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情緒與健康的心理研究范文

        情緒與健康的心理研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情緒與健康的心理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情緒與健康的心理研究

        第1篇:情緒與健康的心理研究范文

        (1.中央民族大學 體育學院,北京 100081;2.北京師范大學 體育與運動學院,北京 100875)

        摘要:采用問卷調查和數理統計等方法,對北京市4所體育院系的550名體育專業大學生進行了2種情緒調節策略(表達抑制和認知重評)和心理健康的調查研究,發現:在表達抑制策略上體育專業大學生使用情況存在性別差異,女生比男生更少使用表達抑制策略;體育專業大學生表達抑制使用水平比其他大學生更低。表達抑制和認知重評兩種情緒調節策略能夠有效地預測體育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運動項目和運動時間影響體育專業大學生表達抑制策略的使用。

        關鍵詞:認知重評;表達抑制;體育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804.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268X(2015)01-0072-04

        Emotion Adjustment Strategy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Relation

        of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MA Qiang1,2, YIN Hengchan2, LIN Xiaoqun2, YAN Zhihui1

        (1. Sport Dept., Central Nationality Univ., Beijing 100081, China;

        2. Sport Dept., Beijing Normal Univ.,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s, the paper researches the two types of emotion adjustment strategy, expression restrict and cognitive reapprais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550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 four sports institutes in Beijing. The paper reveals that female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use less expression restrict strategy than the male students. The level of the expression restrict of the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is lower than the ordinary university students. Expression restrict and cognitive reappraisal are effective in predicting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the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Sports item and sports time influence the application of expression restrict of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 cognitive reappraisal; expression restrict;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 psychological health

        情緒調節(emotion regulation,ER)是指個體管理和改變自己或他人情緒的過程,情緒調節與社交能力、溝通能力、心理健康、適應性等方面相聯系。關于情緒調節概念界定及其含義,過去幾十年的情緒研究歷史中不同研究者從多個角度提出自己的觀點。近十幾年來著名學者Gross對情緒調節的研究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認同,Gross(1998)提出情緒調節指的是“個體影響自己將要產生何種情緒、什么時候出現情緒、同時情緒體驗到什么和如何去表達情緒的整個過程”。Gross提出情緒調節的過程模型理論觀點認為,在情緒出現的過程里每個人會應用不同的情緒調節的策略。研究發現,最有價值和人們最常用的策略是認知重評和表達抑制策略。認知重評是認知改變的一種形式,它屬于先行關注情緒調節策略的一種,是指個體在情緒產生之前改變對引起情緒事件的看法和解釋,通過改變情緒事件對于自己的意義和影響尤其是合理化情緒事件來調節情緒。表達抑制是反應調整的一種形式,屬于反應關注情緒調節策略,是對于要發生的或正在發生的情緒進行抑制。已有部分國內外研究發現傾向于使用認知重評策略的個體,其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較高,抑郁水平較低。而傾向于使用表達抑制策略會對心理適應能力產生消極的影響,進而對個體心理健康狀況產生消極影響。但是已有研究對體育專業大學生研究很少,尤其是實證研究更少,本研究將探討體育專業大學生的兩種情緒調節策略特點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以便為體育院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情感教育提供科學依據。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北京市4所高校體育教育和運動訓練專業大學生為樣本,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問卷580份,其中有效問卷550份。研究樣本中男生373名,女生177名,大一學生321人,大二學生164人,大三學生65人。

        1.2研究方法

        1.2.1問卷調查法

        情緒調節量表(ERQ),由王力等人(2006)在J.J Gross(2003)的量表基礎上修訂,共10道題目,每個題目采用likert7點評價:1是完全不同意,2是很不同意,3是有點不同意,4是中性,5是有點同意,6是很同意,7是完全同意,其中1,3,5,7,8,10題為認知重評,2,4,6,9題為表達抑制。認知重評的重測信度和內部一致性信度分別為0?82和0?85,表達抑制的重測信度和內部一致性信度分別為0?79和0?77。

        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表(UPI)是為了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大學生精神衛生、人格健康調查表,在1966年由日本大學的心理咨詢專家和精神科醫生集體編制。1993年,由樊富珉、王建中主持“全國UPI應用課題研究”,對UPI的有關條目、篩選標準、實施過程等進行了較為系統的修訂。目前,國內已有幾十所大學的心理咨詢機構常備并每年使用。

        1.2.2數理統計法

        采集到的全部數據用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的管理和統計分析。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體育專業大學生情緒調節策略特點

        體育專業大學生的認知重評策略平均分為4.84±1.02,表達抑制的平均分為3.78±1.04, ERQ問卷采用likert7點記分,每個題項中值是4分,因此可以看出體育專業大學生更加傾向于使用認知重評策略,而較少使用表達抑制策略。進一步分析,以4分中值為標準,高于4分為高使用組,低于4分為低使用組,統計發現,高認知重評使用人數占83.4%,其中男生309人,女生149人,低使用策略占16.6%,其中男64人,女27人。高表達抑制使用人數占46%,其中,男生190人,女生63人;低表達抑制組占54%,其中男生183人,女生114人(見表1)。 可見在被調查的體育專業大學生中,傾向于使用認知重評策略的人數最多,而傾向于使用表達抑制策略的人數少于總樣本的一半。

        2.2體育專業大學生認知重評和表達抑制策略性別差異

        對不同性別體育專業大學生的情緒調節策略均值進行獨立樣本的T檢驗,發現男大學生和女大學生在認知重評上沒有顯著差異,在表達抑制上具有顯著性差異,男生的表達抑制均值非常顯著高于女生(P<0?01)(見表2),可以看出男生比女生使用表達抑制策略頻率更高。

        2.3不同專項和不同運動年限體育專業大學生情緒調節策略特點

        不同運動項目和不同運動年限對體育專業大學生的情緒調節策略可能存在某種影響。考慮到運動形式的特點對情緒調節策略的可能影響相同或相似,本研究將運動項目分成兩大類,集體項目(本文指足球、籃球和排球)和個人項目(本文指乒乓球、羽毛球、網球、體操、田徑和武術)。在運動訓練年限方面,考慮到短期的運動經歷對情緒調節策略的影響可能不太顯著,因此本文以受訓6年為分界,運動經歷6年以下為一組,6年以上為一組進行分析。統計分析發現,認知重評策略在不同運動項目和運動時限上主效應不顯著,交互作用不顯著。表達抑制在不同運動項目和運動時限上交互作用顯著,主效應不顯著(見表3)。

        2.4體育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特點

        2.4.1體育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情況

        本研究將調查所得數據按照問卷評分標準,將體育專業大學生健康水平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可能有心理問題者,第二類是應引起關注者,第三類是心理健康者。結果顯示,可能有心理問題者為130人,占總人數的24%;應引起關注者144人,占總人數的26.6%;心理健康者267人,占總人數的49.4%(見表4) 。在接下來的分析中將體育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三個分組賦值為:可能有心理問題者為1分,應引起關注者2分,心理健康者3分,將心理健康的三個水平分值視為連續變量。

        2.4.2兩種策略不同使用組大學生心理健康差異分析

        對不同認知重評和表達抑制使用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發現認知重評策略高使用組的心理健康非常顯著地高于低使用組(P<0.01),表達抑制的高使用組的心理健康水平顯著地低于低使用組(P<0.05)(見表5、表6)。

        2.5體育專業大學生情緒調節策略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2.5.1體育專業大學生情緒調節策略與心理健康具有顯著相關性

        對兩種情緒調節策略得分與心理健康狀況得分進行皮爾遜相關檢驗,結果發現認知重評策略與心理健康狀況得分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01),表達抑制策略與心理健康狀況得分呈顯著負相關(P<0.05)(見表7)。

        2.5.2體育專業大學生情緒調節兩種策略與心理健康的回歸分析

        以表達抑制和認知重評為自變量,以心理健康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見表8,發現認知重評和表達抑制策略都能比較有效地預測心理健康水平。

        3討論

        3.1體育專業大學生情緒調節策略特點討論

        體育專業大學生認知重評策略高使用群體占了絕大多數,可以看出,體育專業大學生的認知重評策略使用頻繁;而表達抑制策略高使用組低于總體的一半,說明體育專業大學生使用表達抑制的策略頻率較低。與葉盈(2012)的研究對某學院200名學生的調查相比,認知重評均分4.72相近,但是與表達抑制均分4.09相差較大,本研究的均分是3.87低于中值4分,說明體育專業大學生比其他群體大學生更少使用表達抑制策略。

        體育專業大學生的認知重評策略使用在性別上沒有差異,表達抑制策略男生的使用顯著高于女生,這一結果顯示男生在處理情緒時,更多的是壓抑情緒,這與以往對其他群體研究結果相似。產生這種性別差異的原因是由于男女性別角色的社會化不同,父母普遍從小教育男孩要會控制情緒,人們普遍期望男孩能夠很好地管理情緒,成年男性的情緒表達經常被看做是不夠成熟或是缺乏男子氣概,人們普遍認同女性的情緒表達。

        研究顯示運動年限和運動項目對情緒表達抑制策略具有交互作用,并且體育專業大學生的表達抑制均分低于其他群體大學生,也低于均值,說明體育運動,尤其是不同項目和運動時間等因素對學生的表達抑制策略的使用有影響,這提示我們,體育運動,尤其是運動項目和運動時間可能是干預情緒調節策略的一種方法。

        3.2體育專業大學生情緒調節策略與心理健康關系討論

        研究結果顯示,兩種情緒調節策略與心理健康具有顯著的相關性,認知重評策略與心理健康呈現顯著的正相關,而表達抑制與心理健康呈現顯著的負相關,這與以往對不同群體的研究結果一致。通過回歸分析發現,兩種情緒調節策略能夠有效地預測體育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從而提示我們對體育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關注亦可以從情緒調節策略的角度加以預測和干預。

        4結論與建議

        體育專業大學生認知重評策略的使用沒有性別差異,與其他大學生的使用水平相近;在性別上表達抑制策略使用存在差異,女生比男生更少使用表達抑制策略;體育專業大學生表達抑制使用水平比其他大學生更低。表達抑制和認知重評兩種情緒調節策略都能夠有效地預測體育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體育運動尤其是運動項目和運動時間二者影響體育專業大學生的表達抑制策略的使用,能夠使表達抑制策略使用水平降低。

        建議學校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要鼓勵和引導學生多參與體育運動,從而降低表達抑制策略的使用,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在學生的心理健康指導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盡量多使用認知重評情緒調節策略,尤其是對于男生,他們的表達抑制策略使用更頻繁,應給他們關于認知重評策略使用的更多指導。

        參考文獻:

        [1] 許遠理,熊承清.情緒心理學的理論與應用[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140-141.

        [2] James.J.Gross &Oliver P.John.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wo Emotion Regulation Processes:Implications for Affect,Relationships,and Well-Being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2):348-362.

        [3] 孟昭蘭.情緒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11-212.

        [4] 劉啟剛.情緒調節的研究方法與測量手段述評[J].心理研究.2008(2):42-46.

        [5] 王力,柳恒超,李中權,等.情緒調節問卷中文版的信效度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6):503-505.

        [6] 樊富珉.大學生心理咨詢案例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346-351.

        [7] 吳漢德.大學生心理健康:第二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234-237.

        [8] 殷恒嬋,盧敏,王新利.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7(5):41-46.

        [9] Gross JJ.Emotion regulation:past,present,future[J].Cognition and Emotion,1999(5):551-573

        [10] Masters.J.C,Strategies and mechanisms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social control of emotion[M].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dysregul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182-207.

        [11] Gross,JJ& Thompson,RA.Emotion regulation:conceptual foundations.In JJ.Gross(Ed.),Handbook of emotion regulation[M].New York:Guilford Press,2007.

        [12] 詹姆斯·格羅斯.情緒調節手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7-13

        [13] 程利,袁加錦,何媛媛,等.情緒調節策略:認知重評與表達抑制[J].心理科學進展,2009(4):730-735

        [14] Paul Lucian Szasz a,Aurora Szentagotai,Stefan G.Hofmann.The effect of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on anger[J].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11(49):114-119.

        [15] 李雯,張大均,雷昌雄.焦慮調節:接受策略與表達抑制 認知重評策略之比較[J].心理學探新,2011(4):372-376.

        [16] 雷文斌.大學生情緒調節的偏好——表達抑制還是認知重評[J].價值工程,2011(23):239-240.

        [17] 金芳,張珊珊,門淑云.藝術類大學生情緒調節策略特點及其與人格、自動思維關系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1(5):85-90.

        [18] 黃敏兒,郭德俊.情緒調節方式及其發展趨勢[J].應用心理學,2001(2):17-22.

        [19] 谷玉冰,金秀舫.大學生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6(3):11-13.

        [20]李春生.體育對大學生巡禮健康的影響[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4(3):17-19.

        [21]李東蕾.師范大學生體育鍛煉現狀及對心理健康的影響[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6):21-23.

        第2篇:情緒與健康的心理研究范文

        關鍵詞:體育鍛煉;心理健康;中學生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追求健康的意識不斷增加,也逐漸意識到健康對中學生的重要性。目前,正是中學生長身體、學知識的黃金時期,相當一部分學生由于學習緊張,性格內向,缺乏鍛煉,加之家庭壓力,社會的影響等種種原因,常常被一些心理疾病困擾,嚴重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和身體健康。因此,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顯得越來越重要。作為促進心理健康重要手段之一的體育鍛煉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體育鍛煉對中學生心理健康起著積極的作用,對中學生的智力、人格、情緒、自我概念等不同的心理健康都具有一定的影響。

        一、心理健康的內涵及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狀況

        1.心理健康的內涵

        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健康的全面關注的表現。不同學科的學者對心理健康有著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國際心理衛生協會把心理健康定義為:心理健康是人在身體、智能以及感情上,在與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狀態。世界心理衛生聯合會提出心理健康的標志為: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能謙讓;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高效率的生活。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和麥特曼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個標準:(1)有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估計自身能力;(3)生活目標,理想的確定要切合實際;(4)與現實環境保持接觸;(5)能持有個性的完整和諧;(6)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8)適度的情緒控制和表達;(9)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展個性;(10)在不違背道德規范的情況下,適當滿足個人的基本需要。國內學者提出心理健康的標準主要有:(1)智力正常;(2)能夠正確表達和調節自己的情緒;(3)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健康;(4)正確的自我觀念、恰當的自我評價;(5)意志健全;(6)能夠從心理上接納自己;(7)行為符合公認的行為規范;(8)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9)能積極主動地適應新環境,調節、平衡各方面的心理沖突。

        2.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我國中學生大多屬于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約占10%的中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自閉、抑郁、焦慮、偏執、強迫及精神分裂等方面。社會的高速發展在給我們帶來日益豐富的物質享受的同時,也使我們的身心受到更多的心理困擾,承受更大的精神壓力。而體育鍛煉是促進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之一。迄今為止,已經有許多學者就體育鍛煉與一些心理健康指標(如情緒、個性、人格、自我概念、認知過程等)之間的關系,以及體育鍛煉對心理疾?。ń箲]癥、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等)的作用等問題進行了研究。

        二、體育鍛煉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1.體育鍛煉對中學生智力的影響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不僅使鍛煉者的注意力、記憶、反應、思維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還可以使其情緒穩定、性格開朗、疲勞感下降等,這些非智力成分對人的智力水平的提高具有促進作用。

        2.體育鍛煉對中學生情緒狀態的影響

        情緒狀態是衡量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影響的最主要的指標。人生活在錯綜復雜的社會中,經常會產生憂愁、緊張、壓抑等情緒反應,體育鍛煉可以轉移個體不愉快的意識、情緒和行為,使人從煩惱和痛苦中擺脫出來。中學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試、相互間的競爭而產生持續的焦慮反應,經常參與體育鍛煉可使自己的焦慮反應降低。

        3.體育鍛煉對人格的影響

        人格是指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格的形成及其發展與人的行為活動密不可分。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鍛煉者自己是活動的主體,這樣有利于思維活動與機體活動的緊密結合,從而促進人格的發展。Brawley研究指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更易與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著名學者麥亦尼認為,游戲和運動具有啟發創造性、消除緊張、保持友誼、使人樂觀等心理保健價值;還有一些研究發現,體育鍛煉還可以增強人的社會適應能力、應變能力,培養和諧的人際關系以及良好的心理調控能力等。

        4.體育鍛煉對自我概念的影響

        自我概念是個體主觀上對自己的身體、心靈、思想和情感等的整體評價,它是由許許多多的自我認識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張什么”“我喜歡什么”“我不喜歡什么”等等。由于堅持體育鍛煉可使體格強壯、精力充沛。因而體育鍛煉對于改善人的身體表象和身體自尊至關重要。

        身體表象是指頭腦中形成的身體圖像。身體自尊主要包括一個人對自己運動能力的評價,對自己身體外貌(吸引力)的評價,以及對自己身體的抵抗力和健康狀況的評價。身體表象和身體自尊與整體自我概念有關,無論男性還是女性,對身體表象的不滿意會使個體自尊變低(自尊指自我概念的積極程度),并產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癥狀。有研究表明,肌肉力量與身體自尊、情緒穩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關,并且加強力量訓練會使個體的自我概念顯著增強。

        三、合理的運動負荷與心理健康

        只有根據自己身體、心理等方面的具體情況來參加體育鍛煉才能促進心理健康,反之會給心理健康帶來負面影響。因此,體育鍛煉應因人而異,兩種不同的鍛煉方式:一種鍛煉方式是散步、慢跑,另一種鍛煉方式是踢足球、打排球、練習體操與放松練習相結合,每周3~5次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每次鍛煉時間20~30分鐘。

        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有著密切聯系,身體健康寓于心理健康,不良的心理健康會影響身體健康,科學的體育鍛煉有助于培養中學生良好的心理健康,而中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中學生整體身心健康水平,關系到民族的興旺和國家的未來。因此,積極、科學地參加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是社會發展的要求,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是培育一代新人的要求。

        參考文獻:

        [1]于晶.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2,4(4).

        [2]趙玉梅.體育鍛煉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中等教育研究,2006.

        [3]張力為.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的因素.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

        第3篇:情緒與健康的心理研究范文

        (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中國 北京 100875)

        【摘要】本文探討了積極情緒的功能和意義,并對積極情緒的研究現狀進行述評。

        關鍵詞 情緒;積極情緒;生理健康;心理健康

        1 情緒的概念和情緒的分類

        情緒是人對客觀外界事物的態度和體驗,是人腦對客觀外界事物與主體需要之間關系的反應。情緒一直是心理學中重要的研究領域,情緒一直被心理學家們認為是影響人類行為的一個重要方面。情緒對人際交往、態度改變、工作表現、乃至學習和記憶的效果上都起著重要的影響[1]。

        近代研究中常常把快樂、憤怒、悲哀和恐懼列為情緒的基本形式,即原始情緒。由于情緒的千變萬化,又由基本情緒的不同組合派生出復合情緒。很多關于情緒的研究表明情緒可以分為兩大維度,不同學者對情緒的分類也持不同看法和態度:一種看法是情緒的一個維度為愉快與不愉快, 另一個維度為活躍或喚起[2];第二種看法是根據 “效價—喚醒度”的劃分方法:將情緒分為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3]。兩種看法的區別是在第一種模式中兩個維度不同情緒的程度上有一定的聯系,而在將情緒分為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這種區分方法中,兩種情緒是相互獨立的。

        對于情緒的很多研究都是基于將情緒分為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的二級分類方法為基礎。關于情緒的分類不盡相同,但是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心理學家對情緒體驗的探索[4],也為情緒以及情緒調節等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5]。

        2 積極情緒

        2.1 積極情緒的定義

        積極情緒的英文翻譯為positive emotion,positive即正性情緒、積極的意思。一部分心理學家認為, 積極情緒是能激發人產生接近性行為或行為傾向的一種情緒, 所謂接近性行為或行為傾向, 就是指產生情緒的主體對情緒的對象能夠出現接近或接近的行為趨勢。Fredrickson 認為“積極情緒是對個人有意義的事情的獨特即時反應,是一種暫時的愉悅”[6]孟昭蘭(1989)認為“積極情緒是與某種需要的滿足相聯系,通常伴隨愉悅的主觀體驗,并能提高人的積極性和活動能力”[7]。任俊等(2006)[8]認為,積極情緒是指能激發人產生接近性行為或行為傾向的一種情緒,所謂接近性行為或行為傾向,就是指產生情緒的主體對情緒的對象能夠出現接近或接近的行為趨向。另一部分研究者認為愉快和快樂是積極情緒的特性。雖然不同學者對積極情緒的定義不同,但是這些定義的共同之處在于都認可積極情緒是個體在接受外界刺激后所伴有的一種愉悅的情緒,這種情緒是積極的、正性的的一種體驗。

        2.2 積極情緒的分類

        湯姆金斯(Tomkisn,2004)認為積極情緒包括興趣和快樂[9]。弗瑞德(Frijda,1986)認為積極情緒可分為愉快、興趣、期望、和驚奇四種情緒[10]。拉扎勒斯(Lazarus,1991)認為積極情緒包括愉快、自豪、希望、和愛[11]。弗瑞克森認為,積極情緒包括快樂、滿意、興趣、自豪、感激、和愛)[12]。從上述分類中可以看出,各種積極情緒分類中都大致包含興趣、自豪、愉快、快樂等情緒,這些情緒都算是從最基本的原始情緒發展而成的復合情緒。

        2.3 積極情緒功能和意義

        2.3.1 積極情緒的表達能夠促進心理健康

        隨著近年來對積極情緒的關注,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關注與積極情緒同心理健康健康之間的關系,以往研究表明,越多積極情緒的體驗可以讓人保持良好的自信,保持較高的主觀幸福感,提高問題解決的能力,從而促進心理健康的發展。Fredrickson通過研究表明,在激發積極情緒的情況下,個體會有一種較好的心理彈性,從而可以很好的緩解消極情緒所帶來的壓力。Gross通過研究表明,當個體采用積極的情緒調節策略時有利于積極情緒的體驗,可促進個體心理健康水平。王振宏(2011)[13]通過研究表明,個人資源在積極情緒和心理健康之間起到中介作用,積極情緒對心理健康的促進是通過個人資源起到促進作用的。郭玉琴(2014)[14]以60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索積極情緒同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積極情緒同心理彈性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并且積極情緒和心理彈性的增加能夠促進大學生的個體心理健康水平。綜上所述,消極情緒的產生會對個體的心理健康產生不利的影響,會導致而積極的情緒體驗對心理健康的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2.3.2 積極情緒促進生理健康

        關于情緒同生理健康關系的研究,大多關注于積極情緒同疾病以及疾病預防之間的關系之間的關系,現有研究認為情緒同健康之間存在著一種動力關系,一定范圍內,積極情緒對身體健康有著促進作用。首先,積極情緒可以促進身體健康康復。Ekman( 1992) 認為情緒的核心因素是生理喚醒,可通過情緒來調節生理喚醒水平,在對患有乳腺癌的女性的研究發現,通過團體干預的方式,降低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緒,可以減少患者的復發率。閻秀梅(2007)[15]通過研究發現,對中年冠心病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可有效降低其負性情緒,促進疾病的康復。其次,積極情緒可以增強個體對疾病的抵御能力,眾多研究表明,情緒對生理健康的意義在于提高人的免疫系統功能,積極情緒體驗可增強S-IgA 的分泌,提高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一般來說笑是一種積極情緒的表達,通過對笑的研究表明,“笑”可使免疫系統功能得到改善,尤其對于老人,可以通過免疫系統功能的增進,提高對疾病的抵御,從而提高健康水平[16]。因此應通過體育活動、心理干預等方式培養個體的積極情緒,學會情緒調節的策略,合理宣泄消極情緒,保持良好的健康水平。

        2.3.3 積極情緒促進健康人格的形成

        大量研究表明積極情緒同健康人格之間存在這密不可分的關系,積極情緒可以促進健康人格的形成,而消極情緒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鄭日昌[17]通過對大學生情感和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表明,SCL-90中的多數維度同正向情感為顯著負相關,而負向的情感同量表中的多數維度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該研究說明積極情緒的培養可以減少不良的心理狀態,而消極情緒的生成會導致不良心理狀態的形成。積極的情緒通過積極的歸因方式促進健康人格的形成,研究發現,同具有樂觀、積極歸因方式的個體相比較,消極、負性歸因的人抑郁程度更為嚴重,抑郁程度較嚴重的人會將成功歸因為外部、暫時的,對失敗做內部、穩定的歸因,因此會將成功看為是偶然的,將失敗看為是持久的和無望的。因此,具有積極情緒的個體,在遇到任何生活事件時,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都能夠正確的認識和客觀的評價事件,并且可以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并且在行為上積極的應對。同時這些良好的心態和積極健康的行為特征久而久之就會逐步穩定下來,成為持久、穩定的心理資源,構成積極而健康的人格,促進健康人格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石林.情緒研究中的若干問題綜述[J].心理學動態,2000(1).

        [2]Lang P. J. The varieties of emotional experience:A meditation on James-Lange theory[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4: 101, 211-221.

        [3]楊利珠,董光恒.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的大腦反應差異研究綜述[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7,5(3):224-228.

        [4]Remington N A, Fabrigar L R, Visser P S. Reexamining the circumplex model of affec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0, 79(2): 286-300.

        [5]Davidson R J. Well-being and affective style: Neural substrates and biobehavioral correlates[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 2004, 359: 1395-1411.

        [6]Fredrickson B L.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psychology: 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 218-22.

        [7]孟昭蘭.人類情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3-42.

        [8]任俊.積極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9]Fredrickson B L.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 218-226.

        [10]Frijda N. H. The Emotions[M].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11]Lazarus R. S. Emotion and adaptation[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114.

        [12]Fredrickson B.L. What Good are Positive Emotions? [J].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1998(2): 300-319.

        [13]王振宏.大學生積極情緒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個人資源的中介效應[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1,25(7):521-526.

        [14]郭玉琴.積極情緒、心理彈性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探討[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6(30):42-43.

        [15]閻秀梅.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情緒、人格特征及其心理干預效果的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7,28(5):530-531.

        [16]郭小艷,王振宏.積極情緒的概念、功能與意義[J].心理科學進展,2007,15(5):810-815.

        第4篇:情緒與健康的心理研究范文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人類醫療技術的迅猛發展,健康的概念已不再被人們簡單的定義和局限為生理健康。人們已經意識到健康的真正含義是身心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性。病理學家研究表明:在現實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不是孤立存在的,兩者之間形成了一種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又交互影響的辯證統一關系,心理健康會直接影響人的生理健康。生理功能發生變化時同樣會影響心理健康。

        1 生理健康

        生理學屬于生物科學的范疇,研究對象包括生物機體的生命活動現象和機體各個組成部分的功能。人體生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其任務是研究各個系統的器官和細胞的正常活動過程及各系統、器官、細胞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

        “能夠精力旺盛地、敏捷地、不感覺過分疲勞地從事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保持樂觀、積極向上以及具有應激能力”是以前對生理健康所下的定義。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將生理健康定義為:“健康,不僅指一個人沒有臨床癥狀或是疾病表現的狀態,還指具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狀態及社會適應能力?!庇纱丝梢姡】凳怯绍|體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三個方面組成的。

        基于生理健康的定義,作者認為健康的內涵是十分寬泛的,必須包括以上三個方面的基本內容。但是,生理健康的內涵和外延是相對狹窄的,只包括軀體的生理健康這一個方面?,F在的生理健康是指人體生理上的健康狀態,即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機體的各個器官、關節活動及肌張力均處于最低的正常水平,維持機體基本的生理機能,有利于降低和避免退行性疾病的發生。

        2 心理健康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及其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心理現象是自然界物質發展到高級形態的屬性,是人體特殊部位的活動結果。心理是腦的機能,腦是心理的器官。

        美國學者坎布斯認為,心理健康的人應具有積極的自我觀念、恰當地認同他人、面對和接受現實以及主觀經驗豐富,可供利用這4種特質;國內的著名心理學家王登峰等認為,心理健康的表現體現在了解自我,悅納自我;接受他人,善與人處;熱愛生活,樂于工作;面對現實,接受現實,適應現實,改變現實;能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人格和諧完整;智力正常;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等方面。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心理健康標準:(1)人格完整―自我感覺良好;情緒穩定,積極情緒多于消極情緒,自控能力較好,能保持心理平衡,自尊、自愛、自信,有自知之明。(2)一個人所處環境有充分的安全感,人際關系正常,能受到別人的信任。(3)心理健康的人未來目標明確且切合實際,不斷的進取,有理想和事業上的追求。

        人在社會中生活,人的良好心態是人與社會共同交融的產物,所以心理健康的標準應是主觀與客觀辯證統一的有機綜合體。心理健康三條標準表現在:(1)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己。人貴有自知之明。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往往出現有兩種極端,均不利于自我成長:一是只看到自己的長處和優點,高傲自大,這會出現自以為是,自我欣賞之表現;二是只看到自己的短處與缺點,認為自己一無是處,這會喪失信心、缺乏朝氣。所以,必須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才算心理健康,才能在社會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態,樂觀地對待生活中的順境與逆境。(2)合情合理適度地調整自己。社會規范和環境能約束一個人的具體行為,但個體需求往往不符合相應的社會規范和環境,甚或兩者發生沖突。因此,必須根據個人的實際合情合理適度地調整自己,使自己與環境之間保持和諧的關系。反之,就會產生一系列的心理甚或社會問題。所以,心理健康的人必須根據自己的實際合情合理適度地調整自己。(3)悅納自己。衡量心理健康的第三條標準是喜歡還是討厭自身,即悅納自己。作為一名心理健康的人,不僅要對自己如實了解,還要愉快地接納和欣賞自我,但絕不是對自己的缺陷和錯誤行為給予寬容或欣賞。這要求自己要正確對待和改正自身存在的不足,仍然喜歡我自己,不欺騙自己,不憎恨自己,促進自身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狀態與身體健康息息相關。對于那些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人,往往處于“亞健康”甚或“亞臨床”狀態,嚴重影響其工作、學習和生活,甚或導致疾病的發生。在我國處于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受到心理緊張、社會競爭的巨大壓力以及營養過剩、代謝失調和不良行為生活習慣的影響,導致機體處于“亞健康”或“亞臨床”狀態。因此,必須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到最佳程度,才能杜絕和避免“亞健康”狀態的發生。

        3 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相互關系

        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辯證統一體??梢哉f,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和載體,后者又是前者的條件和保證。人是神經系統指揮的生理活動協調的有機體,所產生的生理活動與心理活動是一個辯證統一體。心理狀態不同,對生理健康的影響不同;同樣,生理機能的異常狀態也會導致心理的變化。可見,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其相互關系表現在以下方面。

        3.1 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質基礎

        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必要條件,兩者是相互作用的。人的生理發生變化必將會影響心理狀態。身體健康的人,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度的適應能力,情緒平穩,心胸開闊。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注意營養調攝和鍛煉身體,還要陶冶自己的情操,避免持續的情緒緊張,以確保自己的身心始終是健康的。

        患病的人們,由于生理機能出現異常,不能正常生活、工作、學習導致心情焦慮、煩躁不安,嚴重的甚至出現神經衰弱、精神分裂。所以,心理健康對身體健康的影響極大,情緒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是最佳的保健措施。

        3.2 心理反作用于生理,人的心理發生變化會影響人的生理健康

        心身醫學認為生理疾病的發生、發展與心理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在醫學研究領域認為,很多生理疾病,都被懷疑和心理壓力過大有關。在眾多病患中,由于心理因素直接導致生理疾病的占10%左右,間接導致疾病的占50%以上。在疾病恢復過程中,除了藥物治療外,心理因素占35%。研究已經證實,心理因素可以直接導致呼吸、循環、消化、內分泌和神經等系統中的多種疾病。心其原因在于理活動影響神經系統,后者是調節人體重要生理功能的。因此,心理因素能作用于機體的生理功能,其產生的作用是雙向的。

        研究表明,冠心病、高血壓、消化性潰瘍、偏頭痛等生理疾病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如:A型性格的特點是性情急躁、進取心和競爭力強,對工作專心,不善于放松休息,能強制自己為成就而奮斗,是冠心病的危險因素之一;而B型性格與A型性格正好相反。統計分析顯示,如排除其他干擾因素的影響,A型性格人群冠心病患病率、復發率和病死率顯著高于B型性格人群,并影響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程度和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原發性高血壓則主要與情緒狀態和人格特點有密切關系。機體長期處于緊張、恐懼、抑郁尤其是關系較為密切的焦慮、憤怒、敵意等情緒狀態,通過神經系統的反饋可升高血壓。早在20世紀60年代,中國學者認為焦慮、求全責備、激動、沖動行為、刻板主觀為多數高血壓病人的性格特點;西方學者也認為,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性格特點與冠心病患者相類似,具有A型性格的基本表現。消化性潰瘍病人一般不好交往,秉持因循守舊的順從行為,高依賴性,創造性差,情緒不穩定,過分關注自己,可見不良情緒是眾多導致消化性潰瘍因素的組成部分,在疾病發生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敏感多疑,固執己見,謹小慎微,易煩惱,壓抑憤怒、敵意或怨恨在心里等是偏頭痛患者的人格特征的具體表現,心理因素在偏頭痛發生中有一定作用。

        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心血管病、腦血管病和惡性腫瘤成為病死率最高的三大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均可視其為心因性疾病,主要原因在于患者有高的心理應激、不良情緒體驗多和壓力的長期存在,這會使自主神經功能處于紊亂狀態,影響生理功能而產生障礙。這三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中,惡性腫瘤的患病率水平仍在不斷提高,成為嚴重危害人群健康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在探索惡性腫瘤危險因素的過程中,精神刺激和心理緊張因素在部分癌癥患者發病中起了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精神心理長期處于緊張狀態,可使機體免疫機能降低,致癌因素容易趁虛而入,成為惡性腫瘤的誘因。我國胃癌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受過社會刺激和愛生悶氣的人,特別是吃飯生悶氣的人較其他人易罹患胃癌。另外癌癥有自愈現象,原因可能為在良好心理狀態下,通過復雜的神經-體液調節機制使機體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得以大幅度提高所致。機體的免疫力提高后,癌細胞生長被阻止或造成無法適應的狀態,癌細胞被正常細胞取代或轉化為正常細胞。相反機體處于不良心理狀態時,通過復雜的神經-體液調節機制會顯著降低免疫力和抵抗力,癌癥病情日趨惡化甚或病死。對于患有惡性腫瘤的患者,其心理狀態與預后緊密相關。如果患者得到患有癌癥,精神全面崩潰,可能不日撒手人寰;相反如果患者以積極的心態應對疾病,堅持合理化治療,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這樣的患者不僅堅強地活下去,生存率不斷提高,還能繼續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學習,融入正常社會。

        現實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聯系互相依賴相互作用的,心理健康無時不刻地影響其生理健康。性格孤僻、內向的人,遇事不和家人、朋友溝通,自己又解決不好時,心理長期處于壓抑狀態。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如果長期作用并影響自主神經系統,機體釋放兒茶酚胺等神經遞質的數量增加,改變了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興奮性,呼吸和心率等生理現象受到負面影響,導致生理“亞健康”“亞臨床”狀態的發生,進而導致內分泌紊亂及免疫力下降。機體抵抗力降低時細菌、病毒就會乘虛而入,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如果心率過快,會降低睡眠質量間和睡眠時,明顯增加了疲勞感和不適感;副交感神經興奮性降低后,可引起胃腸道運動減慢減弱,導致消化不良。原本身強力壯的年輕人,如果經常懷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癥,整天憂心忡忡,度日如年,茶飯不思,不思進取,最終也會一病不起,處于郁郁寡歡狀態。因此,要注意合理飲食和身體鍛煉,更要陶冶情操,心胸開闊,以良好的心態應對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如感到心情持續不暢時,要及時進行自我心理疏導,必要時到醫院看門診心理醫生,與醫生進行溝通和交流,以確保自身處于心理和生理全面健康狀態。

        現代社會,人們已經意識到心理健康對生理健康的重要影響,無論是從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還是從醫學專家們對健康的理解,都充分地體現了心理健康對生理健康的重要性。我們都能夠接受這樣的觀點:良好的心理狀態,能夠促進機體生理機能的改善,提高機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并且能使機體在一種良好的、旺盛的狀態下工作、學習和生活。如果能長期保持這種良好的狀態,是非常有益于機體健康的。

        第5篇:情緒與健康的心理研究范文

        【摘要】部隊青年官兵的健康心理是是促進部隊戰斗力、保持部隊凝聚力的基礎。新時期官兵的心理健康凸顯出新的特點,論文研究了青年官兵心理健康的幾個表現形式。

        【關鍵詞】心理健康 青年官兵 評價標準

        心理健康是指人員個體在本身及環境條件許可范圍內,所達到的最佳功能狀態。它有兩層含義:一是沒有心理疾病,這是心理健康最起碼的含義;二是具有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這是心理健康最本質的含義,它意味著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傾向,使一個人的心理處于最佳狀態。世界上許多心理學家對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許多種心理健康的標準。

        軍隊是執行特殊任務的武裝集團,在急難險重關頭,其成員心理健康狀態對于保持內部凝聚力、促進戰斗力發揮具有直接影響。因此,青年官兵心理健康至關重要,它的主要特點應該體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1 持久的求知欲和進取心。實踐證明,人們對學習知識抱積極態度時,學習效果可達90%以上;抱一般態度時,學習效果為70%左右;而抱消極態度時,學習效果則在40%以下。所以一個人求知欲強烈,學習積極性就會提高,學東西就比較快,就越能體會出學習、工作、事業所帶來的樂趣。心理健康的官兵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堅韌不拔的學習毅力和積極的進取心,能充分體驗到事業成功的滿足和人生進步的快樂。

        2 情緒的控制與調整。人在情緒良好時思路開闊,思維敏捷,學習和工作效率高;而在情緒低沉或郁悶時,則思路阻塞,操作遲緩,學習工作效率低。強烈情緒會驟然中斷正在進行的思維;持久而熾熱的情緒,則能激發無限的能量去完成任務。愉快、喜悅、樂觀、通達、恬靜、滿足、幽默等良性情緒,有益于身心健康和調動心理潛能,有利于進一步發揮人的社會功能。一位心理健康的官兵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樂觀的心境,對生活和未來充滿希望,雖然也有悲、憂、哀、愁等消極情緒體驗,但能主動調節,同時能適度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喜不狂、憂不絕、勝不驕、敗不餒。

        3 正確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的各種身心狀態的認識、體驗和愿望,以及對自己與周圍環境之間關系的認識、體驗和愿望。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創辦了一所學校,在這個學校的門口立著這樣一塊牌子:“認識你自己?!眱H僅五個字道出了一個千百年來困擾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命題。心理健康的官兵能體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優缺點能做出恰當的客觀的評價;理解“真實的自我”與“理想的自我”之間的差別;對自己不會提出苛刻、非份的期望與要求;善于接受批評和建議。

        4 健全的人格。人格是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對自己、對他人、對事物在其身心行為上所顯示出的獨特個性,是一個人心理特征的總和,又稱為個性。一個人具有優良而成熟的人格就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精神力量,并能與環境中的他人建立和諧良好的關系。同時,一個人的人格還是其自身品德、世界觀的具體標志,是其精神面貌的綜合反映和集中體現。心理健康的官兵在氣質、能力、性格、理想、信念、人生觀等人格構成要素方面,均可獲得平衡健全的發展。如:有許多興趣愛好,能積極的參加集體活動;能與他人保持親密關系,有同情心,無占有欲和妒嫉心;能忍受生活中無法避免的沖突和挫折;能正確看待事物;有清醒的自我意識,對自己所有的或所缺的都知曉清楚、準確;有符合社會規范的、科學的人生觀等等。

        5 和諧的人際關系。青年官兵當兵來到部隊,遠離父母和親人,大家都會產生這樣一種愿望:盡快與戰友建立起密切的關系,彼此以誠相待,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心理健康的官兵樂于與他人交往,能用尊重、信任、友愛、寬容、理解的態度與人相處,能分享、接受和給予友愛及友誼,能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樂于助人;能與他人保持親密關系,無占有欲和妒嫉心,有同情心,能容忍與自己在價值觀念和對事物認識上有差別的人。

        6 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人類因為具備了良好的適應功能,才能在紛繁復雜的自然界中生存并且不斷進化,逐漸把自己從動物界中提升出來,有了高度完善的大腦神經結構和功能,創造了人類燦爛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心理健康的青年官兵能和內、外環境保持良好的協調,在環境改變時能面對現實主動地適應環境,比如:在工作變動、任務轉換時,都能及時調整平衡自己的心理狀態。

        7 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在人的生命發展的不同階段,都有相對應的心理行為表現,從而形成不同年齡階段獨特的行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應具有與多數同齡人相符合的心理行為特征。心理健康的官兵在認識、情感、言行、舉止等方面都應符合他所處青年期年齡段的心理特點,表現出精力充沛、勤學好問、反應敏捷、喜歡探索、行為果斷等。過于老成、過于幼稚、依賴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比如:18歲的青年戰士連買一包洗衣粉都向遠方的母親電話請示一下,就是心理行為與年齡特征極不相符,是不健康的心理表現。

        這些標準反應了青年官兵心理健康總的要求,更是我們青年官兵加強心理素質培養和鍛煉的方向。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心理健康狀態不可能達到標準水平,有的人心理健康水平高些,有的人可能低一點,這都是正常的。并且,每個人都可能出現心理問題,就像都會患感冒、發燒一樣,只不過是程度不同而己。

        參考文獻

        [1] 盧愛新.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

        [2] 張俐,劉波.高原地區軍人心理健康及其相關因素[J].中國臨床康復.2004(18) .

        [3] 廖雅琴,胡彥述,馮正直.我國軍人心理健康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5(20)

        第6篇:情緒與健康的心理研究范文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大學生;情緒管理;團體輔導

        積極心理學是利用心理學的一種測量手段,以研究人類的積極情緒和道德情感體驗為目的。它可以幫助培養大學生積極的情緒及正確的情感取向,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促進他們的身心和諧發展,進而進一步提升大學生情緒管理團體輔導活動的效果。積極心理學被分為三大類,分別是積極心理暗示、積極情緒、積極行為表現,促進著大學生積極道德的發展,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起著催化劑的作用,為大學生情緒管理團體輔導注入新的力量。

        一積極心理學中積極情緒與身心健康的關系

        1.積極情緒與生理健康的關系

        積極心理學專家研究發現,積極的情緒能夠很好地促進人類心理健康的發展。根據觀察身邊人的心理發現,人們經常會將自己的心理變化比作天氣的變化,有時候是變化無常、難以捉摸的。但是有科學實驗研究發現,人們的情緒是可以控制的,并且有研究證明對自己情緒很好地控制,有助于促進自己身體健康成長。經常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或者娛樂節目,在與人們交往的過程中會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而這種情感體驗會給人類的身心帶來快樂,進而促進人類的積極情緒和生理健康的發展。根據積極心理學研究證明,情緒可以使人的體力和精力充實,使人充滿活力、容光煥發、精力充沛、思維敏捷、工作積極有動力,使工作效率直線上升,從而給人們帶來積極情緒,有助于促進人類生理的良好發展。

        2.積極情緒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情緒對人的心理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積極情緒能夠促進人類知情意行的發展,增加人們的心理資源,這是積極情緒對個體心理健康作用的核心。心理學研究者指出,當人們的精神能量得到滿足時,對人類情緒的發展能起到推動作用。要使人的心理得到滿足,必須要使人的心理資源得到發展,這樣才能支撐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知情意行的心理活動和外在行為。由此可見,人的精神資源與情緒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例如,要參加體育比賽了,平時訓練得好的運動員把握也大,他們的心里是很平靜的,心理暗示是“自己一定行”,這種積極情緒會對心理產生正強化,使精神能量很充足。而對于平時訓練不行的運動員,他們提前幾天就會擔心,焦慮不安,心理暗示是“明天比賽輸了怎么辦”,這樣會使自己的精神能量虧損。長時間下去,這些運動員的心理壓力不能很好地釋放,導致精神能量失衡,心理問題重重,甚至嚴重的會患上抑郁癥。因此,積極心理學研究發現,積極情緒能夠幫助人們消除消極情緒,如焦慮、抑郁、難過、傷心等,有助于人類轉化消極情緒,促進人們積極健康的發展。

        3.積極情緒與適應社會的關系

        對社會的適應主要是指適應周圍環境和社會交往兩個方面。社會交往往往指的是與身邊人和群體、社會關系之間的交往,這也是社會適應的一個重要表現,積極情緒會對其產生影響。目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有對新環境的適應、人際關系的建立以及畢業就業和感情糾結這幾個方面,而這些問題主要會通過情緒表現出來。由此可以看出,社會適應與大學生情緒的調整有著密切的關系。有的學生因人際關系不錯,常常會很好地調節自己的情緒,使自己的情緒一直處于積極狀態;而有的同學因不愿與人交往,人際關系不好,往往會采用消極情緒調節,使自己的情緒越發糟糕。因此,在人際交往中要用采用積極的策略進行調節,從而使自己積極地面對生活中的每一個挫折,更好地適應社會。

        二積極心理學在團體輔導中應用的重要性

        1.團體輔導需要積極心理學提供理論依據

        根據積極心理學理論得出:積極心理學能夠很好地促進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因此團體輔導需要積極心理學提供理論依據。團體輔導時心理教育所采用的形式不同,依照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原則是:弘揚正能量,沐浴陽光,共享喜悅,遞送幸福;依據心理學的主要方法是:探索與輔導、暗示與訓練、激勵與觀察等。除此之外,創建一定的情景,通過讓學生積極參與活動,親自體驗來培養其積極情緒,學生自我調整可以為管理和調整情緒提供幫助。

        2.團體輔導需要積極心理學提供科學模式

        教育對象的特點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思想認識是團體輔導方式的主要依據。積極心理學主要是以培養積極心理為目的,并且將積極心理品質作為研究內容,以便更好地激發人類的潛力,激發人的生機與活力。情緒管理團體輔導把積極的心理體驗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通過積極的渠道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和提高學生的健康心理水平。這種輔導方法將會更好地將情緒管理團體輔導的時效性體現出來,同時將學生的幸福感作為奮斗的旗幟,以便更好地引導學生積極情緒的發展,塑造積極的人生。

        3.團體輔導需要積極心理學提供教學目標

        團體輔導需要積極心理學提供教學目標。然而積極心理學的教學目標是讓人們擁有積極的心理和精神,用開發、樂觀、贊賞的眼光去挖掘人類的潛能,使人們的幸福感和滿足感得到更好的提升。比如積極的思維方式、良好的情感體驗、堅定的意志以及積極樂觀的心態等都會幫助人們積極情緒的發展。讓學生在團體輔導活動中感受幸福與喜悅,學會分享快樂與幸福,激發每個人的最大的潛力,是情緒管理團體輔導的目標,是每個生命健康快樂成長的需要。

        三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情緒管理團體輔導活動中的應用策略

        根據積極情緒的理論依據策劃團體輔導活動。情緒管理團體輔導活動的策劃要在理解積極心理學與身心健康關系的基礎之上,從活動的目標、參加活動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策劃的過程著手,如活動實施方案的制定、突發事件的應急、最后的評估等。為了使活動很好地表現出積極心理培養的目的性,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做好準備,確保學生所接受的信息準確、簡潔,使團體輔導的效果達到最佳。一份科學、實用、具有指導意義、針對性強的情緒管理團體輔導策劃能夠很好地使積極心理學的教育作用發揮出來,能讓學生身心健康地成長和發展。為大學生創建一個寬松安全的環境有助于大學生改善情緒狀態。例如團輔老師可以創設一個小社會的情景,讓學生在這個社會里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被別人接受的感覺,并且通過他們的分享快樂,找到彼此的平衡點和共同點,幫助學生放松自己的情緒。

        1.把培養學生積極情緒作為團體輔導的重點

        目標是活動開展的依據,只有圍繞目標,才會讓學生在活動中不僅有積極的心理感受,而且對自己的心理有積極的認識,培養學生積極心理素質的目的才能得以實現。班級中個體能動性的變化多端,大學生心理特點和對團體關注度和角色的不同,輔導者對團體輔導時也應有所不同。這就要求輔導者要對積極心理學情緒管理和調節的相關專業進行學習和培訓,創新團體輔導的方法,挖掘學生的積極情緒,在輔導中讓學生體驗到積極情緒的價值和優點,并且要以把培養學生積極情緒作為團體輔導的重點,采用積極的評價方法,從而促使學生積極健康成長。

        2.根據學生情緒的特點來進行團體輔導

        如果用慣用的說服教育的方法來對大學生進行情緒管理團體輔導和調整情緒會造成一些不好的影響,甚至會導致團體輔導對象動力不足。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團體輔導時對大學生接受教育的方式應該根據他們的情緒特點進行。例如,在團體輔導時有些大學生表現出對感情迷茫和恐懼的情緒,輔導者就應該對造成這種感情迷茫和恐懼情緒的原因進行分析,并且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讓他們能夠分析自己對待感情的態度,認同積極心理的優點,從而使團體輔導的效果發揮得更好??傊?,對大學生情緒管理團體輔導時要充分了解積極情緒與身心健康的關系,也要明白積極情緒對大學生情緒管理團體輔導的重要性。開展大學生情緒管理團體輔導活動時要以積極情緒的理論為依據,并且要根據學生情緒的特點把積極情緒團體輔導作為重點,促使學生積極健康快樂成長和發展,使團體輔導的效果發揮得更好。

        參考文獻

        [1]鄧劍虹.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情緒管理團體輔導中的應用研究[J].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2)

        [2]滕暉.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教育管理中的應用[J].才智,2015(5)

        [3]趙瓊,才忠喜.淺談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5)

        第7篇:情緒與健康的心理研究范文

            【論文關鍵詞】:體育鍛煉; 心理健康; 促進

            前言   

            經濟飛速發展、信息膨脹、社會節奏不斷加快的21世紀,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人與人的交往越來越多,人際關系越來越微妙,怎樣處理好復雜的人際關系是每個人不可避免的。人們生活在一個繽紛復雜的大環境中,這樣就要求人必須具備較高的心理素質來適應時代與社會的要求。現在人們已經開始越來越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態。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健康應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和道德健康。人類對健康內涵的認識不斷豐富和深化的同時,個體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現代社會的廣泛重視。綜合許多學者的不同的觀點可以認為,心理健康是個體的一種持續的積極的內部狀態,個體表現出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并充分發揮其身心的各種潛能,在應付各種問題和環境時更多表現出積極的傾向。眾所周知,體育鍛煉有助于保持身體健康。體育鍛煉通常是指那些有計劃、有規律、重復性的、以增強體能為目的的身體活動。有些人把體育鍛煉理解為任何形式的身體活動,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到打掃衛生;有些人則認為,體育鍛煉是做大量的有氧運動或力量練習。可以看出人們對于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還不夠明了。研究表明,體育鍛煉對人的心理健康有著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不同的運動項目對人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盡相同。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 體育鍛煉與情緒方面 

            體育鍛煉可以改善情緒。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情緒是衡量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影響的主要指標。良好的情緒對人的行為具有增力作用,消極的情緒會影響人的正常學習工作,還會對人的身體心理產生許多不良影響。長時期的情緒壓抑,憂慮和緊張,還可導致疾病。有調查表明, 人運動時大腦會產生一種類似嗎啡作用的物質---內啡肽。嗎啡的作用是消痛并使人產生欣, 內啡肽也會產生欣, 它可以降低抑郁、焦慮、困惑以及其他消極情緒的程度。體育鍛煉也給人們提供一個機會, 使人們能夠分散對自己的憂慮和挫折的注意力,在單調重復性的技術動作中, 通過冥想思考等思維活動, 可能促進思維反省和腦力的恢復, 這種對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轉移,可以達到調節情緒目的。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使機體產生極大的舒適感。在各種運動項目中,去感受運動的美感、力量感、韻律感、從而陶冶情操,開闊心胸,激發生活的自信心和進取心,形成豁達、樂觀、開朗的良好心境。 

            (二) 體育鍛煉與人格方面 

            人格,也稱個性。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有利于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目標以及健康、積極、進取向上的人格。體育競賽中的取勝催人奮發向上,有利于個性形成。而失敗也是對人格的一種考驗,在失敗中挖掘有利因素可以看到成功的希望。體育運動能提高心理耐挫水平,在遇到挫折、困難時能正確地面對和處理各種挫折和困難,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獨特的個性。 

            (三) 體育鍛煉與心理適應方面 

            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人與人的交往不僅反映了人的健康狀態,人與人中正常、友好的交往不僅是維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經常到公共場合進行體育鍛煉,不僅可改善人際關系,而且能使人與人之間互相產生親近感,使個體社會交往的需要得到滿足,豐富和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這有利于個體忘記工作、生活帶來的煩惱,消除精神壓力和孤獨感,從而給個體帶來心理上的益處,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際關系。

            (四) 體育鍛煉與智力方面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們從事各種活動最基本的心理條件。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須有健康的神經系統和身體。認知行為假說指出:體育鍛煉可誘發積極的思維和情感。 

            對于學生來說是要求其學習效率,是由大腦的高級神經系統所決定的,經常從事體育活動和身體鍛煉,可促進肌體的新陳代謝,提高神經系統的活動能力,增強呼吸和循環系統的功能,使大腦供氧充分,進而使記憶力增強,思維更加敏捷靈活。通過進行體育鍛煉可使學生緊張的大腦皮層得到休息,從而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結語 

            體育鍛煉可以提高智力, 促進身體健康, 也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經常參加體育鍛煉, 可使身體產生極大的舒適感, 在運動中享受節奏韻律。體育可給人們提供更多的交往機會, 有助于消除體育之外的階層或文化上的差距, 有助于消除孤獨心理, 沖破"閉關自守"的生活方式, 從而增進和發展與不同類型的人的交往。體育運動對于人的心理健康的積極促進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手段所無法替代的。我們要充分利用體育運動的有利條件, 在參與運動的過程中有意識的發揮其特殊功效, 促進人們的心理健康。同時, 健康的心理又能促使機體戰勝各種病魔的侵襲和擺脫各種挫折及逆境。因此,心理健康的持續化、年輕化, 需要經常參加體育活動。 

            參考文獻 

            [1] 顧淵彥. 體育社會學[M]. 南京: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9. 

            姐剛彥. 當代鍛煉心理學研究[J]. 體育科學, 2000,(1). 

            江宇. 體育與人的心理健康[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 (9). 

            李京誠. 身體鍛煉心理某些領域的研究綜述[J]. 北京體育師范學院學報, 1999,(3). 

            汪繼兵. 體育運動與心理健康促進[J]. 黃山學院學報, 2006, (10). 

            張力為, 任未多. 體育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劉協和. 心理衛生大全[M]. 重慶: 重慶出版社, 1993. 

        第8篇:情緒與健康的心理研究范文

        關鍵詞:心理健康;多元回歸;自測健康評定量表;高職生;中職生;師范生

        一、引言

        伴隨著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我國的高職教育在過去十多年中得到了蓬勃發展,但隨之也出現了許多挑戰。其中一個突出的問題是學生的心理素質。高職院校的學生具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他們正處于充滿矛盾的青春期,這一時期獨立性與固執性、交往欲與自閉性、感情與理智、情緒騷動與追求成熟在他們身上往往并存。另外,高職生通常是我國應試教育制度下的受害者,他們往往在基礎教育階段有太多不愉快的學校經驗。這兩大特點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都有不利的影響,往往導致他們學習興趣不大、情緒悲觀失望、自信與自尊心較低、人際交往被動[1,2]。這些不健康的心理不僅會影響學生現在的學習和生活,而且對他們以后的就業、工作和生活都可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學校是學生的委托監護人,它有責任將學生的心理健康納入其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計劃之中。為此,我們必須首先要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的狀況、存在的問題,把握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然后再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針對性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以便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盡管過去十多年來,已有不少研究對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了探索并發現我國高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3-5]。但已有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對高職生的心理健康進行現狀描述的層次上,而對造成現狀可能因素的深入探討還不充分。因而,本研究的目的除了要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的狀況外,還將探索影響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因素。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本次調查對象為蘇北宿遷經貿高職學生。共發放問卷2810份,收回問卷2382份,其中有效問卷2369份。其中機電專業有803人(男生596)、計算機專業有376人(男生144)、商貿專業有384人(男生72)、師范專業有806人(男生101)。大專生為1566人(占66.1%)、職教生為1509人(占63.7%)、男生913人(占38.5%)、來自農村的學生為1964人(占83.1%)。平均年齡為18.03±1.33歲。

        2.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

        本研究首先編制了一份個人和家庭基本資料表。其調查的內容包括學生姓名,專業,班級,學號,性別,出生日期,出生地(農村或城鎮),父母受教育程度及職業。

        本研究使用的心理健康問卷是許軍等人的《自測健康評定量表》。這份問卷是建立在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心理健康的生理─心理─社會模式基礎之上[7],符合本研究對心理健康的理論定義和標準界定。該量表共有48題,分生理(包括身體癥狀與器官功能、日常生活功能和身體活動功能)、心理(正向情緒、心理癥狀與負向情緒和認知功能)和社會健康(角色活動與社會適應、社會資源與社會接觸和社會支持)三個方面。每題采用0-10分計分制。本研究對量表中的10個反向題都采用了反向計分法,因而,所有的分數都是正向的,分數越高表明自測健康狀況越好。在本樣本中,該量表的克朗巴赫α系數為 .91,生理、心理和社會三個子量表的克朗巴赫α系數分別為.75、.86和.85。9個維度的克朗巴赫α系數分別為.64,.75,.76,.83,.78,.75,.72,.81,.68。另外,9個因子間的相關系數都至少達到.01的統計顯著水平,介于.11到.64之間,35個相關系數的平均值為.33。生理、心理和社會三子量表上的各因子相關系數的平均值分別為.30,.46和.44。以上這些數據提示了該量表在本樣本中具有較高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和較好的聚合性和區分性結構效度。

        (2)測試方法

        由經過培訓的課題組成員用統一的指導語對三所學校隨機挑選出的學生進行現場調查,發放統一印制的自測健康評定量表。學生填寫時間為45分鐘,當場收回問卷。

        (3)統計學分析

        首先采用Excel進行原始數據的錄入,由回答日期和出生日期計算出學生的年齡。然后轉換到SPSS 15.0。對仍有缺失值的問卷,采用80-20的處理策略,即一個因子上至少要有80%的題目得到回答,其因子分才會被計算出。最后,使用SPSS 15.0軟件進行描述性分析,t檢驗,信度檢查,因子間的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由于每份量表上構成各因子的項目數并不相同,只有均分才具有可比性,因而本研究主要考查各因子的平均值。

        三、研究結果

        1.蘇北職校學生自測健康狀況及與兄弟院校學生健康水平的比較

        在自測健康的生理、心理和社會三大方面,學生生理健康得分最高,心理健康得分最低,而社會健康的得分介于中間。這三大領域的均分分別為8.26,6.99和7.20(見表1)。在自測健康9個因子中分數最高的兩個因子是日常生活功能和身體活動功能,均在9.0以上。得分較低的三個維度是負向情緒、社會支持和身體癥狀,均在7.0以下。有趣的是,這種自測健康上不同維度得分的相對高低在本校高職、中職和師范三類學生中都是如此。

        至目前,還未見自測健康的全國性常模。在已有的使用自測健康評定量表的研究中,多數都是報告9個因子的粗總分而不是均分,只有趙靜波等人[8]在對廣州795名大中專學生自測健康研究中所報告的分數與本研究所使用的均分具有可比性。表1進一步列出了這些廣州大中專學生在自測健康評定量表各個維度上的得分及其與蘇北職校學生得分的比較。它顯示了在自測健康的總分上,蘇北職校學生與廣州的大中專學生并無差異性:t(2364)=.88,p>.05;但兩者在自測健康評定量表的三個子量表上存在著差異性。蘇北職校學生心理健康的得分高于廣州的學生:t(2365)=8.43,p

        2.對自測健康評定量表上各項指標的回歸結果

        表2首先顯示了對自測健康評定量表中生理健康子量表及其三個因子的預測結果。這6個變量對它們的預測都達到了.001的顯著水平,但實際效應大小即調整后的R2并不高,只介于.01~.04之間。在6個預測變量中,t值和結構系數值都顯示了性別始終是最重要的預測變量。從表2中可知,男生在4個因子上的得分都高于女生,因而,正的t值表明了在生理健康及其三個維度上男生顯著地高于女生。

        與對生理健康的預測相似,6個變量對心理健康4個指標的預測也都達到了.001統計顯著性。不過,實際效應大小要較小,只介于.01~.02之間(見表3)。顯著的預測變量除了性別外,還有系別。在性別上,表3顯示男生在心理健康各個指標上的均分都高于女生,因而,表3中性別在四個回歸方程中顯著的正t值表明了學生在正向情緒、心理癥狀和負向情緒(已被反向計分過)、認知功能和三者綜合的心理健康上都優于女生。在系別上,調查顯示幼師和機電系的學生在心理健康的四個指標均高于另外三個專業的學生,尤其是高于小教專業的學生。表3中系別在4個回歸方程中顯著的正t值也支持上述的結論。

        表4顯示6個自變量對社會健康及其三個維度的預測除在社會支持這一維度上達不到.05的統計顯著性外,在另外的三個因子上都達到了至少.01的統計顯著性。不過,與對生理和心理健康及它們各維度的預測相比,社會健康及其三個維度的預測模式不但統計顯著性普遍要低,實際顯著性也小,這6個變量一起最多只能解釋社會健康或其維度上1%的方差。在這三個微弱的顯著預測模式中,重要的預測變量在各個效標變量上并不相同。

        在對角色活動和社會適應的預測上,系別和出生地是兩個相對重要的變量。調查顯示機電系與幼教專業的學生在角色活動上的得分要高于另外三個專業的學生,尤其是普師生。表4中系別的正的t值說明了普師、經貿和計算機三個專業的學生在角色活動與社會適應上不及機電系與幼教專業的學生。同理,表4有關出生地的數據顯示了來自農村的學生在角色活動和社會適應上要高于來自城鎮的學生。在此回歸模式中,年齡也具有顯著的正t值,但因其結構系數值相對較小,其重要性被忽略不計。

        在對社會資源與社會接觸的預測上,學生的家庭社會經濟地位是唯一的顯著預測變量。學生的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越高,其社會資源與社會接觸上越廣泛。在對社會支持的預測上,由于回歸模式不具統計顯著性,因而對預測變量不作進一步的考察。在對社會健康的總體預測上,學生的家庭社會經濟地位是最顯著的預測變量。學生的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越高,他們在社會方面越健康。不過,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對社會健康預測值上的方差只能作出8.4%的解釋。年齡似乎是另一個顯著的預測變量,但因其結構系數值較小,它的重要性相對不大。

        最后,在對總體健康的預測上,表4顯示了性別和系別是兩個最重要的預測變量。結合調查中這兩個變量上各組的平均值,可以得出結論:在總體健康上,男生要優于女生;幼師和機電專業的學生要高于另外三個專業的學生,尤其是小教專業的師范生。

        四、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試圖了解蘇北職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并探索影響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研究發現,蘇北職校學生整體上生理健康水平最高、社會健康水平次之、心理健康水平則最低。這與趙靜波等人的發現相一致[8]。有趣的是,這三種分數的高低分布也存在于高職、中職和師范三類學生之中。至于這種現象在各類大專院校學生中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相關的確切原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在自測健康的具體維度上,蘇北職校學生突出的問題表現在負向情緒、社會支持和身體癥狀三個方面。與廣州類似的樣本相比[8],蘇北職校學生與他們在自測健康的總分上并無差異性,但蘇北職校學生在心理健康上顯著地高于廣州的學生,而在生理健康和社會健康上卻又顯著低于廣州的樣本,尤其在日常生活功能、身體活動功能、社會資源和社會接觸方面。這些具體維度上的差異性有可能與樣本的區域性、學生在相關方面的自我期待值或校園文化有關,有待將來的跨區域研究作深一步的探討。

        以往對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的探討大多是使用單變量分析法來分別探討學生個人變量(如性別、專業、年級或年齡、學歷、生源地等)和家庭背景變量(如家庭結構、親子關系等)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多變量的統計方法還少見被使用。鑒于多變量的統計方法具有可以同時考慮多個變量相互影響的優勢,本研究運用了線性多元回歸法考察了學生部別、系別、性別、出生地、年齡和家庭社會經濟地位6個變量對心理健康各項指標的影響。對自測健康評定量表各因子分和總分的多元回歸結果顯示,6個變量除不能預測社會支持外,它們對其它的9個因變量都能作出顯著的預測。但實際顯著性都不高,它們一起最多也只能預測因變量上4%的方差。這些結果提示了未來的研究需要尋找對心理健康影響力更強的變量。在這些微弱的顯著性回歸模式中,相比較而言,性別是最重要的預測變量而系別次之。與諸多的研究發現相一致,女生的健康水平低于男生。在系別上,則是幼師專業的大專生和機電專業的學生在健康上顯著地高于小教專業、商貿專業和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如果說前一結論在意料之中的話,后一結論則是出人意外。小教專業的學生在蘇北廣泛被認為是素質較高的一個亞群體,她們中的絕大多數當初都是以相對較高的分數被錄取的,平時也較用功、守紀而且大部分是女生。她們成為學校中心理問題最嚴重的一個群體極可能與她們對自己畢業后悲觀的就業前景有關。在兩年以前,師范畢業生基本上是由當地教育行政部門統籌安排、分配。但近一兩年,由于當地師資趨于飽和,新近一兩屆畢業生還處在待業之中。這種嚴峻的就業現實極可能對她們的心理造成負面影響。當然,也有可能在這個亞群體中存在著別的因素而導致她們較多的心理障礙。至于商貿專業學生中有較多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可能與他們對自己專業的認知和就業前景不樂觀有關。在這些學生中,不少人認為自己所讀的專業是萬金油、專業性不強、畢業后不易找到工作等??傊?對于系別這個變量是如何影響心理健康的機制還要作深一步的研究。

        本研究對蘇北職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初步的、較為全面的探討。未來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可以建立在已有的發現之上,對本文提出的問題作更深入的探索。另外,本研究的發現將有助于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建議以后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集中在較嚴重、較普遍的癥狀方面。一些特殊的群體和個人也值得關注。另外,對職教學生心理健康進行干預的實驗研究也是目前我國心理健康研究中較為薄弱的一個領域,本文的發現為蘇北職校未來在這一方向上的研究也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曉麗.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分析[J].消費導刊(科教論壇),2008,(1):159,161.

        [2] 張洪書,高顯會,王輝.成人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1998,19(2):122-124.

        [3] 趙新龍,李健美.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對策研究[J].理論界,2004,(5):177-178.

        [4] 孫立波,周銀玲,高寒等.高職學生心理問題分析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長春醫學,2006,4(3):37-39.

        [5] 郅利聰.河南省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2):145-147.

        [6]Xu,C.K.(2007,May).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parenting style with child temperament,parent-child relationship,and family functioning on child social competence in the Chinese culture:Testing the latent models.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

        [7] 汪向東,等.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增訂版):3l-35,35-45.

        第9篇:情緒與健康的心理研究范文

        【關鍵詞】心理健康 ; 情緒 ; 游戲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很多孩子們共有的現象:(1)情緒不穩定,消極情緒表現較多,如為“小事”哭鬧、生悶氣、發脾氣等;(2)意志力薄弱,耐挫力差,表現為怕苦怕累,遇到困難退縮、束手無策和依賴成人,接受不了委屈、責備、批評等;(3)自我中心,一切以自己為重,不懂關心、體貼和體諒別人。這種“情緒不穩定,自制能力差,以自我為中心”等不良表現,已成為當前幼兒心理素質中存在比較突出的問題,嚴重影響著幼兒的身心發展。而作為教師和家長往往比較重視孩子身體的健康,而忽視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薄?―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也將“幼兒身心發展狀況”排在了首位,并將心理健康作為了一個重要的標準納入到健康標準中。這讓我看到,幼兒身心發展是幼兒健康發展的重中之重,也讓我在重視孩子健康的同時,也要更多的關注孩子心理健康問題。

        《指南》中提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幼兒情緒安定愉快。同時給出具體的教育建議:1.營造溫暖、輕松的心理環境,讓幼兒形成安全感和信賴感。2.幫助幼兒學會恰當表達和調控情緒。隨著對《指南》的深入學習,讓我明白,關注心理健康,應從關注幼兒情緒開始,只要孩子們每一天都保持身心愉悅,那么她們就會一路陽光,健康成長!《指南》的頒布比《綱要》更為細致、更具操作性,無疑為廣大家長、幼兒教師、為幼兒園的孩子們點亮了盞盞明燈,照耀彼此的成長的道路。

        幼兒期是一個人心理發展的關鍵期。維護和促進幼兒身心健康,不僅關系到幼兒當前的健康狀況,也將對其未來的發展產生重要、深遠的影響。良好的情緒表現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對于幼兒來說,情緒的安定與愉快是維護身心健康、促使其產生社會適應行為并逐漸形成良好個性的重要條件。依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個性特征,結合《指南》中強調的要“幫助幼兒學會恰當表達和調控情緒”。關注幼兒的情緒,我從幫助幼兒學習識別情緒、理解情緒和表達情緒開始,逐漸引導幼兒學習和掌握轉移、緩解或控制消極情緒的方法,這是促進幼兒情緒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方法。

        在我帶這屆小班幼兒時,我就發現有些幼兒的脾氣很大,比如樂樂媽媽接遲了,他就發脾氣;航航想讓媽媽送自己去幼兒園,可是媽媽沒時間,爸爸送她就大哭大鬧。在和家長的交流中也提到,孩子看到喜歡的玩具就抓住不放,看到想吃的東西就非要不可,一旦不能立馬滿足,就會又哭又鬧,大發脾氣。其實控制幼兒的情緒、培養孩子的耐性要從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關鍵就在于“延遲滿足”,讓孩子學會等待,學會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于是在班里,我抓住孩子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剖析、挖掘,設計了心理活動《誘人的糖果》,首先通過經典實驗“獎勵巧克力豆”,調動幼兒各個感官“看、聽、聞、說”來體驗“饞”的感受,引導幼兒初步抵制糖果的誘惑;接著通過情景體驗,給“娃娃家小寶貝們送糖”,培養幼兒有意識的克制“饞”的行為,再次抵制糖果的誘惑;緊接著將獲得的經驗遷移到生活中,通過行為練習逛“小食品商店”,來鞏固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最后獎勵“糖果樹”,引導幼兒享受延遲滿足的快樂。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地区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日韩综合视频中文字幕 | 污网站上在线观看免费视频中 | 色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精品 | 亚洲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