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校園暴力的含義范文

        校園暴力的含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校園暴力的含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校園暴力的含義

        第1篇:校園暴力的含義范文

        關鍵詞:校園暴力;預防;德育;校園安全

        中圖分類號:G621;G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25-0012-02

        所謂校園暴力,就是對校園師生身心造成重大傷害的暴力行為。生活中,它離我們似乎比較遠,但是只要在媒體上出現,便又離我們很近。它嚴重影響了校園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也給學生身心健康及校園安全造成了極大威脅。文章對新形勢下預防校園暴力的策略進行相關研究。

        一、校園暴力的現狀及成因

        近年來,校園暴力逐漸呈現低齡化、團伙化、殘忍化等趨勢,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當前,校園暴力有如下的表現形式。一是校園內的隱性微小暴力,比如經常對同學吐唾沫、辱罵同學、用手拍打、用腳踢等。二是“突發身體傷害”暴力事件。施暴學生大多為“問題學生”和“輟學流失學生”,有時表現為團伙施暴。三是校園周邊環境不安全,存在“不良青少年在學校附近毆打學生”的社會暴力事件。

        (1)教育責任:學校需要認真反思。大多數教育工作者每天都在課堂上滲透品德教育,引導學生如何做人,教育學生感恩社會、團結友愛、熱愛集體,以及與人為善、幫助同學、注意安全。但是,單調空泛的說教效果不太理想。平時,教師們忙于鉆研課堂教學改革,忙于備課批改作業,忙于應對來自各方面的檢查,而對學生行為習慣和心理健康的關注不夠,未能有效促使每一個學生健康成長。

        (2)家庭責任:家庭教育問題突出。多數施暴者的家庭教育存在問題,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孩子內心的道德意識、控制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非常差。家庭教育的問題大體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家庭結構缺陷,單親家庭或是父母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孩子與家長缺乏溝通,導致心理不夠健康。二是家庭缺乏和睦,孩子冷漠、壓抑、孤獨,容易沖動。有關研究顯示,不被重視的孩子和經常遭到虐待的孩子,在成人之前實施暴力行為的可能性要高于同齡孩子。三是錯誤的教育方式影響孩子解決問題的思維和方式,特別是父母溺愛型、專制型、放任型的教育模式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各種不良的家庭教育,造成部分孩子不愿訴說內心的委屈,默默忍受,長此以往,形成心理上的偏執和性格上的孤僻,容易產生消極悲觀的情緒,同時也有可能變為施暴者。

        二、預防校園暴力的相關策略

        (1)學校的責任在于預防,主要措施是“教育、管理和關愛”。預防校園暴力,學校是主陣地,重點要做好對學生的法制教育、感恩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管理方面,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加強學生的課間管理,加強對教師行為的管理。同時,要重點做好問題學生和弱勢學生的關愛工作,消除校園暴力的主體和對象。1)重點做好對學生的法制教育、感恩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學校的法制教育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法律知識進課堂,通過開展“演講比賽”“手抄報比賽”“校園普法劇”“模擬法庭”等法制主題教育活動來打好基礎;第二層是嚴肅校規校紀,在創新有效的激勵機制之上,開展智慧的懲戒教育,讓學生從小有明確的是非觀念,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內化為紀律意識;第三層是引入司法部門開展現身說法的教育,讓穿著警服的司法人員進校園給學生講實例,讓學生體會到違法行為不可觸碰,對法律產生敬畏感。2)關愛問題學生和弱勢學生,將校園暴力消滅在萌芽期。預防校園暴力,最重要的是抓好施暴者的教育、受暴者的愛護工作。一是學校建立問題學生信息庫,設立班級、中層干部、校級領導三級關愛體系,時常對這部分學生進行關愛、扶助,并重點教育他們“做一個不給別人添麻煩的人”,引導他們感受被欺負同學的內心世界,引導他們樂于幫助同學,正確認識友誼的含義,做一個陽光健康、受人喜歡和尊敬的學生。要經常開展主題班隊會和專題體驗教育活動,并安排一些服務類工作讓他們去做,時間久了,他們便會成為同學們眼中可愛的人。二是對校園發生的欺凌事件要及時記錄,并通過布置學生寫心情日記的方式和每天早晨班干部向教師匯報班里動態等做法,及時了解學生思想動態。3)利用現代信息手段,不斷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特殊的家長,會帶出特殊的孩子。在家長學校,通常只是用集體講授的形式進行說理式教育,效果不佳。每個班都有一些比較另類的家長,其語言和行為方式可能有時比較極端,教育也不得法。因此,教師可利用QQ群或微信圈,以文字、圖片、視頻多種形式對家長進行教育引領。一方面,通過表揚優秀家長,起到榜樣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將存在的教育問題客觀地指出來,提醒家長修正自己的教育態度。還可以組織學生和家長在信息群開展“拼爹”之類的專題討論活動,并在班級里開展拼家長有多關注孩子、拼家長多有才氣、拼家長多么支持老師的工作等活動。這樣的活動,能很好地引導家長交流情感,傳遞民主的教育方式。與此同時,信息化的快捷方式也可讓家長及時將心中的情緒宣泄出來,及時化解矛盾,優化親子關系,形成正能量。

        (2)家長的責任在于“呵護”,主要措施是“表率、引導與溝通”。1)用溫暖的家庭環境呵護孩子。一是杜絕家庭暴力,因為家庭暴力影響著孩子的暴力意識;二是單親家庭的家長一定要更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關注孩子日常情緒和在校表現;三是父母切忌在孩子面前發生沖突,要營造和諧幸福的家庭環境;四是家長要審視并矯正自己的教育方式,引導孩子用和諧友愛、寬容大度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培養孩子健康積極的興趣愛好,讓孩子形成良好的辨別力和自我控制力。2)用榜樣與溝通的力量呵護孩子。首先,家長要給孩子做好表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的模仿對象,所以,父母以身作則是最重要的。在家里要重視教育方法的終身學習,要多讀書,通過言傳身教自覺做孩子成長的表率。其次,要多與孩子和老師溝通,掌握孩子的動態。要引導孩子學習如何理性地解決問題,面對解決不了的問題,則必須尋求同學、老師、父母的幫助。同時,還要教育孩子不去欺負其他同學,要用愛心與人交往,這也是對自己孩子的一種保護。3)家長要嚴格控制孩子對網絡的使用。要隨時掌握孩子的網絡使用狀態,引導孩子文明上網,嚴防學生效仿虛擬網絡中的一些暴力行為,嚴防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網絡信息進入孩子的視線,并教會孩子辨析網絡上的不良信息。

        (3)政府的責任在于“保護”,主要措施是“法治保障、實施關愛”。1)優化學校警務工作站職能,保護好校園安全。一是政府要積極保障校園安全,重視“一鍵報警”設施是否暢通。學校是弱勢群體,是人員密集場所,每所學校都必須有暢通的“一鍵報警”設施,保障教師和學生的生命安全。二是加大對闖入校園實施暴力行為者的懲治力度,凡進入校園毆打師生者,均應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視情節輕重處理,達到以儆效尤的效果。三是完善立法,加強對施暴者的懲戒。通過修法、釋法或制定“校園安全法”,形成一種威懾力。2)建立社會關愛體系。家庭教育若出現問題,僅靠學校開展“家長學校”活動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由政府來進行解決。可設立“家庭教育愛心基金會”,啟動“家庭教育提升計劃”;還可由共青團、婦聯等組織作為實施主體,學校進行配合,定期開展家庭教育講座和針對“特殊家庭”“問題學生”的關愛活動。通過“陽光你我他”普查活動,廣泛關注各學校心理不健康的學生,積極尋求多種方式化解他們心中的矛盾,確保學生都能遇事冷靜,做一個團結友善、積極向上的好學生。

        三、結束語

        有效地控制校園暴力,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文章結合對部分學校的調查和相關部門的走訪,分析校園暴力的成因、特點和危害,有針對性地研究預防校園暴力的對策。認為學校的責任在于預防,主要措施是“教育、管理和關愛”;家長的責任在于“呵護”,主要措施是“表率、引導與溝通”;政府的責任在于“保護”,主要措施是“法治保障、實施關愛”。

        參考文獻:

        [1]季成葉.預防校園暴力:一項值得高度關注的公共衛生課題[J].中國學校衛生,2007(03).

        [2]吳桂翎,辛濤.校園暴力研究的回顧與前瞻[J].中國特殊教育,2009(06).

        第2篇:校園暴力的含義范文

        關鍵詞:幼兒教育;軟暴力;形式;特點;成因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1-222-02

        受“不打不成才”、“師道尊嚴”等中國傳統教育思想影響,體罰、變相體罰曾經是部分教師教育學生的法寶,隨著社會越來越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校園暴力從曾經的熟視無睹,變成了全社會共同關心的問題。在《教師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的建立與實施后,在學校的規范和監管下,教師體罰和變相體罰孩子的現象日益減少。但近年來,一種以冷漠、蔑視、厭惡、辱罵、恐嚇等為特征的“教育軟暴力”正在悄悄地向人們走來,幼兒也同樣成為了教育軟暴力的直接受害者。有調查顯示,目前,在全國大部分幼兒園中,體罰幼兒的現象已經基本杜絕,但幼兒教育中“軟暴力”傾向卻日趨嚴重,且呈加速蔓延之勢。如何有效地預防和減少幼兒教育中的“軟暴力”是我們廣大幼兒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大問題。

        有學者傾向于通過加強社會立法和對教師進行懲處等方法加以解決,筆者認為上述方法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但仍是頭痛醫頭的“堵”的方法,不是最終手段,要從根本上消除“幼兒教育軟暴力”,關鍵是要把幼兒教育放到社會和教育的大背景中去,了解產生“幼兒教育軟暴力”的社會的、經濟的、教師本身的原因,并運用教育管理和社會力量加以解決。本文愿就幼兒教育中的“軟暴力”問題進行多方面探討。

        一、幼兒教育軟暴力的含義及其危害性

        1、什么是幼兒教育軟暴力

        “軟暴力”又稱“精神暴力”、“精神虐待”、“心理虐待”、“心靈施暴”或“情感虐待”。“教育軟暴力”是指教育者有意或無意、經常性或習慣性發出的任何影響學生人格正常發展,傷害心理健康的言行。“幼兒教育軟暴力”則是幼兒教師對在園幼兒實施的一種教育軟暴力行為。

        2、幼兒教育軟暴力的危害

        心理學研究表明,長期受“軟暴力”影響的幼兒大多都性格內向、孤僻、軟弱、心理壓抑、缺少合作精神等,這對他們的健康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因為幼兒園是個人最早接受正規教育的場所,它是幼兒接觸家庭以外世界的第一步。幼兒教師的道德觀念、語言習慣、個人素養等都直接影響著每一位幼兒的健康成長。

        2009年在上海舉行的一次研討會上,10余位專家談到了目前教育存在的幾大誤區,其中之一就是可怕的“教育軟暴力”。 與體罰式暴力不同,軟暴力使用的手段“新穎別致”,教師非但不要“動手動腳”,有時甚至不需要“親自動口”。其實,“軟暴力”對幼兒的傷害力甚至超過肉體上的折磨,對孩子造成的心理壓力遠比體罰的后果更令人恐懼。與肉體虐待不同,教育軟暴力往往通過教師的言語、神態、表情等表現出來,雖不傷及皮肉,卻戕害心靈,扼殺個性,個別受害者甚至發生心理變態和道德淪喪。如果說強大的“硬暴力”摧殘的是肉體的話,那么,溫柔的“軟暴力”摧殘的就是心靈,幼小的心靈。“軟暴力”表面不具備暴力的特征,但“軟暴力”造成的后果更是不可估量的,因為不流血的傷口比流血的傷口更疼痛。“軟暴力”和“硬暴力”一樣,往往是一個惡性循環的開始,而結果常常是以犯罪或者是其它的惡性事件告終。

        二、幼兒教育軟暴力的特點

        從近年來我國“幼兒教育軟暴力”的現狀以及各項研究來看,它具有以下特點:

        1、普遍性和嚴重性

        幼兒教育中的“軟暴力“并非是這幾年才出現的新問題,而是一直普遍存在于各地各類幼兒園。隨著體罰或變相體罰孩子的行為為全社會所詬病,該類現象逐漸減少。同時“軟暴力”現象卻有增無減。由于得不到有效的遏制,近年來隨著私立幼兒園和大量寄宿制幼兒園的出現而有不斷蔓延的趨勢。

        2、主體的特殊性

        山東師范大學心理系教授紀林芹表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批評的耐受力不同。幼兒教育軟暴力的受害者是3―6周歲的兒童。幼兒最認真,老師說什么他們都信。和遭遇校園“軟暴力”的中小學生相比,幼兒毫無自我保護能力,也更加缺乏自我調節能力,因此受到的傷害也會更大,而對中學生的影響略小,因為他們已經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價值觀。

        3、隱蔽性和長期性

        “幼兒教育軟暴力”往往發生在特定的地點――幼兒園里。因為現在大多數幼兒園都是托班制(在園一天),有的私立幼兒園還采取寄宿制,孩子一周有五天呆在幼兒園里,除了幼兒自知外,家長和外人常常不知實情,而幼兒因記憶力、語言表達、性格特點、無法自我保護以及不具備太多是非判斷能力等,對于教師的軟暴力無法抵制,也無法跟家長一一講清楚,所以教師對幼兒的“軟暴力”是隱蔽和長期的。

        4、多樣性和復雜性

        目前的“幼兒教育軟暴力”形式多樣,既包括用威脅恐嚇、教師故意冷淡疏遠、使用傷害幼兒自尊和人格的語言或足以引起幼兒強烈自卑的言語等等;還包括過于遷就、不加管束等行為。

        三、幼兒教育軟暴力形成的原因

        “幼兒教育軟暴力”產生的原因表現出一定的復雜性,其產生既有社會生活環境、教師個人素質的原因,又有經濟、幼兒園制度等多方面的原因,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和歷史原因

        因為軟暴力對人的傷害比較隱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逐步顯現,所以在很長的歷史時間內都未引起社會和公眾的注意,更無明確的法律法規加以限制。同時,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社會各界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幼兒教師的社會地位又普遍偏低。一些調查表明,中國大部分幼兒教師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沒有崇高的職業感,覺得是教師職業中最低的一等。一方面,他們要承擔繁重的備課、教育教研等常規性教學工作以及維持紀律、管理學生等繁雜的非教學任務,而獨生子女的教育難也是不爭的事實。多數老師,特別是班主任都會從職業良知的角度出發,履行教師的職責和義務,千方百計地做耐心細致的工作,來矯正少數幼兒的問題行為。但是有的幼兒園聘任的師資少,班額大,為了讓幼兒能“安靜”點,有的教師不得不使出了“軟暴力”這個殺手锏。另一方面幼兒教師還面臨著信息社會更新知識,需不斷“充電”和提高文憑等時代要求。這些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是“教育軟暴力”產生的溫床。

        2、經濟方面的原因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老百姓對子女接受優質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幼兒園收費標準不一,一般都是根據各幼兒園的地理位置、師資力量和硬件建設條件而定,這使得營利性的私立幼兒園越辦越多,與公辦幼兒園之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加之我國當前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新課程標準的大力實施,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聘任制的施行,教師“鐵飯碗”被打破以及績效工資的實行所導致的教師間激烈的業績競爭,也使幼兒教師們倍添壓力。許多幼兒園對幼兒在園期間遭遇安全事故、教師體罰幼兒等行為的都明確規定了對責任教師的經濟處罰措施,而對“軟暴力”現象則極少提及,也沒有相關規定。在這樣的經濟背景之下,不少教師心浮氣燥,心理失衡,導致“軟暴力”行為屢屢發生。甚至有的幼兒園出于經濟和名譽的原因,只要孩子在園安全,乖乖聽話少惹事,沒有家長投訴,就默許了教師的軟暴力行為。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縱容了“幼兒教育軟暴力”行為的蔓延滋生。

        3、教師自身的原因

        (1)理論學習少,教育觀念未真正改變

        雖然教育改革已經進行了多年,很多幼兒教師在課改潮流影響下也嘗試了各種各樣的新教育模式和方法,但大多數幼兒教師因為理論學習少,“形式”學習多,因此并沒有真正轉變傳統教育觀,樹立“以人為本”的大教育觀。幼兒是一個稚嫩而脆弱的群體,正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所說:“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要求幼兒園教育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在充分認知和尊重幼兒生命特性的基礎上來進行。

        (2)教師自身素養和轉嫁壓力

        教師自身素養包括業務素養和師德素養。有的教師為了讓自己班的能在各類評優中取得好成績的“功利性”目的,就給每位幼兒制定同樣的目標,力圖實現全班“齊步走”,只要有幼兒達不到目標,就不免遭懲罰。

        當然,除了業務素質與師德問題,有的幼兒教師還可能把自身生活和工作中的壓力、不滿以及不良情緒以“軟暴力”形式轉嫁到幼兒身上。而這些“軟暴力”行為,如果教師自身并未真正意識到它的嚴重性,就會愈演愈烈。

        四、減少幼兒教育軟暴力的對策

        綜上所述,幼兒教育軟暴力現象的產生原因有多個方面,對策也很復雜,我僅從幼兒教師教育方式的角度提一些看法。

        1、樹立愛與寬容的教育理念

        有關專家認為,對教師的語言及行為進行規范與約束無疑是必要的,但這個外在的規范還需要教師真正樹立愛與寬容的教育理念,只有這種內在動力,才能把“軟暴力”從那些發霉的心靈中逐出。適當懲戒和表揚鼓勵一樣,都是教師實施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種手段,但懲戒的前提是讓孩子體驗到愛。兒童教育專家曹云昌博士表示,只有當孩子能夠體驗到你對他的愛時,你才可以實施懲戒,懲戒需要運用一定的教育技巧,不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懲戒的真正目的應該是讓孩子更加積極進取。當使用軟暴力的語言來要求他人時,得到的只能是不滿和怨恨,起不到交流的效果。

        2、與幼兒進行平靜、平等地交流

        如果教師發現自己經常使用軟暴力的方式來對待幼兒,可以思考一下自己本身的工作和生活中是否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如工作壓力過大,或教育方法不對頭等。當一個人處于壓力或困惑之中時,是很容易出現無意識暴力傾向。當我們面對幼兒時,要時時提醒自己克制情緒,要平靜、平等地與幼兒進行交流。自己的問題需要認真去處理,不能將孩子當成出氣筒。教師應謹慎地運用批評、懲罰等教育手段,以不傷害幼兒的自尊心、自信心為下限。大力提倡愉快教育、鼓勵教育、指導教育、協助教育、合作教育,以抑制專制教育。

        3、采用科學的“懲罰”方式

        第3篇:校園暴力的含義范文

        關鍵詞:校園愛情 情感教育 校園文化

        中圖分類號:G45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025

        愛情是在愛的基礎上產生的美好情感,向往與追求愛情是校園生活的一部分,然而,當今校園愛情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大學生戀愛動機不純,戀愛行為失范、戀愛道德感和戀愛責任感模糊等等,不僅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利于和諧校園的建設,而且也影響高校教育目的的實施,畢竟,健全的情感培養是素質教育的應有之義。

        1 校園愛情的含義與特性

        愛情以主體間的相互傾慕為基礎,是發自內心的真摯的情感,有特定的內容和性別要求,理想和責任是愛情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愛情是愛情的特例,有愛情的一般特性:自愿性、互愛性、專一性和熱烈持久性。不同的是校園愛情發生的特殊環境使校園愛情有一定的虛幻性,缺少現實的考慮。其次,在排遣寂寞和從眾心理影響下的校園愛情是苦澀的、不成熟的。再次,校園愛情“重愛輕情”,抱著嘗試的心態談戀愛,重視的是愛的感覺而輕視情感的升華。最后,校園愛情失卻了文化底蘊的含蓄和優雅。“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中華文化含蓄的愛情表達流傳下來很多,如今學生宿舍前,面對眾人高調的“我愛你”,表達的炫耀多于深情。校園愛情面對“表白門”,是模仿的結果。而校園文化呼喚的是“心有靈犀”的表達。

        2 校園愛情產生的原因

        校園愛情是普遍現象,尋求歸屬和愛的需要、促使個體成長發展是校園愛情的原動力。生理上的成熟產生的對異性的向往與愛慕,是愛情萌芽的原始動力。除基本的生理需求的因素外,還有以下現實因素的推動:

        2.1 情感替代

        首先,情感的空白。高中階段,學習的壓力、奮斗與期盼,使得愛情很少能公開進行。進入大學后,放下了曾經的重負,缺少奮斗的動力,隨之而來的空虛寂寞得不到有效的排解,在校園通俗文化的影響下,將情感付諸于愛情。

        其次,浪漫情感表達的渴求。大學生社會閱歷淺,受社會風俗的影響,編織校園童話的夢,希望遭遇浪漫的愛情。學習動力的弱化,自制力較弱,配上較充裕的自由時間,想象的浪漫適時地被造了出來。

        2.2 標簽效應

        校園愛情同樣有專一性和排他性,出于知性的限制,太多的校園愛情是貼上了標簽的結果。如果對校園愛情沒有及時的引導,學生不能恰當地理解男女之間的交往,就會把在一起的兩個人誤認成談戀愛,如此,表象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擴散,制造了談戀愛的事實。有些校園愛情就是這樣邁開第一步的。

        2.3 純粹的戀愛

        感覺主導的校園愛情,感情是重要的籌碼,為了戀愛而戀愛,因單純與幻想不能相互包容,感情在消磨喪盡。從眾式校園愛情者雖戀愛目的不同,分手卻不需要理由。享樂式愛情關注個體的感官感受,關注物質的充裕和情感的滿足,充分地享受當下的生活。部分學生或出于名利,或出于利益而談戀愛,當目的達到時,愛情也走到了盡頭。

        3 校園愛情帶來的問題

        多樣的愛情觀反映了學生對生活意義感性多于理性的思考。而健康的愛情能夠促進學業的進步和學生的健康成長。以愛情的名義進行的愛情,潛藏著種種矛盾和風險,影響著校園的安靜與和諧。

        3.1 戀愛受挫引發的暴力沖突

        愛情的至高無上是校園愛情常犯的錯誤,以為牢牢抓住愛情就抓住了生活的意義。如此抓得太緊,窒息了愛情,更是經受不了戀愛挫折帶來的打擊。

        經過多日的交談與耳鬢廝磨的戀愛者,戀愛的雙方已不再是往昔獨立的個體,雙方的交集或多或少還是有的,只不過,在未來的路上或是遇到更好的,或是空間距離的變化,或是雙方難以情投意合,于是,分手是在所難免的。相聚容易分手難,校園愛情引發的校園暴力沖突也是學校比較頭疼的事情。

        3.2 戀愛引發的同學間人際關系冷漠

        大學生求學一般遠離家鄉、父母和舊友。相對寬松的學業,加之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閑暇時間的增多,相應的也就增加了寂寞感。在從眾心理的作祟下,開始談戀愛消遣時光。對愛情的投入,漠視了周圍事物,分散了精力,浪費了時間,還影響了同學之間的交往。愛情的專一性固守了交往的領域,導致交往范圍窄,繼而進一步加劇了同學之間關系的冷漠。

        3.3 戀愛引起的沉重負擔

        戀愛需要物質的不斷投入,物質和情感的相應投入增加了戀愛的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是指已經付出切不可回收的成本。據此推理,時間金錢和精力都可稱為沉沒成本,情感的投入是不折不扣的沉沒成本。比如,你對一個人付出了愛,當你不愛這個人時,你能夠收回曾經付出的愛嗎?當然是不能的。

        校園愛情在消費主義觀念影響下成為奢侈品。用愛情來排解寂寞,應對無聊,強撐面子,愛情落于物的地位。愛情是奢侈品。甜蜜和浪漫是需要物質作為基礎,時間和情感的投入作為條件的。大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費依然需要父母提供,這在無形中增加了父母的負擔。由于校園愛情的缺乏現實的考慮,最后走向婚姻的幾率很低,這樣算來,數年感情和投入都將付出東流。對于當事人來說也算是個不小的打擊。不過,當愛情可以用金錢來衡量和購買時,愛情也就走向了滅亡。

        3.4 校園快餐式愛情的可憐

        一個“愛”字表明,你應該對對方很了解,有一定的依戀,并且有很多可談的事物。而情感在浮躁環境的熏陶下變得失去耐心,談戀愛跟著感覺走,有意或無意地簡化談戀愛的階段和過程。因此,一見鐘情可以作為戀愛的起點,但不能作為戀愛的結果或過程。

        校園愛情抱著偶遇的心態迅速開始,帶來的麻煩也很多,有被對方的架勢嚇到的,經過第三方協調解決問題的。也有稀里糊涂的,但始終認為是玩玩而已,殊不知這一玩玩,卻失卻了在同學心中美好的印象。而形式各異的愛情,滿足的是學生獵奇、好玩的心理,注定帶來的麻煩多且不會長久。

        3.5 校園愛情帶來的傷感

        首先,在不適合談戀愛的年齡過早地談起了戀愛,對當事的個人和家庭都是莫大的傷害。過早的戀愛,情感被對方牽制,不利于身心的全面發展。同時由于身心的不成熟,耐受挫折的能力差,產生的不健康情緒會導致身體的不適,心理上的苦悶與家長的不理解會造成早戀者心理的扭曲,也為今后的情感發展埋下隱患。

        其次,公開大膽的戀愛方式侵害了校園文化。“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其間的區別在于文化。大學生群體肩負著傳承文化,傳播精神文明的重任。大學生的身份要求其比普通的社會成員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因此,大學生群體應該對這種責任意識有清晰的認識。大學生責任意識的模糊,戀愛方式的大膽開放,不僅影響大學生的群體形象,而且對校園文化的建設起阻滯作用。

        戀愛作為生理和社會性需要,是表達與釋放情感,建立婚姻家庭的一環。中國的傳統文化重婉約含蓄的情感表達,崇尚含蓄會意之美。校園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一部分,理應繼承和傳播文化之美。校園戀愛文化不應世俗不堪,理應有自身文化的獨特之美。

        4 校園愛情的引導策略

        高校是傳承文化、培育人才的重要場所,理應重視對校園愛情的教育和引導,并采取措施合理疏導學生的戀愛問題,幫助學生完善和發展自我,樹立正確的婚戀觀。

        4.1 培養大學生主體的責任意識

        責任意識是意識到自己對他人或群體應承擔的責任或任務的自覺態度,培養有責任心的個體是教育的重要責任。校園愛情同樣需要道德感和責任感。培養學生責任心的過程中,學生既是教育對象,又是教育主體。在教育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才會在參與教育活動中不斷地提高認識,把培養主體意識作為自身的需要,從而增強責任心,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4.2 加強校園顯性和隱性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內容很多,大致分為顯性文化與隱性文化。顯性文化是在校園活動中體現出的文化因素,比如,學校行政原則與規章制度、文化長廊與公共設施等。隱性文化是學校繼承并傳承下的精神內涵,體現了學校獨特的辦學理念和師生生活智慧。隱性文化與顯性文化和諧相生,共同奠定學校德育的載體。因此,做好德育工作,應抓好學校的顯性與隱性文化建設。

        情感教育應貼近學生的生活,進行方式應多元化。首先,大學生的群體特點決定了大學生有獨特的思維,貼近學生的生活,了解學生才能對其進行有效的引導。其次,以學生為本,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婚戀觀。適時的、分階段的對學生進行婚戀知識教育,培養學生對婚戀的正當的快樂和痛苦的情感。最后,應把握好教育的“度”,過猶不及。過猶不及,孔子尚不認可,婚戀的倫理教育亦是如此。

        參考文獻:

        [1]王思斌.社會學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32.

        [2]亞里士多德.尼科馬克倫理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27-31.

        [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M].人民出版社,2003.

        第4篇:校園暴力的含義范文

        關鍵詞:自媒體;大學生;責任感;路徑

        一、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內涵

        社會責任感是指在一個特定的社會里,每個人在心里和感覺上對其他人的倫理關懷和義務,是一種道德義務。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屬于道德建設的范疇,當前我國的道德建設提出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承擔的責任。黨的十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其社會責任感的強弱對社會的和諧、國家的強盛以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興衰成敗有著重大的影響。

        大學生的責任感應當包括社會責任感和自我責任感。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指大學生對自我之外的他人和社會群體的社會責任感,體現大學生社會價值的實現。大學生的自我責任感是指大學生對自己在承擔自身發展的責任中作出的行為選擇、行為過程及后果是否符合內心需要而產生的情感體驗。自我責任感是社會責任感的前提和基礎,是對大學生個人價值的滿足。具體來說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可以概括為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

        近幾年,隨著高校信息化建設不斷推進和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快速普及,當今社會進入了話語權的平民時代。時展的動向賦予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新的含義:一是關懷社會的勇氣。自媒體時代,人與人的溫情逐步被符號、數字所代替,人們漸漸缺失主動去關心他人的勇氣。近幾年發生的校園暴力事件很大程度上是這一原因造成的。大學生需要關懷社會的勇氣,從而幫助其尋找生活的真諦,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促進社會和諧,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二是創新創業的精神。大學生仍處于一個學習鍛造的階段,只有把握當下,實現自我價值,才能更好地實現社會價值。自媒體時代,網絡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第一渠道,手機成為大學生上網“首選終端”;碎片化信息消費常態化,網絡依賴癥進一步加劇,缺少獨立閱讀和獨立思考的空間,學生創新能力缺乏。因此,大學生應該樹立科學的創新精神,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要勇于創新、敢于創業,積極投入到基礎科學文化的學習中去,主動深入到創新創業的實踐中去。三是積極實踐的能力。社會責任感是一種意識,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將責任意識轉化為責任行動,才能在實踐中領悟責任意識,從而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隨著平民話語權時代的到來,微公益在各大網絡平臺興起,這無形中也激發了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從義工、募捐、獻血這樣的小事做起,引導學生以己之力回報社會。

        二、自媒體思維的特點及其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工作的啟示

        (二)自媒體思維的特點

        1.主體概念突出

        當今網絡發展高度重視個體價值,人與人之間高效的互動是自媒體發展的主要趨勢。在自媒體時代,“集中統一的一刀切模式、自上而下的單向灌輸、簡單的命令說教形式逐漸被豐富多元化模式、雙向(多向)和直接交流(互動)以及圖文并茂、音視同期的多媒介并用的形式替代,一種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正在建立”。人不再只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也是信息的生產者、傳播者,而自媒體的發展則進一步滿足了人對主體性價值的追求。同時大學生對互聯網工具的依賴,使原有的傳播方式發生了變化,由大學生為代表的青年群體在信息傳播中所建立的新的工作、生活、溝通方式已經不可轉變,人們越來越重視自我觀點的表達。

        2.產品意識增強

        自媒體的發展將市場逐步細化,使得人們對于個性化產品的需求增加。更多的人們關注個性化產品需求而非產品數量,“私人訂制”越來越受人追捧。如支付寶、美拍等滿足個性需求的媒介平臺成為人們追崇的焦點。高校大學生作為一個精力充沛、思想活躍的群體,對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現象、信息都存在探索、思考的內在驅動,是傾向于“消費”滿足個性需求的教育方式。

        3.傳播廣泛迅猛

        自媒體傳播具有廣泛、便捷性。一旦產品所提供的服務超過了消費者的原始預期,就會給消費者帶來一種滿足感和體驗感。大量自媒體的病毒式傳播,就會形成對某一特定事物的大量數據,這就為大數據分析創造了條件。大學生是自媒體使用的主流人群,高校可以通過分析其使用媒介的信息數據,來加強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二)自媒體思維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啟示

        第5篇:校園暴力的含義范文

        關鍵詞:創新理念;網絡德育;價值觀念

        中圖分類號:G40-0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12013)09-124-02

        一、網絡德育的含義

        網絡德育是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國內有許多學者較早直接提出網絡德育(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命題,許多學者從不同的層面解釋了網絡德育。大致有如下三種:第一,網絡德育是指一定階級、政黨、社會團體,將其意識形態、思想觀念、道德準則等,通過網絡技術對網民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并形成體現一定社會和階級意志的思想道德社會實踐。第二,“網絡德育”不僅僅指“道德教育”,而是“大德育體系”下的德育,包括在網絡環境下的價值觀教育、道德教育、心理素質教育等內容。第三,網絡德育是根據教育學、傳播學原理和思想道德的理論,利用互聯網對計算機使用者進行的道德教育。

        針對上述網絡德育含義的表述,課題組認為,網絡德育是利用網絡進行的道德教育和針對網絡的道德教育。它屬于現代德育的范疇,是學校德育的延伸,是德育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對這一概念的內涵應從以下兩方面理解:

        1.網絡德育是利用網絡進行的道德教育。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2月31日,中國網民規模達到5.64億人,其中,手機網民數量為4.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2.1%。網民在性別、年齡、學歷、職業等方面存在不同的結構特征,青少年學生占26.7%。如何在虛擬網絡中開展道德教育。首先,利用互聯網本身在技術上實現的快捷、方便、廣泛、開放的特性,以及使用者自主性的獨有特點,創新德育工作內容和形式。其次,要正確認識網民的道德心理和在網絡環境下的學習心理。最后,要立足網絡廣泛性特點,造就具有廣泛性和普適性的德育客體,把所有網絡使用者都納入到網絡德育的對象范圍。

        2.網絡德育是針對網絡的道德教育。針對網絡進行的道德教育,就是要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手段、方式,使網民者在網絡中成為一個規矩的信息者和理性的信息接受者。為確保減少互聯網對青少年的不良影響,廣大德育工作者應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引導青少年理性看待互聯網匯聚的不同國家的文化和思想,以及在網絡中傳播來自西方的聲音和意識形態等豐富的網絡信息,去除糟粕,吸取精華。二是要充分利用網絡優與傳統媒體的德育載體:拓展德育時空,實施自我教育和隱性德育,增強德育的實效性和有效性,達到發揮網絡環境潛在的教育功能的目的。三是充分利用網絡特點,關注網民的發展,主動性調整和充實傳統德育內容,注重對網民的價值觀、國家意識、民族精神、傳統道德文化、心理健康和正確識別信息等教育與培養,使其符合信息社會要求的、具有道德選擇與判斷力的公民。

        二、創新網絡德育工作理念

        1.合理利用網絡資源優勢,主動進入網絡輿論陣地。互聯網在信息傳播時,具有信息量大、即時、便捷、互動等優勢,并已經成為人們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逐漸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重要陣地。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和創造網絡資源,主動進入網絡輿論陣地,為德育教育搭建一個良好的互動交流網絡平臺。一方面,學校等教育部門可以利用局域網絡資源優勢,建立德育教育的專門網站,開辟時事新聞、校園文化論壇、心理咨詢、法制宣傳、就業知識等板塊。組建網絡評論員隊伍,充分利用BBS、微博、微信平臺空間,適時監控、瀏覽網站、貼吧信息,搜集、整理學生在貼吧內反映的意見和建議,對不健康內容進行正面引導和疏導,對學生反映的有關問題及時報送有關單位答復和解決,讓德育網站和貼吧真正成為學生自由交流并有益于學習、生活的良好空間。另一方面,學校對學生自發創建的網絡交流空間提供技術支持,幫助學生創建富有特色的BBS、微博、微信等交流空間。學生可以利用這些交流空間,反映他們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和看到的問題,發表對某些事情的觀點、看法和建議,把學生創建的交流空間真正辦成一個有建設性的網絡空間平臺。

        2.開設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現代社會已步人手機時代,手機在給人們生活帶來極大方便的同時,也會成為有害或垃圾信息的傳播工具。因此,青少年在利用手機或網絡進行自我個性張揚時,會出現在理性認知和實際選擇上的背離。曾經發生的“職校門”、“扒衣門”等校園暴力“門事件”視頻,給人們又一次敲起了安全警鐘。針對這實際問題,學校應及時對教師進行新型媒介技術教育培訓,并將新型媒介素質指導教育引入課堂,幫助青少年成為新型媒介的主動使用者,正確有效地運用新型主流媒介,合理正當地表達自己的意愿和看法。因此,社會、教育機構和德育工作者要重視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

        第6篇:校園暴力的含義范文

        在校園中,隱性傷害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人為的對身體和精神所造成的傷害,另一種則是由于外在物質設施的不當而引起的身體或精神的傷害。本文中的隱性傷害主要是前者,即校園情境中由于教育方法、管理方式、措施的不完善或失當等引起的學生隱性人身傷害。

        這種傷害,由于不太明顯且發生效應較為遲滯,很容易被人們所忽視。但它往往對少年兒童脆弱的心靈造成無法估量的消極影響,有的甚至用一生的時間都無法彌補。

        隱性傷害:孩子心底最深的痛

        案例之一

        1998年,北京某學生因成績較差無法升學,父母應學校的要求去醫院為孩子開具了一張“中度智力低下”證明。不料學校很快將此公布開來,老師在課堂多次當眾侮辱學生是“弱智、”,其他學生也常以此來嘲笑、毆打該生,后來該學生被診斷患了精神分裂癥。學生父母向學校提起了賠償訴訟,要求學校為擅自泄露學生的個人隱私、造成其精神障礙一事承擔責任并賠償相應的經濟和精神損失。(張維平主編《中小學校學法用法案例評析》)

        案例之二

        某地一初中女生平時性格內向、自尊心強,有寫日記的習慣。一次課間偶然的機會,一女同學無意中發現其書包里的日記,好奇地翻看,并將日記中記錄其愛情心理活動的一段文字摘抄下來,匯報給了班主任。第二天,班主任老師將日記中的有關內容在全班同學面前朗讀出來,并斥責說考試在即卻不好好學習、作為女生不思檢點等。當該生失聲痛哭時,老師將此視為對自己的不尊重,說學生“要哭出去哭,知道要面子就別寫那樣的日記”。消息傳開,學校中到處有人對該生指指點點、說三道四,該生覺得再也無臉見人、前途無望,回家后服毒自殺。(張維平主編《中小學校學法用法案例評析》)

        這種較為極端的隱性傷害事件在全國各地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而造成的少年兒童自殺、精神失常等現象并不鮮見。但是,在現實學校生活中,少年兒童所受到的隱性傷害并不都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后果,而大多數只是在他們的心里投下了一絲陰影,其傷害何時會顯現,程度如何,卻沒有人能夠確切地知道。

        案例之三

        一位小學生因為寫錯了17個生字而被老師懲罰倒立30分鐘,此后幾天一直覺得頭疼、惡心,經常嘔吐,然而卻什么也不對家長說,怕的是老師加倍懲罰他。其母親這樣描述兒子的變化,“原來淘氣出了名,現在蔫的像變了個人,一個暑假都很少找伙伴玩,總愛躺著。”(《中國青年報》2000年9月7日)

        案例之四

        一位被確診患有精神分裂癥的少年在離開學校兩年后,仍然不想說學校的事,認為老有人欺負他,而當初在學校時,每次考試后倒著排名次的公布方式使他總是第一或第二。他的舊日同桌,另一位因成績較差而備受歧視的少年則坦言,老師曾找他及其父母做過工作,勸其轉學或棄學,以免影響班級的平均分。他承認,在學校里覺得很壓抑,并以“再去,我就要瘋了”的言語說服了父母,整整一年沒有去上學,老師也沒有再去找他。(《南方周末》2001年9月13日)

        正是由于這些傷害的“隱性”,使我們很難準確地估量它們會給這些成長中的稚嫩心靈帶來多大的危害。而當這些傷害引起人們的重視時,往往已經發生了非常嚴重的、難以逆轉的極端后果,對少年兒童的成長產生了惡劣的消極影響。也正是這種傷害效果發生的潛在性及凸顯的遲滯性,隱性傷害始終未能得到人們足夠的重視。

        校園生活本應充滿歡歌笑語,但對許多受到隱性傷害的孩子來說,卻可能成為可怕的夢魘。

        隱性傷害:當今校園中狀況究竟如何?

        2002年,由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政策與法律研究所勞凱聲教授和中國少年兒童中心副主任孫云曉共同主持完成的“當代中國少年兒童人身傷害問題研究”課題,對校園中少年兒童的隱性傷害進行了深入研究,在北京、上海、重慶、山西、山東、湖北、陜西、廣東、浙江、遼寧等10省市近6000名小學五年級至初中二年級在校生中進行的問卷調查,為我們認識校園隱性傷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事實和依據。

        這項研究認為,在學校制度中,許多強制性的制度、管理措施以及來自教師、同伴的行為和語言傷害,都給少年兒童的健康發展帶來了潛伏的危害。一旦時機成熟,就會構成隱性傷害。傷害的主要方式是不當教育懲戒及教師的心理懲罰、學生間的肆意侮辱等,包括老師或學生群體之間私下起外號,嘲諷、取笑學生的有關私人問題(如家庭背景、父母職業、個人缺陷或日常行為習慣等);向他人臉上吐唾沫、潑糞便、剝衣服等,強令他人從跨下爬過;在公共場合的懲罰或帶有示眾性質的體罰或變相體罰;對隱私的侵害,如侵入他人私人領域(書包、日記、通信、身體等)并予以公開宣揚,擅自公布他人隱私;校園暴力所帶來的不安全的校園情境,對學生人身安全的危險及威脅所造成的學生身心傷害……

        哪些孩子更容易受到傷害?

        相對于那些學習成績較好、上課表現較乖的學生而言,那些成績較差、上課時小動作較多、愛說話或者愛與老師對著干的學生更容易受到隱性傷害。因為老師責罰他們的頻率更多,力度更大。在一個以學業成績為首要衡量標準、以秩序為首要保證的校園情境中,這一類少年兒童始終處于弱勢地位。

        而性格內向、較為內斂、孤僻的少年兒童受到傷害的可能性更大,即使是同樣的傷害情境,這些孩子受到傷害也會比別人更深更重。調查顯示,有相當多的少年兒童(19.9%)在受到委屈或傷害時采取了“誰也不告訴或無人訴說”的應對策略。其中,中小城市的孩子多于大城市的孩子,男生多于女生,學習成績較差的孩子多于成績較好的。因為不想說或無處可說,而把委屈或傷害默默地埋藏在心底,久而久之,小小的心靈隱藏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也留下了一道道傷痕。他們將獨自啜飲痛苦,體驗心靈的孤寂和無人言說的痛楚。本不起眼的傷害,可能會在長期的積郁中逐漸壯大,對其心靈造成更大的傷害。

        少年兒童在學校中最怕什么?

        調查數據顯示,30.8%和29.5%的少年兒童最怕“老師批評或體罰”和“被人瞧不起”,其次是“考試”(19.4%),“被同學欺負”(11.3%)。

        “老師批評或體罰”是近年來反映較多的一種校園傷害事件,有如此多(三分之一)的學生懼怕老師的批評或體罰,已經使人感到那一棵棵稚嫩心靈上的重重傷痕。而調查還顯示,在學校中,經常有“被老師罰站罰跑”、“放學后被罰留校”、“被老師諷刺、挖苦、責罵”、“不讓進教室聽課”、“罰抄課文或作業多遍”、“被老師打”等經歷的學生,累加起來占學生總數的17.1%(平均為2.85%),偶然有此類經歷的學生平均為24.1%。害怕“老師批評或體罰”的學生,在中小城市、西部大城市和東部大城市分別為34.1%、32.7%和27.6%。

        調查還發現,處于12至15歲之間的少年兒童,明顯要面對更多的此類問題的困擾。說明這一年齡段的少年兒童更在意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也更容易體驗到此類傷害的存在。此外,女生中害怕“老師批評或體罰”的顯著高于男生。

        有29.5%的少年兒童最害怕“被人瞧不起”。而這種隱憂顯然不僅僅來自于自身的學習成績、日常表現、老師的態度等等。調查顯示,選項結果與居住地和父母學歷水平有明顯相關,城市少年兒童害怕“別人瞧不起”的遠高于縣鎮和鄉村,因而更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和認可;而隨著父母學歷水平的增高,少年兒童也更多地在意他人的目光。

        有19.4%的少年兒童最害怕“考試”。調查數據表明,無論大中小城市,還是縣鎮鄉村,無論男生、女生,在“考試”上均存在著較大的焦慮。這種焦慮情緒隨著少年兒童年齡的增長而有所加劇,也與學習成績形成了極其顯著的相關,學習成績越差,考試焦慮越大。這種對考試的恐懼和焦慮有不少來自父母對子女高期望的壓力,尤其以父母學歷水平不高的子女更顯著。

        校園欺負是近年來出現的一個較嚴重的世界性校園問題,往往直接導致少年兒童的身心傷害,并在一定程度上與校園暴力有所聯系。從11.3%的少年兒童最怕“被同學欺負”可以看出,欺侮現象在我國校園內不同程度的存在著,對少年兒童的心理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定的不良影響。

        目前學校中比較常見的幾種隱性傷害:

        ——教師的體罰或變相體罰類

        體罰是一種以有意識地造成學生身體的痛苦來制止和預防學生某些問題行為的懲罰方式,多以罰站、罰跑、罰抄課文或作業、放學后留校、打罵等為代表形式,在傳統教育中一直被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而被廣泛地使用。直到今天,盡管有關教育法規早已明確禁止對學生進行任何形式的體罰或變相體罰,但這種不良現象仍在全國范圍內有相當程度的存在。

        調查顯示,“經常”被老師罰站或罰跑的少年兒童占2.6%,“偶爾”有此類經歷的則高達37.7%,表明此類事件在我國中小學教育中比較普遍;“經常”和“偶然”放學后被罰留校的分別為2.8%和26.2%;“經常”和“偶然”被罰抄課文或作業多遍的分別高達4.4%和33.4%。此外,“被老師打”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體罰,調查數據證明,媒體時有報道的惡性體罰事件決非空穴來風,盡管與其他懲罰現象相比,“被老師打”的發生率要低得多(“經常”和“偶然”分別為1.5%和13.9%),但仍然應該引起教育界的足夠重視。

        ——教師的心理懲罰類

        這是一種并不以明顯的身體傷害為目的的懲罰方式,旨在對學生的心靈造成威懾,使他們不敢違背老師的任何規定。學校中的心理懲罰一般包括諷刺、挖苦、嘲笑、責罵,冷落、孤立、排斥,拒絕學生進教室聽課或學習,公開學生的個人隱私或秘密并加以宣傳、渲染,任意公布、肆意評說學生的考試成績等等。與體罰相比,心理懲罰給少年兒童的心靈造成的傷害更大,其影響也更深遠。

        調查顯示,有3.3%的少年兒童“經常”被老師諷刺、挖苦、責罵,“偶爾”有此類經歷的為23.4%;“經常”和“偶然”受到老師“不讓進教室聽課”懲罰的少年兒童分別為1.5%和10.6%。這與學生的年齡、性別和學習成績明顯相關,隨著年齡的增長,教師采取這些懲罰的頻數也日趨增高,有此類經歷的男生明顯多于女生,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多于成績好的;而受到老師諷刺、挖苦、責罵的城市學生要多于縣鎮和鄉村學生。

        研究認為,來自教師懲罰時的不當處理,如諷刺、挖苦學生,刻意貶低學生的智力、學習能力,給學生起一些侮辱性的、有損其自尊的綽號,使學生處于一種被輕視的無助狀態,往往會造成學生自我評價偏低或不正確,因而自暴自棄,有時可能走上違法犯罪的歧路。

        教師侵犯學生的隱私權在校園生活中,不少教師常出于好意,對學生的書包、日記及信件等進行監控,試圖掌握學生的最新發展動態,以便及時把不良苗頭扼殺在搖籃中。盡管如此,這種做法并不可取,在許多時候往往會造成學生的反感。而當教師將掌握的信息有意或無意地透露出來,則會對學生的心理造成沉重的壓力。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日記、信件以及個人秘密(如身心疾患、家庭經濟狀況、父母地位及其婚姻狀況等)應該給予充分的尊重,并為其保密。否則,就可能給少年兒童帶來傷害,有時還會造成極其惡劣的后果。本次調查的少年兒童中,自己的信件“經常”或“偶爾”“被老師私自翻看”的,分別占1.8%和6.6%。

        張榜公布成績“減負”以后,考試排名次逐漸被人們所揚棄,但調查發現,張榜公布成績這一現象仍在許多地區較為廣泛地存在著,甚至有成為排名次的替代品的危險。在被調查的少年兒童中,只有59.7%“從沒”經歷過張榜公布成績,而“經常”和“偶爾”經歷的分別高達15.3%和25%。其中,中小城市要高于大城市。調查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對學習成績的好壞就越敏感,對學校張榜公布成績的做法就越不滿。

        ——校園風氣類

        校園欺負在學校中,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現象并不少見。調查顯示,“經常”和“偶爾”有“高年級同學欺負低年級”經歷的學生分別為6.1%和32.5%。這種情況在城市、縣鎮和鄉村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其中,中小城市比較突出。與女生相比,男生更容易受到同伴的欺負;而父母學歷水平較低的少年兒童,受同伴欺負的可能性更高。

        起綽號調查顯示,分別有10.6%和31.4%的少年兒童“經常”和“偶爾”有“老師和同學給其他同學起難聽的外號”的經歷,說明這種現象在校園生活中并不少見,而城市顯著地高于縣鎮和鄉村。學習成績較好和較差的學生都有較多的此類經歷。

        ——由學習活動帶來的隱性傷害

        這類傷害往往是因為學習時間過長、課業負擔過重、老師和父母對少年兒童施加了過高的期望而造成的,如果少年兒童自己對自身也有較高的成就期待,就更容易產生隱性傷害。一些少年兒童因此而產生學習焦慮、考試焦慮、厭學情緒以及學校恐懼癥。

        專家評說

        隱性傷害形成原因

        參與此項課題研究的北京工業大學高教所王輝博士對隱性傷害的形成原因作了深入的分析:

        教育生活中的嚴重壓力在我們的教育中,學校并不是一個可以讓人身心無憂的地方。事實上,學校一直是一個令少年兒童又愛又恨的地方,那里有無窮的知識,有同齡的伙伴,有新鮮的事物,同時也有繁重的課業、無盡的煩惱。一旦進入學校,學習的壓力、紀律的束縛使孩子們原本童真的心靈充滿了壓力和煩惱,他們過早地開始感受到“苦”的含義。尤其是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學習成績(更嚴格地說是考試分數)和班級或學校名次,就成了學校領導、教師、家長和社會衡量他們學習是否努力,智力如何,個人可否造就的最終標準,一切都圍繞著以分數為中心的學習生活而無奈地旋轉。少年兒童也就無形中成了這種天翻地覆的學習生活中一只小小的陀螺,被外界眾多的壓力鞭打得無法停止轉動。同時,我們的教育與西方國家相比,更強調約束與服從,強調教師的主體性而非學生的自主性,強調秩序而非活力。往往就是在秩序井然、有條不紊的學校生活中,孩子的天真、活力、想像力、創造力卻被慢慢地消磨殆盡。

        教育過程中的不當教育方式在教育生活中,學生要面對無數次教師的教育,教師稍有不慎,就會給學生造成傷害。由于傳統上對師道尊嚴的推崇與敬畏,形成了許多教師潛意識中的惟我獨尊、容不下學生絲毫冒犯與違背的“一言堂”作風。不少教師喜歡那些順從聽話、唯唯諾諾的乖孩子和成績較好的學生,對不太順從、固執己見或成績較差的學生則不感興趣。不當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現為,使用體罰或濫用各種懲罰粗暴地處理各種學生的不良行為,對成績好壞不同的學生予以分類分別對待,使學生看不到教師懲罰的依據和標準,喪失對教師和學校的信任感。這種現象在我國中小學教育中仍有較大的市場。

        教師素質偏低,是造成當前體罰及變相體罰屢禁不止的不正常現象的一個方面,但同時,教師職業所帶來的“過勞”現象與此也密切相關。在有些時候,教師并不是存心去傷害學生,體罰事件只是在其身心極其疲憊的情況下,一種激情狀態的情緒宣泄與釋放。世界上沒有哪一種職業像教師這樣充滿了辛勞和挑戰,他們要隨時面對幾十個性情各異、活蹦亂跳的孩子,在承擔著繁重教學任務的同時,隨時準備處理學生在校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切問題。而在長期處于神經緊張、極度疲憊的身心狀態下,許多教師很難做到完全公正無私地對待每一個學生。

        學校教育中的“過度社會化”策略學校是少年兒童社會化的重要場所,學校教育為學生將來適應社會、參與社會而做準備。但在教育過程中,校長、教師常常自覺或不自覺的從學校秩序的穩定或便于管理等角度出發,采取一些不良的教育策略,從而產生了一些不應有的后果。這種現象就是少年兒童“過度社會化”,它使少年兒童缺乏自信與自尊,充滿無力感、挫敗感和負罪感,使他們為自己有悖于社會期待的言行或想法而敏感和不安,讓這些稚嫩的心靈早早套上了沉重的枷鎖。主要表現為:

        過于追求“盡善盡美”,苛求于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所犯的一些小過失,使學生總是無法得到成就感和自我滿足感,總是處于自我苛求之中。

        過于強調“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使學生“規矩有余,活力不足”,過早地社會化,成為“小大人”、“小老頭”。

        過于宣揚“與人為善”、和睦相處和忍讓,只教會了學生有一顆善良、容忍的心靈,卻忘記了教給他們自我保護的策略和能力,使他們喪失了與不良行為作斗爭的勇氣,絲毫不敢反抗外來的任何傷害。

        教師素質的低下與其自身的心理問題在我們的學校中,大多數教師是懷著一顆愛心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即使有時可能出現失誤,也是其無心之過。但不可否認的是,確有一些教師素質比較低,僅憑個人好惡對待學生,教育方式、方法簡單粗暴,肆意處罰學生,使學生對其充滿了厭惡和恐懼。此外,由于職業壓力較大,有相當一部分教師自身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在教育過程中往往因此而造成對學生的傷害。

        學生自身的心理素質與精神狀態許多研究者的調查均表明,少年兒童受到傷害的可能性與自身的某些因素之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瑞典科學家早在20世紀80年代研究發現,兒童中欺侮行為和受欺侮者的發生率較為穩定,小學男生一般約有10%涉及到欺侮行為,其中欺侮他人和受人欺侮者各占5%。受欺侮的兒童往往自尊心較差,在同伴中不太受歡迎、主觀適應性差、與同伴關系表現不良,其身體健康也比適應良好的兒童要差一些。在同樣的學校情境下情緒調節能力較差、心理素質偏低的學生更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傷害,而在同樣的傷害經歷中,心理素質較低的學生受到的隱性傷害更大。

        傳統文化的不良影響與熏染傳統教育所主張的“學而優”的觀念今天仍在教育生活中流行著,人們看重學富五車式的知識積累,而忽視了現代教育中應有的對“人”本身的關注。我們的教育仍把學生這一學習中的主體看做是被教育者、被矯正的對象,將教師這一學習中的輔助者視為教育活動的主宰者。少年兒童作為獨立的個體,作為不可侵犯的“人”所應享有的一切權利在校園中大多被削減或抹煞。

        如何面對少年兒童隱性傷害

        少年兒童隱性人身傷害是當前無法回避且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的問題。我們應該勇敢地面對現實,采取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減少少年兒童面臨隱性傷害的危險,真正為孩子創造一個健康、安全的成長環境。

        學校教育應該人性化教育是“人”的教育,應該尊重少年兒童作為“人”的權利和尊嚴,體現對“人”自身的關注,強調對“人”的發展的促進功能;確立教師和學生一樣都是教育中的“人”,是平等的教育活動參與者的觀念。學校制度安排和日常管理常規,都應該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作為“人”所應享有的一切權利,為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創造和諧、寬松的環境。應該推進教育教學方法和學校管理策略手段的變革,用更加具有“人情味兒”的管理手段來對待成長中的少年兒童,把他們當作獨立的、有自身尊嚴與權利的同等的“人”來教育和管理。教師在進行懲戒和批評教育時應該突出其教育性,注意采用合理的方式。

        防患于未然要針對隱性傷害的來源和成因,對學校教育中的一些弊端予以必要的改革,切實保護少年兒童的身心發展。目前應該采取的措施應包括:不斷提高教師素質,為其提供必要的心理輔導;開展適當的學生心理輔導,幫助學生正確面對傷害和挫折;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優化學校軟環境。學校和教師應努力營造民主平等的心理氛圍,在學校中倡導教學相長,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敢于向權威挑戰,敢于發表不同意見;慎用各種強迫命令、簡單生硬、粗涉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一視同仁,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

        第7篇:校園暴力的含義范文

        關鍵詞:個體;環境;行為;理性;理性抉擇能力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07)06-0000-00收稿日期:2006-04-04作者簡介:姚宜華(1980-),女,重慶人,中學二級教師,碩士,從事教育心理學研究;全(1966-),男,四川南充,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教學論研究。

        當前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期,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可是在文明的進程中,也出現了大量的非理性現象,如各種心理困惑、疾病、行為、校園暴力、高學歷自殺事件等。時代呼喚個體理性的對待自我、理性抉擇。在心理學大詞典中,理性的英文是rational ,即理性的、合理的、認知的。它的含義是:(1)與理由的應用有關,或意指理由的應用,也即推理的過程或合理的性質。(2)與正確或至少有理由認為是正當的活動有關;例如,一個合理的決定。(3)對一個有機體能夠從事高級心理活動的描述,通常把人稱之為(嚴格地說,也是詼諧地稱之為)理性動物。(4)指心智健全或神智清醒。(5)主要指在性質上與情緒相反,即認知的[1]。在西方哲學中,很多哲學家都談到理性和非理性,還形成了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在那里,理性指的是概念、判斷、推理的方式等高級認知,是條理化的、系統化的思維方式。非理性是與理性相對的靈感、本能、潛意識、直覺等情緒性體驗中的頓悟。在哲學中理性和非理性都具有其價值和功能,認為人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統一。在這里談到個體理性抉擇能力,理性不是一個哲學概念,取上述第二種解釋。個體理性抉擇能力指的是個體在面臨生活中的重大問題作出合理的決定。理性抉擇能力是個體重要的適應環境的能力和實現個體幸福的能力。下面將從經濟學、心理學、教育的角度思考個體理性決策能力。

        一、個體理性抉擇能力的經濟學思

        考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歸納出經濟學的十大原理。其中:人們面臨權衡取舍。這表明經濟學是研究資源稀缺條件下的選擇問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經濟學最重要的概念―――機會成本;理性人考慮邊際量。經濟學中最重要的分析方法―――邊際分析法;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經濟學分析的背景―――制度決定人們的行為,要用制度來引導和約束人們的行為[2]。

        這四條原理說明了如何研究個人的行為。個體組成整體。行為的主體是個人,個體是在資源稀缺的環境中必須作出抉擇,個人有作出選擇的自由,個體在選擇的同時也是放棄,人最求價值最大化,人的抉擇行為受到環境刺激的影響。同理,現代人在不確定的環境中,一生中有很多抉擇,個體如何抉擇,既個體理性抉擇能力影響著價值的實現程度。經濟學者把人的一切行為都看成是有目的的,每個決定都是一種選擇。薪古典經濟學認為人是理性的,人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這一理論假設遭到了新制度經濟學者的質疑,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理論,認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受到許多心理因素的制約。從經濟學者的“有限理性”中,有限理性計量模型的一般形式可表示為:F(x,y,z)=ax+by+cz+ε[3]上式是一個抽象的理論模型,它可以作為計量行為理性人(經濟人)實際有限理性程度的一般函數形式。其中X 表示認知能力,Y 表示環境不確定,Z 表示信息不完全,由于變量X、Y、Z 無法得到統計數據的支持,因而系數a、b、c 難以通過線性回歸來確定具體數值。不過,a、b、c 的權重通常會隨人力資本質量、信息、市場環境的變動而變動。至于隨機變量s ,則是泛指那些決定或影響行為理性(經濟)人有限理性發揮的不確定性變量,如體制和政策變動、心理因素、媒體報道、權威觀念、社會習俗,等等。從這一理論模型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一般說來,行為人的任何一項抉擇。都是在認知局限、環境不確定和信息不完全條件下作出的。首先,人在接受、存儲、檢索、處理信息及語言運用等方面的認知不足以影響到人的抉擇。其次,環境不確定,社會變化加速,也增加人作抉擇的難度,難于對變化的環境作出預測。此外,就是體制和政策變動、媒體報道、權威觀念、社會規范等會影響到人的心理,進而影響到人的抉擇。人的行為是不完全理性的,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

        二、個體理性抉擇能力的心理學思考

        心理學認為外因和內因對人都起著作用,環境是外因,是客觀因素,起著影響和制約作用;個體是內因,是主觀因素,起著主導作用。人是生理、文化、社會共同作用的結果。勒溫認為人的行為是環境和人共同作用的結果;文化心理學派認為人是環境的產物,個體所生活的環境是歷史的累積,歷史以文化的形式累積和傳承下來,影響著每個個體,同時,個體的時代環境,各種文化沖突和價值觀也影響著個體。人生活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國文化是集體主義文化,人們必然具有集體主義文化的人格特性。認知心理學認為人有認知偏好。認知偏好影響抉擇,抉擇的選擇偏好具有可變性。當前主要有三類不同取向的解釋,第一類觀點以效用概念為核心,分析了評價模式和效用折扣對選擇偏好的影響。第二類觀點以心理表征概念為基礎,分別提出了建構水平和表征差別對選擇偏好的影響。第三類觀點以聯結和人工神經網絡概念為要素,分別探討了心理場距離和規避損失偏向對選擇偏好的影響。[4]注意參與認知過程,注意具有選擇性和集中性的特定,即選擇一部分信息和排除一部分信息,注意具有偏好。在對面臨的情景進行評價時不同個體的評價不同。研究表明,編碼與評價階段對偏好的影響更顯著[5]。個體對生活中面臨的重大問題往往是在模糊情景下作出的。關于模糊折扣的基本心理過程,一種假設是,如果完全根據模糊信息作決策,一方面可能會造成認知負荷過重,另一方面,可能會把錯誤信息作為正確信息,而且很難證明所作決策的正確性。因此人們往往對模糊信息的效用打折扣[6]。此外,作抉擇需要人多方面的能力,特別受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實踐經驗、知覺特點的影響,個體認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個體對信息的接受、編碼、選取、分析、使用等處理能力。神經科學研究認為情緒影響人的抉擇能力。情緒干擾人的認知,特別是在應急狀態下,負責情緒管理的大腦邊緣系統和下丘腦活動劇烈,產生生理反應變化、情緒體驗和心理反應。研究表明,人們經常缺乏自制,目光短淺,害怕失敗而反應過激[7]。過于悲觀,往往容易自卑,自我估計偏低,對環境刺激被動反應,甚至是不作出反應,人在憤怒、絕望、沮喪時常表現注意力不集中、思維中斷、記憶不佳,難以進行理性抉擇。而過于樂觀,往往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對環境估計不足,往往把人生理想化,容易輕率作出決定,從而影響作出理性的抉擇。

        三、個體理性抉擇能力的教育思

        考從經濟學研究人如何行為的四大原理和有限理性理論,文化心理學派、認知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等心理學研究成果,分析了個體的理受到生存的環境、個體認知能力、不良情緒以及文化人格的制約,環境的不穩定性因素增加了個體理性抉擇的難度。人的一生面臨很多抉擇,個體理性抉擇能力是人實現價值最大化的關鍵。作為教育,最終也要是教會個體在認識社會的基礎上利用各種社會資源進行重大抉擇,從而適應個體所處的時代。對如何培養個體理性抉擇能力,作了如下的思考:(一)塑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人受生活的環境文化所影響。文化包括了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作為社會,要給人們創造盡可能多的物質財富,實現資源最優化配置;同時要加強輿論監督、引導人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追求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統一;在制度上,要不斷創新,通過制度的規范化、形成一個有序、高效的運行環境。從而制約、引導、激勵個體理性抉擇。(二)環境只是外因,真正影響個體理性抉擇能力的是個體本身。因此教育更要針對制約個體理性抉擇能力的個體自身因素進行培養。1.培養個體認知能力。認識能力,具體的就是認識周圍世界的能力,學習不能僅僅是知識的學習,個體應該了解社會的形勢、發展動態,對變化的社會保持敏感;認識自我的能力,正確的評價自己,根據自己的需求取向和環境,給自己合理定位,作出抉擇;科學的處理信息的能力,即準確的感知信息、篩選信息、使用信息,學會科學的思維,進行批判思維的能力,從而提升個體實力,增強個體在社會中的生存力和生活能力。2.培養個體調控力。學習情緒管理,認識到不良情緒的負面影響,在負面情緒出現時,先調節個體情緒,暫時不做決定,然后讓理智占上風,冷靜的思考后作出抉擇。另外,要提高個體抗挫折的能力,要讓個體保持一個良好的心境。3.培養個體責任意識,能夠和敢于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我如果選擇了我所做的一切,就必須對所選擇的事情負責任[8]現代社會復雜多變,我們生活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選擇更多,困惑也多,在選擇的時候也意味著放棄,我們要對作出的選擇負責。勇于承擔責任,踐行義務,對自己的抉擇,哪怕是錯誤的抉擇,都要敢于承擔后果。學會做一個能明確自身責任和敢于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的人。4.培養個體的適應力。“適應力是指人們應對、對付環境變化并與之保持平衡(調和)的一種心力。[9]”外界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它們都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個體要生存、生活下去并獲得發展,就必須善于適應多種多樣的變化,特別是社會的急劇變化。“它包括改變自我和改變環境兩個方面。[10]”個體要積極主動的適應環境的變化,做到有理想、有信念、自尊、自愛、樂觀、進取,并對外界和自身保持開放。在變化的環境中,個體要么適應環境、要么選擇環境、要么塑造環境。

        參考文獻:

        [1][美]阿瑟?S?雷伯.李伯黍,等,譯.心理學詞典[K].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693.

        [2][美]曼昆.梁小民,譯.經濟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5~9.

        [3]何大安.行為經濟人有限理性的實現程度[J].中國社會科學,2004(4):95.

        [4][6]李艾麗莎,張慶林.決策選擇的研究偏好述評[J].心理科學研究進展,2006:14.

        [5]李艾麗莎,張慶林.決策選擇的研究偏好述評[J].心理科學研究進展,2006:14.

        [7]By Peter Coy?王金波,譯.神經經濟學的研究可能顛覆理性決策的觀念[J].科技英語學習,2005(9):10~13.

        第8篇:校園暴力的含義范文

        這個暑期,您不妨和孩子一起操練起來,從現在開始改變,練就“七十二般變化”的真本領,順利跨越幼小銜接過渡期。

        多方位跟進做好入學準備

        入學準備是指學齡前兒童為了能夠從即將開始的正規學校教育中受益所需要具備的各種關鍵特征或基礎條件。進入小學后,孩子就會遇到許多新的問題,如獨立處理各種事情、與同伴友好相處、掌握與遵守規則、在較長的課堂時間內保持注意力、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等。但并非每個孩子在各方面都做好了適應學校生活的準備。國外研究發現大約16%至35%的適齡學前兒童尚未達到必要的準備狀態。由于起點上的差距,這部分孩子在未來的學校生活中面臨著更高的發展風險。同時國外研究實踐證明,對入學準備不良的兒童的及早識別和及早干預,能有效地提高孩子入學后的學校適應程度,降低孩子的發展風險。在此,建議您不妨這樣來幫助孩子。

        1 入學的心理準備

        了解學校生活是入學前家長所需要做的重要工作之一,您不妨:

        到學校參觀讓孩子親身感受一下學校里良好的課堂秩序和學習氛圍,如小學生回答老師提出問題時的語言表達方式,以及一年級小學生要達到怎樣的能寫會算的要求,這樣會使孩子對學校和小學生活產生向往和羨慕的心情,從而渴望自己也能成為一名小學生。同時欣賞校園環境,認識教學區、生活區、活動區,使孩子及早熟悉校園生活,并進行簡單的愛護花草樹木及學校公共設施的教育。

        請大孩子講學校生活暢談學校好玩的地方、學習的樂趣、老師的要求、課堂紀律、作業規范、伙伴交流等,言語之中可充滿懷念、自豪之情,使孩子能提前對此有一定的了解,并激發孩子內心熱愛學校、向往學校的情感。

        模仿游戲家長可以組織孩子和小伙伴一起模仿上課的游戲,分別扮演老師、學生,讓孩子在游戲中不知不覺地熟悉課堂學習生活,學會基本的課堂常規,如怎么坐、怎么站、怎么舉手、用多大音量回答問題以及基本禮貌用語等。這些能培養孩子適應小學集體生活的能力,并讓孩子對加入新學校、新群體有良好的心理適應性。

        2 安全教育的準備

        安全是孩子上學最需注意的事項。近年來學生安全事故的頻繁發生表明:及早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是入學準備的重要內容之一。

        課間安全小學的活動器械大多高而大,場地硬、學生多,老師也不可能隨時呵護在學生左右,所以一定要及早吩咐孩子課間活動時要守秩序,不推擠、不瘋跑。

        接送安全一般小學都規定家長在距校門50米處接送孩子,所以家長要事先同孩子約好接送地點,囑咐孩子家長沒來時原地等待,不亂跑、不跟別人走,去同學家一定要事先同家長商量。

        上學、放學路上安全家長提前帶孩子前往學校幾次,每次都重復講關鍵地點、路標及安全注意事項,教育孩子注意避讓車輛,牢記“放學就回家,不和陌生人講話”等安全常識問題。

        飲食衛生安全教育孩子不買小攤上色澤過于鮮亮或臨近保質期的不安全食品,飯前便后一定要洗手,只用自己的杯子喝水,注意用眼衛生,手臟就別亂揉眼睛等。

        身體安全褲衩和背心覆蓋的地方任何人不得冒犯;盡量不和淘氣的孩子玩耍、打鬧,以免傷及身體。

        溫馨提示

        為以防萬一,最好給孩子準備一張IP電話卡(或配備學生手機)并教給他使用方法,便于及時和父母取得聯系;在孩子書包某個隱蔽角落裝點零錢,藏在只有孩子自己知道的地方,經常檢查是否還在,用于防止壞人劫持或遇到高年級校園暴力時的“救命錢”,嚴禁孩子在非緊急時使用。

        3 家庭學習環境的準備

        孩子上學后,家庭就成為孩子課后學習的重要場所之一,家庭學習環境的準備也是一項重要內容:

        給孩子提供一個固定的學習地點孩子在學校里有固定的座位,在座位上的任務就是學習;在家里,孩子也應當有個固定的地方學習,它的作用主要是在于形成一種學習的地點定向。就是說,每當孩子在習慣的地方坐下來,便條件反射般地想到學習,猶如醫生走進病房,科學家走進實驗室,即刻來了精神一樣,心理學上叫地點動力定型。所以,家長要為孩子騰出一個用來讀書、做功課的專門位置,給孩子準備獨立的學習小空間:可以是房間的一個角落或單獨一個房間,重在安靜、整潔。

        為孩子準備適宜的桌椅椅子的高度一般以孩子的雙腳能平放地面為宜;桌子的高度應正好在孩子坐下后的心窩位置;桌面別太小,因為現在書的開本都比較大;桌面忌用易使注意力降低的淺色或亮麗色,最好選擇深色桌面,或給桌面鋪上墨綠色的臺布;桌子的位置最好面對著墻擺放,墻上不要有任何容易引起孩子分心的貼畫;桌子左側是窗戶,以保證自然左側采光,同時窗戶最好貼上一層透光但不透明的膜,保證他看不到外面的景色與活動。

        為孩子選擇適合的光源一般建議多用光線柔和的磨沙白熾燈;亮度為15或25瓦(太亮了會產生眩光,使得瞳孔收縮、眼睛疲勞度增加、學習效率降低);采光方向必須是正左側取光(前面會產生反射光,眩目);光源的高度應該與孩子的臉等高;燈臂應可調整,開關要安全、方便。

        為孩子買個專用的書柜這樣可以方便孩子把書籍有條理地存放,便于隨時查找和使用。在給孩子布置學習小空間、購買新書包、學習用具、生活用品時,最好讓孩子也參與進來,鼓勵孩子自己出主意、發表意見,讓他感受到“要上學了”的喜悅。

        給孩子良好的學習興趣熏陶家長的學習興趣和家庭的學習氛圍,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興趣,也關系到孩子的學習效果。孩子生長在充滿學習氣氛的環境中,很容易萌發一種自發學習的需要,并形成千金難買的自覺學習的行為。所以家長應率先熱愛學習,形成家風,以自己的言行熏陶子女。

        4 良好行為習慣的準備

        初入小學,是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家長不能掉以輕心。

        生活習慣 孩子的生活習慣在小學低年級就形成了,而一旦形成壞習慣,以后如果不給予特別的糾正,就很難有大的改進。低年級的學習習慣又往往是從孩子的生活習慣遷移而來的,所以好的生活習慣和自理能力的培養,是上學前就要開始準備的,如遵守作息常規,愛護書籍與文具,會自己整理和準備學習用具等。

        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學習時的專心與認真、及時復習與鞏固、獨立完成學習任務、正確閱讀與書寫、如正確的握筆姿勢和看書、寫字姿勢等。

        鍛煉習慣 小學一年級的體育達標項目包括50米跑、2×25米往返跑、立定跳遠、投沙包、坐位體前屈、跳繩、踢毽子等。家長要注意及早做準備,指導孩子學會跑步、跳繩等的運動技巧。

        溫馨提示

        小學教育和幼兒園教育的重點是不同的。學齡前孩子的學習活動多以游戲為主,是自愿參加的帶有趣味性和娛樂性的活動;小學生的學習是孩子在教師指導下自覺努力學習系統知識和技能的活動,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小學生不僅要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而且有時要學習自己雖然不感興趣但也必須學習的內容。

        5 入學的身體生理準備

        少在開學前一周 家長要幫助孩子恢復正常規律的生活,確保孩子用健康的身體、飽滿的精神迎接開學。

        由于小學通常不安排早餐,如果不吃或吃不好早餐,孩子一般在上午第二節課時就會進入低血糖階段,這會嚴重影響大腦的能量供應,導致孩子的智力下降和思維遲鈍。而學校又多把語文、數學、外語等認知類的主要課程安排在上午,所以孩子不吃早飯就會嚴重影響學習。

        另外,上小學之后也沒有了午休,孩子每天由兩次睡眠變為一次睡眠,大腦從早晨開始要持續工作十多個小時才能休息,所以孩子必須學會休息并且休息得好,才能恢復體力、智力,消除疲勞。

        建議家長入學兩周前 就要每天堅持讓孩子早睡早起,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開學的一至兩周內,孩子由于要適應新環境、適應緊張的學校生活,極容易上火,所以飲食方面家長也要注意提前調整好;當孩子入學壓力釋放,生病現象也隨之進入高峰期,家長到時也要注意及早預防。

        6 信息檔案和生活用品準備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準備入學信息檔案身體基本信息、家庭聯絡方式、有無特殊疾病史、有無過敏體質或有無過敏食物、肢體運動能力和藝術特長情況等等。這個檔案可以幫助老師盡快了解孩子,讓老師看到家長對孩子的重視,以及家校共育的希望,使家校溝通有良好的開端。同時,它還可以幫助孩子了解自己、介紹自己。

        除了學習用品外,還需要準備一些生活用品給孩子準備一個保溫的水壺或帶蓋的水杯;室內外溫差大的時候,還應該給孩子準備一件馬甲或外套;孩子的衣兜里要裝包手紙;如果孩子中午在學校吃營養配餐,最好為孩子準備個“飯兜”,里面裝小餐布、勺子等。

        總是,家長要及早為孩子的幼小過渡做好充分準備,使孩子學會學習、學會交往、學會休息、學會做人、學會生存。

        (錢志亮中國家庭教育學會理事,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

        語文

        分科目輔導

        提高學習適應性

        對于提前讓孩子學習小學知識這一點是有爭議的,這里嘗試給出一些內容是希望能幫助工作繁忙的家長在暑期有針對性地讓孩子接觸一些學習技巧,學習一些簡單的知識,使孩子更快、更好地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生活。下面讓我們先來熟悉一下小學一年級第一學期主要課程的內容要求,再結合孩子的教育發展情況有針對性地給孩子一些學習適應性指導吧!請牢記要尊重孩子個體發展的客觀規律,因材施教哦!

        語文

        第一學期課程內容的主要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使他們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在學習中,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學思想方法的啟蒙教育,培育學生的創造力,培養愛美的情趣,發展健康的個性,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孩子需要掌握的主要內容

        漢語拼音:學會漢語拼音,能讀準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準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能借助漢語拼音識字、正音、學說普通話。

        識字與寫字: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認識常用漢字400個,會寫100個。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能按筆順規則寫字。字寫得正確、端正、整潔。初步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

        閱讀:喜歡閱讀和感受閱讀的樂趣。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對讀物中感興趣的內容,樂于與他人交流。

        口語交際:學說普通話,逐步養成說普通話的習慣。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能與別人交談,做到自然大方、有禮貌。有表達的信心。積極參加口語交際,踴躍發表自己的意見。

        家長可以提前做的工作

        教孩子養成正確用筆的書寫習慣,初步教孩子識讀拼音字母和練習書寫筆順。拼音學習是孩子早期教育中的一個難點,不少孩子由于不能很好地掌握,結果給入小學后的拼音學習帶來困難。在此專門提供一些方法指導,希望有助于孩子攻克這一難關。

        一般,教孩子初學拼音可分5個階段進行

        背圣母:目的是教會孩子快速、正確地按順序背出21個聲母。如能編成兒歌,學習效果會更好。方法如下:

        父母:“今天我們要學8個拼音字母,下面跟我念前4個:“b、p、m、f。”

        孩子:“b、p、m、f。”……反復跟讀四遍,父母讓孩子獨自再念一遍后,就可以教下一組聲母了。

        等孩子學會念這8個聲母之后,父母應要求他將剛才學習的內容連起來讀一遍。當孩子能順溜地讀出“b、p、m、f、d、t、n、l”后,這8個聲母才能算學完。但在接下去的每次“教新課”時,父母要掌握一個原則一一溫故而知新。直到孩子能快速而正確地把21個聲母按順序背誦下來為止。

        圣母的認、寫階段:目的是教會孩子認識和學寫21個聲母。方法如下:

        父母:“你會念21個聲母了,但是它們是什么樣子的呢?今天我們要認識并學寫它們。b、p、m、f,這4個拼音字母。你喜歡哪一個?”

        孩子:

        “p。”

        父母:“你看看‘p’像什么呀?”

        孩子:“像倒過來的‘9’,像一面小旗……”

        讓孩子說出拼音字母像何物,是為了加深孩子對拼音字母的印象,加強記憶效果。一定要讓孩子自己說出像什么,如果孩子一時說不出,就要不斷啟發他。

        學寫時,讓孩子仿照父母的書寫順序,先用手指比劃空氣學習,然后再讓孩子拿起筆在紙上寫兩遍。同時,父母要注意孩子的寫法,如果錯了,要及時糾正。等孩子寫好后,父母應讓孩子重復多寫幾遍,加深記憶后再繼續教以下的拼音字母。

        如果孩子想不起來某個拼音字母如何寫,父母可以提示孩子,但最好要讓孩子自己想出來。例如孩子想不起“b”,父母就可以這樣提示:“‘b’是第3個學的拼音字母,你不是說它像數字‘6’嗎?”

        其他的字母也用同樣的方法教。每天教3個,或隔一天教3個新的,這樣分7次,半個月左右就能教完。有些孩子學得較快,父母也可以一天多教幾個,但要根據孩子的個人情況來決定。最好是在孩子掌握了剛教的拼音字母后,再教新的。

        但韻母的學習:目的是教會孩子寫a、o、e、i、u、ú,這6個韻母。

        教學方法如聲母的教法,第一步先學習背韻母,然后再進行認和寫。

        單韻母學完后,需要用兩三天復習,然后再進行下一階段的學習。可以同時學習聲調,記住四個聲調的模樣:一聲平著走,二聲上坡了,三聲轉個彎,四聲下坡了。讓孩子用事先準備好的卡片寫好帶聲調的單韻母,再打亂順序把它們讀出來。

        雙韻母的學習:目的是教會孩子認讀寫ai、ei、ao、ou、ua、uo、ia、ie、ue、an、en、in、un,這13個雙韻母。方法也是分批讓孩子學念雙韻母的發音并記住,學完幾個雙韻母后,要抓緊時間復習。如果孩子能念出來,父母可以再用同樣的方法教后面未學到的韻母。

        拼讀訓練:目的是教孩子拼讀用的方法。

        字的發音是由聲母與韻母在一起拼讀出來的,父母可以先舉幾個例子讓孩子進行拼讀模仿,然后再讓孩子練習自主拼讀。如找出“m”、“p”、“f”、“q”中哪一個與“a”拼成“媽”,這時父母要注意聽孩子的拼讀,發現錯誤應立即糾正。

        溫馨提示

        父母利用上述的方法教孩子簡單的拼音字母和拼讀方法,難度不大,孩子也易于接受。當孩子掌握了一定數量的字和詞之后,不妨與他們多進行簡單的閱讀練習和造句,這對今后的學有益處。

        數學

        第一學期課程內容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數感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學習習慣、合作與交流能力等方面的培養,讓孩子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鼓勵孩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自己有用的知識,初步了解一定的學習方法和思考方式。孩子需要掌握的主要內容

        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的物體的個數,會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會讀、寫0至20各數。

        初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和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初步知道加法和減法的關系,比較熟練地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認識符號“=”、“”,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體驗“比”的方法。

        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

        初步了解分類的方法。會進行簡單的分類。

        結合日常作息時間。學會認讀整時、半時、記時方法。體驗時間的長短。

        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家長可以提前做的工作

        家長要注意以游戲活動為主幫孩子進行暑期數學的學習和復習。

        培養和鞏固孩子的數學興趣。游戲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通過學玩結合,孩子的知識和良好習慣能進一步得以增長和鞏固。如20以內數的認、讀、寫活動,讓孩子玩猜數、對口令、卡牌接龍等游戲,加深數感,讓孩子邊玩邊熟練加減法的正確計算。

        問題要靈活多樣,能激起孩子的思考。孩子很容易厭煩單純的題海練習:3+7等于多少?8+2呢?他們會覺得數學沒有興趣。但如果這時反過來編題:哪兩個數相加得10?這樣的算式共有幾個?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尋找,效果就會不一樣。當孩子找到:0+10,1+9,2+8,3+7……10+0這一規律后,再提出哪兩個數的和等于11?這樣的式子共有幾個?諸如此類的問題,可以培養孩子探索數學規律的能力和逆向思考的能力。

        題目要能結合生活,讓孩子豐富生活知識。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里和孩子學數學。比如在上樓梯的時候,讓孩子觀察樓梯的級數,每踏一步就數數字“1、2、3……”生活中隨時給孩子練習運用時間概念的機會,如對孩子說,“20分鐘后我們就要出發了,你幫忙看一下時間啊!”

        能動手操作的題,不要馬上給答案,要讓孩子去作、體驗、領悟。如家長問孩子:一張長方形的紙片有4個角,剪去1個角,還剩幾個角?如果孩子脫口而出3個(或5個)角,那這時家長不要告訴孩子答案,而是要孩子親手去剪一剪。一剪發現有5個角,那繼續剪,看能不能剪出3個?讓孩子積極地想、愉快地做,就能激發學習興趣,達到培養數學思維能力的目的。

        溫馨提示

        數學知識是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的。家長可以主動結合一些生活情境,讓孩子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如去超市購物時簡單的物品件數和價格計算等。

        英語

        第一學期課程內容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從小接觸英語,感受英語。通過模仿、表演、游戲、做事等各種生動有趣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興趣,并逐步熟悉英語學習的過程,了解英語學習的方法,從而形成對英語課程的初步感性認識和積極學習的態度。

        孩子需要掌握的主要內容

        逐漸形成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愛好,培養在真實環境中使用英語進行活動的積極性。

        能運用英語在日常生活和課堂情景中與老師和同學進行初步交際,如問候他人,家庭和朋友的簡單消息。

        能參加運用英語組織和開展的日常課堂教學和生活游戲,及其他的課內外活動。

        能聽懂簡單的指令并作出適當的反應,能讀懂簡單的配圖小故事,進行口頭描述,唱一些英語歌曲,背一些小詩和歌謠。

        掌握良好的學習英語的基本方法,形成英語學習的自覺性,并通過英語學習獲得更多的知識。

        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掌握基本的英語交際禮貌策略,全面提高綜合素質。

        樂于了解英語國家兒童的興趣愛好,以及外國人的一般風俗習慣。家長可以提前做的T作

        并不是家長英語不好,就沒有辦法指導孩子,創設環境和孩子一起學,讓孩子體會到學習英語的樂趣,做他的最佳學習同伴,可能效果會更好。像下班回家坐車、坐地鐵、開車的那段時間,都可以利用起來,想想跟孩子玩什么英語游戲或與孩子進行英語對話。每天花15分鐘到20分鐘的時間,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此外,市場上有很多適合學齡前孩子的音像材料,網絡上也有不少兒童英語學習的視頻和動畫資源,暑期可以放給孩子聽,讓孩子聽讀和模仿。再比如,講故事時,在故事里穿插一些英語單詞,日常對話也可用中英文結合來表達,如“來洗洗hands,洗洗face”。家里還可以貼上一些有英語單詞的畫,不定期根據學習的內容而更換。這些都能讓孩子在家里每天都習慣聽到、看到和應用到自己熟悉的英語。

        利用游戲引導孩子在玩中學

        說說、聽聽、做做。孩子玩球時,你可以讓孩子邊拍球邊用英語數數,這樣既玩了球,又復習了數字,一舉兩得。又如在學習身體器官的詞匯時,可做觸摸游戲,即家長發指令,孩子做動作的同時重復身體部位的名稱。如家長說:“Touch your mouth”孩子邊指自己的嘴巴,邊說:“Mouth,mouth,this is my mouth(嘴巴,嘴巴,這是我的嘴巴)”這樣既鍛煉了孩子的聽力,又加深了記憶。或者在吃飯的時候全家人一起玩“食物單詞大比拼”,所有人輪著說一種動物或食物的單詞。

        演演、唱唱、畫畫。在學animal(動物)時,孩子可以適時地學唱一些英語歌曲,或者自編自演動物角色的小短劇。在學習hot\cold\rainy\windy等表示天氣情況的單詞的同時,可用簡單的圖畫來表示單詞的意思。如:戴草帽或搖扇子表示hot,打傘或穿雨衣表示rainy……通過這一系列活動,可以讓孩子在頭腦中將英語與情境聯系起來,既可以調動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提高詞匯量,又可以增強語言表達和應用的能力,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讓孩子多用英語交流和問候。網絡上的“少兒英語”聊天室,可以作為孩子練習英語的一個平臺。家長平時也可以收集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語句,和孩子反復操練,直至脫口而出。比如父母說:“What’s for breakfast(早飯吃什么)?”孩子說:“Eggs,milk and bread(雞蛋、牛奶和面包)”或是說出中文,讓孩子翻譯成英文。也可以在碰到孩子已識記過的單詞后,多問孩子:“這個用英語怎么說?”

        溫馨提示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午夜福利小视频免费国产 | 综合视频中文字幕 | 在线观看国产99 | 在线视频中文字幕久热 | 日韩在线免费视频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