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社會保障基金的償付方式范文

        社會保障基金的償付方式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社會保障基金的償付方式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社會保障基金的償付方式

        第1篇:社會保障基金的償付方式范文

        【關鍵詞】美國醫療保障 日本醫療保障 財政定位

        美國是典型的市場型醫療保障制度,而日本則是社會醫療保險制度模式的典型代表,本文從醫療保險體系的介紹及其最新改革兩方面來介紹兩國醫保情況,以期對探討財政在構建新醫保體系過程中的正確定位有借鑒意義。

        一、日本醫療保險體系

        1、日本醫療保險制度介紹

        日本的法定醫療保險屬于社會醫療保險制度模式,現行的醫療保險制度是國民健康保險制度,其主要由雇員健康保險、國民健康保險、其他雇員保險、老年衛生保健服務和私人醫療保險等制度組成。國民醫療保險的資金來自稅收、受保人繳費和政府補貼。日本的全民醫療保險制度具有以下特點:強制性參保,個人負擔小部分醫療費用,醫療保險的運營和管理由國家公共機關負責。優點主要是:實行社會統籌,可以充分發揮社會互助共濟、風險共擔的作用,體現公平性的同時兼顧效率,避免資源浪費和過度保障的弊端。缺點首先是采取“以支定收,以收定付”的資金籌措與償付方式,將會導致醫療保險基金的循環上升;其次保障范圍較為有限,限定在一定條件范圍內的居民,所以,這種醫療保障制度并不崇尚全民醫療保障。

        從日本社會保障資金的收入和支出構成上看,國家財政始終居于重要地位。在收入方面,大約6成的資金來自社會保險費,3成來自財政,1成來自資產收益。其中社會保險基金主要由被保險者、企業主和政府三方負擔,且來自雇主的比例相對穩定,一直高出雇員的貢獻。在支出方面,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兩大項目一直占有絕對多的份額,隨著人口老年化的加劇,增幅最大的是養老保險費用,其次是醫療保險費用,如表1所示,從1995年到2005年醫療保險所占比重一直較大。

        2、日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最新改革

        自2000年以來,日本社保改革的總體方向是:努力抑制社會保障財政支出的過度膨脹,減少中央財政赤字;確保制度的公平性,即在人口結構變動的過程中不讓特定的年齡層承擔過重的負擔,不使給付和負擔在特定的時期發生不平衡。2008年以后實施醫療保險的改革措施主要是創建新型高齡者醫療制度。新制度的資金來源有三個部分:一是后期老年人繳納的醫療保險費;二是在職職工(國民健康保險和受雇者保險)的支援金,三是來自中央和地方財政的公費負擔。三者的負擔比率為1∶4∶5。保險費由各市町村征收,資金運營則以都道府縣(省)為單位,實行省級統籌。

        二、美國醫療保險體系

        1、美國醫療保險制度介紹

        美國是實施市場型醫療保障制度的典型代表,這種醫保制度的優點是充分發揮了市場調節功能,使得醫療市場上的產品呈現多層次,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政府財政支出僅僅保證經濟困難人群的基本醫療需求即可,政府只承擔監管責任,大大降低了政府在醫療衛生服務上的財政支出。缺點則是政府的“全面退位”勢必會導致“市場失靈”,受保者在很大程度上受自身支付能力的制約,無法或只能獲得較低水平的醫療服務,醫療保障不能覆蓋到全體居民,難以保證再分配的公平性。

        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的資金來源于交納聯邦醫療保險稅的工作者及其雇主繳納的稅金,也稱醫療保險稅。醫療保險稅是聯邦稅,約占聯邦稅的7%,是全部工資或自雇者凈收入的2.9%,(有土地的農民屬于這種情況)稅金是由雇主和個人各承擔45%。稅金用于支付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的費用。按現有社會保險政策,美國社會保險基金支出占GDP比重將不斷地增長,醫院保險(HI)和補充醫療保險(SMI)的增長增幅很大(如表2所示),預計2072年HI的支出將比1998年增長一倍多,而SMI的增幅接近2.5倍。到2045年兩者的支出將明顯超過OASI的支出水平。

        2、美國醫療保險制度的最新改革

        奧巴馬在2010財政預算報告中要求國會同意建立一筆高達6340億美元的醫保儲備基金,作為未來10年改革醫保體系的首期資金,這筆資金一半將來自向美國高收入階層增稅,另一半則由縮減公共醫療補助制度支付給醫院和保險公司的費用產生。美國醫療保險面臨著越來越大的財政壓力,最有效的工具之一為抑制開支的增長,通過改革,調整提供高增值服務的實際成本。奧巴馬的醫療保險計劃內容主要有:第一,推出全新的醫療保險計劃。擴大醫療保險覆蓋面;投保人可享受到全方位的醫療服務項目,項目設計參考現今的聯邦雇員健康福利項目;為無法支付醫療保險費用的家庭提供聯邦津貼,保證低收入家庭被納入新計劃之中。第二,削減醫療開支。第三,提高醫療服務質量。

        三、美、日經驗對我國財政在構建新醫保體系中定位的啟示

        美、日的醫保體系及改革操作方式雖各不相同,但它們之間也有著共同之處。首先保險覆蓋率廣,實行多層次社會保障制度;其次,都面臨嚴重的財政壓力。研究借鑒這兩個國家的經驗教訓,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以下啟示。

        1、財政應著力解決資金支出結構后失衡問題,正確處理財政投入與個人支出之間的關系

        醫療保障被認為是一種準公共產品,政府必須承擔提供公共產品的主要責任,加大醫療衛生直接投入,完善醫療保障制度。在美、日醫保體系歷史沿革中兩國財政投入都有不斷增加的趨勢。但目前我國醫療費用支出結構性失衡問題尤為突出,問題之一是居民個人衛生支出在衛生費用支出中占比過大,而政府支出不足。衛生部公布的《2008年我國衛生改革與發展情況》中記載2007年我國個人衛生支出為5098.7億元,占比45.2%;政府衛生支出2297.1億元,占比20.3%。因此在現階段我國醫保水平仍很低的情況下應建立穩定的財政經費保障機制和增長機制,逐步增加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對醫療保障事業的投入,增加我國人均醫療資源占有量,改善人均醫療服務狀況。強化政府責任,逐步實現衛生費用主要由政府負擔,扭轉政府衛生投入比例過低、居民個人負擔過高的狀況,財政增加的投入,主要用于疾病預防控制、基本醫療服務、醫療困難救助、資助低收入人群參加醫療保險等方面。醫療費用支出結構性失衡問題之二是衛生資源分配流向不合理,大醫院費用太高,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太少、呈倒三角形。因此我國財政在加大政府對醫療事業投資的同時,也著手從制度設計上尋找解決醫療費用支出結構失衡問題的突破口,政府必須明晰和重視醫療保障事業中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強調政府的投入并非所有的資金均應由政府包攬下來。從美、日兩國經驗看,目前兩國均面臨巨大的財政壓力,歷史遺留的問題目前兩國仍很難較好的解決。未來中國的醫療保障制度的改革政府絕不會大包大攬,所以要處理好財政投入與個人支出之間的關系。

        2、財政應合理加大對農村醫保資金的投入,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醫療保障制度

        美、日醫保制度都是在一個主要的醫療模式基礎上,建立多層次、多樣性的醫療保障體系,且兩國在醫保方面的最新改革均逐漸覆蓋低收入人群。因此借鑒兩國經驗應進一步擴大醫保覆蓋范圍,逐步讓低收入人群享受平等的醫保。我國目前城鄉差別仍很大,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仍較低,因此在較長時期仍會繼續實行分層次的醫療保障制度,采用分步走的策略,在經濟發達且區域內發展均衡的地區范圍內,建立更高保障能力的醫保制度,以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同步協調發展。在此基礎上,待條件成熟時,逐步將農民納入城市居民醫療保障體系中,并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醫療保障制度。在現階段突出問題是農村醫保水平偏低,且資金支持力度不夠,因此財政在資金支持上要體現政策合理加大對農村醫療保障的資金補償,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將農村視為資金補償的重點,走出過去醫療保障的“城鄉二元體制”的誤區,將政府衛生投入的重點從城市轉向農村,合理加大對農村醫療資金的補償力度。特別是將公共衛生資源向農村傾斜,這會使有限的衛生資源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

        3、財政應建立獨立的醫?;?對社會保障資金的運作進行統一管理、多樣化投資

        美國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逐步放寬了對基金投資限制,增加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投資的品種,擴大投資管理渠道,鼓勵金融機構的創新。同時逐漸開放國外市場,允許社會保障醫?;鹳徺I國外上市公司的股票,利用資本市場的機制和條件,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資運作管理效率。因此借鑒美國成功經驗,財政應將用于醫保的資金單獨拿出來,建立獨立的醫?;?對其運作進行統一管理?;鹩蓪iT的委員會負責管理,并對基金的保值、增值負責,這應在政府嚴格的監督下進行以確保投保人的利益不受損害?;鹞瘑T會可組織成立一個投融資公司,對基金進行多元化投資所得收益必須納入基金,除一部分可留作儲備金外,其余部分應全部用于投保人。如對公司債券、股票和一些事業項目(如房地產、大型建設項目、基礎設施項目等)進行投資,來提高醫保基金的投資收益率,這條道路是十分可行的。隨著社會保障基金規模日益擴大,并隨條件的成熟,醫保基金還可以利用風險投資、指數投資等新興投資工具對國際資本市場進行投資,最大限度地實現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社會保障基金投資到海外市場,利用全球化分散投資是降低風險的有效手段但這個具有一定風險性,需各方面條件成熟了再考慮。

        【參考文獻】

        [1] [EB/OL].

        [2] The Japanese Journal of Social Security Policy[Z].2009(8).省略/links/government/ministries/ministry5.html[EB/OL].

        [4] 張楠:美國社會保障制度對中國的啟示[J].理論觀察,2009(1).

        第2篇:社會保障基金的償付方式范文

        一、中國養老保障制度轉軌問題的形成

        中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給現收現付制的養老保險體系帶來了嚴重的挑戰。在現收現付制下,要求每個工作人口必須能夠贍養更多的老年人口,這就意味著或年輕的工作者要交納更多的養老保障稅,或老齡人口的養老金水平要下降。由于稅收的增加和老年福利的減少在政治上缺乏可行性,因此,在養老基金自身無法平衡運行時,只得求助于公共財政。這時政府的公共財政就面臨很大的壓力,必須承擔日益加重的養老金負擔,公共財政終將不堪重負。現收現付制養老保障體系出路已成為值得考慮的問題。中國養老保障制度經過十余年改革建立起的“統賬結合制度”,由于始終沒有明確的轉軌成本支付安排,養老金隱性債務顯性化、剛性化,形成“空賬問題”,養老金給付缺口也不斷放大,這將放大日后的養老金財政給付風險。另外,覆蓋面低、養老基金制有效運行的相應制度建設等問題尚沒得到解決。因此,目前中國的養老保障制度仍然暴露在嚴重的轉軌問題之下。

        (一)體制覆蓋面低

        在中國養老保障體系的改革和過渡過程中,養老保障參保職工人數增長速度較低,年均增長在7%左右,但相對增長并不顯著,若考慮到我國的養老保障只覆蓋城鎮就業人員,則用參保職工與城鎮就業人口比例衡量的覆蓋面l0余年間也只增加了十幾個百分點?,F存養老保障體系僅覆蓋面了50%的城鎮就業人口。由于就職于國有企業人員比例不斷下降,國有企業的產出比重也隨之下降。其結果是向養老保障體系提供資金來源的人數的增長遠趕不上退休人數的增加。另一方面是收繳率的下降,隨著統籌范圍的擴大,統籌單位對地方的管理越來越難。近幾年來,我國的養老保障基金收繳率呈逐年下降趨勢。目前養老金支出的增長速度已快于國有企業平均工資的增長速度和人均收入的增長速度。養老保障體系的負擔依舊日益加重。

        (二)空賬問題

        在統賬結合的模式設計之初,考慮到老職工和新制度實施前參加工作的職工過去沒有個人賬戶積累,為了避免新制度啟動時企業既要為老職工繳納養老金,又要為在職職工積累養老基金的“雙重負擔”問題,曾設想個人賬戶中企業繳納的部分先作為“空賬”,通過保持較高的企業繳費率在日后逐步填實。由于對我國養老問題的復雜性估計不足,實際情況是不僅個人賬戶中企業繳納的部分沒有做實,而且職工個人繳納的部分也被挪用發放養老金,甚至過去實行現收現付時略有結余的積累基金也都蕩然無存。形成空賬的最根本原因是政府始終沒有明確隱性債務的融資來源。個人賬戶的空賬問題,使制度設計時的初衷沒有實現,養老保障體系歸根到底還是現收現付的體制

        (三)制度運行的低效率

        新的基本養老保障計劃包括社會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中的養老金,其管理由各地社會保障部門負責,尚未走上專業化、市場化軌道,存在著養老基金投資收益過低的問題。目前中國每年的養老金壓力主要發生在:一是征繳的養老金收不抵支,每年出現的幾十億缺口由中央財政撥付;二是個人賬戶每年被挪用1000多億元用于統籌。近幾年,中央財政對基本養老保障的補貼金額達到了兩千多億元。由此可見,目前所完成的養老保障制度的制度轉軌僅僅停留在表面上,制度轉軌所涉及到的深層次問題并未得到解決。

        二、養老保障制度轉軌成本的形成

        在現收現付制向引入基金制的統賬結合混合制轉變過渡中,過渡資金從何而來成為了極為突出的問題。所有養老保障體系轉軌國家所面臨的最大阻礙——轉軌成本消化問題同樣困擾著中國。中國養老保障制度要從現收現付制過渡到“統賬結合”混合制,意味著目前就業人納的養老金中有一部分要用來建立個人賬戶而不再用于代際轉移,由此必然要產生一個“缺口”。為此,體系必須通過其他方式彌補這部分養老金。轉軌成本也就是轉軌所必須支付的隱性養老金債務。

        在現時中國,養老保障制度涉及兩類人養老金交納和給付問題:一類是已退休人員,由于他們以前沒有個人賬戶,未來養老金由誰來支付將是他們所面臨的問題;另一類是尚未退休但已有相當年份在現收現付制下交納了養老金的現職人員,如果今后根據混合制的目標模式從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積累基金中領取養老金,那么他們過去年份中應該有的那部分個人賬戶如何“充實”。因而,在中國養老保障制度轉軌過程中,轉軌成本由兩部分構成:一是目前已退休人員在獲取社會統籌應得養老金額后不足計發養老金總額的余額養老金;二是目前尚在工作且在現收現付制下已交納多年養老金的現職人員充實以往年輪個人賬戶所需的金額。

        新養老保障制度設計之初,設想通過提高繳費率,完全由企業和個人來承擔因轉軌而發生的轉軌成本,但是,事實并非如此。首先,我國現階段養老金繳費率已屬較高水平,再提高費率的余地不大。而且當期應支付的轉軌成本很大,僅依靠提高繳費率根本無法解決。其次,因個人賬戶不得已之下被挪用于彌補當期養老金支付而無法用于獲取必要的投資收益,從而進一步累積了養老金的債務。因此,如果今天這一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養老金未來缺口將進一步加大,養老保障體系支付能力可能受到人們懷疑,進而將影響現有養老保障制度的有效運行。

        三對消化轉軌成本方式的可行性分析

        由于制度轉軌成本就是養老金隱陛債務的顯性化,因此,控制養老金隱性債務顯陛化的速度和落實最終支付轉軌成本的資金來源是解決制度轉軌成本的切入點。

        (一)控制養老金隱性債務的顯性化速度

        通過對制度轉軌速度、轉軌時間的控制,控制養老金隱性債務顯性化的速度從而控制轉軌成本的規模,

        (1)調整現收現付制與基金制比率在現收現付制與基金制共存的統賬結合體制下,通過調整現收現付制與基金制的相對比率,縮減個人賬戶規模,減輕由于制度轉軌而帶來的支付壓力。根據對我國經濟發展狀況和財政支付能力,以及其他相關因素的考慮,實行這一政策措施是可行的,并且這種方法在一些拉美、東歐國家養老制度改革中廣泛采用。中國06年對個人賬戶規模由繳費工資ll%下調至8%的調整也正是這一措施的體現。盡管這種政策安排并沒有改變養老保障體系總的負債水平和政府總體負債水平,但是可以改變被顯性化的隱性債務,從而放慢了隱性債務顯性化的速度,緩解養老保障體制轉軌的資金壓力。

        (2)調整退休年齡與養老金給付水平在制度轉軌成本中,養老金給付支出占據相當部分。因而,減少未來養老金給付是減少隱性債務從而轉軌成本的一項極為重要而有效的措施。

        ①推遲退休年齡。推遲退休年齡、由此推遲養老金給付時間和給付時期無疑是減少隱性債務的一項有效措施,但是推遲在職人員退休年齡必須是在延長年輕人受教育時間情況下才行之有效,同時還要依據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就業目標等相關因素來考慮運用。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發展時期,就業水平較低,教育體系的負擔也處于較重狀態,在短期內要有效的解決這兩個問題是不可能的。因而,在短期內以“一刀切”方式推行推遲退休年齡措施缺乏可行性。但嘗試在那些可以提供新的就業機會,一些工作、人員缺乏一定替代性的工作單位內,對那些在工作的確需要的員工實行彈性退休制,推遲他們的養老金給付,以減輕養老金給付壓力。

        ②試行名義個人賬戶。嘗試通過建立名義個人賬戶制,緩解養老金給付壓力,以解決目前難于消化的轉軌成本和個人賬戶空賬問題。這種嘗試性建議可被認為在現實中的操作缺乏可行性。因為,名義個人賬戶實際上制是一種確定型(DC模式)現收現付制,其融資方式現收現付,給付方式是待遇確定。這種模式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體制內在的根源問題,消除養老金隱性債務的顯性化,它僅僅是將轉軌成本的給付延時緩付,養老金給付壓力并沒有得到真正減輕。個人賬戶挪用形成空賬是體系運行之下的一種不得已行為,并不是體系本身所規定和認同。如果以建立名義個人賬戶制形式對“空賬”加以認可,其結果將會對“統賬結合”所取得的改革成果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使人們對政府的信用和新養老保障制度的可行性產生懷疑,進而使養老保障體系現時所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加深。

        ③降低養老金給付水平。采用降低養老金給付水平方式來減輕養老金給付壓力,必須要有相應的、完善的醫療保障、教育保障和其他社會福利保障體系做依托,個人必須有殷實的儲蓄做后盾。因為,養老金給付水平的下降,意味著參加養老保障計劃的人員在以養老金維計生活時,其生活水準將下降,而隨著他們的年齡增大,生活負擔和經濟負擔卻在不斷加大,特別是在患病或生活不能自理時,他們要承負著數目菲薄的醫療費用和生活開支,在現有醫療保障體系和社會保障保障狀況下,一個老人在無其他經濟保障和福利保障、僅以自己的養老金去承負這些數額巨大的費用支出時將是十分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如果認為養老保體系的現收現付部分是旨在解決老年時可能產生的貧困,是一種維持生存的基本手段,若希望在退休后維持較高的生活水準,就必須依助于其他形式的儲蓄??墒?,基于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和現實,大多數人在其工作期間貨幣性工資并不高,在維持自身基本生計的同時,還要承負著自己和家人的教育、醫療、住房和長輩生活、醫療費用支出。在教育、醫療改革并不成功,住房支出又是如此巨大。其他社會福利保障尚不健全的情況下,人們必須承受著沉重的費用支出。因而,就大多數人來說,他們在工作期問所能形成的有效儲蓄并不多。同時,我國現時資本市場還不健全,個人投資領域范圍十分有限,利用個人資本獲取投資收益而形成養老資本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又是望塵莫及的。所以,在人們步入老年時不可能形成殷實有效的儲蓄,過低的養老給付水平很可能使一些人在他步入老年的同時步入貧困。在無其他社會福利保障的情況下只能求助于子女的資助而加重子女的支出負擔。其結果一方面有可能引起諸多的社會問題;另一方面有可能使他們的子女步入其父輩之后塵而形成惡性循環。此外,新養老保障體系設計時已將目標替代率由體制改革前的大約80%降至58.5%。因而,基于對中國國情和現實的分析,在短期內,政府通過降低養老金替代率來降低養老保障體系給付負擔,以解決轉軌成本的空間是十分有限的。

        (二)落實轉軌成本支付資金來源

        (1)落實轉軌成本承負責任

        通過控制隱性成本顯性化的速度進行轉軌成本規模控制的方式可被認為在短期內難于落實或作用十分有限。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必須明確轉軌成本承擔責任者和支付來源。既然政府是制度的設計和施行者,在制度轉軌過渡期問就應該責無旁貸地承擔這一責任。首先,基于中國經濟體制的規定,已使相當一部分人的養老基金以國有資產的形式被國家所占據,在制度轉軌過程中不能以制度規定形式把全部轉軌成本轉嫁給企業和個人承負。為此,政府有責任以有效合理的方式將這部分資產轉化為人們的養老金;第二,制度轉軌必然要使部分隱l陛成本顯性化,需要且必須在一個較短的轉軌期間予以償付,而不能借助于制度的長期運行來充實。不然,在體系長期運行無法有效償付成本時,將使人們喪失對體系有效性的信任而使體系名存實亡。政府有責任在一個盡可能鍛的期問內,采取有效措施充實已發生的缺口;第三,在中國實行了幾十年的現收現付制實際上已存在著基金制因素,蘊含了國家對人們的養老承諾。因此,從這一角度上政府應是轉軌成本理所當然的承負著;第四,目前制度轉軌過程中出現的困境、制度未來可能出現的財務風險均出自于制度在設計之初沒有明確轉軌成本的支付安排,作為制度設計者,政府負有不可推卻的責任。為此,政府應對關系到社會和諧穩定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養老保障擔負應盡的責任。鑒于上述原因,政府在短期內應單獨承擔起對現有退休人員,以及新制度啟動前退休人員的養老金給付。

        (2)落實轉軌成本資金來源的途徑

        基于中國經濟體制的演變和現時經濟發展現狀,政府解決轉軌成本資金來源問題可選的途徑:

        ①國有資產減持。目前,中國還有相當數量的社會資產由政府掌握或控股,這是中國政府解決養老保障制度轉軌成本問題一大優勢,政府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在實踐中進行有效運用。東歐一些國家在解決轉軌成本時的思路就是國有資產減持,中國也將這一思路運用于實踐中。國有股權直接劃撥補充社保基金工作的啟動正是這一思路的體現。盡管2001年所實施的國有股減持政策并不成功,股權分置問題也尚未妥善解決以及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等不利現象,對于數額巨大的空賬規模和轉軌成本,依靠中國已異常脆弱資本市場解決問題的前景并不樂觀,東歐國家實踐經驗業已表明利用國有自查減持所能提供的資金是有限的。但鑒于中國特有國情,國有資產減持仍可作為一種思路在實踐中繼續進行嘗試。而作為解決轉軌成本主要資金來源這種方式尚不具備。

        ②國家財政支付。以國家財政支付轉軌成本在國際上已有先例,通過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形成財政盈余和發行國債形式償付制度轉軌成本。在我國,通過發行國債來補充一部分養老保險基金是有活動空間的,運用政府收入彌補轉軌成本有一定的困難。因為,在現有財政赤字逐步上升的情況下,如果不重新調整政府收支結構,依賴政府從經常性收入中在支出一部分費用彌補轉軌成本可能性不大??墒牵?002年起,我國財政支出仍以往年的速率增長,而財政收入卻開始增加,從而使我國財政有所下降,這一變化為彌補制度轉軌成本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近幾年,我國財政支出中占據數額最大且增速最快的三項費用支出是科教衛生、基本建設和行政費用支出。教育、醫療衛生系統亦是亟待完善的體系,壓縮科教衛生財政支出空間極小。但可期望以調整基本建設和行政財政支出為主導,放慢整個財政支出的增長速度,在財政收人增長的作用下縮小財政赤字,使得轉軌成本支付獲得國家財政支持。雖然行政開支壓縮將面臨來自多方面的極大阻力,但在建設廉政型政府目標制約下,有望將占財政收人總額20%的過大開支給予縮減。同時,基本設施建設支出自02年已放緩增長速度。因此,我們有理由可望在財政收人快速增長因素帶動下,通過放緩占財政收人總額40%的基本建設和行政財政支出的增長速度,壓縮財政赤字規模,并以此期待對財政收人這塊蛋糕的重新分割,為養老保障融人有保障的資金來源。

        ③外匯儲備沖銷。中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對外開放政策的引導下,保持了長期國際貿易收支順差,使中國積累了巨額外匯儲備而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外匯儲備作為在國際貿易中用于支付國際收支逆差、維持本幣匯率穩定的備用資產,其所有權和支配權均屬于歸家所有,政府有權力將其過多的外匯儲備注人于國家建設的其它方面。盡管動用國家外匯儲備沖銷養老保障制度轉軌成本在國際上尚無先例,但基于對中國現時國際收支狀況和未來發展動態的分析,動用外匯儲備沖銷轉軌成本并不是虛無渺茫的設想。原因在于:一是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時,動用外匯儲備注資建行和中行,并有可能在今后對工行和農行施行外匯注資;二是外匯儲備規模過大將會產生資金運用低效率、貨幣政策作用空間受限、儲備貨幣貶值風險等不利影響。目前,中國外匯儲備已達上萬億美元,這巨額儲備相對于中國現有國際貿易支付規模不免過于龐大,即使考慮到匯率改革所需,在同時滿足這些外匯支付所需要求之后,中國現有外匯儲備余額仍有數千億美元的結余。因此,中國現有殷實且有巨額結余的外匯儲備為解決養老保障制度轉軌成本提供了一個想象空間,且這一設想在中國成為現實的可望性極為樂觀。同時,外匯注人沖銷制度轉軌成本具有多方面優勢:首先是注人空間巨大,對于近萬億的空賬只需動用千億外匯儲備即可沖銷;其次是外匯注資方便易行,與其它注資方式相比,具有涉及利益關系少、阻力和成本低;最后是減少養老保障對國有資本和國家財政的過渡依賴?;趯ν鈪R注資的可行性分析,政府在處理函待解決的、且關系到國計民生與社會穩定的養老保障制度轉軌問題時,應將大量閑置且低效率配置的外匯儲備結余作為解決轉軌成本的主要資金來源。

        一次性解決轉軌成本支付問題,做實個人賬戶,真正意義上實現養老保障模式的根本性轉變。其結果將有利于提升公眾信心、擴大日后養老保障覆蓋率以及體系長期良好運營均具有重要意義。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 在线精品亚洲精品 | 激情六月激情网久久 |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婷婷日韩 | 特黄少妇60分钟在线观看播放 | 日韩另类在线综合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