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兒童心理學教育案例范文

        兒童心理學教育案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兒童心理學教育案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兒童心理學教育案例

        第1篇:兒童心理學教育案例范文

        關鍵詞:幼兒;模仿;社會化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3-0259-02

        模仿是普遍存在于社會的大眾心理現象。在兒童身上,這種模仿行為尤其常見。兒童一是模仿成人的生活,二是模仿同伴行為。本研究旨在探討幼幼互動,所以研究對象定為“兒童對同伴的模仿行為”。本研究采用自然情境下的非參與式觀察記錄幼兒模仿同伴的行為,并嘗試進行歸納與分析。

        一、模仿的定義

        關于模仿,學術界有不同的說法,在本研究中,我們采用《社會心理學》編寫組對模仿的定義:“模仿是在沒有外界控制的條件下,個體受到他人行為的刺激,自覺或不自覺地使自己的行為與他人相仿。”[1]

        從這個定義中,我們能看出模仿行為是沒有控制性的,是模仿者的自我選擇;模仿具有表面性,模仿者只能模仿外顯行為,而不能模仿內心;模仿具有相似性,即模仿者的行為與榜樣的行為相同或類似,具有相似性。

        那么兒童的模仿就是指,在沒有外界控制的條件下,幼兒受到同伴行為的刺激,自覺或不自覺地使自己的行為與同伴相仿。

        二、幼兒模仿行為的類型

        兒童的模仿行為是豐富多彩的,根據不同的維度可以劃分出不同的類型。

        (一)從模仿的對象角度,可以分為對個人的模仿和對群體的模仿

        1.對個人的模仿。案例1:樂樂說:“你看你看。”嘣,沖著自己的頭打了一拳。亮亮也嘣嘣地假裝打自己的頭。兩個人開心的笑起來。

        2.對群體的模仿。案例2:跑跑在操場上玩玩具,看到別的班孩子在老師的組織下,玩包包剪剪錘。他腳底下也不由自主的,小幅度的學著包包剪剪錘的動作。

        (二)從模仿的內容角度,可以分為對語言的模仿和對動作的模仿

        1.對語言的模仿。案例3:教師讓一半孩子練習新學的早操,一半孩子坐在小椅子上休息。毛毛坐在椅子上,聽著兒歌,笑著念兒歌,但是歌詞被他改掉了。他把“見到老人要問好”,改成“見到老人要大便”。李家豪和王欣跟著一起笑,李家豪說:“看到大樹撞上去。”三個人一起哈哈大笑。

        2.對動作的模仿。案例4:教學活動中,老師彈琴,孩子們唱歌。朱槿文坐在第一排,他用手在老師的椅子上打著節奏。甜甜做在他旁邊,看到后,也用手在老師的椅子上打節奏。他們兩個會心地笑著。

        (三)從模仿者的主觀狀態角度,可將模仿分為有意模仿和無意模仿

        1.有意模仿。有意識模仿是模仿者有動機、有期望的模仿,即使他不甚了解他人行為的具體含義,也感覺模仿這種行為對自己有好處。[2]案例5:教學活動中,老師讓小組操作數字卡,給數字找出相對應的實物。李明哲很快就動手操作起來,佳佳看著卡片發愣,然后看李明哲拼一個,自己跟著拼一個。

        2.無意模仿是模仿者在沒有意識到自己行為意義的情況下,不知不覺的仿照別人的行為。這種模仿大部分是由于生活在一個特定情境中,長期受某人的影響和熏陶,不自覺的模仿他人。[3]案例6:曹天意把自己的水彩筆盒子豎起來,用嘴吹,想把它吹倒。樂童看到后,也用嘴吹自己的水彩盒。

        (四)從被模仿者的知覺角度,可將模仿分為被模仿者知覺和被模仿者不知覺兩類

        1.被模仿者知覺,指自己的動作被模仿以后,自己是知道的。案例7:美術活動中,教師讓孩子們畫出自己三年來在幼兒園學到的本領。聰聰畫了自己跳繩,美佳看到聰聰畫了跳繩,也畫了跳繩。聰聰皺著眉頭對美佳說:“你干嘛學我?!”

        2.被模仿者不知覺,指自己的動作被模仿了,但自己是不知道的。案例8:老師叫小朋友們去小便洗手。樂樂在去盥洗室的途中,用自己的手使勁拍打旁邊的桌子,發出很響的聲音。佳佳在樂樂的后面,看后也學著他的樣子拍,并且自己很興奮的笑著。

        三、兒童模仿行為的主要特征

        (一)兒童的模仿以無意模仿為主

        “成人的行為主要是由意識到的動機所指引,兒童的行為動機一般是沒有意識到的,也沒有按重要性構成系統。兒童的內部世界僅僅是逐步獲得確定性和穩定性的。”[4]兒童的模仿行為,并沒有明確的動機,只是在特定的情景和氛圍中做出的沖動型的行為。

        (二)被模仿者大多是沒有行為期待的

        蒂博特等人按照溝通者之間互相依靠、相互聯系的情況,將人際溝通分為假相倚、非對稱相倚、反應性相倚和彼此相倚。認為大多屬于彼此相倚。但兒童互動中,假相倚的情況很多,即溝通者只按照自己預先制定的計劃,即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溝通,根本不顧及對方的反應,經常的表現就是,做完動作就走開了。被模仿者在行動時,并不顧及對方的反應,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自己的動作,不期待對方會做成什么反應。[5]

        四、幼兒模仿行為的原因分析

        “考察一種社會現象的成因,必然要涉及與這種現象的發生發展有關的各種因素。”[6]對于幼兒模仿行為來說,其背后的原因紛繁復雜,基于我們對每一個幼兒模仿行為事件整體的考察,主要從兒童自身心理方面的因素來考察。

        (一)幼兒行為受游戲動機的激發

        兒童行為的動機有兩類:一類是對成人世界的興趣和渴望像成人那樣行動的動機。另一類是游戲動機,它們與游戲過程的興趣相聯系。這些動機在游戲活動范圍之外,也感染著兒童的全部行為,形成了學齡前獨有的特點。幼兒可以把任何事情都變成游戲。[7]

        從對整個模仿行為事件的分析來看,兒童往往覺得對方的行為好玩,有意思。他模仿這種行為其實是在游戲,體驗其中的快樂,模仿過程往往伴隨著雙方愉悅的心情。比如案例3中,一個幼兒把“見到老人要問好”,改成“見到老人要大便”。兩外兩個幼兒覺得很有意思,所以也學著改。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行為完全是在游戲情境下進行的。

        (二)兒童早期行為具有沖動的特點

        早期兒童行為的突出特點是在當時產生的情感和愿望的影響下,不假思索地行動。喚起這些情感和愿望的,首先是直接圍繞著兒童,進入其視線的事物。[8]學前初期兒童的大部分行動和早期童年一樣,是在各種各樣原因引起的情境性情感和愿望的影響下產生的,兒童自己也不清楚是什么力量使他去完成某一行動。直到學前晚期,兒童才對自己的行為有明確得多的意識。[9]

        如案例8中,樂樂用力拍桌子的聲響,極大地刺激了佳佳,于是佳佳不假思索地也用力拍桌子。幼兒情感不穩定,仍有易變、易沖動、易“傳染”的特點。

        (三)維持與被模仿小朋友良好關系的動機

        “建立和保持與成人及小朋友良好的相互關系的動機,在學前兒童的行為中有巨大意義。兒童特別努力去追求那些他喜歡的和在班上人緣好的小朋友的同情和喜愛。”[10]

        模仿別人往往是尋找共同點的一種方式。如果一個幼兒做出某種行為,另一個幼兒也跟著做出某種行為,往往雙方都會很開心,有助于維持他們之間的親密關系。如,案例4中,朱槿文和甜甜的座位是靠在一起的,兩個人是好朋友,甜甜模仿朱槿文敲老師的椅子后,兩個會心地笑著。

        (四)一部分言語模仿是無意義的重復

        皮亞杰把自我中心語言分為三個范疇,其中之一是“重復”(無意義字詞的重復)。兒童為了感到說話的愉快而重復這些字詞和音節,他并沒有想到要和什么人說話,甚至他在講一些有意義字詞時,也是如此。[11]

        學前兒童有說話的欲望,當他聽到一個幼兒說話,他也本能的模仿、重復對方的語言,這屬于一種單純為了說話的愉快而模仿、重復。比如,一個幼兒在回答老師問題時,說:“大灰狼有點壞!”另一個幼兒聽到了,也跟著說:“大灰狼有點壞!”

        同伴群體為兒童提供了相互模仿的對象,促進了兒童的社會化,模仿可能是影響同伴的一種重要方式。從幼兒園到10歲,模仿似乎隨年齡增長減少了,這或許因為兒童越來越懂得尊重別人而不直接模仿了。[12]

        既然在學前兒童中,模仿是經常出現的一種行為,那么我們在平時的教育中就要關注所有孩子的日常行為,要防止不良行為在孩子身上的出現,如果發現有的孩子身上有不良的行為,一定要及時糾正。

        參考文獻:

        [1]《社會心理學》編寫組.社會心理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252.

        [2]《社會心理學》編寫組.社會心理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253.

        [3]汪新建,孫麗麗,楊桂華.社會心理學概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462.

        [4]《社會心理學》編寫組.社會心理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200..

        [5][蘇]B.C.穆欣娜,著.兒童心理學[M].陳幗眉,馮曉霞,史民德,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13.

        [6]劉晶波.師幼互動行為研究[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241.

        [7][蘇]B.C.穆欣娜,著.兒童心理學[M].陳幗眉,馮曉霞,史民德,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93.

        [8][蘇]B.C.穆欣娜,著.兒童心理學[M].陳幗眉,馮曉霞,史民德,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14.

        [9][蘇]B.C.穆欣娜,著.兒童心理學[M].陳幗眉,馮曉霞,史民德,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93.

        [10][蘇]B.C.穆欣娜,著.兒童心理學[M].陳幗眉,馮曉霞,史民德,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94.

        第2篇:兒童心理學教育案例范文

        [關鍵詞]多元化學科知識 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創新

        當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立足這個出發點,就要求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本著數學自身的特點,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探索學生學習數學的行為規律,同時要聯系實際,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綜合運用多元化學科知識,創造性地設置合理的教學情景,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一、多元化學科知識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是立足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之上的創新與探索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中指出:“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使課程結構具有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打破傳統教育制約機制,避免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各學科領域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是目前乃至今后小學數學教育研究的重要內容。

        新課標中指出:“數學為其他科學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深刻地闡明了數學這門學科是其他學科的基礎,數學學科勢必與其他學科領域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系,這些必然的聯系也勢必體現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那么多元化學科知識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也必然對數學教學活動有著重大的推動作用。

        隨著社會與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學科與學科之間產生了極大地相關性、相通性,甚至是學科之間的相互交叉、重疊和融合,各個學科領域的壁壘已經被打破,學科之間沒有了絕對的界限,只有相對的邊緣化。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深入挖掘與其他相關領域學科的內在聯系,學習并掌握多元化學科知識和方法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的運用能力,多領域、多方位、多視角、多層面,綜合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模式、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創新精神,是立足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努力進行課程改革的創新與探索。

        二、深化課程結構調整,大膽嘗試多元化學科知識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1.深入研究兒童心理發展規律,不斷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數學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實現數學教學活動中的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就必須要深入地了解和認識教育與兒童心理發展的關系問題,認清教育和環境因素對兒童的心理發展起著決定作用。在數學教學中,不能片面地、機械地來理解和決定兒童心理的發展,要遵循兒童心理的科學發展規律。因此,將心理學,特別是兒童心理學的知識在數學教學中的合理運用是實現成功數學教學活動的重要基礎。

        從幼兒時期過渡到小學時期,是一個帶有關鍵性的時期,父母和教師如何共同幫助孩子完成這個過渡,是很重要的。因此,實現這個過渡,必須要理解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依據這些特點和規律進行教育時,既要考慮兒童現有的發展水平,又要恰當地提出新的要求,并把這種要求變為兒童自己的需要,才能使教學活動更好地進行,教學質量不斷地提高。

        進入小學以后,在認知發展方面,尤其是數學認知方面,如何從初級的、具體的認知水平逐步發展為較高的、抽象的認知水平等等,兒童心理學可以對這些方面提出有益的啟示。

        因此,深入研究兒童心理的科學發展規律,并將其適當地運用到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將極大地推動數學教學質量和水平的提高,同時為兒童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2.多元化學科知識將極大地豐富“情境導入,探究新知”課堂教學內容的實踐活動

        新課標中明確地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如何引入多元化學科知識,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課堂教學情境呢?現在以筆者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的課程案例:《找規律》的部分內容為例來進行初步地探討。

        課程案例:《找規律》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實驗教科書第二冊第88-89頁。

        教學過程:

        轉貼于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音樂能夠帶給人生最大的快樂,優美的音樂可以陶冶學生的心靈。課堂上播放音樂“春天在哪里”(學生很高興跟著唱。)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春天嗎?春天是最適合運動的季節,咱們實驗小學的春季三跳運動會就要召開了,你們高興嗎?這幾天同學們都在認真訓練呢!老師在操場上拍到了一些同學們訓練的照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依次出示照片跳繩,踢毽子)

        ……

        通過以上情境的創設,容易激發學生的情感和想象力,在無意識狀態下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避免了學生在學習時產生的枯燥乏味情緒。值得特別關注的是:優美的音樂教學情境,不但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增添濃厚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加深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感情。使學生得到一種美的享受的同時,又可鞏固學生在課堂所學的數學知識,還有利于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

        (2)引導探索、認識規律

        喜歡畫畫,這幾乎是每個孩子的天性與興趣愛好。根據這一特點,認真鉆研教材,尋找美術與數學的結合點,極力為孩子們創設一個幻想和展示的舞臺。

        師:為了迎接運動會的召開,高年級的大哥哥,大姐姐已經把運動場布置好了(出示課件主題圖—運動場)。仔細觀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1:有彩旗、燈籠,氣球和花朵。

        師:這些彩旗、花朵,燈籠和氣球是不是胡亂擺放的?

        生2:不是,是有規律的。

        出示課件—彩旗圖。

        師:我們先來看一看:彩旗是怎樣排列的?

        生1:小旗是按照紅色、黃色這樣的順序一直擺下去的。

        師:這就是彩旗排列的規律。猜一猜,下一面旗會是什么顏色?

        生2:下一面是黃旗。

        ……

        美術在小學各學科教學,尤其是數學課堂教學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因為新鮮直觀的圖畫能激起學生的興起,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由于數學較為枯燥,使學生厭煩,不容易集中精力,但是在數學教學中,如果配上較為具體的圖畫,使抽象思維轉化為形象思維,大大降低了數學教學的難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會興趣頓起。美術知識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有效地發展了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同時也讓學生感受了美術的魅力之所在。

        多元化學科知識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是多方面的、多角度和多層次的。多元化學科知識,如音樂、美術、圖形學、建筑學等等,與數學都是緊密聯系的。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只要認真地去思考,深入地聯系實際,大膽地嘗試和實踐,找到多元化學科與數學學科的交叉點和結合點,就能夠不斷地探尋出多元化學科知識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3.信息技術及其相關知識將極大地推動數學課堂教學手段的發展。

        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在現代教育教學中作用的日益增強,廣大數學教育者已經認識到:數學雖然有其自身的獨特的規律和特點,但是數學教學的出發點則是人的發展。信息技術及其相關知識將極大地推動數學課堂教學手段的發展,使之成為教師引導學生認知的工具。信息技術的運用,不僅是數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創新,同時是教學手段的發展與進步,而且可以真正增強學生終身學習和可持續性發展的能力,真正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

        信息技術不僅代表了物化形態的信息技術,如計算機、網絡、通訊等技術,信息技術還包括智能形態的教育思想觀念的轉變以及多元化學科知識的融合,如教師的思想觀念、教育藝術、教育理念等。

        將信息技術及其相關知識應用到數學教學中,不僅改變了物化形態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而且改變了智能形態的教育技術,使數學課堂教學融入了現代的教育思想理念與教育藝術。信息技術及其相關知識應用,通過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改變信息資源與傳播渠道等,實現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各要素的豐富和諧,實現數學教學的突破與發展。

        三、多元化學科知識在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的運用應不斷創新和發展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多元化學科知識在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運用是需要不斷創新和發展的,不僅僅局限于心理學、音樂學、美術學、審美學、語言學等學科領域,應該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去挖掘和總結,

        實現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明確實行數學課程改革要解決問題的根源在于過分強調學科本位,教學視野過多地關注在數學知識本身的學習,而忽視了多元化學科知識與數學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的關系,從而也忽略了將數學學科主動與其他多元化學科的相互聯系與交叉。

        第3篇:兒童心理學教育案例范文

        超越文化基因,審視教育思路

        “皮亞杰認為:‘學習從屬于發展’,‘教育從屬于受教育者的發展水平,兒童的水平決定著教育的步調’。”

        “他(指皮亞杰)提出的這幾個階段使人們加深了對兒童的了解,成了人們把握兒童認知發展的路標。根據皮亞杰的理論,兒童從發展的一個階段過渡到另一個階段時,更能從教學中獲得效益。因此,他的階段論給人們提供了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對不同階段的兒童應教什么和怎樣教的教育教學心理學依據。西方有的學者還專門研究處于各階段的兒童應該主要學習什么的問題。”

        “皮亞杰強調,教師應該了解兒童,教育教學工作不能成人化,要重視兒童的特點,要適合兒童的發展水平,教師應該懂得兒童心理學。無疑,這些觀點都是無懈可擊的。”

        (《皮亞杰教育論著選》)

        不論是讀皮亞杰的哪部著作,讀者首先會感受到皮亞杰的注重觀察和實驗的思路。皮亞杰所有結論的得出,都是建立在對兒童主體的觀察和實驗上,這是典型的西方文化基因:先確定主體、提出問題,再設計實驗驗證,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或邏輯推理,或總結歸納,最后得出結論,并在此后的觀察和實驗中檢驗結論的準確度。

        中國文化中,儒家思想影響可謂深遠。余英時先生對儒家思想曾經有過一句精彩的論述:“從儒學史的發展看,安排世界的秩序才是中國思想的主流,至于怎樣去解釋世界反而不是儒學的精彩的所在。”這句話如果放在當下教育界,體現出來的具體教育現象就是老師對學生的教育是只提安排:“你應該怎么做”,至于“專門研究處于各階段的兒童應該主要學習什么”的這些“解釋世界”的問題,很少成為我們教師的興趣所在。部分老師可能不服氣,認為自己并沒有專門學習儒家文化和思想,怎么可能會有儒家的思路?其實這種文化基因,用榮格的理論來解釋,屬于中華民族的“集體潛意識”,老師們如果不信,我們可以實例為證:一線教師在處理學生問題的時候,問得最多的,想得最多的是“怎么辦”,問得最少的,想得最少的是屬于“解釋世界”的“為什么”。我們很多時候腦子里面想到的,首先是安排學生,即學生應該怎么做。比如學生應該遵守紀律,學生應該好好學習。如果學生不按照教師的安排辦事,學生不遵守紀律,不好好學習,則教師首先想到的是“怎么辦”。“怎么辦”的實質是想如何“重新安排世界”。

        皮亞杰告訴我們:教師應該懂得兒童心理學。這恰恰是我們目前最缺少的。今天再次走紅的《弟子規》,就是典型的“安排世界”,里面的內容全是安排兒童應該怎樣去做。“半部治天下”的《論語》也在“安排世界”。例如“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安排你“時習之”,至于“為什么要時習之”和“如何時習之”,這個屬于“解釋世界”的范疇,孔老先生囿于時代的局限未做研究,而后人也似乎無人探究,倒是有個心理學家叫艾賓浩斯的提出了一個“遺忘規律”,完美地解釋了“為什么要時習之”和“如何時習之”這兩個問題。

        再如“因材施教”是孔子倡導的,也是今天的教育界力倡的,但因材施教在一線基本處于“喊口號”的階段,說說而已。皮亞杰對此談得卻很實在:因材施教的原則人們都是同意的,但如何具體落實卻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從這一點來看,西方對因材施教的理解可以說早已經超越了“知”的階段,而在研究如何“行”的階段,在研究如何“具體落實”。

        古語說:知易行難。然而我們目前能夠達到“知材”的水平都很困難,因為我們沒有“辨材”的技術手段作為支撐。我們的文化中幾乎沒有對兒童的“材”進行過分析。傳統文化中,我只見過一個分類的方法:把兒童分為太陽、少陽、太陰和少陰四大類,且言之不詳。西方的辨材技術相對全面,如,四大氣質、智能、九型人格等;不但有系統的理論,還有一些專業化的量表和軟件作為支撐。我們現在對學生進行診斷所用的技術手段,如早期記憶分析,詞語聯想分析都是來自于心理學。這些手段的目的都是首先搞清楚學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在此基礎上才能談下一步的教育。

        時至今日,一線教師如果不能領會皮亞杰所說的“教育教學工作不能成人化,要重視兒童的特點,要適合兒童的發展水平”的思想,簡單地以老祖宗的《孝經》,《弟子規》等去安排學生“應該怎么樣”,而不去想“為什么”,恐怕是行不通的。

        改變教育思路,摒棄“管而不理”

        “為了這個緣故,教育者含蓄或明確地把兒童或者看成是個受教育的小大人,給他道德教訓,使他盡可能快變成和其他成人模式一樣,或者把兒童看成是各種原始罪惡的支柱,就是說,把兒童看作不順從的原料,更重要的是改造而不是教育。今天我們大部分的教育方法是根源于這一觀點的。這就說明了‘舊的’或‘傳統的’教育方法。新方法則重視兒童自己特有的性質,并呼吁重視個體的心理結構及其發展的規律。這是被動或主動的問題。”

        “這個問題就是:由于知識和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想跟上時代的潮流,而又不忽視共同的一般文化修養,在大多數情況下,就導致了難于容忍的教學計劃的負擔過重。其結果既可能有害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又可能延緩了學生的訓練,這和想加速和改善這種訓練的愿望恰恰相反。學業過重的問題,有時使醫學界(如國際兒童中心)和心理學界比教育當局更為不安。然而,這個問題又使我們回到考試問題上了,尤其是在競爭考試盛行的那些國家里,那些最有才能并對社會可能最有用的人們,當指導其未來生涯的新觀念正在他們心中形成時,卻窮年累月地浪費時間去應付考試。”

        (《皮亞杰教育論著選》)

        這些話是皮亞杰幾十多年前說過的,幾十年過去后,情況是怎樣的呢?根據我的觀察,并沒有多少落實,我們現在還是把“改造”擺在首位。

        我們來看一個案例:

        某學校規定學生上課不能帶水杯進教室喝水,理由是學生水杯不統一,影響美觀;學生上課喝水影響聽課。這個規定,重視了兒童發展規律嗎?曾經有一個專家說這是反教育規律的,因為學生思考問題的時候,如果喝一點水,有助于思維的流通。可是專家走后,檢查標準仍是如此。

        分析這個案例可以得知:管理者制定這樣的規定是典型的“管而不理”,只想管住學生的行為(水杯不準進教室),而不想理會學生的學習規律和發展規律(喝水有助于思維的流通)。我們制定規定的出發點就是維持檢查者心目中的“整齊美觀”,而不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這樣的規定并沒有“重視兒童自己特有的性質”,這樣的規定根源在于“改造兒童”而不是為了“教育兒童”。

        皮亞杰還在上文中提到學生“窮年累月地浪費時間去應付考試”,皮亞杰的原意是講教學的問題,可是我們可以用同樣的視角來考察班級管理。很多學校所崇尚的量化管理、精細化管理、無縫管理等,對學生來說不就是“管理上的考試”?學生本來應該將目光放在“未來生涯的新觀念”,可是卻因為今天沒有排好隊,明天沒有穿學校規定顏色的校服被管理者較勁,學生不得不把很多的精力放在對付管理者的規章制度上,還有多少時間來考慮自己的成長?

        我們來看國家督學,北京十一學校李希貴校長的兩個管理案例:

        案例1:我做校長的時候,有一個時期,學生扔饅頭的現象特別多。德育處的老師建議對學生開展勤儉節約教育,開一個勤儉節約的動員大會,而且還要我做一個主題報告。我不同意開會,而是要他們調查一下這個問題背后有沒有別的問題。經過調查,德育處的老師還真的發現了背后的問題。什么問題呢?就是我們學校的食堂一直只做二兩一個的饅頭,有些飯量小的學生吃三兩,買一個吃不飽,買兩個必然剩一兩。食堂又不提供熱飯菜服務,學生一周才能回家一次,你不讓他扔掉,讓他放書桌里不也是壞掉嗎?

        于是,我們開始研究如何讓食堂的服務更加貼近學生的需求。之后,一兩一個的花卷、半兩一個的包子全部上了餐桌。然后可想而知,校園里再也看不到扔饅頭的現象了。

        案例2:新學期剛剛開學,下午第一節課,住校的學生遲到的多了起來。有人找到我,希望嚴肅校紀,懲治一下這股來勢有些強勁的違紀風,甚至懲治的方案也有了:什么一次批評,兩次通報,三次停課反省……我沒有表態,不是我特別高明,而是我不相信有這么多學生會突然冒出來與學校“作對”。我還是請大家查一查背后的問題。他們果然發現了一個問題:因為學校擴大規模,學生公寓每層樓的床位從144個增加到216個,而每層樓上的洗漱間不僅沒有增大,反而還有近20個壞掉的水龍頭沒有修好,午休起床后全部都要排隊洗漱,泡在最后的同學就難免遲到。于是,我們不僅馬上修好了壞掉的水龍頭,而且,還在洗漱間的空閑處新增加了一些水龍頭。這樣一來,懲治學生的規定并沒有出臺,但遲到的問題卻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學生第二》)

        我們看看上面兩個案例,德育處的老師面對問題,首先想到的是“改造”,不管是案例1中的“勤儉節約教育和動員大會”,還是案例2中的“一次批評,兩次通報,三次停課反省”,都是想要“管而不理”地“改造兒童”;而李希貴校長提出對問題背后的問題進行查找和處理,充分考慮到“兒童自己特有的性質”:就餐時學生一個饅頭吃不飽兩個饅頭吃不完,考勤問題上則首先考慮不可能突然冒出那么多學生和學校作對。既解決了問題,又沒有讓學生把精力浪費在應付學校規章制度中。兩種思路,個中境界,高下立分。多一些這樣的教育思路,才會出現皮亞杰所說的“新方法”。

        注重家校合作,科學家校溝通

        “關于中學生的定向,自然會出現教師或指導心理學家的建議與家長的愿望之間可能發生的沖突。這也完全不意味著,家長總是對定向分類的實驗者和能力診斷的專家幫助他們、給他們的孩子提供建議的努力無動于衷,但是仍然可能存在家長的愿望和學校或指導辦公室的建議之間的沖突,怎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

        “在這一方面,如果‘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家長自然也有這種權利,并且享有‘優先權’。他們有權,即使不是受教育,至少能夠被告知,甚至得到教導,指導他們的孩子應該受到什么較好的教育。”

        (《皮亞杰教育論著選》)

        皮亞杰上述的說法非常精彩,對目前一線班主任的家校溝通具有非常大的指導意義。我們很多老師抱怨家長不重視學生學習,不配合學校工作,卻沒有反過來想想是否全是家長的責任,和我們的指導思想和溝通方式有沒有關系。

        據我觀察,大部分老師請家長來辦公室基本都是不愉快的,家長被通知來學校,首先聽到的是自己小孩在學校的種種“劣跡”,然后再被告知家長應該負起哪些責任,應該如何管教自己的孩子。

        老師們對家長在家庭教育上的專業指導太少,家校之間談責任劃分太多,談專業技術太少,這是造成家校溝通不暢的一個重要原因。老師們沒有想到,家長“有權被告知甚至得到教導,指導他們的孩子應該受到什么較好的教育”。

        我們來看一個案例:

        我坐在辦公室,一個青年教師怒氣沖沖地進來說:“這個家長,約到學校來談簡直就是浪費時間。一直不承認自己教育有問題,老是說學校管理不好,老師沒有耐心。這個學生,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就是家長太縱容。周末想出去玩就出去玩,家長也管不了。這樣的家長,我沒有辦法和他繼續談下去了。”

        我們來分析一下:第一,家長來學校,是要來承認自己教育有問題的嗎?估計沒有幾個家長愿意承認,即使事實如此。第二,學生的所有問題,都是家長縱容的嗎?老師把責任撇得一干二凈,家長會樂意嗎?第三,家長如果真管不了,說明學生在家庭教育中處于失控狀態,老師一味譴責有助于問題的解決嗎?第四,即使這個老師講的句句屬實,這樣的思路能解決問題嗎?

        家長為什么不配合?因為家長來學校,感覺就是來受批評和承擔責任的。學生的問題,有家長的責任,但是當老師把責任推給家長的時候,家長一是出于面子問題,會本能地否認(即使他心里清楚),二是家長擔心承認己責之后,接下來學校把所有的善后工作都推給自己。所以,我們教育者要做的,不是界定責任,而是分析問題,探討處理問題的具體辦法。當家長來到學校,感覺有所收獲,他下次就會更配合老師。教師在家校溝通的時候,體現的是自己的專業能力,能夠指導非專業的家長理清問題,解決問題。這樣一來,雙方都把焦點放在解決問題上,家校溝通就沒有那么困難了。

        我就學生問題和家長溝通的時候,一般是按以下思路進行:

        1.詢問學生的成長史,了解家長的期望值。

        2.告知學生現在的問題以及具體行為體現,但是不界定責任。

        3.探討問題背后的可能原因,并通過交流與家長達成一致。

        4.探討學生問題如果不糾正,可能會對學生的成長產生哪些影響。

        5.說明學校教育已經就這個問題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將要做哪些工作。

        6.建議家庭教育應該怎么做:家長需要了解哪些理論,做出哪些改變。

        根據我的經驗,經過以上幾個步驟,家校溝通一般都是很順暢的。運用皮亞杰理論,幫助家長了解到自己的小孩“應該受到什么較好的教育”(這正是因材施教的思路),他自然會朝這個方向努力,他沒有受到譴責,沒有去承擔老師劃分給他的責任,聽到的是關于他小孩比較全面和客觀的分析,而且也得到了明確的方向指引和行為指導。如果老師足夠專業,分析得足夠有道理,能夠引起家長的共鳴,家長就不可能對老師的建議無動于衷。這樣一來,家長對學校老師越來越信任,家校溝通的渠道就越來越通暢了。

        “首先,人們已經創立了協會并組織家庭教育會議,其目的在于吸引家長注意家庭內部的教育問題(有意識的,無意識的感情沖突等等),同時也向家長介紹一般的教育和教學問題。在一些國家里,甚至發行了一些有關這類問題的心理學和教育學的刊物,指導著外行的人們。”

        (《皮亞杰教育論著選》)

        我們老師經常抱怨家長兩個人管不好一個小孩,還要求老師管好幾十個小孩,卻沒有想到另一個問題:家長是非教育專業人士。有教育專家在給班主任角色定位的時候,提出了6個角色,其中一個就是“家庭教育指導者”。然而有老師對這句話的理解卻有偏差,認為家庭教育指導者就是自己親力親為地指導家長應該如何做,卻沒有意識到指導分為“顯性”的和“隱性”的。上述內容為我們指導家庭教育,提出了兩種很好的“隱性”指導辦法:

        1.創立協會并組織家庭教育會議。這有點類似于我們已有的學校家長會或優秀家長經驗介紹。優秀學生的家長發言一般效果較好,比老師強行要求其他家長按自己的要求去做效果好。現在網絡發達,家長可借助論壇、QQ群等,隨時溝通交流。有時間可以參與發言,沒有時間可以等有空的時候查看聊天記錄。這樣的網上沙龍活動比老師一個個單獨指導效率要高很多。某一個家長的成功經驗可能會對其余家長有啟發,某一個家長自己的反思可能也會給其他家長以觸動。

        第4篇:兒童心理學教育案例范文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心理學是一門必修的課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在師范學校求學期間,就整整學習和鉆研了兩年的心理學。如今社會上的青年包括非師范類的大學生,要獲得教師資格證、報考教師,心理學是必考科目。作為一個教師,你的知識面是有限的,文科教師可能不通數理化,理科教師可能不懂詩詞歌賦,都無傷大雅。但不論是文科教師還是理科教師,如果不懂心理學,尤其是兒童心理學,你就不能算一個合格的教師。心理學是從事教育教學必備的知識和技能,掌握教育心理是教師應有的專業屬性。

        作為一名中小學生,我們現在不必系統地學習心理學,但我們必須懂得:健康的心理是我們今天校園求學、明日立足社會乃至終生幸福生活至關重要的基礎。社會上有的人雖然擁有財富、地位,可是并不幸福,就是因為缺乏健康的心理。生在福中不知福,自尋煩惱,陷入痛苦深淵不能自拔;甚至心理失衡,惡性膨脹,從賭博中尋求刺激,在吸毒中自我毀滅,釀成了悲劇。

        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始于年,是全縣最早大規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地區之一。實施七年來,已經引起省市縣教育主管部門、宣傳部門的高度重視,教育教學質量連續七年全縣領先,楊橋學子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楊橋心理健康教育獲得邵陽市首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創新案例、省第二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中國教育報、中國中學生報、科教新報刊登了楊橋心育的通訊,《教育》、今日邵東報、邵東電視臺均對楊橋心育做了專題報道,教育部和兄弟省市官方主流教育網站以及大中小學校園網站紛紛轉載我鎮心育經典案例和心育經驗作品。如今,楊橋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邵東縣一個德育品牌,以楊橋為中心的心育名師工作室是我縣首批六個名師工作室之一,也是全縣唯一一個落戶農村鄉鎮、跨學科、跨級段的名師工作室,正在向全縣輻射。

        今年以來,我鎮廣大教師特別是心育輔導教師,在心育園地辛勤耕耘,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涌現了大批樂于奉獻的優秀心育輔導教師、心育先進個人,涌現了大量不怕困難、健康向上的優秀學子,在座教師、學生就是這些先進人物的代表。此時此刻,我覺得我們的工作很有價值,非常值得。借此機會,我特別向大家宣布兩個好消息:一是以楊橋為實驗基地的心育原課題(年立項)在省教育學會獲得二等獎,二是邵東心育工作室的心育新課題在省教育科學規劃辦成功立項。好事成雙,這兩件大事都是今年上半年值得慶祝的喜事。

        下半年我個人將應北京心育專家之邀參與重要心理學著作的編寫,我們的心育工作室將開展一系列活動,融入全國心育大潮。心育路上我們任重道遠。為此我們要扎實做好下面幾項工作:

        一、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

        心理健康教育課主要以活動課為主,通過活動,寓教于樂,事半功倍。開展心育活動課比賽,把抽象的心育理念融化在活動中,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受到教育。

        二、完善心理輔導室的布置

        心理輔導室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陣地,不是可有可無的形式。心理輔導教師要善于搜集資料。心理輔導室的布置,既要符合中心學校的統一要求,又要體現本校的特色。

        三、做好心理咨詢記錄

        第5篇:兒童心理學教育案例范文

        資深心理治療師,北京服裝學院特聘教師。創辦兒童教育機構,致力于兒童心理學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在兒童心智測評、親子關系等方面有豐富經驗,長期舉辦各種形式的育兒沙龍、親子講座和夫妻共同成長工作坊。

        怎樣讓孩子明白“性”

        我是一個10歲男孩兒的媽媽,這些年一直受邀進行親子教育的咨詢和輔導,了解家長們的困惑和擔憂。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肯定有不會愛孩子的父母。如果我們的愛給予得妥帖一些,引導正確一些,孩子就能成長得更健康。

        最近常有兒童遭受害的案件發生,我接到的這方面咨詢電話也多起來。家長們很擔心,但又不知該如何跟孩子講清楚“性”這件事。讓孩子正確地了解性,是讓他們避免侵害、保護自己的前提。男孩兒和女孩兒的性教育是不同的,本期,我通過幾個真實案例,說說怎樣對女孩兒進行正確的性教育。

        【案例一】一位媽媽打來電話,說她兩歲多的女兒對成年男性特別有好感,家里來了男性客人,就湊到近前,甚至爬到人家身上不下來。這種情況越來越嚴重,這位媽媽開始覺得丟臉,后來發展到不敢讓男性客人來家里。

        我詳細了解情況后,發現這個家庭中,爸爸長駐海外,和女兒相處時間很少,這正是問題的根源。孩子認識異性都是從身邊最親近的人開始,如果爸爸允許女兒在自己身上探索一下,比如摸摸胡子、喉結等,讓女兒知道她是被爸爸接納的、喜歡的,建立穩定的安全感,孩子就不會在其他男性身上去尋找答案了。

        【家長可以這樣】

        1. 拋棄羞恥感。家長們需要明確一點,孩子對于性的好奇與需求,是出于本能的探索心理,不要覺得羞愧,更不應該認為這很“齷齪”。

        2. 讓女兒從爸爸身上得到充分的安全感、寵愛感。這種體驗對于3歲以內的女孩兒來說比金子都珍貴,這和她成年后的擇偶、育子息息相關。爸爸每天安排固定時間和女兒在一起,自然地做一些肢體接觸,比如做背背抱抱的游戲、舉高高等,讓女兒感受到自己被寵愛。

        【案例二】一位媽媽來訴苦,說她四五歲的女兒已經開始觀察男性和女性的差別。她問為什么爸爸和媽媽的身體不一樣,為什么幼兒園的男同學跟爸爸身體有不同的地方,為什么男同學要站著小便。這位媽媽聽了手足無措,不知如何回答。

        其實,這個女孩兒的觀察能力是很好的,這時的她已經從對自我的關注開始轉向外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對和自己不一樣的東西充滿好奇,這時,孩子的形象思維開始形成。

        【家長可以這樣】

        1. 在孩子提出和性相關的問題時,肯定和贊賞她。你可以說:“我真為你提出這個問題感到驕傲,你很聰明,已經開始發現你和別人的不同了。”

        2. 女孩兒成長到四五歲,爸爸就不能再給女兒洗澡或者看女兒洗澡了,爸爸洗澡和上廁所也要避開女兒,用溫和的語言和行為讓女兒明白“男女有別”,了解性別的界限。

        3. 當你在給女兒作詳細解答的時候,還要告訴她這件事的隱私性。例如:“明天去學校時,不要把咱們的談話內容告訴別人,這是咱們之間的秘密。”

        【案例三】一位媽媽說,她10歲的女兒已經來月經了,但不知道為什么,孩子喜歡穿緊身的褲子,還喜歡使勁提褲子。有一天,女兒對她說,有個同學趁她不注意時掀她裙子。

        這個時期的女孩兒,生理逐漸成熟,但心理還是少年。她們的身體有被觸碰的,這也是遭受的未成年女孩兒會對家長隱瞞很久的原因之一,她們有恐懼和困惑,難以啟齒。

        【家長可以這樣】

        1. 家長對這個年齡的女兒要給予更多理解和尊重,不能因緊身褲這種事訓斥她,如果讓她產生羞恥感,會對她的性觀念造成影響。可以給她寬松的褲子或裙子,減少緊身褲的刺激。

        2. 向女兒解釋月經這種生理現象。如將子宮比喻成房子,房子會練習為嬰兒制作一張“床”,每個月,當沒有孩子睡在里面,子宮就會換一張“床”,而舊的那張會脫落出來。它其實大部分是水,是干凈、健康的。

        3. 教女兒分清行為的界限,懂得自我保護。要告訴女兒別人對她做什么樣的行為是要堅決說“不”的,這些慢慢會內化到孩子心里,成為她自我保護的原則。

        第6篇:兒童心理學教育案例范文

        【關鍵詞】兒童心理;觀展者行為分析;大型綜合展覽展示館;展示策劃;陳列設計

        在我國,兒童教育正在步入一個比拼學業成績的怪圈。家長們過于關注各種培訓班、補習班,而冷落了科技館、博物館、自然館等兒童游樂學習的公共場所,其后果則是童真的扼殺和童年快樂的減少。相反在許多發達國家,社會和家長都充分認識到了對展覽、展示對兒童的教育重要性。從1899年世界上第一座兒童博物館――美國布魯克林兒童博物館的建立開始到現在,各國不斷涌現優秀的兒童教育的博物館、科技館、自然館等。美國擁有全球數量最多的博物館,僅兒童博物館就有幾百所,這些博物館幾乎都將兒童教育作為頭等大事來對待。

        就我國兒童教育的現狀而言,注重發展大型綜合展覽展示館中面向兒童教育的設計是十分欠缺的。大型綜合展覽展示館的設計主要包括博物館、科技館、自然館、藝術館的展示設計,此外還包括兒童展覽活動中心設計、展館中親子會展活動的策劃等等。大型綜合展覽展示館中的兒童教育不同于學校課堂知識輸入試的教育,更多的是開發兒童的自主研究學習的能力和創新意識。

        大型綜合展覽展示館中面向的兒童教育主要分為學前兒童(一般指0-6歲)和小學兒童(一般指6-12歲)兩個階段的兒童教育。一方面,大型綜合展覽展示館因其特殊的功能性和知識性,容易給于兒童新奇多彩充滿樂趣的學習拓展體驗。另一方面,大型綜合展覽展示館也是增進親子關系很好的場所。兒童在家長的陪伴下觀展或是一起參加會展活動都是增進家長與孩子感情有效的粘合劑。

        1.面向兒童教育的展示陳列特點

        1.1展示內容具有指導性和教育性

        面向兒童展示陳列的目的是要通過自然科學、歷史文化等的展出從而達到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目的。展示內容具有指導性和教育性是面向兒童教育展示內容的基本特點,展示從內容到方式各方面都應為實現兒童的全面發展而服務。

        1.2展陳方式具有互動性和開放性

        觀展者主體為兒童這決定了展陳方式需要足夠開放和提高互動性來引起兒童的興趣和共鳴。只有加強兒童的主觀參與性,通過一些互動場景建立提供拍照合影機會或組織互動游戲,利用兒童的好奇心,才能充分調動兒童觀展的積極性。

        1.3展陳空間的色彩具有豐富歡快且明亮的特點

        根據兒童的色彩心理角度出發,展陳空間的色彩需要給兒童帶來活潑、融洽、愉快的感受。兒童通常對色彩鮮艷、明度純度相對高的色彩有較深的印象和感觸,所以面向兒童的展陳空間通常都充滿積極陽光溫暖之感、具有色彩豐富且明亮的特點(如圖表1)。北京蒲蒲蘭繪本館就是通過用赤橙黃綠青藍紫七種色彩的絨毯依次平鋪,從而營造出一個充滿童趣的夢幻彩虹世界。

        1.4展示陳列符合情感體驗設計的要求

        情感體驗是人的一種存在狀態,體現出人本因素中。在展示陳列中情感體驗的建立,能夠激發兒童對新鮮事物求知探索欲望,提高兒童對該展示空間的參與熱情,是面向兒童教育的展陳設計的重要要求。在展示陳列中,隨著情感體驗在展陳設計中的融入,兒童容易被展覽內容所吸引,感受整個展陳空間,達到忘我的境界,從而主動積極的投入到求知學習探索的觀展活動中去。

        圖表1

        2.研究兒童心理及家長觀展行為促進大型綜合展覽展示館的人性化設計

        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問答法、訪談法等系統的調研研究,得出一系列有關兒童教育方面兒童心理以及家長行為的調研結論,從而可以有效的根據兒童心理需求及家長教育行為對展示陳列進行有效的人性化的設計。

        2.1在參觀展覽中兒童心理的調研分析

        在調研中發現兒童的注意穩定性較差,集中于某一件事情或活動上的時間較短。一般來說,7―10歲的兒童可持續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約20分鐘,10―12歲的兒童約25分鐘,12歲以上的約30分鐘。低年級的兒童在觀察時,往往只注意事物較突出的特征,如運動的,較大的,對比明顯的部分。對一些具體的,活動的事物以及操作性的工作,注意容易集中和穩定。對于一些抽象的,單調的,刻板的對象注意力就容易分散。兒童注意的穩定性與集中性,與其年齡、興趣、健康及情緒有關。根據調研結果得出,設計師可以適當在展會中活動上多設置一些充滿期待感,多變化性的,趣味性的互動娛樂環節,幫助開闊兒童的思維和其興趣。

        另一方面,調研發現卡通形象等一些虛擬元素是深得兒童喜愛的。在展示陳列中多建立一些虛擬場景或者卡通形象可以有效的提升整個展示空間的靈動性。每個卡通形象都具有其自身的價值與內涵,展示陳列中一些積極向上充滿寓意童話故事中的卡通形象的出現有助于激勵兒童正面樂觀的成長。例如日本漫畫家宮崎駿先生筆下的龍貓、善意友好充滿愛心,夢工廠出品的功夫熊貓、克服軟弱最終修煉成頂級戰士,等等。

        2.2在觀展中家長行為及期望的調研分析

        對于面向兒童的展覽活動中,通常是需要成年人陪同前往的,而這之中家長無疑占據了監護陪同人群的主要部分。由此家長的觀展期望及觀展行為也是展示陳列的人性化設計中值得深入研究的一個方面。

        在調研中發現,多數帶孩子觀展的家長對展覽活動所期望的、注重的還是活動或展覽的教育性,其次是娛樂性(如圖表2)。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面對年齡偏大兒童的觀展家庭,需要展覽具備的顯性教育功能大一些,而面對擁有較小年齡兒童的家庭則更多的是注重一種從寓教于樂,通過游戲來啟發孩子,拓展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從調研數據可以看出在展陳設計和策劃中同時注重娛樂性和親子性也是十分必要的。優秀的展覽活動應該是既受家長們的喜愛,又滿足孩子們愛玩的天性,通過促進親子之

        間的感情,加強父母與孩子的情感交流。

        圖表2

        3.面向兒童教育展示設計的具體研究

        3.1科技館、自然館、博物館、美術館中兒童教育展示空間的設計

        兒童時期的記憶是深刻的,又是最容易受啟迪的,博物館在陳列展示設計中更應注重引導孩子的興趣,滿足兒童的心理要求。具體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增強博物館展示空間面向兒童的人性化設計。

        (1)注重兒童友好型的空間設計

        從空間尺度來講,一方面,大體量的物品能夠刺激兒童的感官,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然科普類博物館的大型實物展品是吸引兒童的關鍵,柏林技術博物館和德意志博物館中的飛機、船只、列車都是最受兒童喜愛的展品。另一方面,小尺度的空間可以給兒童一種安全感和親切感。根據兒童領域相關理論:不同于成人的親昵尺度為3m,兒童的親昵尺度為1m;成人公共距離為3.75~8.00m,而兒童為1~3m。在空間營造上,高度為1m 左右的門洞可以為兒童提供親切感。如猶太人博物館為兒童專設的娛樂空間中,兒童入口的尺度基本上為成人入口尺度的一半。

        在空間色彩方面,有研究表明兒童對色彩的偏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表現出由暖色調向冷色調推移的傾向。學前兒童在博物館中需要感官刺激來激發他們對博物館的興趣,在注重兒童感性認知和主動參與的空間中,相關的色彩設計可多應用一些他們相對喜愛的紅色和黃色。而年齡稍大一些的兒童則需要在博物館參觀中學到知識,在注重兒童思考學習知識和需要專人指導的空間中,相應的在一些針對大孩子的講解展示空間中可多應用這個年齡段兒童偏愛的冷色調,如藍色和綠色。此外,在一個博物館內不同的展區使用不同的主題色彩也會豐富兒童的參觀感受。

        (2)注重豐富兒童的視聽體驗

        在多媒體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在展示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從而達到豐富的視聽體驗已是一種十分受人歡迎的展示方法。通過多媒體計算機視聽設備兒童可以方便利用這些設備查詢和了解博物館展品的更多內容。這樣的設備在可以較多的運用在自然科普類和專題歷史類博物館中。通過球形銀幕、環形銀幕、3D銀幕等放映一些科普短片也是一種深受兒童喜愛的展示手法。

        (3)“參與式”展示

        “參與式”展示為兒童提供模型制作空間、加強觸摸實踐體驗。“參與式”展示的出現,大幅改變了博物館與觀者的關系;傳統禁止觸摸、僅可觀看的博物館戒律被打破了,觀眾不僅可以自由自在的觸碰、操作展示品。參與式的展示對于兒童觀眾的博物館學習是具有正面影響和幫助的,透過展品在操做過程的趣味性及高參與性,能引發兒童學習的意愿與需求。博物館展覽中采用多種參與式展示形式,不僅可以達到良好的展示效果,更有易于讓孩子們沉浸于科學藝術氛圍中。參與式展示形式主要包括觀看式展示、傾聽式展示、聞嗅式展示、互動式展示、體驗式展示,使其參與度不斷提升。參與式展品有時是以激發兒童的知性經驗為主要目的,如:觀看各種錯視圖案,嘗試坐在不同材質的椅子上,觀察流體流動的軌跡等。此類展示往往可以得到孩子更用心的體驗和參與。在鄂爾多斯博物館的互動體驗區,兒童可以使用挖掘工具模擬考古,像考古學家一樣對文物碎片進行編號、拼接、修復、組裝;在陶藝區兒童可以親手制作陶塑,將陶泥變成一個個藝術品,從而了解瓷器的制作過程。

        3.2面向兒童的主題會展活動設計策劃

        除了博物館、專賣店,一些臨時的面向兒童的主題會展活動也是展示設計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這些會展活動通常具有一定的時間規定性和較強的活動性。例如動漫節、樂高積木展、幾米漫畫展、立體書展、Kitty貓紀念展等等。這些展覽活動往往是家長與孩子周末的好去處,不但娛樂性強而且為家長與孩子提供了良好的親子活動的機會,有助于增進孩子與父母的感情。

        (1)空間布景

        這些會展活動的臨時性決定了它們通常是舉辦在一些已有建筑環境內,例如大型購物中心、圖書館、社區中心等。所有這些空間都是可以進行內部裝飾、改造從而使其更個性化、更活潑、更容易得到兒童的喜愛。例如上海浦東嘉里中心的圣誕活動布景,為孩子們搭建出一個精美奇妙的精靈王國場景,孩子們可以穿梭在其中,鉆進城堡里合影拍照。

        (2)讓兒童邊學邊玩的游戲活動

        在面對兒童的會展活動中想要高度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講故事和做游戲是最好的方法。講故事可以讓孩子和家長對展示主題更加熟悉。然后由故事轉變為游戲,創造一個環境或任務增強孩子與家長的參與感和責任感。游戲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育形式,也是一種非常有吸引力的親子關系的“推動者”。游戲不但能鼓勵孩子的創造力也能加強他們的溝通能力,使他們具有團隊合作精神。

        4 總結

        城市公共空間中大型綜合展覽展示館是兒童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場所。在參觀博物館、科技館的過程中,兒童會用所有的感官來體驗、認識和思考周圍世界,另一方面兒童在參加會展游戲活動中也能使自己的肢體協調和運動能力得到鍛煉。因此,城市公共空間中面向兒童的展示陳列設計,應該以滿足兒童的需求為設計的出發點。只有以兒童的角度來規劃空間、設計陳列道具,才能創造出有利于兒童身心發展的展示展覽空間。

        面向兒童教育的大型綜合展覽展示館設計研究是一個比較新的話題,相關的理論研究比較少。因此,本文在運用兒童心理學、人體工程學、環境心理學、親子教育學等相關理論,結合國內外具有代表性案例的基礎上,對面向兒童教育的展示陳列空間的設計做了初步的理論總結。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教育的重視,家長、兒童和社會對展示陳列空間的需求也會不斷變化,存在的問題也會有所不同,設計方法和設計策略也要不斷的改善。因此,面向兒童教育的大型綜合展覽展示館設計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根據兒童的需求不斷改進和創新的。

        參考文獻:

        [1][加]安妮?薩瑟蘭著 兒童經濟[M]王樹勇譯 中信出版社2003.3.1

        [2][西]西蒙?托倫茨?費爾南德斯.徐侃.古穎著 會展活動的創意與設計[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3.10

        [3]高維甄.親子生活空間設計100[M]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0.3

        第7篇:兒童心理學教育案例范文

        關鍵詞:學前教育心理學;課堂;實效性

        一、引言

        教學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學生心理因素的運用,要教好學生就要了解學生,從學生實際出發,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當下學前教育心理學越來越走向正軌,成為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一門專業理論課,不少大學也開設了學前教育專業。由于學生大都停留在書本上學習,對幼兒的了解是少之又少,因此要激發學生學習《學前教育心理學》的興趣。本文從因材施教,個性化教學創設教學等活動,以此改革課堂教學,來提高《學前教育心理學》課堂的實效性。

        二、因材施教,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

        由于每個人的接受能力不一樣,有些學生可能會受到情感狀態的影響,并沒有靜下心來,往往達不到有效率地聽講,那么此刻就不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好時機。總而言之,教師若每天重復一樣的方式進行教學,沒有根據學生的狀況而進行教學,那么學生學習的效率往往很低,這就要求教師要進行智慧教學,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并運用一定的策略,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比如,對于講解《教師在幼兒園教育活動情境中的作用》這堂課時,如果教師完全生搬硬套對著書本上的知識點講解,并通過做題,復習和鞏固知識點,由于《學前教育心理學》內容、概念比較難以理解,若單方面地要求學生機械性記憶,往往達不到教育的效果。只有當學生理解了,并有一定的情感體驗,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才能在他日工作后,很好地教授幼兒、影響幼兒。除此以外,作為一名教師,最重要的是要有親和力,讓學生敢于親近,一名教師教學是否成功,從學生的課上和課下表現便可以看出。教師一定要想方設法調動課堂氛圍,可以舉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讓學生明白學前教育的重要性。為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比如在講解幼兒品德心理這節知識點時,首先可以讓學生課前查閱幼兒道德品質發展特點,并做成手抄報。如果說直接告訴學生,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表示,幼兒的道德認識是具象的,對“好”與“壞”的概念,主要是模仿老師和家長的態度,家長認為好的,幼兒就會認為對的,反之則會認為是錯的。

        三、設置活動情景模式,激發學生興趣

        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之間雙向互動的過程,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提問,從而教師做出指導,這種高度互動模式,一改以往教師站在講臺上講課的傳統教學方式,只有當學生主動學習,才是學生獲取知識最好時機。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充分挖掘《學前教學心理學》內容,設置符合學生的活動情景模式,激發學生興趣。還可以將一些學前教育心理學案例,讓幾位學生在講臺上用故事的形式講出來,再由幾位同學進行點評,充分調動課堂學習氛圍,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總結歸納能力。其中有一次進行這樣的活動時,有位學生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位學生特別善于總結,思維特別的發散,從多個角度對其他同學講的心理學案例中,進行總結歸納,并且歸納得有理有據,通過對他優點進行及時的鼓勵和肯定。這位學生學習的興趣穩步提高,畢業后跟蹤調查發現,該同學在一所知名幼兒園當校長。因此,設置活動情景,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學前教育心理學》這門學科的趣味性和實用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四、教育關注提問和傾聽,并做出及時的反饋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有疑問應該視為一件好事,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要關注學生的提問。每個學生由于心理認知、思維方式不同,對事物的看法也就不一樣。由于知識面狹窄,自然而然會產生各種困惑,或者是有自己的想法,這時教師便是一個很好的指路人,對待學生的疑問,要學會傾聽、耐心傾聽,從學生講述的內容中迅速明白學生所表達的意圖,從而做出針對性的回應。對有偏激想法的學生要給予糾正,避免讓學生走彎路,做好引領學生、啟發學生的工作。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因此教師要善于傾聽并及時做出回答,有利于學生走出心理困惑區,并拓寬學生的視野,有利于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形成一個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喜歡老師、尊重老師的心理下,喜歡這門學科,從而增強學生學習動力,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學前教育心理學》課堂的實效性。同時,教師可通過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從而更好地改善教學方法。

        五、開展形式多樣的知識競賽活動,增強學生學習動力

        每位學生都有成就感心理,因此舉辦豐富多彩的知識競賽就可以起到滿足學生成就感心理的作用,這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通過競賽,提升學生專業技能。由于學生在競賽過程中,學生大腦處于高度集中狀態,對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點,經過在競賽中運用和實踐,可以加深學生對《學前教育心理學》的理解,避免了該學科的枯燥乏味帶來的不利影響。這樣的競賽活動也是鍛煉才能的過程。比如通過開展故事王大賽、舞臺劇大賽、教案設計大賽、幼兒歌曲彈唱大賽等競賽活動。充分展示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過硬的專業技能,從而提高學生樹立自信心。

        六、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人們對幼教的高度重視,對幼兒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想提高幼兒教師的綜合素質,就必須采取一系列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啟迪學生,做學生的領路人。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讓學生掌握書本內容和提高專業技能,還要讓學生更加充滿智慧、博學、有能力,以此培養優秀人才,成為學生人生中的貴人。

        參考文獻:

        [1]于林.調動中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J].幼兒教育心理學,2016,(3):12.

        [2]宋雅玲.淺析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幼兒教育心理學,2014,(2):11.

        第8篇:兒童心理學教育案例范文

        關鍵詞:兒童心理;活動場所;景觀設計

        1問題的提出

        兒童是一個很特殊的群體,目前我國專類的兒童的活動場所十分豐富。但是,這些場所大多數以盈利為主,且多為公共場所,人員較為復雜。居住區作為非盈利的場所,重點考慮兒童活動場地設計的案例是少之又少。筆者在對廣州南昌兩地實地調研的基礎上認為現有空間存在以下些問題:①兒童活動場所和設施基本都配備,但在一些人口密度比較大的社會,社區內空地或較少,或被用于停放汽車,兒童戶外活動設施不足,場所的創意和景觀性不足,對兒童的社會素質培養不利。在對問卷的調查中,也發現兒童對其居住場地的活動場所設計的滿意程度較低,家長對場所的重要性也存在認識不足等問題,如表1、2所示;②空間內一般都是數套組合的兒童設施,較多采用通用化設計,活動特色單一,活動內容基本被規定,如圖1所示;③在設計的行業里面,大部分也是以男性設計師為主,他們在做設計時,考慮兒童的因素少一些。有些居住區甚至考慮到商業化運作,安全系數低。

        2兒童活動場所景觀設計研究

        2.1兒童活動場所設計的重要性

        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群體正以巨大的熱情參與到城市發展中,我們有義務和責任提供給他們更美好的環境。城市的發展越來越快帶來的是高樓、擁擠的人群、車流等,現在帶小孩子玩,公園、科技館、兒童館門類很多。但仔細觀察,在我們身邊,這種公益性的場所卻很缺失,回到家,卻沒了可以玩的地方。研究發現:兒童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兒童獲取知識的過程是主體作用于客體的過程。戶外活動對兒童智能、體能及心理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自然世界中的色彩、材質機理、形態等可影響著兒童的成長。兒童與居住區的聯系十分密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各種信息的刺激,因此對于兒童活動場所的設計十分必要。

        2.2兒童活動的行為特征分析

        幼教學家Montessori在大力提倡新的兒童觀的同時,又把它應用于教育實踐,推動了西方現代兒童觀的發展[1]。兒童活動得行為特性劃分尤很多種,文章根據艾里康寧和達維多夫的觀點以活動特點為劃分標準,操弄實物活動(1-3周歲);游戲活動(3-7周歲);基本的學習活動(7-11周歲)[2]。(1)1-3周歲嬰兒(嬰兒期)。體力特征:8-10個月開始爬行,1歲時會站立,并有可能行走。2歲嬰兒行走技巧,喜歡到處走動。2-3歲逐漸學會跳、跑、跨除小障礙等動作。心理特征:各種心理活動帶有明顯的自覺性。行為特征:6-10月嬰兒開始喜歡看、聽、觸摸各種物體,對色彩及聲音尤為敏感。開始初級活動,容易被具象物體或玩具吸引。(2)3-7周歲的兒童(幼兒期)。體力特征:3歲幼兒的體力大大增強,能夠直立行走,操作物體,有能力進行一些十分初步的游戲活動。心理特征:對周圍世界充滿濃厚的興趣,對新鮮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行為特征:喜歡問問題、動手活動的意愿等。(3)7-12周歲兒童(童年期)。體力特征:已能和大人一樣進行體力活動,肢體平衡能力和協調能力增強。心理特征:無意性和重視具形形象性仍占主要地位,智力進一步發展,能掌握一些基本知識技能,抽象邏輯思維形成,社會道德現象的影響較大,形成一定的行為習慣。行為特征:對知識渴望較大,投入大量時間學習,活動以集體為單位進行,競爭意識增強,對智力活動興趣更大[3]。

        2.3兒童活動場所景觀設計規劃

        文章對兒童活動場所在景觀設計角度的規劃做了如下分析。(1)景觀環境形象。從人類視覺形象感受要求出發,根據美學規律,利用空間虛實景物,研究如何創造賞心悅目的環境形象[4]。生態綠化的設計為兒童的活動提供了舒適和優美的環境。極大利用陽光、氣候、動植物、土壤、水體等自然元素,創造垂直綠化景觀模式,布置遮蔭區,景觀小品、游樂設施均可與這些自然元素相結合;在墻體、山體立面種植綠植,可其一可弱化建筑線條,其二可以增加游戲區的安全系數,避免菱角的出現;利用植物分隔空間等。(2)大眾行為心理。根據各年齡段兒童在環境中的行為心理,設計不同兒童年齡階段兒童使用的活動場所,創造宜人的環境。①嬰兒期:可在父母的陪同下進行最初的游戲活動。應盡量避免種植有毒植物;②幼兒期:幼兒期的兒童接受外界事物的能力增強。可設置一些簡單器械,并設計一些團體性的游戲設施,讓這個階段的兒童學習如何與人交流,鍛煉兒童團體協作能力。在該區域中,還應注意配備休息廊架或休息坐椅,為家長提供休息空間;③童年期:童年期的兒童體力活動強度加大,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開始有意識地參加集體活動和體育運動。因而,可布置一些冒險型的活動項目或建筑,不但可以增強孩子的上進心,還能鍛煉孩子的自主獨立性。

        2.4兒童活動場所的設計原則

        (1)安全性。兒童游戲活動場所的安全無疑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活動場地及周圍環境的安全性無疑是最重要,場地位置選擇一般不宜在道路交叉口的回車道或無阻礙設施的水邊。但山坡地則可以利用分層設置不同內容與形式的兒童設施;其次場內的游戲設施及建筑應依據不同年齡層的兒童設計,有危險性的活動應提醒大人陪同和保護,尤其是節日期間應有監護員管理,設施位置要與相鄰設施保持適當距離,一般至少在5cm以上;游戲設施及建筑的安全性是大人考慮最多的,又與兒童游玩的心情有莫大的關聯。如鋪地、水體、山石小品及植物等布置應該是合理,地面要根據不同游樂設施鋪設軟質的橡皮,塑膠地面,堆沙坑當以細沙鋪地。載地面鋪裝上,除一定構思圖案外,不宜太花哨,避免與游樂器具的色彩造成的視覺混亂。植物的選擇要適宜,不能選擇有刺、有毒、有刺激性的。(2)趣味性。兒童好奇,好探險,趣味性的設計能極大的吸引兒童。場地地形利用高差設計變化。和設計僵化的、由一塊塊塑膠地面拼成的場地相比,兒童更喜歡相對自由和自然的場地,包括:丘陵、土坡或斜坡,溝渠、小溪或小水塘,隱蔽處——為捉迷藏而設計的樹籬,矮墻等,沙坑,洞穴——僅能使一個孩子爬行通過的空間,泥土地面或未加修飾的荒地,草地——供孩子踢球、嬉鬧跑動的場所。這些自然化的場地設計遠遠強于毫無變化的場地。單個游戲器械會使兒童感到厭倦,將單一游戲器械設計做成循環路徑,兒童對于這個場地的好奇心會大大加強。(3)教育性。知識、眼界、觀念都是從小積累的。項目設計中應融參與性,多樣性,知識性,賦予一定的文化內涵,使我們的設計項目具有“寓教與樂”的作用。對當今游戲場地設計中,對感官產生強烈刺激的設計元素被運用的越來越多。兒童在參與項目中學習到對各種事物的反應。(4)生態美觀性。西蒙茲(Si—monds)指出:“西方現代規劃設計的顯著特點,不是建筑尺度,不是發展范疇,而是公眾對自然的斷然蔑視,以及對地形、覆土、氣流水流、樹林與綠野的輕侮。而現在,我們必須知道大自然的力量,尊重它,回應它,并把它用到適于它自身的目的上。我們必須重新發現自然”[5]。充分地利用自然元素,盡可能做到自然柔和的空間環境,對孩子的心理成長是有利的。因此在設計時,注重生態性,因地制宜,避免大規模的改造工程,破壞生態平衡。生態美學的環境,不僅能培養孩子的美的認識,對孩子的身心健康也起到很大的幫助。(5)人性化。兒童心理生長階段,心靈即脆弱又變化豐富;陌生,缺乏生氣抑或過于刺激的空間和設施對心理成長很不利,因此在設計的時候應該考慮到空間的保護性,并且不宜過多的束縛,給與他們足夠的空間和形式,滿足其游戲的精神和發泄的心理需求。讓兒童感受到關愛,做到“以人為本”,注重細節化得設計,以兒童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為成長為目的。

        3結束語

        事實上戶外活動場所的主要體使用者是兒童,而設計師的責任是關懷社會,從使用者的立場出發進行長遠考慮,讓兒童在通過游戲得到充分的成長。

        參考文獻:

        [1]單中惠.西方現代兒童觀發展初探[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3,24(4).

        [2]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劉贇.居住區兒童活動場所景觀設計[J].森林工程,2009,25(4).

        [4]劉濱誼.景觀規劃設計三元論——尋求中國景觀規劃設計發展創新的基點:專業學科與教育[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12.

        第9篇:兒童心理學教育案例范文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對象包括寧波市幼兒園園長、 幼兒家長和幼兒園英語教師。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三種研究工具,即問卷調查、采訪調查和現場觀察。

        1. 問卷調查。 本研究采用的問卷調查表包括《幼兒園英語教育現狀調查表》 園長卷和家長卷、《幼兒園英語教師素質和培訓需求調查表》。 《幼兒園英語教育現狀調查表》 園長卷由 20 個題目組成,其中 12 題答案可以多選,主要包括幼兒園英語教育活動的基本情況(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教材及師資來源等)、園長對幼兒園開展英語教育活動的態度及園長對幼兒英語教育師資的需求等。 家長卷共 10 個題目,主要包括家庭及幼兒基本情況、 家長對幼兒園開展英語教育活動的態度、家長對幼兒園英語活動內容、目標、師資需求等。 《幼兒園英語教師素質和培訓需求調查表》由 20 個題目組成,主要包括:(1)教師基本情況,即教齡、專業、學歷。 (2)專業素質情況,包括專業態度、教育理念、專業知識、專業能力。 (3)教師對培訓的需求,包括培訓方式、培訓內容、培訓時間。

        2. 采訪調查。 從開展英語教育活動和未開展英語教育活動的幼兒園中分別選擇 2 位園長,2 位家長,2 位教師進行采訪。

        3. 現場觀察。 選擇了市區兩所以英語教育為特色的幼兒園,對英語課堂教學活動、課外英語活動以及幼兒園環境的創設等進行了觀察。

        二、數據的收集

        利用本校幼兒園園長培訓的機會發放 《幼兒園英語教育及師資現狀調查表》共 100 份,回收 96份。 利用作為實習帶隊教師去幼兒園的機會,在實習生的幫助下, 向家長和幼兒園英語教師發放問卷各 60 份,其中回收家長卷 58 份,回收教師卷 60份。 另外,筆者對采訪調查和現場觀察作了詳細記錄,并收集了視頻材料。

        三、結果分析及討論

        (一)當前寧波市幼兒園英語教師素質現狀及培訓需求

        表 1 中的園長和家長都來自開設英語教育活動的幼兒園,其中園長 28 人,分布于寧波各縣市區,家長 26 人,分布于寧波城區。 表中數據顯示,在開展幼兒英語教育活動的幼兒園里, 家長和園長對本園英語教育活動的滿意度很高。 園長滿意的理由主要是“教師的師資水平(75%)”和“教學方法(71.4%)”。 家長選擇這兩項的比例更高,分別為88.5%和 80.8%。值得注意的是,認為“非常滿意”的家長占 61.5%, 認為 “非常滿意” 的園長只占32.1%,結合采訪調查,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方面 ,由于幼兒年齡小, 家長對幼兒英語學習的要求相對較低, 只要幼兒有興趣說幾個單詞、 背幾首兒歌、學會幾句日常用語就滿意了,而園長對本園英語教育的質量要求比較高, 他們希望本園的英語教育在與其他幼兒園的比較中, 具有更強的競爭力和更高的社會評價。 另一方面是園長和家長對英語教育的觀念不同,對質量的評價標準不統一,對本園英語教師的專業水平、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的了解程度也不一樣。寧波市幼兒園英語教育的主要師資是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的教師,占 75.0%,英語教師的學歷以大專為主,占 88.3%。英語等級以三級或 B 級為主,占 58.3%,“無級別”的比例也不低,占 30.0%。 大部分幼兒英語教師認為幼兒英語教育理論“一般”或“不夠用”,比例分別占 37.7%和 45.0%。 他們中認為自己語音語調“標準”的只占 18.3%,認為語音語調“一般”的占 70.0%,還有 11.7%的英語教師認為自己的語音語調“不標準”。 在培訓需求上,他們認為自己在語言能力、 英語教育技能和多媒體制作上都有困難,其中選擇“英語教育技能”為最大困難的比例最高,占 86.7%。 他們最需要提高的素質是語言素質、教學技能和科研能力,選擇這三項的人數比例分別為 76.7%、85.0%和 71.7%。 他們需要的培訓方式依次為同行交流、 觀摩考察和案例/微格教學。 從這些數據可以分析,幼兒英語教師的主要來源是學前教育畢業的教師, 他們雖然懂得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學, 能夠采用適合幼兒年齡特征的教學活動,但是,他們的英語專業級別不高,語音語調標準的人數比例相對較低, 認為自己掌握的幼兒英語教育理論夠用的人數比例也比較低,因此他們的培訓愿望較迫切。 這樣的結論與表 1得出的 “幼兒園園長和家長對幼兒英語教育滿意度高的理由是師資專業水平、教學方法”的結論不一致。 原因可以解釋為: 幼兒園英語教師意識到自己肩負著對幼兒進行英語啟蒙教育的責任,對自己的專業化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時,園長和家長可能為了維護幼兒園的聲譽, 拔高了幼兒園的英語教學質量。

        (二)今后幼兒園英語教育發展前景的預測

        從表 2 可以看出, 盡管家長和園長對以上三個問題的回答并不完全相一致, 但他們至少達成以下兩個共識: 一是絕大部分家長和園長贊成幼兒園開展英語教育活動, 選擇 “贊成” 的家長占82.8%,園長占 67.7%。他們選擇“贊成”的最主要的理由是“幼兒具有學習語言的優勢”,選擇該理由的園長和家長的比例分別達到 87.5%和 84.5%。 二是家長和園長對幼兒園開展英語教育活動選擇“難說”或“不贊成”的主要原因是 “缺乏合格的師資”。 比例分別達到了 80.0%和 83.9%。 可見,家長和園長普遍認為, 幼兒學習英語不僅不會增加幼兒負擔、干擾漢語學習,相反幼兒具有學習英語的優勢。 他們贊成幼兒學習英語,是建立在科學判斷和理性分析基礎上的。 幼兒園并非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家長也不是為了跟風。表 3 顯示, 園長和家長選擇 “英語專業的教師” 擔任幼兒英語教學的比例都比較低, 分別只占 6.2%和 20.7%,理由可能是,英語專業的教師雖然專業素質高,但由于缺乏專業的兒童心理學、兒童教育學、學前英語教育等相關知識,所以會出現教學目標設置不合理,教學方法成人化,教學評價不科學等問題。 在選擇“外籍教師”擔任幼兒英語教育教師的人數比例上, 園長和家長存在較大分歧,選擇“外籍教師”擔任幼兒英語教師的家長占了 51.7%,而選擇的園長只占 11.5%。 理由可以解釋為:外籍教師的語音語調標準,而且動作表情夸張,有幽默感,孩子覺得有趣,而且家長希望孩子盡早接觸多元文化。 園長則比較理性分析利弊,他們除了考慮到外籍教師不一定懂得兒童心理、溝通上存在障礙外,還要考慮成本問題。 園長和家長選擇“學前教育專業又有英語特長的教師”擔任幼兒英語教師的比例很高,分別占 95.8%和 87.9%。

        四、對策

        (一 )政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 ,規范幼兒園的英語教育活動

        長期以來, 人們對幼兒園開展英語教育活動的必要性和利弊爭論不休,至今沒有定論。 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對幼兒園英語教育活動采取不聞不問、順其自然的態度。 這樣做的危害是:由于缺乏科學教育觀念的引導, 各地各園在教育目標的制定、教育內容的選擇、教育的組織、實施和評價等方面沒有統一的標準,隨意性大,直接影響幼兒園雙語教育的效果。[1]部分不具備條件的幼兒園為了吸引生源,盲目開展幼兒英語教育活動,存在教師語音語調不準、教學內容枯燥、教學形式單一等問題,這不僅影響幼兒今后的英語學習,而且會增加幼兒負擔、傷害幼兒身心發展。 這樣的幼兒英語教育活動有百害而無一利, 這是反對者最主要的理由。 從本研究可以看出,絕大多數的園長和家長贊成幼兒園開展英語教育活動, 對于已經開設英語活動的幼兒園,家長和園長的滿意度都比較高。 這就說明, 幼兒園開設英語教育活動是順應時展的需要。 政府部門應該充分發揮引導、監管和服務的功能, 規定幼兒園開展英語教育活動的必備條件,如師資要求、硬件設備、環境創設等。 同時實行幼兒英語教師準入制, 提高幼兒英語教師的門檻。 教育行政部門要組織力量對幼兒英語教育活動的情況開展深入的調查和研究, 根據幼兒園開展英語教育活動的必備條件,發揮監管功能,對不具備條件的幼兒園英語教育活動采取堅決禁止;對條件具備的幼兒園, 教育部門應該發揮其服務功能,組織開展教研活動,為廣大幼兒英語教師的交流提供平臺;對條件不夠成熟的幼兒園,則要發揮引導和指導的功能,為幼兒英語教師提供培訓。

        (二 )高職設立幼兒英語教育方向 ,培養合格的幼兒英語教育師資

        通過調查發現: 目前我國學前英語教師的英語專業水平較低, 既具有良好的英語專業水平又懂得幼兒教育的師資匱乏。[2]本研究表明,當前幼兒英語教育師資的主要來源是 “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的教師”,園長和家長最希望“學前教育專業畢業而又具有英語特長的教師” 擔任幼兒英語教育工作。 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經過系統的學前心理學、學前教育學等專業課程的學習,又具備跳、唱、畫等多種技能, 如果英語能夠達到三級或四級水平,語音語調標準,又具備基本的幼兒英語教學法知識,基本能勝任幼兒英語教育工作。 因此,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是學前雙語教育的后備力量,在培養合格幼兒教師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英語專業水平和增強雙語教育能力, 是培養幼兒園雙語師資的主要途徑。 由于我校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生源既有來自普高, 也有來自職高。 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普高的學生在唱、跳、畫等技能方面相對薄弱,但他們的英語基礎相對較好,學校可以根據學生英語聽說讀寫成績以及本人意愿, 分出學前教育專業雙語教育方向。 學校根據幼兒英語教師任職資格,制定培養目標,設置課程內容。 根據本研究, 當前幼兒英語教師急需提高的素質是英語教學技能和英語語言能力。 另外,姚丹、李章華的調查顯示,55.6%的用人單位要求加強英語口語課,88.9%的用人單位要求加強學前兒童英語教學法,94.4%的用人單位要求雙語教師要善于運用英語故事、游戲和歌曲豐富課堂。[3]因此,高職學前教育 (幼兒雙語教育方向) 的課程需要加強語音語調、幼兒園日常用語以及幼兒英語教學法的學習。

        (三 )幼教培訓機構培訓在職英語教師 ,提高現有幼兒英語教育師資的水平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一级a毛一级a做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国产动漫综合 | 亚洲色中文字幕先锋 | 日韩精品色婷婷免费视频 | 日本美女高潮视频免费 | 在线观看午夜福利院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