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城市設計理論與實踐范文

        城市設計理論與實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市設計理論與實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城市設計理論與實踐

        第1篇:城市設計理論與實踐范文

        1. 場所理論

        1.1哲學基礎――現象學

        現象學是當代西方的一個重要的哲學思潮。現象學的方法被認為是一種不以任何假設為前提的、達到本真的真理的方法。現象學哲學的根本精神就是回到事物本身,進行直接的觀察。

        亞里士多德:“凡是不先進入感官的就不能進入理智。”

        揚巴蒂斯塔?維柯:“??????人心在從塔感覺到的事物中見出某種不屬于感官的事物,這就是拉丁文動詞intelligece(理解)的意義。”

        胡塞爾:意識總是關于事物的意識,不存在空洞的、沒有志向的意識。意識總是指向某一對象。因而與意識對象無法分開。

        2.場所和空間

        2.1 概念解析

        舒爾茨的場所理論直接建立在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哲學基礎上。諾伯格?舒爾茨認為:場所與物理意義上的空間和自然環境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它是人們通過與建筑環境的反復作用和復雜聯系之后,在記憶和情感中所形成的概念――特定的地點、特定的建筑與特定的人群相互積極作用并以有意義的方式聯系在一起的整體;是由人、建筑和環境組成的整體;是由自然環境和人造環境有意義聚集的產物。空間的意義基本上是一個物體同感覺它的人之間相互關系所形成的,空間知覺和認識的研究,提供了發展人與物質環境相互作用的理論框架,場所就是這個系統的核心。

        諾伯格?舒爾茨說: 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我們提到“空間”幾乎不可能不用到上、下、前、后或這樣的前置詞,這些詞語標明了空間的抽象本質是拓撲關系。諾伯格?舒爾茨在《建筑中的意向》中提出:“空間的體積的形式和四周包圍面的特性同等重要。” 他堅持認為采用狹義但精確的三維空間概念來指稱建筑是合適的。“空間”實際上與實體或稱“空間界面”是不可分割的,這源自格式塔理論的獨到觀察。他把海德格爾的“空間是從地點,而不是空無獲得其存在的”這個觀念擴充為“存在空間――建筑空間――場所”。空間由三個向度的,潛在的,邊界圍合而成。作為一個體系由相對位置表明。

        場所理論的本質在于領悟實體空間的文化涵義及人性特征。簡單地說空間是被相互聯系的實體物質有限制、有目的地營造出來的只有當它被賦予了來自文化或地域的文脈意義之后才可以成為場所。場所理論和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以及特定城市空間的實體特性的演變有關。它提供了改變建筑環境的途徑,指導空間轉變到場所。當被賦予了源自文化或地域特征的文脈內涵之后,空間成為場所。

        構成場所的三個基本組成部分

        a) 靜態的實體設施――the static physical setting

        場所的實體建構建筑物、景觀和美學特征的體現。

        b) 活動――the activities 建筑物和景觀如何被使用,身處其中的人們如何互動,以及文化習俗如何起到影響作用。

        c) 含義――the meanings 一個非常復雜的層面。首先是人意向和體驗的結果大多數的場所特征起源自人們對場所的實體和功能方面的反應。

        場所的這三個基本元素彼此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老子:“ 埏植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蘆原義信:“空間基本上是由一個物體同感覺它的人之間產生的相互關系所形成。這一相互關系主要是根據視覺確定的。但是作為建筑空間考慮時,則與嗅覺、聽覺、觸覺也都有關。” 空間由三維潛在的邊界圍合而成作為一個體系由相對位置表明。

        2.2空間與場所是同質的

        場所與空間的同質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 它們都是由城市實體所界定出來的虛體范圍。場所就是一種空間存在。先有了空間, 有了場地, 在這基礎之上才能形成場所。也就是說, 空間是形成場所的基礎。第二,無論是空間還是場所都是在不斷發展、不斷演變的。時代的發展、技術的進步都會給城市空間、場所刻上烙印。城市、城市空間以及場所本身就是對人類歷史的訴說, 只是由于受到多個方面的影響, 比如政治、經濟、環境、區位等, 而使城市空間、場所的演變過程和演變內容有所差別。

        2.3空間與場所不同

        這兩個詞看似十分相近,但在城市規劃領域或建筑藝術領域中, 卻絕不能相互代替。

        ( 1) 首先, 空間的范圍更廣, 空間包含了場所, 或者說場所只是空間的一部分。在舒爾茲對存在空間的研究中, 將存在空間的要素分為中心與場所、方向與路線、區域與領域、以及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四個部分。空間不一定是場所, 但是場所一定是空間。

        ( 2) 空間可以分為積極的空間和消極的空間, 而場所在概念中就設定了它是積極的、健康的、活力的、促進人們交往的, 滿足人們各種活動需求的地方, 是一個特殊的領域。

        ( 3) 場所之所以為場所, 是因為場所具有場所精神。場所精神是空間在歷史和情感的作用下對使用者產生的地域體驗, 因此場所精神包括的重要內涵就是歷史和文化兩個方面。

        3 從空間到場所

        根據分析研究, 要創造具有場所精神的場所, 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 1) 尊重基地自然生態環境。自然是人類生長的根,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是人類一直追尋的理想狀態, 舍棄自然的賦予而進行純人工化的設計是不近人情的。人希望擁有綠色、希望、親水, 希望在都市中存在一塊心靈的牧場

        ( 2) 挖掘地區價值, 深入研究地區特色。地區價值和地區特色存在于地域歷史文化中、地域象征符號中、地域空間尺度中、地域建筑風格中,,從這些方面深入探究地域的特色, 就會發現地域具有的獨特氣質, 可以用來形成特有的形象, 吸引人流。

        ( 3) 關注人的心理感受。城市中的競爭與壓力, 讓都市人身心疲憊, 各種娛樂活動也難以掩飾人們內心的孤獨和浮躁, 人是群體動物, 需要交流、需要休息, 有時需要安靜、有時又需要刺激, 有時需要被關注、有時又需要被隱藏,,人是自然人又是社會人,人的心理、情感是復雜的, 場所要關注人的心理。根據基地條件的不同, 場所可以采用不同主題來滿足人的各種需求。例如, 以安靜為主題的場所, 是要讓人在安全的環境中, 靜靜地充分享受陽光和綠色, 安撫內心的浮躁; 以挑戰為主題的場所, 是要通過各種運動設施, 以及極限運動設施, 讓人滿追求刺激的心理。

        4、場所理論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

        4.1 天津西站副中心設計

        4.1.1場所空間建構

        場所理論在城市設計中的應用,體現在整體城市空間和局部節點空司間的打造。場所空間的總體結構必須要有一個統一的風格和貫穿始終。場所空間的建構在城市設計中通常通過“點、線、面”的元素來表達。在城市整體空間中可以概括為“中心、軸線、節點、廊道和片區”等。在綜合分析天津市西站地區現狀條件的基礎之上,結合地區優勢資源和發展方向,挖掘文化歷史特點,提出了“一軸線、雙核心、三節點、四廊道、五片區”的總體空間結構。“

        4.1.2 場所空間塑造

        對場所空間的塑造,不僅是對建筑實體的創作,更主要的是對空間虛體的研究與設計。天津市西站副中心城市設計的場所塑造,主要是從城市廣場、公共綠地、街道空間,這三個方面來展現。城市廣場作為匯集人氣和活力的場所,被譽為“城市客廳”。在西站副中心城市廣場主要分為兩類:一是西站地區的主要廣場,交通集散場地,也是西站地區的核心之一,在這里指的是西站交通樞紐前廣場;二是通過建筑圍合或半圍合的特色場所空間,在這里指的是商業商務區內的特色廣場。西站前廣場是交通集散場地和市民主要的聚集場所,承載著城市功能和市民生活的需要,突顯城市的形象,是具有韻律的城市場所空間。商業商務廣場是某一主題區域內的人群中的場地,通過建筑圍合而成,擔負這地區的市民活動,具有一個地區獨有的特色和認同感.

        第2篇:城市設計理論與實踐范文

        當前的教學設計將向三個方向發展: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設計(Teaching-Centered Instructional Desing簡稱TID)、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Learning-Centered Instructional Design簡稱LID)和自動化教育學設計(Automated Instructional Design,簡稱AID)。

        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設計(Teaching-Centered Instructional Design,簡稱TID)主要研究的是“教”,即如何幫助教師教好學生,提高教學質量。

        在80年代以前,行為主義的聯結學習理論是教學設計的主要理論基礎。進入80年代后,認知心理學在學習理論中占據了主要地位。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R. M. Gagne)吸收了行為主義聯結學習理論和認知學習理論的優點,提出了聯結—認知學習理論,為教學設計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

        TID以“教”為中心,強調教學目標的實現。經過多年來教育技術專家、學者的努力,TID已經比較成熟。但它強調“教”,相比之下對“學”的考慮就比較少,因而使得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不能很好地發揮,不利于培養創造型的人才。

        2.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LID)

        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Learning-Centered Instructional Design,簡稱LID)主要研究的是“學”,強調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是完成知識意義的建構。

        LID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它是在認知學習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主動性、建構性;對于學習做了初級學習和高級學習之區分;提出了自上而下的教學設計思想和知識結構的網絡概念;重視“情境”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等等。這些主張對深化教學改革有著重要的意義。

        據此,有的學者把TID稱為傳統教學設計,并把它劃分為兩代:以行為主義的聯結學習理論為基礎的教學設計稱為ID1;以聯結—認知學習理論為基礎的教學設計稱為ID2。因此,順理成章地把LID稱為現代教學設計或第三代教學設計,以ID3來表示。

        我認為,把教學設計劃分為TID和LID兩種類型更為科學、合理。當然,如果一定要細分的話,TID可以分為TID1、TID2兩個階段,分別與ID1、ID2相對應;LID也可以根據發展情況分為LID1、LID2等階段,分別與ID3、ID4等相對應。

        3.自動化教學設計(AID)

        自動化教學設計(Automated Instructional Design,簡稱AID)首先是由梅瑞爾(M·D·Merrill)提出來的。

        由于教學設計過程需要多方面的心門知識,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在進行創造性活動的同時又要做很多重復勞動,因此對于普通教師來說是不勝其煩的。如果能夠實現教學設計的自動化,將會大大減輕教師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但是,教學過程是一個涉及到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復雜過程,要真正實現AID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現在由于各種智能指導系統開發成功,多媒體計算機和計算機網絡環境的實現,使得AID有了很在的進展。

        目前已有不少AID系統開發成功,比如:Electronic Trainer(電子教練)、GAIDA(教學設計咨詢指導)、JBMT(基于教學策略的課件開發平臺),以及梅瑞爾等人研制的ID ExpertTM(教學設計專家系統)等,都為AID的實現做出了努力。

        綜上所述,TID和LID為教學設計的兩種類型,它們各有側重、互為補充。而AID則為教學設計的普及與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持。

        LID代表了今后教學設計的發展方向,應組織力量認真進行研究和實踐,并逐步建設必要的學習環境,在有條件的地區、學校及相關學科積極開展試點工作。

        TID適合我國當前廣大地區的教育、教學的現狀,應大力研究和推廣,以期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和促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的進程,加在教育改革的力度。

        在進行TID的時候,不要把以“教”為中心片面地理解為以“教師”為中心,這也就是我們為什么要有Teaching-Centered,而不用Teacher-Centered的原因。TID雖然是著重從“教”的角度出發,對教學過程進行設計,但其主導思想是要在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同時,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在目前,我國的教育體制未變,教學組織形式仍然是以班級集體授課為主,“高考”、“中考”指揮棒仍然起作用的情況下,TID還是近一個時期內的重要選擇。

        三、教學設計的層次

        按照系統論的觀點,教育系統是整個社會的一個子系統,而教學系統又是教育系統中的子系統,它本身由許多更小的子系統所組成。根據各個子系統的大小和任務的不同,教學設計可分為三個層次,如圖1所示。

        1.以教學系統的中心的層次—教學系統設計

        教學系統設計屬于宏觀設計層次,它所涉及的教學系統比較大,如一所學校、一個新的專業、一個培訓系統或一個學習系統的建立等等。

        教學系統設計首先要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制定培養目標;第二步根據培養目標決定課程體系及教學安排,作出課程規劃(即通常所說的教學計劃);第三步根據各門課程的知識結構及其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確定每門課程的課程標準(即通常所說的教學大綱)。

        2.以教學過程為中心的層次—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是對于一門課程或一個單元,甚至一節課或的教學過程進行的教學設計。我們把對一門課程或單元的教學設計稱為課程教學設計,對一節課或一個知識點的教學設計稱為課堂教學設計。轉貼于

        課程教學設計根據課程標準規定的總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進行認真分析,在此基礎上得出每個章節、單元的教學目標和各知識點的學習目標,以及知識能力結構,形成完整的目標體系。

        課堂教學設計根據上述目標體系,選擇教學策略和教學媒體,制定教學過程結構方案,進行教學實踐檢驗,然后作出評價和修改。

        簡單的教學產品,如幻燈片、投影片、錄音教材和小型計算機課件等,一般由任課教師自己設計、制作;比較復雜的教學產品,如錄像教材、大型計算機課件等,則需要組織媒體開發小組來完成。

        從圖1可以看出,教學設計是一個完整的過程。上一個設計層次的輸出,正是下一個設計層次的輸入,環環緊扣,步步銜接。整個系統的輸入為社會需求,而系統最后的輸出則為優化教學效果的設計方案。

        每一個設計層次都組成一個完整的子系統,形成自己的網絡;評價隨時在進行,以確保設計目標的實現。

        教學過程是整個教育活動的關鍵環節,教學過程設計在教學設計的三個層次中處于中心地位。因此,本文主要討論教學過程設計模式,以及給出實現教學過程設計的實踐操作體系。

        四、教學過程設計的模式

        教學設計的基本要素

        “模式”是對理論的一種簡潔的再現。不論哪一種教學設計模式,都包含有下列四個基本要素。

        教學對象

        教學系統的服務對象是學習者。為了作好教學工作,必須認真分析、了解學習者的情況,掌握他們的一般特征和初始能力,這是做好教學設計的基礎。

        (2)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活動以后,學習者應該掌握哪些知識和技能,培養何種態度和情感,用可觀察、可測定的行為術語精確表達出來。同時,也要盡可能地表明學習者內部心理的變化。

        (3)教學策略

        為了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所采肜的教學模式、程序、方法、組織形式和對教學媒體的選擇與使用的總體考慮。

        (4)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包括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三部分,它的目的是為了了解教學目標是否達到,從而作為修正設計的依據。

        對象、目標、策略和評價四個基本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構成了教學設計的總體框架。

        2.教學過程設計模式

        教學過程是指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地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能力,增強體質,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過程。

        因此,教學過程不單單是傳授與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促進學生全成發展的過程。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全面發展學生的智力和體力,培養學生獨立的學習能力、濃厚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從事創造性活動的能力。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優秀品德。

        教學過程中包含了許多要素:教師、學生、教學管理人員;教材、設備、媒體;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大教學測量、教學評價等等。如何使這些要素能夠做到有機配合、有序運行,促使教學效果最優化,這是擺是我們面前的一項復雜的任務。

        要做到這一點,只能運用系統論的觀點和方法,對教學過程進行科學的設計,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模式如圖2所示。

        從圖2中可以看出,教學過程設計中包括了確定總教學目標、分析教學內容、分析教學對象、編寫目標體系、制定教學策略、選擇教學媒體、組織教學實踐、進行教學評價等八個部分。如果我們把這個模式和TID中具有代表性的史密斯—雷根模型相對照,可以看出它同樣包括了教學分析(我們稱為課程教學設計)、策略設計(我們稱為課堂教學設計)和教學評價三個模塊,并且更加簡單明確,便于操作。

        (1)課程標準中規定的或根據教學大綱中教學目的所擬定的總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設計的出發點,同時又是教學過程設計的最終歸宿。

        (2)在進行設計時,各步驟基本上是按照順時針方向進行的。必要時,可以跳過某些步驟重新排序。

        (3)教學過程設計可以簡化為兩大部分:課程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設計。

        課程教學設計的最終結果是目標體系,包括了該課程每一章、節(或每課)的教學目標和其中各知識點的學習目標,以及該學科的知識能力結構體系。

        課堂教學設計以上述的目標體系為依據,在認真分析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的基礎上,選擇教學策略和教學媒體(包括教學組織策略、教學媒體和交互方式的選擇策略以及教學資源管理策略),確定教學結構流程和形成性練習,并進行教學實踐。

        (4)教學評價是隨時進行的。同樣,反饋—矯正也是隨時進行的。

        (5)最終教學效果的評價,以對課程標準中總教學目標的達標度來衡量。

        如果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請參看《教學過程設計》一書。

        五、教學過程設計的實踐操作體系

        教學過程設計的實踐操作體系包括教學分析、策略設計和教學評價三個部分,我們用三套表格來實現(表格原大為B5、A4兩種規格)。

        1.教學分析—課程教學設計表

        課程教學設計表

        第一張表應在認真掌握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對教學對象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填寫。“教學目標闡述”欄填寫課程標準中規定的或根據教學大綱中教學目的所擬定的總教學目標。“學生特征分析”欄應填寫學生的一般特征和起始能力。

        第二張表應在深入分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列出該學科的知識和能力結構體系。內容比較復雜的學科,可先列出本課程與各單元或章節之間的邏輯關系,然后再按單元或章節分別列出知識能力結構體系。

        第三張表應按照教科書的章、節(課)的順序,用簡明扼要的語言列出各知識點的內容,并標出各知識點的學習目標層次。同時注明哪些知識點屬于教學中的重點或難點,供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著重考慮。

        2.策略設計—課堂教學設計表

        課堂教學設計表

        第一張表的主要內容有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各知識點學習目標的具體描述,以及對本節(課)中教學重點和難點的考慮,以課程教學設計表中所設計的內容為依據進行填寫。各知識點學習目標的描述一般采用動賓短語的結構,行為動詞的選擇應符合對學習目標層次的表述。同時,盡可能反映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內部心理狀態的變化。

        第二張表填寫媒體的選擇與板書設計。其中重點考慮所選媒體的使用目標(即在教學中的作用)及媒體使用方式。

        第三張表根據選定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課型組合,畫出課堂教學過程結構的整個流程。

        第四張表填寫經過精心設計的形成性練習題,以檢查本節(課)教學目標的達標狀況,課后及時作出形成性評價。

        3.教學評價—教學效果分析評價表

        診斷性評價在做課程教學設計的同時進行,其結果反映在“學生特征分析”一欄中;形成性評價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進行,隨時填入課堂教學設計表中的“形成性評價”一欄中;總結性評價則在整門課程結束后進行,根據測試的結果,填寫教學效果分析評價表。

        教學效果分析評價表由下面三張表格組成。

        第一張表填寫根據“試題編制三向細目表”組成的試卷中的數據與考試結果,并作計算分析,從中得出整體達標狀況。

        第二張表根據考試結果計算并繪出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及成績分布曲線,同時通過S—P表的分析得出學生整體學習特征及其穩定性關系圖。

        第3篇:城市設計理論與實踐范文

        關鍵詞:心理契約;班級融合;卓越工程師;深度訪談;跟蹤調研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3-0277-02

        在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國家為造就培育一大批創新意識強、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高水平各類工程技術人才,開展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而卓越計劃試點班所采用的“末位淘汰”與“分級介入”相結合的動態學籍管理模式導致班內同學頻繁變動,班級融合出現困難。我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是貫徹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內容,也是促使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向工程教育強國轉變的重大方針。該計劃的目的是:造就培育一大批創新意識強、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高水平各類工程技術人才,服務于國家轉向新型工業化道路、構建創新型國家和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湖北省武漢市某部屬高校“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班,在本科階段的前3年采用“末位淘汰”與“分級介入”融合的動態學籍管理方式,以保證學生培養素質。試點班學生學籍變動一般在每學年初期,試點班學生學籍變動一般是在學院相關專業內部調整。依據學生學分及綜合考評結果,對試點專業班級學生進行“升級”變動,對學分未滿足最低要求的學生進行班機調整。目前,在心理契約的研究領域內,有關高校班級管理的探討僅停留在新生入學后的班級管理、課堂教學或學風建設等方面,缺乏關于分班導致的融合問題的調查與研究。

        一、心理契約理論簡介

        1.心理契約的內涵。“心理契約”(Psychological Contract)是由美國著名管理心理學家施恩(E.H.Schein)提出的。心理契約的概念,是指存于組織成員之間的一系列無形、內隱、不能書面化的期望,是在組織中各層級間、各成員間任何時候都廣泛存在的沒有正式書面規定的心理預期。

        2.心理契約對管理實踐的影響。研究顯示,組織成員在心理契約得到實現情況下,會顯示出較高的工作滿意度、組織信任度和留職意愿。相反,組織破壞或違背心理契約的情形下,一般將會給組織內成員的工作行為或態度產生重大的負面影響。①心理契約違背,在一般情況,當組織成員主觀上認為完成了組織的工作要求,而組織卻沒有兌現承諾相應的義務時,就可能會產生心理契約的違背。心理契約違背之所以出現,一般是因為員工主觀上認為心理契約沒有兌現,或沒有體驗到平衡的收獲與付出。因此,為了保持“公平”的認知,員工有可能改變行為和態度,甚至通過減少付出的行為和降低努力的成都來獲得主觀上的平衡。②心理契約構建,在組織成員和組織管理者之間,如果存在良好的溝通或理解,心理契約有可能比任何文件都能產生良好的效果。因此,組織管理者要建構一個穩定、牢固的心理契約關系,組織就需要從根本上去激勵員工。

        二、心理契約理論在班級建設的作用

        大學班級心理契約的界定和特征,大學班級建設中的心理契約,其內涵是大學班級管理者在班級建設過來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的校生雙方之間彼此期望的主觀信念。它是一種心理認知和感悟,是聯系師生的紐帶,也是影響教育行為、教育態度和教育結果的重要因素。

        三、大學班級心理契約的構建策略

        本文對武漢某高校為案例分析,對同學進行了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間班級成員變化、學生平均分情況、四六級成績、未來發展等方面進行了跟蹤調研,分析班級融合的因素、活動和對應解決辦法,并給出了“卓越計劃”下為促進班級融合可能采取的針對性舉措。構建恰當的班級心理契約,是保證班級心理契約功能實現的基礎。在卓越工程師計劃下的班級心理契約形成過程,要做到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平等交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學校的班主任或輔導員,應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構建良好的發展要素。

        1.洞悉班級學生的心理預期。構建師生間的心理契約,首先要充分調研學生心理預期,學生心理預期是學生心理需要的體現,也是實現班級建設內容和班級建設路徑選擇的基礎。大學生是一個特殊受教育群體,其認知、情商和人格事日趨完善的過程,自我實現意識逐步增強,并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他們的需要,更傾向于精神滿足和人文關懷而非物質需求,只有盡可能從情感關注和心理關懷的角度來構建契約,才能加強教育管理者和學生之間的信任度,才更利于激發學生內心深處的主管能動性和創造才能。而卓越計劃下班級的學生有著融入班級和與新老同學友好和睦相處的需要。班級管理的關鍵,在于發掘學生潛能、完善學生個性、加強學生素質,實現以人為本。因此,一方面要調研學生對班集體及管理者的合理預期范圍,與此同時,也要讓學生知曉班級融合以及班集體和管理者對他們的期望,最終使師生雙方的期望達到統一、和諧的狀態。整個過程,就像同學間簽訂“心理契約”,這種契約越平等、公開,發揮的效果也就越好。

        2.增進新老同學間的交流,培養積極健康的班級精神。心理契約是班級關系建設雙方之間多次交流、積極互動的過程中形成的。為推進班級融合、構建良好的心理契約,必須要建設和培育和諧的同學關系,而形成良好同學關系的關鍵是同學間的平等交流。通過同學間的平等交流,可以建立彼此之間的信任。雙方有了相互信任,才能以積極、主動、熱情的方式接受并嘗試相處。同時也要發揚積極向上的班級精神,班級管理中一定要講正氣,抵制歪風邪氣,及時發現和糾正班級中存在的各種例如地域歧視、小團伙、宿舍抱團等不良現象,避免不當輿論的滲透和傳播。這個時候就要求班主任或輔導員對學生進行全方位了解和關心,引導學生相互尊敬和包容,重視并實現彼此的預期,促進形成完善的性格和人格。在規章制度建設上,要保證每個人獲得公平的待遇。同時,積極的班級精神還需要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作為基石。

        3.定期組織班級活動是構建的契機。當同學已經了解了彼此的心理期望和需要,班級內也已經建立了良好的班級精神和積極向上的班級文化,就一個契機來加強溝通并創造相處的機會――定期組織班級活動。參考以上問卷調查的結果,班級管理者如班長、組織委員可以定期組織外出聚餐或“農家樂”、開展趣味性較高的心理班會,以一同進餐或進行競技類游戲的形式使同學們放松心理防備,敞開心扉交流感情。同時,學習委員可以協助班主任或輔導員在班級內組建學習小組,實行“一幫一”互助學習模式,此舉不僅能提高班級整體成績,還能讓同學們在學習交流的過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此外,組織春游、秋游,也是一個讓大家一起放松心情、享受自然的不錯選擇。

        為配合國家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部分高校工程技術人才卓越計劃試點班所采用的“末位淘汰”與“分級介入”相結合的動態學籍管理模式導致班級融合出現困難。

        本文對武漢某高校為案例分析,對同學進行了2012年9月至2016年7月本科四年期間,對班級成員變化、學生平均分情況、四六級成績、未來發展等方面進行了跟蹤調研,分析班級融合的因素、活動和對應解決辦法,并給出了“卓越計劃”下為促進班級融合可能采取的措施和建議。

        參考文獻:

        [1]陳宏波.班主任如何運用心理契約構建班級文化[J].教海,2011,(10):109.

        [2]朱其志.心理契約視角下大學班級管理新探[J].管理學刊,2011,24(1):103-105.

        [3]馬明霞,李涓.“心理契約”理論在研究生教青管理工作中的運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9(5):138-140.

        [4]華南.心理契約:大學班級管理新境界[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1,15(1):76-78.

        [5]吳云龍,錢凱.當代大學班級契約管理模式初探[J].高校教育管理,2009,3(4):88-92.

        Study of Class Integration Based on Psychological Contract

        LI Shun-xi,ZHOU Xin-yu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Hubei,Wuhan, 430070 ,China)

        第4篇:城市設計理論與實踐范文

        關鍵詞:城市空間;高層建筑;設計理論

        所謂的城市空間屬于很廣泛的內容,主要包括城市中的建筑物、綠地、道路、廣場、公共服務設施等很多方面,屬于一種三維的構成體,也是能夠直觀感受到空間的場所。在空間中把握好高層建筑與城市空間的協調相處,更重要的是需要處理好高層建筑和這些建筑的關系,怎樣能夠使建筑在這些建筑中更加協調,成為相關設計人員更加細致。

        1 高層建筑實例

        某高層建筑樓盤,位于城市的該城市的東北部,距離城市中心大概有20千米,穿越幾條鐵路干線。具有很廣闊的發展空間,總建筑面積為196310平方米,建筑用地的年紀為54826平方米,其中該地區的東北部有一座16層的酒店,酒店的具體的文職交通便利,有很大的活動空間。同時,酒店的其他部分交通便利。為了能夠為小區居民提供全套的勞動服務設施,在東西兩側的干道提供兩層商業區。建筑設計布局的時候,可以依據場地的形態以及規劃的中心軸,在建筑設計布局這方面,依據場地形態,規劃兩條景觀主軸。其中縱向主軸以南面主入口為起點,利用鋪地和水景為特色,建筑順應基地輪廓,向東西兩側近乎對稱布置,共同烘托景觀氛圍。橫向景觀軸線通過水系和綠化。充分溝通小區的內部結構設計。其中縱向和橫向的兩條風景線構成了城市景觀的整體框架,在這個基礎上滿足美觀的要求,形成一種富有空間韻律的組合形態。

        2 建筑設計理論分析

        2.1 整體空間中的廣場設計

        在高層空間建筑設計過程中,需要從根本上發揮廣場在其中的作用。高層建筑本身的整體容量很大,如果設計不好,將會給城市空間的發展帶來一定的壓迫感,會造成空間感覺出現壓迫感。主要原因在于,城市空間中的高層建筑與城市的對比造成的。因此在設計的過程中要注意整體距離的調整。廣場在其中起到一種緩沖的作用,因為建筑面積高于用地面積,容納的人也很多。因此需要從根本上增加緩解空間的交通壓力。從另一個角度講,廣場空間會在城市空間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在設計過程中,將廣場空間設計成多樣化的建筑。

        2.2 高層建筑的主體設計

        作為城市建筑的中的重要代表性建筑,直接反映出城市的發展水平,因此在設計的時候,需要合理的選擇空間非常重要。高層建筑載設計的時候需要和功能以及結構形式聯系在一起,會產生一種結構限制。受到建筑的影響,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結合實例,在設計高層建

        筑的時候,一般分為裙房和塔樓兩大部分:建筑的主體是它的塔樓,所以塔樓的表現形態對高層建筑的造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作為高層建筑存在的一個原因。當代國內外的許多高層建筑都有著明顯的識別性和特殊的外形。對于城市來說,這些內容正好反映了城市的可識別性的特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最近幾年的環境遭到很多方面的破壞,因此,需要在建設過程中,增強建筑的可持續發展。對于高層建筑設計來講"環保節能方面提出了生態型的建筑理念。整體的建筑結構引入生態這個詞,對提升建筑質量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2.3 高層建筑其他部分的處理方式

        作為高層建筑的其他部門,雖然產品能夠產生的影響很小,但是對于一些街道以及人情化的空間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也需要進行精心的設計。從而使下部空間豐富多彩而不至于感到蒼白,并要體現人的尺度。因為裙房部分跟公眾視覺接觸較密切,對街道空間感影響也較大,但是屬于高層建筑的最上部分的屋頂對整個建筑形象起到強化個性的作用。雖然它較少影響到生態環境,因此對塑造建筑的標志性,豐富城市天際線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應根據建筑的基座!樓身等因素加以塑造。高層建筑的底層部分也可以利用空間形態的方式,這種方式采用入口縮進以及底層架空的形式。所謂的底層架空的處理手法可以在有限的場地環境中爭取到寶貴的用地。把城市的廣場!道路和建筑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使整體能夠形成一種比較大的開放空間,在增加城市空間感的同時,給居民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 在高層建筑臨近城市道路布置時,為避免主體建筑的大尺寸退后,在入口空間凹入建筑下部可以爭取基地面積的有效使用。這種設計方式可以在入口的地方構成一種新的設計方式。

        另外,對于出入口位置的合理選擇高層建筑出入口位置的選擇應當重點考慮建筑內部功能的安排和人流的方向,要盡量與人流的方向相一致。出入口的設計既要保有足夠的外部空間,同時還要具有一定的視覺觀賞性,使其能夠在視覺上緩沖高層建筑所帶來的空間壓迫感。針對空間的出口設計,高層建筑中,需要盡量的設計在比較突出的文職中,高層建筑和一般的建筑設計不同,在功能等方面也有一些區別,整體的出口和入口的地方設計方式,很簡單。但是總體的設計構成需要盡量的獨立一些,使空間和城市的空間融合在一起,實現整體的多變。

        2.4 屋頂與裙樓的設計

        針對,高層建筑的屋頂設計,是建筑物整體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強化其中的功能和作用,雖然整體的設計能夠改善生態環境,但是也能夠在比較顯眼的位置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屋頂的設計在其中起非常關鍵,也影響整體的構成。另外,好的屋頂設計能夠體現出建筑物的標志,豐富城市的空間。作為高層建筑屋頂設計,需要緊密的結合整體的設計構成,監理具有突出美感的設計形式,對建筑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經常用到的設計方式是臺階式建筑設計,也是現階段應用最為廣泛的屋頂設計結構。臺階式屋頂設計主要利用高層建筑的退臺形成臺階,這種設計方式使得建筑的空中設計變得空間開放、富于變化且深具簡便易行的特點。因這種設計能為建筑師提供構筑城市立體環境創作的發揮空間,因而深受建筑師們的青睞。臺階式屋頂設計能夠在城市建筑密度較大的情況下,提供足夠的采光效果,個人們帶來美的感受,也是豐富空間的重要方式,體現空間設計的美感。

        裙樓設計也是高層建筑的重要部分,能夠加強高層建筑與地面的結合以及與周圍建筑的

        緊密聯系能夠強化城市空間的結構和形態,保持城市整體空間環境的和諧性。因此在設計過程中,如果要實現整體的集合與協調,就需要重點關注裙樓的設計。裙樓是指從街道上以 40°仰角能夠看到的部分。結合空間位置的不同,裙樓的高度有時會達到樓房的 5~8 層左右。這部分樓房雖然在城市整體空間中所能占到的比例十分有限,但其對人們的視覺、感官和情緒的影響卻十分巨大。建筑的裙樓在立面設計方面與上部立面的設計有著很大的不同,在進行下部立面的設計應當重視人的尺度,使處于其中的人不會感覺到下部空間的單調與蒼白。 因此,在設計的過程中,要加強各種線條的應用,盡量不要產生單調的感覺。

        結束語:

        綜上所述,城市空間的高層建筑設計非常重要,因此在空間設計過程中要運用各個部分的設計理論,保證整體設計的協調性。

        參考文獻:

        [1] 邵土運.一種高層建筑設計理論的探討[J].科技創業家,2011,(6):121.

        第5篇:城市設計理論與實踐范文

        關鍵詞:藝術設計;理論課程;教學改革

        1.藝術設計理論課程的內涵

        藝術設計是一門內容豐富、實用性強的復合學科。根據相對的知識結構,各大高校的藝設科目主要分為公共基礎、專業基礎、相關課程、畢業設計這四個部分,而這四個部分也是藝術教學的主要模塊。因此我們可以大致將藝術設計理論也同樣分為四個部分,即公共基礎理論、專業基礎理論、技術性理論、綜合性理論知識,這是藝設專業基礎的非常重要的部分。

        2.現階段的藝術設計理論課程情況

        當前藝術類高校的理論課程無論是建設還是完善都尚未成熟,實際的教學中也還存在諸多的問題。首先從課程的設置上來考慮,很多的學校都很大程度忽視了個人素質,強調傳授技能卻放松了理論課程,課程的設置非常的不貼近生活。現在的理論課程的問題大概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很多院校開設的課程只是非常片面地停留在了純理論上,與培養人才的目標并沒有非常直接的聯系;第二,從教學方式來考慮,很多學校缺少專業的教師,導致課程死板、學生缺乏學習的熱情,因此教學效果也不好;第三,從考核方式上,由于理論考試多為紙面考試的形式,導致學生平時在課堂上不重視學習過程,只在考前啃書。

        不難看出,大部分的藝術類院校在現實的理論課程體系的教學過程中都只片面地強調專業性和課程完整性,卻因此而輕視了課程與實踐的關系,這樣一來學生學到的往往都只是非常具體卻缺乏現實實踐的專業知識,因此當真正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問題的時候,都會顯得非常心有余力不足。

        3.藝設改革的實踐策略

        (1)課程設置科學合理。在藝設的理論知識的實際教學之中,應該秉持以實踐為主、理論為輔的原則,藝術教育的培養主要是為了打造具有專業素質的應用性人才,因此在強調學生的培養時一定要透徹地了解本專業基本的情況,擁有專業人員該具備的專業知識。例如在建筑類的藝術課程中出現的現代主義,授課的過程中一定不要讓學生單純地了解紙面上的字面知識,可以選擇一些圖像或者鮮明的實例,讓學生理解得更好。設計概論這樣的課程基本上都是藝設這一專業的入門課程,學生可以通過這類課非常宏觀地感受設計的魅力,掌握相關的基本知識。在后期,根據不同的專業和技術開設一些不同的課程,這些課程在促進學生探究專業技術的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理論課的教學必須保持時效性,走在時代的前端,重視專業的基礎。教師在授課之前要深入了解教材,科學搭配,滿足社會需求。

        (2)教學模式變革。在藝設理論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把自己放在主導的位置上,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第一,必須要改變講授法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借助多種新鮮的形式,使用多媒體課件、討論、演示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第二,可以采用討論、交流的方式增加互動,進而提高學生的美感,提高對作品的分析能力,也是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的總體能力的主要辦法。

        另外,因為隨著信息技術逐漸地在校園之中普及開來,在設計類的理論課程之中,由于設計的虛擬性,教師可以比較靈活地運用信息技術,也就是使用現代化的設備或課件進行授課,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查詢資料數據,獲得素材等,通過比較豐富的教學方式,可以非常有效地提高學生對于學習理論知識的興趣,從而帶來非常好的學習效果。

        (3)調整考核方式。為了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理論考試的具體的考核方式應該以實踐為主,采用一種比較開放的考核方式。教師不應該硬性要求期末考試成績這樣一次性的評價標準,應該綜合學生對課堂的投入程度、平日的表現等進行評價,基本上可以體現出學生在藝術理論方面的水平。

        第6篇:城市設計理論與實踐范文

        [關鍵詞]農村供水;基本特點;存在問題;主要內容;管理策略

        中圖分類號:S27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40-0112-01

        前言}

        農村供水工程是農民抗御自然災害,改善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生態環境的基礎設施,是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物質保障條件。除農戶自用的微型工程外,農村供水工程與農村道路、農村供電等同屬農村公共工程,是農業和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組成部分,具有較強的基礎性、公益性。

        1、農村供水工程的基本特點

        1.1 地位重要,需要高度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和改善農民生活離不開供水工程,建設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離不開供水。因此,要充分認識農村供水工程的重要地位,引起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

        1.2 群眾性強,需要廣大農民參與。農村供水工程遍及各村,與所有農民的生產、生活都有密切關系,是一項群眾性的事業,需要廣大農民的參與;

        1.3 公益性較強,需要政府扶持。農村供水工程是公益設施,服務對象是農村低收入群體,投資回報率較低,各級財政每年應安排一定補助經費給予扶持;

        1.4 具有壟斷性,需要政府加強宏觀管理。供水工程受地形、水資源等條件限制,多數具有天然壟斷性,為農民生存條件服務的公用水源和公用設施不適合讓私人壟斷。因此,農村供水工程的建設與管理需要在政府的規劃與計劃指導下有序進行。

        2、目前農村供水建設與管理存在的突出問題

        2.1 供水規模小,建設標準低,嚴重影響工程效益的發揮

        為了解決農村人畜飲水困難,早期建設的單村工程較多,聯村供水工程建設規模小,建設標準 低。供水均采用從井里提水直供到戶,沒有進行水處理,供水保證率低,方便程度低。由于規模小,相對同樣的水源工程供水規模大的運行費用就高,工程運行效益低。

        2.2 管理體制不順

        在發展農村供水工程中,為了促進工程的發展,通過制定農村供水工程優惠政策,積極鼓勵個體大戶、私營業主、民營企業等投資農村供水市場。在工程建時,由于鄉鎮負責遷占或水源地征收,造成工程建成后,與鄉鎮糾纏過多,出現部分鄉鎮強制管理和私 自更換管理者,在工程管理體制上,存在鄉鎮管理、個體管理、承包管理、股份制管理、城鄉供水中心代管和城鄉供水中心代管等多種形式,各種形式管理方式不同,由于沒有統一管理,造成管理混亂,嚴重影響工程長效運行。

        2.3 管理人員的技術、管理水平參差不齊

        農村供水工程是一個涉及眾多學科的系統工程項目,參與的人員較多,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水平參差不齊,很多管理人員文化水平是小高,造成工程管理水平仍停留在80年代, 管理思路依然沿襲80年代的思路。

        2.4 供水工程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我市建設的供水工程重建輕管,單村和部分個體管理工程沒有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主要包括崗位責任制度、安全生產制度、財務管理制度、設備維修制度、技術人員培訓制度等。在工程管理中,各供水廠基本無總表,都計量到村分表,無法掌握主管網的漏水損失率,造成工程出現跑、冒、滴、漏嚴重,影響工程正常發揮效益。

        3、農村供水工程建設與管理的主要內容

        按“誰受益,誰負擔,誰投資,誰所有”組建的合作組織,還必須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加強經營管理,落實工程維護管理和服務責任,千方百計發揮工程效益。

        3.1 用水合作組織自己直接經營管理。這種方式應當成為當前和今后農村供水工程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式加以提倡。水行政主管部門應加強引導和監督,保證復建改造基金的提留。

        3.2 用水合作組織聘用“能人”經營管理。用水合作組織可以聘用外部的“能人”具體負責經營管理。被聘者為用水合作組織“打工”,領取報酬。用水合作組織對受聘者監督,促使其真正對工程的日常經營管理負起責任,搞好服務。

        3.3 承包、租賃。承包是通過合同契約,不改變工程所有權屬,由工程的所有者把管理權委托給承包者,同時對雙方權利、責任、義務給予明確。租賃與承包經營管理屬于同一類型,因為工程所有權沒有改變,只是所有權與經營管理權分離后,租賃者在經營管理上有更多的自。租賃者可以從直接或間接的經營利潤中獲取報酬,同時也承擔更多的經濟責任和風險。因此,“租賃”主要適用于經營性較強,可以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鄉(鎮)級供水工程。

        4、農村供水工程建設技術及管理策略

        4.1 工程技術管理措施

        ①根據各地區水資源分布和利用現狀的不同,在農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建設中應注重水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尤其是在水源的選擇中,工程技術人員必須綜合各類水利資料和現場勘探 結果,在保證水源優質、安全、可靠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區域供水能力。

        ②在農村供水工程的技術方案設計中,必須注重其經濟性與合理性,并且將水質安 全管理作為重要的研究項目。結合本地區經濟0、技術條件的不同,應選擇最為合理的工程形式與處理工藝。在完成工程技術方案的制定后,必須經過水利主管部門及相關單位的綜合論 證,實現技術方案的不斷優化,以逐步提高供水質量。

        ③在農村供水工程建設中,應加強新型設備的應用,常見的供水設備主要有閘門、水龍頭、水泵、水表、電機等。根據區域水資源類型的不同,以及地勢條件、經濟技術等因素,對于水質相對較差的水源,必須應用先進的設備進行預處理或深度處理。例如,在部分農村集中式供水工程的建設中,存在地水氟超標的問題,為了保證水質達到檢測標準,可以應用大型水處理設備進行電滲析或活性氧化鋁吸附。

        4.2 工程運行管理措施

        ①在取水工程建設中,應加強引水渠、管道的管理,在選取管材時,一定要經過嚴格的質量檢測。在農村集中式供水工程的運行中,管理人員應定期對引水渠,管道進行檢查,一旦 發現局部滲漏的問題,必須及時進行處理。特別是對于取水管的污物必須經常進行清理,防止污染物進入取水管道,而造成阻塞現象。高海拔農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在冬季的運行管理中,應采取有效的保溫措施,防止管道出現霜凍的問題,常開水龍頭,保持水流暢通是有效 的防凍措施之一,但是要防止水資源的浪費。

        ②在凈水工程的運行管理中,為了保證水質良好,必須定期對過濾池中的砂、碎石等填料進行清理。沉淀池要經常進行清淤與沖洗處理,特別是在雨季進行引水時,一定要防止泥砂 大量進人管道或水渠。

        ③在配水工程的運行管理中,對于供應飲水用的水池必須保持不垮、不漏,對開敞式的水池,要定期清理池中、池底的污物,并且防止牲畜直接在池中飲水,以保持水質和衛生狀況。

        4.3 加強水質監督管理力度

        在農村供水工程的水質管理中,必須進一步加強水質監督管理力度,特別是基層衛生監督機構和相執法部門,一定要嚴格按照《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中的相關規定,在農村地區全面開展生活飲用水的水質監督與監測工作,以保證水質達到國家相關標準。在農村集中式供水工程的運行管理中,供水單位必須獲取由衛生監機構頒發的衛生許可證,并且定期采集樣本送至相關部門進行水質監測,相關檢測資料要認真保存。在農村集中式供水工程的管理中,對于生活飲用水必須加強水質消毒檢查和經常性檢驗,根據實際供水能力的不同,合理確定水質的測定項目與檢驗頻率,在供水單位內部要構建完善的日報、月報與年報制度,并且由專人負責相關報告的審核。

        4.4 加強管理人員的培訓,健全水質管理制度

        在農村供水工程的水質管理中,供水單位應加強管理人員的業務技術與衛生知識的培訓,管理人員不但要具備較強的業務素質,而且要嚴格按照相操作規程,認真做好水質管理的相關工作。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供水單位要健全各項水質管理制度,特別是要加強對 于水源安全防護、水污染事故處理、緊急事件處理等制度,從而構建完善的水質管理體系。供水單位管理人員在工作中,要嚴格制定相關制度的要求,明確自身職責,認識到加強水質管理的重要性,對于各種設備的運行以及水質的變化情況要認真進行記錄,并且按照工作規范定期上報檢測報告,以保證供水單位對于水質管理狀況進行實時監測,杜絕各種供水安全問題的出現。

        5、結束語

        總之,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飲水工程的建設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特別是在農村,由于地處偏遠,飲水工程的建設與日常管理的難度相對較大,因此,相關工作人員必須要加強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建設技術與管理的力度,采取行之有效的水質管理措施,進一步促進農村飲水安全工作的全面推廣。

        參考文獻

        第7篇:城市設計理論與實踐范文

        Abstract: The design of Xintiandi project in Chifeng considers the factors of urban design section, comprehensive considering features, space, transportation, environment, context, psychology, behavior and others , to use urban design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ory and methods and strive to make the design of this project achieve the intended purpose of social,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etc. Also it shows the significant role of urban design in guid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to shape urban space, which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achieve the macro-urban planning.

        關鍵詞:步行街;廣場;空間活力;商業價值

        Key words: walking street; plaza; space activity; commercial value

        中圖分類號:TU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1)12-0253-01

        0 引言

        項目位于赤峰市松山區,位于城市新老區結合點處,西側與赤峰市新長途汽車站相鄰,規劃總用地約11hm2。

        1 項目設計的要求、目的

        ①城市規劃的要求。②開發商的要求:充分發掘地塊經濟潛力,將項目建設成城市地標,城市名片。③由于項目地段特殊,規模大,項目成功與否影響整個區域經濟和發展。因此,設計應從城市設計的區段級層面上,綜合考慮功能、空間、交通、環境、文脈、心理行為等因素,通過各種建筑、市政設施、園林綠化等大方面的結合設計,形成便捷高效、特色鮮明的綜合城市商業中心,帶動本區域,進而帶動整個城市的環境質量、城市景觀、城市整體形象及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

        2 運用城市設計的理念和手法進行赤峰新天地項目的設計

        城市空間的構成要素:點――建筑;線――街道;面――廣場城市的精華在于城市空間,特別是城市公共空間。城市空間結構大致可從點、線、面的形式去考察,即建筑、街道、廣場的類型與組合關系,不同的組合模式形成不同的結構形態。建筑以一定方式組合形成城市空間,創造有活力的城市區域空間是否有活力是檢驗設計成功與否的一個標志。

        增強活力的三個途徑:一是功能多樣性,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以吸引更多的人參與;二是尺度適宜,空間環境舒適、清潔、安全;三是塑造特色空間。

        2.1 點的設計――建筑設計

        2.1.1 建筑規模大,功能多樣。利用地段優勢,規模效應,把項目功能定位為集客貨集散、購物休閑娛樂、商務辦公、住宿為一體的大型綜合商業有機體;增強城市內聚力,激發區域活力。

        2.1.2 建筑形象定位:本建筑作為赤峰客運站前廣場來講,是一個界面,建筑風格和體量的選擇考慮到與客運站廣場周邊建筑的協調,同時對城市形象又具有提升作用。

        2.1.3 建筑合理布局業態。沿街盡可能多地布置可銷售對外店鋪,在較不利地段分散設置特定功能的業態形式,如電影院,電玩,圖書城,電子商場,家電商場等引導有特定消費目的人流深入區域內部,增加購物人流的流動性,同時也能提升不利地段的土地價值。

        2.1.4 建筑空間框架適應發展變化的需要。商業街的業態組成與所處的城市區位和服務對象息息相關。項目從設計到建成及使用周期這漫長的時間內,使用需求會不斷變化。

        2.2 線性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步行街 步行街自古以來就是一種具有多重效益,充滿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間形態。

        社會效益――步行街在高密度的城市中為市民提供了富于人情味的高品質空間環境,在自由、輕松的環境中增強了人與人交往的樂趣,從而增進社會凝聚力。

        環境效益――步行街建設本身就是整體環境的再創造,是立體的、全方位的景觀設計。通過對汽車交通的限制,空氣更清新自然,街道上增添了富于人性化的服務設施,創造出一切為“人”服務的和諧、優美的都市環境。

        經濟效益――改善原有商業的單一模式,突出“體驗式”商業的特征。隨著環境質量的改善,帶動地區地價、房租升值,促進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能為更多的人提供就業機會,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做到商業價值和人文價值的共同體現。

        2.2.1 對外開放式步行街。位于沿基地三個周邊的臨街步行街的商業店鋪具有外向性,是項目整體的形象展示窗口,具有較高的商業價值,因此更多布置面積較大的商鋪供銷售。

        2.2.2 對內開放式步行街。環繞下沉廣場的地下一層及一二層對外商鋪,既得益于下沉廣場,提升自身商業價值,又為廣場提供了具有圍合作用的商業氣氛的界面。

        2.2.3 半室外中庭式步行街:用玻璃頂蓋和墻限定的四層高垂直中庭空間,用輕盈的鋼橋和觀光電梯劃分出既分隔又流動的線性動態空間,既貼近自然的陽光和空氣,又免于不利氣候條件的干擾,讓人有自由、新鮮、愜意的購物體驗。

        2.2.4 空中室外步行街。置于一層屋頂的室外步行街,形狀曲折變幻,與下沉廣場若即若離,空間感覺豐富。同時也提升了二層店鋪的商業價值。

        各種形態步行街空間可劃定不同業態區域,形成特色一條街,利用規模效應,增加商業機會。

        2.3 創造充滿活力的城市空間 “以人為本”是創造充滿活力的城市空間的根本原則。只有活動才能使人與場所之間產生記憶,空間才有生命力。

        2.3.1 生活空間的多樣性。點線面相結合,內向和外向相結合,室內室外相結合,組織立體化的步行商業空間,構成立體的共享式空間,創造出豐富多彩、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的城市場景。

        2.3.2 交通空間功能的純化,力求交通組織清晰高效有序。步行商業街以步行為先決條件,人車分流。但顧客的車行可達性至關重要。

        第8篇:城市設計理論與實踐范文

        摘要:交通設計是一門典型的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為了將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緊密結合,培養滿足社會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必須對課程教學模式進行優化,幫助學生明確并完成學習目標。通過持續的實踐-理論-實踐的循環,在提高學生學習參與度、調動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使學生理解理論與實踐兩者的內在聯系,從而提高對交通設計的悟性。

        關鍵詞:專業課;交通設計;教學模式;理論與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50-0128-03

        創新型人才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在我國目前處于重要轉型階段的背景下,培養創新型人才已成中國未來發展動力的關鍵。交通設計是一項極具創造性的工作,是交通運輸工程學科重要課程之一,主要面向道路交通系統及其相關交通系統的特征與問題,以交通安全、通暢、便利與環境協和為目的,以交通系統資源、環境及投資條件為約束,對交通系統及其設施進行優化設計。課程具有既關注理論基礎的掌握又注重工程實際應用的課程特點。如何適應當代大學生特點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將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緊密結合,從而培養創新型人才,是課程教學中面臨的一大挑戰。以往教學中雖然設置了理論教學和課程設計兩部分的教學課程,但兩者所有的實踐教學活動都在理論教學之后才展開,缺乏關聯性。本研究采用理論與實踐相融合教學模式,通過持續的實踐-理論-實踐的循環,在提高學生學習參與度調動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使學生理解理論與實踐兩者的內在聯系,從而提高學生對交通設計的悟性,為今后創新性的O計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課程教學理念

        秉承上海理工大學“工程型、創新性、國際化”的辦學理念,結合本課程理論性與實踐性相融合的特點,課程的教學將貫徹保障大部分同學熟練掌握并綜合應用“三基”知識,并培養同學處理復雜交通系統問題的能力。

        1.掌握并綜合應用“三基”知識。所謂“三基”,是指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通過典型案例,力求使基礎理論深入淺出,易于理解;通過圖表演示,使課程前后基本知識的融會貫通,掌握要領;通過教學實驗,培養實際動手能力,靈活應用所學技能。使同學們通過本課程學習能了解交通設計主要試圖解決的問題,所采用的方法手段,以及設計中需要考慮的影響因素,最終基本掌握交通設計的內核。

        2.提供并培養處理復雜交通系統問題的機會和能力。在“三基”教學的基礎上,通過課程設計,進一步培養解決實際中復雜交通系統問題的能力,訓練思路,提高核心競爭力。教學主要以互動為主,同學們需要完成給定交通設計任務,在此過程中我將與大家一起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解答疑惑,點評成果。這對于今后有志于從事科學研究的同學將是一次寶貴的發現、凝練并解決問題的經驗;對于想要從事具體技術工作的同學將是一次解決實際問題的實戰經歷。

        二、學生學習目標

        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逐步成長為有知識、有思想、善協作的創新型專業人才。

        1.學生掌握交通設計的基本方法。包括設計流程、考慮因素及技術方法,使學生具備基本的交通設計能力。

        2.有辨別交通設計優、劣的能力。在現實世界中,交通無處不在,因此辨別能力的培養將有助于學生在社會中不斷思考和成長。

        3.具有面向復雜交通系統發現、評估和選擇完成設計任務所需的方法和技術,確定解決方案的能力。課本中的基本技法往往其適用條件是較為理想和單一的,但現實世界卻往往是復雜和綜合的,因此綜合取舍的能力對創新能力的培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4.具有使用技術語言進行溝通與表達、獨立思考并團結協作克服技術難題的能力。

        三、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教學模式

        1.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關系的認識。(1)理論教學是實踐教學的基礎。專業理論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來,能夠用于指導專業實踐的系統知識。在這些專業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比脫離理論指導的盲目實踐,更具有針對性和計劃性,可以使學生少走許多不必要的彎路,從而更快、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因此,實踐教學應當在系統的專業理論指導下開展。(2)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的結合。理論教學結合了具體的專業實踐教學,可以促進專業理論知識的消化和吸收,有力地促進理論知識向實踐能力的轉化,也為以后的理論應用提供了參考的依據。(3)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知識的二次理解。二次理解的過程,既增進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又加深了學生的印象,促進了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從而更好地掌握本專業的理論知識。(4)實踐教學是檢驗理論教學效果有效手段。傳統教學模式對于學生的掌握程度一般通過考試來檢驗,難以及時反饋。實踐教學彌補了這一不足,在教師與學生的反復互動中檢驗理論教學效果。

        2.課程內容及進度設計。針對課程教學理念和學習目標,本課程教學內容包括理論課程教學和課程設計兩個部分,學時分配分別為3時和時。為了實現學生有處理復雜交通系統問題的能力,一方面需要對理論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梳理,通過圖表形式,使課程前后知識點的關聯性得到直觀體現。另一方面需要串聯理論知識點與課程設計的具體任務,通過將課程主要知識點體現在一個案例設計中,在教學的不同階段,布置給學生。整個課程設計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每個小組4―5人。作為綜合測試同學能力的作業將于城市道路交通設計主要內容講授后布置(第6周),過程中隨時與教師交流,在課程第10、15周將有兩次集中點評,在授課最后一周以答辯的形式進行成績評定(包括學生陳述環節10分鐘和提問回答環節5分鐘)。具體課程內容安排及進度計劃如表1所示。

        四、教學效果提升成效

        通過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交通設計課程教學模式實踐,對于提高教學效果主要體現在:

        1.增加學生認知的直觀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將理論教學與課程設計相融合,讓學生能清晰感受到課程學習各個部分在工程實踐中的具體應用。使學生對于抽象的理論知識有較為具象的實際體驗,從而體會到所學知識是有用的,對于解決實際問題是必要的,從而培養其學習的興趣。

        2.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性,培養學生對課程的認同度。參與能提高認同度。通過將理論教學與課程設計相融合,有助于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使教學活動化,為學生提供參與的平臺。相比教師單方面灌輸知識,更能提高學生對于課程的認同度,從而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激發其學習熱情。

        3.增強學習效果反饋的及時性,促進教學相長。將理論教學與課程設計相融合,通過反復實踐-理論-實踐的循環,一方面可使學生對自身學習狀況有持續的清醒的認識,而不是以往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學生只有到了考試前才意識到不足,有助于學生及時地自我糾偏,使學習效果持續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從而可憑借學生的反饋重新思考規劃課堂內容和授課方式,實現教學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五、結論

        通過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交通設計課程教學模式實踐,將理論實踐教學模式的研究從課堂向課程進行拓展,改變以往理論教學和課程設計兩張皮的狀況,提高交通設計課程理論與實踐聯系的緊密程度,培養社會需要的綜合型人才。研究成果不僅可直接應用于交通設計課程,提高教學質量,而且對類似有一定理論基礎又必須通過實踐來體現的工科類課程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胡鞍鋼,王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現代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與目標[J].國情報告,2009,(12):479-523.

        [2]李尚濱,陳永欣,劉英爽.高校排球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探索,2013,(12):22-23.

        [3]王英姿,熊光晶,康全禮.基于“能力―素質―知識”架構的房屋建筑學課程大綱及教學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155-158.

        [4]趙國平.論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關系[J].中國成人教育,2010,(17):127-128.

        [5]高維鈁.理論教學必須與實踐教學相結合[J].思想教育研究,2004,(12):33-35.

        第9篇:城市設計理論與實踐范文

        論文摘要:網絡教學是建立在計算機輔助教學(CAI)和以廣播電視為媒體的遠程教育基礎之上,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現代通信技術發展起來的一種現代教學模式。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不論從學習的適用對象、教育內容的表現形式、課程的組織安排和學習者的學習方式來看,網絡教學都具有其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將網絡教學引進學校是提高其課程教學水平的有效手段。其中,網絡課程的設計是關鍵。本文基于建構主義理論,就學校網絡課程的設計提出了自己的認識。

        隨著信息網絡時代的到來,網絡教學逐漸顯示出其獨特的優勢,它不僅克服了傳統課堂教學受時間、空間限制的不足,同時又為學生提供了完全個性化的學習環境,逐步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要真正發揮網絡教學的優勢,還應該注重網絡課程的設計,網絡課程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受學習內容設計、學習情境設計、學習資資源設計和課程評價體系設計的影響。做好網絡課程的設計工作,使網絡課程的學習內容與課程內在邏輯體系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相符合,設置科學有效的學習評價機制,對學習進程進行有效地控制,這對于整個網絡課程的設計開發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學習內容的設計

        學習內容是為實現教學目標,學生系統學習知識、技能和行為經驗的總和。教學內容的范圍規定了學生必須達到的知識和能力的廣度,教學內容的深度規定了學生掌握知識的深淺程度和能力水平。所以教學內容的設計首先要對學習者進行分析,只有確定學習者原有的學習水平和通過學習要達到的學習水平,才能更好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其次,在學習內容的組織上要有一定的系統性。一門課程不是教學內容的簡單堆砌,而是教學內容的有機組合。在設計時應能夠把一門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提煉出來,并形成一個具有邏輯性、系統性的知識體系,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再次,要注意學習內容的先進性。在網絡課程中,往往存在內容陳舊或過時的現象,這很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所以,在選擇課程內容時,一定要選擇較新版本(同時要注意知識的不斷更新),使學生掌握新知識、學習新方法。

        2 學習情境設計

        學習情境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完整、真實的問題情境,使學生者產生學習的需求,驅動學習者進行自主學習,從而達到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目的。建構主義強烈推薦學生要在真實的情境下進行學習,減少知識與解決問題之間的差距,強調知識的遷移能力的培養。因此,基于建構主義教學設計需要將設計的問題具體化,還原知識的背景,恢復其原來的生動性、豐富性。這就要求網絡課程利用多種手段創設這種虛擬情境,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意義構建。在對網絡課程的學習情境進行設計時應考慮以下方面:

        (1)運用多媒體、超媒體功能和虛擬技術提供“真實”的學習情境。這些技術具有多種信息通道的傳播功能,它們把圖、文、聲、像融為一體,增加教學內容的真實性、科學性、趣味性。提供相關知識和網站鏈接,為學生創設有意義的學習情境,以便其主動探索、發現知識,進行意義建構,同時,有助于學習者用“真實”的方式應用知識,整合多種知識和技能。

        (2)創設靈活的交互活動環境。“協作”、“會話”是學習者學習環境中的兩大因素,學習者常需與人協商、合作,以更進一步培養高級認知能力。同時,開放性、協同性、共享性是網絡的特性,建立交流反饋機制,如電子郵件、BBS、ICQ等。網絡的開放性為個別化的學習提供了協商交流的機會,學習者之間可進行問題的探討與協商,教師也可以將網絡作為與學生對話、了解學生、指導學生的工具,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所以,在設計網絡課程時要注重創設協同學習環境,充分發揮網絡教學的優勢。

        (3)教學課程的控制要采用學習者控制與程序控制相結合原則。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生的學習不是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主動建構的過程。所以,有些建構主義者特別強調學習者主動發現或探索式學習。但有關學習者控制策略的教學效果研究表明,學習者控制并非適合所有的學生,完全的學習者控制會給一些學生帶來學習任務管理上的困難以及學習效率低的問題。因此,在網上課程設計時,要適當給與學生主控權,堅持學習者控制和程序控制相結合的原則。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前因內許多學校的校園網建設已基本完成,并且具備定的能力丌發網絡課程。所以我們在進行網絡課程的開發工具的選擇應遵循以下原則:跨平臺性;功能強大和易于學科教師操作。由于網絡課程是一個分布式的、交互的、跨平臺的教學系統,故Web教學系統具有強大的功能,須綜合采用多種先進技術,實現快速、高質量開發。

        3 學習資源的設計

        學習資源是指與問題解決有關的各種信息資源。為了更好的理解問題和建構自己的智力模式,學習者需要知道有關問題的詳細信息。學生只有在占有大量信息的基礎之上,才能更好地自主學習,形成意義建構。豐富的學習資源足建構主義學習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網絡課程對學習資源進行設計時,必須詳細考慮學生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查閉哪些信息,需要了解哪方面的知識,從而建立系統的信息資源庫,或者推薦給學生一些相關網站,便于學生獲得學習信息。同時,在沒計網絡課程時,要注意學習資源應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

        (1)針對性

        所建立的資源庫或推薦的網站要與學習者學習的內容緊密聯系,能收集或提供相關題庫、相關文章的資源庫或網站,可以促進學習者對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和鞏固。如果對學習資料不加選擇,全盤地搬到資源庫中,不僅浪費學生查閱資料的時間,而且使學生不容易把握學習重點,導致學生低效率學習。

        (2)啟發性

        一味枯燥的學習容易引起學習者疲勞厭煩情緒,所以網絡課程在設計時,可以提供一些具有趣味性同時兼備啟發性的學習資源,在娛樂中引導學習者主動思考問題,從而引起學生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 評價設計

        傳統的信息技術教學評價,側重于學習者掌握知識的數量和程度,因此可以用定量的方法,通過搜集學習者練習、測驗、考試、作業及課堂口頭回答問題的成績,然后運用統計、分析等數學方法進行處理,提取出規律性的結論。對于學習者的非智力因素,則多用語言加以描述的,以定性評價為主,評價的結果缺少量化的描述性的資料。網絡教學模式下的教學評價,因評價的標準從知識轉向了學習能力,還包括了學習動機、興趣、自主學習能力、協作精沖等非鈣力閃索,因此,多用自然語言加以描述,具有模糊性。只要對評價標準的語言描述加以數量化,就能利用傳統的數學方法進行分析處理。模糊集合理論為把具有模糊性的語言描述進行量化提供了堅實的理淪基礎和操作性很強的科學辦法,模糊多級多因素綜合評判方法,能很好地適用于新教學模式下的教學評價。網絡課程同測試內容及測試系統能幫助學習者完成自我監控、自我測試、自我檢查等活動,可使網絡課程具備建構主義學習的診斷性和反思性的特征。在網絡課程評價的設計中,還應注意以下兩點:

        (1)多采用形成性評價,加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形成性評價足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為了能更好地達到數學目標的要求,取得更佳的效果而不斷進行的評價。它與總結性評價(又稱“事后評價”)有很大不同。它能及時了解階段教學的結果和學生學習的進展情況、存在問題。因而可及時地對學生所存在的問題進行糾正。所以網絡課程應安排一系列的問題對學生學習的不同階段檢測或考核,使學生更地的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亚洲经典视频在线观看 | 午夜精品在线观看 | 日韩国产中文字幕 | 日本喷奶水视频中文字幕97 | 日韩激情视频久久 | 日本免费中文在线视频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