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體育產業趨勢范文

        體育產業趨勢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體育產業趨勢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體育產業趨勢

        第1篇:體育產業趨勢范文

        摘 要 以“十二五”規劃藍色經濟區建設為背景,在新的發展形勢下對省內體育產業發展整體戰略進行研究,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深度分析在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進程中省內體育產業發展所面臨的諸多問題,提出了山東省體育產業未來發展的大致方向,進一步探求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

        關鍵詞 藍色經濟區建設 體育產業 發展趨勢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是“十二五”開局之年第一個獲批的國家發展戰略,也是我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此時,作為第三產業的體育產業如何把握時機,選擇正確的發展路線,贏得更多的發展空間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通過調查研究,在對當前省內體育產業發展環境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半島經濟區建設的政策性要求,對省內體育產業面臨的問題、發展思路進行詮釋,從而為體育產業良性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在區域戰略發展大環境中把握發展契機,贏得國家支持,在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進程中起到帶頭引領作用,以迎合國家中長期發展戰略。

        一、省內體育產業發展的格局與現狀

        (一)省內體育產業發展的空間環境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深入,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深化,中國經濟正在實現新的跨越,2011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471564億元,比上年增長9.2%。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203260億元,增長8.9%。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3.1%。固定資產投資方面,本年度我國第三產業投資額達162877億元,比去年增長21.1%[1]。

        同時,根據山東省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二個規劃綱要統計顯示:“2010年山東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9416.2億元,“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13.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6000美元。早在1985年國務院批轉了《關于建立第三產業的統計公報》,將體育產業正式列為第三產業[2]。隨著第三產業在省內經濟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正處在初步發展階段的體育產業市場發展空間巨大;同時,我省倡導經濟實現快速增長的同時,加強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升級,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體育產業屬于低耗能的新型產業體系,如何利用好、發展好,為省內經濟社會進步譜寫新的篇章在新的歷史時期顯得尤為重要。

        (二)省內體育產業的格局分配

        體育競賽表演業、體育用品業占據市場主導地位,我國的體育競賽市場發展迅速取決于舉國體制下政府對體育事業的大力扶持,為實現我國體育水平的更好、更快發展,舉全國之力大力發展體育運動,在各省市設立體育運動隊,選拔優秀體育運動人才。同時,對于觀賞性較高的足球、籃球、排球等球類運動成立規范的俱樂部,為適應社會發展需求,逐漸走向自負盈虧、獨立運營的模式。大型體育賽事的爭取與籌備也是地方政府體育部門工作的重心,2008年青島奧帆賽、2009年十一屆全國運動會,2010年場地汽車越野賽(博山站),2011年第三屆亞洲沙灘運動會(海陽)等一系列國際性體育賽事的成功舉辦,標志著山東省承辦體育競賽的水平不斷提高,組織運營能力進一步加強,體育競賽表演業一枝獨秀領跑體育市場。體育競賽業的成功為體育用品市場提供了更好的發展空間,兩者相互作用形成良性互動,省內大型體育運動品牌取得體育賽事贊助權,同時通過媒體效應為自身發展贏得更多的客戶群體。

        國際體育經濟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國體育彩票自1994年上市以來到2005年11年間,共籌集體彩公益金406億,其中173億上繳中央財政,剩余部分留歸地方支配。山東省體彩全省共建立18多體彩分中心,2010年省內體彩銷量53.81億元,體育彩票已經成為社會事業發展的“助推器”,體育彩票銷售額的50%用于獎金返還,剩余50%中的15%為發行費用,另外35%為體彩公益金。用于實施全民健身計劃以及其它社會公益事業。

        健身娛樂業在體育產業體系中處于關鍵地位,它為社會所帶來的是非實物形式的服務產品,現今經濟社會對產業結構提出更高的要求,體育服務行業作為朝陽產業,如何發展好、利用好健身娛樂市場對體育產業的長久、可持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山東省體育健身娛樂業起步于20世紀60年代,在此之前體育作為公益性事業服務于社會大眾。改革開放以后,體育作為一種產業在滿足公益需求的同時,追求企業自負盈虧的發展模式,最初是以簡單的、零星不固定的健身場地為主要場所;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同時越來越多的追求生活質量的提高,高水平、高檔次的健身娛樂場所應運而生。直到今天,我們隨處可以看到及休閑、娛樂、健身為一體的大型體育休閑會所。體育健身娛樂業發展潛力巨大,在未來經濟社會中它對經濟的貢獻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對人們高質量的生活追求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省內海洋產業體系一體化建設中,體育產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藍色經濟區,是指依托海洋資源,以勞動地域分工為基礎形成的、以海洋產業為主要支撐的地理區域,它是涵蓋了自然生態、社會經濟、科技文化諸多因素的復合功能區[3]。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為體育產業的良性發展提出了準確定位:“要以打造現代產業集聚為主要目標,建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體育產業核心區、國家體育產業改造變革的先行區和全國體育產業生態建設的示范區”。但依目前形勢看,省內體育產業仍舊面臨諸多問題有待解決。

        (一)傳統、劣勢體育產業仍占據市場主體地位

        按照產業市場發展規律,在體育產業整體體系中,應該重點發展的是體育健身服務業,健身服務市場是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項目。同時,對于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增長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目前,山東省內產業體系以競賽表演業、和體育用品業為主,產品質量仍舊落后,品牌經營意識不夠,產業發展戰略思路不明,眾多低端運動服飾、劣質體育器材充斥體育用品市場,短時間的有效利用率必然造成資源的過度浪費,以及喪失人們對產品的信心。

        (二)缺乏統一、有序的管理

        在產業體系發展的初級階段,產業內部不能形成有效的自律環境,為追求利益最大化,企業內部各自為張、相互抨擊,導致市場競爭混亂,從而在國際化競爭中不能獲得相應的市場份額。其次,體育產業涉及面廣、從業人員整體情況不一,社會基層民間體育自制組織不完善;市場化的高度運行需要體系內部能夠健全自身管理,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需要一個全新的國家與社會的互動模式,需要一個善于調動、開發和利用各種社會體育資源及其能動性的社會管理新體制。這一新體制的核心在于,政府與社會之間能夠形成共生共長、相輔相成的良性互動關系[4] 。

        三、省內體育產業戰略發展的整體思路

        (一)理清主次,突出重點,整體推進

        首先,體育產業體系的完善需要遵循體系內部發展規律,根據現行市場可行性條件,對于優勢項目著重培養,明確產業發展的優先領域,對于劣勢產業進行轉型升級;突出培養具有長期發展前景的產業體系,對于高耗能、低產出,容易造成市場混亂的體育用品加工業及時進行整治,注重產業發展的品牌路線,營造名牌效應,以質量帶動效益,以高新技術優勢引領企業未來。

        其次,充分發揮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的輻射效應,借助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的發展,探索啟動共享型的產業體系建設,努力增強產業內部自身經濟實力,提升產業品牌形象,使體育產業能夠在區域經濟建設中起到引領帶頭作用。

        (二)統籌規劃,上層決策

        山東省體育產業的良性發展,需要對現行體育產業管理體制進行改革,政府職能部門應當建立統籌機制,對體育產業發展脈絡進行深入研究,協調各產業體系內部關系,建立整套的產業運行機制。體育產業的良性健康發展需要統籌產業體系內部各子系統之間的關系;統籌體育產業和體育事業之間的關系;統籌體育產業與第一、二產業的發展順序。

        同時,借助發達國家體育產業發展經驗,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體育產業應占據市場主導地位為國家社會發展創造巨大的經濟價值。據統計,目前世界每年體育產業總產值達到4000億美元以上,并且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5]。作為國家體育產業主管部門應該在新時期重視體育產業發展重要意義,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鼓勵體育產業優先發展。根據省內人文、地理、科技優勢突出產業發展優勢領域,因勢利導、積極協調產業內部發展關系。

        (三)依托國家政策優勢,打造山東半島體育產業集聚群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為省內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作為“十二五”期間國家級戰略發展規劃,主體區范圍包括山東全部海域和青島、東營、煙臺、濰坊、威海、日照6市及濱州市的無棣、沾化2個沿海縣所屬陸域。規劃將山東省區域發展作為國家經濟改革的先行區,到2015年將山東省建成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海陸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對外開放經濟格局進一步擴大,建立和完善現代產業體系。

        如此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為省內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各企業自身應該爭取一切有利時機,做大做強、強化自身體系建設,目前省內體育用品制造業產品質量較差,市場競爭力不強,企業內部應該進行有效的合作,探索新的資源、技術共享機制,采取產業集聚的模式來提升企業形象。作為體育產業體系內的其它領域,在品牌競爭力相對落后的形勢下,以產業集聚的模式來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高企業整體競爭力,促進企業由中心到周邊的輻射,無疑是目前產業發展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

        參考文獻:

        [1] 新華社.中華人民共和國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北京:新華社.2012.2.22.

        [2] 姜麗等.新時期做大做強山東體育產業的對策研究[J].東岳論叢.2009.30(10):163-165.

        [3]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Z].財經網.2011.01.07.

        第2篇:體育產業趨勢范文

        【關鍵詞】產業轉移;市場分割;區域市場一體化

        一、產業轉移的現實意義

        產業轉移,從梯度轉移理論來說,區域經濟的發展取決于其產業結構的狀況,特別是其主導產業在工業生命周期中所處的階段,如果其主導產業部門由處于創新階段的專業部門所構成,則說明該區域具有發展潛力,因此將該區域列入高梯度區域。隨著時間的推移及工業生命周期階段的變化,生產活動逐漸從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轉移,而這種梯度轉移過程主要是通過多層次的城市系統擴展開來的。梯度轉移理論主張發達地區應首先加快發展,然后通過產業和要素向較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轉移,以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

        結果改革開放這么多年的發展,從東部發達地區自身來說,面臨土地、勞動力、水、電等要素成本大幅度上升,資源環境承載壓力已經透支,大城市病,交通擁堵等等,發展已經遇到瓶頸,急需轉型升級,同時東部發達地區資本相對飽和,本地市場難于滿足資本增值的需要,資本向外擴張的需求強烈。反觀中西部欠發達地區,隨著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中部崛起戰略的逐步實施,中西部地區進一步加快開放,基礎設施條件日趨完善,承接東部和境外產業轉移的能力大幅增強。中央不斷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資金投入,這使得中西部地區的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帶來了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狀況和投資環境的日益改善,同時這些基礎設施需要大規模產業轉移來支持正常運營,這就是產業轉移的深刻現實意義。

        二、產業轉移遇到的現實問題

        首先是如何解決閉門造車,產業鏈配套不完善的問題,即原料、零部件的供應問題,還有產品的銷路渠道問題,這些都需要一個完整的配套體系。一個地區是否具有較強的產業配套能力,已經成為其增強承接產業轉移能力的“第三投資環境”。

        其次,產業轉移面臨阻礙要素流動的市場分割等障礙,由于沒有統一的區域內市場協調機制,導致信息不對稱,沒有一個統一的信息共享平臺,市場出現分割,這就出現無序競爭、效率低下。

        再次,物流成本過高,缺乏快捷運輸通道。優良的交通基礎設施是生產要素順暢流動的載體,在承接產業轉移中起著至關重大的作用,尤其是“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加工貿易企業,降低物流成本是決定轉移的關鍵因素。

        三、產業轉移要與區域市場一體化有效融合、共同推進

        在日益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加大力度建設共同市場,促進區域市場一體化,是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原來的大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隨著其經濟總量、人口規模不斷擴大,它對周邊城市的輻射力和影響力不斷增強,這樣就使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產生了一體化的共同要求。另一方面,一體化還可使空間距離相近的城市避免由于過度的競爭而造成內耗,共同提高區域內城市對外部區域的競爭力。

        要解決產業轉移遇到的產業配套不完善、市場分割、無序競爭和物流成本過高等等現實問題,這些都需要加快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的有效協同,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首先,需要樹立區域市場一體化的觀念,從整體上規劃區域交通設施建設的戰略布局,完善區域內部交通聯系。其次,進一步加強區域內協調,根據各地區的比較優勢,通過政策鼓勵和引導要素流動,促進區域內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布局的優化和產業的轉移升級。另外,努力建立能夠實現“多贏”的區域協調與合作新機制,區域內應加強信息溝通和政策協調,推動區域競爭力的迅速提升和促進地區市場一體化的發展。最后,應當加快推進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市場機制基礎上的自由流動,共建區域性的基于信息網絡平臺的信息共享及信用征信共同市場以及文化旅游共同市場等。

        四、湖北省京山縣在承接產業轉移、加快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的經驗和做法

        (一)加快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

        1、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充分發揮長荊鐵路和隨岳、武荊兩條高速公路作用,高標準完成新市城區、縣鄉公路、通村公路改造,完善縣域綜合交通體系。

        2、信息網絡體系建設。以武漢市為依托,促進電信、廣電、計算機網絡融合。爭取推動與武漢的固定電話、移動電話并網,實行圈內同網同價和“一卡通”。以推進電子政務為突破口,加快融入武漢城市圈公共信息平臺,實現與武漢市政務網、招商網和旅游網三個網絡平臺對接。

        3、城市能源體系建設。完善電網布局,加快城鄉電網改造步伐。加快城市天然氣利用工程建設步伐。加強可再生能源項目建設,重點抓好凱迪生物質能發電和農村沼氣項目建設。抓好“潛江——天門——應城——京山”成品油管道支線建設。

        (二)加快推進產業布局一體化建設

        1、著力打造武漢城市圈裝備制造業配套基地。搶抓武漢市汽車制造、船舶制造、機車制造、大型機電設備制造、鍋爐制造、機電一體化設備制造等龍頭企業呈扎堆式聚集發展的歷史性機遇,大力完善全縣機械產業配套體系。立足現有優勢產業和產品,加快發展“四大產業集群”,即紙制品包裝機械產業集群、鍋爐輔機產業集群、液壓倉儲機械產業集群和汽車配件產業集群。支持京山輕機、戴蒙德公司、金茂公司和萊普公司等重點企業積極吸引專業性配套企業,特別是與武漢市龍頭企業配套的廠商到京山投資辦廠,發展委托加工、代工生產。充分利用二汽與日本合資、東風汽車公司總部遷往武漢的機遇,催生一批新的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努力打造從鑄造到機械加工、到零部件生產的配套協作產業集群和產業鏈。力爭用5年時間實現機械制造百億產業集群的目標。

        2、著力打造武漢城市圈消費品工業生產基地。瞄準武漢80萬噸乙烯項目、富士康、江北紡織帶、食品加工等消費品工業優勢項目板塊,大力拓展京山食品加工、紡織品工業優勢,重點抓好米乳、米糠油、飴糖等糧油深加工項目、食品物流園和紡織工業園建設,積極發展水泥、高純硅鐵、鋇鹽、醫藥和家具家裝材料等產業,努力搭上武漢城市圈消費品工業發展的快車。

        (三)加快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

        1、金融市場對接。充分利用武漢構建區域性金融中心的機遇,爭取省政府及國有商業銀行省分行支持,組織開展招商銀行、民生銀行、交通銀行等商業性銀行和漢口銀行等地方性金融機構到京山考察設點活動,盡快成立小額貸款公司,積極發展村鎮銀行,發揮擔保公司作用,為我縣各類企業發展提供融資服務。搭建銀企合作平臺,力爭實現與武漢城市圈的信貸一體化,加快實現與武漢市的金融信用信息的互聯互通。

        2、流通市場對接。以推動現代物流發展為重點,建設一批與武漢城市圈物流體系相銜接、與全縣優勢產業集群相配套的專業商品市場。加快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重點規劃建設好高速公路出入口綜合物流園、糧食物流園、工業產品物流園等3個物流園區,建設京華農貿、三陽鎮香菇板栗、錢場鎮家禽蛋、建材大市場等4個物流集散中心,建設完善中商平價、湖北農資、京山郵政等3個物流配送中心,構筑1個物流信息平臺,每個鎮建設1個物流服務站。高標準、合理布局新市城區商貿網點。重點抓好楊中物流、深圳物流兩個覆蓋全國的物流龍頭企業建設,完善便捷高效的城鄉一體化物流配送體系,提升全縣服務業總體水平。

        第3篇:體育產業趨勢范文

        關鍵詞:產業集群;區域競爭力;SWOT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F2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8-0055-02

        一、漢川市新河工業園區的發展現狀

        毗鄰武漢的漢川市新河鎮是武漢城市圈崛起的工業重鎮,自新河工業園建成以來,園區形成了服裝產業、食品加工、金屬加工、塑料化工四大產業集群,各項經濟指標得到顯著的提高。

        1.生產總值突破百億大關和財政收入突破十億大關。漢川市的生產總值在在2006年突破了百億大關,與上年增長比為14.3%,之后幾年逐漸上升,2010年達到了196.6億元,與上年增長比為18.6%。財政收入2005年達到5.03億,經過四年就實現了翻一倍的任務,在2009年達到10.13億,突破了十億大關。

        2.就業人數和人均純收入得到明顯增加。工業園區的產業集群效應導致大量的企業駐扎漢川,對本地的勞動力的需求增加,也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新增就業人數到了2009年就增加到9 320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總體也呈現上升的趨勢。漢川市的人均收入也得到了明顯的提高,由原來的3 383元增加到如今的5 598元。

        二、新河工業園區的SWOT分析

        將市場營銷學中的SWOT分析法用來研究新河工業園區的自身優勢與劣勢,還有外部的機遇與挑戰的分析,制定政策及相關措施,以提高區域的競爭力。

        1.優勢分析。新河工業園區坐落在漢川市,一方面毗鄰武漢市,處于武漢8+1城市圈中心地區,距武漢市漢正街僅38公里,距107國道5公里,距京珠高速公路15公里,距天河機場45公里。且武漢高校云集人才眾多,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另一方面漢川市下有“紡織之鄉”的馬口鎮,為服裝行業紡織服裝提供所需要的自然資源。另外,政府采取各種政策優勢招商引資。漢川市政府因地制宜制定大量相關的政策。如在承接武漢市服裝產業的轉移上,制定了大量的優惠政策,如招商引資、土地減租、新企業入駐等優惠政策,吸引大量企業加入產業集群。

        2.機會分析。近幾年來,隨著國家中部崛起戰略的深入實施,國家在政策導向、資金扶持和稅收支持等方面對中部地區的個性優惠政策進一步落實,也為中部工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國家提出的中部崛起的政策,加大了對中部經濟的扶持力度,這些因素為園區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再有,東南沿海的大多傳統企業正在向中部進行產業轉移,最為明顯的是紡織服裝工業,如已在園區內建成了漢正服裝工業城就是承接武漢市的服裝產業轉移,工業園借此機遇組建紡織服裝產業鏈。

        3.劣勢分析。首先,產業關聯度不高。園區內的四大產業沒有適當引進上下游產品,無法形成有效的產業鏈,無法產生企業集聚帶來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如園區內的服裝產業從最初的原材料,經由中間產品、最終產品到服裝流通及服裝消費的全過程,構成一條產業價值鏈。但園區內的服裝產業承接武漢市漢正街的服裝產業轉移后,只負責產業鏈的后半段,整個產業鏈并沒有形成。其次,技術水平較低,缺乏核心競爭優勢。工業園區的產業大都是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增長方式粗放,產品檔次較低,其競爭優勢主要依賴于低成本尤其是工資成本優勢,沒有充分發揮產業集群的各種優勢。如服裝產業和食品產業以成本作為競爭優勢的占100%,金屬加工、塑料化工也是以成本為主導。最后,創新能力不強,影響產業的持續競爭力。園區內的四大產業均缺乏技術創新,模仿之風盛行,自主創新能力嚴重不足,形象產業的持續競爭力。如食品企業中的達利園、盼盼、銀鷺等企業都只是簡單的貼牌生產。服裝產業更是模仿成風,各品牌之間相互模仿,沒有強大的有競爭力的品牌。

        4.威脅分析。由于與周邊一些縣市在區位條件及所面臨的發揮環境上多有相似之處,或者可以說很多地區在某些方面擁有更強的優勢,故在引進外資、承接產業轉移等方面必然會與周邊地區展開激烈競爭。還有,東南沿海轉移而來的傳統產業大多是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且處于產業鏈的低端甚至某些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加工環節。如紡織服裝工業中的染色環節對水體污染較大,塑料化工中的礦產冶煉會排放大量的一氧化碳等有毒氣體,對空氣直接產生污染。故在承接產業轉移帶來經濟增長的同時如何處理產業轉移帶來的負面影響?如何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這已成為擺在園區構建產業集群的重要命題。

        三、完善新河工業園的具體措施

        從上面的SWOT分析可以看出,要解決新河工業園區存在的問題,應取其優勢、抓住機會、補其劣勢、消除威脅,為其找到解決問題的現實途徑,使產業集群效應達到最大,從而提高區域競爭了。其具體措施是:

        (一)取其優勢

        首先,加大招商引資政策,吸引投資者。招商引資工作是提升區域競爭力、擴大經濟總量的有效措施。新河工業園區應以招商引資為抓手,在珍惜土地資源的條件下,提升招商實數,具體做法可如下:一是根據工業園區中現有的工業企業上下游的產業鏈制定出相應的政策,吸引上下游的企業入駐園區,從而完善產業鏈。二是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本地的優勢產業,制定優惠政策,吸引投資者。

        其次,制定吸引人才和推動產學研合作的政策。人才,無論對于何種產業都是不可或缺的資源。產業集群應該積極吸引、引進、留住人才,發揮人才優勢,因為對創新來說作為技術載體的人才比資金更重要。漢川市毗鄰武漢,應充分利用人才聚集的優勢,制定系統的推動產、學、研合作的政策,鼓勵大學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員以各種形式直接參與產業群的創新活動,為產業集群創造源源不斷的技術創新能力。

        (二)抓住機會

        1.抓住優勢產業和龍頭產業,打好園區產業集群的基礎。做強企業使之產生規模效益和競爭力是園區產業集群產生的基礎,抓住優勢產業和龍頭產業是關鍵。將自己的傳統名牌產業,或源于本地區的傳統歷史淵源的產業,或源于本地區獨特的資源的產業作為優勢產業,來占取市場份額。還有龍頭產業的帶動,使中小企業自發聚集,形成真正的分工與協作。如園區的服裝產業可作為龍頭產業,其他的三個支柱產業可發展為優勢產業,從而帶動園區內其他產業的發展。

        2.抓住產業的特點,延長產業鏈,加強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即使關聯企業聚集到了園區,能不能形成產業集群的關鍵在于能否形成比較完整的產業鏈。產業鏈的本質就是一種集群內企業間明確的專業化分工和協作。如服裝產業的產業鏈多到十幾個環節,每個環節都影響著產業鏈,應充分抓住漢川市棉花資源豐富這個特點,延長產業鏈,對生產出來的產品深加工精加工,從而加強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

        3.抓住產業轉移和中部崛起的機會。國家“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以及武漢“8+1”城市圈建設的提速,為園區的產業發展提供了外部機會。工業園區應抓住這些機會,充分利用剩余勞動力,和國家的相關政策及漢川市政府制定的優惠政策的扶持,大力吸引企業入駐園區,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才能加速園區內產業的發展,為漢川市的經濟做出貢獻。

        (三)補其劣勢

        1.提高產業關聯度。產業關聯度是指產業與產業之間通過產品供需而形成的互相關聯、互為存在前提條件的內在聯系。如服裝產業若只是初加工則是為他人做衣裳,將蛋糕拱手送給他人,為其他企業做墊腳石,可見,提高產業關聯度是關鍵。坐擁漢川市本地豐富的服裝原材料,應充分利用本地原材料,對產品進行深加工做附加值高的最終產品,同時引進產業鏈上下游的相關企業,使園區內部企業滿足生產鏈上的各個環節。

        2.加強技術水平。增加產業的優勢,加強技術水平是關鍵,具體措施如下:一是吸引剛畢業的大學生來此就業,或招聘科研人員,為企業提供技術和創新。二是在園區內建造大學的實踐基地或科研機構,不僅能使企業不斷學習、提高效率,還能促進科技的產業化。

        3.提高創新能力。建立和完善以企業為主題,產、學、研有機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和機制,要依托毗鄰武漢各大高校的人才優勢,進行技術創新與改革。如研發新產品開拓市場或改變生產函數解決生產難題。園區的管理局還可以設立創新產品獎等并制定創新技術研究發展獎助計劃,鼓勵園區企業進行研究開發新產品和開拓新市場,促進高科技產業的持續發展。

        (四)消除威脅

        工業園區內的產業未必能形成產業集群,故應加強企業進入園區的管制,提高入園門檻,防止盲目入園以園區產業定位選擇招商引資項目,凡是不符合園區產業定位的項目不得引進,以避免加劇園區產業布局無序現象。另一方面,對于產業轉移帶來的消極影響,應采取措施,如服裝產業中的染色污水進行處理后凈化后在排放,避免水體受到污染;塑料化工中的礦產冶煉會排放大量的一氧化碳等有毒氣體不可直接排放到大氣,應對其進行化學作用使之變成無害的氣體。不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并在園區內多種植樹木,凈化環境,打造綠色園區。

        參考文獻:

        [1] Porter M 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

        [2] Weber A.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29.

        [3] 王緝慈.地方產業集群戰略[J].中國工業經濟,2002,(3):47-54.

        第4篇:體育產業趨勢范文

        關鍵詞:體育旅游;郴州;產業;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G8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7)04-0478-03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trict Development Mode of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in Chenzhou

        ――Take Chenzhou as an example

        ZHOU Hu, SONG Changyu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Xiangnan University, Chenzhou 423000, Hunan, China)

        Abstract: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in Chenzhou is constructed and “imbalance coordination developing mode" is the best way to develop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Meanwhil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nterior and outer factors of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the district development mode that Chenzhou downtown and Zixing City are chosen as nucleus areas, while Yongxing county, Rucheng county and Yizhang county are chosen as emphatic areas and others as radiating areas is constructed.

        Key words: sports tourism; Chenzhou; industry; development; mode

        體育旅游產業發展模式是指區域間體育旅游產業發展方式,體育旅游產業資源構成形式以及區內時序演進路徑和體育旅游產業部門間的聯動機制形成的特定結構[1]。本文主要對郴州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方式、“核心區”的建立,區域時序演進方式和體育旅游產業主導市場的選擇等問題進行論證,以期為郴州區域體育旅游產業宏觀發展研究和制定宏觀產業政策體系提供依據。

        1體育旅游產業發展方式的選擇

        依托“均衡發展”、“梯度推進”和“增長極”等理論[2]的基本思想,郴州體育旅游產業的區域發展方式有三種可供選擇的方案,即均衡發展方式、非均衡發展方式和非均衡協調發展方式。

        均衡發展方式難以營造競爭環境,以至于在體育旅游產業資源配置方面對市場需求反應遲鈍,各地區有限的體育旅游生產要素可能難以充分發揮作用。其次,就體育旅游產業市場而言,由于旅游資源分布不均,各地區旅游資源開發程度的差異,客觀上不具備區域體育旅游產業均衡發展的條件。因此,均衡發展方式不是好的選擇。非均衡發展的優勢是發展重點明確,序列性強,但是劣勢在于各地區的體育旅游產業發展水平的差距可能迅速拉大,對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可能會使大多數地區體育旅游產業發展滯后,甚至造成新的問題。非均衡性協調發展的方式的最大優點是,在充分利用不同區域各自的特點和優勢,最大限度地發揮區域之間互補的整體優勢和綜合比較優勢的情況下,形成競爭的合力,促進體育旅游產業的健康發展,逐步縮小地區間的差異。該方式對我市體育旅游產業發展有著比較優勢。

        選擇非均衡性協調發展方式作為我市體育旅游產業區域發展方式的基本依據如下:

        1) 非均衡協調發展方式的實質是適度傾斜協調發展。體育旅游產業尚處于初期階段,極化效應較擴散效應更為明顯,非均衡協調發展既能提高宏觀經濟效益,也能較好地處理協調關系。

        2) 非均衡協調發展方式是區域間協調與互補的方式。郴州的中心地區與鄰近的周邊地區客觀地存在著發展條件上的互補性特征,這種互補優勢將成為我市體育旅游產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實施非均衡協調發展方式,可以營造以中心地區快速發展并有力帶動周邊地區共同發展的格局。

        3) 非均衡協調發展是體育旅游產業開放型發展的需要。選擇非均衡協調發展方式,可以使中心地區在較短時間內積聚體育旅游產業資源、擴大規模以提升競爭力,形成我市體育旅游產業開放的格局。同時我們要借助于霍英東基金會和銘源基金會共同開發“紅三角”建立“紅三角經濟圈”的機遇,快速構筑我市體育旅游產業外向型競爭的平臺,形成自身獨特的優勢。

        4) 非均衡協調發展方式是體現社會綜合效能的戰略需要。產業發展須全面考慮社會、經濟、政治等社會綜合效能。選擇體育旅游產業的區域非均衡協調發展方式,不僅給公民提供了良好的體育旅游服務,更重要的是中心地區的這種發展還會對我市其它地區的發展提供支持和協助。

        2體育旅游產業區域發展“核心區”的選擇

        2.1“內環境”的優勢

        第一,景觀資源豐富。郴州全市風景名勝有110余處,具有較大開發價值的旅游景區有30多處。主要景區相對比較集中,基本都在離市區50公里的范圍內,郴州市區和資興市范圍內居多。郴州市區內有天下第十八福地的蘇仙嶺、國家地質公園飛天山、萬華巖、天堂溫泉、龍女溫泉、王仙嶺、五蓋山國際狩獵場、仰天湖和中國女排訓練基地等景點。資興市有東江大壩、東江漂流、龍潭湖度假區、天鵝山國家森林公園、五島一村和兜率巖等景點。第二,賓館、酒店等配套設施相對比較齊全充足。全市星級賓館18家,其中市區有13家,資興市3家[3],兩地星級賓館占總數的88.9%。全市注冊旅行社共有32家,市區25家,資興市3家,兩地旅行社占全市總數的87.5%[4]。第三,資本存量優勢。從2005年郴州各市縣1-10月的GDP和財政收入情況來看(表1),市區的GDP和財政收入遠遠高于個地區,資興市居第三位。旅游產業是一個高投入、高產出的行業,對旅游產業進行開發需要大量的資本。市區和資興市雄厚的財政收入是進行旅游開發的堅實后盾。第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2001年9月,郴州市頒發了《郴州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文件。文件中指出,要把郴州城區建設成郴州旅游的接待中心,南北交通樞紐和游憩商務會議中心,神農文化的重要支撐地。并強調郴州城區是近中期旅游發展重點建設的區域。

        表12005年郴州市各市縣1-10月的GDP與財政收入情況

        2.2“外環境”的優勢

        第一,地理空間區位的優勢。市內分兩區,即蘇仙區和北湖區。蘇仙區交通便捷,通訊發達,是湖南南部的重要門戶。京廣復線、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貫通南北;郴三鐵路、1813省道橫穿東西;區鄉級公路四通八達,通車里程達1513公里;開通了直達港奧的公路貨運和至長沙、廣州的始發列車,南下廣州、深圳,北上長沙、武漢,均可朝發夕歸。北湖區有107國道公路縱貫其中,京廣、郴三、郴嘉鐵路縱橫境內,還是京廣鐵路電動機車起訖站所在地[5]。資興市有322省道橫貫市境,連接107國道,資郴桂高等級公路直通郴州,并與京珠高速公路相接,郴三鐵路與京廣線相連[6]。第二,投資環境及條件優勢。郴州地處泛珠三角經濟圈和“紅三角”經濟區范圍內,隨著“9+2”泛珠三角經濟圈發展步伐的加快和“紅三角”經濟區的構建,在國家加大投入的同時,也將在政策上給予適當傾斜,這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將會吸引大量的外來資金投資。郴州毗鄰珠三角,具有明顯的區域位置優勢。特別是核心區域交通便利,體育旅游資源豐富,是外來資金投資的首選之地,這有利于核心區體育旅游產業以及配套設施的建設。

        3體育旅游產業區域發展的時序選擇

        由于資源的稀缺性及區域間資源稟賦差異的客觀現實,規定了不同區域體育旅游產業發展的時序先后性。按照產業發展的特點,以及各地區所能提供的資源水平,有步驟地合理利用資源,促進優勢區域體育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并以此帶動其他區域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區域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時序,不僅可以從社會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來判斷,而且還可以從區域產業聚集與擴散的角度進行分析。基于此,認為郴州體育旅游產業區域時序發展方式的第1階段,選擇以郴州市區和資興市為一級始發中心區,永興縣、宜章縣、汝城縣為二級區,同時政府在資源和政策配置上給予重點支持和傾斜,使它們形成相對一體化的體育旅游產業資源“集化區”,并在短期內形成各種體育旅游產業資源積聚效應,產生較高的增長傾向。在這個階段,形成明顯的“中心―”的二元空間結構的非均衡發展態勢;第2階段,當兩個體育旅游產業“核心區”形成后,通過政府相應的政策再調整,誘使各“核心區”的發展能量向“重點區”擴散,這種擴散的強度和速率則是與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地區層次的提高成正比,體育旅游產業的“重點區”必將會受到“核心區”產生的擴散效應的影響;第3階段,形成中心地區向周邊地區擴散的機制,實現郴州市區和資興市核心區向永興縣、宜章縣和汝城縣三個重點區發展,然后由重點區向其它縣城輻射(圖1),最后實現整個郴州市體育旅游產業的共同發展。

        圖1發展時序分布圖

        4“核心區”及“重點區”的主導體育旅游市場的選擇

        4.1郴州市區以觀光型體育旅游為主導市場的選擇

        郴州市區是郴州市的政治文化中心,具有獨特的文化氣息。中國女排訓練基地落戶在此,為開展觀光型體育旅游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郴州體育訓練基地被譽為中國女排騰飛之地,世界冠軍的搖籃,是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基地內有比賽、訓練綜合體育館、健身體能訓練房、訓練館,全民健身廣場、《中國女排拼搏史跡展館》、《中國姑娘》大型陶瓷浮雕壁以及五連冠大酒店[7]。借助觀光女排的騰飛史,使游客感受到中國女排精神,使之得到愛國主義教育。同時,還可以在場館內開展參與性活動,使游客親自體驗到排球的樂趣。基地還可以承辦一些大型排球比賽,吸引一批球迷來觀看比賽,進一步拉動體育觀光市場的廣度和深度。

        4.2資興市以娛樂休閑型體育旅游為主導市場的選擇

        東江湖是國家AAAA級旅游區,位于資興市境內,是湖南省最佳旅游觀光度假目的地和十佳旅游景區之一。東江湖160平方公里湖面煙波浩淼,81.2億立方米湖水晶瑩透澈,數十個島嶼星羅棋布,是開展水上運動的最佳基地[12]。東江湖景區里已開展的項目有:東江漂流、水上跳傘、水上飛機、水上飛艇、水上摩托、水上滑道和湖畔垂釣等。參與其中,盡享歷險、探幽、獵奇之樂,是開展娛樂休閑型體育旅游的天然處所。

        4.3宜章縣以鍛煉型體育旅游為主導市場的選擇

        莽山位于宜章縣最南端,毗鄰廣東省乳源縣、陽山縣和連州市。總面積284平方公里,是我國南方面積最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莽山山奇、水秀、林幽、石怪,境內奇峰疊翠、溪澗縱橫,集華山之險峻、泰山之雄偉、西雙版納之神奇,張家界之俏于一身,是開展拓展訓練的寶地[7]。拓展訓練是指把受訓人員帶到大自然中,通過專門設計的具有挑戰性的課程,利用種種典型的場景和活動方式,讓團隊和個人經歷一系列的考驗,磨練克服困難的毅力,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增強團結合作的團隊意識[8]。由于社會的飛速發展,競爭越來越激烈,公司為了增強每個員工的綜合素質往往會利用節假日對所有人員進行拓展訓練。莽山毗鄰廣州,又具有獨厚的自然條件,是開發拓展訓練的寶地,具有“天時、地利、人和”之妙。同時體育旅游又可以聯姻休閑旅游于一體,培訓人員訓練過后又可以在莽山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享受休閑之樂。

        4.4汝城縣以康復醫療型體育旅游為主導市場的選擇

        汝城溫泉旅游度假區位于湘、粵、贛三省交界處。它最高水溫可達98℃,流量達15000噸/日,水質含有30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是湖南省最大的天然熱泉。它具有調節內分泌,促進新陳代謝和生殖腺的功能,對各種風濕病、皮膚病、婦科疾病和男女不育癥有顯著理療效果[7]。故汝城縣是開展康復醫療型體育旅游市場的圣地。

        4.5永興縣以康復醫療型兼娛樂休閑型體育旅游為主導市場的選擇

        永興悅來溫泉旅游度假山莊,著落在翠擁阡陌的永興縣悅來鄉,占地526畝,投資5300多萬元,是一個集溫泉療養、冷泉戲水、機動游樂、美食于一體的國家AAA級旅游度假區,悅來溫泉開發了第一個鴛鴦泉――日式露天溫泉療養區和露天冷泉戲水區。溫泉出水口溫度高達55℃,水中含有豐富的氫、氯、鈉、鈣、鎂等礦物質,浸潤其中,可調節身體機能,促進體內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尤其對慢性神經炎、糖尿病、腸胃炎有明顯療效;冷泉戲水因冷泉常年水溫保持16℃,水中也富含多種礦物質,浸浴戲水,可消暑除燥,生津養顏[7]。因此,悅來溫泉是開展康復醫療型體育旅游的良地。同時,悅來溫泉還開設了高山滑草,越野四驅車、彩彈野戰等體育娛樂休閑型項目。游客在感受溫泉療養功效的同時,還可以體驗到體育休閑的樂趣。

        5結束語

        本文構建了區域體育旅游產業發展模式的基本結構,并論證了“非均衡協調發展方式”是我市區域體育旅游產業發展最佳選擇的命題;同時,基于我市體育旅游產業“內、外要素”分析,構建了以兩大體育旅游產業資源“核心區”、“區域發展時序”和“區域體育旅游產業主導市場”三維結構的我市體育旅游產業區域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 叢湖平.論我國東部省份體育產業區域發展模式的構建[J].體育科學,2004(12):13-17.

        [2] 劉善煒.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戰略[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347-351.

        [3] 方華.郴州旅游交通圖[M].長沙:湖南地圖出版社,2002,9.

        [4] 郴州市人民政府.旅行社概況[EB].中國郴州旅游,2006,3.

        [5] 郴州市人民政府.各市縣概況[EB].郴州市政府公眾信息網,2006.2.

        [6] 郴州市交通局.資興市交通[EB].郴州交通網,2006.3.

        [7] 郴州市人民政府.各旅游景點介紹[EB].中國郴州旅游,2006.3.

        [8] 葉加寶.體育概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9.

        投稿日期:2006-12-26

        基金項目:湖南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資助項目。

        第5篇:體育產業趨勢范文

        大數據將不僅僅是一種海量的數據狀態及其相應的數據處理技術,更會成為一種思維方式,一項重要的基礎設施。 2016年及更遠的將來,數據庫在分布式計算和分布式存儲、結構化和非結構化、傳統的聯機事務處理與聯機分析處理(OLTP&OLAP)之外,將有更多的挑戰主導大數據領域技術和商業模式的發展。

        編程模型及其語言

        大數據時代我們需要一種編程語言能夠根據數據的結構化或半結構化的特點進行分析、處理以及類型檢查;工業制造(機器人)能夠根據數據內容,通過感知大數據系統結構特點來優化性能。

        容量問題

        系統軟硬件的可伸縮性(scalability)受到挑戰,單靠提速擴容無法應對大數據處理的需求。大數據突破了線性期望,催生了從不斷增加存儲容量來滿足數據增長的Scale-UP(縱向擴展)到增加包含容量、處理能力和I / O帶寬的節點的Scale-OUT(橫向擴展)的變化。

        數據處理流程發生變化

        在“生成”和“粗選”階段,我們需要基于可信度量的預處理;需要從傳統面向查詢的組織存儲轉向面向分析和挖掘的存儲;在“挖掘”、“應用”階段,需要大規模并行、實時分析挖掘。

        數據應用的開發方法

        應用開發將從傳統的面向單機計算為主,逐漸轉變為面向以并行數據為主。如何在程序中高效地表示、處理大數據,如何提高調試、維護大數據應用的效率,如何面向不同數據應用需求,定制領域特定語言(Domain Specific Language, DSL),都將是我們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自主可控與產業鏈打造相結合

        如何在做到市場開放、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的同時,保證我國信息領域,特別是大數據領域的本質安全,是需要所有國產數據庫廠商從產品研發與產業體系建設兩方面考慮的問題。

        自主可控的產品體系

        與生態建設

        以上提到的眾多挑戰中,對國產基礎軟件廠商而言,最困難的就是生態環境的建設。建設完整的產業體系,以及對應的大數據生態環境,無法單靠幾項技術突破或是一兩家基礎軟件廠商的做大做強來實現,需要整個產業中的各個環節即企業共同發力,從研發、生產到銷售、應用的所有環節實現全面的創新和突破。

        現階段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 發展理念,都表明未來將是國產企業與國際主流廠商一方面相互競爭,一方面相互補充、共同發展的局面。以數據庫為例,目前在全球能夠自主研發數據庫的國家只有美國、德國、中國三個國家;在中國以達夢數據庫研究最為深入,市場占有率最高。但客觀地講,我們的IT核心技術和國外一流廠商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

        如何才能擺脫受制于人的局面,成為“多極世界”中的一極,掌握足夠的話語權?我們始終堅信以自我技術發展為核心,當務之急就是加快產業體系建設,打造完善的生態環境,而非僅僅著眼于產品的銷售。離開了自主可控的產業體系和國產基礎軟件生態環境的支撐,單純的數據庫技術的突破和市場占有率的提升將是空中樓閣,難以持久。

        自主可控 提升能力

        “自主可控”是產業體系建設的基礎,通過“自主”來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可控。我們要堅持與國外領先企業合作、交流,學習先進的技術,但最終要做到“吸收”、“消化”、“創新”。我們要在充分學習、借鑒的基礎上,根據實際需求自主的發展,不能亦步亦趨地單純模仿;更不能通過“買技術”,甚至是OEM貼牌等手段來走捷徑,自欺欺人。達夢公司堅持自主開發,通過30余年的技術積累,成為首個通過EAL4安全認證 的國產數據庫廠商(美國禁止向中國出口EAL3以上等級的數據庫),推動了國家在數據庫領域的安全可控。

        兼容已有體系

        強調國產并不是要自己創造一個全新的產業體系和生態環境,國產廠商想要生存和發展,首先要兼容、適應已有的體系和環境。

        達夢數據庫一直強調跟Oracle的兼容性,包括數據遷移和同已有應用的對接。在國家電網、國家發改委、公安系統、中航信、中鐵建等眾多項目中,實現了國產數據庫從應用到核心系統的突破。

        自主創新的國產之路

        第6篇:體育產業趨勢范文

        [關鍵詞]西部開發;產業集群;戰略;角度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36X(2012)06-0096-02

        一、西部產業集群化發展

        (一)西部產業集群化的概念

        所謂西部產業集群化是指國家為促進西部經濟的發展而開展的專門針對于西部發展現狀的一系列產業集群化政策與措施,旨在提升西部經濟實力,實現全國東西部地區經濟水平的平衡與共同發展。由于西部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局限性,其地區基礎設施較為短缺,社會事業發展速度緩慢,在經濟的模式上還處于較為封閉的落后階段,為此,為提高西部經濟實力,響應國家開發西部的號召,以此實現西部早日復興的計劃,我們必須對西部實行產業集群化發展。

        (二)西部產業集群發展現狀概況

        隨著國家對西部開發的日益重視與我國西部大開發的逐步實施,一代又一代有志人士投身于西部開發建設,通過他們不懈的努力與不斷的奮斗,現在西部地區產業集群化程度已初現成效,一些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較好的區域已經通過將經濟發展較好的城市作為依托的方式,形成了初具產業集群特征的雛形。其中主要代表有:云南、貴州、四川等省區的旅游產品企業集聚區;陜西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區;新疆克拉瑪依一烏魯木齊石油基地;四川德陽裝備機械產業區;攀枝花一六盤水煤炭一冶金工業基地;貴州一成都一重慶制藥業走廊(其已出現了以中小企業自然集聚而成的制藥企業生產體系與原材料供應體系);內蒙古牛奶產業集群;貴州懷仁、四川瀘州小酒廠集聚區(其主要側重于對釀酒技術、原材料供應方面的開發與生產)。從具體的調查來看,這些西部企業產業的集聚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為未來西部地區大范圍產業集群化發展的形成與實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西部地區產業集群發展的意義

        1 產業集群有利于強化西部地區經濟特色與優勢。根據西部具體情況與當地經濟發展模式,集群經濟以其內部高度精細化分工與因地制宜的特點,強調的是企業之間的配合與共同發展,它所側重的方向是對企業群體規模與技術、資金等要素的綜合利用,以此建立適合于本區域經濟發展的優勢企業團體。這一特長極大地有利于對西部地區本地經濟特色與優勢的強化,有利于西部創立出屬于自己的區域品牌,進而實現集群內企業與產品的質量與經濟的提升。

        2 產業集群有助于促進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對于地區經濟而言,產業結構的升級是其主要發展動力。而產業結構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又取決于當地產業集群化的發展水平,通過大力發展產業集群,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促進企業專業化基礎上規模報酬的增長,最終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

        3 產業集群有助于強化西部區域經濟良性循環。在西部產業集群化發展的過程中,關鍵企業是區域產業集群發展的核心與引導主體。在區域發展中,關鍵企業可以通過對非核心企業的作用分離,引領配套企業發展,并相應地提高集群內部相關中小型企業配套能力。這也就意味著通過提高區域產業集群化程度,其主體企業可以采用規劃發展、制定相應戰略目標的方式,實現對西部區域經濟良性循環的強化,以此提升西部地區產業集群的競爭力,進一步促進區域的經濟發展。

        4 產業集群有利于提高區域內產業間的互動性與關聯性。產業集群,就其實質來看,它是一種集協同合作發展與相互競爭于一體的自組織結構體。一方面,產業集群有助于區域內企業相互之間形成長期穩定、密切聯系的合作關系,有助于克服組織、生產功能間結構性約束;另一方面,通過產業集群可以將區域內同類企業聚集到一起,以此加強企業間互動以達到提升產品質量的目標,進而改善產品質量,形成核心的競爭力。長期的觀察與實踐經驗表明,西部通過構建具備區域特色的產業集群,大大提升了區域內相關產業的互動與關聯,進而為企業動態而持久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

        二、我國西部產業集群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局限

        通過之前的研究,我們對西部現如今的產業集群化發展水平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可以發現,西部產業集群正處于快速發展與不斷推廣繁衍的過程中。但就目前全國集群化發展總體情況而言,我國西部地區產業集群化發展水平還處在初級階段,相較于東部地區集群程度而言,還很不成熟,還有很多亟待提高的地方。

        (一)西部產業集群發展單一,相互競爭薄弱

        我國西部產業集群化發展主要的依托為現有的區域資源與原有的產業基礎。在實際運行發展過程中,企業發展主要依賴于政府的引導,通過創新推動、知識溢出、投資促進等東部先進的產業集群方式發展的實例很少,這也就造成了西部產業集群發展過分單一化,相互之間的競爭力薄弱。同時,由于西部地區地理與環境的制約,其產業集群在內部分工協作、技術創新與資源共享技術上還存在很大的缺陷,主導產業配套能力、集群內部分工協作能力較弱,產業鏈還很不完善,造成了西部集群整體市場占有率偏低的現狀。

        (二)西部產業集群數量少,集群效應不強

        西部戰略開發之后,我國西部已經依托于一些經濟發展較好的企業,在地理資源豐富,區域具備較大優勢的地區發展起了部分較有影響力的產業集群。但同時我們也發現,西部產業集群還處于初級階段,其數量較少,一般都以零星狀分布于各地。據有關數據統計,我國制造業產業集群在東、西、中部產業集群數量之比為79:9:13。這充分說明了我國西部集群的初級性,遠遠沒能發揮出其產業集群資源集聚、高效發展的集群效應。

        (三)產業集群的發展環境制約,國際接軌程度不高

        在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外界條件的支持極為重要,良好的交通運輸、通信交流與穩定的電力供應能夠極大地促進區域產業集群的良好發展與進步。但就目前西部環境與發展軟硬件環境而言,由于西部地理限制與原始經濟水平的影響,其專業市場較為匱乏,區域集群品牌尚未形成,在企業相關機構與部門的教育培訓上投入較少。同時,由于軟硬件綜合條件的弱勢,使得西部在國際上投資發展速度緩慢,在國際上集群產業市場占有率不高,加劇了西部難以獲得集群高速發展的現狀。

        (四)西部集群產業內企業專業化程度不高,資源配置低效

        對于產業集群而言,其最大的經濟效益取決于其專業化分工生產的規模化經濟生產實行力度。就我國西部而言,由于其發展渠道的單一,產業間配套協作能力的低下,造成了我國目前各地區產業結構的雷同。支柱產業集中程度不高的現狀。在實際生產的過程中,由于主導產業鏈條不完善,在集群區域內各企業之間的配套協作關系薄弱,在生產、運輸與營銷的過程中管理力度不到位,資源的配置利用率很低。

        三、進一步促進西部地區產業集群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建立區域分工機制,實現優勢產業快速發展

        根據西部自身發展的特性與本地優勢資源,通過建立區域分工合作的方式,對于原有的優勢企業、龍頭企業加大資金與技術的投入,加以集中重點培養,以此形成優勢產業,進而帶動整個區域內經濟的發展。例如,針對西安、重慶、蘭州等高校集中,科研機構多的地帶,應根據國內外市場需求,發展高新技術的產業集群;對于新疆、內蒙古等畜牧業高度發展的地區,發展形成以農畜產品生產與加工的基地;對于廣西、四川、云南等雨水充沛地帶,發展水果生產產業集群;對于西部原有的能源、石油、化工天然氣工業更應該加以重視,通過在原有生產區域內延長生產鏈的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形成完善優勢化生產,帶動其他經濟的發展。

        (二)堅持對外開放,促進產業集群良性發展

        在現代經濟全球化大趨勢之下,西部地區的發展應該立足于廣闊的國內與國際市場,在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之下,西部地區應當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向導,積極利用自身特點,參與到國際經濟之中,大力發展具有西部地區特色的產業集群。同時,我們還應積極借鑒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發展產業集群的經驗與教訓,摒除以往僅從資本形成方面考慮產業轉移對經濟發展作用的局限,以更為廣泛與全面的角度,把握產業集群發展的核心重點,通過培養、發展、升級產業集群的方式,充分利用國內與國際資源,實現區域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三)加強招商選擇,保障集群質量化發展

        西部的發展需要招商的支持,在實際實施選擇的時候,我們需要對其招商項目予以仔細的考慮,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利用好全球產業轉移的契機,通過吸引瓜果公司與國外著名企業的方式,將高技術、高潛力的加工制造業與研究技術向西部轉移。實現集群意識的強化,轉變傳統保守思想,積極做好與東部產業對接的工作,以此完成對西部開發的任務。

        (四)支持特色產業發展,建立健全分工協作

        想要推動西部產業集群化發展水平,實現因地制宜尋求資源發展,我們必須做好西部地區特色產業的推廣與發展工作。要建立健全分工協作體系。就目前具體事例而言,西部一些知名品牌,如“伊利”和“蒙牛”、“紅塔山”等,其產品在某些程度上擁有一定的市場占有率與綜合企業競爭力,但從品牌發展而言,其還主要停留于企業品牌初級發展階段。為此,為支持本地特色產業的發展,實現產業集群化轉型,我們需要加快發展與塑造西部地區區域品牌,以此引導企業,促進產業集群內部各企業之間分工合作,實現特色產業優勢發展的目標。

        第7篇:體育產業趨勢范文

        論文摘要:我國沿海地區工業整體上被固化在國際分工體系的全球產業鏈低端,實現該地區在全球分工體系中向產業鏈高端的提升非常重要。本文嘗試從全球價值鏈和區域創新體系等視角就如何促使產業升級的相關文獻進行總結。

        一、引言

        目前,我國沿海地區工業普遍存在低水平加工業和加工貿易比重偏高,高端工業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較為稀缺的結構性問題。許多所謂的高技術產品卻沒有產生高附加值的情況表明,這些地區的高新技術企業基本上沒有自己的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仍然處于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和全球價值鏈的低端。由此可見,由于工業化進程為外源型經濟所主導,我國沿海地區經濟在資本、技術和市場上存在較高的對外依存度,受國際經濟關系和人民幣匯率變動影響較大,再加之這些地區自身資源匾乏和環境容量有限,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和環境壓力以及勞動力約束不斷加大(劉勇,2007)。

        在這種新形勢下,我國沿海地區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發揮排頭兵作用,必須不斷培育和強化自主創新能力,擺脫經濟成長在傳統路徑下對國際市場和廉價資源的過度依賴,賦予工業增長和產業擴張以技術和加工升級的實質性內容,實現在全球分工體系中產業鏈定位向高端的提升(劉勇,2007)。

        二、全球價值鏈與產業升級

        全球價值鏈是指為實現商品或服務價值而連接生產、銷售、回收處理過程的全球性跨企業的網絡組織,涉及從原材料的采集和運輸,半成品和成品的生產與分銷,直至最終消費和回收處理的整個過程。它包括所有參與者和生產活動的組織及其利潤分配。散布在全球的價值鏈上的企業進行著從生產設計、產品開發生產制造、營銷、出售、消費、售后服務、最后的循環利用等各種增值活動(張輝2006)。

        從全球價值鏈視角,產業升級被分為四種類型:工藝升級,即生產效率提高;產品升級,即產品復雜化、單位價值提高;功能升級,即占據更多附加值的環節,如從OEM向ODM,OBM的跨越;鏈條升級,即利用在原行業某種優勢進人新行業。利用交易成本理論研究全球價值鏈,識別了四種治理模式:市場式、網絡式、準等級制、等級制。根據市場交易的復雜程度又分為市場式、模塊式、關系式、俘獲式和等級制五種治理模式的分類方法,網絡式具體包括模塊式、關系式;俘獲式則與準等級制類似(杜龍政,2007)。

        潘利(2007)指出,對于購買者驅動型全球價值鏈下地方產業集群升級軌跡,一般會沿著工藝流程升級一產品升級一功能升級一鏈條轉換的軌跡。在以上升級的軌跡過程中,一般而言工藝升級和產品升級過程會相對順利,耗時不會太長,但從產品升級到功能轉換就困難多了,大多受購買者驅動價值鏈治理的產業集群升級就受阻于此。對于生產者驅動型價值鏈的治理的產業集群一般會沿著功能升級一產品升級一工藝流程一鏈條轉換升級。一般說,功能升級過程相對容易,耗時相對較短,但對于產品升級和工藝流程升級而言,則困難得多,大多數產業集群也在這個地方受阻。

        第8篇:體育產業趨勢范文

        “十一五”產業出現拐點

        “十一五”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加快增長方式轉變,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建設電子信息產業強國的戰略起步期。這期間,中國電子信息產業規模繼續擴大,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持續提升。

        與此同時,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出現拐點的趨勢逐漸明顯:

        從產業規模增長速度來看,增速從“十五”期間平均增長超過35%,到2006~2008年已經分別下降到23.6%、17.9%和12.5%。

        從投資來看,投資重點由家用視聽、計算機和通信設備等產業鏈下游向電子元件、器件等上游轉移。

        從投資主體來看,由外資企業向內資企業轉變。

        從企業發展來看,由“引進來”向“走出去”轉型。

        “轉型”特征的出現,具有深刻的產業背景,是產業發展到這一歷史階段,產業自身發展規律使然。

        長期以來,推動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有兩股重要力量:一個是國際產業轉移,使得產業投資長期保持快速增長,產能迅速擴大;另一個重要力量就是出口。但是,這種以投資驅動、加工貿易為主體、外向型經濟為特征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帶來了幾個突出問題:第一,外貿依存度過高,易受外部沖擊的影響;第二,核心環節缺失,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產業附加值偏低;第三,資源瓶頸和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

        “十二五”要轉變發展方式

        展望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十二五”發展,其發展的關鍵在于通過發展方式的轉變,促進產業內生增長。促進產業內生增長包括幾方面內容:把握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自主創新,拓展內需市場。其目的旨在優化產業結構,突破產業鏈核心環節,提升產業競爭力,實現可持續增長。

        近期,國家也為產業發展方式轉變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在經濟和產業發展方式轉型的戰略機遇期,各地方政府必須主動出擊,密切關注國家戰略方向,仔細研究產業發展規律,準確分析產業發展趨勢,積極推進“十二五”產業規劃研究與制定,打造“四位一體”的產業發展模式,即:搶位發展、本位發展、換位發展、定位發展。

        搶位發展:

        率先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

        國際金融危機深刻改變著全球經濟發展和消費模式,也深刻改變著中國經濟和產業的發展環境。各國正在進行搶占科技制高點的競賽,全球將進入空前的創新密集和產業振興時代。推動中國經濟在更長時期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盡快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成為中國的必然選擇。新形勢下,我國提出要重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時要在最有基礎、最有條件的領域突破核心和關鍵技術。這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中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是一脈相承的,是中國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發展戰略。

        電子信息產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其中微電子和光電子材料和器件、專用電子設備和材料、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下一代網絡、基礎軟件都是電子信息產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同時,以微電子、光電子和軟件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正是新能源產業、物聯網、新材料產業等新興戰略性產業的基礎和核心,信息技術的基礎性和高滲透性也決定了生命科學以及空間、海洋和地球深部開發技術與電子信息產業密切相關。

        以物聯網為例,基于物聯網與互聯網相融合的信息網絡產業,是這輪世界經濟復蘇的重要驅動力,也必將成為未來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引擎之一。

        本位發展:

        推動兩化融合與產業升級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正式將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信息技術在國民經濟各個領域的普遍應用,能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資源消耗和生產成本,減少環境污染。推動兩化融合,有利于中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同時也為地方政府破解產業發展難題,振興地方經濟提供了有力抓手。

        目前,各地方政府正積極將兩化融合戰略落實到本地優勢工業領域。廣州、上海、重慶、南京、青島、珠江三角洲、呼包鄂烏地區、唐山暨曹妃甸等地區率先成為國家級兩化融合試驗區,這不僅激活了產業存量,同時創造了產業增量,培育出汽車電子、數控機床、醫療電子等新興產業形態。

        此外,還有更多城市基于本地傳統產業特色,打造區域特色行業信息化標桿,落實有區域特色的兩化融合,帶動區域傳統產業的持續發展。

        換位發展:

        承接發達區域的產業轉移

        從全球來看,目前正在經歷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第四次重大產業轉移,中國中西部地區成本比較優勢逐步顯現,承接國外、沿海電子信息產業梯度轉移的成效日益顯著,一批重大電子信息產業投資項目已陸續落戶中西部地區。但同時,我國中西部面臨著東南亞、南美等區域的競爭。把握產業轉移趨勢,做好“筑巢引鳳”工作,努力承接發達區域的產業轉移,成為中西部后發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途徑。2009年至今,我國已經陸續批復海峽西岸經濟區、關中-天水經濟區、橫琴島總體發展規劃、遼寧沿海經濟帶、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促進中西部地區崛起規劃、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甘肅省循環經濟總體規劃、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等12個國家級區域建設意見或規劃。眾多區域發展規劃的密集出臺旨在培育更多的區域經濟增長極,推動區域協調、集約式、可持續發展。

        定位發展:

        確保“十二五”產業規劃落地

        地方政府在制定“十二五”產業規劃時,既要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又要遵循產業發展規律和立足于區域比較優勢,科學定位產業發展方向和戰略;在科學定位的基礎上,制定激發產業活力的產業政策,落實可操作性強的重大專項,打造服務產業發展的公共服務平臺,確保“十二五”產業規劃落地。

        產業政策的制定有兩種主要思路:一是利用核心問題分析法,充分調研本地區產業發展現狀和存在的核心問題,分析制約本地區產業發展的政策瓶頸,面向產業發展政策需求,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二是利用對標比較分析法,學習先進國家和地區的產業政策經驗,甄別出對產業發展有積極推動作用的產業政策。

        重大專項的安排,必須圍繞本地區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定位,明確若干重大戰略產品市場推廣、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或重大工程建設作為重大專項。重大專項的實施,要根據本地區發展需要和實施條件的成熟程度,逐項論證啟動。同時,根據國家戰略需求和發展形勢的變化,對重大專項進行動態調整,分步實施。

        第9篇:體育產業趨勢范文

        關鍵詞:區域;高新技術產業;人才培養體系

        高新技術產業是引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其特點是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產業附加值高、綜合效益好,對社會經濟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作用。我國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提出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主要表現在通過建立完善科學的管理體制,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立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掌握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制定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技術標準。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我國各省(市、區)把培育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作為提升區域競爭力的主要途徑。區域高新技術產業布局結構同區域自然資源、科教資源等有密切關系。地方政府依托本地區科教資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重點發展具備自主創新和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為目標,建立科學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適應本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所需的各層次人才,是解決高新技術產業人才短板問題的有效途徑。本文以四川省高新技術重點產業發展為例,在分析四川省高新技術產業的相關的政策環境、自然資源、科教資源的基礎上,重點對建設適應區域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進行研究。

             一、區域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相關環境分析

        區域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應具備環境資源優勢,包括自然環境與人文政策環境等。四川具備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是全國礦產資源大省,釩鈦等稀有金屬資源在全國名列前茅,同時具有豐富的生物資源。

        具備豐富的科技人文資源優勢,“全省現有各類科技活動機構1461家、普通高校93所,專業技術人員228.8萬人,科技活動人員28萬人,具有部、省級稱號的高層次專家9000余人(次),在川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2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26個,國家級博士后科研流動(工作)站132個。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14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3家、省級工程技術中心90家,“兩院”院士57名。”有全國著名的科研機構,如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西南自動化研究所,還有許多部屬和省直屬研究機構。一些諸如長虹等高新技術企業已建成較強的企業研究機構,另外一些外來的高新技術企業在成都建設有研究機構,如摩托羅拉在成都建設的軟件中心。

        具備堅實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基礎,全省現有高新技術企業1498家,2010年高新技術產業工業總產值4962.1億元,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20.9%,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產業等未來體系中具備優勢和特色。同時,還具備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基地,如國家信息安全成果產業化基地、國家863計劃成果產業化基地、863電子陶瓷成果轉化基地、成都高新區、綿陽科技城、成都國家集成電路成都產業化基地、攀枝花國家新材料成果及產業化基地、德陽現代化裝備產業制造基地等,同時還有依托高校科研資源優勢建立的國家大學科技園,如四川大學科技園、電子科技大學科技園、西南交通大學科技園、西南科技大學科技園等,這些為四川省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政府對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政策決定了其能否持續、健康發展,盡管目前四川省在科技產業發展中加大投入,但未形成“為科技成果產業化配套服務的有效平臺”,“科技資源分割較為嚴重”,“缺乏統一的組織協調機制和宏觀管理機構”,“企業融資困難”,“人才開發機制不夠健全。各類專業技術人員主要集中在科研、教育、衛生等事業單位,真正流向企業的很少。企業高層次人才比重偏低,特別是企業科技創新領軍人物、科技型企業家、職業經理人嚴重短缺。”等諸多制約因素。

        從創新形式上看,目前企業創新形式以自主創新為多,產學研合作的比例較低,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各方科研力量條塊分割、自成體系,科技資金分散投入、科技設施重復建設、科技資源利用效率低,特別是沒有形成有效的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為有機體的產學研體系,多數高新技術人才流向科研機構、高校。作為市場第一線的企業,常陷入有課題、經費,缺人才、缺研發機制的兩難處境,科研機構、高校的科研資源未充分發揮優勢,存在市場意識不強,主動意識不夠,與市場發展在一定程度脫節的現象。

        二、區域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人才結構分析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離不開高新技術人才,吸引、培養高新技術人才是地方政府發展本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工作,通過建立具有競爭力的激勵機制,構建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科技研發平臺,引進領軍人才、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培養高新技術人才,培育高新技術創新團隊等,打造高新技術人才隊伍。由于地理位置、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等因素制約,不同地區在建設高新技術產業人才隊伍工作中,政策重心應有所區別。

        四川地處中國中西部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水平與我國東部地區和沿海地區存在較大的差距,在吸引高新技術人才上不具備競爭優勢。揚長避短,客觀分析四川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上所具備的自然資源特色,產業基礎,結合四川所具備的科教資源優勢,正確分析四川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立足本地區,依托本地區科技資源優勢,建立高新技術人才培養體系,適應四川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四川省“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提出四川重點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新能源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產業、節能環保產業等,在重點產業發展路線中,進一步明確了發展目標,提出重大行動(包括關鍵技術開發、創新能力建設、產業化、市場培育等具體措施)。通過對四川重點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路線進行分析,四川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所需的高新技術人才有三種類型:

        1. 高層次技術研發人才

        高層次技術研發人才在引領重點領域未來發展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求其必須具有國際視野,立足技術前沿,具備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具備豐富的科研經驗,具備獨立從 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并能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的成果。

        高層次技術研發人才的主要工作是瞄準高新技術產業的核心技術難題和關鍵技術,進行領域前瞻性、先導性科技攻關,一方面加強自主創新、創造性工作,力爭形成掌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高新技術,制定引導領域發展的技術標準,構建一批產業核心技術創新鏈;另一方面,選擇性地引進一批關鍵性、突破性核心技術,努力在消化吸收基礎上實現再創新。

        2. 產業化與制造化技術人才

        高水平科研成果和高新技術產業核心技術要應用、服務于社會,必須促進和加快科技成果和核心技術迅速向生產力的轉化,加快推進產業化進程,特別是加快具有應用前景和市場前景的技術項目推進產業化進程,培養產業化與制造化技術人才。

        產業化與制造化技術人才的主要工作是準確分析科研成果和關鍵核心技術的市場需求,具備敏銳的市場洞察能力,具備將成果、技術與高新技術企業生產相結合的能力,熟悉生產制造。結合企業所具有的技術優勢、生產制造優勢,統籌企業技術開發、工程化、標準制定工作,推動科研成果、關鍵核心技術成果與企業的技術、生產制造要素整合和技術集成,推進高水平科研成果向產業規模化發展,加快高新技術產業核心技術的應用。

        3. 市場培育與推廣的管理型人才

        高新技術成果或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產業化后,必須進行市場培育、整合與推廣,才能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擴大產業的市場影響力和社會知名度,需要市場培育與推廣的管理型人才。

        市場培育和推廣的管理型人才要求具備豐富的市場推廣經驗、較強的市場拓展能力、準確把握和尊重市場規律和產業規律,對地理位置不占優勢的四川,加強市場培育和推廣尤其重要。這類管理人才的主要工作是熟悉高新技術相關產業的國內外市場,通過市場培育和推廣,擴大產業知名度,實現研發、生產向產業規模化發展。

        三、建立適應區域高新技術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

        結合區域高新技術產業人才結構,以政府為主導,充分發揮四川地區高校、科研機構的學科資源優勢,加強與高新技術企業合作,以高新技術企業人才需求為導向,建立適應區域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體系,主動培養區域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高新技術人才。

        1. 明確各級高新技術人才培養目標

        科學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明確的人才培養導向,是建立人才培養體系的前提。通過前面的分析可知,四川在發展區域高新技術產業上具備區域所獨有的自然資源、科技人文資源優勢,以及高新產業發展基礎,同時也面臨高新技術產業的人才短板、產學研合作的比例較低、各方科研力量條塊分割、自成體系等制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由于缺乏引導、溝通,缺乏對高新技術人才培養目標重要性認識,在立足區域科技人文資源優勢,培養區域化高新技術人才上,還存在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的產學研脫節,共識不夠的客觀現實。

        不同類型、不同層次高新技術人才在高新技術產業中的地位、角色、作用是不同的,高層次技術研發人才應具備很強的創新性、創造性科研能力,重點在高新技術的核心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產業化與制造化技術人才,應具備很強的技術應用能力,在推進產業技術標準應用,科研成果向產業規模化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市場培育與推廣的管理型人才,應具備很強的市場拓展能力,在高新技術產業市場推廣中具有重要作用。

        上述人才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的能力、作用不同,在制定各類型高新技術人才的培養目標時,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結合各高校、科研機構的特點,加強與高新技術企業合作,形成產學研緊密合作的長效機制,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設置培養目標,有所側重,對高層次研發人才培養目標,應強調洞察高新技術發展趨勢能力、較強的科研能力、創新與創造能力;產業化與制造化技術人才,應強調生產技術能力、生產制造能力;市場培育與推廣的管理型人才,應強調市場的培育、拓展、推廣、整合、營銷能力。

        2.制定個性化、特色化的專業培養方案

        發揮政府的行政領導和引導作用,在科學的培養目標基礎上,結合各高校、科研機構的學科資源優勢、辦學目標與層次,明確各單位和機構的培養目標主體,建立個性化、特色化的專業培養方案,避免各高校、科研機構大而全的培養模式,如四川地區“985”、“211工程”高校,由于具有較強的學科資源優勢,應重點加強高層次高新技術研發人才的培養。

        在專業培養方案的制定上,加強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的溝通,以高新技術企業的人才需求為導向,結合各高校、科研機構的辦學特色、行業特色、優勢學科,制定個性化、特色化的培養方案。

        研究各類型高新技術人才的培養目標的內涵,結合區域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需求和本單位特色和優勢,將個性化、特色化體現在培養方案中的專業方向設置、課程設置(公共課程、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科研實踐、學位論文等各個環節。其中科研實踐、學位論文最好能在相關高新技術企業進行實踐,依托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核心問題、生產制造、市場培育與推廣進行。

        3. 建立和完善各類高新技術人才培養考核、激勵、評估機制

        百年育人,人才培養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培養質量是人才培養的生命線,在高新技術人才培養工作中,建立和完善各類高新人才培養考核、激勵、評估機制,對保證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人才的培養不能一蹴而就,通過在課程學習、科研實踐、學位論文等各個工作環節建立動態考核機制,建立動態的分流淘汰制,確保培養高質量的高新技術人才。對于具有較強的研究創新能力的潛在人才,通過建立激勵機制,倡導優秀和卓越,使其潛心科研工作,涌現更多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創造高水平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氛圍。

        建立高新技術人才質量評估機制,強化質量保障體系,健全高校、科研機構等培養單位內部質量保證體系,逐步形成政府、社會用人單位、培養單位、高新技術人才為一體的多方位質量評價體系,鼓勵和引導行業部門、學術組織和社會機構參與質量監督。

        參考文獻:

        [1] 四川省“十一五”高技術產業發展規劃

        [2] 馬陸亭.關注學科專業調整,優化人才培養結構[J].中國高等教育,2007年第13.14期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人成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图片欧美亚洲 | 亚洲AV女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 香港三级欧美国产精品 | 亚洲午夜福利院在线观看 | 日本免码va在线看免费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