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循環經濟的典型案例范文

        循環經濟的典型案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循環經濟的典型案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循環經濟的典型案例

        第1篇:循環經濟的典型案例范文

        關鍵詞:循環經濟;包裝材料;再循環;回收利用

        中圖分類號:F124.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7-0174-02

        引言

        近三十年來,中國經濟一直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與此相伴隨的是,我們在享受經濟高增長帶來的繁榮同時,也付出了能源、環境的巨大代價。如果不盡快轉變傳統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今后有可能導致資源,尤其是能源難以為繼、環境不堪重負、經濟發展不可持續的嚴重后果。

        在中國,商品過度包裝的問題說了好多年了,非但沒有改觀,反有愈演愈烈之勢。近年,中國用于包裝的塑料制品因其不可降解性造成環境污染、危害土壤和農作物。燒,污染空氣;埋,二百年不爛。如果將北京每天扔掉的廢塑料回收煉油,可得50萬升無鉛汽油和50萬升柴油,僅汽油就可供約3萬輛小轎車駕駛100公里,塑料制品回收再加工,可重新制成各種新的塑料制品,使資源得到循環利用。中國每年包裝廢棄物有1 500多萬噸,其中1/3是廢棄塑料;而中國每年塑料的需要量大約是1 100萬噸,年產塑料只有600多萬噸,缺口500萬噸需要進口,120噸廢棄罐頭盒就可以回收1噸的錫,這相當于開采冶煉400噸礦石,而且還不包括經營費用。

        目前,對各種包裝材料回收較好的是歐洲國家,特別是德國,回收率已達到83%,荷蘭也為79%。中國目前的廢棄包裝回收利用率還不足10%。因此,發展循環經濟,促進容器包裝的再回收利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顯得意義重大。

        一、循環經濟理論

        “循環經濟”首次正式出現于1994年德國頒布的《循環經濟與廢棄物法》,它遵循“避免―減少―再利用―限期處置利用”處理程序,要求提高廢棄物處理能力,以利于保護環境與減少公害。20世紀90年代后期,循環經濟的概念引入中國,隨著人們對循環經濟認識的不斷深入,國內學者對循環經濟概念的表述也從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的一般性角度上升到人與環境、資源、生態協調發展的經濟發展模式。

        在技術層面上,循環經濟通過生產技術與資源節約技術、環境保護技術體系的融合,強調減少單位產出資源的消耗,節約使用資源;通過清潔生產,減少生產過程中的污染排放;通過廢棄物綜合回收利用和再生利用,實現物質資源的循環使用;通過垃圾無害化處理,實現生態環境的永久平衡;最終目標是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

        在經濟層面上,循環經濟是一種新的制度安排和經濟運行方式。它把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看成是稀缺的社會大眾共有的自然福利資本,因而要求將生態環境納入經濟循環過程之中參與定價和分配。它要求改變生產的社會成本與私人獲利的不對稱性,使外部成本內部化;要求改變環保企業治理生態環境的內部成本與外部獲利的不對稱性,使外部效益內部化,最終實現經濟增長、資源供給與生態環境的均衡,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和社會公平。

        循環經濟模式,即“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多重閉環反饋式循環過程。它使物質不斷循環利用,以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排放,達到環境和經濟的雙贏。

        按照循環經濟的循環范圍來看,循環經濟一般包括三種的循環:企業內部循環,也稱小循環;生產領域的循環,也稱中循環和社會整體循環,也稱大循環。

        循環經濟的實施,跳出了以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困境,它的興起并不是一種巧合,而是各個國家通過多年的實踐和經驗總結,摸索出來的切實有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早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循環經濟在現實經濟中處處可以體現,如,容器包裝、家用電器、汽車、建筑與食品業等的再循環利用。本文以下就以容器包裝的再循環為例,借鑒幾個起步較早的發達國家的做法,對中國循環經濟的發展提出一點淺見。

        二、中國包裝業發展及容器包裝回收利用狀況

        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出口產品因外觀不佳而招致的壓價損失每年達數億美元。后來當商家發現包裝里有“黃金”后,包裝產業發展迅猛,在無規則限制下以15%的速度連年遞增之后,包裝業發展之迅速令人刮目相看。近三十年過去了,中國包裝業已繼美國、日本之后,成為世界第三包裝大國。

        可是物極必反,有些商家挖空心思在包裝上大做文章,造成了消費者購買上的困惑,甚至讓人反感。包裝的盡善盡美也帶來了另一個問題,面對紛繁復雜的包裝消費者不能了解商品內在的質量,所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便是最好的寫照。按照國際上的一般規定,包裝成本如果超過產品出廠價格的15%,則屬于過度包裝。

        在中國,過度包裝的典型市場為月餅包裝。中國每年月餅市場的規模超過200億元,包裝開銷占月餅生產總成本的1/3以上,每年用于月餅包裝的費用已達25億元,加上搭車銷售的茶葉、酒、金銀珠寶等其他商品,過度包裝費用占總成本的比例最高可達80%。不僅僅月餅,補品、藥品甚至是一些小商品都陷入到“過度包裝”的怪圈,包裝后的體積竟然膨大數倍乃至幾十倍。

        國家環保總局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沈曉悅指出,由于中國對包裝廢棄物的回收率很低,目前包裝廢棄物已成為城市垃圾的主要來源。現在中國每年包裝產量約3 000多萬噸,而中國包裝產品的回收情況除紙箱、啤酒瓶和塑料周轉較好之外,其他產品的回收率特別低,整個包裝產品的回收率不到總產量的30%。很多地方已經出現“垃圾圍城”問題,過度包裝占有很大的比重。同時中國每年包裝廢棄物生產量是工業和生活垃圾重量的3%~5%,但體積卻占生活垃圾的30%以上。中國垃圾處置仍以衛生填埋為主,包裝廢棄物的增加無疑會占用更多的土地。

        將包裝更多地定位于普通消費群體,回歸平民化、大眾化、簡約化,商品包裝則可步入可持續發展軌道。包裝最終還是要走上綠色包裝的道路。所謂綠色包裝就是“3R1D”(Reduce、Reuse、Recycle及Degradable),即包裝要達到“減量化、重復使用、再生使用和可降解”,這是世界包裝業的綠色原則。世界上有些發達國家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比如德國。

        三、案例: 德國的包裝回收體系

        德國是世界上最早推崇包裝材料回收的國家,其管理態度非常明確:首先是“避免產生”,然后是“循環使用”和“最終處理”。

        1992年,與廢物再循環相關的商家、工業組織和其他團體,共同出資建立了德國雙軌制度,即著名的“綠點”回收系統方法。所謂“綠點”,就是在商品包裝上印上統一的“綠點”標志。這一“綠點”表明此商品生產商已為該商品的回收付了費。由使用“綠點”標志的生產商付的費用,建立一套回收、分類和再利用系統,經營這一系統的公司是非贏利性質的。所有“綠點”標志的商品,居民使用完后,就將他們放到特制的黃塑料袋子中,經營“綠點”系統的公司有專人定時來各家各戶收取。“綠點”系統的根本意義在于,通過商品包裝條例,產品責任原則首次在法律上被確定下來。根據該條例的規定,商品包裝的生產和經營者有義務收回和利用使用過的產品。

        1996年6月,德國政府頒布了第一部包裝廢棄物處理法規――《包裝廢棄物的處理法令》。它規定對不可避免的一次性塑料包裝廢棄物必須進行再利用或再循環,并強制性要求各企業承擔回收責任,但也可委托回收公司代替完成。如果廠商對商品進行一定包裝,就須繳納“廢品回收費”;而消費者若想扔掉包裝,須交納“垃圾清運費”。德國政府還規定,以膨大包裝夸大內裝物容量的行為屬于欺騙行為,將予以處罰。比如,把紙盒包裝里折疊的單瓦楞紙板襯墊安排得極松弛以使紙盒尺寸加大,讓人產生錯覺等行為,均屬欺騙性包裝。

        2002年12月,德國最高法院頒布了最新法令:要求所有商店從2003年1月開始向顧客收取罐裝和瓶裝飲料的包裝回收押金。用于啤酒飲料類的PET塑料瓶,連食品在內的1.5公升以下的繳納0.25歐元;1.5公升以上的則需繳納兩倍的押金。商店在顧客交回包裝時將押金返還給顧客。但葡萄酒、白酒、牛奶、果汁等商品的包裝不在規定之列。

        目前,德國政府正著手出臺第3版的《包裝條例》,計劃對所有一次性包裝飲料一律征收25歐分押瓶費。

        據DKR回收公司的調查顯示,89%的德國消費者贊成塑料廣泛再造;約有40%的德國人拒絕使用沒有回收價值的包裝。由此可見,該國在回收廢物方面成績出眾,相當程度上得益于廣大民眾的環保意識。

        四、政策建議

        隨著經濟的發展,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問題的日益凸顯,中國對于發展循環經濟的觀念也提上日程,但是與循環經濟工作做得較好的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一定距離。還應加強各方面的工作。

        1.開展教育工作,增強節約和環保觀念。從發達國家案例可以看出,循環經濟做得較好的國家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公民的節約和環保意識很強,本人覺得這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市場經濟的發展容易出現環境問題的原因就是環境是公共物品,很難通過市場機制解決。因此需要全民的努力配合,包括政府、企業和消費者。

        2.加強立法,政府執法需嚴格。立法是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關鍵,嚴格執法是重要保障。案例中的發達國家都有一套較為完整的法律作為依據,而且法律中定的處罰都比較嚴重,可以起到很好的威懾作用,這是作為一部法律的基本作用。中國近幾年也出臺了一些法律,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仍存在處罰力度不夠,執法不嚴的現象。

        3.依靠科技進步。循環經濟的發展有賴于科技的進步。如利用綠色包裝材料,包括可重復再用和再生的包裝材料、可降解材料、可食性包裝材料和紙材料等的發現,都是科技進步的功勞。

        4.運用經濟杠桿。以往實施的“誰污染,誰治理”方針是一種被動的環境污染治理模式。循環經濟推行“誰污染、誰付費”和“誰治理,誰收益”的治理方針,讓污染者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使其不得不實施清潔生產;使治污者獲得可觀的經濟收益,鼓勵社會各界投入環保產業。

        參考文獻:

        [1]中包網,省略.

        [2]左鐵鍵,馮之浚.德國循環經濟研究[M].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3]王克強,趙凱.資源與環境經濟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

        [4]戴宏民.新型綠色包裝材料[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第2篇:循環經濟的典型案例范文

        關鍵詞:循環經濟;翔鷺集團;實踐

        3.半導體照明產業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典型實踐

        作者:廈門市科學技學局李偉華

        摘要: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是廈門市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廈門把以半導體照明產業為重要特色的光電子確定為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從產業發展、企業培植、技術準備、工程示范和推廣應用等方面作為了大量的努力,并第一個被批準為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產業化基地。在產業發展實踐中,我們深深體會到,半導體照明產業具有循環經濟的主要特征,是發展循經濟的典型實踐,兩者可以達到有機統一。

        關鍵詞:半導體照明;循環經濟;實踐

        4.廈門市水資源的3R(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一一循環經濟的實踐與思考

        作者:廈門市計劃用水節約用水辦公室李泉水

        摘要:當前我國正在大力推行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這是我們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在循環經濟“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三原則的指導下,廈門的節水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本文以此為基礎,介紹循環經濟在廈門的實踐。全文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紹廈門經濟特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概況,突出廈門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第二部分從廈門的水資源現狀分析入手,指出水資源對未來廈門發展的重要性,并結合當前廈門水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強調節水工作極為重要。第三部分從政府、企業(單位)和市民三個不同層面,詳細的闡述了廈門如何進行節水工作,以創建節水型城市來實踐循環經濟理念。最后一部分,進一步明確今后廈門節水工作的重點。

        關鍵詞:廈門;水資源;節水;循環經濟

        5.用綠色GDP評估廈門發展的持續性

        作者:廈門市環境保護局莊世堅李燕

        廈門市環境信息中心莊翠蓉

        摘要:現有的GDP體系只考核單純的經濟增長,忽視了資源能源損耗、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損失等指標,無法準確反映經濟增長的質量與結構,不能正確反映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甚至還助長了人們為追求高的GDP增長而破壞環境•耗竭式使用自然資源的行為。本文通過比選,采用世界銀行提出“真實儲蓄率”作為綠色GDP指標,•并深入研究了資源損耗和污染損失估算的技術參數,以此來計算廈門市改革開放以來實際的國民財富發展態勢,并評估其增長的可持續性。

        關鍵詞:綠色GDP;經濟增長;國民財富;可持續性

        6.深化水葫蘆產業開發提高分散型污水處理效益

        作者:廈門綠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黃勤周群陳秀霞

        廈門市湖里區環境保護局汪其云陳雪娥張紋

        摘要:國內外大量實踐證明,將水葫蘆用于分散型污水處理具有可因地制宜、高效、節能、節支等多項優點。但是,困于找不到植株回收利用途徑,水葫蘆氧化塘技術未能廣泛推廣。廈門綠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產品研發實踐證明,水葫蘆的生物醫藥價值有待挖掘。發展水葫蘆生化產業,拓寬水葫蘆植株利用途徑,不僅有助于發揮水萌蘆在分散型污水處理工程中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從增加替代資源的角度緩解我國目前天然藥材資源急劇萎縮的趨勢。

        關鍵詞水萌蘆;污水處理;生物醫藥;循環經濟

        7.廈門市污水林地生態處理工程的理論與實踐

        作者:廈門市環境保護局",謝海生

        廈門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盧昌義胡宏友

        摘要:廈門市建立的狐尾山原生生活污水林地生態處理工程依循"污水—土壤—植物"資源再生機制,提出了"截流井+氧化塘(調節地'''')+污水動力輸送、管網投配+林地+城市景觀林地"的基本范式。對該工程林地的關鍵生態過程研究表明,工程林地土壤入滲符合霍頓方程,初始入滲速率1.390~-32.876mm.min-1,土壤入滲空間差異較大;對NH4+和P043-具有較強的吸附能力,符合Langmuir等溫吸附方程。通過對該系統水力、N素、P素等負荷核算結果表明,N素是系統水力負荷的限制因子,據此提出水力核算模型核算結果表明;該系統安全投配量為3033mm.a-1,達97%以上去除率的投配量為3858mm.a-1。綜合分析表明,前置氧化塘靜置時間為1~3d,乙灌溉耗時4~6h,采用分區輪灌方式,輪灌期2~5d,以2~5個輪灌區為宜。

        關鍵詞:污水林地生態處理工程;''''水為負荷;原生生污水

        8.實現循環經濟的社會責任分析

        作者:集美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會計系張自玲

        摘要.循環經濟是二種新型的經濟增長模式,: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然而循環經濟的實現并非處于生產環節的企業一方的責任,經濟增長摸式是由社會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以及影響左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的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組成。因此,實現循環經濟是全社會的責任,需要政府,企業、公民及承擔經濟管理責任的會計等社會各個層面的共同努力。

        關鍵詞:循環經濟;實現;社會各方;責任

        9.從特種廢紙的綜合利用,淺談對循環經濟實踐的幾點認識

        作者:廈門陸海環保產業開發有限公司程漢良

        摘要.本文從特種廢紙的綜合開發技術的實施介紹該技術的創新點,并從具體實踐中談了對循環經濟實踐的六點看法。

        關鍵詞:特種廢紙;技術創新;資源回收

        10.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建設廈門古龍工業園

        作者:廈門古龍集團有限公司

        摘要:為貫徹廈門市委,市政府建設海峽兩岸經濟區中心城市的發展規劃,加快島內工業企業易地搬遷改造的步伐,我司決定將所屬的廈門罐頭廠、古龍調味品公司兩家工業企業搬遷島外,建設古龍工業園。建園總體思路是貫徹循環經濟理念,堅持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工業園。在工業園建設過程中,我司采用獨特的聯合工房的建筑形式,充分利用土地資源,集約用地;投資建設污水處理場,污水零排放、中水回收率100%;推廣使用冰蓄冷空調技術,滿足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對生產工藝的要求;綜合利用主要原、輔材料,選用節能設備降低能耗,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我們認為;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古龍工業園將建設誠為中國最大、亞洲一流、世界著名的食品罐頭生產科研基地。

        關鍵詞:集約用地;資源再生利調;可持續發展

        11.推廣節能降耗技術助力循環經濟發展

        作者:廈門市節能監測技術服務中心官義高楊相榮-

        摘要:循環經濟的“減量化”原則是指在生產和服務過程中;盡可能地減少資源消耗和棄物的產生,核心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節約能源”是循環經濟"減量化"的最重要組成部分。節能技術和產品的推廣應用,是減少能源資源消耗的關鍵一環。本文主要介紹了''''近年來我市推廣節能技術的做法。典型節能技術應用的案例,節能技術改造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循環經濟;節能實例;經驗成效

        12.廢鎢回收利用一一循環經濟的戰略意義

        作者:廈門鎢業股份有限公司劉同高

        第3篇:循環經濟的典型案例范文

        關鍵詞:循環經濟;循環型社會;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5-0158-03

        “循環經濟”一詞是由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在20世紀 60年代中期在《宇宙飛船經濟學》一文中提出生態經濟時談到的。這一概念的提出,啟發了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的關于資源與環境的國際經濟研究。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理論也得以延續和變革。循環經濟可以定義為在社會經濟、科學技術和自然生態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不斷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把傳統的、依賴資源凈消耗線性增加的發展,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從而維系和修復生態系統的經濟。

        當今世界發達國家的后工業化、發展中國家的新型工業化都是循環經濟理念的體現,循環經濟是已露端倪的知識經濟的第一階段。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日本走在前列,其發展循環經濟的成功經驗值得中國借鑒。

        一、日本發展循環經濟的經驗分析

        (一)以廢棄物循環利用為核心

        作為發達國家,日本人均國民收入水平居世界前列,國民高收入導致了其“大量消費”模式的形成,從而造成大量廢棄的后果,生產和消費產生的廢棄物已經成為日本面臨的主要國內環境問題之一。在廢棄物處理上,日本一直采用焚燒和最終填埋的方法,不僅造成了環境污染,又占用了土地,同時,大量廢棄物的焚燒和填埋也是資源的浪費,因為世界上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沒有無價值的垃圾。

        改變過去不合理的廢棄物處理方式,發展以廢棄物循環利用為核心的循環經濟成為日本的優先選擇。將已產生的廢棄物重新利用再資源化,既解決了廢棄物處理難題,又具有環保意義的經濟效益。

        (二)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

        20世紀90年代,日本提出了“環境立國”口號,并集中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2000年,日本召開了“環保國會”,通過和修改了多項環保法規。在經濟快速發展和公害加劇并存的博弈過程中,日本逐步建立了一套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循環型社會的法律體系,保證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循環產業有法可依,有利可圖,有后續發展能力。目前,日本的循環經濟立法是世界上最完備的,在立法體系上采取了基本法統率綜合法和專項法的模式。這是日本成為資源循環利用率最高、環境保護最好的國家之一的最重要保證。

        日本是自上而下的制定綜合性循環利用法,然后向具體領域推進。具體可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層面為基礎層,即《促進建立循環社會基本法》;第二層面是綜合性法律,有《固體廢棄物管理和公共清潔法》和《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第三層面是針對循環經濟這一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的物質輸出端,即各種產品的性質制定的具體法律法規,如《促進容器和包裝物分類回收法》、《家用電器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車輛再生法》、《綠色采購法》等。這些法律對不同行業的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循環利用等作了具體規定,并相繼付諸實施。

        (三)有力的政策扶持

        由政府出面制定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是日本發展循環經濟的一條重要經驗。較為典型的政策有:

        1.政府獎勵政策。日本設立資源回收獎,這種獎項旨在激發市民回收有用物質的積極性。該獎項實施后在日本許多城市收到良好的效果。

        2.稅收優惠政策。對發展循環經濟有成就的企業,日本政府要給予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予以鼓勵。如企業設置資源回收系統,由非盈利性的金融機構提供中長期優惠利率貸款;凡修建廢棄物處理設施,皆從國庫中提供部分財政補貼。

        3.價格優惠政策。如規定廢舊物資要實行商品化收費,即廢棄者應該支付與廢舊家電收集、再商品化等有關的費用。

        4.大力發展綠色消費市場,扶持社會“靜脈產業”。在綠色消費中,貼有政府認可的環境標志的商品可出售,表明該產品從生產到使用和回收的全過程符合環保要求。日本產生了一種新的環保產業的形式――“靜脈產業”,它是那些將廢棄物轉換為再生資源的產業的總稱,因為這些產業能使生活和工業垃圾變廢為寶、循環利用,如同將含有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臟的靜脈。日本政府將“靜脈產業”作為日本建設循環型社會的主力軍,通過減免稅收,增加投資等方式來大力扶持,旨在形成整個社會范圍內自然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循環的經濟環路。

        5.強化行政管理機制,保障政策實施。2001年1月,日本環境廳在機構改革中升格為環境省,將原來多部門執掌的廢棄物管理職能統一劃歸環境省,由大臣官房下屬的廢棄物、回收利用對策部統一管理。為了實現環境與發展二者之間的平衡,針對國內環境問題,謀求建立循環經濟體系和循環型社會體系,日本政府還設置了“環之國”會議機制。

        (四)官產學民共同努力

        發展循環經濟單靠一方的力量是不行的,日本在推動循環經濟發展上發揮了全社會共同參與、官產學民共同努力的優勢。

        1.政府。日本各級政府把發展循環經濟、推進循環型社會的形成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戰略規劃和日常管理之中,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促進建立循環社會基本法》中,規定政府要在實施有關形成循環型社會的政策時,采取必要的財政措施,如對采取環保措施的企業實施產業傾斜政策,激發企業參與發展循環經濟的積極性。另外,國民消費意識的改變需要政府的正確引導。從 2001年4月開始,根據《綠色采購法》,日本政府各機關在購買商品時,要購買減少環境負荷的環境友好型產品,這一行動對國民消費觀念的更新起著重要的示范作用。

        2.企業。政府提出的循環型社會戰略方針,得到了作為建設循環型社會主力軍的各企業的廣泛理解和支持。《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中明確提出了擴大生產者責任的原則,這使得生產者對自己生產的產品,從生產制造到廢棄為止,都要負有一定的責任,從而促使生產者聯合起來應對所面臨的更大的責任。企業將“產業垃圾零排放”作為發展目標,在削減資源使用量、抑制廢棄物產生量等方面取得進展。在注重自身發展符合循環經濟要求的同時,企業還非常注重生產鏈條上下游環節的減量化和再循環,從而為日本全面發展循環經濟作出貢獻。

        3.科學研究。循環經濟屬于技術密集型經濟,必須有大量高新技術作支撐。日本研究部門以零排放為目標,對廢棄物減量化技術、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廢棄物資源化的產業鏈技術等循環技術不斷進行研究開發并取得進展,從而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節能降耗環保技術。以“技術立國”的日本,高度重視新技術、新設備在發展循環經濟中的應用與推廣,這為日本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循環型社會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

        4.在經歷了公害病的苦楚之后,日本民眾形成了強烈的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的意識,清潔生產、回收利用廢棄物、垃圾的分類投放等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20世紀90年代以后,日本追求美好環境的人數遠遠超過了追求物質富有的人數。在日本,各種以“愛護地球”、“保護環境”為主旨的非營利性民間組織多如牛毛。這些志愿者利用空閑時間,無償地從事有助于建立循環型社會的工作,包括回收可循環資源、轉讓或交換可循環資源等自愿活動。可以說,日本能夠在建立循環型社會方面取得世界矚目的成績,與全民自覺參與的良好社會基礎是分不開的。

        (五)開展多領域環境教育

        日本非常重視運用各種手段與傳媒加強對循環經濟的宣傳,以提高國民對實現零排放或低排放的環境意識。日本各行政部門、企業界、民間團體和個人相互合作,共同努力,綜合推進從幼兒到老人各個年齡層在學校、社區、家庭、單位、野外等多種場所的環境教育和環境學習。另外,日本不斷充實其環境宣傳手段,通過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各種媒體進行宣傳活動,制作、分發宣傳小冊子宣傳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以提高國民的環境意識,同時,還在互聯網上開設綠色購物網(GPN)為消費者提供商品的環境信息。環境教育是發展循環經濟從概念到行動的關鍵,是國民不斷地從認識到參與的發展歷程中的中介環節,因此,日本多領域的環境教育促進了循環經濟的發展。

        二、日本的成功經驗對中國的啟示

        循環經濟在中國已經由一個陌生的名詞和概念上升為指導國家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重要原則和戰略,并從內涵和外延上都有很大的發展。但是,由于中國走的是一條趕超型工業化道路,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復雜性和艱巨性都是發達國家所未經歷過的,讓我們更認識到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性。日本發展循環經濟的成功經驗,對中國發展循環經濟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示作用。

        (一)健全法規體系

        循環經濟作為一場變革傳統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社會經濟活動,需要一個明確的導向系統,一個可靠的支撐系統。法律因其自身固有的規范性和強制性的特點可以對循環經濟進行觀念表達、價值判斷和行為規范。日本是全世界制定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的先行者,循環經濟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實施,使日本在發展循環經濟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制定的《促進建立循環社會基本法》更是從法制上確定了21世紀經濟、社會的發展方向。

        中國已制定了一些發展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如《清潔生產促進法》、《環境影響評價法》等,但是,當前中國環保法律仍然是基于末端治理或分段治理,過分強調污染發生后的被動措施。某些條款僅有一些方向性和概念性的籠統表述,需要進一步完善和細化。如在單個企業的循環經濟方面,關于廢棄條件的設置、強制回收的建立、回收和回用率的確定、經濟刺激機制的系統化和可操作化、循環信息的公開等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的立法規制。中國必須完善循環經濟法律法規,通過立法手段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利用其強制性來督促企業和民眾的可持續生產和消費行為。

        (二)完善政策機制

        中國已經實行的環保經濟政策有排污收費制度、排污許可證制度、治理污染的排污費返還和低息貸款制度以及綜合利用產品的減免稅制度等,但還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應該用更具實效的經濟激勵以及其他刺激手段促進企業和國民進行循環經濟實踐,采用價格、稅收、信貸、征費等手段,建立生態恢復和環境保護的經濟補償機制,引導企業和國民自愿發展循環經濟。例如,對于采用清潔生產工藝和資源循環利用的企業應給予減免稅收、財政補貼以及信貸優惠等政策。同時,利用逐步提高各項排污費用及其他懲罰性措施來促使企業自覺減少環境污染,加大環保投入。另外,還要加快改革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在計算國民生產總值時扣除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損失,促使地方政府建設循環型社會。

        (三)突破技術瓶頸

        科學技術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支撐。近年來,中國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技術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總體上看,還相對滯后,有關技術信息的渠道也不盡暢通。

        中國一方面要努力突破制約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瓶頸。重點組織開發和示范有普遍推廣意義的資源節約和替代技術、能量梯級利用技術、延長產業鏈和相關產業鏈接技術、“零排放”技術、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術、回收處理技術、綠色再制造技術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術等,不斷提高單位資源消耗產出水平,盡快使資源消耗從高增長向低增長、再向零增長轉化,使污染排放量從正增長向零增長、再向負增長轉化,從源頭上緩解資源約束矛盾和環境的巨大壓力。另一方面,要積極支持建立循環經濟信息系統和技術咨詢服務體系,及時向社會有關循環經濟的技術、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開展信息咨詢、技術推廣、宣傳培訓等。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和節能技術服務中心、清潔生產中心的作用,積極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借鑒國外推行循環經濟的成功經驗,引進核心技術與裝備。

        (四)貫徹“5R”原則

        2005年3月,在阿布扎比召開的世界“思想者節日論壇”上,規范了循環經濟理念,首次提出了從3R向5R轉變的循環經濟新思想,即再思考(Rethink)―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創新經濟理論,減量化(Reduce)建立與自然和諧的新價值觀,再利用(Reuse)―建立優化配置的新資源觀,再循環(Recycle)―建立生態工業循環的新產業觀和再修復(Repair)―建立修復生態系統的新發展觀。5R理念的創新在于增加了再思考與再修復的新理念,并把原3R的理念進行了延伸與拓展。中國在實施循環經濟的過程中,要隨著循環經濟理論的更新而不斷地創新理念。目前,中國與發達國家相比,5R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們更要不斷地努力,絕不能松懈。

        (五)培養全民意識

        發展循環經濟是一項涉及各行各業、千家萬戶的事業,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要大力開展循環經濟的宣傳教育,提高各級領導干部、企事業單位和公眾對發展循環經濟重要性的認識。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培訓活動,如舉辦專題講座、研討會、經驗交流會、成果展示會和印發宣傳品等,運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互聯網等手段進行廣泛宣傳,普及循環經濟知識,宣傳典型案例,提高社會各方面對發展循環經濟重大意義的認識,引導全社會樹立正確的消費觀。要將循環經濟理念和知識納入基礎教育內容,做到以教育影響學生、以學生影響家庭、以家庭影響社會,增強全社會的資源憂患意識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把節約資源、回收利用廢棄物等活動變成全體公民的自覺行為,逐步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

        循環型社會是一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個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社會,是一個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全面發展的社會。發展循環經濟、構建循環型社會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關系到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城市和鄉村。

        參考文獻:

        [1] 孟赤兵.循環經濟要覽[M].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2005.

        [2] 中關村國際環保產業促進中心.循環經濟國際趨勢與中國實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 吳季松.新循環經濟學――中國的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4] 周玉梅.構建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J].當代經濟研究,2004,(2):35-37.

        第4篇:循環經濟的典型案例范文

        關鍵詞:循環經濟主體;動力機制;經濟利益

        循環經濟涉及生產、流通、消費等各領域,影響到產品生命周期的各階段,因而與企業、消費者和各級政府密切相關。作為循環經濟系統的成員或主體的企業、消費者和政府在循環經濟運行中,各自承擔著不同的職能。這些主體必須遵循循環經濟的內在要求,自覺發揮各自的職能并相互協作。這樣,整個循環經濟系統才能順暢運轉起來。然而,在現行的經濟條件下,循環經濟不會自發實現。事實上,當消費者還沒有接受綠色消費的理念時,不會購買再生利用產品,選擇可持續的消費方式。同樣,當循環產業無利可圖或資源能源監督都未能形成外部壓力的情況下,企業也不會轉變增長方式,選擇循環經濟的發展道路。因此,在明確循環經濟各主體職能的基礎上,通過制度創新,構建循環經濟的動力機制,就成為發展循環經濟的關鍵。

        一、循環經濟主體的職能

        企業、消費者、政府構成了循環經濟系統的主體。這三個主體通過各自不同的職能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其中,企業既是資源消費者,又是廢棄物的排放者。它在循環經濟系統中的職能主要表現為:盡可能采用可再生和便于回收利用的資源,并減少資源的消耗;向市場提供能有效減少環境負荷并有利于再使用和再利用的產品和服務;通過開發清潔生產技術和廢棄物再使用、再利用技術等發展循環產業;對企業自身排放的廢棄物實施再利用和適當處置;構建企業間的廢棄物和副產物循環利用的工業生態鏈,實現廢棄物的零排放。消費者是包括循環型產品在內的各類產品和服務的最終消費者,也是廢棄物的排放者。其職能應為:自覺控制容器包裝的使用和廢棄物的排放;遵守廢棄物的分類回收等制度,以促進其有效地回收再利用;購買環境負荷少的產品和資源循環利用產品;盡可能延長物品的使用壽命,采用注重功能、服務的享用而非物品占有的消費方式。政府是國家和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的決策者和推動者。由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在生態環境問題上的無能為力,因而政府干預就成為必要的解決辦法。也就是說,循環經濟不會自發地發展起來,而必須有政府的推動。政府的職能主要表現為:為國家和地區循環經濟的發展指出方向和目標;制定和實施相關的政策和制度,借以引導和規范企業和消費者的行為,為建立國家和地區的循環型經濟系統創造條件;作為集團消費者通過自身的綠色采購行為直接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并為企業和居民做出表率。

        為使循環型經濟系統順利運轉起來,企業、消費者、政府這三個主體必須通過建立彼此間的合作關系,形成一個互為條件的整體。首先,企業和消費者要通過市場建立起良性互動關系,共同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如,企業要制造節約資源的環境負荷小的產品,消費者也要實行綠色采購,優先購買此類產品。在這里,企業把保護環境納入經營宗旨和消費者確立綠色消費理念是二者在循環經濟發展中實現良性互動的條件。其次,要建立循環型經濟系統中各類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包括生態工業園區圍繞廢棄物和副產物資源化再利用的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和城市或區域范圍內廢棄物排放企業與廢棄物回收、運輸、資源化再利用、無害化處理等所謂靜脈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上述各類企業都是循環經濟系統鏈條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如果相互間不能建立良好的協作關系,系統整體就無法順利運行。再次,要建立政府與企業、消費者之間的合作關系。如,政府應通過制度設計,運用適當的政策手段,影響企業和消費者的市場行為,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企業和消費者也應通過確立環保經營和綠色消費的理念,適應政策的變化,以求減少政策執行阻力,達到政策的預期效果。此外,在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政府的各相關部門之間必須建立良好的協作關系,以保證政府制定的目標、規劃、法令、政策等得以有效地貫徹實施。

        二、循環經濟的動力機制

        為保證循環經濟主體實現各自的職能,必須構建有效的動力機制,包括經濟利益誘導機制、環境責任約束機制和綠色價值觀影響機制。經濟利益誘導機制和環境責任約束機制都是通過外在力量影響經濟主體的行為,而綠色價值觀影響機制則是通過經濟主體價值取向這種內在力量,使其自覺規范自身的行為。

        (一)經濟利益誘導機制。指當某種制度能使經濟主體獲得預期的最大利益時,就會使其積極作為,以適應這種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只有當它使企業有利可圖時,企業才會積極推動或適應其發展,從而成為發展循環經濟的內在動力。如,當綠色消費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資源節約型產品和循環型產品的市場空間日益擴大,循環型產業成為一種巨大的商機時,企業就會積極地適應這種變化,推動它的發展;當資源循環技術日趨完善,企業進行廢棄物資源化能大幅降低原材料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時,企業就會從追求低成本高利益出發,發展循環經濟。利益誘導機制對企業主體主要表現為追求循環經濟中潛在的最大利潤,對消費者則主要表現為以較低價格獲得預期需求的滿足。如,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通常決定于對商品效用與價格的比較,在效用相同或近似的情況下,會選購價格較低的商品。當循環型商品與原有同類商品相比效用相同或近似而價格低于或僅略高于原有同類商品時,就會對消費者產生吸引力。可見,通過對消費者進行這種以低成本獲取需求滿足的利益誘導,會開拓和擴大循環型產品市場,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

        (二)環境責任約束機制。指通過法律、政策等手段賦予企業、消費者等主體在循環經濟運行中所應承擔的責任,使這種運行成本在內部轉化為各主體的成本,從而形成由環境責任約束而產生的動力機制。如,實施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要求企業承擔管理、處置廢棄產品的經濟責任,使由此發生的成本內部化為生產企業的成本。這樣,會激發企業積極開發產品回收處置系統,努力降低回收處置成本,并從產品的設計和制造的各環節努力減少廢棄物的產生,使產品報廢后便于回收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同樣,當生活垃圾由政府統一處理時,消費者沒有成本意識,也不會主動進行垃圾減量化,而當實施垃圾處理收費制度,使生活垃圾處理的經濟責任由消費者承擔時,由于消費者有了成本意識,就會產生回收再利用資源、減少垃圾排放的內在動力。政府在發展循環經濟中起關鍵性作用,如果政府的決策忽視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則循環經濟將無法實現。因此,必須通過立法形式賦予政府各相關部門在發展循環經濟中所應當承擔的環境責任,并建立和實施對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履行法定責任的監督和考核制度,形成政府履行環境責任的約束力。這種環境責任的約束力就會成為各級政府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

        (三)綠色價值觀影響機制。每個經濟主體的行為都是在一定價值觀的支配下進行的。通過教育和學習,使人們樹立起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維持人類持續生存能力的價值觀,就會產生自覺推動循環經濟的動力。在循環經濟主體中,綠色消費者是在綠色價值觀影響下最先涌現出來的循環經濟主體。這里所謂的綠色消費不僅指消費者消費時選擇未被污染有利于健康的產品,還包括選擇環境負荷少的節約資源的回收再利用產品。因此,綠色消費不僅在于倡導崇尚自然、追求健康舒適的生活,還在于關注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實現可持續消費。正是由于消費者接受綠色消費的理念,并用來指導自己的消費行為,因而出現了日益擴大的綠色產品的市場空間,促進了循環經濟的發展。企業的經營行為是在一定經營理念支配下進行的。在傳統的發展模式下,企業以追求最小投入獲得最大利潤為唯一出發點,不考慮自身環境行為后果。也就是說,企業經營只追求經濟效益,而不考慮社會生態效益。隨著全球環境危機的加深和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綠色消費者群體日益擴大,政府有關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和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法規日趨完善,國際公約中的環境法規也日益嚴格。在上述背景下,企業的環境行為逐漸成為其獲利乃至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有利于環境保護和節約資源,能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循環型產業正在成為企業新的發展機會。因此,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看,企業良好的環境行為已成為自身發展的新的力量源泉。正是這種經營理念的深刻變化,成為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內在動力。政府的全部執政活動都是在一定的執政理念指導下進行的。執政理念是政府的價值目標和價值取向的集中體現,也是政府執政活動的動力所在。為保證政府在經濟建設中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除通過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確立對政府的環境責任約束機制外,還必須確立對政府的綠色價值觀的影響機制,通過政府執政理念的轉變,形成政府主體發展循環經濟的動力源泉。

        三、構建循環經濟動力機制的措施

        (一)運用經濟措施構建循環經濟的利益誘導機制。運用經濟措施保證企業和消費者從循環經濟的發展中得到實際的經濟利益是構建其動力機制的關鍵所在。其內容主要包括:第一,建立環境資源的有償使用制度,使生態環境和基本資源作為生產要素進入市場,明確其產權關系,規定其交易和補償機制,以促進環境成本的內部化,使企業產生珍惜環境和資源的內在動力,從而推動企業致力于資源能源的減量化和再循環。第二,制定支持和鼓勵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包括制定稅收政策,對浪費資源、損害環境的企業征收環境稅,對實行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有利于改善環境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制訂財政政策,政府投資興建大型資源循環利用的公益性項目,強化政府主體對循環經濟的投入力度。對有利于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的技術研發和生產項目給予財政補貼或從排污收費建立的生態環境基金中給予支持。實施政府的綠色采購政策,要求政府必須優先采購節能、環保的綠色產品。制訂金融政策,對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資源循環利用項目,通過銀行的優惠貸款或運用證券和債券等融資手段給以支持。第三,制訂鼓勵消費者參與廢棄物回收利用等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政策措施。包括建立押金返還制度,鼓勵消費者回收飲料容器、電池等可再利用和危害環境的物品,形成良好的環境意識;建立生活垃圾排放收費制度,促使消費者避免過度的飲食消費,減少生活垃圾排放;建立罰金制度,推動消費者重視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

        第5篇:循環經濟的典型案例范文

        一、傳統價值鏈理論的分析

        波特(MichaelPorter,1986)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最早提出價值鏈這一概念,他在分析公司行為和競爭優勢的時候,認為公司的價值創造過程主要由基本活動(含生產、營銷、運輸和售后服務等)和支持性活動(含原材料供應、技術、人力資源和財務等)兩部分完成,這些活動在公司價值創造過程中是相互聯系的,由此構成公司價值創造的行為鏈條,這一鏈條就稱之為價值鏈[1]。價值鏈指的是將一項產品或服務從提出概念與設計,經過不同階段的加工,加工出制成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直到消費者使用后的最終處置。生產環節只是所有價值增值環節中的一環,每一環節中又包含一系列的經濟活動,比如,生產環節就涉及原材料的加工、內部物流控制以及成品包裝等活動。雖然,價值鏈常常被視為縱向的聯系,其實鏈內的各環節之間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關系。不僅公司內部存在價值鏈,一個公司價值鏈與其他經濟單位的價值鏈也是相連的,任何公司的價值鏈都存在于一個由許多價值鏈組成的價值體系(ValueSystem)中,而且該體系中各價值行為之間的聯系對公司競爭優勢的大小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2]。

        價值鏈主要是相對于一個企業而言的,是針對企業經營狀況開展的價值分析,其目的是弄清楚企業的價值生成機制,剖析企業的價值鏈條的構成并盡可能加以優化,從而促進企業競爭優勢的形成。企業不同,其價值生成機制也不同,在這些企業的價值鏈條構成中各有其價值生成的重要節點,有的在生產,有的在研發,有的則在營銷或管理上。如果企業某一節點上的價值創造能力在同行中遙遙領先,可以說這個企業在這方面具有了核心競爭能力。

        隨著經濟發展的深入與合作共生企業發展模式的提出,企業不僅注重競爭的優勢產生而且開始廣泛開展合作,獲取合作共贏。于是,學者開始探討價值鏈的外部延伸,主要包括價值鏈的分解與整合、價值網的形成等。在價值鏈條的片斷化和空間重組方面,克魯格曼(Krugman,1995)曾經探討過企業將內部各個價值環節在不同地理空間進行配置的能力問題。由此,使得價值鏈中治理模式與產業空間轉移之間的關系成為全球價值鏈理論中一個重要研究領域。此后,阿爾恩特和凱爾科斯(ArndtandKierzkowski,2001)使用“片斷化”(Fragment)來描述過生產過程的分割現象。他們認為這種生產過程在全球的分離是一種全新的現象。這就使得同一價值鏈條的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通過跨界生產網絡被組織了起來,這一跨界網絡可以由一個企業內部完成,也可以由許多企業分工合作完成[3]。來源于/

        綜上,可以發現,雖然價值鏈的內涵從產生至今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在價值鏈的整合與價值網的形成方面,仍舊沒有很好的理論進行支撐,價值鏈的外部整合往往停留在理論上的戰略聯盟、產業集群等方面,這些只能是一種契約上的關系完善,而不能實現價值上的連接,不能完全支撐一個巨大的價值網的內在連接關系,因此,需要有一種更穩定、更強大的連接機制改善企業、產業的價值體系。

        二、循環經濟發展原則對價值鏈的啟示

        (一)循環經濟發展原則

        循環經濟是以物質、能量梯次和閉路循環使用為特征的,在環境方面表現為污染低排放,甚至污染零排放。循環經濟把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融為一體,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因此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4]。循環經濟的根本任務就是保護日益稀缺的環境資源,提高環境資源的配置效率。循環經濟的基本內涵是“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3R原則)[5]。

        1.“減量化”原則。“減量化”(Reduce)原則是指在生產和服務過程中,盡可能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產生,核心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生產中,減量化原則常常表現為要求產品體積小型化和產品重量輕型化。此外,要求產品包裝追求簡單樸實而不是豪華浪費,從而達到減少廢棄物排放的目的。減量化原則屬于輸入端方法,旨在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量,從源頭節約資源使用和減少廢棄物的排放。

        2.“再利用”原則。“再利用”(Reuse)原則是指產品多次使用或修復、翻新或再制造后繼續使用,盡量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防止過早地成為垃圾;再利用原則屬于過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利用效率,要求產品和包裝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減少一次用品的污染。來源于/

        3.“資源化”原則。“資源化”(Recycle)原則是指將廢棄物最大限度地轉化為資源,變廢為寶、化害為利,既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又減少污染物的排放。資源化原則屬于輸出端方法,要求在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變成再生資源。

        “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在循環經濟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循環經濟不是簡單地通過循環利用實現廢棄物資源化,而是強調在優先減少資源消耗和減少廢物產生的基礎上綜合運用3R原則,3R原則的優先順序是: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二)對價值鏈的啟示

        1.價值鏈延長。循環經濟條件下的生產方式本質特征就是延長了產品價值鏈的環節,通過對行業價值鏈過程中副產品的減量與處理,以及對產品使用后殘余物的回收處理再利用,延長了該行業的價值鏈,使得有限的資源能創造出更大的利用價值。此特征的典型案例就是著名的“杜邦模式”。這種模式可稱之為企業內部的循環經濟運行模式,其要義是組織企業內部各工藝路線之間的物料循環利用。通過組織廠內各工藝之間的物料循環,延長生產鏈條,減少生產過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盡量減少廢棄物和有毒物質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資源;提高產品的耐用性。20世紀80年代末,杜邦公司的研究人員把工廠當作實踐循環經濟新理念的實驗室,創造性地把循環經濟三原則(即3R原則)發展成為與化學工業相結合的“3R制造法”,以達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環境保護目標。他們通過放棄使用某些對環境有害的化學物質、減少一些化學物質的使用量以及發明回收本公司產品的新工藝,到1994年已經使該公司生產造成的廢棄塑料物減少了25%,空氣污染物排放量減少了70%。同時,他們在廢塑料如廢棄的牛奶盒和一次性塑料容器中回收化學物質,開發出了耐用的乙烯材料等新產品。現在的杜邦公司已發展成一家以科研為基礎、提供提高人類在食物與營養、保健、服裝、家居及建筑、電子和交通等生活領域的全球性企業。在全球70個國家經營業務,共有員工79000多人,2001年總收入為247億美元,在財富500家美國最大的工業/服務公司排行榜上名列第70位。

        2.價值鏈網狀或環狀化。由于循環經濟條件下,企業對生產或銷售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必須進行處理,而不能當作廢棄物直接排放或丟棄。這就使企業必須盡量地對副產品進行處理,并使處理后的副產品產生再利用的價值,以平衡處理成本。這樣就可以把處理后的副產品作為新的原材料供應給其他企業使用,這樣就使得該行業的價值鏈與其他相關行業的價值鏈形成了交叉,從而變為網狀化或環狀化[6]。

        三、循環經濟下的價值鏈重塑機理

        (一)企業價值鏈的內外延伸機理

        循環經濟下,企業價值鏈也能通過內部重組和外部延伸實現價值鏈業務流程和生產活動價值增值能力的增強,提高企業價值鏈的效率。通過內部和外部兩個方向的延伸,能大大增強價值鏈的鏈長和鏈強,實現企業價值的縱向和橫向循環,提高企業價值鏈創造價值的能力。

        1.內部重組。企業價值鏈上的活動分為基本活動和輔助活動,通過企業內部循環經濟價值鏈的重組,實現基本活動的循環,并使部分輔助活動在重組過程中直接參與價值創造,轉變為基本活動。如一些化工企業在處理廢棄物時按照傳統價值鏈理論它將歸屬于內勤活動,但經過循環經濟的重組整合,該活動變為生產運營活動的主要環節之一。企業價值鏈內部重組的實質是依據循環經濟的發展原則,改造價值鏈,使價值鏈的載體——物流鏈實現“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從而完善價值鏈的運營機制。

        2.外部延伸。外部延伸是企業保持系統開放性的必要條件。如果企業價值鏈是一個封閉體系,在循環經濟價值鏈的運轉過程中,隨著資源、能量、信息的消耗,價值鏈將進入“死循環”狀態,企業系統將面臨“滅寂”的危機。只有將企業價值鏈的“觸角”延伸到外部環境中,才能為企業系統引入負熵流,實現企業系統的自組織,使企業價值鏈的循環保持生生不息。

        (二)產業價值鏈的強鏈整合機理

        產業價值鏈是企業價值鏈在產業鏈上的價值體現,是以產業鏈運行為載體的價值循環鏈條。產業價值鏈是企業價值鏈的延伸,是多個企業價值鏈相互銜接的整體。產業價值鏈不能僅僅通過聯盟、契約和簡單的利益關系維系,而是價值運行的內在需求的結果。只有產業價值鏈存在強鏈關系,產業價值鏈才能穩定,才能形成一個價值整體,才能通過加速價值流轉創造更多的價值。產業價值鏈的強鏈整合表現為:

        1.循環。產業價值鏈是指以某項核心技術或工藝為基礎,以提供能滿足消費者某種需要的效用系統為目標的、具有相互銜接關系的企業集合。這就決定了價值鏈上的企業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關系,他們的這種關系決定了價值鏈的循環特征。

        2.增值和扶持。產業價值鏈的增值表現為通過投入將其轉化為價值增值的過程。在波特價值鏈模型的上游,首先供應商提供投入,然后企業在價值鏈上增加價值,再交給價值鏈的下游,即其他企業或最終消費者。這種依次、連續穩定的價值增值和傳遞過程一部分需要借助某種實物形式來表現,另一部分則存在于服務的過程中。扶持表現為企業價值的實現必須要通過投入來實現和強化。

        3.系統整合。處于價值鏈中的單個經濟個體不是獨立存在的,其經營行為表現出它與價值鏈上其它企業的緊密關聯性。正是由于這種緊密關聯性,才使得價值鏈上的企業構成了一個協調有序的系統,表現出系統特征。經濟系統的主要特征是系統中的個體不能脫離系統而孤立存在,系統中個體的行為是以系統的利益最大化為目標,而不是以個體的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因此,應該用統一的、聯系的而不是片面的、孤立的觀點看待價值系統中的企業[7]。

        (三)區域價值網的勾連共生機理

        區域價值網是一個區域的各個產業通過循環經濟的作用實現的價值連通網絡體系,是區域經濟價值流轉的大循環。在一個區域內,存在著各種產業,如果產業之間不能存在價值連通和價值交換,那么區域經濟將陷入“各自為政,自生自滅”的困境,區域價值體系終究要覆滅。但如果區域價值鏈能互相勾連、互相促進,形成一個共生的生態網絡,組成一個生態位重嵐疊嶂的系統,將實現區域經濟的欣欣向榮。

        1.勾連。勾連是指通過循環經濟實現不同產業間的實物流發生交叉匯合,而最終導致產業價值鏈也互相連通的現象。勾連并不是要實現所有產業所有價值節點的互相連通,而是在循環經濟引導下的必要環節上實現點與點的對接,使不同產業之間通過微小的接觸點交換價值,實現價值的大循環流轉。在一個區域的循環經濟價值網中,這種點與點的勾連是無處不在的,但又不是無處都在的。無處不在是指勾連的數量大,且是動態的,只有價值動態流轉才能實現價值增值;不是無處都在是指區域價值鏈的勾連不是以面的形式發生的,產業間的價值交流往往發生在產業內某一個企業和另一個產業的企業的價值交換環節。

        2.共生。共生是循環經濟的特征與目標之一,只有在區域內形成一個多種經濟實體共生的多樣性生態網絡,區域經濟才能和諧發展。共生并不是一種消極的共同存在狀態,而是一種積極的相互作用關系。通過循環經濟實現的共生,企業與企業、產業與產業之間就能相互推動,加速價值流轉,實現價值增值。

        3.生態位彌合。在區域價值網絡中,存在著許多未曾開發的生態領域,即空白小生位。循環經濟的發展促使一些利用廢棄物進行生產的企業誕生,很好地填補了一些空白小生位。而小生位的填補不僅實現了小生位的價值創造,其意義更在于實現了價值鏈網的更大范圍連通,為區域價值網的價值交換提供了更多機會,提升區域價值網價值實現能力。

        第6篇:循環經濟的典型案例范文

        關鍵詞 耕地;土壤修復;循環經濟

        中圖分類號 S1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9-0210-04

        Abstract Soil pollution is the key factor that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It has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the soil remediation and treatment of cultivated land. In this paper,the situa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land was analyzed,based on the brief review of the present methods of soil remediation,the ideas of circular economy for soil remediation and the case taking the ideas of circular economy as the guidance were elaborated,and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armland soil remediation.

        Key words cultivated land;soil remediation;circular economy

        土地在人發展中的作用舉足輕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均需要土地資源的支撐,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基本要素資源,加強土地資源保護對于人類社會發展至關重要。

        1 我國耕地形勢

        耕地是土地的核心組成部分,耕地的數量和質量對于一個國家的糧食安全、食品安全、人民健康水平、生態環境乃至整個經濟發展均具有決定性作用。近年來,由于我國經濟粗放型發展的特點較為突出,加之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推進,耕地資源的破壞情況相當嚴重,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1.1 耕地資源相對稀缺

        我國地域廣闊,土地資源總量較大,但由于人口眾多,人均土地資源不足,2014年我國年中人口為13.6億人,人口密度為145人/km2,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2.59倍。另一方面,我國地形較為復雜,高原、山地較多,適合耕種的土地相對較少,耕地資源稀缺。2013年我國人均耕地面積為0.078 hm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9.62%,是耕地資源較為稀缺的東亞及太平洋地區平均水平的75.4%,即使與同樣人口大國的印度相比也有較大差距(表1)。

        我國耕地資源平均質量水平偏低。國土資源部《2014中國國土資源公報》顯示,根據土地評定級別劃分,我國優等地面積僅占全國耕地評定總面積的2.9%;高等地面積占全國耕地評定總面積的26.5%;中、低等地面積占全國耕地評定總面積的70.6%。

        1.2 耕地資源保護任務艱巨

        近年來,我國政府積極采取各種嚴厲措施,嚴格保護耕地數量。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將1.2億hm2耕地保有量作為具有法律效力的約束性指標;2008年,《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進一步明確2020年我國耕地保有量1.203億hm2的目標;2013年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耕地紅線要嚴防死守,1.2億hm2耕地紅線仍然必須堅守。但由于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開發區、工業園區、房地產項目建設如火如荼,特別是部分地方盲目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競相攀比開發項目,耕地資源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根據國土資源部《2014中國國土資源公報》顯示,在政策嚴格控制的背景下,近年來我國耕地面積整體仍呈現微弱減少態勢。2013年,我國耕地面積為1.35億hm2(圖1),較2009年減少26.67萬hm2。

        1.3 耕地污染狀況相當嚴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活力得到了釋放,農作物產量大幅提高。2014年,我國糧食產量達到6.07億t,是1978年的1.99倍;棉花總產量617.8萬t,是1978年的2.85倍。在溫飽問題得到解決的同時,單純追求產量,生產方式粗放,農業生產呈現出化肥、農藥過度依賴特征。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不僅可以導致土壤酸化,降低微生物活性,而且還會增加土壤中的重金屬和有毒元素。同時,由于土壤肥力和化肥施用效率的下降,往往會陷入不斷進一步過量施肥的惡性循環[1-2]。2014年,我國化肥施用量達到5 995.9萬t(表2),是1978年的6.78倍。部分發達國家公認的單位土地化肥施用合理上限約為225 kg/hm2,2014年我國單位土地化肥施用量已經為362.4 kg/hm2,是上述標準的1.61倍。農藥的危害更為突出,有研究指出,只有30%~40%農藥被利用,真正作用于靶標生物的僅為0.1%,絕大部分農藥對土壤、水、大氣等環境介質產生嚴重污染[3-4]。目前,我國是世界最大的農藥生產和使用國,2013年農藥施用強度為10.95 kg/hm2,是1991年的2.1倍,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

        除此之外,污水灌溉、地膜大量使用以及工礦企業和城市的間接污染,我國耕地污染狀況已經相當嚴重[5]。2005―2013年,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開展了首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2014年了調查公報。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為19.4%,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3.7%、2.8%、1.8%和1.1%,主要污染物為鎘、鎳、銅、砷、汞、鉛、滴滴涕和多環芳烴。

        1.4 耕地污染負面效果逐步顯現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30多年的努力,我國農業發展成效卓著,基本解決了世界最多人口的溫飽問題。黨的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農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耕地污染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關鍵問題。耕地污染不僅降低農作物產量,危及我國的糧食安全,而且農作物吸收和殘留的污染物將通過食物鏈對人體健康造成不利影響。2013年,廣東“鎘大米”事件受到了廣泛關注,食品安全已經成為全社會高度關注的話題。

        除了“顯性影響”之外,近年來“隱性饑餓”現象也越來越受重視。“隱性饑餓”是指機體由于營養不平衡或者缺乏某種維生素及人體必需的礦物質,同時又存在其他營養成分過度攝入,從而產生隱蔽性營養需求的饑餓癥狀。營養不平衡所形成的“隱性饑餓”將導致人類多種疾病,對人們健康需求構成了極大威脅。目前,普遍認為,農作物的“隱性饑餓”是人類“隱性饑餓”的主要原因,而耕地污染是造成農作物營養缺失的主要誘因。

        如何探尋一條適合我國特色的耕地土壤修復和治理之路,不僅對促進農業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也是我國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針對土壤調查所展現出的問題,2013年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近期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作安排》,提出力爭到2020年,建成國家土壤環境保護體系,使全國土壤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2 耕地土壤修復與治理典型技術

        目前,我國耕地土壤污染途徑呈現多樣化的態勢,既有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所形成的內生性污染,也有工業企業和城市生活產生廢棄物所造成的轉移性污染,污染物包括有機污染物和無機污染物,持續性污染和非持續性污染相結合。在這種背景下,我國耕地土壤修復面臨較大挑戰。

        2.1 休耕與輪作

        休耕是指在土地耕種一段時期后,停止一段時期作物種植,以保證耕地營養成分的恢復以及污染物的降解。世界上許多國家均設立了休耕制度,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就開始實施“土地休耕保護計劃”,重點補貼土壤極易腐蝕和環境敏感的作物用地。輪作是利用不同作物的特點,在不同時間段有順序地輪換種植不同作物,以實現土地肥力的保護。輪作無論是在我國還是在歐洲,都有很長的發展歷史。休耕和輪作不僅對于保護地力有重要作用,而且也對土壤污染的治理有積極作用[6-7]。有研究顯示,休耕和輪作對緩解土壤酸化、增強土壤對酸堿的緩沖性能、降低土壤酸化速度均具有積極作用。近年來,我國政府也積極嘗試開展休耕輪作制度,農業部引發的《2016年種植業工作要點》中明確指出,在玉米非優勢產區、河北地下水漏斗區和南方重金屬污染區,分別開展輪作和休耕試點。

        休耕和輪作雖然對于土壤恢復具有積極作用,但土壤修復的作用有限,特別是對于持續性污染的治理很難發揮效果,而且也無法阻止新污染物的產生。同時,由于休耕和輪作均對農業生產造成一定的限制,在我國耕地資源稀缺的背景下,大范圍應用和推廣難度較大。

        2.2 重金屬污染修復

        重金屬是耕地土壤污染的主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來自工業和機動車的污染增加,耕地重金屬污染狀況有所加劇。重金屬不僅通過食物鏈對人健康產生影響,而且也會對地下水及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重金屬污染治理一直是土壤修復的重點,目前已經形成了一系列修復方法[8-10]。

        2.2.1 物理修復技術。物理修復技術是通過物理方法進行重金屬污染修復的技術總稱。傳統方法有客土、換土、去表土和深耕翻土法,其基本思路是通過土壤混合和置換來降低污染。熱脫附法是通過對土壤加熱,去除具有揮發性的重金屬,該方法工藝簡單,但操作成本高,去除重金屬的種類有限。

        2.2.2 化學修復技術。與物理修復不同,化學修復往往涉及重金屬或土壤的化學反應。土壤淋洗是采用淋洗劑去處重金屬污染,該方法可以應用于重度污染的土壤,但淋洗液成本較高,同時易造成地下水污染和植物營養缺失。化學改良劑修復是通過添加改良劑改變土壤特性,促使重金屬發生氧化、還原、沉淀、吸附等作用,降低重金屬的生物有效性,面對不同的h境該方法尚待研究。

        2.2.3 物理化學法。物理化學法是綜合采用物理和化學的方法。電動修復是在土壤中構建電場梯度,促進重金屬遷移和聚集,再采用適當的物理或化學方法處理,該技術目前還處于研制階段。穩定/固化修復技術是通過物理或者化學方法阻止重金屬的釋放、遷移和擴散,從而降低重金屬對于農作物及生態環境的影響,但該方法并未實現重金屬的根本性去除,仍存在潛在風險。離子拮抗技術是通過元素之間相關作用降低重金屬毒性,例如硒對部分重金屬具有顯著的拮抗作用。

        2.2.4 生物修復技術。生物修復技術是利用動物、微生物和植物降低重金屬含量和毒性。就本質而言,生物修復技術也是將重金屬吸附或固定。植物修復主要分為植物提取、植物揮發和植物固定,提取和揮發是通過植物作用將重金屬從土壤中去除,而固定則是降低重金屬的移動性和毒性。微生物修復是利用微生物對重金屬吸附、沉淀、氧化-還原作用降低重金屬的毒性。動物修復是利用低等動物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屬,該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總體來看,生物技術成本低、風險小,是土壤修復的重要方向。植物修復技術雖然具有費用低和環境優化的特點,但處理重金屬能力有限,單一植物修復范圍較小,同時需要較長的種植周期,對農業生產具有一定的影響。相比較而言,微生物修復技術更具發展潛力和應用前景,是耕地修復技術的研究重點。

        2.3 有機污染修復

        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使我國耕地面臨較為嚴重的有機污染,有機污染是土壤酸化和板結的重要原因,同時也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構成巨大威脅[11-12]。有機污染修復是土壤治理研究中的重要領域,有機污染修復技術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綜合來看,有機污染修復主要理念和途徑與重金屬修復相同,各種方法均具有各自的優缺點(表3)。隨著微生物技術的發展,微生物修復在處理有機污染方面展現出較好的發展前景。

        3 耕地土壤修復循環經濟理念

        經過幾十年的探索,盡管部分技術還未成熟,但土壤污染修復已經形成了多種技術路線并行發展的技術體系,為耕地污染治理奠定了基礎。綜合來看,目前土壤修復技術仍秉承了線性思維,即以問題為導向的解決方法。這種思維方式存在如下主要問題:一是將污染修復與污染防治分離,無論是物理法、化學法還是生物法,修復主要是降低污染物含量或毒性,而無法對新增污染物進行控制;二是將污染修復與農業生產分離,目前修復技術基本上是事后處理,即延續了傳統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而且修復過程往往與農業生產過程脫節,修復過程或多或少對農業生產造成影響,部分修復技術還需要停止農業生產活動,在我國耕地資源稀缺的背景下,現有修復技術大幅推廣面臨挑戰。

        與傳統的線性思維不同,循環經濟強調經濟活動與自然生態的統一,最大限度地降低人類生產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自21世紀初引入我國以來,循環經濟在各個領域的實踐發展迅速,取得了顯著成效。農業是重要的基礎性行業,也是循環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2013年,國務院印發的《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提出了構建循環型農業體系的總體要求。立足生態環境發展,以循環經濟理念引導耕地土壤修復對于提升耕地治理水平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3.1 耕地土壤修復中的“減量化”原則

        在減少土壤中污染物存量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物增量,實現污染物存量“減量化”和污染物增量“減量化”的統一。一方面,在土壤修復過程中嚴格避免對土壤的二次污染;另一方面,積極探討與農業生產過程相融合的土壤修復新方法,將農業生產與土壤修復、土壤保護相結合。

        3.2 耕地土壤修復中的“資源化”原則

        一般而言,經濟活動都將伴隨廢棄物的產生,轉變傳統方式,積極開發廢棄物的再生利用是循環經濟的核心內容。目前,國內外研究表明,禽畜糞便、生物有機肥不僅有利于土壤改良,增加土壤肥力,而且也對于修復土壤重金屬污染、減少污染物的生態風險具有顯著作用,成為相關領域的研究前沿。畜禽糞便屬于典型的農業廢棄物,其在耕地修復領域的應用為耕地治理資源化利用農業廢棄物奠定了基礎、開辟了道路。

        耕地土壤修復中的“再利用”原則。農業生產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經過多年的摸索,目前已經形成了多種種植、養殖、加工的循環經濟體系,這些循環經濟產業鏈代表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作為農業生產的重要環節,將耕地土壤修復納入農業循環經濟體系,積極推進適應循環經濟要求的耕地土壤修復方法和途徑,實現整個農業生產過程的循環再利用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4 基于循環經濟理念的耕地土壤修復案例

        安徽一企業采用了生物有機肥、微生物、微量元素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土壤修復,在基于循環經濟理念的耕地土壤修復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13-14]。該方法的核心思路是將土壤修復技術引入生物有機肥之中,從而實現農業生產與土壤修復過程的統一,降低土壤修復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降低新污染物的增加。

        4.1 主要技術原理

        該技術的載體為生物有機肥,主要原料為禽畜糞便和沼氣池沼液,以此為基礎可以構建“養殖―沼氣―生物有機肥―種植”的農業循環經濟體系。土壤修復主要來自2個方面:一是通過提取和培育區域性土壤原生態益生菌,對土壤微生物環境進行修復和改善。微生物環境的改善,有利于促進農作物對養分的平衡吸收,減少生長對化學肥料的依賴性,同時還由于生防微生物的參與,提高植物自身免疫功能和對抗多種病蟲害的綜合抗性水平,減少化學農藥的施用。此外,該方法還有助于保護區域土壤的多樣性,由于采取區域代表性的原生菌群落,促進區域土壤原生微生物環境的修復,對于區域特色農產品的種植具有積極作用。二是通過微量元素的補充,對土壤中的重金屬污染物產生一定的拮抗作用,降低重金屬的毒性。另外,土壤微量營養元素(如鋅、硒、硅等)的平衡補充也對于農作物生長、產品品質提高具有促進作用。

        4.2 應用實踐效果

        整體而言,該方法仍處于探索階段,但在相關領域的應用已經展現出一定的實踐效果。2013年開始,相關機構在安徽省金寨縣以六安瓜片的種植為基礎開展了一系列土壤修復技術應用研究。目前,已經完成了對作物和土壤的初步檢測。

        在茶葉葉片對比分析之中,該方法培育出的茶葉葉片柵欄組織相對厚度、柵欄組織細胞平均數、葉面背后平均氣孔數均要多于普通方法種植和野生環境生長的茶葉。在茶葉成分比較中,該方法培育出的茶葉微量元素和營養成分含量均遠高于市場上銷售的主要茶葉品種。

        對土壤進行微生物基因組DNA分析,結果顯示該方法對茶園真菌群落構成的影響是使之向原生態環境“趨近”,并由此帶來整個土壤微生物環境的改變,使土壤細菌群落構成有異于傳統茶園。

        5 推進耕地土壤修復的建議

        目前,我國耕地土壤污染問題已經相當突出,由此造成的經濟社會問題也日益凸顯,加強耕地土壤修復和治理已經迫在眉睫。耕地土壤修復既是一個技術問題,也是一個經濟問題,具有很強的復雜性,合理選擇耕地土壤修復方法和路徑對于我國農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5.1 樹立耕地土壤修復系統觀,積極引入循環經濟理念

        充分認識農業生產的系統性,綜合考慮各種影響因素,特別是在我國耕地資源相對不足、糧食安全面臨挑戰的背景下,注重耕地土壤修復與治理的整體效應,盡可能降低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作為系統理論的重要體現,經過多年努力循環經濟已經在農業領域中得到了較快發展,并取得了@著效果,代表了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耕地土壤修復與治理要積極融入農業循環經濟體系,加強循環經濟理念對技術路徑選擇的指導,從而切實解決我國土壤污染問題。

        5.2 完善土壤治理相關政策,促進耕地土壤修復與農業循環經濟融合發展

        目前,我國還沒有耕地土壤修復的專項政策和規劃,耕地土壤修復缺乏整體的指導。根據目前我國耕地污染狀況,應加快相關政策的制訂,科學評估現有土壤修復的技術和方法,制訂切實可行的耕地土壤修復總體戰略。耕地土壤治理和循環經濟發展涉及多個主管部門,國家發改委、環保部、農業部等有關部門應加強溝通交流,增強相關政策之間的銜接,加強循環經濟理念對耕地土壤修復的指導,積極探索耕地土壤修復循環經濟新模式。

        5.3 加強技術研發,積極推廣先進的土壤修復技術

        耕地土壤修復具有很強的技術性,土壤污染問題治理有賴于技術創新的支撐。支持科研院所、高校開展相關研究,基于我國土壤特點創新土壤修復技術。根據農業生產和農業循環經濟的特點,重點突破關鍵技術,為耕地土壤修復與農業循環經濟融合發展創造條件。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基于循環經濟的土壤修復模式的試驗和示范,完善相關技術的服務支撐體系,加強對相關技術的評估,積極推廣和應用先進技術,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耕地土壤治理途徑。

        6 參考文獻

        [1] 肖軍,秦志偉,趙景波.農田土壤化肥污染及Σ[J].環境保護科學,2005(5):32-34.

        [2] 張鋒.中國化肥投入的面源污染問題研究:基于農戶施用行為的視角[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1:1.

        [3] 潘攀.土壤-植物體系中農藥和重金屬污染研究現狀及展望[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1(12):2389-2398.

        [4] 陳曉明,王程龍,薄瑞.中國農藥使用現狀及對策建議[J].農藥科學與管理,2016(2):4-8.

        [5] 韓冬梅,金書秦.我國土壤污染分類、政策分析與防治建議[J].經濟研究參考,2014(43):42-48.

        [6] 劉嘉堯,呂志祥.美國土地休耕保護技術及借鑒[J].商業研究,2009(8):134-136.

        [7] 鄧琳璐.休耕輪作對黑土酸化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13(6):184-188.

        [8] 樊霆,葉文玲,陳海燕,等.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狀況及修復技術研究[J].生態環境學報,2013(10):1727-1736.

        [9] 黃益宗,郝曉偉,雷鳴,等.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技術及其修復實踐[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3(3):409-417.

        [10] 孫鵬軒.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技術及其研究進展[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12(11):48-51.

        [11] 劉惠,陳奕.有機污染土壤修復技術及案例研究[J].環境工程,2015,33(增刊1):920-923.

        [12] 陳健,胡筱敏,姜彬慧.種植基地有機磷農藥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12(5):35-38.

        第7篇:循環經濟的典型案例范文

        一、節水灌溉技術——剛好才是好

        水與土地是農業生產最為重要的兩大自然要素。我市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水田占耕地的比重在65%以上,水稻、茭白、芋艿、蓮藕等水生作物種植規模大,而蔬菜瓜果、花卉苗木、果園竹林等旱地種植品種也十分豐富。2004年以來,我市農業用水由10億立方米減少到8.8億立方米,占全市用水的比重也由50%以上降到42%,呈逐年減少的趨勢。這主要得益于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近幾年,我市大力開展各種形式的農業節水,加大對農業節水工程的投入。2008年,全市農業節水灌溉工程實施面積占有效灌溉面積的比例達到83%,尤其是在水稻的節水灌溉技術和噴滴灌技術應用方面亮點突出。

        (一)水稻節水灌溉走在全國前列

        薄露灌溉是一項水稻節水增產技術。“薄露”就是“薄灌水,常露田”,有效減少田間水的蒸騰、蒸發量和滲漏量,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同時也更適應水稻不同生長期對水分的需要,可達到節水增產的目的。平均每畝每年可省水150立方米左右,增產50-80千克。余姚從1993年開始推廣薄露灌溉,是推廣該項技術最好的縣(市)。2005年,余姚市“水稻薄露灌溉技術推廣”項目入選“可持續發展在中國案例大賽”,被中科院、國家發改委等單位的專家推舉為10個優秀案例第四名,也是浙江省唯一獲獎項目。該技術的推廣還曾在國際節水灌溉會議上介紹,被認為“對緩解人類水危機有重要意義”。從1998年開始,余姚又開始示范無水層灌溉。無水層灌溉就是在秧苗返青后田面上不留水層,而是根據水稻不同生長期的需要,使土壤保持70%-100%的含水率,節省灌溉水量每畝125立方米,并能增加產量9-31.5千克。

        (二)經濟型噴滴灌技術領先全國

        采用噴滴灌技術是當前重要的農業節水措施。噴滴灌可按作物的需要,適時、適量灌水,節水效果明顯,還減少用工、增加產量。但由于常規的噴滴灌設施投入較大,阻礙了該項技術的推廣。從2001年開始,余姚市圍繞降低噴滴灌設施的建設投入,開始研究經濟型噴滴灌技術,成功將噴滴灌設施的每畝投入由原先的2000多元,降到目前的00元左右,提高了噴滴灌推廣的經濟性,成為南方地區推廣噴滴灌的“發軔點”。經濟型噴滴灌技術是根據應用地區的實際情況,采取縮小灌區單元、利用小水庫自壓、平原集雨作水源、用河道代替主管道、塑料管代替鋼管、移動機組代替固定泵站以及減小管道的直徑等多種方式降低設施的投入,降低了噴滴灌推廣的“門檻”,并形成大田噴灌、大棚滴灌和大棚微灌等模式,噴灌區的用水率已達到85%,大大高于渠灌55%的用水率。噴滴灌應用的作物品種,從平原上的蜜梨、葡萄、西瓜、蔬菜等作物種植,到山區的竹筍、楊梅、紅楓、櫻花、板栗、茶葉果桑杏桃等林特作物,寧海金龍浦農業合作社還將沼液利用與滴灌結合起來。在政府的支持下,從2000年余姚小路下村首次嘗試在523畝果園和蔬菜田里安裝噴滴灌設施開始,到2008年全市的噴滴灌面積已達到15萬畝,居全國前列,其中余姚總面積達4.8萬畝,成為中國南方噴滴灌面積最大縣(市)。噴滴灌推廣已產生實實在在的效益。按每畝年節水100立方米,增加收益500元計算,我市的15萬畝噴滴灌設施,可節水1500萬立方米,增加收益7500萬元,而實際上許多的噴滴灌案例的效果要比這更好。我市還將噴淋裝置推廣到畜禽養殖場,用于養殖場區的降溫消毒,改善養殖場的環境,降低畜禽病死率,提高產出水平,目前余姚市已經有7萬平方米的畜禽養殖場采用了噴淋裝置。

        二、測土配方施肥——缺啥就補啥

        施肥是種植業生產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但長時間以來,對農業施肥的認識和理解并不科學,普遍存在重化肥、輕有機肥,重氮磷肥、輕鉀肥。尤其是過量施用化肥,帶來肥效降低、成本增加、地力下降和農業面源污染日趨嚴重等問題。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根據土壤狀況和作物需肥規律,有針對性地施用有機肥和配有不同比例元素的復合肥,是有效扭轉當前施肥不當所造成的農業生產效益下降、土地退化趨勢,提高土地資源可持續力的重要措施,也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發展現代農業的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重要任務。廣大農民把測土配方施肥形象的比喻為“缺啥補啥”、“精準施藥”、“剛剛好才是真的好”,生動地說明了測土配方施肥的意義。寧波從2005年開始,分級建立測土配方施肥示范區,各級農技部門把不同類型田塊的土壤養分狀態告之農民,并送上一張配方施肥建議卡,讓農民對“癥”施肥、提高地力。2007年鄞州區、慈溪市、寧海縣被列入農業部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縣,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125萬畝,建立各級測土配方施肥示范區7.25萬畝,覆蓋900余個村,惠及17萬戶農戶。2008年增加余姚市、象山縣、奉化市為農業部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縣,至此我市農業集中的主要縣(市)、區都已成為農業部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縣。同時,全市進一步加大對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的投入,共投入各級資金624萬元,舉辦各級培訓班139期,培訓農民和肥料營銷人員17000余人;積極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墻體廣告、標語等進行宣傳,完成檢測37500多項次,建立各級示范方或示范點126個,示范面積18.28萬畝,施用配方肥59800噸,施用面積118萬畝,涉及農戶34萬戶,發放施肥建議卡30萬份;全市主要作物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增產11.52萬噸,總效益13920萬元。從我市測土施肥的快速推廣中,還可以看到全市近500家農業專業合作社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在政府的推動下,專業合作社積極參與和引導農民,對技術的推廣起到了加速推進的作用,也使這項技術的推廣有了很好的組織載體,為其持續發揮作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病蟲害綜合防治——安全是根本

        農產品的安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傳統農業生產采用農藥治理蟲害,其所產生的農產品安全問題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依托循環經濟的理念,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得到較快的發展,技術的應用也日漸成熟。我市從2004年開始,在以前病蟲害綜合防治領域探索實踐的基礎上,實施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工程,到2008年已是第四年。據統計,全市共實施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工程面積70.71萬畝,其中推廣應用頻振式殺蟲燈5616盞、應用性誘捕器12.72萬只、應用黃色黏蟲板5.75萬塊,推廣新型生物農藥28.82萬畝。從實效看,工程實施區比非實施區平均減少農藥2.8次,平均畝減少農藥使用量64克(折純),平均畝減少農藥使用成本29.5元,平均畝節本增效133.2元。按照全市實施面積計算,可減少投放農藥45余噸(折純),相當于減少了數百噸商品量的農藥投放,節本增效達9800多萬元。為推進我市的病蟲害綜合防治工作,政府加大對財政投入的支持力度,市、縣(市)和區按1:1比例進行配套補助,從而使這些技術推廣取得很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目前,我市的病蟲害綜合防治主要采用的有頻振式殺蟲燈、性誘捕器、黃板粘蟲、防蟲網等防控技術。這些防治技術具有投資省、使用安全、操作簡便、對人畜無毒害等特點。我市還在病蟲害綜合防治實踐中,不斷摸索多種技術的組合配套使用,以增加防蟲治蟲的效果。如江北莊橋蔬菜農場里,97畝菜地裝了性誘捕器398只、黃色粘膠板4000多塊,性誘捕器和防蟲網組合使用,效果非常理想,其防蟲效果達97.7%。同時,還推廣使用頻振式殺蟲。4項新技術在該區大面積推廣后,使蔬菜增產10.71%,菜價也有所提升,農民每畝增收1300多元。除了上述的防治蟲技術的運用外,我市還探索用沼液噴灑種植物的葉子,在施肥的同時還達到了防殺蟲的目的。沼液有著促進作物生長和控制病害發生的雙重作用。我市寧海、象山等地一些農戶,采用沼液噴灑種植物的葉子,對青蟲、紅蜘蛛、蚧殼蟲等類害蟲進行防治,也取得一定的效果。四、畜禽糞便和秸稈綜合利用——廢物變成寶農業廢棄物再利用模式是將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處理再利用,集能源、環保、資源為一體的最典型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畜禽養殖糞便是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的一個主要污染源,秸稈焚燒造成的空氣污染和其對交通的影響,也成為社會公害。運用循環經濟的理念,采用合適的技術,在有效解決這些廢棄物危害環境的同時,還可以通過資源化“變廢為寶”,實現經濟和環境雙效益。

        (一)畜禽養殖糞便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寧波市是全省較早開展規模畜禽養殖場排泄物無害化處理工作的地區之一。2003年,我市就將規模畜禽養殖場排泄物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開發利用列入實事工程,每年安排200萬元專項資金推動工程的實施。經過幾年的建設,取得明顯的實效,逐步形成以沼氣為紐帶,集改善環境和能源、肥料綜合利用為一體的生態農業良性循環體系,沼氣工程和有機肥生產成為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的主要形式,在全市全面推廣,在我市新農村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到2008年,全市生豬年存欄300頭以上、牛年存欄30頭以上的所有規模牧場,都得到了有效的生態化治理,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的糞尿綜合利用率達到了91%。全市已建成32家有機肥加工場,年處理畜禽糞便等20萬噸以上,生產有機肥約7萬噸,按每噸300元計算,毛利就有2100萬元,并開發出西瓜、西蘭花、藺草、水稻、番茄、草莓等6個農作物專用肥。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提供了大量的有機肥,結合我市的“沃土工程”,我市加大了有機肥的推廣力度。市農業局實施了《寧波市商品有機肥推廣規劃》。2008年安排了150萬元資金用于推廣補助應用商品有機肥,補助的覆蓋面積達到了11.24萬畝計2萬噸,輻射面積達到了40萬畝。全市有機肥施用達到170萬畝,占我市播種面積的34.5%。在畜禽糞便生態化、資源化處理技術上,我市主要采用的是固、液分離處理技術,即尿液及場地沖洗污水經沼氣池厭氧發酵,產生沼氣、沼液和沼渣,沼氣作為能源可用于養殖生產供熱、蔬菜種植大棚增溫和提供二氧化碳氣肥的用能,以及周邊農村居民的生活用能,較大的養殖場還添置設備進行沼氣發電。沼液和沼渣都富含作物生長所需元素和養分,是很好的有機肥,可用于作物種植和養殖。鮮糞便經過添加生物菌發酵處理后,加工成有機肥或再加工成復合優質顆粒有機肥,可施用于農田。除采用固、液分離處理技術處理畜禽糞便以外,我市的畜禽糞便零排放處理新技術和蚯蚓養殖處理畜禽糞模式也有應用,并受到關注。寧波市鄞州區石碶春光牧場的畜禽糞便零排放處理是一項不同于固、液分離處理的新技術,通過接種高效微生物菌劑,利用太陽能,使畜禽糞便固液物進行好氧發酵,形成完全腐熟而穩定的有機肥料。金鱉山農莊和象山新廠村都采用蚯蚓養殖處理畜禽糞便。金鱉山農莊主要以牛糞、雞糞為基質,添加EM箘快速發酵處理技術養殖蚯蚓,蚯蚓糞土用于種植施肥,蚯蚓喂雞,有效提高了蛋雞的免疫力和產蛋率。象山新廠村利用養雞產生的雞糞和種植柑橘產生的爛柑橘養殖蚯蚓,蚯蚓糞便作無公害柑橘和蔬菜的肥料,蚯蚓作雞、魚和黃鱔的飼料及餌料,形成以蚯蚓為媒介的柑橘、蔬菜種植和家禽、水產養殖產業循環鏈,提高了種植和養殖的效益。

        (二)秸稈利用的新途徑

        秸稈是成熟農作物莖葉(穗)部分的總稱。秸稈的主要用途包括還田肥料、畜牧飼料、食用菌原材料、高溫堆肥、作物覆蓋材料以及作為工業原料等。有資料顯示,前些年我市每年的秸稈廢棄和露天焚燒量約占31%。近幾年,我市在推進循環經濟發展中,把秸稈綜合利用作為重要工作來抓,有效提高了秸稈的利用效益和利用率。2008年,秸稈有機肥還田130萬畝,秸稈綜合利用率提高到了82%。在我市的秸稈利用中比較突出的是“過腹”和“發酵”還田、能源化利用和用于食用菌種植。農牧結合的秸稈“過腹還田”和“發酵還田”資源循環利用模式,是充分利用秸稈中有機質和微量元素進行改善種植土壤品質的有效方式,顯示了非常好的應用前景。我市的寧海利豐牧業年收購周邊農田種植產生的廢菜葉、玉米稈等9000噸,用于奶牛飼養,為周邊農民年增收550萬元,牛糞便經處理成有機肥再還田;余姚欣農兔業有限公司利用河姆渡鎮3萬畝茭白種植的茭白尾草,經加工喂養獺兔,兔糞便生產有機肥還田,沼氣用于生產生活,給茭白種植農戶帶來了1000多萬元的增收。寧海綠豐生態有機肥廠每年向農戶收購曬干瓜藤、柑橘廢枝等秸稈,經粉碎用作畜禽糞便發酵的混合料,與當地的養殖戶畜糞便處理結合,生產的有機肥后還田,產生了很好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在秸稈的能源化利用上,我市的鄞州下應鎮灣底村、江北區洪塘鎮靈峰小區都進行過秸稈氣化試點、寧波惠佳編織品有限公司的摻燒廢藺草部分替代煤炭燃煤鍋爐改造、余姚欣農兔業有限公司投資實施茭白尾草生物顆粒燃料加工等項目,也都取得一定的效果。將秸稈制作成食用菌的培養基是近幾年逐步發展起來的秸稈利用新途徑。余姚利用棉花稈碎末和修剪的桑枝進行食用菌栽培,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形成了新的產業;鄞州瞻岐鎮利用晚稻草作為栽培蘑菇的材料,也發展起食用菌栽培;寧海綠豐生態有機肥廠正在進行利用秸稈粉碎末配合有機肥,嘗試蘑菇、蘆筍以及蔬菜的種植,一旦該項技術成熟推廣,可形成非常廣闊的利用市場,產生更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五、大農業發展模式——產業相融通

        所謂大農業是指通過對傳統農業的系統重塑,并運用共生原理使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及其延伸的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貿易與服務業等密切聯系,協同作用,成為一個產業耦合體,各產業間的相互作用及結構的整體性是建立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的基礎。就生產環節來講,大農業發展模式,就是利用不同生態系統間進行的有效物質循環,和不同生物之間相生相克的有機聯系,形成相對完整的生態型生產系統,有效利用自然資源。在我市循環農業發展中,越來越多地運用了大農業發展模式,積極探索適合寧波實際的循環農業的實施模式,涌現出許多循環經濟亮點。具體說就是念好“輪”、“混”、“鏈”三字經。

        (一)實踐輪作、輪養新模式

        “輪”是指輪作、輪養等。在同一塊土地、水體里,根據不同生物的特性,合理安排輪作,一是保證資源的高效利用,二是通過輪作維持或提高資源的品質,提高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能力。在我市探索輪作的模式中,更多的是圍繞保障我市糧食150萬噸/年的生產能力和80萬噸/年的穩定產量這一重要的戰略目標來展開的,具體有:“雞(鴨、鵝)稻輪作”、“雞瓜輪作”、“雞菜輪作”、“糧經輪作”等。“雞稻輪作”利用冬春休閑農田進行雞(鴨、鵝)的養殖,實現了穩糧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經濟、社會、生態效益顯著。余姚從2004年開展試驗,發展到2008年已近達132畝。“糧經作物輪作”,利用冬春季糧田空閑期,發展適宜冬春種植的蔬菜等經濟作物種植,從“油菜—稻”這一最為常見的糧經結合模式,發展到西紅柿、冬季芹菜、甘藍、榨菜、雪菜、毛豆、西瓜等許多品種,最大程度地提高農田的經濟收益。據農技部門相關調查,糧經結合得當,畝產值可以達到5000元以上,能很好地實現穩糧增收的目的。

        (二)探索套種、混養新技術

        “混”是指套種、混養等。不同的作物及養殖品種,在同一塊土地、水體中同時種、養,達到共生共育,既可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也通過共生共育實現相互促進,提高產量,改善資源和環境。如“稻鴨共育”、“稻魚(蝦)共育”、和“茭鴨共育”,“魚、蝦、螺、鱉混養”等。“稻鴨共育”是國家農業部推廣的一項以水田為基礎,種優質稻為中心,家鴨野養為特點,以生產無公害高效益稻鴨產品為目標,自然生態與人工干預相結合的復合生態系統。目前,我市余姚有稻鴨共育1000畝,奉化市農技服務總站開展的稻鴨共育生物防治技術攻關被列入2008年寧波市農業科技攻關項目,鄞州在這方面也有一定的基礎。與“稻鴨共育”相同的“茭鴨共育”在我市余姚的茭白主要產區——河姆渡鎮也有推廣。從2000年開始著手研究,發展到目前已超過1000畝,達到茭白增產25%,質量改善的效果,加上養鴨收獲,每畝可增收300元左右。江北洪塘的“魚、蝦、螺、鱉混養”、鄞州區咸祥鎮的南美白對蝦套養甲魚和奉化象山港內的“魚、貝、藻混養”有著相似的原理和共同的增收效果。利用不同養殖品種的生物鏈之間的關系,形成一個生態平衡的微生態環境,既有利于養殖生物的增產,提高產品質量,又可改善養殖水體的水質,保障生產能力。特別是奉化的“魚、貝、藻混養”是在開放型微生態系的淺海養殖區內進行,有效改善養殖生態環境,減少赤潮和病害的發生。現已建立寧波市循環經濟試點——1000畝象山港魚貝藻生態養殖示范區。象山縣在黃避岙海水網箱養殖產業基地還進行了海水網箱養殖、藻類養殖和貝類養殖的循環經濟模式試點,初步顯示成效。“茭鱉套養”是寧波在福壽螺治理上的一個典型的循環經濟實踐事例。福壽螺約1997年進入我市,迅速擴散,在局部地區已泛濫成災。河姆渡鎮的茭白種植深受其害。2004年開始了茭白田套養中華鱉實驗,利用中華鱉能吞食螺特點,使中華鱉成為福壽螺的天敵,形成較為平衡的生態體系,大幅降低農藥使用。目前,這一套養技術應用已擴大到510畝的茭白種植中,控制了1萬多畝的福壽螺蟲害,提高了茭白種植安全,套養的中華鱉品質優如野生,市場俏銷價高,帶動農戶增收。奉化、象山等縣也都實施了套養中華鱉治理福壽螺。

        (三)構建多種方式產業鏈

        第8篇:循環經濟的典型案例范文

        (一)怎么考

        高中地理中的人地關系內容常以與地理有關的社會時事為切入點,以區域圖、示意圖、統計圖、數據表格等為背景材料,綜合考查考生對環境問題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的分析能力;或以典型的區域環境問題為背景,結合低碳經濟中“生態城市”、“清潔生產”、“生態農業”、“綠色消費”等具體案例,要求考生進行區域判斷和環境問題的分析,考查對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內涵、原則、方向等的理解、判別和分析能力。

        (二)如何備考

        在復習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理解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原則及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生態農業等概念;②歸納比較相關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如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城市與農村、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的表現和成因等;③關注現實生活中的環境問題,并與相關地理原理、規律建立聯系,運用所學地理知識對環境問題的典型案例和可持續發展的成功案例進行分析。

        二、各類試題的解答技巧

        類型一資源與環境問題的形成、表現與分布

        1.試題特點

        常以圖表的形式呈現環境問題的區域差異或演化過程,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聯系區域環境問題的表現,要求考生分析環境問題形成的原因或描述區域環境污染分布的特點。多用代表性區域的典型生態環境問題設置試題情境。

        2.分析思路

        環境問題的類型、表現與分布:從題目所給的圖、表、文字等材料中判斷出該環境問題是什么,屬于哪種類型(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或資源短缺),進而分析其表現、分布等特征。每類環境問題都有不同的表現、分布等特征,要結合所學的有關環境問題的知識進行具體分析。

        成因分析:明確環境問題的成因有助于環境問題的解決。環境問題的成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一般來講,要著重分析人為原因,環境問題主要是由人為原因引起的,多數是由不合理地利用資源造成的。但也不能忽視自然原因,自然原因也是環境問題形成的重要原因。分析自然原因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地形條件:封閉低洼的地形,不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容易造成大氣污染和酸雨。②逆溫天氣:空氣的垂直運動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近地面,加劇了大氣污染。③水域條件:相對封閉的水域,水流速度緩慢,水體更新速度慢,水體的自凈能力較弱,容易產生水污染。

        后果及危害:對環境問題帶來的后果與危害,要能準確全面地進行分析。例如溫室效應的增強對地理環境、人類的生產生活產生的重大影響等。

        解決措施與建議:環境問題的防治對策應針對具體的環境問題分析,問題不同,相對應的解決措施也不相同:

        ①環境污染問題:根本解決措施在于減少污染物排放(可通過提高利用率、凈化處理后排放、使用環保原料和燃料等達到目的),同時加強綠化,以增強環境自凈能力;對于全球性環境污染問題還需加強國際合作。

        ②生態破壞問題:治本在于恢復生態,因此首先要改變和停止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其次通過恢復植被、水域等增強環境的平衡調節功能。

        ③資源短缺問題:要從“開源”(替代資源的開發、加強儲量勘探等)和“節流”(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浪費、加大資源循環利用等)兩方面入手。

        例1艾比湖是準噶爾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淺。湖中有魚類、蘆葦等動植物資源,蘆葦對海水有凈化作用。近幾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縮小了1/2,蘆葦大量枯萎。讀材料,回答(1)~(2)題。

        (1)結合材料信息推測,艾比湖面積的縮小會使()

        A.湖水的含鹽量減小

        B.湖中魚類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凈能力減弱

        D.湖水蒸發總量增大

        (2)為防止艾比湖繼續萎縮,在該湖流域應采取的措施是()

        A.修建水庫,調節徑流

        B.退耕還林,保護水源

        C.退耕還湖,水產養殖

        D.種植蘆葦,改善水質

        【參考答案】(1)C(2)B

        【解題思路】第(1)題,艾比湖面積縮小,注入淡水減少,蒸發水分增多,湖水含鹽量增加;湖泊面積縮小,會危及魚類生存,魚類死亡,湖中魚類密度減小;湖泊面積縮小,湖水蒸發量減少;湖泊面積縮小,湖水減少,湖泊自凈能力減弱。故選C。第(2)題,湖泊面積萎縮主要是因為灌溉用水增多,所以主要的措施應該是退耕還草,保護水源;而該地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降水少,修建水庫無水可儲存,也不適宜發展水產養殖;湖泊面積萎縮與水質無關。故選B。

        【思維拓展】該題以內陸湖面積縮小為背景材料,考查區域生態環境問題。內陸湖往往因所處地區氣候干燥,蒸發消耗了很多水分,湖水含鹽度便愈來愈高,湖水就會愈來愈咸,成為咸水湖。注入咸水湖的水都是淡水,而蒸發也為淡水;咸水湖主要分布在我國西部內陸地區,該區降水少,地表徑流少,水資源短缺,因人口增長過快,開墾大量耕地,導致灌溉水增多,注入湖泊的水減少,這是引起湖泊萎縮的主要原因。因此防治措施要控制人口數量、退耕還林還草、改進灌溉技術,發展節水農業。

        類型二可持續發展的內涵與原則

        1.試題特點

        常考查區域環境問題的影響、治理措施,或以環境問題對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為設問角度,要求考生作出判斷,并提出能論證自己觀點的合理論據,試題開放性較強,難度較大。

        2.解題的技巧

        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包括生態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答題時要從對人自身的影響去談社會可持續發展,如人口數量與空間分布、環境人口容量、就業、生活水平等;從區域經濟發展方面分析經濟可持續發展,如森林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等資源的開發和延長產業鏈等;從保護生態、減少生態破壞等方面分析生態可持續發展,如保護植被、減少水土流失,減輕土地荒漠化,保護生物多樣性等。

        可持續發展的內涵與原則對考生來說很難理解,尤其是三大原則的區別。公平性原則: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機會、利益均等的發展,它既包括同代內區際間的均衡發展,也包括代際間的均衡發展及人類與其他生物種群之間的協調發展。持續性原則:持續性原則的核心是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不能超越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將人類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有機結合。共同性原則:地球是一個整體,地區性問題往往會轉化為全球性問題,因此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是世界共同的任務,需要各國的積極參與。

        理解記憶技巧:公平性原則是指對地理環境享有的權利是一致的,你有,我有,他有,大家都有;共同性原則是指對地理環境的保護是大家都應該履行的義務,發達國家要保護,發展中國家也要保護;持續性原則是指保證自然地理環境在時間上的持續存在,包括各類資源的持續利用等。

        例2從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樹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樹木則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著狼的族類,也居住了一戶獵狼的人家(引自賈平凹《太白山記》。太白山為秦嶺主峰,海拔3767米)。據此,回答第(1)~(2)題。

        (1)太白山()

        A.北麓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B.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少

        C.又密又高的淠駒謖胍讀執

        D.樹木大稀大矮處為稀樹草原

        (2)如果過度獵狼,將會()

        ①造成山區生物多樣性減少②增加山區的環境承載力③導致不良消費觀念的形成④破壞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參考答案】(1)C(2)D

        【解題思路】第(1)題,太白山的北坡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其山麓為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向上為針葉林帶;而山腰樹木茂密,降水較多,樹木大稀大矮為高山灌木。故選C。第(2)題,過度獵狼,會使植食動物增多,導致山區生物多樣性減少;會使狼數量減少,甚至滅絕,破壞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而生物資源的破壞,會降低環境承載力;過度獵狼對人們的消費觀念影響不大。故選D。

        類型三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1.試題特點

        常以工業的清潔生產、生態農業的循環利用等示意圖為載體要求考生思考和闡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途徑,試題整體上難度不大。

        2.解題技巧

        (1)解讀圖表

        循環經濟關聯圖是指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物產生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經濟的一種圖示。主要呈現形式有三類:一是體現人口、資源、環境關系的關聯圖(如圖1);二是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關聯圖(如圖2);三是工業園區工業部門間關系或產業關聯、生產流程關聯圖(如圖3)。有的關聯示意圖會留幾個空框要求學生填空或選擇填空。

        圖1中字母的含義:a表示從環境中獲取資源,為資源開發;b表示對資源進行加工,為某種生產活動;c表示提供生產活動所獲得的產品給人類消費,為消費活動;d表示廢棄物排放。

        圖2中符合該循環系統的①②③④⑤的含義分別是:水窖集雨、飼料加工、供暖、肥料、廢棄物。該農業科技園的核心是乳畜業,商品率高是其突出特點。

        在圖3所示循環系統中a、b、c、d依次為:污水處理廠、棉紡織、創意產業、服裝生產;該生態工業園實現了清潔生產、經濟發展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相協調。

        (2)順藤摸瓜

        在循環經濟關聯圖中,地理事物間的邏輯關系較為復雜,關鍵環節法和代入嘗試法是突破此類試題的有效方法。

        ①分析題目所給的條件和框圖,把握關聯圖示意的地理事物主體是什么;②在頭腦中回想這類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變過程,注意找出突破口;③觀察圖中的箭頭指向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邏輯關系;④將首先確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加速問題的解決;⑤將已初步完成的關聯圖按箭頭連接關系,重新理順一遍,以彌補可能出現的漏洞,確保答案的正確性。

        (3)代入嘗試法

        有些表示地理事物相互關系的選擇題,可以使用直接代入法嘗試求解。其判讀方法總結如下表所示:

        地理關聯圖的一般判讀方法

        ①要把握關聯圖的中心思想,認真理解題意,從中提取有效信息

        ②關鍵環節法――根據關聯圖的核心內容,聯系教材知識,對相關環節進行正確、嚴密的推理、分析、判斷

        ③代入嘗試法――關聯圖中若有填空,宜采用先易后難的方法,先把最直接、最容易的部分完成,剩余的部分越少就越容易填,填時最好采用試填法

        ④完成解答后要進行驗證,以確保判讀的正確性

        例3綠洲與荒漠的交錯帶生態環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綠洲區過量開采地下水會使交錯帶生態環境退化,形成“生態裂谷”。圖4為“生態裂谷”分布示意圖。完成(1)~(2)題。

        (1)“生態裂谷”形成過程中,附近的交錯帶()

        A.自然植被改善

        B.風力侵蝕減弱

        C.地下水流向綠洲區

        D.流動沙丘轉為固定沙丘

        (2)“生態裂谷”出現后,為了綠洲區的可持續發展,應該()

        A.在荒漠區植樹造林

        B.在交錯帶發展灌溉農業

        C.在綠洲區禁止開采地下水

        D.在流域內合理分配水資源

        【參考答案】(1)C(2)D

        【解題思路】本題組考查區域生態環境問題及其形成原因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要結合材料和圖示內容,分析生態環境問題形成的原因。根據材料可知,“生態裂谷”形成在綠洲與荒漠的交錯帶,可以判斷外力作用以風力為主。根據圖示判斷綠洲分布位置,推理出河流流向和地下水流向。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在干旱區,水源是最主要限制因素,所以在流域內合理分配水資源有利于綠洲區的可持續發展。第(1)題,結合材料,在綠洲區過量開采地下水會使交錯帶生態環境退化,形成“生態裂谷”。根據圖示讀圖分析,“生態裂谷”形成過程中,首先是地下水水位下降,所以附近交錯帶的地下水流向綠洲區,C正確;根據材料可知,自然植被惡化,A錯;該地位于干旱區,生態環境退化,風力侵蝕增強,B錯;固定沙丘可能轉為流動沙丘,D錯。第(2)題,“生態裂谷”出現后,為了綠洲區的可持續發展,應該在流域內合理分配水資源,D對;森林消耗水量大,不適宜在荒漠區植樹造林,A錯;交錯帶生態環境惡化,不適宜發展灌溉農業,B錯;地下水是綠洲區的主要水源,在綠洲區禁止開采地下水不現實,C錯。

        例4針對環境問題,國家指出要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和節能環保產業。某市對市內服裝產業進行了綜合規劃。圖5為該服裝產業集聚地循環經濟產業鏈。讀圖,回答(1)~(2)題。

        (1)在服裝產業集聚地內的各類工業的配置,考慮的工業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條件B.環境因素

        C.工業聯系D.交通運輸

        (2)該服裝產業集聚地發展循環經濟的目的是()

        ①清潔生產,區域廢物零排放②追求經濟效益,增加工業產出③充分利用資源,追求經濟與環境效益雙贏④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⑤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A.①②④B.②④⑤

        C.①③⑤D.②③④⑤

        【參考答案】(1)C(2)C

        【解題思路】第(1)題,本題主要考查工業地域的形成,解題時需要形成“工業聯系工業集聚工業地域”的思維模式。該圖顯示了生產過程的聯系、產品用途的聯系、生產基礎條件的聯系等。第(2)題,循環經濟模式是“資源―產品―再生資源”,追求經濟與環境效益雙贏,有利于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三、能力測試

        (原創)圖6為人地關系演變階段圖,讀圖完成1~2題。

        1.階段1,人類活動引起的主要h境問題是()

        ①水土流失②全球變暖③森林破壞④酸雨危害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階段2反映的人地關系思想是()

        A.天人合一論

        B.人地伙伴論

        C.地理環境決定論

        D.人類中心論

        圖7是“某島嶼的文明生態湖區規劃圖”。讀圖,完成3~4題。

        3.該發展模式所具有的特點是()[HJ1.5mm]

        A.主要關注經濟領域中產值和利潤的增長

        B.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了資源環境的合理開發與保護

        C.快速獲得最大經濟效益,促進社會財富的積累

        D.不會對環境產生影響

        4.下面屬于該湖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表現的是()

        ①將林地、草地都開墾為耕地②加大科技投入,注重生態經濟發展③合理開發利用環境資源④培育優良品種,發展高效農業

        A.①②B.①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改編)讀“某城市用地示意圖”(圖8,A為主城區,兼有B、C兩個衛星城)和“該市常住人口年齡比例圖”(圖9),回答5~6題。

        5.該城市規劃在甲、乙、丙三處建以水泥生產為主的建材生產基地,最合理的是()

        A.甲B.乙

        C.丙D.三處都不合理

        6.B、C兩個衛星城的建設可以緩解A主城區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環境問題是()

        ①水土流失②生物多樣性減少③用地緊張④環境污染⑤熱島效應

        A.①②③B.①②⑤

        C.③④⑤D.②③④

        圖10為“我國某區域等高線圖(單位:米)”,圖11為“該區域氣候資料圖”。讀圖,回答7~8題。

        7.圖中常年水域最有可能為()

        A.湖泊B.水田

        C.海洋D.塔里木河

        8.該地區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出路在于()

        A.修建梯田,擴大水稻種植面積

        B.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態環境

        C.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立體農業

        D.大力種植牧草,發展乳畜業

        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2014年“6?5”世界環境日中國主題為“向污染宣戰”,旨在體現我們對治理污染緊迫性和艱巨性的清醒認識,倡導全社會共同行動,打一場治理污染的攻堅戰,努力改善環境質量,保衛我們賴以生存的共同家園。

        材料二目前煤炭仍為我國的主要能源,針對煤炭在開發利用過程中的環境問題,鄂爾多斯地區某工業園區按照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構筑了如下產業鏈(圖12)。

        (1)目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內,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仍然以煤為主,主要原因是[CD#4]。

        (2)在煤炭的開采與使用過程中,分別會產生哪些環境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應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材料二中的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的發展,有哪些積極意義?

        【參考答案及解析】

        1.B2.D

        第1題,階段1,主要環境問題是水土流失和森林破壞;全球變暖、酸雨危害主要發生在工業革命后,是人類大量使用礦物燃料造成的。第2題,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大致經歷了以下階段: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是人類被動適應環境;農業文明時期主要是地理環境決定論;工業文明時期主要是人類中心論;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人類思想觀念的轉變等,產生了天人合一論、人地伙伴論。階段2圖中煙囪林立,說明工業發達、污染嚴重,所以反映的人地關系思想是人類中心論。

        3.B4.C

        第3題,該文明生態湖區農、林、牧、副、漁相結合,注重島嶼生態環境的保護,減少了廢棄物排放,使經濟發展與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相結合。第4題,將林地、草地都開墾為耕地,湖區失去了綠色屏障,生態環境惡化,無法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

        5.A6.C

        第5題,考慮原料供應和交通等因素的影響,在甲處建水泥廠比較合理。第6題,衛星城建設,可以緩解主城區用地緊張狀況,減輕環境污染,削弱熱島效應。

        7.A8.C

        第7題,圖示地形圖等高距為5米,如果為海域,則該常年水域與陸地之間應是0米等高線,則50米等高線與常年水域之間應有10條等高線,由此排除C項;水田屬于耕作區,塔里木河屬于季節性河流,故排除B、D兩項。第8題,由圖中的氣候資料判斷,該區域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結合地形可知是南方低山丘陵區,水土流失較為嚴重,該區應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立體農業。

        9.(1)我國煤炭儲量大;煤炭開采和使用成本低,技術難度小。

        第9篇:循環經濟的典型案例范文

        【關鍵詞】 思考 低碳發展 產業合作

        一、寶鋼與寶山區域能源共享合作

        近年來,寶鋼與寶山城區在能源合作方面,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合作關系,以煤氣為例,目前寶鋼供氣量已占整個寶山區域的70%以上,基本覆蓋了城區和大部分郊區、部分鄉鎮。但從總體上看,目前雙方的合作領域仍比較狹窄,已經難以適應寶鋼和寶山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雙方進行進一步能源資源共享既是節能減排、低碳經濟的重要體現,也是構建區域低碳經濟的典型案例。根據寶鋼及其周邊社區能源消耗存在突出問題,結合寶山區域能源合作發展要求和低碳經濟的產業前景,上海市和寶山區政府予以大力支持,共同推進寶鋼低品位余熱資源的社會化利用方案實施,實現多贏。當前應該采取以下基本對策:

        1.建立寶山區和寶鋼雙方協調合作機制。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建議由市政府牽頭,建立寶鋼與城區資源共享聯席會議制度。具體包括:(1)建立能源利用信息機制;(2)共同編制能源與環境生態指數; (3)共同編制寶山區與能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報告。

        2.建立寶山區域能源管網共享服務平臺。建議應采取政府導向、市場化運作模式,解決能源區域優化配置。(1)委托專業公司運營,負責能源共享供應。比如選擇專業化、市場化的能源供應服務公司,由政府購買服務,統一負責寶山區域能源供應; (2)建立合同管理服務平臺。為保障寶鋼能源供應的長期化、穩定化,建議通過長效合同管理機制,形成保障服務平臺。比如寶山區與寶鋼能源有關部門,建立能源供應股份有限公司,雙方按照能源和資本投入大小,共同投資并維護經營運作。

        3.聚焦政策導向扶持。建議地方政府應在產品價格和稅收上,給予相應的政府扶持。比如對新建的能源服務公司,可享受現代服務企業重點資金、節能減排企業的專項資金扶持,在公司經營期間給予一減兩免三減半的政策優惠;對公司引進人才,可享受政府的專門人才引進優惠政策,享受相關的落戶和子女教育就業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公司在建設能源網絡等基礎設施方面,應享受貸款優惠輔導和低息貸款扶持等政策優惠。

        二、寶鋼與寶山區域的產業合作

        節能減排著力點要由企業結構調整向產業結構調整轉變。我國節能減排要綜合推進技術節能減排、結構節能減排和管理節能減排,其中結構節能減排的戰略重點在“十二五”時期要有新的轉變和突破。寶山的發展與寶鋼是緊密相連的,自1978年寶鋼建設發展至今,寶山的產業定位一直與“鋼鐵”這一產業緊密相連。事實上寶山并未因寶鋼而名揚全國,倒是一個“鋼”字,在對寶山發展促進的同時,面對“十二五”時期越來越嚴峻的減排壓力,也對寶山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制約。國務院部署的七大新興產業中的微電子、生物工程、新材料,前兩項在上海有張江、曹河涇等基地。鋼,以它的特質來說,無疑也是一種材料,而其中的不少產品似乎也可稱之為新材料。因此,寶山完全可借助于此,并以此拓展,將寶山的發展定位從以鋼為主,向新材料方向延伸。從當前發展的趨勢看,這將會為寶山的發展帶來更多的商機。寶山可通過對新材料進行界定、搜集新材料的有關信息、建立新材料網站、打造新材料信息平臺、建立區域性乃至于全國性的新材料基地,以此增強寶山新材料區域聚集力和輻射力。此外,考慮到“微笑曲線”效應,以寶鋼為例,它有許多上游或下流的配套企業。

        三、基于寶鋼的示范效應,打造低碳經濟示范企業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四区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 | 亚洲人成欧美中文字幕午夜 | 亚洲精品大全寸在线看片 |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字幕在线 |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