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大學生理論課心得體會范文

        大學生理論課心得體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生理論課心得體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大學生理論課心得體會

        第1篇:大學生理論課心得體會范文

        近些年來許多高校積極開設所謂的熱門專業,較多關注學生的就業需求,認為學生只要有一技之長和順利找到工作就是教育目標的實現。這樣做的后果就是完全以市場為導向來進行課程設置和教學改革,而對學生發展影響相對緩慢和隱性的傳統文化及道德心理教育等有所忽視,更沒有找到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融合的平臺和有效模式。要徹底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是學校必須給予應有的重視,要真正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指導意見以及十會議的精神要求。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或形式上,而要從組織機構到學科建設、課程體系等各方面形成共識并制訂具體措施。比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必須作為獨立的教學機構并在課程課時的安排上有獨立決策權;要將傳統文化列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共同體現到學校的育人目標、教學設計和教學評價當中去;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工作熱情和綜合素質,鼓勵教師從事傳統文化開發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研究項目并保證經費支持;充實相關的圖書資料,積極開展系列校園文化活動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以及道德心理教育的獨特魅力。與此相應的是學校分工負責,組織學生廣泛參與并積極配合。一方面須從正面引導學生理解優秀傳統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兩者對于個人專業學習乃至今后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要組織成立相關的學生社團,委派有經驗的老師指導他們開展學習或競賽,從而吸引更多的學生加入和促進彼此間的進步。

        二、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相結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與任務的具體化,直接關系到這一目的與任務的有效完成。優良的傳統道德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載體對大學生進行道德心理觀教育,就是將傳統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統一起來,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獲得認知和理解,做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偏重心性修養和道德自覺,強調自強不息與和諧共處,這里面有太多的人物典故,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涉及的人生理想、中國化等內容無不深深植根于中國優秀文化之中。因此采用以史帶論,史中融論,史論結合的教學方法必然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共鳴。講解的同時穿插多媒體影視資料,可讓學生進一步親近重大歷史事件及有關人物思想,以獲得更多的感性認識。另外還可以分組安排學生課后搜集歷史資料,通過演講辯論和教師點評來豐富課堂內容。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存在一些重復的內容和簡略的地方,教師必須依靠自己的創造性勞動,對教材內容加以整合歸納,突出問題意識并把握其與優秀傳統文化的契合點。這樣結合歷史事實來啟發學生進行現實思考,將優秀傳統文化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呈現出來,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論不再枯燥乏味和變得通俗易懂,課堂效果自然大大增加了。

        三、課內教學與課外教學相結合

        完整的教學過程應該包括課內教學與課外教學,力求實現二者之間的相得益彰。勿容置疑,課堂是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場所,課內教學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意志并進行系統的理論闡述,應充分重視課堂教學和努力打造精品課程,以保證必要的知識傳授和增加學生文化功底。但僅僅滿足于課內教學顯然是不夠的,通過生動活潑和形式多樣的課外實踐活動,可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點撥或啟發,課內教學所獲取的知識也會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深化。所以將課內教學與課外教學結合起來,是進行教學改革和提高教學實效性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既涉及哲學、政治學、倫理學、歷史學等多科知識,又與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以及現實社會的熱點問題緊密關聯。與此相關的民族傳統文化也不只是理論形態的,完全可以在具體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得以感觸和經受教育。除了在校內舉辦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加強道德心理教育的講座、論壇、座談、晚會、競賽、展覽等活動,還可以組織學生深入社區或農村進行實地調研以及參觀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古跡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并做出感想,這對于幫助大學生增強身心體驗、理論聯系實際、豐富課余生活、培養優良學風乃至疏導消極情緒等方面,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被視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課堂。

        四、個人教育與集體教育相結合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通過集體教育來促進大學生共同發展是一貫強調的目標和要求,但個性多樣化是不容忽視的客觀事實和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也要注意教育目標的追求從一元質量觀向多元質量觀的轉變。由于學生所學專業和文化基礎的各不相同,在運用現代教育理念引導全體學生的價值觀取向時,必須用心體察每一個學生原有思想覺悟的差異以及接受能力的差異,深入挖掘這些理念與個體思想實際的對接點,尋找和確定對于不同個體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并建立多元有效的評價激勵機制。要落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貼近”原則并結合因材施教的科學方法,根據不同層次和對象的特點而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個體教育與集體教育始終是相互依賴和不可分割的,故在常態化教學中首先堅持集體教育為主,將民族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全過程,這是保證整體教學效果的需要,同時應根據具體情況有針對性的解決個別學生的思想道德認識問題,幫助學生提高自信及其學習水平。采用個體教育與集體教育相結合的模式,有助于將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合在一起,更好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與作用。

        五、現實環境與虛擬環境相結合

        現實環境難免存在各方面的不足或局限,網絡環境作為極其重要的虛擬環境,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產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如今網絡媒體的迅猛發展一方面為日益社會化的高校教育提供了科技的條件和物質的基礎,成為大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新途徑;另一方面又會因其開放性、娛樂性、自由性等特點,給青年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所以高校的思想理論宣傳除了占領現實的教育陣地,還要注意占據虛擬的網絡陣地。將傳統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也必須注意現實環境教育與虛假環境教育的有機結合。學校和老師要經常宣傳并引導學生瀏覽健康有益的網頁,切實加強網絡媒體的建設和管理,積極協助政府主管部門做好網上信息的監督審查,及時過濾并刪除黃、賭、毒等不健康的內容和其他垃圾信息,堅決打擊和取締非法網站,凈化網絡空間,形成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為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和培養大學生優良品質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學校內部要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校園網,開設富有特色的傳統文化網站,大力宣揚傳統文化的精華及其思想教育價值,做到集文字、圖象、聲音、動畫于一體,使大學生身臨其境并獲得視覺美感,同時鼓勵大家在網上交流心得體會并及時解答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從而激發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為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創造良好的條件。

        六、結語

        第2篇:大學生理論課心得體會范文

        內容提要:目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仍然采取傳統的以課堂講授為主,強化德育理論目標單向灌輸的教學模式,使教學思維與學生就業發展的邏輯軌道脫節,進而導致思想政治理論課缺乏吸引力,“學習無用論”的思想在一些學生頭腦中逐漸蔓延。如何改變這種狀況,當務之急就要另辟蹊徑來實現思政理論課的育人功能,、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實施與學生認知相適應的教育,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一、以就業為導向解決學生的就業認知問題

        如今,有不少的學生不愿意上思想政治理論課,他們對政治觀點的討論、辯論、演講等不感興趣,要求教師放電影、講故事或笑話等。不少學生為了就業盲目搜尋充填頭腦的養分,將一些西方庸俗的自由主義、金錢主義或享樂主義當成新潮時髦的東西來吸吮。究其原因關鍵是他們對就業市場的需求狀況的無知。眾所周知,任何國家的機構部門、企業公司或社會團體都有自己的用人規則,社會需要會做事的人,但前提是他必須會做人。據了解,許多中、外企業單位幾乎都認為,一個無政治頭腦,不能明辨大是大非的人,也不可能會明辨企業事務的是非;一個連國家基本的政治、經濟、文化體制都不想知道,國家的基本的方針政策都不想了解,對社會事務毫不關心的人,也不可能會愛所在的單位或事業,他能否對本單位盡職盡責都值得懷疑。不少企業管理者認為,一個政策盲、政治盲、道德盲、社會盲,只會考慮自己利益得失,充其量只能在監管下利用其技能所長,而不能得到重用。過去,我們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手段、途徑、方式的改革過程中雖然注重推陳出新,但是卻忽視了學生對社會就業市場真實信息的傳輸,從而造成了他們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偏見。高職學生由于高考的失利,從而與本科失之交臂,自尊中夾雜著幾分失意和無奈:他們對高職教育認識模糊,不認可自己的現狀,不滿意學校的檔次:缺乏學習動力,學習習慣欠佳:自我認知模糊,理想信念缺失;渴望成功但又缺乏足夠的毅力。高職學生一般是抱著學技能的目的入校,希望畢業后能夠順利地找到一份比較滿意的工作。因此我們通過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著眼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請有關企事業單位管理者講述對員工的品德要求;結合學生的專業實習讓其了解社會對自己的期望和企事業單位的用人規則等,使學生意識到只有掌握了基本的思想政治德育理論,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懂得了如何做人,才能成為國家、社會或單位所歡迎的人,從而潛移默化地使學生自覺自愿地接受正確的思想道德理念,增強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興趣和自覺性。

        二、以就業為導向解決學生的技能情感問題

        技術職業教育關鍵是要圍繞學生的技能教育而展開。國際勞工組織的技能開發專家將職業技術能力概括為三個方面:情感技能Affective,認知技能Cognitive,動作技能Psychomotor。其中情感技能主要是指職業技能工作者在完成某項工作任務過程中,所具有的情感與態度。包括思想意識、職業道德、安全觀念等內容。實際上這三種技能是綜合發揮作用的,情感技能,在職業技術能力中起著思想牽引性、意志力或協同力等作用。以往不少學生以為只要能夠掌握動手操作技能就行了,而對感情技能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有的學生經常把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動作技能對立起來,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是虛而無用,動作操作技能才是實而有用的,致使原本對學生非常有用的思想政治德育理論,失去感染力。如何讓學生認識到情感技能的重要性,筆者認為應該以就業為導向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一是采取案例教學讓學生思考有的人為何動作技能比他人好,但工作效績卻不如他人;有的技能高手為何會被解聘淘汰;有的人為何會成為社會的罪人等,從而引導學生觀察認識到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情感技能。二是有意識地組織學生到就業市場去見習,學生就能被用人單位所列出的能吃苦耐勞,團結協作,兢兢業業,品德高尚的用人條件所觸動。三是通過社會實踐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地在社會上去尋找理論的原形或對接點,以此告誡學生,要成為一個合格的員工,光有動作技能是不夠的,還必須具備基本的分析、思考或辨別優劣、美丑、是非,懂得做人道理等情感技能。通過社會實踐讓學生明白情感技能必須在平時的學習、生活和各項活動中逐漸養成,因此,根據學生希望在實踐活動中鍛煉提高情感技能的愿望,我們可將課堂教學內容順勢延伸于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公益活動之中;融入于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或活動之中:滲透于專業實習實踐之中。為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提供條件,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就能將理論內化為自己的情感技能,運用、反映或體現于日常的學習、生活或活動之中。事實表明,以就業為導向,引導學生認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性,有利于培養學生關注與就業關系密切的情感技能,激發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以就業為導向解決學生誠信危機問題

        我國雖有“人無信而不立”的古訓,但有的學生卻認為當今社會只有通過各種手段會走捷徑的“聰明人”才能立足。由于這種錯誤思想的影響,一些學生為了貪圖方便或個人私利而弄虛作假,背信棄義。譬如,不動腦筋抄作業、抄心得體會、抄論文等成為了一種普遍的現象。一些學生考試作弊手法日新月異,使監考教師防不勝防。甚至出現了代上課、代記筆記、代做作業或代考試的“一條龍”服務等。許多學生或多或少都有過不誠實的表現。這說明某些大學生雖然在生理上成人了,但責任意識淡薄,思想品德上還不成熟或很幼稚;顯示了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學生日常實際相聯系的欠缺;也暴露了思想政治德育成績與學生行為表現的脫節;特別是反映了學生對社會上真正需要什么樣人的不了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可告訴學生美國有一個誠實節;日本許多學校都將誠信作為校訓;德國用以監督社會成員是否遵守社會秩序的最好途徑就是社會信用記錄,甚至連“逃票”等小事被查到,都會寫入個人的信用記錄,成為終生的污點;英國政府和有關機構加強了對欺詐事件的調查和曝光,試圖以經濟和刑事等懲罰方式來對付弄虛作假行為等。從而讓學生明白,對從業人員誠信的要求在國際社會有一定的普遍性,即使今后想出國發展也不能不誠實守信。另一方面,圍繞學生就業問題,一是可進行“誠實守信”重要意義的討論,使學生加深對“誠信”的贊同和對“弄虛作假”危害性的認識,意識到如果不講誠信,整個社會秩序、企業生產、日常生活等就會一片紊亂。二是可通過對誠信的認識,將思想政治德育理論成績與學生的日常言行舉止掛鉤,促使學生平時養成誠實守信的習慣,為今后走上社會奠定基礎。三是可通過強化實踐教學,讓學生在實踐中去體驗誠實守信的重要意義,使之認識到誠信是做人做事的基礎,是融入社會,成為合格公民的前提條件,是社會用人的普遍規則,幾乎社會所有的機構部門單位都非常注重員工的誠信問題。

        四、以就業為導向解決學生創業意識問題

        第3篇:大學生理論課心得體會范文

        關鍵詞:實習 實踐能力 獨立學院

        生產/畢業實習是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教學課程中重要的實踐性環節,是鞏固學生基礎理論知識,開闊視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保證。獨立學院的目標是按照“拓寬基礎、更新內容、整體優化,加強能力,提高素質”的思路,培養基礎扎實、視野開闊、知識面廣、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強、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實習環節是學生接觸生產的第一環節,是理論與實際的聯系紐帶,是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

        一、明確實習作用和意義

        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不僅是校內教學的延續,而且是校內教學的總結,主要目的是通過實習使學生全面了解和認識化工生產過程,鞏固、加深和理解化工單元過程的原理,以及典型設備的結構和操作,進一步增強工程觀念,但作用各不同。生產實習是為繼續學習專業理論知識打下基礎;而畢業實習則是在學生修完大部分專業課程的基礎上進行的,為順利完成畢業設計(論文)打下基礎。因此,作為學校和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實習教學對學生的重要意義,充分發揮實踐環節的作用,讓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符合獨立學院培養新型技術人才的模式和目標。

        二、提高學生實習教學質量

        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主要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工程素養,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團隊精神。為了提高學生實習教學的質量,理論結合實踐,著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工程素養以適應獨立院校的培養模式和社會對新型技術型人才的需求。

        1.安全教育最重要

        企業的安全生產原則是“安全第一,防預為先”,安全生產是企業長久發展的重要保證。因此安全教育是學生實習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也是學生進行實習的第一步。在實習動員時必須向學生強調安全問題和注意事項,到實習車間后一定要首先進行安全教育,安排學生對工廠的安全操作規程進行學習并在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崗實習。

        2.抓好動員工作

        在實習之前召開實習動員大會,做好實習前的思想教育工作,下發實習任務書,讓學生明確實習目的與意義,同時加強紀律和安全教育,確保生產實習的順利進行。要求學生在下廠之前查閱相關書籍和文獻資料,做好預習工作,以保證較好實習的實習效果。

        3.分崗學習,落實到位

        下廠后認真進行實習工作在實習過程中,加強紀律管理,明確實習任務。考慮到實習任務重要、學生人數多、工廠場地有限等情況,指導教師應該做個宏觀的規劃和管理。我們將學生按照生產工藝崗位分成若干組,在學生完成安全教育及考核后分崗到位,然后定期輪崗循環學習,以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對整個工藝流程進行學習。在分崗實習過程中,要求學生按實習崗位記錄生產方法和工藝流程、單元操作設備工作原理、各崗位操作規程、工藝參數等相關的生產實踐知識及心得體會。除此之外還要求學生在下班后對筆記進行整理,積極討論,以此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鉆研精神和團隊精神。大多數同學都因現場實踐能加強對工藝及設備的感性認識,使他們對理論知識理解更深刻,學習興趣比較濃厚、積極性較高,實習效果較明顯。

        4.認真總結實習報告

        為了充分了解學生實習效果和收獲,在實習回來后會要求學生整理實習筆記,認真完成實習報告。報告內容不能像記流水賬一樣無味沒有內容,應從實習企業、產品、生產方法和工藝、單元操作工作原理、儀表控制、設備布置情況等方面全面總結實習內容,通過實習報告和筆記能考察學生的掌握情況。安排學生進行討論,反饋實習過程中的不足和薄弱之處,可在下次實習予以改正,真正切實地做到提高實踐環節的質量和效率。

        三、建立實習基地

        實習企業往往存在地點不固定,企業規模較小,設備工藝落后等問題,因此建立好的實習基地對學生的實習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到目前為止化工與材料學部先后建立的實習基地有:湖北宜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祥云集團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湖北襄樊澤東化工有限公司等,為化工專業學生提供了一個專業對口、硬件良好的實習平臺。通過實習基地的建立可以為區域經濟建設和湖北省化工、石油以及醫藥等企業的建設和發展提供技術力量,形成立足湖北,面向中南,輻射全國,突出以培養化工、石油及醫藥等行業技術骨干和優秀人才為目標的鮮明特色,為省屬獨立學院同類型化工專業的建設和發展起到示范、促進作用。

        四、提高指導教師專業水平

        實習的帶隊指導教師是學生實習的第一指導人,負責實習工作的全部工作,因此建立一支專業性強、業務水平高的指導教師隊伍對實習效果其中重要作用,教師應做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獨立學院青年教師存在經驗尚淺的問題,更應該不斷學習以提高業務水平,對實習的現場環境要熟悉,以更好的指導學生的實習工作。

        通過以上實習工作的總結,明確獨立學院培養新型技術人才的目標,希望能通過這種“理論課-生產實習-專業課-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實習模式的良性循環得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大多數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受益匪淺,認為實踐課程對理論教學有指導和實踐作用,學習專業課程的積極性更高。

        參考文獻:

        [1]王淑波.獨立學院化工專業實踐教學途徑的探索[J].廣東化工,2009,36(11):184-185

        [2]吳洪特.探索化工專業實踐環節教學 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22(6):71-72

        [3]吳艷波.化學化工專業生產實習多元化實踐教學探索[J].教育探索,2009(12):55-56

        第4篇:大學生理論課心得體會范文

        關鍵詞:說課設計;綜合實訓;以賽促學

        國際貿易綜合實訓課程是一門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的一門實訓課程,通過國際貿易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掌握國際進出口貿易流程的基礎上,熟悉國際貿易單證的繕制與流轉,實現對國際貿易專業知識綜合運用的課程目標.而說課是基于授課教師在事先準備好說課內容、說課設計和說課方法的基礎上,向評委或專家解說一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方面的一種教學研究活動.說課既是授課教師對所教課程的梳理總結,也是對課程教學改革的一種思考[1],有助于教師利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科研水平,也是教師職業綜合素質提升的有效途徑.

        1教學目標

        1.1知識目標

        1.1.1課程性質國際貿易綜合實訓課程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中屬于集中實踐教學環節.為了適應“實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該課程重點在于對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完成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專業核心課等課程的基礎上,一般于第六學期集中開設該課程,為學生的畢業實習和正式工作提供一定的實踐經驗.1.1.2課程地位國際貿易綜合實訓課程是在學生學習了國際貿易實務、國際貿易原理、國際貿易單證、外貿英語函電、報關實務、報檢實務、貨幣銀行學、國際貨運等課程的基礎上展開實訓,作為一門后續課程,需要實現對以往課程的總結與梳理,使得學生對國際貿易相關知識有一個系統的理解與體會.1.1.3課程聯系該課程的特色是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前期的基礎理論課程為實訓課程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理論指導,扎實的理論基礎使得學生能抓住國際貿易流程的內在聯系,發現國際貿易的發展規律,使得學生能夠縱觀國際貿易流程的全局、高瞻遠矚,預見國際貿易流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及時提出解決措施,促使每一筆進出易的順利完成.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決定了實訓過程能否順利開展,而實訓課程過程中獲得的與國際貿易中備貨、保險、運輸、報關報檢、結匯和退稅等相關知識的認知和經驗,加深了學生對理論課程的理解.總之,國際貿易的系列理論課程為國際貿易綜合實訓課程提供了科學指導,而實訓的過程檢驗了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相統一.

        1.2能力目標

        據海關統計,2015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比2014年下降7%.面對全球更加嚴峻復雜的貿易形勢,對外貿易在全球市場中面臨著更加激烈的競爭,企業對國際貿易就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職業要求,除了需要具備扎實的國際貿易專業基礎知識,熟悉國際貿易政策與法令、慣例,熟知國際貿易流程、掌握國際貿易單證的繕制,還要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溝通協作經驗等.國際貿易綜合實訓課程不僅要求學生具備綜合業務程序的應用能力,還要具備單證繕制的能力.

        1.3素質目標

        首先,單證制作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企業能否順利及時結匯,因此實訓過程中應培養學生謹慎、嚴謹的工作態度.其次,單證制作要依據最新的國際貿易慣例和法令政策以及合同的具體要求,同時交易方對單證提出的各種特殊要求也要滿足,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科學探索的素質,體會到國際貿易的工作既有國際標準化的一面,又有地區特殊性的一面.最后,國際貿易中涉及的單證種類繁多,而實訓課程時間有限,只能教給大家常用的、典型的單證,在實際工作中遇到新的單證需要學生具備靈活應對的素質.

        2教學內容

        為了實現國際貿易綜合實訓的教學目標,對課程教學內容的安排如下:

        2.1實訓內容對課程目標的支撐

        為了完成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現有的實訓室條件即仿真物理沙盤、教學軟件和實訓室全真模擬的企業經營環境[3],實現學生、教師和國際貿易崗位專業人員的相結合,在實訓過程中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老師的指導地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斷思考總結,實現教學、科研的相結合;在校期間的認知實訓和專業實訓要與畢業實習層層遞進,為畢業實習提供實踐基礎.實訓的內容應體現對課程目標的支撐,體現“三結合、三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要求.

        2.2課程內容

        2.2.1國際貿易綜合業務程序國際貿易的綜合業務程序一般分為三大階段:交易前的準備階段、交易磋商合同訂立階段、合同履行階段[4].熟悉合同履行階段的備貨、保險、運輸、報檢、報關、結匯、退稅等專業知識.具體綜合業務程序如下圖1:2.2.2國際貿易單證繕制在掌握國際貿易綜合業務程序的基礎上,正確、及時的繕制相應程序的單證.培養學生的單證繕制的能力和溝通協作的能力.具體內容如上圖1.

        2.3實訓重點難點

        綜合以上教學內容,第一個教學重點即國際貿易綜合業務程序,涉及國際貿易實務、國際貿易原理、國際貿易單證、國際金融等多課程內容,要求學生對國際貿易的全程有綜合的理解;第二個教學重點即國際貿易單證的繕制,單證制作過程中既要符合信用證、合同的要求,也要滿足最新的國際貿易慣例和法令要求.第一個教學難點即國際貿易單證繕制的技巧以及如何實現單證在國際貿易不同當事人之間的流轉;第二個教學難點即及時掌握國際貿易慣例、法令及各國對外貿易政策的更新.比如我國海關總署2008年第52號公告對報關單的填制規定了最新的要求,對“合同協議號”、“申報單位”、“運輸方式”等相關欄目的填制要求做了調整,在實訓過程中應按照最新規定繕制.

        3教學設計

        為了落實國際貿易綜合實訓課程的教學重點,突破實訓過程的教學難點,進行了以下教學設計:

        3.1教學目標設計

        首先,通過與應屆畢業生的交流,了解其在工作中對國際貿易專業知識的訴求,根據學生的實際與需求設置了課程的知識目標,使得課程所授知識能真正的運用到工作實際中;其次,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設置了課程的能力目標,旨在提升學生的國際貿易相關實踐操作技能和綜合職業素質[2].通過理論與實踐相融、兼顧知識與能力,實現共性與個性相長、求實與創新并重.

        3.2課堂內容設計

        3.2.1課時安排.國際貿易綜合實訓課程一共18課時,教學中采用案例引導、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3.2.2課前準備.準備一套空白的單證模板和教學案例,并對班級學生按照國際貿易流程中的當事人進行角色分配,使學生分別承擔出口商、進口商、通知行、運輸公司、保險公司、檢驗機構、海關、進口商、開證行等角色.3.2.3課中理論講授.對國際貿易的綜合業務流程簡單介紹,對相應流程總涉及到單證的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對最新的國際貿易慣例和各國的國際貿易政策進行簡單解讀.3.2.4課中實踐操作.根據國際貿易綜合業務程序進行單證的繕制并實現單證在不同當事人之間的流轉.3.2.5課后考核.對實踐操作的過程和形成的單證成果進行考核.

        3.3課堂組織及管理設計

        對實踐操作環節的具體組織管理設計如下:3.3.1案例導入.充分利用教材案例、教學軟件中的案例,采用情景法使國際貿易綜合業務程序中的各方當事人充分了解所引入的案例.3.3.2分配任務.按照課前對角色的分配,要求學生充分領悟自己在該案例中所扮演的當事人.3.3.3角色體驗.學生在了解自己扮演的當事人的基礎上,采用鼓勵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實現與各方當事人的溝通與交流.比如,出口商開始通過郵件、廣告等各種方式積極推廣產品.3.3.4制作單證與流轉.根據國際貿易綜合業務程序的進展情況,及時繕制相應的單證并實現單據根據流程實現在當事人之間的流轉.比如,在出口商與進口商完成了發盤、詢盤、還盤、接受的基礎上,進出口雙方開始積極準備簽訂銷售合同,并且在雙方充分溝通基礎上互相簽字蓋章.3.3.4總結提煉.對學生的國際貿易業務完成進展實時監督并考核,對學生制作的單證進行技巧指導與考核.

        3.4課程考核設計

        課程的考核首先要實現學生互評與自評的相結合.比如在交易磋商階段,進口商可以根據出口商發盤函電寫作的水準來決定是否與其達成合作意向;比如在出口商結匯議付階段,議付行對單據進行嚴格審核,如果發現出口商單據與單據之間、單據與信用證之間、單據與實際出口貨物之間存在不符點,可以拒絕議付.其次,課程考核應體現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的相結合.教師在實訓過程中應積極鼓勵學生相互溝通、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對學生在角色扮演中產生的紙質單證成果應進行及時的批改與反饋,指出錯誤所在并監督其進行修改.

        4教學反思

        4.1學生學習反思

        4.1.1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第一,學生英語基礎和理論基礎差,在實訓過程中學生對全英文的單據難以完全理解,對一些專業術語記憶模糊.第二,學生在制作單證過程中缺乏自信,喜歡用鉛筆填寫單據并且填寫過程中交頭接耳.4.1.2解決措施.第一,從大一開始教師應強調學科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方向課的重要性,以及英語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的重要性,為以后的實訓課程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第二,充分鼓勵學生,增強其自信心,使其相信能利用以往的理論知識在掌握國際貿易流程的基礎上繕制一整套正確、完整的國際貿易單證.

        4.2教師教學反思

        4.2.1教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第一,模式化教學.國際貿易業務程序中涉及的國際貿易單證的種類繁多,但是在實訓過程中只涉及常用的紙質單證,比如海關發票、領事發票、海運單、預約保單等單據涉及較少.第二,缺乏實踐經驗.教師缺少在企業實際工作崗位中的實踐經驗,只能教給學生理論知識,沒有實際操作過程中真實的心得體會.第三,信息化水平低.隨著跨境電商和互聯網的發展,單據的信息化和電子數據交換的實現,改變了傳統貿易的方式,而教學中依舊以紙質制單為主.4.2.2解決措施第一,校企合作.通過學校、學院與教師的共同努力,教師應增加與企業合作交流的機會,增加對企業實際工作崗位的調研,將企業崗位實際需求反饋到國際貿易綜合實訓的課程內容中.第二,雙師建設.加強與專業技術人員的溝通交流,積極參加各種專業培訓與學習,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加深自身對理論知識和綜合業務程序的理解和把握,把握在國際貿易綜合業務程序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最佳的解決方案,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使自己滿足雙師要求.第三,以賽促學.從完成國際貿易綜合實訓課程的實訓任務的學生中,選拔學生參加《安徽省大學生國際貿易綜合技能大賽》,在參賽過程中通過與其他院校的競爭,發現知識的匱乏處,比如:市場調研方法、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對外報價核算、制定商品或服務的國際市場營銷策略、商品展銷會、新產品會等知識.通過比賽的形式,不僅檢驗了教師的教學能力,也檢驗了學生對實訓課程的掌握程度.將教學中的不足以及學生實際應用需求不斷地反饋到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中來,從而實現國際貿易綜合實訓課程教學水平的提升.5總結文章以說課的形式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四個方面對國際貿易綜合實訓課程展開論述.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斷的對國際貿易綜合實訓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進行反思和改革,同時,應始終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的落實和教師引導作用的發揮.

        作者:劉凡 劉 單位:宿州學院

        參考文獻:

        〔1〕林榕.以說課形式探討高職外貿單證實務課程教學改革[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2):14-16.

        〔2〕龔奇.以“課證融通”為導向的高職報關實務課程說課設計[J].江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3):160-161.

        第5篇:大學生理論課心得體會范文

        關鍵詞:高等學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實踐教學;內化;外化;情境感受;活動體悟;價值辨析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是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片面強調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或者片面強調實踐教學忽視理論教學的傾向都是不可取的。這門課程具有很強的規范性和實踐性,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和規范向行為實踐的轉化。其教學目標不僅要解決學生對社會道德基本要求和法律規范的知不知、懂不懂的問題,還要解決信不信、行不行的問題。這一教學目標的實現,完全依靠理論教學是難以奏效的。要想取得這類課程的實效性,必須在教學方法和途徑上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研究與實驗。

        一、實踐教學的功能和教學目標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實踐教學,主要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基本要求和有關知識點,通過開展學生親身參與、體驗的實踐教學活動實現教學目標的教學模式。它包括課堂的實踐教學、社會實踐和有關德育活動等。

        1.實踐教學的功能和作用

        實踐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模式,其功能和作用主要是對大學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形成與發展施加影響,使其道德品質和法律素質的內在心理要素發生變化,通過內化和外化的動態過程起到積極的教育作用,以便提高該課程的實效性。

        大學生道德品質和法律素質的形成與發展,需要經過道德法律意識與行為實踐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反復內化和外化的運行、發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實踐教學具有重要作用。受教育者主體道德品質和法律素質形成與發展的內化,是指外在于受教育者主體的體現社會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社會輿論,加上學校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形成的合力,在主體知、情、信、意等內在心理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心理機制的作用下,使外在的社會道德法律基本要求被受教育者主體所接受和認同,并通過實踐體驗和感悟內化為其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即精神力量。外化過程是指在這種精神力量的支配下,將受教育者主體的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轉化為行為實踐,相對穩定地調節主體外顯的行為。這一過程是道德法律意識和行為等要素不斷運動、發展、變化,由低級到高級、簡單到復雜、量變到質變,從而形成相對穩定的道德品質和法律素質的動態過程。

        受教育者主體的道德法律行為作用于外部環境,往往會產生某種社會評價,即人們在實施道德法律行為的過程中依據社會道德法律的準則和基本要求,對其行為實踐所作的價值判斷。其功能是以善惡和法律規定為標準,形成道德和法律行為選擇的正確價值觀。它實質上是對受教育者主體道德和法律行為的動機、效果和價值的判斷,是人們道德和法律行為選擇和堅持正確行為習慣的外在力量。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實踐教學中,善于運用正確社會評價的輿論引導受教育者主體,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對于順利完成內化和外化的動態運行過程,培養其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法律素質具有重要的強化、激勵和促進功能。

        2.實踐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兩大飛躍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實踐教學的最終目標是激勵、促進受教育者主體的社會道德和法律基本要求的內化和外化兩大飛躍。受教育者主體道德品質和法律素質形成發展的內在心理要素,包括認知、情感、信念、意志等,屬于意識或精神的范疇,在它沒有客觀化、外在化時,還不能構成完整意義的道德品質和法律素質。道德品質和法律素質形成發展是內在心理要素和外在激勵要素的統一,是觀念、意識和行為實踐的統一。它需要經過兩個飛躍:一是受教育者主體通過學習和實踐體驗,將外在的社會道德法律原則、規范、基本要求等內化為道德和法律意識,從而實現從社會的外在力量到受教育者主體的內在力量,即精神力量的飛躍;二是實現從受教育者主體的內在力量到客觀化、外在化的行為實踐的飛躍。實現這兩大飛躍離不開人們的行為實踐。受教育者主體只有通過道德品質和法律素質形成與發展的內化和外化的整合才能實現上述兩大飛躍,從而形成其道德和法律行為的相對穩定的特質和傾向。

        上述兩大飛躍并不是一次實踐教學或理論教學就能夠完成的,而是需要經過反復多次,分層次、分階段的實施才能夠實現。其中,認同、信奉層次和階段是重要階段。認同,即受教育者主體通過后天學習和實踐體驗,將外在于個體的社會道德法律意識內化為個體的道德法律意識及其精神需要。它是行為主體在認知、情感上,對外在于主體的社會道德法律意識的實施價值、意義的認識趨同,并指導自身自覺行為的一種心理傾向。認同階段的重要功能是受教育者主體將外在于自身的社會道德法律意識和社會需要內化為自身意識、自身需要的認知和情感體驗,并轉化為其自身內在的知、情等心理要素。該階段是確定更深層次內化的基礎,是完成內化和外化運行過程,實現道德品質和法律素質形成發展兩大飛躍的動力源泉和心理基礎。這一階段的重要特征是實施道德法律行為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自覺性即受教育者主體實施道德或法律行為的主觀動機發自其個體的自我需要,并使這種自我需要與社會需要、社會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相趨同,它區別于特定情勢下的盲從。主動性即受教育者主體實施的道德法律行為,是在內化和外化機制的作用下主動實施的,它區別于在特定外部壓力下被動的服從。根據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在認同層次和階段,“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實踐教學應重視受教育者主體對道德和法律理論的接受、認知和情感體驗,并在動情上下功夫,做到扣人心弦、激動人心,將學生引向正確的道德和法律行為實踐。信奉,即個體人在認同外在于自身的社會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基礎上,通過行為實踐的情感體驗,建立在道德和法律價值信念基礎上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傾向。道德和法律價值信念是人們在內化和外化運行機制的作用下,對轉化為內心信念的社會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價值及其真理性堅信不移,它是系統化的道德法律認知和相對穩定的情感體驗的結晶,是外在于個體的社會道德法律意識內化為個體的道德法律意識的較高層次和階段。信奉階段除實施道德和法律行為的高度自覺性、主動性外,還具有實施道德和法律行為的堅定性和相對穩定性等特征。信奉的關鍵是“信”,其特點是對道德和法律有關理論知識的深刻理解,通過道德和法律的實踐感悟、情感體驗,堅信其認識的正確性、科學性和真理性,并在實施道德法律行為的過程中表現出較強烈的情感,它是激勵人們實施道德和法律行為的精神力量。道德和法律信念堅定,則認識必然深刻,情感必然強烈,意志也就愈堅定,行為則愈自覺。實施道德和法律行為的相對穩定性,是指受教育者主體通過后天學習和實踐體驗,將外在的社會道德法律意識和社會需要轉化為其自身意識和自身需要后,不會因為外部條件的影響而動搖,相對穩定并持續地實施某種符合社會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行為。受教育者主體的道德品質和法律素質的形成與發展進入信奉階段,標志著兩大飛躍的階段性實現和完成。在信奉階段,受教育者主體不僅能夠依據社會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相對穩定的實施道德和法律行為,而且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道德品質和法律素質。 二、實踐教學的課型探討

        近年來,我國高等學校的廣大教師在教學改革中,努力探索實踐教學的課型。這些課型內容廣泛,大致可以概括為研討型、辯論型、體驗型等課堂實踐的課型和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課型。

        1.研討型實踐教學模式

        研討型實踐教學模式是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改革的亮點之一。它主要是指受教育者主體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專題為載體,以研究和探討為方式,以交流研討為主要途徑,指導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達到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的教學目標。例如,“職業與道德”理論闡述之后,引入“某些大學生就業后被辭退”、“失信的代價”、“用人單位在試用期間增設思想品德和職業道德測試”等典型案例和專題,引導學生圍繞該案例或專題發表看法,在課堂上進行交流研討。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討論,每小組指定1名同學參與全班交流,圍繞專題發表看法,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性講解。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明確提高以“敬業”和“誠信”為核心的職業道德素質是成功開創事業的一張必不可少的入場券。用人單位在試用期間增設思想品德和職業道德測試的現象告訴我們,在我國現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用人單位非常重視選用人才的職業道德素質,一個人的成功固然需要知識和智慧,然而,如果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沒有極大的熱情和艱苦奮斗的敬業精神,沒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即使再聰明的人,也不可能取得事業的成功,從而加深學生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修養有關理論和知識點的理解。采用這種教學模式組織教學,教師首先要根據教學目標確立研討題目,制定研討方案。研討題目的確立應該立足于對該課程的教學基本要求和教材內容的認真分析,明確教學重點和難點,分析學生思想實際,做好課前準備。選題要準,質量要高,既要有理論深度,又要有實踐基礎。最好是選擇那些學生比較感興趣,能夠積極參與研討的具有普遍性、代表性、針對性和典型性的專題。這種教學模式的優點是:受教育者主體之間可以相互啟發、活躍思想,把教學過程的“一言堂”變為“群言堂”,營造一個暢想爭鳴的求學氣氛,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激發其學習熱情,鍛煉其研究問題的能力。

        2.講演辯論型實踐教學模式

        講演辯論型實踐教學,即在教學過程中運用講演或辯論等方法完成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基本要求和有關知識點圍繞某一專題安排學生開展講演或辯論活動。通過講演或辯論活動促進學生加深對有關理論和知識點的理解。例如,“認識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理論闡述之后,安排“胸懷民族復興,立志奮發成才”的講演活動。其具體做法是:提前1周或2周把講演題目交給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報名,擬定參與講演人員的名單,做好講演活動的準備。在講演活動中,教師結合該專題涉及的有關理論和知識點做好總結和點評。通過講演活動提高學生收集資料、語言表達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再如,“大學生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理論闡述之后,安排“愛崗敬業辯論活動”。正方圍繞要“干一行,愛一行”的論點進行辯論;反方圍繞要“愛一行,干一行”的論點進行辯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將部分學生分為2個組(正方與反方)展開辯論,用點評方式進行總結。組織“干一行,愛一行”和“愛一行,干一行”哪一個更重要的辯論活動,涉及到職業態度和職業道德。如果所從事的職業與自己的興趣愛好相一致,并符合自己理想職業的標準,一般情況下往往能夠做到“愛一行,干一行”。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現實與自己認為理想的職業往往會發生矛盾。很多人不能按照自己理想的職業標準選到滿意的職業,無法改變自己的工作崗位,但可以改變其對所從事職業崗位的情感和態度,在崗位工作中逐步培養職業興趣和情感,做到“干一行,愛一行”,形成優良的職業道德品質,從而擁有一份驕傲的人生。通過這種教學模式,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職業理想與理想職業、國家需要與個人興趣之間的關系。社會主義職業道德所要求的職業理想,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為原則的職業理想。即使自己所從事的職業還不夠理想,也應該熱愛本職工作,“干一行,愛一行”,兢兢業業地做好本職工作。當國家需要與個人愛好發生矛盾時,應服從國家需要。

        3.體驗型實踐教學模式

        體驗型實踐教學,即受教育者主體通過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安排學生走向企業、農村、部隊接觸社會、了解國情、體驗生活。通過社會實踐的感悟,理論聯系實際,加深對有關基本理論和知識點的理解,增強社會責任感。例如,“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理論闡述之后,安排學生“結合所學專業調查企業的職業道德規范”,對企業從業者的職業道德現狀進行分析,并寫出調查報告。通過對企業職業道德規范的內容,從業者的職業道德現狀,企業管理者對企業職業道德狀況的評價等進行分析,明確職業道德的內涵與基本特征,了解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正確認識遵守職業道德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和從業者事業成功的保證。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很多學生結合自己所學專業,積極主動走訪用人單位,調查了解該單位的用人標準和對人才職業道德素質的基本要求,并寫出心得體會。通過調查,引導大學生深刻認識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社會對從業者的職業道德素質非常關注,用人單位越來越重視聘用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從而提高大學生加強職業道德修養和法律修養的自覺性。這種教學模式的優點是:有利于加強大學生道德和法律行為的實踐導引,通過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約束,促進其良好道德法律行為的養成。

        實踐教學模式的關鍵是使大學生通過實踐感受和切身體驗,激勵、促進社會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內化和受教育者主體道德法律意識的外化兩大飛躍。在實踐教學中,應該重視情境感受、活動體悟和價值辨析等基本環節,提高學生對實際問題的反應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情境感受,即以情感體驗為切入點,激發大學生的情感并強化其認知。情境可分為“人為模擬真實生活的情境”和“現實道德法律實踐活動的情境”,通過情境化的實踐教學使大學生加深情感體驗。活動體悟,即通過設計或開展一定的實踐活動,引發學生積極參與并獲得感受體悟。價值辨析,即以現實生活中人們關注的具有道德意義的典型事例為引導,啟發學生進行道德分析、評價、論證,提高學生的理性思維、價值判斷能力,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實踐教學的研究是個老話題,但仍有許多問題值得認真探討,有待于該課程的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去摸索和創新。

        參考文獻

        第6篇:大學生理論課心得體會范文

        關鍵詞:燃燒;歷史角度;精品課;教學改革

        當前,結合國內外科技形勢的發展,如何培養高水平、創新性人才,實現我國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是各類學校尤其是培養本科生的各類高等院校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在能源與動力研究領域中,燃燒及燃燒室可以說是大學生在所有專業理論課中的高端課程,因為其先修課程包括大學數學、物理、化學、流體力學、熱力學、傳熱學、發動機結構及原理等多種專業基礎課。而上述各門課程的學習都非常之不輕松,涉及很深奧的數學物理問題。因此,如何在進行“燃燒與燃燒室”課程教學過程中,把握大學生的學習方向、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研究問題。

        教學改革的深化方法與途徑很多,比如加強實踐教學環節、開辟網絡教學、實施雙語教學等。本文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精品課程“燃燒與燃燒室”教學為例。試圖從燃燒學發展歷史的角度,初步探索如何從歷史的角度深化教學改革。

        從哲學的角度來講,歷史是一個好老師。它能起到催人猛醒、引人深思的重要作用。而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各種曲折、規律,既是我們極好的分析案例,也是調動學習積極性的有效工具。

        下面,結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的“燃燒與燃燒室”課堂教學,舉例分析一下燃燒學中的歷史發展過程對課程教學的深化與促進作用。

        一、以史為鑒,催人猛醒

        常言說,前車之鑒,后世之師。歷史是一面很好的鏡子,可以為我們照耀未來的路,避免我們重蹈覆轍。巧合的是,燃燒學研究的發展過程,恰好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面鏡子。

        根據英國一家著名報刊《衛報》在2000年前后所作的一個評選活動,對人類在1000年至2000年這一千年之間所發生的事件進行篩選,從而評選出了所謂“十大干年之最”。不幸的是,根據這家報紙公布的結果,燃燒學研究歷史進程中曾經提出的古老學說――燃素說,被評選為“最大的科學錯誤”。

        對于我們從事燃燒學研究的學者而言,這無疑是一個當頭棒喝,催人猛醒。

        為什么當選?歷史曾經發生了什么?

        根據該報刊的評選說明,之所以把“燃素說”評為千年來“最大的科學錯誤”,是因為這一學說雖然在現在看來錯誤明顯,但在1650-1750年這大約100年間,它曾風靡一時,很長時間被奉為毋庸置疑的經典理論。

        其實,所謂“燃素說”,是指該學說認為,就像元素周期表中所列的各種元素一樣,火也是一種元素。只不過,當時門捷列夫還未誕生,元素周期表還未成形。燃素說認為,火是一種物質,由無數細小而活潑的微粒構成。這種火的微粒既能同其他元素結合而形成化合物,也能以游離方式存在,它彌散在大氣當中,給人以熱的感覺。由這種火的微粒構成的元素稱為“燃素”。

        按照燃素說的解釋,一切與燃燒有關的化學變化均可歸結為物質吸收與釋放燃素的過程。如煅燒金屬,認為燃素從中逸出,變成煅灰,即:

        金屬-燃素=煅灰

        而煅灰引起木炭燃燒,則認為煅灰從木炭中吸收燃素,使金屬重生,即:

        煅灰+燃素=金屬

        且燃素說認為,物體中含燃素越多,燃燒越旺。

        該學說在1650-1750期間(約100年)曾經流行全球,直到法國科學家Lavoisier(拉瓦錫)于1777年發現氧元素后,該學說才宣告結束。

        100年是個什么概念?香港從被強行租借到回歸,不過才100年。

        每當在課堂上講到這些,同學們都回睜大眼睛,全神貫注地聽下去。偶爾會有個別同學發出疑問:為什么會這樣?難道這期間沒人反對嗎?

        問得好哇!

        在當初沒有發現氧元素之前,大家普遍認為天地五行(即所謂金、木、水、火、土)皆為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元素。自然,火也就被認為是其中的一種元素。巧合的是,如果把火看成是一個元素,還真能解釋大部分燃燒現象,而其他理論則無法做到。這樣一來,更加深了對燃素說的信任。因此,這樣一種錯誤的學說流行了近百年。

        不能說在這期間沒人反對,因為燃素說不能解釋另外一些燃燒現象。但反對者無法提出更合理的解釋,因此也就不了了之。

        從這個歷史故事,至少給我們兩個重要啟示:首先,作為燃燒科學研究工作者,我們雖然首先要有大膽假設的精神,但必須做到小心求證。一定要以燃素說為鑒,真正吸取教訓,避免在今后的研究中犯類似錯誤。其次,在科學研究過程中,犯錯誤也在所難免,一定不能盲目迷信現有理論或者專家,作為科研工作者,必須要有創新精神,要敢于挑戰現有理論。

        這個案例充分說明了在燃燒教學過程中,以史為鑒,催人猛醒的教學效果。

        二、縱觀歷史,引人深思

        回顧燃燒理論及燃燒技術發展史,不難看出,當我們中華民族沉湎于吟詩作畫等精神層面的研究時,國外的科學技術水平飛速發展。由此,也涌現出了一大批知名燃燒學者。比如200多年以前的Thompson(湯普遜),根據火焰淬熄理論發明了防止礦井內瓦斯爆炸的安全燈;1855年的Bunsen(本生),發明了測量火焰傳播速度的本生燈;1900年的Chapman(切普曼)和Jouguet(喬給特),聯合發現了常規燃燒(定義為緩燃)與爆震燃燒的區別,并計算了爆震波的速度,等等。

        遺憾的是,仔細品味燃燒發展史,我們會發現,歷史上的知名學者主要來自德國、法國、英國、美國、挪威、匈牙利、俄羅斯等西方國家,而來自亞洲,尤其是中國的學者幾乎沒有。

        即便是在我們現在引以為傲的唐宋盛世,雖然不乏傳頌至今的偉大詩人,卻沒有涌現幾個國內外知名科學家。這說明什么?

        我們在唐宋盛世主要發展的文化藝術等精神層面的研究,即便也有陶瓷工藝之類的技術研究,也大多是服務于文化藝術的發展,而并非為了發展生產力。借用哲學觀點,物質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歷史的事實已經證明,合理的社會發展布局,應當是在優先重視發展科學技術等理工類研究的基礎上,再深入開展文化藝術等文科類研究。否則,唐宋盛世的虛假繁榮景象就會再現。

        通過這些歷史回顧,在燃燒教學過程中,不僅使學生了解了燃燒歷史,學會思索未來如何為國爭光,還增強了對理工科知識學習的信心,為今后的研究鋪平了道路。

        三、回顧歷史,激發興趣

        這里所說的回顧歷史,是指專屬燃燒學研究的各種國際大獎的獲獎史。

        眾所周知,燃燒與燃燒室研究屬于傳統機械類學科。從諾貝爾獎的設立理念來看,再出色的燃燒研究學者也不大可能獲得諾貝爾獎。

        那么,這是否說明,我們從事燃燒與燃燒室研究就 沒有前途、沒人重視了呢?

        非也!

        為了鼓勵國際燃燒學者進行創新研究,迄今,國際上專門為燃燒與燃燒室研究人員設立了三大獎項(也有人稱之為燃燒界的諾貝爾獎)。它們分別是1958年設立的Bemard Lewis獎、Alfred Egerton獎、以及1990年設立的Zeldovich獎,所有這些獎項都是每兩年評選一次。

        為了加深對燃燒前沿問題研究進展的了解,結合課堂教學,我們還千方百計尋找機會,把一些獲獎學者請到學校來,促成學生與大師的良性互動。迄今為止,來校交流過的國際燃燒大師包括美國加州大學Irvin分校的Sifignano院士、美國喬治理工大學的Zinn院士、澳大利亞的Bilger教授、美國卡內基一梅隆大學的Chigier教授等。結合這些學術活動的歷史回顧,起到了很好的促進課堂教學作用,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四、分析歷史,掌握方法

        通過分析歷史進程,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比方說,在進行燃燒學中層流火焰傳播方程教學時,依據流體力學中的基本偏微分控制方程組――即所謂Navier-Stokes方程組,再補充微元體能量守恒方程,對一維平面火焰,可推導出層流火焰傳播方程如下:

        ρ∞SLcp/dT/dx=d/dx(λ/dT/dx)+RfQ

        式中各符號的物理意義見文獻。

        推導出層流火焰傳播方程并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從方程中求解出所謂層流火焰傳播速度(即方程中的物理量SL)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問題在于,上述常微分方程看似簡單,卻無法積分出結果。因為方程中有源項存在,而且源項的表達式非常復雜。

        怎么辦?每到這時,我在課堂上總要向同學們提問:如果我們的前人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是你來面對這個問題,你該如何處理?

        在學生嘗試性的回答之后,我們再來看看我們的前人是如何處理的。這時,我會從前人的多種處理方法中,向同學們介紹其中物理意義最清楚、最容易理解的方法,比方說zeldovich等人提出的“分區近似法”。

        所謂“分區近似法”,是指根據實際火焰中的各種物理量分布特點,把看似很薄的火焰面進一步細分成兩層,其中第一層的各種物理量的變化較慢,因而可以認為在這一層中源項很小,故可以忽略不計,則方程在這一層中可簡化為:

        ρ∞SLcp/dT/dx=d/dx(λ/dT/dx)+RfQ

        顯然,從該方程可以積分求解出這一層邊界上的溫度梯度。

        而第二層的物理量變化很快,且其變化快的原因是源項突然增加所致。因此,我們可以忽略方程中的右邊那一項,從而將方程簡化為:

        d/dx(λ/dT/dx)+RfQ=0

        雖然源項仍然很復雜,但其在該層內的定積分具有很清楚的物理意義:火焰面內的平均燃燒放熱速度。由此,我們可以得到第二層邊界上的溫度梯度。

        分別從兩個方程積分得到的邊界溫度梯度應該相等。這樣,我們就最終得到了層流火焰傳播速度的解析公式,換句話說,我們對看似難以求解的層流火焰傳播方程進行了近似積分求解。

        通過這個例子,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將數學與物理緊密聯系起來的能力。對于今后可能遇到的難以求解的數學方程,完全可以結合其描述的物理問題,進行各種物理簡化,抓大放小,掌握本質規律,從而簡化數學方程,最終得到分析解。作為理工科大學生,培養科學的數學物理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也是今后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

        五、歷史發展的量變到質變規律

        中學時代我們就已經學過,事物發展的一個重要規律是量變到質變。把這一規律應用到“燃燒與燃燒室”課程教學當中,對實際燃燒物理問題的分析有很大的指導意義。比方說,液體射流的斷裂破碎過程分析。

        在實際燃燒室中,為了維持穩定燃燒,燃料噴射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在很多動力裝置當中,都采用液體燃料通過小孔直接噴入燃燒室的設計方法。問題在于,燃料通過小孔形成的液體射流是如何逐步斷裂、破碎、并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液滴的呢?

        鑒于這一過程對隨后的燃料燃燒特性,包括火焰長度、溫度分布、穩定燃燒范圍、燃燒污染等,具有極大的影響,分析清楚這一實際過程是非常重要的。

        按照事物發展的量變到質變規律,我們有理由認為,液體射流的破碎現象(看成是質變)不是突然發生的,在破碎之前必然有一個連續漸變的過程。如果認為斷裂是突然的,即射流直徑突然變為零,那么,斷裂之前射流直徑應該有一個波動變化。根據這一分析,我們的前輩們設計了相應的試驗方法,試圖通過實驗觀測技術來發現液體射流破碎之前的細微變化。正是通過他們的艱苦努力,我們現在知道,射流在剛剛從噴孔噴射出來時,由于大自然無處不在的各種干擾,會在射流表面形成一些表面波。隨著射流的噴射運動,這些表面波中的絕大多數會逐步放大,即波的振幅越來越大,從而造成射流直徑在破碎之前有規律的收縮一放大現象。當這種收縮一放大現象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最終將造成射流斷裂破碎。

        根據這一觀測現象及基本分析,我們確信,要真正理解射流破碎這一質變過程,必須先掌握射流表面波變化這些漸變過程。

        由此,我們的前輩們發展了穩定性理論,即認為表面波如果不放大,則射流系統是穩定的,否則,射流系統是不穩定的。將該問題轉化為在什么條件下射流會不穩定,且最不穩定的那些表面波將最終控制射流的破碎過程。這樣,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就比較容易地把學生帶到了相當深奧和復雜的穩定性理論分析當中。

        通過這個例子,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特別是非定常問題)的能力,從歷史發展的過程入手,運用量變到質變規律,可以幫助我們看清事物發展的本質規律。

        六、歷史發展的螺旋前進規律

        同樣,中學時代我們也學過,事物發展的另一個重要規律是螺旋前進。對于許多前沿性的、難度很大的研究課題而言,理解并運用好這一基本規律是十分重要的。比方說,超音速燃燒問題。

        其實,早在1965年前后,由于火箭發動機技術的發展,人類已經可以研制出飛行速度極快(飛行速度約為音速的5~6倍)的導彈。但是,在火箭發動機中,燃料和氧化劑都需要自行攜帶。特別是氧化劑,以液氫一液氧發動機為例,每帶1噸液氫,就需要帶8噸液氧。既然空氣中有取之不盡的氧氣,為什么我們不能減少自帶氧氣,轉而從空氣中吸取氧氣呢?

        問題在于,如果從空氣中提取氧氣,由行速度極快,不可能像常規沖壓發動機那樣,先將氣流速度降 為低于音速,然后再燃燒加熱,最后膨脹排出,從而產生推動飛行器前進的動力。因為在極快飛行速度下,如果先將氣流速度降為低于音速,則會導致氣流溫度大幅上升,以至于接近、甚至超過燃料燃燒溫度。這樣一來,燃燒熱就無法加入到氣流當中,也就無法產生推動飛行器前進的動力。因此,如果想在極快飛行速度下從空氣中取氧燃燒,必須采用所謂超音速燃燒技術,即保持氣流速度大于音速,降低氣流溫度上升幅度,在超音速氣流中組織燃燒,從而使燃燒后的熱能能加入到氣流當中去。

        這就是美國于1964年啟動超音速燃燒沖壓發動機(HRE)計劃的最初目的。

        想法很好,實際研究結果如何呢?美國經過10年的艱苦研究,于1974年提交了HRE發動機。在極快飛行速度下,該發動機產生的凈推力為負值。換句話說,該發動機在極快飛行速度下根本就不可能產生推力。

        這一下熱鬧了,美國國會討論吵翻了天。事實是否真像某些議員們所說:我們花費巨額經費研究,只換來了一句話:超燃沖壓發動機是不可行的。

        美國正式停止了研究資助,全世界其他國家也跟風停止了相應研究。當然,出于保密原因,很多國家(包括中國)不可能及時得到美國的研究情報,因此,相應的研究計劃以及停止研究時期與美國的計劃存在時間上的偏差。

        不過,美國的科學家們不同意國會議員們的想法,他們相信事物發展的螺旋前進規律。盡管暫時遇到技術難關,但基本方向還是沒錯。因此,在小額研究資助下,還是不懈進行基礎技術研究,終于在10年之后有了突破,并成功說服國會繼續投資。

        隨后的研究基本順利,并最終在2004年成功完成了極快飛行速度的兩次實驗飛行,飛行器的飛行速度分別為音速的7倍和10倍。

        這個例子充分說明,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路可走。只有確信大方向沒有錯,就不要被暫時的失敗或困難所嚇倒。相信事物發展的螺旋前進規律,堅忍不拔,刻苦努力,最終就一定會成功的!

        當然,結合實際燃燒教學,還有很多實例,上述例子只是其中一部分。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日韩2020 | 亚洲最大在线观看AV网站 | 亚洲欧洲免费小视频 | 亚洲欧美综合一区另类 | 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免费 | 亚洲精品视频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