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態旅游的背景范文

        生態旅游的背景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旅游的背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態旅游的背景

        第1篇:生態旅游的背景范文

        【關鍵詞】低碳經濟;四川;生態體育旅游;開發策略

        一、低碳經濟的發展背景與生態體育旅游的興起

        1、低碳經濟大背景與旅游行業發展關系及意義

        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環境問題、氣候問題引起各國的高度關注及重視。在此背景下,《京都議定書》、“巴厘島路線圖”、“哥本哈根會議”等一系列會議成果表明世界各國都在為解決全球性的氣候環境問題而努力——低碳經濟概念應運而生,低碳經濟、低碳生活也日漸被人們所認同。低碳經濟意味著能源、產業、技術結構的調整及升級。

        2、生態體育旅游的興起

        “生態體育旅游”是旅游的組成部分。是旅游、生態和體育相結合,是繼生態旅游和體育旅游之后新興旅游活動,以體育作為主要活動的一種旅游活動。近年來,在低碳環保生活理念推動下,生態體育旅游已逐漸成為一種時尚。

        體育生態旅游在發達國家開展得十分普遍,尤其是在歐美國家。最好的示例就是曾經以“三S”;Sun,sea,Sand作為最具吸引力旅游目的地成為西方人所向往的地方。隨著生態旅游的開展,游客環境意識的增加,西方游客的旅游熱點從“三S”轉“三N”,即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緬懷人類曾經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懷舊(Nos-tolgia)”情結,使自己在溶入自然中進入“天堂(Nirvana)”最高精神。

        四川作為全國旅游資源大省如何發展綠色環保的新興旅游不僅能作為全國的創新試點更能成為旅游行業中的一個新興的發展方向,更符合時展進步的步伐,是旅游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具體體現。

        二、四川災區生態體育旅游發展獨具優勢

        1、強烈的情感認同度

        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和災害頻發,地球對人類毀滅性的開發改造自然敲響了警鐘。08年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更是讓我們深切體會到人與自然必須和諧相處。在全球綠色環保低碳生活理念下無煙工業旅游業的對生態環保的回歸無疑顯得更為迫切且合乎行業長遠發展主題。

        2、順應歷史大局,符合發展趨勢

        08年8月12日,國務院的《國家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確定以旅游業作為四川震區災后重建主導產業。四川省應該高度重視這次重建機遇,將旅游產品結構體系調整工作當作四川旅游業發展的重大課題來抓。

        國務院辦公廳2009年12月3日頒發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中指出:旅游業是戰略性產業,資源消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首次將旅游行業定性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產業和新興產業。國務院辦公廳2010年5月5日頒發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通知》指出,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將旅游行業定性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產業和新興產業,即是在低碳經濟的大背景下,國家全面推行低碳經濟改革和戰略調整的一個積極信號。

        2012年01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方案中指出有關于開展低碳發展試驗試點的建議。開展低碳商業、低碳產品試點。針對商場、賓館、餐飲機構、旅游景區等商業設施,通過改進營銷理念和模式,加強節能、可再生能源等新技術和產品應用,加強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加強運營管理,加強對顧客消費行為引導,顯著減少試點商業機構二氧化碳排放。此方案的部分建議也本課題研究部分觀點正好不謀而合,在四川等部分生態旅游資源豐富的省區,建設綠色、生態環保且相對成熟的生態體育旅游基地試點,有利于行業的有序發展,推進旅游產業及我國產業戰略升級,符合發展大勢。

        3、具有深化發展的理論支撐

        位于四川龍門山斷裂帶上的青城山是我國道教發源地之一也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名山。道教眾多經典理論中所表達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存的樸素而深邃道理在此早已落地生根。素有“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之說。道教“天人合一”理論思想不斷發揚光大,深入人心。

        4、豐富多樣的資源優勢可開發多樣化生態體育旅游

        四川生態體育旅游資源豐富。被列入《人與生物圈保護網絡》的自然保護區4處。擁有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保護區不計其數,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民族歷史文化豐富,加之汶川地震所帶來的災變景觀。可謂資源豐富,種類齊全,在全國眾多省份中名列前茅。利于多種生態體育旅游項目的開展。

        三、四川災區生態體育旅游開發策略

        1、開發與保護并重

        開發生態體育旅游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要把經濟建設和保護生態體育旅游資源有機結合起來,保護是前提,開發可持續,做到“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汶川地震給災區帶來重大災難,但同時也留下了地震遺存及災變景觀,這些地震遺存不僅數量和種類豐富,而且極具科考、科普、教育和紀念價值,是震后旅游展示的熱點。隨著災后重建的展開和四川旅游的恢復,科學保護和利用這些地震遺存,發揮他們的價值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地震旅游可以作為四川旅游市場恢復的切入點,增加災區就業,并帶動災區相關產業發展。隨著災后重建第一階段的結束,一系列具有代表性和重大教育意義的地震博物館和災變景觀逐漸呈現在世人面前,新老北川縣城的宣明對比,漢旺鎮東方汽輪機廠地震遺址,風光秀麗的唐家山堰塞湖等一系列震撼而極具教育意義的景點。這些景觀的誕生和后期人為打造開發無不遵循這一個主題“科學發展、尊重自然”,巨大的災難告訴我們大自然在美麗溫情賜福、給予人類的同時具有冷酷、兇險的一面,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一定要尊重自然、和諧發展,合理開發,過度開發、破壞自然的后果必將是自我毀滅。為切合這深刻的教育主題這些地震遺址景觀在進入景區過程中都采取低碳綠色節能大巴及徒步參觀方式。

        2、整合資源,風光、人文、民族、體育并重,拓展生態體育旅游項目:

        將四川豐富的人文資源、自然資源、災變景觀納入生態體育旅游發展體系中加以整合,凝練,推廣,充實其文化內涵。才能能形成四川生態體育旅游自主品牌和特色品牌,才能形成強大的競爭力。

        四川少數民族眾多,歷史文化悠久,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多彩的生活娛樂文化積淀。在日常生活勞作及娛樂活動中積累沉淀了極具民族性格及當地風俗的文化體育活動,結合觀光休閑旅游讓游客駐足停留,體驗最純粹的少數民族體育活動,既達到放松身心,調節心神,修身養性的目的,也倡導和促進了自然淳樸的生態體育旅游發展。

        3、科學統籌管理,有序規劃開發

        四川災后重建地區的旅游資源豐富且種類較多,完全可以通過觀光游覽為主進行多層次、多側面的綜合開發,但目前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結構單一,主要以基本層次觀光旅游為主,維持著規模小、檔次低、游覽內容不豐富,游客回頭率較低的局面。四川5.12地震相關災變景觀具有獨特的生態體育旅游開發及保護價值,具有獨特的教育意義,是四川災區開展生態體育旅游的獨有遺產,將理念升華到一定高度加以保護和開發會更加有效。

        4、多元化宣傳,提高知名度

        長期宣傳力度不夠,各景點各自為政,沒有樹立區域旅游整體形象,投入不少但效果不好。宣傳效率低,使得四川生態體育旅游的整體知名度不高。宣傳和推廣力度制約生態體育旅游發展的重要因素,生態體育旅游者綜合素質和環保意識重要前提,政府和相關部門如何引導是關鍵。

        參考文獻:

        [1]《我國生態體育旅游發展及策略初探》劉景黎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9年第25卷第2期

        [2]DAVIDWEAVER,楊桂華譯.《生態旅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22.

        [3]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EB/OL].國發[2009]41號,http:///.

        [4]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通知.[EB/OL].國發[2010]12號,http:///.

        [5]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國發[2011]41號,http:///.

        第2篇:生態旅游的背景范文

        一、遼寧省生態旅游開發現狀

        作為當前世界發展勁頭最為強勁的產業,旅游已經成為當前許多國家新的經濟增長點。如何在當前的環境背景下發展旅游業,是旅游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過程中所要考慮的主要問題。對于我國來說,隨著經濟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國民旅游意識的逐步增強,使得我國國內、國際旅游都在不斷快速發展,中國旅游團遍布世界各地。

        但是,隨著環境問題的不斷惡化,旅游業的發展出現了新的考驗。在當前的環境背景之下,發展生態旅游成為我國旅游行業發展的重點抉擇。我國將生態旅游作為旅游業發展的重點方向,大多數省份都在進行生態旅游資源開發。遼寧省作為沿海省份,有著較為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其對于生態的保護也較為到位,所以在旅游資源開發的過程中,生態旅游受到了較多的關注。

        目前,遼寧省生態旅游基本以海濱和山地為主,無論是大連金石灘國家旅游度假區,還是大連旅順口游覽區,都已經成為享譽全國、環境較好的旅游勝地。在遼寧,山地與丘陵占據了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積,無論是千山山脈還是半島地區,都能夠以生態旅游作為主打的旅游發展規劃。在遼寧省的山地資源中,如松嶺、黑山等地,其海拔主要集中于300米到500米左右,較為適合參觀者進行游覽,能夠保證生態旅游在當地受到環境的支持。而遼寧作為北方少數民族居住地之一,在當地民族融合的過程中吸收了多民族文化的精髓,以此為生態旅游的開發資源,不僅能夠促進遼寧省少數民族的發展,還能夠令游客正確認識我國民族文化。

        總體來說,遼寧省當前生態旅游發展較為迅速,其豐富的森林資源、海邊文化都吸引了無數游客前往。但是,在這樣的發展現狀之下,遼寧省依然不能被稱為我國旅游大省,無論是當地旅游管理人才的缺乏還是客源與市場發展不足,都導致在遼寧生態旅游開發的過程中產生了多個方面的制約因素,令遼寧省基本的生態旅游市場呈現退化的趨勢。這樣的發展現狀,令遼寧省的旅游發展難以與其豐富的資源相匹配,想要保證提高當前旅游管理水平,就需要從存在的基本問題入手,分析形成的原因,提出合適的對策,全面改變當前遼寧旅游業發展弊端,大力發展生態旅游,進行旅游發展良性轉化。

        二、遼寧省生態旅游開發原則

        對于遼寧省生態旅游開發來說,因為不同因素所導致的問題阻礙著旅游資源的利用,在生態旅游開發的過程中,需要進行多方面資源平衡,保證在遵守一定開發原則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根據遼寧省生態旅游資源與環境條件,綜合生態旅游發展現狀,提出生態旅游開發原則。

        (一)可持續開發原則

        遼寧省作為擁有豐富自然景觀的一個省份,其發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旅游業。但是,生態旅游開發卻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考慮,在保證商業用途與保護用途不相抵觸的情況下再進行發展,才能夠真正意義上達到一定的經濟效益。在可持續開發的過程中,相關人員應該注意對于自然資源的保護,不能夠為了創造更大的經濟收益,而忽略了基本的資源保護工作。在開發的過程中,應該注重采取以保護為主的開發利用方式,減少人為建設對于環境的破壞,從最大限度上保護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只有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實現旅游資源及市場開發過程中的可持續發展,才會為今后遼寧省旅游業的繁榮打下堅定的基礎。同時需要強調的是,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應該從開發方式及開發觀念入手,探究出具體的實施方案及實施步驟,從而將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落實到具體的操作層面,實現更大的、更好地發展前景。

        除此之外,在生態旅游產品開發的過程中,需要使資源利用能夠對當地的居民以及環境產生良好的影響,保證生態旅游資源能夠為當地發展提供幫助的基礎上,才能夠令旅游與當地經濟發展互相融合,共同促進。總體來說,自然生態資源旅游開發,就是從科學的角度保護和利用資源,遵循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原則,使遼寧省的旅游業發展能夠可持續進行。

        (二)適度開發原則

        縱觀我國當前旅游業發展,因為巨大經濟利益和多方面影響力,導致了各地都在對于當地存在的生態旅游資源進行過度開發,從多個方面開發可能受到旅游市場歡迎的旅游景點,作為國內旅游業普遍存在的問題,遼寧省生態旅游開發也不例外。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之下,遼寧省生態旅游開發更應該以適度開發作為旅游發展的基本原則,無論是在自然資源還是人文資源的開發中,都能夠給與傳統的文化和環境留下適度的空間,要通過現代化的手段在進行資源發掘的同時,設置旅游。一般來說,一個旅游地并不能開放全部的地區作為游人參觀的景區,一些較為敏感或者較為脆弱的地區需要設置為旅游,相關的管理者保證能夠較好的控制旅游的游覽范圍,對于未開放的地區進行合理的保護。

        在旅游發展的過程中,適度開發不僅是對大自然和傳統歷史文化的一種尊重,一定意義上還是通過不同手段來保證旅游者的安全,能夠以設置禁地的方式令普通游客遠離可能出現危險的區域,在保證了旅游趣味性的同時,還能夠得到有效的人身保護。對于遼寧省來說,因為其自然生態資源大部分是森林或者海洋,所以可能出現危險的因素,保證適度開發,開放能夠正常游覽的區域作為游客的探索之旅,是其生態旅游業發展過程中所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三)雙贏原則

        在當前資本經濟市場化的過程中,如何提升各個行業的經濟收益,保證能夠在社會上更好的尋求自身的發展,是當前各個領域經營所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生態旅游業的發展也需要以雙贏作為開發的基本原則。旅游業是通過接待不同地區的消費者進行本地區的游覽來賺取費用,在這個過程中,其所取收益不僅需要令當地的居民獲得較為滿意的收入,還需要保證能夠將一部分資金用于生態資源的保護,在這項龐大的額外支出之下,遼寧省各個旅游公司都在尋求不同的游客接待方案。在雙贏原則中,要盡量的從市場發展的角度,探究發展的路徑,將開發過程中的各方利益進行很好地整合,建立遼寧省旅游資源開發的長效機制。

        在當前遼寧省的生態旅游中,雙贏策略是基本也是最難達到的目標。如何以最小的開發利用來完成最為舒適的旅游體驗,其實施過程較為艱難。但是,各個旅游單位并不能忽略這一基本原則,一旦忽視了對于當地居民收入的保證,減少了對于遼寧省生態旅游的開發,那么就有可能導致生態旅游與普通大眾旅游難以進行區分,令旅游者難以享受到生態旅游中大自然的美景和樂趣,這樣的行為可能令當前的生態旅游發展走入困局。

        三、遼寧省生態旅游開發對策

        近年來,我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以及生態與環境問題逐步得到重視,給生態旅游發展帶來巨大契機,發展生態旅游產業,成為當前社會的熱門話題。但是,生態旅游并不同于其他基本的旅游方式,其中對于自然環境的保護與開發,需要管理者進行平衡,保證其能夠以最為合理的方案達到最為合適的效果。以遼寧省當前的生態旅游發展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因為自然環境因素等方面的限制,在策略制定的過程中需要遵守不同的原則,如何在以保護生態為前提的同時,還能夠保證最大限度的提高生態旅游發展,對此,本文從多個角度出發,淺析遼寧省生態旅游發展對策。

        (一)依法管理生態旅游

        在我國旅游業的發展歷史中,長期以來旅游業發展較為緩慢,在改革開發之后,旅游也迅速騰飛,突然爆紅,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但是在旅游業發展過程中,旅游管理法律還存在一定漏洞,相關法律對于經營者的管理力度不強,令各種旅游資源尤其是生態資源在開發的過程中難以得到有效的保護,在生態環境受到破壞的同時,也使得生態資源不能夠進行合理的、可持續的發展。

        從遼寧省的生態資源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因為其開發力度過度而導致的周圍環境受損問題已經非常嚴重,在未來的生態旅游經營策略中,管理者需要按照相關法律對于環境進行保護和維修,令其能夠適應在當前旅游環境下景區的需求。一旦生態旅游的開發缺少了相關法律以及管理措施的維護,那么過度開發問題將會是困擾生態旅游未來發展的重要難題。縱觀不同國家的生態旅游發展歷史,因為缺少完善的管理體系約束以及國家的法律維護而導致的資源破壞問題,還是難以解決的弊端。在這樣生態旅游發展歷史下,以可持續發展作為基本的發展策略,加強管理與法律維護,能夠極大促進當前生態旅游的發展。

        在進行管理的過程中,除了旅游開發者要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之外,還需要以遼寧省當地的生態環境作為基本研究對象,從多個角度科學合理地進行方案的制定,以長遠的目光來制定相關的開發規劃方案,對于旅游景點的建設和規劃體系采取完善且詳細的方案,保證能夠從全局的角度來發展生態旅游,從根本上改善遼寧省當前生態旅游的弊端,保證生態旅游能夠達到經濟與環境雙贏的發展。

        (二)突出生態特點與產品特色

        對于遼寧省來說,其生態旅游發展不能夠完全照搬其他省份或者國家的發展模式,而是從自身擁有的生態環境類型出發,保證生態旅游能夠突出屬于遼寧省不同的環境與產品特色,借此在我國的生態旅游景點脫穎而出。例如遼寧省有許多風景人文獨特的山地資源,就是開發特色生態旅游產品很好的生態環境,在遼寧鞍山附近,其藥山就屬于有著遼寧本地特色的一大旅游景點。該景點因為在古時盛產藥材而出名,有著自身不同的特色,不僅植物資源費豐富,其生態美感所受破壞較小。在這樣的環境資源影響之下,天然植物園是其生態旅游重要的一個宣傳和發展特色。因其有著環境生態美和歷史上以藥材出名的產品特色,無疑能夠為當地的生態旅游發展做出極大的貢獻。從這樣的發展實例中我們就可以了解,突出環境與產品特點,盡力打造不同于國內其他生態旅游景點的生態風景,以特殊的產品特色來吸引游客,是遼寧省當前發展的重要措施。

        除了山地資源之外,遼寧濱臨黃、渤海,有許多海濱生態資源。例如大連作為遼寧一個較為特色的海邊城市,有著自然的海上資源,不僅氣候怡人,還能夠欣賞山地與海洋相互交錯的美景,是遼寧重要的海濱旅游勝地。在這樣的景點特色背景之下,發展旅游度假村,能夠保證將自然生態環境與旅游度假進行完美結合,將各個風景集中到一起,使旅客能夠得到較為完善的生態旅游行程,得到更好的生態旅游體驗。在突出特色的同時,遼寧省旅游資源的開發應該對旅游資源進行優化與整合,減少開發過程中出現的旅游資源的重復性開發,避免旅游資源“同質化”的問題,真正打造獨具特色的旅游品牌。

        (三)加強生態旅游設施建設

        在遼寧省當前的生態旅游發展中,其旅游開發還不甚完善,相關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導致其在一定程度上發展停滯。目前,遼寧省境內的多數生態旅游景點無論是在交通條件方面還是在基礎服務水平上,相對我國當前熱門生態旅游省市都有著一定差距,這樣的問題令顧客在進行旅游的過程中很難得到滿意的服務,出現了許多問題,令其生態旅游口碑在業內有所下降。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提高生態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保證旅客能夠在游覽的過程中享受較為體貼完善的服務,是遼寧省生態旅游發展的重要對策。在交通方面,遼寧省需要保證將國道、省道質量進行改善,減少因為交通堵塞可能出現的問題,保證到各大生態旅游區的交通方便。在遼寧省主要的四個山地之中,建設和完善主干道的開發,在保證旅客安全的前提下令各個主干道能夠適合高峰人群流量。

        在遼寧省生態旅游服務接待方面,應該以不同生態旅游景點作為重點開發的對象,在各個景點周圍建設具有地方生態特色的接待賓館,保證外觀和內部服務管理都能夠達到良好水平。增加目前遼寧省各生態旅游景區所擁有的床位數量,保證旅客能夠享受到良好的住宿環境。除此之外,還應該引進相關的生態旅游開發、服務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保證能夠以科學管理來提升當前遼寧省的生態旅游基本服務質量,保證全面提高當前環境下遼寧生態旅游的服務水平。生態旅游配套設施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游客的“回頭率”,我們應該從細節入手,從游客的消費心理入手,完善旅游基礎設施,為遼寧省旅游業的發展奠定一個良好的物質基礎。

        四、結論

        第3篇:生態旅游的背景范文

        [摘要]湖北省荊門市生態旅游資源豐富,地域文化特征顯著,文化底蘊深厚,開展生態旅游對于推動荊門市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本文從生態學的角度出發,基于生態旅游與旅游生態內涵,以荊門市為例,分析了生態旅游發展的條件,并對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提出若干建議。

        [關鍵詞] 荊門市;生態旅游;旅游生態化

        一、生態旅游產生與發展的背景

        生態旅游20世紀80年代末傳入中國后,許多學者也開始進行探索和研究,90年代以后,國內也出版了多部生態旅游教材。學者們從不同的背景出發,提出對生態旅游的認識,給予生態旅游的定義多達近百種。雖然學術界關于生態旅游的概念有多種定義,但對生態旅游內涵的認識卻基本一致,歸納起來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生態旅游以回歸大自然為基調,生態旅游的對象是優質生態環境,以及與自然環境相和諧的地域文化;生態旅游致力于環境影響的最小化,旅游者的數量和行為對生態環境不造成或盡量少造成危害;生態旅游致力于促進當地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注重當地社區的參與性,改善和提高當地社區及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態旅游強調旅游過程中對自然和文化生態的感悟與體驗,特別是通過環境教育與解說,使旅游者增強對自然與文化生態的認識和理解;生態旅游要進行生態環境規劃、生態景觀設計和生態管理。

        本文采用高峻對生態旅游的定義:“生態旅游是在生態學和可持系統續發展理論指導下所確定的一種區域發展戰略,是以區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自然區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區域為對象,以享受和理解自然景觀、野生生物及當地文化為內涵,以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最小化和環境保護為標志,以對當地社區和居民經濟上受益為基本原則的旅游現象。”

        旅游生態是與生態旅游相關聯的概念。旅游生態問題是隨著旅游業的迅速發展形成的一系列亟待解決的生態學問題,要用生態學的觀點去考慮旅游業的發展,用生態學方法去解決旅游生態問題。旅游生態的主要內涵是以旅游環境保護為核心,以旅游環境健康發展為目標,最終達到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旅游是現代旅游發展的必然趨勢。世界旅游組織調查顯示,旅游者對目的地的選擇由城市園林向自然環境轉變,“綠色覺醒”、“回歸大自然”等口號的提出便反映了這種趨勢。生態旅游倡導用旅游生態的觀點和方法發展旅游業,旅游生態的優化則以生態旅游為實現方式,其間有著深刻的社會、經濟、環境以及文化背景。

        旅游生態化與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和人們對于生態認識的加深息息相關,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各種污染、破壞生態環境問題逐漸突顯,促使人們逐漸對以往的發展模式進行深刻反醒。旅游生態化是人類針對環境危機,適應“回歸自然”、“保護環境”、“和諧社會”的需要而提出來的,是適應大眾旅游需求市場的轉變,能夠有效地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改變傳統的旅游方式,謀求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生態旅游是生態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提倡生態旅游和旅游生態化,是實現湖北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新思路和新方向,是荊門市建設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

        二、荊門市發展生態旅游背景分析

        (一)優勢分析

        1.地理區位的樞紐優勢

        荊門市位于鄂西山地與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湖北省中部腹地,東連武漢,西接三峽,北通豫陜,南鄰湘粵,是荊楚文化重要發祥地,三國文化中心區之一。荊門區位優勢明顯,自古以來是南來北往的必經之地之一。經過60年的建設,荊門已經成為鄂中區域性中心城市,形成了以中心城區為中心、公水鐵空交相輝映的完善的交通網絡。

        2.生態旅游資源豐富

        荊門地勢西高東低,地形地貌多樣,有山地、丘陵、平原、湖區,多坳谷、沖溝、溶洞、古泉。荊門屬典型亞熱帶濕潤季風區,雨水豐富,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四季分明。自然生態旅游資源獨具特色。全市水域面積占區域總面積的15%,森林覆蓋率達35.8%。荊門處于荊楚文化、三國文化、三峽旅游線的交匯處,山水資源豐富,是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東軸支點,有國家一級旅游景點60多處。

        荊門市人文生態旅游資源內涵深厚,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大洪山風景區云蒸霞蔚,鐘靈毓秀,令人流連往返;漳河風景區碧波萬頃,島幽林深,恰似人間瑤池。紀山楚墓群內涵深厚,保存完好;明顯陵建筑風格獨具匠心,布局構思巧奪天工;楚文化、道家文化、長壽文化、綠林文化聞名遐邇,生態農業、溫泉養生、網球運動等別具特色。

        (二)劣勢分析

        1.對生態旅游意義認識不足

        荊門市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存在缺乏規劃、盲目建設等問題。旅游服務人員基本沒有受過生態旅游專業訓練,未能掌握保護生態系統、生態環境成因及相關知識,不能把環境保護信息傳遞給游客。旅游開發過程中也存在資源和環境遭到破壞的現象。

        2.局部生態系統較脆弱

        荊門市是湖北省大型工業企業較為集中的地區,化工、建材等支柱產業造成局部環境污染,部分地區水土流失、空氣污染較為嚴重。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人口增加,不可避免地帶來水污染問題,對開發生態旅游造成一定影響。

        3.生態旅游資源整合力度不夠

        荊門市生態旅游資源豐富,有自然生態、人文生態及其相互交叉的旅游資源,但這些旅游資源分布在各市、縣、區,不夠集中且規模較小。景區聯系性差,未能實現聯動開發,優勢互補。很多景區(點)景觀單一,綜合開發水平低,缺少精品名牌。雖然各旅行社在線路上進行串連,有些生態旅游產品已成為主打品牌,但大部分的旅游資源整合力度不夠。

        4.旅游業和其他欠產業的融合度不足

        主要表現在旅游業相關的各種服務業規模小、檔次不高,配套能力不強。

        (三)機遇分析

        1.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旅游發展

        近年來,荊門市委、市政府對生態旅游發展十分重視,積極實施政府主導型生態旅游發展戰略,不僅創新體制,市縣兩級都成立了文化旅游發展委員會,出臺了《關于突破性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實施意見》,而且在資金上、政策上加以扶持,在各縣還相應成立了高效、有權威的協調機構。

        2.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

        荊門市交通日趨完善。焦柳鐵路、長荊鐵路和荊岳鐵路在荊門城區交匯,207國道及二廣高速、滬蓉高速、隨岳高速在境內穿越。從荊門城區到三峽和襄陽機場各為一小時,到武漢天河機場兩小時。在水運方面,荊門緊靠長江,漢江穿境而過。荊門市作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重要交通節點地位不斷升級,區位優勢日益突出,為發揮生態旅游的優勢創造了良好的時機。

        3.“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戰略的推動作用

        發展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是湖北省委提出的重要發展戰略,也是促進荊門生態旅游加快發展的重要契機。“鄂西旅游”至今是一個在國內外旅游市場上沒有得到充分開發的旅游目的地概念。隨著交通環境的改善,鄂西旅游將迎來新一輪以交通驅動的市場大發展機遇。鄂西地區正在形成中的旅游吸引組團(二級旅游目的地)也將輻射湖北省周邊多個省份和地區,吸引半徑在800公里左右,覆蓋的市場區域人口3.5億人以上。隨著區域旅游協作的不斷深入,荊門生態旅游客源將隨之逐步增長,為促進荊門市生態旅游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四)挑戰分析

        1.旅游市場競爭激烈

        荊門市發展生態旅游正受到周邊地區生態旅游發展的挑戰。荊門市自然生態、人文生態旅游資源雖然豐富,但是從開發角度看,卻滯后于“圈內”宜昌、襄陽等城市。旅游產品不精,品牌不統一,加上旅游資源分布較分散,如何在產品的整合和創意上下功夫,因地制宜地開發生態旅游,提高知名度,擴大旅游市場范圍是荊門市生態旅游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

        2.經營與管理缺乏有效機制

        旅游景區在中國歷來是一個多頭管理、職權交叉的領域。荊門市有些生態旅游景區也存在這種問題,一些景區經營與管理體制相互混淆,管理手段和方法還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為此,實現生態旅游管理體制和經營方式轉變,使得旅游經營部門和管理部門在改革過程中有利于資源保護、有利于發展,創造雙贏局面,也對荊門市如何更好地進行旅游生態化構成挑戰。

        三、加快生態化建設,實現荊門旅游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荊門市生態旅游業不斷發展,以建設森林生態旅游工程為龍頭的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已初具規模,生態旅游也已逐漸成為一種時尚的生態需求。要建成生態城市,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發展生態經濟,而生態旅游是生態經濟發展的關鍵。因此,發展生態旅游、保護旅游生態環境、加速旅游生態化建設,已成為荊門市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

        (一)突出荊門市的個性、特色和優勢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個性、特色,也有自己的優勢、長處。荊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南方文化和江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南北文化、東西文化交匯融合的富集地帶。荊門市生態環境十分優越,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較大的可比優勢。氣候宜人,動植物多樣性特征鮮明;地形地貌多樣,資源豐富;山川秀美,自然景觀豐富多樣。荊門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自秦漢至明清,荊門為歷代縣、軍、府、郡、州、直隸州之所在;荊門境內名勝古跡星羅棋布,并出土文物異彩紛呈,遺存主要有屈家嶺文化遺址、紀山楚墓群、世界文化遺產明顯陵,出土了震驚世界的郭店楚簡、郭家崗戰國古尸等國寶級文物。民俗民間文化資源也十分豐厚。應抓住荊門自身的區域特色,著重突出“荊楚門戶”獨特的地脈和文脈,開發生態旅游精品,體現荊門市生態旅游的內在價值。

        (二)開展生態質量調查和評價,建立生態旅游資源評估體系

        荊門市的生態環境質量基礎很好,但對其生態價值的評估還比較欠缺。目前,荊門市對環境污染、環境質量、環境影響及區域環境影響評價的較多,可是對于戰略環境、生態風險評價、生態總體評價則較少且不全面。比如,荊門市擁有許多水庫,水庫中的水面負離子對人的健康會產生良好的作用,雖已有相關的水質評價說明,但是這些評估、評價研究成果現階段尚并未被擴展和應用到旅游中。若能加強生態評價、戰略環境及風險評價等,并將這些評價的成果引入旅游評價,建立一個完整、有效的生態旅游資源評估體系,按照這種評估體系,對荊門市所有生態資源進行綜合和分類評價,則為開發生態旅游產品提供新的科學依據。

        (三)改革管理機制,開發好生態旅游產品

        要按照市場需求,及時轉變管理機制及經營方式,更多地從生態服務功能出發劃分生態功能區,并對這些生態區進行治理和評估,創新環境保護制度,強化宣傳和教育,不斷促進管理機制的改革。在確保管理機制完善情況下,加大力度開發生態旅游精品,并申報生態產品品牌。要充分利用現行的優惠政策及資源,將旅游產品進行整合、創新,建設好生態經濟區,進一步開發生態旅游產品,做精做細,成為“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內外的旅游品牌。

        (四)著力進行生態恢復,促進可持續發展

        荊門市礦產資源豐富,開采的也多,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的也多。當前要保護好生態環境平衡,最迫切的就是要進行生態恢復。為此。必須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大規模生態恢復工作,按照生態恢復的三大原則閉,即自然法則、社會經濟技術原則、美學原則,調整產業結構,加強綠化,恢復采石場的生態與景觀。同時也要強化政府的導向作用,治理資金的投入應與當地社會環境發展相協調,轉變居民的觀念意識,改進生產生活方式,建立合適的生態循環機制,進而保護水土資源,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4篇:生態旅游的背景范文

        廣西生態旅游評價起初的研究主要是對生態旅游開發資源環境條件評價,隨著廣西生態旅游發展的不斷深入,廣泛開展了不同類型生態旅游評價研究,主要是從生態適宜度評價、生態風險評價、生態足跡評價、生態承載力評價、生態旅游區績效評價等方面進行研究。如蒙可泉等(2004)在分析廣西大瑤山自然保護區主要自然景觀和景點的基礎上,對保護區的體驗性美感質量、單因子的技術性、旅游環境生態質量、景觀質量等進行評價[5];根據中國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質量等級評定標準(GB/T18005-1999),分析和評價廣西黃猄洞天坑國家森林公園的風景資源[6]。廉同輝等(2010)以廣西貓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具體研究對象,在綜合分析相關評價模型的基礎上,采用德爾菲法確定了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潛力評價體系,通過對專家問卷采用層次分析法計算出評價指標體系各層指標的權重,構建了生態旅游開發潛力評價模型,并制定了生態旅游開發潛力評價的總體評價等級[7]。生態旅游適宜性的研究可以為生態旅游資源的規劃設計、合理利用及合理功能分區提供科學依據,為科學管理決策提供參考。馮磊(2010)從產品的競爭力、資源條件、市場需求與定位、開發效益、外部協調性等幾個方面對廣西貓兒山自然保護區的適宜度進行了實證評價[8]。謝雨萍等(2008)應用旅游生態足跡的理論與方法,構建生態農業旅游可持續發展狀態評價模型,定量評價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紅巖村2004年和2006年旅游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9]。

        生態旅游開發研究

        廣西生態旅游開發的研究,主要是從生態旅游資源特點分析、開發條件研究、開發策略探討、開發模式探討、開發可行性研究、社區參與影響等方面進行探討。如廖鐘迪(2011)通過分析龍虎山低碳旅游開發的資源優勢,指出低碳化發展是打造廣西第一低碳旅游區、實現產品轉型升級、保護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并對于如何實施提出一些具體開發措施和對策[10]。覃杰鳳等(2010)通過SWOT分析的方法,對廣西生態旅游開發的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發展機遇(Opportunities)和面臨的威脅(Threats)等內外部因素進行了綜合分析[11]。區路基(2010)在研究廣西橫縣茉莉花生態旅游開發背景和條件的基礎上,探討茉莉花特色生態旅游開發的思路,并提出了開發的對策和措施[12]。社區參與是生態旅游開發中的主要內容之一,文軍等(2009)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對廣西大明山周邊6個村(屯)的居民進行隨機抽樣調查,研究大明山周邊社區居民對參與生態旅游的看法,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13]。陳道品等(2009)在對廣西千家洞自然保護區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和發展生態旅游可行性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以保護區自然資源為背景,生態保護為前提,瑤文化旅游資源為突破口,樹立鮮明旅游形象,創新旅游產品,抓住時代機遇,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區域旅游聯動,打造西南瑤族文化旅游圈,以促進千家洞自然保護區旅游的可持續發展[14]。范新宇(2007)以廣西花坪自然保護區為例,研究自然保護區科普旅游開發模式[15]。結合廣西花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豐富的植物資源、動物資源以及湖泊、瀑布等旅游資源,確定其可開發的科普旅游產品有植物科普、動物科普、氣象科普、地質科普、天象科普、生態科普、水文科普、民俗科普等。馬宗福(2006)以廣西百色古龍山峽谷漂流為例,探討生態旅游資源開發過程如何針對其自身的特點制定相應的營銷策略[16]。

        生態規劃研究

        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行之有效的生態旅游規劃,因此,生態旅游規劃一直受到生態旅游研究者和開發者重視。廣西對生態旅游規劃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態理念在規劃中的體現、景觀規劃、功能分區等方面。如鄭文俊(2008)以廣西貓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規劃為例,從規劃范圍、性質定位、功能分區、旅游產品體系、旅游項目設計、資源保護、公眾生態教育、生態旅游管理等多方面探討生態理念在自然保護區旅游規劃中的具體體現[17]。周志紅(2011)以廣西大明山風景旅游區總體規劃為例,通過“一帶八區”的功能區劃定,以及道路交通與游覽設施規劃、土地利用協調規劃、風景游賞規劃、典型景觀規劃和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編制與特色旅游項目的策劃,在探索山地風景旅游區規劃設計方面進行了實踐[18]。李川(2008)以廣西三江程陽八寨為例,研究民族村寨旅游景觀規劃,提出民族村寨旅游景觀規劃應在景觀生態學、景觀規劃學的基礎上,貫徹保護文化多樣性的理念,從民俗學的角度,給予旅游景觀更多的文化內涵[19]。王婕純(2008)以黃嶺村的旅游規劃為例,針對當前鄉村生態農業旅游發展初級階段所面臨的問題,從資源整合、市場開發、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對策[20]。

        第5篇:生態旅游的背景范文

        關鍵詞:生態旅游;品牌營銷;問題;對策

        本文為宿遷學院院級科研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0KY31)

        中圖分類號:F59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宿遷市,位于江蘇省北部,屬淮海經濟帶、沿海經濟帶、沿江經濟帶的交叉輻射區。境內平原遼闊、土地肥沃、河湖交錯,是著名的“楊樹之鄉”、“水產之鄉”、“名酒之鄉”、“花卉之鄉”和“蠶繭之鄉”。自古便有“北望齊魯、南接江淮居兩水(即黃河、長江)中道、扼二京(即北京、南京)咽喉”之稱。宿遷風光秀美,景觀眾多。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駐蹕宿遷,贊嘆宿遷為“第一江山春好處”。自2006年建市以來,宿遷先后入選“中國旅游競爭力百強城市”、“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中國城市效益競爭力十強”,被譽為“2008中國最佳旅游品牌目的地”,獲得“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游目的地”稱號和“品牌中國金譜獎”,被評為“旅游城市新銳品牌”和“2009中國最佳生態旅游品牌名城”。名譽的獲得是對宿遷城市管理及營銷工作的肯定,但同時也是一個全新的開始。如何將“生態旅游品牌名城”這一城市品牌進一步壯大做強,從而提升宿遷的軟實力,帶動宿遷旅游、經濟和社會文化事業的發展就成了擺在宿遷全市人民面前亟須解決的一個課題。

        二、宿遷“生態旅游品牌名城”的城市品牌

        城市品牌是城市經營過程中,在對投資、人才和旅游等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被廣大城市所重視的一種城市營銷手段。城市品牌是品牌理論在城市經營和城市營銷中的應用,是識別不同城市、塑造不同城市的個性及形象的名稱及標志等,代表著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城市品牌是城市經營和城市營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品牌的打造對各類城市顧客:投資者、旅游者、市民和其他利益相關者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一個城市可以塑造一個統一形象的品牌,也可以根據不同的城市顧客、不同的產業和不同的資源特色等打造不同的城市品牌。對于旅游者而言,宿遷市著力打造“生態旅游品牌名城”的城市品牌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

        (一)宿遷市著力打造“生態旅游品牌名城”的城市品牌是順應時展潮流的體現。旅游業被稱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是地區經濟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特別是生態旅游,以其能夠滿足旅游者的生態需求,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小,并能促進人與自然、經濟和諧與可持續發展的特點得到很多城市政府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另外,低碳經濟、綠色消費普遍受到廣大消費者的歡迎,生態旅游已經成為一種增進環保、崇尚綠色、倡導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旅游模式,深受廣大游客的喜愛。在這種大背景下,宿遷市著力打造“生態旅游品牌名城”的城市品牌是順應當前及長遠的發展趨勢,是順應時展潮流的體現。

        (二)宿遷市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為打造“生態旅游品牌名城”奠定了堅實的資源基礎。在資源依托方面,生態旅游依托于良好的自然環境及人文環境。宿遷是著名的“楊樹之鄉”,盛產糧食、棉花、油料、蠶繭、木材、花卉、食用菌等,所轄三縣均為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以意楊為主的木材成片林251萬畝,活立木蓄積量約1,000萬立方米,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24.3%。下轄的沭陽縣是遠近聞名的“花木之鄉”,花卉苗木品種繁多。宿遷也是聞名中外的“水產之鄉”,水域面積350余萬畝,境內有洪澤湖、駱馬湖兩大湖泊,水質均達國家二類標準。近年來,宿遷市非常重視生態環境、生態景點建設,依托宿遷市特有的旅游資源,陸續打造了一批特色生態旅游項目。如駱馬湖湖濱浴場、中運河風光帶、沭陽古栗林公園、泗洪洪澤湖濕地、泗陽平原森林景區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優美的自然環境、豐富的綠色旅游資源和生態化的旅游景點等,這一切都為生態旅游城市品牌的打造奠定了良好的資源基礎。

        (三)宿遷市建市以來所取得的成績也為打造“生態旅游品牌名城”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自1996年建市以來,宿遷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據統計,1996~2009年全市GDP累計實現4,802.62億元,比建市之初增長5.6倍;財政收入累計實現458.23億元,年均遞增24.3%,比建市之初增長16倍;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建市之初的47.7∶30.8∶21.5調整為19.3∶46.3∶34.4。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3,269億元,年均遞增33.1%;城鄉市場繁榮穩定,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09.08億元,年均遞增13.7%。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由建市之初的2,946元、1,993元增加到11,149元、6,057元。社會事業全面進步,黨的建設、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整個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切成績的取得為發展旅游業創造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政治社會環境,全市現擁有國家級旅游景區點31家(其中4A級2家),星級旅游飯店27家(其中四星級6家),旅行社43家,旅游相關從業人員達7萬多人,初步形成了食、住、行、游、購、娛等產業要素配套的發展格局和多元化、多層次的旅游產業體系,這一切都為打造“生態旅游品牌名城”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三、宿遷“生態旅游品牌名城”品牌營銷中存在的問題

        城市品牌的打造不但需要自然和人文資源的支持,也需要營銷舉措的支持。通過各種營銷手段的實施,將城市品牌深入各種城市顧客的腦海中,打造出獨特的個性形象,獲取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這就是城市品牌營銷。目前,宿遷在“生態旅游品牌名城”品牌營銷中取得了很多成績,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在城市品牌營銷的理念方面。城市品牌營銷的理念是通過滿足城市顧客的需求讓顧客滿意,從而使得城市品牌的個性和形象獲取較高知名度和美譽度。針對旅游者這類城市顧客,宿遷市打造“生態旅游品牌名城”的城市品牌,理應需要不斷滿足旅游者對生態旅游產品的需求,通過對旅游者自然和人文生態旅游產品需求的滿足,使得宿遷生態旅游城市的概念深入旅游者的心中,并得到他們的認可、贊譽和宣傳。但是,這一點對于宿遷城市品牌營銷者而言是需要進一步提高的地方,因為在實際的“生態旅游”城市品牌營銷實踐中,他們主要遵循以城市自身為中心的營銷觀念,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努力地向旅游者推廣城市品牌,而不太關注旅游者的需求。他們的理念是“生產”了什么城市生態旅游產品,就向旅游者努力“銷售”什么產品,而不是根據旅游者需要什么樣的城市生態旅游產品,就努力提供什么產品。

        (二)在城市品牌營銷宣傳方面。宿遷市在打造“生態旅游品牌名城”的過程中做了很多的廣告宣傳、公關推廣和網絡推廣等營銷宣傳工作,但是這些營銷宣傳一方面聲勢不夠大,另一方面沒有持續地進行。城市品牌營銷的本質是打造城市個性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所以需要長期不斷地、潛移默化地向旅游者進行廣告宣傳和營銷推廣,并不是在某一個時間段內采用一些營銷宣傳舉措就一蹴而就。獲得“中國最佳生態旅游品牌名城”的稱號,只是宿遷城市品牌營銷取得的一個階段性成果,而要真的把宿遷“生態旅游的品牌名城”觀念深入到旅游者的心目中,充分發揮生態旅游的城市品牌對城市經濟、社會、文化和環保等各方面應有的作用,還需要繼續進行各種手段的營銷宣傳和推廣。另外,營銷宣傳要形成聲勢,各種傳統的廣告、公關和現代的網絡推廣、事件營銷等各種營銷宣傳手段要綜合利用,努力形成立體化的宣傳聲勢,把“生態旅游”的城市形象牢牢地印在旅游者的腦海里面,并努力得到他們的口碑宣傳。顧客的口碑是最好的廣告,也是最經濟的廣告。這一點也是宿遷市在打造“生態旅游品牌名城”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在城市品牌營銷資源依托方面。城市品牌的營銷特別是主打“生態旅游”的城市品牌的營銷,需要依托各種有特色的自然、人文和社會的生態資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一定特色的生態旅游資源是難以打造生態旅游的城市個性的。生態旅游的資源包括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社會資源等。宿遷市的自然資源比較富有特色,農業和工業方面的產業化和特色也比較有優勢,但是并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人文資源優勢。比如,項羽文化,宿遷市并沒有將敢作敢當、不以成敗論英雄的英勇氣概的項羽精神進行大力宣傳推廣,并打造成自己的一種城市文化特色。另外,老百姓的淳樸善良也應該作為一種資源來加以引導、開發和利用,生態不僅僅是自然的生態,更重要的是人心的生態。

        (四)在城市品牌營銷管理方面。城市品牌營銷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政府主管部門和旅游主管部門協調宣傳、工商、農業、環保、交通和城管等各部門,采取各種有效的營銷管理舉措。但是,在打造“生態旅游品牌名城”的過程中,這往往成為旅游主管部門或者宣傳部門一兩個部門的事情,并沒有激發其他各個部門的參與熱情,發揮各部門協調工作共同打造城市品牌的整合優勢。特別是在充分發揮廣大市民積極參與城市品牌的打造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四、宿遷“生態旅游品牌名城”品牌營銷的對策

        針對宿遷市在“生態旅游品牌名城”品牌營銷過程中存在的一些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的方面,本著科學發展的原則,本文認為宿遷市的相關部門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制定長遠的、科學合理的城市品牌營銷規劃。任何長遠目標的實現都需要制定科學的戰略規劃。在打造“生態旅游品牌名城”的過程中,在城市主導部門的主導下,城市各個部門需要部門利益,在征求相關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一個城市品牌營銷的戰略規劃。這一方面可以為城市品牌的營銷管理提供指導;另一方面也能夠避免在生態旅游城市品牌打造的過程中出現重開發利用、輕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重經濟效益、輕生態效益,重短期效益、輕長遠利益的情況。生態旅游城市品牌營銷戰略規劃的制定,首先要樹立以顧客為中心的營銷理念,充分考慮旅游者的自然、人文和社會等方面的生態需求;其次要充分分析自身所具備的各類生態旅游資源的狀況,發掘自身的特色;再次要分析各個競爭城市在城市品牌營銷過程中的優劣勢,在綜合分析這三者的基礎上制定出一個科學合理的戰略規劃。

        (二)銘記“生態”的本質,牢牢把握城市顧客的內在需求。從其本質來說,旅游是一種文化尋根,需要文化支撐。“生態”不但包括自然環境的生態,而且還包括人文環境的生態。綠色的自然資源,良好的自然環境,比如湖泊、河流、森林和綠化等,能夠陶冶人們的情操,放松身心;而和諧的積極向上的人文傳統和風貌,能夠激發人們內心的愉悅和自在,引導人們積極健康的生活。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各種環境問題日益凸現,人們日益關注環境保護問題,同時希望去生態環境保護比較好的地方親近自然、回歸自然。另外,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壓力的增大等,人們也希望放松自己的身心,體驗心靈的“生態”。在打造生態旅游城市品牌的過程中,宿遷城市經營者要牢牢把握人們內心中的這兩種“生態”需求,一方面要開發滿足人們回歸自然的旅游項目,搞好城市環境保護工作;另一方面也要采用各種舉措凈化人心,滿足人們對純凈心靈的需求。比如,可以舉辦傳統文化的公益論壇,號召全市人民學習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尊老愛幼、關愛他人、積極奉獻等,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素質,以其來引起人們內心的共鳴,正如安徽湯池一個小鎮通過學習“弟子規”,使得人們的身心得到凈化,吸引了大量的國內外旅游者去參觀訪問,知名度和美譽度迅速提升。

        (三)持續進行營銷宣傳,重視口碑營銷。城市的個性要得到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不但需要城市資源的特色,更需要不斷地向城市顧客進行營銷宣傳。在城市品牌打造的過程中,獲得某項獎勵和榮譽稱號絕對不意味著城市品牌營銷就成功了,只有當城市顧客的內心中真正把某種形象同該城市等同起來的時候,該城市獲得良好的口碑的時候,那才說明城市品牌營銷取得了實質性的進步。所以,宿遷市在“生態旅游品牌名城”打造的過程中,要綜合利用各類廣告、公關、網絡和舉辦各類活動等長期不懈地、并要適當有一定聲勢地向城市顧客塑造宿遷生態旅游的城市形象。比如,宿遷市可以經常在央視或網絡上做生態旅游城市形象的廣告、經常舉辦一些有關城市生態建設的城市論壇和拍一些以宿遷城市優美環境為背景的影視作品,等等。

        (四)搞好城市品牌營銷的系統工程。打造城市品牌是一個系統工程,不但需要城市主管部門的主導,也需要產業和其他相關部門的配合參與,以及市民的支持。這就需要宿遷市政府樹立城市品牌營銷是一種整合營銷的意識和理念,不斷整合各個部門、各個產業和各類城市營銷主體和顧客的力量,共同加入到打造“生態旅游品牌名城”的建設中來。比如,市政府要以身作則,重視自然和人文的生態建設,重視環境保護及對環境保護的各種投入,重視城市人文精神和文化的打造,重視自身人文素質的提升。另外,要重視各類人才,人才是打造“生態旅游品牌名城”這一城市品牌的根本,打造“生態旅游名城”城市品牌,不但需要高素質的旅游行業從業者,更需要高素質的城市管理者和高素質的市民。同時,還要制定并通過生態旅游專項法規,加強環境保護,對生態旅游資源實行有序開發,使得人文、經濟、生態和社會等能夠和諧持續健康地發展。

        (作者單位:宿遷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段全夢等.論宿遷城市品牌的塑造[J].小城鎮建設,2010.7.

        第6篇:生態旅游的背景范文

        一、科學規劃原則

        科學地規劃是生態旅游健康發展的基礎。旨目的、無系統的開發只能導致生態旅游資源的破壞,短期的經濟利益代替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片面的保護與地區經濟發展的沖突。生態旅游的科學規劃就是通過對生態旅游資源進行調查、分析與評價,并根據生態旅游市場的需求特點,提出生態旅游規劃的總體思想、基本原則以及具體目標。在規劃的過程中,特別要注意生物多樣性與自然、人文環境的保護規劃,因為大部分能開展生態旅游的地方都具有較為獨特的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遺產。>文秘站:

        二、持續發展原則

        可持續發展日前已經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趨勢。可持續發展是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是生態、社會和經濟全方位的發展,包括人類需要、資源限制和公平三大要家。生態旅游的開發,不僅要滿足旅游者獲得在旅游地享受的需要,而且也要滿足旅游地的群眾獲得經濟發展的需要;不僅要合理利用當地的生態旅游資源,更要為當地的生態旅游資源的維持和發展創造條件。所以生態旅游的開發不是單方向,而是雙向的,是旅游者、投資主體和當地社會之間的平衡和互動,這樣才能達到公平。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實質是要求旅游與自然、文化、經濟和人類生態環境成為一個整體。生態旅游開發是改善地區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系統工程的一個人口,通過生態旅游的開發促進區域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從更大的層麗上來看,生態旅游需要全社會積極有序的參與。

        三、最大限度的社區參與與防“泄露”原則

        鼓勵最大限度的社區參與,讓當地群眾加入到生態旅游業的開發,這也是區域生態旅游開發成功的原則之一。我國人口眾多,一些具有較好生態旅游資源的地方在經濟上比較貧窮,生態旅游開發如果完全脫離當地社會是很難成功的。積極地獲得當地政府、社區和群眾的支持,是生態旅游開發成功的基礎。即使自然保護區、風員名勝區這類由國家直接管理的半封閉或封閉區域,生態旅游也不應是象牙寶塔,否則也很難持續發展。只有當地居民理解、參與生態旅游的開發并從中受益,才能使區域生態旅游業和自然保護事業健康發展。讓當地群眾參與生態旅游的開發進程,從社區的初步評價,到規劃過程與實施,直至不斷發展中的監測,都能反映出“共享的社區設想”,從而得到當地的支持。

        所謂“泄露”就是旅游的收益流到旅游區域以外。要做出最大的努力,最大限度地使該項生態旅游的經濟效益保留在受影響社區內。這也是維持當地計區和群眾對生態旅游開發信心的重要保證。在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注重對當地群眾進行培訓和扶助,以提高他們的技能,更多地參省生態旅游項目的建設和從事旅游紀念品的生產,從而使新的商業機會能在地方層次上解決,使生態旅游的效益用于當地社會經濟發展。

        四、區域整體發展原則

        第7篇:生態旅游的背景范文

        1生態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

        1.1生態資源保護意識淡薄。在生態旅游開發的過程中,很多生態旅游并不生態,部分相關部門和其中的工作人員對生態資源保護的意識非常淡薄,僅僅是打著生態旅游的口號把生態旅游做為一種時髦的營銷策劃手段,過分追求經濟利益,過度開發和利用資源,給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這種淡薄的意識主要表現在輕保護、重開發;輕管護、重利用;輕長遠、重當前這三個方面。輕保護、重開發主要表現在為了不斷擴大旅游市場,吸引接納更多的游客,實現最大的經濟利益,過度增加新的旅游景點或者是對原本的生態旅游景點過度的開發,但與之相匹配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卻沒有跟上。輕管護、重利用主要表現在對生態旅游景區的各種資源(空氣、水、生物、土壤)過度的攫取和利用,但卻缺乏相應專門的監管隊伍以及對應措施。輕長遠、重當前主要表現在旅游開發過程中不遵守“循序漸進”的開發原則,急功近利,追求績效,只顧眼前而不顧后果,忽視環境本身的承受能力,任意放縱游客流量,以至于過多的游客在活動中給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最終導致生態旅游資源得不到合理利用,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1.2缺乏完善的生態旅游法律法規、政策體系。西方發達國家來說,其在生態旅游的法律法規等方面都較為完善,使得生態旅游開發得到了很好的管制。然而,生態旅游在我國起步較晚,國家僅僅是針對全國生態旅游項目頒布了一些全國性的法律政策,例如《森林法》、《森林公園管理辦法》、《環境保護法》等等。然而,這些現行法律法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生態旅游業發展形勢以及特點的需要[2]。尤其是在生態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生態旅游景點空氣質量標準、生態監管以及生態恢復等方面,都急需相應的法律法規政策出臺。1.3污染控制力度不足,防治措施不到位。當前,很多林業生態旅游景區的污染控制力度不足,防治措施不到位,導致環境資源遭受嚴重破壞。首先,基本保護設施不全,難以對各種環境資源(自然遺跡、地質地貌、動植物)起到完善保護作用。其次,大量分散、隱蔽的生活垃圾難以進行收集和處置,“三廢”沒有經過任何處理,亂丟亂放,導致污染加劇;再次,人類的各種行為活動(踩踏、摘采、射擊)給動植物、水體等均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無任何生活廢水處理設施,隨著自然地形溝壑任意亂流。1.4宣教力度、資金投資不足。當前,林業生態旅游的迅速發展給生態旅游相關的管理部門、單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首先,在教育宣傳方面,部分從業人員自身學歷和素質偏低,無法在提高游客認知方面起到監督、引導作用,當前的知識宣傳教育的活動、其力度根本無法滿足當前生態旅游發展勢頭需求。其次,對于生態旅游者而言,個人學歷、素質、職業身份等都會影響著其對生態旅游知識的了解度和保護程度。再次,相關實踐調查研究分析指出,很多生態旅游景區投入資金缺乏,長期處在“自養”的生存道路上,景區內各種有效資源、項目開發以及保護等也因缺少資金后盾而無法起到顯著的管理和保護效果。

        2林業生態旅游開發中存在問題的應對措施

        2.1加強教育宣傳,倡導文明旅游。雖然,當前全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趨勢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把生態環境資源作為載體的生態旅游業依然給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環保意識較之前有所提高,但總體情況看,認識依然不到位、感知程度依然不足。為此,必須要利用一切途徑,借助新聞媒體傳播的力量,在全社會中大力開展生態旅游環境保護教育知識宣傳,進一步提高人們保護環境、愛護環境、保護資源的意識,提醒人們重視大自然賦予我們人類的精神、財富價值。同時,需要在各個企事業單位、中小學、各種社會團體中廣泛開展生態倫理教育以及培養,引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文明旅游、遵守生態道德,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義務,促進全民積極參與到環保大軍中,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此外,各個旅游景區內管理者在進行各種項目的設計、規劃的時候,可廣邀游客參與,并把各種生態環境保護內容融入到項目活動中,讓游客在參與的過程中不斷培養法制觀念、環保觀念,獲取更多生態環境保護的知識[3]。2.2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對于林業生態旅游來說,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發展過程中涉及到多個層面的利益,這些關系除了通過依賴市場、文化機制來進行調節之外,還必須要依賴相關法律法規、政策體系來支持、規范以及制約。建議國家在各種現行的法律法規基礎之上,還需要制定如《生態旅游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生態資源環境保護法》等各種關于生態旅游開發、生態旅游資源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各省(市、區)應結合當地的發展需要,依據國家現行法律基礎之上,制定具有可操作性、明確性的適合當地發展需要的法規、政策。在這些法規以及政策當中也應包含對生態環境保護、恢復者支持和獎勵條例,并努力結合實際發展觀需求,在可允許的范圍內給予生態旅游經營單位或者個人提供各種優惠扶持政策,以此達到鼓勵、倡導更多綠色環保、文明旅游行為的興起。2.3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生態旅游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是發展生態旅游、保護資源的基礎。為此,相關管理部門必須要遵守可持續發展原則,在市場經濟發展條件之下,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不斷加強創新、改革意識,大力推行多元化投資體系,采取“誰投資、誰建設、誰管理、誰受益、誰保護”的開發原則。國家和有關政府部門應該充分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履行政府職能,盡快的把生態旅游納入到國民經濟發展項目規劃當中,要求各級地方政府增加生態旅游管理年度資金投入。同時,可通過實行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由生態旅游景區管理部門根據實際情況,嚴格依照“誰破壞、誰賠償、誰損害、誰負擔”的原則,依法實施,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合理收取環境資源保護費用。此外,政府還應該為生態旅游環境創建出良好的投資環境、提供優惠政策,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借助社會的力量,采取多種方式(合作、獨資、補償貿易)吸納利用各種資金。最后,還可依靠國際社會的力量,爭取獲取世界銀行、基金等支持和幫助,以此不斷促進生態旅游業的健康發展。通過加大資金的投入,對景區內各種基礎設施不斷的進行完善,提高景區的整體保護力度。2.4依靠科技力量,采用生態技術。為了改善當前生態旅游粗放的管理模式,需要依靠科技力量,采用生態技術,實施發展生態旅游軟科學。除了要繼續積極推行各種生態旅游設施建設例如生態廁所、停車場,各種生態旅游服務等例如綠色飲食、綠色酒店等之外,還需要重視科技的投入、開發以及應用。例如:通過利用自然界生態系統、太陽能引進各種先進技術(污染土壤就地淋洗技術、人工濕地污水處理技術)來達到防治生態旅游污染的目的。在生態旅游資源保護方面還可引進遙感技術,以此來監測、掌握生態旅游景區內旅游資源破壞、退化等情況,及時為制定對應保護措施提供有效的參考、指導依據。此外,應大力引進TIS(地理信息系統),借助TIS多重功能(存儲、查詢、顯示),為管理者決策提供更多的生態旅游資源數據和信息。

        3結束語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對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改變,使更多的人們不在局限于戶內,而是走出戶外,走進大自然,去感受自然界的魅力。基于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之下,生態旅游業將會得到大力發展和開發。與此同時,所帶來的各種環境破壞問題也不斷突顯,給人類生存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為此,在生態旅游開發的過程當中,遵守“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提高對環境資源保護的意識,加強監管防治的力度,采取各種有效的保護措施,在促進生態旅游穩步發展的同時,確保人類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

        作者:陳海燕 單位: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程江鎮政府農業服務中心

        參考文獻

        [1]張曉玲.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問題初探[J].山西林業科技.2015,23(03):990-993.

        第8篇:生態旅游的背景范文

        關鍵詞:生態旅游;發展現狀;存在問題;發展對策

        近年來,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經濟和科技等方面的發展,生態旅游快速發展起來。它以回歸大自然為基調,以保護自然資源、自然環境、促進區域社會和諧發展為目的,提倡人們在保護環境的過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在近20年來,生態旅游發展相當迅速,已成為當代世界旅游業發展中最為理想、最有前途、最具發展前景的旅游形式,在世界各國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生態旅游正在成為21世紀的旅游主題。

        一、生態旅游的起源

        生態旅游(Ecotourism)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 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 當時就生態旅游給出了兩個要點,其一是生態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態旅游的物件不應受到損害。 在全球人類面臨生存的環境危機的背景下,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覺醒,綠色運動及綠色消費席卷全球,生態旅游作為綠色旅游消費,一經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響,生態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旅游業從生態旅游要點之一出發,將生態旅游定義為“回歸大自然旅游”和“綠色旅游”;針對現在旅游業發展中出現的種種環境問題,旅游業從生態旅游要點之二出發,將生態旅游定義為“保護旅游”和“可持續發展旅游”。同時,世界各國根據各自的國情,開展生態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態旅游。生態旅游的產生是旅游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現的必然結果,是人們認識自然、尊重自然、熱愛自然、反思人類自身行為方式的表現,也是人類行為方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生態旅游之所以發展如此快,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生態旅游的發展能夠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它拉近了自然與人類的關系。是自然與人類的牽線媒介。

        二、中國生態旅游的資源情況

        中國地大物博,具有發展生態旅游的良好優勢。目前,在國內開放的生態旅游區主要有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等。生態旅游開發較早、開發較為成熟的地區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雙版納、長白山、鼎湖山、新疆哈納斯等地區。按開展生態旅游的類型劃分,中國目前著名的生態旅游景區可以分為以下九大類:山岳生態景區,以五岳、道教名山等為代表;湖泊生態景區,以長白山天池、肇慶星湖等為代表;森林生態景區 以吉林長白山、湖北神農架等為代表;草原生態景區以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等為代表;海洋生態景區海南文昌的紅樹林海岸等為代表;觀鳥生態景區 以江西鄱陽湖越冬候鳥自然保護區等為代表;冰雪生態旅游區;以云南麗江玉龍雪山、吉林延邊長白山等為代表;漂流生態景區,以湖北神農架等為代表;徒步探險生態景區,以珠穆朗瑪峰、羅布泊沙漠等為代表。

        三、中國生態旅游存在的問題及可持續發展對策

        中國雖然擁有眾多的生態旅游資源,但對這些資源的保護力度不夠,加上我國生態旅游的發展大部分還停留在初級階段,致使中國生態旅游存在不少問題。如生態旅游資源遭受了嚴重的損害,生態旅游景區建設也存在大量問題,人們的生態環保觀念不足,旅游景區經營超載等。針對生態旅游中的問題,應該著力構建我國生態旅游適宜的開發和經營模式,以糾正目前生態旅游發展中的偏差。適宜的生態旅游開發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生態旅游必須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制定科學發展規劃,合理開發建設旅游資源

        生態旅游區建設的最終目的是旅游區生態系統狀態最優,主要建設內容是生態建設。生態旅游區建設首先要遵守生態化原則。旅游區的檢索要處理好人與自然、旅游者與環境、旅游者與當地社區的關系,建立自然—旅游—社區復合生態系統。其次生態旅游區建設要遵守本土化原則。旅游的基礎設施建設必須最大限度地使用當地材料,而且要盡量減少對當地環境的破壞,設施的外觀要與周圍環境協調一致。再次生態旅游區建設要遵守簡樸化原則。生態旅游時更多是追求質樸與自然協調。所以在游覽區內,要盡可能減少人工建筑的痕跡。

        2、發揮教育、培訓的功能,增強環保意識

        旅游和旅游業主要是一種大眾參與的活動,因此公眾的自覺環境意識在生態旅游過程中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許多人包括旅游者在內,都并不十分清楚環境與旅游發展之間的關系,這就需要通過一定途徑提高人們對環境的敏感意識和積極參與解決環境問題的主動性。通過教育和培訓,使人們在環境意識、環境道德、環境價值觀、環境行為和處理問題的技能方面有所發展。

        3、建立相關法律法規,保護生態旅游資源,同時使旅游區的安全得到保障

        生態旅游一定要加強環境立法和管理,制定和完善旅游資源開發的政策和法規,我國不少法令都直接與保護旅游資源有關,例如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等,在對旅游資源采取預防性措施的同時,對危害和破壞旅游資源的單位和個人給予必要的行政處罰和經濟處罰。對造成嚴重破壞者,要追究有關人員的法律責任。除此之外,旅游景區安全設施建設應得到保障。

        4、加大宣傳,提倡文明旅游

        鼓勵和發動公眾參與文明旅游。提高公眾自身環境意識,減少來自旅游者的環境污染。緊緊依靠和充分利用一切新聞媒體和多媒體演示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等各種手段,在全社會廣泛開展旅游生態環境保護與旅游生態資源不可再生的宣傳教育,引導人們重視大自然給予人類的物質及精神財富,盡快培養起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結語:生態旅游作為一種新的旅游形式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雖然也曾出現了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旅游形式將在未來獲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 倪文新.生態旅游的環境問題及可持續發展探析.旅游發展研究,2007年6月.

        第9篇:生態旅游的背景范文

        關鍵詞:生態旅游;開發目標;原則

        中圖分類號:S18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24-000-01

        生態旅游開發的總體目標是區域可持續發展。其開發對象是一切具有生態美的自然和文化客體。自然環境和生態文化是生態旅游開發的基礎,缺乏這兩者,就很難稱得上是生東旅游。生態旅游最初在提出來時就是作為一種環境發展戰略,目的是通過旅游,提高生態旅游資源的價值,因此生態旅游的開發首先關注的是自然環境和生態文化的保護,“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生態旅游開發也是一個多目標體系,這與一般的旅游開發有較大的不同.其開發成功的標志不是最大的商業利潤.而是社會、經濟、生態的協調發展。要在保護當地生態旅游資源的前提下,既滿足旅游者的需要,同時也關注當地群眾的利益,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具體體現在社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態旅游者高質量的體驗以及自然和文化環境質量得到維護。為此,應遵循如下的開發原則,以保證生態旅游開發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一、科學規劃原則

        科學地規劃是生態旅游健康發展的基礎。旨目的、無系統的開發只能導致生態旅游資源的破壞,短期的經濟利益代替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片面的保護與地區經濟發展的沖突。生態旅游的科學規劃就是通過對生態旅游資源進行調查、分析與評價,并根據生態旅游市場的需求特點,提出生態旅游規劃的總體思想、基本原則以及具體目標。在規劃的過程中,特別要注意生物多樣性與自然、人文環境的保護規劃,因為大部分能開展生態旅游的地方都具有較為獨特的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遺產。同時應注意對生態旅游地旅游環境承載力的研究。由于生態旅游類型多樣,層次復雜,既有自然性、高品位性和專業性的旅游,也有文化性、通俗化和大眾化的旅游,因此進行生態旅游產品和旅游商品的開發規劃,應選擇適當的開發模式。對生態旅游區的經營管理人員、經營服務設施也應做預先的系統規劃,生態旅游最終能否成功達到規劃目標,很大程度上與經營管理密不可分。

        二、持續發展原則

        可持續發展日前已經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趨勢。可持續發展是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是生態、社會和經濟全方位的發展,包括人類需要、資源限制和公平三大要家。生態旅游的開發,不僅要滿足旅游者獲得在旅游地享受的需要,而且也要滿足旅游地的群眾獲得經濟發展的需要;不僅要合理利用當地的生態旅游資源,更要為當地的生態旅游資源的維持和發展創造條件。所以生態旅游的開發不是單方向,而是雙向的,是旅游者、投資主體和當地社會之間的平衡和互動,這樣才能達到公平。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實質是要求旅游與自然、文化、經濟和人類生態環境成為一個整體。生態旅游開發是改善地區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系統工程的一個人口,通過生態旅游的開發促進區域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從更大的層麗上來看,生態旅游需要全社會積極有序的參與。

        三、最大限度的社區參與與防“泄露”原則

        鼓勵最大限度的社區參與,讓當地群眾加入到生態旅游業的開發,這也是區域生態旅游開發成功的原則之一。我國人口眾多,一些具有較好生態旅游資源的地方在經濟上比較貧窮,生態旅游開發如果完全脫離當地社會是很難成功的。積極地獲得當地政府、社區和群眾的支持,是生態旅游開發成功的基礎。即使自然保護區、風員名勝區這類由國家直接管理的半封閉或封閉區域,生態旅游也不應是象牙寶塔,否則也很難持續發展。只有當地居民理解、參與生態旅游的開發并從中受益,才能使區域生態旅游業和自然保護事業健康發展。讓當地群眾參與生態旅游的開發進程,從社區的初步評價,到規劃過程與實施,直至不斷發展中的監測,都能反映出“共享的社區設想”,從而得到當地的支持。

        所謂“泄露”就是旅游的收益流到旅游區域以外。要做出最大的努力,最大限度地使該項生態旅游的經濟效益保留在受影響社區內。這也是維持當地計區和群眾對生態旅游開發信心的重要保證。在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注重對當地群眾進行培訓和扶助,以提高他們的技能,更多地參省生態旅游項目的建設和從事旅游紀念品的生產,從而使新的商業機會能在地方層次上解決,使生態旅游的效益用于當地社會經濟發展。

        四、區域整體發展原則

        目前一些地方開發生態旅游,大多是單個的項目,不僅規模不大,同時一些項目與其他項目之間也缺乏有機的聯系,因此顯得十分零星和破碎,導致了一般旅游者對生態旅游產生誤解,認為生態旅游項目比較牽強附會。確實、任何單一的生態旅游項目都難以有足夠的吸引力,更不要說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生態旅游的開發需要有區域思路,要從更大的范圍來考慮,要將一個地方的生態旅游項目放在區域的背景中來認識,否則即使有較大的投資,也不會產生很好的效益。生態旅游開發的區域基本單位應為一個縣,這樣便于在政策和管理上獲得支持,而且也有利于項目的連接。特別要注意不同地點之間的項目聯系以及對已有景點做新的開發。

        生態旅游的開發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但是由于一些地方對生態旅游概念的認識不足,以及在旅游開發過程中沒有注意到對生態旅游資源的保護,在經營管理上沒有注重可持續發展,因此在實際的開發過程中一定要遵循以上原則。

        參考文獻:

        [1]楊耀華.體育旅游開發與對策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6(01).

        [2]羅永常.淺談原生態少數民族社區文化旅游的適度開發――以貴州黔東南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09(05).

        [3]薛群慧.民俗旅游村:活態文化保護與開發的一種載體[J].思想戰線,2007(03).

        [4]蔣偉,楊莎莎.廣西民俗旅游經營開發創新研究[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5).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无毒五月 | 日本天堂免费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 | 亚洲综合色在线精品 | 青青青青青久久精品国产首页 | 亚洲午夜福利片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