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教育信息化的理論基礎范文

        教育信息化的理論基礎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育信息化的理論基礎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教育信息化的理論基礎

        第1篇:教育信息化的理論基礎范文

        一、教育信息化與語文課堂教學融合的可行性、必要性及基本原則論述

        分析當下國家教育現代化發展大環境可知,教育信息化與語文課堂教學相互融合,其中教育信息化是語文課堂教學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方向,而語文課堂教學是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分析教育信息化與語文課堂教學融合互動的可行性及必要性,以期明晰教育信息化與語文課堂教學之間的關系。首先,教育信息化與語文課堂教學整合的可行性分析。數字化教學環境建設與教學組織形式豐富為有效整合教育信息化與語文課堂教學創造了可行性條件。其一,數字化教學環境建設為二者整合奠定了基礎。近年來,國家網絡信息技術發展迅猛,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陸續出現并應用于教學領域,在此技術支撐下,進一步推動物理教學環境與虛擬教學環境相結合,教學環境的智能化發展為教育信息化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落地奠定了必要的技術基礎。其二,教學組織形式豐富為二者整合提供了條件。隨著教育現代化發展進程不斷推進,教學組織形式也在不斷開展有益探索,現階段,越來越多的學校在原有大班授課的基礎上增加小組教學方式,實踐表明:教學組織由大變小,能更好地兼顧學生發展個性,拓寬信息技術的作用空間,從某種角度來看,教學組織形式的多樣化有利于在發揮教育信息化普遍服務的基礎上,增加其精準化服務內涵。其次,教育信息化與語文課堂教學整合的必要性分析。一方面,教育信息化與語文課堂教學整合是語文學科特性下的必要舉措。相較于其他學科,語文學科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雙重價值,立足工具屬性視角,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聽、說、讀、寫等教學內容均要服務于當下學習生活及未來職業發展。因此,語文課堂教學應與時代背景緊密結合,基于當下信息化時代背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入信息化要素是實現語文學科工具性價值的必要需求。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與語文課堂教學整合是突破傳統語文課堂教學方式困境的必要舉措,分析當下語文課堂教學現狀發現,現階段的教學方式主要針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展開,即過于注重傳授語文學科知識,忽略語文課堂教學的多維價值,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不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科的持續健康發展。在此情景下,融入教育信息化,不僅是在技術層面優化教學環境、豐富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同時也是在理念層面,回歸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由此可見,將教育信息化融入語文課堂教學是突破語文課堂教學困境、促進語文學科持續發展的必要舉措。最后,教育信息化與語文課堂教學整合的基本原則。從理論層面進行分析,教育信息化與語文課堂教學整合后會體現出以下三項特征:其一,學習方式的自主性變化,主要表現為對學習資源的自主選擇、對學習流程的自主調控、對學習情境的自主創立;其二,學習方法的互動性變化,主要表現為學習信息交流的空間與時間壁壘被打破,在信息技術支持下,不僅同一班級的學生間可以交流學習信息,不同班級、不同學校甚至不同國家的學生之間也可進行信息交流與互動;其三,學習模式的探究性變化,在教育信息化融合下,信息化工具的支撐推動了探究性學習模式的發展,即學生以課堂教學問題為導向,借助信息化技術自主探究學習內容。通過分析以上三項特征可以發現,突出學生主動性與學習邊界的開放兩方面核心內容。因此,教育信息化與語文課堂教學整合應遵循兩項基本原則:一是以學生為主體原則,即強化學生學習的主動權,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輔導,調動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將學科知識內化為自身素養;二是開放性原則,主要是指語文課堂教學內容與空間的開放,在此需要強調開放性原則與共享性原則的并行,即不僅要依靠信息化教學環境豐富自身教學元素,同時也應向其他學習組織共享自身教學資源,這是構建大教育格局、實現教育公平的應有之義。

        二、教育信息化與語文課堂教學整合的路徑分析

        第2篇:教育信息化的理論基礎范文

        關鍵詞:中職;教育;信息化;探討

        中職院校教育信息化就是在教育中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為學生學習文化基礎知識、理論知識提供方便,給教師傳授信息創造條件,并根據創新人才培養的要求,利用信息技術,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促進教育現代化的發展。

        一、有利于教育創新和創新人才的培養

        教育信息化是知識經濟時代對教育的要求,以數字化、網絡化、多媒體和智能化為特征的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必將引起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育模式、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與手段等全面變革。教育創新本質是教育文化的創新,中職院校所傳授的理論知識也在這個范疇內,它離不開教育信息化這一必要手段。教育信息化對創新人才培養最有利的方面是,它能夠便利地提供有利于創新意識發展的環境,使教師和學生具有創新素質獲得成長的土壤。

        二、有利于自主獲取信息和信息素質的培養

        所謂信息有兩種:一種是經驗信息,是寫在書本教材上的;另一種是未來得及寫在書上的新成果、新理論、新技術等,稱為即時信息。學生在課堂接受信息的時間是有限的,工作中所需的新的信息大部分是自學獲取的。學生在校期間可通過校園教育網絡系統,在教室、信息中心、實驗室、宿舍有電腦網絡的地方打開各學科的教育信息網頁,利用信息資源庫所提供的信息自主地獲取信息。這樣不受課堂時間限制,自主地選取信息內容進行學習,靈活方便,并有效地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及不斷學習的意志。更重要的是學會使用信息、培養處理信息的能力,使學生具有較高的信息素質,以適應未來信息化的需要。

        三、有利于教學內容的快速更新

        隨著計算機專業學生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院校教學內容更需要不斷地更新,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實施就可實現這個目標。教師將各種途徑獲取的本學科的最新發展和課程資源,充實到教學中,并利用多媒體技術、計算機技術制成文字、圖形、視頻等,儲存到院校教育信息資源庫,通過信息網絡傳輸到教室的數字教學平臺,為教師超越經驗信息(教材內容)、合理地舍棄陳舊的信息,增加即時信息的講授提供了素材、創造了條件,達到在有限課堂教學時間內把最新知識傳授給學生,能有效地提高教學內容的更新速度,以滿足提高學生素質的需要。

        四、有利于信息網絡教育模式轉變

        學生的理論教育是分階段的、長期的、終身的。由于各專業的學生分散,利用教育信息網絡進行遠程教學可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筛鶕嶋H情況安排網上授課,避免各種操作與理論教育發生時間沖突。另外,各專業在實際學習中遇到難題需要理論支持,可隨時訪問理論教育信息網,將要解答的問題反饋給有關學科的教授、專家,及時通過信息網絡給予解答,為各專業學科排憂解難,讓信息技術理論直接指導操作實踐。

        五、有利于提高教師隊伍的信息素質

        教育信息化的理論,其核心是在教育領域開發應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建設信息教育環境,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改革和教育發展,而教育信息化的結果必然是形成一種全新的教育形態——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育的顯著特點是:教材多媒化,利用多媒體特別是超媒體技術,建立教學內容的結構化、動態化、形象化表示;資源全球化,利用網絡可使教育資源連成一個信息海洋,供廣大教育用戶共享。教師是實施信息化教育的直接參與者和推動者,自身的信息素質水平,影響信息化教育的質量。因此,在信息化教育的大環境中,教師會自覺地去學習現代的網絡技術、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數據信息查找檢索方法,利用信息技術與院校教學內容整合,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在信息化教育的實施中培養、提高信息素質,反過來又促進了院校信息化教育的深入發展。

        六、有利于各種技能培訓

        1.選擇技能。全球性網絡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信息的可獲取性。這就要求教師需要通過建立自己的標準和條件來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只有這樣才能完成那些急需解決的任務。所以對信息的選擇肯定是教師需要培訓的新技能。

        2.評價技能。它包括以下內容:了解電子期刊的聲譽,包含電子雜志中作者的背景,該雜志的編輯和擁有該雜志的機構情況;出版的日期,即服務器和網頁中包含一個最近修改的日期,教師可以據此判斷信息是否有效;內容的有效性,教師應該具備這樣的能力,即從文章的內容上判斷它在特殊學科領域的科學論述是否有價值以及它是否建立在該學科領域的公認的理論基礎上。

        第3篇:教育信息化的理論基礎范文

        在全球高校信息化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新加坡高校信息技術教育可謂獨樹一幟。新加坡高校不但擁有世界一流的教學科研硬件設施,而且擁有一流的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實現了信息技術與教學、科研和管理的高度融合,能夠為師生員工提供完善周到的服務。信息技術的發展同樣給高校課堂教學帶來深刻變革,有些課程可以通過信息網絡平臺實現課堂教學,教師將授課內容全部掛在網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隨時進行學習,而不必像以往一樣必須參加課堂學習。一方面,先進的信息技術在高校得到廣泛應用,另一方面,高校也積極致力于信息技術的教學研究,從而形成了信息技術教育和高等教育共同發展的良性循環。

        二、融入課程教學體系

        新加坡高校實現了信息技術與教學科研的有機融合。通過校園信息網絡和教室多媒體環境,結合電腦等信息化工具以及網絡設施,實現了在線教學、視頻教學、模擬教學等,營造了一個跨越時空、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既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夠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接觸知識。以虛擬教室教學系統為例,教師和學生通過虛擬教室進行教學和學習,教師通過網絡進行教學活動,包括內容演示、答疑解惑、布置作業、考試評分等,而且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平板電腦隨時了解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通過電腦與學生開展互動。學生可以隨時學習課程內容,參加課程測試,提出有關問題,參與課程討論。學生的作業情況和任何疑問,可以隨時被轉發到其他學生的電腦上,課堂互動十分方便,與在教室面對面交流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在實驗室,教師也不用親臨現場指導,學生如果有疑問,可以啟動視頻會議系統,教師就出現在屏幕上,解答學生的問題。這種教學方式,在新加坡高校已經得到廣泛應用,并且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師資力量強大

        新加坡政府和高校都非常重視教師隊伍信息技術的培養,這也是高校信息技術教育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在教育信息化規劃實施的同時,教師信息技術培訓計劃同步落實,所有在崗教師都要接受信息技術方面的培訓。政府對高校教師信息技能有嚴格要求,教師每年都要接受信息技術的相關培訓,合格才能開展相應的教學科研活動。高校也為教師和管理人員提供各種免費的信息技術培訓,教職工可以通過各種形式,學習信息技能,掌握最新的軟件操作方法。同時,信息技術企業、研究機構和信息專業技術人員也為高校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和相關培訓。在新加坡,幾乎所有的高校教師都具有很高的信息技術水平,能夠熟練掌握最新的軟件功能,并將它們熟練地運用到教學、科研和管理活動中,推動了高校整體信息化發展水平。

        四、新加坡高校信息技術教育的啟示

        新加坡高校實現了信息技術與教學實踐的深入融合,成為世界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典范。新加坡高校信息技術教育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這對于我國高校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深入推進高校信息化建設進程,走適合我國實際的高等教育信息化道路,具有積極意義。各級政府統籌推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要深刻領會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特別是高校信息化的重大意義,以規劃為導向,結合地方實際,加強統籌協調,制定政策措施,加大資金投入,落實工作責任,確保規劃落實。高校要加強信息化建設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將信息化建設納入高校改革發展總體布局,健全完善信息化領導管理體制,整合信息化資源,建立由學校統一領導、各級分工負責、共同參與的信息化工作機制。要不斷加大投入,加快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教學環境信息化,全面提升教學、科研和管理信息化水平。要加強信息技術理論與實踐研究,緊盯信息技術發展前沿,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科研中廣泛應用。要廣泛動員社會力量積極支持和參與高校信息技術建設,共同推動高等教育信息化。

        五、提升師生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我國高校要學習新加坡高校做法,加大教師隊伍培訓力度,讓教師熟練掌握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要創新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充分利用校內校外各種培訓平臺,為教師提供多樣化的信息技術培訓課程。要制定教師培訓計劃,每年定期組織教師參加信息技術培訓,切實增強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能力。要逐步將信息技術技能水平納入教師評價考核體系,使教師隊伍信息素養隨著信息化的發展不斷提高,使教師能夠適應信息化快速發展的要求。不斷改善教師隊伍專業結構,積極吸引既具有較高的信息技術理論基礎,又具備較強的信息化資源研發能力的專業人才加盟教師隊伍,逐步建立一支結構合理、技術精湛、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鼓勵和引導學生主動運用信息網絡平臺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共同推進高校教學信息化。

        第4篇:教育信息化的理論基礎范文

        軟件工程專業作為影響巨大的重要學科其專業人才的培養也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承擔其培養任務的高等學校及各類教育機構就必須要改革傳統教育,適應現階段對人才知識結構智力水平等需求。同時,教育信息化不斷影響人才培養,而軟件開發也不斷被應用到教育中,新的科技使教育如虎添翼,軟件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即開發教育軟件,培養優質人才。在自身培養人才的同時也為其他學科的教育培養做出十分重大的貢獻。軟件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存在規律性,但其專業發展在我國只是剛剛起步。其規律性應根據需求進行深入挖掘,從課程設置,培養方向等方面應重點考慮學生是否能適應市場需求,為社會注入新鮮血液,使所培養的人才在當今社會更具競爭力。

        一、軟件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

        軟件工程專業的本科教學以培養教學軟件和數字化資源的開發與管理人才為目標,為國家培養應用型人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要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教學,以滿足社會對高素質技術人才的需要。然而在實踐中,理論與實踐的教學也需要長時間的磨合。通過多年的實踐,軟件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形成了基本的模式,即“課堂教學+教育應用實踐”,二者相互配合,缺一不可。課堂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理論知識,使學生能夠掌握本專業最基礎的知識,為實踐提供理論基礎。實踐是對理論知識的檢驗和應用,通過實踐能夠使學生對理論知識有進一步的理解,也能提高學生實際操作的能力,使學生在進入職場之后能盡快融入工作,滿足工作的需求。但是,由于實踐性知識注重個人經驗的積累,具有高度的模糊性、主觀性和近程性等特點,其評測標準難以確定,增加了實踐教學的難度,是學校人才培養的難點問題。針對有效培養和發展軟件工程專業本科生的實踐性知識的問題,學界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將實踐共同體的基本理論和認知學徒制理論應用在本科專業的培養模式中,在培養過程中關注學習者的知識轉化過程,實現構建軟件工程專業的實踐共同體的目的。近年來,各個學校采取了多種措施,增設了教育碩士(面向中小學教師的專業型學位)、教育技術學碩士和軟件工程專業本科生的部分課程,力圖形成一個有效的實踐共同體。

        二、軟件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探究

        “寬口徑、厚基礎、重能力、求創新”是軟件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本科教育原則,具體要求是加強基礎、拓寬專業、強化能力、注重創新。在當前的培養模式基礎上,不斷完善本科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其中強化英語與計算機能力是軟件技術專業學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計算機科學的國際化程度不斷提升,發展非常迅速。軟件人員需要緊跟技術發展的步伐,隨時學習業界最流行、最先進的編程工具軟件的使用方法。國際先進的原版工具軟件中很多是沒有中文說明或中文幫助文檔的,即使國內編寫的工具軟件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也需要將其英語化、規范化。所以英語課程的教學在本科生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學校要在加大重視的基礎上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例如聘用外教和使用原版教材。研究表明,當前我國IT培訓教材平均要滯后國外發達國家三年左右,這使得我國的技術人才在國際競爭中往往處于劣勢。創造直接使用優質原版教材的條件,能夠使本專業的教學事半功倍。但是高質量的教材往往需要有豐富經驗的專家經反復論證和研究,以及一段時間的努力與資金投入,才能實現其本土化,開發并投入使用。所以今后各大院校應該在教材編寫上投入更大的精力,爭取與優質的國際教育培訓集團的合作,提升國內高校在該專業的教學水平。

        三、社會發展對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不斷發展,軟件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也在不斷探索,其人才培養應注意以下幾點:

        1.學生培養應具備工科學科的特色,眾所周知本專業涉及學科較多,在社會中應用范圍較廣,人才培養應使學生融入不同的技術方法,甚至是文化,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提高人才的善于學習,熱愛學習的職業適應能力。才能適應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素質培養應作為本專業的培養重點。

        3.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充分重視社會實踐、科研與教學的有機結合,要避免理論與實踐的脫節、信息技術與教育理念的脫節。

        第5篇:教育信息化的理論基礎范文

        關鍵詞:農村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阻礙因素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4)04-0003-04

        一、問題及背景

        教育信息化是國家信息化發展整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重點加強農村學校信息基礎建設,縮小城鄉數字化差距。強化信息技術應用。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水平,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盵1]《綱要》突出強調“重點加強農村學?!毙畔⒒A建設,這表明從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來看,國家將重視農村教育(特別是農村教育信息化)發展?!敖逃笥?,教師為本”,農村教育的信息化最終要落實到農村教師的信息化教學上,因此,提高農村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已經成為促進農村教育信息化發展、縮小城鄉教育差距的當務之急。

        關注研究農村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已是老生常談,對阻礙其發展的因素分析也屢見不鮮。研究歸納的阻礙因素涉及農村教師信息意識和觀念落后、信息技術知識和能力不足,農村學校信息化基礎設施水平不高,教學信息資源應用狀況較差,以及農村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策略和措施失效等方面。[2]針對這些問題,各方也在積極行動消除這些阻礙因素,然而農村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卻長期阻滯不前,原因何在?問題的關鍵究竟在哪里?要切實提高農村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應該從何處突破?

        針對發展滯后的農村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人們往往強調的阻礙因素,一是與城鎮學校相比,農村學校信息基礎設施條件落后,教師無法發展信息化教學能力;二是農村學校信息化教學資源匱乏,限制了教師應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學和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三是農村教師的信息意識淡薄,信息技能較差,且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措施失效。[3][4]筆者對這個問題的基本認識是,其一,城鄉教育發展差距和數字化鴻溝的存在是不容回避的客觀事實,但是承認這個事實并不是要求在短時間內抹平差距,實現教育平等,而是要求從實際出發逐步縮小差距,最終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其二,農村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必須立足既有條件,積極主動地探索具有農村特色的信息化教學方式,農村教師不能等待教育信息化水平提高了再去發展能力,而是要通過自主的能力發展帶動農村教育信息化的同步發展。在這個基本認識的前提下,筆者認為過去對于農村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的阻礙因素的研究放大了現實困難與阻力,從而導致了一味追求人、財、物的投入而忽視發揮農村教師主觀能動性的錯誤做法。以此為出發點,本研究通過對樣本教師的問卷調查和訪談,試圖探尋造成農村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阻滯的真正原因,希望對問題解決有所助益。

        二、過程和方法

        1.研究對象的選取

        2012年5-10月,筆者在陜西全省10個地市28個縣的村、鄉鎮中小學校教師中進行抽樣,樣本數量為407人,其中,初中教師166人,小學教師241人。發出調查問卷407份,收回有效問卷353份,問卷有效率為86.73%,收回的有效問卷分別來自小學教師207人,初中教師146人。在有效填寫問卷的教師年齡構成上,其中年齡在25-35歲之間的教師有116人,約占總數的33%,36-45歲之間的教師173人,約占總數的49%,45歲以上的教師64人,約占總數的18%。同時,筆者還選取了36名教師(小學教師21名,初中教師15名)進行深度集體座談和個別訪談。另外,還對農村中小學教師參加教學比賽的20余份教學設計方案和近70個多媒體教學課件進行了分析。

        2.研究方法

        從影響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的內部和外部兩方面現實因素入手,以實證研究為主線,采取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相結合、抽樣調查和小型集體座談及個別訪談相結合的方法,并輔之以對參加教學比賽教師的教學設計方案和多媒體教學課件的質性分析。

        在調查問卷內容維度的設計上,將問卷題目劃分為影響農村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的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兩個基本類目,外部因素包括硬件設備條件因素、環境因素和機會因素三個二級類目,內部因素包括觀念因素和技術因素兩個二級類目。[5][6]利用問卷調查農村教師在以上五個二級類目因素的主觀反映,判斷他們在影響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相關因素上的認可度、態度、自信心和動機表現,同時借助訪談等方法挖掘造成這種表現的真實原因。

        3.研究步驟

        本研究共分四個步驟。第一步,編制調查問卷和訪談提綱。在文獻檢索和參考相關研究的基礎上,編制了調查問卷和訪談提綱。第二步,選取調查對象,實施調查和訪談,開展調研活動。根據研究方案,筆者進行了問卷調研和實地訪談,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第三步,研究數據的處理與分析。調研訪談結束后,對收集的資料進行統計處理和系統分析,主要是對相關數據進行量化處理,對訪談的資料進行質性分析。第四步,得出研究結論,提出對策與建議。在前述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研究的基本結論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三、結果與討論

        目前農村中小學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水平不高,離信息化教學的要求還有相當的差距?,F從調研的結果出發,對制約其發展的因素分析如下。

        1.外部因素分析

        從外部層面來看,農村中小學校無論在硬件設備、教學信息資源條件,還是在教學工作的人際環境和制度環境方面,都比較明顯地阻礙著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首先,硬件條件方面,農村中小學校的信息化硬件設備條件總體上仍然不足,有65%的受訪教師認為自己學校在辦公設備、教學設備、機房、網絡和光盤資源等方面處于較差的水平。其次,在環境因素方面,只有5%的受訪教師認為自己學校的規章制度和學校領導對信息化教學起到一定的支持和引導作用,或對此提出了要求,這是阻礙能力發展的重要外部因素。調查結果顯示,受訪教師對人際環境因素(相對于制度環境因素)表現出更高的認可度水平,14%的受訪教師認為是良好的,還有38%的受訪教師認為一般??梢?,教師群體人際之間的協作和互助也對促進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最后,對教師個體而言,參加培訓學習和教學比賽的機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村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發展,機會較少或沒有機會就成為阻礙其發展的外部因素。調查結果顯示,農村中小學教師在獲得培訓或比賽機會的水平方面難以令人滿意。

        筆者認為,盡管外部因素不能成為農村教師信息化教育能力的決定因素,但卻為其發展提供必要的基礎。在訪談中提到硬件資源的時候,有的農村小學教師表示,“學校里只有兩臺電腦,一臺在校長辦公室,另一臺在會計辦公室,還講什么信息化教學”;還有的教師表示,“學校的電腦很多都壞了,沒人管也沒人用”;有的教師在談及家庭設備條件時則表示,“很多老師家里是有電腦,但大都是為孩子買的,自己根本不用也不太會用”。由此可見,為促進農村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對農村學校的設備條件還缺乏最基本的投入和管理。

        2.內部因素分析

        從調查的結果來看(參見表2),受訪教師在教師自身內部的觀念因素和技術因素兩個方面,均表現出比較低的自我認可度,即大部分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技術水平都有相當大的欠缺。比如,在對教學設計理論和能力掌握水平的調查中,僅有6%的受訪教師顯示為良好,而有80%的教師顯示為較差。同時,在對多媒體素材搜集和處理能力的調查中,89%的教師水平較差,一般以上的教師僅占11%,只有3%的教師行為表示為水平良好。由此可見,農村中小學教師在發展自身信息化教學能力方面普遍缺乏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基礎,也缺乏足夠的信息技術能力基礎,更缺乏獲得發展的自信心。大多數教師根本沒有邁出嘗試探索信息化教學的第一步,這就阻礙了其自我能動性的發揮,形成了阻礙能力發展的重要內部因素。

        此外,受訪教師對技術因素的自我認可度比觀念因素更低。比如在“計算機和網絡應用能力”以及“多媒體素材搜集和處理能力”的調查上,“良好”和“一般”水平所占的比例均低于10%,而較差的水平所占比例都在80%以上。由此可見,農村教師感覺掌握技能比獲取知識更加困難,也更缺乏信心。知識、觀念的更新和新技術的掌握是教學能力的兩個必要條件,缺一不可。但在農村中小學特定的工作環境中,獲取知識、更新觀念或許可以依靠教師自身的努力來完成,而掌握信息技術技能則要依靠良好的設備條件和信息技術應用環境等外部因素。

        針對教育觀念、教學理論、教學方法的看法,訪談中不少年輕教師表示,“學校里的瑣事太多,從大學畢業后就沒怎么看過書,大家都在想辦法調動工作,也沒有一個讀書學習的氛圍,至于問卷提到的各種理論只有在上學時的記憶里好像還有些影子?!倍鴮夹g技能的掌握,年長的教師則認為,“我們年齡大了,學習新東西比較困難,以前也有過好好學一學的愿望,但是由于工作實際中使用的機會太少,又很難拿出足夠的業余時間和精力來練習,學了也就忘了。”從訪談記錄的內容來分析,農村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發展受多種社會現實因素的影響,而且不同年齡層的教師面臨的阻礙因素有所不同。年輕教師接受、掌握新技術比年長教師有優勢,但是在學習新理論、新方法方面顯得心浮氣躁。而年長教師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實踐性知識,比較容易領悟和理解新的教學理論和方法,但在掌握新技術時則顯得力不從心。

        3.內、外部因素的關系分析

        總體來看,受訪教師在內、外部因素兩個層面均表現出比較差的自我認可度和自我發展態度,以及較低的能力發展的自信心和動機水平。

        對教師自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而言,內部因素是制約其發展的主觀性因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外部因素是制約其發展的客觀性因素,要依靠內部因素才能發揮作用。因為只有農村教師的教育觀念、信息意識、信息技術知識和能力得到充分的更新和提升,外部的設備、環境、機會等因素才能真正發揮作用,促進其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發展。反之,無論多么優質的外部條件都會成為擺設。

        內部因素中的觀念因素(見表2)是提高農村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先決條件。“信息化教學能力”是信息時代的教學需要教師具備的基本素養,它歸根結底還屬于“教學能力”的范疇。教師的教學能力發展必須以革新教育教學思想、教學設計、教學組織和教學方法等觀念因素為前提,因此,革新觀念因素自然也是提高農村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前提,并構成了農村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的先決條件。

        四、結論與建議

        1.研究結論

        綜上所述,造成農村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阻滯的原因是由教師自身的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方面構成的。其中,內部因素(即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理論、信息意識等觀念因素和各種信息技術的知識、能力等技術因素)是阻礙農村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而內部因素中的觀念因素是農村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的先決條件。

        此外,農村教師沒有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來發展信息化教學能力,對自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缺乏積極主動的態度,也缺乏發展能力的自信心,更缺乏主動嘗試探索的行動,也是形成阻滯的關鍵的主觀因素。

        2.相關建議

        根據以上研究結論,筆者提出以下對策與建議。

        第一,農村教育信息化應“先化人,后化物”。要提高農村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應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把鼓勵他們積極探索信息化教學作為消解阻滯的突破口。

        第二,農村學校應制定和完善相關的規章制度,鼓勵和引導教師創造性地開展信息化教學探索,積累信息化教學的經驗和實踐性知識,如通過教研活動、教學比賽等形式在既有設備條件下促進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

        第三,對農村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應把發展農村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高到教師專業成長的高度來認識,引導他們接受先進的教育理念、掌握豐富的教學理論、確立強烈的信息意識,而不是簡單地傳授一些信息知識和信息技術。

        五、結束語

        農村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關系到農村教育信息化、縮小城鄉數字化鴻溝、實現教育公平的大局,其發展長期陷入阻滯必然是多方面復雜因素共同導致的結果。本研究對農村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僅從農村教師自身的內部和外部兩方面進行分析,仍顯不足,比如并沒有把教師的工作壓力和心理狀態、教師生存和發展的社會性需求等因素考慮在內等,有待深入討論。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DB/OL].http:///jrzg/2010-07/29/content _1667143.htm.

        [2]樊文芳,張軍征.基于教師成長的農村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問題探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0(4):87-90.

        [3]李娟,張家銘.甘肅省農村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策略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1(7):107-111.

        [4]趙兵川.山西農村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現狀分析[J].繼續教育研究,2012(1):134-136.

        第6篇:教育信息化的理論基礎范文

        近期學校對我們教師進行了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系統培訓,這次培訓的內容和我們平時的教學工作緊密聯系,實用性很強。我們組選擇研修“數字教育資源獲取與評價”、“演示文稿設計與制作”、“技術支持的課堂導入”三個能力點。通過學習這幾個能力點能幫助我們梳理教學思路,促使我們整合各方面的資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意義。作為一名教師,必須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有一種超前意識,我們要知道自己培養的是面向未來的數字公民,所以要提前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信息化,適應教學新模式。為我們今后能將信息技術運用到具體的教學工作中打下了扎實的理論基礎。

        下面我們就“演示文稿設計與制作”這個能力點來談談我們本次研修中的收獲和感悟。在教育教學中,演示文稿可以輔助說明課堂教學流程、呈現關鍵知識信息、整合呈現多種媒體素材。如何借助演示文稿有效促進教學開展是我們需要應對的問題。

        (一)演示文稿的制作也需要“策略”。隨著PPT的不斷進化,它在媒體資源的獲取和再編輯方面的功能逐漸強大起來,所以我們要掌握圖片、視頻、音樂的運用技巧。根據教學需要合理使用媒體,并對媒體資源做必要的二次加工。同時,多種媒體的運用也幫助我們,用多種方式關照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

        (二)演示文稿可以讓學生看見你的邏輯。有時在你頭腦里很清晰的內容邏輯,如果表達不當,對接受信息的一方來說可能就成了一團糟。通過演示文稿我們可以提煉內容邏輯,以簡單的圖示來呈現內容之間的關系。也可以創造性地使用圖表,在展現邏輯的基礎上,使你的觀點深入人心。

        第7篇:教育信息化的理論基礎范文

            1 我國中職教育計算機教學現狀

            隨著計算機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職業教育的信息化建設發展迅速,然而距離職業教育目標還比較遠,目前市場需求與人才培養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中職教育人才培養數量具有一定的規模,但是還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中職教育人才培養實效,成本,就業者就業等方面還有待于提高。中職教育計算機信息化教學存在以下問題。

            1.1 中職教育信息化建設效果不明顯

            相對于其他教育,職業教育信息化無論建設規劃,經費投入還是在隊伍建設方面,都缺乏有效的推進,即使在目前實施基礎能力建設,骨干專業建設等工程中,對于信息化建設的具體要求也不明確。中職教育信息化教學中對于包括多媒體教室,網絡等硬件建設非常重視,而對于網絡課程,媒體課件等軟件重視不夠,從而不能形成有效的保障機制,不能滿足中職教育現代化的需求。

            1.2 中職教育人員專業素質有待于提高

            中職教育信息化教學需要專業人才開發資源,對成果進行評價,對政策進行研究。而目前中職教育計算機信息化教學中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推廣力度不夠。計算機教學信息化建設人才素質不高,不能滿足中職教育計算機信息化教學的課程規劃,管理,指導的需要,也不能滿足中職教育專業課程與計算機信息化技術相結合的需要。很多中職學校的教師缺乏實際工作經驗。

            1.3 中職教育計算機信息化教學的保障機制不完善

            當前,我國中職學校信息化項目的建設普遍存在著盲目,隨意的問題。建設層次不高,標準不明確,無疑造成了人力,財力和物力的極大的浪費。包括中職教育在內的職業教育需要大量的資金,僅僅依靠政府不能滿足職業學校發展的資金需要,因此,需要通過相應政策的制定,擴大職業學校建設資金的來源。

            2 中職教育計算機信息化教學的思考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已經涉及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從而不但為信息化教學提供了非常好的發展機遇,并且也為計算機教學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經過不斷發展實踐,中職教育計算機信息化教學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還和市場信息化的要求相差較大,因此,基于信息化的背景,結合中職教育規律,不斷創新,改革中職教育計算機信息化教學。

            2.1 構建以現代信息化技術為基礎的教學模式

            就業教育是職業教育的本質,因此,職業教育直接服務于就業。中職教育計算機信息化教學應該構建基于專業為主的教學方式,適應市場發展,為社會服務?;谑袌龅膶嶋H需求,對人才培養層次進行準確定位,確定為市場培養初級的專業技術實用型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中職教育計算機信息化教學需要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通過網絡授課的形式,充分發揮遠程教學,虛擬教室等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作用。利用制作的多媒體課件等,教師將教學內容生動形象的呈現,為學生學習營造互動交流的平臺,從而能夠滿足學生對知識的獲得。

            2.2 構建科學的中職教學課程體系

            能力培養是職業教育實施的核心。職業教育的發展依賴于企業。實際上對職業教育起指導作用的是生產活動規律。基于此,職業教育充分體現了企業的需求,中職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需要突出職業能力培養與職業素質教育。中職教育為了適應信息化的發展,必須加大對計算機信息化課程的改革力度,使得專業課與信息化技術相結合,從而使得學生應用信息化技術的能力不斷提高。

            2.3 中職教育計算機信息化教學的目標是提升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加強對中職教師素質的培養

            當前,中職教育師資在教師的數量和素質方面都不能滿足社會信息化背景下中職教育計算機信息化教學的需求,尤其是對于實踐能力,操作技術等方面已經使得人才培養的質量受到了影響。中職教育的特殊性要求中職教師不但專業課理論基礎扎實,同時要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及技術應用能力。基于此,中職學校需要構建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利用政策引導教師通過自學,進修等形式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同時,中職學校要為教師進修提供條件,通過培訓工作,強化教師對新技術掌握應用的能力。為了提高教師的素質,中職計算機教師需要定期到相關企業進行實踐,從而提高自身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

            2.4 不斷改革創新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信息化技術加快了教育領域的變革,打破了傳統的教育觀念。中職教育中計算機信息化教學應該對現代化信息技術充分使用,構建校園網,通過校園網對學生進行輔導,從而使得學生自學能力以及網絡應用能力得到提高。按照教學實際,開發相關的教學軟件和網絡課程,使得教學效率提高。

            2.5 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目前,我國中職教育中存在著重視理論而對實際應用重視不夠的問題,造成了學生不能適應市場實際工作的要求。中職學校必須及時變革計算機專業設備,充分利用現有設施,強化對實驗和實訓的教學,同時,通過教產學相結合的方式,將學生的課堂理論學習與生產實踐學習緊密聯系起來,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而使得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第8篇:教育信息化的理論基礎范文

        【關鍵詞】內涵;發展趨勢;發展策略

        一、智慧教育內涵與特征

        “智慧教育”是“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建設發展在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它是指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處理、無線寬帶網絡為代表的一批新興信息技術為基礎,以智能設備和互聯網等為依托,以教育資源建設為中心,以各項配套保障措施為基礎,以深入實施教育體制改革為主導,全面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智能化的現代教育體系。該體系由云計算、物聯網、互聯網、數字課件、公共服務平臺和先進的云端設備組成開放校園或網絡教育系統。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借助電腦、數字電視、手機等各種云端設備進行主動、高質量和個性化的學習。圖1是智慧教育的基本架構圖式,描述了智慧教育、智慧環境(智慧計算是其核心技術)和智慧教學的關聯性。根據不同的尺度范圍,智慧環境可以劃分出不同的學習空間,如智慧終端、智慧教室、智慧校園、智慧教育云資源等,智慧教學根據學習的情境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將智慧學習分為個性學習、群智學習、泛在學習、入境學習(情境化投入性學習)等。與傳統教育信息化相比,智慧教育具有集成化、自由化、體驗化、多樣化的突出特征,可以集成多種信息資源,可以隨時隨地、隨心所欲互動學習交流,亦可以根據構建虛擬現實的學習環境讓親身體驗知識,因此,順應時展要求,推動智慧教育,有利于實現因材施教,有利于消除區域之間的教育鴻溝,有利于促進教育領域的國際交流。

        圖1智慧教育架構圖式

        二、智慧教育發展現狀及趨勢

        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教育領域已經得到初步應用。例如,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格雷漢姆小學開展了教育云計算項目,全校600名師生通過“通用云計算服務”來獲取虛擬電腦桌面,里面有非常豐富的學習材料。許多發達國家研究性大學利用云計算技術開展前沿科學技術研究。日本總務省啟動了“未來校園”項目,建立了一個一對一電腦應用系統、互動性白板以及連接家庭和學校的協同教育平臺,為所有6~12歲的學生提供電子課本和學習資源物聯網技術在發達國家校園安防領域得到應用。電子書包在發達國家逐漸流行,利用iPad等移動智能終端進行學習的學生數量也不斷增加。

        目前我國通過實施一系列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面向全國的教育信息基礎設施體系初步形成,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各級各類學校已不同程度地建有校園網并以多種方式接入互聯網,信息終端正逐步進入農村學校;數字教育資源不斷豐富,信息化教學的應用不斷拓展和深入;教育管理信息化初見成效;網絡遠程教育穩步發展。但智慧教育在我國才剛剛起步。智慧教育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有所體現。例如,建設智能化教學環境;建設國家教育云服務平臺,構建穩定可靠、低成本的國家教育云服務模式,建設教育云資源平臺,推動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建設云教育管理服務平臺,建設覆蓋全國、分布合理、開放開源的基礎云環境,支撐形成云基礎平臺、云資源平臺和云教育管理服務平臺的層級架構。一些地方將智慧教育納入智慧城市規劃建設。例如,寧波市鎮海區正積極開展智慧城區建設,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推進智慧教育建設。

        三、智慧教育發展策略

        1.深刻把握智慧教育的深刻內涵

        智慧教育旨在借助信息技術的力量,創建具有一定智慧的(如感知、推理、輔助決策)學習時空環境,旨在促進學習者的智慧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通過對學習和生活環境的適應、塑造和選擇,以最終實現對人類的共善(對個人、他人、社會的助益)。智慧教育充分體現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思想,強調學習是一個充滿張力和平衡的過程,揭示了“教育要為學習者的智慧發展服務”的深刻內涵。因此必須明確,智慧教育的關鍵在于學習者學會如何利用富有智慧的信息技術支持學習和實踐,讓學習者獲得更多的真實感、擁有感、責任感、安全感和平衡感。

        2.積極推行智慧教育資源云服務

        技術進步消除了界定教育機構的傳統條框,資源的集約化,讓學習者獲得新資源以及由此創造出結合更緊密的合作者和資源網絡。當前我國應加強教育云頂層設計,構建層級分明、應用清晰、功能完備的教育云,通過統一建設和集約化管理,節約教育機構信息化經費開支,讓其區域內成千上萬的各類學校、幼兒園、培訓機構、教育科研、學生社團、教師、班會等單位,都能在自己的一套教育云平臺上,零門檻、微費用享用多種教育信息化應用服務資源,并快速形成一張先進、高效的教育系統管理與服務網絡,多、快、好、省跨越式地提升區域教育系統整體信息化的應用水平,實現教育信息共享和教育部門的業務協同。

        3.建設未來校園和未來教室,構建智能化學習環境

        未來校園和未來教室是指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很高的校園和教室,老師可以通過多種媒介直觀呈現教學內容,學生可以進入虛擬場景進行互動體驗。在這樣的校園和教室里,可以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教學互動和學生自主學習中的作用。教育主管部門可以引進發達國家先進教學技術和設備,有計劃地開展未來校園和未來教室試點示范工作。

        4.加強教師智慧教育技術提升

        未來智慧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數字化終端和應用平臺的建設、開放數字教育資源的布局和管理、軟硬件平臺的有機融合,更離不開一批教師骨干。因此,在技術進步的同時,要培養一批教育技術專業骨干,提升信息環境下教育教學方式的探索與實踐能力、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及其評價能力、網絡信息資源的正確獲取與分析能力、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管理和服務能力,實現教師教學能力與技術的同步共進。

        參考文獻:

        [1]王世偉.說“智慧城市”[J].圖書情報工作,2012,(2):5~9

        [2]戴維.H.喬納森.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祝智庭,賀斌.解讀物聯網與云計算的教育應用[J].物聯網與云計算,2012,(4):23~25

        第9篇:教育信息化的理論基礎范文

        關鍵詞: 信息技術 深度融合 實現模式 路徑選擇

        一、問題的提出

        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一直是當今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焦點話題[1]。2012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0-2020年)》首次提出了“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用以取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2]?!靶畔⒓夹g與教學深度融合”進一步強調了信息技術對于促進信息系統內部結構方面所發揮的作用[3]。

        祝智庭教授認為:我國的教育信息化正處于“初步應用整合”階段,正在向“融合創新”階段推進。未來的發展重點是在過去大規模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著力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推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管理、科研等方面的深入應用,促進相關流程優化與再造,變革傳統教育理念、模式與方法,支撐和引領教育創新發展[4]。何克抗教授認為:深度融合的實質與落腳點是要變革傳統課堂教學當中“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結構為既能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突出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主導-主體相結合”的教學結構[5]。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學者們一致認同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但究竟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對其實現模式與路徑選擇的探討還相對較少,基于這一出發點并結合大數據時代的特點,探討能夠實現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模式與路徑。

        二、大數據與教學改革

        所謂大數據,目前業界和學術界還沒有統一定義,通常主要是指數據量大、形式變化多樣的非結構化數據。大數據時代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數據量呈現指數型增長趨勢,人們的思維和工作方式將發生變革,數據的挖掘、分析和利用成為大數據的核心,也成為教育創新的原動力[6]。在大數據時代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不再是課堂,而是基于信息技術的新型網絡學習平臺。

        在大數據時代,學生的學習由被動接受變為了主動學習,學生個體數據的捕獲和存儲變得相對容易,圍繞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果等的數據挖掘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基于大數據分析的個性化服務,從而使得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興趣和愛好選擇學習內容。

        與此同時,大數據還引領了新型學習環境的建設,與傳統在線學習環境不同的是大數據時代的在線學習環境不是視頻資源和文字材料的簡單搬家,而是在學習內容管理系統的基礎上添加更多能夠基于大數據進行教學分析、學習過程評價和診斷的功能模塊,從而實現學習者根據系統反饋進行個性化自主學習。因此,在大數據時代的環境建設方面應充分利用數據信息,以數據為支撐建立有利于學習者全面發展的個性化學習環境。

        三、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實現模式探討

        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要創設一種情境使學習共同體與學習資源、學習方式、學習活動有機結合,同時必須將信息技術融入學習情境當中,使信息技術在學習的各個環節都能最大限度發揮作用,最終實現學習范式的變革。在變革過程中要以大數據作支撐,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非學校教育在大數據的支撐下將會變得更開放,更加人性化。

        (一)理論基礎

        實踐共同體(Community of Practice,簡稱COP)最早由Lave和Wenger提出,該理論強調在一個實踐活動中,基于共同學習興趣的一群人他們能夠以一種正式或者非正式的方式,來分享他們各自的知識及經驗,從而使他們能夠以一種獨特的視角來審視在學習當中出現的問題,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7]。該理論關注學習活動的設計和管理,強調學習者的設計性、參與性和自主性,強調學習者之間的深層次交互與知識的共享,強調學習者的創造性學習[8]。通過分析,可以發現構建以教師和學生為中心的實踐共同體能夠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下以教師為中心的局面,在實踐共同體當中,教師與學生能夠實現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同時,以實踐共同體為核心所開展的實踐活動,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和學生的創造性,從而實現學習范式的變革。

        (二)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實現模式

        在借鑒其他學者關于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研究基礎上,從大數據出發應用實踐共同體理論嘗試構建出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實現模式圖。如下圖所示:

        通過模式圖可以看到,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首先要創設有利于學習活動開展所必需的學習情境,在學習情境當中以教師和學生為中心組成實踐共同體,充分利用學習資源、學習方式開展學習活動,在此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都要有信息技術的融入,最終以大數據作為支撐實現學習范式的變革。

        1.學習情境的構建:建立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網絡化學習情境,要從全局的戰略高度入手,堅持創新性原則,徹底解放思想,實現體質創新、制度創新,創設有利于每一個學習者的信息化、個性化及開放化的學習情境。

        2.學習活動的開展:信息技術的融入可以讓學習活動變得更數字化、數據化。信息化的學習情境要求教師和學生首先組成實踐共同體,實現師生共同學習,實踐共同體在開展學習活動的過程中要充分整合學習資源及學習方式,從而實現跨界學習。

        3.學習范式的變革:在信息化的學習情境當中,學習者的角色和任務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主要以接受、觀察為導向轉變為以參與、實踐、主動探究為導向[9]。與此同時,學習者的學習方法、學習手段、學習內容及對學習者的學習評價方式等都發生了變化。在變革過程之中,大數據的引入更是極大提高了變革效率。

        四、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路徑選擇探討

        大數據時代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需要從個人層面和社會層面出發做全局化的戰略考慮,將信息技術充分融入學習環境當中,徹底改變傳統的學習形態,形成一種高度開放化、自主化的學習環境[6][10]。

        (一)從個人層面

        1.轉變思想觀念

        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應該首先改變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在構建實踐共同體的過程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在思想觀念上做出調整,尤其是對信息技術知識相對缺乏,但又擁有資源,對教育有巨大影響的教師必須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否則,所謂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在失去最為重要的社會精神和心理層面支持的情況下,再多的技術和財力投入都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2.主動參與、實踐

        信息技術的發展極大改變了學習者傳統的學習方式,在大數據的沖擊下,教育體現得更開放,學習者更應該積極主動地擁抱大數據,并將大數據為我所用,積極利用大數據指導學習方式的選擇,主動探索學習資源。

        (二)從社會層面

        1.拓展學習平臺

        無論是學習內容、學習手段,還是學習活動本身僅僅依靠單純的學校教學都很難滿足學習者的需求。因此,學習者應將視野充分拓展到學校之外,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實現跨界學習。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學習者的學習應該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建立符合社會需求的學習規劃。同時,對于學習化社會而言,加強社會與個人之間的聯系,建立社會化學習共同體對于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非常必要。

        2.充分利用大數據

        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需要關注“數據”,這些數據完全是在學生不自知的情況下被觀察、收集,只需要一定的觀測技術與設備的輔助,而不影響學生任何日常的學習與生活,如果將這些數據匯總起來,對學生個體評價就會更豐富、具體。以數據為依據,對學生的發展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同時,這些數據可以促使教育者形成教育反思,真正實現大數據與課堂進程的結合。

        五、結語

        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需要構建有利于信息技術開展的優越環境,同時需要個人及社會的共同努力,首先,轉變教學思想,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實踐當中。其次,要拓展學習共同體的學習實踐平臺,積極利用大數據指導自己更好地進行學習,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1]胡小勇,鄭曉丹,馮智慧.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優課課例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5,4.

        [2]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通知[Z].

        [3]何克抗.學習“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對“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解讀[J].中國電化教育,2012,12

        [4]祝智庭.中國教育信息化十年[J].中國電化教育,2011,1.

        [5]何克抗.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J].課程.教材.教法,2014(02).

        [6]付巖,張建勛.大數據時代信息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思考[J].中國輕工教育,2014,8.

        [7]Wenger,E.C.,&snyder,munities of practice;The organizational frontier[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0,78(1):139-146.

        [8]楊玉芹.MOOC學習者個性化學習模型建構[J].中國電化教育,2014,6.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一本精品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 五月天综合网亚洲综合天堂网 | 婷婷综合缴情6月份 | 亚洲人成网站999久久久 | 在线观看日韩亚理伦 | 中文亚洲国产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