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態景觀規劃設計方案范文

        生態景觀規劃設計方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景觀規劃設計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態景觀規劃設計方案

        第1篇:生態景觀規劃設計方案范文

        關鍵詞:城市公園;生態景觀;規劃;設計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s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cultural life level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to the city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However the city as a people to survive the space, the ecological maintenance increasingly attention by people. This paper ecological park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is discussed, and thus to make urban park landscape planning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work.

        Key words: the city park; Ecological landscape; Planning; design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前言

        隨著社會建設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居民日益需要經常性的休閑健身活動來平衡身心,享受自然生態的環境,懂得養生和保持健康的體魄。建設生態城市已經為世人認可并越來越成為城市發展的目標和方向。城市生態景觀設計是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生態城市建設目標的途徑,因此重新審視之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城市公園的定義及分類

        城市公園是城市公共綠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供公眾游覽、觀賞、休憩、開展科學文化及鍛煉身體的生活領域,同時兼具健全生態、美化景觀、防災減災等綜合作用的城市基礎設施[1]。行業標準CJJ/T 91-2002 J 217-2002園林基本術語標準定義公園:“公園是公眾游覽、觀賞、休憩、開展戶外科普、文體及健身等活動,向全社會開放,有較完善的設施及良好生態環境的城市綠地”[2]。

        《城市綠地分類標準》按城市公園的主要功能和內容,將其分為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專類公園、帶狀公園和街旁綠地5類。

        二、城市公園生態景觀規劃的相關理論

        2.1景觀生態學理論

        景觀生態學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科學,其核心概念框架有:1)景觀系統的整體性和景觀要素的異質性;2)景觀研究的尺度性;3)景觀結構的鑲嵌性;4)生態流的空間聚集與擴散;5)景觀的自然性與文化性;6)景觀演化的不可逆性與人類主導性;7)景觀價值的多重性[3]。

        2.2園林美學理論

        園林美學是將美學的研究成果及原理運用到園林的研究上而形成的一門新興學科。園林美學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自然美的再現。中國園林不僅形式優美,而且富有神韻,有特殊的意境,強調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結合與統一。

        城市公園生態景觀規劃應以園林美學作為景觀營造的基本理論和依據。科學合理組織各種景觀要素,因地制宜,形成錯落有致、主次分明的景觀體系,創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園景觀環境。

        2.3人本主義理論

        服務于人們休閑的公園綠地景觀規劃就好比服裝設計一樣,必須根據使用者的特點來進行。它直接從人本身出發,研究人的本質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強調人的地位、作用及價值的學說。

        城市公園生態景觀規劃需要納入廣大人們群眾的力量來參與規劃、監督規劃,才能使規劃真正體現民眾的意圖,真正達到以人為本的目的。本著以人為本、為人們服務的規劃宗旨,科學合理地配置城市公園景觀空間,這也是實現公園景觀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2.4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理論(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指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同時又不損害后代人發展需求的能力;既要保證適度的經濟增長與結構優化,又要保護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優化,從而做到生態環境與經濟相協調,實現持續共進和有序發展。可持續性發展的實質是指以人為中心的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如何讓公園景觀能自我延續,持續的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理論當前于城市公園景觀研究的最大問題。文中研究的具體對象———城市公園不單只是城市景觀的生態載體,同時也是社會構成的一部分。

        三、城市公園生態景觀規劃的原則

        3.1地方性原則

        應尊重傳統文化和鄉土知識,吸取當地人的經驗。應以場所的自然過程為依據,這些自然過程包括場所中的陽光、地形、水、風、土壤、植被及能量等,將這些因素結合到設計中,從而維護場所的健康運行。設計應就地取材,當地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設計生態化的一個重要方面。鄉土樹種適于在當地生長,管理和維護成本低,因此應盡量保護和利用地帶性物種,地方性原則也是一種適應性原理,自然景觀有其自身和諧、穩定的結構和功能,人為地設計必須適合其原有狀態,使人為引入的景觀元素帶來的負作用最小,以保證整體景觀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

        3.2整體性原則

        城市公園是一個協調統一的有機整體,應當注重保持其發展的整體性,景觀規劃要從城市的整體出發,以城市的空間目標與生態目標為依據,考慮公園建設在什么位置、建設成什么性質和多大的規模,采用適宜的景觀規劃方式,從宏觀上真正發揮城市公園景觀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塑造城市形象、優化城市空間的作用。

        3.3以人為本原則

        以人為本創造公園景觀,應充分認識到人在公園中的主體地位和人與環境的雙向互動關系,體現“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的思想,保證人與自然的健康發展和人與環境景觀的融合協調,強調人在公園的主體地位。人是公園空間的主體,任何景觀都應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體現對人的關懷,滿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營造優美的環境。

        四、我國城市公園生態景觀規劃存在的若干問題與建議

        4.1片面強調景觀美學,忽視人的行為活動

        在城市美化思想指導下的公園建設,強調的是形式性、展示性,把公園從城市中分割開來,城市公園綠地真正意義上是為城市居民提供一種休憩、活動、交流的場所。經常在公園內看到寫著請勿踐踏草坪的標志牌,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我國城市公園景觀規劃設計中對人的行為的忽視。可以借鑒國外一些成功的規劃設計方案將大塊草坪分割成為若干小塊,在某一時段內只對游人開放其中的一塊或幾塊,這既養護草坪的生物機能,增加草坪的可接觸性,同時也緩解了公園內人流組織的壓力。

        4.2忽視殘障群體、老齡群體的行為活動需求

        城市公園使用者構成包括老年人、兒童、女性、殘障人士等特殊人群,但公園中較少有體現滿足這些特殊社會群體行為活動需求的特性,缺乏老年人適宜的活動場所和相關的體育設施。輕視無障礙設計,缺乏必要便利殘疾人的游覽設施,如殘疾人坡道、導盲設施等,如一些公園中只有部分地段考慮了無障礙設計,另外的許多地方殘障人士輪椅都難以進入。城市公園應當更加細致地考慮不同類型游人的需求,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公園應繼續深化對老年人的關懷。公園規劃中要考慮老年人集體活動的場所,以及方便老年人與兒童活動的場地設施。公園景觀規劃中也要考慮殘障人士的需要。殘疾人在市民中的比例并不高,但卻是最需要關心與社會理解的群體,在擁擠的城市中,他們比健全的人更需要接觸自然。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專門設有殘疾人公園,在我國城市公園景觀規劃中還缺乏這一方面的設施,應當為殘障人士設置無障礙系統、專門的殘疾人景區和場地。

        4.3以人為本原則的迷失

        城市公園景觀要求從“以人為本”的原則出發,充分考慮人們的心理需求,研究人在環境中的行為活動特征,使公眾參與到公園景觀規劃和建造過程當中,而這種“以人為本”的原則卻在漸漸地迷失。現在許多城市公園景觀規劃中忽視了公眾的行為活動需求,單純地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強調視覺上的審美效果。如現在一些公園在入口處布置廣場,宏偉氣派,而游人只能坐在花壇邊緣閑聊與交流。

        4.4公園景觀規劃不夠深入

        公園景觀規劃者往往注重運用一些常規的規劃設計手法,如軸線、對景、框景等,而忽視了公園的本地文化內涵,導致公園景觀環境缺乏個性和特色。公園配套設施不足也是另外一個方面。游客在公園中常見的問題是公廁布置過少、分布不合理,座椅、果皮箱和電話亭等配套服務設施形式陳舊,數量不夠,垃圾箱分布不合理、形象缺乏藝術性。

        五、結束語

        城市是人類社會、和文化發展的產物,又是生態系統中最為復雜的類型,極易受到人為的和環境條件的干擾。因此,城市公園生態景觀的規劃設計不單從生態、綠地建設方面考慮而且涉及面更廣,更應發掘城市的內在景觀、人文淵源等元素,對城市在生態、社會人文、經濟、旅游等方面的發展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充分展現創建生態園林城市的特色。

        參考文獻:

        [1]CJJ/T 85-2002,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城市綠地分類標準[S].

        [2]CJJ/T 91-2002,園林基本術語標準[S].

        第2篇:生態景觀規劃設計方案范文

        關鍵詞:生態園林城市,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就目前來看,雖然我國城市建設取得了較大的發展成就,但是仍然存在著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為由于城市管理和建設的方式不夠科學,致使城市污染嚴重,生態環境遭到了較嚴重的破壞。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積銳減、物種滅絕、水污染等問題,不僅嚴重的影響了人們的生活環境,還阻礙著城市經濟的正常發展。

        1、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原則

        景觀規劃是生態城市建設中最基本的因素,景觀規劃設計原則是進行設計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同時也是能形成最佳設計方案所需要具備的必要條件。在進行景觀設計時 ,要遵循以下原則:

        1.1以人為本的原則

        以人為本就是要以人為中心來調整環境,以實現人所達到的目的。生態城市中的景觀設計的實質是調和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滿足人們對各種不同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因此,在進行景觀設計、城市規劃中,要將以人為本的思想作為設計和規劃的基本原則,要從滿足人的需求這個出發點上來進行規劃、設計,以此來營造適合人類居住的環境和空間。

        1.2 生態原則

        生態原則是景觀規劃的必要原則。生態景觀設計就是要解決這類問題,要通過自身起到一定的彌補作用,來實現保護環境和自然景觀,增加人文景觀和綠地景觀,使之與社會發展的和諧共處。

        1.3 因地制宜的原則

        因地制宜原則是生態城市規劃特色設計的靈活原則,這就要求在城市規劃中,要結合城市自身所有的民族風情、歷史文化、風土特色、建筑風格等別具一格的特色,通過設計城市特有的景觀,加大綠地中本地材料及植物的使用,來實現特色建設。

        1.4 美觀、多樣性、穩定性

        美觀是生態城市進行特色規劃和設計時所需達到的基本目標,這就要求所規劃和設計的特色景觀要能符合大眾的視覺感受,能滿足大眾對美觀的理解,能觸及人們內心的感動,同時要具有美學價值,能體現獨有的美感。生態景觀多樣性是指在現有的條件基礎上,要盡可能多的運用設計手法,合理地選擇植物物種,組成物群豐富、生態功能健全的生態系統。穩定性是要求城市的景觀要在對外界自然環境和對人為的干擾能保持平衡,在受到外部強烈干擾時,能最大程度的保持在原始狀態。

        1.5 保證經濟效益原則

        生態城市景觀特色設計要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獲,用最少資源投入,建設健全的生態景觀,并能減少資源浪費,同時便于資源的再生使用。規劃設計中要將改善生態環境和調節作用作為衡量工程設計的基本目標,通過采用積極的生態技術措施,來改善生態景觀,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資源環境效益的最大化。

        2 生態園林城市規劃設計特色

        2.1 生態城市特色的內涵

        生態城市的特色是要能被感知的城市個性和特有的特征,如城市在發展中所具有的自然環境、地形地貌、地質結構、歷史文化、傳統風俗、產業結構、景觀文化和城市功能等總體特征,它包含生態特色、自然環境特色、地理特色、形象特色和文化特色等方面,是城市的生產力和生命力的表現。

        2.2 生態城市特色建設目標

        生態城市的總體規劃是城市規劃設計的總體戰略發展規劃,是規劃體系中的宏觀規劃和上位規劃,在規劃中要明確未來城市的走向,城市的規模、性質、發展戰略、空間布局等宏觀問題,特別是規劃建設生態特色城市尤為重要。

        2.2.1 構建符合城市風格的空間形態

        合理的空間結構,符合城市風格的空間形態,這需要規劃和設計中結合利用城市自有的山水等自然生態環境、城市形態來進行設計

        2.2.2 建立完整和區域的景觀生態格局

        建立完整和區域的景觀生態格局,要從城市歷史文化背景、現有自然條件、空間結構和空間形態上來進行總體控制,要保證城市建設和自然環境的高度統一。

        2.2.3 建設文化城市,塑造城市文化特色

        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特色,要能反映出城市的社會現實,要構成一個城市社會文化和物質環境的總體特征,規劃設計中不能僅僅局限于美學范圍,要突出生態城市所具有的社會意義,突出城市的文化特色。

        2.2.4 構建人與環境和諧共處的居住環境

        生態城市景觀規劃、特色設計要處理好人文和自然的協調和共存,妥善處理好統籌生態和生態平衡,為人類提供生存和發展的理想居住環境和場所。

        3、科學編制生態城市規劃

        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基本方向,是一切城市建設活動的核心,所以,編制科學的城市規劃是改善城市發展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徑。上文筆者已經闡述了生態環境在城市建設中的重要性,所以在制定新時代背景下的城市規劃方案的時候,應該從生態保護的角度,制定一個生態城市規劃。

        3.1生態要素的調查

        生態城市在進行規劃的過程中, 生態環境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要素,這一要素與城市是否能夠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態和諧性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該要素的歸還是否科學合理,能夠直接影響到人類的正常生產活動和日常生活。而城市規劃中的生態環境要素則是指歷史資糧資料的搜集、實地取證、測證、社會調查和遙感急速的應用。也為我們了解區域環境的生態特征和潛力提供條件。

        3.2生態分析與評價

        其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使用傳統符合生態觀念、生態理論、環境美學理論等來對生態環境區域的生態環境所具有的敏感性和可靠性來進行深入的分析,利用這一方式來充分的認識和了解城市生態區域之內所具有的生態價值以及制約性,其生態體系分析過程中主要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生態適宜度、生態潛力、生態發展、地質量、區位評價等多個方面的內容。

        3.3綠色容積率是城市建筑和規劃的生態量度

        近些年,一些建筑設計師和工程師已經認識到了生態保護和城市發展之間的密切聯系,逐漸的將綠化概念融入自己的設計中。實踐中我們也發現,將植物與建筑設計結合起來可以實現建筑物的更全面的使用,不僅有助于擴展建筑景觀,還能同時為建筑物降溫,減少城市熱島效應的不利影響。在水文方面的優勢則表現為,能夠有效的鎖住降水,防止水土流失。此外,建筑物周圍的植物還能夠有效的改善周圍空氣質量,降低污染。因此,城市綠化已經逐漸成為了一個城市規劃質量的考核指標,并在城市建設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成績的綠色容積,即綜合綠化面積,已經成為有關部門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要考慮的重點問題。就目前來看,城市綠色容積率的確定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來實現:首先,可以根據設計師的對整個城市規劃所期望的綠化效果來確定;其次,也可以根據有地塊預設的綠化功能的比例來確定;再次,可以根據地塊未來發展方向的綠地面積指數來確定。

        3.4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

        我們的祖先將城市建在有水的地方,大江大河的沿岸都是城市的聚集地。所以,我們的城市都要很好的生態基礎。對于這樣的狀況,對我們建立生態型城市是十分有利的,我們不僅要利用,而且要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

        原始的生態環境具有無法比擬的優點,任何人工建造的都不可能比它更好,所以我們必須采取一切措施盡可能的保護原始的生態環境,還有在保護的基礎之上,我們還有對原有的生態資源進行提升,通過人工來對原有的資源進行完善。

        只有充分的利用生態資源,建設生態型城市,才可以更好地建設城市的發展。

        結語

        在對現代城市的生態環境進行規劃的過程中,必須要對各個部分都加以合理的規劃,不但要從當前城市發展的趨勢和居民生活角度的來進行規劃,還要從當前城市的實際生態環境現狀出發,在對城市建設規劃的基礎之上,最大限度的對自然環境生態圈進行保護。使得自然能夠與城市和諧共處,達到城市與自然結合產生經濟效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玲.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J].企業技術開發,2008(4).

        第3篇:生態景觀規劃設計方案范文

        “泰麗家園”住宅小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方案以體現傣族的民俗文化為設計理念,營造昆明市區舒適居住小區。通過現場的實地調查和相關資料研究,方案中對小區景觀做了總體規劃設計,整個景觀分為一個中心景觀、一個運動娛樂花園、一個水系景觀。針對各個區域內的景觀特點做了具體的植物配置、公共設施設計及小品設計等,完成了“泰麗家園”住宅小區的景觀設計。

        關鍵詞:

        昆明市;傣族文化;住宅小區;景觀設計

        隨著經濟水平的快速增長,一方面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而另一方面城市的版圖也在不停地更迭著。昆明市泰麗家園居住小區景觀規劃設計的意義在于以民俗文化濃重的傣族為出發點,融入現代設計語言,為現代空間注入含蓄唯美的中國古典情韻,使傳統中國民俗文化元素與居住環境相互融合,讓居住人群在居住的同時能感受到民俗文化以及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

        1傣族文化介紹

        打開厚重的傣族民俗文化歷史,傣族的民俗文化猶如一本百科全書,里面記載了許多從古至今的傣族人民的“腳印”,傣族文化悠久的歷史,匯聚文化、藝術之精髓而博大精深,獨具魅力。傣族說德宏傣語(傣那語)、西雙版納傣語(傣泐語)、紅金傣語、金平傣語(傣端語)等多種傣語,都屬于壯侗語系的臺語支。傣族有自己的文字,這四種傣文都是從印度的婆羅米字母演變而來的,與老撾文、泰文、緬甸文、高棉文屬于同一體系。均為自左向右書寫,自上而下換行,但形體結構有所差異[1]。傣族人民還有自己的節日,傣族潑水節每年在居住有傣族人民的地方舉行,例如德宏州、版納州這些居住著大量傣族人民的地方。孔雀作為傣族文化中的吉祥物,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麗、溫柔、善良、文雅等的審關追求在傣族人民心目中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充分體現在孔雀舞的創作和欣賞中。大象也是傣族文化中的吉祥物的象征,表現了他們對威嚴、純樸、力量、厚重、穩沉等的審美追求。

        2設計理念與構思

        設計方案主要遵循的一種設計風格和景觀定位。傣族民俗文化作為項目的設計的切入點,將傣族的歷史、文化、節日、服飾、民風等一系列元素通過細膩的手法融入這個小區的景觀設計中,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創造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的景觀系統,搭配上大量植物造景,使景觀、空間有機結合,彰顯人居環境特色,力求為人們提供優質的生活環境,同時也能體現地方特色。用景觀傳承一個民族的文化和往事,尊重歷史文化的傳統、當地的傳統文化是景觀設計的源泉[2]。以傣文化為概念,打造最美麗、最民俗、最舒適的住宅小區。

        3民族文化融入總體規劃設計

        地塊內高低層結合布局,以空間形態和景觀利用最大化為原則,只求空間布局的有序變化,打破空間的均質化[3]。泰麗家園生態景觀系統主要由一條水系景觀帶、一條孔雀流線型中心景觀、一個功能性花園組成。考慮到項目面積,因此運用大量的植物來進行造景,運用現代的景觀元素,來營造豐富多變的景觀空間。根據項目地形來進行設計,由北向南地流,打造跌水景觀,形成一個流動性強、具有生命活力的水景體系。一個孔雀流線型景觀,根據建筑的圍合式布局所規劃設計。軸線景觀是小區形象展示的亮點,也是小區人群最集中的場所,在小區中心位置打造最飽滿和最豐富的景觀,讓每位住戶都能切實欣賞到中心景觀。根據項目的地塊和建筑布局所設計。將北部打造成一個可供住戶娛樂休閑運動的花園,把更多的景觀空間讓位給綠地,利用濃密的、不規則的植物使公花園空間與人居環境達到良好的銜接。將傣族的佛教壁畫的元素植入設計中。在傣族佛教文化中,許多圖案在雕塑、建筑中表現出來,各式各樣的圖案有著不同的含義。將傣族佛教文化的圖案運用到景觀中,鑲刻于景墻、大門、廊架、景亭、地面鋪裝、座凳上或雕塑小品中,形成了泰麗水鄉一種標識性的符號。小區整個景觀分為一條水系景觀、一條景觀軸線、一個運動娛樂花園。水系景觀體現了精致的打造手法,也將傣族水文化融入設計中,一條景觀軸線由兩個入口組成孔雀流線型中心景觀。一個運動娛樂花園包含了老人、兒童娛樂、健身運動、安靜休憩等空間形式。

        4設計原則

        4.1人本原則

        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以建設生態型的居住社區為規劃目標,創建一個布局合理、功能齊全、交通便捷、綠意盎然、生活方便、具有文化內涵的住區空間[4]。

        4.2生態原則

        在提高基地經濟效益的同時,因勢利導,合理利用和改造原始地形,塑造出基地良好的生態環境,拓展自然舒展。創造具有自然風貌的優美環境,形成綠樹成蔭,安逸雅致、舒適怡靜、參與共享的生活空間[5]。

        4.3安全原則

        在交通規劃設計中注重人車分流,車輛全部直接進入地下停車場,在小區道路內全然見不到任何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真正意義上做到人車分流,保證小區住戶的安全;水景設計中控制水體深度,通過防護欄桿或植物阻隔等形式為水體景觀做好防護措施。

        5結語

        泰麗家園居住區景觀規劃設計融入了傣族民俗和文化,在深入挖掘和分析了傣族文化后作為切入點,設計方案中使孔雀的造型與現代建筑形式結合,為小區空間注入含蓄的文化底蘊,體現了傣族人民追求美和善良的寓意。

        作者:張韜 單位:西南林業大學

        【參考文獻】

        [1]中華民族網[EB/OL].

        [2]李建偉.景觀之道[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8.

        [3]周嵐.城市空間美學[M].上海:上海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第4篇:生態景觀規劃設計方案范文

        關鍵詞:城市公園;景觀規劃

        城市公園(UrbanParks)和公園系統的演進,是此時城市發展上的重要的規劃觀念。芝加哥的濱河綠地是全國最早也是開發最完整的城市公園系統之一,它不僅將城市中心和新郊區及偏僻的園地連接起來,還以街車(streetcar)路線和排洪系統將公園、公園道(parkways)結合為一體。我國城市公園一般分為綜合性公園、專類型和專題性公園和花園。城市公園是城市開放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經常是城市設計的重要內容。城市公園是城市文明和繁榮的象征,一個功能齊全而獨具特色的休閑文化公園可以反映一個城市的文明進步水平和對人的需求的滿足程度。

        總之,城市公園是城市建設和人民生活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基礎設施,很多情況下人們甚至會以一個城市公園數量的多少來作為該城市生態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指標。

        一、城市公園的設計理念

        現代公園與早期公園的設計理念不同。早期公園主要是為了滿足人們的視覺效果需求,或者是為了滿足達官貴族的奢華享樂而建造的,抑或是統治階級、富有階層為了家族顯赫等等許多的因素。因此,公園強調的是美化和造景,常常會有假山石堆疊成各式景致,修建得精巧別致的亭臺樓閣,修剪得很完美的植物,在再加上一池碧水,半遮半隱,借景,對景,曲徑通幽,使人在其中的確感到愜意、放松。歷史上國內外這樣的景園不在少數,有私家的,有皇家的,有寺觀的。如拙政園、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等。

        人們對城市公園的使用不同于城市廣場。對城市廣場的使用可以使有目的或無目的的,或者是多目的的,可能是短時的、隨意的;對公園的需求則是有目的的。目標十分清楚:一是表達對大自然的向往;二是與人交往的需求。因此,公園設計的指導思想是采用適當的手法滿足人們的使用目標。針對不同層次或級別的公園,還要根據有關的規范,考慮其使用對象和服務范圍,并結合場地特點,做出功能較為完善又有地方特色的設計方案。

        二、城市公園的歷史發展

        隨著工業化大生產導致的人口劇增和環境惡化,在十九世紀末,西方城市已開始通過建造城市公園等城市綠色景觀系統來解決城市環境問題。早在奧斯曼進行巴黎改建的時候,在大刀闊斧改建巴黎城區的同時,也開辟了供市民使用的綠色空間;紐約的中央公園也是在此背景下建造的。通過建造城市公園來構筑城市綠色景觀系統最成功的例子是1880年,美國設計師奧姆斯特(Olmsted)設計的波士頓公園體系,該公園體系突破了美國城市方格網絡網格局的限制,以河流、泥灘、荒草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間為定界依據,利用200—1500英尺寬的帶狀綠化,將數個公園連成一體,在波士頓中心地區形成了優美、環境宜人的公園體系(ParkSystem),被人稱為波士頓的“藍寶石項鏈”。

        現代公園發展從某種程度上可以參考美國公園的發展。蓋倫.克蘭茲(GalenCranz)認為自19世紀中葉以來,美國公園的發展經歷了四個主要階段:游憩園(thepleasureground)、改良公園(thereformpark)、休閑設施(therecreationfacility)、開放空間系統(thespacesystem)。

        游憩園流行于1850-1900年間,其發展至少部分起因于對新興工業城市骯臟而擁擠的環境的反應。這類公園的典型樣式竟是浪漫主義時期英格蘭或歐洲貴族的采邑莊園。特點是將原野火田園風光理想化。游憩園通常設置在郊野,使刻意為周末郊游設計的,以大樹、開闊的草地、起伏的臺地、蜿蜒的步行路及自然主義的風光的水景為特征。人們希望通過工人們在這里通過戶外活動保持健康,進而影響到貧民。

        改良公園出現在1900年左右,是改良主義和社會工作運動的產物。像早期公園一樣,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勞動者的生活條件。改良公園位于城市內部,是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鄰里公園。其最主要的受益者是近鄰公園的兒童和家庭。其重要的特征是兒童游戲場。

        休閑設施是1930年左右開始出現在美國的城市和城鎮中,并成為公園和社會改良目標之間的紐帶。他強調體育場地、體育器械和有組織的活動。隨著城市的郊區化和家庭汽車的使用,新型的和更大規模的公園被建立起來以提供各種各樣的球場游泳池和活動場地。

        1965年以來發展起的開放空間思想,是將分散的地塊如小型公園、游戲場和城市廣場等聯系為一體,構成整個城市的綠地系統。

        美國公園的發展史和歐洲田園風格的公園代表了西方公園的發展狀況。中國的公園起源于皇家園林、私家花園、寺觀園林,真正具有市民意義的城市公園是解放以后隨著城市建設開始的,尤其是最近幾年,城市廣場、城市公園的建設在各個城鎮興建開來。但是,一定要注意和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三、城市公園景觀規劃

        作為一個綜合性公園設計的開始,首先要對設計對象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注意包括了解公園用地在城市規劃中的地位、性質與其他用地的關系;公園用地歷史、現狀及自然資料;公園的用地內外的景觀情況。根據所掌握的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并依據設計任務書,考慮各種影響因素,擬定公園內應設置的項目內容與設施,并確定其規模大小。然后進行公園規劃,確定全園的總體布局。待方案被批準后,開始進行各項詳細設計。這樣的一個流程需要多個專業的協同合作,才能順利地完成設計任務。

        公園規劃設計內容在設計流程的不同階段,深度、專業分工配合、有一定的不同。總的來說以下兩點是相似的:

        1、規劃布局形式

        1)規則式布局:在全園的構圖形式上強調軸線對稱,多用幾何形體,比較整齊、莊嚴、雄偉、開朗。如北京中山公園。

        2)自然式布局:完全結合自然地形、建筑、樹木的現狀、環境條件和美觀與功能的需要靈活布置。可有主題與重點,無一定的幾何圖形。

        3)混合式布局:根據公園不同地段的情況,分別采用規則式或自然式布局形式,以取得不同的景園效果。

        2、功能分區及綠化設計

        1)文化娛樂區:公園中的“鬧”區。是較熱鬧的人流集中的具有文化品位的活動區,設施主要有俱樂部、游戲場、舞池、(旱)冰場、畫廊、游泳池等。是人流較為集中的地方,園中建筑多集中于此,因此設置應接近出入口。設計時應避免區內各項活動的相互干擾,可利用樹木、山石、土丘等加以隔離。文化娛樂設施應有良好的綠化條件,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盡可能利用地形地貌特點,創造出景觀優美、環境舒適、投資少、效果好的景區景點。

        2)安靜休息區:主要作為游覽、觀賞、休閑,公園中占地面積最大,可根據地形分散設置,選擇有大片的風景林地、較為復雜的地形和豐富的自然景觀(山、谷、河、湖、泉等)。區內園林建筑和小品的布局宜分散,密度要合理,體量不易過大,應親切宜人,色彩宜淡雅不宜華麗。具體來說設施一般有山石、水體、名勝古跡、花草樹木、盆景、雕塑、建筑小品,可以開展劃船、散步、休息、喝茶等活動。

        具體可以設置兩部分,即山林休閑區,將公園滑草場、燒烤樂園、草坪、山谷和山林整合規劃為山林休閑區。其次是田園休閑區,在公園建設服務建筑、景觀挑臺、親水長廊等休閑配套設施。結合水生、濕生植被和生態景觀駁岸,形成田園休閑區。

        3)兒童活動區:公園中專供兒童游戲娛樂的區域,相對獨立,不可與成人活動區混在一起,位置應盡量遠離城市干道,避免汽車尾氣和噪聲的污染。區內設置兒童游戲場、戲水池、游樂器械、兒童體育活動設施。區內建筑、設施的造型和色彩應符合兒童的心理,色彩艷麗,形象逼真。區內應以廣場、草坪、緩坡為主,不宜有容易產生危險的假山、鐵絲網等傷害性景觀。花草樹木品種要多樣化,不要帶刺帶毒。此外考慮到兒童需要大人照顧,還要設置一些桌凳、廁所等。

        四、我國城市公園景觀規劃主要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1、片面強調景觀美學,忽視人的行為活動

        在城市美化思想指導下的公園建設,強調的是形式性、展示性,把公園從城市中分割開來,城市公園綠地真正意義上是為城市居民提供一種休憩、活動、交流的場所。經常在公園內看到寫著請勿踐踏草坪的標志牌,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我國城市公園景觀規劃設計中對人的行為的忽視。可以借鑒國外一些成功的規劃設計方案將大塊草坪分割成為若干小塊,在某一時段內只對游人開放其中的一塊或幾塊,這既養護草坪的生物機能,增加草坪的可接觸性,同時也緩解了公園內人流組織的壓力。

        2、以人為本原則的迷失

        城市公園景觀要求從“以人為本”的原則出發,充分考慮人們的心理需求,研究人在環境中的行為活動特征,使公眾參與到公園景觀規劃和建造過程當中,而這種“以人為本”的原則卻在漸漸地迷失。現在許多城市公園景觀規劃中忽視了公眾的行為活動需求,單純地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強調視覺上的審美效果。如現在一些公園在入口處布置廣場,宏偉氣派,而游人只能坐在花壇邊緣閑聊與交流。

        3、公園景觀規劃不夠深入

        公園景觀規劃者往往注重運用一些常規的規劃設計手法,如軸線、對景、框景等,而忽視了公園的本地文化內涵,導致公園景觀環境缺乏個性和特色。公園配套設施不足也是另外一個方面。游客在公園中常見的問題是公廁布置過少、分布不合理,座椅、果皮箱和電話亭等配套服務設施形式陳舊,數量不夠,垃圾箱分布不合理、形象缺乏藝術性。

        4、忽視殘障群體、老齡群體的行為活動需求

        城市公園使用者構成包括老年人、兒童、女性、殘障人士等特殊人群,但公園中較少有體現滿足這些特殊社會群體行為活動需求的特性,缺乏老年人適宜的活動場所和相關的體育設施。輕視無障礙設計,缺乏必要便利殘疾人的游覽設施,如殘疾人坡道、導盲設施等,如一些公園中只有部分地段考慮了無障礙設計,另外的許多地方殘障人士輪椅都難以進入。城市公園應當更加細致地考慮不同類型游人的需求,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公園應繼續深化對老年人的關懷。公園規劃中要考慮老年人集體活動的場所,以及方便老年人與兒童活動的場地設施。公園景觀規劃中也要考慮殘障人士的需要。在我國城市公園景觀規劃中還缺乏這一方面的設施,應當為殘障人士設置無障礙系統、專門的殘疾人景區和場地。

        城市公園是城市開放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經常是城市設計的重要內容。城市公園是城市文明和繁榮的象征,一個功能齊全而獨具特色的休閑文化公園可以反映一個城市的文明進步水平和對人的需求的滿足程度。城市公園是城市建設和人民生活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基礎設施,很多情況下人們甚至會以一個城市公園數量的多少來作為該城市生態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指標。在各國經濟發展的現階段,城市化水平在不斷加速,今后的十多年里將會有更大的發展,將會有更多的人涌向城市,在我國更是如此。人們將越來越追求更高、更好的生活質量和居住環境。因此,我國市政建設部門一定要加強城市公園景觀規劃的研究力度,不斷創造更優美的環境。

        參考文獻:

        [1]李倞,秦柯.西方城市公園發展史[J].山西農業科學,2008,(10).

        [2]王紹增.本期主題城市公園規劃設計[J].中國園林,2007,(02).

        [3]劉玲,范文芳.綜述城市公園景觀規劃的新觀念[J].文教資料,2009,(23).

        [4]姚亦鋒.現代中國城市公園的問題以及景觀規劃[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01).

        第5篇:生態景觀規劃設計方案范文

        【關鍵詞】:居住小區;景觀設計;分析

        【引言 】: 居住小區景觀規劃設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既能體現布局合理、以人為本、回歸自然,又能滿足功能完備、舒適、優美、人性化的要求,同時,兼備了經濟、實用的理念,讓居民真正參與其中,樂享其中,這樣一個功能齊全、生態優美、自然、植物物種豐富多樣、四季分明的居住小區成為居民的理想和期盼。

        1、居住小區景觀設計的意義

        居住小區景觀設計不僅是給生活帶來方便,更重要的是讓使用者與景觀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它會最大限度地遷就人的行為方式,體諒人的感情,使人感到舒適,而不是讓使用者去適應它、理解它。同時也考慮到不同文化層次和不同年齡人活動的特點,所以有明確的功能分區,形成動靜有序、開敞和封閉相結合的空間結構,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小區景觀設計對于心理層次上的滿足感不像物理層次上的滿足那樣直觀,它往往難以言語和察覺,甚至連許多使用者也無法說明為什么會對它情有獨鐘。

        2、居住小區景觀設計的原則

        要先對居住小區景觀所處的地理位置進行自然狀況的研究,根據規劃目標地的空間關系,結合氣候、自然、建筑風格及布局等做出合理的規劃.規劃的內容也繁雜多樣,道路設置、水景安排、路面的樣式、照明系統設計,另外還有小品布置、公共設施的匹配等。在規劃這些內容時,不僅要考慮到美學原則,還要考慮到實用性,同時還要兼顧居住者的視覺及內心感受。所以在規劃設計時必須要統籌兼顧注意整體性,進行整體協調,同時要注重實用性、藝術性、趣味性,另外還要注意規劃的長期性,避免建完就落伍的情況。

        2.1以人為中心進行設計

        景觀設計規劃的中心服務對象是居住其中的人,所以在規劃設計時必須首先要以人為本,規劃設計要體現人文特征,處處以人文關懷為出發點進行設計。對居住小區的設計要充滿生活氣息,為居住其間的人提供一個良好的休閑、娛樂、交流的生活空間,讓人身處其間能賞心悅目、舒適愉快。同時要盡可能滿足多層次居民的需求,根據居住群體的不同年齡和文化層次進行區別。

        2.2居住小區景觀設計要把握居住區的歷史文化脈絡,這點在改造居住區景觀設計中尤為重要。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年前文化的文明古國,在這漫長的時間長河中,每一個地區都形成了其特有的區別于其他地區的文化遺留,而這種文化遺留深值在地區內每個人的心里,從人性化角度上考慮,設計者在景觀設計之初要對居住小區所在區域人們對于景觀的理解、要求進行深刻的領悟,從而在景觀設計中對這種文化底蘊進行診釋,以使居住者在居住小區內得到一種精神上的回歸。

        3、居住區景觀規劃設計優化措施

        現代城市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在承受各種壓力的同時,更加渴求在家的港灣中找到心靈的歸宿、獲得一份安寧。因此,在設計、施工前應對場地進行詳細的調查、規劃,從整體著眼協調好各構成要素間的關系,考慮到環境中人的需求,做好環境細節的處理。同時,居住小區景觀應具有適應變化的居民需要的長遠性規劃,這就要求在小區建設完成之后要對住戶進行調查,取長補短,設計出更符合居民需要的景觀。使小區中不同年齡、層次的居民都可以很好地融入到景觀當中,與環境產生交流,使景觀設計真正做到景為人用,以人為本,富有人情味,讓居民真正體驗到這份寧靜。

        3.1設計觀念新穎

        原來的房屋建設只是滿足居住的功能,園區景觀規劃也是伴隨的社會的進步、城市的發展及房地產業不斷興起才逐漸被人們重視起來,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在我國現階段,居住小區的園林景觀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多數居住小區的設計方案十分簡單,也就是滿足基本的綠化要求,僅僅符合小區綠化的法規等,相對還不是十分成熟,規劃設計觀念陳舊、理念落后,在人文情懷、藝術性、趣味性上存在著嚴重的不足,空間設計、元素組織上都處于初級水平,需要提高的空間很大。

        3.2以人為本

        設計者們在設計時,要在觀念上體現"以人為本",追求"生態平衡"、"回歸自然"、"建筑、人、環境"相結合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充分考慮功能第一的原則,景觀是為人居服務的,供人使用享受的,而不是讓人參觀,為人展示的。另外,居住小區景觀設計要盡量體現自然之美,充分發揮和利用自然優勢,讓自然的、本原的東西發揮作用,把自然更好的放在景觀設計中,讓人不出家門就能享受自然,因為室內的居住材料污染的加劇以及室內硬質石材的冰冷,讓居民對回歸大自然的渴望多了一份迫切

        3.3設計者們在設計時要考慮主基調及主景

        每一個園林都有一個主題思想,每一個園林也必須有一個視覺焦點,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考慮其焦點景物的配置,可以是水景,也可以是山石景,也可以是植物造景,只要能與環境相協調就是好的,能被小區居民所認同的就是優秀的。在這里值得一提的就是小區的主基調的問題。現在的園林不是空洞的、沒有思想的、沒有內容的園林。現代園林本身就是一種思想、一種文化的存在,在尊重這種存在的同時,就必須理解園林中主基調的作用,定了基調才能創造出小區的園林氛圍,才能表達出主題。

        結束

        總的來說,居住小區景觀設計不僅是現代城市住宅小區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也是城市景觀效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M行城市住宅小區景觀設計時,應遵循整體性、多樣性、歸屬性、休閑性、公平性、生態性和經濟性的原則。以房屋為主體,將其與道路、綠化、小品、山水等自然與人工構造物相結合,為人們提供舒適、美好的生活環境。

        第6篇:生態景觀規劃設計方案范文

        【關鍵詞】城市濱水區;綠地;生態;規劃設計

        1、引言

        近年來,城市建設越來越重視濱水區域的打造。濱水區域已成為城市的重要景觀資源。許多城市結合濱水區建設高端居住社區、重要公共設施、市政廣場、公園綠地等,進而帶動周邊地塊的商業開發,大大提升土地價值。濱水區域良好的環境景觀可以緩解人的工作壓力、調節城市小氣候,美化城市空間。但對其進行開發建設過程中,必須研究區域自然恢復能力問題,如果發展過度,超過生態系統承受能力,將對城市生態系統造成巨大的破壞,甚至影響整個城市的發展。

        2、齊齊哈爾市濱水生態綠化空間建設現狀

        目前,齊齊哈爾市城市濱水綠地生態規劃與建設已成為市民所關注的焦點。齊齊哈爾市以一江(嫩江)一湖(勞動湖)為依托,重點打造濱江、沿湖生態綠化空間,進行了勞動湖南擴、瀏園景區綜合治理等規劃建設。瀏園景區改造規劃重點研究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體現自然與人文統一的理念,研究人文景觀以自然景觀的關系。在建設中盡量減少人工的矯揉造作,重視自然材料的運用。自然景觀人工化問題近年來已十分嚴峻,我們必須充分分析其中的相關問題,加強對自然生態景觀的保護策略。遵循天然,尊重自然的形成才能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濱水生態綠化景觀。

        3、濱水綠地設計思路探析

        目前,濱水綠地設計過程中還存在照搬、抄襲優秀設計模式的現象。但是優秀設計并不適用于所有地區。真正好的設計是因地制宜。公元前514年,吳國大臣伍子胥曾經“相土嘗水,象天法地。闔閭大城舊址經史料記載和專家認證,即蘇州古城。體現了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城市建設思想。如今,我們提出建設城市的、自然的、生態的濱水空間,就必須把握自然屬性。甚至精細到研究區域動植物群落關系。只有植物群落的完善和健全,才能有效保護野生動物,體現生態規劃理念。大量移植的“ 名花異木”,鋼筋混凝土砌筑的冰冷護岸這些近期的績效反而會對長遠的生態環境帶來災難性影響。城市濱水綠地建設要研究系統性。城市濱水綠地是城市綠地系統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植態系統中能流、物流、物種遷移的生態廊道。但長期以來,在許多綠地景觀規劃建設中,沒有經過充分的調研和科學的論證就倉促上馬,結果則事與愿違。因此,對濱水綠地規劃設計應健全嚴格、詳細的設計審查、施工管理制度。

        如何從生態角度考慮城市濱水綠地的建設呢?對濱水生態駁岸的設計是濱水綠地生態規劃的重點之一,自然原型駁岸、自然型駁岸以及人工自然型駁岸到底采取哪一種?。怎樣才能尊重所謂自然原文化?上海世博會園區后灘濕地公園的設計就面臨六大問題和挑戰:第一大問題: 如何遵從生態設計原則、秉承場地文脈、滿足多重體驗需求?第二大問題: 如何保護、恢復與重建生態濕地?第三大問題: 如何解決世博期間人流等候與疏散問題?第四大問題: 如何解決場地千年一遇防洪標準與濕地之間的高差問題?第五大問題: 如何滿足會時與會后場地的雙重需求?第六大問題: 如何運用現念和先進技術營建后灘濕地公園?規劃設計方案從研究挖掘四種文明入手1)“灘”的回歸:保留灘涂,濕地,回歸自然,追憶漁獵文明。2)田園江水:借用農業元素,體驗農業文明。3)工業遺存:保留工業化時代遺跡,回顧工業文明。4)后工業生態文化:構建生態系統,建立多重體驗與開放空間,暢想后工業時代文明。為綜合解決以上六大問題,提出以下六大設計對策:第一大設計對策:四種文明串寫場地脈絡。第二大設計對策:三帶一區建構濕地基底。第三大設計對策:三場九園、步道網絡編織交通體系。第四大設計對策:梯地禾田梳理場地高差。第五大設計對策:彈性設計滿足雙重需求。第六大設計對策:生態理念引領技術航向。濕地生態景觀層是黃浦江灘地景觀的回歸:保留灘涂、濕地,追憶漁獵文明。農耕文明景觀層是場地農耕文明遺跡的體現:借田園江水,體驗農業文明。工業文明遺存層是場地工業時代文化的見證:保留工業時代遺跡,回顧工業文明。后工業文明體驗層是后工業時代特征的反映:建立便捷的、多重體驗空間,暢想后工業文明。“雙灘諧生”為結構特征建立濕地體系,共有濱江蘆荻帶、內河凈化濕地帶、梯地禾田帶和原生濕地保護區四個部分組成。其中濱江蘆荻帶和原生濕地保護區主要指與黃浦江直接相鄰的外水灘地,而內河凈化濕地帶主要是指場地中部的人工濕地系統。濕地的功能分區:濕地功能分區主要分為自然濕地保護區、人工濕地展示區、濕地游覽活動區。外灘濕地分區:外灘濕地結合原有岸線改造主要可分為礫石灘、原生濕地、粗沙灘和碼頭區。內灘濕地凈化功能分區主要分為沙礫灘過濾區、植物綜合凈化區、植物床凈化區、梯田過凈化區、重金屬凈化區、病原體凈化區、營養物凈化區和水質穩定調節區。

        4、結論

        齊齊哈爾市濱江濱水生態綠地的建設可以借鑒上海世博會園區后灘濕地公園的設計思路。濱水區域的生態綠地建設并不是大量投入資金就能建設好的,還需要正確的設計理念引導,從生態角度出發,著眼與長遠。

        參考文獻:

        [1]《上海世博會園區后灘濕地公園的設計》何美才。

        [2]《景觀設計學》(美)約翰?O?西蒙茲 著。

        第7篇:生態景觀規劃設計方案范文

        【關鍵詞】生態城;山水格局;生態敏感性;熱島效應;生態廊道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背景

        信陽市位于河南省最南部,中國自然地理的南北分界線――秦嶺―淮河線橫貫信陽東西。規劃區位于信陽市東南部,淮河主要支流河橫跨整個規劃區,水域寬闊,南側是省級風景名勝區震雷山;同時規劃區內水網密布,南、北灌渠分別從基地南岸和北岸東西貫穿,震雷山形成多處山體匯水最終匯入河;整個規劃區地處山水環抱之中。

        平橋生態城的建設做為平橋區2013年政府工作的1號工程,建設預期高,發展勢頭強勁,尤其是河上游治理工程結束,隨著河平橋段治理工程的開展,規劃區將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著眼現狀條件,審視開發建設問題

        規劃區生態敏感性較強

        信陽地處北亞熱帶――暖溫帶的過渡地帶,過渡帶自然地理特征既給信陽發展提供了比較優越的自然條件,同時產生了許多的生態脆弱性。同時規劃區現狀山水本底資源均是自然狀態,物種豐富;植被條件較好,以原生和次生為主;規劃區對人工建設有較強的敏感性。

        本次規劃應注重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建設活動應注意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加強規劃區內外生物聯系,保證生物遷徙路線;加強城市通風,改善城市空氣品質,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將人工建設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規劃區周邊環境問題嚴重

        規劃區周邊現狀建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較大。規劃區西北部電廠污染物排放量較大,廢氣排放量為2.0萬噸/天,廢水排放量為1.85萬噸/天,固廢排放量為0.3萬噸/天。同時由于周邊及上游工業的影響,規劃區現狀大氣中可吸入顆粒物濃度較高;河平橋段水質較差。規劃區西側為京廣高鐵,東側為京港澳高速公路,噪聲對本片區影響較為嚴重。

        本次規劃應注重除塵措施,減少污染物對區內的影響;利用凈化雨水補充景觀用水,改善水體環境,營造良好水體景觀;設置降噪措施,減少高速鐵路及高速公路噪聲對本片區的影響。

        加強生態建設,提取城市設計要素

        本次規劃在充分尊重現狀的基礎上,從綠地景觀系統、路網布局和建筑形態等方面對平橋生態城的建設布局提出了生態開發策略。

        綠地景觀系統

        規劃提出了“一軸、兩帶、五廊、多節點”的綠地景觀結構構想。

        “一軸”――河生態景觀主軸

        一條以河為要素的生態景觀主軸,作為整體空間結構的核心紐帶。河水域面大,對市區氣溫穩定和空氣調節有重要作用。信陽夏季主導風向為南風,大量新鮮濕潤空氣將從震雷山向北穿過平橋生態城、河吹向信陽城區,因此在夏天可以降溫增濕,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同時寬闊的濱河綠帶可以形成區域冷島、生物回廊及風的通道。

        “兩帶”――南、北灌渠景觀帶

        以南、北灌渠為依托,串聯各功能組團和開敞空間的景觀軸帶。對灌渠采取駁岸生態化改造的方式,將現有的硬質堤岸河道進行修復,恢復其原有的自然河流形態,體現生態郊野,質樸的自然景觀。對緩解片區熱島效應有積極作用。

        “五廊”――山水綠廊

        結合自然地形、現狀植被情況、山體匯水以及現狀池塘,設置的南北貫通的山水綠廊,打通河與震雷山之間的山水聯系。

        生物多樣性保護

        通過五條指向性廊道引導山水之間的聯系,以保護生物多樣性與生物遷徙路線,最大限度發揮震雷山和河的輻射效應;通過研究(表格1),結合開發建設的實際需要,山水廊道最終寬度確定在100-200米之間。

        表格1根據相關研究成果歸納的生物保護廊道適宜寬度(部分)[景觀規劃中的生態廊道寬度.生態學報,2005,(9)]

        改善微氣候

        廊道設置方向順應本地區的夏季盛行風向,規劃區夏季盛行風向多偏南,將南部震雷山區的新的低溫空氣引入規劃區,改善規劃區內室外空氣品質;經測算,夏季規劃區內部建筑周圍平均風速約為2.5 m/s左右,而且建筑周圍風速基本上不低于0.5m/s,有利于建筑室內自然通風,并降低熱島效應。

        同時與冬季盛行風向相交,一定程度阻止冷風滲入規劃區,減少建筑冷風侵入,有利于減少建筑采暖負荷,降低建筑能耗;經測算,冬季規劃區內部建筑周圍平均風速約為2.0 m/s左右,最大達到4m/s,不高于5m/s(5m/s以上風速影響行人舒適性),形成良好的室外風環境。

        大型綠廊將震雷山區大量綠地和規劃區內的綠地連接起來,使它真正擔負起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的重任;廊道規劃后,規劃區內室外平均溫度降低0.3℃,有效降低建筑空調負荷,預計生態園區整個降低建筑空調總能耗的5%。

        減噪除塵

        在部分大型生態廊道結合現狀植被設置防護林帶,可有效減少產業區對居住區的影響;同時防止高速路、高鐵對生態園區噪聲污染。

        “多節點”――公園綠地

        規劃區設置多個1公頃以上的公園綠地,均由綠化帶與河道串聯,貫穿整個居住區和區域中心,綠地內部溫度將降低0.2℃,對40米范圍內的地域有降溫增濕效應,并形成鳥類的棲息空間,發揮綠地系統的最大生態效益。

        綠地景觀系統

        規劃區通過綠地景觀系統的構建,對城市熱島效應的改善、雨水收集體系的建立、城市碳匯空間的構建以及生態遷徙廊道的建立有顯著作用。

        緩解熱島效應

        生態廊道和水系穿過基地內生態環境負荷重熱源及熱島效應嚴重的地區,并在周圍增加綠量,以綠制熱,真正改善規劃區內部微氣候環境。

        雨水收集體系

        通過凈化的由震雷山和周圍區域匯集的雨水,與生態園區水體連接,形成較為密集水網,利于外部物種的引進;匯集的雨水量補充生態園區的景觀水體,預計水資源總體消耗減少不低于1%。

        城市碳匯空間

        據相關資料表明,林木每生長1立方米蓄積量,大約可以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規劃區充足的綠量對城市碳匯具有很大貢獻度。

        生態遷徙廊道

        綠地景觀系統的構建,將提升整體自然環境,為當地動物提供良好的棲息和繁殖的場所,吸引動物群體,形成完整的食物鏈和動物生境。

        路網布局

        路網格局

        規劃區采用統一路網格局,主要通勤干路以近似南北、東西走向為主,順應夏季主導風向,加強夏季城市通風,并與冬季主要風向呈現一定夾角,阻止冷風的侵入;同時規范城市肌理與道路走向,減少“T字型路口”,避免出現通風死角。

        路網密度

        通過對城市形態、用地布局的優化,采取“組團式”布局模式,促進城市用地緊湊化發展;同時生態城內部道路規劃設計注重高效,對道路網指標體系進行提升,提高路網密度特別是支路網密度,構建規劃完善、等級分明的路網結構,為各地塊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務,減出少行量,縮短出行距離,進而減少交通系統能源消耗、碳排放。

        經過合理面積的道路網密度計算,現有方案指標高于常規值,規劃區域路網系統可為各用地提供良好的交通支持(表格2)。

        表格2規劃方案道路網密度統計

        建筑形態

        整體布局

        規劃區整體采取北高南低、南梳北密的空間布局方式,既符合規劃區從城市形態向自然的過渡,同時也可充分利用規劃區南部震雷山地的冷空氣資源和山區形成的山谷風資源,改善夏季室外熱工環境。

        圖片9規劃區空間形態

        局部設計

        在城市干路十字交叉路口以低層建筑或景觀等替代高大建筑,形成突擴效應,為垂直于主導風向上的道路提供自然通風。

        減少臨河商業區建設大型聯排建筑,加強河邊冷風滲入建筑內部。對于長度超過80米的公共建筑和住宅布局風速過低的區域,局部使用首層架空,改善室外風環境。

        小結

        信陽市平橋生態城城市設計以特有的山水景觀優勢為基礎,始終貫徹生態建設理念,對基地進行合理綠化景觀結構布局,確定道路網系統布局原則,對建筑布局形態進行合理推敲。依托信陽山水環境背景,將其引入城市內部,形成“山、水、城”相互交融的生態格局,營造生態、宜居的城市環境,提升城市環境品質,體現信陽生態優勢及特色。

        參考文獻

        朱強,俞孔堅,李迪華. 景觀規劃中的生態廊道寬度.生態學報,2005,(9)

        沈清基,沈焱.生態城市與低碳城市概念解讀. 理想空間,2013(55)

        彭震偉,王云才,高. 生態敏感地區的村莊發展策略與規劃研究.城市規劃學刊,2013,(3)

        作者簡介:

        第8篇:生態景觀規劃設計方案范文

        校園空間是校園中最有活力的地方,也是產生公共記憶,公共特征的主要場所。華僑大學廈門校區景觀規劃項目在新大學校園都比較趨同的情況下,以“生命、文化與場所精神”為主題,抓住校園場所的精神特征和建筑現象,延續華僑大學的辦學特色、歷史傳統、大學精神、治校理念,探討與深入新型大學校園的規劃、建設和發展模式以及校園文化的建設,體現華大多元文化的特色,貫穿了一種生命文化、龍舟文化、“場所精神”與校園文化高度融合的景觀設計文化。

        關鍵詞:

        校園景觀、景觀設計、生命文化、場所精神

        一. 前言

        場所,是活動發生的地方,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間, 場所具有吸收不同內容的能力,它能為人的活動提供一個固定空間。場所不僅僅適合一種特別的用途,其結構也并非固定永恒的,它在一段時期內對特定的群體保持其方向感和認同感,即具有“場所精神”。 場所精神涉及到人的身心兩個方面―――定向和認同相對應,從“場所精神”中獲得建筑最根本的經驗[1]。校園規劃除了建筑實體外,外部空間作為校園生活的發生器,是校園中最有活力的地方,也是產生公共記憶,公共特征的主要場所。一個學校在具體的校園物質環境實地營造的同時,應更加重視景觀的創造、建筑組群的維合界面及景觀空間若干層次環境場所的氛圍營造,因為它們才是作為校園非物質文化的基本載體,構成了包括校風、學風與內在的校園文化傳承的主要空間場所,而不是過分講究平面形式構圖,忽視環境場所與校園特點的創造。

        二. 項目背景分析:

        探索新型辦學模式,推動教育資源共享,形成高檔次的文教、旅游區是華僑大學廈門校園的辦學目標。高校校園文化是校園精神和校園文化活動賴以生存的基礎,體現著大學理想和人文精神,反映著一種特殊的文化氛圍。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了建設校園文化、建設校園理念的新一輪校園文化大潮,促使了這次華僑大學廈門校園總體景觀規劃設計這個項目的誕生。基于上述的觀點,在這個項目設計中,設計者貫穿了一種生命文化、龍舟文化與校園文化高度融合的景觀設計文化。

        三. 現狀分析

        地理位置:

        華僑大學廈門校區位于集美文教區東南角,東面隔路與集美大學相鄰,南面是規劃中的濱湖的集美大道,西面親水(杏林灣),北面是規劃中待引進的其他高校園區地形地貌:區位條件優越,地質條件良好,位于高校園區主軸與湖岸交界處,依山面水,由北向南緩緩坡向開闊湖面。其北面孫坂路與高速路引線相隔,西北面毗鄰集美文教區公共服務設施中心,西南面有寬闊的集美大道。基地內有水渠若干,多處百年以上的古樹名木,中部與北部有小山兌山,由南北望校園與天馬山融為一體。華僑大學廈門校區的規劃目標是高質量新校區、具備完善配套設施、體現華大特色――僑校特色和工程院校特色、充分體現亞熱帶環境海濱城市特點

        四. 設計主題分析

        生命、文化與“場所精神”物語

        五. 設計理念分析

        設計方案在盡量保留校園本身自然形態與景觀要素的前提下進行環境處理,理念之一是場所精神中如果能反映生命的奇跡、生命的狀態、生命的故事如DNA、蛋白質細胞的概念,以及生命與人類的交流,讓老師與學生能夠提高對生命的文化認知與尊重,對景觀生態的保護與延續。且理念之二是場所精神中強烈反映出華僑大學中感召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龍舟文化通四海,凝集世界各地數十個國家學生的多元文化精神。所以主題之一也是以校園景觀提供了空間場所,記載了歷史滄桑,展現了校園精神,孕育了校園文化,表現了穆爾所提出校園“場所精神”。

        六. 設計原則分析

        1、整體有機的景觀格局

        2、生態原則和地域特色

        3、分期規劃原則

        4、開放性原則

        5、資源共享原則

        七. 用地布局分析

        根據設計目標和設計理念,全園分為六大景觀功能區,分別是:濕地景觀觀賞區、廣場活動區、戶外交流區、運動區、讀書林區、休閑野趣區。

        八. 功能結構組織和景觀特色分析

        校園的設計從它的概念出發,在布局結構上強調了五條主脈,五種景觀功能線,

        文化線――文脈

        水景線――水脈

        生態線――綠脈

        游樂線――嬉脈

        歷史線――史線

        設計中五條主脈相互包容、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組成了整個校園布局構架,滿足師生的文化、娛樂、休閑等的要求。整個水系的設計有機結合又能突出重點與,其內容有濕地景觀觀賞區、人工湖、廣場水體、野趣溪澗、生態溪澗等各種豐富的水體景觀。并且在五洲文化濕地中又結合中國傳統龍舟文化進行景觀構架的搭建,使整個校園呈現濃郁的歷史、人文風情。

        十. 道路交通設計分析

        校園道路規劃整個道路組織主次分明,自成系統,完整有序。依據高等學校學生上下課自行車、步行人流量大且集中的特點進行布置,同時考慮機動車安全方便順暢運行。校園規劃道路分為五級,校園主干道,校園次干道,環繞綜合教學樓群道路。Ⅳ級道路、消防車道(平時為步行道),道路綠化設計錯落有致。景觀設計在每個區增加環園步道。既是聯系各個園區的主要干線,又使每個園區自成一體。

        十一. 植物設計分析

        整個校園在保持原生林的基礎上對植物進行局部維護和改造,組成非營業性的植物綠地生態架構,并且使整個綠地系統的保持與恢復可持續性發展,新植物也以當地生態土生的原生樹種為優先,保留原有的古樹,種植形式為復層栽植,創造多種生物區位。通過合理的生態群落設計,在校園創造濱水綠鏈與彈性綠化滲透。并且結合整個的布局,組成以水面和自然山體為核心、以景觀綠帶為紐帶、點、線、面、體相結合的多層次多樣化開放型的綠化體系。并且表示出亞熱帶環境海濱城市特色。

        十二. 可持續性景觀設計分析

        在可持續性發展方面,從四個角度去分析。首先是環保教育――可持續性建筑設計的展示窗口;其次是可持續性材料的使用――多使用回收材料、地方材料、快速更新、低反射表面。第三是中部的節水與瀉洪――節水裝置、實施中水處理、中水再利用、河道和地下漢水層的補水、透水性良好的鋪地;第四部分是可持續性生態景觀設計,包括強力吸收二氧化碳、節水的設計、維護要求低、本土的/適應性強的植被。

        第9篇:生態景觀規劃設計方案范文

        關鍵字:黃金綠苑 規劃設計 生態景觀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隨著房地產業的發展,樓盤開發在追求高品質的同時,對生活社區居住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全面建設生態、綠色居住社區已成為當今房地產開發建設的發展趨勢。山東黃金地產旅游集團公司開發的黃金綠苑居住社區的園林景觀設計突出當地特色、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以發揮最佳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該小區景觀設計在堅持以綠為主的前提下,運用不同的設計手法打造具有特色的生態人文居住社區。

        1、概況

        黃金綠苑住宅小區位于濟南市漿水泉風景區內,緊靠南部山區,區域自然環境絕佳。建筑總面積約60萬平方米,綠化面積約21萬平方米。

        濟南市地處中緯度地帶,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主要氣候特征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冬冷夏熱,雨量集中。冬季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極端最低溫度平均在-20℃以下,最大凍土深度為45cm左右。夏季炎熱多雨,季平均溫度在26℃左右,極端最高溫度超過40℃,夏季降水量全市各縣區平均都在400毫米以上。

        2、規劃設計理念

        2.1 堅持以人為本、使用為本原則

        用可持續性發展的眼光,營造滿足舒適、親切、愉悅、安全、輕松、自由及充滿活力等體驗和感覺的空間。在空間景觀規劃中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創造最符合人們需求,充滿人情味的空間。對低耗、節能、高效原則認真把握。

        2.2 堅持生態學原理

        以城市生態系統為基礎,注重生態效益,根據植物共生、循環、競爭等生態學原理,因地制宜地將喬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進行空間藝術處理,合理配置在一個群落中,有層次、厚度、色彩,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從而充分利用陽光、空氣、土地、肥力,構成一個和諧、有序、穩定、壯觀而能的立體植物群落,使居住區綠化發揮更好的生態效益。2.3 努力提高物質、能量、信息的循環

        生態園林是良性循環的園林,在多層次人工植物群落中,通過植物與微生物之間的代謝作用,實現無廢物循環生產。在人工植物群落中,采用多種類的植物,不同深淺的地下根,形成地下根系,能吸收大量的有害物質,凈化土壤和增強肥力,并吸收空氣中的有害物質。以生物治蟲為主,盡量少用化學藥劑防蟲,使環境不受藥劑的污染。

        3、設計原則

        黃金綠苑景觀設計方案在布局上全力滿足使用、衛生、美觀、安全、經濟等要求。以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為前提,以滿足居民的休憩娛樂和日常活動為根本,符合居民游憩心理和行為規律要求,以住戶的精神生活需求為設計重點,創造優美舒適的居住環境。

        3.1 強調人性化

        住宅小區的園林綠化是為了休閑、運動和交流,因此,園林綠化所創造的環境氛圍要充滿生活氣息,做到景為人用,富有人情味。人們能在樹蔭下乘涼、聊天、散步,在綠色土地中健身、博弈、陶冶情操,因此從住宅入口,直到分戶入口,都要進行綠化,使人們盡量多接觸綠色,多看到園林景觀,可以隨時隨地地享受到新鮮空氣、陽光雨露、鳥語花香以及和諧的人際關系。

        3.2 強調以植物造景為主

        以綠為主是該住宅小區綠化的著眼點。喬木下面有灌木,灌木下面有花草的復層種植結構,是強調以綠為主的具體體現,是增加綠量的基本保證。良好的植物景觀往往作為園林小品的獨特背景,通過色彩、線條、形貌、體量、質感等方面的對比突出園林小品所處的特定空間,起到點景的作用。住宅小區的園林綠化不只是平面化,而是提倡“林蔭型”的立體化模式。利用墻壁種植攀緣植物,可以弱化建筑形體生硬的幾何線條,使這部分空間增加美化、彩化效果,從而提高住宅小區的生態效益。

        4、設計內容

        4.1 設計要點

        在設計風格上,因地制宜,采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點、線、面相結合的布置特點,充分考慮各級綠地的服務半徑。除中心綠地,其他綠地盡可能的均衡布置,點、線、面有機結合,注意方便居民前往。景觀設計中采用均衡自由式布局,平面設計中注重色彩的處理,規劃設計中利用有色植物如豐華月季、牡丹、鳶尾、鳳尾蘭等地被植物使綠地有一定的色彩變化。立面設計以滿足功能為基礎,與平面布局有機結合。設計中利用微地形、建筑小品、喬灌木高低及色彩有機結合、花架立體綠化等來塑造立面效果。

        4.2 設計內容

        該居住區內綠地根據居住區不同的結構類型進行合理規劃,設置相應的公共綠地、宅旁綠地及道路廣場綠地。

        4.2.1 區內公共綠地

        園內布局有明確的功能分區和清晰的瀏覽路線,主要設置花木、草坪、水面、花架、涼亭、雕塑、健身休憩設施和鋪裝地面等。區內公共綠地由雕塑廣場、健身廣場、人口廣場、休息廣場四大部分組成,并由環型主干道相連接,貫穿全區,使達到協調統一的景象。

        4.2.2 宅旁綠地

        園內布局有一定的功能劃分,主要設置花木、草坪、健身休憩設施和鋪裝地面等。(1)為合理利用綠色資源,宅旁行列式綠地在設計思想上以居民參與其中為目的,布置大量的游步道。(2)設置適當的健身器材,使的人們停留于綠色,即健身又賞景,陶冶情操。(3)以鋪裝地的色彩、質感來渲染氣氛,設置休息坐凳于其中,盡收使用功能。

        4.2.3 道路綠地

        主要設置花灌木、高大喬木、草坪等。(1)在布局上采用喬灌木想結合的手法,富有變化而又整齊統一。(2)主干道樹種以國槐、銀杏、金絲垂柳為主,結合綠帶、花灌木合理配置。

        5、植物選擇及配置

        5.1 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以生態園林的理論為依據,模擬自然生態環境,利用植物生理、生態指標及園林美學原理,進行植物配置,創造復層結構。利用蒼勁古松、青翠竹蘭、傲霜寒梅來展示優美的姿態,利用色葉木、黃花等不同植物花朵展示豐富的色彩,利用毛刺槐、玉蘭、丁香等開花植物散發出沁馨的芳香,充分體現合歡、桃花、李花、紫葉李、紫玉蘭等所蘊含的諧音芳名 。

        5.2 線形變化

        植物配置時利用植物林緣線的曲折變化,林冠線的起伏變化等手法,使平行的直線條融進曲線,如灌木邊緣栽植,利用花灌木矮小、枝密葉茂如丁香、法國冬青等植物密栽,使之形成一條曲折變化的曲線。利用條形植物如雪松、刺柏等,構成節奏感較強烈的林冠線起伏變化。利用地形變化,使高低差不多的植物,構成節奏感較柔和的林冠線起伏變化。利用不同高度,植物不同樹冠構成節奏感適中的林冠線起伏變化。

        5.3季相變化

        居住區是居民一年四季生活、憩息的環境,植物配置應該有四季的季相變化,使之同居民春夏秋冬的生活規律同步。

        注意一年四季季相變化,使之產生春則繁花似錦,夏則綠蔭暗香,秋則霜葉似火,冬則翠綠常延。

        6、結語

        居住小區綠地規劃,是一個綜合性的課題。它能反映出不同時期的社會經濟、文化特點。社會的發展和形勢的需要向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用發展的眼光去研究探索這門學問。運用生態園林的觀點,滿足居住區的功能要求,創造風景優美的居住生活環境,是每個開發商應該不懈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午夜片源在线看免费 |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久白丝袜 | 无打码H中文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国产AV | 日本精油按摩视频福利精品 | 亚洲性爱免费在线视频播放 | 亚洲区欧美区偷拍区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