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區塊鏈技術總結范文

        區塊鏈技術總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區塊鏈技術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區塊鏈技術總結

        第1篇:區塊鏈技術總結范文

        塊鏈,這個聽起來有點艱澀的名詞,簡單地說是一種通過去中心化的方式集體維護一個持續生長的數據庫。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個用于維持信息共享來源的分布式計算機網絡(distributed network of computers),是支持比特幣流通、交易的基礎技術。網絡中的每個節點(node)便是一個用戶,通過保存一個完整的交易歷史數據庫的副本,參與并維護信息的安全性和準確性。通過加密(encryptlon)確保安全――所有交易會以加密形式登陸,包括時間、日期、參與者等。交易一旦入賬,不可被刪除、撤銷或修改。

        “區塊鏈這一顛覆性的技術作為當下多種熱門概念的交集,將在可預見的未來深刻地影響金融業在內的多個行業。”德勤中國華東區主管合伙人曾順福說,“對區塊鏈的積極應對或是被動接受,也將導致各行業內部的重新洗牌。”

        如今,這項基于比特幣而生的技術,正在金融、醫療、車輛信息、食品供應鏈等場景化的領域體現自身的應用可能。

        改變

        區塊鏈對于金融業的意義在于將重望金融業的基礎設施,從而帶來應用的改變。它所構建的信任生態系統可以在信息不對稱、不確定的環境下所生存,而在這樣一個網絡之中每個人能夠將貨幣資產(實體或虛擬)精確地進行價值和信用轉移。

        此前,巴克萊銀行、瑞士信貸集團、摩根大通等42家全球頂級銀行已加入一個由金融技術公司R3領導的組織,著手為區塊鏈在銀行業中的使用制定行業標準和協議;2015年12月30日,納斯達克完成了基于區塊鏈平臺的首個證券交易,也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去中心化有著里程碑的意義。2009年比特幣區塊鏈的上線,被視作價值互聯網正式誕生的元年。

        金融機構的互聯網化和互聯網公司的金融化是近年來兩者融合的主題。然而一個金融公司是否互聯網化并不是靠是否做電商或者使用社交媒體而決定的。中國萬向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執行董事肖風認為,現有的傳統金融機構應該利用價值互聯網的工具來改善內生的很多業務流程,改善附著在金融體系上的應用場景,將其互聯網化,從而將自己變成互聯網公司。

        從這個角度來看,區塊鏈是傳統金融公司借勢轉型為互聯網公司的最佳利器。利用區塊鏈改造傳統金融機構核心的生產系統,同時把整個金融企業架構在互聯網上,這是金融業的發展方向。

        比特幣上線以來已經運行了7年,這個試驗系統在傳統金融行業之外運行,沒有出現宕機,而且運行在這個網絡上的所有比特幣賬戶也沒有被黑客破解過。這使得歐美主流金融機構都在建立自己的區塊鏈實驗室,也設立風投基金投資區塊鏈的創業公司。這意味著區塊鏈這項技術,具有用來改變傳統金融機構基礎架構的巨大潛力。據Magister Advisor分析,2017年,銀行在區塊鏈開發的經費將超過10億美元――是所有企業軟件板塊發展速度最快的。

        肖風覺得,“互聯網金融的終局是點對點、端對端、P2P的金融服務”。不過,他也指出,“迄今為止,這項技術還處于實驗階段,其成熟度相當于1995~1998年之間的互聯網技術。那時我們也不認為互聯網能夠像現在這樣改變我們的世界。”

        落地

        “與美國、愛爾蘭的黑客馬拉松相比,中國的開發者更為關注應用場景,這說明中國開發者的創新更為‘接地氣’。”德勤亞太區投資管理行業領導合伙人秦誼如此總結中國區塊鏈黑客馬拉松。

        基于區塊鏈的“貨物鏈”(CargoChain)在比賽拔得頭籌,它能夠讓國際貿易更為環保和省時;二等獎的項目“智慧財產”(Smart Property);三等獎的項目BitMEDI,基于區塊鏈保存醫療記錄以及食物鏈、隨機數生成器、信用記錄分享系統等,都體現了區塊鏈在各個行業的應用。

        不過,黑客馬拉松僅是一個開始,一項技術從演示到真正的商業化、產品化仍需很長的過程。作為主辦方之一的德勤也保持著對這項新興技術的高度關注,其全球加密電子貨幣從屬于德勤全球數字化團隊(Deloltte Digital),團隊人數超過100人,研究如何運用技術提高現有服務以及探索建立在區塊鏈上的解決方案,并與多家全球頂級工程技術類高校和全球區塊鏈不同類型的開發供應商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第2篇:區塊鏈技術總結范文

        區塊鏈,是指通過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集體維護一個可靠數據庫的技術方案。該技術方案主要讓參與系統中的任意多個節點,通過一串使用密碼學方法相關聯產生的數據塊,每個數據塊中包含了一定時間內的系統全部信息交流數據,并且生成數據指紋用于驗證其信息的有效性和鏈接下一個數據庫塊。

        區塊鏈是一種類似于NoSQL(非關系型數據庫)這樣的技術解決方案統稱,并不是某種特定技術,能夠通過很多編程語言和架構來實現區塊鏈技術。實現區塊鏈的方式種類也有很多,目前常見的包括POW(ProofofWork,工作量證明),POS(ProofofStake,權益證明),DPOS(DelegateProofofStake,股份授權證明機制)等。

        區塊鏈的概念首次在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APeer-to-PeerElectronicCashSystem)》中提出,可以把比特幣看成區塊鏈的首個在金融支付領域中的應用。

        二、區塊鏈的特征及其意義

        根據區塊鏈定義,可以總結區塊鏈有如下這四個特征:去中心化、去信任、集體維護、可靠數據庫。

        去中心化:整個網絡沒有中心化的硬件或者管理機構,任意節點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都是均等的,且任意節點的損壞或者失去都會不影響整個系統的運作。

        去信任:參與整個系統中的每個節點之間進行數據交換是無須互相信任的,整個系統的運作規則是公開透明的,所有的數據內容也是公開的。

        集體維護:系統中的數據塊由整個系統中所有具有維護功能的節點來共同維護的,而這些具有維護功能的節點是任何人都可以參與的。

        可靠數據庫:整個系統將通過分數據庫的形式,讓每個參與節點都能獲得一份完整數據庫的拷貝。除非能夠同時控制整個系統中超過51%的節點,否則單個節點上對數據庫的修改是無效的,也無法影響其他節點上的數據內容。

        (一)為系統數據提供可靠架構

        在區塊鏈的結構中沒有中心化組織的架構,每個節點都僅僅是系統的一部分,且每個節點的權利相等,網絡黑客摧毀或篡改部分節點的信息,對整體系統及數據沒有影響,而且節點越多越安全。

        (二)為資產交換提供智能載體

        區塊鏈具有可編程性的特性,并輔以一系列的輔助方法,可以確保資產,尤其是金融資產的交易安全可信。例如,工作量證明機制,篡改區塊鏈上的數據,需要擁有超過全網51%的算力;智能合約機制,以程序代替合同,約定條件一旦達成,網絡自動執行合約;互聯網透明機制,賬號全網公開而戶名隱匿,且交易不可逆轉;互聯網共識機制,通過各節點共識確保交易的正確性等。

        (三)為互聯網金融建立信任關系

        區塊鏈可以在人與人之間不需要互信的前提下,交易各方通過純數學的方式建立信任關系,且信任關系建立的成本極低,并使弱信任關系通過算法建立強信任連接,從而促成價值交換的活動,甚至是金融交換活動。

        (四)是一體化金融的解決方案

        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范圍很廣,通過公共賬本可以實現包括客戶身份識別、資產登記、資產交易、支付結算等應用,通過大數據系統可以記錄、傳遞、存儲、分析及應用各類數據信息,實現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無縫鏈接。

        三、區塊鏈技術在資產證券化方面可能的應用方式

        資產證券化是一種結構性融資技術,也是一種基于多筆不同資產上附著的現金流進行管理的資產管理手段。與貸款、債券、股權等傳統金融產品相比,資產證券化產品呈現出結構復雜,參與主體多,操作環節多,數據傳遞鏈條長,數據及現金流傳遞分配過程繁復,信用觸發性條款設置保障安全性等特異性產品特征。從資產的轉售交割、現金流打包-分割-重組-分配到證券登記結算流通,都依賴于中介機構的信用,后期的現金流管理以及相應信用機制的觸發也讓產品后期管理需要非常多的人工投入。依賴人工處理的交易信息經過多道中介的傳遞,使得信息出錯率高,且效率低下。在一個中介權威機構中,通過中心化的數據傳輸系統收集并保存各種信息,然后集中向社會公布的傳輸模式同樣使數據傳輸效率低,成本高。而區塊鏈通過數據的分布式存儲和點對點傳輸,打破了中心化和中介化的數據傳輸模式,無疑可以深入應用到資產證券化的不同環節:

        (一)金融資產的出售結算

        第一個潛在用途就是提高金融債權資產轉讓效率,解決流動性需求與資產轉讓時效不匹配的問題。金融資產如貸款的出售是一個非常繁瑣、耗時的過程,結算需要長達幾周的時間。區塊鏈技術則是解決其中一些核心問題的關鍵。

        通過區塊鏈技術可繞過中間支付清算系統,實現點對點即時支付,大大縮減支付到賬時間,從按日結算,縮短到以分鐘為計量單位的結算效率。

        (二)現金流管理

        資產證券化的現金流管理也是較為復雜的結構。多個資產的現金流分為本金現金流和利息現金流流向特殊目的機構設在監管機構的不同賬戶,現金流進入賬戶后根據約定條件投向指定特征的資產,并在約定時間按照約定條件由特殊目的機構控制人支付到對應證券的由證券托管結算機構控制的各證券獨立賬戶,再由托管結算機構支付給不同的投資人。這一過程中,同一個資產產生的現金流可能被拆分到不同的證券賬戶中,不同資產產生的現金流也可能兌付給同一個證券持有人,也可能某一筆資產的本金現金流和另一筆資產的利息現金流包括它們的利息在經過管理人重組之后,拆分給不同證券的持有人。上述幾種情形是最基本的現金流支付情況,涉及信用觸發和信用保障條款后,現金流分配將更為復雜。在結構上,不同證券設計了不同的現金流支付頻率和信用觸發機制,也由不同的內外部信用保障機制,如多余現金流抵扣和外部現金儲備賬戶的回撥、流動性支持等。此外,還有發生違約事件后,大規模的現金流支付分配順序改變。

        因此,在現金流管理上,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至少能夠在以下兩個方面對資產證券化產生重要作用:

        一是能縮減銀行等機構服務成本。上述資產和現金流的管理、劃付、分配等業務涉及的系統維護與后臺工作,往往由不同機構、機構內不同部門、部門內不同崗位的人工操作,面臨長流程、多環節。區塊鏈去中心化技術,為簡化并自動化這些手工服務流程提供了可能,如實現自動記賬功能以及自動審計功能。德勤審計師目前已經開發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自動審計服務平臺Rubix,通過與SAP和Oracle等各種財務報告系統對接,實現包括貿易合作關系管理、實時審計功能、土地登記功能等應用。

        二是利用智能合約的功能,實現現金流的自動劃撥以及資產循環投資購買等后續產品的管理功能,尤其是對信用觸發機制條款的調動。可編程的智能合約功能,可隨意給交易合同添加各種不同的交易條件。通過智能合約,可以給數字貨幣施加限制條件,為改變目前依賴大量人工完成現金流分配、劃撥以及實現各種交易結構設計的信用條件提供了可能。資金的歸集和分配將完全通過區塊鏈技術來實現,公開透明,效率將顯著提高。

        (三)改善增信環節轉移的高成本

        由于通常對應了多筆資產(可能是上千筆),每筆資產對應著不同的外部擔保,因此在實踐中資產證券化目前沒有真正實現擔保隨同金融債權資產的轉讓,只是通過法律條款約定了保留完善擔保的權利,在真正出現需要履行擔保的情況時再轉移擔保。在當前我國經濟環境下,這一條款實際上是由發起銀行通過自身信用提供了隱性擔保的,但是也對發起銀行造成了隱性義務和償付壓力。尤其是保證擔保和信用保險的情形下,擔保人(或者是貸款承保人)往往是發起銀行的合作機構,但不是新的特殊目的機構的合作機構,可以通過履約主體變更進行違約代償責任履行的抗辯。基于區塊鏈技術,建立點對點的增信保障平臺,降低增信轉移的成本,以信用保險為例,利用區塊鏈技術可建立點對點的互助保險平臺,一旦單一主體發生符合特定條件的違約事件,其他參與這一平臺的保險參與者將直接繳納費用給被違約主體。

        (四)證券交易與再融資

        互聯網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信息制造和傳輸,但始終不能解決價值轉移和信用轉移。所謂的價值轉移是指,在網絡中每個人都能夠認可和確認的方式,將某一部分價值精確地從某一個地址轉移到另一個地址,而且必須確保當價值轉移后,原來的地址減少了被轉移的部分,而新的地址增加了所轉移的價值(即避免出現“雙花”)。信用轉移是價值轉移的必然結果,表示價值的轉移獲得所有參與方的認可,且其結果不能受到任何某一方的操縱,取得了系統內的公信力。這一價值可以是貨幣資產,也可以是有價證券、金融衍生品等實體資產或者虛擬資產。

        在目前的互聯網中也有各種各樣的金融體系,包括許多政府銀行提供或者第三方提供的支付系統,但本質還是依靠中心化的方案來解決。即通過某個公司或者政府信用作為背書,將所有的價值轉移計算放在一個中心服務器(集群)中,盡管所有的計算也是由程序自動完成,但是卻必須信任這個中心化的人或者機構。事實上通過中心化的信用背書來解決,也只能將信用局限在一定的機構、地區或者國家的范圍之內,所以價值轉移的核心問題是跨國信用共識。

        區塊鏈技術實現了價值去中心化的互聯網傳遞,為金融互聯網搭建提供了基礎,其中證券交易市場是區塊鏈存在發展機遇的領域。傳統證券交易中,證券所有人發出交易指令后,指令需要依次經過證券經紀人、資產托管人、中央銀行和中央登記機構這四大機構的協調,才能完成交易。這樣的模式造就了強勢中介,金融消費者的權利往往得不到保障。在同一共識原則區塊鏈技術系統下的證券可以點對點交易,買方和賣方能夠通過智能合約直接實現自動配對,并通過分布式的數字化登記系統,自動實現結算和清算。不再需要中央化的登記結算機構,也不再受到交易時間的限制。資產證券化的產品在交易上也采用傳統證券交易模式,通過區塊鏈進行資產證券化產品交易,可使更廣泛的參與者在去中心化的交易平臺上自由完成交易,且可實現24小時不中斷運作。對于認可這一“區塊”價值的機構,可以接受“區塊鏈”代表的證券持有人再融資,不用擔心對應證券資產的轉移和“雙花”,因為每一筆交易都公開透明、可追本溯源。

        (五)證券化資產的管理

        資產證券化產品投資人會議舉辦的程序較債權代表和股東代表復雜,一是涉及的權益結構復雜,二是證券資產類型復雜,某一資產的違約可能需要涉及不同投資人會議提出表決意見,成本過高。這就涉及通過資產管理人執行投票,由于涉及可能的利益沖突,需要對管理人資格謹慎地約束和條件授權。投票流程是資產管理人向人發出投票指令,指令隨后被傳遞給投票分配者,再由投票分配者將指令傳遞給托管人,托管人請求公證人根據對管理人的授權對投票指令進行公證,然后向登記方申請并完成登記,最后投票信息匯總。這是一個非常復雜且非標準化的流程,投票信息存在被不正確傳遞或丟失的風險。

        而在區塊鏈技術的支持下,投票可以透明簡化,直接公開在區塊鏈技術搭建的投票應用系統里,結果供委托人查詢。

        此外,另一個證券化資產管理方向――證券化基礎資產的獲取和管理,在未來可能通過區塊鏈技術搭載的物聯網設備實現也許是一個更為長遠的設想。根據IBM的設想,區塊鏈技術搭載的物聯網管理體系下每個設備都得能自我管理,設備彼此相連,形成分布式云網絡,只要設備還存在,整個網絡的生命周期就可以大幅延長,運行維護成本顯著降低。而基于信息管理系統下發生的物流及現金流可以成為高度分散性資產現金流的證明,從而為證券化交易創造信用依據,不再依賴商業信用鏈上核心企業的信用。

        四、需要解決的問題

        由于區塊鏈在金融領域應用前景十分廣闊,巴克萊銀行、瑞士信貸集團、摩根大通在內的9家全球頂級銀行已加入一個由金融技術公司R3領導的組織,著手為區塊鏈技術在銀行業中的使用制定行業標準和協議;而納斯達克在2015年12月30日完成了基于區塊鏈平臺的首個證券交易,對于全球金融市場的去中心化有著里程碑的意義。但是,區塊鏈技術仍有需要解決的問題才能大規模廣泛開展實際應用。

        (一)高耗能問題

        數字貨幣經濟學中也存在所謂的“不可能三角”,即不可能同時達到“去中心化”“低能耗”和“安全”這三個要求。區塊鏈是否在節約中心化成本問題的同時又過度使用了電子能耗成本呢?技術的應用要考慮其系統的整體性。

        (二)數據庫存儲空間問題

        區塊鏈數據庫記錄了從創建開始發生的每一筆交易,因此每一個想參與進來的節點都必須下載存儲并實時更新一份從創世塊開始延續至今的數據包。如果每一個節點的數據都完全同步,那區塊鏈數據的存儲空間容量要求就可能成為一個制約其發展的關鍵問題。

        (三)處理大規模交易的抗壓能力問題

        目前的區塊鏈技術還沒有真正處理過全世界所有人都共同參與進來的大規模交易,目前已投入使用的區塊鏈系統中的節點總數規模仍然很小。一旦將區塊鏈技術推廣到大規模交易環境下,區塊鏈記錄數據的抗壓能力就無法得到保證。

        (四)安全性問題

        目前的區塊鏈技術是基于非對稱密碼學的原理,但隨著數學研究和量子計算機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這些非對稱加密的算法能否被破解呢?也許在未來,基于數學原理基礎上的算法安全性會變得越來越脆弱,那時的區塊鏈技術就失去了信任這一最根本的基石。對于這個問題,市場中目前正在整合更強的加密原理。

        隨著區塊鏈技術優勢的認識越來越深刻,越來越多的資本、人才、資源正在源源不斷地被投入到相關技術的研究中,相信區塊鏈技術的上述缺陷得到解決只是時間問題。

        第3篇:區塊鏈技術總結范文

        關鍵詞:金融科技;國庫;信息化建設;SWOT分析

        一、引言

        金融科技是金融和科技的深度滲透融合,強調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新型技術手段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國庫信息化建設是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國庫業務領域的過程,是“數字央行”建設和國庫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符合人民銀行數字化轉型工作要求。從2014年開始,以“國家金庫工程”①建設為核心,國庫信息化進入全新發展階段。但隨著金融科技催生新技術廣泛應用和加速發展,網絡支付、移動支付和個人所得稅匯算清繳退稅網上申請等新業務不斷開展,國庫信息系統建設日益與金融科技蓬勃發展的當今世界不相適應,與國家金庫的地位不相適應。鑒于此,大量文獻對國庫信息化建設做出了探索性研究,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總結國外先進經驗,對我國國庫信息化建設提出建議。山成英(2018)梳理美國、英國和新加坡等國對金融科技的支持措施和監管創新,認為應加強人才儲備,營造支持金融科技發展的友好環境。曹協和(2010)總結了OECD國家國庫電子化的特點及其在實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建議統一規劃我國國庫信息化系統,強化電子化系統管理。二是研究學習新技術,探索新技術運用于國庫信息化建設。白雙玉、李陽婷等(2020)運用金融科技技術,重新設計國庫業務流程,細化業務要點,在國庫信息化智慧建設的基礎上構建國庫數據治理體系。馬天龍(2017)分析了區塊鏈技術在國庫業務應用的可行性,探索性構建了區塊鏈在國庫業務中的應用場景。本文則在回顧前期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運用SWOT分析方法,綜合分析金融科技浪潮下國庫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并提出對策建議。

        二、國庫信息化建設現狀及問題

        近年來,國庫信息化建設不斷取得突破,但面對金融科技帶來的新情況和新要求,國庫信息化建設在理念、技術、手段方面存在不可忽視的“短板”。(一)庫款安全的優先級考慮導致國庫過度把控風險和追求業務細節,信息化建設理念相對保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金庫條例》規定各級國庫庫款的支配權屬于財政,對人行國庫而言,庫款安全是經理國庫業務的第一要義。出于資金安全考慮,國庫在業務系統管理方面強調安全第一,將“業務系統安全、資金安全”作為國庫基礎業務不可動搖的兩條底線。為降低國庫業務操作風險,業務人員謹小慎微,加之人員數量有限,客觀上導致了國庫對風險的過度把控及對細節的過分追求,也犧牲了部分國庫精力。在國庫有限的精力下,為更好的守住國庫業務的“兩條底線”,減少創新帶來的風險,國庫對于移動支付、云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在信息化建設中的運用,所持態度相對謹慎和保守。(二)業務系統更新迭代緩慢,國庫信息化建設難以緩解不斷增加的業務壓力。“3T”系統②是國庫信息化建設體系的核心內容,自2014年起全面運行。隨著個人社會保險費繳庫、小微企業退稅、個人所得稅匯算清繳等工作開展,國庫業務量劇增,而“3T”系統更新緩慢,難以提升業務處理效率。一是業務系統集約化程度較低。從整體上看,“3T”系統與財政、稅務、海關、銀行等部門在非稅收網、電子化退更免、電子對賬、海關聯網等方面的相互聯網程度不夠,國庫信息化建設與業務合作部門間的集約化程度較低。二是業務系統承載能力不足。TIPS系統經過二代升級后,處理業務量仍存在上線,制約國庫工作效率。如TBS系統退庫成功回執導入TIPS系統每次不可超過20包,嚴重影響系統處理效率。三是業務系統應急保障能力欠全。二代TIPS、TCBS系統的災備建設尚不完善,不能做到快速切換,兩者都曾發生過全國性的業務中斷。TBS系統作為TCBS系統的應急備用系統,僅能處理應急撥款和集中支付清算業務,且業務操作時所必須的Ukey證書與win10系統不兼容,加之單機版運行,TBS系統運維風險較大。(三)業務處理手段與金融科技結合過少,國庫信息化建設難以滿足金融科技背景下的信息共享要求。金融科技對進一步打破國庫與業務合作部門間的信息壁壘提出了新要求,但國庫業務處理手段與金融科技結合過少,受制于技術壁壘,國庫難以滿足信息共享要求。金融科技強調運用新技術手段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和質量,突出的表現是要求不斷提高信息的開放流通、交換共享程度。而近年來,國庫業務處理自動化水平大幅提高,但國庫信息化建設與大數據、云計算等金融科技結合甚微,各類業務操作仍依賴人工且環節過多,尤其是國庫信息保存、賬務核對等數據及信息處理更是近乎完全由人工操作,數據開放流通的自動化、電子化、智能化水平低,缺少實時、便捷、高效共享信息的技術條件,信息化建設并不能滿足金融科技催生的信息高效共享要求。

        三、國庫信息化建設應對金融科技浪潮的SWOT分析

        金融科技最核心的是科技,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傳統的國庫信息化建設。以下立足國庫視角,運用SWOT分析方法,綜合分析金融科技浪潮下國庫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為制定應對策略提供參考。(一)優勢(S)。一是系統管理經驗豐富。人民銀行經理國庫35年來,熟知外部環境對國庫服務的各項要求,在系統開發、外包、運維、升級等方面具有雄厚實力和豐富經驗,充分了解國庫不同系統的賬務處理、系統關聯、信息傳遞等原理,積累了大量可行的系統管理制度和組織架構。二是業務系統及程序儲備充足。在人民銀行國庫局鼓勵各地基于實際業務開發實用性系統的氛圍下,各地為減輕國庫業務處理壓力,提高國庫服務的電子化、智能化水平,通過外包或自主研發等方式開發了不同類型的系統或小程序,如黑龍江省分庫開發了退稅小程序,湖南省分庫開發了國庫管理輔助系統。目前,除了全國通用的“3T”系統外,各地一線工作者捕捉國庫業務痛點開發的新系統極大地填補了系統短板或不同系統間的關聯漏洞,為科技賦能國庫提供了大量底層邏輯參考和實際案例。(二)劣勢(W)。一是新技術運用能力不足。國庫經過多年發展,在業務處理、安全認證、安全處理等方面經驗豐富,但由于基礎設施系統龐大而信息化重視程度不夠、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且出于新技術的監管和風險考慮,對新技術運用抱以謹慎和懷疑態度,反應遲緩被動,在新技術運用上遠遠不足。二是會科技、懂業務的人才儲備不夠。長期以來國庫業務系統運維由科技部門及第三方公司負責,國庫人員主要精力集中在業務處理及監管服務、數據分析上。加上基層國庫人員較少,難以消化業務量逐年增加帶來的壓力,對科技與業務之間的結合思考較少,人才儲備不夠。(三)機會(O)。一是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目前,大數據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場景拓展形勢較好,國庫與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間的業務聯系緊密,可通過后期學習探索大數據在國庫信息化建設上的應用。國庫借助大數據技術對國庫系統積淀的海量數據進行分析,不僅可以考慮財稅庫銀相關業務合作部門的歷史數據,還可將多個與業務相關的因素加入國庫監督模型中。例如,將企業的納稅情況納入大數據風控模型中,從而更加細致準確的判斷后期的納稅情況,能夠有效預測國庫現金流,提高財政收支監測的準確度。利用云計算技術對分散數據的計算能力,對國庫各類數據與監管指標的運用進行深度分析,可實現自動化全流程監管,將豐富風險監測的內容和手段,全面把握國庫資金運行風險的整體情況和預測庫存發展趨勢。二是基于區塊鏈的對賬系統設計與應用日漸突破。大量政府部門和企業探索運用區塊鏈提高對賬的自動化與智能化水平,如2018年迪拜推出基于區塊鏈的支付對賬和結算系統,2020年意大利銀行使用分布式賬本技術對賬,國庫可以通過外包、學習等方式將這些技術或理念運用于國庫信息化建設中。(四)威脅(T)。一是業務模式的沖擊。金融科技的運用,會極大降低國庫會計核算業務對人力資源的消耗,轉而對人員在新技術運用、模型分析、數據分析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從而沖擊國庫現有業務模式。傳統國庫大量精力用于處理日常業務、核對賬表、監督業務等,業務模式呈現出“以核算業務為基礎的”特點。金融科技提高核算業務的智能化水平后,核算業務的風險將從“集中于人”轉移到“集中于自動化系統”,客觀上風險管理工作量和難度下降,國庫業務模式也將從注重核算業務轉為注重國庫數據分析。二是國庫監督角色的轉變。過去國庫通過手工方式監督預算收支,監督具有一定的滯后性。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尤其是區塊鏈促使每一筆業務都有一個不可纂改的時間戳,國庫對預算收支的監督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實現實時監督,國庫傳統的監督職能將被弱化,轉而對科技運用能力要求更高。如人工智能利用云計算技術計算分散數據,運用監管指標分析業務合規性,可實現自動化、全流程監督,國庫人員不再手動監督業務,轉而需要掌握人工智能運用、計算模型、監督原理等操控人工智能必需的知識,監督角色轉變較大。

        四、金融科技為國庫信息化建設賦能的對策及建議

        (一)主動適應金融科技浪潮,更新國庫核算理念。站在服務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高度,全面更新國庫核算理念,主動學習、適應金融科技浪潮。同時,對國庫核算理念的更新理解不能停留在系統更新迭代上,要認識到金融科技不僅是科技賦能,還是金融和科技深度滲透融合后帶來的國庫業務模式的徹底變革,主動適應各類新技術對國庫業務在硬件設備、業務流程、監督管理、數據分析等方面的變化,加強金融科技應用于國庫信息化建設的頂層設計。(二)推進國家金庫工程建設,探索金融科技在國庫對賬中的運用。立足在國庫一線業務工作中搜集的系統需求,推進“國家金庫工程”建設,對現有“3T”系統進行重新定位、設計、優化,暢通系統間的信息傳遞,前瞻性地做好“國家金庫工程”總體規劃設計。同時,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科技,開發使用國庫對賬管理系統,實現國庫與征收機關、銀行等通過系統自動核對對賬信息,探索金融科技在國庫對賬中的運用。(三)著眼未來國庫發展需求,儲備會科技懂業務的國庫人才。結合現有新技術新業態的發展趨勢,著眼未來國庫人才要求,前瞻性地做好國庫人才培養。加強人才技能培訓,激勵并組織精通國庫業務者不斷學習與賬務智能化處理、數據分析模型等相關的新技術,使業務能手掌握新技術原理。同時,不斷補充懂科技的新生力量,并做好技術和業務知識培訓,培養儲備一批熟悉技術、精通業務的國庫專業人才隊伍,并通過人機耦合模式反哺金融科技與國庫信息化建設結合的相關研究,進一步提高國庫人才素質。

        參考文獻:

        [1]山成英.金融科技發展的國際經驗與借鑒[J].青海金融,2018(10):23-27.

        [2]曹協和.國庫電子化的國際趨勢及啟示[J].南方金融,2010(10):76-79.

        [3]白雙玉,李陽婷,楊金玉,尹國君,沈秘.金融科技助力國庫高質量發展路徑探索[J].時代金融,2020(07):57-60.

        [4]馬天龍.區塊鏈技術及國庫應用場景———基于國家金庫工程建設的考量[J].地方財政研究,2017(12):26-32.

        第4篇:區塊鏈技術總結范文

        【關鍵詞】去中心化 虛擬貨幣 比較分析 演進 萊特幣 PPC XPM

        一、去中心化虛擬貨幣

        去中心化虛擬貨幣誕生在2008年,其中的代表性貨幣是比特幣。它的發行是通過一個彼此連接的比特幣用戶的計算機網絡完成的。通過工作量證明算法自動調整向網絡中釋放比特幣。參與網絡的每個節點可以使用自己的CPU處理能力進行運算并獲取比特幣[3]。每一個比特幣的獲取都將需要一定的成本,同時背后的密碼規則保證了它的真實完整和唯一。每一筆比特幣交易都會被廣播到比特幣網絡中,網絡中每一個節點都會對這筆交易進行散列算法的驗證,驗證通過后將被記入到區塊中然后進一步在網絡中傳播,這種基于P2P和全網參與計算認證的方式導致沒有任何政府和機構可以實現對其流通的控制,它的流通只受算法控制。

        二、去中心化虛擬貨幣的種類

        在比特幣誕生以后,一批基于同樣去中心化思想的虛擬貨幣借助于互聯網開源社區的幫助下紛紛涌現。它們在算法各有特點,并實現了一定的優化。[5]

        (一)萊特幣(Litecoin)

        Litecoin(LTC)是目前除比特幣以外市場價值最高,交易最活躍的一種虛擬貨幣。不同于比特幣使用的SHA256挖礦算法,LTC采用Scrypt算法。這種算法有較快的塊生成時間,并能更快確認真偽,比特幣的交易驗證的時間平均在10分鐘以上,大多數交易網站驗證需要1個小時。而LTC交易確認平均為2.5分鐘。另外Ltc的總數量也是BTC的四倍,總數為8400萬枚。此外,在比特幣挖礦軟件技術已經從CPU到GPU到現在正式進入FPGA(現場可編程陣列)和ASIC(專用集成電路)時代。而相對于比特幣,LTC的算法則仍然非常適合GPU挖礦,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礦工的現有挖礦設備的投資。[6]

        (二)PPCoin(PPC)

        PPCoin(PPC)由Sunny King于2012年8月19日,其在貨幣生成上采用了工作量證明(proof-of-work)和股權證明(proof-of-stake)的混合模式,并引入幣齡的概念。

        (三)工作量證明算法SHA256

        SHA256是一種從輸入得到輸出非常容易,但從輸出反推出輸入極其困難的函數。反推輸入的方法除了窮舉所有可能輸入之外,別無他法。比特幣貨幣生成采用的就是基于SHA256的工作量證明算法,交易數據外加一個隨機數(nonce),然后在其前面附加大量的“0”,以此作為區塊信息發送出去,接受者的驗證可以迅速使用nonce得到函數散列值。然而對于攻擊者而言如果想反推出這個nonce則近乎不可能。

        (四)51%算力攻擊

        去中心化貨幣發行依賴于網絡中大多數節點的確認信息。如果參與的網絡節點有限,攻擊者通過某種手段控制了網絡中多數節點(比如51%)的運算力,使受控網絡生成塊的速度超過網絡剩余部分的總和,就可以生成一個塊鏈接分叉,并使其長度超過主環鏈,網絡中的其他節點將開始把新的分叉視作合法塊鏈接(盡管衍生51%攻擊成功可能性是一個隨機漫步理論的難題)。在這種情況下,攻擊者就可以自行對區塊信息進行確認,從而可以篡改交易記錄實現多重支付或將別人的貨幣據為己有。除了貨幣發行初期易遭受51%算力攻擊外,當貨幣生成算法的難度因子提高過大,導致運算成本增加過度和大量“礦工”退出,只有少數礦工控制著絕大多數比特幣的挖掘運算,這種情況下51%算力攻擊的可能性也會提高。為此,Sunny King提出了下文詳述的股權證明算法。

        (五)股權證明(proof-of-stake)

        與工作量證明算法不同,股權證明并不要求持有人進行大量運算來證明自己,而是要求持有人明確表達自己對一定量貨幣的擁有權。對于PPC來說,當一個新的股權證明區塊被挖掘出來后,礦工需要構建一筆股權交易,將一部分貨幣外加一點(算法預設好的)獎勵貨幣發送給自己。隨后SHA256算法開始工作,根據上述交易信息,一些特定的固定數據,以及幣齡作為輸入被用于散列運算。運算的難度因子與貨幣年齡成反比例關系。即決定因素是他已經擁有的貨幣數量,和進行股權交易后的時長。也就是說,如果你已經擁有了1%的貨幣或者說股權(stake),那么你最多可以挖掘的新增貨幣的上限也為1%。這種算法不通過提高運算復雜度來控制貨幣生成數量,而是通過股權交易這種經濟行為來實現這種控制。

        (六)幣齡(coin age)

        在PPCoin中,幣齡被定義為交易輸入大小和它交易存在時間的乘積,作為生成新的PPCoin區塊算法的輸入。幣齡越大,輸出PPcoin概率越大,直到找到有效的區塊時則復位為零。[7] [8]

        總結來看PPC因為使用了股權證明算法,與Bitcoin相比具有4個方面的改進:

        *以股權證明鼓勵人們持有貨幣而非用于投機;

        *獲取股權所需的成本遠大于獲取運算力的成本,有效減少了51%攻擊的可能性;

        *股權證明算法不以提高工作量證明難度為基礎,減少了運算所需能源的消耗。

        *PPC不預設貨幣生成上限,理論上可以供應無限多的貨幣(盡管當前設置了20億的上限但理論上可以改變),這有助解決貨幣供給無法滿足經濟發展需要的問題。此外股權證明算法設計為每年提高1%的貨幣供應量且可調整,這將是非常溫和和良性的通脹率。

        (七)素數幣(PrimeCoin)

        素數幣是一種建立在比特幣架構基礎上的數字貨幣,它運用一種獨特的“科學計算證明”機制取代比特幣的“散列工作量證明”機制,通過計算去發掘由大量質數組成的質數鏈,質數幣被作為礦工在挖礦過程中發現質數的獎勵。素數幣并非將工作量證明完全去掉,而是試圖讓工作量證明變得更有意義。它沒有使用SHA256計算,但是要求礦工們尋找長的由素數構成的“Cunningham鏈”和雙向雙鏈(Bi-twin chains)。同樣是通過能源密集型的計算挖礦,但素數幣試圖給現實世界帶來實用的價值,而不是電力算力的無謂消耗。比如素數幣被用于“Folding@home”項目,該項目由斯坦福大學教授Vijay Pande開發,借助于素數幣發掘的運算來分析蛋白質自我折疊問題,這個項目可能幫助研究者發現治療阿茲海默癥、帕金森氏癥以及多種癌癥。[9] [10]

        此外還有一些較典型的虛擬貨幣,比如Freicoin在算法中引入囤積稅概念,以抑制人們持有貨幣,鼓勵交易與流通。而Namecoin的特點在于除了本身是一種貨幣外,還可以被賦予其他功能,如注冊域名。Ripple是一種比比特幣更激進的虛擬貨幣,Ripple網絡自動進行匯率換算,用戶可以用任何一種類型的貨幣向他人支付另外任何一種類型的貨幣,從而實現所有貨幣的全網流通。[11]此外還有很多基于類似算法的虛擬貨幣,比如Devcoin(DVC)、Terracoin(TRC)、Ixcoin(IXC)、NovaCoin(NVC)等等。甚至我國也有了基于類似算法的國產虛擬貨幣比如CHNcoin(CNC)。

        三、去中心化虛擬貨幣的總結比較

        下表為各種典型虛擬貨幣特點比較匯總[13]:

        四、演進趨勢分析

        目前的虛擬貨幣發展仍處于早期階段,新的種類不斷出現,各種創新和改進層出不窮,對其演進趨勢總結如下:

        第一,基于去中心化和P2P的原則仍是根本基礎,無論算法和應用如何改進創新,這一基礎原則不會改變。

        第二,發行和認證算法逐漸摒棄工作量證明算法,衍生出Scrypts算法、質數算法和股權證明算法等,其實質是對工作量證明算法的低效率和算力浪費的改進。這也會是將來虛擬貨幣算法改進的必然趨勢。工作量證明算法將會被更具實際意義和更具效率的算法所取代。

        第三,貨幣發行上限將不再固定。預設發行上限曾經是比特幣用以消除通脹的核心手段,但人們逐漸意識到這將誘使人們持幣坐等升值的投機心理。許多貨幣提高了發行上限以增加貨幣供應,但并非最終解決之道。而像PPC那樣容忍一定程度的可控的良性通脹,同時發行上限甚至發行速度和難度因子可由算法參數化調整,以鼓勵流通和增加持幣成本,這種實現方式比較適應實際經濟規律,必將是未來的方向。

        第四,作為被寄予厚望的“未來貨幣”,理應承擔更多的功能,比如如何適應利率形成、保持匯率穩定、促進貿易發展和商品流通、保證貨幣供給彈性等。這需要進一步的算法改進和理論創新。目前Ripple正在研究的全網匯率形成和貨幣兌換技術即屬于這方面的嘗試。

        第五,市場占有率和人們的信心對哪種貨幣將成為未來主導貨幣也將起重要作用。

        去中心化的虛擬貨幣是人類第一次從技術角度實現的流通支付工具,它的創生和每一步發展都將對未來的金融體系產生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北京晚報.《瘋狂比特幣未來能買房子》.2013.5.

        [2]中國企業家網.《比特幣的社會實驗:活在未來》.2013.5.

        [3]Satoshi Nakamoto.《Bitcoin: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2008.10.

        [4]洪署寧.《比特幣:一種新型貨幣對金融體系的挑戰》.《支付創新》.2011(10).

        [5]巴比特() Daniel (翻譯:比特人瀟湘夜雨).《米塞斯圈:山寨幣的癥結所在》.2013.8.

        [6].cn.知耿《密碼學貨幣一覽》.2013.5.

        [7]Bitcoin Magazine VITALIK BUTERIN 《What Proof of Stake Is And Why It Matters》,2013.8.

        [8]Geek Park.《防貶值抑通脹低能耗-PPCoin能超越Bitcoin 嗎?》2013.4.

        [9]Make Tech Easier Miguel Leiva-Gomez《4 Popular Bitcoin Alternatives and How They Compare to Bitcoin》2013.7.

        [10]MIT Technology Review 《Bitcoin Isn't the Only Cryptocurrency in Town》2013.4.

        [11]虎嗅網.悟網不歡.《Ripple,比比特幣更激進的虛擬貨幣幽靈》2013.4.

        第5篇:區塊鏈技術總結范文

        2007年8月,幾個人工智能專家告訴IBM高級副總裁約翰?凱利(John Kelly III),他們要創建世界上第一個處理非結構化數據、可與人互動的人工智能系統。九年之后,這個系統成了IBM第四次轉型的核心。

        這個人工智能認知系統,就是今天聲名大噪的Watson。命名為“Watson”,意在紀念IBM(NYSE: IBM)創始人Thomas J. Watson。

        2011年Watson初次亮相,就打敗了美國問答游戲電視節目《危險邊緣》的連勝紀錄保持者和最高獎金得主。這是IBM歷史上繼“深藍”計算機在1997年打敗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后,又一次成功挑戰人類。賽后,IBM將Watson提升到公司級戰略地位。

        2014年,IBM專門組建了Watson部門,迄今已經在這個部門投入了數十億美元,目前該部門擁有約1萬名員工。

        今年初,IBM董事長兼CEO羅睿蘭(Ginni Rometty)宣布IBM正式進入這家公司歷史上的第四次轉型。轉型目標是成為一家認知解決方案云平臺公司。Watson是IBM此次征途的核心推手。

        2011年IBM百年之際,英國《經濟學人》周刊曾撰文總結IBM歷史上的三次重大轉型,分別是從機械制造到計算機制造、從大型機制造到包括個人電腦在內的分布式計算機系統、從計算到服務。

        羅睿蘭稱,“未來五年,我們所作的每一個決策,無論個人,或是專業機構,都將受到Watson的協助。”

        第三咨詢機構Forrester首席分析師戴鯤告訴《財經》記者,Watson是IBM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核心產品,也是加速其相關軟硬件及云服務在各行業采用、延續其收入增長與利潤水平的重要推動力。

        如果一切順利,IBM這家百年老店將再次上演大象跳舞式的轉型。 商業化加速

        10月底的Watson世界大會期間,IBM宣布了兩個重要合作。一是將與汽車制造商通用汽車公司合作,Watson將為其新版車機系統OnStar提供技術支持;此外,IBM還將與全球教育機構培生合作,Watson可以為其學生提供自然語言下的學習指導。

        通用和培生都是所在領域內的標志性用戶,和它們達成合作,意味著Watson的商業化再下一城。此前數年,Watson僅在醫療等領域比較著名。今年,隨著金融、零售、時尚、教育等多個行業標志性樣本的出現,Watson的商業化版圖正在悄然擴張。

        羅睿蘭曾樂觀預測,到2017年底,全球將有10億人使用到Watson的相關應用或服務。

        外界亦看好Watson帶給IBM的營收提升力。IBM目前并不單獨披露Watson的財務數據,但證券研究機構瑞士銀行估計,2016年,Watson將產生5億美元的營收,并在未來幾年保持快速增長,2020年將創下60億美元的營收,而在2022年,數字更是上漲至170億美元。

        事實上,Watson帶給IBM的收益將不僅限于Watson系統自身的收入,還包括Watson助推下的包括云服務業務、咨詢服務在內的多個業務板塊。

        結合羅睿蘭對全球認知技術的測算,認知技術市場目前有320億美元的市場份額,這個數字在過去四年增長了16倍。智能決策的市場份額,到2025年,預計將達到2萬億美元。

        這意味著,從2007年研發,經過十年布局,IBM終于要收獲Watson了。

        物聯網是另一個商業增長實例。德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舍弗勒集團(Schaeffler)正在利用Watson物聯網平臺改造其供應鏈、制造和銷售等環節。僅在三季度,Watson物聯網平臺的新客戶數量就增長了一倍。

        需要強調的是,只有不斷完善Watson的能力,IBM才能夠說服客戶轉向IBM的云平臺,與其競爭對手構建起真正的差異化,開拓更多市場。

        醫療健康是Watson目前最強的領域。IBM Watson團隊超過一半為醫療團隊。從最早帕金森專項治療,到利用醫學影像 “狙擊”癌癥、糖尿病、心臟病等重大疾病,Watson的計算能力和對數據的分析能力,使得醫療行業最有可能先被顛覆。

        不斷吸收大量非結構化數據并學習是Watson成為全球醫療健康第一人工智能系統的秘訣所在。

        2015年以來,IBM為了“喂飽”

        Watson,宣布了多宗有關醫療健康領域的公司收購案,比如一家是可以查看5000萬份美國患者病例的分析公司Explorys,另一家是提供云計算軟件,可以把各種類型的健康數據進行處理,為醫生提供數據方面分析的Phytel。此外,這份收購名單上還包括醫療數據公司Truven、醫療影像與臨床系統提供商Merge Healthcare。這些公司擁有大量醫療數據,比如賬單記錄、病歷、X射線和MRI(磁共振成像)圖像等。

        收購這些公司花費了IBM超過40億美元,這相當于IBM 2016年單季度凈利潤的兩倍。

        IBM意圖很明顯――加強Watson在健康數據分析方面的能力。

        此次Watson宣布進軍更多垂直領域,給了投資者和市場無限想象力,它所隱含的挑戰也正在于此。

        Gartner分析師Tom Austin評論稱,IBM給自己設定的目標很宏大,但可能需要花費數年的時間,以及昂貴的成本。 補齊短板

        Watson解決方案與以往軟件套裝的模式不同,IBM將各種功能打包成API(應用程序編輯接口),根據企業需要進行調取。

        Glenn Finch表示,“這就好像是樂高玩具,中間有很多的環節,能夠組合在一起。”這意味著,在一段時間后,IBM可以支持40個不同的行業,數百個子行業的需求。

        作為平臺,Watson必須不斷補充兩個核心資源――基礎數據和垂直行業領域的專業知識。

        IBM正在加大這一投資。IBM已陸續收購了基礎天氣數據提供商The Weather Company、醫療與健康數據公司Truven Health Analytics、金融服務合規性方案提供商Promontory Financial Group等12家公司,投入收購資金超過50億美元,而去年同期用于收購資金僅為821萬美元。

        分析師們認為,IBM會繼續對能夠產生數據的領域投入重金,并且這是一個長期行為。

        對基礎數據的收購,正在幫助Watson提升分析數據的能力。Watson正在為一家面包店可以根據天氣的變化制定合理的生產策略,同時為一家化妝品公司分析下一季口紅的流行色,甚至為一家巧克力公司創造新的口味。

        對行業解決方案商的收購,則幫助IBM逐步完善Watson行業分析的能力。如對Promontory的收購,IBM希望其能為Watson增加金融監管的專業知識。用新的方法幫助金融業客戶達到合規要求。

        收購之外,合作也是一種路徑。IBM通過與Twitter合作,可以獲得社交網絡的數據,用于Watson的大數據分析,就是典型的例子。

        社交網絡的數據正成為云計算廠商追逐的熱點,尤其是那些過去與互聯網聯系不那么密切的IT廠商。

        2016年,微軟以262億美元巨資收購職場社交網絡LinkedIn;甲骨文攜手騰訊落地中國市場,看中的也是后者在社交網絡上的布局。

        甲骨文中國區董事總經理李翰璋告訴《財經》記者,“騰訊有成熟的互聯網經驗,對PaaS和SaaS的發展起關鍵支撐作用。”

        針對中國市場,IBM也正在尋求社交網絡的合作伙伴,騰訊和新浪微博是其兩個重要選項。

        不僅如此,IBM還通過研發拓展Watson的能力。

        10月26日,IBM宣布一系列新的產品策略和市場方案。一方面,利用Watson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能力,豐富了數據處理、分析,以及移動化的使用場景;另一方面,在市場營銷、商務、供應鏈和人力資源等垂直領域推出Watosn認知解決方案。這些方案與近期IBM推出的金融、法規和教育等方案,構成了一系列可商業化的產品陣列。

        在認知技術的幫助下,傳統產業的流程得以改造。IBM稱,一家大型制藥公司通過應用“認知預測與計劃”引擎,可以快速甄別新的機遇和風險,從而作出投資決策。其預測準確性從80%提升至99%,產生超過1億美元的增量利潤。

        IBM甚至決定將Watson發展成為一個新的生態系統。未來不僅將向Watson引入更多的開發人員、大學、企業參與,擴展認知技術的應用范圍,而且在恰當的時機建設針對不同行業的專有平臺,從上到下打通數據。

        補足短板后,Watson已經形成的群聚效應會更加明顯。到2017年底,Watson應用覆蓋人數將達到10億,這令Watson提升企業競爭力,進而改變行業成為可能。

        Watson作為全球人工智能最高水平的代表,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的邊界似乎無限。

        阿里云人工智能首席科學家閔萬里認為,人工智能的一大挑戰是從分析學習人類邏輯思考能力上升到情感等更加不具備邏輯性的維度,這也是Watson新的挑戰和機會所在。 轉型利器

        Watson平臺孕育十年之久, 2016年1月,羅睿蘭在消費電子展上宣布,IBM將成為一家認知解決方案云平臺公司。在這個轉型目標中,Watson是核心主角。

        Watson已經成為全球人工智能的主要玩家。但是,IDC預測,到2020年,全球60%的人工智能應用程序將在四個公司的平臺上運行,它們是亞馬遜、谷歌、微軟和IBM。

        與亞馬遜、谷歌和微軟不同,這三大巨頭的人工智能產品與服務處于增值地位,而Watson則處于IBM的主流地位。

        羅睿蘭表示,未來企業將因具有認知能力而獲得差異化競爭優勢。

        IBM意識到,Watson自身的強大并不足以完成轉型。IBM需要Watson來推動增長。該公司的營收已連續18個季度出現下降。

        從具體業務板塊來看,Watson、數據分析和云計算等新型業務正在增長,但這個進程還不夠快,無法完全彌補其在傳統硬件、軟件和服務上的萎縮。

        IBM的今年三季度財報顯示,代表新興業務的認知解決方案部門營收同比增長5%,但作為傳統業務的硬件系統部門卻同比下滑21%。

        IBM決策層對這樣的過渡階段似乎已有預期。為了保證轉型效率,羅睿蘭一面出售低利潤和虧損的業務,一面調整組織結構,增加大數據、云計算等領域的投入。IBM近年來賣出了80億美元的業務,同時收購了50多家公司。

        不過,某大型國際IT公司副總裁認為,IBM將Watson放在戰略核心并非創新戰略理念,他向《財經》記者表示,“以大數據為主體的分析已經成為產業標配,無論是AI(人工智能)還是BI(商業智能)。單獨提出來更像是一種市場營銷的策略。”

        但一位前IBM中國區高層評價,這些有計劃、有價值的收購,對IBM徹底轉型成為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十分有益,難點是這些投資也拖累了IBM的短期業績,局面幾年后才能扭轉。

        IBM需要在能夠帶來現金流的傳統業務及能夠帶來未來的認知商業中做平衡。

        IBM大中華區董事長陳黎明向《財經》記者表示,IBM既要保障傳統的客戶和市場,也要向云計算和認知技術投資。擔心說得不夠明白,他又打了個比方:“既要賺到面包和黃油,又要盯著地平線方向在發生什么,那是我們的未來。”

        但眼下,陳黎明亦強調,認知計算(Watson)不是一個孤立的技術,它帶給IBM的是一連串戰略上的聯動效應。

        在組織和業務架構上,Watson團隊和IBM其他團隊已經融合作戰。

        IBM大中華區全球企業咨詢服務部副總裁徐習明此前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透露,面對一個企業客戶,IBM要確保能夠提供一個完善的、整套解決方案,這需由各個業務單元共同組成――包括前端的咨詢服務、提供基礎設施的硬件系統、大數據、云以及安全等部門協同完成。

        從產品體系來說,Watson不再是單獨銷售的產品,而是作為一種API,開發者可以從云平臺上獲取其功能。

        戴鯤表示,云平臺彈性伸縮的廣泛服務能力和大規模實時數據處理能力是人工智能的必要保證,基于深度學習的預測分析等技術的人工智能,提升各行業產生客戶的產業觀察、體驗和運營決策。

        Watson的發展正在反哺IBM云業務。2014年,IBM基于開源項目Cloud Foundry推出了PaaS云平臺Bluemix。Watson作為特色云服務之一,與物聯網、區塊鏈等集成進入Bluemix平臺,這些成為了IBM混合云服務的核心。

        IBM近兩年針對混合云的部署,重新設計和開發了集成服務器、存儲和軟件等傳統關鍵業務,并針對混合云的環境設計了多種版本的服務。

        Bluemix分為本地、專屬和公眾三個版本,分別用于企業防火墻后、公共數據中心的獨立機柜,以及公有云平臺不同環境。

        與此同時,一些第三方SaaS(軟件即服務)應用生態基于此生根發芽。一家名為“Wayblazer”的初創企業正借助Watson為其客戶精準定制旅行計劃;日本軟銀集團研發的機器人Pepper的大腦就是Watson;教育機構芝麻街使用Watson對學生的學習材料進行個性化甄選……

        可以說,IBM現在正全力把Watson云平臺與其他企業級生態互聯互通。羅睿蘭強調,在Watson的生態圈里,IBM只是其中一員。

        IBM決策層還在持續探索Watson和IBM其他業務融合的可能性。數月前的一個內部會議上,羅睿蘭問IBM區塊鏈首席技術官:“Watson和區塊鏈是否可以融合做出更多意想不到的商業應用?”

        按照羅睿蘭的計劃,IBM2018年超過40%的收入將來自業務分析、云計算、網絡安全、社交網絡設計和移動技術的公司市場。

        這一目標正在被快速接近。IBM今年10月公布的2016年三季度財報數據顯示,IBM第三財季營收為192.26億美元,凈利潤為28.53億美元,雖然同比依然下滑,但云業務營收同比增長74%。此前,IBM已經連續七個財季業績超出華爾街分析師預期。原因在于云業務增長強勁。

        接下來,IBM和羅睿蘭需要面對的最大難題是如何停止已經超過18個季度的營收下滑。

        中國的一位大型云平臺服務商創始人向《財經》記者評價,IBM并不會因為眼前的低迷而衰落。

        原因有二:其一,IBM是一家矩陣式的公司,是集體自由的。它跟微軟完全不同,微軟的老板太牛了,而IBM是一家沒有老板的公司,這種公司很難死;其二,IBM的組織架構令整個公司的研發體系非常強大,研發和產品能力強大,公司CEO的職責更傾向于銷售和市場。

        第6篇:區塊鏈技術總結范文

        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和人工智能這一系列自動化技術的實施,有效地將金融服務標準化、降低了服務成本、提高服務效率,并觸及了以往無法或難以覆蓋的長尾人群,包括小微企業、低收入人群以及農村群體等。技術驅動帶來的金融普惠,在各個領域、各個企業,都取得了一定的應用經驗,也獲得了社會的普遍關注。

        2017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三以“技術驅動下的普惠金融創新”為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嘉賓們就“金融創新的信息安全基礎”,“數字普惠金融應有的邊界”,“金融科技對資本市場的影響”,“信息安全是惠普金融的基石”,“普惠金融的商業邏輯”,“強監管周期下的金融科技”,“數字普惠金融正在發生的未來”,以及“現金貸是否有助于緩解財務困境引發的負面影響”八個主題發表講話。

        金融創新的信息安全基礎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表示,我國依然面臨著普惠金融成本高、效率低、服務不均衡、商業不可持續等全球化的共性難題。這些難題,成為實現全面普惠金融目標的主要障礙,還需要進一步的努力去破解。

        李東榮首先總結了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意義:一是有助于解決“普”的難題;二是有助于解決“惠”的難題;三是有助于解決服務質量的難題;四是有助于解決商業可持續的難題。

        隨后,李東榮也提到數字普惠金融在業務模式、技術屬性、風險特征等方面的新特點,以及其帶來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挑戰,都需要引起普惠金融從業者的高度重視。這些挑戰分別是風險治理、數字鴻溝、基礎設施、監管適應性,對監管體制方面,監管資源和監管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前述分析,李東榮認為應該研究并推動包括政策、制度、技術等在內的一攬子系統性的普惠金融解決方案:一是構建數字普惠金融的政策支持體系,堅持普惠金融服務主體的公平準入;二是完善數字普惠金融的風險治理體系;三是建立數字普惠金融的技術創新體系;四是建設數字普惠金融的基A設施體系;五是完善數字普惠金融的消費者保護體系。

        李東榮表示,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作為國家行業自律組織,高度重視數字普惠金融的應用實踐和風險治理,愿與各界同仁一道共同研究、通力合作,努力實現我國數字普惠金融的美好愿景。

        數字普惠金融應有的邊界

        上海黃金交易所理事長焦瑾璞提出了數字普惠金融要有邊界。他認為數字普惠金融應回歸金融的本質,但是不忘普惠初心。這里面有兩點非常重要:第一,普惠金融有別于政府扶貧,它不是慈善金融,也不是扶貧金融,它是實實在在的商業金融,就必須履行金融的內涵;第二,它的經營必須要建立在商業可持續的基礎上,而不是一錘子買賣。

        就如何建立商業可持續的普惠金融體系方面,焦瑾璞提出了五點建議:第一,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第二,完善普惠金融組織體系;第三,探索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第四,規范數字普惠金融發展,防范金融風險;第五,加強消費者金融教育,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

        關于數字普惠金融應有的邊界,焦瑾璞指出,監管體制錯配和法律體系滯后,是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所面臨的兩大問題。他建議應當:一是明晰互聯網金融業務的邊界;二是對金融機構采取行為監管;三是加強金融監管協調,構建適應金融市場發展的新型法律與監管體系;四是發展監管科技,利用數字技術提升金融監管能力。

        金融科技對資本市場的影響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上市公司監管部巡視員、副主任,中證監測總經理趙立新就金融科技對資本市場影響,以及如何利用好金融科技做好證券期貨監管發表了看法。

        趙立新首先提到了金融科技運用的上三個場景:智能投顧,基于大數據的指數產品、交易策略和信息增值服務以及基于監管科技的風控合規系統。金融科技為這些場景帶來了更低的成本、更強的紀律性、更廣闊的服務面,相關技術充分利用所有信息發現價值,降低市場交易成本,提高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不僅能夠克服人類在交易操作上的缺陷,還能為投資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產品和服務。

        隨后,趙立新也指出,金融科技也是一把雙刃劍,它可能導致的順周期特征及交易行為趨同可能加大市場波動,技術風險和操作風險相互加強,對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

        最后,趙立新介紹了金融科技在資本市場監管中的應用前景,包括探索智能監管和完善市場監管的基礎設施。他建議:一是用現代信息和網絡技術,建立各監管業務條件之間、各市場之間的信息關聯;二是進一步整合全市場數據的基礎上,利用大數據技術深挖數據金礦,對監管業務和流程進行集中的再造;三是構建資本市場運行及系統性風險,監控監測指標體系,開展政策效果的檢驗和評估,努力成為市場決策者的智囊。

        信息安全是惠普金融的基石

        中國金融認證中心總經理季小杰表示,想普惠金融走得更遠、更穩,信息安全仍然是基石。她就四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關于用戶身份精準識別和認證的問題。她表示,核實用戶的真實身份是所有金融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在現有條件下,建立立體、多維度的認證體系是實現線上業務身份識別和驗證的有效手段。

        第二,關于保證交易的完整性和合法性。具體表現為如何保證參與方相關權力與缺失有效的線上證據保全機制兩個方面。她認為可以從電子簽名與公正的第三方認證機構所頒發的數字證書、基于數字簽名技術的無紙化解決方案和合同簽署的時后保全服務體系三個方面來解決問題。

        第三,加強信息系統的安全管理問題。安全的管理應該是多維度的,除了數據傳輸的安全外,系統本身的安全缺陷也可能導致信息被偷或者是本身被劫持。定期的信息安全系統檢測是必須的,能夠幫助我們盡早地發現安全問題,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四,建立共享機制,聯防聯控安全風險。她建議盡可能大范圍地打破行業壁壘,打通數據孤島,建立高效的聯網系統,實現信息共享,做到異常交易及時報警。

        季小杰總結,在科技驅動的普惠金融時代,金融服務不斷創新的同時,安全風險也不斷增加,CFCA愿意為普惠金融保駕護航,讓金融真正地觸達普惠。

        普惠金融的商業邏輯

        京東金融首席執行官陳生強指出,要做普惠金融,必須找到低成本、可持續的模式。經濟學中,企業成本有一個劃分維度是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成本結構的不同,使得經濟實體所能服務的對象的廣度和深度也完全不同。如果金融機構固定成本低、變動成本高,那么只能去服務高收入人群和高價值的大公司。反之,則相對沒有邊際的限制,可以快速復制,覆蓋更多群體。目前制約普惠金融發展的癥結在于變動成本高,而科技正好可以助力金融機構改變成本結構,并通過貸前、貸后管理降低信用風險,優化服務能力。

        用科技降低三大變動成本:一是科技公司可以通過互聯網的方式觸達到傳統金融難以觸達的人群。通過將這種場景開放給傳統金融,就可以降低金融機構的獲客成本;二是科技公司可以在生活消費和產業交易場景中獲得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真實反應了客戶需求和實體經濟的產銷情況,通過這些數據+風控技術可以去做風險管理與風險定價;三是在流程運營層面,科技公司可以基于更好用戶洞察能力、產品洞察能力,實現從客戶申請、授信、放款、貸后的全流程貫通,不僅可以降低成本,還能極大地改善客戶體驗。

        陳生強還介紹了京東金融實踐普惠金融的經驗,以及其如何為金融機構提供助力。一是在批量@客方面,京東金融基于京東數億用戶的基礎以及電商交易場景,2014年推出了業內首款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白條”,切入了傳統金融不便觸的弱信用人群或較低收入群體;二是在風控方面,依據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做風控。智能風控體系建立起來之后,幾乎就不再產生變動成本;三是流程運營方面,以農村金融的養殖貸為例,幫助養殖戶建立了一套現代化農業養殖管理體系,提高了整個貸前、貸中、貸后的流程效率,也降低了信用風險。

        陳生強認為,未來的金融服務要形成一個“O+O”的模式,即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模式。放眼全球,傳統金融擁抱新興科技,利用科技的能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收入正在成為一股不可逆轉的潮流。

        強監管周期下的金融科技

        凡普金科創始合伙人、首席執行官董w就強金融監管周期之下的金融科技以及凡普金科積累的一些實踐和創新兩個方面發表了演講。

        董w表示,中國的金融科技目前是在一個非常好的起點上,這個和在過去幾年整個監管當局對于金融科技等新生事物的包容性是分不開的。但是從2016年底開始,更嚴格的監管正在發生,在新形勢下有利于幫助這個行業更加健康的發展。

        他基于兩個主要判斷:一是金融科技創新,使得可以把錢推到個人和小微企業去;二是金融行業只有通過技術創新才能生存。所以金融科技機構就需要通過技術讓變動成本的幅度和整個服務的門檻降低來尋求生存空間。

        在凡普金科的實踐方面,董w介紹,該平臺提供各類金融產品和類似理財的撮合服務,滿足用戶不同生命階段的金融服務需求。凡普金科的云圖系統整合了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技術,使得其在風險的管理和精準獲客上面獲得一些優勢。能通過大規模應用技術使其盈利性可持續化。

        最后,董w指出了金融科技領域需要兩方面的創新,一方面,專注在金融科技上的公司需要持續創新,才能提供可持續性的低門檻、補充性的金融服務。另一方面,需要監管層面上的更多創新,促使行業里面各主體(無論是第三方的機構,還是龍頭企業)相互之間的合作,從而使得技術、信息和數據能夠得到更多的共享,降低整個行業的運營成本。

        數字普惠金融正在發生的未來

        螞蟻金服首席戰略官陳龍以螞蟻金服的實踐舉例,并從五個方面來講金融科技最重要的趨勢,探討金融科技能在多大程度上解決金融體系的兩大問題:難普難惠和脫實向虛。

        第7篇:區塊鏈技術總結范文

        這一場景并不像你想的那么未來主義。事實上,Gartner稱之為“設備網”的東西就是物聯網的合理演化。所有的一切都在我們身邊,并且一直在,無處不在而又不易察覺——環境智能。我們會做些真正不一樣的事,而不是把事情做得不一樣。今天的過程和問題只是很多很多可能的情況中的一小部分,特別是當所有事都物聯化、互聯化和智能化時。我們也需要想出和技術交互的新方式,以及支撐它的基礎設施。不再是在鍵盤上敲敲打打或在觸屏上點點畫畫,我們會被不同的界面圍繞,能夠自動地、幾乎附帶地獲取輸入。這會是我們所認為的“計算”方式的基本范式轉變,可能不管我們將計算當成什么都會如此。

        非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not-things)

        根本在于能夠對周邊環境和身處其內的人做出回應的數字基礎設施,不管是否意味著無處不在的交流、無處不在的娛樂或者無處不在的商業機會。這種基礎設施會無縫拼接,而不是和離散的物體進行交互,人們會簡單地通過有意識的聲音和姿勢與周邊環境進行交互——或者像是呼吸與體溫一類的信號就會觸發環境予以回應。

        一旦這樣的基礎設施到位,創新的可能就會爆發。摩爾定律的力量現在被麥特卡夫定律給放大了,麥特卡夫定律指得是網絡的價值等于其用戶數量的平方。所有這些互聯網連接的“物品”——傳感器、設備、致動器、無人機、汽車、產品等等——都會自發的反應,以一種尚無法想象的方式看見、分析和組合來創造價值。單獨的“物品”本身會融于周邊互聯和回應的背景環境中。

        路途是明顯的

        想想近幾年我們看到的突破性趨勢吧:

        傳感器和致動器,包括可植入的和可穿戴的,能使我們在更多地方從更多物體上捕獲更多數據和印象,并會影響周邊環境。

        無處不在的計算和超鏈接,將會指數級地增加人們和設備之間以及設備本身之間的數據流。

        納米技術和納米材料,會使我們在微觀層面建造更多更復雜的設備。

        人工智能,基于過去的表現和需求結果,該領域的算法會變得越來越有能力做出決策。

        視覺界面,能夠參與并控制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

        區塊鏈技術,能使所有種類的數字交易安全、可驗,并有潛力自動化。

        由于這些新興技術變得越來越強大,越來越精巧,它們會逐漸有重疊部分,比如無人機、自動駕駛和機器人之間的界限就已經模糊了。這種融合,使每一種技術的力量都得到了加強,也使環境智能不僅值得一試,而且不可避免。

        這條路上的早期路標

        我們現在正在進入環境智能領域。越來越復雜的傳感器、系統架構和軟件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以更巧妙的方式聚集、存儲、控制、分析更大量的數據。

        家庭自動化正在加速,允許人們給燈、空調、音響視頻、安全系統、應用和其他復雜設備編程,并使之能夠或多或少的獨立運行。無人機、機器人、和自動駕駛汽車能夠從人們無法獲取的途徑收集、總結數據并進行導航。整個地區,像是巴薩羅那和新加坡致力于成為“智慧城市”,該倡議已經正在進行,來自動化某些服務管控,比如停車、垃圾收集和交通燈管制。

        我們的家庭、汽車和社區可能還沒有完全自管控,但能夠設置參數,使得重要系統能夠或多或少的自行操作。最終,這些系統會在模式匹配上變得足夠精通,能夠互相進行學習。也就是那時,我們將到達指數增長曲線的拐點。

        我們會去向哪?

        專家預測,到了2022年時,世界上會有1萬億的聯網傳感器,而再過20年,這一數字會達到45萬億。有了這些目的不同方式不同的所有數據源,系統能夠在幾乎所有事上做出快速精確的決定。能夠在最簡單的提示下就按照提示行動,或者在沒有提示時就不做出舉動。

        環境智能能夠通過動態路由和標牌為司機和行人改變城市交通。能夠基于實時情況管理大型交通,達到優化效率的目的。也能夠控制環境條件并減少潛在的過熱點,為政府服務預測需求并確保這些服務能夠得到有效發揮,監測時機使供應鏈更加高效,并能夠自動運用于實際。

        衣物中的納米技術能夠將環境數據發送給你的智能手機,或者用你走路產生的電力給衣物充電。但當任何玻璃表面,從浴室鏡子到廚房窗戶,都能成為你確認日程、答復郵件、觀看視頻或做任何我們現在在手機或平板上做的事的交互界面時,干嘛還要帶手機呢?就此而言,當環境鏈接使我們能夠不用設備的就遠距離和別人進行通話,干嘛還要帶手機呢?

        如何到達彼岸?

        在技術趨勢2015中,德勤顧問列出了環境計算需要的四大能力:

        整合世界范圍內不同制造商采用專利數據和技術制造的不同類型的設備之間的信息流。

        執行實物和底層事件的分析與管理來監測信號預測影響。

        將這些信號和實物組織起來完成復雜事件或端到端的商務過程。

        保護并監測整個系統的設備、鏈接和信息交互。

        這些技術挑戰令人氣餒,但終將實現。

        第8篇:區塊鏈技術總結范文

        關鍵詞:職業技能競賽;軟件技術專業;課程體系

        1概述

        職業教育的基本目的是為國家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專業化的人才。職業院校通過設置專業以及建立專業課程體系來實施培養專業技能人才。培養的學生到底需要掌握哪些職業技能以及如何衡量技能水平的高低是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面臨的基本問題。2008年首屆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成功舉辦,充分展示了職業院校廣大師生奮發向上、銳意進取的風貌,在全社會初步形成了“普通教育有高考,職業教育有大賽”的共識[1]。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是評價教育教學質量的一種重要方式,并且已經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同時也是國際上職業教育通行的評價方式之一[2]。

        2將職業技能競賽引入專業課程體系的理由

        職業技能競賽賽項的設置代表經濟社會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求,而競賽內容囊括了市場對職業技能人才的能力要求。基于職業技能競賽構建的課程體系有利于相關專業課程汲取技能競賽內容和標準,不斷補充和完善項目課程教學,豐富和規范教學內容。職業技能競賽多由行業領先的企業參與實施,借此將行業最前沿的技術和項目引入教學,有利于學生掌握最新的技術,將來就業能與企業崗位要求無縫對接;將職業技能競賽貫穿于課程體系當中,有利于持續強化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將職業技能競賽引入課程教學里,有利于促進教師改進教學方式和手段,不斷提升教學水平;將職業技能競賽融入專業課程體系也有利于院校選拔培養優秀學生為學校贏得榮譽,提升學校社會知名度。

        3當前職業技能競賽引領的教育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近十幾年來,技能大賽引領了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改革。無論從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建設,還是從職教理念、產教融合等方面,職業技能大賽都取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然而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例如:在將職業技能競賽內容引入課程教學當中存在簡單生硬的情況,不能科學合理、有層次的將技能點和項目知識應用到教學實踐中;或是在專業建設中僅僅圍繞單一的某項職業技能競賽實施教學改革,忽視當然社會對人才培養復合多能的需求;缺乏合理有效的方式和手段來利用各級職業技能競賽對學生學習質量進行考評,不能很好的培育競賽競爭、優學優能的學習氛圍;在組織指導學生參加職業技能競賽的過程中存在急功近利的現象,將大量人力物力資源集中投入到少數學生身上,違背了職業教育培養社會急需的大批技能人才的初衷;在專業課程計劃與職業技能競賽時間安排上存在不匹配的現象,導致院校競賽準備不充分,難以取得好成績等等。

        4基于職業技能競賽構建軟件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策略

        當前世界科技水平發展十分迅猛,信息技術產業領域如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通信、區塊鏈等新技術方向層出不窮,而這些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都離不開軟件技術。近年來軟件技術專業一直是社會上的熱門專業,職業技能大賽作為社會需求的“晴雨表”,相應在其賽項設置中也有體現,如:移動互聯網應用軟件開發、軟件測試等。每一個賽項通常在現實中對應企業的具體工作崗位。為了更好的將職業技能競賽融入軟件技術專業之中,促進教學改革,避免過去的出現的一些問題和弊端,筆者認為在構建其課程體系以及教學實施當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以賽項為導向,以知識能力要求為基準,按照賽項的“基礎課程”、“技能課程”、“實踐課程”以及“輔助課程”四個層次分階段規劃課程;基礎課程主要教授賽項所需的先導基礎知識;技能課程主要是教授賽項所需的專業技能知識;實踐課程是要是訓練賽項的項目綜合實踐技能,輔助課程則是賽項所需的理論基礎和技能知識的補充。基礎課程、技能課程和實訓課程有嚴格的先后邏輯關系,而輔助課程則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安排。例如:根據“移動互聯網應用軟件開發賽項”規程要求可以設定基礎課程為《Java程序設計》、技能課程為《Android程序設計》、實踐課程為《移動互聯網應用軟件開發實訓》、輔助課程為《軟件工程》、《數據庫應用技術》、《網絡基礎》等(2)合理的將多個賽項內容一同納入課程體系之中,實現一專多能;“軟件測試”也是國賽的一個常規賽項,其考察的內容既有軟件測試自有知識點,又和其他專業課程相關聯。通過合理優化和設置,可以一并納入到整個課程體系當中,這樣培養的學生不僅具備從事移動互聯網開發崗位工作的能力,而且具備從事軟件測試崗位工作的能力。(3)合理安排各門課程授課實施計劃,規劃“課賽、校賽、省賽、國賽”四級備賽機制,使之與職業技能競賽時間相互銜接;以江西財經職業學院為例,每年省賽在下半年底舉行,而國賽在次年的上半年年中舉行。如果選拔大三學生參加省賽獲得國賽資格,則會出現由于大三學生畢業實習無法代表學校參加國賽的尷尬局面。因此,賽項的相關課程原則上應該安排在大二上學期完成,通過省賽選拔出的大二學生在下學期正好備戰國賽。另外,在大三上學期開設一門專業綜合實訓課程,借鑒和轉化國賽成果和經驗,利用參賽學生的模范帶頭作用,使其惠及全體軟件技術專業學生,有利于他們參加“社賽”(即走向社會,就業于相應的工作崗位)。(4)每門專業課程都有相對應的各級競賽,推行以賽代考的學習評價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要專業課程必須能對應校賽、省賽、國賽之一的賽項,其他專業課程則可以設置單項課程比賽。組織多層次多級別競賽的目的是營造一個積極競爭的氛圍,讓同學們在你追我趕,不斷挑戰自我的過程中學好專業知識。以賽代考的方式可以有兩種:一是直接用競賽來替代考試(適用于“課賽”);二是在課程考試后的下一學期組織競賽,成績優秀者可以折算分數替換考試成績(適用于“校賽、省賽、國賽”)。

        第9篇:區塊鏈技術總結范文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高職教師信息素養;實現路徑

        隨著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技術已經成為未來教育發展的一個大趨勢,高職教師要利用這些技術和資源,打造自己的特色課堂;利用信息化教學資源并結合自己豐富的教學經驗,不斷為信息化教學提供建議,追求新型的教學模式;不斷學習和進步,成為學習型社會的創新者。

        一、信息素養內涵及構成

        (一)信息知識

        信息知識不僅包含信息的定義、本質、信息運動的規律以及人類與信息之間關系的基礎知識,還包含信息技術的一些常識、計算機原理以及基本的技能知識,通過信息進行檢索的能力、圖書分類管理以及信息教學軟件的應用等。信息知識是整個信息素養的基石,是指人們在使用信息化技術手段的過程中進行信息傳播以及增強信息交流頻率所產生的認識和經驗的積累。

        (二)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從概念上來說包含三個方面的能力:一是提取信息的能力及教師需要明確地了解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能夠通過何種途徑獲得這些信息,并且從大量復雜而煩瑣的信息中篩選出自己所想要、所需要的內容進行加工改造;二是處理信息的能力,即面對網絡上復雜多變并且真實性不可考究的信息,需要根據實際的問題和內容,對所獲得的信息進行整理、分析、研究,將這些信息進行歸納和總結;三是生成表達信息的能力,主要是指教師根據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在歸納整理后,綜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及對課本和知識的思考,運用多媒體的方式將知識展現出來,利用信息化技術、媒介或者工具,及時與學生進行討論;與教師進行探討,推進教25學、推進課堂教學的能力[2]。

        (三)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人們在信息采集、使用、傳播、評價等一系列信息活動中應該遵循的道德規范和道德行為。高職教師的信息道德具體表現為:教師應該以符合社會道德規范的方式實現對信息的檢索與獲取、理解與評估、使用、創造與分享,以更有效地從事個性化、專業化和社會化的活動;教師應該能夠準確認識和評價信息,包括信息的對與錯、真與偽,能分辨信息中的負面與正面道德要素,并對信息內容持有批判性的思維;教師必須從正規渠道獲取信息,自覺維護網絡的秩序和安全,不從事非法活動等。

        二、教育信息化的概述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工智能、無人機、區塊鏈、物聯網、機器人以及虛擬信息技術等優秀的先進技術已經成為未來三到五年內最具行業影響力和價值的智能核心領域,在全球影響力和技術可行性以及發展潛力中都有提到。信息技術的發展給傳統的教學思維和傳統的教學方式帶來了很大的沖擊,高職教師面對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以及區塊鏈等新興的技術為依托,教育面臨著不斷改革與重構。高職教師要重點培養自己的信息技術素養能力,從整個教學思維以及教學方法方面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技術水平。在實際教學中不斷探討、驗證、調整“利用信息化進行教學”的方式,設計靈活多變的信息化教學課堂,利用信息技術達到教學要求和教學目標;形成規律性的教學方式,讓師生共建信息化教學平臺,利用客觀準確的信息化綜合評價模式呈現出有趣的教學課堂和精準的教學評價[3]。教育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既對傳統的教育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也促進了教學思想和觀念以及方式、方法、內容的整體變革。從概念上來說,教育信息化主要包含:第一,教育現代化與信息化相輔相成,信息化要為教育現代化的實現提供服務;第二,教育部門要從國家整體政策的高度,統一規劃組織,實現教育信息化建設;第三,要在教育領域進行各方面深入探討,不斷將信息技術應用到教育領域中;第四,實現教育信息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各方面不斷努力;第五,在不斷發展過程中,要進行謀劃以達到高度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因此,我們說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目的包含四個:一是在教育系統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二是借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教育改革與深入發展;三是根據社會對教育領域的要求,培養專業的創新人才;四是依托信息技術不斷推進教育現代化[4]。

        三、提高高職教師信息素養的必要性

        (一)提高信息素養是國家對高職教師的時代新要求

        2017年,未來教育大會提倡大量運用科技的力量去推動教育進步,進而實現教育方式的變革。《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重視信息技術的作用,重視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中的革命性影響。《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對教師的培訓提出了信息技術方面的內容,將其作為教師培訓的必修科目之一,同時要將信息技術廣泛運用到教學活動中。另外,在其他的規劃和綱要中也明確提出了教育信息化作為一個教育領域的大方向,要實現突破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難點問題,促進整體的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除了頒布明確的綱要和政策以外,各級政府以及學校也作出了相應的行動。在改進教學設備以及環境的過程中,建設了信息化的教學基礎設備,不斷完善多媒體設施,實現學校全面的教育寬帶網絡覆蓋設備的改進;提高了教師運用技術進行教學活動的能力。建設信息化的實踐操作基地也是學校建設目標之一,如智能化的信息教室、數字化控制室、網絡媒體培育中心以及遠程教育培育中心等信息技術的應用。不斷加強學生對信息技術能力的運用和操作能力。在信息化的大時代中,具備基本的信息素養只是基礎;高職教師必須不斷加強自身的信息技術能力,學習并充實自己的信息技術素養和知識,只有這樣,才能跟得上社會和時展的步伐。

        (二)提高信息素養是高職教師應對信息化挑戰的必然選擇

        隨著信息化與教育信息化的大面積布局,大多數人獲取知識的方法和途徑越來越多,整體呈現多樣化的基本特征。教師不再是知識的主要傳播者,也不再是傳授知識的壟斷者;大學生成為互聯網的“主要居民”,他們獲取知識的途徑不僅來自教師的課堂傳授,還會通過互聯網上的一些知識進行自由選擇[5]。這樣的方式既增加了學生進行學習的主動性和靈活性,也有利于信息技術的發展與傳播,還影響了教師作為知識傳播者的主體地位。隨著一系列信息化所帶來的知識傳承的方式的改變和更新,以及教學場景環境的不斷變化,師生關系面臨著一定的挑戰。在傳統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既對學生起到引導和幫助的作用,也要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在教育化時代中,教師的作用和影響力被弱化,面對一系列信息化所帶來的方式以及整體環境的改變,教師需要成為學生的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不斷利用自身的信息素養與學生達到同步。

        (三)提高信息素養是高職教師落實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的現實需要

        總的來看,雖然我國在人口紅利以及人力資源方面占優勢,但從世界角度來看,缺乏創新型人才,整體的創新能力和創新度也不及發達國家。國家的發展需要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而人才的發展與成長,只有經過教師的教育才能達到目的。在如今國際的大環境下,創新能力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指標;尤其是在中美之間的貿易爭端中,小小的芯片更是刺痛了國人之心,使我們進一步面對殘酷的現實。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一直是我國教育中的短板,而著名的錢學森之問,使得全國人民開始思考中國教育所存在的缺陷。在人才培養以及創新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高質量信息素養的教師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和信息,改變傳統枯燥的刻板式教學方式,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小組討論以及互助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當今時代中,創新型人才已經關乎國家人才的發展以及產業未來的希望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使命。因此,提高高職教師的信息素養,在當今時代的教育領域中是非常重要的。

        四、高職教師信息化能力現狀分析

        在某高職院校采用問卷調查過程中發現,在農林牧漁以及電子信息、土木建筑、經濟管理等基礎教學活動中,年齡層次在20—50歲之間,64%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會使用信息技術進行輔助教學,56%的教師認為在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掌握相應的信息技術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57%的教師認為信息技術與自己知識相結合之后的課堂效果有明顯的提升。因此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教師已經對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認識,并將其充分應用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使得課堂效率提升。在掌握了信息技術方面的教學方法后,教師能夠熟練地運用計算機操作系統進行網絡資源教學的搜索和整理,熟練使用office軟件進行及時溝通,制作相關課件。在此活動中,圖形處理及動畫制作、音頻處理、視頻制作等軟件資源的運用在課堂上僅占20%,而有93%以上的教師有意愿對相關的信息技術進行培訓,希望在培訓中優化自己的信息技術設計能力,將信息技術運用在課堂設計中[6]。有許多教師愿意自主學習課件制作以及網頁制作技能,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所帶來的課堂教學變革的意義。從這些調研結果來看,教師在信息素養以及信息化思維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變,但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整體信息化技能的水平還不足、信息與基礎知識的融合也不足、信息化素養能力參差不齊。有調查結果顯示,理工科的教學教師具有良好的信息化接受度和轉化度,而其他教師則需要進一步做思想工作。

        五、培養與提高高職教師信息素養的方法與途徑

        (一)更新高職教師的教育觀念,樹立新型的信息意識和信息觀念

        在發展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更新高職教師的教育觀念,實現更有效培養與提高高職教師的信息素養是非常重要的,必須在更新教育觀念上下功夫。如果教師的意識相對滯后,那么就會影響到課堂教學的發揮。想要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就要對教師的認知以及固有的思想進行改變,讓教師從根本思想上重視信息素養的重要性;用全新的教育思想和觀念作為指導,培養、加強教師的信息化技術,促進信息技術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的應用。高職教師不僅要認識到信息技術對于教育變革和教學的影響,還要認識到教育改革和發展是現代化信息教育的必由之路。在當今社會,誰把握了信息技術,誰就把握了未來。在信息社會,我們要發展教育信息化,首先就要掌握信息技術的運用;只有這樣,才能整體對教學進行改革,提高課堂效率。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要激發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興趣和動機。例如,可以45舉辦一系列的多媒體教學大賽、教學軟件培訓以及相關的學術講座、交流會等,讓教師親自去感受信息技術帶給教育發展的變化,激發他們對信息技術的興趣。高職教師要有運用信息技術解決教學問題和學生問題的意識,具有這樣的教學和信息意識,教師才會更加積極主動地運用信息技術的方式來解決科研和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將信息技術作為自己教學工作中的輔助工具,從而自然而然地將信息技術運用在日常教學和學生問題解決方面。

        (二)加強高職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

        1.制定切實可行的培訓目標。在高職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中,其培訓內容各有不同,主要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理論層次,在此層次中,教師只需要了解基礎的相關知識,其中包括信息技術的理論學習方式以及網絡基礎、多媒體技術基礎等;二是在技術知識層次,教師除了掌握基本的基礎知識,還應熟練地運用常規的教學媒體進行教學,熟悉多媒體教學教室的基本功能,進行正確的操作和使用,并及時了解教學設備中出現的故障,對計算機運用進行簡單的文字處理制作演示,通過相關的網絡工具和媒介進行資源的檢索與處理,收發相關郵件信息,瀏覽相關的網上圖書館,獲取教學資源;三是在實踐知識層次,教師綜合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主要體現在信息技術與實際課堂和課程設計的整合能力中,在實際課程教學過程中更有效地完成課程設計和相關教學目標教學系統設計的能力,對整個教學過程的各要素進行統籌和安排。2.采取多種途徑實現信息技術培訓目標。高職教師關于信息技術的培訓主要分為職前培訓和職后培訓兩種途徑。職前培訓主要是指在正式從事教育工作前進行教師專業的職業技能集中培訓,其中就包括信息技術內容的專業。職后培訓是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的一個主要形式。目前,職后培訓通過以下方式進行:首先,短期培訓,它主要是在各個高校、教育行政部門師資培訓中心等進行集中、短期的信息技術培訓活動。例如,由相關行業協會組織或教育行政部門領頭的一些高職教育信息技術培訓工作。其次,校本培訓,是指各學校利用節假日的空閑時間,組織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活動。該培訓方式的主要特點是時間上自由靈活,可以是專題講座和教學規模形式,內容也比較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有效地將信息技術與學科結合起來,使整個培訓效果更具有生動性和活力。最后,自主研修,即教師為了教學改革和教學科研的需要,同時為了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術水平,自主學習相關知識;改進自己的教學能力,掌握相關的技能,進行研究的一種互動[7]。例如,閑暇時進行有關信息技術方面專業書刊的閱讀,參加行業內的培訓以及業務研討會,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自學以及參與信息技術教研活動。3.建立信息技術培訓的評價體系。傳統的信息技術培訓通過筆試或論文等形式,采用優秀、良好、及格的等級評價教師的綜合培訓結果。這種方式只重視培訓結果,而忽視了實際的運用能力,在教師問題的解決思路與方法、培訓過程靈感的迸發等方面不利于教師的發展。同時,也無法讓教師體驗到成功的感覺。因此,信息技術培訓的評價既要重視結果,也要重視過程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還要形成綜合性的培訓機制、培訓結果機制。讓教師對自己整體培訓過程進行評價,從記錄過程中看到自己的成長,進一步自主建構自己的信息技術能力體系,從而促進自身全面發展。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營造有利于高職教師信息素養培養與提高的外部環境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日韩中文字综合Av | 伊人亚洲综合网色aⅴ | 亚洲乱码中文高清 | 三级国产人成在线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第一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