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研究性學習優秀成果范文

        研究性學習優秀成果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研究性學習優秀成果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研究性學習優秀成果

        第1篇:研究性學習優秀成果范文

        一、 課題研究的準備工作

        2001年9月——2002年1月,我們召開了多次課題組會議,對在高二年級文科班中再深入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研究實驗工作進行可行性論證,經過論證,我們認為是可行的,其原因有以下幾點:1、高二年級文科班的學生素質較好。近幾年來,我校文科高考成績年年再創新高,在全市多次摘取文科桂冠,使我校文科類學生英才濟濟,匯聚一堂,高二年級文科班的學生素質較好為全校所公認。2、高考改革的趨勢。2000年廣東省高考(3+X+1)文理綜合試題第十九題(上海市中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題)是典型的研究性學習的考題;2001年高考上海卷第37題(老山漢墓走出西域美女題)亦屬研究性學習的考題,這兩題的出臺代表了高考改革的方向,它表明研究性學習的考題在高考中開始出現,緊跟高考改革的方向,是高二年級文科班歷史教學的任務。3、高二年級文科班的歷史課是我們課題組成員楊柳、周雪紅老師任教,這對于研究工作的進行較為便利。4、班主任支持。這幾個班的班主任都較為支持,使得研究性學習的研究實驗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二、對學生進行組織動員工作

        考慮到高二年級沒有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課時,我們只能利用歷史課及一些班會課時間進行動員。首先,請教科所蘇敏老師作專題報告(2002年1月),向同學們介紹了國際國內研究性學習的最新動態,以及柳州市幾所中學研究性學習的發展情況,使同學們對研究性學習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其次,請周梅莉老師進行具體的指導,使同學們明確研究性學習不僅是高考改革的方向,而且能夠鍛煉大家的學習、工作能力,是高中階段不可多得的一次鍛煉機會。最后,楊柳、周雪紅老師利用本班歷史課時間向同學們介紹了研究性學習的主要方法及研究程序,布置了研究性學習的具體任務。考慮到高二年級沒有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課時,這一任務只能利用寒假時間進行,所以,我們把研究性學習的任務以寒假作業(作業全文另存)的方式布置下去,要求學生在放假前將研究性學習的準備工作做好,放假時進行研究,開學后再整理研究成果。

        三、組建課題組,制定研究方案

        在將寒假作業布置下去后,我們著手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準備工作——組建課題組,制定研究方案。首先,我們組織學生組成課題組,規定1——5人一組,在自愿的基礎上選舉產生組長,由組長負責小組成員的分工以及與指導老師的聯絡等,并負責將研究課題和本組成員名單交給老師。小組成員共同制定研究課題,在研究過程中,既分工負責,又相互配合,體現全體成員分工與合作的統一。其次,為了把握研究方向,保證進度和質量,我們要求學生制定研究方案,其內容包括課題的名稱,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研究的方法和時間進程,小組成員的分工,預期的研究成果及表現形式等,并規定了研究方案交給老師的時間。最后,進行開題論證工作,研究方案交上來后,我們組織了開題評審會,對每個組的“課題研究方案”進行開題評審(開題評審會記錄另存)。為此,我們制訂了詳細的評分細則,內容有課題組所選(擬)課題的意義、課題組所選(擬)課題的可行性、課題組所選(擬)課題采用的研究方法的恰當程度、課題組對所選(擬)課題的設想的合理程度、課題組成員陳述課題及回答問題的語言組織及表達能力等幾項,依據這一評分細則對學生的課題進行了評分,好的研究方案建議學生保留,不合格的課題要重新準備后再通過開題評審,在此基礎上,開始了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階段。該文章由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網)整理;

        四、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階段

        在組建課題組,制定研究方案并通過開題論證之后,我們開始了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階段。這一階段,由于沒有課時,我們要求學生用寒假時間自主進行研究,我們教師著手進行指導工作。我們指導學生進行資料的收集工作。我們首先指導學生在研究過程中進行分工合作,由小組長負責小組成員的分工,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互相配合進行資料的收集工作。其次,我們給學生講解了進行資料收集工作的方法:1、通過媒體搜集資料。我們指導學生通過媒體搜集資料,如互聯網、圖書館、音像制品、電視、報刊、廣播等媒體,都是較好的搜集資料的媒體。2、實地考察。我們指導學生進行實地考察,由同學們親自到現場勘察,采集相關素材,并提出有條件的同學可以帶照相機、攝像機進行攝影攝像,并將資料輸入計算機。由于沒有課時,只能在假期進行這一工作,所以我們提出必須要在家長陪同下前往并注意安全問題。3、有條件的同學可以到相關部門(如旅游局、旅行社、博物館等單位)搜集相關資料。其實,搜集資料的途徑很多,可謂條條道路通羅馬,除上面的途徑外,還可借助父母的關系,找到調查對象進行座談;借助社會關系,訪問不同層面的調查對象等等。在搜集到相關資料后,一定要注意原始資料(包括文字、圖片、圖像等)的保存,有條件的同學最好將資料輸入計算機保存。

        五、研究成果展示

        2002年3月,寒假結束了,同學們帶著原始資料回到了校園,我們首先指導他們進行資料的整理工作。同學們搜集到的資料形式多種多樣,不僅有文字資料,還有數據資料、圖片資料、音像資料、軟件資料等。我們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搜集到的資料信息進行分類、歸納、整理和提煉,確定總結的內容,選擇最合適、最能反映研究成果的形式,得出研究成果。同學們有的寫出了研究論文,有的寫出了調查報告,有的整理出頗有分量的研究筆記,還有的提交了大量的相片、軟件等,取得成果共記42項(大量成果另存,成果一覽表附后)。我們指導他們在整理資料的基礎上,將所得成果輸入電腦制作成PowerPoint課件, 我們選取了一部分優秀成果,在2002年6月進行了研究成果展示,黃明旻、張超、楊秋慧、胡賓等同學展示了他們制作的課件,對此,我們還進行了現場攝影、攝像(相片、錄像帶另存),這次展示,取得了圓滿成功。

        我校歷史組“研究性學習”課題組組建三年了,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研究性學習的研究實驗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通過這一階段的探索和實踐,我們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當然,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還需要不斷地探索和鉆研,還希望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到兄弟學校學習,不斷補充和完善自己,以提高“研究性學習”的水平。

        第2篇:研究性學習優秀成果范文

        和學科教學中只重視學習結果的可量化、可操作性的預期結果目標不同,研究性學習將整個課程的實施過程看得比結果更為重要。研究性學習是一門主要由學生自己負責完成的課程,一般要經歷選題、開題、實施、結題和評價等幾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的具體實施又有若干過程,加上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存在多種不確定因素,學生對課程目標的達成負有主要責任,學生被真正置于學習的主體地位。但學生尚未能深入了解這一點,在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有時往往不知道接下去該怎么辦,就等著你給他們 “下死命令”。而從教師的角度看,一星期也就一次上課時間,比較難以全面了解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情況,從而對他們進行適時、適當的指導。于是,我們想到了借鑒其它學科的作業布置,研究性學習也在每星期布置相應的“作業”,要求他們及時上交,既方便了解學生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進展情況,更有利于教師對研究性學習過程的有效管理。

        二、對“作業”的分步實施

        研究性學習畢竟不同于其他的課程,無法完全依據教材內容,設置一章一節的同步練習之類的作業。我們決定先從整一學年著手進行宏觀布局,然后結合教材及研究性學習活動步驟再加以逐步具體細化。

        (一)統籌規劃,做好全學年安排。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學期:

        第1周,初步了解、認識研究性學習(是什么、為什么);

        第2周,進一步了解、認識研究性學習(怎么進行);

        第3~4周,學會提出問題;

        第5周,組建研究小組(3―8人),尋找導師,完成相應活動;

        第6周,學會帶著問題查資料;

        第7~8周,把問題轉化為課題,與導師一起進行可行性分析,最終確立研究課題;

        第9~10周,學習研究方案的設計,學習撰寫開題報告;

        第11~12周,撰寫開題報告,準備開題論證;

        第13~14周,開題報告展示、交流、評比;

        第15~17周,學習如何收集合適的信息,為自己的課題搜集資料;

        第18~19周,繼續收集信息資料;

        第二學期:

        第1~2周,整理所收集的材料,準備進行中期展示;

        第3~4周,進行中期匯報;

        第5~6周,調整計劃,繼續收集信息資料;

        第7~9周,理論學習《數據處理》,小組對自己所收集的數據材料進行適當合理的處理;

        第10~12周,理論學習并撰寫結題報告,寫好個人小結(400字);

        第12~13周,理論學習《課堂報告》,制作課件或展板等,做好展示準備;

        第14周,理論學習《學習評價》,并對自己的課題進行自評、互評和總結;

        第15~17周,各小組進行結題報告展示,自評、互評,推薦優秀者;

        第18~19周,研究性學習活動優秀成果展示;

        第20周,研究性學習成績及學分測評。

        (二)根據不同階段的不同步驟,設計不同的分時段任務作為“作業”。

        1、預備階段的“作業”

        在正式開始研究性學習活動之前,首先要讓學生了解這門課程,所以我們布置的第一個“作業”是瀏覽這門課的教材,重點是引言部分。為讓它落到實處,我們提出了幾個具體的問題,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來找到答案。這些問題是:

        ①什么是研究性學習活動?

        ②研究性學習活動有什么特點?

        ③研究性學習活動是怎么開展的,它需要經歷怎樣一個過程?

        2、第一階段的“作業”

        在了解了這門課程后,接著進入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第一階段――明確研究課題。這一階段,我們把它分解為提出問題、確定研究問題、帶著問題查資料、明確研究課題以及組建課題小組與尋找導師等內容。于是相應的,我們要求學生完成以下“作業”(具體記錄在《嵊州二中研究性學習活動手冊》上,手冊見附件,略):

        ①從日常生活、學科學習等方面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數量越多越好。

        ②尋找合適的伙伴組成課題小組,組員之間最好是能互補的,并選好組長。

        ③確定研究問題,尋找合適的導師。

        ④帶著問題查資料,要求每人查閱5篇左右的文獻資料,并做好記錄。

        ⑤明確研究課題,確定課題的類型,并要求與導師一起做好可行性分析。

        3、第二階段的“作業”

        第二階段――制定課題方案,主要是明確研究框架的設計、形成課題方案、以及進行課題論證等。這一階段的幾個“作業”也就很明確了,分別是:

        ① 設計課題方案,完成開題報告的撰寫。

        ②進行開題論證(主要是展示、修改開題報告)。要求針對以下開題報告評價的內容:開題報告的框架結構是否完整(15%);“背景”及“目的、意義”的內容是否詳實(25%);“研究計劃”是否完備、合理、可行(40%);做好發言人聲音是否清晰、響亮,儀態是否大方,普通話是否標準(10%);面對老師、同學的發問,是否謙遜有禮,回答是否到位(10%)。做好本“作業”。

        4、第三階段的“作業”

        第三階段――實施課題方案,教材的內容就兩個:信息的收集與信息的整理,但是對于我們的管理來說卻是最難的階段。實施的過程是很難跟蹤的,加上教師的人手又不足,因此對于這一階段的“作業”布置,著實是化了我們較多的心思。因為課題類型的不同,所以收集信息的方法有所區別。因此我們在布置“作業”時也進行了區別對待。對于調查研究類課題,我們主要是要求設計調查問卷與訪談提綱,并做好相應的統計、記錄、分析等工作。為使落到實處,我們專門設計了幾份表格讓學生填寫,并要求及時上交。這些表格有:活動情況記錄表、訪談活動記錄表、實驗活動記錄表、研究周記表等。

        這些表格,要求根據課題類型選擇其中的幾張完成,但是“研究周記表”是每個小組都要做記錄的,不管是哪種課題類型。我們還特意在表底注明了:“此表每周記錄一次,小組成員輪流擔任記錄員,并請導師簽署意見。”一方面是希望借此調動每個組員積極參與研究方案的實施;另一方面是希望通過這份表格,課程專業教師與導師都可以跟蹤了解各課題小組的研究進展,方便進行實實在在的研究指導,同時也起到加強管理的作用。

        5、研究中期的“作業”

        進行到一定的階段,大概是第二學期初期,我們要求各小組對自己的課題研究進行中期匯報。

        有了這份“作業”,我們可以有針對性地指導各小組做好研究計劃方案的調整,讓每個小組更好地投入到后期的研究工作中。

        6、第四階段的“作業”

        第四階段――完成結題報告,主要是結題報告的撰寫及展示,“作業”也就是這兩個。因為這都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為了強調團隊合作精神,要求結題報告的寫作以一人為主,但全員參與,建議把報告分解成幾塊內容,分別叫組員落實完成。結題報告的展示也是如此。在各個部分清清楚楚地簽上負責人的名字,以備核實。

        結題報告主要應包含四大內容:封面、摘要、正文、附件。封面包括課題名稱、學校、班級、課題組構成、第一執筆人、研究時間。摘要要求是對正文的高度濃縮,字數控制在250字以內。正文需要包括題目、課題背景、研究過程、研究結果及分析、致謝、參考文獻等內容。附件又分四塊內容:開題報告、活動記錄、小論文、相關活動照片等。

        對書面的結題報告及其展示,我們要進行評價,為此設計了相應的評價表,讓學生在完成這階段的“作業”時進行對照,以更好地完成。

        7、最后的“作業”

        最后,要求每個小組完成《嵊州二中研究性學習活動手冊》的記錄。“作業”至此全部結束。

        三、對“作業”的反思

        經過一學年的實踐探索,證明有了相應的“作業”布置,對學生課題小組的整個研究過程起到了較好的管理作

        用,效果還可以。

        第3篇:研究性學習優秀成果范文

        一、尋找難題,訂方案

        語言作為信息的主要載體,是人類特有的心理活動,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溝通的橋梁,也是適應人類社會的主要工具。學前期是兒童創造力產生和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兒童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那么如何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成了我們教師在語言領域教學中的重點,更是一個難點。因為教師隊伍年輕化,在語言領域集體教學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如對活動內容的文本解讀不到位,活動設計過于傳統、枯燥無趣,教師提問不明確、不精煉,活動未能以幼兒為主體,存在著教師"唱獨角戲"的現象等等。

        因此在教研組的共同商討下,最終決定開展"如何提高語言領域中集體教學的有效性"的研訓項目,希望對癥下藥,通過自主研修、專家引領的方法學習理論知識,努力提高各位教師的專業理論水平。利用集體備課、互聽互評、研討交流等多種形式汲取新理念,提高教師的實際操作能力,幫助教師解決實際教學工作中的問題。

        二、嚴謹扎實,抓制度

        扎實有效的研訓活動,需要有完善的管理機制構和機制。本次研訓項目成立了以園長為第一責任人、保教主任為具體負責人,各教研組為實施者,每位教師為實際參與者的研訓網絡,定期開展研訓活動。此次研訓項目管理制度嚴謹,有專人負責考勤、資料收集、臺賬整理、后勤等工作,個教師分工合作以提高研訓效率。

        三、辛勤耕耘,倍成長

        根據教師現存的問題,我們為教師設計了分層分塊的研訓模式,讓教師通過學習、借鑒、交流、自主研修的多形式下學習成長,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用理論指導時間,用時間證明理論。

        1.專家引領

        本次研訓活動我們共邀請了永嘉縣教師發展中心的單瓊赟老師與溫州市骨干教師、永嘉縣教壇新秀的任淑蕾兩位老師,有單老師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指南》對語言領域進行深入的剖析與指導,打破教師對語言活動傳統、封閉的認識,讓教師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設計開展語言游戲教學。另外在開展小組系列語言活動大戰前有府前幼兒園任淑蕾為大家解讀語言總目標。讓教師在語言目標的正確理解下開展語言活動。

        2.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是以合作、探究為主要形式的研修形式,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同伴互助活動能把每一位組員都聚集在一起,讓他們成為小組中不可或缺的一員,成為參與者、受益者,能夠使參與到活動中的每一個人都能品嘗到合作的快樂,在心理上找到歸屬感。在第一次的研訓活動中我們就將參訓的所有教師分成了8組,各組有各所幼兒園的園長組織帶領。讓每一位教師在團隊合作與競爭中學習,形成了良好的小組氛圍。

        3.自主研修

        從終身教育的視角來看,培養自主成長型教師的過程,本質就是教師終身學習的過程。"校本研訓"也是提供有利于教師成長的學習環境,能夠給予教師更多的"自主",能夠更有效地促進教師持續"成長".通過《給幼兒園教師的101條建議》(語言)讀書沙龍活動,教師能學習到有關語言活動中的各方各面,這比我們聽一個講座,上一節課幾首的更多更廣。

        四、美中不足,再努力

        通過"如何提高語言領域中集體教學的有效性"的研訓項目,教師們對幼兒園語言集體教學活動的認知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度,在教學方法上有了更多的新理念新元素。但也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需要調整和改進:

        1.教師遲到現象的存在。因為有大部分老師來自于片區的各所幼兒園,由于路途遙遠,交通不便無法按時參加培訓。

        2.會場教師子女干擾較大。由于教師有帶子女進入培訓現場,活動室內孩子的嘈雜聲和進出的關門聲常常影響到培訓的秩序和老師們的注意力。

        3.部分教師參與不夠積極,不愿發言、交流。參訓的教師來自不同的幼兒園,并將各所幼兒園的教師打散分布在各個小組內。所以教師之間不夠熟悉,教師們過于羞澀不愿主動積極互動,影響整個培訓氛圍。

        研訓工作是幼兒園教師成長的主要路徑,我們希望能一直以積極向上的心贏取更多的成長和發展,讓我們科研之路越來越扎實。

        中學校本培訓工作總結

        一、工作回顧

        2015年度校本培訓堅持以推進市縣"促進有效學習"課堂變革實驗項目為重點,緊扣永嘉中學教育集團提倡3456課堂,踐行"學為中心"、"以學定教"的教學改革思想,推進課堂教學改革試點工作,在校本培訓中樹立精品意識,培育優秀教科研成果,打造精品課程,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做好質量監測、分析、評價工作,研制課程規劃和方案,為學校的課程改革、特色發展、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反導和服務。

        1. 校本培訓之"課題管理"

        (1)開展教科研調研工作,研究當前我校教科研工作存在主要問題困難,傾聽教師和學科組對教科研工作的建議。

        (2)做好2016年度課題結題工作,2015年度各類課題結題管理和優秀成果送審工作。把好課題質量效益關。

        (3)做好縣級研究性成果評比,本學期推薦課題、論文、案例等32項參加縣市比賽。

        (4)做好2015年度縣級優秀教育教學論文評比工作和優秀成果完善指導工作。

        2.校本培訓之"課程改革"

        (1)繼續深化研究3456課堂模式,開展課改班活動,總結當前我校課改的現狀、亮點、問題,梳理和總結課堂變革實驗階段研究成果。

        (2)修訂學校課程建設規劃和課程方案,出版課程校本教材30本,重構課堂體系結構。

        (3)發動老師積極參與2016年永嘉縣精品課程評比,完成精品學思案的評比工作。

        3.校本培訓之"評價工作"

        (1)研制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開出課堂教學研究課,召開評價標準研討會,促進評價標準的,完善和更新,推廣與應用。

        (2)重構學校教師專業榮譽和質量榮譽晉級的評價標準和評價體系,研制教師成長評價方案、辦學理念評價方案。

        (3)積極參與市級優秀學校評比,及時完成評估材料的整理和編輯。

        4.校本培訓之"教研管理"

        (1)積極打造"五課"活動。五課指:備課和試課,開課和聽課、說課和議課,思課和磨課,展課和評課。高質量地開出公開課、研究課、示范課、調研課和交流課。

        (2)積極打造"五題"活動。五題指:命題、說題、磨題、解題、教題,深入研究學思案、課堂練習、課后作業、單元檢測和重大考試命題研究。

        (3)發動教師積極參與市縣命題評比活動。共有10份命題作品參與縣評選,其中5份優秀作品參與市級評選,并獲得4個二等獎的好成績。

        5.校本培訓之"教師培養"

        (1)積極舉行師徒結對活動。本學期開展了師徒結對工作。

        (2)積極開展校學科骨干評比活動,選拔優秀參與縣級評比

        6、校本培訓"研究性學習"

        (1)重啟學生研究性學習課程和社團課課程。

        (2)舉辦一次研究學習活動指導培訓會。

        (3)成功舉行學生研究性學習課題開題演示會。

        (4)研究性成果評比,并推薦到縣里參評。

        7.校本培訓"課程建設"

        (1)繼續引導教師開發學校特色課程。

        (2)由永嘉中學牽引,出版結集學校校本課程,完善課程體系。

        二、主要成果

        1、縣命題評比

        縣1組一二等獎

        2、公開課、講座

        全校共開出市公開課2節,縣公開課13節

        3、

        多篇論文市縣獲獎,或發表省市級刊物。

        4、縣級課題立項

        2項教科研規劃課題。

        三、2016年度工作思路

        1、校本培訓之"科研工作":加強科研專題培訓,提高教師成果的提煉與總結能力;加強課題研究的過程管理,將課題研究課納入統一管理范圍;改進科研評比項目,在案例、課例評比的基礎上,評比項目,增加教育敘事,教學反思,成果總結報告,特色設計方案,質量分析報告,調研報告,調查報告,學校課程規劃,學科課程規劃,課堂變革方案等成果類別評選;突出科研導向作用,突出質量中心,開展"課堂教學效益和教師教學技能" "自主學習與管理"專項課題研究,做好質量提升方面的專業引領工作。

        2、校本培訓之"課改工作":開展課改疑難問題調研;舉辦課改研究課,課改成果項目評比,舉辦課改成果展示與交流會;舉行深化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研討會,繼續完善學為中心的評價標準;完善質量評價體系和評價策略。

        3、校本培訓之"課程建設":繼續挖掘楠溪文化課程資源的潛力,做好楠文化課程的開發,完成我校特色課程體系。繼續做好永嘉閥門課程群的開發,并把永嘉閥打造成市級精品課程。

        4、校本培訓之"新高考研究":加強新高考方案的解讀和理解,結合我校實際,做好相應的課程開發、課程設置、課堂教學、課程管理、課程評價等方面的研究,特別是學生的生涯教育、選課走班、學考選考的研究。

        第4篇:研究性學習優秀成果范文

        一、選擇課題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水平

        “綜合實踐活動”的課題既可自由選擇,也可按市區安排的主題選擇。要使所選課題具有實效性,就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具體包括兩點。一是所選課題要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興趣是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動力源泉,因此,我們要尊重學生的選擇權,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只有學生對課題感興趣,他們才會拿出時間和精力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才會想方設法地完成課題。二是所選課題要考慮學生的文化水平和能力水平。即所選課題不僅要有針對性,更要有可操作性。不可為了追求創新,而忽視學生的實際水平。因此,只有切實可行的“綜合實踐活動”才有價值。例如,在“同一江水”這一主題的引領下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有一個小組欲以“珠江水中的污染物”為選題,雖然選題符合主題,但當我讓小組成員談談他們的研究設想時,他們發現水中污染物的種類繁多、含量不一,這如何去研究?可見,這個課題不適宜,學生做不來。于是,我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修改課題,經大家討論、研究,決定把課題改成“珠江水污染物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學生主張在珠江水和自來水中培養植物,以此比較污染物對植物生長的影響。這樣的“綜合實踐活動”既立足生活,又能實施,既具針對性,又可操作。可見,選擇課題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水平。只有所選課題適宜,學生才能更好地實施。

        二、實施課題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長

        “綜合實踐活動”的課題實施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長,也就是說,在成立研究小組和分工合作時要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長,這需要教師認真協調、準確把握。通常,我以“揚長避短,張揚個性”為實施原則。具體實施包括五點:一是協調能力強、威信高且人緣好的學生,可推薦其擔任組長;二是知識面廣、文筆功底好的學生,可推薦其負責資料查閱、收集和整理實驗報告;三是實驗操作能力強的學生,可讓其進行實驗探究;四是觀察能力強的學生,可讓其記錄實驗現象;五是溝通能力強的學生,可讓其負責社會調查。一句話,教師指導實施課題時,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長,力求識才、用才。只有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展示學生的個性,發揮學生的特長,他們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熱情才會高漲,他們的合作才能取得更大成功。

        三、評價課題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

        “綜合實踐活動”的課題評價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即恰當地肯定與鼓勵,以便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不斷展現自我,全面發展。一句話,評價課題就是為了更好地開展課題,進一步推進學生的發展。通常,我以“尋找閃光點,激勵進步”為評價原則。其具體評價方式有兩種:一是過程性評價,二是終結性評價。這兩種評價均以學生的心理需求為出發點和歸宿點。

        過程性評價具體包括兩點。一是表揚優秀的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表現優秀的學生不僅會受到表揚,更有機會成為“綜合實踐活動”的優秀成員。這種激勵學生的方式可有效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例如,在開展“關于甲醛的危害”這一課題的研究時,我發現一個學生不僅能設計調查問卷,更能在調查過程中注意選擇不同年齡、職業的調查對象開展調查研究工作,最終很快獲得豐富的調查結果。于是,我馬上將這一切記錄在《研究性學習手冊》中,并在當天活動的總結會上表揚那個學生,后來將那個學生評為“優秀調查員”。二是及時肯定有點滴進步或成績的學生。從心理需求的角度講,學生都希望獲得教師的肯定,因此,學生的點滴進步或成績,教師都要看在眼里、記在心中,并及時肯定,以促使學生不斷超越自我,讓他們在享受成功的過程中更為有效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終結性評價具體包括兩點。一是教師在班內表揚研究小組。通常,我的做法是:對每個小組的研究報告進行量化評分,并根據分數評選出優秀小組,該優秀小組的成員均為優秀成員,以廣泛地肯定學生。二是科組、學校肯定研究小組。即將班內評選出的排在前三名的優秀成果深入錘煉,在科組和學校展示,不僅使研究小組的優秀成果獲得科組和學校的肯定,更努力創設機會讓研究小組的優秀成果參與各類比賽,以使學生享受成功,并激勵他們前進。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常常遇到困難,因此,教師不僅要給他們指點迷津,更要肯定他們迎難而上的精神。所以,對于研究成果一般甚至不理想的小組,教師不僅要幫助他們尋找原因,更要肯定他們合作的精神與堅持的態度。總之,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采用多種方式科學地評價他們,以使每個學生都感受到教師的表揚和肯定、信任與鼓勵。

        四、匯編成果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發展

        每完成一次“綜合實踐活動”,我們都會認真梳理學生的研究成果,并把這些研究成果匯編成冊(書),這不僅是為了保留一些歷史資料迎接檢查,更是為了證明我們曾經很努力地開展過一些“綜合實踐活動”,進而促進下一屆學生的發展。通常,我會精選一些成功的“綜合實踐活動”的素材和案例,給我們新組建的研究小組分析和講解,既讓新的研究小組有所借鑒,又使新的研究小組增強參與實踐的自信心。因此,匯編成果要考慮學生的發展,最終真正發揮課題成果的影響力和應用價值。

        第5篇:研究性學習優秀成果范文

        整合――擺脫困境的雙贏選擇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這個體現新課程理念的課程在現實中遇到了尷尬的局面,其中,沒有專業教師,活動難以開展,這在初中成為較普遍的現象。

        初中《思想品課德》課和《歷史與社會》的教學活動也出現了與課程標準和新課程理念不相協調的一幕。或因為升學需要,或課堂時空的局限等,教師們對于新課程“實踐性”“體驗性”的要求視而不見,教學上采取穿新鞋走老路,甚至還采取“死記硬背”的方法來組織教學,新課程的理念不能實現,學生厭學嚴重。如課本中的探究練習,許多教師并沒有組織學生開展活動,而是把答案直接告訴學生,讓他們記住,結果體驗、能力、情感統統都省略了,一個十分有趣的探究過程變成了一個痛苦的記憶結果的過程。這與作為“實施公民教育的綜合文科課程”的要求明顯是違背的,“充分體現‘以育人為本’而不是‘以知識為本’的現代教育的價值取向”(見《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和《思想品德》“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質”的目標也成為空中樓閣。因為記憶得到的,充其量是有關道德和品德的知識,而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她)對生活的體驗、分享、感悟和內化。

        綜合實踐活動同《歷史與社會》《思想品德》的整合,有助于解決目前三門課程面臨的困難。其積極作用表現在:

        1 有助于解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正常開展時面臨的師資缺乏和課程資源短缺的問題。

        綜合實踐活動是新開設的學科,師資沒有儲備,其綜合性和實踐性又決定了它的實施難度相當大,加上沒有專門的教材,對課程教師素質的要求很高,這決定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由各學科的骨干教師兼任綜合實踐活動教師成為一種主要形式。《歷史與社會》《思想品德》教師由于其富有社會科學的相關知識經驗,在指導社會實踐、社會調查方面有獨特的優勢。

        綜合實踐活動要師生自找課程資源,現在初中升學壓力大,功課重,花大量時間找課程資源有難度。《思想品德》《歷史與社會》作為“實施公民教育的綜合文科課程”,大量符合“社會實踐”、“綜合”特點的知識內容,非常適合綜合實踐活動對課程資源的要求,課程整合可以有效地彌補課程資源的短缺。

        2 綜合實踐活動為《歷史與社會》《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提供了知識延展、情感體驗和道德成長的平臺,解決了課程體驗與課堂時空限制的矛盾,使提升公民素質的“公民教育”真正落實到實處。

        《歷史與社會》《思想品德》的課程標準強調“實踐性”“體驗性”“開放性”和“公民素質”等,要求在生活中實現道德成長。但受課堂時空限制,很難有真正的體驗和探究。綜合實踐活動超越封閉的學科知識體系和課堂教學的時空局限,豐富多彩的體驗和探究,給教師和學生的活動提供很大的空間。

        《歷史與社會》《思想品德》與綜合實踐活動整合,就可以借助綜合實踐活動這個平臺,教學環境也從課堂擴展到社會的廣闊空間,使學習不再局限于教科書和課堂,“道德情感、社會責任”獲得了真正的“體驗”,通過實踐活動,體會合作的意義,學會與人溝通,加深自我價值的認識,增進對他人、對學校、對社會的了解,責任感、能力、情感、品德在實踐活動中油然而生。

        3 綜合實踐活動為《歷史與社會》《思想品課德》提供了培養學生思維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能力的機會。

        美國學者Gary Philips認為,知識在大腦中的保留與在學習中受到刺激的感官有著密切的聯系。試驗表明,盡量用更多的感官,反思和體驗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實際是一個問題發現、探索、嘗試解決的過程。探索和嘗試的過程本身就是思維和反思的過程。如果我們的老師在指導學生實踐活動中注意利用活動為他們學到的《思想品德》《歷史與社會》知識提供實踐、思維、反思的機會,課本知識的鞏固和運用能力的提高就不是問題。

        學生把《歷史與社會》《思想品德》課的知識運用到綜合實踐活動中去,在解決現實問題中,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促進《歷史與社會》《思想品德》的學習。

        貫徹“實踐性原則”――整合的連接點和成功的關鍵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門建立在直接經驗基礎上的綜合課程,其實踐性、綜合性是不言而喻的。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本課程將十分注重培養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此,課程將十分重視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同時鼓勵學生有主見地正視各種社會問題,……。初中《思想品德》課解決的是我國當今的政策、方針教育、國情教育、法制教育、學生品德及心理健康等教育問題,也是與社會生活和學生個人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教育部關于印發的通知》中要求在教學時間安排中,初中至少有20%的時間用于開展學生課堂活動和相關的實踐活動。在教學方法中,強調“社會實踐活動是本學科教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作為實施公民教育的“綜合文科課程”,《思想品德課》和《歷史與社會》課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是非常強的。因此,它們的內容成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內容,是不存在大的障礙的,這也是它們實現課程整合的基礎和前提。不過我在實踐中覺得讓整合真正成為現實,還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主觀能動性,貫徹實踐性原則,借助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來實現。以下就是我的幾點經驗體會:

        1 課堂教學緊密聯系社會及學生實際,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選擇《思想品德課》和《歷史與社會》課知識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自覺性。

        綜合實踐活動十分注重學生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允許學生根據興趣愛好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研究課題和活動主題,以自己的方式去開展研究。而學生只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才會產生研究學習的沖動。所以實現整合,需要在調動學生對思品課和社會課興趣上下工夫。

        對“空洞”“枯燥”的講課是不能讓學生感興趣的,自然這些內容也很難進入學生的實踐活動中。“教育即生活”,生活永遠是最好的教育素材,生活的細節都可以使課堂生動起來。如我在上七年級《思想品德》課“合作!競爭!”時,結合部分學生不愿在學習上幫助同學這種現象進行討論,因為緊貼學生實際,討論很激烈,學生參與意識很強。課后一些學生還覺得“意猶未盡”,老師就鼓勵他們開展研究性學習,開展了《幫助同學學習吃虧嗎?》研究性學習,通過研究加深了對競爭與合作的認識,課堂學習興趣也增加不少。

        2 在《思想品德課》和《歷史與社會》課中引導學生用新學的觀點對生活世界重新審視,激起“問題意識”,能激發學生用綜合實踐活動的形式對問題進行探究的積極性。

        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課堂教學,可以促使學生更關心自己的生活世界,對許多熟視無睹的現象以新的眼光去審視,從而發現其被自己和他人所忽視的價值即“問題”,激發他們研究的興趣和習慣,并以此為切入點開展相關的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創新精神,既培養《思想品德課》和《歷史與社會》課知識的應用和理解能力,鞏固了相關知識,也培養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興趣,提高參加活動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幾乎所有的人都希望成為大家喜歡的人,初中生也不例外,對班里“人緣”好的同學心里充滿羨慕,但多數同學并沒有去認真思考“為什么?”更談不上怎樣去正確努力成為“受歡迎的人”,在上七年級《思想品德》中的“同學朋友”時,如能結合學生實際,分析班里某位“最受歡迎”同學的品德,得出“真誠、友好、善良”等特征后,可以向學生指出現在只是一位或幾位學生的情況,其他受歡迎的學生是否都如此?調動了學生開展《怎樣做一個受同學老師歡迎的人》的研究性活動,不僅在活動中鞏固了知識,更培養了能力、情感,提升了素質。

        3 在《思想品德》和《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用學科知識認識、分析和解決有關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可以深化知識、熟練有關技能、訓練思維,客觀上為綜合實踐活動的正常開展提供知識和技術的支持與幫助。

        《思想品德課》和《歷史與社會》課的課程特點決定了在有關社會調查、訪問類的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類的活動離不開這兩門課程的知識幫助和指導。如“社會調查”是綜合實踐活動中經常采用的方法,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社會調查”的內容,其課本提供的知識非常概括,若僅按照課本進行講授,學生基本上是“如墜云霧中”,教師必須結合具體的社會調查事例進行演示,同時在課堂上組織學生結合學生自己的事進行社會調查的基本程式進行操練,教師還根據學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指導學生設計調查問卷。經過一番訓練,學生在參加有關的社會實踐活動時就不會手足無措了。

        歸納思維是從個別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結論,在科學發現、探究中應用較多,比較適用創新能力的培養,綜合實踐活動也大量使用。《思想品德》和《歷史與社會》課的許多規律、知識本身源于豐富的生活,課堂中通過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參與這種歸納過程的再現,本身就是一種思維的培訓,久而久之,為實踐活動培養思維能力。

        4 在《思想品德課》和《歷史與社會》課的教學結合學生的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時事)往往會給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生活中的重大時事,大家關注度高,綜合社會實踐活動借此機會進行,學生、社會參與的積極性也高。而作為研究社會現象的《思想品德課》和《歷史與社會》課,無論從課程性質、中考要求還是學生興趣,都有必要在課堂上學習這些時事。所以在重大時事發生時可能就是一個“整合”的契機。如2008年殘奧會在北京舉行,舉國歡慶,我結合八年級《思想品德課》“相親相愛一家人”內容,開展了《我陪爺爺、奶奶看殘奧會》的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由于大家都關心殘奧會,老人也喜歡看,活動得到了家庭的支持,活動很成功。課堂教學所要求的情感、能力目標得到了真切的落實。該活動還獲得了金華市一等獎,并參加全市的優秀成果展示活動并再次獲展示一等獎。

        新課程已經走過多個年頭,課程實施的經驗正在走向成熟,課程實施中出現的種種矛盾、不適應正在被一一克服。像綜合實踐活動這類全新理念、全新操作模式的課程,被越來越多的許多一線教師和學生所接受和喜愛,并日漸現出其不一般的魅力,相信通過“整合”,一定會讓綜合實踐活動和初中《思想品德》和《歷史與社會》課走向更為遼闊的空間,寫出更為精彩的篇章。

        參考文選

        1 《外國教育研究》(長春),2004年12期,《美國中小學管理者的重要工具――社區服務》,作者:趙玉如;

        2 《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二)解讀》,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組編寫,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2002年6月第2次印刷。

        3 浙江省義務教育階段新課程綜合實踐活動培訓教材《課程實施經驗匯編》,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編,二oo八年十月。

        第6篇:研究性學習優秀成果范文

        在諸多成績面前,恭城中學并沒有止步不前。2012年,該校毅然邁出了課程改革的步伐,經過四年的探索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教育教學質量獲得大幅提升,實現了在改革中再次騰飛的目標。

        從“未知”到“已知”的改變

        改革從來都是在質疑聲中艱難起步的,恭城中學的課程改革也是如此。“剛開始課改的時候,我是持懷疑態度的。畢竟課改是一種新的事物,不了解、不熟悉,怎么改、改成什么樣、效果如何,這些都是未知數,加上我們還有高考壓力,所以有不少老師都不大敢動。”該校教科處主任秦之禮說。

        教師們觀望、疑慮的態度,是恭城中學推進課程改革的一大“攔路石”。該校校長易振仁也承認,改革的最大阻力來自于教師。他告訴記者:“起初,有不少老師甚至是一些校領導都不同意改,認為風險太大。還有人認為,既然大家都適應了傳統的做法,四平八穩也挺好的,就沒必要瞎折騰了。”

        然而,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既不利于適應高考改革,也不利于培養個性化、多元化的學生,更與新課改考試大綱“(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要求相違背。“因此,改革是必要的,但不是盲目地改,要全盤考慮怎么改,如何引導全體教師積極參與。”易振仁校長說。數次研討之后,恭城中學決定轉變思路,不以強制手段在全校推行課改,而是設立了3個實驗班,通過實驗班帶動其他班級參與。

        經過一個學期的實踐,恭城中學課改的成效初步顯現,實驗班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十分活躍,學習效率很高。這讓一些還在觀望中的教師也心動了,秦之禮老師就是其中之一,他改變了最初對課改的看法,逐漸在課堂中嘗試新教法。而校領導尤其是校長在改革中身先士卒,也讓教師們深受觸動。秦之禮老師說:“校長不僅經常帶領教師外出學習新理念,還親自組織校本培訓、上示范課、帶實驗班。有什么新知識,校長也第一時間跟我們分享。”

        為了讓課改順利推進,恭城中學在教師激勵機制上做了新的嘗試:首先是修改了高考獎勵辦法,設立專門獎項以激發教師的“培尖”熱情;其次是組織骨干教師研究新的教學方法,如“課堂增效五動法”“四步糾錯法”“小組自主探究學習”等,逐步提高教師的課改能力;再次是在人力、物力上對參與課改的教師給予支持,吸引更多的教師參與。

        經過探索和嘗試,課程改革這個“未知數”在恭城中學師生們的共同努力下,逐漸成為了“已知數”,越來越多的教師加入到課改的陣營中。該校數學教師唐梅剛參加工作不久,在接觸課改時也是持觀望態度,高考的壓力更是讓她不敢輕易越雷池半步。“隨著課改成效的逐漸顯現,我心里癢癢的,也開始嘗試了,現在班上學生的反映非常好。”唐梅老師興奮地說。

        新教法下的課堂新常態

        “我們小組認為,作為一代帝王不勤勉于政事,而整天沉溺在‘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夜專夜’的奢靡生活中,這樣看來李隆基算不上是一代明君。”“我們小組不同意這樣的看法。白居易這首《長恨歌》主要寫的是李隆基晚年的生活,不能代表他的一生。他也曾開創過‘開元盛世’,功勛卓著。所以,我們不能以他晚年的作為抹殺了他的功績。我們認為應該更客觀地看待這位帝王。”

        這是恭城中學高二309班語文課上的一幕。學生們圍繞白居易的敘事詩《長恨歌》進行廣泛的討論,從創作手法到思想藝術,從作者生平到主人公心理狀態,幾乎都有涉及。“以前上課都是老師在上面不停地講,我們雖然也聽,但總覺得效率不高,聽過之后記不住,甚至有些同學聽著聽著就趴桌子睡覺了。那時候上課比較枯燥。”該班學生向玉英說。

        上課枯燥、學習效率不高,是恭城中學不少學生對過去課堂的感受。該校實施課改正是為了扭轉這樣的局面,激發學生的學習活力。隨著教師觀念的轉變,另一個問題擺在了該校教師面前,即教學方法的問題。“我們學校有自己的歷史,有自己的傳統,有自身的教情、學情,是要照搬別人的方法,還是要根據自身實際原創教法,一度困擾著我們。”易振仁校長說。

        很顯然,照搬照抄是行不通的,但要走一條全新的路子,時間、人力等又不允許。為了摸索更適合學情的教學方法,恭城中學首先發放調查問卷,深入了解學生、教師的想法,然后分批次M織教師外出學習課改先進地區和學校的經驗,在此基礎之上,再對他人的方法進行校本化改造、升華,使之與本校教學實際相符。目前,該校已基本形成了“課堂增效五動法”“四步糾錯法”“小組自主探究學習”等多種教學方法。

        作為恭城中學課改的先行者之一,英語教師唐文化早在2009年便開始進行新教法的研究。她研究的是“語感閱讀法”教學模式,即通過采取“模仿聽讀,自能多寫,讀以致寫,以讀帶寫,以寫促讀,合作表演、以表演促理解,以理解助提升,循序漸進,全面提高”的方式,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但是,正如學校剛開始推行課改那樣,新教法的嘗試并非一帆風順:一方面教師覺得新教法擠占上課時間,影響教學進度;一方面學生剛接觸新方法,上課不夠主動。

        “一直以來,學校都很支持老師研究新教法。所以,當我提出種種困惑時,學校馬上著手聘請北京外國語大學的教授來學校培訓,然后分批次送老師外出觀摩學習。”唐文化老師說,“經過培訓、反復觀摩與嘗試,老師們的教學理念得到了更新。很快,老師們就能根據班級學生實際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并不斷加以改進,教學效果越來越好。課堂上,學生偶爾還會提出一些很有意思的觀點,這讓我們感到很驚訝!特別是課改推開之后,各學科教師都在研究本學科的新教法,課堂教學呈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做引導的新面貌。”

        從課內到課外,打造新的課程體系

        “盡管課堂改革既改變了教師的教學習慣,又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但每個學生都具有個性化的特征,課堂改革還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所以,我們在改革課堂的同時,也對課外學習方式進行了革新,例如結合恭城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以及本地居民的生活實際,創造性地研發了多門探究性學習課程。”易振仁校長介紹道。

        目前,恭城中學共研發了25門探究性學習課程,內容包括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人口、資源等方面。在引導學生選擇研究課題時,該校尤其關注生活實際問題,如學生的用水問題、用電問題、衛生問題、環境問題,全縣的人口問題、交通問題、環保問題、扶貧問題、鄉鎮企業問題,以及新農村建設問題、生態農業發展問題,等等。

        在這些課程中,恭城中學學生許雨嫣和幾個伙伴選擇了一個冷門課題――了解艾滋病。“相信大家都聽說過艾滋病,但人們對它的認識卻不夠深入,還有比較多的疑問和誤解。我們就是想通過這樣一個小研究,向人們宣傳關于艾滋病的一些常見的傳播途徑、危害等方面的知識,讓人們能更有效地預防艾滋病。”許雨嫣說。

        為了順利地開展這項課題研究,許雨嫣與其他3名課題組成員找了一位指導教師,然后在指導教師的幫助下,擬定研究計劃、撰寫課題申請報告、設計調查問卷,從確定主題到完成總結報告,整個過程歷時13周。許雨嫣告訴記者:“在這13周中,我和組員們走出學校,采訪群眾,并通過多種途徑查閱相關資料,最終完成了課題。我們不僅了解了許多關于艾滋病的知識,還學會了如何收集、整理資料,如何處理各種各樣的數據,收獲很大。”

        恭城中學《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方案》規定,每一個探究性課題的完成,一般都須經過6個步驟:一是班級召開輔導動員會,由相關教師就探究性學習報告的撰寫,以及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目的、意義和方法等進行講解;二是學生組成課題組,根據本組情況選舉組長,選擇指導教師;三是制定課題實施方案,填寫《課題開題報告表》;四是實施研究,通過查閱書籍、網絡資源和實地調研等方式收集大量資料,并進行分類處理;五是總結研究成果,可以是調查報告、實驗報告、小論文、實物模型、活動方案、計算機軟件等形式;六是展示成果,各班舉行成果展示交流會,并推薦優秀成果在全校展示交流。

        “探究性學習的整個過程都是開放的,學生可以自主選擇研究課題,自主開展相關研究。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培養了學生溝通交流、處理問題、搜集Y料、探索研究的能力,這樣一來學生變得更自信了。”恭城中學語文教師黃潤蘭說。據她介紹,該校還大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校門、深入生活,不斷提升綜合能力。

        多年的課程改革實踐,讓恭城中學實現了新的飛躍,收獲了顯著的辦學成績。改革前十幾年,該校高考一本上線率始終在30%線上徘徊,而改革后的2015年,一本上線率達到了42.3%,2016年又上升到了43.3%,而且還培養了一個廣西高考文科第一名。

        第7篇:研究性學習優秀成果范文

        一、靈活機動,把握時機,適時調整學生的學習方式。

        1、教師應該發揮真正的主導地位。即做好導演,靈活機動,適時調整必要的學習方法,使這三種方式一脈相承,靈活自然,而非眼球作秀,彼此割裂,根據具體的課型,合理安排,能不用的盡量不用,以免課堂在“委曲求全”中而抹殺了學習方式的實質。

        2、問題的設計要有梯度和區分度。這樣既能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活躍思維,張揚個性,健康發展的同時,也能體現出三種學習方式的連貫性、實用性和科學性。

        3、創設情境,以趣引疑。我們不是單純的為引用這些學習方式而讓學生進入我們預設的彀中而津津樂道,而是為解決實際問題才用這些學習方式的。所以,還需創設一定的問題環境,讓學生帶著遐思,在問題中體驗樂趣,在樂趣中釋疑解惑,在愉悅的氛圍中有所得。

        二、設計問題,補充資料,做好合作學習前的準備工作。

        “五二一”循環穿插教學法涉及“合作學習” 的要素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環節中:在教學活動流程中,“合作探究”屬于課內“五步”中的第三步;在教師工作流程中,體現在第三環節“確認教學目標”(分自學探究兩類)和第五環節“上課”中。在學生“八環節”學習法中,主要體現在第六個環節即“合作探究疑難”中,筆者考慮,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恰當設計問題,既突出課標要求,又體現學習方式,為合作學習的順利開展張本。古訓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謀劃在先,必將有可靠的結果。因此,恰當設計問題是合作學習的前提。需要注意的是,問題設計要切中要害,具有針對性,知識層次要循序漸進,體現學生認知的漸進性。既要得法,又無定法。

        2、適時補充資料,增強歷史的真實感,為合作學習的過程助產。比如在教授“宋太祖解決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措施”這一問題時,教者可以補充《續資治通鑒》、《朱子語類》、《文獻通考》等史料中的觀點,從宋太祖和丞相趙普的對話中,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就會得出北宋在加強中央集權方面所采取的三個方面的措施及其意義。

        三、細部分工,合理安排,“按部就班”的組織實施,演繹“小組合作學習”的完美過程。

        實施過程,是小組合作學習的關鍵點,直接關系到一堂課的得失成敗。

        1、合理布置,統籌安排,細化分工,突出實效。筆者以為,分組可以體現出以下十條原則:一是人數一般控制在4――6人;二是確定一名負責人和一名書記員;三是基礎知識掌握情況相仿;四是學習和反應速度近似;五是性格相容;六是協調男女生比例;七是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主動了解和滿足他們的個人需求;八是信任組長,信任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自主選擇組長和組別;九是把握交流方式;十是小組內部和小組與小組之間搞好平衡。這樣的思考,這樣的分組,對學生的小組分工和定位會大有裨益的。

        2、積極謀劃,頂層設計,師生配合,共同合作。

        (一)課內合作

        在課堂上,不允許我們有過多的時間去安排小組的具體工作,事實上,上課時學生的座位就是我們在經過課前的科學分配后形成的“固定”次序,因為課堂上最重要的是體現學生整個合作學習的過程的,這個過程教者要自始至終的跟進,并給予一定的指導,體現落實合作成果,可以設計學生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記錄卡。

        (表一)

        這是第一種樣式,基本能反應出學生合作探究的初步成果,對學生的合作過程的記錄也是比較詳盡的,但缺少小組整體學習情況的反映。

        (表二)

        從圖表看,表二比較細致一些,有多方面的好處:一是可以使學生能積極思考,全面的解決問題;二是可以糾正學生認識上的偏差;三是學生可以吸納別人的優秀成果,學會尊重和關注他人;四是學生可以從收獲中積累經驗,學會一定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課外合作

        為了激發學生的探索、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的興趣,開發學生的智能,體現合作意識,培養合作能力,我們學校成立了課外興趣小組,加強對學生課外合作學習的指導,主要做法:

        (1)、開展歷史研究性學習活動。教者先選擇歷史研究課題,或由學生自擬,制定研究計劃,分配每個成員在子課題中的主要責任。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收集資料,注重資料的真實性,互相之間要進行信息的交流和匯總,做到資源共享。輔導學生撰寫小論文和調查報告,進行成果的展示交流,對優秀小組進行表揚,強調協調性和互助精神。

        (2)、對課后“學習延伸”的合作利用。必修和選修教材,課后習題有“本科測評”和“學習延伸”兩部分,而“學習延伸”相對來說,知識層次要求較高,需要學生在課外合作完成。

        第8篇:研究性學習優秀成果范文

        精品課程建設的關鍵是教師的教學方法要與時俱進,不斷改革課堂教學模式[12].課程組把教學理念與教學內容、現代學習方式和就業前景相聯系,主要采用啟發、開放與互動、案例、研究性和實踐性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增強學生的獨立、創新、實踐和就業適應能力[13]在理論推導中設置問題,啟發學生尋找解決途徑,歷史上為何采用那種辦法.例如,有心力問題,有心力問題的重要性何在?對自然界認識的兩次大飛躍都和有心力的研究密切相關,一次是宏觀尺度對天體運動規律的研究,在開普勒三定律基礎上的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為現代宇宙航行奠定了基礎.另一次是微觀尺度上對帶電粒子被重原子核散射的研究確立了原子的核式模型,使人們首次對亞原子世界形成了較為清晰的圖像.當今萬有引力定律仍是研究天體運動規律的基本依據,而中心力場仍然是量子力學中能精確求解的少數問題之一.質點在有心力場中運動軌跡的求解方法有幾種?開放與互動教學可解決理論力學課時少內容多、獨立解決實際問題困難的狀況,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傳授學生講課的基本技能和溝通技巧,體現師范特色,提高學生的獨立、協作、實踐與分析評價能力,實現產學結合[15].具體做法:1)學生試講.選取教材中較為簡單的內容,以宿舍為單位,選一個學生講課.例如質點動力學定理,質點系的動力學定理,變質量物體的運動與宇宙航行等.提前給學生課題、簡單描述及要求,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分工合作,充分準備,形成有個性知識結構的教案和課件.在課堂上隨機選一個宿舍的學生用25~30min講授,其他學生對所講內容分析評價、提出問題及討論,教師把握節奏,適時引導,也要提出學生沒想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最后總結.2)專題講座.為反映學科的最新進展,課程組在課外開設理論力學前沿知識的“窗口”和“接口”講座.提前一周通知報告題目,讓學生通過網站、期刊、專著等對相關內容有所了解.教師用講座的一半時間介紹課題的背景、當前的現狀與解決問題的途徑、未來的研究方向.用剩余的一半時間讓學生分析評價別人的研究工作,提出問題、質疑、討論,提高學生看問題的敏銳性.例如在“關于力學系統的守恒量”講座中,介紹了對稱性與守恒量、牛頓力學方法、經典分析力學方法、近代分析力學方法、目前研究狀況及展望6個問題.目前開設的講座有:非線性系統的復雜行為;分析力學的近代進展;時空觀探討;同步衛星姿態穩定性與潮汐;關于力學系統的守恒量;有心力場中質點運動的軌道;引力場的協變方程.講座內容已刻成教學光盤.每章講后的總結討論.

        根據章節內容和答疑中的情況,教師提出相關的疑難問題,可以是概念思考題,也可以是一題多解,提前發給學生,以宿舍為單位集體討論,不管答案對錯都要給出答案,以課堂報告的形式呈現,教師要當場解答問題.例如質點力學講后,疑難問題之一是:用極坐標討論質點的平面運動時,如果Fr=0,則Pr=mr•守恒,若Fθ=0,則Pθ=mrθ•也一定守恒,這種觀點正確嗎?在教學過程中,從一個具體實際問題出發,經過分析,可引出相關的多個問題及每個問題的各種可解決方案,并進行討論評價.這種案例教學可解決理論力學“內容好懂題難做”的問題,使學生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系,觸類旁通,舉一反多.案例教學之一:“多自由度力學體系的微振動”,根據多自由度力學體系的微振動理論,可以求解單擺、復擺、耦合擺、雙單擺、兩個耦合振子等多種較現實的模型;還可以求解二原子分子、三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的微振動及一維晶格的縱振動,體現經典力學在分子物理、固體物理中的應用;利用對單擺的運動分析,變換條件可以得到小角擺動、大角擺動、阻尼振動、受迫振動、LC參數振動、傅科擺的運動分析.通過討論,學生掌握了振動的一般求解方法,并且把機械振動、電磁振蕩、原子、分子振動聯系在一起,得出振動的共性.解題示范中,筆者選用一題多解進行案例教學.例如對習題4.10題[8],分別用哈密頓正則方程、拉格朗日方程、各種不同的非慣性系、慣性系進行求解討論.在解題中,不僅注重建立物理模型進行邏輯推理、合理進行變量轉換進行數學演繹,更強調弄清物理過程,獲得清晰的物理圖像,這對于地方高師的學生尤其重要.研究性教學研究性教學是將科學領域的研究引入課堂,讓學生通過類似科學家的研究過程理解科學概念和研究的本質,培養學生研究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啟發、開放與互動和案例教學為研究性教學奠定了基礎,課程組在牛頓力學之后,以課程論文代替期中考試進行研究性教學.課程論文的主要過程為選題、研究方法和過程、結果討論分析、論文評價,歷時四周[16].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給定一些題目并展示課題形成的原因,講解文獻查找辦法,提供寫作指導.學生選題后通過查資料開展研究、分析總結、寫出論文,進行研究性學習.學生部分論文題目是:落體偏東問題的幾種求解方法;Maple在變質量物體運動中的應用;經典物理學中的時空對稱性和守恒量等.其中有3篇學生論文在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物理與工程、南陽師范學院學報上發表,優秀學生的論文已刻錄成教輔光盤.實踐性教學基于Maple軟件的理論力學可視化教學,可以將那些難以用語言描述的物理過程或構件的運動進行仿真演示,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如歐拉角的建立、行星錐輪的空間運動、傅科擺的運動軌跡等[17,18].基于Maple的理論力學創新實驗形成了具有我校師范特色的理論力學實驗教學,學生從尋找題目、建立模型、到方程求解、數值計算、計算機模擬結果,最后分析討論,實踐動手能力顯著提高,駕馭教育技術服務教學的能力得到有效訓練,深受用人單位歡迎.所編實驗講義已刻錄成教學光盤,部分自主創新實驗題目在我們精品課程網站可以查閱[19].

        優化教學評價體系,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

        對學生的評價也不應局限于單一的考試,而應該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具體做法是:學生的總成績由平時成績30%、課程論文15%、創新實驗15%和期終考試40%四部分構成.1)平時成績,以學生講課、題目分析報告、提問、發言、討論、平時作業為依據,考察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綜合能力、有效溝通能力、分析評價能力、協作能力、獨立學習能力.2)課程論文,考察學生基本的科研能力.3)創新實驗,考察學生的實踐能力.4)期終考試,考察學生對知識的總體掌握情況.對每一類型的評價都制定有相應的評價細則,征求學生意見,不斷修改完善,力求公正公平合理.通過課程評價,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結束語

        第9篇:研究性學習優秀成果范文

         

           1 人才培養目標改革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作為遼寧對外經貿學院“服務外包”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專業之一。該專業認真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及《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動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實施意見(遼政辦發〔2015〕89號)》文件精神,深刻領會文件《遼寧對外經貿學院關于深化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工作的實施意見》實質,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以服務于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為宗旨、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作為教學質量提高的抓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特色課程體系,不斷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定位為: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符合現代社會需要的、具備掌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技術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專業課程設置與產業結構的匹配程度,形成校企合作的雙贏局面和良性循環。本專業堅持“卓越”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念,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服務于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在培養目標上:培養適應地方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具有高尚健全的人格、一定的國際視野、強烈的民族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扎實的專業基礎和綜合人文素養,具有一定創新能力,具有一定的信息系統和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實踐和研究能力,能夠在各級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科研機構等組織從事信息系統建設與信息管理的外向型、復合型、創新型、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2 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全面推進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綜合改革,將追求“卓越”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建設理念深入到人才培養模式上,培養具有良好職業素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并重的、高素質應用型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人才。 

        創新“卓越”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通過工程實踐的過程培養具有現代工程觀的現場型“卓越”工程師。擬在該專業試行“3+1”人才培養模式。即根據學生志愿選擇建立“卓越班”,用3年時間在校主體課程學習階段,強化基礎課程的學習,主要包括通識教育課程、專業技術基礎課程和相關專業課程,完成信息系統開發所需的基本理論及技能訓練。用1年時間進行強化專業和職業訓練,該階段以實踐教學為主,采取企業實踐、導師指導、課外創新實踐等多種方式進行,通過產學研結合的軟件工程實踐培養模式,融會貫通所學知識、進行創新實踐,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和實踐能力。 

        該階段主要通過校企聯合培養的形式進行,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同時要求學生結合生產實際選擇畢業設計題目,并在學校、企業指導教師的共同指導下完成畢業設計,不僅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且還會提高學生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 

        3 課程體系改革 

        堅持“口徑適當、基礎扎實、強化能力、注重實踐”的人才培養思路,以專業核心能力培養為重心,構建應用型本科人才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教育體系。深化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協調改革。建立與人才培養模式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優化教學內容,實現教學內容的工程化,教學過程項目化,學業評價過程化。 

        3.1 課程建設 

        以“卓越”型應用人才培養為目標開展課程建設,以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為核心構建課程集群,優化課程結構。課程內容符合遼寧區域經濟發展和服務之所急需。在課程建設中充分傾聽企業專家和技術人意見,并邀請企業全面參與,把企業前沿技術和真實案例引入其中,并借鑒國外課程建設的優秀成果。 

        首先改革課程體系。按照培養“卓越”型應用人才要求,構建“平臺+模塊”課程體系。課程體系主要由公共基礎課、公共選修課、專業基礎課3個層次不同但相互聯系、逐層遞進的“平臺” 及專業“模塊”構成。“平臺”是保證人才的基本規格和全面發展的共性要求。“模塊”主要體現不同專業方向人才的分流培養、體現個性發展。根據遼寧省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特點,豐富專業選修課程,拓寬知識面;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培養應用實踐能力。

         

        其次,優化課程內容。在程序設計語言、管理信息系統等課程教學中,吸收最新的教學改革成果,補充和完善課程教學大綱,全面更新和優化教學內容,充分反映和體現學科發展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強化教學內容的科學性、思想性和學術性。同時實施課程整合優、實現學科內容的交叉與融合。 

        3.2 教學資源建設 

        加強教學資源的協同開發,促進開放共享,形成與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方案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相適應的優質教學資源。包括開發 “卓越”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成功的案例、從企業引入生產一線,包含主流技術和先進設計與開發理念的真實項目以及建設網絡課程和題庫。 

        4 教學模式改革 

        4.1 理論教學模式改革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天堂ab综合网 | 亚洲国产大片一区官网 | 亚洲一级性爱片免费观看 | 亚洲网不卡AV在线 | 亚洲专区日本专区 |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大香线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