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研究性學習報告情況范文

        研究性學習報告情況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研究性學習報告情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研究性學習報告情況

        第1篇:研究性學習報告情況范文

        關鍵詞: 網絡環境 研究性學習 實踐 《教育技術學導論》

        近年來,研究性學習已經成為教育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然而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完全在現實場景中實施研究性學習面臨著很多困難。計算機網絡可以為研究性學習提供全面、豐富的資源保障,可以為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因此,充分發揮網絡技術的優勢,探索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模式,是切實可行的,而且對于提高教學效率、實施創新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網絡下開展《教育技術學導論》課程的研究性學習的優勢

        《教育技術學導論》課程作為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入門課程,擔負著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使教育技術學專業學生了解專業框架、掌握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任務,對本專業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長期以來,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和現實條件的限制,本課程教學目標單一,教學信息主要來源于文字教材;教學組織形式基本上沿用“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老師是唯一的教學評價者,評價內容主要是學生的學習成績,評價方法主要是以考試為主。這些方面都越來越暴露出其局限性,越來越不能適應新形勢下《教育技術學導論》課程教學的要求。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將研究性學習這一強調學生的主動探究、強調學生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培養的學習方式引入到具體課程教學中來,使研究性學習和傳統教學方式有機結合,充分發揮計算機網絡在提供學習資源、構建學習環境等方面的優勢。開展網絡環境下研究性學習實踐,必將有利地推動教育技術學專業課程教學改革,促進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的培養。

        二、網絡環境下《教育技術學導論》課程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方案

        方案名稱:網絡環境下《教育技術學導論》課程研究性學習實踐探索。

        課程名稱:《教育技術學導論》。

        課程性質:專業必修課。

        實施辦法:課程采取“2+2”模式,即每周2學時用于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2學時用于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還必須延伸到學生的課余時間,這是保證其有效開展的基礎。

        課時:4學時/周×20周=80學時。

        學生:教育技術學專業2005級本科班,共88人。

        文字教材:《現代教育技術》,黃河明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

        網絡資源:教育技術學CAI實驗室資源系統http://met.sicnu.省略,基于網絡的研究性學習平臺http://met.sicnu.省略/reaserch。

        (一)實踐目標

        1.認知類目標

        掌握教育技術學的基本原理和知識。包括教育技術的內涵,教育技術學學科的發展歷史、發展趨勢、領域范疇、理論基礎;各種教學媒體的特性及應用方法;數字化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原理及方法;教學設計的基本原理及方法;信息化環境下的各種教學模式,以及課程整合的相關知識等。

        2.動作技能類目標

        掌握教育技術學的基本技能。包括各種媒體的使用技能;數字化教學資源的設計與開發技能;教學設計的技能等。根據不同小組研究課題的不同,網絡環境下研究性學習部分的上述動作技能類教學目標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另外,我們還應掌握信息的獲取、存儲、加工、處理、傳遞、表達等技能,掌握與人溝通、協作的技能等。

        3.態度情感類目標

        具備對本專業的學習興趣;具備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意識;具備正確的現代學習觀念、科學精神和態度、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與人合作的團隊精神及創造精神。

        (二)組織形式

        學生根據研究興趣組成課題小組,每組成員為3―6人。每組選舉組長一名,負責整個小組的協調、組織工作,人數較多的小組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選舉副組長若干。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小組成員分工協作,共同探究。

        (三)實施步驟

        網絡環境下研究性學習部分實施步驟如下(表1):

        1.準備階段

        主要是對網絡環境下研究性學習進行教學設計,構造網絡環境下研究性學習的學習環境,對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前測等。

        2.具體實施階段

        包括舉行專題講座調動學生積極性,補充預備知識和技能,組建課題小組,各個課題小組選擇、確定研究課題,撰寫開題報告,舉行開題報告會,進行具體課題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完成結題報告,開展學生自我評價、學生間相互評價和教師評價等。

        3.總結階段

        主要是對實踐過程進行總結反思,包括對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后測,對后測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對相關問題進行總結反思。

        三、網絡環境下《教育技術學導論》課程研究性學習的實踐過程

        依據實踐方案,筆者于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在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學生中進行了相關行動研究。

        第1周,向學生介紹關于網絡環境下研究性學習的相關知識,基于網絡的研究性學習平臺、教育技術學CAI實驗室資源系統的使用方法,以及科學研究常用方法的初步知識。

        第2周,組織學生組建課題小組。學生按照自愿原則,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組建了13個課題小組。根據方案,每組成員應為3―6人。由于實際情況限制,課題小組人數稍有出入,最少的一組為4人,最多的為8人。

        第3―7周,每個課題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確定研究課題,撰寫開題報告。隨后,教師組織了網上開題評議和開題報告會,全體學生對每個課題小組的研究課題和開題報告進行了詳細評議,針對每個小組存在的不足之處提出了建議。

        第8―17周,課題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依據自己小組的研究方案,按照人員分工自主地去學習。期間,小組成員之間既相互獨立,根據分工自己完成應做的任務,又相互協作、一起學習。為了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解決學生研究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教師組織了課題進展交流會。

        第18―20周,每個課題小組對本組研究性學習課題成果進行梳理和展示,撰寫結題報告,舉行結題報告會,對研究性學習進行總結性評價和反思。

        四、網絡環境下《教育技術學導論》課程研究性學習的實踐反思

        (一)后測問卷結果統計分析

        經過二十周的行動研究,為了全面地了解本次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效果,筆者對參與本次實踐的學生進行了后測和訪談。結果統計分析如下:

        1.學習的效果調查表明,78.57%的學生對網絡環境下研究性學習的效果表示滿意。但是還有21.43%的學生認為效果不大或沒有什么效果。經過對學生研究性學習記錄的分析,以及訪談,主要原因是由于這部分學生沒有積極地參與研究性學習的各項活動,對研究性學習方式存在很強的排斥心理。

        2.81.57%的學生對研究性學習采用小組協作學習的組織形式上表示贊同。理由是這種學習組織形式增強了同學之間的交流和互助,培養了與人協作交流能力和團隊精神。與此相反,還有18.43%表示不太贊同這種學習組織形式。理由是他們覺得這種學習組織形式組織起來比較困難,和其他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也存在問題,學習過程中會產生很多分歧和爭吵。

        3.73.81%的學生對本次研究性學習中網絡環境的作用表示認可。支持作用體現在為研究性學習提供了很多的學習資源和學習工具。另外,26.19%的學生認為本次研究性學習中網絡環境對研究性學習的支持還不是很理想。

        4.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有57.14%的學生在選擇、確定研究課題方面存在問題,41.67%的學生撰寫課題報告存在困難,48.81%的學生反映有關研究課題的資料太少。在研究性學習學習方式存在的主要問題方面,61.90%的學生認為研究性學習學習知識的效率比較低,59.52%的學生認為研究性學習需要的學習條件高,51.19%的學生認為研究性學習的學習任務難度較大。

        5.60.71%的學生認為教師為學生提供了研究方法的指導,55.95%的學生認為教師和學生進行了情感交流,48.81%的學生認為教師的作用表現在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和條件方面。另外,還有41.67%的學生選擇了教師起到了豐富學生知識的作用。

        (二)實踐的相關規律總結

        通過實施網絡環境下《教育技術學導論》課程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可以有效地彌補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

        傳統的教學方式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組織形式、課程實施,以及課程評價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實踐證明,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可以有效地彌補傳統教學方式的這些不足,尤其表現在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意識,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和與人協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創新精神、創新能力方面。本次研究性學習中,78.57%的學生對研究性學習的效果表示滿意,67.86%的學生認為研究性學習比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給自己帶來的收獲更大。

        2.與具體學科課程相結合是實施網絡環境下研究性學習的有效途徑

        當前,與具體學科課程相結合,圍繞具體學科課程的相關內容產生探究問題,使學生進行主動的探索和學習,是實施網絡環境下研究性學習的有效途徑。本次研究性學習中,78.57%的學生認為研究性學習基本有效或很有效地促進了《教育技術學導論》課程的學習。85.72%的學生認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安排基本體現或充分體現了研究性、實踐性、開放性、綜合性、現實性。由此可見,與具體學科課程相結合也能充分體現研究性學習的相關特點。

        3.網絡環境下研究性學習面臨問題

        (1)網絡環境下研究性學習的條件要求問題

        研究性學習的順利實施必須依賴一定的學習條件。與傳統的學習方式相比,網絡環境下研究性學習的條件要求相對更高一些。主要體現在:網絡環境下研究性學習對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興趣等內在學習動機更高,需要學習者具有更高水平的學習策略和技能,有更強的學習意志自控力,以及較好的信息技術能力;要求教師有較寬的知識面、較強的組織能力和指導能力等。

        (2)網絡環境下研究性學習的學習深度問題

        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與學科教學不同,它將整個探究過程看得比結果更為重要。因為學習者通過親歷實踐,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嘗試與他人交往和合作,知道除了教材之外還有很多獲取信息的渠道,試圖綜合已有的知識來解決正在研究的課題等。能夠讓學習者獲得上述感受和體驗,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目的。但正是因為這樣,學習者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可能他們的研究結果會非常稚嫩、對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的掌握非常膚淺。片面地強調過程,不注重結果,還會導致研究性學習流于形式,學習者的學習難以深入等情況的出現。本次實踐中,有一部分小組就出現了此類問題。把握研究性學習的學習深度,處理好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的關系,是有效開展網絡環境下研究性學習要面對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安桂清.研究性學習理論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黃河明.現代教育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徐世東,彭立.基于網絡的研究性學習模式初探[J].中國電化教育,2006,3(3):27-30.

        [4]馬蓉,張旭.網絡環境下語法課程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研究[J].天津經理學院學報,2006,12(8):51-53.

        第2篇:研究性學習報告情況范文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教學改革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活動,學生在學習中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進而提高綜合素質和能力。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應該在實踐中探索研究性學習的真諦。

        一、探索研究性學習的意義

        1.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充分挖掘學生潛能

        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學生從教師的活動中獲得的知識并不能滿足自身的需求。教師在課堂上應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滿足對知識的渴望。以往的學習,教師偏重于對教材知識的傳授,把學生當成一個吸收知識的容器,師生間形成了一種簡單的教與學的關系。這大大地束縛了學生,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研究性學習的引入打破了這種束縛,使學生能夠基于自身的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學生由被動的接受式學習轉向主動的探索式學習,將自己的各項技能和各種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和提高。

        2.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能力

        研究型學習方式是學生主動收集信息,加工處理信息,如通過討論、課題研究、方案設計、模擬體驗、實驗操作、社會調查等各種形式,探究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現象和問題,體現出學生自身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為主體,發展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假設能力、決策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需求的新要求。

        3.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學態度

        學生通過交流、研討,與同學分享成果,這是研究性學習不可缺少的環節。在交流、研討中,學生要學會欣賞和發現他人的優點,學會理解和寬容,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辯證的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辯,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學態度。

        4.研究性學習有利于教師素質的提高

        這種學習方式的改變必然導致師生關系的改變,教師應把學生作為學習探究和解決問題的主體,并轉變自己的指導方式。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傳道、授業、解惑”者,失去了對學生學習內容的權威和壟斷,轉變成為學生研究交流的組織者和建議者。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每一位學生在品德、能力、個性方面的發展,給予適時的鼓勵和指導。面對學生的各種問題,教師們會感到很大的壓力,并從學生的問題中提高自己。教師會在這場大變革面前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全面提高自身素質。

        二、教師在研究性學習中的指導作用

        1.方法指導是研究性學習的基礎

        為解決研究性學習方法上的問題,在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初始階段,教師應有計劃地安排指導,讓學生理解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習,就像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一樣,可以通過親身體驗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提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要讓學生熟悉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和文獻資料查閱法是科學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同時要讓他們知道,什么樣的課題適合什么樣的方法。如物理實驗的改進研究就比較適合選用實驗法,而研究我國對水資源的利用和對環境污染的防治的問題就應選用調查法。另外,研究性學習方法的指導可以通過很多形式展開,如方法講座、參觀學習、個別化指導、提供文字資料和網站等等。

        2.檢查和督促是研究性學習實施的動力

        研究性學習更為關注的是學習的過程。學生在自主研究的開始階段,往往熱情很高,十分主動。但是,隨著研究性學習的不斷深入,特別是遇到困難和挫折,研究進度比較緩慢的時候,他們的熱情就會降低,甚至停止,憑想象弄一個結果敷衍了事。這樣,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的培養就成了一句空話。因此,教師在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要加強督促檢查。

        (1)隨時深入各小組了解研究的進展情況,并且能參與到各小組的研究中,幫助解決研究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具體問題。通過多種方式爭取家長和社會有關方面的關心、理解與支持,開發有益的校內外資源,為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良好的條件。

        (2)結合進展情況組織階段性研究成果交流會,讓各小組在交流會上充分展示他們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成果的表達方式可以多樣化,除了按一定的要求撰寫實驗報告、調查報告外,還可以采取開辯論會、研討會、搞板報、出墻報、編刊物等方式。教師作出適當的、鼓勵性的評價,同時引入適度的組間競爭,以進一步激發他們的研究性學習熱情。最為關鍵的是通過交流,各小組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啟發,為下一步的研究指引了正確的方向和思路。

        (3)進行組間互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變教師檢查學生為學生間的相互督促檢查,進一步激發學生研究的積極性,并且在檢查別人的同時自己也獲得啟發。

        三、研究性學習應注意的幾個誤區

        1.為“探究”而探究

        不少搞研究性學習的學校,往往把實施研究性學習等同于做課題或寫論文。因而熱衷于研究性學習的“作秀”,開設“示范課”,舉行結題報告或展示學生論文集,存在著“浮腫”現象。毫無疑問,科學探究在課堂上能保持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探究式學習是學習物理的一個強有力的工具,更是這次新課改的基本理念之一。但是,如果不管是什么教學內容,不管是教學條件和教學資源如何,以及不顧學生的認知規律,每節課都上成探究課是不現實的,也是沒有意義的。那樣只會把科學研究簡單化、庸俗化,違背了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初衷。

        第3篇:研究性學習報告情況范文

        關鍵詞:初中化學;研究性學習;實踐;體會化

        學科目設置有研究性的學習計劃,針對特定的化學問題,制定特定的教學策略,可以讓學生主動進行探索。開展研究性學習,學生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養成比較縝密的邏輯思維習慣,這樣學生在面對化學問題的時候就會更加得心應手,提升自身的化學素養。

        1初中化學研究性學習實踐流程

        在初中化學研究性學習計劃之內,要讓學生明確自身的學習目標,并且能夠針對自身水平選擇學習模式。在全新的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制定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框架,并且要實現教學方案的新穎,發掘全新的化學解題思維。在具體實行過程中,就要結合實際的化學案例,讓學生利用自身的知識儲備進行解答,在高效的研究性學習中,明確自身的學習方向。

        1.1明確目標

        初中化學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學生的化學綜合素養,培養學生知識聯系實際生活的能力。利用生活實際對學生開展教學工作能夠起到的效果,這是課堂上短短的四十五分鐘達不到的,可以說,生活實際極大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因此,理論聯系實踐,是加強學生對知識理解非常重要的一種途徑。研究性學習可以極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鼓勵學生進行思考。學生可以通過一系列的研究方法,確立自身進行研究性學習實踐的目標,立足教材高于教材。

        1.2內容構建

        在確定初中化學研究性學習目標之后,就需要讓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實踐的內容構建。化學在污染問題方面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以將此作為初中化學研究性學習實踐的一個方向,引導學生對這方面進行內容構建。要對附近的江水、河水進行實地考察,了解實際的污染狀況,也可以查看附近工廠的化學污染情況。1.3設置條件在假期期間學生可以自行完成計劃的研究目標。可以根據研究性學習目標,選擇實效性比較強的規劃進行調查,更好地完成初期計劃。在相關的實踐工作完成之后,學生還要在書寫報告的時候將自身的感悟寫在其中。

        1.4總結感悟

        在學生確定設置條件完成相應的實踐報告之后,教師可以找幾份比較好的,作為模板樣本,為別的學生提供參考。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就能夠大概了解流程,從而在化學學習方面有更加優秀的對策。

        2研究感悟的累積

        在初中化學研究性學習實踐下開展教學工作,建立初中化學全新的教學模式,這與新課改下對初中化學的要求基本吻合。另外,研究性學習不能夠脫離教學實踐,研究方向要建立在教材基礎上,并且以此為先決條件,激發學生對研究性學習的興趣,盡可能實現初中化學的多元化教學,為學生提供更加有力的動力。開展研究性學習,就不能單一的選擇某一種研究方式,在對研究性學習實踐方法的時候也不能過于單調,而是要鼓勵學生針對有關問題展開激烈的辯論,還可以深入生活進行實地考察,發現趣味性比較高的實際問題。在組織學生到工廠進行參觀之前,就可以讓學生通過查看相關資料,了解工廠的大致情況,利用了何種化學原理等等,使學生在參觀之前就有大致的認知,方便學生自身可以積累更加豐富的研究性學習經驗。這種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可以使學生的知識由點到面地突破,迸發出更大的學習熱情,主觀上愿意參加這樣的活動。在傳統的初中化學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自身的現有條件,很少有機會取參加相應的研究性實踐,自身的探索能力和思維水平都停留在比較淺的層次上,只能是被動學習。初中化學研究性學習要求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弱化教師、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化學學習過程中,能夠建立化學信息認知到總結歸納的思想體系。

        通過這種形式,學生能夠獲取更多的知識,加強自身的實踐能力,實現化學學習的高效性。教師要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和知識廣度,引導學生針對生活中的某種問題,進行建立在化學基礎方面的研究性學習課題,強調這一問題的化學屬性,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進行相應的探索學習。化學研究性學習是對化學課堂的延伸,其主要目的就是加強化學課堂教學質量,消除傳統化學教學模式帶來的弊端,建立開放性得到研究課堂。改變學生僵化的思維,讓學生了解化學知識在各方面渠道中都是可以獲取到的,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體悟。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學生之間會有更多的機會,針對某一問題進行交流,這是傳統學習環境做不到的。學生在各自的研究小組中,再遇到問題時,每個人都能夠發揮自身的優勢,展開研究性活動,強化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同時也可以使學生感受在研究性學習成功時反饋給自身的成就感。

        3結語

        初中化學是打開學生化學學習的大門,能夠為學生化學學習奠定非常重要的基礎,因此,開展研究性學習實踐,會引導學生后續化學學習也會有很強的創新性。對于初中化學教師來說,掌握化學教學規律、激發學生興趣,是重中之重的任務。

        參考文獻:

        [1]南措卓瑪.初中化學研究型課堂教學構建的思考[J].時代報告(下半月),2012.

        [2]姜興珍.探究性實驗在目前初中化學教學中的再認識[C].//中國化學會關注中國西部地區中學化學教學發展論壇論文集,2007.

        [3]楊利坤.初中化學新課改下說課的基本原則與實踐[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4]楊振菊.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如何開展探究性學習[J].讀與寫(上,下旬),2014.

        第4篇:研究性學習報告情況范文

        關鍵詞:研究;指導;研究性學習;問題

        一、研究性學習中基礎與創新要齊頭并進

        研究性學習并非可以取代講授式學習模式,也并不是對傳統學習的否定,而是一種繼承和創新,是對傳統學習的補充。傳統學習有許多寶貴的教學經驗。孔子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主張“學而時習之”,強調“詩化”作用,“不讀詩無以言”。后人強調背誦和熟讀作用,“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強調閱讀重要性,“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強調學習方法重要,“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等,這些都有其現實意義,值得借鑒和發揚。傳統學習中也有研究。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強調必須思考研究。換言之,傳統教學更注重對學生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而研究性學習更注重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注重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學生在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的選擇上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因而容易導致“雙基”的不系統,不牢固,而這決不是我們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初衷。對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基礎與創新并不矛盾,傳統教學要求于學生的扎實嚴謹的學習態度是進行創新研究所不可缺少的品質。我們可以把雙基的教學作為一個環節貫穿于平時的教學之中,比如在閱讀中對字詞的掌握積累提出具體的要求并及時進行檢測,對語法、邏輯的知識進行適當的滲透等,讓傳統教學與研究性學習互相補充、相得益彰。

        二、研究性學習中不應忽視教師的指導

        有些教師在學生的研究性學習中,僅僅是組織者,缺乏適時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導。要讓學生從研究中有所收獲,教師的指導是十分必要的。問題是,教師如何指導學生的研究,即:研究過程中學生自主活動的重點是什么?教師重點指導研究的哪些方面?如何引導,何時介入,怎樣介入?哪些指導是必要的?在一些老師的教學中,學生還沒有充分地自主研究多長時間,教師常常介入得過早,以致阻礙了學生本可以自主發現的機會,有時則介入過晚以致讓學生過久地處于無助狀態之中。

        三、研究性學習要正確處理課內與課外的關系

        在研究性學習中,提出問題和討論學習兩種方法主要是在課堂上進行,其他調查訪問、專題研究、收集資料等方法可以在課外時間和節假日進行,而且周期較長。其別要利用好節假日,如在春節可以布置讓學生進行有關家鄉風俗習慣的調查訪問,規定課題讓學生進行研究。如“吸煙、喝酒對人體的危害”、“過年吃餃子的來歷”、“過年放鞭炮的傳說”、“過年老百姓購買鞭炮的開支情況調查報告”等。既可以統一發放調查表,也可以讓學生自行隨意調查。對學生撰寫的調查報告,學校要組織教師進行審閱評選,對于好的調查報告要進行表揚和獎勵,以此激發他們進一步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興趣。

        四、建構多元、開放、靈活的評價方式

        第5篇:研究性學習報告情況范文

        張萬生

            當前,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全面鋪開,從2003年秋季開始,武威市涼州區和部分縣重點中小學也全面啟用新的教材,新的課程標準也發放到每位教師手中。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全面打好基礎,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接受新課程對我們每位的挑戰,是當前的主要學習任務。

            在基礎教育的新課程體系中,“研究性學習”活動是學習者從生活世界中自主選擇主題并對主題進行主動探索的過程。作為基礎教育新課程體系中“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機構成,在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成為整個教育改革的靈魂之際,研究性學習以其日益凸顯的適應時展的課程價值倍受人們的關注。

            下面我從五個方面,根據教育部,各有關師范大學對研究性學習的闡述為參考,談點自己淺顯的認識,請全體老師們指正:

           一、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背景和必要性

        近年來,有關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培養的問題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并逐步成為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點。如何對學生進行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呢?這需要一種很好的媒介,或者手段去實現,而研究性學習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它有可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在落實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培養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為此上海市教科所于1998年組成課題組開展研究,并于1999年提出了“研究性學習”的概念,闡述了研究的思路和框架。此后上海市教委著手進行了“研究型活動課程”的研究和教材編寫工作,首先為高中學生開展課題研究活動提供了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指導,1999年10月,在教育部召開的“全國高中課程教學改革研討會”上,上海介紹了近年來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實踐和認識,得到了肯定。2000年2月,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課程計劃》中規定研究性學習于本年度秋季在十個省市的普通高中試行,首先在發達地區逐步展開試點,真正的“課程”還未開設,同時初級中學和小學開展并試點。從2002年秋季開始,全國所有的高中都將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那么在2003年新課程標準實施后,在我們初中和小學也將逐步進行,因此對研究性學習的認識和學習是非常必要和緊迫的。

            那么學習這門課程對我們學生有什么意義呢?

            首先,研究性學習是對學科課程的補充。現有的學科課程有著不可取代的優越性,優點是它有很強的邏輯性和系統性,缺點是各科之間缺少聯系,脫離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學生通過學科課程的學習,雖然能夠獲得系統的科學知識,但由于各學科之間的分隔,使各學科之間很難建立聯系,很難建立各學科和周圍世界的聯系,而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就是為了彌補這一缺點,把學到知識在實踐中掌握和運用,最終服務于實踐。

        其次,開設研究性課程是適應時代的需要。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知識經濟正應用而生。置身在這樣一個數字化,全球化為特征的時代,一切都將變,一切都在變,新的世紀,新時代對人才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紀   

            人才必須具有的能力有:(六條)

        A用新技術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B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C主動探究的能力。

        D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

        E 高度責任感和事業心。

        F終身學習的能力。

            為了適應社會的激烈變化和競爭,必須要具備上述能力。但僅靠現有的學科課程很難形成這些能力,只有通過積極參加研究性學習活動,才能逐漸形成這些能力。

            第三、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是為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應試教育下,學生已經習慣了單純的從書本上學習知識。開設這門課后改變了長期以來恪守的接受性學習方式,使學習者處于一種主動探究并注重解決實際問題的狀態。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來了解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并養成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習慣。

            總之研究性學習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只要我們積極投入其中,充分發揮學習者的合作精神,探索精神,動手能力和創造精神,就一定能夠取得成功。

            二、研究性學習的基本內涵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獲得知識和應用知識的學習方式。具體包括以下含義: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表明了學習活動中的師生關系。研究性學習是在學校教育和集體教學的環境下進行的,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的是“指導”、“幫助”,而不僅僅是“傳授”或“教導”。教師主要職責是創設一種有利于研究性學習的情境和途徑。

           “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表明了學習的基本形式。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將模擬科學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如通過專題討論,課題研究方案設計,模擬實驗,實驗操作,社會調查等各種形式,探究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現實和問題。中小學生的“研究”從研究過程說,大多并不具備嚴格意義上科學研究的嚴謹性和規范性,一般是對已有科學研究成果的“再發現”,通過這種形式和手段,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表明了學習的基本內容。這包括學習中如何收集,處理和提取信息;如何運用有關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如何在研究過程中與人交流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開研究的結果等等。

        在學校教育和教學過程中,需要更多地從教學的角度來考慮相應的課程,教材,教法等問題。由于教育目的,教學目標的整體性和豐富性,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必然是多樣而變化的。因此,研究性學習并不是取代已有的學習方式,而是一種學習方式的必要補充。

            從一個方面來說: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研究性學習是指教師不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在教師指導下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取結論的過程。研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這兩者都是必要的,二者相輔相成。強調研究性學習并不是因為“接受性學習”不好,而是因為我們過去過多地強調了“接受性學習”并置于中心地位,而“研究性學習”則被完全忽略。實際上作為一種方式,研究性學習是滲透于所有學科,所有活動之中的。

            三、研究性學習的一般過程

            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一般分為三個階段;

            1、課題的選擇確定----2、課題的研究實施----3、課題的完成與成果展示。

            用于社會科學研究的步驟:

            確定研究課題---制定研究計劃----收集資料----分析加工所收集的資料----提出論點或假說----撰寫研究報告----自我評價。

            用于自然科學的研究步驟:

            確定研究課題----做出假設----設計實驗和驗證假設----實驗并記錄數據的現象----處理和分析數據并得出結論----撰寫研究報告----自我評價。

            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的流程為:(11個步驟)

        1、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2、個人選擇題目,同學自由組成課題。

        3、小組選舉組長,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課題論證。

        4、明確課題研究方向,共同設計課題研究方案。

        5、專題報告,通過方案課題,研究方案評審。

        6、小組獨立開展研究,教師負責監控,指導。

        7、教師組織課題組之間交流,推動課題研究。

        8、撰寫研究成果,進行個人和小組總結。

        9、班組展示,同學評議。

        10、答辯會、年級報告會。

        11、教師評定成績,總結。

            其具體的實施中,(見武南鐵中《研究性學習》的“目錄”部分)有相應的“選題意向表”,“研究活動記錄表”,“實驗記錄”,“訪談表”,“調查情況記錄表”,“外出活動申請表”,“課題組成員考勤表”等。是一套比較完整的學習過程。

             四、研究性學習中幾個方面問題的說明

            ( 一)研究性學習的特點與目標

        研究性學習的特點歸納起來有四點:①綜合性②開放性③探索性④實踐性。它是師生共同探索新知識的學習過程,是師生圍繞著要解決的問題,共同完成研究內容的確定,方法的選擇以及解決問題相互合作和交流的過程。

        研究性學習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應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因此具有以下六個主要目標:

        ⑴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

        ⑵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⑶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⑷學會分享與合作。

        ⑸養成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

        ⑹培養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在以上六個主要目標中,最能體現出來的一點,也就是通過研究性學習,學生真正體會到了“學會做人”,這也是研究性學習產生的一個重要結果(或目標),因為在研究性學習中,許多課題的實施需要進行外出調查活動,外出調查研究是研究性學習必須經過的過程,從而搜集解決問題所需要的信息,而在  

           “學會做人”中通過外出調查學生有“十個學會”;

            1、學會自信

        許多學生害怕面對陌生人,在公共場合不能應對自如,這是缺乏自信的表現,也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個性的壓抑,即所謂“克已”有密切的關系。而調查研究對此提出了挑戰。通過調查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實例略)

            2、學會堅強

        外出調查,學生們會體會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無奈。很多人是懷著愉悅的心情出去,卻帶著滿肚子苦水回來,幾乎每位學生都會有失敗的經歷,但在失敗中學會了堅強。

            3、學會理解

        調查中學生會看到別人的冷臉,親身體驗請求別人的艱難,體會到受到熱情幫助時的愉悅,因此知道了要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要善待他們。

            4、學會堅持

        旬子在《勸學》中說“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駕馬十駕,功在不舍”,這說的是堅持的重要性,我們許多學生都是因為缺乏堅持到底的韌性而半途而廢,所謂“行百里者半九十”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在研究性學習中只要將課題做完的都是有這份體驗。

            5、學會協作

        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特點是小組研究,因此培養團隊精神是它的重要目標,只有主動與他人溝通,學習與他人合作,學會與他人分享才能完成一個課題。

            6、學會反思

        在調查過程中會遇到種種挫折和失敗,因此學生們學會了承受,也學會了反思,體驗到“失敗是成功之母”,是很重要的。

            7、學會謙讓

        與人相處,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要學會謙讓,學會道歉。讓學生明白怎樣處理與他人之間的矛盾,也是人生的一門學問。

            8、學會溝通

        現在的世界越來越小,一個人再也不可能不與別人發生聯系,因此語言表達能力,社會交往能力也就越來越重要。雖然與人溝通不可能一下子學會,但學生們至少得到了鍛煉,其中不少人必須向自己的習慣挑戰。

            9、學會思考

            10、學會自制

        在研究性學習中,許多活動靠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否則是完成不了課題的,因為外出時會遇到各種情況,有時還會遇到網吧,游戲廳等的誘惑,這都需要自制。

        當然,研究性學習也有許多問題,實施起來難度大,如外出的教育,外出的安全等。外出調查會遇到各種情況,因此低年級學生的調查要控制,教師要全面掌握。

            (二)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和教師的關系

        研究性學習改變了常規的學習方式,也改變了常規的教學方式,它是學生在比較廣泛教育資源的背景下所開展的自主的、開放的、探究式的學習活動。

        這種學習方式,教學方式的改變;帶來了學生和教師角色的改變,學生不再是單純的知識接受者,成為學習活動中真正的主體,教師不再是單純的被動的知識傳授者,成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有時甚至是與學生一樣的學習者。這種變化,促進了民主、平等、合作,互相幫助的新型的親密師生關系的建立。在這場變革中,從某種角度說,學生處于相對主動的地位,教師處于相對被動的地位,因此教師的素質包括思想、業務、心理素質都亟待提高,真正成為復合型的教師。

            (三)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的作用如何體現

        根據以上師生關系的轉變,在研究性學習中,如何體現教師的作用呢?

            1、啟發思路,引導質疑探究。

            2、在學生遇到困難,盡可能為學生提供交流和展示的機會,讓學生體驗成功,激發學生的內動力。

             3、指導學生寫好日記,研究情況記錄及個人體驗,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4、為學生的研究提供信息和建設,并在選題、資料收集,方案設計、形成結論等階段給予重點指導。

            5、組織作用。每周的小組組織一次研討,促使小組活動能經常化、序列化,以保證研究性學習的順利進行。

            五、面對研究性學習教師要做哪些準備?

           “研究性學習”課程內容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因此對教師和學校都提出了挑戰。

            (1)教師失去了對學生學習內容的權威和壟斷。

             (2)教師第一次處于被學生選擇的地位。

            (3)教師從個體走向合作,從分科走向跨學科。

        以上是挑戰,但也是機遇,在教師被學生選擇的同時,教師也在選擇學生,從而師生一同關注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另外教師也從個人孤軍奮戰,到與其它教師相互配合,協調發展,教師的生存空間也無形中擴大了許多。從這一點上說,我們應該以一種欣喜、輕松的心態走進研究性學習。

            針對挑戰,做為我們教師應如何轉變自己的角色意識,盡快適應這種變化呢?

            (一)要加強學習,更新思想觀念

        觀念指導行動。教師不加強學習,提高認識,更新觀念,就很難擔當培養新型人才的重任。當前要學習的主要;內容有:《現代課程論》、《研究性學習課程標準》,《課程設計與組織》,《素質教育手冊》等。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認識。研究性學習是用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方法進行的一種學習,科學研究要求新求變,所以教師要增強這種意識。我們講課要比昨天有新的突破,問題要比昨天的思路更新,語言要比昨天更吸引人,表情要比昨天更使人愿意接受,姿態要比昨天更自然,與學生的關系要比昨天更融洽。這種求新求變的思想方法和思維方式對學生會產生很好的影響。

            (二)要學習和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

        如前所述,研究性學習類似于科學研究,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研究的更多的是教法和學法,這顯然還不夠,還需研究和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  。例如在研究性學習中,查找研究資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但是從茫茫書海中找到很多有用的書,并搞取到有用的資料決非易事,所以要了解資料檢索的一般程序。(a選擇好檢索工具書;b確定檢索途徑;c建立檢索方法;d利用檢索工具書提供的線索進行查找,并用條目去索取該文獻,e閱讀文獻,得到你所需要的信息)。

        另外還有一些科研方法也需要教師了解和掌握:如怎樣選擇研究課題?怎樣寫專題報告?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怎樣分析課題研究的信息?怎樣設計調查問卷?課題研究的思維方法是什么?怎樣撰寫課題研究報告等。這些都是在研究性學習中要用到的方法,教師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才能指導到位。

            (三)教師要不斷學習,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四個方面)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全開放式的學習,所以選題范圍沒有任何限定。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天文地理選題范圍廣,綜合性強是研究性學習的一個特點,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學習,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擴大自己的知識面。

            (1)要學習相關學科的知識

             (2)要注意文理交融、相互滲透。(如:文學、歷史、政治、數、理、化、的基本原理等,對指導研究性學習會得心應手)

             (3)要學習英語和計算機知識,特別是青年教師要加強這兩方面知識的學習。

            (4)要了解新的科技文化知識,這對指導研究性學習是必要的。

            (四)要改革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師講為中心,存在著嚴重浪費學生時間的現象。如本來三五分鐘就看明白的東西,教師偏要講上十幾分鐘,重復、乏味的講解占去了學生積極思維的時間。所以,改革課堂教學,首先要拋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灌,學生裝的舊式教法,用誘思探究式等先進的教法取而代之。

        課堂上應當以教學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思維為主動,并在適當時候互換角色,形成互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教師巧妙的設疑和適當的點撥下通過學生自己的思維來完成。少留機械重復等難、偏、怪作業,多留精心選擇的,對培養學生能力有應用價值的好題,在此基礎上向高層次發展,把現在課堂上的學科教學變成研究性課程學習,讓學生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去學習學科知識,每位教師應當在這方面進行積極的研究和探索。

        研究性課程的開設,對教師是一個挑戰,同時,也是教師提高自己,展示自已才能的極好機會,只要我們不斷學習,善于思考,勇于創新,就一定能在新的一輪課程改革中作出自己的貢獻。

            我的介紹結束,耽誤大家時間,謝謝!

            注:研究性學習課題選:

        1、學校學生明星崇拜的原因探究

        2、武威職中校園規劃的演變

        3、涼州舊城改造與故建設保護的調查

        4、現行熱水器的缺點與未來熱水器的展望

        5、電腦與生活

        6、公共交通與個人

        7、森林的保護

        8、報紙是怎樣做成的?

        9、人為什么要吸煙?

        第6篇:研究性學習報告情況范文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41-1413(2012)01-0000-01

        摘要:隨著計算機網絡的迅速普及,老師的講授顯然跟不上學生對于知識的需要,單調的教學手段也激發不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市場營銷的教學模式也不例外,本文從信息化社會對學習的要求出發,來探討如何在市場營銷教學中加強研究性學習,并進一步對現代網絡環境下的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網絡環境;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改革

        一、引言

        21世紀是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社會的迅速發展需要人們不斷地學習來完善自己以便適應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作為網絡時代,學習理念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學習目標、學習方式以及學習內容和學習時空都在不斷地變革。不論是素質教育、創新教育還是終身教育,它們都蘊含著一個教育理念,即重視學生能力的發展。特別是重視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市場營銷教學也不例外。網絡環境為培養營銷專業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提供了更有利的基礎。

        二、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要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重視問題的提出和解決

        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首先要組織學生從學習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他們感興趣的研究專題,去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是課堂內教材內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對校外自然和社會現象的探究;

        (二)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

        當前營銷課程教學中學生學習方式大多是接受性學習,這種學習方式對于策略性知識學習往往不能奏效,這些知識的學習只有通過自主性學習,才能內化成學生自身的經驗體系。在研究性學習中,正是通過創設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讓學生自主的探究、實踐、發展和體驗,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思維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重視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協作

        由于研究性學習是問題解決的學習,學生面臨的是復雜的綜合性問題,這就需要依靠學生的供應價格智慧和分工協作。這時,協作既是學習的手段,也是學習的目的,通過協作學習和研究,學生可以取長補短,取得高質量的成果,與此同時,在共同參與的過程中,學生還需要了解不同人的個性,學會相互交流、協作。

        三、網絡環境下市場營銷教學的研究性學習的實施

        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是指在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過程中,充分利用網絡豐富的信息資源、人力資源、溝通便捷等優勢,將網絡作為實施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支撐平臺,來提高研究性學習的有效性。

        (一)網絡環境對研究性學習的支撐

        一般的研究性學習是在現實生活環境下進行的。在這樣的真實環境中,雖然符合學習中要體驗生活的要求,但學生畢竟不是科學家,也不可能像科學家們一樣有足夠的精力深入社會實踐去搞科研,如果不克服現實環境對研究性學習帶來的障礙,不但達不到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目標,反而會加重學生無謂的負擔。這就需要借助計算機網絡為主的信息技術手段的支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研究方向:

        為師生確定研究主題提供一個大致的范圍。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基于問題的學習,課題的選擇十分重要――越有趣味性、越貼近學生生活和越新穎的課題,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就越高。如:品牌有什么作用?模擬運做一個或一系列品牌等。

        2、學習資源:

        指供師生用以論證研究主題的大量網上資源。這類資源可以是學習材料、相關知識庫、與主題相關的網站鏈接,也可以是學生在研究過程中提交的作業和階段性學習報告。

        3、在線交流:

        為學習者之間以及學習者與教師之間提供在線交流的機會,以實現學習過程中的實時討論和疑難咨詢。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參與到真實環境中進行主動研究,網上大量工具軟件為研究性學習提供了有利的支撐。方便學習者計劃和管理個人學習的工具:書簽、通訊錄、個人主頁區、個人日歷等;基本的交流工具:視/音頻會議、實時聊天、BBS討論、Email、留言簿等;研究工具:報告生成工具、研究日歷、公共文件夾、成果工具、研究數據統計工具、幾何畫圖等;協作工具:公共文檔共享編輯、投票決策工具等。研究性學習的三個階段中的每個階段都可以用計算機輔助完成。

        4、作業上傳

        為文件師生對學習成果的討論和評價,可以運用電子郵件(E-mail)、遠程登陸(Telnet)、文件傳輸(FTP)、電子公告牌(BBS)及網絡會議系統(Conference)等工具,這些為方便學生上傳作業,為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綠色通道”,為學生提交開題報告、階段學習報告和研究成果報告提供了技術支持。

        5、學習管理

        運用數據庫及相關技術來管理學習資源、師生檔案并控制學習過程。學習管理應具備的功能有:針對性的輔導、疑難解答、協作學習監控、作業管理與評價等。

        6、虛擬實驗環境

        網絡虛擬實驗環境也可以提供一些學生在現實中無法體驗的情景,可以對學生就一些需要進行實驗而缺少實驗條件和實驗環境的研究性學習內容提供幫助。網絡虛擬實驗是在Web中創建出一個可視化的三維環境,其中每一個可視化的三維物體代表一種實驗對象。通過鼠標的點擊以及拖曳操作,用戶可以進行虛擬的實驗。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可以自由地、無顧慮地隨時進入虛擬實驗室操作儀器,進行各種實驗。這不但為實驗類課程的教學改革及遠程教育提供了條件,還可以隨時為學生提供更多、更新、更好的儀器。更加重要的是對一些缺乏實驗條件的學生,通過網絡同樣能夠 “身臨其境”的觀察實驗現象,甚至和異地的學生合作進行實驗,尤其是電子商務的教學。

        因此,網絡技術的蓬勃發展,為研究性學習克服上述種種障礙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也為市場營銷的教學模式改革提供了可能。

        (二)網絡環境下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過程

        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要模擬科學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通過發現問題、提出假設、想象、驗證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其過程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情境體驗、發現問題

        發現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問題來源于學生的學習生活與社會生活,具有實際意義。這一階段活動主要有:網絡信息瀏覽、網絡社區討論、開設科普講座、實地參觀、參加社會實踐等。其目的就是開拓視野、啟迪思維,讓學生在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困惑,發現“問題”。

        2、確定選題、擬定方案

        在情景體驗階段會生成一些疑難問題,例如,自己觀點缺乏論據,不知如何解決問題,對課題感興趣卻又無從下手等。在這一階段,教師組織指導,學生則在網絡和書籍中查找資料,確立完成課題應選擇的方法、步驟,必要時尋求合作伙伴的幫助,對課題的可操作性做認真的思考和細致的設計。這一階段的活動主要有:網絡資源檢索、自愿組成研究小組、網上信息尋求專家指導等。最終確定課題,撰寫出研究方案。

        3、探索研究、具體實施

        4、總結發表、推廣反思

        網絡為研究性學習結果的總結發表與推廣反思提供了無限的空間。學習者這一階段的主要活動有:上傳研究成果(包括研究報告和撰寫論文等),交流和研討研究經歷與經驗,參與對研究性學習成果及研究過程的評價,經過反復研討論證之后發表推廣。如果學生的研究成果處于先進水平,可以幫助他們撰寫論文,在社會上公開發表其成果。

        5、形成性評價

        研究性學習評價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重視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重視交流與合作,重視動手實踐。研究性學習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學生更好地改進學習,評價的作用需要學習者主動改進來實現,評價結果的表現形式是各個學生不同的潛能和對未來學習的建議。

        四、結束語

        研究性學習作為網絡環境下出現的新型學習方式,為市場營銷的授課提供了新的模式。但它決不能代替現實情境中的學習。學科課程自身的特點以及網絡技術自身的局限性決定了并非所有的教學過程都可以借助網絡實施,尤其是在那些需要實地觀察和動手操作的研究性學習中,大部分的研究工作還需要通過實際情境中的學習活動來完成。在研究性學習的具體實踐中,一定要結合教學實際情況,靈活應用各種媒體手段,將研究性學習的特征與網絡環境的優勢相結合,最終達到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全面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單學濱,營銷人員綜合素質探析[J]

        第7篇:研究性學習報告情況范文

        評價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環節。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評價不應當僅僅通過測量與評價學習者的行為和結果來評價其學習,而是要對學習者獲得知識的過程、學習方式的變化和學習效果進行測量與評價。這種測量與評價應當就是學習機制的一部分。那么,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應當如何開展,評價應該包括哪些內容,評價的方法有哪些?研究性學習的評價依據應該與研究性學習的目標相結合,根據研究性學習的目標結合研究性學習的不同成分分別設置各自的評價標準。

        一、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在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中列出了六條:(1)獲得親身參與探究探索的體驗;(2)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學會分享與合作;(5)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6)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研究性學習要求突破傳統的認知性單一的課程目標,把能力目標和情意目標提到與認知目標同等的重要地位。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過程特別強調“體驗”這一心理過程,其目的在于通過實踐體驗,改變學生的心理態度、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使得學生在這些對人的發展有深層影響的指標上有所進步。基于以上目標定位,“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內容與常規課程應該有所區別。評價內容的增加會導致評價主體的變化,類似于體驗的情感內容,可以通過學生自評完成。

        二、評價特點

        (一)評價主體的多元性

        傳統的單科課程的評價主體是教師,一般是任課教師對該科目的學習結果進行評價。由于研究性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和目標的多樣性,顯然由單一任課老師作為評價主體是不合適的。研究性學習的評價需要從多個方面同時進行,可以包括指導教師、指導教師小組、學生個體、學習小組、與課題相關的企業、單位、部門,甚至如果研究性學習的成果有或者報獎的話,那么專業的研究人員也參與了評價。

        (二)評價內容的全面性

        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 試行)》中指出:研究性學習評價的內容通常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1)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態度;(2)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所獲得的體驗情況;(3)學習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況;(4)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5)學生學習的結果。

        從這一指導來看,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內容包含了知識、態度、能力等3個方面的內容。有研究者對這三方面的內容進行了更深入的闡述:知識評價包括:經驗性知識、跨學科知識和方法技能性知識;態度評價主要包括對待科學、對待科學知識、對待自然和對待社會4方面的內容;能力評價包括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綜合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評價手段的多樣性

        傳統課程的目標是傳授知識,這就決定了他的評價手段多為使用試卷進行考試,根據考試成績來判斷該課程的效果。然而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包括了情感體驗、能力培養、交往技能培養、科學態度和道德的培養,等等,顯然傳統的考試并不適合研究性課程的評價。

        因此,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手段宜采用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結合的方式。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手段:問卷、訪談、小組討論、口頭報告、活動總結、研究成果匯報、鑒定會等。在評價方式上也可以采用互評和自評結合的方式。

        (四)評價時間的延續性

        對研究性學習所進行的復雜的、系統的考察和評判過程不是一次性活動,而是一個連續的、動態的過程。必須在早期做出一次評估,再在后期做出幾次評估,從而才可能確立所發生的變化。因此,研究性學習突出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主張評價不是目的,而是改善教師指導和學生學習的手段。

        從時間上看,一次研究性課題的開展少則需要幾個月時間,多則需要半年甚至一年的時間,在過程中進行評價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監督學生的進度。從內容上看,研究性學習是一個研究和探索的過程,學生是對社會、自然和生活中的課題進行研究,具有一定的難度,在過程中進行評價有助于學生理解研究的課題,糾正研究中的錯誤思路和方法。

        從階段來說,宜采用3階段的評價:

        1.開題評價。評價內容主要包括課題價值評價、研究方案評價和開題報告評價。

        2.中期評價。這種評價一般在課題進行過半的時候進行,評價的內容包括:活動情況評價(包括出勤、活動情況和活動記錄等)和課題進程評價(包括資料收集、研究方法和研究進程等)。

        3.結題評價。評價內容包括研究成果評價、現場答辯評價、學生的體驗情況評價和成果的創新之處或社會效益評價。

        三、研究性學習評價的意義

        (一)對學生而言,有助于指導學生有效地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學生通過評價活動所共的各種信息,逐步學會對過去的行為的反思,對未來的計劃的修正和補充;正確地認識自己和團隊在態度、能力、知識等方面的成績和問題。

        (二)對教師而言,有助于幫助教師有效地知道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活動。通過評價,教師可以參與到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去,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相應的指導。

        (三)對學校而言,正確的評價對該課程的開設、實施和開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利于學校日常教學工作的開展。另外,研究性學習評價可以幫助學校全面貫徹素質教育思想,有助于學校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的通知》[M].教基[2001]6號,2001.

        [2]教育部.關于印發《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的通知[M].教基[2000]3號,2000.

        [3]霍益萍.研究性學習:實驗與探索[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

        [4]徐勇,龔孝華.新課程的評價改革.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6.

        [5]尹后慶.關于“研究性學習”若干問題的思考[J].上海教育, 2001,(17):21-23.

        第8篇:研究性學習報告情況范文

        【關鍵詞】精心策劃;小切口;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勞動技術教育共同構成“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那么作為高中歷史學科,怎樣才能搞好研究性學習呢?結合我的具體做法,談談感想。

        一、研究性學習的目的

        實施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關鍵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于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要求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也必須發生轉變。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將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在參與指導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地吸納新知識,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并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二、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的途徑和方法

        1.通過查閱圖書和利用互聯網搜集史料

        在講《中國古代史》中“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經濟”這節內容時,針對教材提到的“當時,河西走廊,遼東等邊疆地區也都得到了一定的開發”這一知識點,課前設計了“魏晉時期嘉峪關地區的社會經濟和習俗”這個研究性課題,并提示學生可通過查閱圖書,主要是利用互聯網去搜集史料。一周后,同學們都上交了他們各自搜集到的有關史料,并興致勃勃的告訴我:中國古代史課本上所配的好幾幅圖片竟然就來自我們嘉峪關魏晉墓中的壁畫,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2.通過親身參與體驗來撰寫調查報告

        研究性學習必須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通過圖書和互聯網搜集到的相關的材料大同小異,學生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對所搜集到的信息材料的堆疊整理,最多也只是個“粗加工”, 他們的結論也僅僅是對已有學術成果的認同或復述,談不上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和研究。面對這種情況,突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走出課堂,通過親身參與體驗,如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實地考察等來獲取第一手材料,來撰寫較高水平的小論文和調查報告,就顯得尤為必要。

        3.通過多種形式展示和交流研究成果

        把學生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圍繞提出的問題或課題所得出的結論或歷史感悟,通過多媒體展示、調查報告會、演講賽、辯論會和宣傳欄展覽等形式進行展示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環節。這樣做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推動研究性學習的經常性開展,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樹立學生科學的歷史觀,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學生愛家鄉、愛自然的情感,從而達到落實素質教育的目的。

        4.利用鄉土歷史進行研究性學習

        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目前日常教育教學活動,僅僅關注課本內容已經顯得遠遠不夠。鄉土歷史有著其它課本內容無法比擬和替代的教育功能,歷史教學中結合鄉土歷史教育,通過引導學生考察自己家鄉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歷史變遷,必然能夠加深對家鄉的了解和熱愛,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在具體實踐中,我利用豐都縣教科所編寫的《豐都歷史》,并結合我們的高中歷史教材,布置一個關于豐都近代史上最感人致深的大事件,學生自然想到抗戰時期的豐都歷史。通過這樣的研究性學習,能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達到教育學生熱愛家鄉的目的。

        5.通過歷史活動課來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實踐

        第9篇:研究性學習報告情況范文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它能啟人心智,開發和拓展學生的創造思維。它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了一種新型的關系,在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中,教師不再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的知識傳遞給學生,而是從傳授者轉變為研究性學習的指導者和參與者,學生也不再只是作為知識的授受者,被動地聽從教師的指令,而是由被動地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的探究性學習,成為學習上的主人。北京教育學院女博士季蘋說了這樣的一句話:“研究性學習使教育的基本觀念在轉變,過去我們認為知識是由一個個知識點連接起來的,而現在我們看到,知識只有在熱愛中、在探索中才能有活力,有生命。”研究性學習與以往的教學學習目標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它更注重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這也正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所在。大力倡導研究性學習,根本的目的是為了使我們的教育適應社會進步的需要,是從人的發展的角度考慮而做出的富有時代意義的選擇。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嘗試是實施課程改革的一大舉措,是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切實有效的手段。 研究性學習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所規定的重要內容。我國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把研究性學習提到理論和實踐并舉這一層面加以研究,使其成為深化中小學課程改革的亮點。

        新的人教版實驗本七年級上冊的語文《寫在前面》中有這樣的描述:將有一片神奇的天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里,人生、社會、自然……生動優美的語句向我們展現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這段話道出了現階段語文學習所涉及的范疇。正因如此,新一輪語文教改更注重觀念的更新。在新課標指導下的語文學習更有必要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研究性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是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主旋律。自主即主動學習,主動學習,主動地在語文實踐中豐富人文素養,主動接受外界的刺激,對新的知識信息進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構起新知識的體系。研究性學習就是要求學生把人生、自然與社會作為學習探究的對象,質疑問難,深入研究并解決問題。自主地進行研究性學習,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勇于創新的重要途徑。但研究性學習畢竟還是一個新事物,我們對它的了解還遠遠不夠,對于研究性學習的規律還要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索。本文意在以實踐領域里的一些思考,探索在語文教學中引入研究性學習觀念,求窺語文研究性學習之一斑。

        二、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下簡稱《標準》)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特點一是自主性,二是開放性,三是重過程,四是實踐性,五是探究性。由此延伸出的語文研究性學習具有以下特點。

        1.重自主。

        自主性表現為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主體地位的充分發揮。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什么,學多少,怎么學”的問題均是學生自主解決或在教師指導下自主解決,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能充分地“參政議政”,充分地“當家作主”。學生既是研究性學習的決策者,又是研究性學習的實施者。例如:在上完的《魯提轄權打鎮關西》后學生想研究《水滸傳》的人物,有這一愛好的學生可以組成一組,開展研究。對服裝有興趣的同學,又可組成一組,到各方收集素材,積累資料。研究性學習自主就自主在學生可以按自己的興趣選擇和確定研究學習的內容,可以自由組合學習小組,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研究方式。可以說整個研究小課題的內容、方式、進度、實施地點、表現形式等都取決于學生個人的努力。

        2.重開放。

        21世紀是一個全方位開放的時代,知識信息、經濟信息正走向網絡化、全球化。開放的時代必將摒棄傳統落伍的封閉式教學,呼喚一個開放的教育以適應其發展。語文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一方面是指課堂教學和課后討論要為學生創設一個有利于群體交流的開放性活動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師生思維活動呈雙向暴露態勢,通過合作討論,讓學生的思維見解、情感體驗、意志欲望、行為方式等等都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引發學生進人積極研究和自由探索的狀態。另一方面是指在問題設計和討論中保留開放狀態,給學生創新思維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得到更充分的發展。從內容上看,研究性學習不局限于語文學科特定的知識體系,不局限于語文能力的某個方面,而是著眼于語文學科的整體,著眼于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更多的是來源于社會,來源于自然,來源于學生自身的各種類型的生活之中,因而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更多地表現出語文與生活的聯系,與社會的聯系。

        3.重過程。

        語文研究性學習重在過程、思維方法的學習和思維水平的提高。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成果”不一定是“具體”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一個方案設計,一個廣告創意,提出一種新見解。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否掌握了具體知識和技能并不重要,關鍵是能否對所學習的知識有所選擇、判斷、解釋,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也就是學習過程的本身也就是所追求的結果。比如說,《鴻門宴》第六自然段中當劉邦逃脫,張良入謝獻璧時,憤怒的范增接過玉斗扔到地上,撥劍擊破玉斗,說:“唉!豎子,不足以謀!”教材的注釋是“罵人的話,相當于‘小子’,這里指項羽和項伯”如果說學生能提出問題,認為這種說法不妥,通過查閱資料,提出自己的見解,形成小論文。

        4.重實踐。

        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把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開發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利用好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資源,引導學生走向社會,并以社會的文化雨露滋潤基礎教育的語文之樹;二是培養學生自學語文的方法和能力,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在各種各樣的語文活動中親身體驗,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語文的熏陶感染。實踐性主要是指學生通過自己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了解語文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最后解決問題。實踐性的另一層含義是指要將語文教育與當前社會緊密結合起來,與學生的個人實際結合起來。其關鍵在于體現學生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學生可以到社會上作調查,可以向校外專家咨詢請教,也可以在學校中通過上網等形式查閱資料,和同學老師討論等等。

        5.重探究。

        語文研究性學習中的“研究”一詞與真正意義上“科學研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甚至與作為一門課程的研究性學習也不相同,但在強調形式、過程的完整性上卻非常相近,它只是強調學生在自主狀態下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在研究性課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調查分析、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相對比較完整而且周期較長,短則幾個月,長則一到兩年。在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實踐中,探究性學習首先是一種學生主動探尋知識的方法,既可以搞長時間的專題研究,又可以直接整合到日常教學中去。其課題可以由教師提出,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研究的對象不只是比較宏觀的大問題,還可以有對細節問題的深入探尋。

        6.重情感。

        社會性、人文性學科本身具有強烈的情感性,再加上語文研究性學習與學生的個性發展緊密相連,教師在語文教育中要發揮楷模作用,用自己的科研精神和情感去感染和調動學生,激發學生的情感,充分運用激勵評價手段推動學生積極地參與研究性學習,體驗創新的樂趣。

        7.重人文。

        《標準》把語文課程性質界定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依據語文學科的實際情況,課程標準把“人文性”作為語文學科的第二屬性,并進一步指出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統一的。另外,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育應該重視“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這一切都向我們表明,語文研究性學習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

        8.重體驗。

        語文研究性學習要讓學生在語文教育實踐中體驗語文的內容和形式。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無論是從語言和文學的角度,還是從文化和信息的角度,都要求學生去體驗、感受,進入研究的狀態,感受所學內容的存在。只有讓學生進入體驗狀態,學生才有可能獲得對語言的那種敏感,才有可能得到對語文某一領域有更深層次的領悟,甚至將之升華。

        9.重綜合。

        語文研究性學習是學生的綜合能力的體現,這種綜合性體現在語文教育的全過程中。語文研究性學習要求從“母語教育”大語文教育“文化教育”等大的系統中整合教學的目的、內容和形式,要把語言的工具性、文學的審美性、文化的積淀性、信息的傳遞性融合起來考慮,要打破知識的章節、學科的界限,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要采用多種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和手段,從整體上考慮發揮綜合的效益。

        三、語文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指導作用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活動,學生在學習中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進而提高綜合素質和能力。作為這一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的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既不可以按已有的教學模式包辦代替學生的自主學習,也不能放任自流,不聞不問。要達到研究性學習的最終目的,教師的指導必須把握好一個度。

        1.指導研究方法。

        為解決好研究性學習方法上的問題,在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初始階段,我們應有計劃地安排教師進行指導。指導可以通過很多形式,如方法講座、參觀學習、個別指導、提供文字資料和網站等等。在指導中,讓學生理解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就像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一樣,可以通過親身體驗來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研究性學習成果,以激發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興趣,產生也想試一試的迫切愿望。

        2.指導選題過程。

        教師在指導學生選題時往往會圈定范圍,甚至給學生指定一些課題,這樣就束縛了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手腳,有時還會挫傷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根據開展研究性學習課程實驗的情況來看,限范圍選題時學生的局限性很大,重題特別多,而無范圍選題,學生的選題內容豐富,有許多選題往往超越了教師的想象,創新性強。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選題時不要受到自己所授學科的影響,因為研究性學習的本身就已打破了學科的界限。

        值得注意的是,學生的選題盡管十分豐富,但也存在著許多問題,如科學性、合理性、意義性、可行性、合作性以及選題的大小等。因此,教師參與課題論證就顯得十分重要了。教師在選題論證時不能像批改作業一樣,直接對選題做出正誤判定,應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引導他們對自己的選題加以論證,發現問題時與學生共同分析,共同完善,從而達到選題論證的目的。

        3.指導研究的過程。

        研究性學習更為關注的是學習的過程,在過程中學會研究。由于選題的不同,研究的難度和時間也不相同,有些課題可能會花費學生不少精力。在指導研究性學習時發現,學生在選題及研究的開始階段,往往熱情很高,十分主動。但是,隨著研究性學習的不斷深入,特別是遇到困難和挫折,研究進度比較緩慢的時候,他們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熱情就會降低,甚至于會停止研究,憑想象得出一個結果敷衍了事,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的培養就成了一句空話。因此,教師在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要加強指導、督促和檢查。

        (l)定期深入課題組了解課題的進展情況,或要求課題組定期匯報課題進展;

        (2)定期舉行課題階段性成果交流會,讓課題組在交流會上展示他們的階段性成果,教師做出適當的、鼓勵性的評價,同時引入組際間適度的競爭,以進一步激發他們的研究性學習熱情;

        (3)進行組際間互查,相互督促,相勾.啟發;

        (4)參與課題組的課題研究,幫助課題組解決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

        (四)指導結題過程

        盡管研究性學習強調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但課題的結題仍然十分必要,寫好規范的結題報告也是研究性學習所要求的一項內容。

        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獲取了大量感性材料,鑒于他們缺少去粗取精的方法和歸類分析的能力.不知道怎樣展示自己的研究性學習成果,不會寫給題報告為解決這個問題,教師要注重在結題形式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指導學生從大量的感性材料中選擇結題所需要的有價值的資料,并對有關資料加以整理、分析。指導學生明確結題應遞交的材料、如開題報告、研究活動記錄、收集的資料、總結性成果和個人的體會等。通過集體輔導或提供必要的結題樣式等方式,對每項內容的撰寫格式加以指導。鼓勵學生將自己認為有價值的學習成果,如有關建議,調查報告等上報有關部門,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知識產權意識。

        四、語文研究的性學習成效

        初中語文的學習方式得到了更新自主合作探究,成了實行《標準》后語文學習的主要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在資源豐富的母語環境中深化對母語及母語文化的學習,建設開放的語文課程體系,充分利用豐厚的語文課程資源,提高語文教學實效成為語文科教學的主旋律。實踐證明,在教師的組織與指導下,讓學生走出了教室,在校園、社區及社會中以積極的姿態學習和運用語文,依據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語文實驗課本的安排,進行了“漫游語文世界”、“探索月球奧秘”、“追尋人類起源”等三個大型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和“介紹我自己”、“我愛我家”等綜合性語文學習活動。學生在一系列活動中,能結合作文和口語訓練,迅速地提升了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字幕久精品在线观看 | 久久免费视频91 | 日本天堂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 综合久久本道中文字幕 | 中国精品视频久久久久久 | 亚洲综合在线另类第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