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閱讀教學案例分析范文

        閱讀教學案例分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閱讀教學案例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閱讀教學案例分析

        第1篇:閱讀教學案例分析范文

        關鍵詞 案例分析法 人力資源管理課程 應用

        傳統教育模式中最為明顯的弊端,就是學生理論知識豐富,但是實踐能力卻較差,其原因在于教學方法過于死板,老師沒有充分利用好教學資源指導學生靈學活用。[1]在人力資源管理這一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必須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講解具體理論在實際案例中的應用,才能體現這一門課程的實際教學價值。而案例分析法是實現這一教學任務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是人力資源管理教學中的常用教學方式。

        一、案例分析法概述

        案例教學法,是指以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典型事件為基礎,依據教學任務改造成教學案例,在課堂上通過情景模擬、角色扮演、分組討論等方式呈現出來,具有營造良好課堂氛圍、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被廣泛應用在一些應用性較強的科目中的教學方法。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需要老師根據策劃好的案例設置情景,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應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因此也是一種模擬實踐教學法。這種教學方法能夠促進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有效提高學生理論知識應用能力,使學生在實踐中增強求知欲,提升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人力資源管理教學中,主要使用的案例教學方式有情景模擬法、角色扮演法、討論法和分組活動法。在實際應用時,老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案例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二、案例分析法在人力資源管理課程中的應用

        (一)確定教學主題,設計教學案例

        教學案例法的應用雖然能夠有效提升人力資源管理教學質量,但是在設計案例時必須遵循“合適”二字方針,同一個教學案例,從不同的方向思考、設置不同問題,就會涉及不同層次的理論知識,其思維模式也不同。因此,在教學案例策劃過程中,首先需要確定教學宗旨,然后選擇合適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件為基礎,簡化為案例,同時選擇合適的案例教學模式。比如是角色扮演,還是情景模擬?其次,案例中的文字應簡潔明了,條理清晰,讓學生能夠清晰地抓住問題解決的思路,培養出簡單高效且能夠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

        (二)閱讀教學案例,確定分析思路

        在課堂上應用教學案例,首先就是讓學生閱讀案例,明確案例表達的思想,明確問題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明晰解決問題的思路。比如在學習績效考核這一部分內容時,老師以某電子產品生產企業為例,要求學生制定合理的績效考核制度。在這個公司中,總共有150名員工,有多個不同崗位。整個案例的描述比較長,涉及該企業的生產情況及人力資源管理狀況,學生要想制定出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制度,就必須抓住案例中的關鍵字句,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綜合考量。

        (三)分組討論,提出解決對策

        分組討論是案例教學法中常用的一種方式,畢竟學生尚處于理論知識的學習階段,思想較為局限,唯有集眾人之長,才能提高學生問題解決策略的質量,同時還能讓學生互相學習,提升學習動力。在人力資源管理中,其實很多時候也會出現一些爭議性較大的案例,這時可以讓學生各抒己見,以小組為單位,對同一個案件從不同角度進行解析,形成統一的答案,派出代表提出自己的見解。比如企業勞動關系糾紛案例,這種案例是人力資源管理中經常出現的,問題較為復雜,在學習勞動關系這一內容時可以提出具體案例讓同學們分組討論,不必局限于對錯,應嘗試從不同角度解析案件。

        (四)案例教學的歸納總結

        在案例教學法的應用中,老師充當的是引導者和點撥者的角色。在案例分析結束后,對于獨特或邏輯性較強的觀點提出表揚,而對于一些有失偏頗的觀點進行指正,讓學生養成合理、縝密的思維習慣,遇事多考慮,站在人性化與合法化的角度思考并解決問題。在案例閱讀之前,老師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案例,抓住事件的重點,捋清問題的思路,在點評學生案例分析結論時指出其優點與缺點,讓學生明白自己在理論學習中的短板,化壓力為動力,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論知識應用能力。

        三、結語

        紙上談兵是人力資源管理學習中的大忌,因為這一門課程應用性較強,對于學生日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2]在教學過程中應用案例分析法,能夠豐富教學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在學習理論知識后應用這些知識去解決以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養成活躍而縝密的思維方式,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人力資源管理素質。這對于進一步提高學校的人力資源管理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x。

        (作者單位為遼寧電力中心醫院)

        參考文獻

        [1] 蘭琦,張先明.淺析案例分析法在物流管理類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技術與市場,2013(09):208-209.

        第2篇:閱讀教學案例分析范文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教學策略

        閱讀教學是小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閱讀的過程比閱讀的結果更重要。閱讀課的最終目的是通過閱讀課文,培養學生獲取文字信息的能力和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只靠教師的講授,只靠教師的講授,學生是無法真正體會到閱讀技巧的。再加上,閱讀題材廣泛、信息量大,傳統的授課模式往往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單調,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對英語閱讀教學課的探索顯得越來越重要。合作學習主張通過學生對學習過程的主動參與,培養其自主意識,自主能力和自主習慣,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和主動探究。在英語閱讀課中嘗試應用合作學習,使教育生動化,讓學生在合作討論中,領悟閱讀的過程,掌握閱讀的技巧。在實踐過程中筆者認為合作學習在英語教學中有以下幾個有效策略:

        一 、科學分組,創設合作學習氛圍

        實踐證明,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進行分組,有利于合作學習的開展。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組合也就是學習小組是有性別、學習成績、學習能力、個性等各不相同的同學組成,人數一般不超過6人,以4人為宜,全班若干個學習小組之間要有可比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組合的合作學習不同于傳統教學中的小組討論和分組討論。一般情況下,教學中的小組學習是隨機的,松散的,而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合作學習式課堂教學則采用班級授課與小組活動相結合的教學組織形式,是共同學習目標下進行的有一定聚合力的學習活動。通過教師把一個班級劃分為若干小組,每個小組由若干名學生組成,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種互動活動來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為了成功、有效的進行合作學習,在課前或課上,教師應根據學習內容,綜合學生的學習基礎、能力、特長、性別等因素,按照“互補互助、協調發展、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靈活地進行分組。常用的分組形式有:

        (1) 同桌合作式――用語對話操練,互相檢查練習。

        教學案例1:

        Book3 Unit2 My School bag (Let’s chant )

        S1: How many English books do you have ?

        S2: Thirty ! Thirty ! Thirty !

        S1: How many picture- books do you have ?

        S2:Forty !Forty !Forty !

        S1: How many story-books do you have ?

        S2:Fifty ! Fifty ! Fifty !

        案例分析:

        在操練此類句型時,可采用此方法。請同桌同學相互練習,可以一個問,一個答,在操練中掌握句型,又可以進行小規模的競爭。由于同桌距離近,經常一起練習,就形成了一種十分可貴的默契,十分有利于新內容的學習。檢查時也作為一個單位進行,相互檢查練習可以喚起學生的責任感,促使他們集中注意力,并且同學之間潛意識的競爭心,也促使他們非常仔細地檢查彼此的作業,從而不知不覺中復習鞏固了知識。

        (2) 四人為一個合作小組,即差異組合式,這種小組通常由四人組成,其中一人為優等生,兩個為中等生,一個為后進生。在討論、描述圖片時就常用這種形式。

        (3) 大組合作式。以橫向或縱向兩排為一組。常用于組間的競賽、游戲、表演等活動。

        二 、明確任務,開展小組合作活動

        要培養學生在真實生活中運用語言的能力,就應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參與和完成各種真實的生活、學習、工作等任務,從而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各種各樣合作的形式,開發學生交往的潛能,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影響,和諧互動的教學局面,讓學生在合作中動口,動手,動腦,合作完成情景活動的任務,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充分發揮每一位學生的優勢,相互幫助,形成交互的思維網絡,優化組合的整體功能,達到開拓學生創造思維的良好效果。

        合作學習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它增添了語言交際的機會,小組互動以通過完成某種任務的形式來進行,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組員之間的交際處于一種互動的狀態,在這種寬松和諧的交際情景當中,學生的興趣自然而然地被調動起來,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學習,教學中便保證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習效率會得到大幅度提高,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師必須為學生提供明確、合理的學習任務,才能讓學生有明確的合作目的,從而提高合作效率。

        教學案例2:

        如小組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介紹西方的圣誕節,提到了Father christmas ,chimney,candy ,reindeer,sleign,有的小組還介紹了春節,國慶節和母親節等中外節日。在介紹中的名勝時,學生饒有興趣的描述了the Great wall,the west lake ,the summer palace.

        為了完成好小組任務小組組員利用課外時間,分別查閱資料和相互講座,相互討論,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合作意識。

        案例分析:

        任務驅動下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及時糾正自己語音的不熟。在同齡人,他們往往能夠獲取很多不愿或不敢從老師那里討教的信息,其收效超過了師與生之間單一的操練效果。因此教師應該盡量多地為學生構建積極互動的教育模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和探索者,從而真正做到在互動教學中發展并開拓學生的思維,開闊視野,提高學生英語的交際能力,使英語學習的根本目的――語言信息的傳遞,情感的交流,得以實現。真正達到以教促學,會教會學,樂教樂學的理想境界。

        三 、提倡“互賴”,形成集體情感共鳴

        合作學習中的積極互賴明原理明確要求,教師應該通過教學任務的創設來形成學生積極互賴的意愿。要使他們從中體會到人生面臨的許多任務,緊靠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完成的,即從機制上來保證,學生間的積極互賴而不是依靠覺悟高低來對同伴給予“施舍”。而教師任務的創設是至關重要的。學生為了很好的完成一項調查任務,他們一定要分工合作,真正體會到了集體的力量。另一方面,要使學生體驗到樂于助人、善于助人的重要性。能積極地相互依賴,協同一致,將決定他們在工作,生活和學習中的成效。

        教學案例3:

        教師將單元的內容設計成課件,取名為“尋寶世界”,共分金礦山地,銀礦山地,銅礦銀礦山地,鐵礦山地四關。將全班氛圍四個大組競賽。看哪一組先尋到寶。每個同學都要為自己組的成功而努力。這時人人踴躍,各個積極,集體凝聚力空前高漲。各關里面以不同數字表示不同題目,都與口語有關,但不同形式。如第一關是你問我答,問題為本單元主要語言,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Beijing?Can I wear ... today ?

        第二關提供了一幅圖片dress,要求在4秒內快速答出問題,“It’s hot today .Can I wear my dress?” “What colour is the dress?”

        案例分析:

        在合作學習中,幫助了小組中的一個人就是幫助了小組全體成員。傷害了小組成員,也即傷害了大家。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因此,合作學習改變了傳統教學獨立打拼,個人競爭的學習現象。使學習過程建立在相互合作,群體競爭的基礎上,有效地形成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個體責任。

        四 、重視引導,培養合作意識和技能

        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對學習內容不但要自我解讀,自我理解,而且要學會表述、學會傾聽、學會詢問、學會贊揚、學會支持、學會說服和學會采納等等。因此,合作學習不僅能滿足學生學習和交往的需要,更有助于形成學生學習和交往的技能,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的發展。在合作學習課堂中,對學生進行合作精神的培養、合作技能教授與訓練是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否則學生會因為缺乏必要的合作精神、合作技能而無法進行合作,從而直接影響合作學習的順利進行,甚至嚴重削弱教學效果。而合作精神的塑造,合作技能的形成應該分階段逐步達成的,它不可一蹴而就。

        五 、評價激勵,促進合作和學習

        評價是為了達到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目的。教師應努力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使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發現別人的不足,反省自己的短處,是每個學生都明確改進方向,促進學生更好地合作,從而提高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在評價的過程中應做到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相結合,側重過程的評價,教師評價與自評相結合,側重于學生間的互評,小組評價和個體評價相結合,側重于對小組的評價,從而發揮評價的作用。

        對合作學習進行科學地評價,可以使學生更加注重合作過程的行為表現。評價還可以使教師獲得準確的反饋信息,反思自己對合作活動的主旨以及合作目標和活動的設計,以便做出及時調整,使合作學習更有成效,在確定評價類型,設計評價工具時要考慮到:

        (1)評價應對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有鼓勵作用

        (2)評價應客觀公正

        (3)評價應是多種形式的,可以是自評,組內互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等方式

        如圖: 組內成員互評標可設計為

        合作學習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教學所追求的一種境界,形成了“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新格局,使整個評價的重心由鼓勵個人競爭達標轉向大家合作達標,最終使學生無一例外地受到獎勵,取得進步。

        現代教學觀念的核心在于培養學生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小組合作學習能使學生積極參與,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合作學習中往往是一人教大家,大家教一人,不僅每個組員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而且各組員之間必須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即使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通過合作小組學習,往往也能有所進步。學生們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可以學會互相尊重和理解,學會溝通,學會互相分享,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總之,合作學習模式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同時,合作學習突出語言的運用,重視語言的實踐性和語言能力的獲得。重視小組合作交流,重視生生互動,使學生之間相互合作,相互學習,相互協調和相互競爭的品質得到了培養,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調動和發揮學生學習積極性,解決個別差異,縮小兩極分化,有效地提高了英語的學習效率和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了素質教育的實施。

        參考文獻:

        第3篇:閱讀教學案例分析范文

        關鍵詞: 《語文課程設計與評價》 中文師范專業 訓練模式

        《語文課程設計與評價》課程是面向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學生開設的教師教育課程,其目的在于提高中文師范生在語文課程設計與評價上的教師職業技能。就目前的情況而言,有關語文課程設計與評價這一部分的講授一直是歸于《中學語文教學法》課程之下的,也就是說,對于如何進行語文課程設計與評價的教學基本上只停留在理論講授的層面,縱然在課堂上教師做過一些舉例闡釋,但是這些理論知識如何被中文師范生熟練掌握與運用,這一點是被忽視的。為此,本課程的教學就不能僅僅停留在講授有關語文課程設計與評價的理論知識,更應將重點放在理論化用的訓練上,即訓練中文師范生如何將這些理論知識轉化為自己進行課程設計與評價的實際操作能力。因此,《語文課程設計與評價》可從語文課程設計與評價的分類訓練、語文課程設計與評價的綜合訓練及課程訓練的手段與方法上進行全面的訓練模式的革新。

        一、語文課程設計與評價的分類訓練

        從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和口語交際與綜合性學習教學三個方面進行語文課程設計與評價的分類訓練,引導學生熟練掌握各類課型的課程設計與評價,為提高中文師范生的課程設計與評價的實踐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有關閱讀教學的課程設計與評價。

        以文字及視頻經典案例為基礎,對閱讀教學基本技能,各類文體的教學和閱讀教學評價進行針對性的講解,而后進行閱讀教學設計與評價的實戰演練,具體訓練方式如下:

        1.布置有關閱讀教學課程設計的作業,學生課后完成。教師將作業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在課堂上做逐一講解之后,重點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文本細讀,促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進而增加其教學設計的深度。

        2.針對作業中出現問題較多的環節(比如導語設計、提問設計等)與設計能力較弱的文體(比如在說明文及文言文等文體上,學生課程設計能力較薄弱),下次課上進行當堂的反復訓練,而后學生互改,教師抽查,消除課程設計中存在的系列問題的同時,還可訓練學生進行教學評價的能力。

        3.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教學視頻,其中,優質課視頻以供中師生品味與學習語文教學名師們的課程設計思路及精髓,而隨堂教學實錄則可用于訓練中師生對于閱讀教學的綜合評價能力。

        (二)有關作文教學的課程設計與評價。

        1.以文字及視頻經典案例為基礎,講解有關各類寫作基本能力訓練(攝材能力訓練、思考能力訓練、言語能力訓練、修改能力訓練)的設計方法與技巧,以及如何進行作文教學評價(細化為寫作的評價、寫作材料準備過程的評價、重視對作文修改的評價和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等)。

        2.通過布置課后作業與當堂訓練的方式,教師評講及學生反復演練后,中文師范生方能較為熟練地進行作文教學的設計與評價。

        (三)有關口語交際與綜合性學習教學的課程設計與評價。

        1.結合語文新課標,對口語交際教學的內容和方式方法,綜合性學習的目標與內容,以及如何口語交際與綜合性學習的評價進行言簡意賅的講解。

        2.憑借一些文字及視頻的經典口語交際與綜合性學習教學案例,中文師范生從案例中學習進行口語交際與綜合性學習設計與評價的思路與方法,并通過當堂練習,學生互改與教師抽改,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問題,教師再做講解,學生再做相應訓練,力爭在課堂上解決一些普遍存在的相關問題。

        二、語文課程設計與評價的綜合訓練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明確提出了“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①等教學建議及“恰當運用多種評價方式”②等評價建議。上述建議的提出勢必對中文師范生進行語文課程設計與評價的能力有了較高的要求,因此,在分類訓練的基礎上,必須引導中文師范生進行語文課程設計與評價的綜合訓練。

        (一)語文課程設計綜合訓練。

        1.展示一些語文優質課課堂教學實錄及播放一些名師授課視頻,引導學生理出其中蘊藏的教學設計,并就前述上課訓練及作業中仍然存在的一些教學設計中的薄弱環節,隨堂進行一些教學設計的分段訓練。

        2.訓練學生在進行語文課程設計時,將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和口語交際與綜合性學習適時融合,比如,學完說明文,學生感受了打比方、列數字、舉例子等說明方法的好處,這時,讓學生通過搜集資料,用所學的上述說明方法寫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對象(動物、植物等),從而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融合;綜合性學習更是能布置學生圍繞討論的主題進行課前閱讀,課堂上寫出由此主題引發的想法,并將自己的看法進行口頭表達,從而形成囊括閱讀、寫作及口語交際于一體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設計。

        通過以上訓練,促使中文師范生將語文課程設計的各種知識與方法融會貫通。

        (二)語文課程評價綜合訓練。

        1.針對在第一階段的評價訓練中學生容易忽視的一些方面再做訓練,比如中師生在評價時往往能注意到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做得好與不好的地方,但忽視了學生對于教師授課的反應及師生之間的互動關系,等等。

        2.訓練中師生不僅要從所展示的課堂實錄的案例中發現教師教學設計上值得學習的可取之處,還要找出該設計中的不足之處,而此不足之處對于學生自我語文課程設計能力的反思與建構也相當有利。

        3.訓練中師生熟練掌握與運用各種類型的評價,即在評價時注重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等。

        三、課程訓練的手段與方法

        如果本課程的教學僅僅停留在講理論,或者不講理論只進行單純的訓練,抑或是單單局限于課堂上的時間進行訓練,或者單憑教師一人之力進行單向的講練,中文師范生的課程設計與評價的能力就很難得以根本性的提高。因此,本課程的訓練將采取如下手段與方法:

        (一)突出案例教學,將理論融入實際操作當中。

        本課程涉及相當部分有關課程設計與評價的理論講解,這些內容較難為學生所消化,因此,本課程在教學中將大量引入案例,通過案例分析,讓學生將所學理論融會貫通,提高進行語文課程設計與評價的實際操作能力。

        (二)注重訓練,理論闡述與實踐訓練相結合。

        課堂上精要講述語文課程設計與評價的相關理論知識,隨講隨練,講練結合,側重訓練,力圖使學生在課堂上將所學知識通過實踐訓練的強化得到最大限度的消化吸收。

        (三)以提高能力為主,課堂講授與課外交流相結合。

        本課程的課時有限,如何進行課程設計與評價涉及相當多的理論知識,且學生需要較多的時間將理論融入實踐,因此,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網絡隨時進行溝通,答疑解惑,以求增強中文師范生在課程設計與評價上的實際操作能力。

        (四)課堂上,學生之間進行訓練作業的相互評改。

        學生間進行訓練作業的當堂互改,不僅能節省時間,一有問題,當堂提出,教師當堂解答,還能有效訓練學生進行語文課程設計與評價的實際操作能力。

        (五)借助多媒體,最大限度地利用豐富的教育資源。

        通過多媒體將一些中學語文教師的課程設計與評價的相關案例(包括隨堂教學實錄及優質課、競賽課的文本案例及視頻案例)進行展示,使學生能更直觀地獲得豐富的教育資源,提高教學效率。

        另外,為配合上述訓練,本課程的考核主要采用實踐操作的形式,考核成績綜合計分:平時成績50%(出勤10%,課堂集中訓練20%,課后作業20%),期末考試50%(即針對給出的文章和教學案例,學生獨立進行語文課程設計與評價)。

        綜上所述,在語文新課標背景下,中文師范專業《語文課程設計與評價》課程的訓練應走出一條“講練結合、重在運用”的開放性的實踐教學路徑,通過對閱讀教學、作文教學、口語交際與綜合性學習教學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與評價的訓練,引導中文師范生熟練掌握各類課型的教學設計及教學評價的組織,提高其核心師范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0.

        第4篇:閱讀教學案例分析范文

        余映潮的“主問題”教學設計思想產生于對中學名家及時研究的前沿研究,產生于對國內中學語文教學名家經典案例長時間咀嚼揣摩的課例品評。余映潮在對徐振維的《白毛女(選場)》教例評析中,提出“主問題”這一概念以來,到現在為止一直對“主問題”深有研究。

        課堂提問,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閱讀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有效的課堂提問,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使師生一起發現問題、探討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由此可見,語文閱讀教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直接決定學生的學習成效。通過大量的語文課堂日常提問的分析可見,有些語文教師對閱讀教學的提問,還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把“滿堂問”看成啟發式的教學,其提問水平低,低效、無效甚至根本不講成效。

        相對于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上的“滿堂問”,余映潮的“主問題”閱讀教學設計,是一種改變,是一個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關鍵問題。“主問題”閱讀教學設計是要求教師在把握教材、了解學情,建立在課堂對話的基礎上,精煉出問題,讓教師簡化教學的頭緒,把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同時,從學生的角度來看,“主問題”閱讀教學設計在課文理解方面吸引學生對課文進行整體的品讀,對課文圍繞中心問題展開思考與討論,激發學生思考,提高學習效率,讓學生成為課堂活動的主體,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對整堂課的教學形成有力的支點,使得整堂課的教學步驟井井有條。在余映潮執教過的課文中,幾乎每個教學案例都由“主問題”支撐,以《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案例為例,來看余映潮的“主問題”教學設計。

        二、案例描述

        《鄒忌諷齊王納諫》的三個提問:1.請同學們根據課文內容口頭創編“門庭若市”的成語。2.請同學們用“比較辨析”的方法,編寫課文“詞義辨析”卡片。3.討論:課文中哪幾個關鍵字既牽動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又表現了人物性格?在這堂課上,余映潮在第一個主問題之前還有兩個引入課文學習的小問題:1.說說課文標題“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意思。2.說說《戰國策》的“策”字的意思。之后,進入第一個主問題:朗讀課文并根據課文內容講“成語故事”,在這個問題中,學生朗讀課文,注意生字詞的讀音,然后講成語“門庭如市”的來歷。第二個主問題,編“詞義辨析”的練習,通過這一問題,讓學生找出文中“一詞多義”的字詞,例如“若”、“于”、“臣”等。第三個主問題,你認為課文中有哪幾個關鍵字牽引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和表現著人物的特點?學生發言有“私”、“欲”、“畏”、“善”、“諫”、“思”等字,通過師生討論,最終確定“思”是對文章內容的深化,“善”字是對課文內容最關鍵的深化,引出了全文的。

        通過案例可以看出,余映潮對《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教學,是通過讓學生講述成語故事“門庭若市”,來梳理課文中的故事情節。在第二個主問題中,完成了一詞多義、比較近義詞、難點語言的理解,讓學生通過語言活動來加強文言字詞的理解和學習。在第三個主問題中,讓學生在全面梳理故事情節的基礎上,加強對課文的理解,并對人物形象有清晰的認識,通過讓學生多角度、多視點的解讀課文,強化學生活動,并且讓學生在表達觀點時做到有理有據。

        由案例可見,余映潮的“主問題”教學設計緊扣課文,立足學習的要點進行設問,對于理解課文,學習要點有極大的作用,并且問題與問題之間的銜接與過渡,體現了提問的層次性,通過問題的不斷推進讓學生不斷深入理解課文。

        三、案例分析

        (一)重視教師的引導作用

        正所謂:教師即課程,教師即學習文化。在新課改的背景下,作為教學主體的教師必須不斷更新知識,提高自己專業素養,應對挑戰。教師不在是傳統教學中知識的傳授者,承擔的不僅是知識傳播的責任,更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一切的教學活動都必須圍繞學生的發展展開,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成為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教師應該在教學活動調到學生已有知識與新知識的聯系,把之前的學習經驗圍繞現在的新知識進行深度的思考,讓學習成為一個動態的過程,使學生能更好地進行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充分研讀教材,運用一切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教師的作用體現在: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夠把外在的知識和能力轉化為內在的東西,成為推動自己人生成長的重要能源。教師通過橋梁和梯子的作用,引領學生從此岸走向彼岸。余映潮通過主問題的設計,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對課文的知識要點進行歸納總結,對人物形象進行深入分析,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而不是教師的單方面講解。

        (二)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的一大難題是課堂上學生是否有充分的活動。新課程標準從更加高遠的視角、更加科學的角度對學生的課堂實踐活動提出更為鮮明的教學要求。因此,學生的活動是否充分就成了檢驗課堂教學是否要改革的一根標尺。滿堂灌、滿堂講,課堂上過多強調談話、講析等情況,基本上都沒有新課標所要求的學生活動。在沒有學生充分活動的課堂上,各種先進的教學體系都不可能有充分展示身手的機會。課堂上學生充分地占有時間,進行有效的學習語言、習得技巧、發展智能、訓練思維的活動,才是語文教學的有效改革。立足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來研究教學,在余映潮的課堂教學上非常重視學生活動,追求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活動起來且真正學有所得的高層次教學境界。并且注重學生的積累,在日積月累中提升學生終身受用的閱讀與表達能力。通過“主問題”來引發學生的思考,理解課文,并且在課堂活動中有豐富的積累。除此之外,在余映潮課堂活動中,學生活動的種類豐富,讓學生在不同的活動中學到不同的知識,形成不同的能力。例如,獨立進行的積累資料、處理信息的閱讀分析活動;目標較為明確、話題比較集中的課堂交流活動;活動時間較長的、層次清晰的朗讀活動等。同時,學生的實踐活動層次要高,例如,長篇課文信息的提取;從課文中學作文;課文與課文之間的多角度比讀;文本寫作規律的發現與提煉等。并且,學生活動充分,也講究形式的雅致、豐富、靈動,而不僅僅是機械單一的課堂“小組合作”。余映潮在課堂教學方面,從理念到手法,從教案的整體設計到細節的精心安排,從課堂師生之間的關系到課堂教學結構,都必須而且應該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組織與開展屬于學生的大量語文實踐活動。

        在余映潮的“主問題”教學設計中,由于一般性提問的“量”大大減少,課堂學習活動主要以學生的聽、說、讀、寫構成,課堂氣氛因此而顯得活潑生動。“主問題”教學設計用精、少、實、活的提問來激活課堂,對閱讀教學中的多問雜答、碎問碎答的現狀進行反思,精練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突出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將談話式、答問式的教學引向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整體性閱讀教學。因此,在閱讀教學中用“主問題”教學設計來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整體閱讀,用“主問題”來組織學生的課中活動,是對課堂上無序的、零碎的、頻繁的問答的一種突破,能有效地克服語文閱讀教學中肢解課文、一講到底、零敲碎打等種種弊端。通過減少教師的講析,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有序學習活動的主體,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余映潮.余映潮閱讀教學藝術50講.[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余映潮.聽余映潮老師講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于漪,劉遠.余映潮講語文[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7.

        [4]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學語文教學主張.[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

        [5]王榮生.聽王榮生教授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第5篇:閱讀教學案例分析范文

        [關鍵詞]閱讀教學;語文教學;目標層次

        [中圖分類號]G6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712(2013)25-0059-05

        一、小學閱讀教學的現狀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育界多年來關注的焦點,教師和學者做了許多相關研究和探索,取得了大量成果和顯著的進步,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很多教師注意到了語文能力的遷移和運用,但是僅僅停留在對語言文字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上,缺乏更深層次的學習和思考,導致語文課堂上的閱讀教學徘徊在淺層次的分析理解上。要改變這一現狀,需要對課文進行深入理解。本文以《石灰吟》這篇課文的閱讀教學作為案例,通過案例分析總結語文閱讀教學的得失,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兩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焚燒、干錘萬鑿。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課文。了解詩歌大意,感悟詩人頑強不屈、清白做人的高尚情懷。

        3.領悟本課借物言志的表達方法。

        (二)課堂觀察記錄表1課堂觀察記錄表

        〖XB,HT10.H,WT,ST,J*2;Y0〗序號1教師的問題1學生的行為1教師對學生

        行為的反饋1教學行為的

        有效性分析11“吟”是什么意思?1吟誦。1朗誦、吟誦、抒情、言志。1可以在理解的基礎上嘗試運用。21還知道哪些題目中有“吟”字的詩歌?1《游子吟》《暮江吟》。1131對作者有哪些了解?1為官清正;軍事家、詩人。1真好!還有嗎?1除了對作者的了解,還應首先掌握學生對石灰的了解程度。41讓學生自由朗讀詩歌,要求讀通、讀順。1自讀。1指導讀“粉身碎骨”,并范讀。1小組合作檢查朗讀情況。51同學們互相說說對詩句的理解好嗎?1學生互相討論,書寫“焚”字。1“若等閑”說得很準確。161對這首詩你還想了解什么?1為什么寫?代表了于謙的什么品質?在什么情況下寫的?1不僅要知道詩句意思,還要體會作者的情感和品質。1質疑。71你們見過石灰嗎?有什么印象?1看圖片、視頻。1品讀詩句。1順學而導。81作者為什么寫石灰?1誕生過程和于謙的經歷相似;正直磊落、堅強不屈。1對哪句話最有感受?帶著你的想象再讀。1解疑。91用什么形容石灰?1不屈不撓,歷經磨難。11生成的資源,可引導學生理解石灰經過錘煉達到清白的過程。101清白指的是什么?1做人要清廉。1要清清白白做人。1111當時是什么樣的時代背景?1內憂外患,瓦剌入侵。看關于于謙的資料,聽教師解說。1內憂是什么?

        看完后有什么想說的?1121于謙是怎樣的人?1大愛。1他的精神就是石灰的精神。1結論不應出自教師之口,教師可以回應學生的答案。131有一個詞最能體現于謙的品質,是哪一個?1清白。

        當官員們……時,他的清白是……;當強敵入侵時……,他的清白是……;當枉遭誣陷時……,他的清白是……1這個清白指的是什么呢?

        你能不能體會得更深?這是中華民族的氣節。

        再讀詩歌。1通過背景理解內容和情感是學習古詩的好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強敵入侵與清白無關,而是與烈火焚身、千錘萬擊相關。本詩僅注重“清白”一詞不夠。

        小結學法。可回應學生的質疑,讓學生自主判斷。141借助石灰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這種方法叫做什么?1托物言志1“志”,就是遠大志向。讀一讀《滿江紅》《過零丁洋》《出塞》,這些詩歌分別托什么物?言什么志?1學生能主動提出問題更好。

        教師指導學生遷移學習,可以促進學習深入。(三)課堂現象分析

        教師的教學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環節:破題引入――初讀質疑――內容理解――表達遷移。這一教學流程基本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進行自讀、質疑、交流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注重了理解、遷移,是大多數教師通常采用的教學流程,我們平時看到和網上查詢到的教學案例大多沒有能夠超過這個設計思路。

        但是,我們是否可以進一步思考:學生理解了“吟”,是否能真正感悟“吟”?是否能夠嘗試“吟誦”詩歌呢?學生理解了作者的“不屈”“清白”,是否內化為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行為參照呢?學生理解了“托物言志”,是否能夠運用在自己的表達上呢?要探討這些問題,就需要思考課堂教學的層次。

        二、語文課堂教學的層次

        學習本身是有層次的。由于受到課堂教學諸多變量的影響,不同的教師、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教學環節,教學不同的內容,均會對教學效果的實現產生影響。其中,除了教學內容和教學環境的影響以外,最重要的變量就是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學生知識結構、生活經驗、思想方法以及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的差異,使每個人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實現程度(這里所說的“理解和實現程度”,是指學生學習達到的層次)都是不同步、不均衡的。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現狀把學生引導向“最近發展區”。

        因此,課堂教學的層次,指的是通過課堂教學,學生在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實現程度。布盧姆將教學目標分為三大類:認知領域――知道(知識)、領會(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動作技能領域――知覺、定勢、指導下的反應、機制、復雜的外顯反應、適應、創作;情感領域――接受或注意、反應、評價、組織、價值與價值體系的性格化。[1]在教學實踐中,學生的學習活動首先是認知活動,而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滲透于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每一項內容之中。區培民基于認知發展的層次性,將閱讀教學水平劃分為四個層級,即認知性閱讀技能、理解性閱讀技能、評價性閱讀技能、創造性閱讀技能。[2]因此,從認知的角度,語文閱讀教學目標可以分為“識記(認識、記憶)――了解(理解、概括、分析)――掌握(綜合運用、創造性運用)――鑒賞(欣賞、鑒別、評價)”四個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層次。表2語文閱讀教學目標層級表

        1識記1理解1運用1評析記憶1了解1分析1概括1掌握1綜合1創造1欣賞1鑒別1評論字詞閱讀寫作明白托物言志的方法好在哪里(鑒賞)會運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閱讀寫作(運用)知道托什么物言什么志(理解)記住什么是托物言志(識記)

        圖1語文能力目標層次圖示因此,教學設計應當考慮學生現有的學習層次,而盡可能地指導學生往更高的層次發展。在上述案例,如果學生很容易就知道了托什么物、言什么志,那么就可以進一步遷移到其他托物言志的文本學習;如果大多數學生也能順利完成遷移,那么可以嘗試練筆、寫作。

        三、教學層次設計的策略與建議

        (一)以課標的層次來把握教學的層次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小學高年級閱讀理解的要求:“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3]

        課標提出的語文閱讀教學層次包括:1.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2.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3.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4.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教師在本課的教學中重視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達方法,學生對作者思想感情的體會還是比較到位的,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作者以石灰自許、堅強不屈、清白做人的志向和品格。但是,這都是學生接受了作者或者是教師的思想,他們是否將之真正內化了呢?是否真正認同這一思想呢?這一點難以在課堂上觀察到,但是從教師授課的方式可以看出來,課標要求學生“作出自己的判斷”,通過學習“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的目標恐怕還沒有落實。

        關于“領悟”表達方法,“悟”,除了“理解,明白”外,還有“覺醒、領悟、覺悟”等意思。《說文》曰:“悟,覺也。”本案例中學生基本理解和接受了教師的傳授,知道了什么是托物言志,還遷移到其他詩詞,理解“托”什么物、“言”什么志,對“托物言志”基本上有了了解。但是,還缺乏高層次的引領,對于堅強不屈、大義凜然、清白做人的品格和氣節,是否還需要在學生生活中進一步體會、領悟呢?也許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二)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設計教學層次

        教學的切入點,無疑應當是學生學習的出發點。引入課文之后,教師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吟”是什么意思?還知道哪些題目中有“吟”的詩歌?對作者有哪些了解?對這首詩你還想了解什么?你們見過石灰嗎?有什么印象?似乎是關注了學生,但仍然缺乏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例如,教學的出發點是否可以調整一下?是否可以從學生最需要了解的地方又是最感興趣的地方,同時又是本詩理解的最基礎的地方,那就是“物”。本詩的表達方法是“托物言志”,那么,學習者首先想到的問題應該是“托什么物”,對于小學生,讓他們了解石灰是學習的第一層次。教師通過提問“了解石灰嗎?石灰是怎樣形成的?石灰有什么特點”,讓學生對石灰這個“物”有了疑問,繼而教師通過介紹石灰的錘煉、焚燒的過程以及潔白、驅蟲、防潮的特點,讓學生對所托之“物”形成清晰的認識。然后考慮到所言之“志”。最后點題,可以說明“吟”即是“言志”的形式。

        關于石灰的比喻意義,教師已經講得比較清楚了,就是清清白白做人,堅強不屈做事。作者以石灰自許,體現出來的精神就是對國家、對民族的“大愛”。但是僅理解到這個程度,離教學目標的要求還有一段距離。因為,現在的學生往往不知道石灰具有驅蟲、防潮的作用,還是重要的土木工程建筑材料,甚至可以入藥。如果僅僅是樣子潔白,寄托作者的志向,這是“虛”的層次;那么石灰具有的重要的作用,是否意味著作者希望自己不僅清白做人,還能夠為國家、為民族、為百姓做點事,成為有用的人呢?這就是“實”的理解層次了!因此,從生活經驗出發,就能夠進一步深化、豐富對語言和情感的理解。

        (三)在運用實踐中深化教學層次

        作為一種表達技巧,詠物詩托物言志,在整體構思上經常用到擬人、比喻、雙關、借代等修辭手法。詠物詩托物言志的關鍵在擬人,而擬人是為了移情,給讀者留下亦物亦我的想象空間。有人認為,在本課教學中,讓學生對文章的主要表現手法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就可以了。筆者認為,基本的理解學生并不陌生,學生學過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硯池邊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三年級上學期還學過王安石的《梅花》:“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唯有暗香來。”鄭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學生還學過這一類的散文,如五年級上冊的《落花生》、下冊的《白楊》。學生在小學階段對“托物言志”的理解經歷了長時間“量”的積累,在這個時候就應該達到一個“質”的飛躍。在教師的教學引導下,學生應該達到“覺醒、領悟、覺悟”的層次,甚至部分學生可以達到內化、運用、鑒賞的層次,為初中階段更好地掌握這種寫作手法做好鋪墊。要達到這樣的層次,教師應該指導學生運用這一寫作手法,具體包括遷移閱讀(鞏固運用)和練筆寫作(創造運用)兩個層次,本課的表達遷移環節就是運用的前一個層次。那么,本課教學中學生是否能夠真正達到感悟“托物言志”的方法,并學會創造性運用呢?我們來看五、六年級學生的習作:

        案例1:《小花》

        是的,小花在人們的視野中確實小得可憐,以至有人壓根兒沒有注意到她。她既不能和色彩艷麗的牡丹、娉婷窈窕的荷花、紅似彩霞的杜鵑花相比,也不能與潔白如雪的茶花、冰肌玉骨的水仙花媲美,但她卻有自己獨特的風姿。你看,那紅的、白的、藍的、黃的,共同構成了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點綴著蒼茫的大地。無論是人跡罕至的偏僻荒野,還是無人企及的懸崖峭壁,到處都有她的影子;無論是風吹雨打,還是烈日曝曬,都無法使她屈服。小花,她使自然界更加美麗,她給世界的各個角落帶了生機。

        案例2:《仙人球》

        春天來臨時,萬物復蘇,在仙人球“媽媽”的身下鉆出了許多小苞苞,那是小仙人球。小仙人球顯得那么渺小,那么脆弱,好像是小泡泡,一陣微風就能把它們吹跑似的。而它們的媽媽不讓別人碰和欺侮,仙人球卻不斷地往上鉆,終于,在太陽公公和雨露姐姐的陪伴下,小仙人球克服了重重困難,長大了。(來源:小學生作文網http://)

        小花、仙人球,都寄托了作者平凡、瘦小而頑強、向上的思想情感,這不正是眾多普通孩子、普通人的真實寫照嗎?可見,小學生能夠初步掌握運用“托物言志”這種表達手法。因此,在理解了文本的內容和思想情感之后,教師可以把運用“托物言志”的方法作為下一階段目標,進入深層學習。

        總之,有層次的學習是實現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的關鍵。教師應當根據學生學習的狀態和需要,設計逐漸深入的多個層次的教學,只要學生能夠達到本層次,即可以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這樣的課堂才是順學而導、因材施教,才是高效的課堂,也是學生學喜歡的課堂。

        參考文獻:

        [1]布盧姆 B S,等.教育目標分類學[M].施良方,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

        第6篇:閱讀教學案例分析范文

        【關鍵詞】“互聯網+” 英語 教學

        【Abstract】“Internet +” is not a fresh vocabulary,in various fields of application are also common,even in the university library construction also played their part. Along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globalization,English as a world language has an irreplaceable advantage,so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English teaching,the “Internet +” can bring the change of English teaching in technology,break through the bondage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explore a new way of teaching.

        【Key words】“Internet +”; English; Teaching

        一、引言

        1.“互聯網+”。“互聯網+”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的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及其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能夠推動經濟形態不斷地發生演變,從而帶動社會經濟實體的生命力,為改革、創新、發展提供廣闊的網絡平臺。

        2.傳統英語教學。傳統的英語教學,沿用的是以語法翻譯法為主的教學模式。該模式以教師為中心,注重講解和傳授語言。學生熟知語法、詞匯和語言材料,口語發展能力卻相當滯后,除了能用最簡單的應答和招呼語之外,難以用得體的語言來直接表達思想和進行交際。

        二、“互聯網+”在各領域的應用

        “互聯網+”的六大特征:跨界融合、創新驅動、重塑結構、尊重人性、_放生態、連接一切。

        1.“互聯網+”在工業領域的應用。“互聯網+工業”即傳統制造業企業采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通信技術改造原有產品及研發生產方式,與“工業互聯網”、“工業4.0”的內涵一致。

        2.“互聯網+”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互聯網+金融”從組織形式上看,這種結合至少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互聯網公司做金融;第二種是金融機構的互聯網化;第三種是互聯網公司和金融機構合作。

        三、英語教學的全新模式

        現代英語教學注重以語言功能為主,著眼于生活中的實際交際能力。全新的英語教學模式就是要聽和說“listening & speaking”,但我們會遇到兩個問題:1.聽不懂和不敢說;2.枯燥的錄音機式學習沒有興趣。今天我們就是要用“互聯網+”來解決未來新模式英語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四、“互聯網+英語教學”的思考

        共享WiFi、一個移動終端、幾十個學生,一個老師,一個微信群,或者一個壇,再或者一個直播間,更或者加入“CNN廣播”,這就是全新模式的“互聯網+英語教學”。學生們面對的是輕松的課堂,而不是嚴肅的老師;是趣味性十足的交流模式,而不是班級里無聊的背誦單詞及語法!

        A.手機課堂――初中生有手機的現象并不罕見,而如何用好這個工具才是關鍵。手機中有各種各樣的軟件,老師可以通過手機將學生們加入到同一個群組內。當老師給出一個主題,同學們可以通過手機自行發表觀點,錄制自己的presentation,上傳后相互之間進行討論;老師可針對每位同學的presentation進行口頭評價,學生彼此之間也會聽到其他同學的觀點,吸取精華,拓寬視野。

        B.平板電腦課堂――背單詞往往是一件痛苦和枯燥的事情,如果我們用平板電腦的背單詞軟件,通過游戲填詞的方式,讓同學們分成若干個小組,形成team之間的對抗,這種形勢下的記憶深度應該是非常可觀的。每個人都有團隊心理,都希望自己的團隊可以取得勝利,因此這就增加了每個組員的單獨性付出成本,也就大大提高了自身的記憶效果。

        C.直播課堂――以前曾出現過網絡教育,但僅限于提前錄制好的視頻,學生們沒有提問的機會,這就降低了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學習永遠是主動的,師生彼此不需要講臺與課桌間的對峙,可以在任意舒緩的場景――家里的沙發上,臥室的床上,咖啡廳的角落里,公園的長廊等等,都可以作為教學直播的地點,場景的多變往往增加了學生的新鮮感與求知欲。

        五、總結

        “互聯+不會取代傳統教育,而且會讓傳統教育煥發出新的活力。”微課堂、直播課堂、手機課堂、平板電腦課堂,總之一些列以電子終端形式為工具的教學模式,這就是“互聯網+課堂英語教學”的結果。

        參考文獻:

        [1]賴興來.合作互助學習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英語教師.2017(03).

        第7篇:閱讀教學案例分析范文

        關鍵詞:數學錯題 資源利用 案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c)-0095-01

        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錯誤伴隨始終。長期以來,對待學生的錯誤,教師往往更多地費盡心思地去糾錯,害怕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犯常識性的錯誤。其實,學生這種犯錯的現象既是一種知識點沒有全面、透徹理解的反饋,也是小學生獨有的認知特征的一種體現。所以,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利用錯誤,去促進和優化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1 小學錯題資源的利用和開發

        1.1 利用錯題資源再學習和辨析

        把錯題整理成一種學習資源,不但幫助學生跨越自身的學習障礙,而且也給教師提供了教研資料[1]。錯題的可貴價值不是在其本身,是通過應用它的人發掘、思考得來的。面對學生做題出現的問題,一方面學生要擺正態度,及時的改正錯誤并分析出錯的原因,對于經常性犯的錯誤,可以將錯題分類整理到糾錯本上,時常提醒自己,避免經后的做題出現同樣的問題;另一方面教師要認真分析學生的錯題情況,再反思教學上的缺失,通過特定的課堂上講解錯題,完善自己的教案,從而培養學生的辨析能力,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

        1.2 利用錯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數學是種嚴密的邏輯思維,每個階段的學習出現錯誤是正常的過程,更何況是學習數學的初級階段小學[2]。對于認知能力受限制的小學生,教師應當寬容對待學生的數學錯題,要肯定學生的錯題,鼓勵學生擺正良好的心態去錯題中吸取教訓,從而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小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活躍,教師應當抓住這個要點給學生制造個輕松的課堂環境,提高學生和學習積極性。筆者經過多年的實踐教育經驗,認為教師在課堂上提倡三個準許:準許學生錯了重答;準許學生對不完整的回答重想;準許學生辯論不同的解答方式。

        1.3 利用錯題完善教學和設計教學案例

        教師對教學過程中學生出現的數學錯題情況進行仔細分析,可以發現學生的學習障礙,自己教學的疏忽和不足,從而針對錯題資源設計與完善課堂教學。造成小學生數學錯題的原因,往往是對關鍵的字詞句理解不到位,審題能力的欠缺是小學生數學的主要阻礙[3]。為解決這種情況,教師在講解過程中要把數學題干規納出來,尤其是重要的細節字詞的意思,在課堂上教師要針對錯題中表達數量關系的詞句反復講解,讓學生充分理解掌握它們的真實意義,幫助學生有效的解答數學的題目。如果錯題是由于固有的思維定勢造成的,教師可以采用正面遷移的方法去弱化負面遷移,即使用已經掌握的知識去理解新知識的分析方法,這種知識的遷移可以幫助學生對比分析新舊知識,訓練思維,提升解題能力。

        2 小學數學錯題資源利用的教研案例

        2.1 案例描述

        如果課堂中出現錯題,教師將其疏導成為亮點。同個教師在不同的課堂,不同的時間,即使教授相同的教學內容,課堂上出現的狀況也會不徑相同[4],面對這種現象教師應當充分做好教學假設,當學生的錯誤出現時好延遲評價,對錯誤進行巧妙疏導,從而讓學生分析自己的錯誤,訓練思維,使“錯點”成為“亮點”,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比如,在教學“除數是小數的除法”的練習中筆者發現有這樣一道題:0.65÷2.5=?學生當時給出了三種解法:(1)6.5÷25=0.26;(2)65÷250=0.26;(3)65÷25=2.6。基本上學生運用的都是算法(1)式,只有少部分學生運用算法(2)式,但也有幾個學生沒有理解好小數點的變化規律,錯寫成了算法(3)式。面對課堂上這種比較特殊的情況,筆者是先提醒學生對解出的答案進行驗算,并沒有馬上給出評判。通過驗算0.26×2.5=0.65,2.6×2.5=6.5學生很快判斷出(1)(2)式是正確的,(3)式是錯誤。很明顯可以發現,使用(3)式方法計算的學生是把除數和被除數都當成了整數,而忽視了商具有不變的性質;用(2)式的學生雖然考慮了商不變的性質,但同時將除數和被除數擴大100倍,使其都變成了整數還是不夠簡化。教師利用這次課堂出現的現象,給學生創設了一個自主探究的學習,讓學生自主思考,發現錯誤,改正錯誤,從而加深了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和技巧。

        另外,巧妙的運用錯題資源,將學生的錯題內容分析比較,讓學生經過對比前后內容,在矛盾比較中學習,加深數學解題思路,促進對數學知識的運用掌握。例如,筆者在教學“有余數除法”時,在黑板上列出學生解題過程中的錯誤,700÷400=1……3,59÷6=9……5,49÷8=5……9。列舉了242÷(22÷2)=242÷22÷4,0.048÷0.2=0.024等除法運算。列舉了125×32×25=125×8+25×4,125×32=(125×8)×(125×4)等運算定律出現的錯誤。針對這種情況出現的錯題,教師應當先讓學生進行自我診斷,再設計辨析練習,通過比較分析啟發學生發現錯誤,弄清原因,找到正確的解題方法。

        2.2 案例反思

        小學生在數學練習中做錯題是正常現象,或者說做錯題也是小學生的權利,面對錯題現象,我們要以正面的態度評判,引導學生發現錯誤,找出錯因,掌握解題能力。同時數學錯題資源是教師案例利用與開發的寶貴資源,因為現代的基礎教育正在大力改革倡導開發和利用錯題資源教學。錯題是幫助學生學習在數學的理解學習過程中具有珍貴孩童特性的一種動態的“利教研學”資源。教師應當善于抓住“錯題點”,針對問題分類辨析,尋求對策,一方面進行改錯、再研究錯誤,將其成為亮點反敗為勝;另一方面,運用正反對比,反思教案,從而改進教學方法,使數學教學過程成為小學生思維訓練提高和認知知識的發展過程,由簡到難、循序漸進的教學幫助學生從不會到會、從不懂到懂的這個不斷改進與完善的教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把握好小學生的心理認知特征以及特有的年齡特征,利用錯題資源,將錯點化成亮點,巧妙的正確運用這些資源,因勢利導,在提升教學課堂效率的同時還可以有效的把學生的犯錯過程轉化成創新思維、提高學生數學的解題能力。

        3 結語

        簡而言之,小學數學教學過程是提升小學生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基礎過程,數學錯題資源教學是由簡到難、循序漸進的課堂教學,是幫助學生從不會到會、從不懂到懂的有效教學方法,與此同時,也是教師反思教學,不斷完善教法和創新教案的重要過程。根據錯題資源創設出符合教學內容的各種情境,讓學生能夠充分融入到特定的數學改錯情境中,引發學生進行積極的錯題反思體驗,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能夠積極地配合教師的教學,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之中,最終實現提高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趙芳英.利用錯誤資源提高教學實效[J].教法研究,2011(17):34-35.

        [2] 沈巧英.小學數學“錯題資源利用”的教研案例[J].現代閱讀,2012(10):110-113.

        第8篇:閱讀教學案例分析范文

        關鍵詞:學分制;校本培訓;模式創新

        教師培訓學分管理制度,是教師培訓制度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學分管理制度背景下開展校本培訓,可以消除教師培訓的盲目性和偶然性,實現長效性和連續性,消除形式化和片面化,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有利于促進教師不斷學習和專業發展,有利于教師終身學習體系的構建。可以說,教師培訓學分管理制度,是校本培訓政策導向的“導航器”,是推動教師參加校本培訓的“驅動器”,是衡量教師參加培訓多少、好壞的“計量器”。

        一、“學分制”管理,是校本培訓政策深入的“導航器”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有了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2010年,國務院頒發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D2020年)》,其中指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要加快繼續教育法制建設,健全繼續教育激勵機制;要完善教師培訓制度,對中小學教師實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員培訓。2011年,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全體中小學教師進行分類、分層、分崗培訓。每五年為一個周期,在一個周期內,每一位教師要參加不少于360學時的培訓。隨后,湖南省教育廳下發了《湖南省中小學教師培訓學分登記管理試行辦法》。我省對中小學教師培訓學分登記管理工作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常德市教育局在轉發該文時對學分登記管理進行了進一步的細化。這些政策的出臺,對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為順利完成“十二五”期間的教師培訓任務提供了切實的保障。

        《教育部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意見》(教師〔2011〕1號)從培訓任務、機制建立、學分登記和政策保障等方面,對“建立嚴格的教師培訓學分管理制度”提出了具體要求:教師在5年周期內,需修滿規定360學分(學時)的培訓課程。如:新任教師崗前培訓不少于120學時,在職教師崗位培訓每5年累計培訓時間不少于360學時,所有班主任每5年須接受不少于30學時的專題培訓。在360學分(學時)培訓中,校本培訓占120學時,占整個培訓課程的三分之一。可見,校本培訓在新一輪繼續教育中的作用與地位是很重要的。

        二、“學分制”管理,是校本培訓目標達成的“計量器”

        教師培訓學分制實現的首要條件是,要根據3個方面的要求制訂培訓方案,設置培訓課程:一是學習者所處的專業發展階段,二是學習者當前的學習需求,三是學習者的學習支持條件。如果教師培訓主管部門和教師培訓機構能夠很好地做到這些,培訓課程及其實施必然具有較強針對性,適應學習者的特點。

        培訓目標、課程設置、學分量化、過程管理、學習評價等構成培訓的整體性,這些要素之間相互聯系、互相作用。要素之間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系統,每個要素也是一個子系統。對于學習者來說,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學習方式、學習場所這幾個因素,也是具有整體性的,學習者需要系統地設計自己的學習,展開學習,控制學習。如果學習者不能整體地計劃、系統地設計,將直接影響學分取得和學習效果。

        校本培訓是以教師所在學校為陣地,立足崗位、立足本校教育教學活動,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進行再學習、再提高的一種培訓形式。

        桃源縣在新一周期的教師培訓中,結合本縣中小學教師的實際,桃源縣教育局、桃源縣教師進修學校(以下簡稱“我校”)制訂了《桃源縣中小學教師新一輪繼續教育校本培訓方案(2010―2015年)》及《桃源縣教師校本培訓工作考評細則》。考評方案從“職業道德執教規范”“職業技能教科研方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科研課題研究”“校級和校際教研”“青年教師培養”等模塊,圍繞“廉潔從教”“文明執教案例”“教師專業知識與技能”等33項具體內容。采用分析討論、學習交流、展示答辯等培訓方式,選修或必修相關內容。同時,從“組織與管理”“基礎建設”“培訓內容”“培訓機構”“培訓效果”等方面,按照“培訓制度”“新課程理論培訓”“培訓方式”“培訓措施”“培訓效果”等具體評價內容。采用100分制對單位與教師進行校本培訓的考評。

        三、“學分制”管理,是校本培訓模式創新的“驅動器”

        為了解中小學教師對新一輪繼續教育培訓工作的認識,掌握其培訓現狀與需求,桃源縣特別注重聽取廣大教師對新一輪繼續教育的培訓方式、方法及校本培訓內容、方式、評價考核等方面的意見,多次在桃源縣中小學范圍內開展了培訓需求調研活動,特別是近兩年來,會同縣教育局領導組織師訓教師深入基層,實地調研,全面了解和把握中小學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教師培訓的迫切需求。僅就2013年開展的調研活動來看,收回調研問卷500多份,參加座談教師達300多人,收集整理了部分中小學校本培訓經驗資料10多本。通過調研,我們發現以往的教師培訓還存在培訓針對性不強、內容泛化、方式單一、評價考核失真等諸多問題。

        我們通過對調研情況的分析,認識到改進與創新培訓內容是解決教師培訓問題的突破口。為此,我們在設計培訓內容的時候,力圖做到貼近一線教師教育教學的實際需求。

        尊重學員的實際需求,讓全縣每一個教師都有培訓的機會。本著這樣的服務宗旨,桃源縣進修學校為特殊教師群體量身定做了不少培訓項目。近幾年的中小學班主任培訓,教導主任培訓,骨干教師培訓,后備干部培訓,中小學校長培訓,考慮到偏僻鄉鎮村小的教師信息閉塞、教學任務重、電腦操作水平欠缺的客觀情況,特地為他們安排了暑假集中培訓,為他們開設了“新課標解讀”“課件制作”“校本研修基礎理論”等課程。

        在如何突破培訓內容的問題上,陬市鎮、龍潭鎮、漆河鎮的200多位參加調研座談的老師給了我們這樣的信息:每次培訓的內容老是那些教育教學的理論,我們學的時候感覺是那么回事,但是回來之后還是不知道怎么做……

        這些信息沉甸甸的,猶如重錘敲打著我們的每一條神經,深刻思考之后我們幡然醒悟。

        在近幾年的校本培訓實踐中,我們正視現實,敢于實踐,不斷創新,培訓方式由“單式”轉向了“多式”,我們走出了“灌輸式”“講授式”“教條式”的培訓老路,構建與實施了“案例式”“情境式”“參與式”等多種方式的培訓活動。“2+3”教師培訓模式,以及與模式特點相應的“四結合”就是教科室、繼教室根據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的特點整合而成的策略。

        1. 理念輸送與案例分析相結合

        我們依托高校,長年與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嚴格按照5∶3∶2的比例設置教師培訓團隊,聘請西北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湖南文理學院等專家來校上課、講學,每年聘請專家十多名,一線骨干教師三十多名,他們博學多才、理念前位,學員無不為他們的理論修養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所折服。同時,我們充分發揮我校附屬實驗學校這個基地,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小學教師研修活動。除此以外,我們還把湖南省桃源縣文昌中學、湖南省桃源縣漳江小學、湖南省桃源縣三陽鎮中學等8所學校作為進修學校開展教師培訓的基地,充分整合教育資源,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上掛高校、下聯中小學的培訓機制,優化了資源配置,實現了優勢互補。

        2013年3月,我們為了推動桃源縣中小學的校本研修工作,召開了桃源縣中小學校長、人事專干專題研討會,聘請了西北師范大學李瑾瑜教授、院長來校講學。我們還主辦了全縣中小學教導主任、骨干教師校本研修專題研討活動,分別聘請了湖南師范大學、湖南文理學院等學校的知名專家講學。通過專題研討,大家把握了校本研修的理論,明確了桃源縣開展校本研修的具體思路。

        我們針對部分教師知識儲備過少、教學技能單一、現代教育技術信息閉塞等問題,在培訓內容設置層面,我們大力改進,從貼近一線教師教育教學實際出發,特別是選擇以教育教學技能為培訓的主要內容,以典型教學案例為載體,創設真實課堂教學環境。如在幼兒園園長培訓中,我們開展了以“新課程背景下幼兒藝術教育領域的課堂教學探討”為主題的研討課觀摩活動,學員現場聽課評課,共同交流研討課的教學情況,及時解答課堂教學中的困惑,有效地解決了教師教育教學的實際問題。在小學學科教師跟班研修中,我們帶領學員來到高效課堂示范校――湖南省桃源縣漳江小學,參與他們的課改實驗活動,學習教研組集體備課技巧,參與制作導學案,讓全體學員在學中做,在做中體驗,不斷提升學科教學專業能力。

        2. 名師引領與骨干帶動相結合

        我校名師李安軍的美術教學打造了“美術工作室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學校為工作室配備電腦、彩印機、一體機等先進的教學設備。“安軍美術工作室”,這是一個藝術創想的實踐空間,改變了傳統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建立了一種能夠使教師更加主動參與其中、帶有探究式學習的教學形式――美術工作室教學模式,更好地激活了農村美術教學。40米藝術長廊延伸至盡頭的“安軍美術工作室”為老師們營造了寬松自由、充滿人文與藝術氛圍的學習環境。老師們在美術活動――這種特殊的游戲中自由地想象,大膽地表達,發現小天地里的大世界。工具材料充足是工作室教學環境的優勢,老師、學生來到這里,根據自己的意圖,拿起工具,選擇材料就可以進行創作。為師生們分門別類放置的期刊、畫冊、圖片、教師自刻的近千張CD影像資料、上百本教師美術藏書隨時供老師、學生翻閱、瀏覽、查看,幫助他們在綜合的美術學習中增長知識、開闊眼界。開放的美術工作室使受訓教師與學生流連忘返,樂在其中。美術工作室活動模式在校內教學中的運用,體現了尊重教師發展的個體差異和不同,個別分層指導,使每個孩子都能在原來的基礎上獲得發展。在湖南省美術教學經驗交流會上,我校《農村小學美術教學走向美術工作室教學模式的探索》的經驗交流,受到與會領導及教師的高度評價。

        特級教師葛國清是我校師訓工作的一面旗幟,他在“湖南省優質空間課堂”項目申報中,個人成功獲得“首席教師”榮譽,所帶領的團隊獲得優秀團隊稱號。

        名師的引領帶動了一大批優秀的骨干。2014年9―11月,湖南省小學數學教師信息技術提升工程骨干教師培訓五、六班的培訓落戶桃源,桃源縣教師進修學校、桃源縣實驗學校高質量地完成了湖南省教育廳交給的任務,學校骨干教師江華波、王惠娟、黃敏、劉娟等,分別展示了案例課《角的度量教學設計》《觀察物體教學設計》《圓的周長教學設計》等優秀教學案例,受到了來自湖南省14個地州市的參訓老師的高度評價。

        名師引領,骨干帶動,使桃源縣中小學校本培訓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

        在2014年5月小學學科教師培訓的跟班研修中,我校首先選派實驗小學骨干教師赴湖南省常德市育英小學跟班學習,然后回到各自的崗位,帶領桃源縣小學學科骨干教師在崗實踐探討,通過現場診斷和案例教學解決實際問題。如小學語文學科教師針對“如何避免語文教學走入肢解課文的怪圈”話題,很多老師都主張以“肢解”為契機,將“生成”化為“精彩”,組織學生開展正反小辯論。讓學生在為自己的觀點尋找論據時進一步走進文本、理解文本,然后積極思考,組織最有感染力的語言駁倒對方以維護自己的觀點。在這一系列的綜合性實踐活動中自主完成“與文本、編者的對話”,達成課程目標。這樣的閱讀教學不算用“教條”“牽鼻子”,而是在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激發創新思維的同時讓學生獲得正確的審美標準。如果把“哈姆雷特”解讀成了“李爾王”,那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就都要走調了。

        培訓過程中,要求參訓教師按所任教學科每人上一堂展示課,我校組織教研室教研員對展示課進行評定通報。在中心小學校長培訓活動中,我們組織了掛職培訓,要求中心小學校長到桃源縣高效課堂示范學校――湖南省桃源縣漆河鎮中心小學、湖南省桃源縣茶庵鋪中心小學,名優學校湖南省桃源縣彰江小學掛職鍛煉,集中學習這些學校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教學管理,讓校長在與名校的零距離互動中感受高效課堂,學習高效課堂的教學方法。

        3. 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相結合

        2009年,我校第一次作為教學點參與了湖南省萬名班主任遠程培訓項目。在桃源縣教育局領導的重視,學校領導班子的周密安排,全體師訓老師的齊心協力下,桃源師訓一炮打響,桃源班主任一班順利地被評為湖南省優秀班級。同時,這一支優秀的培訓團隊從此就有了更好的發展因子。

        隨著遠程培訓事業的興起,我們的培訓管理也逐漸形成了一種風格。從多人帶班到后來的兩人或一人帶班(班主任、輔導教師),培訓教師們的輔導和管理能力越來越強。無論是國培還是自主培訓項目,桃源的各項指標都是名列前茅。尤其是兼具美術和技術的班級學情簡報已經成為了遠程平臺的一大亮點。簡報的激勵加上精細的輔導,讓參加遠程培訓的學員一步步進入培訓的最佳狀態。

        當然,書上得來總有限,功夫還得親身練。我們把集中縣城培訓與送培下鄉相結合。開展“送教下鄉”“送培下鄉”的活動已經成為我們開展校本培訓的一種常態,它集中凸顯了中小學教師將教學理論變成具體教學實例的一種演繹水平。我們把桃源縣所有中小學分成東、西、南、北、中幾個片區,每個片區選擇一所學校為基地學校,近三年來,我們以這些基地學校為依托,開展了20余次的送教、送培活動,將遠程培訓的課程精髓滲透到具體的教育教學情境中,讓學員對新課標、對新課程有了真切的體會。

        校本研修是教師研修之本。網絡研修的線上、線下結合,同伴互助、結對幫扶、觀課、摩課等都是有效的校本研修方式。根據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的特點,我們在實踐中總結出了“2+3”教師培訓模式,“2”是指兩個階段,即“集中培訓階段”“校本培訓與分散研修階段”。一個是“集中培訓階段”,學員在我校集中接受職業道德、教育理念、學科知識、教學方法、教學能力的集中培訓;另一個是“校本培訓與分散研修階段”,學員集中培訓結束后,回到所在學校參加規定課時的校本培訓,完成相應的作業,或完成規定的分散研修任務。只有兩個階段培訓均合格,才能頒發培訓合格證書和繼續教育證書。這樣做,有利于理論聯系實際,有利于新理念的實施,有利于教師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于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的落實。

        “3”是指集中培訓階段的三個模塊。即“專業引領”“教學實踐”“總結提高”。在集中培訓階段,按三個模塊組織培訓。“2+3”培訓模式,遵循了“理論―實踐―理論―實踐”的認知規律和能力在實踐中培養的練習律,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很切合我們縣級教師培訓機構的實際。

        4. 課題研究與課堂實踐相結合

        用課題研究來引領課堂教學與教師培訓的實踐,是我們近幾年來教師培訓工作的一大特色。目前,我校正承擔著湖南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專項課題“農村中小學“三?四”式校本培訓實踐研究”的課題。“三?四”式的基本含義是:“三”指義務教育階段內三種不同類型或者不同塊面的學校,即“城鎮中小學”“鄉鎮中學”“中心小學”“鄉鎮村、完小”;“四” 指每一類型學校所構建的四種校本培訓模式,如“城鎮中小學”校本培訓主要運用的模式有:①網絡自學模式;②專題訓練模式;③骨干示范模式;④課題研究模式。

        這一課題的實施,在桃源縣中小學校本培訓中起到了引領與指導作用。在實踐過程中,我們欣喜地看到了中小學教師“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課堂,體驗到了教師“任務式” “參與式”“案例分享式”的研修成果。

        2013年,我們創辦了內部交流刊物《桃源師訓》,至今已有四期成果,這本內部刊物的發行為桃源縣中小學老師提供了展示與交流的平臺。

        四個結合,多種形式,我們把豐富多彩的培訓內容加工成了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營養大餐,讓一線老師見色動心,聞香動腳,嘗味欲罷不能。

        近幾年來,我們共組織培訓項目18項,培訓人數6118人,參訓率達98G以上,合格率達95G以上 。網絡研修是目前教師參加培訓的主要形式之一。我們在縣教育局領導下花大氣力,下大功夫,除了提前完成全員遠程培訓外, 還借助省網、國網平臺,指導教師堅持網上和線下相結合的研修方法。2015年桃源縣作為參與教育部師范項目“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的湖南省四個單位之一,推薦8個單位350名中小學教師參訓。在全國學情總結視頻會上,桃源縣被評為優秀項目縣,湖南省桃源縣實驗學校數學一組被評為優秀教研組。

        近幾年來,在學分制管理的背景下,我們不斷創新培訓活動,不斷總結與反思,力求達到培有所需、培有所用。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天堂网免费在线观看 | 最新午夜视频精品视在线播放 | 五月激情婷婷丁香综合基地 | 久久亚洲欧美日本精品 | 午夜一日本级频 | 中文字幕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