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教育心理學認知范文

        教育心理學認知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育心理學認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教育心理學認知

        第1篇:教育心理學認知范文

        論文摘 要:在高職英語教學中,運用認知心理學原理,有助于英語教師更深刻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學習過程,從而發揮其教學的主導作用,以達到提高學生主體的學習效率的目的。本文通過對認知心理學幾大理論的總結和概括,探討認知心理學對英語教學的影響、啟示,以及如何加以應用。

        一、引言

        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師經常反應現在的學生越來越不好教了。有的老師說是學生的英語基礎沒有本科學生的好。也有的老師說基礎差還不是最主要的問題,關鍵是好多學生就不愛學習,即沒有學習興趣。筆者也是一所高職學校的英語教師,也面臨上述的問題。但是,遇到問題如何解決,才是做老師的首要任務。

        要解決高職學生英語難教的問題,應該分析原因,找出解決辦法。應該說有很多關于此問題的研究,有從分析學生的學習背景入手的,有從分析老師的教學方法入手的。但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此問題的研究不多,特別是針對高職學校學生的。心理學與英語教學之間具有相當密切的關系。英語教學過程中如何善用心理學因素促進教學,是廣大教師一直堅持不懈進行研究的課題。筆者認為,教師充分將認知心理學與英語教學實踐相結合,能正確引導學生避免消極因素的干擾,變消極為積極,推動英語學習。

        二、認知心理學回顧

        認知心理學家安德森(J.Anderson,1983,1990)從信息加工的角度將知識看作是個體與其環境相互作用后獲得的信息及其組織。不同于其他的教育教學理論,認知心理學分別從學生是怎樣學習的,和教師是怎樣教學的兩個方面或角度分析了學校的教學工作。提出了獨特的有價值和意義的觀點。教師只有了解了學生的學習心理,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做到有針對性。對于英語學習興趣低的學生,通過分析他們的學習心理,了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并針對這些原因,調整自己的教學: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等。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J.B.Bruner)認為學習是通過認知,獲得意義和意向形成認知的過程,強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過程,重視學習活動本身帶來的內在強化作用,提倡發現學習法(discovery learning)。發現學習法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師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學習動機,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歸納等邏輯思維活動發現規則、原理,從而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Ausubel提出了認知同化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應是有意義的學習(meaningful learning),有意義的學習就是認知學習。它有兩個先決條件:一是新內容與已有知識之間需建立聯系,二是學習內容能與已有知識結構聯系起來。意義學習的心理機制是同化。學生能否習得新信息,主要取決于他們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有關概念,相互作用,導致新舊知識意義的同化,從而不僅使新知識獲得了意義,也使舊知識得到了修飾而獲得新的意義。

        現代認知論的建構主義強調以“學”為中心,認為英語學習不僅是獲得語言習慣,更是創造性的運用語言結構。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的學習,不僅幫助學生掌握英語知識,培養運用英語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因此主張教師—學生、學生—學生之間進行豐富的多向交流,討論或合作性地解決問題,提倡合作學習和交互學習,教師是整個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幫助者。

        三、認知心理學對高職英語教學的啟示與應用

        (一)研究高職學生的心理狀態,端正其學習態度,激發其求知欲望

        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有很多學生對英語厭學怕學,主要是他們沒有樹立正確的動機和目標,缺乏學習英語的興趣。他們學英語就是為了應付考試,學習動機也不是為了提高自身運用英語的能力,而是為了能通過考試,拿到畢業證。而英語的詞匯量、句型、語法等知識,也需要學生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記憶、學習,使一些學習意志本來就薄弱的高職生,早早就放棄了英語的學習。

        認知心理學理論指出,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真正具有持久活力的學習動力是來自學生自身的興趣和由此產生的求知欲。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老師要讓學生明白:隨著當今世界全球化的發展趨勢,英語是獲取世界各方面信息、進行國際交往的重要工具。中國若要與世界同步,就需要具有專業技術特長并有一定英語應用能力的人才。因此,英語老師應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學習英語的社會意義和內在個人價值,端正他們的學習態度,提高他們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二)學生的認知差異是研究學生學習英語規律的重要依據

        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學生智力發展、認知方式和選用策略方法等方面的差異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英語的效率。如果不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的差異進行因材施教,英語教學就難以使學生獲得素質的全面發展。只有了解了學生認知差異的特點,英語教學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針對性地實施因材施教,為全面提高英語教學質量提供保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重要的環節是分層遞進教學。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自覺地進行意義性和交際性的操練,在實踐中感知語言材料,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歸納和對比,認識語言規律,掌握語言結構,培養獨立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發展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養學生應用外語的能力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J.B.Bruner)曾提出知識結構論和發現法,認為教學目的應兼顧發展學生智力的內在目的和學生獲得知識的外在目的。從生理學看,能力是智力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表現,智力則是人的認識能力,包括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等等。在現代教育里,教學的目的不能局限于使學生單純地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要發展智能。發展智能是教育的首要任務,外語教學也是如此。所以,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培養智能的活動必須在情緒高漲的氛圍中進行,也就是要在外語情景中用啟發式進行教學,注意精講多練,通過提問、對話等進行交際。練習內容要新穎、生動,形式要多樣、靈活。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認知、加工、創造、運用,提高語言水平。在注意發展智力的同時,還要培養和發展非智力因素,運用社會心理的歸因理論,即人們對自己的行為或他人活動的因果關系做出解釋,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是學習中最重要的因素,激發學習動機有利于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習信心,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四、結語

        心理學緊密結合英語教學已成為一種趨勢。我們應批判地吸收各學派的合理內核,并使其相互取長補短。為了滿足我國教育改革的要求,跟上時代的步伐,將所教專業課程與跨學科專業相結合、大力研究頗有必要。

        教師要善于運用心理學的有關原理來設計自己的英語課堂教學,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年齡特點,有目的有組織地展開教學活動,在學生的二語習得過程中起到引領者與組織者的作用,與學生有效溝通,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學會知識,形成能力。

        參考文獻

        [1]梁秀娟.心理學原理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2]田凌.教育心理學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J].經路技術協作信息教育探索,2010,(22).

        [3]Bernarrd Weiner.動機和情緒的歸因理論[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

        [4]J.R.Anderson,楊清,張述祖譯.認知心理學[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第2篇:教育心理學認知范文

        關鍵詞:任務驅動教學法 心理健康教育 高職 應用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179

        1 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內涵

        1.1 內涵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它強調兩大任務,即目標性和教學情境的創建,從而使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在探索中學習。在這個不斷探索的過程中,學生會不斷獲得成就感,以獲得正強化,求知欲望被不斷激發,逐步形成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久而久之,可以培養出學生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在課堂上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將傳統課堂上的教師主體轉變為學生主體,將再現式教學轉變為探究式學習,使學生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每一位學生都能根據自己對當前問題的理解,運用共有的知識和自己特有的經驗提出方案,解決問題。就目前的文獻資料來看,任務驅動教學法已經在各種專業課中有所應用,但是在高職通識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應用還是鳳毛麟角。筆者認為,將先進的教學方法應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還是一個創新,同時對于課程的發展也是有建設意義的。

        1.2 特點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在建構主義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以任務為主線。這一點就打破了原有的教學理念,用一項或多項任務作為引領,同時也作為一堂課的主線,貫穿始終。所有的教學目標都需要借助教學任務的完成來實現。這里的教學任務是非常具體的,并且是以學生為主體來完成的。

        第二,以教師為主導。傳統的教學觀認為,教師是課堂的主體,但任務驅動教學法摒棄了這一舊觀念,教師由傳統的教學中心者角色,轉變為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幫助者、促進者。教學任務是由教師主導來設計完成的,并且由教師主導來提供必要的學習資源。但如何分析、解決問題則是由學生為主體來參與完成。

        第三,以學生為主體。傳統的教學觀認為,學生是知識、技能的接受者,學生在課堂中的角色是被動的。而建構主義的教學觀認為,學生是課堂中的主動建構者,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采取主動的態度,他們是信息的主動加工者、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特色,教師只是作為輔助的引導角色,引領學生發現問題,同時合理利用資源和采取適當的手段去解決問題。課堂中一貫采取這樣的教學方式,勢必會讓學生在課堂中遇到各種類型的問題,這樣就鍛煉了學生處理各種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在學生解決問題以后給予及時的評價或加以驗證,這樣做除了能夠加深學生對于任務解決的印象以外,還能夠對任務解決方法的優劣形成進一步認識,有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

        2 當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課程教學現狀和其中存在的問題

        2.1 當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課程教學和學生現狀

        首先,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課是高等職業院校的必修課,該課程將心理學的基本原理運用到日常生活中,通過系統地分析學生在入學適應、人際交往、學習、情緒、壓力挫折、走上社會等方面會發生的行為規律,培養學生對自我有良好的控制能力、對心理健康程度有正確的認知和覺察,從而順利地完成大學學業,步入社會。由此可以看出,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受眾不是心理學專業的學生,這就需要課程設計本身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課不同于其他理論課,它需要與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緊密結合。如果只是在課堂中空洞地給學生灌輸大量理論知識,那么不僅不會使學生產生學習動機,還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或者是學生掌握了大量的理論知識,但是他們并不知道在實際生活中如何去運用。由此可見,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并不適合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

        其次,目前北京地區高職院校的生源并不理想。2010年,北京高考報名人數就已跌破10萬人。到了2013年,北京報名參加高考的考生只有6萬7千多人。高考人數連年下降,并且更有一部分考生即使達到錄取分數線也會選擇放棄報到,直接去國外讀書。這樣的現狀,就使得高職院校生源質量也在隨之不斷下降。目前北京地區高職院校學生仍以北京生源為主,這些學生的素質較差,學習動機較低,也沒有近期或遠期學業目標。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課程設計上沒有創新和突破,就更不會得到學生的認可,也不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那么教學效果也就無法保證了。

        2.2 當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2.1 思想觀念落后

        心理健康教育課雖然是高職必修課,但很多高校教學方案的制定者普遍對這門課程重視不夠,沒有意識到一個學生心理的健康和教育教學實踐以及學生今后的成長之間的關系,認為這門課簡單了解就可以了,不用像心理學專業的學生那樣進行相關的實驗和實踐活動。相應的,教師只是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授課,學生對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也沒有足夠重視,覺得這門課就是娛樂、做做心理測驗,或者直接認為沒什么用,這樣就導致在教學中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效果也并不如意。

        2.2.2 教學方法陳舊

        目前,北京高職院校心理健康課一般與實踐聯系不多。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一般都是采用黑板、粉筆、投影儀等工具進行板書和演示,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模式陳舊,無法有效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更不能夠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另外,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所涉及的心理學領域眾多,如果只是純粹理論教學,對于非心理學專業的學生,不僅不能調動學習興趣,還會使其學習難度加大,這樣就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

        2.2.3 教學評價方法有限

        目前,北京高職院校對于課程的考核評價形式,大多數采用課業或紙筆答卷的形式。這種考試形式更適合于純理論課,而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是一門與實踐結合較緊密的課程,因此僅僅是上交課業或是紙筆答題的方式是不大適用的。在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這種情況已經得到了重視,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心理健康課的考核形式比較多樣,有以團隊為單位表演心理??;答卷也不允許出現選擇、填空、判斷這樣的客觀題,而是要求全部以主觀題形式出現。這樣的創新是一個好的開端,能夠為學生主動學習創造條件。

        3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應用的意義

        3.1 能夠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

        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本質是通過“任務”來誘發、加強和維持學生的成就動機。成就動機是學生學習和完成任務的真正誘因。在傳統的教學觀影響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處于主導地位,主要的教學過程都是通過系統的、按部就班的講解實現的,這樣就大大剝奪了學生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的機會。同時,在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學生也無法獲得成就感。這樣一來,教學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而如果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引入任務驅動教學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積極主動探究教師布置的每個任務,精心思考和選擇最優化解決方案,教師則是起到引導、幫助、組織和促進的作用。這樣就使得學生主體地位大大提高,也鍛煉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這種教學方法對教師的要求比較高。教師從以前的備書備教案,要轉變為能夠及時高效地處理學生在解決任務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這對教師的經驗、知識儲備、應變能力都是極大的考驗。最后,教師通過讓學生參與評價的方式進行講評,也是學生主體的體現。學生既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又能在評價的過程中體驗到榮譽感、自尊心,體驗學習、收獲的快樂。

        3.2 能夠切實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

        傳統的教學觀實際上是將教學中的理論和實踐一分為二的過程,學生通過傳統教育方式的學習,反而使得理論和實踐更加分離,不能夠做到學以致用。而任務驅動教學法則不同,它能夠通過任務將理論和實踐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完成任務,學生將理論應用到實踐當中,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也能夠對理論有更深入的理解,從而實現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有效優化了教學效果。

        3.3 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任何一項實際任務的完成,都不可能僅僅是單一任務的考察,更多的是需要學生運用到多項能力,如分析能力、預見問題的能力、溝通能力、決策能力、執行力等等。如果按照傳統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堂中被動接受,只有記憶能力得到了鍛煉,而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的話,學生不僅能夠提高所學領域的專業知識,更多地鍛煉了自己上述綜合能力。這樣十分有利于學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通過與他人合作共事、交往、安排和解決任務,鍛煉了多方面能力,身心健康成長,這也符合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本身的教學目標。

        4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北京地區高職心理健康課程中的實際應用

        4.1 精心設計課堂任務

        在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教學理念中,任務設計是十分重要的環節。好的任務設計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教學經驗,對于課堂中可能出現的情況有正確的預期,對學生的認知水平有正確的認識和把握,同時要考慮到任務的彈性和可開發性,這樣才能設計出難易適中、完整的、可操作性強的任務。

        以心理健康教育課為例,在講解處理人際關系一章的時候,與其講解人際關系的理論,不如設置不同真實場景,讓學生去發現適當的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大到讓學生說明處理人際關系時所采用的策略,小到讓學生寫下與人言語溝通時所說的話、使用的語氣和面部表情,最后讓學生分小組表演。

        4.2 根據學生完成任務情況合理指導

        在學生解決任務的過程中,教師所給予的指導也是起著關鍵作用的環節。即使有一個優質的任務,如果教師缺乏經驗,指導不到位,或者學生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教師也無從下手去解決,那么課程的效果也會受到影響。還是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人際關系”一章內容為例,任務設計完成后是學生解決的環節。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這個過程中就鍛煉了學生團隊協作能力。譬如對于進度快的小組,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如:遇到不同情況,在已經明確怎樣與對方溝通的情況下,設想對方可能會產生的不同反應,如果溝通受阻,應進一步采取什么樣的措施緩解局面;對于進度較慢的小組,教師的引導就應針對任務本身,這種情況下就不適宜再繼續擴展。

        4.3 及時反饋評價

        雖然主體任務已經完成,但教師應該明確,此時整個教學環節并未完成,反饋與評價仍然是重中之重,因為這個環節才是激勵學生的最終環節。此時可以采取小組匯報的形式,一個小組匯報成果,其他小組對其進行評價,一個小組最終的分數就以其他組的評價為準。在這個環節中,由于教師對每個小組的成果有所了解,所以應做到控制課堂,包括控制時間和控制學生情緒,并給予每個組適當的評價和必要的獎勵。

        5 結語

        綜上所述,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顛覆傳統教學觀,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全新教學理念。這種教學法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是能力本位的教育,適用于多種課程。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發現應用了任務驅動教學法的課堂氣氛明顯活躍,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都得到了大幅提高。當然通過教學實踐,也發現一些問題:首先,任務驅動教學法對教師要求較高,對教師的經驗、知識儲備、應變能力都是極大的考驗。其次,課堂不易控制。課堂氣氛活躍的同時帶來的負面效應就是課堂不易控制。加之,高職學生本身自控力就差,這對于教師來說也是一個挑戰,嚴重的話就會影響教學進度和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郭紹青.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內涵[J].中國電化教育,2006,(7).

        [2]汲飛龍,李愛娟.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教育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高教研究,2012,(6).

        [3]邱開金,周曉玲.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研究[J].心理科學,2009,32(5).

        第3篇:教育心理學認知范文

        關鍵詞:教育教學理念;改革創新;人才培養;系統工程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要以體制機制改革為重點,鼓勵地方和學校大膽探索和試驗,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的步伐。“十二五”期間,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高,科學研究水平全面提升,社會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國際合作交流日益廣泛,國際地位明顯提高,各項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高等教育迎來了生機勃勃的嶄新局面。但是,目前我國高校人才培養仍然存在不少問題,還有許多薄弱環節,深化改革的任務相當艱巨。

        一、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等教育由于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許多高校的教育理念并未跟上時代的發展,教育目標長久處在使受教育者獲得一套對特定行業和職位有用的知識和技術的層面上,較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對于知識要點的掌握上,而缺乏培養學生獨立性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有效措施,學生創新能力不足。

        由于教育觀念落后,必然帶來課程設置的不合理。課程結構單一,內容陳舊,不能及時反映時代、學科發展的前沿水平,課程開設的先后順序不盡合理,各課程之間的聯系也不密切。

        教學渠道單一,大多仍然沿襲班級授課的單一傳統模式,難以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嚴重限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

        教學方式方法缺乏創新?!爸v授加考試”構成了教學活動主體。學生被動接受和學習。這種模式忽視了學生素質的提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教學評價體系偏頗。對學生的評價過分看重考試成績,考試測驗仍然是教師評價學生的幾乎唯一的法寶,忽略了對學生潛在創新能力開發和評價。這種單一的形式不利于考查學生綜合素質,不利于學生獨立性、創造性的培養。對教師的考核評價方法單一,內容不盡合理,難以真實地評判教師的水平和成績。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觀念和教育功能正在發生顯著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重要方面:(1)從以繼承為主轉向以創新為主。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育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各國教學模式的改變幾乎都朝著通過探究式學習、實踐式學習和合作式學習的方向發展,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2)從以能力為導向到以價值觀為導向。而價值觀導向歸根結底就是教育學生如何對待自己,如何對待他人以及對待社會、國家和世界。(3)從以課程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以訓練標準化的個性為主轉向以培養多樣化的個性為主。以學生為中心正在成為很多國家提升教育質量的核心導向。而以學生為中心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全員化發展,即每個學生都是重要的;二是個性化發展,即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4)從信息工具使用到教學模式的改變。近20年來,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但仍然處于信息工具與技術使用的初級階段,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仍然欠缺。(5)評估評價觀念的重大轉變。新的理念提出,評價評估要與教育目標保持一致;評價評估的重點應放在改進課堂實踐,確保所有利益相關者盡早參與以及將學生置于核心地位。通過評價評估發現問題,為教師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幫助他們改進教學,提高學生學業成績。

        因此,面對當前國際教育教學改革新的發展,抓住機遇,應對挑戰,緊緊圍繞高等教育質量這一生命線,乃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面臨的最根本任務。我們需要正確認識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成就,客觀深入分析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面臨的困難與問題。我們必須把高等教育工作重心放在更加注重提高質量上來,深入思考,探索并實踐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二、教育教學理念與教學改革思路

        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創新性人才是高等學校永恒的主題。教學工作始終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學質量始終是高校的生命線。

        面對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存在的問題,我們應該深入討論與思考。在理論上,要對國家急需的各類人才培養的思路、方案、模式等進行更深入探討,形成先進而完整的體系。形成辦學特色;在實踐中,要形成兼顧服務于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思路,形成科學的適用于不同層次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實踐教學體系,并及時實施。最終達到實質性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目標。

        基于這一基本思想,本文提出在人才培養和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需要密切關注的十個重要方面。

        1.明確人才培養的指導思想――立人教育

        國際求學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教育研究報告稱:教育是“保證人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盡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思想、判斷、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教育是促進“個人的獨創的自由發展”??鬃诱f:“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倍斞赶壬鷦t明確指出:“教育是要立人?!蔽覈逃蚁壬J為:“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在國際教育界有著同樣類似的對教育的理解和認識。著名教育家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的堆積?!苯逃宜菇鸺{則用更加簡潔且極富哲理的語言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內涵,他認為:“教育就是將學過的東西忘得一干二凈時,最后剩下來的東西。”那么,所謂“剩下的東西”究竟是什么?我們認為,“剩下的東西”就是教育的本質和精髓,就是“獨立的人格、探索的精神、學習的能力、踐行的能力”。

        因此,大學不是“職業培訓班”,專業知識雖然重要,但更需要的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探索、思考、學習以及踐行的能力。 作為教育工作者,弄清楚什么是教育這個問題,對于認清教育的本質、明確自己的職能和職責、找準前進的方向是非常必要的。因為沒有理性的自覺,是不可能在實踐中做個自覺而清醒的教育者的。

        2.以“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引導教學工作,形成先進的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導下,為實現特定的教育目標,通過專業培養計劃、課程體系、評價體系、管理制度等實施人才培養的方案與計劃。簡單地說,人才培養方案就是學校為學生構建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實施計劃。

        很顯然,構建合理的、先進的、適應當代科學技術發展和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是決定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就必須將人才培養方案的精心研制和凝練作為重點。

        根據教育部高教司理工處2013年7月關于《理學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框架說明》的通知精神,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乃是該專業類人才培養、專業建設等應達到的基本要求。它主要適用于三個方面:一是作為設置專業的參考;二是作為人才培養和專業建設的指導性規范;三是作為質量評價的參考。

        因此,“標準”是設置專業的基本準則,是人才培養和專業建設的指導性規范,是質量評價的基本依據。我們應該以“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為基本依據,引導教學工作,按照基于“標準”、高于“標準”、突出“特色”的指導思想,依據各校各專業辦學條件的實際,凝練形成先進的人才培養方案。

        3.合理的課程體系與實踐教學體系

        目前,我國高等院校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先進的科學理論、技術與老舊的課程體系設置及教學內容、體系的矛盾。因此,密切結合國際科學技術發展趨勢,統籌本科教育不同階段、不同課程教學內容,梳理核心知識,優化課程體系,使教學內容盡可能跟上時展的步伐。從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出發,建立相適應的課程體系,通過教學與科研的結合,將教師研究成果充實到教學內容中,實質性地形成特色鮮明、國際接軌的理論教學體系,保證教學內容先進性。這些都是亟待進一步加強與深化的。

        良好的實踐動手能力對創新性人才培養尤為重要。傳統教學在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也注重學生的實踐,但它強調實踐教學的驗證性過程,注重對經典學說的認知和接受,創新性實踐環節較少,制約了學生的創造性。我們需要在已有實踐性教學改革的基礎上,按照實踐教學“認知-綜合-探索”循序漸進規律,統籌本科四年的不同階段、不同課程的教學內容和計劃,構建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內容協調配置、時間穿插的循序漸進的實踐性教學新體系,完善本科實踐教學環節。

        總之,在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與實踐教學體系過程中,我們應該突出思維方法訓練,加強實踐方法創新,打破課堂教學分門別類、自成體系的教學過程,使不同課程內容自然交融、互相關聯。加強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最終建立特色鮮明的“自然認知-方法實踐-綜合分析-探索創新”循序漸進的課程新體系。

        4.教學方法與方式的創新與探索

        教學過程是教與學雙邊互動過程。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教為學而存在,學又要靠教來引導,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教學方式的改革必然要求和引起學習方式方法的改革。教學方法改革的基本思路是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減少課堂講授學時,增加討論課和實踐課,使課堂教學方式多元化。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增加課堂信息量。積極鼓勵學生直接參加部分教學活動等。我們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培養為目標,針對傳統教學過程普遍存在的教學內容單一、考核方式簡單、教學內容單調、教學過程呆板、缺乏師生交流等不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和創新思維等弊端進行系統改革,形成創新的教學方法與方式。

        對于課堂教學,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靈活地采用孔子型課堂(知識驅動、教師主動、學生能動)、蘇格拉底型課堂(問題驅動、學生主動、師生互動)、翻轉型課堂(基于MOOc的在線學習、課堂質疑)、自主型課堂(程)學習(興趣目標驅動、自主自覺行動、課內課外聯動)等多種課堂教學形式。

        通過教學方法與方式的創新,使教學過程實現五個轉變,即:從驗證性到設計性的轉變;從灌輸式到啟發、討論式教學的轉變;從傳統技術到新技術與傳統技術結合的轉變;從單科性到綜合性的轉變;從認識性、繼承性到創新性的轉變。

        5.建設高素質教師和管理隊伍

        推進教育創新和培育人才,離不開教師的辛勤工作,也取決于教師隊伍的素質。優秀的師資團隊和教學管理團隊是踐行正確的教育教學理念、先進的教學體系以及創新教學方法的關鍵要素。

        應該以深化教師聘任制度改革為重點,加強政策調控,科學設置機構和崗位,實行教師資格制度,實行“資格準入、競爭上崗、全員聘任”,完善教師崗前培訓、在崗學習、國內外進修體系,從而建設一支相對穩定的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應具有合理的年齡結構。重視師資隊伍學緣結構優化,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學緣交叉,改善知識結構和教育背景。對于理、工、農、醫類專業,還要不斷加強實驗教學隊伍建設,形成能夠滿足實驗教學需求、隊伍穩定、專/兼結合的實驗教學隊伍。

        專職教輔/教學管理人員隊伍穩定、結構合理、團結協作、素質高、服務意識和質量意識強。

        高度重視師德師風建設,完善制度,落實措施,不斷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業務素質,不斷促進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教師還應積極開展教學研究,積極參與教學改革與教學建設。

        6.建立一流的教學實驗室

        第4篇:教育心理學認知范文

        摘 要: 自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口語交際概念后,小學語文口語交際學習仍存在誤區。本文從心理認知角度入手,基于科學的口語交際心理認知,探討口語交際與聽說的聯系與區別,為小學語文口語交際的合理學習提出建議。

        關鍵詞: 小學語文 口語交際 心理認知

        口語交際活動主要在聽話者和說話者之間展開,在此過程中聽話與說話活動不斷交互發生,聽話者與說話者身份不斷變化,促成口語交際的正常發生。因此,聽話和說話是貫穿口語交際始終的兩個非常重要的環節,缺少任何一方,口語交際都不得成立,交際雙方還要在交際過程中注意交流的恰當、得體、機敏,使得交流順利進行等。下面筆者將從聽話與說話兩方面的心理認知入手,探討其對小學語文口語交際學習的指導意義。

        一、口語交際心理認知過程

        (一)聽話心理認知過程

        聽話是說話者的聲音在空氣中以聲波的形式刺激聽話者的聽覺器官,引起聽話者的耳膜振動,進而由聽覺神經把這種振動信號傳達到大腦的聽覺中樞。中樞神經細胞活動通過感知聲調和聲音所代表的詞句,并通過辨音、識義、比較、分析、整合等活動接收語言所傳遞的信息。

        聽話的心理認知過程分為三個部分:

        1.言語知覺階段

        言語知覺階段是聽話者在聽話過程中心理認知的第一個階段,該階段是聽話者對聽到的口頭信息進行最初的編碼,即對句子的聲音模式進行分析,屬于聽話者獲得語言聲音的物理屬性。

        2.意義建構階段

        該階段信息中的詞語被轉換成它所表示的意思連貫的心理再現,即以句子表面結構為線索以確定句子的意思。該過程是聽話者進行言語編譯的邏輯思維階段。

        當聽話人聽到一個詞的詞音,并在心靈中產生沉默的詞音之后,他必須從這個詞的語音(無論有聲還是無聲)出發,在大腦中檢索出先前已經存儲在大腦中的相似聲音表象,進而通過已有檢驗所建立的聲音表象與指稱對象的聯結顯現聲音所指稱的意義。在這一階段,將單個語音與整個語音相結合是比較重要的,而在口語交際過程中,如果聽話者對說話人的語音內容比較熟悉,或者比較感興趣,也可以促進雙方的交流。

        3.利用階段

        利用A段是聽話者把意義建構階段得出的信息意思的心理再現付諸實際的過程。聽話者把聽到的意義轉化成表象信息進而作出決定。即如果聽到一個請求:聽話人不僅要知曉說話人表達出的請求意義,還必須決定是否照此請求去做;如果是一個問句,那么聽話人在明確說話人意圖之后也需要決定是否對此問句做出問答等。作為聽話的最后一個階段,既是聽話者對于所聽內容的最后決定,又是聽話者在為轉化為說話者做準備。

        總而言之,聽話的心理認知過程三階段依次發生,但在必要情況下循環往復發生。

        (二)說話心理機制

        說話是說話者的表達和講述行為,是用語言表情達意的復雜“生理―心理”活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說話者的大腦內儲存著概念(或意識事實)和音響表象的聯結,當說話者欲表達某個概念時,概念就能在大腦中生成相應的音響形象;大腦再把同這個音響形象相關的沖動傳遞給發音器官(呼吸器官、喉頭和聲帶、口腔和鼻腔),然后發出聲波。

        說話的心理認知過程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主觀意義建構階段

        事實上,當聽話者理解說話者表達的意義之后,說話者的表達意圖將刺激聽話者在大腦進行意義建構,這是聽話者進行說話的開端,也是聽話者身份轉變為說話者身份的“節點”。

        2.表達動機產生階段

        說話人的主觀意義的生成是表達動機產生的原始動力,而建構意義的初衷是為了訴說。最主要的兩種動機:一是滿足需求,二是得到宣泄。滿足需求表現為說話者想通過說話從交際對象那邊獲得什么,或是物質的,或是精神的;得到宣泄則表現為在與對象進行交流過程中,結合自身在生活中的經驗經歷,或者所思所想被勾了起來,希望向對方陳述自己的想法、觀點、感觸等。

        3.內部語言生成階段

        人們在用口語表情達意時,對于表達意義的符號需要在大腦中模擬,從而形成內部言語,主要由一系列聲音表象構成語音表象流,又稱“沉默的語言”,即我們日常生活中常提到的“打腹稿”。在這個過程中,說話者思維的敏捷性和儲存詞匯的豐富性是內部言語產生的關鍵。

        4.外部語言生成階段

        外部言語是內部言語的外顯存在形式,即說話者通過復雜的“生理-心理”發音系統向外界具體說出的話語。言語信息的抽象語音表征轉化成一套運動指令,由其支配各個發音器官運動,形成連續的肌肉活動,從而產生表達言語信息的聲音序列,同時包括說話者的語速、語調等要素,共同承載說話者的主觀意圖。

        二、小學語文口語交際學習建議

        (一)聽話――學抓主旨

        口語交際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交際雙方之間的交流互動,在小學語文課上,教師應明確了解口語交際與口頭說話的區別,傾聽在交際中承擔了相當重要的部分,可以說沒有傾聽就不存在交際,因此,小學生不僅要注重口語表達的練習,而且要注重傾聽的學習,老師們要注意給學生提供傾聽的機會,教給學生傾聽的技巧等。

        明白交際對方的說話意圖非常重要,這就對聽話者提出了要求。交際者在交流過程中作為聽話者一方時,在聽清對方的語音信息、迅速轉化成自己理解的內容后,要學習從所接受到的語言內容中提取重點,抓住對方話語的意圖,或陳述的觀點、立場,或表達的情感傾向,或提出的疑惑問題等主要信息,并從對方的身體語言、表情變化上揣測說話人的話題方向,以此作為交流的基礎。

        (二)說話――講述談說

        說話根據對說話人要求的高低不同可以將其分為說(say)、談(talk)、述(tell)、講(speech)四個層次。說話的要求最低的為說,即指一般的口語表達,學習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最多的、有最多訓練機會的,也就是說,學生在生活中、課堂上、學校里都有各種各樣的機會去學習說、去訓練說,在量上是沒問題的,所以要在量的基礎上多思考,多總結,教師要引導學生有意識、主動地學習,要愿意表達、敢于表達、積極糾錯。述為陳述、復述,主要將所要陳述的事情敘述清楚、明白。談指的是談話、對話,最大的一個特點是靈活多變,面對不同的情境有很好的判斷和應對能力。講是說話的最高層次,屬于正式的口語交際,說話人有準備、場合中有觀眾,比如演講。在這一層,對于主講人語言的選擇、運用,表達的方式,與觀眾的互動等都有著很高的要求。

        因此,根據說話的這四個層次,學習者口語根據自己的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說話訓練。

        (三)思維鍛煉

        在內部言語形成階段,思維的敏捷性具有關鍵作用,在口語交際學習中,在小學語文課堂上,老師們除了關注口語表達之外,還要多訓練學生的思維,教給學生關于思考的一些方法,讓學生在思維上可以少走彎路,比如語義上的邏輯關系,畫外音的理解,言外之意的理解,事情本身邏輯關系等多方面的內容,不管是學生本人,還是教師都可以在日常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鍛煉。

        (四)語言、文學積累

        語言在口語交際中是不可或缺的“軟件”,是貫穿始終的一條線,詞匯的豐富程度、對語言語感的把握能力是口語交際的關鍵。在這一部分要想聽得正確,說得恰當,需要兩個條件:一是要有足夠支撐交際的口語詞匯儲備量,二是掌握語言的語法規則。這兩個條件,恰好是口語交際所要學習的,也是小學語文課上所學習的,要不斷積累語言詞匯,擴大詞匯量,學會詞匯的正確使用、適用語境,明白語法規則,才能聽得明白又說真切。

        文學知識的積累在口語交際中是錦上添花的部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作為中華兒女,對于本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是不可忽視的,一句名言名句的分量,無疑勝過千言萬語。

        三、結語

        現如今,由于某些Z文教師對口語交際存在誤解,導致口語交際教學存在一些誤區,了解清楚口語交際心理認知過程有助于教師明確口語交際的定義,區分口語交際與口頭表達的實質區別,有助于語文教學過程符合口語交際的教學目標,有助于學生在學習口語交際時更有針對性。口語交際學習非一朝一夕可成,需要師生共同努力,在實際生活和教學中多多反思,多多總結,改進學習方法,從而提高口語交際水平。

        參考文獻:

        [1]安玫.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芻議[J].教學與管理,2011(9):118-119.

        [2]陳曉春.語言交際活動中的理解能力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5).

        [3]董蓓菲.語文學習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4]谷生華.試論聽說機敏的心理要素[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1995(2).

        [5]黃國文.交際能力與交際語言教學[J].現代外語,1993(03).

        第5篇:教育心理學認知范文

        1989年聯合同教科文組織首次提出“創業教育”的概念,1999年,國務院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首次明確提出“加強對教師和學生的創業教育”,加強創業教育核心是培育創新。當前人類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識不斷創新,知識創新已成為時代的要求。創業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創造型人才,知識創新則是進行創業教育的基礎,而知識創新又必須依據科學的規律。從認知心理學的全新視角,探討知識創新的本質內涵和結構等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知識創新的內涵

        研究知識創新的內涵,很自然的前題是要探討知識的內涵。從認知心理學角度而言,知識一般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程序性知識是指有先后順序活動的類型知識,包括一般領域策略性知識和特殊領域策略性知識。一般領域策略性知識又稱“弱方法”,能跨領域應用,可以通過手段的分析法、分解法、遞推法和前推等途徑獲得。相對特殊領域策略性知識而言,它效果較差,時間較長;特殊領域策略性知識又稱“強方法”,主要包括自動化基本功能和特殊領域中決策能力策略。陳述性知識則主要是指關于事實性資料的知識,如人名、地名、名詞解釋以及定理規律等,即會說的知識,包括命題形式、表象、次序和認識范疇等。其中,認知范疇是通過圖式知識即一類事物所共有的特征來識別外推,從而作出快速應對。陳述性知識是學校知識教學的主體。

        知識創新必然涉及創造性,創造性實際上是心理學中最籠統、最含糊的術語之一。創新是指在第一次遇到的情景中,在沒有現成的知識可利用的情況下,通過決策的舉動,將問題轉化為可以解決的形式。創新一般分為真創造和類創造,它們都是一種產生某種獨創性成品的活動。真創造是針對人類的歷史而言,產生了具有人類歷史首創性成品活動;而類創造則是從個體角度而言,也產生獨創性成品,但這種成品在人類歷史上并非首創,而是就個人歷史而言,其成品才有獨創性。真創造和類創造所表現出來的思維認知能力在本質上是相同的。所以,創新實際上是人人皆有的一種潛在的心理能力。

        知識創新是知識的變革。這種變革是對傳統的揚棄,是不斷地革新舊知識觀,制定并提出新知識觀,同時賦予知識新的職能和機制。知識創新是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涉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諸多領域。僅從心理學角度而言,它就涉及觀察力、記憶力、思維能力、想像力、操作力、智力因素和性格、意志、興趣等非智力因素,各種要素之間盤根錯節,相互制約。知識創新就是知識集體結構、功能的改善過程,是一個一體化的復雜的系統漸進的工程。所以,知識創新也是一個艱難的遞進過程,它必須經歷長時間的提煉和凝結,不是一蹴而就的。

        二、程序性知識的知識創新

        程序性知識是會說的知識。程序性知識可用產生式來表現,即一系列條件與反應的有序結構,從而引發行為,在一個已經形成的有效產生式里,行為之中隱含著控制過程。程序性知識可以通過命題過程獲得圖式,和組織化途徑獲得,所以,程序性知識的創新應從圖式即記憶中的命題網絡結構著手,增加表象儲備,以便更有效地形成圖式,對知識進行有意義的分塊,拓展短時間記憶空間,突出提取線索,使知識搜索更富有針對性。明確有關特征,克服無關特征的干擾,并不斷地優化、改善原有的圖式,以形成創新知識的新圖式,通過學會使用知識,并以其為指標,對知識進行有效遷移,進而獲得知識創新。

        掌握技能是程序性知識殊程序知識的知識創新的先決條件。因為自動化技能的獲得,其前提便是掌握子技能。如同準備執行一項復雜的認知操作,若對其中部分技能尚未把握或未達到標準,要成功完成整個操作是不可能的。無論在美國心理學家加涅的學習層次論,還是適應個別差異的“掌握學習”中都滲透了這一思想。加涅從需要傳授的技能中分解出它的子技能,從這些子技能中再分解出它們的子技能,旨在保證讓每個學生學會必要的前提知識,從而為復雜的新的知識創新做好充分的準備。在此基礎上,促進各因素的優化組合,為知識創新創造條件。

        三、陳述性知識的知識創新

        陳述性知識是會做的知識。陳述性知識創新通過組織化和精加工而獲得。所以,從總體而言,陳述性知識的知識創新必須理清已有知識的結構,使原有知識有組織性,通過知識編碼、處理、貯存,形成科學有序的網絡結構知識,從而更有利于形成有體系的組織網絡,有利于形成知識創新的前提條件。從陳述知識的內部要素而言,加強知識創新必須優化命題網絡:研究表明,人腦中存在著命題網絡,但必須進行有效的提煉組合,突出“知識汲”,促進聯想,從而促進知識創新。若個體雖獲得大量的言語信息,但卻沒有將它們表現得井然有序,那么連起碼的理解、調用、篩選都做不到,就更談不上知識創新了。同時,注意知識的表象和次序,這樣打利于節省記憶空間,有利于知識之間的聯結。

        知識創新時常需將陳述性知識向程序性知識轉化,即頭腦中已形成產生式規則,經過相應學習,將原理的陳述表征分為體現在產生式規則中的程序性知識。要實現知識創新,就必須學會使用知識,由陳述學習向策略學習轉變,通過練習,將一定規則的言語陳述轉為指示自己解決某個局部問題的程序。

        四、創業教育與知識創新

        創新不是憑空想像,創新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知識基礎上,也就是說創新離不開知識。同樣,具有創新知識的人,離不開知識創新的技能和策略,這為今天的學校創業教學提出了一個現實性的課題。所以,創業教學應注重以下幾點:

        1 重視教學創新情境的創設和發生機制的生成

        知識創新不僅是一種教育理念,更是一種操作系統。認知心理學認為:僅向學生呈現抽象定義而不提供具體實例,學生就只習得“死知識”,掌握這種死知識的學生是無法進行知識創新的。而學生主體性的形成,必須在一定的情境和環境中進行,這種情境的創設需要依靠教育者特別是教師的努力。知識創新教育下的教師本身就應該是創新人格的具有者。只有教師通過創設學生的主體實踐活動情境,努力促進學生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地發揮,使學生形成自我發動、自我選擇、自我組織、自我輔導和自我評價等一系列自我教育能力,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具有創業素質的人。在這當中尤其要注重程序性知識即動手能力的培養。心理學研究表明,右腦具有填補和產生直覺突破的創造性,左腦則可檢驗直覺和把直覺轉化成其他邏輯語言。如果創業教育能夠改變那種傳統的單純重視左腦的言語思維的做法,加強對動手能力的培養,則“人們不僅能夠體驗到生命智能方面的力量,而且能夠體驗到生命的情感方面的意義”。

        2 擴大學生知識面,增加知識創新和創業教育的表象儲備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沒有足夠表象儲備,知識創新和創業教育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所以,擴大學生知識面,增加知識創新的表象儲備,是知識創新和創業教育的前提條件。作為創新教育的一個基本功,必須增加學生的知識量,擴大知識面,這對學校的學生來說尤為迫切,因為許多學生知識面不夠寬廣。若忽視這一點,只追求表面的創新,那么這種浮躁的創新是沒有根基的,甚至根本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創新。因此,應把擴大學生知識面作為基本出發點之一貫徹落實到日常具體的創業教學工作之中。

        第6篇:教育心理學認知范文

        【關鍵詞】 心理品質 氛圍 快樂成長

        小學教育作為基礎教育,其根本任務是為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打下良好的基礎。小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是人生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智育的目標不僅在于發展和充實技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優美的品質。(蘇霍姆林斯基,1984)”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僅要傳授知識,還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既教書又育人,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擴展視野,從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1. 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氛圍是指課堂的教學氣氛和教學情境。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直接影響到師生的關系,雙方信息和感情交流,乃至整個教學效果,他是教師教學的基礎,是進行創造性教學的必要條件(雷超月,2001)。馬克思說過:“自由是創造的前提?!睂捤珊椭C、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有助于課堂效率的提高,也有助于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

        一群天真爛漫的孩子開始學習英語,畢竟英語不是他們的母語,如果教師發現有的學生對英語不太感興趣,上課不認真聽講,完不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就訓斥他們,批評他們,無形中會給學生形成一種害怕上英語課的恐懼心理。因此,作為一名新課程改革下的英語教師,我們要笑對每一個學生,從多元的角度去評價學生,理解他們的思想、情感與課堂行為,隨時能從“假如我是學生”出發去思考,經常與學生接觸,培養師生之間的情誼,密切彼此的關系。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心理變化,運用適合學生年齡和心理特點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他們在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樹立自信心,品德得到長足發展,從而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學習觀和價值觀。在每節課的Free talk中,Is everybody here?How are you today?What music do you like?……通過回答,讓學生體會到老師和同學的關心。同時也明白應該關心他人。課堂中當同學表現好,老師發sticker時,要求全班都對他說Good!Excellent!Clever!Well done!Fantastic!得獎的同學應說:Thank you,Ms Zhang!對于受表揚的學生來說是鼓勵,下次會爭取更優秀,培養了學習興趣,調動了積極性。對于那些基礎較差、成績不理想的學生來說,老師和學生的鼓勵性語言,對他的合理評價,更是一種積極向上、樹立自信心的有利因素,從而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健康的心理品質。

        2. 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

        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可以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創新思維品質。教師在教學中要轉變課堂教學管線,改變沿襲多年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學科教學模式,代之以“主動,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通過pairwork、roleplay、debate、等多種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對一些朗朗上口的chant、listen and do,富有故事情節的英語課文,可以讓學生來表演,分角色朗讀,在課本劇《Rooster and Fox》中,為了共同的目標,學生們一遍遍不厭其煩的排練著,誰說錯了及時糾正,不會說的虛心請教。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干到自己能夠被尊重,能夠平等與他人相處,要求學生認真傾聽同學的發言,尊重學生的語言成果,不嘲笑別人。課內外互相學習,真誠幫助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在互相幫助中,共同取得智育與德育的進步。在這種有競爭有合作的形式中,我欣喜地感受到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友愛,在為集體爭取榮譽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努力的完善著自己,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溢于言表。

        3. 正確面對學生的失誤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偶然失誤是難免的。如上課時忘了帶書,考試成績不理想,與同學鬧別扭等等。在這個時候,教師一定要理智,切莫感情用事。一要善于理解學生,理解是產生關心和愛的前提,不善于理解學生則很難去關心他,很難產生愛的情感;二是進行角色互換,把自己放在學生的位置上去思考、體驗。這樣一來,就會理解他們,就會想到畢竟他們還是一群年幼的孩子,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過失,應當寬容他們,寬容而不放縱,用親切的他們便于接受的語言開導他們。給學生多一份自信,少一份責備;多一份溫柔,少一份生硬,不要吝嗇有利于加深師生情感的任何舉動,哪怕是一個關愛、信任的眼神。在師生間架起一座理解和信任的橋梁,使教育工作如風似細雨般滋潤學生的心田,處于這種愉悅的人際關系中,學生也就能健康、活潑、愉快地成長。

        總之,在教學中只要我們不固守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模式,以和藹平等、愉快樂觀的態度與學生們一起去探索、研究,激活他們的上進心,強化他們的自信心,一定會使我們的學生形成積極進取、拼搏創新、競爭向上的健康心理品質,從而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

        【參考文獻】

        第7篇:教育心理學認知范文

        一、應針對學生的個性特征進行素質教育

        目前,我國已從過去“閉關自守”的地域性封閉中走出,邁向了面向全球化開放的嶄新軌道。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教育界。中學教育也不例外,教育對象也有了新的變化――不是從前的“墨守成規、逆來順受”的書呆子式的學生,而是“有棱有角,有點霸氣”的時尚兒。教師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樣“用大喊三聲,就鎮住了”的簡單粗暴的家長式的教育方式來對待學生,而應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及年齡特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了解尊重學生心理活動的基礎上,采取“順藤摸瓜”有理有節的愉悅式的方法進行教育。讓學生在適意舒坦的氣氛中學習,受到教益、啟迪。簡言之,就是要根據學生的認識、學習、行為等的規律去做工作,促其產生自覺、自律的潛在學習心理,方能事半功倍,持久生效。

        二、應在尊重學生“學習心理”的基礎上進行素質教育

        中學時期的學生朝氣蓬勃,求知欲強,洋溢著開拓進取的氣息,最厭惡老生常談、干巴巴的說教及消磨時間的繁重課業負擔。此時,教師不能忽視學生的心理、生理方面的承受能力問題。教學時,應該熟悉教材,盡力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同時錘煉語言、說話藝術,盡量做到說文講課解義釋意之精當、事例切題生動可感。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嚴格遵循學生的“學習心理”原則。教師的“原始職責”就是充分地指導、幫助學生挖掘出上述學習“要素”,使他們樂意學習,情愿接受教育,如此,效果就會有顯著的不同了。

        三、應針對學生伙伴歸屬心理進行素質教育

        中學時代的學生“伙伴歸屬意識”或朋友聚集意念很強,在一起時常常喜歡有較統一的舉動,戴同樣的服式鞋帽,做同樣的游戲等,甚至出現類似于“小團伙、哥兒們義氣”等現象,這都是他們伙伴歸屬心理的自然流露。若花點時間了解他們的心理特質就不會認為他們在一起就是搞“小團伙”與教師對抗或斥責為“哥兒們義氣”作祟,要加強師生心靈的溝通、感情交流,做出切合實際的判斷,減少工作中的失誤和障礙。同時,教師應對學生進行遵紀守法教育,可請法制干部進行法制講座,還可邀請與他們同齡的在押“少年犯”來“現身說法”。

        四、應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素質教育

        由于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學生中常出現這樣的“熱”、那樣的“族”,諸如迷戀網吧、玩游戲、看武打言情小說、集郵票、追星等行為。教師若一律簡單地不加分析引導就斥責為不務正業,妨礙學習,對學生是不公平的。因為此期間的學生有喜歡收集紀念物品和崇尚偶像的熱切愿望,是好奇、興趣、欲望所涌動之時,不能一味責怪他們。只要不是“喪志”,便可放心。當然,為了朝“德智體美勞”興趣方面引導,可舉辦名人偉人、文學名著、科普知識等講座,參觀各種博物館、展覽館,組織春游、秋游,領略祖國風光,收集動植物標本等,陶冶他們的情操,增長他們的課外知識。這一系列的課外、戶外活動會大大促進學生的興趣愛好朝“素質教育”的要求方面發展,將減少低級趣味的萌發率,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五、應針對學生性心理、生理特點進行素質教育

        第8篇:教育心理學認知范文

        關鍵詞:新課改;師范歷史教學;人文素質教育

        G652.4

        大力開展人文教育是深化師范院校教育改革、提升與人質量的重要途徑,在師范院校教育中必須加強人文素質教育,這已經是當前世界很多國家達成的共識,師范院校教育不僅要教給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還要引導其通曉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深入了解當代中國及世界,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培養他們的歷史思維能力,這樣才能更好的迎接來自社會的挑戰。

        一、師范歷史教學與人文素質整合概述

        歷史學習過程中學生認知過程發展主要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感知歷史材料的階段,這一階段形成了對歷史現象的個體表象認知,同時以此為基礎展開事實判斷;第二階段是以第一階段為基礎,重點對歷史事實的內外聯系進行考察,構建起明晰的歷史線索,然后擴大到運動的網絡結構總,針對歷史運動展開動態過程跟蹤,重點在于對歷史運動局部過程的考察,將歷史事實的本質揭示出來;第三階段以前兩階段為基礎,經過歸納、演繹及推理等方式總結出歷史發展基本規律,在此基礎上形成對人類歷史的整體性認知,提升自我獨立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師范歷史教學在人文素質教育中通過對各目標體系的整合,在結構上形成聚焦點:從橫向結構來看,通過整合形成了一種弘揚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的心理品質,注意對個體潛能的開發;從縱向結構來看,第一階段學生需要借助想象與形象思維,利用圖片、文字及實物,形成對歷史人物形象、具體歷史事件的感知,這為奠定道德審美情感基礎提供了重要條件;第二階段學生從“事件的歷史”感知逐步發展到“綜合的歷史”感知,同時這也正是學生歷史認知的主要階段,這一階段充分體現了學生對歷史、對社會的認知。

        二、師范歷史教學實施人文素質教育應抓的幾個方面

        整合歷史教學目標和人文素質教育目標構成了結構聚焦點,在歷史教學中該結構聚焦點為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施提供了系列性的子目標,通過對這些子目標的進一步分析與整合,可以歸納出人文素質教育實踐對歷史教學起到的重要作用,具體來說師范歷史教學中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施,必須將以下幾個方面工作抓好。

        1.實施歷史文化傳統教育

        在師范歷史教學過程中實施傳統文化教育,首先應注意遵循傳遞歷史文化的結構性規律。例如在講授南部農耕文化與北方游牧文化相融合、沖突,在中國歷史上構成了特殊的規律性發展時,其教學結構應該以游牧――農耕人們不同的生活、生產方式為主要線條,從民族地理位置變遷到互相征戰,從中總結出文化變強的內涵,闡明這些因素在歷史長河中起到的交替性作用,并在此過程中從生存適應、創造審美等層面結合,形成了基于傳統文化的民族精神。其次,充分體現了傳統文化的民族性,歷史傳統文化將名族的歷史聯系起來,充分體現了民族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彰顯了民族的存在及生命力。民族精神也是傳承個體精神的重要途徑,它是個體發展中形成社會道德理念、人生理想及愛國主義觀念的重要源泉。在歷史教學中必須充分重視對民族文化歷史的介紹和講解,在此基礎上形成個性鮮明的民族意識,為歷史活動賦予生命意義。

        2.積極培養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表示人重視發揮自我的主體性,利用多種心理功能完善和發展自我,良好的自我意識可以幫助個性精神及首創精神的發展,為個體創造提供源泉。歷史教學中展現了歷史舞臺中的偉大心靈和動人事跡,這些人在生命存亡之跡表現了偉大的自我,學生可以通過這些感人的事跡感知自我精神的創造。例如,中譚嗣同面臨保守派的鎮壓,在面臨殺身危險的時刻,經歷了危機關頭痛恨賣友求榮、意識到要保存維新力量以求東山再起的思想過程,最后他認識到所有變法都要通過流血犧牲來喚醒國人,于是他毅然決然的犧牲了自己。從中學生可以體會到歷史人物的理性與感性意識,學習歷史的過程就變成了他們豐富自身情感的過程,利用潛意識構成了復雜的、生動的自我意識,為學生提供了生動的歷史經驗。

        3.培養個體開放的創造力

        在認識范疇中創造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知識和技能兩方面內容共同發展的結果,人類的創造性思維構成了創造力,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學生的創造力分成對歷史事實的觀察力、對歷史發展過程的分析能力以及歷史學習過程中的各項實際操作能力等部分,在歷史教學中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注重他們主動性、創造性的培養,引導其戰隊歷史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給出問題的改進性意見。例如,在學習古代農業生產工具的發展歷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們展示不同社會時期的農用工具,引導學生對這些工具M行觀察,并歸納出不同工具類型的發展線索,然后將這些線索應用于歷史環境的分析之中。通過對學生形象思維、想象力的培養,對古代工具進步及歷史發展的過程進行總結分析,從中抽象出社會生產力的一般發展規律。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形勢下要想深化歷史教學改革,我們必須構建起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課堂,這樣才能激發出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熱情,同時還要注意將歷史教學和現代信息技術結合起來,生動的再現出歷史的人文魅力,促進社會的健康和諧發展,提升學生的精神品格,同時引導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弘揚人文精神、強調個性與創新??傊?,師范歷史教學通過傳統文化教育和創造力啟發,為學生未來成為教師、形成個體人格奠定了堅實的人文素質基礎,對于文化與人格的傳遞與改造起到了重要的傳遞性作用。

        參考文獻:

        [1]楊偉,白前靜,段謨發,梁娟,吳境. 新課改背景下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初探――基于農村初中歷史教學現狀的思考[J]. 滄桑,2011,01:147-148+156.

        [2]蔡寶來,晉銀峰. 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現實境遇與未來抉擇[J].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1:92-102.

        第9篇:教育心理學認知范文

        關鍵詞: 創新人才 高校教學 管理體制

        一、構建本科生研究性學習課程體系,優化課程結構

        1.建立和完善學分制下的高校課程管理體系。

        要建立課程管理委員會[1]。課程管理委員會由各個學科中的教授、教學管理人員、學生、用人單位組成,主要負責課程的設置、審核和管理。課程管理委員會主要分兩級設立,一個是學校層面,另一個是院(系)層面。學校層面設立的課程管理委員會主要負責全校性的公共必修課和公共選修課;院(系)層面設立的課程管理委員會主要負責全院性的學科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課程管理委員會中既有懂管理方面知識的人,又有懂高深專門知識的專家,既根據市場需求,又根據學生需求,使管理委員會發揮組織、指導、評估、協調、宣傳的功能。

        2.課程體系應設置一定比例的本科生科研學分。

        將本科生科研納入本科生培養計劃,參加科研是本科生教學計劃的一部分,凡達到一定要求,參加科研的本科生便可得到科研學分??蒲袑W分的設立,使本科生盡早接觸“真刀真槍”的科研,對加快提高本科生的創新能力及日后更高水平上的科研將大有裨益。

        3.構建研究性學習課程體系,優化本科生課程結構。

        全面科學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可以通過設置三個課程模塊組構建完善的研究性學習課程體系[2]。(1)新課程模塊:按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和要求建立起新的課程,從課程目標、課程實施到課程形式等都應圍繞“研究”這一核心詞匯進行;(2)專業課程模塊:專門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而設置的課程,培養學習者進行研究性學習所必須的研究方法,訓練研究能力,端正研究態度,提高研究意識,提升研究素養;(3)研究性課題模塊:為學習者開設研究性課題,圍繞某個主題建設綜合課程,讓學習者有機會運用他們的研究性能力去研究真正的專題。

        4.適當開設綜合性課程。

        綜合化是當今課程發展的一個新的趨勢,日本、加拿大、德國、法國等國家都開設了不同形式、不同數量的綜合課程[3]。當代許多重大科學問題即全球性社會問題,如人口增長、環境污染、生態保護、能源消耗等為題都需要綜合治理,要求課程內容必須具有跨學科的綜合性質。只有重視課程的綜合化,才能向學生提供一個合理的知識結構,使學生的認識不僅符合科學綜合化的要求,而且富有創造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更好地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

        5.開設一定數量的創新理論、技能的課程。

        創新理論與技能是構成大學生創新素質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大學生通過創新技能的訓練,可以提高創新思維速度,拓寬創新思維廣度,擴大創新思維深度。美國麻省理工學az院早在1948年就開設了“創新力開發”課程。日本自上世紀50年代中期,各縣都創辦了“星期天發明學?!保?974年又創辦了“少男少女發明俱樂部”,開展了創新思維的訓練。學生經過學習培訓以后,發明創新的效率提高10倍。

        二、完善實踐教學管理制度,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1.完善實踐教學管理制度,提高學生科研實踐能力。

        根據專業教學特點,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應安排一定時間的專業野外實習、生產實習、課程見習、專業考察等,鞏固和強化學生的專業知識,拓展專業視野;根據課程需要設計實驗內容,實驗教學成為學生驗證、鞏固所學知識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增加社會實踐項目,加深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密切學生與社會的聯系,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研究社會的能力。

        2.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創建新型的教學網絡。

        社會經濟發展是教學內容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大學教學與社會經濟實踐相聯系,使教學內容具有活水之源,而且可以形成一個完備、開放的教學過程,彌補學校培養人才的不足之處。將課堂教學和完成科研、生產任務統一于一個過程之中,充分發揮學校與科研單位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各自優勢,形成一個適合人才培養的開放的教學網絡。

        3.建立雙向教師流通機制,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搭建平臺。

        高??梢云刚堁芯繖C構、產業部門的科研人員擔任教師,產業部門可聘請高校、科研機構的教師擔任生產項目負責人。建立這種雙向教師流通機制,可以很好地整合產、學、研各部門的人才資源,為教師隊伍的成長提供一個更廣闊的平臺。

        三、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生創新活動,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

        1.教學管理體制的創新。

        學校管理者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科研機會,在科研中使學生體味科學道路的艱辛與快樂,吸引學生參與學術研究,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學資源、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和雄厚的科研實力,為學生提供科研訓練平臺,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許多高校規定學生參加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項目應給予相應的學分;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可參與課題研究,參加國內、國際學術會議等各種學術活動。例如湖南大學的大學生創新計劃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學好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參與創新研究,接觸工程實際,鍛煉實踐能力,培養創新意識。

        2.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生創新活動。

        舉辦豐富多彩的創新活動,把創新實踐寓于活動之中,在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如國內外有的高校舉辦的“創新俱樂部”、“創新社團”“各種學術沙龍”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學校還可以委托這些創新團體完成一些科研項目。

        四、建立嚴格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1.加快考試改革,完善評價體系。

        加快考試改革,使考試制度規范化、考試內容多元化、考試形式和題型多樣化、成績構成多樣化、成績評定科學化,注重考察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荚囆问綉鶕n程的特點多樣化,除傳統的筆試外,還應增加開卷、半閉半開卷、口試、討論、撰寫論文、產品設計、產品制作及實驗操作或制作等,并根據專業特點和課程性質,提倡多元化的考試評價方法,探索科學評判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體系,嚴格平時考查,成績構成多樣化。

        2.積極探索學生參與教學管理的途徑。

        配合“選課”制,教學管理部門在每學期開課前將必修課、選修課及其授課教師基本情況予以公布,供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選擇。學??梢杂“l選課指南,包括選課原則、選課辦法、選課程序、時間安排及選課單等;組建由學生組成的教學信息員隊伍,通過電子郵件、書面調查報告、當面匯報等形式向教學管理部門和有關人員反饋教學信息;建立學生關心和參與教學研究制度。吸收學生參與教學研究,與教師一起對教學中的矛盾和問題進行研究和討論,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4]。

        3.促進高校管理人員的專業化水平。

        高校應定期對管理人員進行培訓,派管理人員到兄弟學校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把工作做細、做精,使之成為行家里手,同時還鼓勵他們在自身崗位上爭先進、搞創新,對作出突出貢獻的要給予一定的獎勵,逐步形成一個有力的高質量的創新型管理團隊,為高校創新人才培養工作的開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鐘麗萍.完全學分制下的高校課程管理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6,5.

        [2]張洋.基于大學本科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管理制度改革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7,5.

        [3]史玉環.高等學校創新人才培養與路徑選擇[D].山東師范大學,2008,4.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三级在线观看 | 五月天在线亚洲 | 亚洲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成E人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视频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欧美日韩在线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