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區塊鏈保險理財范文

        區塊鏈保險理財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區塊鏈保險理財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區塊鏈保險理財

        第1篇:區塊鏈保險理財范文

        金融科技強調的技術賦能金融其實只是開端,技術讓金融更好地服務和推動商業、生活才是真正發展的方向。未來,中國的金融體系會變得更加全面,市場上的金融服務、金融產品會更加豐富和細分。科技將成為金融業務、金融公司最基本的內核,金融科技的發展將更加成熟。

        就目前來看,金融業正在進入以人工智能、區塊鏈和大數據分析等新技術驅動的新一輪發展期。在資本的逐步介入及推動下,金融科技技術升級的速度得到明顯提升,很多實踐應用均進入商業驗模階段。

        雖然長遠來看,金融科技會對現有的金融市場格局形成沖擊,但行業與機構仍然積極擁抱新技術。比如,銀行業、支付與轉賬、權益交易等領域在區塊鏈應用方面已走在市場前沿;機器人顧問正在逐步取代基金經理和股票分析師;大數據技術被應用于互聯網金融產品設計、風險管理等過程中,幫助用戶便捷、安全地實現財富增值。

        以九斗魚為例,作為一家互聯網金融平臺,利用大數據技術,通過用戶行為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不同年齡區間用戶的投資偏好,并基于此進行產品設計和用戶體驗上的優化。近期,九斗魚經過大量用戶調研發現,年輕人都很會使用APP。但是真正有較大額投資需求的中老年人,因為年齡問題,不太會使用APP,所以九斗魚開發出“家庭賬戶”新功能,一個界面操作家庭成員多個賬戶,讓年輕人幫助父母或家人實現便捷理財。可以說,“家庭賬戶”是九斗魚基于大數據分析等金融科技手段,實現產品與服務體驗優化的一項創新。

        目前互聯網金融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在未來才有競爭優勢。

        第2篇:區塊鏈保險理財范文

           據招商證券策略團隊測算,2018年A股市場資金面較為寬松,預計全年增量資金達5000億元左右,增量資金主要來源包括銀行理財資金、居民資金、保險保障類資金及海外投資資金。

        海通證券判斷,今年A股市場凈流入資金有望超過3000億元,明顯大于去年全年預計凈流入的223億元,市場也將由此步入溫和的增量市。特別在明年6月A股正式納入MSCI指數后,預計將為市場帶來大約1200億元的被動配置資金流入。

        海通證券認為,總體來看,2018年機構投資者和居民養老型資金預計合計帶來增量資金約5100億元,同時,外資有望帶來約3000億元增量資金,兩市融資余額預計增加900億元。而受產業資本減持等因素影響,2018年資金流出合計約為5700億元。預計A股資金凈流入在3300億元左右。

        總體而言,增量資金入市,機構投資者主導的慢牛行情并不是齊漲齊跌,而是以局部輪動,結構性行情為主。白馬股與題材股之間的輪動,白馬股高低位之間的輪動仍將持續,而外資流入如滬深港通的資金持續流入的白馬股或將開啟新一波的上升趨勢。今年以來市場風格明顯偏向于白馬股和藍籌股,以區塊鏈為首的題材炒作遭到打壓,今年白馬股行情或將仍是市場主流。

         

        第3篇:區塊鏈保險理財范文

        傳統銀行票據業務包括商業匯票的簽發、承兌、貼現、轉貼現、再貼現等。各商業銀行均有較為明確的票據經營模式。工、農、中、建及郵儲銀行一般為票據業務的最終出資方,通過買斷或買入返售最終大量持有票據。以2015年12月底數據為例,由貸款口徑統計的持票行前五位分別為工商銀行5192億、建設銀行4398億、農業銀行3569億、中國銀行2250億、郵政儲蓄銀行1572億,占票據融資總量的37%以上。

        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及大多數城商行的經營模式是將票據作為交易性資產,通過加大直貼、加快票據流轉速度賺取利差來盈利。2015年直貼業務量排名前四位的為招商銀行15517億、增加3444億,民生銀行14312億、增加7272億,工商銀行8773億、增加2134億,中信銀行7023億、增加571億,排位與2014年相同,但業務量均有大幅提高。2015年轉貼現買斷發生量前五位為民生銀行27萬億、招商銀行16萬億、平安銀行9萬億、浦發銀行1萬億、工商銀行1萬億,其中民生、招商、平安三大做市商合計發生量占整個市場交易量的一半以上。

        當前國內主要商業銀行典型的票據業務經營模式有以下幾種:

        (一)綜合經營型――工商銀行

        工商銀行是票據市場最大的做市商。2000年,工商銀行在全國率先進行票據業務管理經營體制改革,在上海設立了票據營業部,這是票據市場上的第一個總行級專營機構。2010年,工商銀行在行內推行利潤中心改革試點,票據營業部為首批4個利潤中心之一。其積極推行票據業務的集約化、專業化經營與管理取得顯著成效,其票據業務一直保持行業領先水平。目前其持票量金融系統排名第一、直貼量在四大行排名第一,其盈利模式正在由傳統的單純“持票生息”向“持票生息、交易獲利、收益”綜合協調發展的方向轉變,引領著票據市場走向。

        (二)交易獲利型――民生銀行、平安銀行

        民生銀行、平安銀行形成完整的票據業務鏈,通過買斷、回購、非標、錯配將票據業務通道周轉、交易獲利的功能充分發揮。其首先加大自己的直貼量,并與大量有票據買斷需求的其他股份制銀行、各地城商行及各種票據中介機構合作,廣泛集中票源,通過頻繁買賣交易賺取利差。通過一系列通道,將買斷的票據轉為回購資產,賣出回購給農業銀行、郵儲銀行等傳統資金大行及資管通道,從中賺取交易利差。多采用以長拆短進行期限錯配,轉化為短期逆回購或非標投資業務,在利率下行通道中進行多次交易套利,充分挖掘利差空間。

        (三)專注直貼型――招商銀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

        招商銀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及大部分中小銀行票據經營模式以直貼賣斷賺取差價為主,并通過資管通道持有大量票據資產,其業務經營特點是對市場反應敏銳,開票、承兌、直貼、轉貼聯動發展,注重票據的系統內循環,最大限度獲取收益。

        (四)通道獲利型――稠州商業銀行等

        以稠州商業銀行等為代表的一些中小銀行依靠自身政策靈活、信息充分等優勢,為各行票據業務提供各種通道服務,從中賺取差價。

        二、票據業務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票據業務發展方式有待規范

        一是部分機構盲目追逐短期效益,在對市場研判不充分的情況下過度依賴于利用期限錯配來獲取收益,以短期資金對接長期票據資產。二是部分機構忽視條件限制而快速做大業務量,一旦市場利率發生劇烈變化,將面臨收益的減少甚至虧損,而且由于規模較大且集中,會對金融市場產生劇烈沖擊。三是部分機構利用監管套利規避規模管制的情況仍然存在。四是在票據回購業務過程中,存在交易雙方以授信或者承諾替代規范操作、以票據代保管替代票據交接與審驗、先清單交易后交接票據、多重回購交易等現象,為追求業務效率而忽視業務流程。

        (二)票據業務盈利模式單一

        經過多年的發展,票據業務的盈利模式基本保持固定。收益的獲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外部的規模、資金情況以及內部的周轉等,票據市場上的各類騰挪也基本上在圍繞規模和資金做文章,而且在規避限制的過程中實際對收益也產生了損耗。整體而言,票據業務收益途徑較為局限,拓展票據業務盈利水平的手段也較為簡單。

        (三)票據業務風險防控形勢嚴峻

        一是票據業務依然面臨較大的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票據市場發生的信用違約事件較往年明顯增加,房地產、鋼鐵等受經濟周期影響較大的行業以及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的企業成為信用風險的高發地帶。與此同時,在票據業務量顯著增加以及操作方式和經營策略較為激進的情況下,票據業務面臨的市場風險有增無減。

        二是票據業務所面臨的監管風險及操作風險日漸增加。一方面,監管機構對同業業務和票據業務的監管力度明顯增強。另一方面,票據業務未形成全國統一的票據市場,部分票據業務交易信息不透明,票據市場各色中介過度參與;部分銀行風險意識與風險防控水平偏低。

        三是互聯網金融及跨市場創新使票據業務面臨的風險狀況更加復雜。互聯網金融和大資管市場的深度發展使得票據市場的參與門檻降低、參與主體更加多元、參與方式更加多樣、運作模式更加復雜。金融市場的加速融合也使得風險的影響程度不斷加深,風險事件的影響傳導也更加迅猛。

        三、票據業務發展的趨勢

        (一)票據市場的法律制度等基礎設施有望得到完善發展

        《票據法》有望在以下兩個重要方面得以修訂完善:一是修改票據法中關于票據基礎關系的規定,充分發揮票據的流通功能。遵循票據無因性原則,修改對于真實貿易背景的有關規定。二是對票據法中有關票據行為的書面形式做出修改,把電子票據簽發、承兌、背書轉讓等票據行為的電子流程納入票據基礎法律規范。

        (二)票據市場將加速多元化發展

        首先,票據市場機構體系有望多樣化發展。證券、基金、保險和信托等金融機構也將逐步加強與銀行在票據資產管理方面的合作,并成為票據市場投資主體。票據市場準入限制的放松、金融市場監管強化和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推進將進一步促進民間票據中介機構和互聯網票據平臺的穩健和規范發展。其次,多元化和差異化業務創新更加豐富。隨著大資管平時代的到來,票據托管、票據理財、票據咨詢顧問以及票據交易等多類型跨市場票據金融服務將得以加快創新發展。

        (三)票據業務發展將更趨規范

        銀行理財業務和同業業務規范監管的強化為銀行跨市場業務創新增加了合規經營的難度。各銀行內部出于防控風險的需求也進一步加強業務規范性建設,票據業務將更趨向健康發展。

        (四)數字票據加速發展

        數字票據是基于區塊鏈技術,結合現有的票據屬性、法規和市場特性,衍生出的全新的票據表現形式。它既具備電子票據的功能和優點,又融合了區塊鏈技術的優勢,將成為一種相對更安全、智能和便捷的票據形態。其優點在于:(1)去中心化。無須與電子商業匯票系統(ECDS)進行數據交換。(2)流程簡化,企業不需要到第三方或者開戶行辦理承兌、保證或登記質押的手續,銀行也不需要進行承兌行查詢和票據鑒定等。(3)去信任化。通過加密和時間戳,保障了數字票據流轉環節的真實有效,通過連續可追溯的記錄解決了所有環節參與者對持票企業的信任問題。(4)去中介化。通過公開連續的區塊錄寫,實現了點對點交易(張強,2016)。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革新,利用“互聯網+票據”實現數字票據并建立統一的交易平臺是大勢所趨。

        四、商業銀行票據業務發展思考

        (一)貼近市場,優化組織架構

        自上而下建立相對集中的票據管理經營體系,建立“總行―一級分行―二級分行―支行”為依托的上下聯動的票據業務事業部化集中經營模式。以農業銀行為例,可將現在資產負債部票據融資管理職能、機構業務部票據買入返售業務管理職能集中整合至一個部門,統一管理全行票據業務。同時將總行票據營業部作為票據中心的總行經營部門繼續進行票據轉貼現業務的市場操作,同時加強市場化創新,并及時傳導至各一級分行。一級分行票據中心主要行使票據直貼業務管理功能,同時承擔轉貼現和總行買入返售等市場業務的經營職能。在二級分行推廣成立票據中心,作為票據直貼業務的專業經營機構,并配合支持一級分行的業務經營。支行主要開展票據直貼業務的營銷。全行上下強化協同合作,發揮整體合力。

        (二)明確定位,以效益為目標

        票據業務作為貨幣市場業務,其收益水平顯著高于其他貨幣市場業務品種。在資產配置及經營管理方向和策略正確的情況下,票據業務的收益也能夠高于貸款等業務品種。同時,票據業務通過承兌保證金及其利差、承兌手續費、回購及再貼現業務等能夠為商業銀行帶來諸多除利息收入和買賣利差收入之外的顯性和隱性收益。因此,商業銀行可將票據定位為交易性資產,鼓勵貼現轉貼現業務實現體內循環,即本行承兌的票據爭取在本行進行貼現,并轉貼現至一級分行票據中心進行市場操作,將票據業務的利潤穩固在本行內部,從而降低票據業務的經濟資本占用。

        (三)加快創新,確立領先優勢

        1. 票據資管。票據業務是銀行與券商合作的重要載體之一,票據資管業務就是銀行委托券商資產管理部門管理銀行資金,成立定向資產管理計劃,并要求定向資產管理計劃購買本行票據資產。目前平安銀行、興業銀行、招商銀行均已大量開展票據資管業務。

        2. 票據理財。票據理財業務是將票據業務與理財業務發展相結合,將理財票據業務納入定向理財融資業務,發行票據理財產品。票據理財產品是票據資產證券化的一種替代形式。銀行對中小企業已貼現票據進行資產證券化能夠有效提升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作用。今后,政策支持將有利于銀行加快小微企業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的開展,也將會吸引更多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參與,預計票據資產證券化將是未來票據業務發展的趨勢之一。

        3. 互聯網票據理財。互聯網票據理財業務是指線上平臺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技術,實現票據融資者和大眾投資者投資需求的直接對接。票據融資者將票據質押于票據融資平臺,互聯網平臺據此設計理財產品,投資者在網上購買理財產品,投入理財資金即為融資者融得資金。互聯網票據理財實質上是以一種質押融資,是一種借款型理財產品。銀行在其中負責票據的審驗、保管和托收。目前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專業的互聯網票據理財平臺如金銀貓、票據寶;二是銀行的定向融資理財產品,如民生銀行的e票通、招商銀行的E+穩贏融資;三是電商平臺,如阿里旗下招財寶的票據貸、新浪旗下微財富的票據理財等等。就專業化、風險防控及品牌影響力而言,銀行系的票據定向融資理財產品更具競爭力。

        4. 票據綜合服務。商業銀行可充分發揮自身集中、專業、風控能力強的優勢,為更多希望進入票據市場但又缺乏相關人力和資源的小型銀行業金融機構、非銀行類金融機構提供票據綜合服務,包括審驗、保管、托收、信息技術支持等服務,咨詢顧問、交易撮合、票據經紀等交易中介類服務。既可以為商業銀行票據業務經營帶來更大收益,又可以擴大市場影響力。

        5. 積極參與數字票據研發和試點。推行數字票據,可有效滿足資金化態勢下,票據參與主體多、持票時間短、交易要求快、轉讓次數多等交易需求和業務特點,防范操作風險。應通過技術手段將紙質票據和電子票據轉化為數字票據,逐步提升數字票據的市場占比。

        第4篇:區塊鏈保險理財范文

        概述篇·互聯網保險行業或全面爆發

        發展歷程:互聯網保險已處于爆發前夜

        對于中國保險行業來說,互聯網保險在過去近20年里經歷了興起、發展以及不斷成熟的過程。當下這個時間點,我們認為互聯網保險處于爆發前夜,互聯網保險經過近2年的快速增長,即將迎來全面爆發。

        發展現狀:互聯網保費破2000億

        根據保監會的數據顯示,2015年保險業總資產已超過12萬億,全國保費收入達2.43萬億元,同比增長20%,行業發展速度創近7年來新高。“十二五”期間,我國保險市場規模全球排名由第六位躍居至第三位。在2014年高基數的情況下,2015年仍保持了一個較高增速,可見我國保險市場潛力巨大。預計,未來兩年保費增速仍將保持在一個較高水平。

        根據上表數據,2015年,互聯網保險整體保費規模達到了2234億元,同比增長160.1%,開通互聯網業務的保險公司數量已超過100家。2015年全年互聯網保費增長率為160.1%,滲透率也從2013年的1.7%到2014年的4.2%到2015年的9.2%。

        報告分析,現階段互聯網保險高速增長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是由于理財型保險產品在第三方電商平臺等網絡渠道上的銷售熱度繼續,同時互聯網車險保費收入增速處于一個明顯的上升通道;二是由于保險公司對于互聯網渠道重視度大增,加大了拓展力度,尤其是中小保險公司轉戰互聯網,尋求新的市場空間。

        相關政策:促進鼓勵,規范引導

        針對互聯網保險,相關監管政策細則逐步出臺,總體來說以促進鼓勵為主,向規范化方向引導。

        當傳統保險遇上互聯網·行業篇

        互聯網人身險:中小公司異軍突起

        2013年到2015年,互聯網人身險保費規模從54.46億元增長到1465.60億元,增長了近27倍,互聯網人身險占比由0.05%提升到了9.2%,開展互聯網業務的人身險保險公司也從44家增長到了61家。整體來看,人身險在互聯網業務上的增長非常快。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人身險行業中小保險公司異軍突起。互聯網人身險量比較大的主要還是一些中小壽險公司,對這些保險公司來講,互聯網渠道成為中小壽險公司突破傳統渠道瓶頸制約、借助理財型產品實現保費規模跨越式發展的一大助力,開辟了中小壽險公司發展的新機遇。

        但總體而言,互聯網人身險仍處于初級階段,理財型保險占絕對高比例,這脫離了保險本質。人身險保險公司對互聯網的應用,也僅僅體現在把互聯網當成渠道,在模式創新上仍有待加強。

        互聯網財產險:寡頭效應明顯

        2013年到2015年,互聯網財產險保費規模從236.69億元增長到768.36億元,增長了225%,互聯網財產險占比由3.7%提升到了9.1%,開展互聯網業務的財產險保險公司也從16家增長到了49家。相對人身險來講,缺乏分紅險這種能快速起量的險種,互聯網財產險可謂是增長“緩慢”。

        報告指出了互聯網財產險行業的三個特征:

        1、業務結構單一,以互聯網車險為主,并且呈現簽單量大、單均保費小且險種多樣化的特點;2、從渠道結構來看,絕大部分互聯網財產險是通過官網實現;3、寡頭效應明顯,2015年排名前兩位的人保財險和平安產險分別占據互聯網財產保險近40%和30%的市場份額。

        總結而言,互聯網模式下,財險產品偏同質化,并且大型財險公司寡頭壟斷地位正在強化,與人身保險行業不同,互聯網并未給中小財險提供超越機會。如果小公司的產品沒有鮮明的創新特色,經營模式沒有與互聯網融合的獨到之處,將很難經營,而大公司的優勢得以充分體現。

        保險中介行業:積極布局互聯網

        保險中介公司紛紛布局互聯網。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和經紀公司有自己的微信號,還有不少保險中介公司有自己的APP開展互聯網業務。根據保監會網站顯示,截止2015年底,保險、經紀公司互聯網保險業務備案105家,在2015年,有40家中介公司更新了自己的互聯網業務備案。不過在2500余家保險中介中,這部分積極布局互聯網的目前還只有4.2%,大部分中介公司還是延續傳統業務。

        車險行業:商車費改迎轉折

        互聯網車險保費處于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不管大型產險公司、互聯網巨頭還是創業機構,都覬覦這塊未來5年可能變成萬億規模的市場。2016年4月,商車費改也將在全國全面推行,這也是車險行業的轉折點,在逐漸放開費率定價權且鼓勵產品創新的政策下,車險產品必然會發生差異化的轉變,從而獲得更強的市場競爭力。與此同時,汽車電商直銷、電動車的蓬勃發展、共享經濟下快車、專車、順風車的出現,也必將對車險的產品設計、渠道改革、購買場景有著長遠的影響。

        創新險種:互聯網保險多“奇葩”

        歸納整理了目前有信息材料的36種互聯網創新險種,并將其中有代表性的11種做了詳細分析和描述(見報告)。

        互聯網保險創企現狀一覽·公司篇

        傳統轉型:110家保險公司“觸網”

        互聯網不斷發展,傳統公司也與互聯網結合尋找出路。據中保協的數據顯示,2011年-2015年,經營互聯網保險業務主體從28家上升至110家。

        報告指出,大型保險公司的互聯網轉型往往集中于自身的渠道建設,牌照爭取,服務的線上線下結合等方面,也會和第三方渠道合作。中小保險公司則在險種創新,第三方渠道合作等方面尋找突破點,探索動作很多。在互聯網人身險領域,中小險企相對更為激進。

        目前傳統保險公司的轉型也存在著不少的挑戰,如測算風險缺乏大數據;組織結構方面,傳統保險公司結構復雜,決策流程長,效率低,不適應互聯網保險的發展;還有部分公司原有線下渠道利益豐厚,轉型動力不強等。

        主流模式:互聯網保險11種創新模式

        一般來講,互聯網+傳統行業,核心邏輯是利用互聯網降低傳統行業成本或者提升傳統行業的效率。互聯網保險創業方向也是如此,大家以提升保險產業鏈的信息化和效率、改善保險價值鏈里的某一環節為創業方向。

        事實上,目前對于互聯網保險主流模式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和統一的分類,報告按照原來傳統保險公司里價值鏈和產業鏈的分析,對于互聯網保險主流模式做出如下分類(具體模式、公司分析見報告):

        根據報告數據,目前,互聯網保險創業公司已經超過了100家。2015年,互聯網保險公司出現井噴式增長,除了車險比價和人平臺持續增長外,也出現了針對行業險、企業團險、健康險的公司,也有公司以保單管理、保單后服務、理賠賠付為方向。此外,2014年開始,互助保險平臺也頻頻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

        融資概況:2015年融資總額超70億

        通過對IT桔子、36kr、獵云網等媒體報道統計,報告顯示,2015年互聯網保險公司共發生23起融資事件,融資總金額超過70億人民幣。其中百萬級為10起、千萬級為8起、億級及以上5起,共有8家互聯網保險公司獲得第二輪及以上投資。獲得投資的互聯網保險公司主要集中在上海和北京,具體按地區分,北京有8家,上海11家,深圳3家,其他地方3家。

        巨頭布局:BAT“攪局”互聯網保險

        目前,互聯網保險創業公司已經超過了100家,國內除了眾安保險、安心、易安接連拿到互聯網保險牌照,百度、京東、樂視等巨頭也紛紛布局互聯網保險,泰康人壽、銀之杰、奧馬電器、銀江股份等各類機構都加入了互聯網保險企業的建設之中。可以預見在2016年,除了傳統險企的積極觸網之外,完全市場化的互聯網保險企業亦會井噴。

        海外保險:創新模式借鑒

        美、日、英、法等國家的保險行業發展時間比中國要長,模式相較于中國更為成熟。同時,這些國家的互聯網普及率也更高,也產生了很多互聯網保險的新模式。報告選取了英國、美國、日本三個國家,對其國內保險行業、互聯網保險行業的發展歷程及現狀進行了梳理。

        互聯網保險行業預測·趨勢篇

        互聯網保險如前言里所說,目前沒有特別明確的所謂正確方向,但是有一些趨勢還是可以從行業發展的角度做一個預測,以下預測僅代表曲速資本觀點:

        1.整體融資并購金額超過50億美金,最少3家融資過億美金的公司;

        2.真正實用的創新型險種出現;

        3.有一家互助保險公司用戶超過500萬;

        4.互聯網保險保費規模比去年翻一番;

        5.會有典型的互聯網公司高管和保險公司高管離職創辦互聯網保險公司;

        6.很多方向特別是車險方向的創業公司絕大部分會死掉,但會有更強的入局者。

        報告聯合機構簡介:

        第5篇:區塊鏈保險理財范文

        近年來,BATJ(百度、阿里、騰訊、京東)及一批獨角獸,乘著移動互聯網發展之風,不僅控制了場景,擁有流量、數據、技術及運營能力,還多方面延伸,向互聯網金融進軍,突破不斷,銳不可擋。

        尤其當互聯網金融企業揮舞著“金融科技(下文統稱“Fintech”)”的大旗進入市場,對于以銀行為首的傳統金融機構而言,其中的挑戰性、沖擊性不言而喻。當然,銀行也會主動出擊,也因此上演了不少與互金企業互掰手腕的戲碼,此外它們也在努力探索“觸網”創新。

        如今,更大的轉折點來了。

        牽手

        3月28日,我國商業銀行的典型代表建設銀行竟然破天荒的選擇與阿里巴巴、螞蟻金服簽署了三方戰略合作協議。按照協議,螞蟻金服將協助建設銀行推進信用卡線上開卡業務,為此前無法覆蓋的人群提供信用卡服務。雙方還將推進線下線上渠道業務合作、電子支付業務合作等。

        無獨有偶,據智能信貸公司讀秒向《中國經濟信息》記者透露,他們也已與新網銀行展開戰略合作。其中,讀秒作為新網銀行直貸模式的首批Fintech公司,與新網銀行在風控、技術等領域深度合作,為小微用戶提供專業、便捷、科技化的信貸服務。

        除此之外,興業銀行日前也宣布與樂視聯合推出合作產品――家庭銀行。《中國經濟信息》記者了解到,雙方將通過大同交互技術和O2O場景打造客廳金融模式,為用戶提供集金融咨詢、金融產品購買、產品咨詢、便捷消費信貸等客廳一站式立體化服務。

        像建設銀行、新網銀行、興業銀行這樣的主流商業銀行,主動選擇向大數據應用、風控體系等方面更加擅長的互聯網金融靠攏,不難看出其求新的步伐也在加快。

        只是,銀行做互聯網金融會受到許多監管限制的客觀條件。對此,興業銀行網絡金融部總經理楊忠楊忠認為,“既要牢牢堅持銀行的本質,還要努力在‘互聯網金融’方面探索,路子只有兩個。”

        首先,兩者從最末端生態系統直接對接,共享客戶的同時再共同服務客戶,將線下、線上服務通道都打通;其次,就是對傳統金融產品通過數據化處理的方式,提供給千家萬戶,擺脫過去商業銀行固有的“只抓大客戶”的傳統思維,真正實現普惠金融服務。

        然而,無論走哪條路,單純依靠銀行自身傳統的優勢和風控能力還是不夠的,優秀的互聯網金融企業所具備的科技優勢,以及其在大數據運用、云技術、人工智能等方面的超前探索,拋開相競因素,這些都值得傳統商業銀行側目。

        對此,業內人士分析指出,這也表明了我國金融產業的發展趨勢,傳統金融業與互聯網金融間并非誰取代誰、誰吃誰的問題,雙方存在一個“競合”關系,“未來一定是優勢互補的。”

        互補

        以往Fintech與銀行常常是通過信托模式來合作,在其他機構為Fintech公司擔保與增信的情況下,銀行出資獲得Fintech公司提供的固定收益,銀行與貸款人不產生關系。

        “此次我們與新網銀行的合作則是采用助貸模式。”讀秒CEO周靜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在這一模式下,用戶可以在讀秒的端口提出貸款申請,由讀秒先行實施風控,銀行方面再聯合風控,并借此完成與用戶發生的借貸關系。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讀秒POWERED BY DUMIAO(讀秒驅動,下稱PBD)模式已經突破線上、線下多種場景,其風控能力也得到廣泛認可。“如今與新網銀行的合作,既是讀秒PBD模式的又一突破,更是對讀秒的資產、風控的認可。”周靜認為,雙方合作對未來Fintech行業與金融業的深度結合意義重大。

        而新網銀行行長趙衛星也坦言,作為一家開放型銀行,新網銀行繼承了小米的互聯網基因和新希望集團的線下基因,但在大數據風控和信貸流程管理方面還有所欠缺,而讀秒在這一方面的強大技術實力和經驗,恰巧是與之相匹配的。“我們愿意與有著同樣技術基因的企業合作,為各式各樣的小微客戶服務。”趙衛星表示,雙方的合作并不依賴于某個場景,更加靈活,業務前景更可觀。

        “不會做自己的金融產品,將向金融機構全面開放平臺。”以余額寶這一拳頭產品開端理財市場多年的螞蟻聚寶,日前高調宣布將定位變更為Techfin,其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未來螞蟻金服也將專注于做Tech(技術),幫助金融機構做好Fin(金融)。為此,它還嘗試推出了“財富號”業務,不僅向所有基金公司開放,未來還將陸續向銀行、保險、證券行業全面開放。

        而建設銀行在2016年更是完成產品創新1900多項,推出了全球現金管理、智慧場景應用等新型商業模式,同時也首推了融合NFC、二維碼、人臉識別等技術,覆蓋線上線下全場景的全新支付產品組合“龍支付”。但建行首席財務官許一鳴指出,“在移動支付大潮中,做好手機銀行才是傳統銀行l展的希望。”但從支付結算來看,“老資歷”的國有大行在手機端的客戶量遠遠不及年輕化的支付寶。

        建行年報顯示,個人網銀用戶2.37億戶,手機銀行用戶2.23億戶,微信銀行綁定用戶3623萬。而公開數據顯示,支付寶實名用戶4.5億元,月活3億。

        顯然對于要在理財產品發力的建行來說,螞蟻金服正好是一個不錯的平臺“選擇”。建行首席財務官許一鳴指出,合作后會上線建行“財富號”,意味著用戶在支付寶和螞蟻聚寶上就可以方便地選購建行的各種理財產品,“直達月活3億的80后們。”這正是建行在產品方面的業務拓展之一。

        不僅如此,據螞蟻金服方面透露,它們還會協助建設銀行推進信用卡線上開卡業務以及打通信用體系、實現二維碼支付互認互掃、支付寶將支持建行手機銀行APP支付。

        未來

        此前市場認為,金融創新的聚焦點在于以互聯網為載體的前端產業,監管趨嚴下發展空間漸失。而今,科技與金融發展已經從分立顛覆走向協同共贏。

        金融領域的普惠金融、高效價值傳遞等亟待解決的需求,為互聯網金融企業的科技開發提供了廣闊的應用空間,而互聯網金融企業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方面的迅速發展,又為傳統金融機構提供著原動力支撐。

        第6篇:區塊鏈保險理財范文

        經過了集中爆發期,風險緩釋。”一位參與近期互聯網金融風險整治工作的人士說,整治工作已進入“下半場”。

        陸續出臺的以國務院辦公廳《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為軸心的配套文件,掀開了下半場的序幕。

        1月10日,2017年全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工作會議上,銀監會明確提出繼續嚴治互金風險,推進P2P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加快分類處置和清理規范。

        而一月前的2016年12月9日,央行副行長潘功勝也在整治經驗交流電視電話會議上表示,整治工作開展以來,風險整體水平下降,案件高發、頻發的勢頭初步遏制。接下來,各地第二階段的清理整頓工作將陸續展開。

        “我們正在抓緊上報本省的整治報告。”一位浙江省金融辦人士說,按照規定,春節前必須“交作業”。

        而對于那些難以“沖關”的互金機構而言,更是年關難過。網貸之家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運營中的網貸平臺共2448家,比上年末減少987家,即一年內消亡了近1/3。

        毫無疑問,整治下半場更會“刺刀見紅”。“下半場任務更重,要定規矩、定體系。互金機構要找準生存法則,監管層則需研究和建立長效機制。”前述參與整治工作的人士說。

        上半場未竟之題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了解到,上半場整治工作以大撒網的“摸底排查+現場檢查”為主。

        自2016年4月國務院組織17個部委在全國范圍啟動整治工作以來,前期的摸底排查工作已于2016年四季度基本完成。

        總結上半場工作,監管條線基本厘清、規則框架基本成行、協調機制基本建立,不但有效排查了風險,還對互金機構起到了警醒作用,遏制了風險的進一步深化。

        即便如此,上半場工作中仍難免有未竟之題。

        “地方金融辦、行業協會以及區縣政府、律師事務所和會計師事務所組團前來檢查,還讓我們提供了數輪材料。”在一位北京的網貸機構負責人看來,這些材料關系著生死存亡,包括公司組織結構、業務流程、風險控制、產品宣傳、資金流轉去向、第三方機構存管等情況。可一番精心準備之后,至今未等來進一步通知。“聽說一些機構已收到整改通知,但我們還沒信兒”。

        對此,設在央行的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辦公室(下稱“整治辦”)人士介紹,整改通知正在批量下發,逐一覆蓋。

        這期間,一些企業提出了三個問題――整治覆蓋面是否足夠大?整改方案是否有很強的針對性?如何評判調查小組的客觀公正?

        其一,上半場的排查范圍有限,調查小組主要參照兩個指標:一是各地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的會員名單;二是在網貸之家、網貸天眼等第三方研究機構上留存過數據。

        由此,金交所、征信公司、數據公司以及一些完全依靠線下推廣和私募來從事借貸業務的機構,尤其是打著互金旗號還沒有在監管層視線之內的一些機構,被漏掉了。

        “原以為會有調查小組,但這次整改沒有囊括征信和數據行業。”中誠信征信一位高管說。我國的信息黑產已野蠻生長數年,嚴重威脅公眾隱私、財產安全。

        其二,調查小組中,律師事務所和會計師事務所成為主力,會對每家被檢機構出具報告,評判其為合規類、整改類或取締類。但這些第三方機構的來歷、資質和對其的監管手段都也有疑問。

        其三,地方整改工作的牽頭單位并不明確。

        “或者地方金融辦、地方整改辦牽頭,或者地方行業協會牽頭。”前述參與整改工作的人士說。

        北京等地的地方金融辦較為“強勢”,因而擔責較多;也有一些省市的金融辦力量相對薄弱,市縣以下往往沒有獨立編制,下設于發改委、經信委等部門,專業性和排查能力難免打折。

        按照浙江省金融辦人士的說法,去年以來該省金融辦做了架構調整,其中就互聯網金融專門新設了處室,在整改工作中擔任主力,“動靜在全國范圍也算比較大了。”

        從《財經國家周刊》記者獲悉的信息看,全國各省份幾乎均成立了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辦公室――30多個省級整治辦中,多由地方金融辦牽頭,10多個由央行分支行牽頭,還有幾個是兩者共同成立。

        下半場三大重點

        盡管有遺留問題,但互金監管從無到有,已經是莫大的進步。

        據悉,下半場互聯網金融整治工作的重點,將落在總結匯報、規則常態化和“穿透式”監管三大重點上。

        今年1月至全國兩會前后,整改工作會經歷個體整治意見下發、督導等環節,同時各地方將上報整改效果;兩會結束至5月份左右,主要是向中央有關部門進行總結匯報。

        “排查結果顯示,全國的風險程度差異很大,嚴重的大概有七、八個省中的60多個城市,、青海等省的風險較低。”前述人士說,風險低的一些省市相關工作會提前結束。

        這期間,由于跨年時期市場上難免出現流動性緊缺,因而整治意見將分批次下發,給企業留出緩沖時間。而已經接到整改通知的企業,則必須加速合規進程。

        “第二大重點,是構建監管規則體系,其中的一部分法律工作已經開啟。”一位金融監管部門的司局級負責人表示。

        自2016年10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公布《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以來,“一行三會”等17個部委陸續公布非銀機構支付、跨界資管、P2P網絡借貸、股權眾籌、互聯網保險和互聯網金融廣告等6個細分領域整治文件,形成由一份“國字號”方案和6個部委級方案組成的“1+6”一攬子方案,奠定下一階段監管工作的大框架。

        據悉,后續還會以急用先行的原則陸續關于投資者適用性、消費者權益保護、反不正當競爭等諸多政策,部分還將上升至法律層面,實現監管規則法律化、常態化。

        “各部委將各司其職,例如由央行負責的部分,將先后歷經金融市場司、支付司等部門,最后落到條法司。”前述司局級負責人說。

        第三大重點,則在于探索設計“穿透式”監管框架。

        呼吁多時的“穿透式”監管思路未在上半場中清晰呈現,“一行三會”迄今仍存不同看法。

        根據前述司局級人士的理解,“穿透式”意在透過現象看本質,不留風險死角。目前在監管層呼聲較高的,或分為兩層含義:

        一是集團化、跨業態經營的互聯網金融機構越來越多,大多是早期從P2P、支付、眾籌等轉型而來,通過并購而坐擁數個行業牌照,資金通常從嚴監管領域倒手至寬監管領域,涉嫌關聯交易和風險轉移,需要“一行三會”對其現有業務各自認領。其監管難點,是打破我國金融系統的分業監管現狀。

        其中關鍵,在于從過去的機構監管轉變為行為監管、功能監管,扒開一些互金機構花哨的外衣。

        二是重點關注資金去向,即無論資金經過了信托、基金、資管、網貸、企業年金、金交所或是銀行理財,監管層都緊盯資產端,找到風險傳導的終點。

        “這需要強化信息披露制度,也是協會當前的工作重點之一。”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人士表示,協會已于2016年10月推出《互聯網金融信息披露個體網絡借貸》標準(T/NIFA 1―2016)和《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信息披露自律管理規范》。

        上述文件規定了96項披露指標,其中強制性披露指標逾65個、鼓勵性披露指標逾31項,分為從業機構信息、平_運營信息與項目信息三方面,以期達到機構自身透明、資金流轉透明和業務風險透明。

        “穿透式監管是全球性難題。”互金協會人士表示,“各國都在嘗試,我們也尚處觀察階段,希望今年會有定論”。

        曝出新風險

        諸多參與整治工作的受訪者均坦言,眼下金融風險錯綜復雜,一些新風險超出了監管層預期。

        “業態變來變去。”前述參與工作的人士表示,金融網絡化、社交化、場景化,讓監管層難覓抓手。

        目前,上半場排查結果中出現三大新風險:

        其一,是一批合規無望的互金機構加速消亡,但另一批卻在以各種方式加速擴充――除去滿足合規上線的“硬杠杠”外,它們或引入國企股東來增加信用背書,或以集團化運作來騰挪非合規業務,規避監管。例如,積木盒子、開鑫貸、團貸網等數家P2P逐步實現了包括網貸、企業理財平臺、私募基金、金融資產交易等在內的集團化運作。

        其二,是長期處于監管盲區的金融資產交易所“死灰復燃”。形式繁多、缺乏定義的所謂金融資產,不少實際上是次級貸和次級債,卻被包裝給公眾,使得整個資金鏈上潛藏了多層次風險。

        “金融資產缺乏定義,什么都能賣。”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直言,除去傳統金交所的掛摘牌、登記托管、見證、撮合等業務,企業及金融機構資產財務報表優化、不良資產處置、資產證券化、財務顧問服務等泛資管類產品,乃至校園貸等,均可打包售賣。

        曾剛警示,其產品甚至還將包括碳交易權、黃金、企業期權和大數據。一旦推給公眾,其系統性風險將遠甚于銀行和P2P。

        1月9日,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部際聯席會議第三次會議召開,會議召集人、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就近期部分交易所違規行為死灰復燃、違法違規手法花樣百出、問題和風險隱患較大等,提出用半年時間來集中整治。

        其三,是各類互金機構不但跨省、跨區域展業,還快速國際化。

        多位受訪者均警示,盡管跨省、跨區域展業的監管工作很棘手,要打破各省、央地之間的藩籬,但目前已基本達成了“注冊地監管原則”這一共識。

        而一些轉型為Fintech(金融科技)的互金機構加速國際化,卻跳出了中國監管層的“五指山”,使得跨境監管合作顯得明顯滯后。

        以螞蟻金服為例,支付業務已覆蓋2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一年服務海外客戶3300多萬人,除在印度投資支付公司、在韓國合資互聯網銀行、在東南亞國家參股銀行和支付機構外,還在歐洲做起了跨境P2P。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經濟四局局長廖岷指出,商業銀行跨境展業是在一系列母國和東道國監管當局的合作安排之上,擁有信息共享、跨境檢查、持續協調、處置計劃等合作基礎,但新興的Fintech公司,無論監管或消費者保護,目前均尚無任何機制安排。

        廖岷建議,這批企業尚處于國際化的初級階段,迫切問題是兩國監管層在市場準入上的溝通合作,對未來可能的 “航母企業”,要制定類似“系統重要性”金融科技公司的聯合評估機制,盡快應對。

        “否則,風險也將跨國界地傳導。”前述司局級人士說。

        整治辦去向

        隨著時間推移,本輪整治的主力軍――由17個部委聯合成立的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辦公室,其去向問題也隨之成謎。

        是否需要常設機構、需要怎樣的常設機構且由誰管理,這些問題逐漸擺上了決策者的桌面。

        整治辦目前設在央行金融市場司,除“一行三會”外還囊括了國家工商總局、公安部、住建部等部委的臨時借調人員。這部分人員的編制和去向尚未有明確安排。

        那么,一旦整治工作宣告結束,整治辦是撤還是留?

        廖岷撰文表示,互金可以沿用現有監管架構,由現有監管部門履責,但需要清晰明確地界定監管職責。當前無論國際層面或國家層面,目前各屆普遍認為無需專設新機構。

        這即是說,整治辦的存在應是暫時的。如何對金融科技準確分類、是否對其中的股權和債權融資分別實施不同監管方法,如何在中央和地方、央行和其他監管當局之間劃分職責,都必須在現有監管框架內厘清。

        “這對于全球任何一個國家,都絕非易事。”廖岷認為。

        與互金整治類似的是,由銀監會牽頭的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部際聯席會議,高難度地集結了“一行三會”等14個相關部委,始終工作高效且成為了打擊非法集資的最高協調機構。其最近一次座談會召開于2016年4月,掀開了迄今未停的全國非法集資風險專項整治行動。

        “但總體上,部際聯席會議還是相對務虛,整治辦更綜合、更高效、更專業。”前述參與整治工作的人士表示,互金業態日漸復雜,如果將整治辦打散了重新分置,各部委就可能又會回到各自為政的時代。

        在他看來,互金監管目前還急缺“工具箱”,整治辦的存在一為完善“工具箱”,二為有效協調,緩解部委之間的“割據”狀態。不妨將整治辦“改頭換名”,作為我國金融監管結構性改革的創新點、試點,讓其進一步提升監管效率、央地統籌、技術水平和人員能力。

        據悉,整治辦此前已經部分承擔了對地方金融辦、地方整治辦等部門的培訓工作。

        但爭議在于,未來這一領導機構應下設于哪家部委?或者獨立出來?

        諸多受訪人士反映,下設于銀、證、保“三會”中的任何一會,都可能引發爭議;但下設于央行,則應該繼續落在金融市場司還是直接上升為司局級部門?現有人員的編制如何解決?

        “任何部委都難以消化這龐大的隊伍編制,但單拎出來的成本又太高。”一位資深監管人士坦言,如果配上人力、財力和物力,將增加財政負擔,“因而我們還在思考。”

        “這是一場國際較量”

        “@不僅是一場風控之戰,更是一場國際較量。”前述資深監管人士進一步表示,中國能否管好自己的互聯網金融,將對國際金融監管體系產生質的影響。

        當前,國際上金融科技為主流趨勢,其概念與我國的互聯網金融有所不同:前者是將互聯網和移動通訊作為服務金融業的技術手段,遵循金融規律;后者卻在實踐中出現很多脫離和違背金融規律的所謂創新,潛藏風險。

        “如今很多企業談互金就色變,總說自己是金融科技公司。”前述司局級人士稱,因而監管也應順勢趨勢,與國際金融科技的監管模式接軌。

        廖岷分析,國際上對金融科技的監管表現為四大特征:

        一為各國監管措施各異,缺乏全球統一標準。目前,各國監管多集中于網貸和電子貨幣,對區塊鏈等技術還大多在探索,政策差異大、碎片化、割裂化。

        例如,P2P和眾籌在美國被納入了證券市場的行為監管框架,歐盟和英國則主要根據審慎監管原則,明確了最低資本金等審慎監管指標,設計了類似商業銀行的金融安全網。而法國,將P2P視同為銀行業務,適用銀行業監管。

        二為國際權威的監管組織近期開始行動――金融穩定理事會(FSB)從2016年3月著手調研,首次正式討論金融科技的系統性風險,《金融科技的全景描述分析框架報告》。

        “這一報告實踐性強,值得各國監管當局借鑒。”前述資深監管人士認為,FSB為國際監管改革做了鋪路。

        同樣,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BCBS)也已成立金融科技特別工作組,對相關國家展開調研;國際證監會組織(IOSCO)下一步也將全面評估包括區塊鏈、云技術、智能投顧等在資本市場的運用及影響;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IAIS)于2015年11月《普惠保險業務準則》,消費者保護、數據保護和反欺詐成為其三大核心關注點。

        三是國際治理加速,雙邊合作漸次展開。

        在FSB之后,未來一兩年內,預計BCBS、IOSCO和IAIS三家都會進一步金融科技評估報告,并修訂現行的國際監管框架、指引和標準。與此同時,一些國家為應對金融科技的跨國界擴張開始深化雙邊合作。其合作程度,超越了以往對傳統金融機構的監管水平。

        但即便如此,全球的監管理念和法規框架仍面臨根本性挑戰――傳統的監管理念“柵欄方式”僅用于隔離商業銀行和網貸之間的風險傳染,當前還是否適用?各國對金融機構自上而下的監管路徑以及防止金融體系中加杠桿、擴規模和關聯易的固有監管格局,會否阻礙金融創新?是否有必要增加新的監管路徑?

        此外,各國監管當局都嚴禁金融機構核心業務外包,要求其長期堅持數據本地化,但市場上幫助傳統金融機構流程外部化的金融科技公司大量誕生,以云端技術來提升其中后臺的績效,監管當局是否應該展開擁抱的姿勢?

        事實上,全球都在培育監管科技,例如用傳統金融機構積累并持續產生的海量數據,來幫助提升監管層的數據分析能力。美國、英國和新加坡等國政府,已經向一些企業的公共云平臺敞開了懷抱。

        “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異軍突起,我們不能落后,要占領國際監管高地。”前述資深監管人士認為,中國的優勢,在于有全球領先的互聯網技術和業態,還有全球最大的互聯網消費市場。

        第7篇:區塊鏈保險理財范文

        [關鍵詞]保險業;保險市場;保險專業學位碩士;新“國十條”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社會消費模式日趨個性化、多樣化,新技術、新產品和新商業模式不斷涌現,企業升級換代、重組兼并趨勢方興未艾,經濟增速的下調使傳統的隱性風險顯性化,要將其化解尚須時日。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保險業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2014年8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簡稱新“國十條”),進一步明確了保險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也對行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種新形勢下,保險業迫切需要高層次的人才,率領行業應對新形勢、開拓新領域、帶來新突破,保險專業學位碩士的培養已成為現代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迫切需要。

        一、保險行業發展面臨的人才瓶頸

        保險業的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保險需求、社會環境、經濟形勢、科技發展水平、國家政策以及國際環境等,但是最主要的還是保險從業者的素質水平和業務能力。人才是保險市場的主體,也是制約經濟新常態下保險業發展的首要因素。總體來看,當前保險業的人力資源還不能適應新形勢下保險業的發展需求。(一)高層次人才比例偏低高層次人才比例偏低,專業化程度不夠。新形勢下,無論是化解以高杠桿、泡沫化為主要特征的各類風險,應對質量化、差異化為主的市場競爭,還是投資中的創新驅動,都需要保險行業推出具備精算、業務管理、風險合規等知識能力的高層次人才。同時,人們的保險需求檔次不斷提高,并且日益個性化、多樣化,需要進一步創新保險產品和保險服務。這些工作由于其性質和類型的特殊性,對學歷和專業能力有較高的要求。當前我國保險業人才隊伍的情況如何呢?中保協的《2018年中國保險行業人力資源報告》顯示,當前我國保險業人才隊伍總量不大,質量不高。保險行業大專及以下學歷者占從業者的49%,碩士及以上學歷者僅占3%,保險行業較高學歷背景人才仍比較稀缺。同時,高校本科保險專業的培養定位缺乏鮮明的特色,多是作為金融學的分支,專業知識較為泛化。這種狀況難以滿足新形勢下保險業的發展需要。(二)偏重于學術型人才培養偏重于學術型人才培養,實踐能力培養不足。現代保險市場的發展,要求從業者不僅要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同時還必須擁有較強的研判、溝通和決策能力,以及比較豐富的保險行業實踐經驗,能夠應對數字化時代瞬息萬變的市場形勢,處理各類突發事件。但是,現有的保險本科教育和學術碩士教育,都存在著重理論而輕實踐的現象。一方面,教學方式仍以理論知識傳授為主,實踐訓練不足;另一方面,實踐教學內容和形式往往比較陳舊,與當下保險市場需求發展脫節,學生缺乏對保險實際業務操作的了解,更不用說大數據、網絡化的市場研判和風險管理了。高職、高專教育雖然側重于實踐能力培養,但是學制短、起點較低,難以培養出理論基礎堅實、實踐經驗豐富的人才。(三)知識結構單一知識結構單一,駕馭能力弱。目前的保險專業本專科教育還存在如下問題。一方面,教學內容主要局限于保險專業傳統知識領域,與當代金融業密切相關的金融、經濟、管理、投資、統計、心理、保健等領域的知識涉獵不夠;另一方面,對學生風險管理與精算專業知識的培養依舊薄弱。這種單一的知識結構,使保險從業者很難應對保險業轉型的挑戰,更不能引領數字化時代市場經濟保險產品創新服務的潮流。上述這些狀況,嚴重制約了保險業的發展,而保險專業學位碩士教育,恰恰是打破保險行業人才瓶頸、滿足保險業深入發展需求的有效途徑。近年來,部分高校開始招收保險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但人數較少,并且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模式,其在人才定位和培養方向上,還需要進一步探索總結。

        二、保險專業學位碩士的鮮明特色

        保險專業學位碩士作為一種新型的培養對象,是適應保險業發展新形勢、新需求而量身定制的,它不同于傳統的保險專業本專科教育,也不同于側重于學術研究的保險學碩士培養。這不僅表現在培養的水平和方向上,更表現在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素質上。(一)培養定位——高層次。。”[1]保險專業學位碩士培養目標是高檔次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不同于普通保險專業本科教育,保險專業學位碩士一方面在專業知識深度、廣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培養要求,另一方面在能力、視野和素質方面也有著更高的標準,這樣才能勝任現代保險業不斷創新發展的需要。這樣的人才面對復雜數據資料能研判,能預見保險市場的發展潮流,面對多重利益沖突能果斷決策,遇到困難挫折能堅韌不拔,有開放胸襟、全球目光和創新能力。(二)培養重點——應用型。保險專業學位碩士教育直接面對保險市場。針對目前保險市場對業務經營、保險中介人才的大量需求,尤其是對風險管理、精算、核保、理賠等專業人員的需求,保險專業學位碩士培養不僅對專業基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以鮮明的應用型為特色。吸取近年來各高校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經驗,保險專業學位碩士采取“學校學習與企業工作實踐相結合”的培養模式,“理論學習與實習實踐經驗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聚焦創新與行業發展需求相結合”的教改模式[2]。緊密結合保險實務,注重實踐教學,鼓勵學生參與產品項目研發,同時提倡學生采用調研報告、案例分析和業務設計等形式完成課程論文。以保險實訓基地為依托,保險專業學位碩士培養打破學習和見習的界限,學生學業完成即融入行業,“零過渡期”使其成為保險業的行家里手。(三)專業背景——復合型。當前的經濟運行和保險業的運營實踐都表明,傳統的單一知識結構培養出的保險專業學生,已經不能滿足保險市場的發展需要。無論從維護社會安定、保障經濟秩序,還是從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愿望來看,保險行業都需要復合型人才。可見,必須提倡高校根據培養方向和院校特色,打造不同類型的復合型保險人才。如“復合型經營管理人才、復合型理財核保人才、復合型保險金融工程師、復合型投資管理人才”等[3]。保險專業學位碩士在招生時,可以通過鼓勵跨專業報考,吸納不同專業知識背景的學生進入保險行業。例如,具有金融、經濟、法律、會計、醫學等背景,到了保險專業學位碩士階段,都具有各自的獨特優勢和可塑性。可見,保險專業學位碩士培養定位具有復合型的特色。

        三、新形勢下保險專碩培養方向

        圍繞著“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保險業領軍人才”這個培養目標,保險專業學位碩士在培養方向和途徑上也有著特殊的要求。筆者主要從專業技能、綜合素質與品行操守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理解。(一)專業技能。保險專業知識、保險業務能力任何時候都是保險從業者的基本素質要求。但是在新形勢下,有了這些基本知識技能還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從經濟新常態下新“國十條”的要求來審視保險專業學位碩士的專業技能培養。1.掌握風險管理與精算技能現代社會是一個風險社會,市場經濟是一個風險聚散場,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近年來,保險業的快速發展在業內積聚了不少局部性風險;同時,經濟新常態和保險科技時代的來臨,產業融合、互聯網+、險資運用等因素的沖擊,催生了行業新的風險點。上述種種來自多方面的風險挑戰,一方面要求保險公司進一步強化風險管理,健全體制機制,保證保險行業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也對保險公司精算人才供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防范化解風險需要以精算為手段。諸如保險產品的設計、相關費率的計算、保費和保額調整等,沒有精算寸步難行。新“國十條”將“堅持完善監管、防范風險”列入基本原則,《上海金融領域“十三五”緊缺人才開發目錄》中,將風險管理、精算人才列為緊缺人才。這些領域專業性強、難度大,需要高層次學歷教育進行專門培養,保險專業學位碩士正是上述緊缺人才的重要培養渠道。2.“一專多能”的知識架構“一專”當然指的是保險領域的專業知識。但是,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保險公司產業融合是大勢所趨,保險業與其他金融行業以及保險業跨界融合,使保險行業的經營管理日益復雜。在新形勢下,高層次保險人才不僅應當精通保險專業知識,而且還需要具備相關領域的綜合知識技能,這就是“多能”。保險專業本身就是綜合性學科,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需要,使保險學學科融通進一步強化,學科邊界更加模糊。必須鼓勵學生跨學科選課,除了保險學概論等核心課程外,還應包括經濟管理、統計學、法學、數理基礎、財務會計等相關課程,商業銀行經營、證券投資、金融理財等通識課,以及醫療健康、心理學、社會人口、氣象災害等方面的拓展課程[4]。有了“一專多能”的知識架構,才能抓住機遇,適應保險市場發展的潮流,創新保險產品,推進保險業發展,有效監管經濟社會風險,服務于國計民生。(二)綜合素質。這里的綜合素質,指未來保險業高端人才信念操守、方法手段、情感態度以及視野胸襟等品格,它制約著專業技能的發揮。在未來保險市場的廣袤空間里,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如鳥之雙翼。因此,保險專業學位碩士教育,還必須重視綜合素質的養成。1.強化創新能力,培養能夠推動行業發展的高端人才新“國十條”明確提出,要增強保險產品、服務、管理UniversityEducation和技術創新能力,促進市場主體差異化競爭,個性化服務。保險市場主體的消費需求日趨多樣化,這要求從業者具備根據市場需求創新保險產品的能力,以客戶需求為導向,開發出各類更具有競爭力的保險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隨著人們的消費需求層次不斷提高,從業者要創新服務理念,將市場需求進一步深化、細化,為市場主體提供全方位、個性化的服務。創新保險產品、創新服務理念,其內核是思維方式的創新。創新教育對于保險專業學位碩士的培養來說必不可少,可以通過案例領悟,哲學、心理學方法啟迪等進行思維方式的優化。創新教育還可以通過創新空間和平臺的設置,如建立保險產品創新虛擬實驗室、選定保險服務創新試驗基地等。根據近年來國內專業學位碩士培養經驗,通過校企聯合、產學研相結合組成人才孵化基地——“協同創新中心”,這也是一個好的選擇。它“提供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外部條件支持,如學校制度、師資、創新平臺、資源環境等”[5]。2.注重科技引領,培養適應互聯網金融時代的高端人才近年來,中國的保險科技快速發展,這給整個行業帶來了顛覆性的變革。保險行業逐步向數字化轉型,保險產品設計、保險流程管理、保險服務提供、保險營銷方式等各個環節的智能化趨勢日益明顯,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正在使行業面貌煥然一新。互聯網的發展不僅使保險業的運行方式發生重大變革,也為保險科技的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勢下,我們需要培育的是能夠熟練掌握計算機及網絡應用,具有一定信息處理能力的新型保險人才:一方面,這是為了適應“互聯網+”時代保險市場的需要,提供更好的個性化服務;另一方面,通過保險專業學位碩士對保險科技的研究,形成產學研相互促進的良好氛圍,可以推動行業改革發展,更好地服務社會。3.開拓國際視野,培養適應保險業改革開放的高端人才新“國十條”明確指出,要提升保險業對外開放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一方面,外資保險公司正在大規模“引進來”。截至2018年底,中國共有59家中外合資保險公司,省級分公司374個,共吸納6萬余名從業者[6]。另一方面,中資保險公司正在逐漸“走出去”。在政策的支持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保險公司通過多種渠道進入海外市場,行業競爭日益國際化。同時,區域性、國際性合作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主流,自貿區建設、“一帶一路”建設也需要保險業作為重要支撐。在新形勢下,需要大批具有全球視野、精通國際保險業務的領軍人才進入這些領域,帶動保險行業進一步擴大開放,從而更好地提高我國保險行業的規模與影響力。要培養國際胸襟和開放視野,學生需學習世界歷史、文化和語言,學校應開設世界經濟和政治等選修課,和國外名校進行培養交流。4.凸顯實踐能力,培養面對市場經濟的高端應用人才應用性特色決定了保險專業學位碩士的培養不能以課堂教學作為單一渠道。學生入學后就要由學校和導師在相關實驗基地安排見習崗位,在學習中工作,在工作中學習。導師的遴選,資深保險業務專家應占一定的比例。實踐導師“為學生提供了實踐創新平臺”“有利于培養創新型高素質人才”“是傳統研究生教育的一種創新”[7]。畢業考核方式,可以以保險產品創新報告、保險服務個性化創新報告的形式出現,并輔之以實績考核。這樣一方面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紙上談兵,另一方面能縮短從學生到保險從業者的轉化時間,及時有效推動保險事業的發展。(三)品行操守。職業道德是任何一個行業的行為底線,保險業也是如此。近年來,隨著監管部門逐漸加強監督和管理,保險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行業內不正當競爭、誤導銷售等問題仍存在,影響了保險行業的健康發展。新形勢下,我國要從保險大國向保險強國邁進,這意味著我國保險業不再追求數量上的擴張,更重要的是實現提質增效的內涵式發展。人人努力,誠信造福于民,塑造良好的行業形象,打造行業品牌,是保險業內涵式發展的重要內容。保險專業學位碩士教育的主要培養對象,是未來團隊的領導者和管理者,在行業中處于核心位置,可以對其他的從業者起到引領和帶動作用。加強保險專業學位碩士職業道德的培養,有利于為其他保險從業者做出表率,提高行業的社會親和力和社會吸引力。這里的一個關鍵問題,是角色心理轉換和增強使命擔當。要讓受教育者從“賣產品、賣人情、賣服務”的“跑街先生”角色意識,真正轉化到發揮社會穩定支柱、服務社會民生的時代擔當上來。在道德修養上,導師必須躬親垂范,通過課程思政等渠道,教育保險專業學位碩士成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模范。

        [參考文獻]

        [1][3]許飛瓊.中國保險人才戰略:現狀、目標與關鍵措施[J].保險研究,2011(12):108-112.

        [2]尤嘉陽.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校企聯合”實習實踐基地建設的探索[J].大學教育,2019(12):157-159.

        [4]崔惠賢.新“國十條”頒布后上海高校保險人才培養改革探析[J].上海保險,2014(11):52-57.

        [5]盛守照,葉馮超.基于協同創新中心改革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探究[J].大學教育,2015(7):10-12.

        [6]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9[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高清在线卡一卡二中文字幕 | 五月天国产精品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 色婷亚洲五月hd免费在线观 | 特一级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