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城市發展與城市經濟的關系范文

        城市發展與城市經濟的關系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市發展與城市經濟的關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城市發展與城市經濟的關系

        第1篇:城市發展與城市經濟的關系范文

        【關鍵詞】會展經濟 城市 歷程

        一、會展經濟的內涵

        會展經濟是服務業發展至較為成熟階段后出現的一種新興產業,通過舉辦各類會議、展覽、展銷等活動,從而帶來直接或間接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經濟行為。從內容上,會展經濟被分為會議與展覽兩大部分,但在實際中這兩部分相互交叉,例如大部分國際性會議期間也同時舉辦商業化展覽,而展覽會期間也常穿插各類專題研討會,因此分析會展經濟普遍將會議與展覽結合。會展經濟包含于現代會展,現代會展包括會展活動、會展產業及會展經濟,從產業形態上屬于產業經濟學,在空間位置上屬于區域經濟學。

        二、會展經濟的特性

        (1)節省交易成本

        從科斯到威廉姆森的交易費用理論論證了交易成本對企業行為的重要性,會展經濟為賣方(會展商、參展商)與買方(與會方、參觀者)提供了信息交換的平臺,省卻了買賣雙方互相尋找匹配、談判、議價 訂立契約等的中間交易成本,從而降低了廠商的交易費用和消費者搜尋替代品的機會成本。根據英聯邦會展業聯合會調查,會展業是優于雜志、直接郵購、公關、廣告等的最有效的營銷中介體,會展經濟的這一特征使得許多交易能夠現場完成。

        (2)對上下游產業兼具推動作用

        會展行業通過與其他產業部門的廣泛聯系,能夠帶動前向與后向等相關產業的共同發展,所以會展經濟某種意義上具有推動型產業的功能,即通過其本身能夠帶動前向、后向、橫向關聯產業共同繁榮;例如,一次較大的會展活動如西部世博會能帶動餐飲、交通、旅游、商業等相關產業群發展。國際上一般認為會展業的關聯系數為1:5~1:9,即當會展業收益為1時,其為相關產業帶來的總收益為5~9。

        (3)為流量經濟帶來載體

        在信息化時代和知識經濟的大背景下,區域間競爭力差異主要取決于流量經濟的規模與速度,而信息流、資金流、技術流是構成流量經濟的主體。會展經濟作為一個載體,通過會議、展覽等的形式為信息、資金和技術的交換提供有形的空間和場所,極大的促進了流量經濟的聚集和擴散效應。在大型的國際和地區性會議展覽中,大量的商品、技術、信息集中在有限的會展場地里,通過展示、交流、交易等方式迅速擴散至廣泛的群體中。會展經濟的意義不僅體現在其本身創造收益,更在于其對現代經濟的強大服務功能上。

        三、發展會展經濟的條件

        會展活動為當地帶來的諸多經濟和社會效益是有目共睹的,越來越多的城市希望借助發展會展經濟這種綠色高效的產業來提升城市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地方政府甚至提出“會展興市”的口標,期望會展業能成為當地支柱產業。然而會展產業卻并不是一種可以任意發展起來的產業,而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產物,其載體--城市需要先發展至較高水平,各個城市的現實基礎存在很大差異,如地理位置、產業基礎、服務業水平,盲目發展會展業不一定能帶來巨大收益,更可能是“會展泡沫”。

        一個城市能否發展會展經濟,需要具備以下客觀條件:

        (1)良好的區位優勢及便利的交通網絡。

        在會展經濟中,商品、資金、技術等資源快速流動,加之參展商和消費者的人流運輸,良好的城市區位和通達的交通網絡能夠為發展會展業帶來極大便利,甚至是城市發展會展經濟的首要參考要素。特別對于一些面積小的國家和地區,如新加坡憑借其良好的區位、發達的城市交通、較高的對外開放水平,成為一個典型的憑借會展經濟大力提升自身競爭力的國家。

        (2)具有較高產業發展水平和開放程度。

        一個城市的產業發展水平越高、品牌效應越強,其市場規模也相對越大,更能吸引大參展商的加入和消費者的注意;同時,地區的對外開放程度越高,越利于資源的流通和交換,世界上會展經濟發達的城市,通常為對外開放程度高的國際化大都市。

        (3)優越的城市服務功能。

        城市服務功能包括良好的氣候、環境條件及人文底蘊,還包括城市服務區域與全國的能力。宜人的氣候、大氣整潔的環境、濃郁的人文氣息通常能吸引更多外地游客,使城市具有會展和旅游的雙重功能。而城市的服務功能只要指其接待能力、文化氛圍等,不同等級的城市服務能力承擔的會展活動規模也不同,如國際化都市巴黎能夠承擔起國際化的博覽會,而成都等中等城市可以承擔專業化、區域化較強的會展活動,小城市則更適合承辦具有群眾性和強烈本地針對性的活動。

        四、會展經濟對城市的促進

        1、增強城市的聚集和擴散效應

        在信息化市場背景下,吸引經濟主體注意力的區域總是能把握發展的先機。會展活動為經濟主體提供了解城市的渠道,抓住了市場主體的注意力,直接地促進要素及資源的集聚。

        另一方面,會展經濟還起到了產業宣傳和城市名片的作用,利于資源的擴散,加強會展城市對周邊地區的輻射作用。

        2、會展經濟與城市優勢產業能夠互動發展

        一個城市的會展業及其優勢產業之間,通常能形成良性的循環發展鏈,城市會展經濟的發展能推動城市優勢產業發展,而優勢產業的發展也能反過來增強該市會展業的業界影響力,從而促使城市總體經濟實力的提高。

        3、會展經濟帶動城市就業量增加

        會展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大批工作崗位,除了會展行業本身的雇傭需求,還有相關行業的崗位。據測算,1996年在德國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創造了10萬個就業機會及45億馬克的稅收。而據英聯邦展覽業聯合會統計,會展對就業的帶動系數為10:1,即每1000平方米的展覽面積可創造100個左右的就業機會。

        參考文獻:

        [1]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中國會展行業發展報告

        (2014)》[M],中國經濟出版社

        [2]俞華,朱立文《會展學原理》[M],機械工業出版社

        第2篇:城市發展與城市經濟的關系范文

        關鍵詞 動態計量分析;城市建設用地;經濟發展;城市化

        中圖分類號 F323.2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1)01-0007-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1.002

        隨著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的增長,我國城市化率不斷提高,從2000年的36.2%增加到2009年的46.6%,未來一段時期,我國仍處于高速城市化階段。城市化進程伴隨著人口從農村向城市的轉移,農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轉化和集中,導致大量的農地向城市用地流轉和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的增加,同時也使得各種非農業發展的經濟要素向城市集聚,從而促進了經濟發展,并且經濟的發展也會進一步提高城市化率,引致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的進一步增加。

        目前關于城市化和經濟發展的研究文獻較多,主要集中在城市化與經濟增長機制的研究或者兩者之間關系的實證分析[1],巴曙松[2]認為城市化可以通過影響總供給和總需求兩方面的基礎性因素而對中國經濟長期增長和模式轉變產生持久性作用。李金昌[3]利用時間序列數據,運行兩變量協整的理論和相關的計量經濟方法,檢驗了城市化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動態關系。在此基礎上,高魏[4]將農地城市流轉納入到城市化與經濟增長系統來研究三者之間的動態關系;中國經濟增長與宏觀穩定課題組[5]考察了城市化、產業效率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聯系。關于城市建設用地的研究,學界主要集中于城市建設用地的驅動力[6-8]、城市建設用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9,10] 兩個方面,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灰色關聯分析和以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為主的計量經濟分析。雖然上述角度的研究文獻較多,但將城市建設用地與經濟發展和城市化作為一個系統進行研究的文獻較少。本研究利用我國1981-2007年的時序數據,利用動態計量分析中的協整檢驗、脈沖響應及方差分解模型,對城市建設用地、經濟發展與城市化之間的長期均衡和短期變化關系進行檢驗和分析。

        1 理論框架、研究方法與數據處理

        1.1 理論框架

        城市建設用地、經濟發展和城市化三者之間相互影響,關系非常復雜。根據西姆斯的理論,如果在一組變量之中有真實的聯立性,那么這些變量就應平等地加以對待,而不應該事先區分內生和外生變量[11]。因此,研究將城市建設用地、經濟發展和城市化同視為被解釋變量,考察其滯后值對被解釋變量的影響程度,其之間關系的計量模型如下:[KG)]

        式(1)中,UJS、GDP、URB分別表示城市建設用地、經濟發展和城市化水平;α、β、χ、ε、、φ、η、ι、κ為各變量回歸系數,δt、γt、λt代表各方程的隨機擾動項,并且與解釋變量和自身滯后值不相關。

        1.2 研究方法

        傳統的經濟計量方法是以經濟理論為基礎來描述變量關系的模型,但是經濟理論通常并不足以對變量之間的動態聯系提供一個嚴密的說明,而且內生變量既可以出現在方程的左端又可以出現在方程的右端,使得估計和推斷變得更加復雜[12],VAR模型能夠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并具有易操作性。

        1.3 變量選擇

        (1)城市建設用地(UJS)。我國工業化、城市化的加速以及經濟的強勁增長,還會使更多的農地轉變為建設用地,其中主要為城市建設用地,并且城市經濟在國民經濟中處于主導地位,城市建設用地是城市經濟的載體。因此選取城市建設用地面積(km2)作為研究對象。

        (2)經濟發展。研究選擇國內生產總值(GDP)來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為剔除價格影響因素,根據國內生產總值指數將當年GDP調整為以1978年為基年的實際GDP,折算公式為:GDPt=GDP1978×(當年GDP指數/100),單位為億元。

        (3)城市化(URB)。對于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標,學者們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觀點,有單一指標法、綜合指標法等,角度不同,指標也不一樣,綜觀各類指標,還是從人口角度衡量得到廣泛的認同,一般來說,中國有兩個城鎮人口的統計指標:“城鎮總人口”和“非農業人口”[4]。二個指標無論選擇哪個作為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標準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研究選擇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來測度城市化水平,單位為%。

        1.4 數據來源與處理

        1981 -2007年的城鎮人口、全國總人口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摘要2009》,國內生產總值(現價)、國內生產總值指數(可比價,1978=100)、城市建設用地面積數據均來自于《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2007》,只是其中2005年城市建設用地面積不含北京市和上海市。為此進行了如下處理:

        UJS2005=UJSother+UJSBJ+UJSS(2)

        式(2)中,UJSother表示2005年除北京和上海外其它省、直轄市以及自治區的城市建設用地面積;UJSBJ、UJSS分別代表2005年北京市和上海市城市建設用地面積,因為統計數據中查找不到,只能根據2004年和2006年統計數據進行推斷。依據《2005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和《2007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推斷2005年北京市的建設用地面積為1 254km2,上海市城市建設用地面積以2004年數據作為替代。因此2005年中國城市建設用地總面積為32 715.8km2。

        為了消除異方差,使得研究結果更有實際意義,對UJS、GDP和URB三個時間序列分別進行了對數化處理,這并不改變三者之間的協整關系,變換之后的序列分別為lnUJS、lnGDP和lnURB。計量分析軟件采用的是EViews5.1。

        趙可等:城市建設用地、經濟發展與城市化關系的計量分析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1年 第1期2 計量分析結果

        2.1 平穩性檢驗

        本文利用ADF檢驗和PP檢驗對時間序列的平穩性進行檢驗。檢驗結果表明lnUJS、lnGDP和lnURB三個時間序列在10%顯著性水平下都是非平穩的,而其一階差分序列dlnUJS、dlnGDP和dlnURB則全部平穩。因此,城市建設用地、經濟發展和城市化三個時間序列均是一階單整序列,即lnUJS~I(1),lnGDP~I(1),lnURB~I(1)。表1為城市建設用地、經濟發展和城市化三個時間序列的檢驗結果。

        2.2 協整檢驗

        本研究采用Johansen協整檢驗的方法來檢驗城市建設用地、經濟發展與城市化之間的協整關系,選擇序列有確實性線性趨勢,但協整方程只有截距項,做協整檢驗。表2跡統計量和最大特征根統計量都表明在1%顯著性水平下,存在一個協整關系。

        根據檢驗結果,將協整方程寫成數學表達式,并令其等于VECM,得到:

        VECM=lnUJS-0.6lnGDP-0.39lnURB-2.52(3)

        采用ADF方法對VECM進行單位根檢驗,發現其是平穩的,進一步驗證了協整關系的正確性。式3清楚地表明了城市建設用地、經濟發展與城市化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設用地面積增加。城市建設用地對經濟發展的彈性為0.6,即經濟增長1%,城市建設用地增加0.6%;而城市建設用地對城市化的彈性為0.39,表明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城市建設用地增加0.39%,后者的彈性小于前者,說明城市建設用地的增加主要是因為經濟發展引起的,而城市化所起的作用較小,這是因為我國城市化的進程還落后于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的步伐,農民轉變為市民還存在著一些制度、經濟等方面的障礙。研究結果還表明城市建設用地的增加是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中的必然現象。

        2.3 誤差修正模型

        協整關系反映的是變量之間長期穩定的關系,如要反映變量之間的短期變動關系,則需要建立誤差修正模型[CM)]

        -3.1273(C,0,1.18)-2.9862(5%)平穩[BG)F]注:dlnUJS、dlnGDP和dlnURB分別表示UJS、GDP、URB的一階差分序列;(C,,K)代表ADF檢驗時包含截距項、時間趨勢項和滯后階數,滯后階數由EViews5.1根據AIC準則自動給出;括號中的百分比為檢驗的顯著性水平;(C,,B)表示PP檢驗時包含截距項、時間趨勢項和采用Bartlett kernel估計方法時根據Andrews Bandwidth自動選擇的帶寬。

        表2 變量的協整檢驗結果

        ab.2 Results of co-integration test of variables

        零假設0特征根Eigenvalue[B(][BDG6mm,K63mm,K]跡檢驗 race statistic最大特征根檢驗 MaxEign statistic[BDG6mm,K21mm。5,K] 統計量5%臨界值Prob.統計量5%臨界值Prob.[B)] r=0*0.685 737.501 029.797 10.005 327.780 121.131 60.005 0[BD] r≤10.331 19.720 915.494 70.302 89.650 214.264 60.2359(VEC),VEC模型是含有協整約束的VAR模型[13]。下面建立lnUJS、lnGDP和lnURB三個變量的誤差修正模型:

        VEC模型整體檢驗結果表明,模型擬合效果較好。城市建設用地的誤差修正項系數為-0.45,符合反向修正機制,表明在短期偏離長期均衡時,將會以45%的力度被調整到均衡狀態;經濟發展的誤差修正系數則不顯著,且為正值;城市化方程的誤差修正系數為正,在滯后4階的條件下,誤差修正系數為-0.12,而此時,經濟發展誤差修正系數及其顯著性無太大變化,城市建設用地的誤差修正系數為-0.71,跟滯后2階相比,可以發現隨著時間的增加,非均衡狀態被調整到均衡狀態的力度更大。

        2.4 脈沖響應函數

        脈沖響應函數用于衡量來自隨機擾動項的一個標準差的沖擊對內生變量當前和未來取值的影響[14]。圖1為lnUJS、lnGDP和lnURB對各自一個標準差沖擊的響應函數,橫軸表示沖擊作用的滯后期數,縱軸表示因變量對解釋變量的響應程度,圖中實線為脈沖響應函數,虛線表示正負2倍標準差偏離帶。

        首先考察lnUJS對各變量標準差沖擊的響應情況。圖1第1行表明城市建設用地對其自身的一個標準差信息立刻有較強反應,但影響的時間不長,到第3期即回復到原來的水平。這說明當前的城市建設用地面積與其滯后值有一定的關聯性,城市建設用地擴張具有一定的慣性特征。對來自lnGDP信息的沖擊,lnUJS的響應函數呈正弦波狀,第1期沖擊為0,第3期沖擊達到第1次波峰,之后衰減,直到第6期達到波谷,第8期又達到了第2次波峰。[KG)]

        再考察lnGDP對來自各變量標準差沖擊的響應情況。圖中第2行說明當lnGDP受到來自lnUJS標準差信息的沖擊時,響應為正向的,而且持續的時間較長,比較穩定,表明城市建設用地增加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比較大,而且持續的時間比較長。lnGDP對自身標準差信息的沖擊的響應在滯后期內也一直是正向的,第2期達到最大值,之后雖有起伏變化,但總體是衰減的。lnURB對lnGDP的沖擊力度很小,直到第8期之后,力度才有所增強。

        最后考察lnURB對來自各變量標準差沖擊的脈沖響應函數。圖中第3行顯示當lnURB受到來自lnUJS標準差信息的沖擊時,lnURB的響應力度先是增加,后是減小,5-7期之間保持穩定,而且力度最大,lnUJS帶給lnURB的沖擊一直是正向的。lnGDP對lnURB的沖擊雖然為正,但力度較小,呈現先遞減后遞增的態勢。lnURB對來自自身標準差的沖擊的響應,總體上呈減弱趨勢,并在第9期之后變為負向。

        總的來說,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的變化與其滯后值、經濟發展和城市化水平有著非常強的關聯性,特別是與經濟發展表現出一定的階段性特征。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階段,城鎮土地仍然是一種重要的投入資源,加上土地市場的不完善,地價的不合理,地方政府追求GDP政績,以及高耗地企業的普遍存在,經濟增長對建設用地的沖擊力度非常大。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逐漸提高,產業結構的調整,農地特別是耕地資源的進一步稀缺,經濟發展對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的沖擊將會減小。

        2.5 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通過分析每一個結構沖擊對內生變量的變化(通常用方差來度量)的貢獻度,進一步評價不同結構沖擊的重要性[12]。表3、表4、表5分別是城市建設用地、經濟發展與城市化方差分解的結果。

        表3表明lnGDP對lnUJS變動的影響在前4期增長較快,平均每期增長達到7%,之后基本穩定在28%左右,最大貢獻度為30.1%;而lnURB對lnUJS的影響在前4期增長很快,5-8期基本穩定在13%,之后影響程度又以較快的速度增長;lnUJS變動主要還是來自其自身的沖擊,貢獻度達到55%。表4表明lnGDP的主要影響因素是lnUJS,前5期貢獻率增長很快,從23.5%增加到52.1%,之后保持相對穩定,最大貢獻率達到55.2%,說明城市建設用地對經濟發展最為重要,而城市化的影響不大,最大貢獻度也只有1.6%。表5分析結果表明lnURB的變化主要受到lnUJS的影響,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的增加,吸納了更多的農業人口到城市就業、居住,逐漸轉變為城市人口,有利于城市化進程。經濟發展對城市化的影響呈現出不同的特征,在第1期貢獻度最大,之后以較快的速度降低,第5期最小,然后又以1%的速度增加,第10期貢獻度達到10%,在預測期內并未出現較為穩定的狀態。

        3 主要結論與政策建議

        通過1981-2007年我國城市建設用地、經濟發展與城市化三個時間序列的計量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結論:

        (1)城市建設用地lnUJS、經濟發展lnGDP與城市化lnURB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即長期均衡關系。

        (2)誤差修正模型表明城市建設用地在短期偏離長期均衡時,會以45%的力度被調整到均衡狀態。

        (3)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結果表明城市建設用地變動主要受到自身沖擊的影響,與其滯后值關聯度很大;城市建設用地對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的擴張有利于城市化的進程。

        研究結果表明城市建設用地擴張是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的必然結果,因此,未來一段時期,城市建設用地面積還會進一步增加,但鑒于新增加的城市建設用地的主要來源是農地流轉,而這些流轉的農地多為優質耕地,會危險到我國的糧食安全。因此,城市政府應該:①嚴格遵循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控制城市增長的范圍;②清理轄區內非法和違法建設用地,目前城市邊緣區存在著大量的農地非法流轉為建設用地的現象,不利于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也不利于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③提高城市范圍內土地利用強度,城市政府不僅從外延上尋求建設用地面積的擴張,更應該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約程度,向“空間”要土地;④積極轉變經濟增長的方式,改變過度依靠投資推動型的發展模式,曲福田[14]研究發現,固定資產投資很大一部分用于城市和工業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場地的購買,這直接拉動了土地非農需求量的擴大。另外還應積極鼓勵節地型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張翼,何有良.中國城市化水平與產業生產率增長的實證研究[J].經濟與管理,2010,24(4):9-12.[ hang Yi, e Youliang. he Empirical Study of Urbanization Level and Industrial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J].Economy and Management, 2010,24(4):9-12.]

        [2]巴曙松,邢毓靜,楊現領. 城市化與經濟增長的動力:一種長期觀點[J].改革與戰略,2010,26(2):16-19.[Ba Shusong,Xing Yujing,Yang Xianling.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A Longrun View[J].Reformation and Strategy, 2010,26(2):16-19.]

        [3]李金昌,程開明.中國城市化與經濟增長的動態計量分析[J].財經研究,2006,32(9):19-30.[Li Jinchang,Cheng Kaiming. An Analysis of Dynamic Econometric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6,32(9):19-30.]

        [4]高魏,閔捷,張安錄.農地城市流轉與城市化、經濟增長動態關系的計量經濟分析――以湖北省1980年至2003年為例[J].資源科學,2010,32(3):564-572.[ Gao ei, Min Jie,hang Anlu. DynamicEconometric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RuralUrban Land Conversion and Growth of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in ubei Province[J]. Resources Science, 2010,32(3):564-572.]

        [5]中國經濟增長與宏觀穩定課題組.城市化、產業效率與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09,(10):4-21.[ Research Group on China's Growth and Macroeconomic Stability. Urbanization,Industrial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Growth[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9,(10):4-21.]

        [6]劉瑞,朱道林,朱戰強,等.基于Logistic回歸模型的德州市城市建設用地擴張驅動力分析[J].資源科學,2009,31(11):1919-1926.[Liu Rui,hu Daolin,hu hanqing,et al. Analysis of the Driving Forces of Urban Sprawl in Dezhou CityBased on a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J].Resources Science, 2009,31(11):1919-1926.]

        [7]鮑麗萍,王景崗. 中國大陸城市建設用地擴展動因淺析[J].中國土地科學,2009,23(8):68-72.[Bao Liping,ang Jinggang. Driving Forces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J].China Land Science, 2009,23(8):68-72.]

        [8]陳利根,陳會廣,曲福田,等. 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與城鎮建設用地規??刂屁D―以馬鞍山市為例[J].資源科學,2004,26(6):137-144.[Chen Ligen,Chen uiguang,Qu Futian,et al. Economic Development,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Scale Regulation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he Case of Maanshan City[J]. Resources Science, 2004,26(6):137-144.]

        [9]姜海,夏燕榕,曲福田. 建設用地擴張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及其區域差異研究[J]. 中國土地科學,2009,23(8):4-8. [Jiang hai, Xia Yanrong,Qu Futian. Study on Contribut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to Economic Growth and Its Regional Difference[J].China Land Science,2009,23(8):4-8.]

        [10]姜海,曲福田.不同發展階段建設用地擴張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與響應[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19(1):70-75.[ Jiang ai,Qu Futian. Contribution and Response of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to Economic Growth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a Case Study for Jiangsu[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19(1):70-75.]

        [11][美]達摩達爾•N•古扎拉蒂.計量經濟學基礎(第四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Damodar N.Gujarati. Basic Econometrics(Fourth Edition)[M].Beijing: People's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2005.]

        [12]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EViews應用及實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GAO iemei. Analysis Method and Model of Econometrics: Application and Examples of EViews[M].Beijing: 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6.]

        [13]易丹輝.數據分析與EViews應用[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Yi Danhui.Data Analysis and EViews Application[M].Beijing:Chinese Statistic Press,2002.]

        [14]曲福田,陳江龍,陳雯.農地非農化經濟驅動機制的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 2005, 20(2): 231-241. [Qu Futian, Chen Jianglong, Chen en. 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y on the Land Conversion Economic Driving Forces[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5, 20(2): 231-241. ]

        An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evel of Urbanization

        AO Ke ANG Anlu

        (College of Land Management, 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han ubei 430070, China)

        第3篇:城市發展與城市經濟的關系范文

        關鍵詞:城鎮化 工業經濟發展 VAR模型

        引言

        城鎮化與產業發展是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經濟動力,城鎮化是產業發展的必然結果,產業發展是城鎮化發展的重要途徑。根據配第-克拉克定理,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將伴隨著產業結構的變化與重構,而工業經濟發展則是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劉剛(2013)通過研究產業總產值的增長所產生的城鎮化效應,以及三次產業增長和結構優化對產業總產值的影響,表明三次產業發展的城鎮化效用各有不同,產業增長推動城鎮化效用存在明顯邊際作用,當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應把第二、三次產業同時推進。呂一清、何躍(2010)運用協整理論、Granger 因果關系檢驗、廣義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法,考察了成都1985-2008年城鎮化率與第三產業發展之間的長期動態影響特征。分析結果表明,城鎮化率與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占整個社會從業人員比重互為雙向因果關系,其相互促進;在短期內,隨著第三產業增長速度促進城鎮化率進程的發展。從方差分解結果可以得出,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占整個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對城鎮化率的貢獻度相對比較大。馬遠、陳軍(2012)利用VAR模型對1960至2009年新疆城鎮化與三次產業發展的動態關聯效應進行分析,研究發現:農業現代化、工業化、第三產業發展對城鎮化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城鎮化發展同樣會帶動三次產業發展。從長期來看,農業現代化、工業化、第三產業發展對城鎮化貢獻率分別達到了33.75%、29.45%、6.85%。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對城鎮化的促進作用要顯著高于第三產業發展。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李剛、魏佩瑤(2013)通過構建完美市場和不完美市場條件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協調發展模型,分析了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協調程度較低的形成機理。

        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礎上,根據城鎮化與工業經濟發展的相關理論,運用VAR模型對中國城鎮化與工業經濟發展的動態關系進行實證研究,試圖揭示中國城鎮化與工業經濟發展之間的動態關系,旨在為更好推動中國城鎮化進程及提高城鎮化質量提供決策依據。

        實證分析

        (一)指標選擇及數據來源

        本研究采用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衡量城鎮化水平(URB),采用工業產值占GDP比重(ID)、工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IU)表示工業經濟發展水平。所使用的樣本1998-2011年的年度數據,數據來源于《2012年新疆自治區統計年鑒》。并對城鎮化、工業經濟發展水平與工業經濟效益水平分別取對數值,記為LNURB、LNID和LNIU。

        本研究采用向量自回歸模型(VAR)揭示城鎮化、非農化與城鄉收入差距之間的動態關系。VAR模型常用于預測相互關系的時間序列系統及分析隨機擾動對變量系統的動態沖擊,從而解釋各種經濟沖擊對經濟變量形成的影響。

        VAR模型的數學表達式是:

        式中, yt是k維內生變量列向量,xt是d維外生變量列向量,d是滯后階數,T是樣本個數。Φ1,…Φp和k×d維矩陣H是待估計的系數矩陣。εt是k維擾動項列向量。若滯后期p和r足夠大,則可完整地反映模型的動態特征,但滯后期越長,自由度越少,因此,在滯后期與自由度之間應尋求一種均衡狀態。下文將以VAR模型為基礎,利用單位根檢驗、協整關系、因果關系檢驗、脈沖響應函數、方差分解模型對城市偏向、城市化與城鄉收入差距之間的動態效應進行分析。

        (二)實證分析

        1. 單位根檢驗。表1檢驗結果顯示,原序列LNUEB是平穩序列,LNID和LNIU是非平穩序列,而經過一階差分后,一階差分序列DLNUEB、DLNID和DLNIU均是平穩序列,一階差分序列LNUEB、LNID和LNIU在5%的顯著水平下拒絕原假設,可以確定LNUEB、LNID和LNIU是一階單整序列,即LNURB~I(1),LNID~I(1),LNIU~I(1)。

        2. 協整檢驗。本研究用Johansen法檢驗LNURB、LNID與LNIU之間的協整關系。表2中的r表示LNUEB、LNID和LNIU之間協整關系的個數,在5%的置信水平上接受r≤1的原假設,即原變量之間至少存在一個協整關系,說明城鎮化與工業經濟發展水平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

        3.VAR模型構建。基于我們選擇的變量:LNURC、LNURB及LNNAI,構建3維的向量自回歸模型。采用AIC和LR準則來確定VAR模型的滯后階數為2,并建立VAR模型,如表3。

        4.Granger因果檢驗。表4說明了中國城鎮化與工業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因果關系。表4數據顯示,滯后1-2期,LNURB不是LNID的格蘭杰原因,說明城鎮化不是工業經濟發展的格蘭杰原因,也就是說中國的城鎮化發展沒有推動中國工業經濟的發展。

        滯后1-2期,LNURB是LNIU的格蘭杰原因,說明城鎮化是工業綜合經濟效益的格蘭杰原因,即在中國的城鎮化進程中,中國的工業企業的綜合經濟效益水平顯著提高,城鎮化的發展促進了工業綜合經濟效益的提高,究其原因是,城鎮化發展使得中國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水平顯著提高,這為工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同時,在中國城鎮化的發展進程中,農業富余勞動力、技術工人以及高級人才紛紛轉移到城鎮或城市,這又為中國工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這些都有益于工業綜合經濟效益水平的提高;而滯后期1-2期,均接受LNIU不是LNURB的格蘭杰原因原假設,沒有充分理由說明工業綜合經濟效益是城鎮化的格蘭杰原因,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工業經濟發展并沒有促進中國城鎮化的發展。

        5.脈沖響應分析。城鎮化與工業經濟發展的脈沖響應函數結果如圖1-4所示。

        圖1顯示,從工業總產值占GDP比重看,工業經濟發展對于城鎮化一個標準差沖擊的響應,除了第8期之外,均呈現出負效應。第1期時負效應為-0.010825,隨后開始減小,到第5期時達到-0.000393,而后開始先增后減,并在第8期時暫時轉為正響應(0.000555),第9-10期均為負效應。這說明工業經濟發展對于城鎮化產生了負面的效應,工業經濟發展并未有效促進中國城鎮化的發展,這與國內其他學者關于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的結論基本一致。

        圖2顯示的是工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對城鎮化的一個標準差響應,在開始時呈現出正效應,在第3期時出現負效應(-0.007917),而后轉為正效應,在第7期時又呈現出負效應(-0.001667),隨后一致呈現出正效應。這說明,從工業綜合經濟效益來看,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對于中國城鎮化的發展起到了正向的促進作用。其作用機理在于,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一方面提高了中國城鎮和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加速了中國農村居民城鎮化的進程和速度,最終促進中國城鎮化進程的發展。

        從圖3可以看出,城鎮化對工業總產值占GDP比重的沖擊效應,一直呈現出了負效應,在第3期最大值為-0.001903,并且是在逐步減弱的。這說明在一定程度上城鎮化對于工業經濟發展產生了反向作用,并未促進工業經濟發展。但是這種反向作用是在逐步弱化的,并趨近于零的。究其原因是,在中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我們過度重視城鎮化規模,忽略了城鎮化發展質量,并未實現城鎮化與工業經濟發展的互動發展。

        從圖4可以看出,城鎮化對工業綜合經濟效益的沖擊效應開始時為正效應,第3期為-0.000152,隨后的第5-10期均表現為負效應,并且是逐漸減弱的。這說明城鎮化發展對于工業企業經濟效益并未產生多大的促進作用,或者說這種作用不是很明顯。究其原因在于,城鎮化的發展并未激發中國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需求結構和消費結構,進而對于工業企業綜合經濟效益并未產生多大的促進作用。結合圖3和圖4可以看出,中國城鎮化對于工業經濟發展并未產生正向的促進作用,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過度關注城鎮化發展速度和規模,忽略了城鎮化發展質量。

        6.方差分解。表5是跨期為10期的城鎮化的方差分解表。

        表5是城鎮化的方差分解結果。從表中可以看出,中國城鎮化水平波動不僅受自身沖擊影響顯著,同時還受到工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城鎮化水平的波動受自身沖擊影響在第一期達到100%,隨后隨時間推移呈現出“先降后升”的趨勢,到第10期以后保持在85.11%。工業總產值占GDP比重和工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這兩個指標對于城鎮化變動的沖擊不盡相同,工業總產值占GDP比重對于城鎮化的沖擊大于工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對其的沖擊。來自工業總產值占GDP比重對城鎮化變動的貢獻率的沖擊起初很小,隨后逐漸增大,最后穩定在14.44%左右,也就是說城鎮化預測方差的14.44%,這可由工業經濟發展水平的變動來解釋。但從工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這一指標看,工業經濟發展對于城鎮化變動的影響和沖擊不是太大,大概保持在0.46%左右。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城鎮化水平變動不僅受到自身變動影響,工業經濟發展對其也有顯著影響,從長期來看貢獻率達到了85.11%、14.44%。

        表6是工業經濟發展的方差分解結果。從表中可以看出,中國工業經濟發展水平不僅受自身沖擊影響,同時還受到城鎮化發展的影響。工業經濟發展的波動受自身沖擊影響保持在第一期為80.36%,隨后隨時間推移大致呈現出穩中有降的趨勢,到第10期以后保持在79.35%。城鎮化對于工業經濟發展的沖擊不是很顯著,第1期為19.64%,隨后開始增強,并于第3期達到20.57%,第4-10期呈現出階段性變化趨勢,第10期時為20.02%。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工業經濟發展受自身變動影響較大,而城鎮化對其不太顯著,從長期來看貢獻率達到了79.35%、20.02%。

        由此可見,城鎮化與工業經濟發展的互促作用不是太明顯,城鎮化對于工業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要弱于工業經濟發展對于城鎮化的促進作用,這同時也說明了中國城鎮化發展和工業經濟發展均處于較低的水平。

        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通過對中國城鎮化發展與工業經濟發展水平的實證研究,得到以下結論:中國城鎮化與工業經濟發展互促作用不是很明顯,但城鎮化對于工業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要弱于工業經濟發展對于城鎮化的促進作用。從長期看,工業經濟發展對于城鎮化發展的貢獻率為14.44%,城鎮化發展對于工業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為20.02%。

        (二)建議

        在此基礎上,提出相對應的政策建議:

        第一,提高中國城鎮化質量,實現城鎮化與工業經濟發展的互促發展。提高城鎮化質量是促進中國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中國城鎮化質量的核心內涵是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這個過程會有效激增消費需求,改變現有的消費結構,為中國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市場條件和前提。

        第二,加快工業企業的轉型升級。工業企業是中國工業經濟發展的核心主導力量,同時工業企業的發展狀況也是反應城鎮化中的居民或消費者需求的滿足程度和工業經濟發展水平和效益的重要表征。隨著工業經濟發展,工業企業面臨著產能過剩、稅收負擔、資金成本上升所導致的企業經營壓力大等障礙和壓力,這需要中國工業企業要加快企業的轉型和升級。中央政府及相關部門要進行與工業企業轉型升級相對應的體制機制、管理方式、生產要素市場改革,切實做好政府在市場配置資源中的服務性作用,明確企業作為投資主體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大力發展私有經濟。私有經濟是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支撐。私有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可以提高城鎮居民和進城農民的就業水平,為工業經濟發展提供市場條件。另一方面,可以為中國城鎮化發展提業支撐,促進中國城鎮化的發展。

        第四,大力發展農村城鎮化進程,推動農村消費結構升級。農村城鎮化進程是中國城鎮化進程中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就目前的實際情況,農村的城鎮化水平和質量均低于城市的城鎮化水平和質量。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中國城市和農村的工業經濟發展水平也是存在較大差異,城鄉二元結構明顯,這也是農村城鎮化質量低于城鎮化質量的重要原因。農村的公共設施落后,公共產品服務水平較低,農村生活成本較高,農民收入水平低下,這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民的消費結構轉換和升級。中國農村的城鎮化進程應該是在農村消費結構轉換和升級的背景下完成的,讓農民、農村、農業切實的享受到中國城鎮化進程的成果。

        1.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Eviews應用及實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2.馬遠,陳軍.城鎮化與產業發展的動態關聯效應研究-以新疆為例.管理現代化,2012(5)

        3.劉剛.產業發展及結構優化進程中城鎮化效應的研究.市場論壇,2013(2)

        第4篇:城市發展與城市經濟的關系范文

        【關鍵詞】城市化水平;經濟發展;湖北??;相關性

        一、引言

        城市化是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集中體現,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2001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曾指出,新世紀對于中國有三大挑戰,居于首位的就是中國的城市化,認為“中國的城市化將是區域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并產生最重要的經濟利益”。2010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將“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著力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1城市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它是一個綜合性概念,不僅是一個城市數量與規模擴大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城市結構和功能轉變的過程。具體表現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即人口由農村向城市轉移;農村區域的不斷減少,城市區域的不斷增加;勞動力、資金等生產要素由農村向城市聚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份額的下降及第二、第三產業份額的上升;城市自身發展和素質的提高;城市功能對農村的輻射影響等等。從某種意義上講,城市化水平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城市化水平一般用城市化率來表示。城市化率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城市人口占其總人口的百分比。其計算公式為:

        城市化率=國家(地區)城鎮人口/國家(地區)總人口×100%

        二、湖北省城市化水平發展的現狀

        圖1

        湖北省是我國歷史上最早出現城市的地區之一,湖北省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工業水平的提高對勞動力需求的不斷增加,人口的城市化水平趨勢更為顯著。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的城市化水平(用于衡量城市化水平最常用的指標是人口城市化率,即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1978年的17.92%到2011年的51.27%,漲幅高達411.6%,而湖北省城市化率也從1978年的15.09%增長到2011年的51.83%。顯示出我省的城市化水平從建國初期到現在一直保持增長的趨勢。2001年,我省城市化水平為40.22%,在全國31個省市中居第12位。現在,這一比重已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13%,這在中西部地區(內蒙古除外)是“拔尖”的,但比排在“前三甲”的上海、北京、天津低30個百分點以上,與同為老工業基地的遼寧、黑龍江、吉林相比,也有10個百分點左右的差距,這與我省城市的規模尚小、功能較差有關。如,我省大城市只有4個(武漢、襄樊、荊州、黃石),比遼寧少6個,特大城市只有武漢,比遼寧少3個。而到2011年,我省城市化水平高達41.83%,城市化率一年提高2.1個百分點,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56個百分點,同時轉移農村人口達到138.27萬人。圖1中,我們觀察中國城市化率與湖北省城市化化率(其中x1為全國城市化率,x2為湖北省城市化率)。

        從圖1可以看出,我國與我省城市化水平都大體表現為逐步上升的趨勢,但是湖北省的城市化水平在1998年到2005年間高于全國城市化水平,到2006年至2010年間略低與全國城市化水平,而到了2011年開始高于全國城市化水平。

        按照城市化發展的一般規律,一個地區的城市化率高達50%,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以后,就進入了城市化發展水平的加速發展期。而2011年我省人均GDP為5300美元,遠遠超過了3000美元,這表明湖北省城市化正處于加速發展期。如果這一時期城鄉一體化改革體制和政策調整有重大突破,城市化率有望達到60%至65%。因此,這一時期政府調整城市化改革,加快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對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一)城市化水平對區域經濟發展發展的相關性檢驗

        自工業革命以來,城市化進程才開始加速。據錢納里的世界發展模型(錢納里,1988),在工業化率、城市化率同處于0.13左右的水平以后,城市化率開始加速,并明顯超過工業化率(見圖2,工業化率指制造業附加值占GDP比重,城市化率指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

        圖2 城市化率與工業化率比較世界發展模型

        同時,發展中的城市以其聚集效應為工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并且提供一個總量不斷擴大、由較高收入的城市就業人口組成的市場,對工業持續增長起到拉動作用。對發展中國家說,城市化還通過不斷吸收農村人口而改造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使經濟走向現代化。

        (二)最小二乘估計

        本文在此處使用湖北省1982—2011年城市化水平數據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數據,把城市化率作為解釋變量,人均GDP作為被解釋變量,來分析湖北省城市化水平對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首先,利用了最小二乘估計,通過簡單的回歸分析,得出下圖表: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3768.020 80.57746 46.76270 0.0000

        X 0.033243 0.003837 8.664842 0.0000

        R-squared 0.903707 ????Mean dependent var 4411.100

        Adjusted R-squared 0.891670 ????S.D. dependent var 301.4677

        S.E. of regression 99.22363 ????Akaike info criterion 12.20949

        Sum squared resid 78762.64 ????Schwarz criterion 12.27000

        Log likelihood -59.04743 ????Hannan-Quinn criter. 12.14310

        F-statistic 75.07949 ????Durbin-Watson stat 0.539583

        Prob(F-statistic) 0.000024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城市化水平與區域經濟發展的擬合度為0.9037,可見我省的城市化水平與經濟發展之間呈現高度相關關系。由此我們可得出結論:中國城市化水平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相關程度非常高。

        (三)時間序列平穩性檢驗和協整檢驗

        目前,對時間序列的分析是通過建立以因果關系為基礎的結構模型進行的,而無論是單方程的計量經濟學模型還是聯立方程計量經濟學模型,都要求這些數據是平穩的,以此來判斷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同時,我們還需要在序列平穩的基礎上,分析兩個經濟變量之間具有長期穩定的關系,以此證明城市化水平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并不是偶然事件。這里也是選取了湖北省1982-2011年的人均GDP與城市化率的數據來分析時間序列的平穩性和協整檢驗,見下圖:

        Null Hypothesis: D(ZC) has a unit root

        Exogenous: Constant

        Lag Length: 1 (Automatic based on SIC, MAXLAG=5)

        t-Statistic ??Prob.*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 -4.903188 ?0.0009

        Test critical values: 1% level -3.788030

        5% level -3.012363

        10% level -2.646119

        *MacKinnon (1996) one-sided p-values.

        (這里的ZC值的是人均GDP)

        從結果可以看出t檢驗值為-4.903188小于顯著性水平,說明人均GDP無單位根,且差分平穩(這里按同樣的方法也可以得出城市化率也是無單位根也就是平穩的),所以序列人均GDP和城市化率都具有平穩性,這里可以進一步證明城市化水平是對經濟發展有影響,兩者之間存在關系。接著,我們對殘差e做時間序列模型,進一步得出協整檢驗的模型,見下圖:

        Null Hypothesis: D(E) has a unit root

        Exogenous: None

        Lag Length: 0 (Automatic based on SIC, MAXLAG=5)

        t-Statistic ??Prob.*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 -4.046689 ?0.0000

        Test critical values: 1% level -2.674290

        5% level -1.957204

        10% level -1.608175

        *MacKinnon (1996) one-sided p-values.

        從圖中依然可以看出序列e無單位根,說明兩個序列在顯著性水平上也是協整的。說明城市化水平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是協整的,具有相關性。

        然而,從梁強在對《城市化水平對經濟發展的互動機制分析》的脈沖響應模型檢驗中,我們可以看出,城市化率在初期對經濟發展有持續的正向作用,到一定時期之后開始呈現負面作用,到末期又回歸到正向作用。這說明了開始城市化水平對區域經濟發展呈現正相關關系,然而,維持過快的城市化水平不僅不會促進經濟發展,相反還會給經濟發展帶來負面作用,阻礙經濟發展的步調。這主要是因為過快的城市化率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如,城市環境污染嚴重、交通擁擠、失業率上升等。后期又經過政府政策的調整和體制改革,最終回歸到穩定的正向關系。因此,我們認為,城市化水平當以一定的增長速度,才能有效的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當城市化水平發展過快時,有可能阻礙區域經濟發展的腳步。把握好城市化水平的節奏尤為重要。②

        三、城市化水平對湖北省經濟發展的作用

        (一)城市化水平提高能擴大湖北省的市場需求

        目前,湖北省的市場需求和城市化均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還處于較低水平。根據斯密的觀點,農村與城市相比,有些業務,哪怕是最普通的業務,也只能在大都市經營。雖然這個觀點不一定全部正確,但是卻能說明了城市化過程也就是市場需求增加的過程,隨著農業人口向城市的遷移。城市規模逐步擴大,對商品的需求相應也會增加,從而帶動了食品、服裝、機械、電子等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城市人口的消費能力遠遠高于農村地區,所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能極好的帶動市場消費。城市既是經濟中心,又是區域最大的市場,城市市場規模越大,其經濟優勢越明顯,吸引區外各種生產要素的能力越強,城鄉之間的交易越頻繁和交易量就越大,城市帶動鄉村經濟的能力越強(段瑞君)。

        (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可以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

        2010年從湖北省統計年鑒可以看出,湖北省的人均耕地面積為0.87畝,農林牧業人均占有為0.37畝,而我國的人均耕地1.51畝。同時,從1978年-2010年湖北省城鎮失業率均低于4.4%,處于充分就業階段,這同時也在透露信息表明湖北省城鎮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也顯示了讓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必要性。因此,對農村人口眾多的湖北省來說,在沒有耕地與農林業的優勢情況下,只有加大城市化水平,大力發展現代制造業的同時,把所有勞動密集型企業都向外轉移,在產業鏈上力求緊密結合,實現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進而全面提升城市的就業吸納能力,才能很好的擴大湖北省地區的就業。③

        (三)城市化水平提高有利于發揮聚集效應

        目前,湖北省與東部地區的省份相比,城市效應還存在很大差距,東部地區經過20多年的高速發展,已經形成了城市聚集效應的增長極。湖北省由于城市規模偏小,城市化水平較低,吸收各種生產要素的能力不強,目前還沒有形成有效的城市效應,只有加快城市化進程,吸收優秀人才和資金投入,尤其是通過武漢地帶圈的輻射作用帶動周邊城市的發展,才能更好地把優質資源匯聚到城市,從而帶動本區域的經濟增長。

        (四)城市化能夠促進湖北省的創新

        三星公司的雅各布斯說:“大部分的街區都應縮短距離。也就是說,要有很多在大街以及轉角相遇的機會”,使得城市充滿差異意味著高產出、中產出、低產出和無產出企業的混合”。通過城市化,使得創新在城市群里集聚,也就是“縮短街道”,把各種高新技術聚集起來,形成創新集群體,同樣也能匯集廣泛的創新意識體,把大批產業相關的企業聚集在城市中,既加強了彼此的競爭,又能產生互相學習的效應,使原來基于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發展為創新優勢。

        四、結果分析與總結

        2011年湖北省城市化水平首次全國平均水平,達到51.83%,但是總體來說,城市化率相對于東部地區依然較為低下,因此,加快提高城市化水平極其重要。城市化本質上是一個人口的地域集中過程,人口和經濟的集中便于經濟活動利用技術和資本的外部性,通過加快城市化進程,提高生產率,增加盈利能力,從而促進資本高效和創新體制的形成。結合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合理的城市化發展水平可以很有效的推動地區經濟的發展,形成城市創新圈、人才圈和增長極,增加地區就業。而維持過快的城市化率卻會給經濟發展帶來負面作用,不僅不會促進經濟發展,相反,還會阻礙經濟發展的步調。因此,在強調城市化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時也要注意其不良的影響,以循序漸進的步伐加快城市化進程,推動經濟發展。

        注釋:

        ①江易華,程瓊.湖北省城鎮化現狀及對策分析.

        ②梁強.城市化水平與經濟發展的互動機制分析.

        ③段瑞君.中部崛起的城市化探析.

        參考文獻:

        [1]梁強.城市化水平與經濟發展的互動機制分析[J].蘭州學刊,2011(11).

        [2]王小魯,夏小林.城市化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R].是國民經濟研究所,2011.

        [3]江易華,程瓊.湖北省城鎮化現狀及對策分析[J].湖北工業大學學報,2011(26).

        [4]段瑞君.中部崛起的城市化探析[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0(6).

        第5篇:城市發展與城市經濟的關系范文

        關鍵詞 城市公共交通 經濟發展 思考

        中圖分類號:F572.89 文獻標識碼:A

        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城市的經濟發展是一個重要的元素,尤其是在當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已經成為了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城市公共交通作為城市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城市公共交通作為城市的樞紐,促進了城市的經濟發展,強化了城市的整體建設。

        一、城市公共交通對城市經濟發展的作用

        城市公共交通對于城市的經濟發展來說是一種紐帶,這種紐帶的作用既體現為內在的融通,又體現在對外的融通,這種內外呼應的作用是其他交通所不具備的。

        (一)內呼作用。

        從內呼的角度來說,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的內部是一種樞紐,在城市公共交通的作用下能夠促進城市交通更加合理,為人們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捷,進而更好的帶動城市經濟的發展。對于城市而言,自我發展離不開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的作用下,城市的發展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使得城市能夠進行良好的內部協調,從而促進城市的發展和進步。

        (二)外應效應。

        外應作為城市公共交通的另外一個作用,在城市經濟發展中提供了保障。從目前來看,我國的各個城市的公共交通主要是服務于城市內部,為城市內部的居民的生活提供了諸多的便捷。但是,從廣義上來說,城市公共交通與城市外部交通之間是一種相互促進,相互帶動的關系,沒有城市公共交通的保障,也無法促進城市交通運輸的根本發展。因此城市共交通能夠促進城市運輸事業的發展,進而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

        二、當前城市公共交通現狀分析

        從目前我國的城市公共交通來看,其在運行的過程中沒有充分的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尤其是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城市對公共交通的需求之大是當前的城市公共交通所不能滿足的,針對目前我國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整體水平來看,其還存在如下問題:

        (一)公共交通路線分布不合理。

        在我國的所有城市中,公共交通都是有自己固定的路線的,每一條公共交通路線都有自己的線路和站點,在線路和站點的設置上欠缺合理性是城市公共交通發展的一個重要障礙。比如說在我國的許多城市中,繁華地帶的線路相對較多,眾多的路線匯集到繁華地帶,對于繁華地帶來說無疑是一種交通上的壓力。這種不合理性非但沒有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反而有礙于城市交通的優化。

        (二)忽視了經濟效益。

        從目前我國的諸多公共交通整體情況來看,其存在大多以事業單位為主,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而且很多公共交通忽視了經濟效益,沒有將經濟效益作為經營的一個重要目標,反而將公共交通作為一個公益性的單位運轉,這種行為在很大程度上與城市經濟發展相背道而馳,忽視經濟效益公共交通不利于城市經濟的發展。

        (三)運營方式過于平面化。

        根據目前我國城市公共交通的運營方式來看,城市公共交通主要集中于公交汽車、出租車、地鐵、輕軌等方面。在這些運輸模式中沒有形成一種必然的聯系,影響了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尤其是在當今社會中,單一化的、平面化的城市公共交通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城市經濟發展的一個阻力。

        三、優化城市公共交通促進經濟發展的具體措施

        優化城市公共交通,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是目前我國城市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方略,在當今的社會中,城市要想獲得新的發展,獲得新的機會,就必須強化交通,以公共交通的強化為基礎,帶動整個城市經濟的發展,能夠更好地協調城市發展的步伐。

        (一)優化公共交通的路線。

        優化公共交通路線是需要一個全局的觀念,即從整個城市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不同商業區和不同居民區的不同需求來制定相應的路線圖,從而在整個城市內部形成一個穩定的、科學的、合理的路線,這樣才能在避免交通問題的基礎上進行城市經濟的發展。可以說,以城市公共交通路線為基礎,進而帶動城市經濟的發展是十分合理的,其將更好的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科學化進程,使城市公共交通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并非是一大阻力。

        (二)協調經濟性和公益性。

        對于城市公共交通來說,其不僅僅是一項公益性的事業,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獲取經濟效益的能力。針對目前我國城市公共交通過于側重公益性這一特點,需要進一步協調二者的關系,使得公益性和經濟性能更得到合理的發展,最終以城市公共交通的經濟發展帶動整個城市經濟的發展。

        (三)建立立體化的運營模式。

        立體化、多元化的運營模式是促進城市公共交通發展的又一個重要方面,比如說現在許多城市已經建設了高架橋、地鐵等不同的公共交通軌道,這使得地鐵、公交等多種交通模式共同存在,而且充分的利用空間資源和地下資源。在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過程中,我國的諸多城市一直致力于平面化的公共交通建設,忽視了立體化的公共交通建設。針對目前廣大城市的需求,需要建立一個立體化的城市公共交通,促進城市公共交通能更好的體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最終促進城市的發展。

        總之,在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過程中,要對城市公共交通與城市之間的關系進行系統的衡量,從而進行精準的定位,突出城市公共交通建設的優勢所在,進而進一步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使城市公共交通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作者:貴州財經大學資源與環境管理學院,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經濟、工程經濟)

        參考文獻:

        [1]徐華兵.城市公交優先發展影響因素分析[J].交通科技與經濟.2010(6)

        第6篇:城市發展與城市經濟的關系范文

        關鍵詞:城市規劃;城市經濟發展;作用

        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獲得了迅猛的發展,城市化進程也呈現不斷深入的勢頭,城市規劃在實現社會發展總體目標以及推動城市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城市經濟發展的進程當中,廣大城市管理人員通過設計、制定具有前瞻性、科學性的城市規劃來明確城市發展的總體目標、指引城市經濟發展的方向、控制城市經濟的發展規模,從而有效推動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而在城市規劃的進程中,城市經濟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1]

        一、城市規劃與城市經濟發展之間的聯系

        城市規劃是達到社會發展目標以及城市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通過世界上大量的實踐得知,在城市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好的城市規劃決策有概率盤活一盤棋,入錯則非常容易適得其反。[2]憑借城市規劃措施來提升城市資本的合理競爭力,追求城市規劃與城市經濟發展的最佳組合,是當前各個城市建設所共同追求的目標。

        (1)充分應用城市規劃的作用,推動城市經濟獲得可持續發展。在我國市場經濟的基礎之上,城市規劃的根本在于指引,針對城市的環境、經濟以及社會的發展實施宏觀的調控。具體而言,城市規劃的經濟效益主要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1)合理配置城市當中的土地資源,科學指引城市當中各種建設的發展,平衡城市當中的消費結構,維持城市經濟的穩步提升,最終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2)在城市的空間布局方面尋求全新的經濟增長點,健全城市經濟的功能布局,使得城市當中的經濟環境更為適應現代化都市的發展需求。3)明確城市中的開發建設方向,統籌安排各個投資環境的選擇以及各個大型建設工程的選址,充分發揮整體投資的經濟利益,達到城市規模經濟效益的目的。4)保障城市各種公共設施的配套建設,有效滿足城市當中生活與生產的各類需求,逐漸達到城市規劃的高效、公平原則。5)制約損害公共利益的各類建設項目,同時要在滿足城市規劃原則的先決條件下,針對一些群體或者個體投資者進行鼓勵,并且要想社會當中一些收益偏低的公共設施進行投資,不斷拓展公益性工程的建設。6)落實政府關于城市發展的方針,保證城市當中的用地規模與人口規模獲得穩定發展??偠灾幱谑袌鼋洕械某鞘幸巹?,其具有自身獨特的規律,并且能夠起到較為獨特的經濟作用,城市規劃當中的市場機制和干預機制之間聯系越密切,城市規劃越能夠在城市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為城市創造出全新的價值與財富,越能夠提升城市在國家經濟體系當中的地位。[3]

        (2)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推動城市規劃的不斷健全。當城市規劃在對城市經濟產生巨大影響的同時,城市經濟也能夠對城市規劃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能夠推動城市規劃實現全新的發展。城市經濟發展是在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的進程中提出的,其是適應市場經濟客觀要求的。城市經濟發展對于城市的發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需要城市為城市經濟的發展供應優質的空間環境與社會環境,其同時也是對城市規劃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處在這樣的要求下,城市規劃才能夠不斷完善;另一方面,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能夠為城市規劃供應充足的物資支持,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能夠顯著提升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從而有效提升城市中建設資金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而社會也就能夠設計更高水平的城市規劃,而優秀的城市規劃則能夠有效推動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4]

        二、平衡城市規劃與城市經濟發展的建議

        (1)優化城市產業與空間結構。城市規劃應當根據城市的實際情況,設計以后產業空間布局的目標以及產業機構的發展方向,不斷改造中心城區,實施新區拓展,從而有效優化城市的空間布局,進而有效促進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1)中心城區改造。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人口進入到城市的中心地帶,導致城市中這些中心地帶的居住面積、交通以及環境情況不斷惡化。城市規劃應當順應產業機構與城市發展的調整方面,制定一套科學、合理的實施計劃與規劃目標,采用財政投資或者吸引社會投資等措施,在中心地帶淘汰一些落后的產能,大力推動高附加值與低污染的第三產業,持續優化產業機構,推動城市順利發展,實現城市經濟有序發展的目標。2)拓展城市新區。城市在不斷發展的進程當中必然會面對許多有力的內外部因素,如良好的外部發展機遇、自身經濟實力持續提升等,城市的決策層應當制定出具有預見性與前瞻性的城市規劃目標來掌握這些良好的發展機遇,有效整合常識當中現有的各類資源,設計與構建科學的、系統的、完整的城市功能新區。通過不斷地拓展新區,來提升城市的規模,從而有效提升城市的輻射與聚集功能,不斷提升城市的核心競爭力。

        (2)整合城市經濟發展與城市規劃管理。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不僅需要運營,同時也需要管理?!肮芾怼钡谋举|在于以加大規劃管理力度為龍頭的綜合管理,其始終貫穿在整個城市資本原作的進程當中。城市規劃管理體系應當進行轉變,以此來適應城市經營的改變。這種轉變主要體現為:一是集權與分權有機融合的城市規劃管理體系,二是加大適應城市經營突變的城市規劃管理政策研究力度。針對城市規劃管理體系當中集權與分權的利弊研究,提出集權與分權有機融合的城市規劃管理體系才可以在充分發揮城市經營能動性的同時,有效預防其所出現的違規行為。集權――城市規劃管理的權利主要集中在市級城市規劃專管機構,針對其所管轄的區域實施集中式的管理模式,分權――城市規劃管理機構應當適當將一部分的權利下方到各個市級規劃專管機構中。

        (3)科學配置土地資源,推動城市經濟有序發展。城市當中的土地是人們在生活活動與生產的重要載體,屬于城市建設的關鍵資源。政府是配置土地資源的主要力量,應當立足于城市經濟狀況與產業結構情況,將可持續發展作為發展方向,通過城市規劃持續調整目標,逐漸協調各類影響土地發展與利用的利益與因素,從而有效引導與實現土地資源的優化組合與高效配置。根據土地有償使用的基本原則,不斷健全地價的形成體系與監督體系,保障地價的發展適合城市發展的需求,從而有效推動城市經濟實現有可持續發展。

        三、結語

        城市規劃指的是針對城市的實體與空間發展實施的預先考慮。其對象主要側重于城市當中的物質形態,關系到城市當中項目的設計安排、運輸設備與道路的設置、建筑與的空間布局以及各個產業的空間布局等。而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能夠為城市規劃供應充足的物資支持,城市經濟的不斷發展能夠顯著提升城市的綜合競爭力。經濟是城市實施規劃的基礎條件,城市規劃則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只有正確處理好兩者之間的平衡,使得兩者成為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相輔相成,才能推動城市健康、有序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書林,楊秋生.城市規劃行為對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宏觀作用與

        意義[J].現代裝飾(理論),2011(06).

        [2] 賈晶晶.城市規劃對城市經濟發展的作用[J].黑河學院學報,2011(02).

        [3] 高中清,李志勇.試論城市規劃對城市經濟發展的作用[J].科技信息,

        第7篇:城市發展與城市經濟的關系范文

        關鍵詞:城市;水利經濟;關系;效用

        1引言

        一個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很多,但是水資源為最重要生態環境因素。一般來說,海濱、江邊、水鄉等城市都形象的表現了城市和水之間的關系,就算是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城市,其都是靠近水資源而建立的。城市水系對城市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不僅僅可以防澇抗旱,還可以調節該城市的氣候,維持生物多樣性。隨著經濟發展,人類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市中人們對于水資源的利用需求也大大提高。專家根據數據推測,我國城市生活用水量將會在2050年達到720億立方米。隨著近年來水利工程的建設加快,城市進程也不斷推進,而水生態是人居住的主要資源,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

        2城市水資源存在的主要問題

        城市水資源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已經呈現出無法滿足人們需求的狀態,其對城市經濟的發展也會呈現出一定的滯后作用,城市水資源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3點:(1)洪澇災害。水資源和城市發展二者是相互作用的,當水資源滿足城市建設的需求時,水資源就有利于城市建設,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當水資源無法滿足城市建設的要求時,城市經濟也會收到其影響。當前,我國仍舊有一半以上的城市沒有完善的防洪措施。大多數的城市的防洪水平較低,甚至難以應對國家規定的100年到200年一遇防洪標準,有些河道甚至無法滿足20年一遇的標準,一旦出現了洪澇災害,則會給人民群眾帶來大量的損失,使得城市經濟嚴重滯后。(2)城市防洪建設設施不足。因為城市原油局面被水泥地、樓群和其他人為建筑群替代,那么這就會使得排洪面積小,地方難以滲水,匯流時間短,從而容易造成洪澇災害。(3)生態環境惡化。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規模開始越來越大,城市逐漸向原本農村地區擴張,從而道路不斷擴張,城市保水能力下降,原本的植被覆蓋面被馬路、樓群所替代,而且隨著城市中的濕地和水域面積大幅度下降,使得城市生態變的異常脆弱,這些問題的出現,使得城市經濟難以進入到良性循環當中,城市經濟的增長速度放慢。

        3城市水利建設開發并用

        3.1更新水利觀念,加大城市水利功能多樣化

        (1)城市可持續發展。城市可持續發展需要滿足生態環境的進一步發展,從而需要確保城市水利生態化,城市對水資源的建設需要從生活、生產用水中出發,從而形成人水相依的關系,確保人們的生產、生活用水,以此確保城市經濟正常健康發展。(2)建設必要的水網和水工程設施。在進行城市水利工程建設中,需要進行全面規劃、統籌監督,聯系不同水系,從而建設合理、科學的水利工程,利用優秀的水利文化設施來完成城市生態環境的提高,從而使得城市形成“水域共建、水綠共融”的獨特城市生態風格,形成特有的水利經濟體制。(3)加強城市工程建設的同時,提高水生態環境質量。1)對城市原有水資源提供行政上的保護,建設飲水區,來確保城市飲水安全。2)保護地下水資源。由于供人供水、雨水、污水都會對地下水資源產生污染,是城市建設良好的水生態的影響因素,地下水對于城市的生活、生產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城市領導班子必須要確保地下水資源的潔凈。

        4水利經濟效用分析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開始向農村地區擴張,并且城市人口劇增,所以人們對水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供需矛盾也越來越尖銳,水資源成了影響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就以河北石家莊為例,其地下水降落中心區已經達到50米,并且漏斗地區逐漸擴大到300多平方米,城市處于嚴重缺水狀態,這樣的水資源狀況,已經嚴重制約了城市經濟的發展。

        5實現城市水利經濟發展的措施

        水資源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資源,城市想要進行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解決好城市水生態的問題。(1)首先要對水進行正確的認識,水不僅僅是自然資源,又是經濟資源,更是戰略資源。水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在農業、農業、服務業等產業形態中也是極其重要的,一個城市如果沒有水資源以及良好的水利措施,那么談和城市經濟的發展。(2)在城市建設發展中,首先要確保城市水資源可以滿足日常生活生產,否則會出現過度抽取地下水,超過城市水生態的原本承受能力。而且一些缺水城市為了滿足其用水需要,往往會不惜成本的進行調水,由此可見,水資源對城市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城市在利用水資源進行經濟發展時,需要建立節能減排的產業,盡可能進行水資源的循環使用,以此來確保經濟發展。(3)人類自身各種功利化活動, 是影響水環境的主觀原因。城市需要建設良好的水生態來促進城市經濟發條,就必須要減少城市污水排放,并且建立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統,減少城市自身排洪壓力。并且需要建立科學的供水體系,做到先地表水、后地下水,最后為環境水,從而使得城市形成和諧的生態環境,從而使得城市經濟處于良性發展。

        6總結語

        一個城市的水環境直接影響了城市的經濟發展情況,和人們生活息息相關,所以一個發展規劃良好的城市必定是具有健全的城市水資源規劃,在城市發展中需要重視如何利用有限的水資源來改善城市生活環境,并且維護城市經濟帶,促進城市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索麗生.城市水系建設[A].中國水城市長論壇主題報告[C].2003.

        [2]王儒濤,城市生活供水量預測方法研究[J].水科學與工程技術,2016(5):17-19.

        [3]任光照,徐小愷,王國新.我國水資源開發利用業績與前景[J].水文,20155(5).

        第8篇:城市發展與城市經濟的關系范文

        園區經濟與城市經濟的互動機制

        1.園區對城市經濟的輻射、帶動機制

        園區通過得天獨厚的優惠政策、交通等基礎設施,吸引企業、項目、資金和人才向園區集聚,帶來技術、信息和物資的聚集,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產業集聚,帶動和引領園區、城市及周邊地區經濟的發展,成為區域經濟增長極。如美國硅谷、印度班加洛爾、臺灣新竹工業園。園區經濟的發展除了增強城市經濟總量和發展水平之外,還促進自身經濟發展空間膨脹、城市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優化,使城市和園區在產業、空間上相互融合,最終融入到城市體系中。因此,強化園區的集聚功能和簇群功能,增強招商引資的競爭力,有效地引進大集團、大項目,充分發揮園區經濟對城市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

        2.城市經濟對園區經濟的反哺機制

        城市經濟的發展增強了區域經濟的整體競爭力,帶來新的、更高層次的消費需求,影響和推動園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園區功能的完善,促進園區經濟轉型升級。從空間上來看,城市經濟的發展不但促進園區的城鎮化,而且使建成區不斷向外拓展,加速了城市與園區的融合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

        園區經濟向城市經濟轉型的主要模式

        近年來,各級政府和各類園區通過退二進三、土地置換、產業升級、發展現代服務業和房地產業、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城市功能等,進行第二次創業,加快園區經濟的轉型升級步伐。

        模式一:行政區調整驅動模式

        園區與所在的行政區域在城市管理與行政權屬上存在著條塊分割、交叉重疊等問題,在土地征用、安置拆遷及行政執法等方面需要借助所在區域政府或上級政府。這種特殊的行政隸屬關系,導致園區經濟發展遭遇到了“行政壁壘”。園區所在地方政府與園區爭奪土地、投資、人才等資源。因此,應注重園區行政級別的提升,將其從“城市孤島”轉化為城市主體的一部分,融入到城市經濟發展中去。目前,一些園區開始將園區管理機構與所在行政區域合并,一個機構兩塊牌子,使園區兼有行政管理和園區管理雙重職能。如天津的濱海新區、重慶的兩江新區、蘇州高新區等。

        這種模式需要根據園區的發展實際和需求,調整園區的地域范圍與行政權限,便于對園區的建設、管理、招商引資和資源分配等。

        模式二:產業群體社會化創新模式

        園區內產業集群從松散型價值鏈向緊密型價值鏈,或者從緊密型價值鏈的低級形式向高級形式進化隱性升級,其根本目的在于園區內、園區之間、園區與其他區域之間,在園區企業的生產網絡、技術信息網絡和社會關系網絡三個層面協調集群中各利益主體行動,進行資產、資本和技術的累積、整合與優化,最終實現園區整體績效最大化。

        園區管理部門利用宏觀調控手段,加強產業內與產業間的聯系,形成園區產業網絡,建立相對穩定和快速的物流、信息流渠道;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積極引進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大項目,帶動園區產業層級的提升和優化,從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種要素資源。這就需要通過加強園區的公共服務平臺,發展酒店、餐飲等傳統服務業,重視物流、法律、會計、融資、人才服務等生產業,促進產業的融合與產業鏈的形成,構建完整的服務業產業體系。如蘇州高新區的物流產業園、圍繞先進制造和電子信息產業而發展的服務外包產業。

        模式三:空間升級拓展模式

        早期的園區開發由于受資金、企業、土地等的限制,主要采用滾動開發模式,使得園區缺乏統一規劃、功能混雜、基礎設施缺乏,也制約了園區經濟,特別是服務業的發展。轉變園區滾動式開發模式,加強規劃、功能分區和土地置換,并預留區域性的物流、商貿中心用地;利用交通樞紐,構建“點-軸-網絡”體系,優化園區空間布局與結構,園區空間升級拓展;打破傳統單一的生產園區模式,從“生產型社區”向“城市/半城市型社區”轉變。

        空間結構的優化為園區經濟的進一步升級轉型提供了物質形態基礎和設施保障,使園區從單一的產學研基地向結構穩定、形態多樣性的城市綜合功能區轉變。如中關村科技園由最初的一個園區發展成目前的“一區十園”;西安高新區一、二期目前已經由原來的制造、研發為主的產業園區轉型為以商務會展為主的服務業中心,發展起了沿高新路、科技路的第三產業集中發展的街區。

        模式四:城市功能再造模式

        早期,大多數園區遠離市區,缺乏相應的生產、生活配套服務建設,園區職工主要采用“鐘擺式”的通勤式生活方式,企業為其在園區工作而提供交通、餐飲等基本生活服務。隨著園區企業數量增加和園區規模的擴大,以及城市的向外擴張,園區內的人口、企業數量增加,園區逐漸衍生出生活區,并逐漸與城市融合,成為城市的一部分或城市新區,急需相應的生活配套服務。同時,園區的發展和生產的專業化、市場化,也派生、吸引一批為專業化制造企業和大型專業市場服務的商業物流、商業中介、技術咨詢以及金融、會計、法律、市場調查、國際貿易、電子商務、培訓和教育機構等服務組織。因此,園區經濟向城市經濟的轉型升級需要再造城市功能。

        結語

        第9篇:城市發展與城市經濟的關系范文

        關鍵詞:會展經濟 區域經濟 帶動作用

        會展是隨著社會生產力而發展起來的一種產出高而投入低、高效益且無污染的經濟形式,在整個資源配置體系中占據重要組成部分時,才標志著會展業的形成[1]。其中,會議業和展覽業為狹義的會展業總稱,而會議、節慶活動、大型活動、展覽等則統稱為廣義的會展業,內容上主要包括會議和展覽這兩個基本組成部分,應當屬于第三產業的范疇。區域經濟是指特定地域空間內的經濟活動體系和運行機制的總稱,由各種經濟要素發展而成,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這些年的研究結果表明,會展業的發展對于城市區域經濟的發展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

        1.會展經濟與區域經濟的關聯性

        會展經濟與區域經濟既有相關的聯系,又有一定的區別[2]。會展經濟與固定的區域經濟不同,是具有區域特色的跨區域發展經濟,它可以包容多種經濟發展成分,吸引多元化要素,不完全受特定地域空間和特定產業部門的限制。因此,在特定的區域經濟體系中,會展經濟能夠表現出所特有的區域特性,形成具有特色的區域經濟主體。而兩者具體關聯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會展經濟屬于城市經濟的一部分,它具有強烈的城市經濟特征,而城市可以理解為一個特殊的區域,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城市也是一種區域經濟,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城市所在區域的核心,因此城市經濟自然就是所在區域的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會展業是會展經濟的核心,而從另一方面來看,會展業算是一個獨立的經濟發展行業,是構成區域經濟體系的一部分,對區域經濟結構的完善和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而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決定了會展業的市場,所以區域經濟的發展影響著會展經濟的發展。第三,城市經濟屬于區域經濟的核心,對區域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帶頭作用。城市經濟的發展需要區域經濟的依托,而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城市經濟的帶動,可以說兩者發展榮俱榮,損俱損。而正是城市與區域之間的關系,造成了城市和區域兩者間的分工,形成各自的明顯優勢。

        2.會展經濟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

        2.1會展經濟對城市會展業及其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

        會展經濟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然而城市在發展會展業的過程中,所帶動的相關產業主要由前向關聯產業、旁側關聯產業以及后向關聯產業這三個部分組成[3]。

        首先,會展經濟前向關聯產業。會展經濟前向關聯產業主要包括品牌會展的標志識別、會展反饋、跟蹤、分析以及對會展群體式通訊系統的開發等,通過對會展過程的分析以及對相關經驗和教訓的總結能夠對會展經濟的發展發揮積極的影響。同時,會展經濟的發展對企業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我國的會展經濟前向型產業較之發達國家仍然相對落后,而這也為我國會展經濟的發展指明發展方向。

        其次,會展經濟旁側關聯產業。會展經濟旁側關聯產業主要包括、餐飲、住宿、銷售、交通、文化、物流、旅游、環保、保險等多個方面。城市舉辦會展的過程會吸引大量的觀眾及其參展商前來觀看,這些人的餐飲和住宿問題形成較大的需求,因此餐飲業和住宿業就得到較大的發展。從通訊和交通來看,舉辦會展的過程必將帶動大量的人流和物流,因此無論是城市交通還是業務通訊都將產生較大的需求量。而從銷售業來看,大量的人群涌入城市必將對各種生活以及生活用品產生較大的需求。保險業也是如此,產品展覽、人群出行,專利產權等必將涉及保險行業。

        最后,會展經濟后向關聯產業。會展經濟后向關聯產業主要由會展咨詢、廣告、展場布置、場館建設以及會展配套和基礎設施建設等因素組成[4]。在一些發達國家存在著專業性較強的會展廣告與會展咨詢企業,這些企業為會展經濟的發展和競爭中提供優質的保障和發展經驗,而展臺的搭建和布置都是由其它專業的企業來完成,這樣就減少了相應的資源浪費,達到了較高的工程質量和工程效率等特點。這些產業的發展是這些發達國家中會展經濟之所以健康發展的重要原因。同時會展經濟的發展也為這些產業提供了更多的相關業務,而這些業務大都是有獨立的專業企業來完成,這與我國的會展經濟發展狀況截然不同。而這就正好暗示了我國會展業的發展空間。

        以上幾點可以看出會展經濟的發展能夠有效的推動會展及相關產業的發展。

        2.2 會展經濟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帶動作用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以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生活環境為條件的公共服務,同時也是城市發展中的硬件系統,作為城市活動和經濟發展的載體,已經成為城市建設發展水平的體現。其中,會展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大型會展舉辦能夠明顯的試驗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問題與漏洞,從而更好的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指明規劃方向。一般來講,大型會展活動的舉辦和開發都會帶動大規模城市基礎設施的改造和興建。相對于會展活動來說,專業的會展場所條件還不夠,還需要發達的交通、高校的通訊充足的后勤、有效的廢物處理部門可靠的突發信息監測系統等,這都是大型活動會展的舉辦對城市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不過,會展經濟本身具有高回報的性質,會展經濟的發展能夠帶動城市經濟的發展,這就使得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資金。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互惠雙贏的局面。

        2.3 會展經濟對城市發展的宣傳和營銷作用

        大型的會展活動一般都會邀請大量的媒體進行轉播和報道,從而吸引眾多的參展觀眾關注,這就為會展經濟初步發揮出城市宣傳的作用奠定了基礎。同時,會展活動的成功舉辦能夠為城市帶來正面的效果,尤其是人們在討論會展的時候,一般都會提到會展的舉辦地點,隨之便是該地點的特色、景點之類的,從而有效的提高了城市曝光度、建立了良好的城市形象。另一方面,由于大型的會展活動一般都規模宏大,其中的參展商家都有一定的影響特點,會受到投資者的密切關注。因此,通過這次會展的舉辦,能夠讓投資者更加客觀的認識到城市本身所具有的投資環境和特點,并以此為城市的發展吸收大量的投資,這樣就為吸收外來投資創造了有利條件,從而有效促進了投資積極性。

        另外,城市也能夠利用會展活動這一機會來對本地的新技術和新產品進行推廣和宣傳,而且會展活動的舉辦有利于擴大城市人員、物資、信息等方面的交流,能夠吸引大量的科學技術和先進設備投入。城市利用這些條件可以加強與其它城市間的交流和合作,為城市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經驗。

        3.總結

        綜上所述,會展經濟的發展能夠帶動城市經濟的發展,而城市經濟作為區域經濟的核心,因此會展經濟相應的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所發揮的帶動作用主要包括:會展經濟對城市會展業及其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會展經濟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帶動作用、會展經濟對城市發展的宣傳和營銷作用。這幾大作用充分的說明了會展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對我國城市區域經濟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武文、鄔佳樺.會展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競爭力的提升[J].特區經濟.2014(5)

        [2]魏曉莉.會展經濟:轉型城市新的發展助推器――對大同市會展業發展狀況和績效的思考[J].滄桑. 2013(03)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中文字幕乱码在线高清 | 一本一本久久久精品综合不卡 |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址 | 亚洲人成网在线播放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 亚洲成aⅴ人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