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水環境實驗室建設標準范文

        水環境實驗室建設標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水環境實驗室建設標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水環境實驗室建設標準

        第1篇:水環境實驗室建設標準范文

        摘要 當前,我國環境管理正處在從以污染控制為導向向以環境質量改善為導向的戰略轉型期,環境基準是進行環境質量管理以及風險防范管理的重要基礎。通過分析環境基準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及我國當前基準研究工作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推進環境基準研究工作應統籌規劃、加強能力建設、建立成果共享平臺、開展國際基準跟蹤研究等建議。

        關鍵詞 環境基準;環境管理;環境標準

        當前,我國環境管理正處在從以污染控制為導向向以環境質量改善為導向的戰略轉型期,其目標是實現環境風險管控與防范的跨越式發展。環境基準對科學保護環境、維護生態與人體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是進行環境質量管理以及風險防控管理的重要基礎。2015年1月1日起實施的《環境保護法》第十五條明確提出“國家鼓勵開展環境基準研究”,首次從法律層面上明確了我國環境基準研究T作的地位與要求,做好我國的環境基準研究工作,還面臨不少問題與挑戰,亟待提高認識,建立研究方法與技術體系,采取有效對策。

        環境基準研究的戰略地位

        環境基準是環境污染物對環境介質中的人、生物或生態系統等保護對象不產生不良或有害影響的最大限值。它是國家進行環境管理、制定環境管理政策和法律的科學基礎,也是進行環境質量評價和環境風險管理的重要技術支撐,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環境科學技術水平。

        環境基準是制定環境質量標準的重要依據與基礎

        改善環境質量是環境保護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保護人體健康和維護生態安全的基本要求,但環境質量需要用環境標準衡量。環境質量標準是環境質量的量化指標,是衡量環境是否受到污染的標尺,還是管理部門確定環境保護工作目標的基本依據。憑何制訂環境質量標準?依據就是環境基準?;鶞适侵贫ōh境質量標準的科學基礎,以劑量一效應關系客觀地給出了“最大無害劑量”,明確環境質量標準的“底線”。環境質量標準則是在“底線”以上附加了社會發展程度、經濟和技術承受能力等主觀因素后確定的環境保護工作目標。

        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表明,加強環境基準研究至關重要

        眾多發達國家已將構建國家環境基準體系作為環境安全的優先發展戰略。環境基準需要多方實驗,是耗資大、費時長的基礎性研究,每個環境基準資料的獲得需要較長時間做大量而細致的科學研究工作,其成果是一個國家科研實力的體現。北美、歐洲等發達國家,以及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UNEP)等國際組織開展了大量的環境基準研究,不斷出版一些具有廣泛影響的基準資料和文件。世界衛生組織于1984年和1985年相繼了第一版《飲用水水質指南》。1993-1994年又了修訂版《飲用水水質指南》。目前最新的水質基準是2008年的《飲用水水質準則:卷一》(第三版)。還于2005年了《全球空氣質量指南》。美國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投入巨資開展了系統的環境基準研究。在水質基準方面,美國環境保護局自1968年《綠皮書》后,相繼對基準進行多次修訂和補充完善,了《藍皮書》《紅皮書》《金皮書》,1999年、2002年、2004年、2006年、2009年及2012年等一系列水質基準?,F行最新的為2012年并實施的《國家推薦水質基準》。在土壤環境基準方面,美國環境保護局1996年《土壤篩選導則:用戶指引》和《土壤篩選導則:技術背景文件》,2003年了《生態土壤篩選值制定導則》。在大氣環境質量基準方面,美國的大氣質量基準以顆粒物為主,了《顆粒物空氣質量基準文件》??傮w上,美國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環境基準體系,奠定了在國際環境保護領域中的領先地位。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也相繼開展了環境基準研究,構建了各國自己的環境基準體系。

        我國環境基準研究工作的現狀

        2005年,國務院明確提出“科學確定基準”的要求,隨后中科院、相關高校以及環保系統的重點科研單位在環境基準領域開展了一些基礎研究工作。如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南開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等,均開展了大量環境基準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水環境基準研究方面,我國已設立多個項目,開展基于我國區域特征和國情的水環境基準研究,如環保公益專項“我國環境基準技術框架與典型案例預研究”、國家重大水專項中的“流域水環境質量基準與標準體系研究”、“973”項目“湖泊水環境質量演變與水環境基準研究”等,并且于2011年經科技部批準,在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建立了我國環境基準與風險評估國家重點實驗室。目前已經產出了一些成果,如相關研究者在總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我國環境基準體系中長期路線圖,還有研究者提出了保護人體健康基準的理論與方法學。這些成果對于水質基準研究工作具有方向性和綱領性指導作用。

        在大氣環境基準研究方面,我國至今未環境空氣污染物基準文件;環境流行病學方面開展了關于大氣污染物對公眾健康影響的研究,包括空氣污染對死亡率、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率等方面的影響。在國家環保公益專項中已經設置了“基于健康風險評價環境空氣鉛質量標準限值制定方法研究”“我國大氣顆粒物環境基準預研究”“我國大氣污染健康影響前瞻性隊列調查的關鍵技術、方法與應用研究”等研究項目。總的來說,研究成果還比較薄弱,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 GB 3095-2012)主要參考國際上的環境空氣質量基準研究成果,如WHO的空氣質量準則以及美國環境空氣質量污染物基準的研究成果。

        我國土壤環境基準研究也積累了一些經驗。早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環境保護部南京環科所(原國家環??偩帜暇┉h科所)的專家們在“七五”全國土壤環境背景調查基礎上,開展了鎘、汞、砷、銅、鉛、鉻、鋅、鎳8種重金屬對主要農作物產量和質量影響的大量實驗研究,在此基礎上編制了現行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 15618-1995)。其后我國相關學者也繼續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盆栽試驗、田間試驗對土壤中重金屬的生態環境效應進行了深入研究。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農業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單位不少學者通過文獻、模擬試驗,并根據農產品的食品衛生標準推導出農產品產地土壤的重金屬基準值。福建農林大學牽頭對福建省土壤中10種主要元素(鎘、鉛、鋅、鉻、汞、砷、鎳、銅、硒、氟)的總量、有效含量及其與土壤性質之間的關系,主要農作物可食用部分對這些元素的富集規律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研究結果對全國土壤環境基準研究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總體上,我國環境基準研究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且缺乏系統性。

        我國環境基準研究工作存在的問題

        首先,我國的環境基準研究工作發展緩慢。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環境基準研究工作起步晚,再加上長期以來經費投入不足,研究機構封閉運行,基準成果難以共享,導致已有的為數不多的相關基準成果,如土壤重金屬基準,也難以用于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的修訂。環境基準研究缺乏科學規劃,研究任務部署零散,研究成果不系統,難以支撐當前環境管理工作的實際需要。為了支持環境基準研究工作,2011年10月13日,科技部正式下發了《關于批準建設心血管疾病等49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通知》(國科發基[2011] 517號),依托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建立了環境基準與風險評估國家重點實驗室,圍繞環境基準,開展環境質量特征與分區、環境風險評估等方面的基準與應用研究工作。但是截至目前,該實驗室僅在水環境領域有一定成果積累,對大氣、土壤等環境領域的基準研究工作更有待加強。

        其次,我國環境基準研究工作成果產出少。成果產出遠遠滿足不了目前環境管理工作的需要。例如現行的《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根據水環境質量指標將水環境質量分為5類水體。I類~V類水體分別對應于源頭水,國家自然保護區,1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級保護區,一般T.業用水及人體非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農業用水及一般景觀要求水域。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水華”等水環境污染事件時有發生,湖庫富營養化等水生態安全問題日益突出,開展基于我國區域特征的水環境基準研究勢在必行。另外, 《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 15618-1995)已不能全面、準確反映當前土壤環境污染特征,亟需修訂,但是污染物項目及限值的選取缺少可靠的數據支撐,嚴重制約了質量標準的修訂進程。

        再者,即使有些國外的基準研究成果可以拿來我用,但由于各種條件的差異性,也不完全適應我國管理要求,針對性、適用性不夠。比如在環境污染健康風險評價過程中,早有學者呼吁由于人種、生活習慣等因素的不同,國外暴露參數不能較好地代表我國居民的暴露特征,若一味參考國外的暴露參數將可能給健康風險評價結果造成較大誤差,影響環境風險管理和風險決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還有,我國的自然背景、地理條件和生態環境特征與國外存在明顯差異,污染特征也有別于其他國家。我國目前尚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與發達國家相比,產業結構不夠合理,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消耗型的行業普遍存在,由此產生的污染物種類、排放量和環境風險與國外不同,部分國外沒有關注的污染物我國可能需要特別加強研究,他國關注的污染物我國可能尚不那么迫切。如目前我國湖庫富營養化現象嚴重,對氮、磷等營養物質的環境基準研究就比較迫切,而其他發達國家更關注新化學物質的人體健康基準。再有,一些基準的研究成果是不能照搬的。如土壤中污染物的形態分為水溶態、交換態、碳酸鹽結合態、氧化物結合態、有機結合態、礦物殘留態等,其環境活性和生物有效性因形態不同而具有較大差異。不同土壤類型,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化學特性和生物學特性。污染物進入土壤后,土壤有機質、土壤酸堿性、氧化還原狀態等都會影響土壤中污染物的毒性。也就是說,同一種污染物在不同類型土壤中的環境危害差別很大,基準不能照搬。

        加強環境基準研究工作的對策建議

        環境基準研究工作是一項需要長期持續推進的基礎性工作。更好地推進我國環境基準研究工作穩步快速向前發展,應以環境質量改善為目標,以解決當前公眾較為關注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盡快建立適應我國環境管理工作要求的環境基準體系,為環境管理各項工作提供支撐。

        統籌規劃中長期國家環境基準研究工作

        在國家重點研究計劃中設立環境基準研究重點專項,系統開展水、土壤、大氣環境基準體系及支撐技術研究,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國家環境基準體系。科技、環保部門應加強頂層設計,啟動實施環境基準研究專項,完善環境基準研究管理工作制度,形成長期、穩定、系統開展環境基準研究與制修訂工作的機制,依據“先易后難、成熟一項推出一項”的原則,逐步建立我國的環境基準體系。為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指導各地科學治污、合理治污,環境保護部于2013年9月啟動實施了《清潔空氣研究計劃》,從2013年到2015年分三個階段,針對大氣污染防治過程中“底數不清、機理不明、技術不足、機制不順”等科技需求,選擇火電、交通、鋼鐵、有色、石化、水泥、化工等行業重點污染源,擬在摸清我國大氣污染時空分布特征及跨界傳輸規律的基礎上,研究PM2.5、臭氧及其健康與生態效應等區域性環境問題,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國家空氣質量管理體系,構建國家層面的空氣質量監測與預警體系,建立相應的空氣質量評價體系。

        加強環境基準研究的能力建設

        應進一步提高環境基準研究工作經費支持力度,加強國家環境基準重點實驗室建設,至少應在研制環境標準的環境保護部門設立針對性較強的大氣與土壤重點實驗室,進一步完善科學合理的環境基準研究工作管理機制;與此同時,合理調配技術支持力量,不斷擴充完善環境基準研究人才隊伍,抓緊引進和培養出能力強、水平高、規模有保障的高層次創新人才及團隊,確保環境基準研究工作長期、持續開展,有效提高環保系統環境基準領域科技創新的核心競爭力。強化環境基準領域科技支撐能力建設,推進先進成熟技術成果轉化和推廣,大力支持大氣、水、土壤污染健康影響研究、特征污染物人群暴露評價、生物毒性及生物監測等科技攻關活動,出臺環境與健康監測、環境與風險評估、特征污染物篩選、環境基準制定方法等規范性文件,指導和規范環境基準研究工作。充分調動各級科研機構及科研工作者開展基準研究的積極性,形成各方面參與環境基準研究工作的良好局面。

        建立成果共享平臺

        建立國家環境基準基礎數據網絡共享平臺以及環境基準管理支撐平臺,實現環境基準研究工作規范化系統管理,加強環境基準數據資源整合和信息系統建設,為信息收集、傳送、存儲、共享、展示等提供安全、高效、穩定的運行環境,并對各類相關數據進行整合、提煉、實時更新,形成成體系、有價值的信息資源,為環境質量標準制修訂、污染場地修復、環境健康風險管理等工作提供技術支持。建立環境基準信息共享機制,明確共享信息的基本內容,規范信息查詢、交換和訪問授權等信息共享方式。注重發揮標準規范在信息化建設中的支撐作用,推動環境基準信息技術開發以及信息系統建設、運行與管理的標準化。

        開展國際基準跟蹤研究

        第2篇:水環境實驗室建設標準范文

        關鍵字:環境監測 能力 技術 轉型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but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change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work to satisfy people's living environment management, the actual demand, must be timely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about the monitoring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 times, from extensive to precise, from the ground to the integration of heaven and earth, from scattered closed to integrated linkage, from the status quo monitor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arly warning monitoring of gradually shift, and then put forward thinking one transformation.

        Key wor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bility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

        中圖分類號:X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環境監測在發展建設的各個階段都始終堅持為環境管理與決策服務的宗旨,為環境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近年來,我國的環境監測工作有了長足的發展,各級監測站也按照環保部提出的從傳統到現代,從粗放到精準,從地面到天地一體化,從分散封閉到集成聯動,從現狀監測到預警監測逐步轉型,但是如何讓轉型實現全面而深刻的效果,使監測事業實現長遠、可持續的發展,值得各省站深思。

        一、如何實現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

        1.監測能力硬件設施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各省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但是我們的環保事業不能落后,犧牲環境的發展是責任感缺失的表現,因此,我們應當加大環保硬件設施投入,隨著PM2.5等新指標的監測全面鋪開,傳統的空氣自動監測站將逐步被淘汰,環境監測作為環保的重要技術支撐,迫切需要購置大量的現代化的環境監測儀器。

        2.信息化技術從傳統到現代。2010年全國環境信息化工作會議提出,環境信息化需要實現四個轉變:一是由“重環境管理業務建設輕環境管理信息化建設”轉變為“環境管理業務建設與環境管理業務信息化建設并重”;二是由“環境管理業務與環境信息化脫節分離”轉變為“環境管理業務和環境信息化有機融合”;三是由“各業務板塊自成系統”轉變為“整體推進,業務協同”;四是由“數據重復采集不能共享”轉變為“環境信息一數一源,一源多用,數據共享”[5]。目前,各級監測站正在建立的LIMS系統―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將實現信息的自動傳遞和管理,辦公信息化的實現也是一種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的方式。

        3.人才培養從傳統到現代。按照效用最大化理論,人才在崗位上要得到能力最大化的使用,激勵措施很關鍵,制定能夠體現崗位貢獻量的人才評價標準,鼓勵監測人員與崗位相關的國際、國內學術交流,全面提升監測隊伍素質水平。今年,陜西省站實施的技術下基層的培訓方式,通過調研市、縣站的實際技術需求,因地制宜的開展點對點的培訓,手把手的操作實踐,這一方式必將提高傳統培訓的效率,加速全省監測技術水平的提高。

        二、如何實現從粗放到精準的轉型

        1.逐步拓展監測領域。按照國家的統一部署,“十二五”期間要逐步開展農村環境監測工作,摸清農村環境質量狀況,各省級監測站應按照“統籌城鄉環境監測體系建設”的要求,圍繞農村突出的環境問題,以流動或屬地監測等多種方式開展農村飲用水水源地、村莊河流(水庫)水質和空氣監測。逐步采取以手工監測與自動監測相結合的方式,進一步擴大農村環境監測范圍,并積極開展重要區域土壤環境等質量監測,逐步拓展監測領域。

        2.逐步增加監測項目?!笆濉逼陂g,國家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逐步增加了O3和PM2.5,并參與環境空氣質量評價,隨著PM2.5關注度的提升,各省級監測站關于細粒子的監測項目要逐步增加;同時隨著二英實驗室的逐步建成,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監測項目也將會得到一定的擴項;環境監測的監測項目的增加要緊密圍繞與人類健康相關的監測項目拓展。

        3.逐步提高監測數據的使用能力。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過程中,首先要明確環境監測數據的法律地位,減少環境監測數據的行政干擾,保障數據準確性。利用監測數據整理數據庫,針對性的選擇能夠反映現狀的數據進行整理和加工,寫出完整和針對性強的分析報告,還應根據排污單位的行業特點及監測時的生產狀況對數據進行分析和開發,做出污染物排放情況、治理設施運轉情況的正確結論。

        三、如何實現從地面到天地一體化的轉型

        1.進一步提升遙感監測能力。在依托國家完善環境遙感監測天-空-地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運行過程中,從辦公設備入手,逐步配備高性能的利于提高遙感圖斑解譯效率的硬件設施,再建立數據庫,為環境遙感業務運行提供持續穩定的數據源支持,同時組建專業的團隊,深入研究,保障遙感監測能力的逐步提升。

        2.推廣遙感監測應用技術。提高衛星、航空等遙感數據在環境監測領域應用的深度和廣度,深化環境監測工作。在區域大氣環境、水環境、生態環境和環境突發事件應急等業務領域,加強遙感監測,推廣遙感監測應用技術,今年圍繞“陜西渭河三年行動計劃”,陜西省加強了渭河流域水質監測,因此關于渭河流域的水環境質量變化狀況描述,就將應用到遙感監測技術,初步的環境監測"天地一體化"格局將逐步形成。

        3.試點建立生態環境地面監測站。根據我國生態地理區域分異,以環保部《全國生態功能區劃》為依據,以生態系統主導服務功能監測評價為目標,依托在建的國家空氣背景監測站、農村空氣監測站,加強地面監測。在關系國家或地區生態安全的關鍵區域,比如陜西省的秦嶺生態區,建立生態環境地面監測試點站,形成覆蓋森林、草原、荒漠、水域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地面監測網絡,促進“天地一體化”業務工作開展。

        四、如何實現從分散封閉到集成聯動的轉型

        1.優化各級監測機構任務。省級監測機構負責監測網絡技術指導、質量控制和運行維護。省級環境監測任務由省級監測機構承擔,主要委托地市監測機構具體實施,這樣形成事和權的統一。合理確定各級監測機構的任務布局,不斷加大對突出污染問題和區域環境問題的特征污染物的監測力度,將“全國環境監測工作一盤棋”的要求落到實處。

        2.強化業務指導與合作。強化對市、縣級監測站的業務和技術指導,在業務體系構建、信息產品生產、新技術研發與應用等方面,切實發揮引領、示范和帶動作用。同時,上下級監測機構以及兄弟監測機構之間,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之間,在環境監測重大科研課題研究、重點實驗室建設、跨區域監測等方面加強協作交流,以推動全國環境監測業務工作和監測技術水平的全面進步。

        3.強化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以提升環境監測數據的知信度和公信力為核心,不斷加強環境監測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實驗室分析和自動監測為主,涵蓋各監測領域的全程序質量控制技術體系,明確質量控制指標,提出技術規范和要求,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比對監測、質量抽測和質量控制考核等活動,加強全省的質量控制工作。

        五、如何實現從現狀監測到預測預警的轉型

        1.提升預警監測能力建設。總理要求要"建立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全面反映環境質量狀況和趨勢,準確預警各類突發環境事件",因此,在監測能力、儀器設備、人才相對較充足的省級環境監測站,因地制宜的開展重金屬、有機污染物、生態、生物、細顆粒物、溫室氣體等領域的預警監測能力建設,并逐步在主要河流、湖庫的重要斷面(點位)增加重金屬、生物毒性、VOC等自動監測項目,將有助于更好的實現自動監測預警預報功能。

        2.建立重點區域環境風險數據庫。根據區域污染特征,按照"先普測后優化"的原則,科學設置監測指標,優化環境監測任務。在地級以上城市的部分點位逐步增加臭氧、細顆粒物和一氧化碳監測指標,結合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運行狀況,調整比對監測和有效性審核頻次。在重點流域、湖庫國控斷面增加揮發有機物、重金屬、生物毒性等自動監測項目,建立環境風險源數據庫,及時評估分析潛在環境風險,研究制定環境預警監測技術方法,提升日常監測的預警分析水平。

        參考文獻:

        1、讓轉型為我們贏得機遇施 展前沿關注2011.01

        2、深化環境監測轉型發展 羅毅 政策導航 2010年

        3、在轉型中學習在學習中創新 申富光 中國集體經濟•2011•2期

        4、依托重大項目推動轉型發展浙江大學出版社 傅強 科技與出版 2011年第 1 期

        第3篇:水環境實驗室建設標準范文

        關鍵詞:實驗室廢液;原因;輕松處理;方法

        實驗室在每次做完化驗以后都會產生許多廢液,有些毒性很強。并且現在還沒有相應統一的處理實驗室廢液的規范,這就增加了處理廢液的難度。文章首先闡述了實驗室廢液處理的原因,然后列舉了多種處理廢液的方法,并結合實際經驗總結出輕松處理實驗室廢液的方法。

        1 實驗室廢液必須處理的原因

        強酸強堿廢液直接倒入水中會抑制水中微生物,破壞了水體的自凈能力。而且可使水生物死亡,使船舶等受腐蝕。高濃度的COD廢液不經處理直接排入下水道,會造成水體缺氧,水生物不能生存。超標氟化物會使人得低血鈣氟斑牙、氟骨癥等。含重金屬離子廢液排入下水道,不易降解,這些金屬物質在人體內累積可致死亡。亞硝酸鹽的廢液人間接飲用后,可致癌。有機溶劑廢液損害人的神經系統。氰化物、砷化物是劇毒物質,可致人、動物死亡。酚類化合物屬高毒類,為細胞原漿毒物、低濃度能使蛋白質變性,對各種細胞有直接損害,對人及哺乳動物有促癌作用。

        2 輕松處理以上廢液的方法

        列舉了多種廢液處理的方法最終結合實際得出能夠輕松處理實驗室廢液的方法。

        2.1 輕松處理酸、堿廢液

        (1)酸堿綜合法。對于濃度高的酸堿廢液可采用此方法,處理時將廢酸液慢慢倒入堿液,相互中和后的酸、堿廢液用PH試紙測PH值在6.5-8.5之間即可排放。(2)直接稀釋法。對于濃度低的酸堿廢液可采用此方法,用水稀釋即可。這兩種方法也是實驗室常用的處理酸堿廢液的方法,而且都簡單易行。

        2.2 輕松處理化學需氧量廢液

        處理化學需氧量廢液通常采用氧化法,氧化法包括空氣氧化法、臭氧氧化法和氧化劑氧化法。空氣氧化法耗時長,臭氧法費用高。只有氧化劑氧化法具有成本低、操作方便的特點。

        氧化劑氧化法可將雙氧水、次氯酸鈉等氧化劑加到廢液中,進行氧化處理。化學清洗廢液的COD處理。具體操作如下:(1)適當加入過量的雙氧水或次氯酸鈉;(2)加燒堿、石灰乳等中和劑;(3)調至pH(10~12);(4)邊通入壓縮空氣邊攪拌;(5)加凝聚劑并沉降上部澄清液,讓COD濃度小于300mg/L;(6)加1.2kg/m3過硫酸銨,使COD濃度小于100mg/L;(7)鹽酸調pH(6~9)。

        2.3 輕松處理氟離子廢液

        含氟廢液處理方法有混凝沉淀法和吸附法。實驗室普遍采用混凝沉淀法?;炷恋矸煞譃槭曳?、石灰-鋁鹽法、石灰-磷酸鹽法等。石灰法處理方法較直觀,方法快捷且費用最低。

        石灰法具體操作方法是:將氧化鈣或石灰乳放入含氟廢液中,理論上加入氧化鈣的量應為1.4倍的氟含量,實際操作中加入氧化鈣的量應為2~2.2倍的氟含量,也就是說石灰中氧化鈣的含量應大于30%。

        2.4 輕松處理含汞廢液

        含汞廢液處理方法有很多種,像化學沉淀法、金屬還原法、活性炭吸附法、離子交換法、電解法和微生物法等。在實驗室常為液態汞廢液,可采用化學沉淀法。其中硫化鈉共沉淀法國內外皆有報道和應用,而且簡便快捷。具體操作方法為:(1)先調廢液pH(8~10);(2)加入過量硫化鈉使其生成硫化汞沉淀;(3)加共沉淀劑硫酸亞鐵,生成硫化鐵沉淀;(4)靜置分離;(5)清液倒掉即可,用焙燒法從剩余殘渣中回收出汞或制成汞鹽。

        2.5 輕松處理鉛、鎘廢液

        鉛、鎘廢液前處理方法有:干灰化法、酸消解法、微波消解法。測定法有:陽極溶出法和處理重金屬常用的方法像沉淀和絮凝、吸附法、離子交換法和生物方法等。結合實際工作經驗最適宜最簡便的方法步驟為:(1)將廢液用堿調至PH(8~10);(2)加入共沉淀劑硫酸亞鐵生成Pb(OH)2和Cd(OH)2沉淀然后和其他無機物混合進行燒結處理;清液倒掉。

        2.6 輕松處理鉻廢液

        鉻廢液處理方法有電鍍法和沉淀法,我國對電鍍法處理六價鉻廢液方法研究非?;钴S,處理中會用到化學還原法、電解還原凝聚法。還原法是在酸性條件下將含鉻廢液中(1)加入硫酸亞鐵等還原劑,使六價鉻還原成三價鉻;(2)加入氫氧化鈉,PH值在8.5~9.5,使三價鉻生成Cr(OH)3沉淀;(3)清液倒掉,沉淀干燥后可綜合利用,也可用焙燒法處理,處理后填埋。參照《電鍍污染物排放標準》GB21900-2008,六價鉻和三價鉻的無機物最高允許排放量分別為0.5mg/L。該方法通俗易懂,簡便高效,在化驗室比較實用。

        2.7 輕松處理砷廢液

        國內處理含砷廢液方法有化學沉淀法、物化法和生化法。測地表水功能區,檢測砷化物后,下面介紹兩種沉淀法:

        (1)方法一:加入氧化鈣(使PH為8),生成砷酸鈣和亞砷酸鈣沉淀,在Fe3+存在時共沉淀。(2)方法二:使溶液PH大于10,加入硫化鈉,與砷反應生成難容、低毒的硫化砷沉淀。兩種方法操作起來都較方便,任選其一即可。

        2.8 輕松處理酚廢液

        測地表水、水功能區揮發酚項目會產生酚廢液。針對于兩種濃度,列舉了以下兩種方法:對于低濃度酚廢液處理可加入次氯酸鈉或漂白粉,使酚氧化為氧和二氧化碳;對于在酚的質量濃度>400mg/L時,高濃度酚廢液處理用丁酸乙脂萃取,再用少量氫氧化鈉溶液反復萃取。調解PH后,重新蒸餾,提純后使用。

        2.9 輕松處理氰化物廢液

        實驗室每月都會產生氰化物廢液,其處理方法為堿性氯化法、電解氧化法、加壓水解法、生物-鐵法和硫酸亞鐵法等多種,其中堿性氯化法最為普通,方法(2)既是對堿性氯化法的操作步驟。

        (1)對于低濃度的氰化物廢液處理簡單適用的方法為:加氫氧化鈉調PH>10,加入質量分數3%高錳酸鉀粉末,使氰化物分解。(2)對于高濃度氰廢液處理的簡單適用方法為堿性氯化法,a.先調PH值,使PH>10;b.加入次氯酸鈉或漂白粉,使CN-氧化成氰鹽,并進一步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氮氣;c.放置24小時排放。這種方法操作方便,處理后的廢水含氰量很低。(3)加壓水解法。將含氰廢液置于密閉容器中加堿、加溫、加壓,使氰化物水解生成無毒的甲酸鈉和氨,這種方法適用范圍廣,也可處理氰的絡合物,操作簡單,但工藝復雜,成本高。如果處理的廢液氰濃度較高量較大,可同時使用后兩種方法,使排放廢液達到標準。

        2.10 輕松處理亞硝酸鹽廢液

        亞硝酸鹽包括亞硝酸鈉和呀硝酸鉀,以亞硝酸鈉為例,亞硝酸鈉的處理方法較多,分別有氧化法、氯化銨法、次氯酸鈣法、尿素法和氨基磺酸法。(1)次氯酸鈣處理法。在常溫狀態下將次氯酸鈣加入廢液中,加入量為亞硝酸鈉含量的2.6倍。(2)尿素分解法。尿素經鹽酸酸化后加入廢液,加入量為每公斤亞硝酸鈉投尿素0.45kg。(3)氨基磺酸處理法。在常溫下環境下,氨基磺酸加入廢液,與亞硝酸鈉反應,加入量為亞硝酸鈉含量的1.41倍。

        其他方法要求條件較多,這三種方法較簡單,而且易操作,沉淀物作為廢渣處理,廢酸堿可中和處理。處理以上各種廢液都應在通風櫥中進行,處理后的廢液應檢測達地表水評價標準后再排放。

        3 結束語

        以上是本人結合實踐工作經驗總結的輕松處理實驗室廢液的方法。廢液處理是環境監測實驗室建設的重要環節也是國家計量監督評審的重點,重視并做好實驗室的廢液處理工作,是提高環境監測試驗質量的必要步驟。對減少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廣大人民的生產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M].中國標準出版社,2007.

        [2]水利部水環境監測評價研究中心.水質分析方法標準匯編[S].2004.

        [3]水質詞匯與分析方法[M].中國標準出版社,1991.

        第4篇:水環境實驗室建設標準范文

        [關鍵詞] 農村飲水;存在問題;解決對策措施

        一、農村飲水現狀

        西豐縣地處遼寧省東北部,轄9個鎮,9個鄉,174個行政村,人口35萬人。全縣總面積268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7萬畝,年產糧食5.3億公斤,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林地面積250萬畝,森林覆蓋率57.3%。2012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82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7億元,是省級貧困縣。

        全縣水資源總量51030萬立方米,其中地表水50602萬立方米,地下水12822萬立方米,重復水量12394萬立方米,地下水可開采量為2612萬立方米。全縣水庫18座,只有誠信水庫(中型)和寶興水庫作為縣城的飲用水水源地;農村29.3萬人,集中供水12萬人,西豐鎮和平崗鎮聯網1.2萬人,其他為以屯為單位的自來水工程;分散供水17.3萬人以農戶自有飲水井潛水泵提水、極少的公用一口井的供水型式提取地下水和河水作為生活用水,一遇旱年,農村飲水非常困難。

        1979年實施防病改水工程,2006~2007年大規模推開,2008年實行飲水安全工程,到2012年底,共建飲水井388眼,經歷年跟蹤觀察,受益的人口中,原來的大骨節、克山病沒有新患者發生,老患者得到了明顯的改善,飲水安全得到了保證。

        全縣農村人口293160人,截止2012年底解決了181148人的飲水安全問題,自來水普及率為62%。

        飲水不安全人口112012人,其中原規劃剩余18104人,新增規劃93908人。飲水不安全類型多數為水量不足,少數是保證率不夠。

        二、農村飲水存在的問題

        ①水資源季節性短缺,飲水水量不足,保證率低,冬春季節就會出現飲水困難。②環境和植被的破壞,水資源蘊藏量和供給量大大減少,水質有惡化的趨勢。③受經濟、地理條件影響,原供水工程標準低,老化失修嚴重,沒有飲用水處理設備。④農村種植業、養殖業面源水污染嚴重,工業及生活污水得不到處理直接排入河流,都造成水源污染,飲水的不安全對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

        三、對策和措施

        1.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的方式,確保農村飲水安全。利用飲水安全國債資金,采用適合農村特點的巖石裂隙水和重力水的方式,解決水量不足和保證率低的問題;利用小流域治理項目治理河流源頭,保證天然水庫這第一道屏障的潔凈,借助青山碧水工程,大力營造水源涵養林和護堤林,保護水體環境的清新,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家庭及每個人長期不懈的努力,始終堅持,絕不動搖,不遠的將來西豐一定是青山、碧水、藍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世外桃源。

        2.結合當地實際,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既要有可操作性又要有前瞻性,以此為藍圖,用好《飲水安全十二五規劃》的最后三年,解決好11.2萬人飲水問題的同時,著重解決工程老化失修,污染嚴重,沒有水處理設備的村屯,確保建好每處安全水,還百姓一方甘泉。

        3.實施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工程,促進生態循環型畜牧業發展

        堅持“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全面實施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工程,著力構建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模式,大力推進生態畜牧業發展。

        按照循環經濟的理念,推行新型“零污染”的養殖模式。大力推廣種養結合,尋求養殖戶與種植戶結對,鼓勵農村發展“田頭積肥”,研究探索適合西豐實際的農牧結合模式,促進畜禽糞便就地消納,實現畜禽排泄物的無害化、資源化和利用化。

        4.實施化肥減量增效工程,確保農業生產土壤環境安全

        加快土肥實驗室建設,不斷完善耕地地力信息系統,科學分析土壤樣本,豐富測土施肥的理論數據,充分發揮施肥配方導向作用,進行分類指導。

        加大對有機肥推廣施用的重視和宣傳力度,鼓勵個人和企業投資有機肥生產加工,加強有機肥的開發應用,建立和完善有機肥的施用技術模式。

        推廣秸稈還田配套生產和綜合實用技術,積極提倡種植綠肥,不斷培肥地力。

        5.實施農藥減量增效工程,確保農產品生產和質量安全

        加大科學施用農藥的宣傳力度,積極推廣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術,引進國內外先進的施藥機械,合理并減少施藥量,使純藥投放量低于3kg/hm2,減輕污染程度。

        推行高毒農藥替代措施。要及時公布農藥品種推薦名單,嚴格農藥安全施用的間隔期。大力開展安全用藥和綠色示范區建設,重點推廣高效、低毒農藥和相關配套使用技術,全面推廣作物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技術,不斷提高病蟲害測報水平。

        擴大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防治面積。壯大專業防治隊伍,開展病蟲害生物防治,到2012年全縣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面積已達到70.8萬畝。

        加強對高毒農藥的監管。依法嚴厲打擊違法銷售、使用高毒農藥的行為,建立健全農資信用體系,著力推進“統一采購、統一配送、統一標準、統一經營方針、統一服務規范和統一銷售價格”的農資配送網絡建設。

        6.實施農村環境整治工程,改善城鄉生態環境

        深入開展河道專項整治。要采取“外堵內撈”的方針,不斷將傳統和現代技術相結合,采用河道綜合治理、河道封育等相結合的方式

        重點加強寇河、碾盤河、艾清河整治,實現河面無漂浮物、河中無障礙物、河岸無垃圾的“三無目標。

        加快推進農村工業、生活污水和垃圾收集處理工程建設。根據西豐實際,因地制宜,結合新農村建設、結合規范化飲用水源地的創建和保護、結合生態旅游發展等,全力開展農村工業和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逐步實現農村工業和生活污水處理管網全覆蓋。要在人口相對集中的鎮和中心村設立生活垃圾收集設施,形成自覺收集、分類處理、義務清掃、有償包干和物業管理相結合的農村多樣化保潔機制。要完善“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的梯次網絡,通過衛生填埋或高溫焚毀等方式集中進行無害化處置。努力探索生物堆肥等資源化利用方式。

        7.加強水源保護,確保水質達標

        根據自然地理環境和水文地質條件,為保證飲水水源的可持續利用。必須做好以下工作:①不得在影響范圍內排放工業或生活污水、施用持久性劇毒農藥,防止水質污染,定期監測水源井的水位、水質等相關指標。②要落實退耕還林政策,實施青山工程,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的措施,并教育群眾樹立保護水環境意識,使工程水源有一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的大環境。③要制定飲水水源保護辦法。劃定飲水水源保護區,水源井為大口井和小于30m深的管井,以取水口為中心,半徑為200m區域為水源保護,設置水源保護警示牌。四、實施取水許可制度,樹立全民節水意識,建立水質監測制度。

        第5篇:水環境實驗室建設標準范文

        關鍵詞:鄱陽湖;生態經濟;SWOT

        一、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稱態勢分析法[1],最早是由美國哈佛商學院教授K.J安德魯斯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來的戰略決策理論。該方法依據經濟實體的發展目標,通過對研究對象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內部因素和外部環境作出系統分析,從中判別出研究對象內部的優勢(Strengths)和劣勢(Weakness),外部機遇(Opportunities)和挑戰(Threats),在此基礎上選擇最優行動戰略,以最大限度地調動資源和優勢,利用機會,規避風險,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進行SWOT分析,可以明確主、客觀條件,更好地發揮優點,避開不利因素,抓住當前機遇,正確面對挑戰。

        SWOT分析步驟如下[2]:(1)分析目標對象的環境,列出優勢、劣勢、機會、威脅要素;(2)確定相互關聯因素組合:S-O、W-O、S-T、W-T;(3)從要素組合中找出具體解決方案,擇優采用。

        在應用SWOT分析法制定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生態經濟戰略決策時需把握以下原則:(1)把協調資源、環境、經濟可持續發展作為SWOT分析的核心;(2)把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相關理念作為解決問題的切入點;(3)把目標區域的實際情況作為SWOT分析的根本出發點;(4)對提出的戰略決策要進行檢驗并持續不斷地改進。

        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的SWOT分析

        如前所述,SWOT分析是將目標對象的內外部環境、資源及戰略能力分析進行總結,從中找出關鍵性因素,系統地確認行業內部的優勢、劣勢、機遇和威脅等四個方面的因素。現從SWOT理論的四個角度,就鄱陽湖地區發展生態經濟展開分析。

        (一)優勢(S)分析

        1.區位優勢。鄱陽湖經濟區位于沿長江經濟帶和沿京九經濟帶的交匯點,是連接南北方、溝通東西部的重要樞紐;毗鄰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帶,是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峽西岸經濟區等重要經濟板塊的直接腹地;該區域基礎條件較好、發展潛力較大,是中部地區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長極之一,在中國區域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2.具有良好的生態資源環境。鄱陽湖是長江的重要調節器,年均入江水量達1 450億立方米,約占長江徑流量的15.6%,水質長年保持在Ⅲ類以上,鄱陽湖水量、水質的持續穩定,直接關系到鄱陽湖周邊乃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用水安全。鄱陽湖承擔著調洪蓄水、調節氣候、降解污染等多種生態功能,擁有豐富的魚類、鳥類等物種資源,是全球95%以上的越冬白鶴棲息地,在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功能保護區,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劃定的全球重要生態區,是中國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網成員,在中國乃至全球生態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千百年來,鄱陽湖地區為中華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3.區域良好的發展為生態經濟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以江西省30%的國土面積,承載了全省近50%的人口,創造了60%以上的經濟總量,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改革開放、特別是新世紀以來,江西省對鄱陽湖地區的開發治理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先后實施了山江湖開發治理工程、昌九工業走廊建設、九江沿江開發等一系列重大戰略,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保護生態環境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該區域生態農業發展勢頭良好,有機食品產量位居全國前列,是中國著名的魚米之鄉和重要的商品糧油基地;新型工業初具規模,初步建立了以汽車、航空及精密儀器制造、特色冶金和金屬制品加工、中成藥和生物制藥、電子信息和現代家電產業、食品工業、精細化工及新型建材等為核心的產業體系;基礎設施條件較好,初步形成了便捷的立體交通網絡,構建了安全可靠的電力供應體系;旅游業發展較快,是中國中部地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教育、文化、衛生等公共服務體系較為完善。

        (二)劣勢(W)分析

        1.環境污染問題。鄱陽湖地區人民的資源憂患意識薄弱,少數地方政府和企業對國家產業政策與環境保護認識不到位,未建設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對工藝落后、污染嚴重、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生產能力沒有及時處理;在農業生產上,還停留在原始的粗放型經濟階段,化肥農藥的大量施用,使得大量有機物隨水土流失和地表徑流進入鄱陽湖,污染水質;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管網收集系統不健全,生活污染沒有得到有效防治。這些都造成部分地區無富余環境容量,制約了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3]。

        2.生態破壞問題。鄱陽湖濕地資源被當做荒灘、荒地、荒水無度無序開發利用,使得湖區濕地資源萎縮,生態質量下降,湖泊生態系統日益脆弱。據調查,近二十多年來,湖區濕地一些較常見的水生、濕生、沼生植物至少減少了18種,更有一些已嚴重退化或消失。與此同時,土地植被退化,森林防護效益低下。隨著人口的增長,森林資源的過度采伐和不合理開發利用,以及毀林開墾、開礦、筑路,使鄱陽湖區森林資源持續下降,森林植被受到嚴重破壞。林種結構不合理,用材林比重大,防護林比重小,單位面積蓄積量低。由于森林質量和林地資源流失,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的功能大大削弱,生態環境嚴重失衡。

        3.區域競爭力問題。與中國經濟發達地區相比,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綜合經濟實力不強,區域競爭力較弱,優勢產業和優勢企業不多,社會事業發展滯后,人力資源開發培養不足,產學研一體化作用難以發揮,生態經濟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較為薄弱;重開發、輕保護的傳統發展模式慣性依然較大,有利于科學發展的政績綜合考評體系尚未建立,有利于促進資源整合、強化污染綜合防治的宏觀統籌機制仍然存在障礙。

        (三)機遇(O)分析

        同時,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也面臨良好的機遇。

        1.可持續發展的大趨勢。國內外對可持續發展已形成廣泛共識,保護生態環境是當代人類生存發展的必然選擇,資源節約的發展模式、山川秀美的生態環境正在成為新的競爭優勢;中國確立了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提出了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生態文明等一系列戰略思想和重大舉措。

        2.良好的政策環境。初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深入推進,中部地區的發展條件逐漸改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所有這些,為鄱陽湖地區轉變發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條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路子,奠定了良好基礎。

        3.民眾生態經濟意識提高。當前民眾的消費結構正在向生態型轉變,對環境友好、循環經濟型的需求日趨旺盛,其生態保護意識也逐漸增強,這位鄱陽湖地區生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支持。隨著政府在生態意識培養的重視,民眾對生態經濟概念的接受以及覺悟度的提高,為鄱陽湖地區發展生態經濟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四)面臨的挑戰(T)分析

        1.面臨全球環境挑戰。由于區域內外生態環境的持續變化和全球氣候變暖,鄱陽湖水位變化異常,連續多年出現歷史罕見低水位,鄱陽湖水體污染呈日益加重趨勢,保護“一湖清水”的壓力不斷增大,直接威脅鄱陽湖的生態功能,同時,低水位一定程度上助長了血吸蟲滋生繁殖,威脅著湖區群眾身體健康和經濟社會發展。

        2.面臨環境容量挑戰。當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還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區域建設對生態環境尚未產生明顯影響,但未來一段時期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的重要時期,能源資源需求將大幅增加,節能減排任務更加艱巨,環境保護壓力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高效利用資源、合理分配有限環境容量、實現區域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是鄱陽湖地區發展生態經濟過程中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

        3.發展生態經濟資金不足,投融資渠道亟待拓寬。生態經濟具有較強的規模經濟性,發展生態經濟的前期投入大,資金相對短缺將會制約鄱陽湖地區發展生態經濟。現階段,鄱陽湖地區正在發展環境友好新型工業體系,需要生態經濟大項目、好項目作為支撐,資金需求量較大。同時,如何降低以資金需求大、回收期長為特點的生態經濟項目的投資風險,也是開辟生態經濟投融資渠道的重要挑戰[4]。

        三、鄱陽湖地區發展生態經濟的戰略建議

        1.企業層面——建設環境友好型企業。推進鄱陽湖地區企業開展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環境標志產品認證、清潔生產審核和能源審計,構建企業內部的物質、能量循環體系,促進企業節能、降耗、減污、增效,實現環境與經濟的“雙贏”,使資源產出、資源能源消耗、資源綜合利用、廢物排放和環境管理等各項指標達到循環經濟試點實施方案的目標,努力建設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和生態工業園區。加強科技的研發和推廣,為生態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撐,要加強對節能、節水、鏈接、新材料和生態技術的研究開發,促進技術進步和科技成果的轉化。降低能耗、水耗,實現廢物資源化和效益最大化。用可再生資源替代自然資源,用高新技術解決新型環境污染問題以及采用先進實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高資源節約的整體技術水平。

        2.產業層面——創建新型工業體系。結合區域產業發展定位突出特色、嚴格準入、優化布局,以工業園區為平臺,以骨

        干企業為依托,推廣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推進節能減排降耗,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促進項目集聚、產業集群,形成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體系。一是優化產業結構。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加快運用高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實施傳統產業信息化工程,促進工業結構調整和節能減排;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加強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現代管理技術與制造業的融合,按照環境友好、集群發展的要求,重點在特種車船、裝備制造、高精銅材、光伏產業等領域實現突破;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堅持全面提升與重點突破相結合,突出自主創新,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生物、航空、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術產業。二是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加快低碳能源的開發和產業化,提高地熱、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提高地熱能、太陽能利用的經濟效益;適當開發風能、生物能等其他清潔能源,緩解區內能源緊缺的嚴峻形勢;淘汰高耗能落后裝備,對擬建高耗能項目先行開展節能評估和審查,突出抓好資源綜合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3.社會層面——構建循環型社會。加強生態意識教育,培育生態文化,著力改善民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培育人們的生態文明自醒意識,倡導全社會的生態文明自覺行為,建立有利于生態文明的自律機制。發揮公眾參與的積極性,提高公眾對濕地、流域水資源水環境保護的認知水平,推進形成崇尚自然、善待萬物、遵循自然規律的生態價值理念;倡導新型綠色、健康、環保、節約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形成全社會共同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氛圍;培養公眾生態經濟意識,開展綠色政府、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醫院、綠色飯店、綠色企業等示范單位創建活動,完善社會監督和信息公開機制,建立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案件舉報系統,實行環境質量公告制度,保障公眾對環境保護的知情權、監督權和參與權。強化人才支撐和就業服務。適應生態經濟發展的需要,優化高等院校學科專業結構,加快緊缺專業人才培養,加強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建設,推進產學研結合,提高科技創新與服務能力;加強職業院校和技能培訓機構能力建設,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訓模式,加快技能型人才培養,提高勞動者的就業、創業能力;加強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各級各類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的就業服務功能;引入專業人才,搭建信息平臺,強化支撐體系;搭建高效完備的生態經濟信息平臺,在生態經濟信息的搜集、宣傳、建立信息庫以及促進企業間交流方面發揮有效作用最終建立新型人才管理體制和機制,。

        4.政府層面——加強導向,切實實施規劃。政府應強化政策導向職能,通過產業政策、財稅政策、投資政策以及政績考核制度引導鄱陽湖地區生態經濟的發展,形成生態經濟發展的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還有創新機制[6],為生態經濟良性互動、協調發展提供服務保障,確保鄱陽湖地區生態經濟發展規劃目標的順利實施[7]。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健全財政轉移支付辦法,建立生態恢復和環境保護的經濟補償機制,激勵湖區、老區農(漁、牧)民實施生態管理;加大中央財政對區域內資源枯竭城市轉移支付力度;加大中央財政性建設資金投入,重點安排區域內重大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保護等項目建設;對資源綜合利用、替代能源和清潔生產、節能節水、環境保護專用設備等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產品以及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按規定給予稅收政策支持;對產生污染、大量消耗資源的項目征收相關費用或稅收,達到防止過度使用的目的,減少系統內的物質投入,誘導生態經濟的發展。加強金融政策支持。建立多元化融資機制,按照政府引導、社會投入、市場運作模式,廣泛利用項目進行融資,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加大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投入。建立支持按照相關管理辦法設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股權(產業)投資基金、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基金和行業性的創業投資基金;支持區域內城市商業銀行改革發展,引進戰略投資者,并支持符合條件的中小銀行跨區域設立分支機構;按規定程序和條件給予再貸款、再貼現資金支持;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企業債券;加強與國際金融組織合作,探索推進金融支持節能減排和綠色信貸的示范項目;加大對政策性險種財稅支持力度;鼓勵保險公司開設農業保險、環境保險和科技保險等專業保險品種;開展保險資金投資未上市公司股權試點。重點推進重大環保設施和生態工程建設,建設一批生態農業示范園、生態工業示范園、循環經濟實驗區和生態旅游示范區。強化組織實施。政府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能分工,切實加強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指導和協調。加強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加快完善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制定資源消耗綜合評價制度和標準,進一步建立健全建設項目的能耗、水耗、地耗、污染排放等綜合評價制度,配合國家相關指標體系的出臺,建立和完善具有鄱陽湖地區特色生態經濟指標體系;進一步完善公眾參與和民主監督機制,做好規劃及相關信息的公開工作,建立規劃實施情況定期公告制度,保障社會公眾通過法定程序和渠道參與規劃的實施和監督[8]。

        參考文獻:

        [1]SMITH G A,CHRISTENSEN R C.Suggestions to Instructors on Policy Formulation[M].Chicago:Richard D Irwin,1951:3-4.

        [2]沈安,黃志斌.中國汽車產業循環經濟的SWOT定量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07,(1):58-60.

        [3]國家發展改革委.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S],2009:12.

        [4]崔培培,李慧明,崔曉瑩.天津空港經濟區發展循環經濟的SWOT分析[J].港口經濟,2010,(4):9-12.

        [5]王英偉,楊成江,東.生態工業園區發展的SWOT分析[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0,(5):154-156.

        [6]謝志銘.珠三角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SWOT分析與對策[J].廣東農業科學,2010,(1):273-275.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 一级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高清一区 | 亚洲国产中字幕在线尤物视频 | 中文字幕巨大乳在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