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美麗鄉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范文

        美麗鄉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美麗鄉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美麗鄉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第1篇:美麗鄉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范文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全縣美麗鄉村建設如火如荼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全面鋪開,城鄉面貌煥然一新。為貫徹落實縣委縣政府關于美麗鄉村建設幫扶文件精神,縣供銷社積極履行幫扶職責,積極推動鄉村袁家組美麗鄉村幫扶工作,將美麗鄉村建設幫扶和鄉巷口村脫貧攻堅駐點幫扶同步研究、同步落實、同步幫扶,取得了良好的幫扶成效。現將一年來我單位美麗鄉村建設幫扶工作總結如下:

        一、主要幫扶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

        縣供銷社高度重視,精心安排,在年初工作分工中,明確一名鄉鎮工作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的副科級領導分管美麗鄉村建設駐點幫扶工作,配齊配強幫扶人員,成立了縣供銷社美麗鄉村建設駐點幫扶工作組,組長由縣供銷社主任(下半年由主任)同志擔任,副組長由縣供銷社副主任科員同志擔任,工作人員由、等組成,積極參與幫扶美麗鄉村建設;同時將美麗鄉村建設幫扶和扶貧攻堅幫扶同步研究、同步落實、同步幫扶。

        (二)深入村組抓幫扶。

        駐點幫扶工作組經常性到村組進行調查和幫扶,了解幫扶村點的實際情況,認真聽取村兩委干部、村理事會成員和廣大村民的意見和建議,結合鄉茶香特色小組建設定位,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議,深入分析美麗鄉村建設中在的困難和問題,幫助村點切實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三)積極落實幫扶資金。

        在縣供銷社財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擠出2萬元自有資金進行美麗鄉村建設幫扶。全部用于村美麗鄉村建設村點雨污分流和沿江公園打造等工程。

        二、駐點幫扶工作成效

        村袁家組是鄉圩鎮所在地,人口密集,是全鄉的經濟中心。一年來,在鄉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村兩委干部、理事會的辛勤努力和縣供銷社的駐點幫扶下,袁家組村集中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完善下水道建設,實施“雨污分流”,避免河水受污染,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實施道路“白改黑”工程,改善居民出行條件;打造沿江游步道和休閑廣場,方便全鄉群眾休閑娛樂。扎實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集中時間和人員進行陳年垃圾整治活動,聘用貧困戶為村組保潔員,建立長效管護隊伍,實施常態化保潔,圩鎮環境得到極大改善,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新農村。美麗鄉村建設點成為2020年全縣三看點,和巷口村樂活源、芮元村、靈華山白茶基地一起由點及面,成為鄉鄉村旅游的新名片,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三、存在不足和下一步打算

        第2篇:美麗鄉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范文

        [關鍵詞]美麗鄉村;生態文明;“十三五”;福建省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272

        近年來,鄉村經濟和社會事業快速發展,各地美麗鄉村建設呈提升轉型態勢。2016年起,中央財政按照每村每年150萬元,連續支持兩年,計劃“十三五”期間全國建成6000個左右美麗鄉村,如何進一步推進鄉村建設提質增效再次成為大眾關注的熱點。

        1南平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效

        黨的十以來,就建設美麗鄉村、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見的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要求。南平市緊跟上級部署,圍繞“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目標,按照“彰顯閩北特色、抓好典型示范”的思路,積極推進“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建設。

        11規劃領軍,美麗鄉村與城鎮化實現無縫銜接

        建設美麗鄉村與新型城鎮化道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南平市政府在“十二五”規劃中就提出要堅持把中心村鎮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和承載點。“十三五”規劃中進一步明確:“有序推進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建設閩北特色美麗鄉村,統籌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設施均等化、城鄉社會保障制度有效銜接,促進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由此可見,“統籌城鄉一體”“科學規劃建設”等仍是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關鍵詞。

        2013年9月,南平市出臺了《關于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美麗鄉村的若干意見》。四年來,科學規劃建設美麗鄉村為“就地城鎮化”打下堅實基礎。以延平區為例,2013年制定下發《延平區建設美麗鄉村八年行動計劃》,明確按“八個好”標準,推動美麗鄉村建設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展開。在因村制定規劃方面,力爭做到“一村一規劃、一村一特色”,如樟湖香山村、太平南溪村、夏道洋坑村等地,對房屋進行立面和平改坡改造,融入閩北傳統建筑元素,形成良好的整體建筑風貌。在凸顯村莊特色方面,強調“顯山露水、透綠見景”,如西芹鎮高坪村、漿甲村,以自然景觀原貌為基礎對村容村貌進行升級改造,實現村莊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在不搞大拆大建方面,堅持將“宜小不宜大,宜矮不宜高,宜散不宜聚,宜藏不宜露,宜土不宜洋”的理念貫穿美麗鄉村建設全過程,如茫蕩鎮寶珠村、王臺鎮溪后村重點保護歷史建筑,做到修舊如舊,充分展現當地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內涵。

        12因地制宜,探索美麗鄉村建設的多重模式

        強調指出:“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因此南平市建設美麗鄉村,還根據不同村莊具備的不同特點打造最合適的建設發展模式,而不是一味地“濃妝艷抹”“大拆大建”。

        一是與造福工程相結合。延平區來舟鎮游地村原來受自然條件限制,存在“行路難、就業難、讀書難、就醫難、交流難、娶妻難”和“山邊民房溜方危險”的“六難一險”問題。村兩委與村民代表商議后,提出“借造福工程建新村,整村異地搬遷”的想法。經科學規劃設計,建成集環保綠化于一體、總投資1600多萬元、占地47畝、可融納177戶村民居住的造福工程。搬到新村后,村民就業有保障,小孩讀書有條件,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0年的2840元提高到2015年的15997元。二是與災后重建相結合。2010年“6?18”特大洪災過后,延平區確立了37個集中重建點,集中重建3448戶。太平鎮儒羅村作為災后重建村之一,堅持高標準規劃、設計、建設新村,完成多項工程建設項目,村容村貌煥然一新,2014年被評為市級美麗鄉村示范點。三是c衛生整治相結合。政和縣松源村石圳自然村過去遍地垃圾,在松源村支委、婦代會主任袁云姬的帶領下,成立了由十個婦女組成“石圳美麗鄉村建設理事會”。學習借鑒村莊整治的先進經驗做法后,短時間內清理了堆積30多年的垃圾山,修復古井4口、古水渠1400多米,新建石砌溝渠5000平方米,并逐步形成“婦女黨員帶頭、建設理事會主導、村民共同參與”的美麗鄉村衛生整治模式。目前,石圳已被評為國家3A級景區,鄉村旅游業隨著環境整治不斷發展壯大。

        13產業帶動,打開美麗鄉村建設的嶄新思路

        美麗鄉村建設不僅要建造山清水秀、路潔房美的新農村,更要與精準扶貧相結合,注重農村特色產業發展,通過產業帶動促進經濟發展,變“輸血”為“造血”。

        目前,發展特色產業與重點項目也已成為南平市建設美麗鄉村重要途徑之一。松溪縣大力開展“七個一”工程,推進農村工作品牌化、特色化發展。祖墩鄉劉源村充分利用生態茶園優勢,堅持規劃先行,在龍源茶莊科學布局建設了停車場、休閑娛樂體驗館、農產品展示中心、百竹園、果蔬農場等功能區;同時,使用防腐木建成了部分棧道、觀景臺、觀景亭等設施,打造田園水岸景觀;此外,還在設計中融入文化元素,注明百竹園中各類竹種在古詩詞中的出處,提升文化品位。目前,劉源村已建成功能協調配套、要素完整、特色鮮明的生態茶旅線路,優美的田園風光讓冰心研究會會長、著名作家王炳根先生由衷地發出“松溪美鄉村,中國瓦爾登”的贊美。

        2南平市美麗鄉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在市委、市政府的推動下,南平美麗鄉村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鄉村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但要取得長足發展,還需著力解決當前存在的一些問題。

        21農民主體意識不強

        美麗鄉村建設,農村是主戰場,農民是主力軍。當前仍有一部分村民認為美麗鄉村建設政府必須一手包辦,對發揮自身主體作用建設美麗家園的認識缺位,工作中“上面急、下面望”的現象普遍存在。農民希望政府能夠將建設工作一攬子包到底,但全市共有1600多個行政村,若村民的主體作用不發揮、依賴思想不打破、等靠心態不消除,只靠政府的力量,美麗鄉村建設難以持續深入。

        22鄉村建設特色不足

        目前一部分村莊的建設缺乏“特色之美”。在建筑風格方面,有的棄土隨洋,只是簡單地以城市小區為樣板,將村莊建成小規模的“城市森林”,表面上看起來頗有成效,但展示不出閩北民居的特色、體現不了傳統文化的特征,留不住美麗鄉村的“鄉愁”。在產業發展方面,部分村莊經過改造提升后,環境面貌明顯改善,但經濟發展模式仍沒有轉變,后續發展比較困難。南平市農村土地、山林資源豐富,種養殖點多面廣,但特色農業的專業合作社覆蓋范圍小,運作不規范,農業龍頭企業產業鏈條短,帶動能力弱。甚至,還有相當一部分村莊沒有主導產業,沒有經濟支撐,鄉村宜居環境和持續發展難以保障。

        23長效機制尚未建立

        “三分建、七分管”,美麗鄉村建設既要重建設,也要重管護;既要有面子,也要有里子。但有的地區對于美麗鄉村建設還停留在重建設輕管理的階段,滿足于“新房蓋好了、道路修好了、公園建好了”,在村容村貌的后續維護和村民精神文明水平的發展提高等方面,尚未建立長效機制。在制定村規民約、建設精神文明等方面更是不足,村級組織尚未形成管理意識,村民尚未形成維護意識,“垃圾隨意倒、雜物亂堆放、家禽遍地養”等“臟亂差”現象出現回潮,甚至陷入“治理―反彈―再治理―再反彈”的怪圈。

        3“十三五”期g加快推進南平市美麗鄉村建設的對策

        “十三五”期間,南平市將實施鄉村建設“五個一”工程,著力打造一批“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到2020年,形成100個“可看、可學、可推廣”的美麗鄉村示范村。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進一步轉變思想,創造特色,創新發展。

        31政府牽頭,村民做主

        村民才是村莊的主人,政府在鄉村建設的過程中應當是“服務員”而不是“包辦人”的角色,要繼續試行“以點帶面”“以獎代補”等政策,積極探索建立政府牽頭、專家參與、社會投入、村民做主的決策機制,從而真正讓村民的思想實現“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轉變。延平區西芹鎮高坪村后坪自然村,2013年美麗鄉村建設伊始,采取政府包攬的形式建設鄉村,規劃設計過于依賴專家意見,不注重村民的想法,導致工作推進難度大。2014年,通過認真總結、轉變思路、移交決定權,鼓勵村民參與前期規劃設計,村民的主人翁意識積極調動起來,干部工作干勁足,群眾參與熱情高,建設工作持續推動,井然有序。2015年,高坪村被評為福建省首批鄉村旅游特色村。

        32因地制宜,分類指導

        村莊在建設過程中要留住“鄉愁”,必須結合自身特色,培育地域之美、文化之美和產業之美。一要注重村落保護。把保護、傳承和利用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作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作為發展鄉村旅游的重要載體。堅決避免大拆大建,大搬大遷,盡可能以原有的村落形態和植被綠化,科學合理地進行本造,在改變鄉村舊面貌的同時還原農村“土”特色。順昌縣大干鎮來布村,依托千畝竹林,建成8千米長、25米寬的竹林漫道,打造射箭場、大圣迷宮、尋圣橋等游樂項目,既美化了鄉村風貌又發展了鄉村旅游,實現村落與自然的和諧,風光與產業的交融。二要注重產業提升。要加快推進農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提檔升級,盡快形成農村特色產業,以品牌理念經營美麗鄉村,從而促進當地百姓增收致富。政和縣鐵山鎮東澗村,充分發揮土地平坦、交通方便的優勢,引進千畝花卉基地項目,通過“支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帶領村民創業增收,三年時間內人均收入翻番,東澗村也由有名的“無資產、無資源、無資金”的“三無村”變為美麗的花海新村。

        第3篇:美麗鄉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范文

        “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形象工程建設,更是一項民心工程建設,它是硬實力建設和軟實力建設的綜合體,既需要經濟、項目、人力的投入,也需要提升人的文化素養、增加群眾精神需求、強化人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由此,“美麗鄉村”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打造“美麗鄉村”品牌更是任重而道遠,需要一個長期的奮斗過程。“美麗鄉村”品牌如何打造,如何讓鄉村產生巨大的魅力?這是當前各地共同關注的問題,也是當今各地面臨的新課題。為了建出拿得出手、叫得響亮、推得出去的“美麗鄉村”亮點,打造出“美麗鄉村”品牌,筆者對大興鎮星光村、正大鄉新橋村、盤信鎮團塘村、盤石鎮芭茅村、太平營鄉石榴村、大坪場鎮干串村、蓼皋鎮芭坳村、長興堡鎮九龍新村、迓駕鎮青山村9個點進行了調研,從中找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實現以點帶面、輻射帶動、突出重點、整體推進。

        一、打造“美麗鄉村”品牌具備的條件

        通過對9個點的調研,總的來說,打造“美麗鄉村”品牌趨于成熟,具備了以下條件。

        (一)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全面實施了“一事一議”、危房改造及改水、改廁、改灶的“三改”工程,村寨路、聯戶路基本硬化,實現了水、電、通訊“三通”,大部分農戶住房得以改善,普遍用上了沼氣。

        (二)帶動發展的資源豐富。“美麗鄉村”建設首當其沖要保證村寨具有發展后勁,帶動農村及農民富起來,調研的9個點基本有帶動發展的資源基礎。比如迓駕鎮青山村通過修復水渠加固擴寬水庫做“水”文章,配置游船,開辦水上游樂園和農家樂,依托水資源打造青山文化園;大路鄉后硐村有文筆塔、戴氏祠堂及風雨橋3處古建筑,有利于打造文化旅游新村。

        (三)群眾整體素質較高。絕大部分群眾具有強烈的思發展、盼發展熱情,都表示愿意竭盡全力投入到“美麗鄉村”建設中去。

        (四)村級班子戰斗力較強。9個點都有一套政治素質優良、辦事公道正派、群眾信用度高,在帶頭致富、率民奔富上起表率作用的村級班子,這些村級班子在推動工作中體現了高效率的執行力。

        二、打造“美麗鄉村”品牌存在的問題

        筆者認為,打造“美麗鄉村”品牌存在的問題較多,最主要的有六個方面問題。

        (一)農村環境“臟”。調研中發現,環境衛生臟亂差現象在村寨中普遍存在。一是村寨垃圾處理設施缺少,農民生活垃圾均是亂扔亂放。二是村民衛生意識差。雖然部分村寨建有垃圾池,村民沒有養成講究衛生的習慣,哪里方便就往哪里扔。三是衛生保潔缺乏長效管理。絕大部分村寨沒有建立衛生管理長效機制,衛生清理持續性差,農村環境保持長期整潔衛生難度特別大。

        (二)村寨建設“亂”。絕大部分農村整體布局感覺很“亂”,由于村寨沒有進行整體規劃,農民建房隨意性較大,一家一個樣,到處亂建,沒有按照統一的樣式和集中建設,生活區、生產區、服務區沒有分開。同時還存在農民建新房不拆舊房現象,村莊容貌整體上看雜亂無章,土地浪費也比較嚴重。

        (三)農民口袋“窮”。在農村,還有較大部分農民僅解決溫飽問題。多數村沒有形成支柱產業,農民還是以傳統的農作物種植和外出務工所得收入作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增收途徑有限,每年所有收入除去各項開支后結余不多,甚至支出大于收入,農民可支配的錢并不多,農村貧困現象還比較嚴重。

        (四)農戶住房“空”。由于從事農業生產收益不高,有時還要靠天吃飯,外出務工所得收入遠比在家從事農業生產所得收入多,有勞動力的青壯年都外出務工,留守在家的多是老人、兒童,有的全家外出,整棟房屋沒人居住。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留守老人的贍養、留守兒童的教育成為社會的一大難題。

        (五)農業產業“弱”。近幾年,雖然國家投入的農業資金不斷加大,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得到加快,但從整體上看,農業產業還十分脆弱。主要體現在:一是規模較小,形成不了規模效益,市場競爭力弱。二是產業結構單一,只停留在原材料生產或初級加工,沒有形成效益較好的產業鏈。三是農民參與農業產業發展程度低。由于農業生產周期長,投入高,收益低,大多數農民不愿意投入到農業生產中來,沒有農民的大量參與,農業產業難以發展壯大,很難形成支柱產業。四是農業基礎設施差,土地產出率低,靠天吃飯的局面還沒有得到根本性扭轉。

        (六)精神生活“乏”。相對于物質生活而言,當前農村精神文化生活極為貧乏。一是農村文化基礎條件薄弱,絕大部分村缺少文化活動場所,更缺少必要的文娛活動配套設施。二是文藝隊伍沒有受過專業訓練,開展的文化活動水平不高、檔次較低,演出活動不豐富不精彩。三是文藝隊伍唱詞質量普遍偏低,難以搶占農村精神高地,農村文化不能充分發揮在教育、引導、鼓舞群眾形成合力推動發展中應有的作用。

        三、破解打造“美麗鄉村”品牌難題的應對策略

        打造“美麗鄉村”品牌,必須緊緊圍繞“生活富美、環境優美、鄰里和美、言行尚美”的“四美”標準,以村莊整治為抓手、產業發展為支撐、項目建設為重點,結合實際在六個“著力抓好”上發力扎實推進。

        (一)著力抓好村莊環境整治。一是對村寨內外生活垃圾進行徹底清理。二是村寨要建垃圾處理池、配垃圾清運車,農戶要配垃圾桶等設施,對垃圾集中處理。三是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加強村莊衛生保潔、設施維護和綠化養護等工作,落實相應人員、制度、職責、經費,建立政府補助、以村集體和群眾為主的籌資機制,確保垃圾、污水處理正常運行。四是加強對村內亂搭亂建的草、棚、房進行清除。五是繼續實施危房改造和房屋立面改造。

        (二)著力抓好村莊建設規劃。打造“美麗鄉村”品牌,必須堅持村莊建設規劃先行,切實破除無序建設難題。一是要結合縣域總體規劃、城鎮發展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完善以中心村為重點的村莊布局規劃。二是修編完善以中心村為重點的村莊建設規劃,合理安排中心村、保留村生產、生活、服務各區塊的區域布局與建設規模,明確道路、垃圾、污水、改廁、綠化等各類項目建設的時序與要求,重點做好中心村農民集中居住區詳細規劃編制。三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編制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麗鄉村”建設專項規劃,打造精品村、景觀帶、整鄉整鎮等點線面相結合的區域“美麗鄉村”。

        (三)著力抓好農業產業發展。一是加快發展高效生態農業。以糧食生產功能區、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平臺,發展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經營。推廣種養結合等新型農業生產模式,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擴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以農產品物流園和批發市場建設為重點,構建從農田到餐桌的現代農產品物流體系。二是提升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業。充分利用農村特色農業、山水資源、田園景觀、地域文化和人文傳統,加強統一規劃,明確特色定位,加快形成以重點景區為龍頭、骨干景點為支撐、“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為基礎的鄉村休閑旅游業發展格局,建成一批農家樂休閑旅游主題農莊、特色鄉鎮、精品示范區(線)。

        (四)著力抓好文明鄉風培育。如果一個村沒有文明鄉風,就談不上“美麗鄉村”,文明鄉風是“美麗鄉村”的靈魂。建設“美麗鄉村”必須抓好文明鄉風培育。一是要根除那些與建設“美麗鄉村”不和諧的陳規陋習,抵制迷信,移風易俗。二是要創新活動載體,組建村級文藝隊伍,將農村孕育出許多純樸的鄉風民俗,比如勤勞善良、孝敬父母、家庭和睦、鄰里互助、誠實守信、勤儉持家、自立自強、致富有道、艱苦創業等編制成農民易懂、樂聽、喜看的小調、民歌、小品,讓那些積極、健康、質樸的鄉風得到發揚。三是要用社會主義新文化占領農村陣地,搶占農村文化制高點,推進農村廉政文化建設,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風尚,提倡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農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會風貌,讓農村融入現代文明氣息。

        第4篇:美麗鄉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范文

        關鍵詞:特色小鎮;扶貧開發;河北館陶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3月16日

        一、引言

        2014年底,特色小鎮的概念最早由浙江省提出,其概念的出現迅速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新載體。2016年7月,國家住建部、發改委、財政部決定在全國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同年2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國家發改委、國開行聯合的《關于開發性金融支持特色小(城)鎮建設促進脫貧攻堅的意見》指出,建設特色小鎮有利于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新型城鎮化,成為帶動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抓手。尤其推進特色小鎮在貧困地區的發展,有利于將特色小鎮建設和特色產業協同推進,實現致富和脫貧的同時推進。

        二、現階段存在的問題

        (一)無特色產業支撐。現有特色小鎮的建設基于一定的地方產業,有時簡單地為營造特色,直接吸納當地傳統產業,并嫁接互聯網平臺等一系列“互聯網+”的概念進行改造,這些產業并沒有融合具有現代意義的概念,即便一時打造成特色小鎮,也很難永葆生機。沒有深層次的、突出的、差異化的小鎮特色產業內涵,小鎮的建設也就失去了其靈魂,同時沒有特色產業的支撐,也就缺失了小鎮扶貧開發持續發展的動力載體,而只能是“曇花一現”,貧困戶無法長效脫貧。

        (二)建設資金短缺。目前,建設資金短缺已成為制約特色小鎮快速建設發展的“瓶頸”,分析原因:一是城鎮經濟自身發展較弱,從江浙滬實際發展經驗可看出,經濟發展的規模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特色小鎮的建設,也就是說小鎮的經濟發展依賴于整體經濟的水平;二是融資渠道的單一,據實地調查數據得出,現階段特色小鎮建設的資金大部分來源于政府投資,缺乏一個穩定的融資渠道,政府方較少地運用市場化手段進行資金籌集,也勢必會造成建設資金方面的短缺。

        (三)文化傳承欠缺。新型城鎮化建設要體現歷史文化特色、民族傳統特色。雖然有一些特色小鎮在建設過程中也強調了對歷史經典傳統文化的傳承,但是在實際建設當中,有些還是照搬照抄其他地方的發展經驗和內容,鮮有結合自己當地城市文化的塑造。因此,特色小鎮建設必須要與傳統產業平臺有區別,深度挖掘特色產業的歷史內涵,做好文化傳承與自我特色的深度融合和對接。

        (四)農村基層政權的錯位與失衡。近年來,農村經濟和社會問題明顯增多,其直接原因是基層政權組織功能弱化、權力的錯位與失衡問題。在扶貧開發中,農村基層政權的有力治理也關乎著脫貧攻堅的實現。因此,在統籌推進特色小鎮建設與脫貧攻堅工作中,強化基層政權的建設,實現權力的監督與制衡,同時注重加強村民理想信仰教育,激發群眾建設特色小鎮脫貧奔小康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館陶的實踐與發展經驗

        (一)館陶實踐。館陶縣地處河北省東南部,華北平原的南部。館陶是河北省省級貧困縣,總人口36萬,4鄉4鎮共277個行政村。截至2015年底貧困人口15,828人,貧困發生率5.69%。

        自2014年以來,館陶縣積極探索扶貧開發與美麗鄉村建設相融合的新途徑,以產業興鎮、文化提升、生態改善為高度融合的農村就地城鎮化新路徑,走出了一條特色小鎮與脫貧攻堅統籌推進的成功之路。館陶縣按照“尊重民意、留住鄉愁、做強產業、改造提升”的基本思路,打造了糧畫小鎮、黃瓜小鎮、羊洋花木小鎮等一批具有鄉村風情、城市品質的特色小鎮,每一個美麗鄉村都有一個特色鮮明的產業支撐,使大批貧困戶在特色小鎮的建設中受益,實現脫貧致富,成功打造了河北省貧困村脫貧出列的“升級版”。

        (二)館陶發展經驗

        1、因村制宜,培育富民特色產業。館陶縣在特色小鎮的建設中每個小鎮都有一個清晰的產業支撐。在產業的培育上,館陶縣主要通過兩個途徑:一是培育全縣富民大產業。依托特色小鎮,館陶在全縣培育了蛋雞、黃瓜、黑小麥等富民產業,使更多的貧困村依托全縣大產業布局“搭便車”,實現“一產帶多村”;二是扶持“一村一品”。羊洋花木小鎮著力打造花木種植業。依托冀南花木集團,著力打造占地5,000畝的中國農民花博園,通過土地流轉掙租金、到企業務工掙薪金,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以太陽湖、月亮湖為中心,建設了飲食、客棧、商業等旅游配套設施,形成了集觀光旅游、休閑度假、兒童拓展、采摘等功能一體的生態景觀園區,使30余戶貧困戶年人均增收6,600元。在培育特色產業的過程中,館陶縣努力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主要采取三種方式:一是以集體土地參股企業;二是合理利用閑置宅基地和廢棄大坑,種植經濟苗木或者合作搞旅游開發;三是設立發展基金。在特色小鎮的建設中,吸引當地社會資本投入資金。

        2、財政資金撬由緇嶙時荊拓寬融資渠道。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增加對扶貧開發的投入是政府作用和市場作用相配合的反映,也是財政資金和社會資本相融合的體現,對幫助農村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能夠起到關鍵作用,同時為破解特色小鎮建設的資金難題。館陶縣在創新投融資模式上分別采取:一是財政資金撬動。政府作為特色小鎮建設的主體方,用現有的財政資金去撬動、引導一部分社會資本加入到基礎設施的建設當中,道路、水利、電力等一系列配套設施的完善讓村莊具有市場運作的條件和可能。截至目前,館陶縣美麗鄉村建設共投入資金2.8億元,其中縣財政投入5,000萬元(不到20%),撬動社會各類資金2.3億元(超過80%);二是村級自籌促動。村集體經濟作為特色小鎮建設的活力資金來源,可以率先行動,擴修村內道路、建設文化廣場,從而為村整體的脫貧攻堅打下良好基礎。如“黃瓜小鎮”翟莊村2015年村集體收入達到100余萬元,利用這部分資金小鎮建設了具有特色的村史館、黃瓜大學等,在建設美麗鄉村的同時,鄉村旅游也得到了發展,使當地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三是民資涌入牽動。在建設特色小鎮的過程中,單單的財政資金投入是遠遠不夠的,也是缺乏長久持續發展動力的,因此館陶縣在融資方面,注重社會資本的引入,讓更多“聰明”的民資加入到其中,有力補充了財政資金的不足,在這其中也為企業提供了一個展現自己社會責任的舞臺,使更多的企業愿意加入到其中。

        3、依托美麗鄉村建設,實現貧困村面貌改造提升。館陶特色小鎮的做法是依托美麗鄉村,把美麗鄉村作為小鎮的靈魂,構筑了一批留得住鄉愁、聽得見鄉音、聞得到鄉味、感受得到鄉情的魅力小鎮,實現了傳統文化的繼承,但又不失現代氣息,針對此,館陶制定了“萬人小鎮”規劃綱要,利用3~5年建成9個萬人小鎮,如糧畫小鎮是“一鎮四社區”,包括壽東社區、壽南社區、壽北社區和法寺社區,其中壽東社區是省級貧困村,四社區共享基礎設施,都以糧畫產業為主導,其他各類手工畫為輔助,堅持產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的生產、生活、生態、體驗融合發展。在特色小鎮的建設中,館陶縣不搞大拆大建、千村一面,而是秉承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理念,打造成了具有自身風格特點的小鎮特色。真正將美麗鄉村建設打造成為精準扶貧的有效平臺,使兩者有機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和特色小鎮同步推進。

        4、加強基層政權建設,夯實脫貧攻堅根基。“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加強黨的建設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礎和保障。在統籌推進特色小鎮建設與脫貧攻堅工作中,館陶縣探索小區自治,加強基層政權建設,逐步夯實脫貧攻堅根基。為了讓群眾得到實惠、嘗到甜頭,館陶縣積極學習借鑒浙江、江蘇等先進地區的特色小鎮的建設經驗,篩選試點貧困村,開辦村民學校,讓群眾在學習中真切感受到建設特色小鎮與脫貧致富之間的關系,激發建設熱情。同時,在小鎮還開展了情景式黨校教育,將黨的理想信念傳遞到村民的自覺行動中去,使之自發地、情愿地參與到小鎮建設和發展中去。

        主要參考文獻:

        [1]韋福雷.特色小鎮發展熱潮中的冷思考[J].開放導報,2016.6.

        第5篇:美麗鄉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范文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知識產權研究中心,北京100081)

        摘要:在討論分析中國鄉村發展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國內外鄉村農業發展趨勢與成功經驗,結合農業和農村的基本國情,提出了3E 農業發展模式;并以伏羲農園發展運營模式為實踐,論證了中國美麗鄉村建設必須以3E農業為理論基礎,以低碳高效為目標,以生態循環為核心,以信息科技為手段,實現城鄉統籌聯動發展;最后從中國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政策背景出發,從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淺析了發展3E農業對建設美麗鄉村的重大現實意義。

        關鍵詞 :3E農業;生態;循環;高效;美麗鄉村

        中圖分類號:S-1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2013-0849

        第一作者簡介:陳志峰,男,1985 年出生,山東青島人,研究助理,碩士,主要從事農業規劃理論的研究。通信地址:100081 北京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12號中國農業科學院土肥開發樓512,Tel:010-82106750,E-mail:zhifengchen08@163.com。

        通訊作者:宋敏,男,1964 年出生,四川南充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知識產權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東亞農業資源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通信地址:100081 北京中關村南大街12號中國農業科學院,Tel:010-82106750,E-mail:songm@caas.net.cn。

        收稿日期:2013-10-31,修回日期:2014-12-23。

        0 引言

        黨的十明確提出了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構想,建設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的美麗鄉村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環節,是實現“美麗中國”的重要保證和基礎。改革開放30 多年來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通過外部的物質能量投入獲取更高的農產品產量的現代常規農業,在高能耗的同時,在有限的時間、空間范圍內所換取的農業的增長,已成為污染環境、破壞生態、耗竭資源的重要源頭[1],農業對生態環境的威脅與破壞已經成為建設“美麗鄉村”的難點之一。

        1 中國鄉村發展的現狀與主要問題

        中國鄉村人口眾多、底子薄弱,因此村的發展對于國內的整體發展而言意義重大,同時也只有發展好鄉村經濟、增加鄉村人口的收入水平、提高鄉村人口的生活質量才能真正達到建設小康社會的目的,最終實現共同富裕。近年來,隨著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的實施,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為鄉村的發展創造了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政策支持、資金扶持等,中國鄉村在政治、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中國鄉村的發展中也還存在眾多的問題和不足,這些都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1.1 城鄉信息嚴重不對稱,鄉村產業發展滯后

        1.1.1 技術信息的不對稱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增長和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高新技術、人才、資金等資源正不斷向城市集中,這在加劇城市化建設進程的同時,使廣大的鄉村尤其是西部資源貧瘠的鄉村地區農業科技水平更加落后,農業新技術、新方法、新設備并沒有及時在廣大鄉村地區得到普遍應用,城市對鄉村的帶動性較弱,農業科技的進步并沒有給農民帶來較大的實惠,與發達國家比,中國鄉村的農業產業發展相對滯后。1.1.2 供需信息的不對稱一方面,廣大的城市消費者對安全、優質的農副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與此相反,農戶和企業會將市場信息不對稱帶來的機會合理利用以謀取自身和企業利益的最大化,他們一味追求農副產品的產量,忽略農副產品的質量和安全,這樣會對消費者的身心健康帶來威脅,有時會損害到公眾利益[2]。例如,國內很多食品公害事件完全是人為造成的,而不是由于缺乏技術能力。另一方面,供需信息的不對稱加劇了農產品價格的波動幅度,大大增加農業生產者的經營風險。

        1.2 環境污染向鄉村延伸,鄉村田園生態遭破壞

        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給人們的衣食住行帶來極大方便。由于單純的追求經濟的增長,造成的卻是鄉村環境的不斷惡化,越來越多的開發區、工業園區特別是化工園區在農村地區悄然興起,造成城鎮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向農村地區轉移的趨勢加劇[3]。除此之外,技術含量低、粗放經營的鄉鎮企業的崛起也給鄉村環境帶來巨大的壓力。

        農民為徹底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肆無忌憚地對鄉村資源進行開采攫取,在嚴重浪費資源的同時,給本來美好的田園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現代化農業在解放生產力、提高農產品產量的同時,化肥和農藥過量使用對鄉村的土壤、水體、空氣等造成不可修復的破壞。

        鄉鎮和農村聚居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管理相對滯后,生產生活垃圾露天堆放、生活污水直排的現象時有發生,鄉村田園生態環境在不斷惡化的同時也威脅居民的身心健康。

        生態旅游的概念被異化,紛紛把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等珍稀資源推向市場[4]。在鄉村保護區內大興土木,筑路修橋、架設纜車、修建星級賓館等設施,使很多生態景區過于商業化和人工化,破壞了其固有的原始生態面貌。

        1.3 農業產業鏈條不完善,農業生產效率低下

        中國的農業產業鏈不完善是制約農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也是導致農產品附加值較小、農民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農業產業鏈條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農業產業鏈短且窄、農業產業鏈斷裂和農業產業鏈組織化程度低。

        首先,中國農業主要停留在上游生產階段,中下游農產品加工、儲存、運輸、銷售等諸多環節的發展滯后,幾乎還是停留在出售初級農產品的階段。其次,產業鏈斷裂是國內農業產業鏈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產業鏈條上的上游與下游距離過大,中間缺乏必要的產業環節,而導致鏈條的供給與需求之間脫節;鏈條上的供給與需求不匹配,供給大于需求或者供給小于需求,無論哪種情況都會制約上下游產業間的配合,導致資源的浪費;產業環節或部門的孤立,未能與其他相關環節或部門發生緊密的技術經濟聯系,也就無法與其他環節產生協同效應,既限制了自身效能的發揮,也制約了鏈條整體效能的實現[5]。再次,中國農業產業鏈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低,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低,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育程度低,農業產業鏈利益協調機制不健全,農業產業鏈存在多重風險。

        2 國外農業、農村發展的趨勢

        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西方發達國家對傳統農業進行了全面技術改造升級,完成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6],實現了鄉村建設國際化領先,也形成了“美麗鄉村”建設的3 種不同模式和路徑,勞動節約型、土地節約型和綜合性技術進步型[7],即以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為代表的自然資源豐富型、勞動力短缺,但具有資金優勢,其現代農業發展以規模化經營、提高勞動生產率為主;以荷蘭、日本、比利時等為代表的耕地資源短缺,人多地少,勞動力昂貴,主要通過集約化和規模化經營,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為主;以德國、法國和英國等為代表的耕地資源不足,人口稀少,在雄厚的工業和技術基礎上,走機械化和高科技的綜合發展之路[8]。

        基于中國人多地少、農業自然資源相對不足的現實和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若干問題,無論是勞動節約型、土地節約型還是綜合性技術進步型農業發展模式都不適合中國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形勢,必須尋求一條符合中國基本國情的農業農村發展新模式。

        3 3E 農業及其理論實踐

        3.1 3E農業內涵

        針對國內農業農村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僅憑科技創新或者體制改革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轉變農業發展觀念,從農業的源頭做起,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產業,正確處理城市與鄉村、產業與生態、生產與市場之間的問題,全面貫徹實施3E農業的全新理念,打造現代農業全產業鏈。

        3E 農業是利用物聯網、感知地球、數字農業等現代電子信息技術(electronic)克服農業信息不對稱短板,拉近鄉村與都市、農戶與市場的距離,把高科技、新理念傳輸到鄉村,結合各地資源環境優勢,重點打造低碳循環生態(ecological)農業園區,發揮龍頭功能輻射帶動分散農戶參與,充分挖掘農業的環保、景觀、文化等多功能,形成多元化參與驅動、多環節結合增值的高效(efficient)農業產業鏈,把優質安全的農產品、淳樸敦實的農耕文化和自然恬靜的田園生態搬運到都市,實現城鄉良性互動、協調共同發展(圖1)。

        3E 農業理念涵蓋了農業園區規劃的“三大趨勢、兩大循環”:以云計算、農業物聯網、3S 技術等現代電子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智慧農業為發展趨勢;以生態學和經濟學原理為理論基礎,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而建立的生態循環農業為發展趨勢;以市場為導向,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充分合理的利用資源優勢,多元化參與驅動、多環節結合增值,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最佳的高效農業為發展趨勢。在“智慧農業、生態循環農業、高效農業”發展趨勢的指引下,通過合理的資源配置與產業規劃土地利用布局以實現農業園區內部的物質、能量、經濟的循環和農業園區外部的城市與鄉村經濟、社會、生態的良性循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城鄉一體化建設與農業現代化建設同步發展。

        3.2 基于3E農業理念的初步實踐

        3.2.1 園區基礎伏羲農園位于四川省閬中市柏埡鎮,距離著名的閬中歷史文化古城20 km,園區所在地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氣候溫和,適宜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同時,受資源條件的限制以及傳統觀念的影響,當地農業生產水平比較落后,農業的科技含量較低。3.2.2 產業與模式農園自建立之日起就確立了種植—養殖—沼氣—人居“四位一體”的無害化生態循環模式[9],擬構建一個相對封閉的內部良性循環系統。依據園區的資源環境特點,采用有機農業生產標準,重點發展稻米、雜糧、高檔果蔬品,同時配合種植玉米、小麥、牧草、中草藥等飼料以及輔料;構建生態林下立體養殖模式,重點發展烏骨雞、香豬等,同時配合養殖蚯蚓等為養殖提供蛋白飼料;系統化收集秸稈、殘渣、人與動物糞便、廚余垃圾等,建設2 座現代化沼氣池,為園區生活提供清潔能源,沼渣經處理后可作為有機肥效施用(圖2)。

        3.2.3 景觀與文化在保留原生態景觀基質的基礎上,引進并繁育苗木、花卉、地被植物等200 余種,建設珍稀苗木繁育基地,塑造生態優美、富饒和諧的美麗鄉村景觀;充分挖掘園區的農耕文化靈魂,以傳播伏羲農耕文化為己任,并將伏羲農耕文化融入到產品建設的各環節中,重點打造“伏羲”主題系列產品,讓消費者能夠領略產品背后的文化內涵,塑造園區的文化靈魂。

        3.2.4 科技與效益園區秉承“科技引領、效益優先”的總體發展思路,運用現代農業科技打造一流科技型園區。首先,在農業裝備設施上,建立現代化智能溫室1棟、現代陽光溫室多棟,運用現代物聯網技術實現智能化生產,建立環境數據采集工作站,利用傳感器技術全方位不間斷采集環境數據,基于現代信息編碼識別技術,初步建立一套產品可追溯系統。其次,在品種選擇上,一是選擇現代優水稻、玉米、蔬菜等優新品種進行試驗性栽培,二是挖掘當地優良的古老烏骨雞、香豬等種質資源進行古法養殖。再次,在農業技術方面,運用有機農業的技術標準指導生產,重點應用推廣有機堆肥技術、科學施肥技術、生物防治技術和無害化加工保鮮技術等。

        建立價值高效的農業綜合產業鏈是園區的經營目標,首先表現在經濟效益高效,通過生態有機循環的產業模式實現多層次的物質能量高效利用,高投入、高產出,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10];其次表現在生態效益高效,轉變觀念,將農業生產轉變成對生態環境有益的活動,農業和農村環境變得更加美好;第三表現在社會效益高效,通過園區的示范帶動,既給當地農民增加了就業機會,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又繁榮了當地的交通旅游行業。

        4 發展3E 農業對美麗鄉村建設的重大意義

        4.1 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推動農業科技發展

        中國的農業科技成果總量很大。據統計每年可以產生6000 余項農業科技成果,但是受到城鄉信息不對稱等客觀條件的制約,真正運用到生產、產生實際生產效益的科技成果很少。世界發達國家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在65%~85%,而中國僅為30%~40%[11]。發展3E 農業,運用云計算、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網聯城鄉,將全球領先農業科技直接傳輸給農民,農民可根據自身的需求選用最佳的農業科學技術方案組織生產,同時可采用遠程農業專家診斷系統解決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為農民提供一個便捷的農業科技信息獲取通道,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推動農業科技的發展。

        4.2 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縮小城鄉差距

        在過去的幾年中,農產品的單產增長遇到瓶頸,農產品生產成本不斷上升,收益持續下降,一戶一農的分散經營模式直接影響農產品商品率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12],“農戶占據產業鏈的上游,企業占據產業鏈的中下游”的產業鏈模式已經嚴重制約國內農業生產效率。根據3E農業模式的指導,企業需發揮龍頭帶動輻射作用,積極的參與農業產業鏈上游農業生產活動,吸引帶動廣大分散的農戶主動參與,整合分散的農業資源,形成多元化參與驅動、多環節結合增值的高效農業全產業鏈,實現了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社會化的大生產,大幅度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13],有效地縮短了城鄉之間差距。除此之外,以3E農業模式組織農業生產,能有效縮短農產品的“消費里程”,使生產者更加接近消費者需求,保持農產品價格的相對穩定,同時可全程對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進行層層追溯和監管,從源頭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提高中國農產品的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

        4.3 保護鄉村田園生態景觀,促進美麗鄉村建設

        國內外農業發展經驗表明,現代化農業生產方式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同時,往往會帶來鄉村生態環境的破壞[14]。3E 農業是一種低碳、綠色、環保的農業模式,在遵循自然、崇尚自然的基礎上,采用先進農業技術與古法農業生產方式相結合進行農業生產,強調“生態、循環”的理念,基本實現區域內物質、能量的循環利用,大大減少農業生產對環境的壓力,在給城市居民提供優質安全農產品的同時,將淳樸敦實的農耕文化和自然恬靜的田園生態搬運到都市,實現城鄉之間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4.4 提高農業生產者收入,發揮巨大的社會效益

        中國農村勞動力過剩、農民收入增速減緩、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拉大是中國在實現城鄉協同發展和實現共同富裕道路上的絆腳石,如何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擺在黨和國家面前的難題之一[15]。3E 農業是一種高效農業,可充分發揮農業的區域比較優勢,完善農業產業鏈條,減少農業產業鏈條中的無效和冗長環節,全面提升產業鏈上游農業生產者的利潤空間,降低農業生產者的從業風險,使更多的農業生產主體參與到農業生產中。另外,發展3E農業可提升農民的整體素質,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與就業問題,彰顯巨大的社會效益。

        5 結語

        3E 農業理念對于鄉村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是實現強大富裕而環境優美的“美麗鄉村”的重要途徑之一。受地域、認知水平和傳統農業文化的限制,在生態環境較好、經濟發展狀況落后的鄉村地區推廣3E農業有相當大的難度,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認知水平的提高,3E農業必將會被農民、企業、政府以及消費者所認可。

        筆者僅對3E農業的理念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對基于3E 農業理論的農業園區規劃應用實踐還需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 張壬午.倡導生態農業建設美麗鄉村[J].農業環境與發展,2013(10):5-9.

        [2] 朱述斌.農產品價值鏈中市場信息部對稱性問題探討[J].商業研究,2010(1):23-24.

        [3] 金永文.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環境問題域對策[J].甘肅農業,2007(8):39-40.

        [4] 熊敏楨.中國農村生態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海峽科學,2012(6):9-10.

        [5] 肖小虹.我國農業產業鏈的現狀分析[J].新西部,2012(23/24):92-93.

        [6] 黃衫.武前波,潘聰林.國外鄉村發展經驗與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探析[J].華中建筑,2013(5):144-149.

        [7] 高海水.世界農業發展趨勢與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戰略選擇[J].經濟經緯,2008(2):126-128.

        [8] 戴小楓,邊全樂,付長亮.發達國家發展現代農業的若干做法[J].中國農學通報,2007(4):53-55.

        [9] 劉暢,于雙民,王峻,等.中國鄉村社區資源環境保護現狀問題及技術發展研究[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3,15(5):129-136.

        [10] 甄若宏,周建濤,鄭建.初現代高效農業規劃機制探討[J].農學學報,2011(11):53-56.

        [11] 孫進昌,張翠萍,張必正.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現狀及其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6(11):180-181.

        [12] 袁鋮.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效率問題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4,35(3):82-89.

        [13] 盧燕,張銘,王小軍,等.發展江蘇省高效農業的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1):363-365.

        第6篇:美麗鄉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范文

        關鍵詞:新農村 浙江 生態環境 治理對策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abou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Zhejiang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Cai Xiuqiang, Chen Lili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ejiang Zhoushan 316000)

        Abstract:The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is the reality needs of r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rural culture prosperity and rural social stability. It has a great and deeply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So far,there is still exists a lot of problems in Zhejiang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like shortage of funds,facilities management,environmental pollution,government executive and so on.We may take measures from terms of awareness,culture,industries,instituonal to governance and construc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new rural; zhejiang;ecological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

        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是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內容,而我國直到21世紀初才真正意識到農村面源污染嚴重、生態環境壓力大的問題,農村生態環境正經歷著“好-差-好”的演變趨勢,而由差到好,卻是一個極為漫長且困難的過程。浙江省的經濟、文化、創新都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城鎮化建設也走在前列,隨著國家不斷強調“綠水青山”生態環境問題,對農村環境的高度重視,農村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保護成了浙江省新農村建設中的重點工作。

        一、浙江新農村建設中生態環境治理的重要意義

        第一,生態環境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要求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五個方面,涵蓋了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政治五個方面的內容[1],而村容整潔則是對新農村建設最直觀的要求,可見生態環境治理是新農村建設重要的組成部分。

        第二,生態環境建設是城鄉協調發展計劃實現的前提。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強化農村地區生態環境建設是發展農村經濟、繁榮農村文化、穩定農村社會的現實需要,對于解決城鄉二元矛盾,協調城鄉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第三,生態環境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重要途徑。農村生態文明包括建設新農村和農村生態保護兩個方面,在農村建立起“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它要求農民自覺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首要位置,從而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雙重和諧。

        第四,生態環境建設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物質基礎。農村是中國社會的基礎和根基,而環境安全問題是農村面臨的最大的問題之一[2];只有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防止農村環境進一步惡化,并在此基礎上尋求解決的途徑,才能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生產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促進農村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3]。

        二、浙江新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現狀分析

        (一)浙江新農村建設中生態環境治理的總體狀況

        經濟發達的浙江省在我國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一直扮演著“領跑者”的角色,自2003年“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為龍頭的城鄉統籌發展工程拉開序幕以來,浙江省大力推進村莊環境整治建設,又先后開展了“五整治一提高”、“美麗鄉村”、“五水共治”等民生工程,積極營造優美整潔的農村人居新環境,有效地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面貌的改觀;到2013年底,全省共有2.7萬個村完成環境整治,村莊整治率達到94%,成功打造了35個美麗鄉村創建先進縣[4]。但與此同時,浙江省農業基礎脆弱、工業發展缺少總體規劃、環境治理資金管理紊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矛盾依然突出,相比于發達國家農村環境狀況及完善的農村環境管理體系,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浙江新農村建設中生態環境治理的成效與存在的問題

        1.農村環境狀況改善,但資金短缺

        在各級政府的正確領導以及廣大村民的共同配合努力下,浙江新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工作取得顯著的成績。村莊環境治理與保護納入城鄉建設軌道,寧波麗水衢州等市的偏遠山村逐步移居到平原地區,原先的居住地根據實際情況改建為水庫、風景旅游地或者生態保護區,并將移民后的行政村以社區模式進行建設管理;各鄉鎮實行垃圾統一收集運輸,更新雨水管道、實行雨污分流,推廣清潔能源使用等;各縣市根據自身情況開展環境整治行動計劃,鄉鎮河道、山林也得到有序治理與管理。

        而近年來受全球經濟不景氣、自然災害增多影響,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持續增多,村民自我發展能力不強,農民增收趨勢緩慢,多地農村基礎差、底子薄的問題顯現。各村經濟來源渠道窄且收入額少,在用去大量資金來修路、修建村委辦公樓之后,在環境建設管理方面資金缺口較大;環境治理需要巨額資金支持,政府部門又不可能全權包攬,村民更不樂意將村內經費用于生態環境的治理,也無心在生態環境建設上花費心思,即使有心也是無力。

        2.鄉鎮工業發展迅速,但污染狀況不減

        浙江省內有很多工廠開設在農村或者城鄉結合部位置,其中以小企業、大集群,小產品、大市場,小資本、大產出而聞名的“塊狀經濟”創造了浙江制造業60%以上的產值,70%的出口總量和80%的就業崗位[5]。但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企業發展模式,占用并污染了大量農田耕地,存在著總量小、類別多、污染集中、單位產值排污量高的問題,尤其是紹興紡織行業、海寧皮革行業、富陽造紙行業和臺州醫藥行業等對農村環境造成結構性、規模性、布局性的污染[6]。政府部門也在想方設法的減少企業污染,但經濟產值始終置于首要位置,污染治理的速度趕不上工業規模擴大速度,鄉鎮企業污染仍在繼續。

        3.農村環保基礎設施普及,但設施管理堪憂

        隨著國家新農村建設政策的出臺,浙江省各鄉鎮基本上建有基礎的環保設施以及文化健身設施。村鎮級道路逐步實施硬化、綠化,這大大減少了揚塵、噪聲污染。各村生活垃圾堆放點初步建立,垃圾清運體系逐步構建。如樂清、余姚、東陽等地的部分經濟發達鄉村,多個鎮都已經形成了完善的雨污分流管道,在轄區范圍內建立了統一的生活廢水處理系統。

        與通水、通電、通路等硬件設施的建設相比,鄉鎮對于農村環保設施管理還很欠缺,缺乏一種有效的管理體系。各村集體經濟能力差異大,基礎設施建設差別也大。比如農村現有的公廁建設標準不一,有些地區的建設甚至不能達到衛生標準;而且廁所等公共設施并沒有專人管理,公共財物無法得到有效地保護與打理,設施損耗快生命周期短,難以達到設想的無害化、功能化效果;鄉村人口素質又不高,環保設備利用率低,垃圾廢物不能準確丟進公共垃圾桶或者集中放在統一的位置;生活垃圾堆放地、公共廁所無人打理,一到夏天臭氣熏天、蒼蠅成群,影響村容村貌,將會成為新的環境污染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仍然不高,全省僅37%的村實現生活污水有效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戶受益率為42%[7]。

        4.城鎮化建設提速,但生態規劃難以執行

        城鎮化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載體,浙江省各市區都在不斷探索創新適合轄區的城鎮化建設道路。也正是因為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很多鄉鎮不自覺地偏離了可持續發展道路,它們一味追求經濟利益或政治利益、中意面子工程,重新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另外政府多注重鄉鎮總體建設規劃、經濟發展階段性規劃的編制,但往往會忽視與土地、環境、產業發展等專項規劃的有機結合。各鄉鎮政府能有序按時完成上級政府下達的村莊生態規劃的要求,卻不能夠嚴格執行,將新編的生態建設規劃棄于角落;即使少部分的生態規劃在執行,也會讓步遷就于經濟建設,并不能夠起到該起的指導保護作用。無序建設、混亂管理等情況,在各鄉鎮新農村建設中還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的。

        5.鄉鎮積極響應上級,但缺乏實際操作

        隨著“生態浙江”口號的提出,各級政府積極響應號召,爭相創建“生態XX”稱號。但是,新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中“明抓暗放”、“弄虛作假”現象普遍,尤其是鄉鎮一級。縣區根據上級部門要求,設立相關部門、制定工作計劃,統籌各部門配合協作環保計劃的落實;鄉鎮政府也紛紛列出工作計劃、細分工作任務、對接企業農村,向上級申請專項經費支持;企業在表面上積極響應,實際上也增添了環保設備。但是在仔細調查之后就會發現,很多鄉鎮、街道、企業只是停留在聽匯報、寫方案等表面工作上,敷衍了事。村莊整治建設范圍小、力度弱,真正扎實實踐生態建設方案的不多,個別鄉鎮為達到指標要求胡亂編造數據,尤其是經濟落后的鄉鎮,一切仍要為經濟建設讓步,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的觀念相對薄弱;企業安置的環保設施很少運行,多只在環保例行檢查時啟用,平時為節省成本成了擺設。

        三、浙江新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對策

        新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關鍵要意識到人的需要和自然生態價值之間的聯系。

        (一)提升生態意識,鼓勵村民參與

        政府部門應深入開展農村生態環保教育,增強村民環境保護意識;同時改變農民生活習慣,從污染源頭開始治理。首先各級干部領導要摒棄舊有思想、提高環境意識,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權利觀、生態觀,將新農村的環境治理與保護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在作村鎮建設決定時要考慮項目對環境的影響;其次,落實村鎮規劃、辦好教育、做好宣傳,做到職責有人抓、有監管、有投入、有效益;再者,選擇諸如“3?22”、“6?5”等特殊日期,開展豐富多彩接地氣的環境宣傳活動,用簡單易懂的方式向農民傳播生態理念和生態知識,提高村民的環境意識。各行政村成立相應的環境監督管理小組,層層落實。

        (二)發展生態產業,推廣循環經濟

        生態農業是實現我國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生態農業有利于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問題。以農村區域特點為基礎,相關部門應做好種植技術、養殖技術、節水灌溉技術、測圖配方施肥技術的推廣與運用,做好生態防治措施。同時注重各鎮特色產業的帶動作用,鼓勵農業產業化發展,比如永康的五金、義烏的小商品、東陽的木雕、安吉的白茶等可以和生態農業建設更好地結合起來,創建特色產業科技園、打造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基地。

        浙江省新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必須走好小型作坊的新型工業化改造道路,加快鄉鎮企業的合并轉型、技術升級,建設能耗低、污染低、產出高、質量好的生態工業鏈,加強與高校科研單位的交流合作,創新發展,尋求資源利用的最大化。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回收農業廢棄物、通過各種途徑變廢為寶,提高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8]。

        (三)完善農村環保制度,加強環境監測與保護

        良好的農村環保制度,有助于農民形成共同的行為準則。完善新農村建設要求的環境保護法規,同時對環保行業、環保行為制定優惠激勵政策;建立由政府、企業、個人為主要資金來源的專項環保資金保障制度;通過培訓、講座等方式提高執法人員實戰技能與知識面,加強執法隊伍道德素質建設;定量核查生態創建工作,包括生態指標、生態規劃的執行情況,實施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考核與政績掛鉤制度[9]。針對現有污染,開展水、氣、固廢專項整治工程;有效確立農村環境敏感點位、廣泛設立農村環境監測點;逐步建立農村環境監測制度,加強對監測團隊的管理與技能培訓,把握農村環境污染的動向和發展變化規律,以便采取更有效的防治措施,減輕農村環境污染和破壞。

        (四)知識下鄉,提高農村科技水平

        農村地區相較于城市,其經濟落后、發展前景較差,故很少有知識青年愿意到農村發展、支援農村建設。所以提高農村科技水平,首先要做的就是知識下鄉。政府要制定優惠政策,吸引鼓勵青年人才到農村去,定期向農村輸送青年才俊、招收大學生村官;加大對農村環境保護技術研究的科研投入,開展培訓班、免費教育輔導當地村民干部,提高農民尤其是種植大戶的科技文化水平。同時,政府還要建立知識下鄉長效機制,加強對農民的后續輔導;此外,要倡導綠色科技下鄉,實用科技下鄉,向農民推銷符合當地經濟水平、地域條件,滿足農民生產需要的先進技術,比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生活垃圾處理技術、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技術、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等。科學技術始終是第一生產力,科技水平上去了,生態環境治理自然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 梁修群.河南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若干問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

        [2] 崔巍娜.新時期我國農村社會管理問題研究[D].浙江海洋學院,2013.

        [3] 張倩.淺析農村生態環境法治保護[J].知識經濟,2010.

        [4] 夏寶龍.美麗鄉村建設的浙江實踐[J].政策t望,2014.

        [5] 湯臨佳,等.浙江省鄉鎮企業發展模式與經驗――兼議對西部地區的啟示[J].區域經濟,2013(5).

        [6] 王鶴菲,楊曉杰,劉霞玲.浙江省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問題與治理模式[J].經營與管理,2014.

        [7] 2014年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第7篇:美麗鄉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范文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鄉村旅游;生態旅游;法律保障

        國家統計局經濟數據顯示,2014年末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54.77%,在農村居住的人口仍占近一半。繁榮農村,必須堅持不懈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建設與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密不可分。2015全國旅游工作會議工作報告顯示,2014年全國鄉村生態旅游使3000多萬農民成為受益人群。2015年還將推進美麗鄉村富民工程,選取重點扶持村與扶貧辦共同開展鄉村旅游扶貧試點工作。既要促進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又要推進新農村建設步伐。而面對我國鄉村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境和難題,如何用法律保障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則是今天我們要探討的重點內容。

        一、我國鄉村生態旅游發展意義及現狀

        1、鄉村生態旅游發展促進新農村建設。

        中國美,農村必須美。2015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其中提到要提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創建水平,加大美麗鄉村推介力度,扶持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景觀旅游村鎮。鄉村生態旅游連接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能夠直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村各類產業融合發展,使單一農業向多元農業轉變,使粗放經濟向效益經濟轉變,能直接富民、快速富民。很多貧困村通過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擺脫了貧困,很多農村通過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實現了富裕。2、我國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現狀。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增長,消費結構轉型升級加快,我國鄉村生態旅游發展態勢迅猛,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年均增幅都超過20%。據統計,2014年,全國共有鄉村生態旅游經營戶超過200萬家,鄉村生態旅游特色村10萬個,接待游客12億人次,約占全國旅游接待總人數的1/3。鄉村生態旅游營業收入達3200億元,同比增長15%。鄉村生態旅游正成為我國旅游消費中發展最快、潛力最大、帶動性最強、受益面最廣的領域。

        二、我國鄉村生態旅游法律保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是我國鄉村生態旅游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鄉村生態旅游要具備長遠發展眼光,在滿足當前旅游者的需求基礎上,更要保護鄉村生態資源和環境。目前,我國鄉村生態旅游分布廣泛,缺乏整體規劃和布局,更缺少有效的管理和監管,策劃和管理人才缺乏,致使紛爭和糾紛時常發生,難以吸引鄉村生態旅游者對外宣傳和多次光顧,這就對我們提出了鄉村生態旅游的法律保障問題。我們應在現有的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建立健全鄉村生態旅游的各項規律法規制度,促進我國鄉村生態旅游真正通過法制化和規范化的途徑,走上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促進農民增收的同時也為新農村建設打下良好基礎。

        2、是我國鄉村生態旅游穩定有序發展的保障。

        我國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勢頭迅猛,但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和監管,導致鄉村生態旅游市場存在盲目無序開發、服務水平較低、市場秩序混亂等現象。其一,一些地方鄉村生態旅游市場沒有專門部門進行管理和規劃,盲目、重復、過度開發現象屢禁不止,出現了農家游、農家樂等低層次重復建設,僅僅是通過采摘等內容來吸引旅游者,沒有深入挖掘人文內涵,往往很難促成旅游者再次光顧。其二,一些地方鄉村生態旅游配套服務不到位,衛生環境差,還存在所售農產品價格欺詐、特色農產品以次充好等現象。這些鄉村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都需要通過法律保障來進行整改,規范旅游開發者和經營者行為,為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創造穩定有序的環境。

        三、我國鄉村生態旅游法律保障存在的問題

        1、鄉村生態旅游法律體系不健全。

        鄉村生態旅游起步晚且發展快,目前我國現有的旅游法中并沒有專門針對鄉村生態旅游的相應法律規范或相關措施規定。現有的旅游法對旅游企業、旅游經營管理者、旅游者等相關行為者權利義務進行規范,并未有具體涉及到鄉村生態旅游等具體措施規定,尤其是涉及到鄉村旅游規劃、鄉村環境保護條例、鄉村旅游業服務標準等法規尚沒出臺。一些地方政府出臺了相關意見,但此類意見多是促進鄉村旅游業發展的金融支持政策或扶持政策,極少涉及具體管理措施和辦法的。由于鄉村生態旅游缺乏政策法律保障,很多鄉村生態旅游經營者行為得不到規范,出現了無證經營、環境衛生不達標、臟亂差的現象。因此,為了滿足鄉村生態旅游對法律的需求,應當盡快制定與我國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相適應的旅游法律規范。

        2、鄉村生態旅游缺乏有效監管和執法。

        鄉村生態旅游的管理和監管涉及多個領域和部門,若沒有統一協調的管理機構進行布局規劃和管理往往會引起無效管理或混亂管理。鄉村生態旅游管理體制不到位,相應地出現了執法不嚴、執法不力的現象和問題。目前就鄉村生態旅游而言還沒有專門的執法機構,從地方政府到相關管理部門并沒有劃分清晰各自責任歸屬,自然出現了執法空白區或執法不力現象。一是部分鄉村生態旅游地區私搭亂建,影響整體景觀,破壞自然風光;二是過度開發,浪費資源現象嚴重。換言之,目前各鄉村生態旅游地區的管理部門和執法部門缺乏有效統一管理,沒有形成統一集中執法管理。

        3、鄉村生態旅游法律意識淡薄。

        鄉村生態旅游的經營者、管理者依法經營和法律意識直接關系著鄉村生態旅游健康穩定發展。由于鄉村生態旅游的經營者和管理者過度追求經濟利益和規模,盲目無序開發,破壞鄉村生態環境,基礎設施不到位,垃圾處理不及時,鄉村生態旅游者找不到垃圾處理箱并為了便利隨處破壞環境丟棄廢棄物,使得鄉村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環境污染問題、生態環境被破壞問題、自然資源流失問題不降反增。鄉村生態旅游健康可持續發展必須要通過法律途徑對鄉村生態環境加以保護和治理。

        四、我國鄉村生態旅游法律保障路徑探析

        1、建立健全鄉村生態旅游法律保障體系。

        建立我國鄉村生態旅游相關法律、法規,是鄉村生態旅游法律保障體系建設的基石。只有具備健全的法律保障體系才能引導和促進鄉村生態旅游資源和產業的合理有序開發和發展。面對鄉村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例如盲目無序開發、惡性競爭、資源環境破壞等問題,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都應從加強整體規劃設計、加大環境衛生監督,并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及時制定有關的行政法規及實施條例,如鄉村生態旅游規劃綱要及實施細則、鄉村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鄉村生態旅游市場管理條例等,為鄉村生態旅游的生態資源環境、鄉村生態旅游人文環境保駕護航。

        2、加強鄉村生態旅游監管。

        促進鄉村生態旅游持續健康發展,推動新農村建設步伐,必須比以往加強鄉村生態旅游監督和管理,這是鄉村生態旅游法律保障的關鍵環節。尤其是加大對鄉村生態旅游的檢查密度和處罰力度,美化鄉村生態旅游經營環境。同時,還可以引入鄉村生態旅游行業協會組織,多渠道多手段加強加大對鄉村生態旅游中涉及到的游玩、購物、娛樂、飲食、住宿、交通等全方位監管,通過行政、法律、經濟等手段,維護鄉村生態旅游市場秩序,規范開發者和經營者的行為,提升鄉村生態旅游服務質量,達到促進其健康穩定發展的目標。

        3、加大鄉村生態旅游執法力度。

        除了加強鄉村生態旅游監管以外,強有力的執法同等重要。鄉村生態旅游只有擁有強有力的執法,才能保障其健康可持續發展。其一,鄉村生態旅游涉及多個部門、多個行業,相應的執法也應是跨部門、跨行業的,這就提出了聯合執法、綜合執法的要求,涉及到公安、交通、質監、林業、工商、環保等職能部門的聯合執法。其二,鄉村生態旅游執法人員應具備基本的法律、政策、管理素質,同時要有高度責任意識,積極的生態環保意識,因為執法人員的素質直接影響到鄉村生態旅游地區的發展。其三,鄉村生態旅游執法過程也要受到監督,既要提升執法力度,又要保證權益得到合理維護。

        4、增強鄉村生態旅游法律意識。

        增強鄉村生態旅游開發者、經營者和旅游者的法律意識是鄉村生態旅游法律保障建設的重要基礎。增強鄉村生態旅游法律意識要在具備法律保障體系基礎上,分領域、分層次、分對象通過集中學習、考察、實踐等方式進行鄉村生態旅游法制教育,結合當地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的實際情況真真正正去懂法、學法和用法,使鄉村生態旅游從開發者、經營者到旅游者都做到尊法守法,合理有效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首先是鄉村生態旅游開發者要依法開發,保護鄉村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基礎上有序合理開發;其次是鄉村生態旅游經營者依法經營,熱情誠信敬業;最后是鄉村生態旅游者旅游過程中遵紀守法,愛護環境和資源,遇到問題依法進行協調和解或申訴。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朝氣蓬勃,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只有擁有健全的鄉村生態旅游法律保障體系,才能擁有穩定有序的鄉村生態旅游市場和環境,才能保障鄉村生態旅游健康、穩定、有序、可持續發展,才能為新農村建設增磚添瓦。因此,我們要加快新農村建設中鄉村生態旅游的法律保障體系建設,真正實現鄉村生態旅游的規范化和法制化發展。

        參考文獻

        [1]郭二艷.我國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法律制度的完善[J].人民論壇,2015(3)中:142-145.

        [2]梁虞,吳小平.淺談我國生態旅游法律制度[J].法制與經濟,2012(2):53-54.

        [3]馬存利.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及法律保障[J].法制之聲,2012(5):43-45.

        [4]丁碩.淺議生態旅游的法律規制[J].法治與社會,2012(7)下:278-279.

        第8篇:美麗鄉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范文

        關鍵詞:新型城市化;美麗鄉村;規劃;高山養生農莊;區位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a whole, must be guided by modern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insist on producing development, wealthy life, polite phenomenon, the management democracy caught together, put the focus of the modern rural construction beautiful cultivate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promote the farmers' income,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the village,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strengthening the basic public services, optimiz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ive play to the role of farmers' main body, etc.,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farmers live a happy life and beautiful countryside as the fundamental starting point and the foothold to build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mbining with zhejiang southeast mountain health farm planning and design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main points of the new beautiful countrysid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 Beautiful country; Planning; Alpine health farms; The location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前言

        黨的十報告首次提出了“美麗中國”這一理念,指明了我國鄉村建設方向。尊重生態文明的自然之美,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建設可感知、可評價的“美麗中國”。

        浙江省實施美麗鄉村建設,明確提出了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把建設讓農民過上幸福生活的現代化美麗鄉村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本文主要探討浙江省楚門鎮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應家村、余家村、筠嶺村)的要點。

        一、美麗鄉村概述

        美麗鄉村是一個全面的、綜合的、統領新農村建設工作全局的新提法,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抓手。美麗鄉村建設發軔于浙江省安吉縣,從2008 年初開始,安吉縣開展了“中國美麗鄉村”建設行動,計劃用十年左右時間,把安吉建設成為“村村優美、家家創業、人人幸福、處處和諧”的現代化新農村樣板,構建全國新農村建設的“安吉模式”。2010 年6月,浙江省全面推廣安吉經驗,把美麗鄉村建設上升為全省性的戰略決策。近年來,浙江美麗鄉村建設成績斐然,成為全國美麗鄉村建設的排頭兵,其創造的“安吉模式”、“桐廬模式”、“江山模式”等成為全國美麗鄉村建設的樣板。

        現階段建設美麗鄉村,絕不僅僅只是為了給村莊一個美麗的外表,關鍵在于提升農村、農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實實在在地提升農民的幸福指數,推動城鄉一體發展。從先行先試的浙江及廣州的花都、增城、從化等地實踐來看,美麗鄉村的“美麗”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生態良好、環境優美、布局合理、設施完善;二是指產業發展、農民富裕、特色鮮明、社會和諧。

        建設現代化美麗鄉村,要實現五個層面的“美”,即城鄉規劃科學布局美、村容村貌整潔環境美、農民創業增收生活美、鄉風文明農民素質美、管理民主鄉村和諧美。由此可見,美麗鄉村之“美”,既體現在自然層面,也體現在社會層面。建設現代化美麗鄉村是集農村生態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于一身的龐大社會系統工程,更是一項關乎千萬農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工程。

        二、新型城市化過程中美麗鄉村規劃的意義

        (一)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是發展農村生態文明的必由之路

        當前,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加快推進,加上發展方式相對粗放,浙江農村資源過度利用和環境污染的問題仍較突出,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壓力日益加大。推進現代化美麗鄉村建設有利于促進農民轉變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和農民生活質量;有利于節約集約利用各類資源要素,從根本上促進人口與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只有加快建設現代化美麗鄉村,把生態文明建設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把生態文明的發展理念、產業導向、生活方式、消費方式等融入到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社會等各方面,才能把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落到實處。

        (二)推進現代化美麗鄉村建設是縮小城鄉差距的現實需要

        盡管近年來浙江城鄉人均收入比逐年縮小,但仍遠比長三角的上海、蘇州、杭州等城市及珠三角的東莞、中山、珠海等城市都要高。同時,在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體系等社會事業及人力資源配置等方面,浙江山區農村與市區的差距還很大。如不解決城鄉差距問題,將不利于農村的可持續發展,農業和農村活力難以增強,農村社會結構矛盾和社會穩定成本有加大的風險。

        (三)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是新型城市化發展的重要途徑

        從統籌城鄉發展的高度看,新型城市化應是城鄉一體、城鄉和諧發展的城市化,是城鄉經濟互補發展的城市化,是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的城市化。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必須統籌城鄉一體發展,從根本上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一體,共同富裕。建設美麗鄉村則是城鄉一體化的重要載體。通過優化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讓農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氣,生活在景色優美宜人的環境中,感受和體會幸福,是浙江新型城市化進程的必經之路。

        三、新型城市化過程中美麗鄉村規劃建設的要點探析

        (一)浙東南山區楚門鎮應家村、余家村、筠嶺村美麗鄉村規劃的總體思路

        1、區位條件

        應家村、余家村、筠嶺村共有規劃用地423.33ha,其中建設用地39.99ha,非建設用383.34ha。農林用地占絕大部分,占到總用地的91.43%。其中應家村規劃范圍內總用地151.6ha,余家村規劃范圍內總用地45.53ha,筠嶺村規劃范圍內總用地226.20ha。

        該地區東與沙門鎮相連,南與龍溪鄉相連,其北部76省道復線穿楚門鎮而過,三級路網等級,其中盤山道路寬度4-6米,土泥車行路3-4米,村莊步行路0.9-1.5米。基地自然生態環境優越、村莊特色鮮明、交通便利。具體區位優勢見下表。

        表浙東南山區楚門鎮應家村、余家村、筠嶺村區位優勢表

        2、“高山養生農莊”的總體規劃思路

        從上表可以看出,浙東南山區楚門鎮應家村、余家村、筠嶺村具有以下區位優勢:高山地理環境確保了良好的自然環境免于破壞;存在多處較好的旅游景觀資源,且相對集中;具有發展農家樂、鄉村旅游、休閑度假的優勢條件。由此,該地區規劃整合現狀自然要素,融入創新要素,并加以提煉,確定以下形象定位——“高山養生農莊”,即在“天人合一,回歸自然”的養生 理念的指導下,發掘現狀空氣新鮮、環境優美、有山有水有森林、交通方便、離大城市較近的有利條件,利用高山自然村莊作為自然生態養生基地,規劃成集養胃養心養體成一體、休閑娛樂為一道、“旅”“農”結合的生態養生場所。

        3、“高山養生農莊”的規劃理念

        圖1“高山養生農莊”的規劃理念

        ①養胃

        體驗農業勞作的樂趣,采摘豐收果實,品嘗綠色無公害食物。

        ②養心

        回歸自然,體驗高山自然風光,到寺廟中會禪,都能讓現代都市人群能放松工作生活壓力,使游客達到調理身心的目的。

        ③養體

        養體重要的是一個動字,動字包括勞動和運動。參加農業體驗,進行戶外運動,到自然中洗肺,到綠色中洗眼,到潮潤中洗膚。

        4、規劃理念解構

        圖2規劃理念解構

        ①應家村“歡樂谷”

        應家村的發展應借助本村大面積的集體山林用地,促進土地流轉,大力發展規模水果種植產業;借助本村的農家樂旅游業基礎,充分利用本村的特色旅游資源,大力發展特色農家樂旅游產業。

        ②余家村“養心谷”

        余家村應依靠日照寺和自然山林,為游人提供一個遠離都市喧囂,既能親近自然享受田園農耕之樂,又能修身養性、明心凈氣的恬淡雅致之所,通過日照寺上香、吃素齋、坐禪、抄經、禪修課程、朝山等一系列活動,為游人提供一次滌蕩心靈的休閑之旅。

        ③筠嶺村“逍遙谷”

        筠嶺村發展以古村為服務依托,以山林為娛樂空間,結合高山生態農業種植,將筠嶺村打造成建設具有特色的戶外運動休閑旅游區,形成極具美譽度和吸引力的城郊休閑旅游區。

        (二)規劃實施措施

        1、道路規劃設計

        (1)鄉村干道

        ①用水泥硬化泥土路面,路面寬度為5米。

        ②道路兩旁控制0.5米到1米的綠化帶,綠化植物采取“喬木+灌木+地被”的三層垂直結構。喬木建議選擇本村特色果樹,營造地方特色。

        ③道路兩旁增加路燈,完善村莊亮化工程。

        具體規劃設計效果圖如圖3。

        圖3鄉村干道規劃效果圖

        (2)街巷規劃

        ①清理街巷兩邊的雜物。

        ②就地取材,用青石板對街巷道路進行鋪裝,營造特色。

        (3)景觀道路

        ①景觀游步道,采用青石對路面進行鋪裝,路面寬度控制在1-2米。

        ②部分路段,適當點綴野花,小灌木(如茶花),增添鄉村氣息。

        2、民居整治要點

        (1)石屋民居

        二類建筑中類似于左邊的傳統石屋,其立面的整治可采取的整治策略:清潔墻面,盡量保持石屋原有的風貌;

        ①修繕窗戶,用暗紅色油漆粉刷木框架;

        ②用與現狀相同的深灰色瓦對屋頂進行翻新;

        ③山墻頂部噴繪“福”字花紋;

        ④改用具有獅頭門扣傳統風格木門,展現鄉村風貌。

        (2)混凝土民居

        二類建筑中類似于左邊的采用混凝土的居民房,其立面的整治可采取策略:

        ①用米黃色涂料對墻面進行粉刷;

        ②修繕窗戶,外側增加木格柵,防風防盜;

        ③換用更為結實的防盜木門;

        ④用防水涂料對墻腳進行粉刷,防水的同時,增加層次美感。

        (3)水泥民居

        二類建筑中類似于左邊的居民房,外層水泥涂層,其立面的整治可采取措施:

        ①用石灰將墻面粉刷為米白色,改善外觀;

        ②增加木格柵,防風防盜;

        ③深灰色涂料粉刷墻腳,防水和增加建筑層次感;

        ④山墻頂部增加“福”字圖紋,體現鄉村特色。

        游客接待服務中心

        此項目位于筠嶺村北部,盤山公路和村莊主路交叉口,是筠嶺村的入村村口。基地南面是山坡和梯田,北面是開闊林地,整個基地地勢較為平坦。

        現狀保留8棟石屋建筑,建筑基本結構保留完好,結合地勢而建,地基多在道路水平面以下,已無人定居。規劃效果圖見圖4。

        圖4游客接待服務中心

        (1)功能定位為游客接待區,為游客提供餐飲、購物、休憩、娛樂功能。

        (2)保留石屋結構,對建筑整體進行加固,對內部進行裝修,清洗外立面,更換木質門窗,利用燈籠、廊架等突出特色風味。對部分混凝土構建進行清洗粉刷。

        (3)改造外部環境,添置具有鄉土氣息的景觀小品,規劃設計休憩廣場,為服務區和自行車騎車者提供休閑平臺。

        美麗鄉村規劃中農民角色的轉變建設總結

        通過浙東南楚門鎮應家村、余家村、筠嶺村“高山養生農莊”項目規劃,力圖使該地區發展更上一個層次,促使農民的角色從傳統角色轉變為農業工人和三產服務人員,實現農民增收,切實解決三農問題。

        高度重視鄉鎮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充分考慮其在縣域功能櫛局中的地位。通過鄉鎮總體規劃修編,確保鄉鎮總體框架更清晰、功能布局更合理,重點根據各自的資源特色,立足產業找定位,宜工則商,官商則商,宜游則游。加快形成主導產業和特色經濟,努力形成一二三產相促進、協調發展的局面。

        鄉鎮建設中則堅持生態優先,切實推進環境綜合治理,積極實施垃圾化處理、污水集中治理、街面清潔保潔。突出抓好亮化、美化和綠化,健全社會治安防控

        體系,完善文體活動設施,保持鄉村的和諧穩定。

        在城鄉統籌上,浙東南楚門鎮更是創新提出把整個縣域作為“中國美麗鄉村”進行建設,圍繞“村村優美、家家創業、處處和諧、人人辛福”目標,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原則和“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業”要求,將全鎮應家村、余家村、筠嶺村劃分為生態農業、高效農業、休閑產業、綜合發展和城鎮村落等類別,抓點連線擴而逐次推進,從而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和縣域新型城市化進程,實現農民增收。

        在該地區現有土地構成的基礎上,結合鄉村發展規律和特點,從它與城市的差異性中尋找潛在的經濟發展機會,做到不僅為了美化環境,還要為村內產業發展尋求更多的出路。利用現有的空地規劃高山養生農莊,不但結合了農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同時也推動了高山區的經濟發展,實現了農民角色的轉變。

        本次規劃有別于單純完成任務式的“穿衣戴帽”工程,真正從居民日常生活入手,利用現有條件,在最大限度節約成本的同時,利用自然要素來打造藝術、生態、和諧的生活環境。通過建筑立面的美化、綠化景觀的增設、文化小品的布置,為村民帶來真正實惠且舒適的生活。

        參考文獻

        [1]陶德凱,彭陽,楊純順,等.城鄉統籌背景下新農村規劃工作思考[J].規劃師,2010.3.

        第9篇:美麗鄉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范文

        關鍵詞:南京市;農村環保;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01-02-106-03

        黨的十報告明確提出了“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宏偉目標,這不僅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抉擇,也順應了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在發展理念和發展實踐上的重大創新[1]。目前,全國各地積極響應黨的十號召,正在開啟建設美麗中國的序幕。南京市也正著力建設“美麗南京”,爭取2014年建成全國首個“國家級生態市”的副省級城市。經過3~5a努力,逐步建成江寧、高淳、浦口、六合、溧水美麗鄉村示范區,使五大都市美麗鄉村示范區成為展示南京生態文明建設和統籌城鄉發展成果的樣板區、示范區[2]。

        由于南京市農村區域面積5 798km2(江寧、高淳、浦口、六合、溧水),占南京市市域總面積(6 587km2)近90%,因此可以說,沒有“美麗鄉村”就沒有“美麗南京”。為此南京市政府提出積極建設南京“都市美麗鄉村”的口號,并且要求在建設過程中重點突出生態優先,強力推進污染整治及村莊環境綜合整治,整體改善農村環境[2]。

        然而,長期以來,與全國各大城市相似,南京市農村地區承擔著工業及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的壓力,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業污染疊加;農村環境保護政策、法規、標準體系不健全,使農村環境污染形勢嚴峻,危及農村飲水和農產品安全。部分農村地區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養殖糞便和農業廢棄物任意排放的問題嚴重,已經成為危害農民身體健康和財產安全的重要因素,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南京市“都市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南京市環保主管部門于2013年初組織力量對南京市農村環保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并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

        1 南京市農村環保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經過較為廣泛和深入的實地調研發現,當前,南京市農村環保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1 農村環境的長效管理得不到體制、機制方面的保證 目前農村環保工作主要依靠項目推動,缺乏“頂層設計”,沒有體制、機制方面的保障。如: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沒有像工業項目那樣,有“環評”、“三同時”制度,只要農民愿意,可以隨意噴施農藥和化肥,只要有水面出租,可以任意養殖水產品;農村污水處理費用還無法像城市污水處理那樣,從自來水價格中提取,村莊污水處理費用由村集體和地方政府支付,沒有形成“誰污染、誰治理”的費用承擔機制;農村垃圾管理沒有像城區那樣,建立有效的環衛保障體系。農村污染面廣量大,區級以下的政府基本上沒有專門的環保機構和專職工作人員,農村環境監測工作存在大片空白,執法監管能力嚴重不足,環保秩序相當混亂。目前,農村環境基礎設施的投入、管理費用基本上依靠項目經費,管理機構也基本上是由“工程指揮部”代替。

        1.2 農村環保投入明顯不足,城鄉二元結構問題在環保領域長期存在 長期以來農村為城市發展提供廉價農產品、勞動力、土地資源等初級產品,但“城鄉二元結構”模式始終沒有突破,農村地區缺少污染治理的監管和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運行的投融資、收費體制,環境治理缺少人力、物力和財力。由于農村鎮街的污水設施沒有落實收費渠道,鎮街污水處理廠“有錢建設、無錢營運”。全市農村除江寧部分鎮街污水處理廠正常運營外,多數鎮級、村級污水處理設置不能正常運行,“曬太陽”污水廠并不鮮見。

        據初步測算,全市農村區域僅垃圾和污水處理兩項約需10億的運行費用。而目前市環保主管部門每年支持農村污水管網和污水廠建設經費僅約2 000萬,主要用于農村區域污水管網建設補貼。南京市對農村環保的財政支持力度與“多予、少取、放活”中央三農政策要求,相差極大。

        1.3 各級黨委、政府部門的“重工業、輕農業,重城市、輕農村”觀念有待破除,農村環保立法、環境管理規范和環保考核制度滯后 我國初步形成的環境資源保護法律體系的規制重點在城市和大中型企業,農村成為環境保護的真空地帶。雖然我國已經制定并初步形成了一個以《憲法》和《環境保護法》為主體的環境法體系框架,但是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重要的生產環節還缺乏明確的規定,甚至存在一定的空白。例如,在環境污染補償方面,我國環境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補償措施不到位,無法阻止城市工業污染大規模向農村轉移,既損害了農民的合法環境利益,也不能有效激勵農村居民保護環境的自覺行動。同時,由于現行法律的原則性規定,使法律所賦予的環保部門的工作職責難以在管轄區域內真正得到履行和不打折扣地實施。

        各級黨委、政府對農村環保重視不足,如:市政府組織的全市鎮街分類考核辦法,將全市鎮街分三類進行100分考核,考核成績作為基層鎮街主要領導工作業績評價的依據。農村環保僅有一項考核指標,即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占2.5分,太低。環保部門本身也對農村環保工作重視程度不夠,目前工作重心一直放在工業污染治理和城市環保方面。農村環保法制建設、技術規范、治理技術等方面嚴重落后于現實要求。

        1.4 農村執法力量薄弱,與管理任務不匹配 區級環保機構人員偏少,許多工作不能有效開展,疲于應付。監理人員嚴重不足,不能及時有效地處理各類環保投訴案件。監測能力十分有限,環保投入太低,急需加強。據本次調查,全市農村地區(原三區兩縣)區級環保機構共有310個在崗人員,監測人員89人,監理執法人員81個,每個鎮街只有1位兼職環保員。而2011年原三區兩縣共有3 491件環保投訴,且2012年原三區兩縣環保投訴案件均有上升趨勢。區級環保機構強烈要求政府在鎮街設置環保辦公室。

        2 對策建議

        黨的“十”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遠景,南京作為經濟發達的東部省會城市,已經具備了大規模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供給和進行農村聚居點環境綜合整治的體制條件和發展基礎。建議市委、市政府重點出臺以下相關政策:

        2.1 在農村地區堅定不移地推進“三個集中” 農民向集中居住點聚集,推進城鎮化;土地向大戶集中,推動農業現代化;工業向園區集中,推動農村工業園區化。從韓國的“新農村運動”及日本的“并村運動”經驗看,農村人口的相對集中和居住鄉村的適當合并,有利于公共財政資源的有效配置。只有這樣,農村工業發展的治污設施才能得到有效普及和提升。

        2.2 在政府層面上,把鎮街環境整治納入鎮街政績考核范圍 要加大農村地區環保工作分值的比重,鎮街要建立相應的考核機制,將環境改善納入年度和任期考核評比,獎優罰劣。

        2.3 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農村環境公共服務供給機制 區、市兩級政府充分認識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的公益性質,從城鄉一體、環境基礎設施均等化的高度,加大生態補償的總額,將現行按稻田和林地面積大小的生態補償機制改為按生態功能區(林地和濕地)面積大小進行補償。并且建議在全市原有生態功能區劃的基礎上,按照生態功能的重要性,劃定不少于國土面積20%的生態功能保護區,并嚴格執法保護,守住生態紅線。

        2.4 組織開展南京市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地方法規調研工作 目前,國家的環境保護法涉及農村環境的內容極少,因此南京市應著手研究加快建立和完善農村環境保護地方法律法規體制,把農村污染治理納入法制化的軌道。如根據《環境保護法》和《農業法》,針對農村環境保護的基本制度、基本原則、農村各級政府的法律責任、環境污染者法律責任等做出具體的規定;研究制定《農業廢物綜合利用辦法》,具體規定農業廢物的處置方法、利用途徑和管理措施等。制定相應的生產責任制度,污染損害賠償制度,定期教育宣傳制度,公眾參與制度,市場準入、運行管理制度等[3]。

        2.5 南京市政府應大力增加農村環保的財力和人力投入 希望通過財政轉移支付,能夠從政府層面上落實生態補償政策,研究出臺排污權交易的操作辦法,使農村的環保資金在投入機制上得到保證。按中央的“多予、少取、放活”的“三農”宏觀政策,從環保系統內部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辦法,允許地方環保部門從工業排污收費中提取農村環保專項資金,支持農村環保工作。增加農村地區環保機構工作人員,在鎮街設置環保辦公室(人員3~5人)。

        2.6 為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環保主管部門還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建全農業污染源監控體系,提高監測能力。選定常年環境監測點,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量化測定,建立農田氮、磷、農藥流失監測、預報預警系統、管理系統。建立種植業污染源、農村生活污染源以及畜禽養殖業污染源排污系數測算示范點,掌握污染特點和規律,為政府制定農業環境保護相關政策提供依據。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近期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2013〕7號)“近期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作安排”,在南京市農村開展土壤環境質量普查工作,排查出需要進行功能調整和需要進行污染修復的重點區域,以利于盡快開展土壤功能區調整和污染土壤生態修復工作。

        (2)控制和劃定畜禽集中養殖區域,落實養殖項目“環評”和“三同時”要求。根據國家環保部《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的有關要求劃定畜禽禁養區,搬遷或關閉位于水源保護區、城郊結合部的畜禽養殖場。禁止湖泊、河流、水庫等水體500m以內建設養殖基地。建議對全市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非禁養區都有明確劃定,對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提出了切實有效的措施,相關責任部門密切配合,開展已有規模化養殖場的綜合整治工作;在農村地區重點針對集中養殖開展因地制宜的生態型養殖引導和管理。

        (3)擴大農村環境連片整治范圍,持續強化農村地區“三高兩低”企業整治,杜絕工業“三廢”向農村轉移。嚴格執行江南地區禁止發展化工項目的政策,強化農村地區“十五小”行業的治理,將各個鎮級工業集中區撤并到市區級工業區,解決農村突出的工業污染問題,消除環境污染的“問題村”。

        (4)研究推廣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技術和適合農村地區采用的污染防治及污水處理技術,為農村污染治理提供技術支持。推廣生態養殖技術、測土配方技術和精準農業技術,減少農業化學品對環境的損害。

        參考文獻

        [1]張壬午.倡導生態農業 建設美麗鄉村[J].農業環境與發展,2013(1):5-8.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伊人久久五月丁香综合中文亚洲 | 日韩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影音 | 日韩中文字幕图片 | 亚洲特级视频在线观看 | 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真实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