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教育教學知識和能力范文

        教育教學知識和能力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育教學知識和能力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教育教學知識和能力

        第1篇:教育教學知識和能力范文

        關鍵詞: 中職教育 創新能力 實踐能力 培養

        “以德育為核心,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是我國當今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流。其中關于創新能力的培養尤其引人注目,成為教育界內外關注的熱點。國務院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明確指出:“我國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應以培養社會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熟練勞動者和各種實用人才為主。”以此培養目標為指導的中等職業教育教學目標,必然要求培養大量具有實際動手能力、操作能力,適應生產、服務、經營、管理等第一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這一部分人才經過職業學校系統的學習,除掌握一定的技能外,還必須樹立科學思想,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應用這些思想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能力。

        根據中職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特點和要求,我們在文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實訓課有機結合的課程體系中,營造良好的“創新、實踐”氛圍,構建“創新、實踐”的課堂教學體系和評價體系,進一步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組織開展各種自主創新活動和實踐操作活動,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營造“創新、實踐”的學校育人環境

        學校“創新、實踐”的育人環境包括人和物兩個方面。這里的人的環境主要指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學校的教育模式和人際關系(尤其是師生關系)等;物的環境主要指學校的校園環境和教育教學設備等。這些環境對學生有巨大的陶冶作用,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前提和基礎。

        1.樹立適應時展的教育教學新觀念。

        針對職業學校學生成份相對復雜、問題學生相對集中、學習基礎和行為習慣相對較差的現狀,我們根據“創新、實踐”的主題要求,針對教師在教育教學觀念上普遍存在的問題,著重引導教師更新以下觀念:第一,學生觀。首先,學生是獨特的人,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作為職業學校的教師要在思想上尊重學生的獨特性,在實踐中發展和完善學生的個性,因此,我們要引導教師樹立“沒有不成才的學生,只有不成功的教育”的教育觀。其次,學生是發展的人。雖然職業學校的學生大部分問題很多,但教師不能就此喪失教育的信心,在教育教學中更要關注學生的閃光點,關注學生內在進步發展的需要和傾向,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承認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堅信每個學生都可以獲得成功,承認他們是處于發展過程中的人,允許學生犯錯誤并幫助其改正錯誤,不斷促進其進步和發展。第二,實踐觀。職業學校的學生兩年后就要頂崗實習,如果在校期間缺乏實踐,就會直接導致學生的創造力下降。因為人才內在素質的形成與提高有賴于外部環境的影響,沒有必要的外部條件起作用,人才的創新能力是無法形成的。所以,我們近年來積極主動抓項目,爭取國家或省上職業教育專項資金,建成裝配18個實驗室的省級“電工電子與自動化”專業實訓基地,中央財政支持的職業學校基礎能力建設項目綜合實訓樓,充分利用這些條件,盡可能多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動手的機會。在教學中交給學生一些富有探究性的實踐任務,使學生具有開展探索性活動的廣闊空間,并不斷激勵和強化學生成為發現者的愿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第三,自主觀。自主與創新兩者不可分割,自主是創新的前提,沒有自主就談不上創新,而沒有創新也就無從展現自主。只有自主與創新的完整統一,才能培養具有進取性、創造性的人格精神。第四,多元觀。職業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在普通教育中,人們賦予的創新內涵過于狹窄,認為創新能力僅僅局限于功課全優者,相對而言,學業平平,但在其他方面(如人際交往、管理、組織等)表現得突出的學生則被忽視。顯然,傳統教育的創新觀在一定程度上是創新一元觀。其實,創新具有多元性,既表現在學生學業上,又表現在非學業上。這就要求教師積極關注、發現并培養學生創新潛能所表現的各個方面,識別他們多種多樣的創新潛能,以培養出更多的富有多方面創新能力的人才。

        2.創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和現代化的教育條件。

        近年來,我們非常重視校園的綠化、美化、凈化工作,對教學樓門廳、男生公寓樓進行重新裝修,對校園馬路統一整飭、命名,拆除舊校門興建現代化新校門。學校環境優美,布局層次分明,錯落有致,達到了“五有五無”的要求,學校獲市級信息化花園式學校、省級綠色學校榮譽稱號。同時,我校實施“教學條件現代化工程”和“校園宣傳網絡工程”,裝配了多媒體教室、網絡教室,安裝了校園調頻廣播系統和校園網系統;通過“校園之聲廣播”為主陣地的校園宣傳網絡,大力宣傳政策法規、職教動態、國內外時事、辦學成就、招生就業信息、學生就業典型、校園新事等方面的內容,全方位營造校園文化生活氛圍。

        3.建立民主、平等、和諧、開放的新型師生關系。

        近年來,學校大力倡導建立民主、平等、和諧、開放的新型師生關系,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努力放下主宰者的架子;改變動不動就辱罵、變相體罰、甚至體罰學生的性子;改變一本正經、嚴肅有余的樣子。讓教師從內心里重新審視教育理念,由衷地體現新型育人觀,自然地允許學生對課本、教師、優生等發表不同的意見和看法;寬容學生學習過程、紀律方面出現的錯誤和“不規行為”;理解學生學習中的感受、想法和要求;參與學生課內外活動,讓學生參與評價。

        二、構建“創新、實踐”的課堂教學體系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渠道。傳統的課堂教學不利于培養職業學校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我們重視引導教師樹立新的課堂教學觀,努力克服傳統教學的弊端,從教學原則、教學模式、教學手段三個維度,重新構建“創新、實踐”的課堂教學體系。

        1.“創新、實踐”的課堂教學原則。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突破單純注重知識灌輸和智力培養的局限,把培養學生熱愛專業的興趣放到重要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學校各方結合現實,創新教學理念,在文化課為專業課服務、專業課為實習課服務和理論夠用、技能實用的教學思想指導下,按照基礎性、實踐性、創新性、現實性、市場化的具體要求,組織教師在深入鉆研教材、研究學情和分析職業崗位能力素質要求的基礎上,研究制定出了《文化課教學目標設計方案》、《專業課教學模塊化設計方案》和《公共技能訓練標準及考核辦法》,包括語文、數學、英語、職業道德、專業理論課、專業技能課共16科27個具體方案,明確了文化課、專業理論課應知應會內容,技能訓練基礎課題、專業課題、綜合課題模塊,達到的標準,考核的辦法,使其成為學校開展理論教學、技能訓練、考試評價的重要依據。在《模塊化方案》指導下,建立了文化課、專業理論課題庫,形成了質量評價體系,實現了質量評價的科學化;開展了以普通話、鋼筆字、英語口語、專業技能為主要內容的,以技能比賽、操作表演、作品展示為一體的技能集中訓練集中鑒定工作;強化了實訓教學,優化了實訓課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實訓條件,形成了教務處、專業組聯手,專業課教師聯動,學生之間互動,日常檢查跟進,技能考核制度落實的實訓教學管理機制;改革了專業課作業設計與批閱制度,由完成理論作業變為完成實習報告,注重過程,突出方法要領,提高實訓效率。

        2.“創新、實踐”的教學模式。

        我們根據中職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要求,堅持以“能力為本位”的原則組織教學,結合各課程學科特點,收集整理提煉加工出了“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法、課題制教學法、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行動引導型教學法、五段教學法”等七種適合職教特點的新教法。學校將這些新教法基本要求和具體方法編印成冊,組織廣大教師認真學習、體會、領悟、試驗、運用,更新了教學觀念,放活了課堂教學,實現了四個轉變,即:教師教學觀由教師的單一型、絕對權威型向一專多能型、行為引導型轉變;學生學習觀由被動接受、述而不做的模仿型向主動實踐、手腦并用的創新型轉變;教學組織形式由班級固定教室、集體授課向課內外專業教室、實習車間、小組化、個別化學習轉變;教學手段由口授、黑板加簡單電化教學向多媒體、網絡化、現代教育技術轉變,構建起了教、學、練相互促動,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邊學邊做的課堂教學新模式,有效解決了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促進了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

        3.“創新、實踐”的課堂教學手段。

        課堂教學手段多樣化。在教學中,我們重視運用錄音、錄像、VCD、電腦、多媒體課件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和故事引入、情境創設、圖片圖表、形象描繪、演示實驗、表演操作等形象化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的效果,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課堂教學手段現代化。目前,以現代教育技術為核心的網絡教學、多媒體教學正在開始改變我校課堂教學的面貌。這些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激活了課堂教學,使傳統的主要依靠教材和教師講授的教學方法,逐步被充滿個性化的開放式的教學方法所代替。同時,網絡、多媒體中的圖像、文本、聲音、動畫等多樣化的信息給學生學習注入新的活力,可以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創設輕松、交互、動態、開放的教學環境,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更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探索“創新、實踐”的教學評估模式

        評價具有鑒定、改進、激勵、管理、研究等功能,正確和科學的評價機制對培養中職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我們對學生的評價一改過去“以分論人”的做法,制定評價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具體標準,逐步探索“創新、實踐”的教學評價模式。

        第2篇:教育教學知識和能力范文

        關鍵詞:人文素養 文本 合作 探究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036

        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就是讓部分完成初中義務教育的學生進行職業技術崗前培訓、運用當前職業教育理論與企業操作實踐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發展,為我國企業一線造就合格產業工人。中職語文作為學生基礎文化課程就是要減少語文學科本位內容,把職業教育特色顯現出來,從聽說讀寫上下功夫,務求真實,按照語文教學規律,讓學生掌握職業生涯中日常生活和工作崗位需要的現代文閱讀能力,應用文寫作能力,社會交際語言表達能力。筆者認為在中職語文閱讀教學中實現學生職業能力正是這一目標的顯現。要實現學生職業能力得到提升,筆者通過自我的教學實踐,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 積極營造體驗氛圍,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讓學生的精神境界得到熏陶和感染

        實現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就是讓職業學校語文教師要從基本的語文教學方法入手,讓學生養成自我自主學習和在學習生活中運用語文知識的良好習慣。鼓勵學生敢于吸收語文的文學精髓,提升自我道德修養和審美意識,在語文國學文化的熏陶下,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得到提高,有意識地加強專業思想和專業能力培養,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逐步形成個人良好人生觀、價值觀、健全的人格,促進職業生涯發展。中職語文教學是一種平等和諧的師生、生生及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交流活動。教師應注意營造和教學內容、教學風格相吻合的教學氛圍,也就是傳統教學所提倡的教學情境。體驗氛圍的營造,可以使學生較快地進入狀態、角色,或如同身臨其境,或心靈受到震撼,或激情澎湃……例如詩歌教學就可以通過音樂來營造氛圍,如在教學《沁園春-長沙》時,可以用《黃河大合唱》、《生命交響曲》作背景音樂,使學生從樂曲中感受那種豪邁氣勢,從而激發他們的激情,誦讀時充分表現出了自信和豪情。

        2 讓學生與文本進行真誠對話,促進認知,善于思考與創新

        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得到保護與尊重,心懷學生是主體,是教學中心,讓學生各施其才、各盡所能、各有發展。這就是當前社會教育中“以學生為本”的現代教育教學理念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體現。讓學生與文本真誠對話,促進認知。如我在教學《好學片片》(中職語文第一冊)時引導要求學生仔細去閱讀,感知文章從哪幾個方面來描述流浪老人形象的,從而把握流浪老人的性格特點和他具有的個性思想品質。學生就可以在文本信息中篩選出描寫流浪老人的句子,把這些信息整理、加工、分析,為此把握筆下流浪老人的形象,讓自己與文章作者寄予流浪老人的思想感情融匯貫通,學生在與文本進行對話升華知識的同時又養成善于思考的好習慣。

        3 讓學生與教師平等對話,敞開學生心扉,增強語言表達能力

        職教語文課堂,要讓學生喜歡就得“努力把課上得情趣橫溢”,魏書生則明確向自己提出“每堂課都要讓學生有笑聲”。我在職高綜合班講授《胡同文化》時,結合課文中“北京人方位意識強,老兩口睡覺,老太太嫌老頭子擠著她了,說‘你往南邊去一點’。”我在同學們風趣的笑聲中提問:“假若在我們龍泉,在這種情況下會怎樣說呢?”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同學們紛紛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樣有創意的課教師上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有如《再別康橋》一課中對“作別西天的云彩”,可以這樣講解:教學傳統詩中一般別離詩離別的是人,而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讓學生對生活中告別對象由人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千言萬語叮囑的俗套,給人獨具匠心之感。學生有了興趣就會躍躍欲試,在教師期待的眼光中會留下精彩的話語,從而增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4 學生主體間進行合作、交流與探究,充分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其創新精神

        中職語文教學改革,要注重以能力為本位的根本目標。閱讀中的想象,就是要培養學生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能力。如教學《為自己高興》一文時,我在學生閱讀時提出:有人認為“不要為自己定下不可觸及的標桿”就是不要給自己壓力,然而這樣久而久之就會在工作上沒有進取心,最終落伍。這樣觀點對嗎?作為一個職高生,你如何看待?”當時課堂交流活躍,很多同學都認為“不要為自己定下不可觸及的標桿”就是不要給自己壓力是對的,但人生總要有目標,有時需要壓力,關鍵在于自己把握;有的認為人一輩子過得幸福高興就行,給自己太多壓力是自找麻煩;還有同學說有壓力才有動力,有遠大的理想才會有光明前途,更有學生拿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來進行論證……此時老師在學生思維充分打開時,就要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讓課堂交流與探究變得更深刻。

        5 教師要引導學生讀懂文本空白,加強專業思想和專業能力培養,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我們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不確定性”和空白進行專業思想和專業能力培養訓練,讓學生懂得“作品”與“產品”一樣,幫助學生利用期待視野去填補“產品”空白,就能把自己理解推向更高的境界,從而提高學生的職業思考能力。如閱讀教學《喔,香雪》一課時老師這樣引導:“如果你就是文中那位美麗淳樸的香雪姑娘在得到鉛筆盒后回到自己村莊后她將發生什么變化?鉛筆盒會與其他姑娘一起分享嗎?”“通過學習該文后對你以后工作和就業以及人生處事會產生那些影響?”同桌為一組,一人提問一人回答,看誰想的問題多,看誰回答得更準確,答案越多也越說明學生讀懂文本空白能力在增強,從而提高學生的職業思考能力。

        第3篇:教育教學知識和能力范文

        關鍵詞:能力為本;工學結合;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

        一、引 言

        2006年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這是高等職業教育理念的重大變革。文件還指出:“高等職業院校要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提高課程教學質量。”那么高職公共英語作為高職的一門主要基礎課程,如何適應“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要求,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職業英語能力,實現與就業市場的對接,這是高職院校英語教師應該認真思考和不斷探索的問題。

        二、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的現狀分析

        1.教學模式現狀

        教學模式陳舊,教學方法呆板,不利于實現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目前,高職公共英語常見的教學模式仍然是“詞匯+語法”或者“段落解釋+翻譯”,教師在課堂上仍然是“滿堂灌”和“填鴨式”教學。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缺乏技能訓練。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根本沒有也不可能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教學方法呆板,手段單一,學生的積極性不高,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和英語運用能力,從而限制了英語教學的進一步改革與發展,課程的實踐性在這種教學模式下也難以實現。

        2.學生現狀

        與傳統本科教育相比,高職院校的學生英語基礎薄弱,并且參差不齊,自主學習能力不強。高職院校從2000年擴大辦學規模以來,生源的整體素質不斷下降,生源也較為復雜,大部分為普通高中畢業生,也有對口升學的中職生,甚至還有技校生。縱觀這三類生源,學生的英語水平尤其是聽說能力極差,另外由于前期教學階段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得這些學生在高職階段出現學習目標不明確、興趣不足、學習效率低下等消極狀態。有些高職學生已經完全失去了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信心,他們的“不合作”給公共英語教學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也阻礙了高職英語課程從傳統的基礎理論模式向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模式的轉變。

        3.教師現狀

        高職英語教師大多畢業于英語語言文學專業,所學的英語文學性和知識性比較強,雖然具有良好的教學能力,但卻缺乏專業知識,對高職學生的目標崗位更是不甚了解。根據同類高職院校英語專業師資調查,有近90%的教師相關專業知識有限,部分教師僅是自學本專業知識,根本沒有企業實踐經驗,未能真正達到“雙師”要求。對于大多數高職公共英語教師而言,“工學結合”、“能力塑造”、“職業培養”都是比較新鮮的概念,不僅感到陌生,甚至有些抵觸。因此,師資隊伍培養的首要任務就是對教師進行一次“工學結合”新教學模式下公共英語教學理念的洗禮、課堂角色的轉換和教學方式的改革,使高職英語教學更好地服務于“產學研結合”,在培養專業性高職人才時更具目的性和實用性。

        4.教材現狀

        高職院校在選擇英語教材時,沒有統一的標準,缺少與中學英語教材的有效銜接。有的教材內容過于簡單,重復中學內容,難以達到高職培養要求。有的教材模仿本科學科性教材設計,主要體現文學性和西方文化,教材缺乏實用性和職業化場景設計,完全不能體現高職的教育特色。這樣的教材忽視了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學生在英語課上一味地記筆記、做作業,英語應用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和有效的訓練。

        三、高職教育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的內涵及意義

        “工學結合”教育模式最早出現在英國,它將理論學習與真實的工作經歷結合起來,從而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是學生“學中做、做中學”的新型的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教育模式。高職院校“工學結合”的教育模式在國外較為廣泛,例如:澳大利亞的合作教育、德國的“雙元制”模式、日本的“產學合作”教學模式和英國的“三明治”教育模式等。

        隨著這一先進教學理念在全球的推廣和實踐,教育部(教高[2006]16號)文件明確指出:要大力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其核心是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為本位,以技能為中心。具體來說,“能力為本”的教育思想是在全面分析職業活動中從業人員所進行的活動內容、所需要的素質基礎上,培養學生熟練完成工作任務所需要的能力,使學生具備從事某一行業所必需的職業能力。“工學結合”是要求學習過程體現工作過程,要以工作為中心體現工作崗位,將學習過程與崗位、職業相結合,同時要明確工作過程中所需要的能力要求。

        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是校企雙方能夠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一種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體現了“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體現了“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指導思想。

        高職公共英語作為一門基礎課,在教學改革中要體現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與職業崗位所需知識和能力的有機結合,幫助學生提高職業綜合素養,并具備一定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而體現高等職業教育“工學結合”的特點。

        四、“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

        1.教學模式的改革

        《高職英語教學要求》提出:高職英語的教學要融“教、學、做”為一體,構建適合學生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傳統的“三中心”教學模式(即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已不適應時代、社會和高職院校培養目標的要求。教學模式的改革應以工學結合為導向,采用新的“三中心”教學模式(即以社會需求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主題為中心)。在課堂上要轉變傳統的師生角色,由教師主角轉變為學生主角。為確保“工學結合”模式下的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順利推進,首先必須讓學生做主角,才有機會在課堂上盡情發揮和表現,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在教學方法上,采用任務驅動、情境教學和項目教學等方法,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語言技能的培養和語言能力的構建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在仿真的英語工作情境中進行聽、說、讀、寫、譯等方面的語言實踐訓練,增強教學過程的實踐性、職業性和開放性,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學習與崗位要求的對接。

        2.教學內容的改革

        高職公共英語的教學內容不能脫離學生未來的職業崗位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要求,因此有必要重新整合和設計教學內容,實施模塊化教學,加強教學內容的實用性。根據語言學習規律,教學內容應該由易到難,從日常生活到社交活動,再到工作就業,因此,教學內容可劃分為“生活天地”、“社交活動”和“工作就業”三大模塊。“生活天地”學習模塊的內容包括:家庭、節日、購物、食品、問路、醫療、天氣、旅游;“社交活動”學習模塊的內容包括:問候、約會、訪友、邀請、點菜、聚會、送行、婉拒;“工作就業”學習模塊的內容包括:求職、面試、培訓、公司介紹、商務會議、商務禮儀、專業術語、行業英語。

        在講授這些內容時,教師應讓工作成為學生的學習內容,給學生設置以后從事某一職業可能遇到的典型問題,并引導他們逐一解決。針對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教師應當設置一些貿易洽談、商業談判的情境,提供話題內容,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教師加以指導。針對機電工程專業的學生,教學應包括閱讀機械結構的英文說明書等內容。

        3.英語師資隊伍建設

        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成功需要一支理論教學水平高、實踐教學技能強的專兼教師隊伍,基礎英語教師應做好向專業方向的轉型。以下舉措可以大大提高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師的職教能力:(1)開展培訓工作。通過有針對性的培訓,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開闊教師的視野,改變教育教學觀念。(2)深入到相關企業鍛煉,熟悉企業的運作、工作內容和各個崗位的能力需求。依托大中型企業,共建“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完善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制度。(3)開展教學研究,加強交流和溝通,提高課堂設計能力。組織教師開展多種形式的教研活動,如集體備課、同行聽課、同行評教等,切實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水平。(4)深入到學生的專業課堂,學習專業知識。高職英語教師必須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可以向專業教師請教,最好能深入到專業教師的課堂,與學生一起聽課,這樣能較系統地掌握專業知識。

        4.高職英語教材建設

        工學結合課程改革彰顯的基本教育價值取向為滿足學生學習與發展的需要,因此教材要以全面落實職業活動導向為原則。編制教材的主要工作就是確定課程標準,并以此為開發教學活動和評估課程的基準。

        工學結合理念下的高職公共英語教材應具有鮮明的職業性和可持續性,課程開發必須通過分析職業對學生英語能力的需求,得出職業對學生在口頭交際、書面溝通和獲取前沿信息等方面的能力要求。然后針對職業能力需求,結合學生的學習現狀,把這些內容以任務的形式貫穿起來,把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能力和社會能力安排到任務教學中。教材中加入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豐富而全面的、結合職業情景的實訓項目,以幫助學生進行理解性學習,積極探究,培養實用技能,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

        5.教學評價手段的改革

        高職英語的教學評價應該是多元化評價,注重過程性,鼓勵獲取相關職業英語能力證書(丁國聲,2011)。教學評價應突出高職英語的特點即實用性,要摒棄那種重知識、輕能力的考核觀念和只采取統一期末考試、只有教師評價學生的單一評價體系,建立科學的、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包括:(1)評價主體多元化。既要有教師的評價,也要有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之間的評價,將三者結合起來。(2)評價內容多元化。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多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教師平時要注意觀察學生的情感態度和付出的努力等。(3)評價形式多元化。例如可采取訪談、面試、寫英文求職信或簡歷、用英實習實訓報告等多種評價形式。

        五、結 語

        高職英語教學應該適應不斷更新的市場需求,具有強大的變通能力。“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全面提高高職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有助于實現學生能力與就業市場的對接。高職教師要不斷地在實踐中進行探索,進一步改革英語教學體系,真正建立起具有高職專業特色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教高[2006]16號),2006.

        [2] 教育部.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丁國聲.深化高職教學改革,謀求英語教學發展[Z].2011.

        [4] 戴志華.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對策[J].職業時空,2010,(8).

        [5] 李丹.社會就業導向與高職《實用英語》教學[J].教育與職業,2005,(14).

        [6] 黃朝暉,劉利平.基于“1-4-1工學結合教學體系”的高職英語教學改革[J].職教論壇,2010,(14).

        Explor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Public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the Mode of “Ability-oriented and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ZHANG Lei

        第4篇:教育教學知識和能力范文

        關鍵詞:職業崗位能力;混合式教學;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

        一、問題的提出

        學科培養的不僅是學生的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崗位職業能力。職業能力包括知識維度、技能維度、態度維度、情境維度等,從行為表現性的維度拓展到默會的、潛能的維度,從聚焦職業崗位本身擴展為職業群、甚至生活領域的相關能力[1]。高等職業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階段實施的職業教育,兼有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雙重屬性,強調以能力為本位,以提高職業能力為目的,課程設置注重以職業需要為主線,強調職業素質和崗位職業能力的培養[2]。《倉儲配送技術與實務》課程作為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對應著企業的倉儲配送崗位,也是物流管理專業其他課程的基礎。課程不僅需要學生掌握倉儲管理知識,還要熟練掌握倉儲配送作業流程、會使用各種倉儲設施設備,對倉儲配送作業進行操作,是一門培養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的倉儲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課程。

        混合式教學是一種將線上的數字化在線教育與線下的課題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強調以學生微眾,充分發揮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并借助在線教育職業與信息技術推動學科教學,以達到更有效的學習效果[3]。隨著信息化時代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改革勢在必行。2017年筆者承擔的《倉儲配送技術與實務》獲得校級在線精品共享課程建設的立項支持,對本課程進行混合式教學改革,以本課程參加2019年廣東省職業院校教學能力大賽并獲得一等獎。經過近年來課程改革與建設,已經建成較為完善的在線課程。文章基于倉儲配送職業崗位能力要求,根據課程特點,將從教學分析、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并應用于教學實踐中,最后通過教學效果進行分析,完成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討和總結。

        二、高職《倉儲配送技術與實務》開展混合式教學改革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倉儲配送技術與實務》課程的教學現狀

        《倉儲配送技術與實務》作為物流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均很強的課程,包含倉儲商務活動、倉儲規劃與設計、入庫作業、在庫保管、出庫作業、配送作業六個模塊,知識點和技能點多,對于培養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非常重要。目前本校該門課為56課時,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講授知識為主,受課時限制,組織學生對部分技能點進行實踐演練,更多的技能點需要學生課后進行實踐和總結。傳統教學模式中,師生溝通實時性差,教師難于掌握學生課外實踐演練情況,學生積極性和自主性不高,學習效果不佳。

        混合式教學中,基于“超星學習通”建設課程平臺,在平臺上展示所有的課程資源,教師課前通過平臺任務和引導問題,學生課前自主學習,進行課前在線測試,教師通過平臺了解學生自主學習情況,確定教學難重點,調整教學策略。課堂上只需要針對學生在課前學習的難點和重點講解即可,更具針對性;學生帶著疑問進課堂,更具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啟發式教學模式,創設情境和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析、討論、解決問題,完成課程項目任務,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學生課后技能訓練情況可以錄制視頻上傳平臺,教師更易掌握學生技能培訓情況,實時點評,學生能更好地改進和提高。師生通過平臺可以實現課前、課中、課后實施溝通交流,共同探討課程中的各種疑難問題,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

        (二)網絡環境和教學平臺支持混合式教學的開展

        筆者所在學校已經建設完成數字化校園,校園網絡實現全覆蓋,學生擁有智能手機和電腦的比例達到100%,學校已經購買超星學習通教學平臺,為實施混合式教學活動奠定基礎。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問卷、在線測試、隨機提問等方式,實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習效果,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策略。

        三、基于崗位職業能力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

        根據《倉儲配送技術與實務》的崗位職業能力要求、課程的特點,確定以學生為中心,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包括教學分析、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四個階段,如圖1所示。

        (一)教學分析

        教學分析主要包括對于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學情分析、教學環境分析、職業崗位能力與教學目標分析、教學內容分析五個方面進行分析。

        1.學情分析。《倉儲配送技術與實務》授課對象為物流管理專業二年級學生,開課前對學生發送調查問卷,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學生對于網絡學習的能力、對于課程的認知、倉儲配送崗位職業能力要求的認知。調查發現,通過前續學習,他們已經具備商品學和倉儲管理基礎知識,但是對于倉儲配送崗位所需要的知識、技能、職業素養并不清楚;基于對高職物流管理學生學習特點分析,發現他們喜歡探究式學習、愛動手,愿意團隊協作,不喜歡灌輸式教學,愁死記,缺乏嚴謹細致的科學職業素養。

        2.教學環境分析。要進行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改革,必須需要有功能強大線上教學平臺、教室學習環境和實訓環境。課程所使用的平臺是超星學習通,通過平臺可以展示課程資源、討論交流、教學任務、學習通知、主題討論、在線提交作業等功能,教師可以通過平臺掌握學生學習進度、在線測試情況,并實時反饋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問,平臺也能滿足學生線上學習需求,并方便溝通交流。學習環境和實訓環境在本專業的物流綜合實訓室,配備有電腦、多媒體等信息化教學設備,并建成倉儲配送實訓所需要的各類倉儲設施設備、實訓軟件等,能滿足課堂知識講授和技能實踐演練的需要。

        3.職業崗位能力與教學目標分析。根據2019年7月30日教育部出版的《高等職業學校物流管理專業教學標準》,倉儲配送主管是物流管理專業主要的崗位群之一,培養目標為具有信念堅定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且有一定科學文化水平、良好人文素養、職業道德和創新意識、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具備專業技術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能夠從事倉儲、運輸配送等基層管理和物流服務的高素質技能人才。通過對物流企業、企業物流部門倉儲配送崗位進行調研,與企業行業專家進行座談,共同確定倉儲配送職業崗位能力要求有以下三個方面。

        (1)職業素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遵紀守法、誠實守信、愛崗敬業、具有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參與意識;具有質量意識、環保意識、安全意識、信息素養、工匠精神、創新思維;能吃苦耐勞,具有較強的自我管理、集體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

        (2)職業知識:熟悉倉儲配送相關法律法規、環境保護、倉儲安全等知識;掌握商品的出入庫作業流程;熟悉倉儲在庫管理、庫存控制知識;熟悉倉儲商品流通加工的項目、操作方法及流通加工業務的組織知識;熟悉配送中心的基本作業流程,了解典型的配送模式和類型并掌握配送路線設計和優化的方法。

        (3)職業技能:能開展倉儲商務活動;能獨立開展倉庫的出入庫作業;能開展貨物在庫管理以及倉庫安全管理;能進行有效的庫存控制;能根據配送訂單要求選擇科學的方法進行商品分揀和流通加工作業并為出庫商品選擇合理的配送模式,完成配送作業。

        確定倉儲配送崗位職業要求,即確定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培養具有倉儲配送管理、操作知識,具有獨立開展倉儲商務、倉儲日常管理及配送工作、倉儲信息處理等專業技能;具有誠實守信、愛崗敬業、吃苦耐勞、團隊協作等職業素養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為具備知識、技能、素養可持續發展的現代物流管理人才。

        4.教學內容分析。《倉儲配送技術與實務》作為物流管專業的核心課程,選用國規教材《倉儲管理實務》,依據國家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倉儲從業人員資質國家標準,結合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對教材進行重構,設置了六個教學項目:倉儲商務管理、倉儲規劃與設計、入庫作業組織、在庫管理組織、出庫作業組織、配送作業組織。并對各個項目進行細化,設置教學任務,并根據學生的課前學習情況和崗位能力要求確定課程的教學難點和教學重點,確定各個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和技能訓練關鍵點。

        (二)教學設計

        依據混合式教學理論,主要從教學策略設計、教學資源設計、教學環境設計、教學組織設計、教學活動設計五個方面開展。

        1.教學策略設計。2014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和2015年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均指出,要深化產教融合、深化校企協同育人,通過加強行業指導、評價來提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因此,在課程設計過程中通過引入企業導師,指導學生進行實踐演練、強調職業崗位所需的職業素養、指導學生的課后企業實踐,并全程對學生的技能訓練情況進行評價。在課堂設計實現工學結合,達到校企雙主體育人的目的。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采用啟發式教學模式,通過任務驅動法、小組討論、Flash游戲、講授、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思考和探究,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混合式教學理念。采用超星學習通APP、國家教學資源庫、動畫、游戲、思維導圖(Mindmaster)、微信視頻連線、3D倉儲虛擬仿真軟件等教學手段,并引入企業導師參與到課堂答疑、技能實踐評價、課后拓展教學中來,實現“工學結合、校企協同育人”的教育理念;最終實現課程教學形式與手段的多樣化,激發學生的學生興趣,活躍教學氣氛,實現“知行合一”教學目標。

        以課程中項目三入庫作業中的任務二“貨物入庫驗收”為例,首先確定線上學習和課題學習的關鍵點。學生通過超星學習通進行課前學習和在線測試,掌握基礎知識。在課程設計時以貨物入庫驗收流程為主線,貫穿整個教學任務;根據學生課前學習情況,設置任務情境,設計兩類貨物驗收項目,分別是模擬貨物驗收,掌握貨物驗收關鍵知識和技能,并采用實訓室貨物,隨機抽取貨物進行實物驗收,虛實結合,錘煉學生實操技能;在教學過程中,設置三個引導問題,激發學生自主探究興趣,提升知識理解深度;依據貨物驗收步驟,將任務分解,確定驗收四步驟,一邊學習理論知識一邊完成子任務,在任務的完成過程中,通過小組討論、“連連看、貨物找茬”等Flash小游戲及繪制四維導圖、企業導師參與指導評價等方式,促進知識與技能的融合,強化職業核心能力。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貫穿“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通過任務驅動、小組討論等教學方法,采用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逐步推進教學環節,突破教學重難點,最終達成教學目標。

        2.教學資源設計。網絡教學平臺中所有課程資源,包括課程的基本文件、課程學習資源、課程拓展資源。通過實現各種資源形式的多樣化,來提升學習的興趣。資源形式如表1所示。

        3.教學環境設計。線上的教學環境主要采用超星學習通APP,所有的課程資源,線上任務和在線測試,學生通過電腦或者下載APP利用手機完成線上學習任務和在線測試,學習中的疑問通過平臺實時與教師、同學進行交流解答;教師通過平臺了解學生的線上學習情況和任務完成情況,實時點評反饋;課堂教學環境主要利用物流實訓室,通過多媒體設備進行知識點的講解、組織學生進行重難點討論、展示項目任務完成情況,并利用實訓室的倉儲配送設備、倉儲配送管理軟件對技能點進行實踐演練,提升專業技能。

        4.教學組織與活動設計。《倉儲配送技術與實務》教學組織方式主要包括課堂講授、實踐演練、在線學習。通過課堂講授完成教學重難點的講解,實踐演練完成專業技能點的訓練,在線學習主要在課前課后完成,通過網絡平臺在線學習,預習新知,鞏固知識和技能點。因此整個教學活動設計為課前、課中、課后3個環節,每個環節的教學活動安排如圖2所示。

        (三)教學實施

        依據構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本研究以課程中項目三“入庫作業”中的任務二“貨物入庫驗收”為例,實施混合式教學。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根據貨物入庫驗收流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將教學內容細化,課程任務分解,通過課前感知、課中演練、課后提升來實施混合式教學。

        1.課前感知。教師將提前一周通過教學平臺任務,上傳教學資源,設置課前在線測試;學生通過電腦或者手機登錄學習平臺,學習微課、教學資源,完成在線測試;以小組為單位到企業體驗驗收,拍攝視頻上傳學習平臺,教師在平臺上建立討論主題,學生分享課前體驗入庫驗收個人感悟,形成對貨物驗收的感性認識;教師查閱學生課前測試情況、完成的任務視頻和討論情況,分析學生對貨物入庫驗收的感知程度和對知識點的理解程度,調整教學策略,確定教學難點。

        2.課中演練。學校每節課為45分鐘,一般是兩節課連排。課中演練的環節如下。

        (1)創設情境(8分鐘):教師創設任務情境并引導學生分析任務,要順利完成此批貨物的驗收,必須要做哪些工作,一起對項目任務進行細化,確定子任務。

        (2)任務解決(35分鐘)。這部分主要是解決學習重難點。教師將入庫驗收任務分解成核對單據、確定驗收比例、驗收實物、異常處理四個子任務;設置“是不是所有貨物入庫前都要驗收呢?貨物驗收需要驗些什么呢?出現驗收異常應該如何處理呢?”三個引導問題,并通過《驗收流程拼圖游戲》《貨物驗收比例連連看》《貨物質量來找茬》等小游戲、知識點口訣歸納、企業專家連線、繪制貨物驗收思維導圖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行知識點的鞏固,訓練專業技能,實施過程通過由易到難,強化學生觀察、思考能力。學生通過游戲,自我反思,完善思維導圖并展示。教師連線企業專家,講解企業實際工作中異常處理的方式,并強調在驗收過程中一定要嚴謹細致,做到誠實守信,實現校企雙主體育人。

        在整個講授過程中,教師利用教學平臺、各種信息化教學工具在解決教學重難點,并指導各小組完成各個子任務。最后由學生匯總分解任務,完善情境任務方案,上傳平臺,教師點評打分。

        (3)仿真實訓(15分鐘)。這部分主要是利用虛擬仿真軟件檢驗其最終驗收方案的正確性。學生登錄3D倉儲虛擬仿真軟件,體驗貨物入庫驗收操作,如果某一環節操作錯誤,系統將自動給出提示,直到修改正確才能進入下一環節,最終完成貨物入庫驗收,通過虛擬仿真實訓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

        (4)實踐演練(20分鐘)。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教師在物流實訓室設置多組具有不同異常情況的貨物,并制定貨物驗收評分表。小組同學隨機抽取一組貨物完成驗收操作。在這個過程中考察學生操作是否規范、異常處理是否妥當、現場是否做到7S,培養學生團隊協作、愛崗敬業的職業素養。同時,互拍視頻上傳教學平臺,師生、校企專家同步評價。

        (5)點評總結(12分鐘)。學生針對方案設計、虛擬仿真、實踐演練情況進行小結,教師對各小組表現及存在的問題點評總結。

        (6)課后教學拓展與反饋。課后教師梳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易錯點,編制課后測試題,學生完成課后測試,并參與合作企業、學校倉庫、食堂入庫驗收工作,鞏固提升專業技能。

        (四)教學評價

        課程在開展混合式教學時,采用過程性評價,對整個線上線下學習的內容進行分解,設置評價指標和評價權重。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依據項目任務的難易程度、學生的學習情況實時調整。考核環節采取學習平臺打分、仿真軟件自動評分以及小組、教師、企業專家共同評價的多維度評價方式,保證評價的全面、公平與客觀,以“貨物入庫驗收”為例,教學評價設計如表2所示。

        四、基于崗位職業能力混合式教學改革的效果分析

        (一)教學效果

        《倉儲配送技術與實務》課程在實施混合式教學之后,通過向學生發放問卷、課后座談等方法,完成對課程混合式教學評價。問卷顯示:(1)98%以上的學生認可當前進行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他們認為通過混合式教學模式以及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的使用,能夠提高學習興趣與學習效果,小組協作完成項目任務能提升溝通交流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2)90%的同學認為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實時分享學習情況,提高了自主能力,線上的預習新知讓課堂學習更具有針對性,課后拓展學習可以更好拓展知識面,專業技能、職業素養提升明顯。(3)85%學生認可當前的評價體系,不再唯期末考試作為最關鍵的成績參考,可以督促同學們平時加大對于課程的投入時間,主動去思考、解決課程項目任務,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平時加強知識的積累,在實踐環節可以更深刻地體會到職業崗位要求,學生更明白如何去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知識素養和職業素養。從教學效果來看,通過課前、課中的學習和演練,學生在課后測試成績提升明顯,參與企業的實踐演練操作規范,學生參與企業工作好評率更高。

        (二)教學特色與創新

        《倉儲配送技術與實務》課程在實施混合式教學過程中,通過問題引導,多種教學方法、信息化教學手段融合使用,化解教學重難點,激發興趣,培養學生好學、樂學、勤思、明辨的學習習慣。

        通過課前在線學習、體驗工作過程、課上學習重難點、完成項目任務、開展實踐演練,課后參與企業實際的倉儲配送工作,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實現課崗融合,工學交替,培養學生思學結合、學行并重的行為模式,實現知識、技能、素養的可持續提升。

        五、基于崗位職業能力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總結與啟示

        第5篇:教育教學知識和能力范文

        關鍵詞: 高中政治課教學 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 雙功能

        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要想搞好教學工作,教師除了要具有扎實的業務知識外,還必須具備教育心理學方面的素養,把“知識交流”與“情感交流”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在教學活動中實現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雙功能。我就高中政治課教學中如何實現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雙功能談談個人看法。

        一、打開心門,主動溝通,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打開了心門,最好的方式就是溝通。師生之間在學習知識和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只有彼此打開心門,相互交流,進行情感溝通,才能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產生思想上的共鳴,碰撞出心靈上的火花。

        打開學生的心門是最為重要的。首先,老師要主動放下架子,走近學生,和學生打成一片。本著課上是嚴師,課下是朋友的原則,充分走近學生的心靈。其次,老師要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角度想問題,做到理解學生,關愛學生,與學生產生“共情”。最后,做學生忠誠的好朋友,與學生溝通一定是一對一進行,心對心的碰撞,且保護學生的隱私。這樣,學生就會主動敞開心扉和你交流,師生間的距離拉近了,學生就會與老師無話不談,彼此成為好朋友。

        高一政治課必修一教材是《經濟與生活》,由于同學們對一些經濟現象缺乏深入的了解,我在課下搜集了和經濟有關的許多生活方面的知識,比如:同學們作為消費者去購物的心理,有關價格變動的各種因素,以及市場上出現供不應求和供過于求的狀況的事例,學生應當如何去理財,如何樹立合理的消費觀等,這些都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有了興趣,學生才會樂意探究。于是我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他們對這些事例進行合作探究,透過現象看本質,同時我也找到了答案,“物美價廉”是每個消費者的心理,為我講“價格的變動”打下了基礎。如何花錢,如何攢錢,為我講“投資理財”做好了鋪墊。探究中我也了解到一些學生的家庭背景,知道了如何和他們相處,如何關愛學生。既學習了經濟生活的知識,又教會了學生如何去生活,如何去做人。

        這是師生打開心門,心靈相通的結果。真摯的友誼,師生情誼,是師生一生中最珍貴的財富。

        二、滿足學生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讓學生快樂起來。

        從心理學上講,滿足內在需求是激發學習動機的基礎。動機源于個體內在的需求,內部的喚醒狀態。需要的形式和轉化是有效地培養和激發個體內在需求的主要途徑。

        如何滿足學生心理需求,激發學習動機?這個引導關鍵在于教師,教師應當轉變以往“填鴨式”教學的觀念,樹立自己是領頭人、引路人的思想,把課堂這一主陣地還給學生。首先,老師課前必須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備課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選擇適合本校學生的教學方法。其次,老師上課必須細心觀察學生的表情及心理變化,及時與學生溝通,了解他們掌握的程度,以及對教學方法和教學進度的意見。再次,用眼神、語言和手勢等及時對學生聽課好的狀況作出激勵和表揚。最后,讓學生主動參與,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學生的心情放松,思緒飛揚,快樂起來。這樣,才能自覺地實現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雙功能。只有學生主動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才是有生機有活力的課堂教學,才是高效率的課堂。

        有合作探究與情感交流的課堂教學模式一改以往課堂沉悶、死板的氣氛。學生們從課堂學習中得到快樂,得到滿足,從而對明天抱有憧憬,不斷努力奮斗,成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成為對社會和國家有用的人。

        三、身教勝于言教,灑向課堂都是愛。

        教育心理學的觀察學習指通過觀察并模仿他人而進行的學習。觀察學習包括注意、保持、復制和動機四個子過程。在注意過程中,觀察者注意并知覺榜樣情境的各個方面。榜樣和觀察者的幾個特征決定了觀察學習的程度:觀察者比較容易觀察那些與他們自身相似的或者被認為是優秀的、熱門的和有力的榜樣。有依賴性的、自我概念低的或焦慮的觀察者更容易有模仿行為。強化的可能性或外在的期望影響著個體觀察誰、觀察什么,所以做教師必須深知身教甚于言行。

        教師要有高尚的師德,師德的核心就是熱愛學生,愛每一位學生。校園文化的主陣地是課堂,老師要把愛灑向課堂。這樣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才能為學生的發展著想,培養鍛煉學生的各種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使學生感受到你對他們的愛,他們就會喜歡上你和你的課堂,你所教的學科也會成為他們的最愛。你的一言一行,就會成為他們的榜樣,身教勝于言教。

        當我走向課堂時,我會面帶微笑,展現給他們最有朝氣、最為活力的一面,讓他們感受到生活是如此美好,人活著就應當有追求,有夢想。當他們犯錯誤時,我當然也會嚴厲地批評他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絕不諷刺和挖苦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因為他們畢竟還是孩子,孩子犯錯是難免的,改了就好。當學生有病時我也會送上一句溫暖的話語,送上一些藥。只要你對學生付出愛,學生自然會給你一片天。哪怕是一個的手勢,一個熱情溫柔的眼神,都會使學生感到無比的溫暖,獲得無窮的力量。讓他們鼓起勇氣,去戰勝學習和人生道路上的重重困難。

        在這個信息時代里,政治課教師只有不斷更新觀念,學習和研究更適合“新課程改革”的教學方法,把德育和心育結合起來滲透教學中,方能培養出更多的德才兼備、與時俱進的學生。

        第6篇:教育教學知識和能力范文

        一、初中歷史老師教育教學工作的現狀

        我們都知道歷史課程在時間上比較長久,在空間上來說內容比較豐富,與此同時,歷史課程的主要內容不僅僅包含那些刻骨銘心的歷史事件或者歷史故事,也有那些比較有趣味的風俗習慣或者地方風情。歷史課程擁有自己獨特的優勢或者特色,從而使得大部分初中學生對歷史課程比較有興趣,這樣就使得他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能夠比較認真地聽講歷史老師講述歷史事件或者相關的歷史人物。學生能夠對歷史課程產生學習興趣或者學習熱情是非常好的一個學習動力。然而,假如學生僅僅將歷史課程當做一門娛樂課、一門休閑課,而不能夠領會到該課程的靈魂或者重點內容,就不能夠提高學生整體學習歷史知識的能力或者水平,與此同時也就不能夠達到歷史課程開展的目的。

        經過相關工作人員的調查以及研究,發現現在我國國內的部分初中學校對于歷史課程的教育教學工作存在以下幾個問題或者漏洞。

        歷史教師以及學生不能夠正視歷史課程的重要程度。在以前的升級考試過程中,有些地區并沒有將歷史課程作為其考核內容之一,這樣就可能使得有些教師或者學生覺得歷史課程不是特別重要,從而使得部分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人員,對歷史課程不夠重視,具體表現為部分學校對于歷史課程的時間安排嚴重不足,不僅如此,他們經常將歷史課程安排在下午的時間,這樣就很容易使得學生走神或者犯困。

        由于學校以及相關的任課教師對歷史課不夠重視或者關注,所以學生就會放松對歷史課程的學習或者研究,有些學生在歷史課講述過程中做其它作業,也有的學生對歷史老師講述的相關知識,只是作為一種消遣對待。

        二、部分學校過于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而不關注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

        盡管我國教育教學情況已經有所改善,同時也開始實行素質教育,但是由于我國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以及學校管理人員的部分教育教學觀念還沒有轉變,所以,我國教育部門對于學生的考核方式,或者對教師的考查方法,甚至對學校的考評,都是以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重點內容。

        這樣的考核方式就可能使得歷史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學工作中,過于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甚至有些教師為了能夠讓學生取得比較好的歷史成績,從而讓學生對于某些歷史知識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進行掌握。如此可能會使學生獲得比較好的學習成績,但是根本不可能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也不能夠培養學生學習歷史課程的思維方式,更不用說培養或者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或者創新思維方式。

        三、提升歷史教學質量的措施

        要想從真正意義上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老師的教育教學質量。要想達到這樣的教學目標,那么就需要相應的歷史教師迅速轉換教育教學觀念,與此同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1.歷史教師需要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提升歷史課程的趣味性

        在歷史課程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如果教師能夠準確地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積極主動性,那么就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質量。新課程的改革或者新型教學觀念的轉變,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主學習,采用積極的方式進行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達到提高歷史教師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比如,在講述某個歷史事件的時候,需要添加一些有趣味的東西,讓學生在這堂課的學習能夠產生比較濃厚的興趣或者熱情,這樣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師的教學效果或者教學質量。

        2.教師需要時刻改變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做到與時俱進

        由于歷史課程的教育教學目標以及社會中對于人才的要求在不斷發生改變,這就需要歷史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教學方式有所改變,只有這樣才可能使得學生在未來的學習以及工作過程中,不被市場所淘汰。與此同時需要歷史教師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歷史知識的教育工作,具體來說就是對于不同的歷史知識采用不一樣的教學方式,或者對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同學,需要采用適合的教學方式。

        例如,對于歷史課本中難度比較大的歷史知識,可要求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了解或者知道該內容即可,然而對于那些學生能力比較強或者對于歷史比較感興趣的學生來說,可以讓其進行掌握。

        3.歷史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或者提升學生們的自主學習或者探究能力

        大部分的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經常會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利用比較通俗的語言就是教師教授學生相關的知識,不如教師教會學生相應的學習方法,以及培養學生學習相關歷史知識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真正掌握相應的歷史知識,與此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成為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人才。教師在進行課堂的教學過程中,需要讓學生加入到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過程中,與此同時也需要教師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需要教師讓學生對某些問題進行積極的思考或者分析,這樣才可能逐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以及主動的探究能力。

        總之,要想徹底提高初中歷史的教學質量,就要在教學中進行大膽地嘗試,積極創新教學模式,讓學生能真正感受到課堂學習的樂趣,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喜歡上歷史教學,掌握到歷史文化的精髓。

        參考文獻:

        1.路喜亮.試談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量的方法[J].學周刊B版,2010(05):45-57.

        第7篇:教育教學知識和能力范文

        論文關鍵詞:高職英語教育;語用能力;跨文化意識

        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職業教育的高等階段。隨著社會對高等級實用型人才英語水平的要求不斷提高,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對于高等職業教育與國際接軌的意義相對于其他科目更為重要。但是目前我國高等職業英語教育還存在不少問題,2000年教育部頒布的(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教學重點是英語詞匯、語法、聽力、閱讀等方面,而對于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教育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方面不夠重視。由此當學生離開書本走出校門后,在工作中無法較快地應對國際化交流的需要,無法滿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等級技術人才的要求。本文就高職高專英語教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和跨文化意識予以闡述。

        一、語用能力的教育

        教育家Thomas(1983:94)將語用能力定義為:“theability to use language effectively in order to achievea specific purpose and to understand language incontext.”(為了實現某一特定目標有效使用語言的能力和在語境中理解語言的能力)。…這里包括了語用語言能力和社交語用能力兩個方面,分別涵蓋了對語言的語法等知識的掌握,以及對語言在特定語境中應用的掌握。只有綜合了這兩方面的能力,才能使語言使用者自如的運用所學語言,這對于高等職業技術英語教育具有很大的意義。學生們必須同時學習和掌握語用語言能力和社交語用能力,才能夠真正符合高職英語教育的基本要求,兩者互相結合,才能使高職英語教育真正被稱為“應用英語”。

        1.問題

        當前在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中語用能力培養存在如下問題:

        (1)對語用能力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因為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尚未成熟,而對普通高等教育的盲從使高等職業技術英語教育的重點過多的落在了基礎階段,而教師也缺乏對實用能力的培養進行充分實踐。

        (2)應試教育的傾向依然較為明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機構對于學生英語能力的考核方式比較單一,大部分還是以期末的筆試成績為準,很少有針對語言應用能力的測試。這樣就難以對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做出合理的評價。

        (3)學生的社交語用能力普遍較弱。相對于語用語言能力而言,高職學生們對于在實際情況中運用所學的語言語法知識的經驗十分缺乏。他們即使能在選擇、判斷等測試題型上表現良好,但是當遇到寫作題時,經常是語法錯誤百出。

        (4)英語相關文化背景知識的普遍缺乏。這里的普遍缺乏不僅指的是學生在認知上的缺乏,也指教師授課中在這—方面的認識或能力上的缺乏。英語文化與中文文化有很大差異,對于背景文化的誤解或者認知的缺乏將導致語用能力的削弱。

        2.對策

        根據以上問題,筆者提出如下對策:

        (1)轉變高職英語教育的思想觀念。基于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之間的差異,高職英語教育在借鑒普通高等教育經驗的同時,也要學會篩選出適合自身情況的方案。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目標和原則都是以實用和應用為本,因此,高職英語也應把指導思想從普通教學轉變為專項教學,通過對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訓練來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2)改革測試系統。只有多樣化、可變型的測試才真正能夠客觀反映學生的英語水平。現今的考試把重點集中在基礎語法知識上,并且大部分的題型是選擇、判斷之類的客觀題,難以體現學生的綜合語用能力。為了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在考題中應當增加聽力、寫作題的分值,才能更全面地檢測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在口語考核中,可以根據學生平時課堂發言情況予以計分,取代單一的期末測試形式。

        (3)轉變教學模式。現階段在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所使用的英語教學模式過于單一并且相對較為過時。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首先,課程設置應該有所改變。中國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普遍低于讀寫能力,但是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必然要求全面發展。因此,課堂教學應該平衡聽說讀寫各方面能力的訓練機會。其次,教材應該更新。教學所用的教材應該符合思想性、典型性、實用性、趣味性以及時代性并重的原則。課本中所選用的材料應該包括針對聽說讀寫各方面技能的社交實用范例和相關專業應用內容。另外,教學方法也需要轉變。轉變包括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向學生為中心的模式轉變,從語法型教學向任務型教學——即“學生中心,從做中學”的教學模式轉變。

        (4)教師素質需要改善。不僅包括提高教學技巧,還包括了教師本身知識面的擴展。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除了接觸教材中的相關內容,還應該更多的吸收來自多方面的信息以更豐富、更新穎的內容傳授給學生。

        二、跨文化意識的教育

        跨文化意識與語用能力一樣,在高等職業技術英語教育中常常被忽視。Hanvey(1979)將跨文化意識定義為跨文化交際中參與者對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認識,即對異同文化與共同文化異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語時根據目標語文化來調整自己的語言理解和語言產出的自覺性。(Tomalin&Stempleski,1998)。語言根植于文化之中,了解文化基于理解語言,而對文化的理解同時又促進了對于語言的了解。

        教育部頒布的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明確要求學生能在涉外交際的日常活動和業務活動中進行簡單的口頭和書面交流,并為今后進一步提高英語的交際能力打下基礎。在實際社交活動中,學生們常會犯下因缺乏文化背景知識而造成的錯誤,甚至會因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解而導致無法溝通。因此,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對于高職英語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它能幫助學生減少進而消除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

        1.問題

        造成跨文化意識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教師對于跨文化意識的認識不足。影響英語學習的文化背景知識所包括的不僅是狹義的“文化”方面的知識,它包括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經濟、歷史、地理、文學信仰、習俗、道德、心理等,以及日常用語、常用詞匯、習語肢體語言等。作為英語教師,必須要長期的培養自己的綜合文化素養以滿足跨文化交際教學的需求。但是,很多教師對于自身的跨文化意識沒有足夠的重視,原因主要在于:

        1)語法型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主要集中在詞匯解釋和句型分析上,這樣就使得教師忽略了主動接收文化背景知識相關的新信息的意識。

        2)教師的時間和精力都被應試教育的要求所限制,根據教材備課,在課堂上教授語法知識占用了過多時間,造成了教師沒有多余精力放到自身文化意識的培養上。

        (2)課堂上的相關文化背景知識介紹不足。課堂教學對于學生的文化知識和英語水平有著直接影響。高職英語中關于跨文化知識的課堂教學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文化因素的不足。教師在教授文化因素時往往從詞匯句型、語法、文章等方面人手,而忽視了服飾、娛樂、日常交往等學生們熟悉并感興趣的細節。

        2)文化對比上的不足。文化對比是跨文化意識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對比包括了共同點和不同點,但是教師往往講授更多的不同點而非相同點。另外,學生們也對不同點抱有更大興趣但實際上,兩種文化間的共同點能使語言學習者們產生共鳴從而更陜的熟悉所學的語言及其文化背景。

        3)課堂交流活動不足。交流是語言功能中最重要的一環,也是跨文化意識培養的重要環節。而課堂上的交流活動往往不是時問不夠,就是學生表現的比較被動。

        2.對策

        針對造成問題的這些因素,關于如何培養高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筆者認為可以做如下教學改進:

        (1)在課堂上創造跨文化學習的環境。現在的社會環境和總體趨勢對于英語教育十分有利,因此對于教師,在課堂上營造良好的英語氛圍有多種活動可以選擇。可以給學生們起英文名字,并告訴他們自己英文名字的含義,在課堂上的時候就能夠以英文名字互相稱呼。也可以鼓勵學生盡可能多的使用英語,在課間播放一些英文歌曲,以提高學生對于英語的興趣。

        (2)把注意力放在英語國家的文化上。了解英語文化背景知識不可能與英語學習分割開來,文化背景包括了多個領域,從人們的日常生活,到國家的政治經濟。在講解課文的同時,教師可以提供與課文有關的背景文化知識,這樣既能讓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也使他們豐富了知識。但是必須要注意的是,教師必須對自己所提供的知識和信息進行仔細核對,以確保它們準確并且具有時效性。許多英語教科書上所提供的知識十分過時,有的文章甚至已經多年沒有更新,比較好的辦法是從最新的英語電影和電視中,以及新聞里獲取信息。

        (3)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際交流機會。只有多練習實際情景的英語交往,才能夠培養語感,加強跨文化意識。除了在課堂上用英語交流的機會應該增加,一些課外活動諸如英語角或者英語晚會,既能吸引學生的參與,又能促進英語學習的積極性。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多瀏覽英文網站,或者交一兩個來自英語國家的網友,這些都是鍛煉在實際情景中使用英語交流能力的好方法。

        第8篇:教育教學知識和能力范文

        關鍵詞:語文教師 多維能力 素質修養

        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揭示了兒童認知的四個發展階段: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那么與之相對應的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多維能力。所謂多維就是多思考、多性能、多功效。在當前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采用多維教學法,可以突破學生機械接受的思維模式而形成一種積極主動、具有獨創精神的創造性思維模式。廣州白云江夏小學的語文教師團隊一直在此方面不斷嘗試和探討。現結合本人教學經驗,我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具備一定的多維教學法,就應該努力應做到

        (1)善于保護學生高昂的學習情緒,保護學生顯露出來的創造意識,做到善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并驅使學生認真觀察周圍世界,注意學生的新鮮直接感受,即靈感爆發式的領悟和理解,積極肯定學生不拘一格的創新見解,讓他們燃燒起創造思維的熊熊烈焰。

        (2)教師首先善于生疑激趣,方能有效組織學生開展爭辨。當然一個有良好思辨能力的語文老師在組織爭辨中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對有分歧問題的爭辨,要引而不發。引,是為了打開思路;不發,是不過早地下結論。這樣,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深入理解,有利于思維的深化周密,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其次,對帶有推測性問題的爭辨,應引導學生抓住實質。第三,對反常性問題的爭辨,要引導求“常”。最后,對疑竇較深的問題,要適當暗示。暗示的目的是啟發學生去進行創造性思維。暗示的方法有多種:①“邊緣”暗示。即圍繞疑難問題,教師提出一些有關的“邊緣”問題作設問啟發,逐步導入并接近問題的核心。②“原型”觸發。即拎出一般人頭腦里常有的原始想法,再把它推到眼下新問題場合下加以審視,就容易發現思原型維的缺漏的荒繆。③設疑暗示。即教師有意識地設疑問難,打開通的真理的閘門。

        (3)語文教師善于抓住時機,點撥指導。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多維教學法要求語文教師在組織學生討論中,應善于抓裝憤”、“悱”之時,巧妙點撥,使學生思路豁然開朗,頓開茅塞。常見的點撥包括:直觀性點撥、情境性點撥和聯想式點撥。當然,這些都要求教師提供與學生思考的問題在某點上有近似或間接聯系的直觀演示,促使學生思維暢通。即教師利用一切條件,為學生創造出一種有新感的境界,讓學生張開智慧的雙翅,去探求解決問題。就象牛頓因蘋果落地而發現萬有引力,弗來明從葡萄菌突然死亡而發明青霉素那樣來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除此之外,遷移式點撥也很重要。這是啟發學生從已知問題去思考與之相關的新問題的一種方式,卻所謂“舉一隅而以三隅反”,經常引導學生求同或求異。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具備優良的綜合素質修養

        《語文新課程標準(小學)》中明確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同時必須讓學生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因此 ,這就要求我們的語文教師不僅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先進的教學理念,而且要有高尚的師德、進取的精神、無私的愛心。由此可見,教師的修養是決定語文課質量高低的關鍵。

        (1)小學語文教師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有人說,文史哲不分家。實際上,一個合格的語文教師應是個雜家,必須有廣博的知識。我們一方面要給青少年打下扎實的文化基礎,另一方面,更為迫切的是提升語文教師的文化素養。許多語文教師不讀書,不寫作,已是司空見慣的事。老師的文章比不過學生的習作,這也是不爭的事實。社會上的突擊學歷,弄虛作假,世人已是見怪不怪了。實際上,教師隊伍也在逐漸被人稱為“沒文化”族,而高級不“高”,優秀不“優”,也不是什么嫉妒之語了,而是事實。所以,提高語文教師的文化素養勢在必行,應扎扎實實地做到一個“真”:真讀、真寫、真提高。

        (2)小學語文教師要有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純熟的教學技巧。現在許多語文教師還墨守著幾十年不變的教學模式,陳腐落后,課堂效率極低。教師教得疲倦,怨天尤人;學生學得枯燥,味同嚼蠟。因此,語文教師要加強理論學習,了解先進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取其精華,為我所用。語文教師應是一個高瞻遠矚的人,不應是一個只看眼前的“近視”。如北京、上海等教育發達地區有許多成功的經驗,都是我們學習的寶貴資料,關鍵是肯不肯學,善不善學的問題。

        (3)語文教師應該做一個“真”人。語文教師應該是個性情中人,不偽飾,不做作,不矯情,不欺騙,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試問:教師自己的靈魂都沒洗凈,怎么去當“靈魂的工程師”?所以,語文教師的人品要正,師德要高。“身正為范,學高為師”。只有這樣的教師才是優秀的。

        三、結語

        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一方面我們要從學生角度研究相應的教學法,另一方面也要研究教師的多維能力培養和教師的修養問題。雙管齊下,我們的新課改才能取得成功。

        第9篇:教育教學知識和能力范文

        關鍵詞: 《倉儲與配送實訓》 課程定位 設計思路 實訓項目 “行動導向”

        《倉儲與配送實訓》是我院物流管理專業核心實訓課程,原來實訓的內容采用物流軟件模擬商品出入庫操作,而物流軟件在進行仿真模擬的時候存在較大的局限性,譬如仿真模擬的流程過于簡單,不能體現真正的崗位工作過程,不能體現高職物流專業的“策略性知識與技能”的培養。為此,教學團隊對課程進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教學團隊從倉儲配送崗位工作出發,凝練教學內容,教學過程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模式,以項目化教學法來進行教學改革的組織與實施,重新架構“以職業性、應用性、實踐性和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的教學內容。這種“教、學、做一體化”的體現“工作過程導向”教育理念的改革方案經過實踐的檢驗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1.明確課程的定位

        高職院校培養的是面向生產、服務和管理工作第一線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對象應掌握職業崗位(職業群)工作過程的技術理論和勞動過程的知識,能滿足崗位的工作要求和職業行動能力的要求,具備職業崗位要求的通用技能和創造性技能,并且具備較強的綜合運用技術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課程是各類教育活動的核心,集中反映著教育的特性和功能。

        《倉儲與配送實訓》課程主要針對倉儲配送中心的業務員崗位、出入庫操作崗位、庫存控制崗位、運營管理崗位進行實訓項目的設計。通過“工學結合”的項目化教學,讓學生掌握倉儲配送中心各崗位的操作流程及策略管理能力。課程的培養目標見圖1。

        2.確定課程的設計思路

        在與行業和企業深度合作的基礎上,課程教學團隊積極聯合本地區物流企業,強調專業教育與職業實踐的緊密聯系與結合,分析物流企業倉儲與配送崗位的知識與技能要求,研究解讀“助理物流師職業標準”,全面把握物流管理專業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形成本課程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

        3.設計“工學結合”的實訓項目

        課程教學團隊根據本地區物流人才需求特點,按企業倉儲配送部門的實際崗位來開發教學項目。《倉儲與配送實訓》課程通過六個項目,十三個任務,共計28個學時的教學,具體項目及任務見表1。通過項目的設計與實施來訓練學生,使他們在畢業時能夠掌握倉儲配送崗位的工作流程,力求實現高職教育與職場就業之間的“無縫對接”。

        4.構建“行動導向”的教學過程

        4.1模擬企業生產和工作氛圍,采用“工學結合”的方法組織教學活動。

        利用校內物流實訓室模擬倉儲配送崗位工作過程的情境,把學生模擬成企業員工角色,對整個工作過程進行自評和他評。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是整個工作過程中的主角,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在“做中學”,教師則“退居二線”,是學生的“引路人”,是不同小組的“裁判員”,做解惑、評價等輔工作。

        4.2行動導向的教學過程。

        每個任務的教學過程遵循“咨詢、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價”六步教學法。下面以“任務十一配送路線優化作業”為例進行學習過程的說明,見表2。

        4.3完善課程的綜合評價體系。

        “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中,應建立新的考核評價方案,統一標準,力求體驗客觀性、公正性、科學性、全面性及可操作性。在新的評價體系中,打破了單由教師通過考試成績來評價學生的現狀,而是采用多元評價主體、多種評價內容及多樣評價的方式。以任務十一為例闡述評價體系,見下表3所示。

        采用多維評價指標和多種考核方式相結合的形式對學生學習的綜合情況予以評價,既注重過程又注重結果,既注重理論知識又注重操作技能,同時還注重對職業關鍵能力和人文素質的培養。這種考核方法從根本上避免了以考核知識的積累和記憶為目標,從而有效達到提升學生職業能力的目的。

        5.結語

        《倉儲與配送實訓》課程項目化教學實踐一年來,取得了顯著成效。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所提高,尤其是創新意識明顯增強,學生們表現出較強的文獻檢索能力和方案組織與實施能力,思維活躍,計算機應用能力也大大提高。

        參考文獻:

        [1]戴士弘,畢蓉.高職教改課程教學設計案例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姜大源.關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結構的理論基礎[J].職教通訊,2006(1):7-9.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综合网 | 色综合色综合久久综合频道88 |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综合 | 亚洲日韩乱码久久久久久 |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乱 | 亚洲欧洲非洲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