、去中心化、脫媒化、信息化以及便捷快速的推廣模式催生了各類體量巨大的新興業態,作為這些業態的基礎和共同體,互聯網金融擁有顯著的后發優勢,領先于傳統產業成為近年創新創業的最大落腳點。 

        (四)規模優勢 

        2008年以來,互聯網金融的交易規模迅速擴大,經營上的規模優勢日益明顯,各項交易成本明顯下降。與傳統金融業態不同,互聯網金融由一系列的產業鏈構成:征信、借貸、催收和服務等環節可分散于不同的公司,在業務模式上可以靈活分散也可有效整合,每一環節聚焦其優勢業務,可將規模優勢帶來的低成本優勢發揮到極致。 

        (五)雙創優勢 

        2013年以來,互聯網金融的交易成本低,可有效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交易效率高等的優勢愈發明顯,不斷與其他行業形成跨界融合發展,催生創新,推動創業,極具雙創優勢。一是依托互聯網的移動支付業務的快速發展,不僅遠程支付場景不斷完善,近場支付也在爆發;二是支付產業鏈的受理端及其延伸的綜合金融增值服務——海量支付數據以及數據驅動的增值服務,為互聯網金融企業帶來了新的發展;三是區塊鏈技術的融合運用引爆了“跨境支付”的探索熱潮;四是在P2P等典型的互聯網金融業務模式上,從以往只提供信息中介服務平臺的模式創新發展出了引導P2P平臺與擔保機構合作、整合線上與線下服務以及增加債權轉讓等服務的新型模式;五是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幫助互聯網金融公司開展客戶的理財或量化投資業務;六是基于互聯網的共享經濟大大便利了人們的生活體驗和觀念。 

        二、當前高校金融教育應對互聯網金融沖擊的SWOT分析 

        表1是高校金融教育應對互聯網金融沖擊的SWOT分析矩陣,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為當前高校金融教育如何應對互聯網金融的影響提供了分析思路和依據。 

        (一)優勢 

        首先,傳統金融教育具有雄厚的人才基礎和優勢。自20世紀80年代我國建立高等金融教育事業以來,到目前為止高等金融教育已取得質的突破,金融專業的品牌認可、高考招分、學生素質、國際化程度、畢業后的薪資水平、社會評價等各項指標均處于各行業的前列。同時,國內金融領域在國際一流期刊發表的論文數量也在整個社會科學領域處于領先地位。其次,當前高校金融專業的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一般采取模塊化搭建的思路,從公共基礎、學科基礎、專業培養、素質教育和實踐實習等方面進行模塊化管理,具有良好的可拓展性,互聯網金融的相關課程可根據不同專業需要,進行優化組合,體現功能性。第三,互聯網經濟和互聯網金融給高校師生帶來了良好體驗和觀感,高校師生有充分的積極性迎接新專業的建設和發展。 

        (二)劣勢 

        傳統金融教育是單一化的金融專才培養模式,一般分為貨幣經濟、金融市場、投資、金融工程、銀行經營與管理、公司金融、家庭金融等方向,注重對貨幣、投資、資產定價、股票、債券和財務等“純金融”知識的講授,對大數據、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等涉及計算機與統計學習等跨領域的知識鮮有涉及。在互聯網金融的沖擊到來之后,我們發現業界需要復合型的跨界人才,單一聚焦金融領域的教學思維和模式開始變得落后和陳舊,金融教育需要“混業發展”。另一方面,教材建設相對滯后。目前,比較缺乏互聯網金融的專業教材:一是自編教材的質量令人擔憂;二是優秀的互聯網金融的國外教材引用較少;三是互聯網金融跟風開設課程的現象比較突出,沒有因地適宜,教學內容和難度都過猶不及,影響了教學效果。 (三)機遇 

        互聯網金融是朝陽產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當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人才極度缺乏,不得不采取“挖墻腳”的無奈之舉,導致銀行業人才流失嚴重。限于人才奇缺,互聯網金融目前的進入門檻較低,人員素質和水平良莠不齊,原因在于高校對互聯網金融人才的培養處于摸索階段,傳統金融教育畢業的學生青睞于在正規金融行業就業,對以民營企業為主的互聯網金融行業心存疑慮甚至偏見,人才供給嚴重不足。顯然,傳統金融教育向互聯網金融教育轉型發展的機遇巨大。不僅如此,互聯網金融還在科研立項、論文選題、學生的實習實踐、就業創業、高校金融教育的學科點申報、專業建設和師資培養等方面開拓了廣闊空間,前景可期。另一方面,相對于傳統的金融業而言,互聯網金融是典型的跨界金融,從一開始就在進行業務模式的細分和產品之間進行內部整合。互聯網金融也正在逐步通過用戶、大數據和場景的互動來實現對銀行、證券、保險、基金和資產管理等傳統金融機構進行強有力的整合運作。互聯網金融的跨界整合實現了不同行業功能的有機結合,推動了我國區域經濟在空間和深度上的拓展。互聯網金融需要既懂得信息技術又懂得金融業務、營銷和管理知識的跨界復合型人才,這就對高等金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從高等金融教育實踐來看,金融、計算機及營銷和管理類專業的教育還是各自為政,獨立培養,忽略了跨界知識的構建,導致學生難以適應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四)挑戰 

        首先,傳統金融教育“分業培養”的理念和當前互聯網金融“混業發展”的現實需求嚴重沖突,需要解決“并軌”發展問題。其次,傳統高等金融教育的課程設置和培養體系相對成熟,然而,互聯網金融的實踐遠遠走到了學校教育的前面。再次,互聯網金融教育強調“長尾性”。與傳統金融的“二八定律”正好相反,互聯網金融的優勢在于服務80%的小微客戶,推廣的是普惠金融的理念。但在傳統金融教育中關于普惠金融、微型金融的相關課程幾乎從不開設。消除“教育偏見”達到在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之間的教育平衡,更加注重“長尾性”仍然任重道遠。 

        三、結語 

        高等金融教育承擔著為金融行業輸送急需人才的重任,也是社會和家長的關切所在。互聯網金融是未來金融行業的制高點,需要高校金融教育培養復合型人才,要求他們具備金融學知識,理解金融業務的原理,掌握信息化技術并能對大數據進行分析,還要具有一定的營銷和管理能力。因此,主要的啟示有如下幾點:(1)注重學科交叉,優化課程設置,培養復合型人才。(2)加強師資建設,促進傳統金融教育向互聯網金融轉型發展。(3)加強互聯網金融的“產學研”的合作,樹立“干中學”的務實求真精神。對此,高校金融教育是有優勢的,要秉持開放理念加強彼此合作,使研究向應用轉化。(4)加強對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關注,引入相關課程。此外,在互聯網金融風險高發的背景下,高等金融教育也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適時向社會進行互聯網金融知識的推廣和普及,提高民眾規避風險的能力,達到普及金融教育的目的。 

        [ 參 考 文 獻 ] 

        [1] 劉小銘.淺析互聯網金融現狀及風險[J].經營管理者,2016(23):313. 

        [2] 楊竹清,張超林.互聯網金融對我國高等教育金融的啟示[J].金融教育研究,2016(5):82-88. 

        [3] 劉源.論技術經濟學課程的分階段培養模式[J].中國市場,2016(48):167-169. 

        [4] 謝水園.企業的業務骨干參與大學課堂教學常態化研究——以《國際貿易實務》為例[J].亞太教育,2016(30):89. 

        [5] 謝水園.論外貿通關實務課程中多種教學方式的運用[J]. 中國市場,2014(22):149-150. 

        [6] 胡燁丹,潘錫泉.互聯網金融語境下的金融職業教育模式創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34):93-95. 

        [7] 劉變葉.互聯網時代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挑戰及應對措施[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5(5):1-5. 

        第6篇:人工智能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范文

        2012年學校財務信息管理專業成功申報后,前后已經迎來了2013、2014兩屆學生,作為一門融合財務會計與信息技術相交叉的新專業,專業建設不僅要秉承傳統的財經學相關理論,而且還要適應信息化時代的市場需求,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時值今日,具備“智能化行為”特征的“智能化企業”成為大多數傳統企業的需求。在經過專業內全體教師多次反復調研、考察、研討、學習后,2014級財務信息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初步確定為:數據分析引領財務決策信息化。在此基礎上,專業定位設計提出三個層次要求:基于財務會計、強化數據分析、服務管理決策。

        二、商務智能課程定位

        課程定位需要與課程體系相輔相成,要思考并把握本門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財務信息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基本遵循“三步走”思路,即第一學期注重財務會計基礎理論知識的教授、第二學期突出數據分析核心知識的教授、第三學期側重決策智能前沿知識的教授,形成的梯隊知識體系助力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施。

        (一)從跨學科特性來看

        商務智能課程是一門集管理科學、信息技術、數據統計和人工智能等多個前沿領域的交叉性學科課程,順利完成該門課程的授課需要前導課程的支持,因此,商務智能課程在以上三層梯隊知識體系中位于最后一層。

        (二)從其最早的概念闡述來看

        美國加特納集團分析師HowardDresner認為商務智能描述了一系列的概念和方法,通過應用基于事實的支持系統來輔助商務決策的制定。可見,商務智能是商務分析中輔助決策的有效利器。

        (三)從大數據時代背景來看

        各國政府都在強調“基于數據驅動的決策方法”,商務智能與生俱來采用的數據倉庫、聯機分析處理和數據挖掘等核心技術體系有效地支持了數據驅動全過程,合理利用并可以成功將數據轉化為價值。綜上,結合專業定位,商務智能的課程性質是專業核心課,其課程定位設計為“基于數據驅動的決策方法,變數據為價值。”

        三、先修/后續課程銜接設計

        目前,在全國,商務智能課程主要在計算機類、經管類(信管、電商、物流)等本科層次以上專業開設;在財經類專業且面向高職層次開設商務智能課程,還屬罕見;這是本校適應“后信息經濟時代”市場需求、實施專業創新與課程改革方面的具體表現。作為一門面向財經類高職生開設的新興發展課程,如何區別于計算機、軟件等專業已開設的類似課程,如何貼近財經類高職類學生的注重動手能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等特點來開設這門課程將面臨著眾多挑戰。但是,在大數據時代,如果將大數據看成是一種資源,商務智能則是一種驅動力,二者已成功且廣泛地應用于金融服務業、交通運輸業、通訊業、零售業、能源與公共事業等各行各業中;而且,財務分析已然成為商務智能在眾多行業中一個重要的應用領域。因此,在財經類專業開設注重數據驅動財務決策過程的商務智能課程已勢在必行。只是,在開設這門課程時,要從實際情況出發,既要考慮當下財經類專業全局課程體系安排,又要兼顧商務智能課程本身的特點,充分思考商務智能課程與先修課程和后續課程之間的邏輯關系和銜接要求。

        (一)先修課程

        商務智能的先修課程安排可以從以下五個層次分析。第一,商務智能作為計算機、數學、統計等基礎學科相交叉的前沿學科,需要學生能夠綜合運用這些基礎理論知識,因此,從學生知識能力的層次要求來看,計算機應用基礎、經濟數學、應用統計學屬于第一層次;第二,商務智能要整合企業的業務系統數據,作為數據加工廠需要學生充分領會“數據收集———數據處理———數據分析———數據展現———報告撰寫”的完整數據加工過程,本專業課程體系內設計的“財務數據分析”課程屬于第二層次;第三,商務智能作為多種技術綜合應用的解決方案,需要學生至少掌握一種主流軟件廠商提供的解決方案,并且要求學生能夠領會完整項目交付的全過程理念,數據庫原理及應用和項目管理兩門課程屬于第三層次;第四,商務智能作為決策工具,要求學生主要從財務層面學會運用企業經營領域內的決策支持理論,財務管理、財務分析與決策、管理會計等專業課程屬于第四層次的先修課程;第五,商務智能作為決策工具,學生僅從財務層面掌握決策分析的理論還是不充分的,還需要學生能夠了解企業經營全貌,增強學生對企業業務的理解能力,因此,作為第五層次的課程———企業經營沙盤課程恰好可以實現此銜接要求。

        (二)后續課程

        在大數據時代,幾乎每個人都生活在數據中,幾乎所有人都在制造和分享數據。“大數據如何讓商業更智能?”對這個問題的思考與回答成為引發商務智能后續課程開發的源動力。大數據要讓商業更智能,需要從流程優化、客戶洞察、營銷規劃、產品創新、物流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風險控制七個方面提升大數據對企業競爭的影響力。而作為商務智能后續課程的專業拓展課程其課程性質界定了其后續課程設計不能從這七個方面全面鋪開來講授商務智能的應用。因為,對專業拓展課程的范圍設計,需要對專業(群)進行相應分析,根據拓展課程對應崗位群的具體要求,確定與其相關性較強,交叉較多的領域進行。因此,我們選擇了從流程優化的角度去拓展商務智能的應用,選擇以“流程優化”為主題的“流程智能”課程作為商務智能的后續課程,通過這門課程拓展培養學生深入理解運用商務智能核心技術實現流程優化方面的能力。

        四、今后努力方向

        第7篇:人工智能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范文

        關鍵詞:CDIO教育理念;數字經濟;人才培養模式;應用型

        隨著信息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普及應用,數字經濟浪潮勢不可擋,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各方行業共識。據上海社科院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數字經濟體量為31.3萬億元,占GDP比重超過三分之一,達到34.8%,數字經濟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高達67.9%,中國正從數字經濟的追隨者轉變為領跑者[1]。百行百業開始意識到,在國家數字經濟戰略背景下,外部環境的數字化轉變已經決定數字化轉型將會是未來傳統企業的必經之路和戰略重點,誰能率先在包括企業戰略、營銷、商品、商業模式、管理乃至企業文化和思維方式等整體的數字化轉變升級中成功推進并取得成效,誰就能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下搶占未來發展先機[2]。在產業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應用型數字人才將成為未來市場上最為短缺的專業人才。一方面,數字技術和數字產業對傳統產業和原有就業崗位造成沖擊,造成就業崗位大幅度消減,同時數字技術及其相互融合也會催生出許多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繼而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3]。數字技術與數字化轉型帶來的上述雙重效應必將在未來重塑就業市場結構,同時伴隨著對就業人群數字能力的升級需求,應用型高素質數字人才將成為未來市場上最為短缺的專業人才。波士頓咨詢公司認為,當前中國數字人才缺口巨大,預測到2035年中國整體數字經濟就業容量將達4.15億,擁有“特定專業技能(尤其是數字技能)”對獲取中高端就業機會至關重要[4]。因此,在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如何培養與時俱進的數字經濟專業人才是當前地方高校急需面對的重要問題。

        1CDIO教育理念

        CDIO代表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它以產品研發到產品運行的生命周期為載體,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課程之間有機聯系的方式學習工程[5]。CDIO教育理念是:充分利用大學學科齊全、學習資源豐富的條件,以盡可能接近工程實際,涉及技術、經濟、企業和社會的團隊綜合設計大項目為主要載體,結合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使學生在CDIO的全過程中不斷地在理論知識、個人素質和發展能力、協作能力和對大系統(集社會、歷史、科技為一體)的適應與調控能力四個方面得到全面的訓練和提高。作為高度重視數字技能的應用型本科專業,數字經濟專業是系統培養具有利用數字技術來分析解決經濟問題,掌握在產業數字化過程中綜合性問題的發現、分析、設計、評價和改善能力,適應新型經濟業態發展所需要的復合型、高素質、應用型數字人才,這與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目標大體上相吻合,因此,基于CDIO教育理念來構建數字經濟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在理論上是一種可行的選擇途徑。

        2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數字經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2.1研究定位人才培養目標

        根據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的數字人才需求特點,數字經濟專業培養目標的設置必須體現以下三個特色:第一,注重應用。據波士頓咨詢公司預測,未來不僅需要擁有特定信息專業技能的人才,還需要大量與信息專業技能互補協同的跨界人才,具體包括數字戰略管理、深度分析、產品研發、先進制造、數字化運營和數字營銷等六類數字人才,這些人才需求無不體現出實踐性與應用型特點。第二,注重學科交叉融合。數字經濟專業辦學面向國家數字經濟戰略和數字化轉型背景,培養的是需要熟悉中國數字經濟運行規律與改革實踐,將來能夠從事有關區塊鏈、人工智能、電子商務等新興領域的寬口徑人才。這種人才呈現出顯著的、具有多學科背景的復合型人才特征,因此培養目標需要綜合考慮多學科的交叉融合。第三,強調數字化能力。數字經濟專業培養面向企業數字化背景下的應用型人才。實踐能力,特別是數字化能力,將是未來企業用人最重視的部分。培養學生包括數字戰略管理、數字產品、數字化運營以及數字營銷等方面的數字化能力,是人才培養目標的一個重要方面。

        2.2研究構建專業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

        在數字化轉型背景以及人才培養目標的導向下,基于CDIO教育理念,從系統工程的視角來研究設置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審視并處理好各門具體課程的邏輯關系,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教學方法等方面來組織課程大綱建設,優化課程體系。首先搜集政府部門、企事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代表,同類院校或相關專業的專家代表,本學科帶頭人以及本專業教師代表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充分調研市場人才需求特點來設置課程體系。在專業核心課程方面,注重包括經濟學、管理學、計算機科學、統計學、數據科學等多學科之間存在交叉性的內容,根據CDIO教學理念及其“做中學”的教學方法論,以盡可能接近企業需求或工程實際,涉及技術、經濟、企業和社會的團隊綜合設計大項目為主要載體,有針對性的培養數字化思維、實現數字化價值的綜合能力與素質,以此為導向來構建課程實施大綱。

        2.3基于CDIO理念開展案例教學、SPOC、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等教學方法革新

        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市場需要的是知識與能力雙優的高素質數字人才,在知識體系方面,需要掌握與技術快速發展相匹配的新技術、新產品,在能力構建方面,需要匹配崗位要求,不論從事服務、市場、還是研發崗位,既要具備良好的實踐技能,還要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利用當前“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理念、教育技術和教學成果,采取SPOC或雨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式,將更多的網絡課程資源利用結合到傳統課程教學中來,豐富教學手段,提升教學深度,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改善課堂教學效果。同時,在專業必修課(特別是多學科交叉的課程)開展案例教學,通過搜集行業應用案例,基于CDIO教學理念及其“做中學”的教學方法論,實施案例教學法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具有實際應用背景的場景或問題中來,引導學生通過溝通與合作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讓學生在“做中學”的過程中體會和掌握數字技能在各行業數字化轉型中的應用。該部分的重點,一是優化數字經濟專業的案例教學課程體系。明確案例教學法應用的課程,明確課程中的案例教學基本知識點與教學單元。二是建設案例庫資源。作為案例教學的基礎,案例庫將圍繞課程知識點,以盡可能接近企業需求或工程實際的綜合性項目來進行建設,兼顧體現專業辦學特色。三是組織實施案例教學、SPOC、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通過組織實施符合數字經濟專業培養目標的教學過程,并合適選擇案例教學、SPOC、混合式教學方式,講解、討論、歸納來向學生展現一個真實應用場景,學生按照問題或任務來開展組織多樣化的學習過程。

        2.4根據CDIO教育理念推進產教融合,打造產、學、研、創一體化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

        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推動下,未來5-10年是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時期,而國內高校開展云計算、大數據等高端數字化人才培養的時間不長,獨立于企業的學校教育在瞬息萬變的技術市場上不能滿足社會需要,市場上掌握相關技術和應用的人才十分短缺,幾乎供不應求。根據CDIO工程教育模式,實行符合國際標準、以工程項目生命周期全過程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實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我國高等教育數字化專業人才培養的發展趨勢。考慮校企深度合作方案,打造產、學、研、創一體化的校企合作模式,推進產教融合,一方面充分利用企業市場觸覺敏銳、反應快的特點以及優質數字人才資源,為高校專業教師和學生的數字化知識快速更新提供支持;另一方面,組織學生進入企業進行實訓或實習,或將企業現實項目或企業員工培訓工作直接帶入高校課堂,基于企業運營管理中完整的項目實施過程,引導學生參與到包括設計、部署、運維、優化等各項目階段,注重培養學生規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組織溝通能力,通過熟悉企業項目流程規范,提前理解和把握企業對人才素質與技能要求,體會并適應企業的工作環境、工作流程與工作模式。

        2.5構建數字化教學信息平臺,充分挖掘學生數據價值

        傳統教學方式通常嚴重依賴于教師個人的教學經驗來把握學生學情和教學方式,其弊端是無法客觀而準確刻畫真實學情,并且無法向其他課程教學進行復制和推廣。利用大數據信息技術構建數字化教學信息平臺,充分吸收當下“大數據+教育”的創新理念和思想,合理應用當前最新的教育技術和教學成果,可有助于實現上述“經驗式”教學向“大數據服務式”教學的轉變,有效加強課堂教學和人才培養的精細化管理,走出一條具有數字化特色的新型教學之路,增強專業辦學的競爭力與吸引力。該部分的重點有兩個方面。一是深度挖據學生數據的信息價值,促進個性化教學。利用后臺數據庫統計學生各方面信息數據,利用大數據技術和統計分析方法獲取學生畫像與學情報告,研究其學習過程存在的規律、特點和代表性問題,并對這些現象進行歸因,然后利用當下“大數據+教育”的創新理念和創新方法,研究設計符合學生性格特點和學習規律的教學情景和教學方案,采取具有針對性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實現因材施教。二是開展研究和探索在線教學方式。大數據技術與豐富的優質網絡教學資源使得在線教學成為未來教育的一種可行方式,可以聯盟兄弟院校相關專業,以課程共享的形式推動各校優質教學資源的開發和校級共享,竭力打造出多門精品課程,逐漸擴大平臺課程資源的廣度和深度。

        2.6構建科學而多元化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

        顯而易見,面向數字化轉型背景的應用型數字人才培養體系不能依靠單一化的評價方式,必須重點突出包括評價目標、評價主體、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等方面在內的轉變,構建科學而多元化的數字經濟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構建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第一,教育評價。利用數字化教學信息平臺進行數據挖掘獲取學生特征,對照CDIO教育理念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對學生的知識與能力要求,從教育活動、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等方面進行評價,為提升教育質量和決策提供可信依據。第二,學業評價。利用考試評價、考核測評以及心理測評等多種方式對學生完成學業所應掌握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進行科學評價。第三,社會評價。通過電話、郵件等多種途徑回訪用人單位和企業,設計調查表及時了解用人單位或企業對實習生或畢業生的滿意度情況,全面收集和分析用人單位或企業對人才培養工作的評價意見和建議,并匯總反饋給學院主管領導、專業教師以及學工進行調整改進。

        3結語

        國家數字經濟戰略和社會數字化轉型趨勢對未來就業人群的數字能力提出了升級需求,在上述背景下,本文以CDIO教育理念為指導,研究構建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的數字經濟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從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法以及人才評價等多個方面進行研究和探索,以適應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的數字人才需求,研究結果可以為地方高校推進數字經濟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和探索提供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全力推動數字經濟蓬勃發展[N].人民郵電,2019.[2]胡青.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機制與績效[J].浙江學刊,2020(2):146-154.

        [3]緊跟國家戰略,實現高質量發展——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周漢民在第五屆中國物業管理創新發展論壇上的演講[J].城市開發,2019(22):24-26.

        [4]檀盼龍,邵欣,張建新,李云龍.基于OBE+CDIO理念的工業機器人技術實訓項目設計[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8,35(11):189-193.

        第8篇:人工智能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范文

        ?P鍵詞: 智慧物流;仿真教學軟件;教學思考

        Key words: intelligent logistics;application of simulation software;teaching thinking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18-0295-02

        0 引言

        2016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互聯網+”高效物流實施意見》文件,將發展智慧物流作為一項國家政策。根據該實施意見,國家支持物流企業建設智能化立體倉庫,應用智能化物流裝備提升倉儲、運輸、分揀、包裝等作業效率和倉儲管理水平等[1]。在國家政策支持下,智慧物流將成為物流業發展的新增長點。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場。2016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230萬億元,社會物流總費用達11萬億元;預計到2025年,智慧物流市場規模將超過萬億元[2]。智慧物流的出現,對物流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慧物流更需要對智能物流流程、人工智能、大數據算法,倉、干、配的柔性自動化等熟悉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2]。普通高校物流專業的大學生成為物流企業需求人才的重要資源。然而,現高校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智慧物流對人才的需求要求存在失衡。多數大學畢業生只懂專業理論基礎知識,缺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專業實操技能。

        如何提高物流專業學生的物流作業的實際操作技能,已是當務之急。物流實操技能包含諸多方面,如條形碼設計、叉車使用、自動化揀選、包裝、物流軟件使用以及配送線路規劃設計等等。以Flexsim為代表的物流仿真軟件具有立體形象地向學生展示了物流實踐模擬的功能,加深學生印象,提高學生在使用物流仿真軟件方面的實操技能。邱建偉以Flexsim仿真軟件應用為例,分析了解決物流系統的“瓶頸”問題[3]。王瑞亮利用Flexsim仿真軟件進行教學實踐,表明基于Flexsim開發的物流仿真軟件可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掌握[4]。還有一些學者研究了其他物流仿真軟件在物流課程的教學中的效果[5][6]。本文側重于在智慧物流背景下重點分析物流仿真軟件教學模式和物流仿真軟件在教學中的作用。

        1 物流管理專業培養模式創新

        在智慧物流背景下,尤其受教育主體是95后大學生,需要創新物流專業的教學模式以滿足他們得需求。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1 情境化數字教學模式

        以情境化數字資源為內容,構建智慧學習環境,是滿足數字時代學習需求的教學模式。教師運用交互智能PAD進行授課。通過無線互聯,有效融入“教”、“學”、“評”環節,實現教學互動、即時測評、教學資源共享等多種功能。院校支持學生開展移動式學習、個性化學習與探究式學習,形成混合式學習。以“智慧物流”為主題,實現課堂與院校倉儲、運輸等仿真教學系統無縫對接,在仿真實踐環境中教師與學生、實時互連并及時反饋實踐成果,實現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與評一體化的智慧化教學。

        1.2 “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從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特征出發,由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問題探究與討論解決問題方法。通過小組討論,充分發揮教師與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支持學生進行啟發式學習與協作學習。這樣,才是“適合的教育”。在日常教學中打破理論課和實訓課的界限,將物流專業課程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于一體。同時,培養學生主動了解行業前沿技術與動態趨勢的意識。

        2 Flexsim物流仿真軟件簡介

        Flexsim系統仿真軟件是一款3D,全實時的離散系統仿真軟件,支持二次開發。廣泛應用于倉儲物流、交通運輸、生產制造物流。其面向實際系統直接建立比例真實的三維仿真模型。每個實驗項目由實驗目的、案例描述、多媒體視頻操作指導和若干小練習組成。該軟件提供一系列物流系統、交通運輸系統、生產系統的模板,方便建立物流系統中的各種物流設備。可用于倉儲和配送、配送中心操作、物流園區規劃設計、交通系統仿真、自動化立體倉庫系統仿真、訂單揀選、傳輸帶系統和布局、物流貨架,傳送帶、叉車、堆垛機、港口集裝箱船只的裝卸過程仿真等。

        目前Flexsim這款軟件被國內的500多所各層次高校導入用于教學,為高校的物流教學實驗課起了顯著的教學作用。主要適用專業包括:物流管理、供應鏈管理、物流工程、生產物流管理、機械設計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工業工程等專業。可適用的課程包括:電子商務與物流管理、物流仿真分析、倉儲配送、物流園區規劃設計、物流系統規劃設計、生產管理、供應鏈與物流、交通運輸等。

        3 Flexsim物流仿真軟件的教學思考

        Flexsim仿真軟件在物流管理專業教學中的主要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提高學生物流系統分析與應用能力

        學生利用Flexsim仿真軟件對實際的物流系統進行建模,可分析物流系統的作業環節。在建模的過程中加入生動的動畫,對物流過程和物流相關概念得到更加深刻的理解,逐步提高學生的物流應用和分析能力。

        3.2 應用于學生畢業論文設計

        畢業設計要求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各種理論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企業的生產問題。在物流畢業設計中,可以采用Flexsim 仿真軟件對物流管理的多個活動進行系統建模與仿真,如配送中心設計、自動倉庫設計、自動分揀設計、貨運站作業分析等。

        3.3 參加全國物流仿真設計大賽

        全國大學生物流仿真設計大賽是一項專業物流賽事,旨在促進在校物流專業大學生學習與實踐能力提升的賽事活動,面向全國物流及其相關專業的本科大學生。物流仿真設計大賽以團隊競賽模式,以物流仿真軟件為平臺,參賽團隊模擬運營一家物流企業,通過在仿真模擬的過程中發現并思考企業實際運營過程中的問題,根據所學的物流相關知識做出合理的設計方案,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將理論落地應用于實際工作,培養職業素養。

        第9篇:人工智能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范文

        【關鍵詞】高職院校;財務管理;特色專業;校企合作

        一、研究背景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科教興國的重要舉措,是我國發展實體經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支撐。國家相繼出臺了系列文件支持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很多高職院校在財務管理專業建設方面取得較大成就,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優秀財務管理人才。但是,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新科技的迅猛發展,商業模式發生重大變化,企業對財務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悄然改變,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確立科學的人才培養目標,合理設計、構建多元化財務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加強校企深度有效合作、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等成為財務管理專業建設改革的當務之急。

        二、財務管理專業市場調研

        (一)數據來源。高職院校主要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從區域經濟發展角度考慮,本文主要選取河南省80家工商企業、企事業單位。通過對重點企業進行實地調研、一般企業進行電話聯系以及網絡關注、特殊行業開介紹信等多種方法搜集相關資料,收回76家企業的有效問卷及相關資料,最后運用專門統計方法進行數據整理分析。近幾年來,很多利好消息落戶河南,全面實施糧食生產核心區、中原經濟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上升為三大國家戰略規劃。河南企業在農林牧漁、建筑交通、金融、能源、電子信息等行業都有很大發展,本研究所選取的行業涉及餐飲服務、農林牧漁、電子信息、建筑交通、能源、金融、制造業及其他行業,各行業企業數量所占比重分別為:10.53%、15.79%、11.84%、15.79%、7.89%、10.53%、15.79%、11.84%。(二)財務管理應用分析。1.財務管理崗位獨立性。根據被調查的76家企業設置財務管理及相關崗位的情況看,21家企業設置了財務管理崗位,僅占企業總數的28%;剩余55家企業由于對財務管理工作以及財務管理崗位的認知及重視程度不夠,沒有設置財務管理崗位,主要由財務經理負責財務管理相關工作。進一步分析,在已經設立財務管理崗位的21家企業中,財務管理崗位兼顧會計核算的有6家,真正獨立的財務管理崗位僅15家。從數據呈現結果分析,樣本企業中財務管理崗位的獨立性較差,財務管理的作用不能充分發揮。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關鍵問題之一就是要大幅提升財務管理崗位的重要性。2.財務軟件利用情況。財務軟件可以提高企業在財務數據輸入、財務數據處理、財務數據共享以及財務分析方面的效率,幫助管理者作出基于客觀數據和主觀判斷相結合的科學決策,從一定程度上說企業財務軟件的利用情況可以顯示出企業財務管理的現代化程度。從樣本數據來看,河南企業對財務管理軟件的利用情況并不樂觀,32.89%的企業沒有利用財務軟件。3.企業對高職財務管理人才的需求狀況。素質需求主要體現在職業道德、情商、文化水平、責任心、學習能力、危機意識等方面。通過對樣本企業的管理者進行問卷調查并進行數據分析,發現企業對財務管理人才的需要主要表現在責任心、職業道德、后續學習能力、危機意識等方面,各項能力的重要程度分別為:22.2%、20%、18.11%、12.05%、22.2%。專業能力主要體現在分析決策能力、軟件操作能力、溝通糾錯能力、高效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其他能力等,各項能力的重要程度分別為:24.2%、13.21%、17.4%、20.44%、18.4%、6.35%。

        三、高職院校特色專業建設存在問題

        (一)人才培養目標缺乏充分市場調研。目前財務管理專業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主要參考國家相關文件確定,國家文件的說法很多是頂層的一個設計理念,缺乏具體生動的內容。據調研,諸多高校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表述傳統,數年基本不做變動,專業教學委員會基本起不到應有作用,學校亦不提倡或者不重視市場調研,企業需求因素考慮較少,這種做法往往會導致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脫節,校企合作難以開展。(二)教學模式傳統單一。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很多更加便捷的信息技術及教學手段可供教師采用,但是受制于教師課時量大、學校配套硬件設施落后、經費投入不足等因素,財務管理專業的教學模式相對單一落后,很多高職院校財務管理專業的課程還是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鑒于師生比懸殊,有些財務管理專業的專業核心課采用合班上課的方式,教師無法照顧到每位學生,加之學生接收知識的途徑單一,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三)校企合作有待加強。校企合作是國家和高職院校近年來一直提倡的一種人才培養方式,一些院校也積極嘗試實施校企合作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目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僅僅停留在評估文件中,沒有科學合理的合作機制以及正規的合作文件,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不高,學校不愿意投資,“雙師型”教師比例偏低,企業兼職教師僅僅是一個證書復印件,校企合作沒有實質性進展。(四)專業課程資源建設薄弱。財務管理專業目前的教材主要是參考市面上高職院校的“十二五”規劃教材,實訓教材案例過于寬泛,沒有針對性。專業課教師雖然也在嘗試編寫校本教材,但是目前尚沒有全面建成,網絡資源和立體化資源正在建設中,有的院校建立的網絡資源利用率偏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的積極性不高。

        四、高職院校財務管理特色專業建設解決方案

        近年來,我國專家和學者對特色專業研究興趣濃厚,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觀點。黎鐵新提出,特色專業建設本質上是一種管理學上的“差異化經營戰略”[1]。黃月明提出特色專業建設要分四步走[2]:學習研究—思考規劃—投入實踐—總結提煉。徐美華認為高職院校財務管理特色專業建設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明確人才培養目標與專業能力特色創新目標、搭建“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3]。本文借鑒這些研究成果并結合具體情況,認為財務管理特色專業建設要從以下幾方面努力。(一)制定前瞻性的專業發展規劃和人才培養方案。財務管理特色專業建設要主動適應河南省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關注河南糧食核心區規劃、中原經濟區建設、鄭州航空港區綜合試驗區建設的三大國家戰略規劃對財務管理人才的動態需求,掌握本地區相關行業企業對人才需求變化及專業人才培養供給情況。高校應根據當前以及未來的人才需求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財務管理專業發展規劃,制定具有鮮明的針對性、靈活性和適應性的人才培養方案、培養模式以及課程內容體系,為創品牌、出特色做好重要的上層設計工作。(二)著力打造執行力強的優秀教學團隊。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是特色專業建設的關鍵。高校一是可以通過培訓進修、掛職頂崗等形式,提高現有師資的專業素質和實踐操作水平,鼓勵和督促青年教師考取會計師或注冊會計師證書;二是引進高素質、高學歷的專業教師;三是通過以老帶新、教學技能、教學方法等培訓,使新進教師盡快適應、盡快成長;四是積極從企業引進有豐富從業經驗的優秀財會專業人才,擔任本專業專兼職教師。通過以上努力,高校可以培養和建設一支專業素質高、改革意識強、教學理念先進、愛崗敬業、“專兼結合”的優秀教學團隊。(三)制定全面的專業教研制度。財務管理特色專業建設是一項系統性、綜合性、復雜性的綜合工程,僅憑一個或者幾個教師的能力無法實現,需要制定專業教研制度,包括但不限于校企合作、教師待遇、雙師型教師培養模式、專業教研活動的開展、崗位分工等。制度的完成需要全體專業教師參與其中,系統地、有條不紊地分階段地完成各項工作,并要有學院及系部的相關資金支持。(四)以實踐教學為抓手提高實訓技能。財務管理特色專業應重視實踐教學,實訓課程可以讓學生進行仿真實訓,進行籌資、投資、資金營運及利潤分配管理的模擬,但是目前財務管理實訓課程幾乎沒有實施,財務軟件沒有到位,實訓教學目前還是該專業的軟肋,這也正是以后努力的方向。(五)建立“四方共贏”的校企合作平臺。校企合作不能再停留在宣傳層面,專業負責人要在系主任的領導下與不同企業、行業的管理者進行協商,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指導,以調動企業及學生積極性為手段加強校企深度合作,并建立實時反饋機制,不斷調整校企合作方案,切實實現“學校-學生-企業-社會”四方共贏。(六)完善多方位的人才質量評價體系。積極建立用人單位、學生及其家長等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的第三方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制度。以畢業生就業率、就業質量、家長滿意度、企業滿意度等作為衡量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并對畢業生畢業后的發展軌跡進行持續追蹤。高職院校可以采用開座談會、走訪、電話采訪、發放問卷、網絡調查等方式了解用人單位、畢業生及其家長、人才市場等第三方對財務管理人才的評價。了解畢業生在求職、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對畢業生畢業后五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發展軌跡進行持續追蹤。在此基礎上,深入分析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設置、學生管理等存在的問題,不斷修訂完善。

        【參考文獻】

        [1]黎鐵新.高職院校的特色專業建設探討[J].高教論壇,2007,5:145

        [2]黃月明.高職院校專業特色的培育方式[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8,3:85

        [3]徐美華.高職院校財務管理建設的相關實踐與思考[J].知識經濟,2016,13:154

        [4]胡愛榮,黃東晶,李禹橋.高校本科財務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探討[J].會計之友,2008,34

        [5]吳賢華.會計專業實踐教學中的不足及措施[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15

        [6]王珺.我國高校財務管理模式特點及結構優化探索[J].財稅會計,2011,7

        [7]陳能華.高校財務管理的任務[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0,1

        [8]孫建強,崔雯靜.高校財務管理目標研究[J].財會通訊,2011,4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二区 | 婷婷综合缴情综免费观看 |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 | 日本高清视频区一区二区三 | 综合久久久久久综合久 | 中文字幕亚洲日韩第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