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態旅游的特征范文

        生態旅游的特征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旅游的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態旅游的特征

        第1篇:生態旅游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生態旅游;產品規劃;市場分析;南靖紫云山

        生態旅游已經成為許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用來平衡經濟活動、保護生態環境以及可持續利用自然資源的優先選擇。就目前中國而言,生態文明建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市場和消費行為的生態化日益顯現,在這樣的背景下,生態旅游將引領中國下一波旅游開發的熱潮。然而,很多生態旅游區在規劃時,對生態旅游市場分析不科學、不深入、不到位而難以設計出適銷產品;在發展時,因缺乏市場細分而無法精準營銷,最后因無法吸引真正的生態旅游者而破壞了生態環境。基于此,文章從現有研究中總結生態旅游者的特征和類型,并將其運用于南靖紫云山生態旅游區的產品開發中。

        1“生態旅游”的定義

        現有研究文獻對“生態旅游”的定義有很多的探討,目前雖還未形成一個廣泛接受的定義,但從中可總結出生態旅游的一些標準和特征。齊費爾(1989)指出:描述生態旅游的詞匯包括強調活動內容的“自然旅游”“探險旅游”和“文化旅游”,以及側重其價值的形容詞,如“負責任的”“替代的”“講道德的”旅游。吳楚材等人(2007)將現有“生態旅游”概念系統地歸納為5種學說,即“保護中心說”“居民利益中心說”“回歸自然說”“負責任說”“原始荒野說”。盧小麗等人(2006)對中外近15年內40個有影響力的生態旅游概念進行內容分析,提煉出“生態旅游”概念架構所遵循的8個標準規則:以自然為基礎、對保護的貢獻、當地社區受益、環境教育、道德規范與責任、可持續性、旅游享受體驗和文化。綜上,從“生態旅游”的定義來看,生態旅游往往都是以自然為基礎,也強調游客的深度體驗,并經常與社區相結合,同時可能也包括在一些特殊環境下的探險活動。由此可見,生態旅游者有自己特殊的價值取向,它不同于大眾旅游、自然旅游、探險旅游或文化旅游,是一個特殊而獨立的市場。在生態旅游區規劃時如果簡單地將后三類旅游的項目復制、包裝成生態旅游項目,很顯然難以吸引真正的生態旅游者。

        2生態旅游者的特征

        國內對生態旅游者特征的研究比較少,國外則比較多。國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國際生態旅游者的人口統計特征、需求和動機等方面的研究。首先,關于生態旅游者的人口統計特征,雖有不少的研究,但缺乏統一的結論。較多的研究指出,生態旅游者中有1/3是重復消費者,其收入頗豐,受教育程度較高。不同年齡和性別的生態旅游者有不同的偏好,例如女性生態旅游者對野營、騎車旅行等探險性較強的旅游活動興趣不大,但對徒步旅行卻甚為推崇。其次,對于生態旅游者的需求特征,研究文獻中普遍的認識是:生態旅游者偏好在環境質量較高的自然環境中旅游,喜愛野外宿營和從事有一定強度的身體活動,例如野外徒步、叢林生態探險、陸地觀鳥和觀海洋動物等;生態旅游者一般對物質條件要求不高,不需要特殊的設施設備;生態旅游者對目的地安全和所提供的各種信息服務條件要求較高,如對景物、景點標識與環境教育信息較為重視。最后,對生態旅游者來說,學習和保護環境是最為關鍵的旅游動機;體驗旅途艱辛、冒險與挑戰自我、追求高質量的環境和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旅行等都是生態旅游者的重要的動機。

        3生態旅游者的類型

        3.1嚴格的和一般的生態旅游者

        對生態旅游者進行分類的標準有很多,包括人口統計特征、旅游者的出游目的和形式以及所使用的服務設施等。但西爾弗伯格等人(1996)、李天元(2005)的研究指出,生態旅游者具有共同的志趣或環保理念,因此心理特征研究是市場營銷人員更好地了解生態旅游者的有效途徑。Laarman和Durst(1987)根據旅游者的活動強度和對自然歷史的興趣程度,將生態旅游者分為一般的生態旅游者和嚴格的生態旅游者。嚴格的生態旅游者(hardecotourist)是一種理想類型,只占了整個生態旅游市場中的一小部分。在人與自然關系的價值取向上,他們信仰生物中心論,對大自然充滿了尊重、敬畏與關愛,認為人與自然是一種平等的朋友關系。這種潛在的價值觀導致了他們具有不同于傳統大眾旅游者的特點:他們具有強烈的生態意識和深刻的環境責任感;主動接近大自然、關注和思考環境問題、希望有體力上的挑戰;對旅游服務要求低、逗留時間長;喜歡那些距離遙遠、相對原始的自然區域;喜歡自己安排的、小規模的、專業化的旅行。一般的生態旅游者(Softecotourist)代表了與嚴格的生態旅游者相對的另一端,占了整個生態旅游市場的大部分。在人與自然關系的價值取向上,他們具有明顯的人類中心論傾向,認為人類優于自然界,或是獨立于自然界。因此,他們只把大自然當作一種旅游消費對象。與嚴格的生態旅游者相比,他們的特點是:具有中等的或表層的生態意識和淺顯的環境責任感;只對大自然進行“蜻蜓點水”式的接觸,缺乏與自然環境的深入交流;對旅游舒適度的要求較高,希望能提供享受性的、足夠的設施和服務條件;更愿意選擇交通便利、距離較短的目的地;喜歡由旅行社或旅游經營機構替他們安排旅行,以大規模團隊的方式旅游,以一日游為基礎的短途旅游體驗。

        3.2組織性的生態旅游者

        韋弗(Weaver)和勞頓(Lawton)(2001)認為在上述這兩種旅游者類型之間,還存在一種中間類型的生態旅游者,即組織性生態旅游者。組織性生態旅游者擁有學習和了解自然環境的旅游動機,也具有較強的環境責任感,這一點他們類似嚴格的生態旅游者。但是,他們要求一定的旅游服務條件,從這一角度看他們更接近于甚至超過了一般的生態旅游者。比如說,他們依靠旅行社替他們安排旅游行程,喜歡有導游人員陪同旅行,還認為生態旅游景區應該提供足夠的旅游服務和設施。可見,通過有效的市場營銷,是可以從大眾觀光市場中吸引一些生態旅游者的。Kusler(庫斯萊爾,1991)識別出旅行團中的生態旅游者,這是指團隊旅游者到比較獨特的目的地區旅游。

        4南靖土樓紫云山生態旅游區的產品開發

        4.1南靖紫云山生態旅游區概況

        南靖縣紫云山生態旅游區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土樓旅游區內,緊鄰世界遺產地田螺坑土樓群和裕昌樓。在自然旅游資源上,紫云山生態旅游區有連綿的山體、優良的植被、茂密的森林、廣袤的草地以及點綴其間的山澗溪流、山泉跌水、怪石奇巖、珍惜動植物等。除了山林資源外,紫云山還有500畝茶園,以及小規模的制茶工廠和一些農耕地。多元而保存良好的自然資源,再加上優越的氣候條件,構成了本規劃區的主體核心資源,這為生態旅游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人文旅游資源方面,本生態旅游區賦存有限,但由于緊鄰下坂村、永定縣以及中國景觀村塔下村,這些地方是世界遺產福建土樓的主要載體,它們擁有東斜西歪樓等代表性的土樓以及客家居民與民俗風情等高等級人文旅游資源。這為紫云山旅游開發提供了強大的文化背景。

        4.2生態旅游產品開發

        根據“生態旅游”的概念和生態旅游者的特征,并迎合旅游市場朝“休閑、度假、娛樂、文化”發展的趨勢,紫云山旅游區將突出“原生態、真實性、教育性”的體驗,打造兩類生態旅游產品和項目,詳見下圖。第一類生態旅游產品,針對的是嚴格的生態旅游者,以“精致化”為建設原則,以“生態健康、探索探險”為產品特色,在紫云山森林內開展行走、跑步、騎行、滑翔運動以及森林游憩活動。第二類生態旅游產品,針對的是親子度假家庭,以“養生”為建設原則,以“文化體驗、親子教育”為產品特色,在紫云山茶園內建設耕讀茶文化館、紫云山禪院以及休閑農業項目。

        4.3目標市場定位

        根據生態旅游市場研究,我們將紫云山旅游區的目標市場定位在兩類群體:一是嚴格的生態旅游者;二是一般的生態旅游者或稱大眾生態旅游者。從目前中國旅游市場的實際情況看,嚴格的生態旅游者屬于特殊興趣市場,雖含金量高、增長迅速,但規模不大,這一市場的培育與發展有待于旅游者對環境認知水平的提高。生態旅游市場往往與自然旅游市場融為一體,所以當前還是應該多吸引大眾旅游市場中喜歡自然旅游、戶外休閑的群體。在這一類群體中,親子度假市場具有極大的潛力。家庭度假是當前度假市場的主體,他們大部分是35歲以上人群,有較高的受教育水平和經濟收入,家庭與工作壓力較大,對健康和知識有較高的要求。紫云山優良的生態環境和高山茶園是度假市場的不二選擇,游客在這里還可以體驗土樓文化、禪茶文化以及參與森林游憩。

        參考文獻:

        [1]DavidA.Fennell.生態旅游[M]﹒張凌云,譯﹒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20.

        [2]李天元.生態旅游及其局限性:基于營銷視角的認識與思考[J].旅游學刊,2005,4(20):25-30.

        [3]吳楚材,吳章文,鄭群明,等﹒生態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學刊,2007,1(22):67-71.

        第2篇:生態旅游的特征范文

            1.1生態旅游作為一種“替代性旅游”萌生于20世紀60年代,生態旅游一詞于1983年由美國學者赫克在替代性旅游理念的啟發下提出,同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也在文獻中使用“生態旅游”一詞并將其定義為“前往相對沒有擾或污染的自然區域,專門為了學習、贊美、欣賞這些地方的景色和野生動植物與存在的文化表現的旅游”,并強調生態旅游的區域是自然區域[6].Roberto指出生態旅游是一種負責任的旅游形式,旨在使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最小化,同時對生態旅游系統保護有積極價值和貢獻,也 為 當 地 居 民 創 造 收 人[7].世 界 旅 游 組 織(WTO)特別推崇“綠色環球21”(GreenGlobe21)之《國際生態旅游標準》成為全球旅游業的核心規范體系,并著重通過體驗大自然來培養人們對環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賞和保護,從而實現生態上可持續的旅游.聯合國曾將2002年命名為國際生態旅游年,同年生態旅游專業研究期刊JournalofEco-tourism創建,生態旅游研究的重要性和影響力日益提升.目前生態旅游研究仍得到西方旅游學界的重視,如DavidB.Weaver和LauraJ.Lawton對JournalofEcotourism、JournalofTravelRe-search、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等期刊相關生態旅游文獻進行綜合分析,指出目前生態旅游研究的重點是市場細分,野生動物觀賞的生態影響,基于社區的生態旅游,但對一些重要領域,如旅游質量控制,旅游外部環境、旅游組織和生態旅游整合的研究匱乏,生態旅游研究目前仍處于發展期[8],并從供給、市場需求、旅游組織、旅游影響、外部環境等角度綜合闡述生態旅游的特征.Weaver等認為需要規劃一個全球性的生態旅游保護地網絡來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當地社區積極變化,維持和提高保護地的生態健康,關鍵主題是通過學術研究和教育,生態健康,社區參與和發展,構建合作關系來使生態旅游的觀念深入人心[9].我國旅游學界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探索生態旅游的概念、發展模式和經營管理等.在生態旅游者特征方面,朱璇指出中國的生態旅游當前仍處在市場培養階段,只有依靠嚴格自律的真正生態旅游者,才能避免生態脆弱地區的環境惡化[10].在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不斷有學者從生態旅游主體、屬性、生態旅游與社區關系等方面發表對生態旅游發展的質疑并提出新的見解,劉德謙曾指出,由于“大眾旅游不利于生態保護,大眾旅游承擔不了生態旅游的責任,生態旅游的消費標準與我國大眾游客的消費水平不合”,因此,在我國尚不具備大面積開展 生 態 旅 游 的 條 件[11].葉 文、薛 熙 明 等 引 用Clark觀點,認為大眾旅游由于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實際上比小規模旅游更能保證資源循環利用和共生措施的實施,替代性旅游也可能不是可持續性的,大眾旅游也并非就是不可持續的,因此只要滿足了生態旅游的衡量標準,某些生態旅游活動也可以歸于大眾或者大規模旅游之列[12].葉文等對比中西方生態旅游發展,提出生態旅游本土化的概念,指出西方生態旅游市場呈現出一元特征,而中國則必須同時考慮市場的消費和培育雙重功能,構造高端和大眾二元結構的市場.大眾生態旅游是現階 段 朝 向 西 方 式 嚴 格 生 態 旅 游 的 一 個 有 益 過渡[13].1.2生態旅游本土化本土化是指將某一事物轉換成符合本地特定要求的過程.生態旅游本土化是在中國社會、經濟、環境和歷史文化背景下的生態旅游發展模式,是一種能夠較好地滿足當前國內多元化市場對生態旅游產品需求,使大眾旅游者能夠獲得自然體驗、接受環境教育、認識和體驗旅游地原生文化、增強其環境保護意識并逐漸成為真正的生態旅游者,同時也能夠為高端生態旅游市場提供高質量的旅游經歷和服務的本土化旅游發展方式.由于我國生態旅游資源富集于中西部經濟欠發達、交通不便、生態環境敏感地區,本土化生態旅游作為重要的替代產業,在升優化區域產業結構,促進社區受益及發展,提高社區居民生活質量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也是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生態補償的重要渠道.文中將以生態旅游資源富集地陜西南部(陜南)為例,辨析陜南生態旅游本土化發展的基礎及可行性,探討陜南生態旅游本土化發展的途徑和策略.

            2實證研究

            2.1陜南生態旅游資源特征陜南面積69950km2,占陜西省土地面積的34.01%,人口占全省的23%,包括漢中、安康和商洛3市31個區(縣),北靠秦嶺,南依巴山,秦巴山地是陜西生態旅游資源最為豐富的單元,國家級、省級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及地質遺跡保護點富集,高質量生態旅游資源區域集中連片[14],陜南擁有豐富的珍稀動植物資源如大熊貓、朱鹮、金絲猴、羚牛、珙桐、紅豆杉、銀杏、水杉等,既是全國最豐富的生物資源庫,又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態敏感地區.陜南較為豐富的礦產資源也集中在這一區域,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矛盾突出.生態旅游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方式,關注自然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創造經濟發展機會,使當地居民受益,加深旅游者對自然環境和生態文化的理解、欣賞和保護,因而可成為陜南經濟社會突破發展的最佳選擇之一.2.2陜南生態旅游市場特征通過考察陜南生態旅游者的收入、年齡、教育背景、產品偏好、市場行為特征、環境保護意識與支付意愿、及其對環境的理解、要求及市場規模等指標,并將其與嚴格意義上的生態旅游者進行對比,可發現兩類生態旅游市場的顯著差異(表略)2.3陜南生態旅游本土化發展可行性陜西南部擁有雄奇壯麗的秦巴山地和漢江流域自然風光,因為受人為干預較少、保存相對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所以具備發展生態旅游的優勢和潛力.但受地理環境、交通以及產業分布等因素制約,陜南經濟社會發展與關中、陜北差距顯著,發展水平相對滯后.為加快陜南的經濟社會發展,陜西省委、省政府在十一五規劃綱要和《關于陜南突破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陜南要充分發揮自然環境優美、生物資源和水資源豐富的優勢,以建設綠色產業基地為重點,突破發展”、“旅游產業是陜南最有條件、最有可能率先突破發展的產業之一”,并進行配套政策扶持.隨著西漢、西康、十天等高速公路相繼開通,川陜、西武等高速公路、農村公路基本建設的加快發展,漢中、安康機場的改遷建工程動工,陜南結構合理、快速便捷的立體交通網格局逐步形成,并實現與關中經濟區、成渝經濟區和武漢經濟區的通暢連接,陜南區位條件和可進入性進一步提升.同時,近年來我國國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家庭收入普遍增長,居民消費理念轉變、消費結構升級,國內旅游消費市場呈穩步增長態勢,為陜南突破發展和生態旅游發展帶來契機,生態旅游本土化具有良好的外部環境、資源優勢、市場條件、潛力和發展前景.

        第3篇:生態旅游的特征范文

        一、生態旅游的概念

        (一)生態旅游的定義:

        “生態旅游”一詞的最早出現可追溯至1965年,自20世紀中葉以來,人類的環境倫理觀開始向旅游領域滲透,隨著旅游產業的大規模發展,其滲透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增大,人們對傳統的大眾旅游形式所帶來的生態環境危機也日益關注,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將環保與旅游作為研究對象的新的旅游方式。但對于“生態旅游”這一新詞語,世上至今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世界旅游組織將之定義為:以生態為基礎理論的旅游,是專項自然旅游的一種形式;生態旅游學會則解釋為:為了解當地環境的文化與自然知識,有目的地到自然區域所做的旅游,這種旅游活動的開展在盡量不改變生態系統完整的同時,創造發展機會,讓自然資源的保護在財政上使當地居民受益;第一屆東亞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域會議認為:生態旅游應為倡導愛護環境,或者提供相應的設施及環境,以便旅游者在不損害生態系統或地域文化的情況下訪問、了解、鑒賞、感受自然及文化地域。

        綜上所述,生態旅游的概念可以這樣歸納:生態旅游是一種在生態學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以自然區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區域為對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觀、野生生物及相關文化特征為旅游目的,以不改變生態系統的有效循環及保護自然和人文生態資源與環境為宗旨,并使當地居民和旅游在經濟上受益為基本原則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為。它包括三重含義:

        1、經歷的質量----提供旅游者高質量的旅游經歷

        即享受自然、認識自然、滿足旅游者的旅游體驗。生態旅游以回歸大自然為基調,于是必須以良好的生態環境為旅游對象物,必須有特定的旅游觀賞,如優美的自然景觀,獨特的人文文化等,以滿足人們享受自然、認識自然的需求。生態旅游不僅能使旅游者返璞歸真,享受大自然,在清新、開闊、潔凈的環境中修養身心,而且能夠了解、研究特定區域內的自然景觀、野生動植物以及相關的文化歷史特征,使旅游者從中獲得高質量的旅游經歷。

        2、資源的質量----保護當地自然、歷史和文化資源

        生態旅游,就是讓游人在良好生態環境中或旅游游覽,或度假休息,或健康療養;同時認識自然,了解生態,豐富知識,進而增強環境意識和生態道德觀念,更自覺地關愛自然,保護環境。可見,生態旅游是一種對環境保護負有責任的旅游方式,它同傳統旅游形式的本質區別在于生態旅游必須具有促進生態保護和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特點。因此,生態旅游又要有目的地提高旅游景區的旅游環境質量,使人們在享受、認識自然的同時,又能達到保護自然的目的,從而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共處。其根本宗旨就是貼近自然、保護自然、維護生態的平衡。生態旅游必須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強調在維護良好環境質量的前提下開展旅游,生態旅游不能把生態消費擺在首位,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因此,必須要保持旅游區域內的環境質量和保持生態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的多樣性,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有序發展,保持好優異的自然環境。

        3、生活的質量---提高當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即通過旅游開發,為旅游區籌集資金,為當地居民創造就業機會,有效發展經濟,能夠使當地居民在生態環境質量不降低的基礎上,在經濟上、財政上獲得益處。

        (二)生態旅游的特點

        1、自然性:指旅游生態環境和文化環境的原始自然性。它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指旅游者所到的旅游區域具有獨特的自然生態風光,人口相對稀少,由于受化影響程度較低,保存著生態環境的相對原始狀態;

        第二,是指在這個區域內具有獨特的歷史和現實的文化,其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保留純自然原始狀態的系統,對于旅游者具有心理文化上的吸引力。因為使旅游者選擇去某地旅游的共同心理特征是了解、觀察、體驗有別于他們本土文化模式的異域文化;

        第三,指在上述兩個內容的基礎上設計的特種旅游項目和線路,要體現特定的旅游生態環境特征相對集中、自然地理條件與人文條件和諧相存的要求,項目和線路能夠使旅游者體驗到過去未曾體驗到的心理感受。

        2、保護性:和傳統的旅游活動相比,現代生態旅游的最大特點就是其保護性。現代生態旅游的保護性體現在旅游業中的方方面面,對于旅游開發規劃者來說,保護性體現在遵循自然生態和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旅游產品開發設計上;對于旅游開發商來說,保護性體現在充分認識旅游資源的經濟價值,將資源的價值納入成本核算,在科學的規劃開發基礎上謀求持續的投資效益;對于管理者而言,保護性體現在資源環境容量范圍內的旅游利用,杜絕短期經濟行為,謀求可持續的三大效益協調發展;對于游客,保護性則體現在環境意識和自身的素質,珍視自然賦予人類的物質及精神價值,保護旅游資源及環境成為一種自覺行為。

        3、參與性:生態旅游的參與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生態旅游可以讓旅游者親自參與自然與文化生態系統之中,在實際體驗中領會生態旅游的奧秘,從而更加熱愛大自然,崇尚高雅文化,這也有利于自然與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同時,通過參與來保證旅游者獲得與眾不同的經歷和充分的旅游體驗;另一方面,生態旅游是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經營者和政府、社團組織及研究人員廣泛參與的一種旅游活動。所以,生態旅游還要求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經營者和政府、組織及研究者廣泛參與旅游決策與管理,從而提高旅游決策和管理的科學性、民主性,有利于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4、高品位與普及性:在生態旅游開展的早期,生態旅游的參與者多為特定族群,一般來說是具有較高的教育背景或文化素養的人。但近些年生態旅游發展的現實卻表現出生態旅游正朝著普及化的方向發展,參加生態旅游的游客已不僅僅只限于有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的上層人士,越來越多的普通工人、職員、學生等都加入到生態旅游的隊伍中。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大眾環境意識的提高,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鮮空氣、修身養性的生態旅游將成為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生態旅游者的隊伍還將不斷地擴大。

        (三)生態旅游資源的分類

        按照生態旅游資源的屬性,可以把生態旅游資源分為自然生態旅游資源系統和人文生態旅游資源系統兩大類型。

        1、自然生態旅游資源系統:主要包括以下四類:

        一是地文生態旅游資源,包括:(1)地質景觀生態旅游資源,如巖石、礦物、古生物化石、火山、地震遺跡等;(2)地貌景觀生態旅游資源,如山岳景觀、巖溶景觀、海岸地貌等。二是水體生態旅游資源,包括河流、湖泊、溫泉、瀑布、海濱等。三是氣候天象生態旅游資源,包括宜人的氣候、天象奇觀等。四是生物生態旅游資源,包括森林生態旅游資源、草原生態旅游資源、古樹名木與奇花異卉、珍稀動物及其棲息地等。

        2、人文生態旅游資源系統:主要包括兩類:

        一是人工自然型生態旅游資源,包括園林生態旅游資源、農業生態旅游資源、森林公園、植物園、動物園(含野生動物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野營地等。二是人造文化型生態旅游資源,包括歷史文化遺產、民族風情、特種紀念館和紀念地等。

        二、生態旅游的發展現狀

        (一)國外生態旅游業的發展現狀

        據有關資料顯示“生態旅游及其產品”的提法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出現的。當時推動這一新生事物發展的先驅主要有美國學者赫克特,世界自然聯盟生態旅游特別顧問墨西哥人塞勃羅斯等。他們意識到傳統的大眾旅游形式對環境的負面沖擊,從環境保護思路出發,提出了“生態旅游”概念。但是,在世界范圍內真正把生態旅游作為一種新型的活動和產品大規模推出的還是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生態旅游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內,范圍不斷擴大,規模也越來越大,其體驗類型也越來越復雜。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統計,1998年發展家旅游收入550億美元,其中生態旅游為120億美元。目前全世界生態旅游年產值為2000億美元,生態旅游作為最新潮的旅游產品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旅游者,全球范圍內生態旅游方興未艾,其中,特別是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日本、西班牙、瑞士等旅游發達國家。同時,在東南亞許多國家都在推行生態旅游計劃,如馬來西亞提出將本國建成東南亞生態旅游的大本營。

        (二)我國生態旅游業的發展現狀

        第4篇:生態旅游的特征范文

        一、生態旅游的概念

        (一)生態旅游的定義:

        “生態旅游”一詞的最早出現可追溯至1965年,自20世紀中葉以來,人類的環境倫理觀開始向旅游領域滲透,隨著旅游產業的大規模發展,其滲透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增大,人們對傳統的大眾旅游形式所帶來的生態環境危機也日益關注,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將環保與旅游作為研究對象的新的旅游方式。但對于“生態旅游”這一新詞語,世上至今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世界旅游組織將之定義為:以生態為基礎理論的旅游,是專項自然旅游的一種形式;生態旅游學會則解釋為:為了解當地環境的文化與自然知識,有目的地到自然區域所做的旅游,這種旅游活動的開展在盡量不改變生態系統完整的同時,創造發展機會,讓自然資源的保護在財政上使當地居民受益;第一屆東亞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域會議認為:生態旅游應為倡導愛護環境,或者提供相應的設施及環境,以便旅游者在不損害生態系統或地域文化的情況下訪問、了解、鑒賞、感受自然及文化地域。

        綜上所述,生態旅游的概念可以這樣歸納:生態旅游是一種在生態學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以自然區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區域為對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觀、野生生物及相關文化特征為旅游目的,以不改變生態系統的有效循環及保護自然和人文生態資源與環境為宗旨,并使當地居民和旅游在經濟上受益為基本原則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為。它包括三重含義:

        1、經歷的質量----提供旅游者高質量的旅游經歷

        即享受自然、認識自然、滿足旅游者的旅游體驗。生態旅游以回歸大自然為基調,于是必須以良好的生態環境為旅游對象物,必須有特定的旅游觀賞,如優美的自然景觀,獨特的人文文化等,以滿足人們享受自然、認識自然的需求。生態旅游不僅能使旅游者返璞歸真,享受大自然,在清新、開闊、潔凈的環境中修養身心,而且能夠了解、研究特定區域內的自然景觀、野生動植物以及相關的文化歷史特征,使旅游者從中獲得高質量的旅游經歷。

        2、資源的質量----保護當地自然、歷史和文化資源

        生態旅游,就是讓游人在良好生態環境中或旅游游覽,或度假休息,或健康療養;同時認識自然,了解生態,豐富知識,進而增強環境意識和生態道德觀念,更自覺地關愛自然,保護環境。可見,生態旅游是一種對環境保護負有責任的旅游方式,它同傳統旅游形式的本質區別在于生態旅游必須具有促進生態保護和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特點。因此,生態旅游又要有目的地提高旅游景區的旅游環境質量,使人們在享受、認識自然的同時,又能達到保護自然的目的,從而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共處。其根本宗旨就是貼近自然、保護自然、維護生態的平衡。生態旅游必須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強調在維護良好環境質量的前提下開展旅游,生態旅游不能把生態消費擺在首位,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因此,必須要保持旅游區域內的環境質量和保持生態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的多樣性,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有序發展,保持好優異的自然環境。

        3、生活的質量---提高當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即通過旅游開發,為旅游區籌集資金,為當地居民創造就業機會,有效發展經濟,能夠使當地居民在生態環境質量不降低的基礎上,在經濟上、財政上獲得益處。

        (二)生態旅游的特點

        1、自然性:指旅游生態環境和文化環境的原始自然性。它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指旅游者所到的旅游區域具有獨特的自然生態風光,人口相對稀少,由于受化影響程度較低,保存著生態環境的相對原始狀態;

        第二,是指在這個區域內具有獨特的歷史和現實的文化,其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保留純自然原始狀態的系統,對于旅游者具有心理文化上的吸引力。因為使旅游者選擇去某地旅游的共同心理特征是了解、觀察、體驗有別于他們本土文化模式的異域文化;

        第三,指在上述兩個內容的基礎上設計的特種旅游項目和線路,要體現特定的旅游生態環境特征相對集中、自然地理條件與人文條件和諧相存的要求,項目和線路能夠使旅游者體驗到過去未曾體驗到的心理感受。

        2、保護性:和傳統的旅游活動相比,現代生態旅游的最大特點就是其保護性。現代生態旅游的保護性體現在旅游業中的方方面面,對于旅游開發規劃者來說,保護性體現在遵循自然生態和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旅游產品開發設計上;對于旅游開發商來說,保護性體現在充分認識旅游資源的經濟價值,將資源的價值納入成本核算,在科學的規劃開發基礎上謀求持續的投資效益;對于管理者而言,保護性體現在資源環境容量范圍內的旅游利用,杜絕短期經濟行為,謀求可持續的三大效益協調發展;對于游客,保護性則體現在環境意識和自身的素質,珍視自然賦予人類的物質及精神價值,保護旅游資源及環境成為一種自覺行為。

        3、參與性:生態旅游的參與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生態旅游可以讓旅游者親自參與自然與文化生態系統之中,在實際體驗中領會生態旅游的奧秘,從而更加熱愛大自然,崇尚高雅文化,這也有利于自然與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同時,通過參與來保證旅游者獲得與眾不同的經歷和充分的旅游體驗;另一方面,生態旅游是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經營者和政府、社團組織及研究人員廣泛參與的一種旅游活動。所以,生態旅游還要求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經營者和政府、組織及研究者廣泛參與旅游決策與管理,從而提高旅游決策和管理的科學性、民主性,有利于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4、高品位與普及性:在生態旅游開展的早期,生態旅游的參與者多為特定族群,一般來說是具有較高的教育背景或文化素養的人。但近些年生態旅游發展的現實卻表現出生態旅游正朝著普及化的方向發展,參加生態旅游的游客已不僅僅只限于有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的上層人士,越來越多的普通工人、職員、學生等都加入到生態旅游的隊伍中。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大眾環境意識的提高,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鮮空氣、修身養性的生態旅游將成為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生態旅游者的隊伍還將不斷地擴大。

        (三)生態旅游資源的分類

        按照生態旅游資源的屬性,可以把生態旅游資源分為自然生態旅游資源系統和人文生態旅游資源系統兩大類型。

        1、自然生態旅游資源系統:主要包括以下四類:

        一是地文生態旅游資源,包括:(1)地質景觀生態旅游資源,如巖石、礦物、古生物化石、火山、地震遺跡等;(2)地貌景觀生態旅游資源,如山岳景觀、巖溶景觀、海岸地貌等。二是水體生態旅游資源,包括河流、湖泊、溫泉、瀑布、海濱等。三是氣候天象生態旅游資源,包括宜人的氣候、天象奇觀等。四是生物生態旅游資源,包括森林生態旅游資源、草原生態旅游資源、古樹名木與奇花異卉、珍稀動物及其棲息地等。

        第5篇:生態旅游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 贛州 森林生態旅游業 發展思路

        在不久的將來,以親近大自然為主題的“生態旅游熱”將在全球興起,并將成為21世紀國際旅游的主流。目前生態旅游已成為我國旅游業中增長最快的一部分,年增長率達30%以上,生態旅游業已經成為當今一個極其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一、贛州森林生態旅游發展現狀

        目前,江西省贛州市已經開展了以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為依托的森林生態旅游活動。截止2004年底,贛州市已建立國家和省級森林公園18處,經營面積9.66萬公頃,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有安遠三百山、寧都翠微峰、大余梅關、崇義陽嶺、上猶五指峰和陡水湖等6處;建立國家和省級自然保護區4個,面積4.82萬公頃,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1處(九連山)。2002和2004年,森林生態旅游收入占全市旅游總收入的30%以上。

        截止到2003年底全市已投入森林公園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6億元,完成基礎設施建設項目100多個,開通區內游覽里程300多公里,建設景區景點1200余個。近幾年來,贛州市森林生態旅游已初步形成了包括廣東、福建、湖南、中國香港特區,以及東南亞游客在內的比較穩定的客源市場,游客人數快速增長。

        二、贛州森林生態旅游存在的主要問題

        贛州森林生態旅游從1990年起步以來,得到迅速發展,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由于起步晚,基礎差,發展相對緩慢,在全國知名度不高。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有的地方對開展森林生態旅游在認識上還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在招商引資中,主要的招商項目基本上集中在消耗資源的工、礦業,而對既能充分利用資源又能保護資源的生態旅游業認識不足,重視不夠,開發建設速度較慢。

        二是資金投入不足,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由于森林生態旅游前期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大,回報周期長,缺乏吸引外資的“短、平、快”優勢,建設資金籌集困難重重,景區、景點、食、住、行等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沒有形成吃、住、行、購物等一條龍服務,難以刺激消費,帶動就業。

        三是宣傳促銷力度不大,客源市場較窄。在森林旅游宣傳促銷上還存在整體意識不強、力度不夠、方法單一等問題。除了安遠三百山、崇義陽嶺等少數旅游區在中央、省有電視、人民日報等有影響的媒體進行過宣傳外,其他森林公園或自然保護區基本上沒有開展過大型宣傳,仍處于“養在深閨人未知”。

        四是紅色旅游、宋城古色旅游、客家文化旅游沒有很好地與綠色生態旅游有機結合。主要表現為紅色旅游、綠色旅游開發開放上各自為政,沒有形成有競爭力的旅游線路,使各地的旅游資源呈散亂狀況,無法形成合力。

        五是資源的挖掘程度不高,旅游產品單一。目前,贛州生態旅游資源的挖掘還是停留在資源的單一觀賞性,缺乏參與性的旅游項目,如漂流、保健、娛樂等項目,沒有體現資源的多功能價值。

        六是森林旅游管理和導游人才缺乏。俗話說,“祖國山河美不美,全靠導游一張嘴”。

        三、關于發展贛州森林生態旅游業的思考

        森林生態旅游是當今世界旅游業發展的熱點,是一項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明顯的朝陽產業。為此,要緊緊抓住機遇,認真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設“三個基地,一個后花園”和贛州市委、市政府“對接長珠閩,建設新贛州”的戰略部署,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把森林生態旅游作為今后贛州產業發展的重點之一。通過調查,提出如下發展思路:

        1.發展定位、開發模式

        (1)旅游地定位。目前贛州市已建立國家和省級森林公園18個,遍及全市16個縣(市、區),而且還有進一步擴大規模的基礎和潛力,這些森林公園大都是在原有的國有林場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通過進一步完善旅游接待設施和景區景點建設,將形成一定的規模效益,容易形成旅游線路。

        (2)旅游市場定位。綜合分析,贛州森林生態旅游市場的定位主要為贛州及周邊城市居民、粵閩發達地區和港澳地區旅游者,其中以青少年和青年學生、有穩定收入的職業者人數最多。

        (3)開發模式定位。贛州森林生態旅游開發應以贛南優良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森林動植物資源為依托,提倡綠色旅游方式,積極開展參與型、保健型等專項特色山地森林生態旅游以及綜合型山地森林生態旅游,堅持“一區一品,區域聯合,有序開發,資源共享”,既要突出每個景區的特色旅游資源,又要利于構建區域旅游景區網絡,共同開發旅游線路和旅游市場。

        2.發展布局

        根據森林旅游資源分布情況和以上的生態旅游發展定位分析,贛州森林生態旅游建設的戰略布局可以設想為“四區三線六重點”。

        “四區”是指根據地域和森林旅游資源特色,劃分為四個各具特色的森林生態旅游區:(1)以章貢區為中心,以城郊森林、休閑度假、避暑娛樂為主要特征,以峰山省級森林公園、通天巖風景區為主體的城郊休閑森林生態旅游區,包括贛州市周邊地區;(2)以大余、崇義、上猶縣為中心,以森林小火車、原始森林、林濤竹海、溫泉瀑布、平湖秀色為主要特征,結合贛南民俗風情,以陡水湖、梅關、陽嶺和五指峰國家森林公園為主體的西部山區森林生態旅游區;(3)以安遠、龍南縣為中心,以探源考察、原始森林、丹霞地貌、綠色果蔬為主要特征,以三百山國家森林公園、九連山自然保護區為主體的南部探源森林生態旅游區,包括信豐、定南、尋烏、全南等縣;(4)以瑞金、寧都為中心,以丹霞地貌、宗教文化、革命勝地為主要特征,結合紅色革命傳統教育,以翠微峰國家森林公園和羅田巖、會昌山省級森林公園,以及漢仙巖、贛江源頭為主體的東部觀光森林生態旅游區,包括興國、于都、會昌、石城等縣。

        “三線”指的是西部山區森林生態旅游線路、南部探源森林生態旅游線路和東部觀光森林生態旅游線路。“西線”可以以豐富的山形地貌和動植物資源為依托,重點開發探險型、科考型、保健型等特色山地旅游項目;“南線”可以以知名的東江源品牌和綠色果品為依托,重點開發參與型、考察型、綠色消費型等生態旅游項目;“東線” 可以以特殊的丹霞地貌和遺址古跡為依托,重點開發游覽型、考察型等旅游觀光項目。

        “六重點”是重點建設發展6處森林生態旅游示范公園。在“四區三線”基礎上分別選擇峰山省級森林公園和陽嶺、陡水湖、梅關、三百山、翠微峰國家森林公園作為贛州森林生態旅游示范公園,給予重點扶持,加快發展,以發揮其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

        3.發展措施

        (1)進一步提高對發展森林生態旅游重要性的認識。各級政府部門要高度重視,抓住機遇,把森林生態旅游真正作為重點發展的一項產業,科學規劃,積極扶持,為森林生態旅游的發展營造寬松的政策環境,使之不斷發展、壯大。

        (2)打造具有強烈吸引力的景觀。景觀設計要突出“精、奇、美、特、新、秀”等特色,體現特色和“亮點”,使其能打動人,愿意花錢到此一游。如崇義陽嶺的空氣負離子含量創吉尼斯紀錄、上堡梯田景觀等,都可以大做文章,打造具有“震憾力”的景觀,使游客流連忘返。

        (3)加大宣傳力度,打造著名生態旅游品牌,形成旅游熱點。生態旅游作為一個新興的旅游形式,應進行廣泛地宣傳,不斷提高知名度,擴大影響力。為此,要借助“紅色”、“客家”和贛江、珠江源頭等品牌,通過多個渠道、多種媒體,包裝宣傳我市的生態旅游,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打造著名的生態旅游品牌,并加強與各地旅游機構和旅行社的合作,形成生態旅游熱點。

        (4)努力提高森林旅游的文化品位。贛州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有許多頗具贛南特色的文化遺產,如贛南客家文化、紅色文化等。在開發設計森林旅游產品時,一定要把生態與文化、民風、民俗有機結合起來,使游客在飽覽異域他鄉的山川名勝的同時,還能滿足了他們對異域他鄉的歷史、風土人情、服飾、飲食文化和表演藝術的欣賞、探求。

        (5)充分運用市場機制發展森林生態旅游業。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不斷優化投資和經營軟環境,加大政策開放和引導力度,通過拍賣、租賃等方式轉讓森林景觀資源的開發、經營權,吸引更多有實力的企業,來投資生態旅游開發,以此來獲得森林公園建設和森林旅游發展所需的大量資金。

        (6)夯實基礎,大力推進生態環境建設。要加速實施綠色通道工程、防護林(長、珠防林)工程、生態公益林建設等重點林業建設工程,加強天然闊葉林保護,建立綠色生態旅游大環境,從而實現生態良性循環,為贛州市森林生態旅游業的發展,提供可靠的基礎保障。

        參考文獻:

        [1]劉良源等編:森林旅游.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第6篇:生態旅游的特征范文

        福州生態旅游的發展依托于福州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本文將生態旅游定義為以自然環境為依托的一種旅游形式,是一種狹義范圍內的探討,因此在探討福州市生態旅游資源過程中,并未將人文類旅游資源納入進來。關于生態旅游的類型,早在1999生態環境旅游年就提出了主要包括觀鳥/野生動物旅游、自行車旅游、漂流旅游、沙漠探險、保護環境、自然生態考察、滑雪旅游、登山探險、香格里拉探秘游、海洋之旅等十大類專項產品共193項;經過多年的發展擴展和完善,我國生態旅游已從原生的自然景觀發展到半人工生態景觀,旅游對象包括原野、冰川、自然保護區、農村田園景觀等,生態旅游形式包括游覽、觀賞、科考、探險、狩獵、垂釣、田園采摘及生態農業主體活動等,呈現出多樣化的格局。結合現有研究文獻,將福州市生態旅游發展所依托的旅游資源類型概括為四類。

        1.森林山岳類生態旅游資源。我國的生態旅游主要依托于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等發展起來,是生態旅游較為原始的一種開發方式。這類旅游資源往往具備多樣性的動植物資源,負氧離子含量高,自然環境優美,有利于陶冶情操,寄情山水,適宜于開展休憩、療養、科考、觀光、露營和戶外素質拓展等活動。福州市山岳森林類生態旅游資源情況見表1。

        2.海濱濕地類生態旅游資源。福州地處我國東南沿海,閩江和烏龍江穿城而過,與臺灣島隔海相望,是我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岸港口城市之一。全市海域面積11.09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137公里,占福建省的1/3,沿海多天然良港,像福清灣、羅源灣、興化灣等;砂質海灘長達560公里,如長樂下沙海灘、平潭龍王頭海灘等都有優質沙灘;福州東南的海壇島是福建省第一大島,島嶼風光獨具特色;另外,海洋生物種類繁多,僅魚類就達到500多種。福州市優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其優質的海濱沙灘、優美的島嶼風光和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福州市閩江口濕地自然保護區是福州市濕地生態旅游資源極具代表性的資源,是目前福建全省最大濕地,也是亞太地區候鳥遷徒途中重要的一處落腳站,具有紅樹林、濱海鹽沼、濱海沙生植被3個主要植被類型,擁有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54種,比如中華白海豚、中華鱘等,而且每年都有上千萬只的越冬候鳥飛臨此地棲息,是一處集濕地保護恢復、科研監測、宣傳教育、濕地觀光、休閑度假等為一體的多功能濱海濕地公園。

        3.溫泉地熱類生態旅游資源。溫泉是一種由地下自然涌出的泉水,其水溫高于環境年平均溫5℃,或華氏10℉以上,大多數溫泉中都含有豐富的化學物質,比如碳酸鈣、硫磺、鈣、鉀、氡、鈉等,泡溫泉不僅可使肌肉、關節松弛,消除疲勞,還可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加速人體新陳代謝,具有良好的養生保健功效。憑借著有利的盆地地形及豐富的降水量,福州市溫泉資源具備了儲量豐富、水溫高、水質好、易開采等特點,成為了福州十大旅游名片之一。據有關部門調查,福州溫泉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在市區以及永泰、閩候、閩清、連江等周邊縣市,共有20多個溫泉點40多個泉眼,無論是在城區享受SPA式溫泉,還是到周邊青山綠水環抱的溫泉景區泡溫泉,都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來。據統計,2013年福州市溫泉旅游景區全年累計接待游客146.81萬人次,同比增長16.2%;其中增速最快的是龍泉山莊、源脈溫泉、赤壁溫泉,分別為118.6%、47.8%、19.7%,占溫泉景區接待量的51.1%。現將福州市溫泉生態旅游資源統計如下(見表2),必須說明的是,福州市區的溫泉因開發充分、城市景觀居多且商業化氛圍濃厚,在資源統計時僅選取了幾家,并未全部納入。

        4.休閑農業類生態旅游資源。休閑農業生態旅游是近年來較受歡迎的生態旅游的新形式,其充分利用生態農業資源,以農村獨特的田園風光、農事勞作及農村特有的風土人情為內容,便于旅游者認識、了解、享受和保護農業生態資源,開展觀光、勞作、民俗體驗等旅游活動,具有極強的參與性和互動性,不僅能普及自然農業知識,還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福州市休閑農業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最初以游客借宿農家的休閑形式為主,一些農戶創辦農民餐館,提供吃農家菜、住農家屋等簡單服務。20世紀9O年代開始出現有一定規模的休閑農業,比如永泰大樟溪的千江月休閑農場等。截至2014年6月,福州市共有各類休閑農場143家,包括農、林、牧、漁、茶、園藝等多個項目,其中,3家全國休閑農業示范點,6家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15家市級休閑農業示范點,還有一個全國休閑農業示范縣———閩侯縣,福州市休閑農業生態旅游資源(市級及以上)一覽表見表3。福州休閑農業生態旅游活動涉及到農業觀光、農事體驗、生態休閑、溫泉理療保健、民俗文化、娛樂健身和科普教育等各方面,年游客近800萬人次,年營業收入16億元。

        二、福州市生態旅游資源的特征分析

        在對福州生態旅游資源的分類統計過程中,福州生態旅游發展的特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生態旅游資源種類多樣,景觀齊全。福州市生態旅游資源的類型涵蓋了森林山岳類、海濱濕地類、溫泉地熱類、休閑農業類等多種類的旅游形式,另外,福州瀕臨東海,閩江口、羅源灣及海壇島的濱海海洋類資源也獨具特色。地貌類型多樣,動植物種類繁多,其中不乏珍稀動植物品種,濕地、溫泉、河湖、外海景觀豐富,各類景觀之間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為觀光、科教、度假、體驗等多種生態旅游活動提供了良好的資源基礎。

        2.資源品質較高,但知名度低。在四類生態旅游資源中,森林覆蓋率高居全國第一、空氣質量位居全國前列,森林類生態旅游資源品質居全國前列,閩江口濕地公園憑借著優越的自然環境、豐富多樣的生物種類、眾多的稀有物種以及候鳥遷徙、珍稀瀕危鳥種的棲息地等多項要素在2013年“美麗中國•濕地行”活動中被評為“中國十大最美濕地”;而福州溫泉品質居于全國前列,休閑農業依托了良好的自然及原始生態環境。四類生態旅游資源的品質極高,但是,由于開發不足和宣傳不力等因素的影響,福州的諸多生態旅游資源知名度卻很低,品牌效應缺失,在全國的影響力不足。

        3.大多分布于郊區及周邊縣域,空間分布具有一定規律性。經過上文對福州生態旅游資源的分類調查可知,福州生態旅游資源的空間分布特征為:集中分布在福州城區以外的各個縣域;市區范圍內生態旅游資源較少,且分布地點多位于市區及郊區的城鄉結合區域。這一特征是由福州的地理環境所決定的。福州地貌屬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嶺所環抱,境內地勢自西向東傾斜,北部和西部為山地;南部為福州盆地的大部分;東部丘陵平原相間。這種地理環境使得福州市生態旅游資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西部北部和南部縣域地勢較高,自然景觀優美,環境宜人,因此森林類生態旅游資源和休閑農業類生態旅游資源豐富;市區及周邊相鄰的連江、閩侯位于福州盆地,其溫泉地熱資源豐富;而東部閩江入海口則因地勢較低且與東海相連,成為了優質的海濱與濕地資源區。

        4.生態保護觀念不足,生態旅游形象不鮮明。福州市的生態旅游的游客多選擇中短途游,以福州市區居民為主,其次是周邊浙江、廣東、江西等省市的游客;客源結構以散客為主,生態旅游所涉及到的地區大多是市區周邊的原始鄉村和景觀優美的自然地區,使得福州市的生態旅游更加傾向于鄉村旅游和鄉村生態旅游,客源市場對生態旅游的認知也多為鄉村旅游和鄉村體驗游,因此,福州市的生態旅游形象模糊,定位不準確,從而帶來旅游過程中重體驗而輕保護、重旅游而輕生態的現象。

        三、結語

        第7篇:生態旅游的特征范文

        1環珠峰地區生態旅游發展條件

        1.1自然資源條件

        文章研究對象為環珠峰地區,其地理位置以珠穆朗瑪峰為核心,通過G318、G219交通線路為貫穿,覆蓋江孜、亞東、桑珠孜等數十余個縣區,覆蓋面積約為2500公里。該區域地理位置包含數量眾多的頂級旅游資源,市場吸引力極強,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區域內生態環境逐漸變得脆弱,亟須進行生態修復和保護。區域地理地勢環境南北走高、地理環境多元化,自然景觀豐富,誕生了珠穆朗瑪峰等獨特的自然景觀資源。同時,在地殼板塊的不斷運動下,該地區地熱資源豐富,當地約有三個地熱資源帶上述資源共同形成了獨特的高原地熱景觀資源。同時,該區域河流資源豐富,河流資源的源頭一般為冰川融水與地下水補給,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河流水系,是中國高原湖泊資源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此外,該地區植被資源分布廣泛,諸多植被分布以高原草原與荒漠植被分布為主,珍稀植物眾多,豐富多元的生態環境資源是環珠峰地區發展生態旅游的重要保障。

        1.2生態政策保障

        旅游產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生態文明、鄉村振興等政策成為國家戰略,環珠峰區域生態文明建設進程現已逐步邁向現代化。第七次發展研究會議要求高原地區要立足長遠發展成為國際生態文明旅游高地。諸如此類政策的實施,使環珠峰生態旅游逐漸迎來了新的發展時期。

        2生態旅游發展的一般模式

        中國首個生態旅游產業博覽會于1995年在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舉辦,會議中首次對中國旅游市場發展過程中有關生態旅游方向進行闡述。1999年,中國旅游局提出“99生態環境游”的生態旅游發展目標。2009年,中國迎來了生態旅游年,生態旅游產業逐步成熟。與此同時,國內學界從不同視角展開對生態旅游發展理念的研究。如鄭群明等對生態文明的特征、模式與路徑進行了探索性研究,楊桂華、王躍華等人立足旅游開發思路、資源開發成本、資源開發流程等不同視角闡述了生態旅游產業的綜合開發模式。牛亞菲提出生態旅游產業戰略定位的差異性會產生不同的資源保護性開發思路,一般而言資源保護性開發可通過社區參與、環境教育、生態補償等途徑進行,如表1所示。模式;農戶間協作模式;農莊自主參與模式。而立足生態旅游產業不同發展節點分析,生態旅游可分為獨立式發展、引導式發展及開發式發展等不同模式。

        3環珠峰地區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模式的選擇

        依托上文中對生態旅游發展模式特點,參考環珠峰地區實際自然資源概況進行分析,文章總結出滿足環珠峰地區實際需求的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思路。

        3.1環珠峰地區生態旅游綜合開發模式

        現階段旅游產業市場競爭形勢嚴峻,環珠峰地區旅游產業知名程度高,對游客市場吸引力強,但該地區旅游發展經驗欠缺,地理位置較為偏僻;同時,該地區社會經濟結構還不完善,生態環境脆弱,生態環保工作難度大。為了加快生態旅游經濟發展,促進社會經濟與生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環珠峰地區生態旅游開發要嚴格按照生態發展戰略,加大對旅游資源保護力度;對于該地區生態旅游產業的設計實施、運作管理過程中,相關部門應主動開展環境動態監測工作,進一步提升環珠峰地區生態旅游產業監管水平,設計適宜的生態旅游綜合開發方案。其次,發揮新媒體平臺對信息傳播的便利性,積極向民眾宣傳高原生態文明的必要性,立足“合理旅游資源開發,優化旅游項目建設,加強資源存量優化”發展思路,利用現代化生態管理工具,對產業規劃進行現代化科學管理,使生態環保舉措精準落實。

        3.2環珠峰地區生態旅游發展的多目標模式

        與傳統旅游相比,生態旅游最大特征在于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性和社區經濟的受益性。但環珠峰地區存在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環保經費支出緊張等問題。在相關部門的領導下,當地生態旅游產業可以積極建設具有當地特色的生態補償機制,構建生態環境教育體系,設立環境脆弱專項保護資金等舉措應對環保經費短缺的問題。生態環境教育舉措不僅能夠樹立生態旅游相關利益者的環保意識,促進環保舉措的積極落實,還能有助于深入開發生態旅游市場,促進環珠峰地區生態旅游產品的可持續發展,確保生態旅游客源的穩定提高。環珠峰地區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不能僅僅局限于社區參與、生態補償或環境教育等單一目標模式,要樹立多種舉措并存的系統化目標發展模式。

        3.3環珠峰地區生態旅游經營主體模式

        立足環珠峰地區自然資源結構與生態旅游目標分析,該地區的生態旅游發展思路適宜遵循“政府主導、企業、社區投入、旅游協會參與”的綜合性運作模式,政府部門積極發揮產業引導作用,企業作為產業主體與當地農牧民等社區群體一道參與到產業的運作管理中去,當地旅游協會等組織起到指導參與的作用。此舉不僅能夠發揮出不同參與主體在旅游產業之間的影響優勢,規避了該地區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資金短缺、技術落后、管理經驗匱乏等困境,實現產業利益最大化,還帶動當地區域經濟的發展,有效保護了生態環境與藏區文化價值,強化當地居民的榮譽感與幸福感,提高環保意識,使生態旅游產業得以可持續發展。

        3.4環珠峰地區生態旅游發展的階段模式

        自發和自主式生態旅游發展思路所強調的生態主體不鮮明,供需關系不明確,在短周期內旅游產業或許會帶來一定的發展,但終究難以滿足旅游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引發資源過度開發,甚至是破壞生態環境的局面。所以環珠峰地區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應立足長遠利益,實現產業跨越式發展。在戰略規劃設計預先挑選發展潛力較強的景區資源,立足長遠進行開發。發揮政府對產業引導作用,積極抓住產業發展機遇,科學規劃、打造主題、規模設計、發掘特色,實現生態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防止旅游發展進入產業模式落后、環保資金不足等矛盾,規避環珠峰地區生態資源低水平開發亂象,提高當地生態旅游資源環保成效。

        4環珠峰地區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模式的實施策略

        4.1科學規劃,建設和諧高效的環珠峰生態旅游地系統

        環珠峰地區生態旅游產業的開發要設計科學的生態旅游戰略規劃,遵循生態學、旅游學、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指導規律,對環珠峰地區旅游資源、環境總量、旅游市場結構進行科學調研和綜合評價。首先是設計規劃富有當地特色的生態旅游景觀、構建生態旅游基礎設施和相關活動。構建環珠峰地區生態旅游產業項目應充分考慮社區行為與旅游活動的融合,構建各方因素和諧發展的生態旅游體系。其次是合理調配生態旅游產業利益相關者的關系需求,促使環珠峰地區旅游消費者、社區居民、投資企業及協會組織均能憑借生態旅游產業實現價值累積,形成產業良性循環,以期實現各方主體和諧共處、產業發展高效的現代化生態旅游產業體系。

        4.2因地制宜,發展有地方特色的環珠峰生態旅游

        中國地域幅員遼闊,自然生態環境層次結構多元化,環珠峰地區具有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和文化特色,其社會經濟與自然環境條件優越,受此影響生態旅游發展因素差異性較強,產業發展模式也獨具特色。環珠峰地區生態旅游產業戰略規劃應當順應當地市場需求,當地區域旅游規劃要遵循不同環境特點,選擇適合當地旅游產業發展的思路模式。如將生態文化融入環珠峰地區旅游產業鏈,吃、住、游、購、娛等旅游要素產業環節體現獨特的環珠峰生態文化。

        4.3突出特色,打造環珠峰生態旅游精品

        環珠峰地區受到資金短缺、技術落后、管理經驗匱乏的約束,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逐漸進入瓶頸期,急需外部力量的推進。但是在短期經濟利益的趨勢下,外部投資行為可能會引發生態環境破壞、景區資源嚴重商業化、同質化等問題,缺乏特色的旅游產業資源將不利于可持續發展。所以環珠峰地區生態旅游發展應合理調整好“內部資源”與“外部力量”之間的關系,發揮生態、經濟、社會三大因素價值最大化。當地旅游資源的開發的出發點應立足產業資源特色與產業發展機遇,積極迎合市場需求,科學設定旅游產品開發方向與產品市場定位。旅游開發過程要確保生態資源的生態性與真實性,對于旅游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應與自然資源環境互補協調,凸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氛圍,打造獨特的藏民族民俗品牌,提升旅游產品競爭優勢。對于生態旅游產品的設計開發過程,應堅持以生態環境為總基調,首先確保生態環境資源不被破壞;其次打造地方特色,規避外來文化、商業文化、庸俗文化及城鎮建設文化對藏族民俗自然文化的沖擊,合理建設生態化配套設施,打造環珠峰生態旅游精品品牌。

        4.4注重社區參與,保持環珠峰生態旅游發展的持續動力

        環珠峰地區社區居民、民族團體是中華民族重要的一員,也是藏族文化的開拓者與傳承者,更是生態旅游產業積極發展的推動者,所以社區參與將是生態旅游發展的重要途徑,社區主體的參與推動是實現生態旅游產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綜上所述環珠峰地區的生態旅游發展要構建政府部門主導,企業及社區合作參與的發展模式,提高社區居民參與生態旅游發展的積極性,確保每一位社區居民都能為產業發展獻計獻策、推動產業項目建設、加大教育培訓力度、強化自然資源保護。提高當地居民參與生態旅游發展,維護生態環境和諧的積極性,為當地生態旅游發展提供活力。

        4.5加強監測管理,保護生態旅游發展的重要基礎

        生態環境是生態旅游發展的重要組成因素,也是環珠峰地區發展生態旅游產業的優勢因素。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過程要立足生態資源保護的目的,積極順應旅游市場環境需求,不斷降低產業發展為當地生態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在產業發展以前,要立足生態旅游環境資源對景區生態進行分析評價,掌握各生態組成單位的敏感問題及人類活動所產生的影響;在產業運作管理過程中,要重視對生態旅游項目的環境監管工作,努力構建生態環境動態監控體系,在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區域設立監測點,采取跟蹤監測反饋的方式對旅游開發行為進行規范,以期實現生態環境產業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蔡鳳琳,王詩理.環境可持續與旅游競爭力的升———新西蘭的旅游發展經驗與啟示[J].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05).

        [2]李慶雷,廖春花,王凌黎.旅游循環經濟:西部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J].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03).

        [3]吳楚材,吳章文,鄭群明,等.生態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學刊,2007,22(1).

        [4]鄭群明,王留成,游小艷.生態文明旅游:特征、模式與路徑[J].四川旅游學院學報,2017,(02).

        [5]楊桂華,王躍華.生態旅游保護性開發新思路[J].經濟地理,2000,20(1).

        [6]牛亞菲.生態旅游與生態旅游規劃[R].生態旅游規劃與管理研討會會議材料,1999.

        [7]張波.旅游目的地“社區參與”的三種典型模式比較研究[J].旅游學刊,2006,21(7).

        [8]鄭群明,鐘林生.參與式鄉村旅游開發模式探討[J].旅游學刊,2004,(19).

        第8篇:生態旅游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旅游產業;生態化模式;建設管理

        1、旅游產業生態化的基礎

        1.1旅游資源

        旅游資源是旅游活動最基本的要素,沒有旅游資源,就沒有旅游的可能。旅游資源的區域差異與旅游產品質量掛鉤,而這些差異不能用于技術、技術的改進。相對而言,人文旅游資源具有可塑性,和自然資源是大自然的寶貴財富,開發旅游資源,尤其是自然旅游資源的開發,更應注重保護自然、維護生態平衡。因此,旅游資源的差異和質量直接影響著旅游業的生態化進程,而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銷售市場的發展程度則取決于生態旅游業的l展程度。

        1.2旅游產品

        旅游業由于生產某些旅游產品或相關勞務,生產部門涉及很多。有14個行業直接受旅游活動影響,而行業間接影響有54個,行業影響共有20個。旅游業的特點與制造業不同的是,沒有標準化的生產,沒有生產線的規則,再加上區域旅游資源的差異,所以在賽道上旅游業的發展也不同。因此,旅游產業生態模式的構建與探索應立足于旅游業的特點和各區域的情況。

        1.3旅游產品

        旅游產品是無形的,經驗,同時在旅游體驗的游客特征的生產和消費,產品是否符合生態的要求,不能直接在旅游活動過程中,使旅游產品的生態質量不能通過實地測量和計算測試。因此,有必要找到一個可行的生態標準來規范旅游產品。而旅游產品生態標準的具體指標需要有較高可信度的領導機構--政府指定和實施。由政府牽頭,制定政策、標準、引進資金、產品營銷,對旅游企業及相關生產部門進行有效引導,從而促進生態旅游產品標準逐步實現。

        2、旅游產業生態化模式建設與管理

        2.1旅游供給生態化

        旅游企業是旅游產品和服務的主體,是一個重要的出發點的微觀基礎和旅游產業的生態化發展,從不同層次對生態旅游供給的重點,在微觀層面上,設計,旅游企業應注重生態制造、營銷和供應的旅游產品,建立旅游企業的產品和服務的全過程供應的生態意義;在中觀層面,觀念的指導下,在循環不同的旅游企業,集中在一個完整的旅游產業鏈的形成,小周期的企業之間能源資源高效利用的形成;在宏觀O級,注重行業內不同行業之間的回收體系建設,形成大流通產業板塊之間。同時,在旅游企業的旅游產品的供給應該重視和應用清潔生產技術的發展,低碳技術、環境友好技術的綠色設計與制造技術,加強在技術創新管理在旅游業中的高科技手段的應用水平,繼續推進能源和資源的消耗減少,減少繼續推進旅游企業對環境的直接和間接的不利影響,并提供技術支持,為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的支持。此外,旅游企業應在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自愿的環境保護機制,注重與生態管理理念的實施,促進旅游產業集群生態化發展,注重旅游營銷的改革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生態營銷。實施旅游企業通過生態、綠色、循環、低碳理念,提供環保的旅游產品,以減少能源的使用和減少污染物排放的目標,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供應的目標,促進生態旅游業的根本。

        2.2旅游需求生態化

        旅游需求生態是產業生態發展的直接驅動力。關鍵在于生態理念的實施與實踐,如生態旅游、綠色旅游和低碳旅游。很多學術界的專家學者把生態旅游發展的需要提出的路徑和方法,不僅從改變只以人類為中心的傳統價值觀,建立一個健康旅游、低碳旅游、綠色旅游消費觀念,建立“自然人與自然的和諧”的價值觀和行為看來,意識和理念可以發揮最大的作用,是一種強度影響旅游者消費行為的根源;并創建生態旅游消費環境,促進生態旅游消費意識和觀念逐漸引導游客落地生根,消費習慣的改變,旅游消費的重建,從每性的自我調節功能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旅游循環系統環境,提倡以人為本,使真正實現旅游生態消費理念。雖然低碳旅游認知和行為差異的不同群體,生態旅游需求尚未受到旅游者的重視,又進一步促進了認識和實踐的生態旅游的需求,仍有巨大的潛力,有必要通過各種促進潛在的形式促進生態旅游業的發展核心力量的釋放措施。

        2.3政府指導與監管

        在旅游產業的生態化發展過程中,政府部門和相關組織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應積極發揮政府部門的作用和相關組織在引導過程中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監管。政府部門和相關組織需要創建旅游產業生態,發展良好的制度環境,通過改革,創新體制機制,繼續推進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的潛力,釋放制度紅利;制定和實施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的標準,約束,法律和法規,促進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的標準化;采用激勵政策和引導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的措施,獎勵行為符合生態旅游產業的生產;同時使游客低碳、綠色、生態旅游促進消費和宣傳,促進公共低碳,綠色,生態旅游消費的實施,促進旅游業生態的發展。

        結論

        進一步推動旅游業環境友好型產業建設,適應新常態,促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是當前中國旅游產業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在這一背景下,實施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是可行的戰略選擇,其不僅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而且生態化是新形勢下旅游產業發展的新要求,不僅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而且外部生態環境的制約要求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同時,產業生態化是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效益提升的內在需要。

        【參考文獻】:

        [1]鐘永德,石晟屹,李世宏,等.中國旅游業碳排放計量框架構建與實證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4(1):78-86.

        [2]王淑新,何元慶,王學定.中國旅游經濟的區域發展特征及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1(4):89-96.

        第9篇:生態旅游的特征范文

        【關鍵詞】旅游展演 民俗生態旅游 文化保護

        一、旅游展演

        “旅游展演”借鑒“藝術表演”和“舞臺真實”的理論與方法去研究旅游目的地、旅游產品、旅游者與當地居民等。旅游地文化的展演實際上是對社會態度和社會協商的展示,圍繞這些展演的各種話語展示了人們對于認同、政治和社會的態度。所以,從旅游展演的視角重新審視民俗文化生態旅游中的文化保護與傳承顯得尤為重要。

        二、民俗生態旅游

        1.民俗的概念。高丙中在《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一書中認為:民俗是具有普遍模式化的生活文化和文化生活。陶立蟠在《民俗學概論》中認為:民俗是一種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是一種相沿成習的東西,簡言之,就是民間風俗。我們可以認為:“民俗是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一定的群體為適用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而逐漸形成的,并以民族的群體為載體的,以群體的心理結構為依據的,表現在廣泛而富情趣的社會生產與生活領域的一種程式化的行為模式和生活慣制,是一種集體性的文化積淀,是人類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一個最基本的組成部分。”

        2.民俗生態旅游的概念。由民俗的概念可以知道,民俗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文化是人類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旅游是“人們通過旅游或在旅游過程中了解和獲取知識的活動”。而民俗旅游從性質上說就是文化旅游的一種。

        三、天龍屯堡古鎮開發民俗文化生態旅游的條件分析

        1.天龍屯堡古鎮簡介。貴州省平壩縣天龍屯堡古鎮,具有600多年歷史,全鎮現有1250戶,4080口人。自元朝起這里就成為順元古驛道上的重要驛站,也是明朝朱元璋“調北征南”、“屯田戍邊”時建設的屯堡村落之一。這些屯堡人多來自江蘇南京、浙江、江西、安徽一帶,他們來到貴州后,數百年來,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所形成的獨特心境,使其在生活方式、語言服飾、文化愛好、祭祀禮儀等方面,至今仍頑強地固守著大明王朝的祖制和自己突出的個性,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貴州屯堡文化。這種屯堡文化是貴州不可多得的理想的民俗旅游資源,先后被評為“聯合國鄉村旅游觀察點”、“全國農村旅游示范點”、“中國鄉村旅游示范點”、“中國十大古村”。

        2.天龍屯堡古鎮的文化特征。“明代古風,江淮余韻”8個字是天龍屯堡演繹的文化的高度概括,具體表現在:語言、建筑、服飾、娛樂(地戲)、飲食習俗等幾個方面。

        語言:屯堡人的語言經過六百年變遷而未被貴州本土方言同化,至今仍保存著自己的江淮母語特征,發音中翹舌音和兒化音很明顯,日常口語對話中大量使用諺語、歇后語和言旨話,顯得生動活潑、幽默有趣。

        建筑:屯堡村寨的房屋多為石木結構并沿襲了江南三合院、四合院式樣,以石頭營造的防御式民居構成了當地特有的地方民居風格。

        服飾:屯堡婦女獨特的裝束沿襲了明清江南漢族服飾的特征,堅持古樸俊俏的“鳳陽漢裝”,長衣大袖、系青絲腰帶、穿鞋尖翹起的單鉤風頭繡花鞋,拔“苦發”,挽圓髻,別銀釵玉簪,完整地保存了江淮古風。

        地戲:是屯堡文化中最具魅力的民俗奇觀,它與屯堡人亦兵亦農的生活緊密相連,是屯堡人情感的張揚與寄托。被譽為“戲劇活化石”的地戲的面具,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飲食:屯堡人創造了自己的特色食品,如雞辣子、臘肉血豆腐、油炸山藥塊和松糕、棗子糖等。

        四、旅游展演視角下的天龍屯堡民俗文化生態旅游

        1.民俗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保持。貴州政府把旅游業作為支柱產業,為發展經濟而不遺余力挖掘傳統文化,由此恢復了許多中斷或消失的民俗文化。民俗生態旅游的開發可以作為激活民間傳統文化的“偶然的因素”,許多被遺忘的、消失了的傳統習俗在旅游開發的過程中得以再生。

        2.民族認同感得以凸顯和加強。民俗生態旅游的開發給予社區居民更多的機會接觸“他者”,通過與“他者”的對比和向“他者”展演自身的文化,認知了自我文化的價值,對民族文化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強化了民族的自我認同意識,增加了相互間的親和力和凝聚力,社區文化由“自在”狀態轉為“自覺”狀態。正月的天龍屯堡,有很多古老的習俗,其歷史淵源可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間,值得世人的關注。

        3.催生文化和資源保護意識。文化和資源保護,離不開社區居民。在民俗文化生態旅游開發地區中的居民,對自身的文化有了自覺意識。他們對于那些原本在自己看來平淡無奇的景致,開始學習用旅游者的眼光來看待,逐漸意識到景觀保持對自身長遠發展的重要性。

        4.民族傳統文化生存空間得以拓展。很多人擔心雖然通過具體的規劃和良好的管理,民俗生態旅游可以促進對古老文化的保護,但往往會使當地的生活方式逐漸退化,變成了一種商業化的、廉價的、簡單的自我模擬。但是,從旅游展演的角度來說,文化傳統有著強大生命力,并不會輕易消失。無論人類如何選擇生活方式,世界如何快速發生變化,傳統將一直伴隨人類世代延續。而且,人們為應對旅游的沖擊,會對自己的傳統文化進行重構和解析,從而形成一些新的傳統,拓展了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間。在民俗文化生態旅游中,應充分尊重社區的自我選擇,相信社區有能力保護自身文化。

        四、總結

        “旅游展演”視角下的民俗生態旅游并未使原生文化的真實性喪失。在旅游業的開發中, 形形的文化被搬上了舞臺。但我們注意到, 這些文化的基本形式并沒有變。最關鍵的是當地人對自己文化的民族情懷和所產生的民族凝聚力沒有變。反而通過展演的形式, 許多文化產品得到了創新和發展, 出現了民族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但我們也不能忽視其可能出現的負面效應,應從多方面來看待“旅游展演”和民俗生態旅游的問題。總之, 要積極地看待旅游展演視角下的民俗生態旅游問題, 把它看作是動態的, 而不是靜態的。這樣, 我們就可以開發出既有傳統文化內涵、又有現代特征的、能滿足現代游客需求的旅游產品, 同時, 還可以使我們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等問題做出新的思考。這對旅游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和文化本身的保護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楊利慧,安德明.理查德?鮑曼及其表演理論――美國民俗學者系列訪談之一.民俗研究,2003,1.

        [2]高丙中.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陶立瑜.民俗學概論.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6,6.

        [4]巴兆祥.中國民俗旅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4.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久久精品男人资源 | 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五月天 | 中文制服丝袜中出 | 亚洲一级一区二区三 |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 | 午夜中文乱码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