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世界經濟研究方向范文

        世界經濟研究方向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世界經濟研究方向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世界經濟研究方向

        第1篇:世界經濟研究方向范文

        1資料與

        1.1一般資料:經系統電生理檢查和RFCA確診為AVNRT的病人71例(均為慢一快型),男34例,女37例;年齡13-71歲,平均43.1±17.6歲;心動過速發作史6月-33年;心動過速130-220次/分。5例合并高血壓病,1例合并心房撲動,2例合并冠心病勞力性心絞痛。

        1.2臨床分組:患者分三組:①慢徑消失組,41例消融后慢徑完全消失;②慢徑殘存組,25例消融后慢徑尚殘存,但隨訪中未再發AVNRT病人;③復發組,5例消融后慢徑尚殘存,在隨訪中AVNRT復發病人。

        1.3檢查前均停用抗心律失常藥至少5個半衰期。常規穿刺右頸內靜脈,左、右股靜脈,放置冠狀竇、高右房、希氏束及右室標測電極。同步描記體表心電圖I、Ⅱ、aVF、V1導聯及腔內心電圖。行心房、心室程序剌激不能誘發室上速者,給予異丙腎上腺素靜點誘發。房室結改良采用慢徑消融法。以慢徑消失為消融終點;若慢徑殘存,給予異丙腎上腺素靜點仍不能誘發AVNRT亦可作為終點。術后重復電生理檢查,與術前同等條件下測定房室結快徑前傳功能不應期和有效不應期。

        1.4術后電話或門診隨訪2-30月。

        1.5統計學處理:所有電生理參數均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消融前后各觀察指標比較采取配對t檢驗,P

        2結果

        2.1慢徑消融對快徑前傳功能的影響:①慢徑消失組,消融前后其快徑前傳功能不應期分別為392.7±71.4ms和347.3±41.Oms(P

        2.2慢徑消融、快徑前向傳導功能與復發關系:所有病人隨訪2-30月,71例病人中5例復發,經第二次消融成功,至今未再復發。慢徑消失組和慢徑殘存組66例病人消融后其快徑前傳功能不應期和有效不應期均較消融前明顯縮短;而復發組5例病人消融后其快徑前傳功能不應期較消融前縮短,但無統計學意義,消融前后其快徑有效不應期幾乎不變。

        3討論

        第2篇:世界經濟研究方向范文

        [關鍵詞]經濟學與商學論文;計量分析;研究動態;研究熱點;研究力量分布

        1文獻計量分析在經濟學與商學研究中的應用現狀

        文獻計量學是借助于統計學和數學方法等定量研究方法來評估學科領域的研究現狀,預測科學技術發展趨勢[1]。運用文獻計量法可對總量達13萬多的經濟學與商學文獻進行精細分析,實現對國際經濟學與商學研究態勢的全面了解,也可實現對該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進行近距離細致分析。關于使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分析經濟學研究狀況的我國已經有文獻報道,萬珊珊對2005-2014年期間ESI數據庫中經濟學與商學高被引論文進行了全面的文獻分析[2],羅潤東以CSSCI經濟學期刊為數據源計量分析了2015年我國經濟學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了十大研究熱點領域[3],顧海兵基于中國知網對1995-2017年中國經濟安全研究的文獻進行了計量分析,揭示了中國經濟安全研究的文獻特征和結構特征[4]。但國內對于經濟學與商學全部國際論文進行文獻計量分析的還很少,將基于WebofScience核心數據庫SCI、SSCI數據庫中近五年經濟學與商學國際論文進行統計分析,從而挖掘出世界范圍內經濟學與商學領域內最具影響力的國家、機構、學者和刊物,揭示該領域研究的熱點密度和發展軌跡。

        2數據采集和數據處理

        基于WebofScience數據庫平臺檢索近五年數據庫核心合集SCI、SSCI數據庫中的國際經濟學與商學論文,具體方法是在高級檢索中檢索全部經濟學與商學相關大類即Economics;Business;BusinessFinance;AgriculturalEconomicPolicy等四大類中的全部文獻,文獻類型包括ARTICLE、REVIEW、LETTER,時間跨度為2014年至2018年,共得到文獻133318篇,其中中國論文有11913篇,下載全部133318篇國家經濟學與商學論文題錄信息,并借助Excel對全部論文的所屬作者、機構、國家地區、來源期刊、資助基金、學科方向、關鍵詞等數據進行清洗處理和統計分析,并采用CiteSpace、VOSViewer軟件對關鍵詞和研究熱點進行可視化圖譜分析。

        3國際經濟學與商學研究論文現狀分析

        3.1國際經濟學與商學研究力量分布

        為考察國際經濟學與商學的研究力量分布,對國際經濟學與商學論文的高產國家和研究機構進行了統計分析,根據第一作者地址對全部機構進行甄別、合并和統計。按發文數來講,2014年至2018年發文量最多的國家是美國,共46387篇,占世界經濟學與商學論文總數的35%;其次是英國和德國分別為17046篇和12186篇,占總數的12.79%和9.14%。中國經濟學與商學研究成果數量在世界上排名第四,為11913篇,占總數的9%。就發文數量而言,美國一枝獨秀,發文量占總數的三分之一還多,是國際經濟學與商學金融領域研究成果的最大產出國;英國、德國和中國發文量位居第二梯隊均為1萬多篇,是世界經濟學與商學研究的重要研究力量所在國度;澳大利亞、法國、加拿大、西班牙、意大利、荷蘭六國位居第三梯隊,發文量在5000~10000篇之間,在世界經濟學與商學研究力量格局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根據第一作者單位進行統計發現,國際產出經濟學與商學論文量前10名的機構依次是倫敦大學(3400篇)、加利福尼亞大學(3993篇)、國家經濟研究局(2637篇)、弗洛里達州立大學(1687篇)、國家科學研究中心(1567篇)、美國聯邦儲備局(1546篇)、格魯吉亞大學(1500篇)、哈佛大學(1498篇)、德州大學(1407篇)、倫敦政治經濟學與商學院(1404篇),詳見圖2。產量前10名的研究機構中美國有8個,英國的有2個,說明美國和英國的擁有研究力量強大的研究機構,并且許多研究機構內形成了實力雄厚的研究團隊,其中英國的倫敦大學是世界產出量最大的研究機構,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大學緊隨其后。我國經濟學與商學國際研究論文發文總量排名世界第四,產量可觀,但中國沒有研究機構進入前50強,說明在經濟學與商學領域,中國研究力量比較分散,未形成較集中的強勢研究團體。另外,倫敦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系統、國家經濟研究局、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美國聯邦儲備等高校或研究機構排位靠前,可以作為我國學者訪學和取經的首選單位,同時也可以作為我國學者合作研究的優選單位。

        3.2最具影響力研究機構

        發文量僅僅反映研究產出量,為了從質量或影響力的角度來反映世界經濟學與商學研究影響力分布,我們綜合了學科規范化引文影響力(CNCI)、論文被引百分比、高被引論文數量、h指數、引文影響力等指標進行統計分析。其中學科規范化引文影響力(CNCI)為論文實際被引次數除以同年、同學科、同類型論文被引次數的平均值,通過標準化來減弱不同學科引文習慣不同而形成的學科間差異,CNCI在不同學科之間具有可比性。篩選出排名靠前的20所學術機構詳見圖1。排在前十位的分別是加利福尼亞大學系統、倫敦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伯克利加州大學、斯坦福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得克薩斯大學系統、牛津大學等。這些學校在經濟學與商學領域的學術和研究水平在世界上是先進的。綜合各國研究產量、質量和影響力等多方面表現來講,美國在世界經濟學與商學研究中獨占鰲頭,英國位列第二,美國遠超過其他國家。英國的倫敦大學和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大學研究產量和影響力均位列前兩位,是世界研究力量分布中實力最強的研究機構。另外,新加坡國立大學位列綜合影響力前20名中是亞洲地區的領先研究機構。

        3.3國際經濟學與商學研究重要作者

        近五年國際經濟學與商學論文約有10萬名作者,產量最多的前50名作者發文量占了文獻總量的13.76%。發文最多的作者分別是比勒陀利亞大學(UniversityofPretoria)的RANGANGUPTA(143篇)、德雷塞爾大學(DrexelUniversity)的SHAWKATHAMMOUDEH(85篇)、諾森比亞大學的NICHOLASAPERGIS(70篇)、逢甲大學(FengChiaUniversity)的TSANGYAOCHANG(張倉耀54篇)、莫納什大學(MonashUniversity)的RUSSELLSMYTH(54篇),他們是該領域的重要研究力量。

        4國際經濟學與商學研究熱點及前沿

        關鍵詞表達了文獻的主題內容,通過作者關鍵詞詞頻統計能夠分析學科領域的研究熱點。本文分別采用知識圖譜工具CiteSpace和VOSviewer對2014~2018年國際經濟學與商學領域研究文獻的關鍵詞進行五年整體分析和分年具體分析。首先,采用CiteSpace軟件對2014年~2018年五年國際經濟學與商學領域研究文獻的關鍵詞進行知識圖譜分析。圖6是國際經濟學與商學論文的關鍵詞圖譜,分析圖6可以看出,國際經濟學與商學關于模式(15351)、績效(10225)、市場(9216)、影響(8148)、行為(6185)、增長(6069)、信息(5947)、風險(5542)、公司(5356)、管理(5023)、政策(4999)、改革(4905)、視角(4549)、價格(4333)、決定因素(3954)、競爭(3906)、工業(3646)、投資(3633)等方面的研究受到廣泛的關注,其中績效、市場、模式、行為、工業、增長等關鍵詞的中心性較高。另外,運用VOSviewer對2014~2018年國際經濟學與商學領域研究文獻的關鍵詞共現主題密度視圖進行逐年分析后發現,近五年核心研究熱點為改革創新、經濟增長、企業管理,五年中這三個關鍵詞均列前三位,且研究熱度持續上升,說明近五年國際經濟研究主要圍繞改革創新、經濟增長、企業管理展開;另外,年度的次要研究熱點是漸進改變的,2014年次要研究熱點為貨幣政策、金融危機、公司治理;2015年次要研究熱點為公司治理、企業家精神、企業社會責任;2016年次要研究熱點為教育、人力資本、新興市場;2017年次要研究熱點為社會媒體、不確定性、信任;2018年次要研究熱點為企業社會責任、氣候變化、公平性研究。可以說,五年主要研究熱點不變,次要研究熱點從貨幣政策、金融危機、企業管理逐漸轉移到人力資本、新興市場、社會媒體、氣候變化等經濟發展帶來的新問題上。

        5結語

        第3篇:世界經濟研究方向范文

        【關鍵詞】國際貿易周期 電子商貿 發展思路 現狀 趨勢

        一、國際貿易周期和電子商貿概述

        世界上任何國家的對外貿易都會存在周期性。這種周期就是與經濟周期相聯系的國際貿易周期。經濟學中將國際貿易周期按照貿易方向分成了進口和出口兩種貿易周期,進口和出口貿易周期都具有擴張和收縮兩個階段。根據相關經濟理論可以知道,一個國家的進口貿易周期是由該國的經濟周期決定的,而一國的出口貿易周期則是由世界經濟周期決定的。

        所謂電子商貿,指的就是通過互聯網進行的生產、經營和銷售最終實現流通這一系列的經濟活動。在經濟學上,電子商務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其中,廣義電子商務指的是,在商務活動中采取各種電子工具來完成整個經濟活動。狹義的電子商務指的是傳統理解的電子商務即指借助互聯網進行的商務經濟活動。無論是狹義還是廣義,其中均包括了電子商務所必須具備的兩個特性。一是商務活動必須以互聯網作為平臺,二是通過互聯網完成的必須是商務活動。

        電子商務的出現,對一國的對外貿易產生了重要影響。正是電子商務的出現,才在極大程度上方便了一國的對外貿易。同樣,國際貿易的發展也為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經濟保障。為了更好地推動我國電子商貿發展,了解世界形勢必不可少,掌握國際貿易周期才能更有效地推動我國電子商貿的發展。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世界分工程度進一步加深,國際貿易水平不斷提高。電子商貿具有遠大的發展前景。

        二、國際貿易周期和電子商務的關系

        (一)電子商務發展帶給國際貿易因素的影響

        電子商務的出現和發展,給國際貿易帶來了諸多影響。電子商務的興起,使得貿易主體、貿易產品和方式,甚至是貿易政策和風險等都隨著電子商務的出現而產生了巨大的變化。電子商務的發展,使得買賣雙方不用見面就能實現經濟交易活動。這大大縮短了賣家和買家的距離。全球資源的優化配置在電子商務應用下變得越來越容易,也越來越準確。電子商務的進一步發展,有利于提高經濟全球化和市場一體化的發展速度。電子商務使得國際貿易信息在全球范圍內共享,并且產生了新的企業組織形式。電子商務有利于跨領域的企業實現合作,優勢互補,為世界市場提供更加完善的產品服務。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提高傳統貿易方式效率的同時,也有利于將多種貿易方式結合產生電子商務所特有的貿易方式。同時,在傳統貿易中很難實現的貿易方式也在電子商務的基礎上成為可能。

        當然,電子商務在給國際貿易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風險。電子商務的優點基于交易者、交易方式等的虛擬化,虛擬化在推動國際貿易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會使國際貿易在發展中產生貿易風險。

        (二)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周期中發生作用的原理

        1.國際貿易周期會受到一國國內經濟增長的影響。因此,電子商務會帶動國內經濟增長而作用于國際貿易周期。電子商務簡化了傳統交易方式,降低了傳統交易中的交易成本。同時,電子商務對企業經營管理方式產生了影響,促進了生產、流通速度的加快和消費的提高。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在快速提高之后,也就使國民經濟得到發展。國民經濟發展也相應拉動了國家的進出口貿易,進出口貿易的提高也就改變了國際貿易周期。

        2.國際貿易周期還會因為世界市場的變化而改變。電子商務通過推動世界市場的改變而作用于國際貿易周期。電子商務的出現,打破了地域對傳統市場的限制,使得世界市場形成具有可能性。而世界經濟水平不斷提高,世界市場也得到逐漸深化。在電子商務的作用下,世界市場形成了實體和虛擬兩種形式。在虛擬市場中則完全依靠電子商務手段,在實體市場中則兼有傳統交易和電子商務交易方式。電子商務方便快速的特點,使得更多的傳統交易手段轉向電子商務交易方式。在電子商務的推動下,這部分傳統交易手段的經濟水平得到極大提高,從而影響了國際貿易周期。

        三、國際貿易周期思路下的電子商務發展

        (一)我國電子商務要與國際貿易周期相適應

        要想促進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就必須加強對國際貿易周期的掌握。在我國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要加強對國際貿易周期的監測。對于影響國際貿易周期的要素進行深入研究,從要素中抓住國際貿易周期的變化方向,為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參考。

        (二)加快實現我國電子商務的國際化

        自從加入WTO以后,我國的市場逐步擴大開放。為了更好地融入世界市場和應對世界市場的競爭,我國電子商務必須加快國際化步伐。建設一個良好的國際貿易電商平臺是加快電子商務國際化的重要內容。在建設和發展電子商務平臺的時候,需要將貿易中的不同代碼進行統一整理并,促使電子商務實現跨部門信息共享,完善電子商務業務銜接。在電子商務的業務申請報告、核準作業和資料整理的商務操作上實現國際化。

        (三)在實現電子商務國際化的同時培養電子商務專業化

        由于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有出色的表現。因此,在貿易中,可以使電子商務朝向專業化發展,即提高電子商務的中介作用。如專業化的電子商務可以為大企業在跨國經濟活動中提供更加專業的電子商務技術和服務,促進企業的經濟效益更進一步提高。而對于中小企業,在市場上擁有一定影響力的第三方平臺可以為其提供價格適中的服務,幫助中小企業利用自身小而精的特點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了更好地促進我國電子商貿的快速發展,就必須要了解國際貿易周期的規律。根據國際貿易周期的規律適時調整電子商貿發展策略,才能在我國電子商貿中規避貿易風險,同時促進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郎麗華,張連城.中國經濟周期與對外貿易周期的關系研究[J].經濟學動態,2011(11).

        [2]楊堅爭,段元萍.我國國際電子商務發展策略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08(10).

        [3]江嬪嬪.我國中小企業發展電子商務的面臨的困難及其改進策略分析[J].科技風,2012(04).

        第4篇:世界經濟研究方向范文

        【關鍵詞】制度 OFDI 差別待遇

        進入21世紀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OFDI,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呈現高速增長,規模也迅速上升。根據商務部的最新資料顯示,2013年我國國內的投資者共對世界156個國家和地區的5090家海外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累計完成非金融類直接投資901.7億美元,同比增長16.8%。中國已經從FDI東道國,對外貿易大國發展為對外直接投資大國。

        但是不同地區之間的OFDI發展水平卻存在著極大的不平衡。東部沿海地區的OFDI流量水平較高,內陸地區的OFDI流量水平則普遍較低。同時,目前關于OFDI的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與發達國家的投資行為的基礎上。而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與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所有權優勢差異巨大,中國的OFDI有著若干不同于發達國家的OFDI特點。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的非對稱性與經濟的發展水平及驅動因素等。然而,目前的跨國投資理論對OFDI行為的解釋是來自于發達國家跨國企業的投資經驗,強調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前提是企業擁有特定的所有權優勢,所以根據西方國家的傳統的跨國投資理論并不能很好的解釋中國跨國企業的OFDI行為。所以,有效地解釋中國OFDI的發生機制是目前中國學術界所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并且正確認識中國的OFDI的發展機制也擁有很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文獻綜述

        對外直接投資是指一個國家利用資本的國際轉移,把國內相關的商品生產過程由本國轉移到世界上的其他國家。跨國經營的企業嵌套于母國與東道國的雙重制度結構中。制度分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涉及到一國的經濟、政治、法律以及社會制度等很多方面。目前,學術界對中國OFDI的研究主要分為兩大類:

        第一大類是關于中國OFDI與東道國制度的研究。Buckley et al.(2007)利用1984~2001年的面板數據研究了中國OFDI的區位因素,得出了中國OFDI與東道國制度因素負相關;韋軍亮、陳漓高(2009)在對收集的樣本國家進行研究時,發現高政治風險的東道國更容易受中國的OFDI的青睞。進而判斷,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或許是因為中國跨國公司獨特的競爭優勢,以及部分跨國公司的盲目投資;Ramasamy et al.(2012)把企業分為國有企業和私有企業兩大類,研究發現國有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的東道國大多是政治風險較高和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而私有企業則傾向于市場規模較大的東道國。

        第二大類是關于OFDI與溢出效應的研究。Bitzer和Gorg (2009)采用OECD17個國家相關方面的數據對OFDI的溢出效用進行檢驗時發現,OFDI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為負;劉明霞和王學軍(2009)的研究認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溢出效應存在著顯著的地區差異,對外投資的溢出效用與人力資本正相關;李梅和柳士昌(2012)運用門檻回歸模型對引發積極逆向技術溢出效應的吸收能力門檻進行了研究。

        遺憾的是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東道國的制度對中國OFDI的影響和OFDI與溢出效用的研究。而從制度方面對中國OFDI的研究則相當有限,本文則主要從商會組織、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政府扶持制度方面研究對OFDI的影響和當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二、制度環境與OFDI的關系

        (一)商會組織的發展有利于中國OFDI的發展

        國際市場的不完全性一般要比國內市場的不完全性更為嚴重。而市場的不完全性會導致交易成本的增加,有成本的交易有賴于制度等非價格的配置方法(Barzel,1997)。商會作為一種制度結構,有助于彌補市場的不完全性對交易的不利影響,降低交易成本,為企業帶來商機。原因在于,商會創造了一種穩定的制度環境,內部存在廣泛的信息交流,從而提高成員的經營績效(Recanatini和Ryterman,2001);并且,商會組織的發展有助于減輕機會主義行動。商會組織成員相比于非成員,由于能夠利用信息網絡的橫向和縱向的分工而存在的固定依賴關系,所以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和制度優勢。另外,商會可以將負的外部性效應內部化來提高效率且作為集體能夠為成員爭取良好的強制性制度安排和服務以及某些方面的投資優先權。

        (二)知識產權的保護增強與OFDI負相關

        交易的達成、資源的分配以及收益的分配都是由產權決定(Demsetz,2007)。投資者是增加還是減少投資是由事后剩余索取的程度決定。所以,投資者在追求產權價值最大化的情況下,會對知識產權保護程度較高的地方進行投資。另一方面,因為創新活動需要投入巨額的研發資金和耗費很多的時間,而且很容易被模仿,所以企業的創新意愿很大程度上受知識產權保護程度的影響。經濟的增長主要來源與知識的創新和積累,并且知識由于自身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特點使得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成為一種重要的制度安排。所以在控制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知識產權保護程度的增強會減少中國OFDI的流量。

        (三)政府扶持有助于OFDI的發展

        政府通過直接或間接的科技扶持能夠促進技術資源的開發,引起本土跨國公司對科技研發的熱情,從而提高自身的技術基礎,增強在海外進行投資時抵御風險的能力。

        進入新世紀我國政府通過“走出去”戰略,以國家層面的資源為國內企業走向國際化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和制度支持。并且通過與東道國政府簽訂各種條約、產權保護以降低企業對外投資的風險,并為企業進行對外投資時提供信息服務,來引導OFDI。另一方面,對于監督政策則簡化了審批程序,降低企業時間成本。進行對外投資的企業面臨著各種不利的影響,如對東道國的政治、文化、法律以及市場信息缺乏足夠的了解,增加了對外投資的不確定性。然而我國政府通過“走出去”戰略為企業對外投資提供各種扶植政策,從而有效的消除不確定性和減少了企業的不必要成本,增強了企業的海外競爭優勢和擴大了OFDI的規模。

        三、中國OFDI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在對直接投資扶持方面,存在顯著的區域差異

        長期以來,東部沿海地區由于政府的傾斜性經濟發展政策,使得該地區經濟發達,企業的整體競爭力強。而且,在信息服務、信貸及企業扶持方面得到的政府扶持遠大于內陸地區,這為該地區的的企業進行對外投資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和支持,從而造成了東部沿海地區OFDI的規模和質量遠大于內陸地區。

        (二)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在融資方面存在差別待遇

        資本充足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支撐,因為充足的資本有效減輕了流動性約束。融資難、成本高成為阻礙非國有企業尤其是私營企業海外投資的重要原因之一。雖然,非國有企業資金不足、融資困難,確實有自身信用與擔保不夠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來自強制性制度的約束。原因在于,我國的金融制度是以國有銀行為主高度集中的金融制度,它直接造成了非國有企業在向銀行貸款時存在嚴重的歧視待遇,不僅要面臨繁雜的審批程序,還要提供可信的抵押擔保,這就使得融資困難、資金不足的非國有企業往往會持謹慎態度在對風險較高的東道國進行投資時。

        四、結論和建議

        綜上所述,本文在探討制度與OFDI時發現商會組織的發展和政府的扶持有助于OFDI的發展。而知識產權保護程度的提高會在一定程度的抑制OFDI的發展。

        對于東部沿海和內陸地區對外投資存在的不平衡問題,本文作者認為國家應該更加重視對內陸地區企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包括科技、資金的支持。而對于解決國有與非國有企業的差別待遇,政府應該加大改革力度,發展普惠金融,促進金融市場化和信貸資金分配市場化,簡化對非國有企業的審批程序。鼓勵更多的金融機構“走出去”,并且提供境外項目人民幣貸款,為企業對外投資提供更多的金融便利,來促進OFDI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姜建剛,王柳娟.經濟制度與OFDI的關系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14.

        [2]李梅,袁小藝,張易.制度環境與對外直接投資逆向技術溢出[J].世界經濟研究,2014.

        [3]張紀鳳.制度因素、資源尋求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J].工業經濟,2013.

        [4]Buckley,P.J.,Clegg,L.J.,Cross,A.R.,Liu,X.,Voss,H.,Zheng,P..The Determinants of Chinese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7.

        [5]Bala Ramasamy,Matthew Yeung,Sylvie Laforet.China,s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Location Choice and Firm Ownership[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12.

        [6]韋軍亮,陳漓高.政治風險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基于動態面板模型的實證研究[J].經濟評論,2009.

        [7]Biter,J.,Gorg,H..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Competition and Industry Performance[J].Word Economy,2009.

        [8]劉明霞,王學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逆向技術溢出效應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09.

        第5篇:世界經濟研究方向范文

        1.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的要求

        1.1學科間交叉發展

        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發展不僅僅只是某個學科領域的發展,而是多個學科之間進行融合,然后基于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實現不同學科之間的融合和交叉發展,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學科之間進行互補和融合的過程不僅僅是簡單的學科之間的疊加,而在從全局出發,把經濟發展作為基本的著力點,根據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進行學科之間的升級和發展。目前學科的發展和經濟發展同步成為趨勢,同時發展方向為多元化。因此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發展要做好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互補工作,對不同學科之間進行探究和綜合分析,最終實現學科之間的交叉發展和互補融合。

        1.2農業結構調整

        我國是世界上的農業大國之一,人口基數大,農業經濟發展中的問題主要是人均所占資源比例相對較小,沒有更加科學、合理的農業經濟經營方式,這樣就導致我國的農業經濟在發展中處于效率低下的狀態。隨著我國經濟的多元化和世界化,我國傳統的農業管理結構與當前現代化農業管理結構之間存在著十分明顯的矛盾,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意識到當前社會是科技進步的時代,我們要將科技運用到農業經濟管理中,及時調整農業結構,配置并優化資源,同時要不斷地進行農業資源的開發,將農業經營導向組織化。與此同時,為了能夠促使當前農業產品符合要求,農業經濟管理學科要根據時代和市場的要求和發展方向,及時提供充足的技術支持和人力資源,保證在經營過程中及時處理出現的問題,所以在新時期我們應該要積極調整農業結構,把握農業經濟的發展方向,進而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1.3提高科技水平,重視團隊精神

        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依靠人的主管貢獻,每一門學科的發展和進步都不是單獨完成的,它需要團隊之間進行協作,進而不斷促進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發展和進步。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隊伍主要是由國內的科研學者組成,但是在新時期,我們要根據市場和社會的實際發展情況進行農業經濟管理學科隊伍建設,積極吸納國外留學歸來的青年學者,不斷培養學科中的新骨干,然后不斷提高成員之間的科技水平,發揮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進而促進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發展。

        2.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的方向

        2.1農業經濟應用研究借助政策研究

        目前我國農業經濟中主要是由中小規模的農戶經營的,我國的基本國情就是國土遼闊,不同地域之間差異很大,所以為了能夠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我們應該要根據國家的相關法律政策進行研究,然后將其運用到實際的農業經濟管理和經營中,實現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業經濟管理學科中一直是把“三農”問題作為重要的研究內容,這主要是因為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國一直在農業經濟中實行計劃經濟體制,這樣就導致城鄉之間長期存在著隔離,改革開放后如何能夠根據國家政策進行農業經濟發展改革,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研究方向。

        2.2引入可持續發展理念

        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環境受到的壓力和影響越來越大,目前環保問題成為社會討論的主要話題之一,無論是哪個領域的發展,都需要考慮環保問題。在農業經濟的發展中,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是緊密相連的,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不僅要考慮人們生活方面的舒適性問題,同時也要將自然保護考慮進去,這樣才能夠充分考慮環保問題,將可持續發展理念完全貫徹到農業經濟的發展中。

        2.3農業經濟管理趨于國際化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各個行業和領域中都充斥著這種形式,在農業經濟管理中,不同國家之間的農產品差異是很大的,其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為了能夠更好地在世界大環境中進行農產品的交易和往來,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我們應該要在日常的農業經濟管理中提倡走國際化路線,在農業生產和經營中,結合理論和實踐經驗,不斷進行研究和分析,進而將我國的農業經濟推向世界化,農業經濟管理中采用土地報酬遞減作為理論基礎,在知識經濟作為導向的現代社會,農業生產管理中知識作為基本要素,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在農業經濟管理和經營中的深化應用,知識得以積累,這樣其對農業經濟的發展將會起到越來越大的促進作用。為了能夠更好地跟上時展的腳步,農業經濟管理中要不斷深化知識資本,在農業經濟管理學科中倡導國際化觀念。

        結語

        總之,作為農業大國的中國,要不斷創新農業經濟管理模式,創新農業經濟管理理念,在農業經濟管理學科中,要不斷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發展,及時調整原有的農業結構,提高隊伍成員的科技水平和團隊合作能力,引入可持續發展理念,倡導國際化發展,不斷進行農業經濟研究,促進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李喜江.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學科發展的思考[J].農民致富之友,2015.

        [2]申紀云.關于全面準確把握高校學科建設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08.

        作者簡介:

        楊曉雨(1977.02-),女,漢族,吉林省集安市,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農業經濟管理教育。

        第6篇:世界經濟研究方向范文

        關鍵詞: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6-0-01

        當今,隨著全球化的浪潮不斷推進,區域經濟合作已成為經濟發展合作的主要趨勢。在新一輪的區分域經濟合作發展中,東亞區域合作發展尤其迅速。在此,我們按照國際慣例,把地理位置作為區域的基礎,結合經濟、文化、政治等多方面因素,將東亞分為東北亞和東南亞。東北亞地區主要是指中國、日本和韓國,東南亞主要指的是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包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文萊、柬埔寨、緬甸、越南、老撾10個國家。本文主要通過分析這13個國家地區經濟區域發展合作的進程,發展面臨的困境來提出相應的對策,促進東亞地區經濟一體化的發展。

        一、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伴隨著亞洲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騰飛,東亞區域經濟的合作也受到越來越多的矚目。1967年,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五國外長在曼谷召開會議,發表《曼谷宣言》,成立東南亞國家聯盟,標志著東亞地區主義的復活。特別是在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嚴重影響了東南亞國家經濟的發展,對其造成重創,影響廣泛。特別是東南亞國家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助后,仍然不能解決其金融危機問題,同時歐美等西方國家對此采取冷漠的態度,讓東南亞國家不禁開始反思東亞經濟合作一體化的重要性,這促使東亞各國構想建立統一聯盟來尋求相互幫助。

        目前,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經歷的主要階段有:

        1.中國與東盟經濟的快速發展與改革。二戰后,在東亞地區,日本和“亞洲四小龍”成功推出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經濟實現騰飛,在此,也給中國與東盟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種經濟發展模式,提供了一種發展方向的選擇。中國與東盟國家選擇出口導向型發展方式,帶動了經濟的發展,為以后形成區域合作組織奠定了基礎。

        2.日本經濟模式的轉變。日本在選擇出口導向型經濟的基礎上,實現了經濟的騰飛,但這種發展是基于美國采取的“冷戰”策略,但當世界呈現美、日、歐三足鼎立的局面時,美國開始對日本的經濟實施干預與抑制,迫使日元升值。1991年日本爆發了經濟危機,出現嚴重的經濟泡沫,對其經濟和金融造成了致命的打擊。此時,日本開始把目光轉向東亞,利用本國先進的技術和資本,向東亞國家出口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并把本土不具有優勢的產業轉移到東亞其他發展中國家,從而形成以日本為領頭,帶動其他國家發展的東亞新格局。客觀上講,這樣的發展促進了東亞區域一體化的進程的發展。

        3.亞太經合合作組織(APEC)的成立。1989年,亞太經濟合作會議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舉行,標志著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的正式成立。1993年改名為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亞太經合組織主要成員國為東亞各國,但也有歐美國家的參與,若組織內部發生沖突,必然會引起東亞地區主義感的加強,于此同時,APEC的成立,也標志著東亞以日本發展為帶動力的東亞新經濟區域的形成,客觀上,加強了日本在東亞的經濟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東亞經濟一體化發展。

        4.伴隨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及良好發展,在亞洲金融危機后,東亞各國意識到相互團結的重要性,建立統一區域經濟發展的迫切性,因此,積極展開對話,逐步形成了東盟與中國、東盟與日本、東盟與韓國的“10+1”發展模式,于此同時東盟與中日韓組成了“10+3”合作模式,這種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的建立帶動了各國經濟、政治合作的團結性,促進了東亞經濟一體化的發展。

        二、東亞經濟一體化面臨的主要困境

        1.缺乏東亞地區意識。一個地區最終形成區域合作離不開相通的文化背景,東亞地區受到儒家文化、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等文化的影響,存在相當大的具體差異。比如印尼大多數人信仰伊斯蘭教,菲律賓大多信仰基督教,日本大多信仰佛教等,具體不同國家主導文化是不同的,且文化的差異造成了人們在思想、行為上的一些不同和異質性,阻礙了統一經濟體合作體的形成和發展。

        2.經濟基礎的差異性。東亞13個國家中經濟發展不平衡,存在嚴重差異。在這當中存在發達國家如日本,也存在不發達國家如緬甸、柬埔寨和老撾,這種發展水平的較大差異給地區合作帶來了一定程度的障礙,造成地區之間貿易的不平衡,經濟投資的均衡,最終導致區域合作不統一,經濟合作發展差異趨勢越來越大。難以形成統一的經濟發展政策。此外,經濟發展制度也存在較大差異,市場完全開放與半開放,開放項目不同,各國經濟體不能完全進入,經濟一體化受到限制。

        3.統一制度的缺失。東亞區域經濟合作雖然建立了“10+1”“10+3”的經濟發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各國之間的對話與問題的解決,有利于排除在經濟一體化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東亞國家統一的經濟發展制度并沒有形成起來,各國之間的合作也僅限于相互對話,降低關稅幅度等,這樣的發展模式沒有固定性與嚴格性,相互之間的對話也僅僅基于討論合作的基礎上,并沒有嚴格按照一體化的標準來發展和執行,導致一體化進程緩慢。

        綜上所述,東亞地區一體化發展取得了一定階段性進步,但從長遠看來還存在較多問題,因此,在以后的發展中必須注重各國文化交流,增加各國之間的溝通,加強區域間經濟合作,促進經濟一體化發展,同時建立和完善統一的合作法律體制和制度,全面促進東亞經濟一體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高軍行,全毅.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與特點[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8(05).

        [2] 陸建人.論亞洲經濟一體化[J].當代亞太,2006(05).

        [3]王庭東.論東亞新地區主義[J].當代亞太,2003(01).

        [4]李建民.東亞區域經濟合作戰略選擇的動因分析[J].社會科學戰線,2006(01).

        第7篇:世界經濟研究方向范文

        【關鍵詞】時間序列;GDP;ARIMA模型

        一、時間序列預測方法概述

        所謂時間序列是指根據時間的順序將某個變量進行排列,從而產生的序列。該變量可以是一個經濟指標或者商業指標,例如:股票市場指數、利率、物價指數、GDP、匯率等。

        時間序列預測,即通過對變量本身的時間序列的分析與處理來研究其變化趨勢。也就是通過該變量時間序列的歷史數據揭示現象隨時間變化的規律,并將這種規律延伸到未來,從而對該現象的未來作出預測。時間序列模型的分析方法最早是由博克斯-詹金斯(Box-Jenkins)于1970年提出的,該模型的主要目標包括:第一,確定變量過去行為的特征。第二,預測。該模型的主要特點是不考慮以經濟理論為依據的解釋變量的作用,而是依據變量本身的變化,利用相應的外推機制描述時間序列的變化。一般來說,建立時間序列模型主要包括三個步驟:第一,時間序列的識別和模型形式的選擇。第二,模型參數的估計。第三,模型的診斷。時間序列模型主要分為以下幾種:自回歸模型(AR模型)、移動平均模型(MA模型)、自回歸移動平均模型(ARMA模型)、單整自回歸移動平均模型(ARIMA)。本文針對數據的特征采用ARIMA模型對其進行分析。

        同時,本文采用本國GDP占世界GDP份額和美國GDP占世界GDP份額這兩組相對數作為預測對象,依賴數據本身來預測中國趕超美國的發展趨勢。這樣做不僅規避了經濟危機、經濟周期、通貨膨脹、貨幣匯率以及統計口徑調整對兩國名義GDP的影響,而且在國力實力對比中相對實力的對比更具有現實意義。因為一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本質上是取決于其相對于他國的相對實力的強弱。

        二、時間序列分析

        ARIMA模型實際上是對ARMA模型的一個擴展,因為構建ARMA模型必須滿足的一個條件是時間序列必須是平穩的,而大多數時間序列都具有某種趨勢或特征,因而不能直接使用ARMA模型。因此我們必須對該非平穩序列進行平穩化處理,常用的方法便是對其進行d階差分(即d階單整),然后利用ARMA(p,q)模型對該平穩序列建模,再經過逆變換得到原來的的序列。ARIMA模型的數學描述為:

        其中:是相互獨立的白噪聲序列,且不等于0,(i=1、2…p)、(j=1、2…q)為待估參數,p和q為模型的階,記上述模型為:ARIMA(p,d,q)。

        (一)數據平穩性檢驗及其處理

        從圖1中可看出該序列有明顯的趨勢,是非平穩數據。也可通過序列ADF檢驗,經過Eviews檢驗,t統計值均大于在顯著水平為1%、5%、10%的臨界值,該時間序列非平穩。從而對該時間序列進行數據平穩化處理:首先對該時間序列數據進行一階差分并進行ADF檢驗,經過對原始序列一階差分的ADF檢驗,可以看出,該數列還是非平穩。于是對其進行2階差分并繼續進行ADF檢驗,結果如圖1:

        從二階差分的ADF檢驗中可以看出:t統計值均小于在顯著水平為1%、5%、10%的臨界值,表明至少在99%的置信水平下拒絕原假設,認為序列不存在單位根,即認為該數列是平穩的。因此原始數列二階單整,取d=2。

        (二)時間序列模型的建立

        模型識別:ARIMA模型的識別與定階可以通過樣本的自相關與偏自相關函數的觀察獲得。

        從圖2可以看出,原始序列二階差分的偏自相關系數在滯后1、2階顯著不為零,故P可取1或2。原始序列二階差分的相關系數在滯后1階后趨于零,故可取q為1。但究竟選取哪個模型用AIC和SC準則來判斷。運行Eviews得出在ARIMA(2,2,1)模型中AIC=-0.192211,SC=-0.050601;在ARIMA(1,2,1)模型中,AIC=0.566055,SC=0.662628。因此,在取p=2,q=1,d=2時,AIC、SC均最小,所以最終選取ARIMA(2,2,1)模型,利用Eviews對模型參數進行估計的結果為:

        根據回歸結果,得出模型的最終結果為:

        (三)模型的檢驗

        為了判斷序列是否有分析價值,必須對序列進行純隨機性檢驗,即對模型的Q統計量進行白噪聲檢驗。運用Eviews進行檢驗表明:殘差序列相互獨立即為白噪聲的概率很大,故不能拒絕序列相互獨立的原假設,檢驗通過。

        (四)預測

        利用該模型對2007和2008年的數據進行預測,運用Eviews進行預測的結果為:

        由以上預測結果看,該模型比較好的預測了2008年和2009年的中國GDP占世界的比例,于是對中國2009年至2020年的中國GDP占世界比例進行預測,結果如下:

        采用同樣的方法對2009年至2020年美國GDP占世界比例的數據進行預測結果如下:

        三、結論及不足

        由以上預測結果可以看出按照過去十八年來的的發展速度和趨勢,中國GDP占世界GDP的比例將在2017年超過美國GDP占世界GDP的比例。作為世界經濟強國,必須制定好相應的經濟政策,做好發展規劃。

        由本文得到的較為滿意的擬和結果可知時間序列短期預測精度是比較高的。由此可見,時間序列預測法是一種重要的預測方法,其模型比較簡單,對資料的要求比較單一,只需變量本身的歷史數據,在實際中有著廣泛的適用性。在應用中,應該根據所要解決的問題及問題的特點等方面因素來綜合考慮并選擇相對最優的模型。

        但是,時間序列模型的預測值有時與真實值之間的差距會比較大,對于波動性較強的時間序列數據,模型的解釋能力一般都比較差,相應地,其預測能力也就不強了。一般來說,對近期的預測,時間序列的預測能力比較強,而對于遠期的預測,時間序列模型的預測能力相對于結構模型就差一些了。

        參考文獻:

        [1]王麗娜,肖冬榮.基于ARMA模型的經濟非平穩時間序列的預測分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2004(1):133-136.

        [2]龔國勇.ARIMA模型在深圳GDP預測中的應用[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08,38(4):54-57.

        [3]俞會新.中國人均GDP的時間序列模型的建立與分析[J].河北工業大學學報,2000(5):74-77.

        [4]王建.時間序列分析技術在GDP增長預測中的引用[J].孝感學院學報,2005,25(3):55-57.

        作者簡介:

        第8篇:世界經濟研究方向范文

        關鍵詞:

        煤炭;國際貿易;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

        F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3)12004902

        隨著經濟的發展,能源需求不斷增加,煤炭貿易日趨頻繁,貿易量不斷增大。根據BP統計數據,截止2011年年底,全世界探明煤炭總儲量約為8609億噸,儲采比為112年,為世界上可利用最長的化石燃料。從全球范圍看,煤炭分布極不均勻,煤炭資源主要分布在北美洲、歐洲及歐亞大陸和亞太地區,三個地區的煤炭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94.7%;從國家看,美國、俄羅斯、中國、澳大利亞、印度、德國、哈薩克斯坦和烏克蘭八個國家煤炭資源儲量占世界總量的87.6%,其中中國排名第三位,占13.3%。

        1國際煤炭貿易發展歷史

        煤炭作為世界三大能源之一,在國際上具有重要的能源戰略地位。18世紀歐洲工業革命,煤炭開始成為近代工業主要的動力來源。由于當時開采技術和運輸等條件的限制,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國際煤炭貿易還只在北美、中美、西印度群島以及歐洲少數地區中進行。一次大戰時,歐洲煤炭減產、需求增加,美國及時向西歐擴大出口。戰后英、德等國煤炭增產,與美抗衡,使美煤輸歐受挫;加上西方發生多次經濟危機并且石油逐漸取代煤炭成為主要的船用燃料,使世界煤炭貿易驟然下降。二次大戰中,煤炭成為戰時的主要能源并且在戰后對促進歐洲經濟恢復起了顯著作用。上世紀60年代初期,世界石油增產,油價平穩,動力煤的競爭能力減弱,世界能源消費中的煤炭比重下降。此后的18年中,國際煤炭貿易主要是冶金工業所需的焦煤。1973年底至1974年初,油價暴漲,由每桶3美元漲到每桶10多美元,石油危機促使人們重新對煤炭產生重視。以微電子技術為先導的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成果,迅速滲透到煤炭領域,使這一古老的傳統產業發生巨大的變革,正在從根本上改變煤炭工業的面貌,勞動生產率成倍提高,生產成本明顯下降,安全狀況大為改善,潔凈煤技術的研究開發將使煤炭成為干凈、高效和廉價的能源。這在高技術領先的美國尤為突出。1989年世界煤炭產量達48.8億噸,比1976年增加50%。

        從1991年至2000年這十年間,受前蘇聯解體經濟嚴重滑坡、西歐各國煤炭政策的調整以及中國和印度煤炭生產趨緩等影響,世界煤炭生產出現明顯的負增長,其中,1993年世界煤炭產量為43.8億噸,比1990年下降7.2%,受其影響,國際煤炭價格也連年下滑。進入21世紀后,隨著世界經濟增長以及石油價格的高位波動,世界煤炭業開始新一輪復蘇,并持續保持較快增長,國際煤炭供需兩旺,價格趨升。此間,雖然曾是世界主要產煤國的日本和法國分別在2002和2005年取消了采煤業,世界煤炭產量卻穩步增長,且增長速度不斷加快。1998年至2008年10年間世界煤炭產量增長48%。其主要原因是:這段時間世界經濟穩定快速發展這段時間世界經濟穩定快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量不斷增長;石油天然氣等資源量減少,價格不斷攀升;潔凈煤技術的發展等。根據BP統計年鑒2012年數據顯示,2011年煤炭成為增長最快的化石燃料,增幅達到54%,在全球能源結構中份額增至30.3%,達到歷史最高點。

        2011年全球煤炭產量增長了6.1%,其中亞太地區占全球產量增長的85%,世界最大的煤炭供應國——中國以8.8%的增量一馬當先。煤炭作為我國的主體能源,在一次能源結構中占70%左右。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其主體能源的地位不會改變。

        2國際煤炭貿易特點

        (1)國際煤炭貿易具有相對集中性。澳大利亞、中國、美國、南非、加拿大、印尼、哥倫比亞等煤炭出口國是世界煤炭出口的主體,占世界煤炭出口貿易的90%以上;以日本、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為主體的東亞地區和以歐洲共體為主體的西歐地區是實際煤炭進口的主體,合計進口量占世界煤炭進口量的75%左右。

        (2)國際煤炭市場供應充足,已呈買方市場,價格戰愈演愈烈。同一國家的煤炭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相互壓價,惡性競爭對各自企業乃至國家利益造成了極其不良的影響。

        (3)國際煤炭貿易不同于一般的商品貿易,在國與國、企業與企業之間更易形成穩定的供需關系。在煤炭供應中,穩定的供應量更受重視,誰能信守合同,按質、按量、按時地向國際煤炭用戶交貨,誰就能牢固的占領國際煤炭市場。

        (4)在國際煤炭市場上,焦煤和動力煤的貿易比重發生逆轉。至1990年開始,動力煤的貿易量在煤炭產品貿易總量中的比重有逐年增加之勢。

        3國際煤炭貿易現狀

        2011年全球煤炭產量和消費量分別增長6.6%和53%;中國超過日本成為最大煤炭進口國,印度尼西亞超過澳大利亞成為最大煤炭出口國。

        2011年,全球煤炭產量增長6.6%,達到76.78億噸(表1)。從每年的產量看,1999年是煤炭產量下降的最后一年,2011年煤炭產量比1999年增長了68%,這種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動力煤(增長74%)和煉焦煤(增長101%)產量的增長,而褐煤產量增長較為緩慢,自1999年以來增長了26%,年均增長僅1.9%。目前,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產國,產量達34.71億噸,其次是美國的10.04億噸,其它主要煤炭生產國還有印度、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等(表2)。

        近年來,OECD國家和非OECD國家和地區煤炭產量發展截然不同。2011年OECD國家煤炭產量比1998年的產量少1000萬噸,而同一時期非OECD國家的煤炭年產量增長了29.87億噸(115%)。2010~2011年的增長率也能反映這點,OECD國家煤炭產量僅增長0.8%,而非OECD國家總的煤炭產量增加了9.0%。

        表12009~2011年全球煤炭產量 (單位:百萬噸〈Mt〉)

        2009年2010年2011年

        動力煤5081.05317.45670.1

        煉焦煤784.8900.3967.3

        褐煤969.7983.41041.0

        泥煤16.017.0

        合計6835.57201.17678.4

        注:合計中不包括泥煤。

        表2全球主要的煤炭生產國 (單位:百萬噸〈Mt〉)

        2009年2010年2011年

        中國2895.33140.23471.1

        美國987.6996.11004.1

        印度566.1570.4585.9

        澳大利亞411.6424.1414.3

        印度尼西亞291.2325.0376.2

        俄羅斯276.0321.7333.8

        南非249.5254.5253.1

        德國183.6182.3188.6

        波蘭135.2133.2139.2

        哈薩克斯坦100.9110.9116.7

        哥倫比亞72.874.483.8

        土耳其79.573.478.1

        加拿大62.967.967.1

        烏克蘭55.555.461.8

        希臘64.956.558.8

        捷克56.455.254.4

        其他346.4359.9391.4

        合計6835.67201.17678.4

        2011年,全球煤炭消費量增長5.3%,達到52.67億噸標煤。OECD國家消費量減少3260萬噸標煤,非OECD國家消費量增加2.99億噸標煤(表3),OECD國家煤炭消費占全球消費量的份額也因此下降到有史以來的最低水平(28.7%)。中國繼續驅動全球煤炭市場,2011年,中國煤炭消費量增加到25.51億噸標煤,凈進口量增加3310萬噸,達到1.77億噸。

        表3OECD和非OECD國家(地區)煤炭消費情況

        (單位:百萬噸標煤〈Mtce〉)

        2009年2010年2011年

        OECD國家美國693.6718.2697.0

        日本144.7163.7154.8

        韓國92.4104.3154.8

        德國100.1106.6104.1

        續表

        2009年2010年2011年

        波蘭77.686.085.8

        澳大利亞74.973.560.0

        土耳其42.445.648.4

        英國42.444.544.5

        加拿大31.631.227.8

        捷克24.826.024.9

        意大利18.520.421.9

        法國15.016.113.2

        西班牙14.711.211.4

        其他OECD93.998.199.2

        OECD合計1466.61545.41547.8

        非OECD國家(地區)中國2200.82326.12550.7

        印度401.9410.1446.0

        俄羅斯137.3165.8177.7

        南非146.9143.9137.4

        中國臺灣54.458.160.8

        烏克蘭49.553.655.8

        印度尼西亞43.643.553.1

        哈薩克斯坦45.248.852.0

        泰國21.323.123.5

        朝鮮23.422.222.9

        巴西15.218.921.7

        馬來西亞15.120.921.6

        越南17.920.917.3

        菲律賓8.310.912.0

        保加利亞9.19.811.8

        中國香港10.99.111.4

        其他OECD國家59.059.567.4

        非OECD合計3259.83455.23743.10

        歐盟合計377.6396.0400.1

        總計4726.44990.65290.9

        4國際煤炭貿易發展趨勢

        (1)跨國資本重組聚集煤炭業。今后大型企業集團在煤炭貿易方面的競爭將更加激烈。伴隨著煤炭進出口貿易的進一步發展,涉足此領域的資本輸出也加快了步伐,收購、兼并將是煤炭企業擴大規模,提升國際競爭力最直接的手段。而且就煤炭工業本身而言,也必須要走大公司、大集團的路子,即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為支撐,以資本為紐帶,以優勢企業為主體,通過兼并、聯合、重組等方式,建立跨地區、跨國經營、業績突出、實力雄厚、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公司。美、德、英、澳的煤炭已經通過兼并、購買的方法向全球化的煤炭經營方向發展,其中一些國家的企

        業已開始涉足中國的煤炭企業和煤炭市場。所以說煤炭行

        作者簡介:

        孫赫(1973-),女,吉林長春人,上海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業的跨國資本重組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

        (2)受各種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煤炭價格將起伏不定。世界經濟的低迷,股市的不景氣,世界油氣價格的反復無常,使國際煤炭市場面臨著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將使各國在煤炭的進出口操作中變化很大,從而引起煤炭價格的起伏不定。同時,反觀以前的煤價:自1997年國際煤價大幅下滑,到2000年才有所回升,而近兩年煤價持續上漲、勢頭較好,預計幾年后又可能有所回落。照此看來,國際煤價到底如何發展仍是未知數。

        (3)可持續的貿易發展觀將貫穿于國際煤炭貿易的始終。由于煤炭是一種稀缺但在短期內無限供給的資源,煤炭公司會因資源的壟斷而獲得暴利,尤其是在國際煤價攀升的背景下,以犧牲資源為代價獲得眼前產量的增加,給未來煤炭行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帶來了許多隱患。此外,煤炭的開采對水源也有很大的危害,有損人體健康和生物生長;還有被環境保護組織一直提到的空氣污染問題。對此,一些國家為保護資源已開始限制煤炭的采掘,同時為改變大氣溫室效應和環境保護的需要,力爭使煤炭產品向潔凈化方向發展。所以,對于煤炭這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可持續的貿易發展觀顯得尤為重要。它要求煤炭企業追求短期經濟利益的同時,更要關注行業的長遠發展乃至整個社會的全面發展。

        (4)在國際煤炭貿易中,煤炭除了用于現時需要外,還將作為國家戰略儲備物質。隨著人們加深了對煤炭的認識以及各國工業的快速發展,大規模基礎建設消費層次升級,對鋼鐵、電力、汽車、石化等重化工產品需求猛增;同時,國際煤炭市場上一些不確定因素的存在,也會對煤炭貿易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對此,各國尤其是工業國家都會傾向于建立煤炭戰略儲備,一方面以備國內供應的不時之需,另外它也是平抑煤炭市場使之穩定的重要措施。

        參考文獻

        [1]李新民.中國煤炭內需改變世界煤炭貿易格局[J].經濟參考報,2005,(4).

        [2]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當前中國煤炭經濟運行態勢分析[J].中國煤炭,2009,(2):57.

        [3]李金克等.我國煤炭貿易國際競爭優勢分析[J].煤炭經濟研究,2008,(1):2123.

        第9篇:世界經濟研究方向范文

        【關鍵詞】 商品貿易 服務貿易 價值鏈

        引 言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宏觀經濟快速發展、成績斐然,不但實現了向“貿易大國”的跨越式發展,還以此為助力奠定了世界“經濟大國”的地位。從國際比較看,我國繼續保持第一貿易大國地位,但在貿易總額第一的背后,中國的貿易發展模式的轉變速度較慢,仍然以簡單粗放地增長方式為主,主要體現為數量、規模和速度的增長。這種簡單粗放的貿易增長模式所付出的資源、環境和人力成本太高,長期會難以為繼。現今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加快、經濟復蘇前景不明朗,各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宏觀背景下,對中國的貿易策略的制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十三五計劃”時期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非常重要的關鍵時期,我國面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社會發展轉型的艱巨任務。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貿易強國的實現,離不開以商品和服務為依托的對外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目前,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出現了新的態勢,外貿發展戰略也在進行根本性的調整。從國際背景來看經濟全球化下我國貿易結構還沒有實現從依賴要素成本競爭向依賴知識技術競爭的階段性轉變,仍然處于國際產業鏈的低端對外貿易仍面臨嚴峻的挑戰;從國內背景來看我國加人后,國內企業正在參與到國際競爭中,而對外貿易高摩擦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因此,我們應該主動了解主要貿易強國的特點和優勢,同時,結合自身的經驗和不足,出臺相應的政策,學習和借鑒貿易強國的商品和服務轉型升級的路徑,以求在新的國際貿易發展中發揮我國的后發優勢。這有助于中國認清新時期的國際貿易格局,擺正自己的位置;有助于中國企業做大做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較早地實現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

        一、我國商品與服務貿易結構現狀

        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出口貿易也呈現出較快的發展趨勢,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貿易方式和貿易主體結構也發生了明顯變化,已逐步成為世界貿易的重要部分。但與此同時,我國的對外貿易也存在市場結構失衡、技術含量較低、創新能力低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

        1.我國商品貿易結構現狀

        出口商品結構指有形的出口商品和無形的出口商品在出口商品中所占的比重,是評價一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是否優化的重要指標。按制成度為標準又可以分為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工業制成品的比重越大,初級產品的比重越小,說明一國的出口商品結構越好。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的出口商品主要以低附加值、低檔次的粗加工產品為主,這不但消耗了國內寶貴的自然資源,同時產品利潤的大部分也被跨國公司拿走。加入 WTO 后,這一現象有了很大的改觀,一方面工業制成品的出口增速高于初級產品;另一方面服務貿易的出口增速也高于商品貿易。此外,我國商品貿易結構進一步優化,出口商品的附加值有所提高,出口制造業在產業鏈的位置逐步漸上升。

        2.我國服務貿易結構現狀

        2015年,中國服務進出口總額7130億美元,同比增長14. 6%,增速較2014年提高兩個百分點。雖然中國服務貿易在不斷成長發展,但是,其競爭力脆弱與結構性失衡問題依舊突出。

        總體來說,中國服務貿易發展水平不高,尤其是結構仍然比較落后。從服務貿易商品結構上看,出口主要集中在旅游、運輸等可以充分利用我國相對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的傳統服務項目上,而在對資本、技術、管理經驗等依賴較大的服務領域,如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金融服務、咨詢服務、專利服務、廣告和宣傳服務等新興服務項目上,我國的出口比重還較小;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特別是新興服務進出口嚴重不平衡,長期處于逆差國地位。

        此外,通過對傳統服務貿易部門、現代服務貿易部門、生產貿易部門、非生產貿易部門的研究可以發現,中國傳統的生產貿易部門是造成中國服務貿易逆差的重要來源。

        二、基于標準探討結構路徑問題

        通過對我國商品和服務貿易的現狀分析,不難發現近些年來我國的貿易結構向著貿易強國方向發展。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距離歐美等一些發達國家的貿易強國地位還有著很大的差距。基于貿易強國標準中關于商品與服務方面的內容:貿易結構和貿易效益、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世界級品牌等。

        1.貿易結構和貿易效益

        關于中國對外貿易的一系列數據表明,加工貿易在中國對外貿易中占據了較高比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甚至超過了一般貿易的占比,而外資主導型加工貿易的特征,又使得中國在產業鏈分工中處于不利地位,僅能獲得微薄的加工費,效益較低。中國的貿易結構存在明顯的不平衡現象。考慮到服務貿易的附加值較高,中國不平衡的貿易結構將對外貿效益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不利于中國向貿易強國的推進。優化商品與服務的結構,提高高級生產要素在商品與服務中的比重,是構建結構路徑手段之一。

        2.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全球價值鏈視角下,保持貿易利益增長的核心在于追求貿易附加值。毫無疑問,在全球價值鏈中處于上游位置的是貿易強國,一般而言,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憑借充裕的技術和資本要素長期占據價值鏈分工中的戰略價值環節,而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在全球價值鏈的嵌入過程中被鎖定在附加值較低的中低端環節,并以此為基礎進行貿易,即發達國家負責中間品的生產和出口,發展中國家負責加工組裝環節并出口最終消費品,由此產生“貿易利得”的不平衡。

        提升中國商品與服務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是構建貿易強國的商品與服務結構路徑中非常關鍵的一步。

        3.世界級品牌

        現代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品牌主導,人們對于世界經濟強國的了解和認識大都是從品牌開始的。而這些國家對世界經濟和市場的滲透、占有和壟斷,也是通過這些品牌實現的。因此我們有必要加強品牌策略研究,因為品牌是區域經濟中鮮活的生命體,也是其核心競爭力的最直接體現。品牌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附加在產品和服務上的價值。品牌創造企業價值,企業創造社會價值。一個強大的、享有聲譽的、影響深遠的品牌,其實可以說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或者說是競爭優勢。

        品牌的缺失致使中國企業只能從事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制造和勞動密集型的裝配環節,靠賺取微薄的加工費艱難度日。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品牌競爭是企業創造高附加值和獲取豐厚利潤的競爭利器。構建貿易強國的商品與服務路徑,缺失構建世界級品牌這一路徑,是不可能成功的。

        三、優化我國商品貿易與服務貿易的路徑對策建議

        1.優化出口商品結構,促進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以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為基礎,不斷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競爭的加劇,勞動密集型產品由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少,已經不能給中國在國際貿易中帶來優勢與利益。面對這種狀況,我們必須拋棄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不斷發展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優化出口產品結構,促進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轉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經濟發展、技術進步,才能在出口貿易中取得優勢。

        在穩定傳統優勢產品貿易基礎上,大力發展技術含量高的工業制成品出口貿易,提升出口商品質量。加大對綠色技術和低碳技術研發投入力度,發展低能耗、少污染的綠色貿易和低碳貿易,突破發達國家的貿易壁壘。擴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自主營銷渠道和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低碳h保的產品出口,增強中國工業制成品的國際競爭力。

        2.提升中國在全球價值鏈地位

        第一,積極打造適合我國自己的產業鏈。中國企業應該穩步地走出去,通過大規模的走出去,才能在全球范圍內根據不同國家、地區的生產率和資源稟賦進行要素優化整合,全球分工合作,進而打造國際產業鏈條。其次,提升我國貿易地位的關鍵資源要素必須是依賴于國內的要素基礎,需要培育技術資本等長期受外資控制的瓶頸要素,整合利用全球資源要素替代我國失去比較優勢的生產要素。通過要素調整,擺脫鎖定在產業鏈低端的困境,向高端價值鏈攀升,走出“重復引進”國外技術的不良循環,擺脫受制于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困局。發揮產業聯動效應、技術外溢和“干中學”等經濟效應,促進高端要素稟賦的積累,融入高端分工環節,推動貿易結構升級,提高在全球生產網絡中的地位。

        第二,增強企業的國內競爭優勢。我國企業應擺脫對原有發達國家企業技術路徑的依賴,更加完善產學研創新體系,培育自主創新能力,根據我國特有的資源要素稟賦,將技術進步的生產效率提高與優化勞動力素質結合起來,著力從強化我國市場的消費感知,優化產品研發等優勢增加產品附加值,整合多維度的資源與能力,攀升到產業鏈的高端環節,實現企業升級。

        3.提高我國企業對外貿易品牌的構建與營銷

        第一,從企業的角度出發,企業應該對自身品牌的發展有一個良好的規劃和定位,樹立一個合理科學的品牌發展策略。品牌發展的策略的核心在于企業的品牌文化的內涵。有名的產品不僅僅是靠價格去吸引消費者而是產品本身所擁有的品牌文化。所以,一個產品要想長遠的發展需要依靠的是產品的文化底蘊。這是企業發展的源源不斷的動力。企業還要注重不斷的改進生產技術,注重企業產品的技術創新。一個沒有屬于自身技術的企業是不能夠在現今的國際市場中生存的。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只有不斷的進行企業的創新改革,才能使企業在競爭中位于不敗之地。

        第二,可以利用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力量進行企業形象的宣傳。現如今,媒體的力量越發的強大,新媒體的崛起使得信息的流通更加的便捷。相關的企業可以利用這種傳播的方式,進行企業形象的宣傳,從而去的知名度,受到消費者的信任。

        四、結語

        綜述所述,中國是一個貿易大國,但并不是貿易強國。出口產品當中,絕大部分附加值比較低,自有品牌比較少,在全球的營銷網絡和營銷方式也是比較滯后的。這是我國下一步由一個貿易大國邁向貿易強國當中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實際上是調整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過程,這也與中國在新常態經濟下的發展方式和目標一致。在構建我國的商品與服務結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這條道路上,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參考文獻】

        [1] 鄭甘澍.中國實現貿易強國的路徑探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3.

        [2] 趙蓓文.實現中國對外貿易的戰略升級[J]《世界經濟研究》2013.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欧洲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 日本在线a亚洲v | 最新日本在线观看网站 | 一级少妇女片试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