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小兒幼兒急疹護理方法范文

        小兒幼兒急疹護理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兒幼兒急疹護理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小兒幼兒急疹護理方法

        第1篇:小兒幼兒急疹護理方法范文

        關鍵詞:兒科;出疹性疾病;皮疹特點;血清學檢測

        兒科常見的出疹性疾病有麻疹、風疹、幼兒急疹、猩紅熱、腸道病毒感染以及藥物疹等。其中,臨床上最為常見的是麻疹和風疹。小兒出疹性疾病好發于春夏季,目前,仍是兒科常見疾病,可以由病毒感染所致、也可是免疫系統疾病所致、也可見于細菌感染患者[1];現將本次研究結果進行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資料整理

        選取2011年1月~2014年2月來我院兒科進行治療的出疹性疾病患者124例,其中男71例,女53例。年齡4個月~14歲。麻疹患者67例,占總數54.03%,風疹患者29例,占總數23.39%,其它類型28例(猩紅熱患者10例,幼兒急疹7例,腸道病毒感染6例,藥物疹5例),占總數22.58%。

        1.2實驗方法

        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總結不同出疹性疾病的皮疹特點,并對常見的麻疹、風疹進行年齡分布統計,并通過ELISA方法進行血清學檢查[2]。

        1.3統計學檢驗

        使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實驗所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χ2檢驗和t檢驗,P

        2 結果

        2.1年齡分布統計

        麻疹患者年齡主要分布在4歲~9歲,占總數的67.16%;風疹患者年齡主要分布在9歲~14歲,占總數的68.97%。兩組患者年齡分布有明顯差異(P

        具體數據見表1。年齡分布統計

        2.2 血清抗體檢測

        麻疹患者IgM抗體陽性51例,陽性檢出率為76.12%;風疹患者IgM抗體陽性17例,陽性檢出率為58.62%。麻疹抗體陽性檢出率明顯高于風疹,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具體數據見表2。血清抗體檢測

        3 討論

        兒童的皮膚常常會反應出疾病的類型,臨床上醫生經常會根據皮疹來初步判斷兒童的疾病類型[3],將這些疾病統稱為出疹性疾病。臨床上,常見的皮疹類型主要是麻疹和風疹[4],主要是有麻疹病毒與風疹病毒感染所致。除此之外,還有少數其它疾病,如幼兒急診,由人皰疹病毒6型所致、猩紅熱,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所致、腸道病毒感染還有藥物疹等[5]。

        兒童免疫力相對低下,因此及時的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臨床上,各種類型皮疹有其不同的臨床特點,具體如下:

        (1)麻疹:主要表現為發熱、咳嗽、畏光、結膜炎和Koplik斑,皮疹特點為紅色斑丘疹,自頭面部向頸部、軀干、四肢發展,退疹后常有色素沉著及細小脫屑。且通常在發熱3天~4天后出疹,出疹時體溫達到高峰[6]。

        (2)風疹:風疹患者全身癥狀相對較輕,一般在耳后、枕部等位置淋巴結腫大并且有觸痛感,皮疹自面頸部向軀干、四肢發展,為斑丘疹,疹間可以有正常皮膚,退疹后無色素沉著及脫屑。患者通常在癥狀出現后1天~2天出疹[7]。

        (3)猩紅熱:主要表現為發熱、咽痛,且有楊梅舌,皮膚彌漫性充血,有密集針尖大小的丘疹,全身皮膚均可累及,退疹后可有脫皮,且在發熱1天~2天內出疹。

        (4)幼兒急疹:主要見于嬰幼兒,高熱可出現驚厥,皮膚有紅色細小秘密集斑丘疹,其中頭面頸部較為常見,一天出齊,次日即可消退[8]。

        (5)腸道病毒感染:主要有散在的斑疹或是斑丘疹,不易融合,不脫屑,有時可呈現紫癜樣或是水皰樣皮疹[9]。

        (6)藥物疹:皮疹多變,可為斑丘疹、皰疹、猩紅熱樣皮疹、蕁麻疹等,有癢感,且摩擦和受壓部位相對較多[10]。

        臨床上,通過臨床特點來進行鑒別仍有一定困難,因此,必須通過血清學檢測進行明確診斷。綜上所述,分析并探討兒科常見出疹性疾病的皮疹特點,對于早期預防,及時診斷和治療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武文娣,劉大衛,李克莉,等.全國2009年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監測分析[J]. 中國疫苗和免疫,2011,17(2):99-108.

        [2] 羅紹德,劉江偉,蔡麗,等.江川縣麻疹抗體水平監測[J].衛生軟科學2012,26(1):42-43.

        [3] 王慶華, 唐甜, 王清青, 等. 小兒常見發熱出疹性疾病智能診斷模型研究[J].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2012, 33(23): 2471-2475.

        [4] 陳立翠, 譚艷, 余濤. 小兒常見變態反應性皮膚疾病的中醫臨床體質類型研究[J]. 中醫兒科雜志, 2010, 6(1): 37-39.

        [5] 鄭翠萍. 小兒發疹性疾病的臨床分析與護理[J].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09, 5(10): 46-47.

        [6] 倪秀蘭. 常見發疹性疾病的鑒別[J]. 哈爾濱醫藥, 2009 (3): 33-33.

        [7] 胡超芬, 鄭小莉, 鐘政武. 21 例小兒麻疹合并肺炎的護理體會[J]. 臨床肺科雜志, 2008, 13(6): 810-810.

        [8] 王鴻飛, 蘇翠敏. 幼兒急疹 106 例早期診斷探討[J]. 福建醫藥雜志, 2008, 30(3): 176-177.

        第2篇:小兒幼兒急疹護理方法范文

        【關鍵詞】 兒科;傳染病;發熱;降溫

        1 發熱的機理

        引起發熱的原因很多,臨床上大致可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類。感染性多見,是由各種細菌、病毒、支原體、立克次氏體等感染機體后,其病原體的代謝產物或毒素作用于白細胞而釋放熱源作用于體溫調節中樞,使熱敏神經的閾值升高,調定點上移從而興奮產熱中樞,抑制散熱中樞,使體溫升高而引起發熱[1]。因此,發熱是疾病的信號,它反映機體病變的存在和暗示病情的演變過程,是傳染病最突出的癥狀之一,臨床上可作為診斷、治療、觀察療效和預后的重要參考資料。

        2 熱型

        依據熱度的高低,可分低熱(37.5℃~38℃)、中等熱(38.1℃~39℃)、高熱(39.1~41℃)和過高熱(41℃以上)四種,從發熱的病理生理看,體溫每升高1℃,心率即增加7~14次/min,耗氧量增加7%,而下降1℃,可減少耗氧量6%,寒戰可使患者代謝率增加300%~400%[2],高熱可使腦皮質過度興奮,小兒體溫41℃以上可出現煩躁、高熱驚厥,高熱時消化道分泌減少,消化酶活力降低,故有食欲不振,腹脹便秘,可致嬰兒腹瀉脫水。持續發熱,可使人體防御感染的功能降低,不利于恢復健康。但有時發熱與病情不一定平行,如:“幼兒急疹”患兒體溫高達40℃,而一般狀態比較好。“麻疹”患兒出疹期,體溫不超過39℃可不予處理,對體溫過高超過39℃以上或有高熱驚厥史的嬰幼兒,可酌情適當退熱。實際上當疾病尚未得到有效治療時,降溫不能促進康復,強行解熱并不意味疾病已消退,效果往往不持久。相反疾病一經確診,治療奏效,則熱度不解自退,若急于強行解熱,則由于干擾了熱程,失去診斷上的參考價值,有害無益。

        因此,在沒有明確診斷前或已明確診斷而正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應用何種降溫措施,對疾病的診斷及疾病的康復是極為重要的。

        3 常用降溫方法

        ①藥物降溫:應用退熱藥,一般用于估計高熱時間不會長的,如:感冒、輸液反應、局部急性炎癥等。嬰幼兒患者劑量應偏小,以免體溫突然下降,出汗多而導致虛脫;②物理降溫:用冷濕敷或冰袋枕頭部及將冰袋置于腹股溝處,腋下等。在冷敷降溫的同時,如患兒四肢末梢循環不好,手、腳發涼并出現寒戰,應及時給予四肢末梢用熱水袋保溫,降溫時出現顫抖,要立即停止冷敷,而按醫囑給予藥物降溫;③冷鹽水灌腸:用2%冷鹽水溫度在20℃左右,嬰兒約需100~300 ml,兒童約需300~500 ml,按普通灌腸法行之,此方法常用于菌痢患兒。可起祛除腸道積滯,達通腸降溫作用;④酒精擦浴:常用于體溫上升太使,而應用降溫藥或冷敷時,不降反而上升的患兒。

        4 根據病情選擇降溫措施

        4.1 流行性腮腺炎及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腦) 當患兒體溫超過39℃,伴頭痛,可采取降溫措施,如:頭額部冷敷,或頭枕冷水袋、冰袋,溫水浴或酒精浴(流腦患兒皮膚出瘀點,瘀斑多者忌用溫水浴或酒精浴),對熱度較高的患兒可口服或肌肉注射退熱藥。

        4.2 傷寒、副傷寒 當患兒體溫稽留階段時,若不超過40℃一般不做降溫處理,因它有獨特的熱性,在病因尚未控制之前,由于細菌和內毒素的作用,即使使用各種辦法降溫,高熱也是無法控制的,還應注意在發病第三周,此乃潰瘍形成期,易造成腸穿孔、腸出血、白細胞減少等,禁止冰鹽水灌腸及腹部冷敷。

        4.3 麻疹 在透疹期不宜冷敷及使用退熱和冬眠藥物,因為不利于毒素的排出,影響麻疹透出或并發肺炎,一般在38℃以上出麻疹比較順利。體溫超高熱時,可用小劑量清熱解毒藥,不可酒精擦浴冷敷。可用溫水(30℃)灌腸,當體溫突然下降至38℃以下,皮疹顏色轉暗,數量減少,疹毒容易歸心,病情有轉重的可能。因此,在采取降溫措施時,要嚴密觀察體溫變化。

        4.4 中毒性菌痢 中毒性菌痢多見于2~7歲兒童,高熱見于中毒性菌痢或急性典型菌痢,因容易誘發驚厥,而且有時高熱本身是大腦受損的一個表現,故出現高熱時應及時處理[2]。可選用一般化學退熱藥(伴有休克者不用,因出汗會加重病情),溫水酒精擦浴,或低溫鹽水灌腸降溫。如病情嚴重用上速方法降溫達不到滿意的效果,則可采用亞冬眠療法,用氯丙嗪和異丙嗪進行肌肉注射,配合物理降溫可較好地控制高熱,使體溫盡量在短時間內降至38℃左右。單純將冰袋置于頭部、腋下及腹股溝大動脈表淺處的物理降溫,患者多有強烈的冷感,若患兒有寒戰、憋氣、口唇發紺,肌肉抖動而達不到降溫目的,則表示冬眠藥量不足,應暫撤冰袋,加用冬眠合劑直至冷敷無反應為止,當體溫降至35℃~36℃時,可逐漸撤去冰袋,最后只留頭部冰袋,用以保護腦細胞。患兒皮膚細嫩,應特別注意不可直接將冰袋接觸皮膚,10~20 min觀察皮膚及更換冷敷部位一次,防止凍傷。

        4.5 水痘 水痘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出疹性傳染病,多發生于嬰幼兒和兒童,特點是皮膚和黏膜相繼出現斑丘疹、水皰疹和結痂。常見的癥狀是發熱,多為低度和中度發熱,重癥可見高熱。降溫措施首先要讓孩子多飲水,這樣既可以排毒,又有助于降溫。如果體溫在38℃以下,不必用退熱劑。如果患兒持續高熱,可用小劑量退熱劑,最好應用撲熱息痛。近年有報道,水痘患兒應用阿司匹林,有增加瑞氏綜合征[3]的發病趨勢,所以應該慎重使用。另外,對水痘患兒不宜采用酒精擦浴、冰袋冷敷等物理方法降溫,以免造成皮膚損傷,引起皮膚感染。

        5 護理措施

        首先要明確護理診斷,根據護理診斷,施以正確的護理措施,并且取得家長的信任和配合。

        5.1 做好一般護理工作 讓患兒臥床休息,保持室內環境安靜,溫度適中,通風良好;嬰幼兒高熱時,不可包裹過緊,以免影響散熱;保持皮膚清潔,避免汗腺阻塞可用溫水擦浴,保持衣物干燥,并保證充足水分攝入,飲食易消化食物或半流質,同時加強口腔護理。

        5.2 觀察病情 ①定期測體溫,觀察熱型。一般每4 h測1次,如系高熱、高熱驚厥趨勢或其他特殊情況時,須1~2 h測量1次,進行退熱處理在1 h后應測體溫;②應注意有無新的癥狀、體征出現,如神志改變、皮疹、嘔吐、腹瀉等。尤其對診斷不明者更應密切觀察;③給予退熱處理后,再觀察有無體溫驟降、大量出汗、軟弱無力等現象,若有以上虛脫現象,應給予保暖、飲熱水,重者補液;④供給液體及營養,發熱患兒多食欲低下、多汗、熱量消耗多而攝入不足,應注意給患兒多喝溫開水、飲料或富含水分的食物如稀飯等,必要時輸液[4]。

        綜上所訴:小兒發熱,只是各種各樣疾病的一個表現,無熱,不一定無病,熱退也不等于疾病痊愈,關鍵在于對原發病的治療。因此,充分認識傳染病的發熱機制,做通患兒家長的工作,告知正確降溫措施的采用對疾病治愈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 馮天行.小兒發熱的中西醫病因及治療.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1:106-07.

        [2] 何煦芳,劉悅,董吳平.小兒中毒性菌痢25例臨床分析.中國熱帶醫學,2009,9(7):1322.

        第3篇:小兒幼兒急疹護理方法范文

        關鍵詞:呼吸道感染; 臨床; 并發癥

        急性呼吸道感染通常分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s)和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cute lower respiratory infections)。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簡稱上感),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間的急性炎癥的總稱,是最常見的感染性疾病。 以病毒為主,可占原發上呼吸道感染的90%以上。支原體和細菌較少見。病毒感染后,上呼吸道黏膜失去抵抗力,細菌可乘虛而入,并發混合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冬春季節發病率最高,且傳染性強,同時由于其引起的并發癥較多,嚴重影響患兒的生存質量。有關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顯示,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病死率可高達40%左右,多為器官衰竭而死。故對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進行臨床研究,進行合理診斷治療最佳合理方案,為臨床醫生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提供有力的依據,具有很高借鑒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20例患兒均為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門診和住院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者。其中男78例,女42例,年齡0.5~14歲,平均5.6歲;病程3~12 d,平均4.7 d。

        1.2臨床表現:

        輕者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發熱、鼻塞、流涕、輕咳、咽部不適;重者則可出現畏寒高熱、咳嗽頻繁、納差,嬰幼兒還可出現腹痛、腹瀉甚至高熱驚厥。體檢可有咽部紅腫、充血,扁桃體腫大,頜下淋巴結腫大、壓痛,部分患兒可見皮疹。

        1.3治療及結果:

        本病以對癥支持治療為主,預防并發癥的出現。給予病毒唑等抗病毒治療,合并細菌感染者給予抗生素治療,以及給予板蘭根等中成藥治療。經上述積極治療配合精心護理,120例患兒全部治愈。

        2討論

        呼吸道感染病多為病毒感染所致,幾天后即發生細菌感染,因此及時有效地控制感染是治療和降低死亡率的關鍵。常見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病毒主要有一下幾種:(1)鼻病毒(rhinovirus):有100余種不同血清型,冠狀病毒(coronavirus)分離需特殊方法。兩者皆為常見的病原。其感染癥狀局限于上呼吸道,多在鼻部。(2)柯薩基病毒(parvovirus)及埃可(ECHO)病毒:此類病毒均微小,屬于微小病毒(Picomavims)常引起鼻咽部炎癥。(3)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分甲、乙、丙三種血清型。甲型可因其抗原結構發生較劇烈的變異而導致大流行,估計每隔10~15年一次。乙型流行規模較小且局限。丙型一般只造成散發流行,病情較輕。以上三種類型在小兒呼吸道疾病中主要引起上感,也可以引起喉、氣管、支氣管、毛細支氣管炎和肺炎。由于引起的病毒性感染種類較多,如要正確診斷和鑒別應該結合當地疾病流行情況,患某種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時,不但患者癥狀相似,其并發癥也大致相同。常見的急性傳染病,如幼兒急疹、麻疹、猩紅熱、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起病時癥狀與上呼吸道感染相似。另外需要對患兒做全身格檢查,以排除其它疾病。觀察全咽部,包括扁桃體、軟腭及咽后壁,如扁桃體及咽部粘膜紅腫較重,則細菌與病毒感染都有可能;當扁桃體上有膿性分泌物時,應考慮鏈球菌感染。如扁桃體上有較大的膜性滲出物或超出扁桃體范圍,需認真排除白喉。一般以咽涂片檢查細菌,必要時作培養。如急性咽炎的同時,還有出血性皮疹,則必須排除敗血癥及腦膜炎。

        3臨床治療

        應根據患兒感染狀況進行選擇性治療方案,以充分休息,解表,清熱,預防并發癥為主。

        3.1藥物療法

        藥物療法主要有去因療法及支持療法。去因療法中對病毒感染多采用中藥治療。有人從初乳中提取分泌性IgA滴鼻,每日0.3~0.5mg/kg,分6~8次,連滴2~3天,結果良好。另外卡慢舒,嬰幼兒5ml,兒童10ml口服,一日3次,3~6個月為一療程。 左旋四咪唑,2.5mg(kg·d),一周服2天,3個月為一療程。 中藥黃芪每日6~9g連服2~3個月。 以上藥物具有提高機體細胞及體液免疫功能,反復上呼吸道感染小兒應用后可減少復發次數。細菌性感染則用青霉素或其它抗生素。大多數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為病毒感染,抗生素非但無效,還可引起機體菌群失調,有利于病毒繁殖,必須避免濫用。當合并細菌感染時,如β溶血性鏈球菌A組所引起的咽炎或扁桃體炎,青霉素有效,如2~3天后無效,應考慮其他病原體感染。高熱時,先用冷毛巾濕敷前額或整個頭部,每10分鐘更換一次,往往可控制高熱驚厥。此外,可用一般退熱藥如適量阿司匹林或用撲熱息痛,根據病情可4~6小時重復一次,但忌用過大劑量以免體溫驟降、多汗,甚至發生虛脫。對輕癥咳嗽小兒,尤其是小嬰兒,不宜給大量止咳的中西藥品。

        3.2 避免交叉感染:

        接觸病兒后要洗手,必要時穿隔離衣,隔離不但保護鄰近小兒,又可減少病兒發生并發癥,在一般托幼機構及醫院中可以執行,在家庭中成人患者避免與健康兒接觸。 病房要實行通風換氣,保持適宜的溫度,消毒出院病人的床鋪及常備清潔空床,以便隨時接收新病人。如有條件,可用紫外線照射病室與污染地區進行消毒,以免病原體播散。

        3.3 注射疫苗:

        最近認為,應用減毒病毒疫苗,由鼻腔內滴及/或霧化吸入,可以激發鼻腔和上呼吸道粘膜表現分泌型IgA抗體的產生,從而增強呼吸道對感染的防御能力。 大量研究工作指出,分泌型IgA對抗呼吸道感染的作用比任何血清抗體更佳。由于腸道病毒和鼻病毒的型別太多,很能進行疫苗預防。

        參考文獻:

        [1]毛曉健.2005-2007年廣州兒童醫院住院肺炎患兒三種病毒感染的臨床特征[D].南方醫科大學,2010.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香蕉在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国产一区二区 | 亚洲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亚洲中文精品三区 | 日本久久综合久久综合 | 在线免播a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