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精準醫學研究范文

        精準醫學研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精準醫學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精準醫學研究

        第1篇:精準醫學研究范文

        [關鍵詞] 準聚輪烷水凝膠;環糊精;聚乙二醇;觸變性

        [中圖分類號] R9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5(b)-0007-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prescription factors on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α-cyclodextrin/polyethylene glycol (α-CD/PEG) pseudo-polyrotaxanes thixotropic hydrogel. Methods α-cyclodextrin (α-CD) was selected as host molecule,polyethylene glycol (PEG) was chosen as guest molecule axis,and α-CD/PEG pseudo-polyrotaxanes thixotropic hydrogel in supramolecular structure was prepared by water bath ultrasound.Influence on different prescription factors was observed. Results Viscosity of α-CD/PEG pseudo-polyrotaxanes thixotropic hydrogel could be intensified by increase of PEG concentration and molecular weight.Once inorganic salt was added,the gelling time was prolonged and viscosity was reduced.If molecular weight of PEG was more than 8000,certain thixotropy existed in the formed pseudo-polyrotaxanes thixotropic hydrogel. Conclusion When molecular weight of PEG is more than 8000,the formed α-CD/PEG pseudo-polyrotaxanes thixotropic hydrogel is expected to be favorable material to be a sustained release carrier.

        [Key words] Pseudo-polyrotaxanes thixotropic hydrogel;Cyclodextrin;Polyethylene glycol;Thixotropy

        多個環狀主體分子穿在一個長鏈的客體分子上,用封端劑封端所得產物稱為聚輪烷,不進行封端或封端劑太小得到的稱為準聚輪烷(或稱為偽聚輪烷)。近年來,生物可降解高分子作為醫用材料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其中聚乙二醇無毒、無刺激性,具有良好的水溶性、保濕性、分散性,其降解產物亦無毒、無刺激性,被廣泛應用于各種藥物制劑中。環糊精(CDs)是由D(+)-葡萄糖單元通過α-1,4糖苷鍵連接形成的水溶性環狀低聚多糖,并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符合醫用材料綠色、安全的應用條件。自從1990年Harada等[1-3]報道了聚乙二醇可以作為客體分子穿過α-環糊精的空腔從而形成聚輪烷,并用X射線粉末衍射證明了它的“隧道”型結構后,該方向成為了研究熱點。(準)聚輪烷水凝膠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材料應用方面獲得了廣泛關注[4-6]。

        聚輪烷由于牽涉較復雜的封端工藝及合成時溶劑殘留問題,其作為藥物載體距實際應用尚有較大距離。相比之下,準聚輪烷由于形成簡單,材料均為藥用輔料,作為藥物載體具有更大應用前景及更低的開發難度。目前,將準聚輪烷作為觸變膠藥物載體在國內外尚無報道。本文以α-環糊精(α-CD)為主體分子,聚乙二醇(PEG)為客體分子軸,研究開發了準聚輪烷觸變水凝膠,并進行了初步流變學性質研究,為后續的藥物制劑開發奠定基礎。

        1 實驗部分

        1.1 儀器

        同軸圓通形流變儀(DV-Ⅲ,美國Brookfield 公司),恒溫水浴箱(TC-502,美國Brookfield 公司),數控超聲波清洗器(KQ3200D,昆山市超聲儀器有限公司),電子接觸式控溫攪拌儀(ETS-D5,德國 IKA 公司)。

        1.2 藥品與試劑

        α-環糊精(江蘇豐園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批號:20141024),聚乙二醇(PEG1000,美國陶氏,批號:FA2060263;PEG4000,Sigma-Aldrich,批號:BCBB0306;PEG6000,Sigma-Fluka,批號:BCBC7560;PEG8000,Alfa Aesar,批號:F24W032;PEG10000,日本青木,批號:531055;PEG20000,北京希凱創新科技有限公司,批號:BCBN0786V),純化水(自制),氯化鈉(NaCl,西隴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120703),無水碳酸鈉(Na2CO3,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批號:F20110221),氯化鉀(KCl,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批號:20130516),無水碳酸鉀(K2CO3,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批號:20130909)。

        1.3 水凝膠的制備

        精密稱定α-CD溶解于適量的純化水中,制得濃度范圍為0.036%~0.145%(wt%)的溶液。精密稱定不同平均分子量的PEG溶于適量的純化水中,制成濃度范圍為0.10%~1.00%(wt%)的溶液,加入無機鹽并調節溶液pH。將兩種水溶液按α-CD∶PEG為2∶1的體積比進行混合,40℃水浴攪拌均勻后超聲10 min,40℃水浴中保溫靜置1 h,即形成α-CD/PEG準聚輪烷水凝膠[7]。

        1.4 α-CD/PEG(準)聚輪烷水凝膠的剪切速率觸變性實驗

        采用同軸圓筒形流變儀配以SC4-14號轉子和小樣品適配器,樣品在選定溫度下充分穩定后,測定樣品在不同轉速的表觀黏度。測定程序設定如下:轉速從5 r/min到120 r/min,在每個轉速下恒定旋轉15 s后,測定其表觀黏度值。

        2 結果與討論

        2.1 PEG6000濃度對準聚輪水凝膠黏度的影響

        當PEG6000濃度從0.10%增加至0.33%時,形成的水凝膠黏度增大;當PEG6000濃度增加至1.00%時,水凝膠黏度不再增加反而有所降低,可能是由于PEG濃度太大,PEG鏈之間發生交聯或纏繞,阻礙了PEG6000分子穿入α-CD空腔內(圖1)。

        2.2 無機鹽離子對α-CD/PEG準聚輪烷水凝膠黏度的影響

        在制備α-CD/PEG6000準聚輪烷水凝膠過程中,分別加入100 mM的NaCl、Na2CO3、KCl、K2CO3溶液時,準聚輪烷水凝膠的黏度明顯降低(圖2)。

        帶電離子吸附到分子表面產生的靜電斥力使PEG分子鏈更加舒展,α-CD的“穿鏈”和“掉下”更加活躍,由于分子鏈的舒展,曲折程度下降,導致PEG分子鏈與α-CD交聯概率降低,導致膠體黏度降低。

        2.3 PEG分子量對α-CD/PEG準聚輪烷水凝膠黏度的影響

        圖3給出了不同平均分子量PEG所形成的準聚輪烷水凝膠初次測量以及靜置30 min后再次測量時,其黏度的變化情況。隨著PEG分子量的增大,與α-CD所形成的準聚輪烷水凝膠的黏度顯著提高,由α-CD/PEG4000水凝膠的黏度6200 cp提高到α-CD/PEG20000水凝膠的75 750 cp。隨著PEG分子量的增大,PEG鏈長隨之增長,分子鏈曲折交聯概率增大,同時鏈長的增加,也使穿入α-CD分子的數量增多,增加了分子鏈之間的交聯概率,故隨PEG分子量的增大,α-CD/PEG準聚輪烷水凝膠的黏度隨之增大。

        在25℃條件下,靜置30 min后,再次測量準聚輪烷水凝膠黏度發現,對于α-CD/PEG4000、α-CD/PEG6000兩種水凝膠而言,初次測量后靜置30 min,無法由流動狀態恢復到固體狀態;而α-CD/PEG8000、α-CD/PEG10000、α-CD/PEG20000 3種水凝膠在靜置后恢復到固體狀態,具有一定的觸變性。

        2.4 討論

        由于化學交聯型水凝膠具有潛在的不可降解性,基于環糊精和聚合物自組裝形成的物理交聯型超分子凝膠得到廣泛應用。其形成的主要原理是通過環糊精與客體聚合物之間的主客作用及環糊精間氫鍵作用形成結晶微區作為物理交聯點,未包結的親水段作為親水部分而形成一種新型水凝膠[8-10]。α-CD與大分子的PEG8000、PEG10000、PEG20000通過水浴超聲法制備而得的準聚輪烷水凝膠,由于其成分毒性低、溶解性良好且可生物降解,并具有一定的觸變性和可逆性,在攪拌條件下有良好的流動性,從而有利于注射給藥,可用于藥物載體。α-CD/PEG準聚輪烷水凝膠的形成受主客體濃度、PEG分子量、混合比例的影響[10],實驗中PEG濃度在0.33%時所形成的α-CD/PEG準聚輪烷水凝膠黏度最好,且膠體狀態最佳,此濃度為最佳濃度。隨著無機鹽離子的加入,帶電離子對α-CD/PEG準聚輪烷水凝膠體系產生影響,PEG分子鏈的舒展、曲折程度的下降,使得其與α-CD交聯概率降低,導致膠體黏度有所下降。

        3 小結

        采用水浴超聲法PEG與α-CD反應生成準聚輪烷水凝膠時,隨著PEG分子量的增加,所形成的準聚輪烷水凝膠的黏度隨之增大,而無機鹽的加入,使得α-CD/PEG準聚輪烷水凝膠的成膠時間增加,黏度降低。PEG8000、PEG10000、PEG20000所形成的3種準聚輪烷水凝膠外力攪拌停止后,能夠部分恢復黏度,具有較好的觸變性,有望成為一種良好的緩釋給藥載體材料。

        [參考文獻]

        [1] Harada A,Li J,Kamachi M.Synthesis of a tubular polymer from threaded cyclodextrins[J].Nature,1993,364(6437):516-518.

        [2] Harada A,Li J,Kamachi M.Double-stranded inclusion complexes of cyclodextrin threaded on poly(ethylene glycol)[J].Nature,1994,370(6485):126-128.

        [3] Harada A,Li J,Kamachi M.The molecular necklace:a rotaxane containing many threaded α-cyclodextrins[J].Nature,1992,356(6367):325-327.

        [4] Ji CD,Khademhosseini A,Dehghani F.Enhancing cell penetration and proliferation in chitosan hydrogels for tissu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J].Biomaterials,2011,32(36):9719-9729.

        [5] Park H,Park K.Biocompatibility issues of implantable drug delivery systems[J].Pharm Res,1996,13(12):1770-1776.

        [6] Kim SW,Bae YH,Okano T.Hydrogels―Swelling,drug loading,and release[J].Pharm Res,1992,9(3):283-290.

        [7] Li J,Ni XP,Leong KW.Injectable drug-delivery systems based on supramolecular hydrogels formed by poly(ethylene oxide)s and α-cyclodextrin[J].Wiley Periodicals,2003, 65A(2):196-202.

        [8] Li J.Cyclodextrin inclusion polymers forming hydrogels[J].Adv Polym Sci,2009,222:175-203.

        [9] Li J,Loh XJ.Cyclodextrin-based supramolecular architectures:Syntheses,structures,and applications for drug and gene delivery[J].Adv Drug Deliv Rev,2008,60:1000-1017.

        第2篇:精準醫學研究范文

        隨著醫學科技的快速發展,在各項研究工作中,病案的作用逐漸被凸顯。站在醫學角度講,合理利用病案信息資源,能夠為科研立項、申報成果、撰寫專著和發表科研論文等科研工作提供大量的臨床資料。那么怎樣使得病案信息的利用效率提高,更好的為科研工作提供精準、科學的材料,就成為了科研管理與病案管理之間的一個新的問題。本文從科研管理角度入手,大量真實準確的病案信息是進行科研工作的先決條件,病案信息庫的建立與使用,進一步印證了醫學研究工作是在病案信息的基礎上進行的。

        1醫學研究工作以病案信息為依據和前提

        提高并按質量與規范化管理病案使病案信息有效開發利用的基礎,病案系統能夠對患者從就診到治愈的全部病情和診療狀況,真實的反應了疾病從發生在發展演變的全過程。充分體現了診療的經過以及最終治療效果。能夠為醫學研究、教學工作提供充分的依據與材料。病案信息的作用,不僅僅是用于醫學論文的撰寫,同時還能作為課題申報的佐證材料,能夠驗證臨床研究成果。尤其是對疑難疾病的臨床研究和高新技術的應用,病案信息能夠輔助確定科研項目,制定、實施可行性方案。為醫學研究提供真實可信的數據。病案信息與科學研究二者緊密聯系,者同時要求病案管理的質量和病案信息開發程度與科研水平相適應,進而為科學研究提供更有利的支撐。

        2病案信息數字化資源庫的建立為科研工作提供基礎

        2.1將病例檔案由紙質版轉換為電子版有助于病案的科學

        管理與高效利用病案關系部門應該逐層將紙質病案轉化為數字化病案,并且將電子檔案設置成只讀模式,防止病案的任意打印復制。這樣做不僅能夠使得病案實現資源共享,還可以防止病案信息的濫用、丟失與破壞。對病案信息起到了切實的保護作用。這樣一來,病案信息能夠充分的發揮、利用,鋼架便捷的為樂顏、教學事業服務。是病案信息的價值惠及全社會。

        2.2醫院網絡系統信息的利用

        并按信息資源庫中的數據能夠以多種途徑、多種手段將醫療過程中的各種信息轉化為電子病案信息,其中包括通過HIS、LIS、PAS系統數據的提取,這能夠充分保證所采集的病案信息高效、精準、完整、安全的被病案信息使用者所利用。

        3數字化病案信息庫能夠影響醫學科學研究

        3.1綜合檢索及資源利用

        病案信息資源庫的建立解決了傳統紙質版病案查閱困難的缺陷,通過病案信息資源庫,可以對單條的病案進行檢索,也可以對組合條件的病案信息進行綜合搜索,這樣能夠大大提高病案信息的使用效率,同時提高了科研資料的準確性。病案信息的高效全面利用,為科學研究與教學提供了有價值的一手資料。在病案信息資源庫的已有搜索和閱讀模式基礎之上,病案信息使用者還可以根據自己研究的需要,對病案信息資源庫中的檢索內容進行個性化的自定義,對于病案首頁上已經顯示出來的數據直接讀取,而病案首頁上并未顯示的數據可自行摘錄。對于并按信息資源庫的利用,實現了在不涉及病案原件的基礎之上查找、使用完整的病案資料,這樣能夠有效防止病案原件丟失損毀,起到了保護病案原件的作用,還能夠快速、準確的為病案信息使用者提供相關資料。

        3.2方便醫療科研隨訪

        在需要進行跟蹤隨訪的科研項目中,對于一些極具科研價值的病例,對患者病情進行跟蹤隨訪是非常有研究價值的,在現有條件下,對患者的隨訪方式只要包括電話、郵件、、家訪等。而通過計算機發送短信的方式不僅可以為患者提供詳盡的出院指導、提醒患者復診,還能夠讓患者對病情及時反饋。確保了隨訪結果的及時、準確。為科研人員提供了寶貴的跟蹤隨訪信息。

        3.3方便地區性疾病的科研調查

        第3篇:精準醫學研究范文

        1.1精準醫療與AI整合的成因

        首先,AI通過算法的優化和深度學習技術,有效提升醫療診斷的效率和精準度。一方面,AI在更好的處理大數據,包括基因組數據、影像數據以及臨床數據等方面為我們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手段。另一方面,當前醫學研究數據的碎片化、數據利用的低效性及缺乏條理性和連貫性等現狀,急需AI技術幫助人們通過大數據挖掘與分析把醫療大數據轉換為支持臨床決策需要的信息。精準醫學的發展意味著今后將大量應用測序技術分析海量的生物數據樣本,AI的引入有效解決了數據分析的效率與精準度,促進醫療行業加快進入精準醫療時代。其次,精準醫療活動為AI提供現實基礎,為其提供海量數據樣本及進行診斷結果的對比檢驗。精準醫學是基于患者個人基因、環境、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數據分析來制定個體化醫療,這就首先需要收集患者或受試者的基因樣本進行基因檢測,還需要采集分析患者的生存環境、生活方式、飲食狀況等個人信息,除此之外,精準醫學要深入解析遺傳測序數據、研發個性化治療方案,還需要建立有效的實驗和藥物篩選平臺,以掌握不同基因型患者的藥物代謝差異性,凡此種種,都會產生海量的數據[3],精準醫療時代的來臨為AI的發展提供了海量數據樣本。AI需要用大量數據對其進行訓練,因為只有用大量的帶標簽的數據輸入神經網絡進行訓練,方便神經網絡確定參數值,建立數據評價標準,而大量的遺傳測序數據等為AI神經網絡的訓練提供了大量帶標簽的理想的數據樣本。

        1.2精準醫療與AI的整合帶來新的隱私倫理問題

        精準醫療和AI的交集整合、相生相進、系統生發,又產生了對患者隱私新的侵犯。因為一方面AI的發展需要收集大量的樣本數據進行算法訓練,以便在海量數據中進行精確計算,通過客觀數據對未來進行高度精準的行為預測,并提供個性化醫療;另一方面,精準醫療要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則必須采集大量包括個體遺傳基因在內的各種隱私數據,這也使患者個人的隱私受到了進一步威脅。借助AI這一強大的分析手段,一些非常敏感的個人健康信息可以十分方便地提取出來,一些隱私甚至處于隨時被窺探的狀態,個體對自身隱私日益失去控制。AI應用于精準醫療既是時展的必然趨勢,二者的結合也是相生相長,系統生發的,我們對待精準醫療的AI模式不是擔憂、害怕、逃避,而是我們主張在為人類福祉共同目的下為精準醫療的AI模式界定倫理邊界,即不能讓精準醫療下的AI技術按自身邏輯自由發揮,對AI技術在精準醫療的運用必須施加隱私約束,讓其按照正確的人文方向前進。因此有必要對精準醫療AI模式下的隱私問題進行研究,以推進精準醫療和AI深入融合,為智能社會劃出法律和倫理道德的邊界,讓精準醫療和AI更好地服務人類社會。

        2精準醫療與AI整合的隱私倫理分析

        2.1數據采集:精準醫療AI模式的精準造成患者的顧慮重重

        致力于提供個性化醫療服務的精準醫療需要采集具有極強私人屬性的個人數據,包括基因檢測等,不可避免地需要對患者個人數據進行收集、處理和分析,由此可能會引起患者對個人數據泄露、被不合理利用等方面的擔心。在數據采集時,為了能夠獲得個體的行為習慣等,必然要長期持續地收集大量的用戶數據。個體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生存環境等有關的健康大數據信息,特別是基因數據帶有極強的私人性特征,每個人都有特定的基因信息,通過基因信息就可以定位到具體的個體。AI應用于精準醫療,使得精準醫療借助AI技術實現更精準、個性化的目標[4],同時AI的介入使得精準醫療不只是對未來疾病最準確的預測,還可以擴展到提供建議,指導人們對預測的結果進行更好的反應。但精準醫療與AI的強強聯合加劇了人們的顧慮,因為這些非常敏感的個人數據也使不少患者心生恐懼,害怕個人醫療信息的泄露和不當使用可能帶來如基因歧視等的不良后果,這重重顧慮導致患者難以放心接受精準醫療的AI模式服務。人們對精準醫療的AI模式的顧慮,將會使AI在精準醫療的運用受到抑制,從而精準醫療的AI模式給我們帶來的各種可能的益處也將受到抑制。

        2.2數據共享:個人數據的易取性加劇了患者對基因歧視的擔憂

        醫療數據的共享可能導致患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就被醫療機構或相關人員提取其相關信息,患者的一些隱私甚至處于隨時被窺探的狀態。如果智能系統掌握的敏感的個人信息被泄露出去,給個人、家庭甚至家族帶來傷害,使戀愛受挫、夫妻感情損傷、參加保險被拒、就業困難等諸多問題,這些加劇了患者的心理焦慮和恐慌。據美國基因組資源國家中心1997年的一項全國性調查顯示,在1000個被調查人中,接近67%的被調查者表示,如果雇主或健康保險公司能夠得到檢測結果的話,他們就不會做基因檢測[5]。同時個體知道基因測試的結果也會給當事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攜帶有某種遺傳病基因的人會感到心煩意亂、焦慮不安。有關調查顯示,在美國,從基因檢測得知自己患有“亨廷頓舞蹈癥”的年輕人的自殺率超過同齡人一倍以上。事實上,基因檢測結果揭示的僅僅是一種患病的可能性,基因的表達受其他基因和環境等多種因素之間復雜的非線性關系的影響。人們對基因組測試結果往往容易促使個體片面理解或誤解基因信息與疾病的關系、特別是與個人生活質量和健康的關系,這使致病基因攜帶者生活在一種無形的精神壓力下。

        2.3數據使用:數據的分析預測與數據監管的缺乏,隱私保護難以落到實處

        分析遺傳密碼、性格特征、行為習性、生活軌跡、生活習慣等這些敏感的個人數據,給當前的隱私保護帶來嚴重威脅。與大數據時代之前相比,現在更能挖掘出大量的個人隱私數據的潛在價值,且更難控制[6]。精準醫療面臨的威脅并不僅限于個人隱私泄漏,還在于基于AI通過大數據對人們狀態和行為的預測[7]。例如某零售商通過個人的網絡軌跡歷史記錄分析,比家長更早知道自己女兒已經懷孕的事實,并向其郵寄相關廣告信息。大數據的價值更多源于它的N次利用,而知情同意在數據的N次使用中難以實現。2016年10月我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雖然規定了醫學研究要遵循知情同意原則,但對已經同意所捐獻樣本及相關信息可用于所有醫學研究的,允許經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后,可以免除簽署知情同意書,但是并未寫明是否還需要再次進行知情同意[8]。目前用戶數據的收集、存儲、管理與使用等均缺乏規范,更缺乏監管,主要依靠企業的自律。但這對那些既是數據的生產者,又是數據的存儲、管理者和使用者的商家來說,我們很難單純通過技術手段限制商家對用戶信息的使用,各行各業的利益驅使使得個人隱私權更容易被侵犯,用戶往往無法確定自己隱私信息的用途,在醫療實踐中保護患者的基因信息安全存在諸多障礙。因此,如何在AI的發展過程中加強對個人數據利用的管控和對個人隱私的保護,已成為必須關注的問題。

        3精準醫療與AI整合中隱私倫理問題思辨

        3.1把控數據使用的度:支持精準醫療AI模式應用最大化的同時避免過度擬合

        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類隱私的沖擊和威脅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不能完全避免的,我們直面AI應用于精準醫療帶來的隱私問題,通過把控數據使用的度,實現精準醫療應用支持的最大化同時避免過度擬合。AI在精準醫療實際應用中存在一個重要的問題,即在利用神經網絡方法進行疾病預測建模時,對已知訓練樣本集的學習訓練達到什么樣的擬合精度,才能使預報模型對未知樣本具有最好的預測能力。利用深度神經網絡的強非線性擬合能力進行個體未來疾病風險預測,精準醫療提供了海量訓練樣本,保證了在有足夠的訓練樣本的前提下對預測模型進行合理分類,構造了相應的疾病預測模型,但在神經網絡訓練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過擬合的現象,給預測結果帶來不利的影響。平衡好精準醫療訓練樣本的擬合度,既可以防止過擬合現象帶來的預測結果的不準確,又可以通過遏制對個體敏感數據的全面采集分析捍衛個人數據隱私。把控訓練樣本的擬合精度,只提取與預報量相關度高且它們之間相關為零、沒有復共線性關系的主分量。一方面可以濃縮眾多預報因子的有用信息,減少信息重復和噪聲重疊,提高預報精度;另一方面又不會因過度采集挖掘個人數據造成隱私侵犯。

        3.2推崇隱私保護的整體性:精準醫療應用需要倫理、法律和技術等方面的協同護翼

        精準醫療數據隱私的保護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與制約,研究AI時代的數據隱私保護,必須以系統整體理論為指導,把數據隱私的保護作為一個系統看待。系統論的整體性詮釋了隱私保護的整體性,精準醫療應用需要倫理、法律和技術等方面的協同護翼。首先,精準醫療的倫理規范捍衛個體尊嚴。作為精準醫療的基礎與核心的基因數據顯示出個體的特征、預期壽命,未來疾病的風險,以及對疾病、環境和污染物的易感程度等,還會顯示家族其他成員的遺傳傾向和信息,因此基因信息對個人具有重大意義,它是一個人最重要、最基本的隱私,關系到一個人的尊嚴和命運。隨著AI與精準醫療的進一步深入,明確數據隱私保護的倫理原則是精準醫療應用的前提條件。其次,精準醫療的法律制度框架為數據隱私保護提供強大后盾。精準醫療需要對患者具體信息,如個人基因、環境、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數據進行收集、處理和分析,由此可能會引發患者信息泄露、被不合理利用等法律和倫理風險。為解決患者隱私權問題,美國白宮2015年11月了《精準醫療隱私與信賴最終原則》,試圖建立一個廣泛適用的基因信息保護方面的原則框架,為實踐中精準醫療的具體實施提供指導[9]。目前我國并沒有針對基因信息進行專門的立法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十分零散,對醫療機構不得泄露涉及個人隱私的有關信息的立法大都是原則性的規定,僅籠統提出公民的個人隱私受法律保護,沒有進一步的細化條款,司法適用也缺少細化指導和統一標準[10]。構建保護精準醫療應用數據隱私相應的法律制度框架成為我國促進精準醫療發展的當務之急。再次,隱私保護的技術開發是對精準醫療應用數據隱私保護的有效措施。目前主要的數據隱私保護技術有同態加密、差分隱私、黑箱訪問和防止推理攻擊等[11]。個人隱私信息保護技術的日益成熟,精準醫療的倫理規范的確立和相應法律法規的完善,從整體上協同護翼個人隱私信息的安全。

        3.3矚目新事物的發展變化:及時調治捍衛隱私策略

        應對精準醫療技術突破的新挑戰技術發展帶來的不斷挑戰、基因技術的安全性有效性的尚不明確和個人隱私保護的動態性要求我們必須矚目新事物的發展變化,及時調治捍衛隱私策略,應對精準醫療技術突破的新挑戰。一方面,隱私內涵具有動態性與多維性,從古代鄉土熟人社會的人我界限的模糊到現代工業社會隱私意識的提出,從私人空間避遭他人干擾和侵害到個人擁有對自身數據的控制權等,隱私的內涵隨著社會生活環境的變化而變化[12]。它也隨特殊的情景如時間、地點、職業、文化、理由等諸多因素動態變動,這些都表明隱私保護須隨著信息技術的演化而變化,隱私與技術之間相互制衡,二者在保持某種張力基礎上實現著融合統一。另一方面,由于基因本身的獨特性和復雜性,目前大多數的基因技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驗證,這也導致基因組技術涉及的隱私尚不明確。AI與精準醫療的不斷發展拷問原有的倫理和法律規范,導致現有的隱私保護策略的失效。凡此種種,精準醫療的復雜性、動態性、不明確性也不斷沖擊原有個人隱私保護的范圍、重新定義個人隱私的行為和挑戰個人隱私信息的管理。目前AI與精準醫療正處于醞釀爆發階段,而更多新的基因組編輯平臺的加入也將進一步擴充基因組編輯技術在疾病分子機制探究、分子分型診斷和靶向治療等方面的潛在應用[13]。隨著精準醫療技術體系的持續發展,必會打破原有的隱私保護邊界,我們應樹立與時俱進的隱私觀。實時關注醫療領域新事物的新成就、新突破、新變化,在具體的實踐中重新協商隱私邊界,動態地調整隱私保護政策,是我們未來社會應對精準醫療技術突破的應有之義。

        第4篇:精準醫學研究范文

        這是賈瓦迪博士開展精準醫療的一個成功例子,類似這樣的范例有很多,僅2014年就有25例。很多已經被知名癌癥治療中心放棄治療的晚期癌癥患者,在采用了精準醫療三個月之后,比預期的生存時間加長了,大部分患者的癌細胞消失40%到60%,個別患者的癌細胞消失了90%。

        精準醫療真的如此神奇嗎?精準醫療是怎么回事兒?這種醫療方式對于普通大眾有什么意義?筆者就此采訪了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賈云鶴教授。

        據賈教授介紹,精準醫療是運用現代遺傳技術、分子影像技術、生物信息技術等,結合患者臨床數據以及生活環境,實現精準的疾病分類診斷,制定出個性化的治療方案。精準醫療的誕生是近年的新鮮事兒,誕生的契機有三,分別是人類基因組測序技術的革新、生物醫學分析技術的進步和大數據分析工具的出現,這三大契機決定了它和以往醫學模式大不一樣。

        精準醫療之所以名聲大噪,與美國人是分不開的。2015年初,美國提出“精準醫學戰略”,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國情咨文中首次提及精準醫療計劃。由總統親自出面提倡,自然引人注目。于是,精準醫療成為全世界醫學界新的共識,成為當下國內外醫學界最受關注和熱議的話題。在我國,動作不比美國慢,2015年2月就成立了中國精準醫療戰略專家組,將精準醫療迅速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計劃在2030年之前投入600億科研經費。專家認為,精準醫療將帶來醫療模式的全新變革。

        以前,患者去醫院看病,醫生往往是從經驗出發,根據患者出現的體征,比如是否發熱、疼痛以及疼痛部位,做出診斷,即所謂的第一代醫學――“經驗醫學”。有關統計顯示,“經驗醫學”的誤診率達到50%以上!即使是經驗豐富的醫生也難免出現診療失誤。而今,醫生看病的手段除了查體、問診以外,主要依據影像學、化驗室檢查結果,做出相應診斷,這就是第二代醫學――“循證醫學”。“循證醫學”比“經驗醫學”似乎進了一大步,但它的誤診率也達到30%以上,癌癥的誤診率更是高達40%。在傳統“經驗醫學”、“循證醫學”程式下,醫療遭遇了“不確定性”瓶頸,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及療效的不理想。美國醫學研究機構的數據表明,美國醫療系統每年因不必要的診治、無效醫療、預防失誤等原因而造成的浪費高達7500億美元,相當于美國醫療總開支的30%。而在我國,在醫療行業不規范、不健全、醫療資源不共享、以藥養醫的逐利機制盛行等情況下,不合理醫療耗費更為嚴重。

        而精準醫療屬于第三代醫學,它可使誤診率大幅度下降。M行精準醫療時,醫生先通過基因測序等新型檢測技術,得到患者的DNA信息、代謝產物、微生物、蛋白質組等生物大數據信息,再通過云技術把患者的數據與大數據結果進行比較分析,找到疾病原因和治療靶點,并對一種疾病的不同狀態和過程進行精確分類,最后通過靶向治療,“精準打擊”病灶。

        有專家認為,精準醫療至少有三大優點:第一,提高治療的有效性;第二,降低不必要的藥物副作用;第三,節約醫療費用。通過基因測序技術預測未來可能會患有哪些疾病,從而更好地預防;一旦患上了某種疾病,可以早期診斷;治療針對性也更強,用藥會在最佳劑量和最小副作用,以及最精準用藥時間的前提下進行。如能做到以上幾點,就避免了臨床治療中的盲目用藥,去除無意義甚至有害的治療,從而極大降低醫療費用。用奧巴馬的話來說,就是“在正確的時間,給正確的人以正確的治療,而且次次如此”。

        其實,在精準醫療方面,我國開始的較早,且早有實踐應用。早在2006年,我國著名肝膽外科專家、北京清華醫院肝膽胰外科中心的董家鴻教授在國際上率先提出“精準肝臟外科”理念,并在他工作的肝臟外科付諸醫療實踐。近10年的臨床實踐證明,“精準肝臟外科”理念在顯著提升外科治療效果的同時,降低了醫療成本并提高了醫療效率。以大范圍肝切除治療肝癌為例,與傳統手術相比,接受精準手術的患者術中輸血量降低近一半,術后肝功能不全的發生率降低了一半,術后平均住院時間縮短25%,術后3年生存率提高了22%。精準醫療的效果確實非同一般。

        為加快精準醫療理念的推廣和應用,2013年初,就有專家建言:在我國構建和應用精準醫學理論和技術體系;建議設立精準醫療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整合優勢資源,針對我國常見病和疑難病的診斷治療,進行系統的理論和技術創新性研究。專家還建議,應該將精準醫療作為提升國家醫療品質和效益的重要戰略,納入國家醫療行業的發展規劃,組織專家制定精準醫療理念指導下的疾病診療規范、臨床實踐指南、臨床路徑、醫療質量和效益評價體系,全面推動精準醫療在縣級以上醫療機構的普及和應用。還建議加快精準醫療器材的自主研發。建立一批具有專業特點的國家級精準醫療器材研發中心和健康科技孵化器,組建理工醫結合、產學研一體化研發團隊,加速研發以數字化、智能化、高精度為特征的新一代醫療器材,如高精度能量外科器械、微創外科器械、數字外科系統、組織工程和生物材料技術、醫學分子影像技術等,開創我國醫療器械研發制造的新局面。

        專家認為,隨著精準理念向臨床醫學各個專業的迅速推廣,在不遠的將來,以最小損害和最低耗費去獲得最佳療效的醫療模式將涵蓋整個醫療體系,讓整個社會群體獲益。

        第5篇:精準醫學研究范文

        目前,美、英、日、德等發達國家憑借其經濟實力和技術優勢,已經在數字醫學領域占得先機。高端的醫療影像設備、人工智能產品等大多來自發達國家,其在數字醫學基礎研究和技術應用方面的成果同樣引人注目。我國經歷二十多年的醫院信息化建設,各種信息管理與臨床信息系統遍及全院,數字化醫院成為綜合實力較強醫院追求的建設目標,遠程醫療快速發展,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成為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點,公共衛生信息化也取得了明顯的進展。

        同時,自2001年以鐘世鎮院士牽頭提出構建“中國數字人”的設想開始,數字化技術在我國的基礎醫學研究便逐漸鋪陳開來,而多個國內數字醫學研究機構如南方醫科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以及青島大學附屬醫院與海信集團聯合成立的山東省“數字醫學與計算機輔助手術重點實驗室”等,分別在計算機輔助診斷系統、數字醫學影像設備、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等領域投入了大量的科研力量,并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我國在數字醫學的核心技術領域起步較晚,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想推動我國數字醫學快速持續發展,必須先對數字醫學的未來發展趨勢有深入的認識。

        數字醫學的發展趨勢

        目前,數字醫學基礎理論正逐步完善,數字醫學學科體系逐漸清晰,智能化、可視化、微電子等高新技術也將進一步與醫學檢測、診斷、治療等技術交叉滲透。數字醫學的未來發展趨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未來會出現更加人性化的數字化醫院管理。功能單一的醫院信息系統的格局將被打破,PACS應用將會向區域、遠程發展,無線移動、重癥監護、遠程醫學、數字化手術室建設將會涌現,電子病歷在社區醫療以及大范圍的健康管理方面的應用會催生更多人性化的管理系統。隨著信息技術的高度滲透,數字化醫院必將會更注重信息提供利用的人性化,而且從管理到醫療,從門診到臨床都正在孕育著新的突破。

        其次,數字醫療治療技術將會更加智能化。將人工智能與經典醫學理論和經驗知識構建集評估、診斷、決策與預測于一體的智能專家診斷系統將會在臨床診斷與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而隨著數字制造和智能制造飛速發展應運而生的智能醫療機器人,尤其是智能微型醫用機器人將會在一定程度上輔助醫生進行治療。智能化的數字醫學治療技術將會給傳統醫學治療帶來重大變革。

        最后,微創化、無創化的數字醫療檢測技術將會不斷涌現。多種生理參數的測量能夠對人體健康狀態或疾病進行診斷,而基于多種光學成像技術的臨床應用將會是數字醫療檢測技術實現微創、甚至無創檢測的一個重要途徑。近紅外光譜技術、光學弱相干層析成像技術、多模態多光譜分子影像技術都將會實際應用在人體多種生理參數的檢測中,而且由于光學成像技術本身對于人體沒有損傷的特點,光學成像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與應用將會推動數字醫療檢測技術微創化甚至無創化。

        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的發展

        精準化的數字醫療診斷、手術技術正成為國內外研究熱點,這也是我國突破發達國家數字醫學技術壟斷的關鍵。其中,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功能的日益強大,將會使精準外科手術成為可能,推動臨床外科的跨越式發展,也必將會成為醫學教育、醫學科研和臨床醫學的新手段。與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相配套的醫用顯示器的規范與普及,能夠為醫生診斷提供更精確的判斷,推動遠程醫療和社區醫療的快速發展。數字芯片的進一步發展與嵌入對醫療診斷設備性能和便攜化的提升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目前,海信醫療設備有限公司通過與青島大學附屬醫院董教授合作,開發出了低輻射劑量下的低質量CT圖像消噪、增強技術,做出了一款世界水平的計算機輔助手術產品,該產品被命名為海信雙子3D醫學影像重建與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Hisense Gemini 3D Medical Imaging Reconstruction and Computer Assisted Surgery System,Higemi)。

        它通過獨自開發的醫學圖像預處理和分割技術,只需在一幅圖像上設定相應參數和少量人工輔助,算法可以自動精確地在一系列CT圖像上分割出肝臟、血管、腫瘤、膽囊等肝臟各組織。然后,通過濾波、CT層間自適應對應點插值、形態學、模式識別等算法處理分割結果,追蹤肝臟三期圖像上肝動脈、門靜脈、肝靜脈的血管走形,并利用三維配準算法對三期肝臟數據進行立體配準,精確地三維重建肝臟、腫瘤和膽囊等器官。

        它可以三維觀察病變與血管、臟器的關系,精確計算臟器、病變體積和門脈、靜脈各分支供血區域,實施虛擬手術切除,確定最佳手術切除線。它在最難的肝部成像領域能夠重建3級以上血管,區分0.6mm的腫瘤與血管間距,精確計算肝臟、腫瘤體積,極大地滿足醫生的臨床需要。Higemi在臨床上已經實際應用于多位小兒巨大肝臟的手術前模擬手術的規劃設計和術中指導,以及活體肝臟移植的肝臟手術前精準判斷。

        未來,該產品將擴展到腦部、五官、神經外科和口腔等多個臨床醫學領域,形成功能強大的全身手術輔助系統。本產品利用了以下具體科學技術開發:

        1.低劑量或普通劑量CT圖像高清增強技術。海信開發的低劑量CT圖像高清增強技術是一種CT圖像后期處理技術,可以不對現有CT設備做結構性更改,將低輻射量低質量的CT圖像還原成高質量圖像。該系統可以減少50%~80%有害照射劑量(從300mAs降到60mAs)的情況下,仍達到同樣質量的成像效果。如果按照原衛生部2012年公布的《GBZ165-2012 X射線計算機斷層攝影放射防護要求》,使用針對不同人群、不同部位CT檢查上限的輻射水平作增強型CT,得到的圖像再作此項高清處理,則可以得到非常清晰的CT圖像。利用此圖像,可以更精確地分割器官和病變組織,做出精確的器官三維重建圖形,非常有利于常規狀態下的疑難病例的診斷和手術方案規劃。該技術在世界處于領先水平,對提高現代醫學影像設備的性能和安全性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醫學圖像分割技術。在大量DICOM標準的CT腹部掃描圖像上,根據灰度、紋理、血管生理特性等特征把二維圖像分割為不同的部分,找到分界線(如器官外沿、腫瘤外沿和血管外壁等)。真實精確地找到不同組織分界線,是后續工作的基礎。

        3.建模,圖像追蹤技術。追蹤多幅圖像上肝動脈、門靜脈、肝靜脈三期的血管造影圖像的CT強度變化,建立自學習拓撲模型將每幅圖像中代表血管的CT值變化連接起來,形成血管走向信息。

        4.模式識別技術。將分割出的不同組織分類并識別。

        5.三維可視化,三維圖像配準技術。同期不同圖像間、不同期不同圖像間的配準、建模;不同組織或功能區成像的容量渲染、著色;透明顯示、任意斷面顯示、多平面顯示。

        6.定性定量分析。器官和內部組織的參數測量,定性定量計算,如精確計算器官總體積和部分體積。

        7.肝臟功能分段與手術模擬技術。1954年,Couinaud根據人體肝臟Glission系統的分支走向以及肝靜脈系統的回流將人體肝臟劃分為八段,由于人體肝臟血管走向的個體差異性,Couinaud方法并不具有普適性,尤其是針對肝內出現腫瘤、血管變異等復雜情況,單純依靠Couinaud方法進行肝臟分段并沒有實際臨床指導意義,實施肝臟精準手術迫切需要肝臟功能分段的精準導航。

        隨著數字醫學的快速發展,現有的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可以初步實現肝臟功能分段,同時為后期的模擬手術進行指導,與醫生直接根據二維影像確定手術方案相比,肝臟功能分段及手術模擬系統的出現又將精準手術的發展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目前,大多數肝臟功能分段方法根據肝臟內血管分支走向和血管分支支配區域進行分段,這與解剖學中關于肝臟分段的解釋是一致的。其主要步驟包括:從二維影像信息進行精準血管信息提取,對重建后的三維血管系統進行骨架化操作,運用圖論相關方法進行血管智能化分支(鑒于肝臟內血管系統較為復雜,需要借助人工輔助進行不同血管系統的判定),根據近似分段模型進行全肝分段并進行體積測算。其中,從現有的二維影像信息中進行準確的血管信息提取是肝臟功能分段的基礎和前提;如何對骨架化血管進行智能化分支是極其關鍵的步驟,直接影響到全肝分段的結果;構造與肝臟實際功能一致的近似分段模型,能盡可能地減少手術出血率,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借助于肝臟功能分段以及精準的肝段體積測算數據,醫生能方便、直觀地進行術前規劃。

        目前,由于使用不同的血管骨架化方法和近似分段模型造成結果不同,如何統一業界功能分段標準,才能使肝臟分段更好地滿足手術臨床需要值得研究;由于肝臟血管系統的個體差異性以及腫瘤組織等的存在造成的肝臟畸形,目前必須借助少量人工輔助才能實現功能分段,如何實現完全自動化和智能化將成為未來肝臟功能分段的重要研究方向。

        8.腫瘤定位及消融引導技術。近年來,隨著醫學、計算機學和生物學等的發展,腫瘤的治療技術正在發生重大的變革,如何采用微創或無創方法靶點殺死和滅活腫瘤,同時又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周圍正常組織,已成為腫瘤治療的熱點。北美放射學會(RSNA)于1997年首次提出腫瘤消融的概念,即在超聲、CT、MRI等現代影像設備等的指導下利用物理或者化學(熱或冷效應)直接破壞異常或病變組織的技術。本產品具備的圖像配準是圖像融合的先決條件,必須先進行配準交換,才能實現準確地融合。之后進行的亞毫米級精度三維立體重建,能夠清晰顯示腫瘤大小、位置、數量及其與周圍重要結構、臟器的毗鄰關系,還能對腫瘤消融治療的療效進行評價。未來將US、CT、MRI圖像融合的新型影像融合技術,根據各自影像的特點結合起來進行優勢互補,可以更準確地發現腫瘤、制定治療方案及引導穿刺和監控消融。

        9.符合Dicom標準的2D/3D圖形人機交互引擎技術。以上各種算法和相關功能的實現,有賴于強大的符合Dicom標準的2D/3D圖形人機交互引擎技術,該技術是計算機輔助手術技術的核心難點之一,也是國內目前技術水平較弱的領域。海信集團開發的人機交互引擎將主流的OpenGL、DirectX、GPU加速等顯示方式以統一接口形式表現,利于程序員開發調用。它涉及到多種類庫耦合、多線程、GDI (Graphics Device Interface) 等多種底層操作技術,Dicom文件編解碼等引擎底層分別編寫,形成一組功能齊全的2D/3D圖形人機交互引擎。海信Higemi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即是基于此人機交互引擎實現了質的飛躍。

        醫用顯示器的規范和普及

        醫療顯示作為醫學影像的顯示終端,為了達到對醫學圖像的精確顯示需求,要求在顯示終端首先符合DICOM Part 14的標準,使顯示符合灰度標準顯示函數(GSDF),從而保證在閱讀醫學灰階圖像時能夠呈現出最精確的效果。而如果使用的普通顯示器是不符合醫學影像顯示標準的,則容易造成誤診。

        在精準手術臨床輔助系統中,需要利用3D技術來展示更加真實生動的三維手術場景或CT/MRI人體器官圖像。眼鏡式3D顯示器由于需要醫生佩戴專用眼鏡,會影響到醫生手術操作,所以在未來會選用裸眼3D顯示器。目前較成熟的多視點裸眼3D技術是光柵式,一種是狹縫光柵,一種是柱鏡光柵。

        首先,狹縫光柵方式裸眼3D顯示器亮度較低,主要用于個人用移動設備即小尺寸顯示中,而精準手術系臨床指導系統需要大尺寸的裸眼3D顯示器。這種大尺寸的裸眼3D顯示器一般采用柱鏡光柵,這種方式的顯示器同樣也存在一些目前無法突破的問題:1.由于光柵式裸眼3D顯示具有分光的作用,貼裝的光柵導致2D和3D信號的清晰度降低,難以滿足手術臨床指導顯示器的需求。2.存在視區角度小、視區突變問題,在突變區域會看到重影和不正常的圖像,同時立體景深和視區突變也是一個平衡關系,無法同時達到最佳狀態。目前有研究針對此問題開發了視點跟蹤技術,實時檢測觀看者在電視前的位置,將處在突變的區域調整為良好的視覺區域。但此方法更適合于單人觀看的設備,當手術中多名醫生觀看的時候,很難調整并保證觀看者都處于正常視區內。3.存在串擾問題、立體景深小于眼鏡式3D顯示器。

        海信集團開發新型高性能的裸眼三維顯示設備和人機交互設備可以解決這些問題。該設備通過UHD液晶屏的采用和UHD電路、光柵的開發,將3D分辨率提高到1280*720以上的高清標準,滿足手術臨床指導顯示器的需求;通過獨特渲染算法技術和柱鏡光柵的研究和配套開發,解決視區角度小、視區突變的問題,擴大視區,達到不用視點跟蹤能滿足多人同時觀看的要求;通過語音識別技術和手勢識別技術,開發新型人機交互控制設備,實現便捷的操作,解放醫生雙手,防止手術污染。

        數字芯片在數字醫療領域中的發展

        針對數字醫學影像設備的快速發展,應用高性能芯片進行設備集成化設計成為未來數字醫療設備發展的主流方向。為了滿足這個需求,芯片應滿足實時性和可靠性等要求。

        首先是實時性,醫療設備需要快速的啟動、無延時的圖像顯示、無縫的功能/參數轉換,例如手術中的數字X射線影像、救護車與醫院的實時影像交流。其次是可靠性,需要器件能夠在各種環境下的長時間無故障運行,能夠迅速從軟件錯誤引起的故障中恢復,能夠電磁環境抗干擾。

        在滿足性能需求的同時,還有一些因素需要考慮:1.體積,直接影響產品的便攜性,便攜性能使設備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將醫療保健從城市普及到鄉村及邊遠地區、災患區、醫院各個病房甚至救護車上;2.功耗,低功耗能大大延長設備續航時間,并有助于減小電池與設備尺寸;3.成本,低成本意味著更多人能夠享受最新的醫療技術,比如發展中國家與邊遠地區的居民。

        針對上述目標,異質SoC(片上系統)可以有效利用各種處理單元的優勢,實現性能、功耗、體積、可配置性、可擴展性、開發效率(硬件&軟件)、一次性工程費用(NRE budget)等因素的優化配置,成為當前的發展趨勢。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是,現在大多數高端嵌入式應用處理器都基于ARM內核(多核),并整合了圖形加速器,視頻編解碼加速器等資源,實現了全可編程SoC,通過可編程硬件、軟件及I/O,大大提高了系統的差異化與靈活性。

        結語

        第6篇:精準醫學研究范文

        醫學發展促進 分科越來越細

        任何一門學科,隨著不斷的發展都會逐漸細化,醫學的發展也不例外。在早期,人類的醫療經驗比較少,醫學學科并沒有細分。隨著后來人類與各種疾病的不斷斗爭,積累了大量的醫療經驗,而且科學技術也在不斷飛躍發展,人們試圖利用已經掌握的各種方法技術對疾病及人體進行研究,這些促使醫學得到了快速發展。比如顯微鏡、電子顯微鏡的出現,人們能探索到的微觀世界越來越細微,電子顯微鏡能讓人們見到納米級別,也就是可以看到0.000001毫米大小的物體。將電子顯微鏡應用到醫學研究中以后,人們可以描繪神經回路、觀察DNA形態、區分病毒種類等等,這使得醫學從宏觀向微觀迅猛發展。尤其是近年來,三維影像、術中導航等先進技術的應用,可以精確定位人體內的病變,這使得醫療水平不斷提高,醫療知識和經驗不斷增多,人類對人體各組織器官的認識更加清晰明了,因此促使了當今醫學學科按照人體的組織器官不斷進行細分。

        最開始,醫學分科只分成了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等一級學科;然后隨著醫學經驗的不斷積累以及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一級學科又細化出了二級學科,比如其中的臨床醫學,又細分為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膚科等二級學科;后來又在二級學科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分,這就出現了三級學科,比如二級學科中的內科就又細分為呼吸內科、消化內科、神經內科、心血管內科、血液內科、腎病科、內分泌科等三級學科;近十幾年來,微觀醫學迅猛發展,很多三級學科再次細分,比如,消化內科再分為胃腸、肝病、肛腸、胰病等科。

        學科細分同樣 促進醫學發展

        醫學分科是醫學發展到較高水平以后的,必然需要,可以說醫學的發展促使了醫學分科,而醫學分科的不斷細化,又從不同方面促進了醫學的發展,二者互相聯系,相互促進。

        首先,醫學分科促進了醫學的研究。在分科之前,醫學無論在文獻資料整理方面,還是在疾病研究治療方面,都難以形成系統;經過這種“精細”的分科,人們對各科病癥都能夠進行系統的比較和總結,加深了對疾病的理解,對人體的認識,提高了疾病診斷的正確率。

        其次,醫學分科造就了一大批專科醫學人才。他們精通于某一分科,憑借豐富的經驗以及相應的醫療手段,能讓既有的醫學知識發揮出最大的效用,提高了疾病的治愈率,挽救了更多患者的生命。比如“精準肝臟外科”,就是將生物醫學與信息科學、物理學以及計算機科學融進肝臟移植技術,將肝臟外科推入到一個以精準為特征的全新時代,突破了以往很多難以觸及的“”,為患者在最小創傷的情況下獲得最佳的康復效果提供了可能。

        第三,醫學分科促進了醫學教育的發展。醫學分科后,醫學資料得到系統的整理,為醫學教育帶來了巨大的便利。我國自周代起就已出現粗略的醫學分科,分科出現后,一些相應的考核制度便在醫學分科的基礎之上建立起來;唐代起建立了專門的醫學人才培養機構,分科培養專門的醫學人才。現在,國內外眾多大學都開設有醫學院,成為醫學人才培養的核心,這與醫學的分科是密不可分的。

        第7篇:精準醫學研究范文

        [關鍵詞]婦科腫瘤學;研究生教育;生物信息學;交叉學科;現代醫學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210(2020)09(a)-0069-04

        傳統的婦科腫瘤學研究生教育重視的是單一學科的知識傳授,忽略了學科之間的交叉影響,教育理念陳舊,教學內容繁雜,傳授方法老套,學生們在接收和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往往處于被動的位置,難以突破傳統思維的桎梏,這點顯然不符合現代醫學復合型人才的教育要求。婦科腫瘤學是大數據背景下知識更新迅速的學科之一,迫切需要全新的研究生教育理念進行知識的傳授。生物信息學理念剛好為這一過程搭建橋梁。

        生物信息學是20世紀90年代逐漸興起的一門交叉學科,它以生物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借助計算機技術、信息科學技術、分子生物學技術和應用數學等手段,對大量復雜的生物數據進行處理、存儲、分析和闡述,旨在深入挖掘和揭示潛在的生物學意義。隨著精準醫療時代的到來,生物信息學的作用日益凸顯,它已經滲透到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各個方面,并成為了最有活力的前沿領域之一[1]。當前,國內不少高等醫學院校陸續開設生物信息學這門課程。對于醫學研究生而言,生物信息學不僅僅是一門課程,它還教會了學生從海量生物數據中挖掘有意義的生物信息,因此,從某種意義而言,它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體現。廣西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以下簡稱“我院”)婦科從1985年開始招收研究生,在學校開設生物信息學課程之初,即重視研究生生物信息學思維的培養,并且使他們學會將這種思維方式更好地應用于婦科腫瘤學研究領域,為社會輸送一批又一批具有生物信息學理念的現代醫師。

        1將生物信息學核心理念應用于婦科腫瘤學研究生的教學實踐

        生物信息學的核心理念是海量數據的管理和挖掘,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而自主學習是一種新型教學理念,同時也是高等院校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2]。生物信息學除了能教會學生使用大量的相關數據庫和在線分析工具進行科學研究以外,還能教會他們掌握主動學習的方法和途徑,學會利用現有的數據庫和在線分析工具進行深度挖掘,旨在幫助他們解決臨床實踐過程針對疑難病癥的診療問題,最終服務患者[3]。在婦科腫瘤學研究生教學實踐中引入生物信息學理念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具體表現:

        1.1建立生物信息學的概念和意識

        在婦科腫瘤學領域培養出具有生物信息學知識背景的研究生,這種跨學科創新型研究生培養模式,突破了傳統的單一學科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桎梏,順應了新時代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潮流。在日常研究生培養中,我院著重幫助學生建立起生物信息學的意識和思維方式。首先,在課程設置方面,我院動員婦科腫瘤學研究生自覺將生物信息學這門課程列為其研究生生涯的必修課程。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將意識到,生物信息學是一門由生命科學和計算機科學交叉形成的新興學科,先后經歷了前基因組時代、基因組時代和后基因組時代三個階段,涵蓋了生物信息的獲取、處理、存儲、傳播、分析和闡述等方面[4]。其次,我院定期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學習,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對生物信息學的深度學習。同時,我院也重視婦科腫瘤學教師自身的生物信息學通識教育,不定期邀請生物信息學教研室教師答疑解惑。最后,我院引導學生將生物信息學知識應用到研究生課題研究中,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生物信息學和婦科腫瘤學知識的理解。

        1.2學會使用生物醫學數據庫和在線分析工具

        生物信息學發展至今,產生許多生物醫學數據庫和在線分析工具,如基因表達(geneexpressionomnibus,GEO)數據庫、蛋白質相互作用數據庫、微小RNA(microRNAs,miRNA)靶標數據庫、癌癥基因組圖譜(thecancergenomeatlas,TCGA)數據庫和用于注釋、可視化和集成發現(thedatabaseforannotation,visualizationandintegrateddiscovery,DAVID)的數據庫等常用數據庫和GEO2R在線工具、GeneMANIA在線工具和醫學本體信息檢索(CoremineMedical)平臺等常用在線分析平臺[5]。對于婦科腫瘤學研究生而言,無論是專業型研究生還是學術型研究生,掌握生物信息學知識并不在于如何進行復雜算法的開發、原始數據的處理或數據庫的構建,而是如何使用這些數據庫和在線工具進行數據挖掘和分析,并用于指導科學研究和臨床實踐。在婦科腫瘤學研究生教學實踐中,我院著重強調“以實踐為中心”。比如,Wei等[6]在其研究生課題中巧妙應用了GEO數據庫中的3個獨立基因芯片數據(GSE25191、GSE28799和GSE33874),進行基因差異表達分析和基因通路富集分析,并通過實時定量聚合酶鏈反應和TCGA數據庫驗證,發現整合素α6亞單位(integrinα6subunit,ITGA6)是卵巢癌腫瘤干細胞核心基因,該基因的高表達與卵巢癌化療的耐藥和預后差密切相關。研究生唯有親身實踐,將理論知識融入實踐中,才有可能熟練掌握這些生物醫學數據庫和在線分析軟件的使用方法和數理基礎。

        1.3將數據挖掘理念融入科學研究和臨床實踐中

        在生物醫學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生物醫學研究正發生著重大變革,從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轉錄組學和表觀遺傳學等多學科研究到基于海量臨床信息數據的真實世界研究,它們所產生的大量高維復雜的研究數據互相交匯,共同構成生物醫學大數據[7]。對研究生而言,如何將多層次臨床和研究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和有機整合,從而轉化為新知識,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在婦科腫瘤學研究生教育中,我院將數據挖掘理念滲透到各個教學環節中,旨在讓研究生掌握主動學習的方法和途徑,培養其創新思維,為今后的科學研究和臨床實踐打下扎實的基礎。在科學研究方面,尤其是在課題選題和設計階段,組織學生利用互聯網查找學科領域的前沿問題或熱點問題,對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各自提出一個具體的科學假設。然后通過查找文獻和充分利用數據庫進行深入的數據挖掘,構建生物信息學分析網絡來回答具體科學問題。最后,組織學生進行分子實驗或利用臨床資料來驗證科學假設。在臨床實踐方面,引導學生將臨床上遇到的問題轉化成具體的科學問題,然后應用簡單的臨床生物信息學方法對具體的科學問題進行淺層次的數據挖掘,從而充分地為后續臨床研究做好準備。這種將數據挖掘理念融入科學研究和臨床實踐的教學方法,充分鍛煉了研究生的科研和臨床思維。比如,吳文娟等[8]進行卵巢上皮性癌鉑類耐藥相關差異表達蛋白質篩選時,結合了生物信息學方法分析,篩選出62個鉑類耐藥相關的差異表達蛋白質,然后通過正選擇分析時發現,蛋白C6、CNTN1在亞洲人群中均存在正選擇作用(P<0.05),而蛋白BCHE在歐洲人群中存在正選擇作用(P<0.05),基于CoremineMedical平臺的文獻挖掘及TCGA數據庫中的芯片數據交集分析進一步印證,12個差異蛋白(CRP、FN1、S100A9、TF、ALB、VWF、APOC2、APOE、CD44、F2、GPX3和ACTB)與卵巢癌鉑類耐藥相關。Wei等[9]在探討卵巢癌多藥耐藥的分子研究中,充分利用CoremineMedical平臺進行文獻數據挖掘,并結合分子生物學實驗發現,ITGA6可能在卵巢癌細胞中起到調節基因的作用,參與卵巢癌的多藥耐藥過程。蔣燕明等[10]在回答與宮頸上皮內瘤變進展相關的差異基因和信號通路這一問題上,通過對GEO數據庫中獲得的2套芯片數據(GSE63514和GSE51993)進行深入挖掘和綜合的生物信息學分析,篩選出與宮頸上皮內瘤變進展相關的14個差異表達基因和3條信號通路。

        2生物信息學理念對婦科腫瘤學研究生教育的影響

        傳統醫學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新醫科這一全新的現代醫學形態[11],它借助了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能的爆發式發展,實質上也是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產物。這種順應時展的產物,顛覆了傳統醫學模式,深深地影響了醫學教育領域。在新醫科背景下,高等醫學教育更應該注重教育理念和培養模式的改革,滿足“健康中國”的戰略需求,培養出能夠運用學科交叉知識來解決醫學領域前沿問題并引領未來醫學發展的高層次醫學領軍人才[11]。研究生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最高層次的教育,以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作為主要任務和核心內容,建立以教學為基礎、以科研為主導、臨床和科研相結合的研究生培養模式,這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根本方法[12]。在婦科腫瘤學研究生教育中引入生物信息學理念,恰好符合了新醫科背景下研究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將對婦科腫瘤學研究生教育改革產生深遠影響。

        2.1對傳統醫學教育模式的沖擊

        傳統醫學教育模式重視學科教育的系統性,強調以學科為中心,忽視了學科間知識的滲透和交流,顯然不符合現代醫學教育的宗旨[13]。在傳統醫學教育模式下,學科的課程體系教學依舊采用灌輸理念,這種填鴨式的知識傳授過程容易磨滅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求知欲。在大數據時代,高等教育改革重點圍繞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展開,并積極引入現代化教育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實踐為主進行教學內容的更新[14-15]。最近十年,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和《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等文件的引領下,國內教育信息化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包括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現代化信息技術已經進入現代教育系統,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國家相繼出臺《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和《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等政策文件,為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道路指明了方向[16]。

        作為一門交叉學科,生物信息學知識和理念早已滲透到各個醫學學科領域,并衍生出多個分支學科。臨床生物信息學是其中一個分支學科,也是一座搭建在基礎研究和臨床診療之間的橋梁,更是解決臨床腫瘤相關診治因素的新手段。因此,在精準醫學時代,很有必要引入腫瘤生物信息學特異性研究方法或全新高級的研究工具,來回答與腫瘤相關的關鍵問題[17],對于腫瘤學的研究生教育亦是如此。婦科腫瘤學研究生教育不應該局限于講授單一學科的知識、基礎研究和臨床實踐,引入生物信息學理念,不僅對傳統醫學教育模式產生沖擊,還能培養研究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從而產生獨特的研究方法和形成創新性思維,更能培養研究生從不同的專業角度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8]。

        2.2提高教師教學理論素養和教學反思自覺性

        在教學醫院,臨床醫師不但要從事臨床診療工作,還要承擔科研工作和教學任務。他們的日常臨床工作繁重枯燥,科研方法往往單調乏味,教學理念陳舊乏新。醫學教師作為醫學教育的實踐者,只有在先進教育理念的引領下,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使學生受益,從而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19]。因此,醫學教師應該以更加開闊的視野主動投入到各類前沿的教學改革與研究中,重視有助于醫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手段開發和應用。臨床醫師學習先進的生物信息學知識和理念,并將之應用于臨床和教學實踐中,有助于他們對實踐中出現的難以解決的醫學問題進行合理解釋,同時滿足現代醫學研究和教育的發展需求,為提高自身教學理論素養和教學反思的自覺性提供了新途徑。

        2.3拓寬研究生知識的深度和廣度

        婦科腫瘤學是一門特殊的學科,不同于傳統意義的婦產科學,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一門婦產科學和腫瘤學的交叉學科,因而,更適合采用生物信息學教育理念。婦科腫瘤學主要研究女性生殖系統腫瘤,目前積累了大量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數據,同時也產生了許多學科前沿問題。研究生在基礎理論知識學習的同時,眼界不應僅限于病房的臨床實踐,更應該放眼于學科研究前沿技術的發展,敢于批判反思,大膽假設和小心求證,并且提出臨床新觀念[11]。生物信息學剛好為研究生自主學習搭建了這樣一座橋梁。我院婦科教研室非常重視研究生科研創新思維的培養,并充分利用生物信息學服務性和多樣性的特點,將生物信息學與婦科腫瘤學進行知識的深度融合。婦科腫瘤學研究生在進行跨學科生物信息學知識和技能培訓的同時,有望避免學科知識結構單一的缺點,還能打破學科專業之間的界限,從而拓寬知識的深度和廣度。

        第8篇:精準醫學研究范文

        經過3年的精心準備,2010年11月11日,素有“育嬰專家”之稱的貝因美,適時推出香港專供900克金裝愛+嬰幼兒系列奶粉(以下簡稱“港版奶粉”),此舉不僅成為第六屆育嬰專家節及貝因美十八周年慶的獻禮之作,更為亂象環生的中國乳業注入了信任、信心和活力。香港及全世界華人消費者將充分體驗到來自中國創造所帶來的品質和服務。

        眾所周知,作為高度國際化的港口城市,香港對奶粉的管控最嚴,抽檢工作更嚴格,檢測技術也與國際接軌。貝因美醞釀已久并上市推出港版奶粉,是貝因美產品品質國際化的體現,是貝因美與歐盟與全球看齊的見證,也恰恰證明了貝因美對奶粉品質的自信,更堅定了貝因美堅持專業化、國際化道路的決心。

        貝因美900克金裝愛+嬰幼兒系列奶粉延續30年中國母乳研究經驗,專為中國寶寶研制,采用“國際品質”以及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華人配方”,采用100%進口原料,特含六重真愛因子,特別添加了乳鐵蛋白,不添加蔗糖,采用全乳糖配方。其獨創的六段精準配方,能夠滿足寶寶不同時期生長發育的需要。

        港版奶粉解讀――

        關鍵詞:“國際品質。華人配方”

        父母都希望給寶寶最好的,最適合的才是最好的。由于不同國家的民族特性、地域環境和膳食結構的不同,各國嬰童食品配方需求亦有不同。愛+港版奶粉的配方源自中國母乳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以中國母乳的營養成分及比例為藍本研制,并采用100%進口原料,所用原料匯集了包括愛爾蘭、荷蘭、丹麥等全球頂級原料供應商,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原料的天然、安全和衛生。

        關鍵詞:“30年中國母乳研究經驗,專為中國寶寶研制”

        80年代初上海等區域開始對中國母乳喂養、營養成分進行研究,至今已有30年。貝因美與母乳研究泰斗上海兒科醫學研究所合作成立貝因美母乳研究中心,運用30年中國母乳研究成果,專為中國寶寶研制更適合中國寶寶體制的配方奶粉,使產品更接近母乳,更適合中國寶寶。愛+港版奶粉就是貝因美延續30年中國母乳研究經驗,專為中國寶寶研制的最新成果。

        關鍵詞:“愛+的優點”

        愛+港版奶粉有著獨特的優點。愛+系列首推6段配方,特含真愛生長因子(優質蛋白)、真愛益智因子(DHA、ARA、ALA、LA)、真愛免疫因子(乳鐵蛋白、α-乳白蛋白、5P核苷酸、活性免疫球蛋白IgG)、真愛視力因子(葉黃素、牛磺酸、VA)、真愛成長因子(鐵、鋅、鈣、VD)、真愛消化因子(組合益生元[FOS+GOS])等六重真愛因子,精準定位寶寶生長發育過程中不同時期的營養成分需求;產品不添加蔗糖,采用全乳糖配方,為嬰幼兒體內器官、神經、四肢、肌肉等發育及活動提供動力,幫助提供充足的鈣元素,滿足中國寶寶成長的需要。

        關鍵詞:“乳鐵蛋白”

        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報告稱,缺鐵導致IDA寶寶的智商比正常寶寶要低9個百分點;在2010年9月舉行的第二屆兒童健康發展(西湖)論壇暨缺鐵營養改善專題研討會上,專家指出,中國有近1/2嬰幼兒缺鐵,1/4的嬰幼兒患缺鐵性貧血。港版奶粉別添加了對預防中國寶寶缺鐵性貧血有特殊作用的乳鐵蛋白。經研究發現,乳鐵蛋白能夠高效促進鐵吸收,能幫助主動預防缺鐵,對改善寶寶缺鐵有著重要意義:乳鐵蛋白不僅能促進胃腸道,特別是黏膜免疾系統的正常發育,在機體免疫防疫系統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乳鐵蛋白還能夠維持正常腸道菌群,抑制有害菌的生長,促進有益菌,例如雙歧桿菌的增殖,以此營造良好的腸道環境,調節腸道的正確蠕動,讓寶寶更健康。

        關鍵詞:“獨創六段精準配方”

        第9篇:精準醫學研究范文

        關鍵詞:血細胞檢驗;異常因素;防范;分析

        Abstract:Objective To make the blood cell test in detection of more stable, effective, accurate and reliable data, avoiding errors occurring in clinical diagnosis, disease and treatment determination errors. Methods Based on the specimens of blood specimen collection, anticoagulation, specimen preserv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calibration analysis, prevent blood test work abnormal factors affect the final result. Results Working on blood test results of scientific, reasonable, each step, careful,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blood test. Conclusion We must give full consideration to a variety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testing, strict control, ensure the accuracy of the test.

        Key words: Blood test; Abnormal factors; Prevention; Analysis

        血液檢驗是醫學上常用的檢驗方法,臨床意義重大。一方面,血液檢驗可以為血液疾病的診斷提供直接依據;另一方面,血液診斷提供的信息,可以為人體其他系統疾病的診治提供重要信息參考和支持。所以,臨床血細胞檢驗的有效性將客觀影響醫生對患者病情的判別,進而影響到具體治療方案的設計和開展。從很大程度上講,要對病人病情診斷認真負責,要給臨床醫生提供有效精準的參考憑據,就必須防范血細胞檢驗過程中異常因素的存在,切實保障血細胞檢驗的質量[1]。

        1 標本采集

        1.1標本的采集部位 采血部位的選擇能夠影響到血細胞檢測的最終結果。當前,醫學界采血基本部位大體有兩種選擇情況,即末梢毛細血管采血與靜脈采血。據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相對末梢毛細血管血樣,靜脈血血樣是最可靠的標本更加有效和可靠。雖然手指血樣與靜脈血樣差異相對較小,但目前絕大多數專家還是統一判定:應用血液分析儀檢驗人體血細胞檢驗時,靜脈血是最優血樣選擇。

        1.2 受檢者生理原因 在血液檢測中,受檢者的集體運動、精神狀況、采血時間、很火習慣、攝入、季節變換等因素皆可能對結果產生影響。所以,采血時需仔細詢受檢者近期藥物服用情況,是否存在劇烈機體運動,冬季室外低溫時,應在采血前對受檢者進行溫暖護理。總體上講,不同生理狀態下血細胞各參數也會存在差異,例如機體在攝入食物水分后,血液相應發生生理性稀釋現象,導致檢測結果不準。而劇烈運動后血液濃縮,若立即取血,也會影響檢測結果。所以,對于非急診患者盡量調整好后再行血樣采集。

        1.3 科學血樣采集注意事項 ①血樣采集前,認真仔細對注射器與針頭進行消毒、清理和檢查作業,避免感染以及采集中產生泡沫致溶血現象的發生。②優選封閉式真空采血管進行血樣采集。③注意采血點周圍皮膚情況,避開創口、灼傷、凍傷、發炎、腫脹等區域的皮膚,選擇完好區域行采血。④注意血樣采集時不能反復穿刺皮膚。⑤如果特殊情況下需要采集末梢血樣,需清掉第一滴出血,將第二滴血作為檢測樣本。⑥血樣采集結束后,樣本存入試管時需把注射針頭去除,緩慢推入。⑦科學控制受檢血樣量和抗凝劑配比。抗凝劑比例過低時,抗凝劑比例過高時,可能導致血細胞形態和體積的一些改變變化,影響最終檢測結果。

        2 標本的抗凝

        人體血樣標本采集結束后,在血細胞檢驗前,血標本須經抗凝劑抗凝處理,目前,市場上血液抗凝劑品種眾多,其中,EDTA 鹽是對血樣檢測中白細胞形態和血小板影響較小的一種,比較符合血細胞常規檢測標準要求[2]。如不考慮本文上述的血樣標本采集因素的消極影響,在通常情況下,血細胞標本的整體質量將直接由血樣和血液抗凝劑之間比例分配。當血液比例過高偏大時,血液抗凝劑相對比例降低,往往出現血漿重微凝情況,易阻塞檢測儀,這就會造成檢驗部分血液檢驗指標的失準。當抗凝劑比例過高時,血液樣本量相對偏多,對最終的血液檢測結果造成更大消極影響。檢測樣本經 EDTA鹽抗凝處理后,血樣中的白細胞形態將會隨時間推移產生變化,這一變化過程與抗凝時長和EDTA鹽濃度相關,EDTA與血液的最優配比為1.5 mg/ml,如果血樣量相對偏少,EDTA的配比濃度相應提高,血樣中的中性粒細胞腫脹分葉消失,血小板腫脹崩解,產生碎片,這些都會導致最終檢測結果的錯誤。

        3 血樣的保存、運送及測定時間

        要注意血樣標本須有詳細準確的標識,避免后期檢測全過程誤差出現,且血樣獲取后應及時送檢。抗凝全血標本在6~24℃室溫條件下能夠保存一天一夜。如本文上文分析,抗凝劑的時間和、濃度的不同情況,將會改變血細胞的具體形態,據相關研究表明,用EDTA抗凝后的靜脈血標本,如果保存時間小于8h,則所或得的檢測結果為最優。抗凝處理2h后,血液中白細胞粒細胞發生形變,如沒能及時監測,須盡快推制血涂片,這樣有利于顯微鏡的復查。雖然血樣在2~8℃環境下可增加存儲時長,但由于血小板抗凝后球形形變,體積有增大,需1h后才能穩定,所以做血液紅細胞比容檢測時,須盡量在1h后進行。

        4 儀器校準原因

        當前,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因快速精準原因,被廣泛推廣。然而,在使用血細胞分析儀檢測時,應注意定期的儀器校準工作。一般情況下要用配套的校準物開展校準,無配套校準物的,需用經二級標準血液分析儀定值的新鮮血作為校準物進行校準。對于部分實驗室有數臺血細胞分析儀的機構,為協調多臺儀器檢測結果的可比性和精準性,需對每臺儀器進行室內質控、儀器校準等,定期用新鮮血標本在實驗室內不同型號的儀器上進行結果比對,以保證檢測質量。

        綜上所述,影響血細胞檢驗結果的因素多元存在,為了達到有效檢驗,需要醫師仔細分析樣本采集、抗凝處理、存儲運送、儀器標準等多方面因素,要把人為因素降低,保證驗血儀器精準,盡量減少血細胞檢測偏差,,提高檢驗質量。

        參考文獻: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午夜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 亚洲中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99一区二区五月天 | 亚洲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制服类中文字幕 | 五月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