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循環經濟原理范文

        循環經濟原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循環經濟原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循環經濟原理

        第1篇:循環經濟原理范文

        范式創新與循環經濟

        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具體途徑,環境經濟學界提出了循環經濟的理念。循環經濟是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技術、法律規制、經濟政策、市場機制為手段,將“資源―產品―廢物排放”的傳統線性物質消耗范式變革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循環范式,以最小的資源能源消耗和最少的污染排放,取得最大的經濟產出,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統一。中國要在實現2020年經濟翻兩番的目標的同時使環境狀況好轉,單位GDP產生的污染總量必須降低到2000年的八分之一,顯然,必須創新經濟增長模式。

        中國在20世紀70年代末的環境立法中實行的是“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雖經幾次擴展但其內容與“誰污染,誰治理”的辦法沒有根本的差異。“誰污染,誰治理”的局限性就在于將污染治理處于一種被動的地位,其最大的缺陷就在于雖有排放標準卻無總量控制,忽視了環境容量的極限。而且,這種治理模式對于大量鄉鎮小企業和生活污染沒有可行性,因為小企業和居民沒有能力,其結果是“只污染不治理”。2000年以來,中國才真正開始推行污染總量控制戰略。

        第2篇:循環經濟原理范文

        關鍵詞:循環經濟 工業園區 健康發展

        0 引言

        2005年吳忠市地方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75億元,完成增加值13.6億元,各項指標增幅均居全區前列。仔細分析全市工業產值構成,就會發現工業園區已經成為吳忠市工業經濟的中流砥柱。如何更好的發揮好工園區的經濟效應,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以此推動工業強市戰略的更好實施,在工業園區的發展過程中,如何以循環經濟理論為指導,把工業園區建設成生態工業園區引起了我們的思考。

        1 用循環經濟理念發展工業園區的必要性

        1.1 循環經濟是新型工業化的實踐模式 循環經濟,是建立在物質、能量不斷循環使用基礎上與環境友好的新型范式。它融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為一體,把經濟活動重組為“資源利用—產品—資源再生”的封閉流程和“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環模式,強調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共生,要求把經濟活動組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循環過程,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在這個循環經濟中得到合理和永續的利用,實現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取得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它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可以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共贏”。它以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為準則,模擬自然生態系統運行方式,綜合考慮經濟結構內部各產業之間的有機聯系和公共關系,使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傳遞、遷移、循環依照經濟規律運轉,循環經濟將生產和消費有機地聯系起來,一并納入到可持續發展框架中。循環經濟是用環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資源和能源,有利于在全社會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因此發展循環經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一種重要途徑。我國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就必須用新的思路去調整舊的產業結構,用新的機制激勵企業和社會追求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

        1.2 生態工業園區是循環經濟的重要表現形式 生態工業園區是生態工業理論的一種實踐,是依據循環經濟理論和工業生態學原理而設計的一種新型工業組織形態,是我國繼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之后第三代工業園的主要表現形式。它通過工業園區內物流和能流的正確選擇,模擬自然生態系統,形成企業問的共生網絡,對物質與能量進行優化,從而在區域內達到平衡,形成內部資源、能源高效利用,外部廢物排放最小化的可持續地域經濟發展綜合體。區域內的企業形成了一個相互依存類似自然生態系統過程的工業生態系統,建立起工業共生和代謝關系,使自然資源在整個生態過程中進行閉路循環,有效地治理了工業污染,在根本上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從而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實現自然環境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生態工業園區建立起來的工業生態系統,是循環經濟“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充分體現。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已成為處理長期圍繞人們在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解決結構性污染和區域性污染、調整產業結構、實現工業化的一種可持續發展模式,是世界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1.3 生態工業園區具有明顯的效益 生態工業園區的經濟圈內基礎設施共享,物流成本降低,形成了企業發展的資源綜合優勢,使生態工業園區在經濟、環境、社會各方面取得明顯的效益。在工業生態學的指導下,園區內形成一個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封閉體系,使一個企業產生的廢料成為另一個的原料,有步驟地回收和利用了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廢物和副產品,從而解決了部分企業原材料和能源的來源問題,節省了企業處理廢物的費用,使組成生態鏈的園區內企業增加了凈利益,提高了園區的經濟效益。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吸引了相關生態鏈的企業在園區內聚集建設,能增加當地的就業率和稅收,提高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園區內資源和能源,特別是不可再生資源的節約,生產廢棄物排放的減少,使整個園區達到污染物的零排放或極小量排放,大大減輕了環境負荷,改善了人類生存環境。

        因此,在工業園區的發展過程中,必須以循環經濟理論為指導,把工業園區建設成生態工業園區,是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是吳忠市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2 發展生態工業園區的設計

        生態工業園區是依據循環經濟理念和工業園原理而設計的一種新型工業組織形態。生態工業園區通過模擬自然系統建立產業系統的“食物鏈”和“食物網”,形成互利共生的網絡,達到物質能量的最大利用,最終減少工業生產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和危害。它的目標是盡量減少廢物,將園區內一個工廠或企業生產的廢棄物或副產品用作另一個工廠的投入或原材料,通過廢物交換、循環利用、清潔生產等手段,最終實現園區的污染“零排放”。

        2.1 能源工業園區的循環模式 這類工業園區的主體企業是采掘企業、洗煤廠、火電廠、煤化工企業、金屬鎂及鎂合金廠等,對該工業園區的發展主要以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和回收率為主。對采掘業加強資源開發管理,健全資源勘查開發準入條件,改進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實現資源的保護性開發。從而完善采掘業的采、選工藝,提高回采率和綜合回收率,降低采礦貧化率,延長礦產資源壽命。大力推進尾煤,廢石的綜合利用。對資源消耗型的生產企業,優先采用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物產生量少、能源消耗低以及有利于產品廢棄后回收利用的技術和工藝,加強對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努力提高資源的產出效益。建立以采掘業產出為基礎、資源生產、加工為主動脈的產業鏈,即采掘業產出的煤炭就近供應給洗煤廠、電廠,產出的白云石供給金屬鎂及鎂合金廠作生產原材料,產出的白云石供給電石廠生產電石,進而生產PVC樹脂及其它產品;洗煤廠生產的優質煤供給煤化工企業作原材料;電廠生產的電力供給園區企業作為生產動力。綜合形成四個產業鏈條:鋅礦—鋅廠—鋅錠—硫酸—化肥廠—水泥廠;鉛礦—粗鉛廠—電鉛廠—鉛錠;粗鉛廠—硫酸一化肥廠—水泥;煤—電—鋁產業鏈。同時對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廢棄物通過貿易方式進行綜合利用,拓寬生產鏈條,隨著園區循環經濟進一步發展,將會有更多的資源綜合利用及有色金屬深加工項目的入住園區,形成日益復雜的生態工業網。

        2.2 新材料工業園區的循環模式 這類工業園區的主體企業是電廠、鐵合金廠、鎂及鎂合金廠、發電廠、水泥廠等。對這類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企業,在進入園區時要嚴把“環保關”。堅決杜絕采用國家明令淘汰落后生產工藝、設備的企業入園,嚴格執行環保“三同時”制度。加強鎂及鎂合金等新材料的研究開發;如鎂的復合材料、鋅材料、鉛合金材料等。在建立生態工業園的基礎上,加強工業園環保型工藝的研究開發,努力形成循環利用的環保產業鏈。最后,要通過形成資源多金屬開發與冶煉、精深加工、新材料的產業鏈,并促進合金新材料向裝備制造業延伸。

        2.3 農產品加工工業園區的循環模式 吳忠市一直以農業發展帶動工業發展,這幾年的工業強市戰略的實施,大力帶動農副產業的發展,逐漸發展成了一批綜合種植和養殖園區,同時發展成了以乳品加工廠、淀粉加工廠、羊絨加工廠和其它輔助企業集聚的農產品加工工業園區。對這類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園區要結合種植業和養殖業的特點,積極擴大種、養規模,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拉長加工企業的下游產業鏈條。圍繞“生態農業”這個主題,通過“農戶+基地+企業”的農、工模式,以“生態農業促進產業、發展產業促進經濟”的思路,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開展資源綜合利用。

        3 用循環經濟理念健康發展工業園區的對策和建議

        3.1 以循環理念科學規劃工業園區 要把發展循環經濟納入全市國民經濟發展計劃中,用循環經濟的理念對工業園區布局進行同一規劃,對各園區的全局發展過程中的功能進行重新定位,充分發揮產業集聚和工業生態的協同效應,圍繞核心資源發展相關產業,建設基礎設施和最終廢棄物集中處理中心。支持資源豐富、生態環境保護能力較強、潛力較大的園區加速發展;鼓勵各園區在環境允許的范圍內,通過發展循環經濟,不斷降低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強度;把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作為經濟增長的重要產業予以大力支持。

        3.2 為生態工業園區進行制度框架設計 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要上新的臺階,就必須要有制度創新,要有政策引導。因此,首先要設計一種制度框架,明確生態環境和基本資源的產權關系,明確規定其交易機制,運用市場機制鼓勵企業提升環保作為,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

        3.3 積極延長工業園區產業系統的生態工業鏈條 要通過對園區企業系統進行物流和能流分析,有選擇性的引進關鍵鏈接項目落戶園區,關鍵性的鏈接企業不在規模的大小,而在于其示范性與凝聚力,一旦形成規模,形成生態產業鏈優勢,就會對外部投資構成較大的吸引力。

        3.4 大力推行清潔生產,促進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發展 清潔生產是對產品和產品的生產過程采用預防污染的策略來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在生態工業園發展過程中,不少園區很重視把上下游企業連在一起串成產業鏈,但對這條鏈上每一個企業產污、排污的控制重視不夠,忽視了生產過程的污染控制。發展生態工業園區和循環經濟所追求的是生態工業鏈每一個環節都是清潔的,其資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的產生都是很低的,因此,應大力開展清潔生產,促進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第3篇:循環經濟原理范文

        [關鍵詞]中藥資源;中藥資源化學;中藥資源循環利用

        Research on resources chemistry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and

        resources recycling utilization ways and goals and tasks

        DUAN Jin-ao*, SU Shu-lan, GUO Sheng, JIANG Shu, LIU Pei, YAN Hui, QIAN Da-wei, ZHU Hua-xu, TANG Yu-ping, WU Qi-nan

        (Jiangsu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Chinese Medicinal Resources Industrialization, and National and

        Local Collaborative Engineering Center of Chinese Medicinal Resources Industrialization and Formulae Innovative Medicine,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The objects of research on the resources chemistry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RCCMM) are promotion of efficient production, rational utilization and improving quality of CMM and natural products. The development of TCM cause depends on the efficient ut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MM, hinges on the technologies and methods for using and discovering medicinal biological resources, stand or fall on the extension of industy chains, detailed utilizaion of resource chemical components by multi-way, multi-level. All of these may help to the recycling utilization and sound development of RCMM. In this article, five respects were discussed to the RCCMM researches and resources recycling utilization ways and goals and tasks. First,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resource scarcity, discovering or replacing CMM resources, protecting the rare or endangered species or resources. Second, based on the multifunctionality of CMM, realizing the value-added and value compensation, and promoting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through systermatic and detailed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Third, based on the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reducing raw material consumption, lowering cost, promoting recycling utilization and elevating utilization efficiency. Fourth, based on the stratege of turning harm into good, using the invasive alien biological resources by multi-ways and enriching the medicial resources. Fifth, based on the method of structure modification of chemical components, exploring and enhancing the utility value of resouces chemical substances. These data should provide references and attention for improving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cycling economy, and changing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of agriculture and industry of CMM fundamentally.

        [Key words]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 (CMM) resources; resources chemistry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RCCMM); recycling utilization of CMM

        doi:10.4268/cjcmm20151713

        中藥資源是保障國民健康、發展民族醫藥產業的物質基礎。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有賴于中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有賴于藥用生物資源可利用物質、潛在利用價值的發現技術和手段,有賴于中藥資源類群中資源性化學成分的多途徑、多層次、精細化利用和產業鏈的有效延伸,從而實現其循環利用的資源化學研究和資源產業健康發展的目的,體現資源的可用性、多宜性的本質屬性以及資源的經濟、社會及生態效益。

        中藥資源化學研究的目的是促進中藥及天然藥物資源的有效生產、合理利用和產業的提質增效。因此,中藥資源化學的研究思路將圍繞立足于自然資源的稀缺性原則,以尋找發現或人工生產可替代性資源,保護珍稀瀕危物種和自然藥用生物資源;立足于中藥資源的多宜性原則,從多途徑多層次挖掘和拓展資源經濟產業鏈;立足于資源節約型原則,提升中藥資源的利用效率和產業化效益;立足于環境友好型發展原則,促進中藥資源產業化過程綠色發展;基于化害為利的資源化策略,研究開發具有藥用價值的外來入侵生物資源;基于化學成分結構修飾策略,挖掘和提升中藥資源性化學物質的利用價值等幾個方面,在藥用生物生理生態學、中藥及天然產物化學、各類分析化學和生物活性及功效評價等研究方法的支持下,借助現代生物工程、制藥工程等先進制造技術,以推動中藥資源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中藥資源化學及資源循環利用的研究思路與發展框架論述如下。

        1立足于資源稀缺性原則,尋找發現或人工生產可替代性資源,保護珍稀瀕危物種及自然資源

        資源的稀缺性是經濟學概念,它是指在一定時空范圍內能夠被人們利用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而人們對物質需求欲望是無限的,這兩者矛盾構成了資源的稀缺性。這種矛盾的存在是永恒的,而資源稀缺性將推動資源科學的進步,推動資源節約、資源替代和積極尋求新資源,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同時,資源的稀缺性也是資源評價的重要指標。

        1.1從近緣植物類群中尋找和發現替代性中藥資源資源的稀缺性是自然資源的基本屬性。中藥資源的蘊藏量是有限的,隨著人口劇增,中藥資源的消耗量增加,其稀缺性日益突出,以致許多中藥資源類群日趨衰減,甚至處于瀕臨滅絕的境地,一些自然選育的優良資源種質正在逐步消失或流失,成為我國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制約瓶頸之一。為了擴大和尋找發現替代資源和新資源,依據“近緣植物中含有相似的化學成分”的植物化學分類原理<sup>[1]</sup>,運用中藥資源化學研究思路和方法,通過從自然資源近緣生物類群中尋找發現替代性資源,為珍稀、瀕危、緊缺和高含量、低毒性、高附加值資源性化學物質資源的提供替代或補償,有利于協調中藥資源保護與利用的關系,有利于促進中醫藥事業及中藥資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1.2馴化培育和發展人工生產以替代和補償自然資源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在先賢智慧的指引下不斷認識和利用具有藥用價值的植物、動物、菌物、礦物等自然資源,保障了民眾的健康與繁衍,形成了內涵豐富的中醫藥資源體系。但部分自然資源品種由于生物種質或生態的脆弱性導致種群衰退、種群數量減少,蘊藏量不敷應用;有些多年生藥用生物種類則由于形成藥用部位的更替或再生周期長,生物產量難于滿足利用需求;有些則是隨著人口的劇增和中藥工業快速發展的產業需求量激增,出現了竭澤而漁過度利用自然資源的窘境,造成了自然生物的更替周期與利用需求的允收量之間的平衡被打破。迄今,在中藥配方飲片和中成藥生產使用的近千種藥材中,約有30%的種類已由原來依賴于自然資源提供而不得不通過人工馴化、占據大量農田和生產資料發展種養殖生產以替代和補償資源的短缺,滿足人口健康的需求。因此,通過人為活動影響逐漸將某些野生藥用生物進行馴化,實施家種或家養以獲得所需要的中藥資源原料為人工藥材資源。

        隨著社會需求的不斷增加,人工培育藥材資源不僅從種類還是數量上來看,均呈現出必要性和迫切性。開展變野生種類為家種、家養種類,發展大規模的種植和養殖生產,以及藥用生物資源的野生撫育等研究,可突破傳統的中藥材生產經營模式,促進生態環境保護,有利于重建或恢復一些藥用生物資源種群的更替和再生與開發利用間的平衡,減輕生態環境的壓力,緩和人類無限需求與有限資源之間的矛盾,從而推動實施中藥材規范化生產及發展新興的中藥生態農業產業化模式。

        2立足于資源多宜性原則,通過系統性和精細化開發利用,實現資源價值增值和價值補償,提升資源利用效率

        中藥資源具有滿足人類多種需求的性能,物質的、精神的和生態的等。由于藥用生物資源種類繁多,藥用部位不同,新陳代謝產物多樣,因而不僅可藥用,也可作為化妝品、保健品、健康食品、調味品、環境健康產品、生物農藥等資源性產品制造的天然資源原料;中藥和天然藥物資源的開發也是多層次、多途徑的,可開發藥物原材料,亦可作為有效部位提取的原料,或作為單體化合物或先導化合物分離以至化合物結構改造與修飾等的重要原料等。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資源的多宜性特點在不斷擴展和延伸,自然資源的價值和使用價值也在不斷提高和拓展。

        2.1傳統藥材的再認識及其新用途、新價值的發現由于科技發展水平和對傳統藥材認識的局限性,中藥材的生產與利用較為局限。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進步,對傳統藥材有了更為深入的研究與認識。每種中藥資源往往具有多種應用用途,既可直接入藥,又能從中提取制藥原料,或有利于保護環境和維持生態平衡。除供藥用外,還可用于食品、保健品、日用化工品、輕工業產品、農林產品、園藝產品等的開發。藥用動物或植物的不同組織器官及其所含有的資源性化學成分又往往具有不同臨床功效、生物活性以及多宜性價值等特點。因此,依據中藥資源化學原理和利用策略,開展傳統藥材的再認識和新用途、新價值的發現研究,提高資源產品的價值和產業化效益,延伸和拓展中藥資源經濟產業鏈<sup>[2]</sup>。

        2.2多途徑開發利用及多層次精細化產業發展以消耗中藥資源性原料為特征的中藥資源產業屬于我國傳統特色經濟產業范疇,工業化與現代化基礎較為薄弱。藥材的商品屬性為農副產品,未能體現出特色資源的經濟性和稀缺性特征;中藥飲片的商品屬性盡管是藥物,但由于缺乏藥品應有的、嚴謹的科學內涵系統揭示和精細化的生產制造和價值展現,仍處于低附加值原材料的狀態;以中成藥制劑生產為代表的中藥資源深加工產業集群近年來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占據我國整個醫藥產業板塊的三分之一,受到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sup>[3]</sup>。

        然而,由于大多數品種的生產仍在遵循較為落后的傳統生產工藝和標準在進行,表現出中藥資源性原料提取過程轉化利用效率低下,功效物質的轉移率不高,導致寶貴的化學成分隨藥渣的排放進入廢棄物環節。從中藥資源化學的認識角度,更為重要和迫切需要得到中醫藥行業及其資源科學研究和資源產業領域關注的問題是:中藥傳統功效的多元化是先輩們長期臨床實際的經驗總結,每一元功效的實現均有其相對應的物質基礎,這為醫者處方配伍或是藥者辨識其物質與功效之關聯帶來了諸多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若能集中各方力量和科技資源對常用大宗中藥材的多元功效及其物質歸屬進行系統研究揭示,將為當代社會科學認識和廣泛接受中藥資源性產品提供有力支撐,也將為中藥資源的多途徑開發和多層次利用提供科學依據,尤其是可促進將一味藥分解轉變為多味藥,通過各自的精細化利用形成源自單一藥材原料的高附加值產品群,推動中藥資源產業向著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精細高值型的綠色高效產業發展模式轉型升級。

        通過科技創新將有限的藥用生物資源所蘊含的資源價值潛力充分挖掘和釋放出來并有效的轉化為生產力,延伸資源經濟產業鏈,提升資源產業價值水平<sup>[4-5]</sup>。

        3立足于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原則,減少資源消耗,促進循環利用,降低資源成本,提升資源利用效益

        隨著國內外市場對中藥及天然藥物資源性產品的需求量不斷增長,利用資源與節約資源、保護資源與開發資源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為了實現中藥資源的有效供給與可持續發展,必然要求人們樹立節約資源的意識,建立節約資源的公約,尋求節約資源的對策,研究節約資源的途徑和方法,發展資源節約型社會。隨著經濟社會轉型升級,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也在發生著轉變,最終導致循環經濟的發展和綠色產業的興起。循環經濟的內涵是減量化、資源化和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綠色產業是基于可持續發展思想的資源利用合理、產品的生產和消費過程安全、無污染的產業。核心內容包括在中藥農業生產過程中建立生態中藥農業規程,減少資源投入、減少廢棄物排放和資源回收利用;在中藥工業生產過程中推行和逐步實施工業廢水的自然處理技術、水體富營養化的生態處理工程、固體廢棄物的無害處理以及污染治理生物技術等綠色企業標準。目的是推動中藥農業、中藥工業及中藥產品消費等產業鏈在循環經濟理念的引領下走向“綠色”和“無害”,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中藥資源產業循環經濟的發展<sup>[6]</sup>。

        3.1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資源消耗,節約土地空間和生產力成本隨著我國人口的不斷膨脹,與人們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關的兩大社會問題將會越來越突出,其根本之道和解決之策就是要擁有充足的土地和空間以生產足夠的糧食和藥物。然而,我國可耕及可開墾的土地面積和水土資源用于糧食生產已顯得捉衿見肘,但現實問題是由于中藥工業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對藥材原料的需求量在大幅攀升,種藥材與種糧食爭奪水土資源的矛盾日益凸顯。如何解決這一戰略難題,那就是通過切實推進中藥材規范化生產(GAP)以有效提升單位面積的產量和藥材品質<sup>[7]</sup>。通過對大宗常用中藥材以生產區域的科學規劃和基地建設,實施機械化、規模化生產,有效提高生產力水平,真正改變目前千家萬戶、千差萬別的生產方式和產品質量,以提升資源的生產效率,節約寶貴的土地空間。提升中藥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資源消耗,節約土地空間可借助的方法是多元的、創新驅動的途徑是多樣的。諸如,通過加強合成生物學、細胞工程、酶工程等相關學科的科學研究和成果的轉化應用能力,大力提升和推廣重要資源性產物的工廠化和工業化生產。

        在中藥資源產業化過程中,通過現代提取分離、精制純化等工業技術集成和材料科學的有效運用,通過深加工過程的工程技術革新與工藝條件優化,通過生物活性系統評價,發現藥用生物資源的多宜性價值和新用途,實現綜合利用,減少資源投入和消耗,降低生產成本,提升資源利用效率,節約生產力成本<sup>[8]</sup>。通過適宜技術集成和工藝條件優化,促進藥材中資源性化學物質的有效轉移和得率提高,減少資源投入;通過對藥用生物資源各類資源性化學物質的利用價值不斷研究發現,以逐步實現有限資源的多元化、精細化利用,已成為減少資源消耗、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推廣模式;通過降低原料成本以提升產品競爭力,實現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發展目標<sup>[9]</sup>。

        3.2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資源浪費,節約藥材生產,促進循環利用通過藥材資源的循環利用和減量化使用,可有效改善和減少目前通過大量種植生產藥材,再從藥材中提取獲得某一化學組分或成分而造成巨大浪費的線性生產方式,以有效節約水土資源,實現資源生產和利用效率的提升,促進中藥資源循環利用和高效經濟產業的發展。

        傳統中藥材除全草類、昆蟲和小型動物等以全體入藥外,大多藥材是取自于植物或動物體的某一部位或組織器官。植物性藥材多以其根或根及根莖、葉片、花或花序、果實或種子等;動物性藥材則多用其幼角或骨化角或洞角、骨骼、甲(殼)、皮膚及其衍生組織、臟器組織、分泌物或病理產物等。因此,在藥材生產加工過程中產生的非藥用部位或下腳料常被作為廢棄物遺棄或低值化簡單利用。例如,中藥人參的根及根莖為傳統的藥用部位,地上莖葉未被重視和加以有效利用。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人參莖葉、花、果序等均含有與人參相似的資源性化學成分,其藥用或保健價值均很高。據此人參各組織部位的資源價值得到了充分的釋放,人參資源經濟產業鏈得到了有效延伸。人參葉作為新增藥材品種也正式被《中國藥典》所收錄<sup>[10]</sup>。

        傳統藥材的形成具有動態性、傳承性的演化特點。面對藥材的生產已從采集于自然資源以滿足行醫者需要發展至大面積規模化栽培生產和養殖,并延伸形成龐大的中藥資源經濟產業鏈。在此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傳統“非藥用部位”被廢棄而導致資源的巨大浪費和環境壓力,針對傳統非藥用部位充分挖掘和發現其可用性和多宜性價值,對提高中藥資源利用效率,發現新用途,實現物盡其用的目的,具有重要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近些年來,由于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對傳統藥用部位及非藥用部位資源性化學成分的深入研究,對其科學認識及其資源價值有了新見解和新思路。有些傳統非藥用部位的資源價值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和深入研究,諸如銀杏葉、杜仲葉等逐漸演化為藥用<sup>[11]</sup>,成為中藥體系中的新增品種。

        同時,隨著以消耗中藥原料形成的產業集群不斷擴張和日益龐大,中藥資源深加工產業化過程中產生的廢渣、廢水、廢氣等廢棄物大量排入生態環境中造成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但這些由藥渣、廢水形成的廢棄物是基于該品種生產過程未加以回收利用,或未形成循環利用的經濟發展模式,未形成有效的再利用資源產業鏈而言的。就資源學認識角度,廢棄物只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若能采用循環經濟發展的理念,融入現代科學技術要素,發掘其資源價值并進行有效轉化利用和產業化開發,這些產業鏈環節中產生的廢棄物仍然是值得進一步開發利用的可利用資源,需要全社會和相關行業加以關注和投入。

        由此表明,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人們資源觀念的更新,資源產業化過程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將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有力推動。通過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實現多學科、多領域適宜技術,尤其是生物工程技術的集成應用,將有效促進中藥廢棄物中資源性化學物質的轉化與轉移,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延伸資源經濟產業鏈。針對具有一定資源化潛力的中藥廢棄物,可通過微生物、細胞、酶等生物轉化,發酵轉化技術等<sup>[12-13]</sup>;或可采用提取富集、化學轉化等適宜技術加工處理,使其轉化為利用價值較高的資源性物質,以提高產品附加值,充分挖掘中藥廢棄物的資源化潛力;或通過技術革新或技術集成,提升資源性物質的利用效率等,實現中藥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可持續發展<sup>[14]</sup>。通過倡導和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和生產方式,將可在中藥資源產業鏈過程中節約大量的生物資源、水土資源、勞動力資源、環境成本資源等社會資源和生產力要素,將對我國醫藥行業的科技進步和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的整體提升起到不可估量的戰略性貢獻<sup>[15-16]</sup>。

        4基于化害為利的資源化策略,研究揭示外來入侵生物資源的藥用及多途徑利用價值并加以有效利用,轉化和豐富我國藥物資源體系

        外來入侵植物(alien invasive plants)是世界各國資源經濟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共同問題,是國家貿易綠色技術壁壘,是實現國家生態安全戰略目標的主要障礙<sup>[17-20]</sup>。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及其人員、商貿、旅游等交流的通道和方式的紛繁復雜,以不同目的、各種途徑進入我國的生物種類與日俱增。據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調查數據,我國的外來入侵植物共有107種75屬,其中約有58%是以食用、藥用以及農業、林業生產等目的主動引進或是被動接受的。這些外來生物資源種群中部分已成為經濟作物得以發展,產生了一定的資源價值。許多物種在入境時表現為中性,甚至良性,而當它們離開原來的生態系統后,在新生態系統中缺少了原系統中其他物種和天敵的制約,表現為生機盎然,甚至瘋長蔓延成災,對我國的生態環境、經濟發展及人類健康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迫使人們采用強制清除的手段,或是簡單、低附加值的利用策略。分析表明,部分外來入侵生物在其原產地就具有藥用價值,或是我國藥用生物資源的近緣種,有的已經成為常用藥材。因此基于中藥資源化學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開展其資源化利用研究,不僅可拓寬外來入侵生物治理渠道,降低治理成本,變被動防治為主動利用,實現其資源化開發,化害為利,變廢為寶<sup>[21]</sup>。

        4.1選擇為害嚴重的生物資源類群,開展系統的資源化學研究,為開發利用提供支撐外來入侵生物的資源化可看作一個涉及經濟、環境、社會效益等多個目標的連續過程,在其資源化過程中經濟效益目標和環境效益目標之間的權衡及其動態演變特性決定著資源化模式及其合理性。因此,依據外來入侵生物的所含物質的化學組成與資源化潛力,可分門別類制定資源化利用策略。如對外來入侵植物可經簡單加工處理實現飼料化、肥料化、材料化或直接燃燒等方式的粗放低值資源化利用;針對具有一定資源化潛力的外來入侵植物,通過生物轉化等適宜技術加工處理,使其轉化為利用價值較高的資源性化學物質,實現其轉化增效資源化利用;也可利用化學分離技術獲得具有潛在開發價值的資源性化學成分,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將外來入侵植物資源轉化為具有生物功能的資源性化學物質,實現其精細高值資源化利用。最終實現對外來入侵植物的分類、系統利用。充分有效地利用入侵植物將其加工轉化,不僅對合理利用生產和生活資源、減少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而且對能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具有重大意義。

        4.2借鑒原產地應用經驗,采用多途徑利用模式,形成特色資源經濟產業調查分析表明,部分外來入侵生物具有一定藥用價值的記載。因此,可借鑒該物種原產地及其他民族和區域的應用經驗和資源價值,開展驗證性和拓展性研究,將其為我所用,豐富中藥及天然藥物資源寶庫。在闡釋其藥用功效的基礎上,揭示其可利用物質及利用途徑,從資源植物、藥材、飲片、提取物、化學部位、活性化學成分多個層面實現其分級利用與產業化開發。依據該植物類群所處的系統分類學地位,也可通過比較性化學分析與生物活性評價,以發現其作為替代資源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同時也可定向富集、分離其可利用化學組分,用于醫藥產品、標準提取物及化學對照物質的產業化開發。

        此外,依據原產地的應用經驗,也可采用生物農藥化、飼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基質化及工業原料化等若干領域多途徑開發利用策略,挖掘其在生物農藥、天然色素、生物質能源、畜牧飼料、纖維材料及生態治理等方面的資源化潛力,以最終構建其資源化系統利用模式,形成基于外來入侵生物治理與利用相結合的特色資源經濟產業鏈<sup>[22-25]</sup>。

        5基于化學成分結構修飾策略,發掘和提升中藥資源性化學物質的利用價值和潛在利用價值

        當前,人類發現新天然產物的能力已經得到空前提高。然而,在種類和數量浩瀚如海的已知天然化合物中被人類利用的僅僅是極少部分,絕大多數天然產物在被發現之后并未得到有效利用,甚至被束之高閣。因此,基于合成化學及生物轉化技術已經取得的進展和科技成果,并結合中藥資源性化學成分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可對已有天然產物進行結構修飾或改造<sup>[26-27]</sup>,挖掘其利用價值,改善其利用效率,最終提升資源性化學成分利用價值和產業化效益。

        5.1提供制藥原料和緊缺、難合成中間體目前,從天然產物中尋找活性先導物進而創制新藥仍是全球藥學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有效途徑之一,并已取得許多重要成果。由于多數天然產物結構較為復雜,人工合成存在技術難度大、合成成本高等弊端。因此,基于中藥資源化學的研究技術與方法,從中藥資源生物中挖掘可供利用的資源性化學成分,采用化學/生物轉化技術進行結構修飾,制備成制藥原料或用于人工合成難以制備的醫藥中間體。如以存在于薯蕷科、百合科、玄參科、菝葜科、蒺藜科和龍舌蘭科等植物中的薯蕷皂苷類化學成分為原料,經水解可制備成用于孕激素等甾體類藥物生產的重要原料,解決了甾體藥物制備過程中甾核結構難以合成的問題。

        5.2發現利用價值和附加值更高的半合成修飾產物以資源利用價值為導向,通過對中藥資源生物中的化學成分進行結構修飾,使其轉化為資源價值更高的修飾產物,提高其資源效率。如通過結構修飾一方面可使某些資源性化學成分轉化為活性更強或副作用更低的修飾產物;另一方面也可通過結構修飾,改變其理化性質進而改善其物化穩定性以及體內動力學行為,最終達到增強其成藥性的目的。如以存在于中藥五味子中,具有保肝和降低轉氨酶作用的木脂素類資源性化學成分五味子丙素為原料,通過結構修飾獲得其修飾產物聯苯雙酯,其活性遠強于五味子丙素,現已開發為具有保肝降酶作用的臨床常用藥物;以苦豆子總生物堿為主要原料經氧化修飾,使其中含有的苦參堿類資源性化學成分全部轉化為對乙型肝炎病毒活性更強的氧化苦參堿,從而開發為用于乙型肝炎治療的臨床常用藥物,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此外,存在于中藥千層塔(蛇足石杉Lycopodium serratum)中的石杉堿甲(huperzine A) 為膽堿酯酶抑制劑,用于提高老年性癡呆的認知能力,但由于其在體內易被質子化不利于透過血腦屏障,減少了腦內分布影響了生物利用度。目前有研究對其結構進行了修飾,獲得的修飾產物mimopezil血腦屏障透過率顯著增強,進入中樞后可水解釋放出原藥石杉堿甲,提高了石杉堿甲的利用效率。利用微生物Streptomyces griseus (ATCC-13273) 對青蒿素等的生物轉化研究,得到一個新化合物9α-羥基青蒿素,體外抗瘧實驗表明該化合物具有抗惡性瘧原蟲FCC/HN的活性<sup>[28]</sup>。此外,還可利用微生物假單胞菌B1、毛霉、禾谷鐮刀菌定向的將喜樹堿轉化成10-羥基喜樹堿;利用微生物中的脫烷基化酶、羥化酶等使甲氧基喜樹堿、去氧喜樹堿轉化成喜樹堿、羥基喜樹堿等。

        中藥資源化學研究思路與中藥資源循環利用發展框架見圖1。

        6結語

        中藥資源化學學科研究服務于中藥資源生產與利用全過程,以藥用植物、菌物、動物、礦物等再生和非再生資源為研究對象,從中藥資源生產和利用目的出發,研究藥用資源生物體不同生長階段、不同組織器官中次生與初生代謝產物的生合成規律及其分布特征;研究生態環境諸因子影響資源性化學成分的積累動態與消長規律;研究瀕危、珍稀、緊缺中藥資源的替代和補償;挖掘中藥資源的多途徑、多層次、精細化利用價值和潛在價值;研究中藥資源產業化過程產生的傳統非藥用部位及深加工產品制造過程產生的固液廢棄物等的循環利用與產業化;開展外來入侵藥用生物的轉化利用及其產業化等。其目的是科學合理的生產和利用中藥資源,經濟有效的延伸和發展資源經濟產業鏈,實現中藥資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資源循環利用的核心目的是“變廢物為財富”。通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從源頭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實現物盡其用的目的,構建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相互協調和良性循環經濟體系和發展方式。中藥資源的循環利用將推進我國中藥資源產業向著節約資源和環境友好的循環經濟產業模式轉變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榮漢,段金廒.植物化學分類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2]段金廒,宿樹蘭,錢大瑋,等.中藥資源化學研究思路方法與進展[J].中國天然藥物,2009,7(3):333.

        [3]段金廒,周榮漢.中藥資源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

        [4]歐陽平凱,韋萍,姚忠.生物化工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J].化工進展,2003(1):1.

        [5]歐陽平凱.加強生物催化與生物轉化技術在我國藥物源頭創新中的應用[J].中國天然藥物,2007(3):161.

        [6]周啟星.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概論[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3.

        [7]任德權,周榮漢.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實施指南[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106.

        [8]郭立瑋.中藥分離原理與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9]李和平.現代精細化工生產工藝流程圖解[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4.

        [10]中國藥典.一部[S].2010.

        [11]崔克明.杜仲研究的歷史現狀和展望[J].西北林學院學報,1994,9(4):51.

        [12]王雪根,徐虹,歐陽平凱.游離整體細胞生物轉化反應行為[J].南京化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3):32.

        [13]盧定強,韋萍,歐陽平凱,等.生物催化與生物轉化的研究進展[J].化工進展,2004(6):585.

        [14]段金廒.中藥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3.

        [15]張伯禮.中醫藥事業發展與中藥材資源[C].南京:2014中藥及天然藥物資源國際學術研討會暨CSNR天然藥物專業委員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 2014.

        [16]張文秀.資源經濟學[M].成都: 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

        [17]徐妙芳,唐志榮,陳集雙.入侵有害植物資源化利用及相關問題[J].生態安全, 2007(13): 34.

        [18]閆小玲,壽海洋,馬金雙.中國外來入侵植物研究現狀及存在問題[J].植物分類與資源學報,2012,34(3): 287.

        [19]徐正浩,王一平.外來入侵植物成災的機制及防除對策[J].生態學雜志, 2004, 23(3): 124.

        [20]嚴輝,郭盛,段金廒, 等.江蘇地區外來入侵植物及其資源化利用現狀與應對策略[J].中國現代中藥, 2014 (12): 1.

        [21]段金廒,宿樹蘭,郭盛,等.中藥廢棄物的轉化增效資源化模式及其研究與實踐[J].中國中藥雜志,2013, 38(23): 3991.

        [22]紀明山.生物農藥手冊[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

        [23]范如芹,羅佳,高巖,等.農業廢棄物的基質化利用研究進展[J].江蘇農業學報, 2014, 30(2): 442.

        [24]劉清術,劉前剛,陳海榮,等.生物農藥的研究動態、趨勢及前景展望[J].農藥研究與應用,2007,11(1): 17.

        [25]李淑君.植物纖維水解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

        [26]馬驍馳,果德安.中藥活性成分生物轉化的研究思路與方法[J].中國天然藥物,2007(3):162.

        第4篇:循環經濟原理范文

        鄂爾多斯盆地是我國最重要的能源盆地之一,煤炭資源蘊藏量位居全國各盆地之首,由于其特殊的地質背景,在晚古生代煤層中賦存大量一水軟鋁石和高嶺石等富鋁礦物以及鎵、鈦等稀有元素,構成煤鋁鎵共生復合礦產(或稱為高鋁煤炭資源)。該煤種在火力發電廠燃燒后形成的粉煤灰中氧化鋁含量高達40%以上,相當于我國中級品位鋁土礦中氧化鋁的含量,是非常寶貴的再生含鋁礦物資源。

        統計表明,已探明高鋁煤炭儲量為236.4億噸,高鋁粉煤灰潛在蘊藏量62.5億噸,相當于目前我國鋁土礦已探明儲量的2倍。由于準格爾等煤田尚深部煤層有待進一步探明,內蒙古高鋁煤炭遠景資源量超過500億噸,是我國重要的鋁資源后備基地。

        二、高鋁煤炭開發利用與高鋁粉煤灰排放情況

        目前高鋁煤炭產能達到1億噸。初步統計,內蒙古中西部地區12個火力發電廠年產高鋁粉煤灰1180萬噸,歷年高鋁粉煤灰積存量已超過5000萬噸,其中氧化鋁含量為40-51%;從保護高鋁粉煤灰資源的角度分析,如果目前自治區所有產出的高鋁煤炭全部就地集中燃燒轉化,每年可產生高鋁粉煤灰3000萬噸,這表明現有高鋁煤炭產量中約2/3外運分散摻燒,大大降低了粉煤灰中氧化鋁含量,失去了提取氧化鋁的經濟價值,使得寶貴的再生含鋁資源成為環境負擔,應當引起各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

        三、科技創新與產業化實踐

        經過多年來科技攻關與產業化實踐,大唐國際與清華大學合作開發了預脫硅—堿石灰燒結法高鋁粉煤灰提取冶金級氧化鋁并聯產活性硅酸鈣化工填料多聯產技術,并建成投產了粉煤灰年產20萬噸氧化鋁示范生產線,目前已實現連續穩定運行,2012年通過中咨公司的技術經濟評價,成為國內外首條粉煤灰提取氧化鋁生產線。

        根據示范生產線建設投資與實際運行情況,利用高鋁粉煤灰提取每噸氧化鋁的綜合成本為3000元左右,略高于目前氧化鋁的市場售價,但綜合考慮聯產活性硅酸鈣和硅鈣渣水泥熟料的收益,以及隨著項目建設規模擴大和工藝優化對單位投資和生產成本的降低,由高鋁粉煤灰提取氧化鋁聯產活性硅酸鈣的工藝路線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與傳統工藝相比,以高鋁粉煤灰為主要原料提取每噸氧化鋁可節約鋁土礦2-3噸,節約石灰石1.5-2噸, 減少赤泥排放1.5-2.0噸,減少CO2排放2.6噸,消化處理高鋁粉煤灰2.5噸,消化處理電石渣0.9噸,具有十分顯著的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效果。

        四、循環經濟產業鏈的構建與戰略意義

        以高鋁粉煤灰提取氧化鋁為核心,結合特高壓外送電源建設,將高鋁煤炭資源就近定點燃燒,構建我國特色的“煤炭—電力—有色冶金—化工—造紙—建材”的循環經濟產業布局,具有如下重要意義:

        (一)保障我國鋁資源安全,緩解鋁土礦過度依賴進口的局面

        按照目前高鋁煤炭的產量,可產生3000萬噸高鋁粉煤灰,全部轉化可提取氧化鋁1200萬噸左右,接近我國進口鋁資源量。按照已探明的高鋁煤炭儲量,其中高鋁粉煤灰的蘊藏量達62億噸,可使我國鋁資源保障年限延長30~40年。

        (二)優化我國能源和鋁產業布局,扶持西部地區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1.優化國家火電布局,保障電力穩定安全

        “十二五”期間,國家將嚴格控制東部地區新增火電規模,降低煤炭消耗強度,同時鼓勵西部地區依托大型煤田,有序建設大型煤電基地,輸煤輸電并重,增加遠距離輸電規模。未來較長時間,我國電力需求仍將持續增長,預計2015年火電裝機9.7億千瓦,比2010年增加2.8億千瓦,增量部分將主要來自蒙東、蒙西、山西、陜北和寧東煤電基地。

        統籌高鋁煤炭資源循環利用,大力發展變輸煤為輸電,建設我國電力遠距離、跨區域輸送最主要的電源基地,這對于優化國家火電布局、保障電力穩定安全供應意義重大。

        2.優化我國鋁產業布局,有力促進節能降耗

        我國鋁工業布局分布不均衡,氧化鋁主要分布在山東、河南、山西、廣西等地,產能占全國的80以上;電解鋁主要分布在河南、山東、內蒙、青海、寧夏等地區,產能占全國的60%以上;鋁加工產能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長三角和中部地區,產能占全國的70%以上;形成了一方面將西部煤炭資源長距離運輸到東部地區燃燒發電,供應電解鋁及深加工的電力消耗,另一方面依靠晉、豫、黔、桂四省和沿海進口鋁土礦生產氧化鋁,并將其長距離運送到西部能源豐富地區生產鋁錠,再將鋁錠長距離運輸到中東部發達地區進行深加工的不利模式。地域布局不協調的局面造成煤炭、氧化鋁、鋁錠長距離運輸,造成了大量能源的浪費,同時,由于鋁工業是能源密集型行業,中東部地區的能源和資源已無法支撐鋁工業的正常發展。依托西北地區高鋁煤炭資源實施就地高效轉化利用,變輸煤輸電為輸送鋁深加工產品,將大幅度降低煤炭、電力、氧化鋁、鋁錠等運輸過程中的能源消耗,降低綜合生產成本,不斷增強我國鋁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三)打造循環經濟新模式,實現高鋁煤炭資源價值最大化

        加強高鋁煤炭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構建煤電鋁產業鏈,帶動冶金、化工、建材和裝備制造業等行業發展,形成緊密型產業體系,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和優化產業布局,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如將1億噸高鋁煤炭全部用于就地發電,可滿足1500萬千瓦外送電廠和1500萬千瓦鋁廠動力車間的燃料需求,產出的3000萬噸高鋁粉煤灰可提取1200萬噸氧化鋁,氧化鋁進一步深加工可生產600萬噸電解鋁及深加工產品,同時還可產出900萬噸活性硅酸鈣。初步測算,1億噸高鋁煤炭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可實現產值1500億元,使高鋁煤炭資源增值近10倍;實現利稅300億元,同時直接增加就業3萬人,帶動產業鏈發展就業3萬人,減少煤炭外運6000萬噸。通過高鋁煤炭—電力—氧化鋁—鋁深加工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了資源價值的最大化,從而推動內蒙古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大幅度增加就業人數,提高地方財政收入,促進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和諧社會的建立。

        五、 結論和建議

        1.從高鋁煤炭資源的分布規律與資源特性入手,按照循環經濟的科學理念,大力開展科技攻關與產業示范,進行總體產業規劃布局,是解決這一重大問題的根本途徑。

        2.高鋁粉煤灰提取氧化鋁技術突破是實現上述循環經濟布局的核心和關鍵

        該技術的實質是基于對高鋁粉煤灰資源特性的深入研究,實現其中氧化鋁和氧化硅資源的深度分離和全部資源化利用,達到變廢為寶、物盡其用的目的。產業化應用中,為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的經濟效益,一方面要結合地區特點,盡量做到多種廢棄資源的協同利用,另一方面必須開發多聯產技術,搞好副產品的市場應用。

        第5篇:循環經濟原理范文

        Abstract:The circulation economy is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advanc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e kind of preference pattern, utilizes the land utilization entire process the circulation economical idea, the safeguard land resource sustainable use, realizes the land resource sustainable use choice inevitably.

        關鍵詞:循環經濟 土地資源持續利用

        Key words:Circulation economical land resource Continually use

        作者簡介:陳文瑞,(1971.10-)男,福建省莆田市國土資源地籍調查隊,本科,房地產經濟師、土地管理工程師。研究方向:不動產經濟,國土資源開發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069(2009)-09-0060-01

        一、循環經濟的內涵闡釋

        “循環經濟”一詞,是由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循環經濟不同于傳統經濟,傳統經濟是一種“資源-產品-污染排放”的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其特征是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而循環經濟是對資源與物質閉循環流動型經濟的簡稱,實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遵循生態經濟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循環經濟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循環經濟倡導在經濟活動的源頭注意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要求盡量延長產品的使用期及服務的時間強度,通過再次利用,防止物品過早成為垃圾,抵制一次性用品的泛濫,同時它要求產品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變成可利用的資源。循環經濟為土地資源由傳統利用方式轉向可持續發展利用方式提供了戰略性的理論范式。在發展思路上徹底改變重開發、輕節約,重速度、輕效益,片面增加建設用地、忽視資源和環境的傾向。

        二、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必要性及意義

        首先,我國人均耕地少,加之長期以來許多地方只強調經濟建設,忽視耕地資源保護的重要性,土地資源的嚴峻形勢直接威脅到我國的糧食安全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人口眾多,土地資源相對匱乏,人地矛盾日益尖銳。為了保持經濟的快速增長,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循環經濟就成為必然選擇。發展以循環經濟為中心的可持續土地利用規劃是徹底解決人地矛盾的現實途徑。

        其次,土地資源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最基本條件,土地資源的多寡和優劣都是決定一個國家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國土地資源十分匱乏,但在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中,因土地退化、損毀嚴重引起的環境問題卻日益嚴重。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在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將會保持較高的用地需求,土地供需矛盾將會進一步加劇。緩解土地資源緊缺的壓力,循環經濟能極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將可以節省量的地球資源以備后代人發展使用。

        最后,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相對貧乏的發展中國家,在土地利用中發展循環經濟,才可以在滿足人類對土地需要的同時,維護自然界的平衡。要改變那些只管建設、不管保護,濫開發、少治理,只重局部利益、輕視整體利益,只顧眼前利益、缺乏長遠打算的錯誤做法,促進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三、發展循環經濟,確保土地可持續利用的措施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雖然保持了高速增長,卻是以自然資源的超常規利用和污染物的超常規排放為代價的。而發展循環經濟,走資源可持續利用之路是從根本上減緩土地資源的超常規利用及減輕環境污染的有效途徑。

        (一)推進循環經濟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牢固樹立重復循環利用的新理念

        土地循環利用是在土地利用中發展循環經濟的關鍵環節.當前,面對土地資源對我國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的約束,我們必須強化憂患意識,在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中積極推行循環經濟理念。要運用各種手段和輿論傳媒加強對循環經濟和土地資源持續利用的宣傳教育,增強國民的參與意識,樹立全民的循環經濟理念。

        (二)樹立新的規劃觀,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城市土地資源屬于不再生資源,城市規劃編制中應該樹立節約用地的規劃觀.盡可能地節約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的綜合效率.在土地利用規劃上,由單一的資源利用機制向綜合利用機制轉變,以提高土地資源綜合利用率。土地規劃必須立足于地區實際,對區域用地進行合理的布局。要合理規劃城市規模,在功能區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要考慮城市間的銜接和環境容量的大小,加強規劃的戰略性與科學性。

        (三)完善土地資源循環利用法規體系,加強執法監督

        土地利用的法律與法規是整個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系統正常運轉的基本保障。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不僅涉及到各部門之間利益的調整與重新分配,而且涉及到資源價值的均衡代際轉移,在目前資源及環境違法成本低的情況下,難免有些單位和個人只顧個人利益與眼前利益,而犧牲整個社會的長遠利益。因此,要加強和完善土地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等循環經濟立法,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來規范人們的土地利用行為,構建循環經濟的土地資源利用的新模式。建立土地使用的節約評價機制,要明確對資源綜合利用、提高資源回收率的要求,把實現資源充分利用和控制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作為重要法律目標。

        (四)加強土地資源的整理復墾, 用技術推進我國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新動力

        土地資源要真正實現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必須通過農用地的整理,在農業基礎條件較差的地區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耕地質量,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把退化了的自然生態系統恢復、發展到良性循環狀態。另外,發展循環經濟,促進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一定要有相關的技術作支撐。要推進新技術、新方法在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中的應用,如引進土地復墾的景觀設計技術、加強土地整理和生態建設規劃設計技術開發等。

        參考文獻:

        第6篇:循環經濟原理范文

        循環發展換來美麗山水常駐

        初秋,記者來到與貴州大龍經濟開發區相鄰的湖南省新晃縣魚市鎮新橋村,村民黃恩毛等正在舞陽河里撒網捕魚,不一會兒就收獲了一簍活蹦亂跳的魚兒。黃恩毛樂哈哈地說:“這幾年上游沒得污水下來,我們這里魚兒長得快,每天捕魚都不放空。”

        黃恩毛口中的上游正是大龍經濟開發區,近年來開發區的工業企業越來越多,舞陽河水反而不泛黃了,這源于開發區在產業吻合和循環利用上實現了創新,創造了循環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中偉集團焦化余熱回收利用與當地石英砂產業有機耦合,實現了玻璃行業的內生循環;華電大龍發電有限公司與大龍錳業、紅星發展公司充分利用火電煙氣脫硫、熱電聯產,實現了煤、電、錳化的一體化循環;銀星汞業充分利用當地廢舊汞的回收利用,實現從氯化汞到低汞觸媒,再到汞銻分離,從而實現廢舊汞回收利用的內部循環。

        中偉集團星龍化工有限公司每天產出12萬立方米富余煤氣,輕工業玻璃生產企業將煤氣有效利用,年節約43000噸標準煤。大龍電廠將尾氣余熱提供給紅星化工,實現二氧化硫尾氣和紅星二氧化錳、四氧化三錳的吻合,使二氧化硫得到充分利用。

        通過走循環經濟發展之路,大龍經濟開發區內的“三廢”基本上被“吃干榨凈”。與此同時,開發區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不達標的企業一律關停,真正從源頭上扼制住污染物的排放。

        近年來,銅仁市和湖南懷化市成功探索出聯防共治生態環境武陵山區模式。眼下,一衣帶水的新晃、大龍兩地,為使美麗山水常駐,正不斷加強協作、暢通渠道、聯防共治,共護一方青山綠水。

        綠色發展形成現代生產方式

        走進貴州紅星發展大龍錳業有限公司,廠區內綠蔭掩映、百花爭艷、鳥聲婉轉。在這里,鋇鹽項目生產線所產生的廢氣經過簡單處理得到硫磺,成為生產硫酸制品的主要原料;生產硫酸所產生的蒸汽,又可以用來發電,為鋇鹽項目生產線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一系列的工藝流程形成完整產業鏈,最終生產出硫酸系列產品。

        近年來,大龍經濟開發區圍繞創建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目標,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條“轉型升級 、創新發展,全力打造貴州省一流產業園區”的戰略應運而生。

        第7篇:循環經濟原理范文

        [關鍵詞] 循環經濟再利用稅收優惠

        一、稅收政策對循環經濟發展的作用

        發展循環經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和實現方式。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建立在資源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這種資源的循環利用旨在最大程度地實現企業和家庭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廢舊物資的再利用。這些廢舊物資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可以通過一定的加工處理后再利用的。而如果這些廢舊物資被白白的扔掉,不僅是對資源的巨大浪費,也會對人類的生存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因此,促進廢舊物資的再回收利用,是實現循環經濟的重要內容。稅收政策作為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對鼓勵和引導行業發展,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過制定合理的稅收政策,利用稅收優惠政策減輕資源再利用企業的稅收負擔,擴大企業生產規模,不斷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提高這些企業對資源再利用的能力;另一方面通過稅收優惠政策,可以吸引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到物資回收再利用領域中來。

        二、現行稅收政策的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對物資再利用的優惠政策支持力度不夠。現行增值稅方面稅收優惠政策主要包括:生產企業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購入廢舊物資,可按廢舊物資回收經營單位開具的由稅務機關監制的普通發票上注明金額的10%抵扣進項稅額;對利用工業“三廢”生產的產品享受即征即退、減半征收和免稅待遇。雖然物資再利用企業從物資回收公司購買的物資可以扣除10%的進項稅額,但是,許多物資再利用企業收購的廢舊物資除了從物資回收公司購入外,還有相當多的物資是從個人、機關事業單位和一些個體收破爛的人手中購買的,由于無法取得發票,因此無法享受抵扣10%的進項稅額稅收優惠,稅收負擔加重。從而導致許多企業不得不另外成立物資回收公司,以達到降低稅負的目的。或者與廢舊物資回收公司勾結,由物資回收公司虛開發票以達到抵扣的目的。這樣不僅造成稅款流失,而且加大了這些企業的經營成本。

        所得稅方面,現行的稅收優惠政策中規定為處理利用其他企業廢棄的、在《資源綜合利用目錄》內的資源而新辦的企業,經主管稅務機關批準后,可減征或者免征所得稅1年。由于許多廢舊物資再利用的企業在經營前期一般都處于虧損期,有的虧損期較長,因此對這類企業減免企業所得稅1年基本上不會起到鼓勵和激勵作用。這項優惠政策顯然無法有效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到物資再利用行業中來。例如象廢水回收再利用企業,由于其需要鋪設中水管道,費用巨大,在經營前期肯定會處于虧損階段,在這個階段免征企業所得稅顯然是沒有意義的。

        此外,目前的稅收優惠政策主要集中在企業所得稅和增值稅這兩個稅種,而在其他稅種方面沒有給予一定的優惠。例如房產稅、土地使用稅等方面沒有任何減免。許多物資再利用企業在其他方面的稅收負擔也是比較重的,例如像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等一些單位,一般都占地面積較大,土地使用稅等稅收負擔自然比較重。

        2.稅收優惠手段單一。現行優惠政策主要是采取減免稅的直接優惠手段,而允許加速折舊、擴大扣除項目等間接的稅收優惠手段很少運用。一般情況下,直接優惠手段對納稅人爭取或騙取稅收優惠的刺激作用大,而間接優惠對納稅人調整生產經營活動的激勵作用大。因此,在選擇稅收優惠的政策手段時,主要應當運用間接優惠,盡可能少用直接優惠。

        3.現行的稅收政策存在不公平。現行稅收政策規定享受增值稅即征即退,減半征收和免征增值稅的僅限于工業“三廢”和資源開發伴生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而對其他廢舊物資的再利用,例如對報廢汽車回收拆解、舊輪胎、舊電池、廢玻璃、舊家電回收利用等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行業則不享受上述優惠政策。另外,目前對列入《資源綜合利用目錄》的產品和企業采取同等稅收待遇。但實際上在《資源綜合利用目錄》所包括的項目中,許多資源在綜合利用過程中無論是從投資規模、還是技術要求、難易程度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別。例如利用廢輪胎等廢橡膠生產的膠粉、再生膠、利用廢電池提取的有色(稀貴)金屬和生產的產品等再利用就存在投資大,技術要求高,回收費用高的特點。而廢紙和廢舊鋼材的再利用則相對容易,技術要求也不高。這種不公平的稅收政策制約了這些企業的發展,限制了資源的再利用。

        三、完善稅收政策的建議

        1.進一步完善增值稅政策。一是擴大增值稅優惠的范圍,除利用工業三廢以外,將再利用屬于《資源綜合利用目錄》內的一些具有重要意義的產品也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減半征收和免征的優惠政策,對以廢舊物資為主要原料的產品免征增值稅或者采取即征即退優惠政策,對以廢舊物資作為輔助材料的產品減征增值稅;二是對企業購買的用于物資再利用的機械和設備實行增值稅轉型,允許抵扣進項稅額。三是對進口國內不能生產的直接用于物資再利用的設備和機器,免征進口環節增值稅。

        2.調整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一是將物資再利用企業的所得稅的減免待遇調整為從獲利年度起開始享受;二是延長優惠期限,建議從獲利年度開始享受3年~5年減免稅待遇。這樣才能真正起到促進這些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鼓勵和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到這些行業中來。

        3.擴大間接稅收優惠手段。允許企業購買的用于物資再利用的固定資產采取加速折舊的方法;提高這些企業研發費用的扣除比例;這些企業開發的和購買的無形資產縮短攤消期限。

        4.在其他稅種的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優惠。對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等一些占地面積較大的企業在土地使用稅、房產稅和耕地占用稅等給予一定的減免待遇。

        第8篇:循環經濟原理范文

        [關鍵詞] 水資源 循環經濟 再利用 意義

        1 前言

        水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必要資源。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危機”日益顯現,人們對于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也經歷了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起初人們對水資源的研究僅僅局限于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水資源的時空分布規律和運動規律,即著重于水資源自然屬性的研究。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現代科技革命,使人們對水資源的研究產生了一個質的飛躍,逐步從水資源自然屬性的研究過渡到水資源社會經濟屬性的研究,從社會經濟系統的角度廣泛開展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研究,這些研究領域包括水資源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水環境安全的研究、水權水價的研究、水資源管理體制的研究等。

        2 水循環經濟的概念與特征

        2.1 水循環經濟的概念

        水循環經濟首先是一種先進的水資源經濟發展模式,它是建立在社會水循環系統分析的基礎上,遵循循環經濟的思想,按照水資源節約、水環境友好的原則,使人們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在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各個環節,始終貫穿“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重視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并以完善的制度建設、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法律體系為保障,提高水的利用效益和效率,最大限度地減輕和降低污染,從而實現社會發展的最終可持續性。

        2.2 水循環經濟的特征

        根據水循環經濟的定義,通過傳統水資源利用模式和水循環經濟模式的對比分析可以得出,水循環經濟作為一種先進的經濟發展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2.2.1發展目標上追求效率、效益和可持續的統一性

        水循環經濟模式在發展目標上追求水資源利用的效率、效益和可持續性三者的統一,要求水資源利用模式必須按這三大目標進行重新構建。

        (1)效率特征要求水資源利用注重節水,在不降低人民生活質量和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前提下,采取綜合措施減少用水過程中的損失、消耗和污染,高效利用水資源。

        (2)效益特征表現在中觀上水資源配置的高效益,要構建節水型經濟系統和節水型社會系統。

        (3)可持續性是指水資源利用充分考慮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這是水循環經濟模式追求的最高目標。

        2.2.2管理環節上追求供水、用水和排水等環節的健康循環

        發展水循環經濟的最終目的是為人類提供健康的水資源生存環境,水循環經濟要求水資源利用的各個環節和途徑都應追求健康循環,且貫穿于整個水的社會循環過程中。水循環經濟需要貫徹以下三個基本原則:

        輸入端的減量化原則(Reduce)。要求在供水環節,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流程的水資源量,即用較少的水資源投入滿足既定的生產或消費需求,在經濟活動的源頭就做到節約水資源和減少污染。

        過程控制的再利用原則(Reuse)。為了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要求從上一工序或過程排出的水資源能夠直接為下一工序或過程所用,水資源在生產過程中盡量多次重復利用。

        輸出端的再循環原則(Recycle)。要求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污水重新變成可以利用的資源而不是無用的廢水。

        2.2.3利用手段上追求科學技術、經濟與行政手段的一體化

        先進的科學技術是循環經濟的核心競爭力,如果沒有先進技術的輸入,水循環經濟所追求的經濟和環境多目標將難以從根本上實現。

        有效的經濟政策是水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和必要保障。水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要求應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水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充分利用價格、稅收和財政等各種經濟手段,實現符合水循環經濟發展要求的3R原則。

        法律和法規作為一種強制手段可以有效地推動水循環經濟的發展,也是所有發達國家普遍采用的重要手段,是水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在管理手段上的重要特點。

        3 水資源再利用模式

        水資源再利用模式的選擇體現在水循環體系的各個環節之中,包括供水、生產和生活用水、污水資源化、雨水利用等。其目的很清楚,一是節水,減少對自然水資源的索取;二是減少排放,減少對自然水生態的擾動。水資源再利用模式在人類實踐中早有應用,如節水器具,節水的綠色建筑,還有各種中水的回用等。總體來看,對這些模式的研究和分析還不夠深入,沒有更好地提煉總結,尤其是從經濟學角度的分析還有待加強。

        3.1節約用水模式。長期以來我國農業采用大漫灌的灌溉方式,用水量大,利用率低,浪費嚴重。可見,我國農業節水潛力相當可觀,應大力研究和分析農業節水模式,通過節水灌溉和節水農業相結合的辦法實現農業節水。要加強對工業行業節水的經濟學研究,通過產業布局的調整和產業結構的調整,達到水資源節約利用和水環境污染控制的目的。在城鎮,要加強水的循環利用研究,控城鎮生活的用水浪費,減少城市給水管網和用水器具漏水損失,充分發揮節水的潛力。要研究和分析各種節水模式的成本和效益,通過成本和效益的比較,選擇最優的節約用水模式。

        3.2清潔生產模式。近年來,世界上大力推廣清潔生產,廣泛采用循環利用經過處理的工業廢水。由于采取這一措施,20年來,日本和德國的工業用水的數量沒有增加。美國鋼鐵業在每噸鋼需要的280 t水中,只有14 t是注入的新水,其余用的都是循環水。至2000年,我國工業廢水的重復利用率已經達到70%以上,但與世界先進水平的90%~95%相比,還有不少的差距。根據我國目前的工業用水效率預計,2020年我國工業的年用水量將由現在的1100億m3增加到2000億m3,增加用水量約1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重視工業用水過程的研究,多角度地選擇清潔生產模式,改進工藝和流程,進一步提高多次重復循環用水,提高用水的效率。

        3.3污水資源化模式。工業廢水資源化的觀念是對傳統工業廢水末端治理的革命,是工業廢水治理的努力方向;城市生活污水的處理可以考慮變集中處理為分散處理,分散處理的主要場所是居民住宅的屋頂。通過在城市建立中水系統,將生活、生產污水處理之后再次使用,從而節約大量的日常用水。經處理過的回用中水,主要可用于沖廁、體育場館、高爾夫球場、澆灌花草樹木、清潔道路、清洗車輛或基建施工、設備冷卻、工業用水及其他可接受其水質標準的用水。我國90%以上的城市水域遭到污染,城市污水(包括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以每年6.5%的速度增加,預計到2020年城市污水產生量將達到600億t以上。因此,污水資源化應是我國21世紀城市水循環經濟的著眼點,需要大力研究污水處理技術水平和污水資源化應用的方向。

        3.4雨水資源化模式。由于自然和歷史的原因,在我國北方地區,尤其是西北黃土高原的部分地區極度缺水。按可利用水資源統計,當地人均可利用水資源占用量只有110 m3,是全國人均可利用水資源占有量(720m3)的15.3%,是世界人均可利用水資源占有量(2970m3)的3.7%。目前在我國的西部地區有近1000萬人的飲用水極度困難。數百年來,西部地區居民積累了豐富的雨水匯集和利用的經驗,使他們得以在這里生存。面對發展的需要,這種傳統的集水方式受到了資金短缺的制約。為此,今后需要大力開展對西北地區雨水利用方式、雨水利用投融資方式等方面的研究。

        3.5海水淡化模式。我國擁有1萬8000多公里的海岸線和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洋管轄區,海水利用和淡化是解決淡水緊缺問題的有效途徑。據測算,中國城市的用水中約80%是工業用水,工業用水中約80%是工業冷卻用水。如果能夠用海水替代現有工業冷卻用淡水總用量的30%,就可以使沿海城市節約近20%的淡水資源,同時減少冷卻水對環境的污染。我國的海水淡化起步于20世紀60年代,目前在技術上還不夠成熟。今后,需要加強對海水淡化技術、海水對工業設備的腐蝕、海水淡化成本與效益、海水淡化產業化等方面的研究,使海水淡化利用成為我國解決缺水問題的重要選擇之一。

        4 水資源再利用技術的創新

        “節流”與“開源”是解決水資源短缺的兩個主要途徑,在水資源供應不斷減少的今天,其核心在于水的循環利用,即通過污水資源化、雨水資源化、節約用水等措施,增加水資源的間接供應,盡量減少水的使用量,這樣不僅可以減少無效需求,減輕供水壓力,還可以相應減少污水排放和污水處理的負擔,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為此,循環用水可以說是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戰略措施。循環用水需要采取工程、技術、經濟和管理等各項綜合措施,特別需要不斷更新的污水處理技術、節水技術與設備的支持。

        技術創新是為了實現一定的系統目標,考慮系統內外客觀因素的制約,對各種可能得到的技術手段進行分析比較,不斷研究和尋找新的最佳方案。對水循環經濟的技術創新研究,主要是從事技術科學的學者,要將水循環經濟的理念與思路引入水的供應、輸送、使用、排放、處理和回用等過程中,通過對循環過程中水資源消耗、水循環利用、污水處理、水污染排放的分析,提出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的工程流程或技術建議。

        例如,在社會經濟系統中,各用水部門與行業都存在節水技術與相關設備;在污水處理廠,要實現污水的資源化利用,必須不斷更新處理設施和技術,以提高污水的處理水平;同樣,要實現污水的循環利用,需要對飲用水、循環水的管道系統進行技術改造。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還需要考慮不同技術項目的成本與效益,如引入新的生產流程與工藝所需要的投入及預期產出。從企業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來看,還要對比分析采取水循環技術的長期成本和短期成本,從而確定水循環技術的可行性。這些工作,需要根據各地的水資源條件、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科學技術水平等因素,對各類循環水的技術和設備進行系統的分類,并提出相關的技術識別評價指標,為水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理論指導。

        5 水循環經濟管理體制及經濟機制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水資源分部門管理的體制,水量與水質、地表水與地下水等分割管理,水資源的分割管理導致部門職能交叉、政出多門、推萎扯皮、管理效率低下等諸多弊端。隨著社會經濟近年來的快速發展,不少地區的水短缺和水污染等水問題日顯嚴重,傳統的水資源分割管理模式越來越成為制約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障礙。加強水循環經濟管理體制和經濟機制問題的研究是實踐水循環經濟工作的突破口,更是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迫切要求。水循環經濟管理體制和經濟機制的研究包括循環水權制度的研究、循環水權交易市場的研究、循環水價的研究、水循環經濟政府財政和稅收的研究、有關循環水的法律法規的建立和完善研究等。

        6 結論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嚴重缺乏的國家,迫切需要在包括工業、農業等在內的各個領域引入水與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概念與技術。通過水循環與資源的回收,不僅可以節約水和資源,減少對環境的依賴,還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水排放,保護環境。因此,建立水循環經濟與水資源再利用體系研究是非常有意義的。

        參考文獻:

        [1] 王曉昌,張荔,袁寵林,等.水資源利用與保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9篇:循環經濟原理范文

        關鍵詞 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途徑;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 S14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5-0161-02

        以生態學理論和生態規律為基礎的農業循環經濟,是在農業發展領域借用其他領域的循環經濟理論來指導組織農業生產,實現大農業生產的效益最大化與危害最小化,達到生產發展和環境保護相協調的理想狀態。通過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可以有效進行資源化綜合循環利用農業廢棄物,對降低農業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增加農民的整體收入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 農業循環經濟與農業廢棄物資源化

        農業廢棄物是指在整個農業生產過程中被丟棄的有機類物質。研究發現,我國目前農業生產中對水資源的利用僅僅為35%,秸稈、糞便等再循環為40%,每年有大量可回收再利用資源因被丟棄而浪費掉[1]。而通過大力推廣農業循環經濟,可以對農業生產中的農業廢棄物進行再循環利用,進而減少大量相關農用物資、勞動力的投入,達到緩解資源不足、減少環境污染、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的目的。

        2 農業廢棄物資源利用途徑

        2.1 能源化利用

        近年來,廣大農村地區能源消費數量、種類和結構發生變化,人們對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更加重視。其主要是利用畜禽糞便、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為原料,通過發酵和熱解產生能源,例如建立沼氣池。

        2.2 肥料化利用

        通過利用農業廢棄物肥料化技術,將廢棄物處理后制成肥料和土壤改良劑,形成有機肥還田,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保證了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有機礦物質,改善了土壤結構,減少化肥農藥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施用量,減少了開支,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與品質,使其發展為有機綠色食品。

        2.3 飼料化利用

        農業廢棄物中含有大量蛋白質和纖維類物質,經過適當的技術處理,便可作為飼料用[2]。其中,主要是將秸稈、玉米稈等農產品廢料通過微生物處理轉變成適宜飼料,以滿足家禽等飼養需求。

        2.4 材料化利用

        可以利用農業廢棄物中的高蛋白資源和纖維性材料生產多種物質材料和生活資料,是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又一個拓展領域。秸稈是高效、長遠的輕工、紡織和建材原料,其表面安度小、韌性大、抗沖擊能力強,是很好的工業材料。

        3 農業廢棄物循環經濟利用形式

        3.1 以沼氣為紐帶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以沼氣生產為紐帶的農業生態循環經濟模式是循環經濟在農業生產方面應用最廣泛的形式之一。通過農業廢棄物的循環利用生產沼氣,將作物種植、動物養殖、微生物發酵和農村環境建設等合理結合起來,解決了現代農業及農村環境所面臨的環境污染、資源消耗、生態破壞等問題,實現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循環利用和農業生產的高效經濟利益,達到家居環境清潔化、庭院經濟高效化和農業生產無害化的目的。

        3.2 以綠色農業為基礎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通過發展以綠色農業為基礎的農業循環經濟,可以減少農藥、化肥等農用物資的投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減少環境污染,最終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3.3 以有機農業為抓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有機農業在生產過程中需要施用大量有機肥料,對種植業、養殖業的廢棄物進行發酵,將其作為有機肥料施入農田,不但可以解決農業廢棄物的環境污染問題,還可以變廢為寶。因此,有機農業可以形成一定的產業鏈,發展成循環經濟,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3.4 以休閑農業為依托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休閑農業是目前農業發展的一個新方向,通過整合農業生產和景觀資源,吸引游客來體驗農業生產過程和進行休閑度假等旅游活動,使農業資源可以在不同時間段內得到充分利用。同時,使農民在休閑農業發展過程中通過從事以種、養、加工為主的商品經營活動獲得收益,增加了收入,促進了經濟發展。

        4 存在的問題

        4.1 廢棄物總量不清

        據文獻資料[3]指出,目前我國沒有全面和詳細地統計農業廢棄物年生產量,農業廢棄物經過何種方式進行利用處理缺乏明確數據。即使有一些大數據可以粗略估算,但與相關農業部門登記在案的信息不符。

        4.2 宣傳力度不夠

        農業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相對較低,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意識較差,相應的技術宣傳推廣力度不夠,沒有充分認識到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經濟價值、環境價值及社會價值,絕大多數農業廢棄物未被作為一種資源加以利用,導致其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污染。

        4.3 技術轉化落后

        我國一些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已經較為成熟,但目前與世界發達國家發展的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相關研究相比,依然存在很多不足,如知識產權方面、創新性方面等比較落后,同時對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宣傳不夠,相關技術推廣和實施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阻力,導致我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產業化程度不足,發展緩慢。

        5 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對策

        5.1 建立健全農業循環經濟法律體系

        政府必須建立長期的工作保障體系,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宣傳發動,使農業循環經濟理念深入人心。同時,政府應制定能適應當地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依法保障農業循環經濟的良性發展,在財政、信貸、稅收等方面制訂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調動社會團體、人民群眾利用農業廢棄物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積極性,對農業循環經濟建設做出重大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予以獎勵,確保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向集約化、規模化、商品化、高效化、潔凈化方向發展[4]。

        5.2 制訂農業循環經濟長遠發展規劃

        政府部門應從循環型農業的發展思路、途徑、目標、模式及相關工作措施等方面制訂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規劃,重點打造糧食和農產品加工型循環經濟產業鏈、畜牧和水產加工循環經濟產業鏈、林業循環經濟產業鏈及秸稈綜合利用循環經濟產業鏈,為農業循環經濟的長效發展建立長遠目標。

        5.3 推進農業循環經濟技術創新體系建設

        針對目前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不足,應將工作重點放在發展綠色農業、有機農業和休閑農業的推廣和研究方面,加大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理論的研究,解決我國在相關方面研究的薄弱點;要注意引導市場,鼓勵企業自發介入,以及對國內外相關經驗和技術的消化吸收,最終建立以相關龍頭企業為發展主體,通過市場經濟引導的農業循環經濟技術研發創新體系。

        6 結語

        在農業飛速發展的背景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技術和相關研究有了較大發展,但是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理論還處于探索階段,農業廢棄物所帶來的污染狀況仍然不能忽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潛力還有待開發。因此,應加強農業廢棄物綜合循環利用的意識,制訂相應的法規政策,為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產業提供技術支持,最大程度地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同時,發揮政府的導向作用,加快制訂有利于促進廢棄物資源化的相應政策,明確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方向是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農業的根本。積極鼓勵創新技術的發展,增加資金和政策扶持力度,使農業廢棄物轉化為農業循環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促進農業循環經濟持續、協調、健康發展。

        7 參考文獻

        [1] 張寶悅,王新鋼,王激清.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視角下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5,2(5):5-6.

        [2] 陶思源.基于農業循環經濟視角下的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J].農業經濟,2013,4(4):22-23.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一级亚洲一级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二区三区蜜月 |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 亚洲欧美成αv人在线观看 性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 亚洲激情在线不卡 | 综合高清aⅴ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