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社交禮儀差異范文

        社交禮儀差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社交禮儀差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社交禮儀差異

        第1篇:社交禮儀差異范文

        【關鍵詞】觀察力 藝術設計教學 現實意義

        藝術講求個性,藝術設計是求異的學科,是培養創造意識、創造能力最有力的學科之一,它的生命在于與眾不同、標新立異,創造力正是由此反映出來的。富有生命力的創新行為是建立在對生活的客觀世界深入的、理性的觀察的基礎上,是有根據的設計行為,而非憑空想象、閉門造車。

        一、何謂觀察力

        觀察力是指人在感知活動過程中通過眼、耳、鼻、舌等感覺器官準確、全面、深入地感知客觀事物特征的能力。作為一種特殊形式的感知能力,觀察力是人類認識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對事物的認識程度、水平,與這種能力的強弱有很大關系。

        (一)觀察力的存在形式

        觀察力以感覺、知覺的形式存在。感覺是感覺器官對客觀世界的一定刺激所感知的能力,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體對象直接反映的能力;知覺是觀察力的另一種形式,比感覺形式更高級、更全面。知覺是建立在感覺基礎上的,但它并不是感覺的累積,而是主體對客體各部分、各屬性的總體反映,表現為對客體的整體認識、對客體綜合屬性的判別,或對客體意義的初步解釋。

        一般把知覺劃分為視知覺、聽知覺、觸知覺、復合知覺、空間知覺、時間知覺和運動知覺等。人們觀察自然世界或者欣賞繪畫藝術、雕塑作品、體操表演等時,主要使用視知覺;在欣賞電影、電視時,是視聽復合知覺;游戲中則是視、聽、觸復合知覺;空間知覺包括方位、大小、形狀、距離等;時間知覺總是通過衡量時間的媒介來實現,媒介可能是自然界的周期現象,如四季的轉換、晝夜的交替等,也可能是機體的生理狀態,如睡眠周期等。

        在實際認識過程中,感覺與知覺很難區分,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例如,顏色總是某種對象的顏色,軟硬屬性也總是某種對象的;反過來,某種對象也總是有顏色和硬度的。因此,把感覺與知覺合稱為感知。

        (二)觀察力的素質要求

        (1)目標明確,觀察有序。觀察力具有明確的目標性,各種觀察活動能遵循既定的目標向前發展,從一而終。同時,明確觀察目的及對象后,要合理安排觀察順序,把觀察結果同研究的問題結合思考,考慮每個觀察步驟是否達到目的,使整個觀察過程有步驟、有理性。

        (2)仔細認真,深入挖掘。觀察仔細認真是對觀察者的基本要求,也是考察觀察力高低的基本條件。面對同樣的被觀察對象,一個感受獨特的人,往往能獲得深刻的體驗,能感受到別人感受不到的東西,能從日常生活和平凡的事物中領悟到新東西,在別人看似平常的地方創造不平常。

        (3)剝離表象,把握本質。觀察能力達到準確無誤并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的功夫,要不斷訓練,逐漸建立。

        二、觀察力對于藝術設計教學的現實意義

        達爾文曾對自己做過如下評價,“我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只是在覺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并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眾人之上。”觀察是人們認識世界、增長知識的主要手段,它在人的一切實踐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人們通過觀察,獲得大量的感性材料,獲得對事物具體而鮮明的印象。

        觀察的過程是感官、大腦參與活動的過程,用視覺、觸覺、嗅覺去感知我們身處的客觀世界:花開花落,酸甜苦辣,人生百態……觀察的行為可以輕易實現,而敏銳的觀察力,卻不是每個人都具備。觀察力,有著更高的要求,不單純指感覺的客觀存在,更應該是人知覺到的一切,在觀察的過程中有思考,有分析,有聯想,有醒悟,有創新。針對藝術設計的觀察力培養是設計行為成功的關鍵,需要全身心的參與,所以,教會學生怎樣去“觀察”成為設計教育中首先必修的課程。觀察力是藝術設計從業者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觀察力的培養應貫穿在教育過程中,并成為一種經常性、慣性的思維活動。

        (一)觀察力的培養有利于形成新的思維方法

        藝術設計從客觀物象的角度考察,屬于不同類型空間的形態表達,從設計的角度出發選擇適合的語言表達方式。由于繪畫語言的條件與它最接近,所以在技術層面上最為廣泛地被采用,因此,藝術設計主要采用視覺圖形語言的形式進行思維——形象化的概念、判斷、推理。在具體的設計活動中,因設計對象、設計理念、設計審美的差異,思維的方式又會千差萬別。特別是基于對生活、對自然環境的積極觀察的設計活動,更會體現出其獨特的思維方式。

        藝術設計創新思維是指設計師在藝術設計的創作過程中,通過對生活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觀察、分析和思考,把觀察到的素材進行選擇、提煉、加工,最終實現相對完整的藝術形象的思維過程。藝術設計領域的思索、研究,需要多角度、多側面、放射性的思維方式和觀察方式,特別在當今信息化社會,藝術設計將會對觀察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觀察力的培養有利于激發靈感,增強想象力

        設計來源于生活,而生活中需要多觀察,比如一只小昆蟲的樣子、一棵黃豆芽的形狀、一滴水珠等,都可以作為設計的素材進行發揮、再創造,而這需要觀察力的培養。

        第2篇:社交禮儀差異范文

        關鍵詞:醫科大學;交叉學科;建設;獨立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11-00-01

        從概念上講,學科交叉逐漸形成一批交叉學科。交叉學科的不斷發展,推動了科學領域的進步,交叉學科正在逐步向綜合科學發展。在醫科大學中,獨立學科的研究已經進入到了一個理想的高度,要想在今后獲得更大的突破,應該獨立設置醫科大學交叉學科,而不是僅僅作為單一的課程來對待。本研究主要對獨立設置醫科大學交叉學科建設展開分析,現做如下綜述。

        一、獨立設置醫科大學交叉學科建設方案

        (一)交叉學科的形式

        就交叉學科本身而言,其獨立設置的目的在于提高醫科大學的研究水平,并且擴大醫學領域的研究范圍,輸送更多的人才。基于現實需要的考慮,交叉學科的形式可分為3個層次:核心學科、緊密層學科、外延層學科。核心學科作為我國的重點培養項目,必須是具有博士學位授予的學科。以分子生物學為例,該學科主要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現象的科學,屬于典型的交叉學科。在醫科大學中,分子生物學主要是研究生物大分子(核算、蛋白質)的結構、功能以及生物合成等方面來闡明各種生命現象的本質。分子生物學在現代醫學中,突出表現為對人體神經活動的機理探索,對癌的發生研究等等[1]。緊密層學科主要是由核心學科的內涵聯系緊密的若干學科組成,該形式主要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更多的醫學知識,并自主探究其中的聯系。外延層學科主要是核心學科與緊密層學科聯系松散的外周學科。

        (二)交叉學科的內容

        獨立設置醫科大學交叉學科,應從多方面入手,而不是僅僅局限在醫學學科的內部,應向多種學科進行拓展,深入研究,將各個領域的相關聯系摸清楚,為將來的醫學發展和國家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本研究認為,交叉學科的內容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醫學與自然學科的融合。以細胞生物學為例,該項交叉學科體現在顯微、亞顯微、分子水平三個層次上,主要是研究細胞的結構、功能、各種生命規律[2]。從客觀的角度來說,細胞生物學有利于研究人類的起源,并且在發現新物種和探究古老物種方面,都做出了非常突出的成就。值得注意的是,細胞生物學還能夠對細胞結構與功能進行研究,特別是染色體,這對臨床醫學的發展和各種先天疾病的治愈都具有較大的積極意義。第二,醫學內部學科之間的融合。交叉學科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促進當代醫學的發展,將醫學內部學科進行融合,不僅健全了交叉學科的研究體系,同時可將最新研究成果應用到臨床治療中,提高治療水平,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第三,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融合。以生態學為例,該項交叉學科主要研究生物體與其周圍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屬于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典型結合。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與多樣化,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態學研究的范圍,除生物個體、種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擴大到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多種類型生態系統的復合系統。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等幾大問題都是生態學的研究內容[3]。

        二、獨立設置醫科大學交叉學科建設成效

        (一)通過實施重點建設工程,學科層次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現實工作中,獨立設置醫科大學交叉學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最終的成果卻是被社會廣泛關注的。從我國的情況來分析,通過實施重點建設工程,學科層次和水平獲得了全面提升,我國的醫療水平和技術也有較大前進。例如,2003年,復旦大學與上海醫科大學合并以來,積極致力于醫學與諸多學科的融合。學校特設了Med-X基金,以此為紐帶,通過項目合作,實現了兩校技術平臺和科技資源的共享,大幅提升了科研實力,拓寬了科研領域。“環境化學污染物致機體損傷及其防御的基礎研究”項目,是復旦與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聯合申報成功的2002年“973計劃”項目[4]。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之所以選擇復旦作為合作伙伴,就是因為看中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與醫學院結合后的研發實力居于國內前列。楓林校區宋后燕教授的分子醫學實驗室就是在兩校合并后,得到科技資源的支持,成功建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二)通過扶持新興交叉學科,學科專業覆蓋面進一步拓寬

        除了上述的成效外,我國還通過扶持新興的交叉學科,促使學科專業覆蓋面有了更大的拓寬。以四川大學華西藥學院為例,該學校的新型交叉學科――創新藥物與中藥現代化研究,屬于一種全新的研究領域。近五年來,在創新藥物與中藥現代化研究方向,負責863項目1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家科技部重點攻關課題3項,獲部、省級等各類獎50余項,專利10項(其中有2項為美國發明專利)。發表相關研究論文累計達700余篇,綜述性文章100余篇,編寫各類專著、教科書和參考書20余部,其中主編的《物理藥學》、《靶向給藥制劑》屬填補國內空白的專著。主編的《藥物化學》等教材為全國規劃教材。

        三、總結

        獨立設置醫科大學交叉學科在理論上、實踐中都獲得了非常大的積極成果,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上也得到了廣泛的肯定。在今后的工作中,應進一步獨立設置醫科大學交叉學科,提高各方面的工作水平,促進醫療技術的提升,為我國的社會發展和國家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馬廷奇.交叉學科建設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J].高等教育研究,2011,06(05):73-77

        [2]陳君,彭成華,趙智濤,夏旭.獨立醫科大學多科性發展的實踐與策略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04(03):42-44

        第3篇:社交禮儀差異范文

        [關鍵詞] 工業設計藝術理工交叉創新

        工業設計是我國一個新興的、綜合性的應用型專業。根據教育部的2005年最新統計,設置工業設計專業的高校已達230所,名列設置最多的工科類專業的前8名。這一方面體現了社會對工業設計專業人才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部分院校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倉促上馬,導致專業膨脹。如何在大眾教育的背景下培養出合格的設計人才,滿足國家工業設計發展的需要,是工業設計教育面臨的挑戰之一,也是設計教育發展和改革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討的重要課題。

        一、當前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模式的比較

        當前開設工業設計專業的院校主要是藝術院校、工科院校和綜合性院校,采用的教學模式主要是工作室教學、模塊式教學和綜合性教學。

        藝術院校和綜合大學的藝術系大多采用工作室教學模式。工作室教學是源于西方美術式教學模式,它的優勢在于教師對學生進行具體指導,可以傳授許多設計經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它的不足就是因為教師的個體差異而影響學生整體能力的培養,學生缺乏系統的知識,創新能力受到影響。

        理工科院校和綜合性院校的工業設計系大多采用模塊式教學模式。模塊式教學是將相互關聯的課程組成若干模塊,以利于相近課程的融合。它的優勢在于知識面比較廣,基本做到面面具到,它的不足是每個模塊的教學互不相干,教師也是各個相關學院的教師,部分教師都不懂或者不了解專業,課程內容沒有針對性,學生綜合處理問題的能力差,缺乏協調性。

        二、社會對工業設計人才能力的要求

        美國工業設計師協會1998年就工業設計的人才規格向全美的設計公司,企業的設計部門等工業設計畢業生的主要就業單位進行了問卷調查,以了解就業市場對工業設計教育的要求。調查的主要內容是要求用人單位就工業設計本科生應具有的專業資質和技能提出自己的見解。問卷列舉了26個相關的項目,要求被調查人對這些項目在設計教育中的重要性做出評價。根據調查的結果,對26個項目的重要性排序,要求多學科交流排在第六位。

        1998年9月澳大利亞工業設計顧問委員會就堪培拉大學工業設計系進行的一項調查指出,工業設計專業畢業生應具備10項技能包括:繪畫技能、工程應用技能、市場分析、軟件應用、溝通與表達、對產品從設計制造到走向市場的全過程應有足夠的了解等能力。

        當前,我國正處于產業結構轉型過程中,對人才能力需求也對工業設計人才的需求不僅是數量大,而且對能力要求更高、更全面。工業設計師需要懂得市場、設計、結構、材料、工藝等知識,只有這樣才能設計出適合當前制造水平的產品。因此,社會需要具有較強綜合能力的設計人才,當前單一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培養社會的需求的人才,這需要我們的教學改革做出調整,進行交叉培養。

        三、工業設計專業藝術與理工交叉培養模式的提出

        工業設計是多學科的綜合體現, 一個合格的工業設計師應該善于與各方面專家合作, 具備協作精神。要培養團隊觀念, 在美國一些課題通常是工業設計學生、管理學生和工程學生共同完成課題,如消費者調查、市場分析、產品定位、產品開發設計、工程分析、市場營銷等過程的共同研究。這樣, 促使設計學生能全面地理解設計, 加強協作能力, 讓產品在商業競爭中獲取最大的成功率。

        1.學科發展趨勢

        交叉是學科發展的必然,也是工業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當代跨學科教育在兩個方面最為活躍,一是通過專業設置、課程結構、教材教法體現的跨學科改革,我們稱之為“面”上的改革;二是通過各類研究中心,將科研與教學合為一體,由此體現的跨學科改革,我們稱之為“點”上的改革。另外,隨著跨學科教育改革的深入,已出現了由科研、教學的跨學科改革發展到學校的體制和結構的整體改革,出現了與傳統大學鮮明不同的跨學科型大學,我們稱這一新趨勢為“體”上的改革。工業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應該從有特色的培養目標出發,在培養體制、教學研究、課程體系上突出交叉性;同時結合高校本身特點、地域,培養有特色的專業人才。

        2.工業設計專業本身就是交叉性學科

        2006年國際工業設計協會給工業設計的定義是:設計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其目的是為物品、過程、服務,以及它們在整個生命周期中構成的系統建立起多方面的品質。因此,設計既是創新技術人性化的重要因素,也是經濟文化交流的關鍵因素。

        我們從工業設計的定義可以看出,工業設計屬交叉性學科,它要求學生掌握藝術知識與工程知識。這就要求我們的學生既要接受藝術教育,還要接受工程知識,以及其他人文知識。這是由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科性質決定的。

        3.加強文理學科交叉滲透,培養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兼備的設計人才

        我國設計教育在初期大都在藝術院校,近十年來眾多的工科院校和綜合性大學也都相繼建立了設計專業和院系,但都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文理科分割現象較嚴重,學生的知識結構向一方傾斜,雖然在綜合性大學的教學內容中列有文理的課程,但都因教學管理上的慣性作用,大多浮于表面和側重于本專業的技能培養,導致學生的創造力得不到發展,或者是解決綜合、復雜的實際問題的能力低下。

        傳統上人為地將課程劃分“文科”與“理科”兩大體系,并分別進行教學,再也不能適應新時展的需求。隨著工業設計活動的內容、范圍以及方法理論的擴延和發展,許多重大的社會設計課題,必須從多學科角度,運用多種知識、理論和方法,加之藝術的想像力和預見性才能得以解決。在科技以人為本已為時尚、藝術與科學相互交融成為世界性潮流的今天,優秀設計師不僅僅在技術上要精湛,更應有美好內心情懷,充滿審美情感,同時還體現出天才和智慧。他們需要科學中求實、懷疑與批判的精神,還需要自主、獨立品格、好奇心、想像力,以及知覺、感悟、靈感等形象思維,這是設計師創新設計所必備的素質。

        設計教育中開設跨學科的綜合性課程,并在設計課中貫徹多學科角度思考分析以及解決方案,實施啟發、討論式教學對培養寬口徑、厚基礎的復合型人才具有重大意義。我們應在教學管理體制上建立促進文理學科交叉、滲透機制,進一步強化工業設計的學科邊緣性發展,從而在設計教學、科研活動中實現交叉學科知識的融合和應用。

        四、藝術與理工交叉培養模式的構建

        1.確定交叉培養教學目標

        根據國家和地區產業特點對人才的要求,借鑒國內外教學模式、結合高校本身的特點確定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兼備的創新型應用人才的教學目標。

        這個培養目標的特點是:藝術與理工的交叉性、創新性和應用性。藝術與理工的交叉性主要是指學生的交叉編班、教師的雙師型、課程的交叉融合;創新性主要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包括藝術創新和工程創新兩個方面;應用性主要指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

        2.課程內容與設置

        在課程設置上要注意藝術課程與理工課程的融合性、實踐課程的連續性、專業課程的特色性、選修課程的靈活性、理論課程的比較性及人文課程的豐富性。

        (1)藝術課程與理工課程的融合性主要指工程模塊與藝術模塊的聯系、交叉與整合。比如材料和工藝課程可以和基礎設計課程結合,根據材料和加工工藝的特點來設計和制作各種形態模型,這樣就把工程課程與藝術課程進行了融合;機械設計與力學課程可以和形態設計課程結合,設計的形態不僅外觀好看,而且要承受一定的力量并且加工方便;電工學可以和產品設計課程進行融合,學生對產品進行拆裝,根據電路板來設計產品,或者根據產品形態提出電路板的布局方案。通過這樣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提高綜合處理問題的能力。

        (2)實踐課程的連續性是指四年實習不斷線并且落到實處。學生的設計實習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應用能力培養的關鍵環節。大學四年中,在大一安排認識實習,主要包括設計公司、生產線的參觀及設計任務的體驗;大二應該安排學生進行采風實習、設計公司的實習并進行簡單產品的設計;大三應該安排學生直接進入企業或者設計公司承擔比較全面的設計任務,培養設計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大四安排學生進行畢業實習,學生應該具備全面負責某個產品的開發過程,實踐能力達到獨立承擔設計任務的能力。

        (3)專業課程的特色性是指除了開設產品設計程序與方法、系統設計、產品創新設計等常規專業課以外,根據地區工業的特點有針對性的開設一些特色課程。比如,浙江地區可以開設小家電產品設計、文具產品設計的課程;上海地區可以開設一些汽車設計、手機設計的課程。

        (4)選修課程的靈活性是指根據專業需要,跨專業選修課程并進行跨專業課題合作設計。比如可以選修商學院的課程,合作完成一些產品市場調查和研究的課題;選修材料學院的課程,合作完成新材料產品的設計課題。

        (5)理論課程的比較性是指把中國和外國的設計史、藝術史、工藝史等課程進行合并,開設中西方設計史、中西方藝術史、中西方工藝史。通過比較研究,吸收西方優秀的設計,重視中國優秀的傳統設計思想,做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

        (6)人文課程的豐富性是指通過人文課程的選修和講座。學生通過人文課程的學習,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完善自身,加強人文精神的培養,為設計創新增添活力。

        3.教學隊伍的培養和引進

        教學隊伍是教學目標得到實現的最根本保障。我們既需要教高學術水平的教師,也需要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為了改善師資隊伍,我們可以培養教師,選送教師攻讀學位、進修或者做訪問學者,提高學術水平;可以引進高高水平的教師充實現有隊伍;當然,還可以把教師送到企業鍛煉,增強實踐能力;還可以通過講座的形式,聘請國內知名學者、設計師甚至企業家進行講座。

        4.“產學研”一體化

        國外的工作室制代替不了產學研,生產實習也代替不了產學研。我們通過教師、學生和企業的合作互動,提高研發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是對教師的挑戰,學生的機會,企業的機遇。如果學校通過企業的需要(甚至沒有需要,創造某種需要),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設計研究與開發,企業再進行論證,甚至提出修改意見,通過不同視野的研究,可以開發出受市場歡迎,甚至引領市場的產品。

        5.教材的編寫或選用

        教材也是教學質量得以保證的重要環節。我們可以選用一些優秀的書籍作教材,甚至可以結合自身的教學需要,進行教材的編寫,一方面可以滿足教學需要;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師自身的理論水平。

        6.探索設計學科規律,改進教學方式

        我們要探索設計學科規律,重視設計學科的實踐性,改變傳統的授課方式,采用更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比如討論式教學,小組式教學,課題式教學,甚至某些課程可以在企業上課。

        總之,通過工業設計專業藝術與理工交叉培養模式的探討與實踐,可以增強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工業設計專業發展戰略[J].理工通訊,2005(8):21~24

        第4篇:社交禮儀差異范文

        一、存在的問題?

        (一)執法觀念方面:一是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刑偵工作有差距,圍繞公正執法深化刑偵改革步伐不快,創新意識還不強。二是個別干警執法思想陳舊,現代法治理念還沒有完全樹立,仍不同程度存在“重口供、輕證據”、“重實體、輕程序”思想,受傳統的有罪推定的影響,未牢固樹立疑罪從無的法治理念,漠視訴訟參與人的合法權益;三是個別干警為民執法的思想尚未牢固樹立,缺乏服務大局意識,滿足于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務,就案辦案,沒有設身處地為群眾排憂解難;四是一些干警注重辦案的法律效果,輕視辦案的政治和社會效果,個別案件不能達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二)執法水平方面:一是公訴到法院的個別案件定性有偏差,偶有出現部分定罪證據未被審判機關認定的現象;二是個別案件的審查報告制作不規范,承辦人對案件的事實及證據沒有進行綜合分析,給領導審批決斷帶來困惑;三是對新形勢下職務犯罪規律研究不夠深入,突破案件的辦法不多,個別案件初查不夠深入細致,證據收集和固定證據不力,導致個別案件質量不高;四是個別辦案人員粗心大意,法律文書制作不規范,內卷材料不全,卷宗歸檔不及時。

        (三)執法作風方面:一是個別辦案人員沒有嚴格遵守辦案紀律,保密意識不強,偶有出現有意無意泄露案件秘密的現象;二是個別干警在辦案過程中,特別是在訊問犯罪嫌疑人、詢問證人時,依法表明身份不明確,有時沒有完全告知當事人的有關訴訟權利;三是在辦案中過分強調案件的“神秘性”,一些應該公開的事項沒有及時公開,一些當事人有權知情的事項沒有及時予以解答說明;四是個別干警接待來訪群眾態度生硬,對無理糾纏的來訪人,有時不能作好耐心細致的解釋說明工作;五是個別干警不注意維護刑偵警官的職業形象,在某些場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損壞了刑偵機關的良好形象。

        二、產生問題的原因:

        (一)沒有徹底端正執法觀念。近年來,通過各類主題教育活動,我隊執法觀念和執法思想在整體上有了很大的改觀,一些舊的執法觀念和錯誤作法被摒棄,與法治文明相適應的執法理念正逐步得到普及。但是,少數干警的執法思想和執法行為仍不能完全適應形勢發展和執法工作的新要求,一些陳舊、落后的思想和觀念在一些干警頭腦中根深蒂固,重打擊輕保護,重實體輕程序,重辦案輕監督,“只要辦成了案子,追究了犯罪,其它問題可以忽略不計”的錯誤思想在一些干警頭腦中仍沒有剔除,自覺不自覺地沿用不合時宜的習慣做法辦案,導致執法中出現各種錯誤和偏差。

        (二)宗旨觀念沒有牢固樹立。某些干警執法為民意識淡薄,“為誰掌權、為誰執法”的問題沒有徹底解決,沒有時刻把群眾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沒有時刻把群眾的冷暖疾苦掛在心上,沒有把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統一起來,沒有擺正公仆位置,認為到群眾中去是找麻煩,浪費時間、人力、物力;認為調查取證可以走群眾路線,處理案件就不一定要走群眾路線;認為群眾不懂法,走群眾路線是走形式,不起作用等等。

        (三)刑偵干警文化素質和業務水平與當前不斷變化的新形勢的要求有一定差距。部分刑偵干警的文化素質不能完全適應新時期刑偵工作的高要求,知識理論水平不高。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經濟交往頻繁,社會經濟關系日趨復雜,違法犯罪手段也更加先進和隱秘,要求執法人員有過硬的業務能力,而現在執法人員業務技能還有相當差距。

        (四)執法監督制約機制需要進一步健全,規章制度難以落實。

        (五)執法環境不夠理想。法律在社會生活的一切重要領域中應具有的崇高權威和地位并沒有在人們頭腦中真正形成牢固的觀念,現實生活中“以權欺法”的事屢有發生。

        三、下一步改進措施:

        (一)提高思想認識,落實專人負責。支隊成立了由支隊長為組長,其他班子成員參加的執法工作領導小組,并建立了支隊法制工作專班及法制員制度,明確一名支隊領導主抓法制工作。同時層層簽訂執法質量目標管理責任書,將工作目標、任務、權責細化分解,具體落實到每個探組和每位民警身上,形成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其他領導主動抓的局面。

        (二)堅持“月考季評”,做到獎懲分明。按照市局的要求,各大隊加強執法管理和建設工作,認真填寫執法臺帳,建立執法檔案,并對日常執法狀況進行翔實的記載,為半年和年終考核評議提供了可靠依據。同時,各執法辦案大隊結合實際,每月組織進行一次執法質量月考自查,發現的執法問題,載入民警個人執法檔案,并按月在單位內進行排名、 通報。支隊每季度開展季評,會同局法制科部門開展年度最佳辦案單位和辦案民警的評比活動。同時把執法質量與崗位目標考核結合起來,把考核結果與領導的政績、晉升掛鉤,與民警的提拔、立功受獎掛鉤,做到獎懲分明。

        第5篇:社交禮儀差異范文

        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精心預設,會使課堂活力倍增,不斷綻放學生智慧的光芒。

        “觀察物體”是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的一個重要內容,旨在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觀察能力,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表象,引導他們感知和把握幾何形體的基本特征,為學生后面的學習提供厚實的認知積淀。下面結合“觀察物體”一課的教學,談談自己對精心預設教學,增強學生學習活力的一些粗淺認識。

        教學片斷一:

        師:早就聽說我們班同學的眼睛特別厲害,善于洞察一切,老師現在就想考驗一下大家,有信心嗎?仔細觀察,看看誰的眼睛最亮!

        師(課件出示大樓的外觀示意圖):你們看到了什么?

        生1:一幢漂亮的大樓。

        生2:這是一幢大樓的一個個側面……

        師(課件展示大樓的全景):再回想一下自己平時看大樓的情形,會看到什么呢?

        ……

        思考:精心的教學預設充分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展示自己的才智,促進學生生成強烈的學習內驅力,推動自主學習的進程。上述教學,首先通過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引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有效關注,喚醒學生已有的認知,提升他們積極參與學習的熱情。其次,利用課件的優勢,展示美麗大樓的全景,使學生在欣賞的同時初步感受到觀察的策略。這樣的課前預設猶如一把精巧的鑰匙,迅速打開學生的思維之門,為學生靈活解決問題增添活力與支持。

        教學片斷二:

        師:讓我們以小組為單位,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面前的積木堆,相互說一說你看到的情形。

        生1:我在正前方,看到的是正方形。

        生2:我在側面看到的是長方形。

        生3:我是站著往下看的,看到一個長方形。

        ……

        師:請大家相互研究,我們一共看到幾種情形?分別是什么形狀?

        生4:我們一共從5個方向觀察物體。

        生5:不對,是從4個方向進行觀察的。

        生6:5個方向……

        師:剛才同學們的分析好像都有自己的道理,老師請大家再仔細地研究我們觀察的角度,從這組同學的方向觀察到的情形有什么奧秘存在嗎?

        生7:我們研究后發現從正前方、后正方觀察到的形狀是一樣的,而且在觀察的時候無論是誰都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面,不會出現同時看到這兩個面的情況。

        師:是這樣嗎?小組再按照這組同學的提示認真觀察。

        ……

        思考:教師應正視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的學習經歷并適時給予引導,促進學生合作交流的深入進行。上述教學中,教師先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并引導學生尋根溯源,不僅使學生的思維自由馳騁,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喚起他們的主體意識,促進學生更加積極地深入探索。然后教師靈活地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學習研究,滿足學生合作的需求,既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團隊精神和集體觀念,又逐步發展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人人有事做、個個有話說、事事有評價的教學目的。在學生自主觀察物體后,教師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的觀察方法,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見解中逐步得出正確的知識,促進新知的建構。由于教師重視課堂的生成,從根本上突顯了學生是學習主體的理念,使學生能夠運用自己的思維與他人以及文本進行充分的對話。同時,面對學生產生的困惑,教師讓學生自由探究,既拓展了學生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又使學生的理解更加深入,體驗更加真實。

        教學片斷三:

        師:通過我們的研究,你認為我們觀察物體只需要觀察幾個方向呢?

        生:3個。

        師:很不錯。小組再仔細地辨析一下,是哪幾個方向呢?分別叫做什么?如果小組研究不成熟的話,可以向書本學習哦!

        生1:前面、后面、側面。

        生2:不對,應該是前面、側面、上面。

        生3:也不對,應該是正面、側面、上面。

        師:噢,大家有這么多的想法,到底哪種想法更科學、更符合數學的要求呢?請大家繼續研究,認真讀書吧!

        ……

        思考:上述教學,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辯論,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激發了學生的潛能,又進一步調動了學生合作探究的熱情,保證了預設的有效組織和實施。同時,教師尊重學生的認知基礎,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積極體驗和研讀文本,不僅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識,而且使學生掌握科學的探究學習方法,品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

        第6篇:社交禮儀差異范文

        關鍵詞:社會嵌入;海外子公司;戰略網絡結構;差異化

        基金項目:上海市教委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項目(06VS007):跨國流通企業對中國流通主渠道的控制及風險防范研究。

        作者簡介:王宇露(1978-),男,湖南岳陽人,博士,上海電機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跨國公司經營與管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F11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096(2008)05―0046―04

        收稿日期:2008―07―01

        跨國公司海外子公司嵌入于跨國公司內部戰略網絡(以下簡稱為內部網絡)和東道國戰略網絡(以下簡稱為東道國網絡)構成的二重網絡中,內部網絡和東道國網絡這兩個子網共同構成了海外子公司的戰略網絡。海外子公司的戰略網絡結構可以很好地解釋海外子公司的行動。海外子公司行動及其績效的差異必須考慮其所在戰略網絡的結構特征。本文試圖引入和發展社會網絡理論中的社會嵌入理論,把嵌入關系劃分為關系嵌入、位置嵌入和結構嵌入三個維度,以此為基礎對海外子公司的東道國網絡結構進行解構,并對海外子公司戰略網絡結構的差異化問題進行研究。

        一、社會嵌入理論的嵌入層次劃分

        嵌入理論在新經濟社會學中的研究始于Polanyi在“大轉型”(1944)一書中,Polanyi提出了嵌入的概念(張維安,2001)。之后,學者們對嵌入的內涵進行了不同理解和發展,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嵌入,這些嵌入分屬于不同的邏輯層次。1992年,Granovetter首先提出將嵌入分為關系嵌入與結構嵌入。關系嵌入是指單個行動者的經濟行為是嵌入于他與他人互動所形成的關系網絡之中,當下的人際關系網絡中的某些因素,如各種規則性的期望、對相互贊同的渴求、互惠性原則都會對行為者的經濟決策與行動產生了重要影響。與此同時,行為者所在的網絡又是與其他社會網絡相聯系的,并構成了整個社會的網絡結構。因此,在更宏大的意義上講,行動者及其所在的網絡是嵌入于由其構成的社會結構之中,并受到來自于社會結構的文化、價值因素的影響和決定。

        一些學者在微觀嵌入和宏觀嵌入間進行了區分。Zukin和Dimaggio(1990)則提出了四種嵌入觀,他們認為,經濟行為受到認知嵌入、文化嵌入、結構嵌入和政治嵌入等四種不同嵌入的影響。其中,結構嵌入主要是關于物質交換關系的質量和網絡結構如何影響經濟活動,而認知(cognitive)嵌入、文化嵌入和政治嵌入主要反映了嵌入的社會建構主義視角(Uzzi,1997),也即對社會嵌入的具體解構。他認為,在個體水平上,認知嵌入是指行為者在進行理性預算時會受到原有思維意識的限制。文化嵌入是指理性的經濟行為者在制定經濟戰略和目標時,會受到來自外部共享的集體理解,如組織價值觀、規范的制約。最后,政治性嵌入是指外部制度框架,如政治、法律制度對經濟行為的影響,主要強調權力爭奪對經濟行為人決策的影響。JohnHagedoorn(2006)把企業間合作嵌入分為三層:環境嵌入、組織間嵌入和二元關系嵌入,并強調理解這些不同嵌入層面互動的重要性。Bengt Johannisson & Marcela Ramirez Pasillas(2002)以小家庭企業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四個層面的嵌入:第一個層面的嵌入是企業與企業間關系。第二個層面的嵌入是企業與社會機構和經濟機構間的關系。第i個層面的嵌入是通過社會機構和經濟機構間接相關的企業間關系。第四層嵌入是文化嵌入。

        一些學者在研究時把不同層次的嵌入集中于一個分析框架,不僅忽視了不同層次嵌入間的本質及其作用機制的差異,也忽視了各層嵌入間的內在關聯。因此,為了更好地研究行動者的跨層嵌入及不同層次嵌入的互動等問題,有必要對嵌入的層次進行梳理。根據概念內涵的包含與被包含邏輯,本文提出了如圖1所示的嵌入層次體系。第一,根據嵌入的時間和空間可把嵌入劃分為時間嵌入(包括歷史網絡和當下網絡嵌入)和空間嵌入(包括全球網絡嵌入和當地網絡嵌入)。第二,在特定的時空概念內,可依嵌入的內容或主客體不同而進行分類:一方面,根據嵌入的主體可分為技術嵌入、業務嵌入和融資嵌入等,另一方面,根據嵌入的客體可分為認知嵌入、文化嵌入和政治嵌入等。第三,根據嵌入的分析層面可分為:微觀嵌入、中觀嵌入和宏觀嵌入,或個體層面、二元關系層面和網絡層面。微觀嵌入為認知嵌入;中觀嵌入為直接嵌入,如二元關系的嵌入;宏觀嵌入為網絡嵌入(可認為是一種間接嵌入),如政治、社會等嵌入。第四,從對嵌入的系統描述維度或嵌入的操作維度,可把各種嵌入關系分為關系嵌入、位置嵌入和結構嵌入。關系嵌入是研究二元關系的結構特征,位置嵌入是分析個體所處的網絡位置對其行為的影響,而結構嵌入是分析網絡的整體構造對其行為的影響。已有許多研究把嵌入劃分為關系嵌入和結構嵌入,這一劃分方法雖然操作性強,但沒有明確嵌入的主體和客體。

        二、海外子公司的戰略網絡結構

        網絡結構主要關心網絡內成員和關系的布局。本文已經提出,從對嵌入的系統描述維度或嵌入的操作維度,可把各種嵌入分為關系嵌入、位置嵌入和結構嵌入。關系嵌入是研究二元關系的結構特征,位置嵌入是分析個體所處的網絡位置對其行為的影響,而結構嵌入是分析網絡的整體構造對其行為的影響。由于海外子公司的內部網絡和東道國網絡都屬于整體網絡,對其的分析應從成員間的關系嵌入、海外子公司在戰略網絡中的位置嵌入、以及網絡整體的結構嵌入三個方面進行。

        (一)海外子公司戰略網絡的關系嵌入

        海外子公司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需要與母公司和姊妹公司就技術研發、業務活動進行互動,獲得和轉移管理經驗、知識、技術和原材料、部件等資源,表現出一定的互依和相互適應。此外,海外子公司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需要在東道國網絡中購買原材料、部件,并進行產品的分銷和銷售。此時,海外子公司與供應商、顧客、分銷商之間的關系是買賣關系或業務關系。而海外子公司與供應商、顧客、分銷商之間在產品和生產發展過程中存在相互依賴,這一關系是技術關系。在海外子公司的戰略網絡中,不同網絡成員在內部知識,業務和能力等資源方面的稟賦是不同的,從而出現了網絡資源在網絡內分布的不平衡。由于結點的資源不同,海外子公司與其嵌入關系的強度和內容也差異很大。一般來說,海外子公司與資源豐富、能力強的網絡成員的關系更為密切。此外,海外子公司會與資源和能力不同的網絡成員建立不同的關系。比如說,海外子公司會與研發能力較強的組織,更多地就技術方面進行往來。關系嵌入是研究二元關系的結構特征。在經濟社

        會學中,關系嵌入強度是分析社會關系嵌入的一個重要方面。

        (二)海外子公司戰略網絡的位置嵌入

        在特定的網絡中,各個網絡成員在網絡中占據了不同的可辨識和可自我復制的位置。我們可通過位置嵌入來反映網絡成員間位置的差異化。位置嵌入描述了網絡成員在總體網絡結構中的位置對于其形成網絡聯系決策的影響。網絡位置能通過一個地位次序來反映,這一地位次序獲得的市場回報受到企業占據的網絡位置的重要影響。中心網絡位置的信號屬性在不確定環境尤其重要,因為它在企業間引入了能超出其直接和間接圈子的系統地位差異(Podolny,1993)。

        網絡位置與資源的分布存在密切關系。Lin(1992)的社會資源理論認為,資源可以被他人擁有(他們的個人資源),也可以在其社會位置中(他們的位置資源)。并且,位置資源通常比自我的個人資源要有用得多,因為位置資源喚起的不僅是嵌入在組織中的位置上的資源,而且包括組織自身的權利、財富和聲望。在網絡中,位置的占據者可以改變,但是資源卻依附在位置上。因此,嵌入在結構中的資源不同于個體行動者所擁有的資源。只要位置擁有的嵌入性資源存在,結構就會保持穩定(Weber,1947)。

        可見,網絡位置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對于海外子公司的戰略網絡來說,在每一時點,海外子公司和其他網絡成員在網絡中都有特定的位置。這些位置刻畫了網絡成員間的關系。網絡位置是網絡中海外子公司和其他網絡成員前期活動的結果,并成為促進和限制海外子公司發展的基礎。

        在網絡中,兩種位置非常關鍵,一是網絡的中心位置,二是網絡的結構洞位置。處于中心位置的成員擁有更多的信息來源,對網絡更全面的理解,而且在網絡內具有更高的可見度,更大的吸引力。網絡的中心位置特征特別重要,因為其代表了系統性的網絡中地位的差異,也有利于擁有這種地位的成員形成新的有價值的聯系。網絡成員通過與中心位置的成員建立聯系來提高自身在網絡中的地位,而反過來中心成員則沒有這樣的動機,因為這無助于甚至有損其自身在網絡中的地位(Stuart et al,1996;Faulkner et al,1983)。因而,網絡內聯系總是更容易在相似位置的成員之間建立,從而使這種位置具有自我復制特點。

        按照Burt的結構洞理論,結構洞位置是指建立在雙方沒有直接接觸,或是間接看來不擁有共同關系的兩類行動者間的“橋”。在圖2中,D所處的位置就是一個結構洞。在海外子公司的東道國網絡中,兩個供應商,兩個客戶之間如果沒有發生直接聯結,但分別與海外子公司存在聯結,那么,兩個供應商之間,以及兩個客戶之間就分別存在一個結構洞,而海外子公司占據了這兩個結構洞位置。在東道國網絡中,供應商之間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行為,客戶之間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行為是影響東道國網絡結構洞是否出現,以及數量多少的重要因素。這一點對于海外子公司的績效有著重要影響,結構洞越多時,海外子公司占據的結構洞就可能越多,因而能獲得更多的控制收益和信息收益。

        (三)海外子公司戰略網絡的結構嵌入

        結構嵌入是分析網絡的整體構造對網絡成員行為的影響。本文從網絡密度、網絡簇、開放性和閉合性、群體中心度等方面反映海外子公司戰略網絡的整體結構。

        網絡密度是衡量網絡整體(或網絡內某一個局部子網絡)內部成員的發生相互聯系的密集程度。用網絡內(或某個子網絡內)實際發生的聯系數量與可能發生的最多聯系數量的比較來表示。圖3所示網絡的密度就要高于圖2所示網絡的密度。網絡簇是指網絡中由強:關系聯結起來的一組行動者(張其仔,2001)。簇可以理解為網絡內具有一定自身結構和性質的子網絡。在圖2所示的戰略網絡中,A、B、D三者中的任何兩者都存在嵌入關系,它們構成了一個網絡簇。開放性和閉合性則反映了網絡在整體上是傾向于增強與網絡外部成員的聯系(體現為開放網絡),還是整體上表現為增強內部成員的密切聯系,較少與外部成員聯系(體現出閉合的特點)。群體中心度表明了群體中關系分布是否均衡。如果一個群體的中心度很高,這個群體的互動實際上是很集權的,關鍵性節點實際上就代表了整個群體的互動,而群體的中心度低則代表著網絡中的互動行為是較為分散的。因此,網絡群體中心度的整體狀況對于網絡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群體中心度反映了網絡中心度的整體狀況。網絡密度和群體中心度這兩個概念反映的是一個網絡的總體“緊湊性”的不同方面。密度指的是一個網絡凝聚力的總體水平,而群體中心度描述的則是這種內聚性在多大程度上圍繞某些特定結點而組織起來的。因此,網絡密度和群體中心度是兩個不同,但彼此相互補充的度量網絡總體結構的指標。

        三、海外子公司戰略網絡結構的差異化

        (一)戰略網絡結構的差異化

        關系、位置和結構三種嵌入構成,內部和外部兩個子網絡構成的不同組合導致了海外子公司戰略網絡結構差異化的必然性。比如說:有些海外子公司可能更集中于與內部網絡成員的關系,產生了內強外弱的網絡結構,而其他海外子公司則集中于與東道國網絡成員的關系,產生了外強內弱的網絡結構。有些海外子公司在內部網絡中的中心度高于東道國網絡中的中心度,從而產生了內中心的網絡結構,反之則產生了外中心的網絡結構。有些海外子公司的內部網絡密度高于東道國網絡的密度,從而產生了內密外疏的網絡結構,反之則產生了外密內疏的網絡結構。受網絡結構指標多樣化的限制,我們無法一一列出海外子公司戰略網絡結構的類型,這也不應是網絡結構研究的重點,重要的是找到網絡結構差異化的原因。

        (二)促成戰略網絡結構差異的因素

        1、母公司的環境壓力

        作為在多國經營的企業,跨國公司面臨著兩種同時存在,相互對立的環境壓力:全球一體化和當地回應(侯仕軍,2005)。跨國公司在分析戰略環境中的一體化和當地回應壓力基礎上,確定不同環境中應該采取的戰略,進一步導致了網絡結構的差異。在國際化戰略下,海外子公司高度依賴母公司輸出的技術和產品,而且很少追求與姊妹公司之間的相互聯系,這就導致了母公司在海外子公司內部網絡處于中心位置,內部網絡的密度不是很高,而海外子公司與東道國網絡成員間的關系嵌入強度較低,東道國網絡的密度也較低。在多國化戰略下,跨國公司通過在每個國家或者地區提供差異性的產品滿足當地的口味和東道國利益以獲取最大的利潤。在全球化戰略下,跨國公司以全球市場為導向,通過標準化的產品設計、全球規模化制造和經營的集中控制獲取規模經濟方面的競爭優勢,但是隨著跨國產業環境的逐漸出現,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日益轉向更加復雜的跨國化戰略。在跨國化戰略下,跨國公司在回應當地口味和利益要求的同時盡可能地獲取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這就導致了海外子公司內部網絡密度和東道國網絡密度都很高,海外子公司與內部網絡成員和東道國網絡成員的關系嵌入強度都較高的網絡結構。

        2、母公司對海外子公司的戰略定位

        跨國公司對海外子公司的定位影響了海外子公司內外部嵌入的強度(侯仕軍,2005)和網絡密度。在發展階段,盡管相當多的海外子公司仍然僅僅作為銷售機構或者僅僅執行總部制定的戰略,但是越來越多的海外子公司被母公司定位為能力創造中心和關鍵的優勢來源(Holm et al,2000)。這些子公司的活動已超出了傳統的銷售、服務和裝配等下游活動范圍,向研發、組件生產、戰略營銷和戰略支持等上游活動擴展。它們不僅在當地市場經營,從當地的東道國網絡中吸收新的知識和能力,而且關注跨國公司其他地區的姊妹公司的能力需求,向其他姊妹公司轉移和擴散能力,并整合進入公司整體的能力體系。這些海外子公司在母公司的整體戰略中定位為貢獻者,甚至已經在東道國消費者和供應商心目中樹立起市場領導者的形象,在總部眼中逐漸成長為戰略領導者。顯然,如果跨國公司把海外子公司定位為新資源和能力的獲取者,而不是純粹的戰略執行者,海外子公司與母公司之間仍將保持密切的關系,并且,海外子公司在網絡中的中心度將得到增強,海外子公司在內部網絡的閉合性會得到增加。

        3、網絡成員的資源層級位置和資源量能分布

        在戰略網絡中,不同的成員擁有的資源類型和數量是不一樣的。對每一資源來說,資源的擁有者組成了一種層級結構和金字塔結構。也就是說,存在資源的底部和頂部,并且頂部比底部小。此外,不同類型的資源具有不同的價值創造功能,我們把其稱作資源的量能。量能取決于資源的屬性,而不是資源的數量。一般來說,在量能較大資源的金字塔結構中處于頂層位置的網絡成員占據著內部網絡和東道國網絡的中心位置。因此,如果戰略網絡中的重要資源被少數網絡成員控制,也即金字塔為高聳型,則網絡的群體中心度較高,如果海外子公司是這里所謂的少數網絡成員,那么,海外子公司的網絡中心度較高。反之,如果海外子公司沒有控制重要資源,那么,其網絡中心度就較低。如果戰略網絡的資源較多,且分散在各網絡成員內部,那么,網絡的群體中心度就較低。此時,海外子公司的網絡中心度取決于其擁有資源的量能相對于其他網絡成員擁有資源量能的對比。

        4、海外子公司的自我監控力

        個體的社會特質,如自我監控力對組織社會網絡形成有著重要影響。自我監控力本是心理學中的概念。高自我監控力者能調整自己,以更好地符合角色期望,而低自我監控力者則不考慮社會期望,一心只做自己(Snyder,1974)。在企業仿生學中,企業被視為一個有生命的個體。因此,本文認為,企業也存在自我監控力。就海外子公司來說,自我監控力反映海外子公司能否根據環境變化,改變戰略和行為,調整網絡結構,從而獲取競爭優勢的能力。我們可從戰略導向和文化傾向兩個維度來粗略地度量海外子公司的自我監控力。首先,可把海外子公司的戰略導向劃分為合作導向和競爭導向,采用合作導向戰略的海外子公司會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與網絡成員結成合作聯盟,實現戰略目標。而采用競爭導向戰略的海外子公司寧愿運用組織內部的資源來實現戰略目標。其次,可把海外子公司的文化傾向劃分為適應中心型文化和自我中心型文化。具有適應中心型文化的海外子公司能根據網絡成員對自己戰略角色和戰略期望的改變來動態調整自己的行為,而具有自我中心型文化的海外子公司則希望東道國網絡成員來改變行為以適應自己。我們認為,高自我控制力的海外子公司會采用合作導向戰略,并具備適應中心型文化,而低自我控制力的海外子公司會采用競爭導向戰略,并具備自我中心型文化。采用合作導向戰略,具備自我中心型文化,以及采用競爭導向戰略,具備適應中心型文化的海外子公司都只有中等的自我監控力。

        與自我監控力低的海外子公司相比,自我監控力高的海外子公司更容易移向網絡中的中心位置和結構洞位置,并從流向該中心位置和結構洞位置的資源中獲益。此外,自我監控力高的海外子公司更能利用網絡中心位置和結構洞位置的潛在機會。

        第7篇:社交禮儀差異范文

        關鍵詞 “社會調查方法” 探究能力培養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社會調查方法”是社會學、經濟學、公共管理學、政治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的普及型課程。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領會系統的社會研究方法論的基礎上,掌握具體的調查方法和技術,具備探究社會真實的能力,兼具理論性、實踐性和綜合性。在實用主義教學觀下,“社會調查方法”課程的教學一直定位于技能獲得,將學生作為技能培訓的對象,忽視了社會調查調查方法在大學生綜合素質,特別是科學探究能力培養方面的作用。這不僅不符合對素質教育和創新性人才培養的要求,也忽視了”社會調查方法”這門課程應具有的終極目標。本文以風笑天著《社會研究方法》的教材所包含的教學內容為例,提出旨在提高學生探究能力為核心的綜合性教學改革思路。

        1 以探究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必要性

        “社會調查方法”是社會科學諸學科探索社會現象、發現社會規律的方法和途徑,從素質教育和創新性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單純的方法和技能是不夠的。通過該門課程的學習,社會科學相關專業的學生應具備科學的世界觀和科學的探索精神,并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即獲得“如何了解事物,而不是知道什么事物”的探究能力。①在建構主義學習觀看來,單純的科學知識是一種不完美的知識,(科學事實、科學概念和原理)是不斷發展的、暫時的,相比于科學知識,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具有更高的價值。②大多關于“社會調查方法”的教改思路都將實踐教學放在了突出位置,忽視了對學生探究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③

        筆者在“社會調查方法”的教學實踐中體會到,之所以造成以上傾向的主要原因是對這門課程教學內容的性質認識不夠充分,對“社會調查方法”課程所指涉的終極教學目標認識不到位。“社會調查方法”課程內容可分為個方面,社會調查理論(科學方法論)、調查的方法和技術,多學科的綜合知識。除調查的方法和技術之外,科學方法論和多學科綜合知識兩方面的教學內容皆不適合實踐教學。教學內容的性質決定了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法,一定的教學方法又服務于教學目標的實現。要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必須以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為旨歸,針對不同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實踐中有針對性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

        2 “社會調查方法”教學內容的性質

        作為一種系統的科學方法,“社會調查方法”的教學內容既包含了對學生而言的先驗性的理論知識,又包含了讓學生以經驗的方式認知社會現實,形成新認識和創造新知識的實操性課程內容。國內使用較為普遍“社會調查方法”教材是風笑天所著的《社會研究方法》,其主要內容分為3個部分:社會調查的基礎、社會調查的方式,資料的分析和表達。④社會調查基礎實質上是科學調查方法論的內容,是科學探究方法的總論。社會調查方式包括問卷法、實驗法、文獻法、實地調查等4種方式,具體的方法和技術包含在以上4種研究方式的不同環節以及資料的分析與表達中,科學世界觀和科學探究精神滲透在各部分教學內容中。此外,該門課程還包含了社會統計學、概率論和統計分析軟件的應用等涉及多個學科的教學內容。這些教學內容從探究能力培養的角度來看具有不同性質。

        (1)理論性的調查方法論:作為指導社會調查的理論基礎,方法性課程必然包含著方法論的理論內容。社會調查的哲學基礎、社會調查的方法體系、科學求知的一般程序、調查方式的概要介紹等都屬于這部分內容。這部分內容的教學重點是要讓學生明白:科學的、可靠的認識是如何來的;以經驗觀察和邏輯推理為核心的科學求知方式與傳統的權威法、樸素經驗法和思辨法的不同之處。此外,這部分教學內容還對上述4種研究方式從研究范式層次進行了歸類,并區分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這些內容與哲學上的認識論內有關,其難點在于讓學生理解科學探究的哲學基礎,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學生應該能體會到科學探究的精神內核。在教學實踐中,習慣了基礎知識接受性學習的低年級大學生接受這方面內容有一些困難,而這部分內容也不可能通過實踐性教學來完成。

        (2)實操性的調查方法和技術:“社會調查方法”課程的具體目標是教給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獲取有用信息的系統方法,必然涉及到一些實操性內容,這些內容就是調查方式和具體的方法與技術。這部分內容是“社會調查方法”課程的主體部分,是科學探究能力的具體表現形式。調查方式指的是貫穿于調查研究全過程的程序與方法,包括抽樣、問卷調查、訪談、觀察等具體的方法與技術。如,如何選題、如何抽樣、調查方式的選擇,4種研究方式的操作過程,以及資料分析的方法和技術。與上述理論性內容不同,這部分教學內容如同操作說明書,程序性較強,課堂教授只能一般性地介紹各種方法和技術的操作規程,以及各個環節的注意事項。從知識內容角度來看,這部分實操性的教學內容是程序性知識。

        程序性的知識有兩種表現形態,一是“技術知識”,如一些操作步驟,可以在課堂講解中被告知;二是表現為“實踐的知識”,其特點是內隱的,很難通過課堂講解方式傳遞給學習者,學習者只能通過親身參與實踐才能意會或體驗到。⑤可以說這種知識是不能被“教”會的,只能在做的過程中被“領悟”。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注意到,僅僅通過課堂講授,很難引起學生高度注意力和興趣,學生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將各種操作程序和技術記下,一些需要理解的內容也只有在具體的實際操作中理解。

        (3)多學科的綜合性知識和素養:“社會調查方法”是社會學、心理學、統計學、人類學等學科的共同研究手段,同時,“社會調查方法”也是借鑒和吸納了上述多學科的方法而逐漸發展成熟的。⑥這就決定了這門課程一些教學內容會涉及到多學科的知識,其教學內容具有綜合性的特點。比如,來源于統計學的抽樣和定量資料分析,借鑒于心理學的實驗法,借鑒于人類學的觀察法和訪談法,借鑒于歷史學的文獻法,還有計算機輔助技術以及基于網絡的調查分析。各種調查方式各有其不同的學科背景,而且隨著社會調查方法的發展,其他一些方法和技術也不斷地被吸納進來,調查方法越來越走向多學科的綜合。比如,近年來基于大數據的社會計算的發展,是社會科學、信息科學和管理科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結果,⑦跨越了人文社會科學和理工學科的界限。

        要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僅僅掌握了具體的方法和技術是不夠的。學生如果要開展社會調查,必須深入到社會生活中去,主動與日常生活之外的人打交道,因此與人溝通的藝術也是“社會調查方法”課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除了文獻研究之外其他3種調查方式,都要求調查者與他人打交道,因此,調查者必須具備一定的人際交往能力。社會調查過程中的人際交往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通過問卷和調查表的間接交往,一種是與調查對象直接接觸。前者要求調查者與調查對象進行書面溝通,后者要求調查者與調查對象面對面溝通。無論是哪一種溝通方式,都是對調查者社交能力的考驗。從這一點來說,“社會調查方法”課程的教學就不僅僅是讓學生習得一種方法和技術那么簡單,人際交往、溝通協調等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也是其必然的教學內容和目標。

        3 以提高學生探究能力為目標的教改思路

        按照課程設計理論中的目標模式,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基礎和核心,教學設計要圍繞著教學目標的確立、實現及評價而進行。⑧要建立與上述教學內容性質相協調的教學方案,達到提高學生探究能力為核心綜合素質,首先必須明確不同的教學內容應達到的教學目標,其次確立達到相應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最后要注意將科學世界觀、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等綜合素養的培養滲透在各個教學環節。“社會調查方法”課程的理論性的內容大多指向科學世界觀和科學精神的培養,而實操性的內容指向科學探究方法的培養,這幾個方面共同構成了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顯然,要達到這些教學目標需按照“有的放矢”的原則將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擺在突出位置。具體的教學改革思路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針對理論性內容采取啟發式教學:“社會調查方法”中理論性的教學內容從知識類型上來說是理解性知識,這部分教學內容對學生來說是間接性的經驗,不宜采用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方式,啟發式的教學方式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啟發式教學的直接目標在于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讓學生在積極思考的過程中領會科學思維的精神,具備科學探究的氣質。比如,在對“科學環”知識點的教學中,可以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基本內容講解之后,引入相關實例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學生通過積極地、獨立地思考,嘗試形成自己對科學思維的認識。在此,教師起到引導者的作用。這樣的教學設計思路的思想基礎是,讓學生在積極思考的過程中,體驗運用科學方法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讓間接性的經驗轉變成直接性的經驗,以促成其探究能力的養成。

        (2)針對實操性的內容采取分組實訓模式:要讓學生真正掌握一種方法,最好的方式當然是讓學生在應用中掌握。針對“社會調查方法”課程中的實操性內容,教學實踐中宜采取項目分組實訓方式,將其與學生主持或參加的各種項目課題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如何進行社會調查,訓練其探索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的能力。具體做法是:①從選擇調查題目的章節開始,將學生分為每組6人左右的實訓小組,指定一名組長;②在選擇調研題目、制定調查方案、概念的操作化、抽樣、問卷設計、訪談提綱的制定、觀察表格的制定、資料的整理和分析、研究報告等關鍵環節讓學生提交書面作業;③針對學生所提交的作業,結合相關教學內容進行糾錯整改;④每個小組的作業完成情況作為課程成績的一部分,一般占最終成績的20%。分組實訓的方法是任務教學法的一種具體運用,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在課程糾錯和整改中還可以讓學生發現理論內容的重要性,使其切身體會到科學方法論的重要性。在分組實訓中學生所選擇的調查課題貫穿整個課程的始終,學生上完這門課程,相當于完成了一個小的課題調查,社會調查的各個環節以及一些關鍵的方法和技術都將有所實踐。“吃過桃子的人,才知道桃子的滋味”,經過分組實訓,學生一方面實踐了科學探究的方法,另一方面也切身體驗了科學方法的魅力。

        (3)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將“社會調查方法”的教學內容分為理論性的內容和實操性的內容,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敘述的方便,從知識論的角度來講,一些教學內容實際上很難絕對地區分為是理論性的內容還是實操性的內容。針對這些既有理論性特征又有操作性特征的教學內容,不應拘泥某一種固定的教學模式,通過與學生的溝通和對教學效果的評估筆者發現,通過課堂精解、主題式學習和案例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比如“概念的操作化”既具有理論性的特征,又是任何一種調查方法的必不可少環節,具有一定的實操性。“概念的操作化”是將抽象的概念轉化成可以進行經驗觀察的指標體系,經過概念的操作化,較為抽象調查內容才有可能轉化成現實生活可以經驗觀察的現象。在筆者的實踐中,盡管結合多個操作化的實例進行了精講,但是在學生課后交回的作業中,經常發現一些學生并沒有完全理解“概念操作化”的要義。其主要原因是學生將“概念的操作化”作為一個知識點來學習,而沒有理解“概念的操作化”是整個調查方法體系的一環。針對這種情況,單一的教學方法顯然不行,需要在課堂精講的基礎上,將主題式教學與案例教學結合起來,給學生提供與其生活實際相貼近的需要進行操作化的概念主題,在現實情景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激發其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做”的過程中學習概念操作化的內涵和方法。

        4 余論

        將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作為“社會調查方法”課程的核心,最為重要的是通過精講、實訓及各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讓學生具備進行科學探究的素養。不同性質的教學內容相輔相成,具有內在的邏輯關系,如果對理論性的方法論內容沒有深透的理解,學生即使會用各種調查方法和技術,那也只能是成為一個調查員,而不具備進行科學探究的精神氣質。反之,如果僅僅以灌輸科學探索精神的理論性內容為主要教學目標,那么這門課程就失去了方法的意義,且無益于對學生實操能力、協同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等實踐素質的培養。總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課堂精講和實操訓練兩個不可偏廢,應著力做到讓學生在理解理論內容的基礎上展開實操訓練,以科學探索的精神靈活運用各種方法和技術。這樣才能夠達到讓學生運用科學的方法觀察社會現象、解釋社會現象和解決社會問題的教學目標。這也是創新性人才培養和素質教育的要求所在。

        項目:本文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主題教學法在通識課程《社會調查方法》教學中的運用研究”(項目編號:JY1302118)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 艾爾?巴比.社會研究方法(第十一版)[M].邱澤奇,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5.

        ② 袁維新.科學探究:當代科學教學的基本理念[J].上海教育科研,2004.35(4):68-71.

        ③ 相關文獻可參見:周琳琳.《社會調查方法》實踐教學設計與效果評價[J].學理論,2013.17(4):241-243;李向前.圍繞三個環節強化實踐教學效果――“社會調查方法”課程教學探索[J].2012.4(21);徐曉軍、鄭倫楚.“社會調查方法”課程參與式研究性教學模式[J].中國大學教育,2010.36(2):48-50.

        ④ 風笑天.社會研究方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2-3.

        ⑤ 夏正江,梅珍蘭.對研究性課程內涵的一種解讀[J].教育研究,2001.31(6):66-70.

        ⑥ 袁方主編.社會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59.

        第8篇:社交禮儀差異范文

        【關鍵詞】 單硝酸異山梨醇脂;參芎葡萄糖注射液;冠心病心絞痛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2-7576-01

        冠心病心絞痛是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急劇的、暫時的缺血與缺氧所引起的臨床綜合征。根據癥候特點,可歸屬于中醫學“胸痹”、“心痛”、“厥心痛”等病證的范疇。本病以心前區疼痛為主要特征,根據中醫“心主血脈”、“痛不通、氣血壅”的理論,早期研究傾向于“氣滯血瘀,不通則痛”為其基本病機。近年來的臨床實踐證實本病的病機不是單純“氣滯血瘀”所呈現出的“以痛為實”的病機特點,而是“本虛標實”。本虛以臟氣虧損為主,標實以血瘀,痰濁為多見。現代醫學則認為,高血脂,高血壓等因素導致血管內膜損傷,血小板聚集,脂質沉積,平滑肌細胞增生,炎癥反應,最后形成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供血不足,因而心痛如絞。[1]通過應用單硝酸異山梨醇脂合參芎葡萄糖注射液益氣活血,化瘀通絡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60例病例均為住院病例,診斷標準參照1993年衛生部藥政局制定的《心血管系統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冠心病心絞痛診斷標準”。均確診為冠心病心絞痛病人,160例病人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80例,男43例,女37例,年齡50-83歲,平均年齡58歲,合并高血壓43例,陳舊性心肌梗死5例,心力衰竭9例,腦梗塞6例。對照組80例,男44例,女36例,年齡49-82歲,平均年齡57歲,合并高血壓42例,陳舊性心肌梗死4例,心力衰竭9例,腦梗死7例。兩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用單硝酸異山梨醇酯20mg加入0.9%生理鹽水500ml中靜滴,14d為一療程。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參芎葡萄糖注射液(益佰制藥)100ml靜脈滴注,2次/d,14天1療程。

        1.3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1993年衛生部制定的《中藥.新藥治療胸痹(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進行心絞痛、心電圖的療效評定。療效評定主要項目為心絞痛發作頻率和程度及心電圖變化判定。

        1.4 觀察指標 安全性觀察:用藥后詳細觀察和記錄患者用藥前后肝腎功能、血、尿常規等變化。療效觀察:用藥14d后,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靜息性缺血性ST段心電圖恢復正常或大致正常為顯效;疼痛發作次數、程度及持續時間有明顯減輕,缺血性ST段心電圖回升達0.05mv以上,但未恢復到正常,在主要導聯倒置T波變淺達25%以上,或T波由平坦變為直立,房室或室內傳導阻滯改善為有效;癥狀基本與治療前相同,缺血性ST段不變為無效。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行X2檢驗,計量資料行t檢驗,以P

        2 結 果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和心電圖變化,見表1、表2。

        3 討 論

        參芎葡萄糖注射液為中藥丹參、川芎提取物的中藥制劑,是國內第一個含丹參素和川芎嗪單體的小輸液劑型,每100ml中含丹參素20mg、川芎嗪100mg,具有活血化瘀,通脈養心之功效。現代藥理研究有抗血小板聚集,擴張冠狀動脈,減低血液粘度,加速紅細胞的流速,改善微循環,疏通微血管,抗動脈硬化等作用。[2]參芎葡萄糖注射液液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冠心病心絞痛的治療,值得在臨床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第9篇:社交禮儀差異范文

        摘要:現代社會禮儀無處不在,也正是這些禮儀困擾著我們很多人,餐桌禮儀文化是最重要的非語言文化,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經驗。我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在堅持自己的優秀文化傳統的同時,要采用一個客觀、寬容、尊重的心態對待異國文化,以便能在跨文化交際中能恰當地、得體地進行交際。

        關鍵詞:中西方;餐桌禮儀;比較;差異

        中西文化歷來是世界文化的兩大派系。而飲食文化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餐桌禮儀文化又是構成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角色。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區的人民都在飲食中自覺不自覺地透露著自身深刻的文化背景。當我們進入21世紀,就要不可避免的參與跨國文化交際,飲食文化正是國際文化交流中非語言交流的重要部分。世界之大,各地文化風俗、人文地理都不相同,而我們通過分析中西方餐桌禮儀文化的差異,能提高外語學習者對西方文化、語言的了解,以便交際。

        1、餐桌禮儀方面的差異

        座位安排、餐具、進餐方式等都直接反映了當地人的社會生產模式與文化取向。現代社會禮儀無處不在,用餐不單是滿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一種社交經驗。而中西方在餐桌禮儀方面的要求也有許多差別,同時了解中西方餐桌禮儀能有效避免失禮于人。

        1.1就餐氣氛的差異

        西方人的飲食講究是一人一份的分餐制。西方人一上餐桌就會靜靜的享受自己的盤中餐,即使要分享食物,也會用小盤分好,各自食用。進餐時與客人交談的音量保持對方能聽見的程度即可。咀嚼食物時不要說話,即使有人與你講話也要等咽下食物之后再回答。而中國人則相反,一坐上餐桌,往往會滔滔不絕,互相夾菜,互相勸酒,以顯出彼此的熱情與關心。這種鬧從某種程度上反應了人們內心的愉悅,溫馨和睦,一團和氣。中國人餐桌上的鬧與西方餐桌上的靜就從根本上反映出了其文化的差異。

        1.2座位排序的差異

        中西方人在正式宴會上都講究座位的安排。在中餐餐桌上常用圓桌,一般情況下,坐北朝南或者正對門廳的座位為上座,兩邊為偏座。通常是讓年長者、位高權重者或主賓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與上座相對,其余客人則按重要程度做偏座。在中國,長期占統治地位的是儒家文化與思想,所以長幼有序,男尊女卑作為了排座的標準。總之,在中國,左為尊,右為次;上為尊,下為次;中為尊,偏為次。而在西方正相反,右為尊,左為次。西方餐桌常用長桌,男女主人分別坐兩端,客人位于兩旁。以男女主人的右手為上,按男女主賓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在安排上將尊重女性、女士優先作為排座標準。

        1.3餐具的差異

        西方人用餐習慣使用刀叉,中國人用筷子。這兩種不同的餐具不僅帶來了進食習慣的差異,還影響了東西方人的生活觀念。西方國家由于受狩獵文化的影響,喜歡爭強好勝,樂于冒險。在他們看來,食物是人們暴力之下的產物,金屬的刀叉代表著一種進攻,一種強硬。同時,西方的分吃折射出西方人的獨立,強調個性的尊重與平等。中國是筷子的發源地,其歷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用餐時只有把兩根筷子一起配合,才能運用自如,準確無誤,這體現了中國文化和諧統一的精神。筷子帶來的合餐制,也突出了中國人牢固的家庭觀念。在使用餐具時中西都有不同的規范。比如中餐進餐時不能用筷子向人指指點點,更不能把筷子插在米飯中。西餐中使用刀叉時要左手拿叉右手拿刀,進餐中需要放下刀叉時應擺成“八”字型,分別放置在餐盤邊上,刀刃朝向自己,表示還要繼續用餐。用餐結束后,將叉子背面向上,刀刃與叉子并攏,平行放置于餐盤中。

        1.4進餐禮儀的差異

        西餐進餐禮儀傳達的是一種對‘美’的精神追求,不但要求食物的味美,而且更要享受進餐的過程。不但要衣著整齊,坐姿端正,還應輕言細語,耳邊通常還伴隨著柔美的音樂。在進餐過程中,人們不允許在喝湯時發出聲響,不允許吸煙和勸酒。不能用自己的餐具替他人取菜,不要將盤子里的食物全部切好后再用,不能將骨頭或者不吃的食物放在臺布上,應該放在盤子的一角。中餐的進餐禮儀體現一個‘讓’的精神,入席后所有的人都會等待主人,只有當主人請大家用餐時,才開始動筷子,而主人一般要先給主賓夾菜,請其先用。新菜上來的時候,客人們也會相互夾菜,以示關心。

        1.5餐桌上離席的禮儀

        西方人用餐的時候基本上都不會開手機,除非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手機鈴聲都會很小聲,有電話來你要先跟大家說“對不起”然后起身離席出去聽電話。用餐結束時,人們首先將腿上的餐巾拿起,隨意疊好,再放回餐桌的左側,然后起身離座。用餐后,須等男、女主人離席后,其他客人才能離開,告別時還要向主人致謝,更為正式的,回家后還可再以電話或致謝卡致謝。吃中餐時,接聽電話雖然也是不禮貌的表現,但是中國人對此細節并不太在意,手機響了直接出去接或者就在座位上接。用餐結束后會等主人來宣布結束,感謝賓客們前來用餐。在主人和主賓離開座位后,其它客人才慢慢離開。

        2、結論

        中西餐桌禮儀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異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全球化及信息交流的加快,中西餐桌禮儀文化將在碰撞中不斷融合,在融合中相互補充。我們只有多了解中西方文化,深入去探索文化差異,將二者合理有機的融合,才能真正適應我國當代社會的禮儀文化體系,以及消除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文化障礙而產生的誤解,這對我國文化的傳播、文明的發展已經國際地位都有較好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瑪格麗特·維薩.餐桌禮儀:文明舉止的起源、發展與含義[M].劉曉媛,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在线观看色五月 | 偷拍亚洲第一成年网站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 | 中文娱乐在线视频国产 | 五月丁香视频国产精 |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小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