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大學文化建設范文

        大學文化建設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文化建設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大學文化建設

        第1篇:大學文化建設范文

        【關鍵詞】大學文化;內涵;特點

        一、前言

        大學文化是大學的靈魂,是大學存在與發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大學區別于其他社會組織的關鍵所在,在大學的改革與發展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伴隨著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我國大學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種種矛盾,大學文化建設也有衰微之勢,這嚴重影響了我國大學的內涵式發展之路,也對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與構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產生不良影響,因而探析大學文化的內涵,正視大學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提升大學文化建設之道,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大學文化的內涵

        張桂霞認為:“大學文化是以大學人為主體,以大學為載體,在長期辦學實踐的基礎上,經過歷史篩選和積淀以及外部環境的影響,逐漸形成的大學所有財富的總和。”[1]曠勇,趙紅認為:“大學文化是大學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形成的價值取向、創新品格和歷史積淀,既包含和反映著師生對大學本身的總體認知,也體現著大學師生實踐探索精神和理想追求。它是凝聚師生的精神紐帶,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師生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并貫穿于大學發展的方方面面。”[2]也有學者認為,在我國大學文化實際上指的是高教文化,其內容主要有:追求真理的傳統和意識,追求高尚品質的意識和精神,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情懷;追求社會責任擔當的意識和境界,追求文明、進步的文化自覺。[3]盡管學者們對大學文化的解讀側重點各有不同,但是對大學文化本質的認識卻是不謀而合,大學文化是一種精神文化也是一種物質文化,是一種制度文化也是一種行為文化。因而,現代大學文化的價值取向應著力體現在維護大學自治, 堅守學術自由;崇尚多元文化,促進和諧發展;凸顯人文關懷,彰顯卓越意識;倡導科學精神,提高創新能力,塑造健全人格,追求文化認同等方面。

        三、大學文化的特點

        大學文化是大學為物質基礎,以師生為物質載體所衍生、發展起來的一種文化,它通過大學師生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行為準則、辦學理念等來體現大學的一種獨特的文化形態,同時又以大學的制度特點、大學的環境特征與大學精神與理念來反映大學的一種獨特的文化自覺與堅守。大學文化既具有傳統性又具有開放性,既具有創新性又具有堅守性,既具有批判性也具有包容性。大學文化是社會文化的精神內核與發展源泉,是一種獨特卻又不可或缺的文化形態。

        四、大學文化建設面臨的問題

        當今我國“大學正面臨著都市化、市場化、功利化、教育大眾化等多重壓力,大學文化正在接受嚴峻的考驗”[4]同時也有學者擔憂“大學在科技發展中雖然占領先地位,但是大學文化卻游離于社會主流之外而日漸淪為邊緣文化,無法成為社會文化的發動機和主流文化的代表。”[5]主要體現在,大學自身主流文化分化和缺失,致使大學文化未能在社會文化中占有應有之地;大學文化建設缺乏系統性與制度保障,未能形成行之有效的制度支撐和足以促進其良性發展的生態系統;面對社會多元文化的沖擊,未能體現足夠的應變與創新性,在引領社會主流文化和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未能盡如人意。

        五、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我國要想在21世紀的國際政治舞臺上確立自己的穩定地位,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全面建設和諧社會,必須思考中華民族精神的活性化問題,中華民族精神的活性化取決于我們在文化建設中達到的文化自覺程度,在此過程中,大學承擔著責無旁貸的神圣使命。”[6]大學具有傳承與創新文化的社會功能,大學文化建設對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有重大的促進作用。大學文化建設能為社會文化建設提供借鑒,大學文化建設能夠為社會文化建設提供理論支持,大學文化建設的實踐過程可以積極探索出文化建設的規律與路徑,并為社會文化建設提供范例與理論支撐。

        六、大學文化建設途徑

        大學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只有以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內涵為理論基礎,堅持先進文化的正確方向,以先進的主流文化為主導,反對和抵制落后的腐朽文化,才能為和諧校園建設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提供文化底蘊和精神支撐。大學文化建設首先要弘揚大學追求真理、勇于創新的大學精神,秉承育人為本、科教興國的大學理念,以兼容并蓄,包容的姿態繼承和創新傳統文化并吸納先進文化。其次要積極探索大學文化自身發展的規律,在規律的指導線建立大學文化良性發展的生態系統,并建議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與機制,保障其良性發展。再次要以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為契機,學習國外先進的大學文化建設經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鑒其成功之路,取其精髓,結合我國大學文化建設的實際情況,探索一條有我國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之路。最后要積極開展實踐活動,緊密結合培養人才這一大學中心工作來開展大學文化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豐富大學文化建設的實踐途徑,使大學文化建設多元化、制度化、常態化。

        【參考文獻】

        [1]張桂霞.大學文化對區域文化的引領作用初探[J].現代教育科學,2011(6):163-166.

        [2]曠勇,趙紅.和諧校園與大學文化建設[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80-83.

        [3]王長樂.大學文化簡論[J].天中學刊,2000(12):70-15.

        [4]柴葳.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大學文化[N].中國教育報,2005-10-20.

        第2篇:大學文化建設范文

        【關鍵詞】大學文化建設 內涵 矛盾關系

        一、大學文化的內涵

        文化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知識體系、價值觀念、生存方式等構成的觀念形態的復合體。大學文化則是大學在長期辦學實踐的基礎上,經過歷史的沉淀、廣大師生的努力以及外部環境的影響而逐步形成的一種社會文化形態。它代表著大學的理想和追求,引導著社會思潮的形成和走向,傳承著人類文明的內涵和外延,維護著社會價值的標準和規范,已成為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大學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受社會文化的影響,又深刻影響著社會文化的演變;既為社會文化發展服務,又時常引領社會文化先聲;既為社會文化創新提供幫助,又對社會文化發展提供支持。因此,深刻認識大學文化的內涵,探索大學文化的發展規律,準確把握新時期我國大學文化建設的基本點和著力點,將有助于推進我國大學文化的繼承、發展和創新,進而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

        二、大學文化建設過程中的矛盾關系

        大學文化建設既受到大學自身結構變化的制約,也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大學文化建設與現代社會發展之間既有一致的地方,又有相互沖突的地方。

        (一)大學文化建設的歷史與現實

        從歷史與現實的維度來看,大學文化從某種層面上既展示了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歷史,又結合了時代的現實,創造并書寫了新的歷史。縱觀我國大學文化的歷史變遷,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大學”,到近現代以來受到西方大學制度影響下的“大學”,再到當今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大學”,無一不映照出社會變革的文化剪影。

        相對于快速變革的社會,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由于大學文化在整個文化系統中所處的獨特位置和組織特征,其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沖突性往往表現得更為明顯。大學是意識形態的前沿陣地,大學文化建設離不開正確的歷史觀與價值觀的引導。因此,需要對大學的傳統與現實精神價值體系進行哲學層面的評價,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路徑,在多元文化價值觀的現實生活中樹立主流價值觀,堅定不移地秉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二)大學文化建設的民族化與國際化

        強調:“一個國家的自信,除了體現在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中華文化就是在不斷汲取各種文明養分中豐富和發展起來的,不能閉上眼睛不看世界,要在推進人類各種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學互鑒中,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大學文化建設在民族化與國際化上具有一致性,不僅體現在建立文化自信,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而且體現在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對各種文明養分的吸收。面對民族化與國際化既相互融合又相互沖突的復雜社會文化環境,大學文化建設要承擔起引領青年學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任。

        (三)大學文化建設的傳承與創新

        大學文化建設傳承與創新的矛盾主要體現在大學文化建設既是一種歷史的積淀, 又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傳承與創新是大學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一方面,大學文化建設需要繼承大學的優秀文化傳統,通過對大學的辦學經驗、治校理念、規章制度進行系統全面的梳理,對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進行提煉,大力弘揚一所大學的優良傳統;另一方面,創新是大學文化建設的不竭動力,大學應根據時代要求及社會的需要來革新辦學思想,豐富大學內涵,為大學持續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精神支柱。只有創新,才能保證大學跟上時展的步伐;只有創新,大學文化建設才能與時俱進;只有創新,大學的優良傳統才能得到傳承與弘揚。

        (四)大學文化建設中的個性與共性

        我國大學文化建設的個性與共性主要體現在大學文化建設須遵循大學教育的發展規律,以教書育人為目的,以學習研究宣傳,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最終目標。大學文化建設要在堅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共性基礎上,保留大學的個性特點,在學科設置、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展現不同大學的專才與特色。大學發展的趨勢,決定了大學的培養特色與研究特長各不相同。然而,當今大學教育存在的趨同性,嚴重影響著大學教育的健康發展。大學教育的趨同性愈加普遍,越會造成優秀人才的流失。因此,能否協調好大學文化建設中的個性與共性的沖突,決定著大學發展的成敗。

        大學文化建設工作實際上是國家的文化建設的外化形式。大學文化建設不是一朝一夕鑄就的,而是通過長期的歷史沉淀、價值認同、匯集凝聚、創新發展而形成并逐漸走向成熟的。通過對大學文化建設中矛盾關系的梳理,既能夠了解一所大學的歷史足跡,又能為大學的規劃發展提供有效的參考,以點帶面,通過文化建設帶動大學的全方位建設,從而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杜玉波.切實擔負起建設一流大學的歷史責任[J].中國高等教育,2013(21):3-7.

        [2]李舟.當前大學文化建設問題與對策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4(12):171-172.

        第3篇:大學文化建設范文

        精神文化是大學文化的核心,是和諧校園建設的前提。所謂精神文化,是指大學師生在長期的讀書教學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理想信念、價值判斷、道德情操、目標追求。一所大學如果沒有精神文化,就無法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礎,和諧校園建設也就無從談起。培育大學精神文化,應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學精神是貫穿在學習和研究過程中的基本精神狀態和思維方式,具體表現為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忠于真理的求實精神、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勇于批判的懷疑精神等;人文精神是對人的生存意義和價值的態度和認識,表現為對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思考,其核心是對真善美的追求。培養積極健康向上的大學精神文化,應處理好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關系,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顧此失彼,而應統籌兼顧。

        制度文化是聯結大學精神文化、行為文化、環境文化的紐帶,是和諧校園建設的基礎。大學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不是一個或幾個部門的事情,必須制定科學合理的制度和規則,促使各部門形成合力。制度文化主要指學校為維持正常運轉和教學生活秩序而制定的各種規章制度,具有鮮明的規范性和組織性,對大學師生的思維方式及日常行為具有引領和約束作用。培育大學制度文化,應充分調動廣大師生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鼓勵他們根據自己對大學的認知和感受來參與制度設計。應著眼于促進教學系統、科研系統、行政系統、后勤系統的互動互補,著力構建現代大學制度體系,為大學發展提供有力保障、營造良好氛圍。

        行為文化是大學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環境文化在師生身上的反映,是和諧校園建設的外在表現。大學行為文化主要通過校風體現出來。校風包括學風、教風、工作作風、思想作風等,是大學師生在教學、科研、學習、管理等活動中形成的集體風尚。培育大學行為文化,應堅持育人為本,引導學生不僅努力掌握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而且大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努力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培養教師求真務實、嚴謹細致的教學態度和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情懷。

        第4篇:大學文化建設范文

        關鍵詞:大學文化;建設思路;建設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一、工作思路

        1.把大學文化建設工作做大:形成有生產力的工作體系

        大學文化建設是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統籌規劃,著眼于學校發展的總體戰略,逐步建立和完善長效機制和長遠規劃,構筑大文化建設格局。大學管理者要由建文化轉向管文化,理順文化建設的體制機制,讓科學的管理產生文化生產力。

        2.把大學文化建設工作做細:形成有操作性的施工圖

        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輻射源,高校也在積極制定文化發展規劃。筆者通過調研發現,由于缺乏通向現實的路徑,很多高校的文化發展規劃最終的實施效果欠佳。要想將藍圖變為實現,還需要把各項任務做得更加精細,讓有任務更有明確性,政策有可持續性,措施有可操作性。

        二、大學文化建設路徑

        1.意識層面:樹立文化自覺

        目前大學的各個部門,都在自發地開展具有文化屬性的各項工作,但是大都是零敲碎打,缺乏整合,造成了Y源的浪費。同時,也缺乏對大學文化自身的審思、覺醒與揚棄,使得文化建設工作處于低水平的重復,難以真正提升水平。這就要求管理者能夠進一步加強對大學文化重要性和發展規律的認識,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意識統領大學文化建設各項工作。

        2.機制層面:建立工作體系

        (1)建立職責體系。大學要明確責任分工,形成黨委統一領導、各部門各司其職、師生共同參與的大學文化建設格局。

        (2)建立策劃機制。大學要在廣泛發動全校師生參與工作的同時,充分吸納社會專業人才,以專家咨詢委員會或專題策劃組的形式建設專業的咨詢隊伍,吸納智力資源,幫助我們為學校文化建設工作出謀劃策。

        (3)建立投資機制。就筆者的調研來看,國內高校的文化建設經費投資隨機性強,缺乏強有力的機制保障。應嘗試建立多元化的文化建設經費籌措機制,除了學校把文化建設納入財務預算,還可以通過與政府和社會資源結合、民間贊助、社會(校友)捐贈、社會投資冠名等多種途徑為學校文化建設籌措經費。

        (4)建立評價反饋機制。文化建設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評價反饋,一方面,通過科學設計評價體系,能夠發現大學文化建設的薄弱環節,使建設工作更具針對性;另一方面,把大學文化建設工作同各部門的其他工作一同部署、一同檢查、一同落實、一同考核,能夠有效調動各部門文化建設的積極性。

        3.實踐層面:建設大學文化精品

        (1)文化提煉工程:文化提煉主要是指通過對學校發展歷史文化的梳理,著重對辦學理念、大學精神、校訓、校風、教風、學風以及優秀傳統等內容進行系統建設,樹立大學的核心價值觀并明晰其表述。

        (2)文化彰顯工程: 文化彰顯主要指大學文化的外在表征建設,形成大學育人的和諧氛圍和良好環境,這體現了大學的文化品位和格調。

        (3)文化提升工程:文化提升主要是完善文化的體制機制,強化文化載體建設,提升大學文化管理和建設的水平。該項工程主要可包括大學文化管理和傳播、交流機制的建設、媒體平臺的融合搭建、大學文化理論研究等內容。

        4.目標層面:形成文化認同

        大學文化建設效果評判有多個維度。在當前社會轉型期,各高校也在積極探索和開展改革,各群體的利益都有所調整,師生難免出現思想上的動蕩、交鋒和失衡。在這樣的背景下,亟須用高尚的、科學的、富有吸引力的大學文化來凝心聚力。因此,筆者認為師生對大學文化的認同是在現階段關于大學文化建設最主要的評價標準。

        參考文獻:

        第5篇:大學文化建設范文

        【關鍵詞】一流大學 大學文化 華外文化

        世界一流大學是指在辦學理念、師資隊伍、管理水平、教學質量、辦學設施、科研成果等可以比較的范圍內,綜合指標評估名列世界前列的大學。這些大學一方面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另一方面又有許多相似性,那就是良好的辦學條件、高素質的、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高質量的學生、一流的學科和科學研究、良好的社會服務功能和程度很深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應該說,歷史為每一所大學都提供同樣的機遇,但只有那些具有獨特的大學精神,各方面準備充分的大學,才能抓住歷史機遇,脫穎而出,最終成為世界一流大學。

        一、大學理念是世界一流大學追求卓越、走向成功的根本

        大學的辦學理念是大學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回顧世界一流大學的形成和發展歷史,應該說,無人能夠否認美國高等教育取得的卓著成就。美國教育專家,曾任紐約州立大學校長的E.博耶先生在其著作《美國大學教育:現狀、經驗、問題及對策》一書中指出:“高等院校是美國文化中最生氣勃勃而經久不衰的一個部分。”

        實際上,美國大學的發展至今不過一個世紀,那么美國大學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典范的秘密何在?首先,美國大學能夠立足本國國情,尋求個性化發展道路。其次,美國大學觀念開放,擅長學習。他們是在學習了當時歐洲先進的教育理念和辦學模式的基礎上,根據本國的具體需要,不斷完善與創新大學辦學理念,最終做到后來者居上,形成了各有所重的學科個性和辦學個性,促進了一流大學的形成和發展,最終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的典范。

        作為一所外語類院校,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已確立了自己的辦學理念,即“一切為了學生成人、成才、成功,使華外成為中西文化合璧之橋梁,中華兒女走向世界之橋梁。”這一理念也一直在指導和引領著華外的發展方向。應該說華外的辦學理念體現了她的辦學者心目中大學的理想狀態,能充分體現其辦學者遠大的教育抱負和對大學的深刻認識與理想追求,同時也激勵著華外人為實現這一理想而不斷奮斗。應該說,我校的具體任務、機制、體制、乃至校訓、校歌、校旗、校徽及校園布局與建筑等都體現了華外的辦學理念,同時也受華外辦學理念的無形制約。確切地說,我校的辦學理念概括了華外的橋梁精神、公益性質、辦學目標等基本發展思想,同時,也體現了我校辦學者的價值觀。

        二、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和學科建設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前提和保證

        美國教育家,哈佛大學校長南特曾說:“大學的榮譽不在于他的校舍和人數,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師的質量,一個學校要站得住腳,教師一定要出名。”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的觀點和南特的觀點不謀而合,“所謂大學者,非唯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梅先生始終堅持,“師資為大學第一要素”。有了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才能提高教學質量,打造創新團隊,建設一流學科,形成科研成果,提升學校聲譽。

        一流師資隊伍應該包括一流的大師和學術帶頭人,因為他們是學術研究和團隊建設的領頭羊。專業基礎深厚的學術骨干和教學骨干,是大學發展的基礎。有人說,學科是大學的基本單位,有凝聚學術力量,培養人才,進行知識創新的功能。是否擁有一批一流學科是一流大學顯著的標志之一,而要打造一流學科,必須依靠一流的教師隊伍形成的創新團隊。

        我校已經有了自己的重點學科,自己的創新團隊。那么如何發揮團隊的力量?首先,還是要樹立關心人、重視人、尊重人的管理意識。其次,我們不僅要重視個體的發展與管理,同時,還要形成以團隊為基礎的管理方式,要根據其崗位職責和承擔任務的不同而采取分類建設和管理的機制,最終形成吸引人才、穩定人才和激勵人才的良好氛圍。

        三、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是世界一流大學的核心競爭力之所在

        一所大學,如果沒有自身的校園文化對師生的培育和塑造,沒有一種大學精神提供價值支撐、行為規范和力量整合,就不可能有明確的辦學方向、合理的校園秩序和理想的辦學成果,也就不可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我們已經樹立了中西合璧式校園文化理念,那么如何使這種理念能夠深入人心,成為我校運轉的內在力量,成為學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所在,并通過“簡單做人、踏實做事”的行事作風來構建大學內部和諧的人際關系;通過兼具中西方建筑特點的校園景觀建設、“敬業愛生、博學善導”的教風、“自強自律、求是求新”的學風來營造校園氛圍;通過求公致遠,追求百年的“公益精神”、開拓進取、負重拼搏的“創業精神”、嚴細科學,務實求精的“治學精神”、會通中外,服務祖國的“橋梁”精神來奠定學校創新和發展的思想、理論和文化基礎,從而推動我校不斷向前發展,是華外每一個部門都應思考的問題,同時也是應盡的責任。

        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要建設成高水平的民辦大學,實現跨越式發展,就要有超前的意識,能在立足本國國情的基礎上借鑒世界一流大學的成功經驗,并依據社會需求和自身的辦學條件,確立自己的發展戰略,走特色化發展之路。華外的發展要在個性化辦學理念基礎上,在國際化理念,可持續發展理念和生態人文大學理念的指導下,構建中西合璧式校園文化,打造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提高生源質量,大力發展國際合作教育,完善管理制度,建設應用型精品本科。

        【參考文獻】

        第6篇:大學文化建設范文

        傳統的校報、校園廣播、網絡作為之前校園文化主要傳播媒介,校黨委宣傳部借助這些宣傳平臺將黨的方針政策、理想信念、先進文化、價值觀念等在校園中進行傳播和推廣。作為大學校園的思想陣地、輿論宣傳工具、文化交流平臺,校園廣播電視在學校黨委的正確指導下,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服務的同時,保證了校園穩定,推進學校文化的改革和發展,提升了校園師生的文化素質,塑造良好大學形象,推動了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因此,校園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會進一步促使大學校園文化的繁榮。當下,文化多元化發展使大學生的思想沒有確定的模式,通過校園廣播電視進行大學文化傳播使大學生樹立了自己的思想政治理念,在文化多元化發展社會中有自己對文化的理解與認知。因此,在進行以校園廣播電視為載體的宣傳時,要避免單純的說教,要利用廣播電視生動形象的傳播語言,傳播校園文化的內容,同時貼近大學生實際學習和生活,為他們的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

        二、大學文化建設對高校廣播電視媒體發展的促進作用研究

        大學文化是大學培養和發展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智力資源,也是大學品牌價值的核心內容。大學文化依附大學的產生而產生的,隨著大學的發展而發展,同時也跟隨大學理念的變革而不斷演進和傳承。大學文化的發展是和高等學校的歷史緊密結合的,一所學校的大學文化形成和發展,既有宏觀中國教育史發展的大背景的綜合影響,也有每所學校發展的特定地域、環境和關鍵人物的影響,每所大學都是一部獨特的、連續的人類文化記錄簿,獨特的文化品格則是一所大學區別于其他大學的標識,也是一所大學生命力和活力所在。盡管各高校的大學文化不盡相同,但歸結起來,都可以分為大學文化的萌芽階段、大學文化的發展階段和大學文化建設繁榮階段。作為學校重要的宣傳媒介,校園廣播電視的創作過程,也經歷了“被動應對自覺記錄主動策劃”的發展演化過程。在大學文化的不同發展階段,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大學文化的內容都是高校廣播電視媒體的內涵支撐,校園媒介文化的黨性、先進性、開放性、民主性、科學性等特性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校園文化的面貌和精神實質。因此高校廣播電視節目的理念和內容仍然是占據首要位置,把握好高品味的大學文化內涵,對提升節目質量,提高受眾認可度具有重要的意義。四、高校廣播電視媒體對大學文化建設的助力作用研究1.創立廣播電視特色文化品牌。從校園廣播和電視兩大媒體入手加強對欄目策劃和設置的思考,研究節目設置對大學文化建設的助力作用。廣播主要分為時事新聞類、國學經典賞析類以及結合學校的特色活動和感恩教育等進行專題報道;電視主要分三大類,分別是校史類專題、典型人物專題、以大型活動為載體的典型活動專題。注重深入挖掘題材,使欄目固定化、常態化。并使欄目策劃貼近時代和生活,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學會思考,辨別真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2.發揮廣播電視輿論引導功能。新形勢下,校園文化的多元化趨向更加明顯,學生思想的不確定性和可塑性成為加強和改進思政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廣播電視作為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在大學生思政教育方面的功能體現顯得尤為重要。廣播電視通過引導輿論導向起到輔助教育與教育塑造的功能。3.培養廣播電視高素質學生工作隊伍。大學的核心職能是培養高素質綜合性的人才,廣播電視臺作為學校宣傳單位之一,也肩負著育人的責任,設立大學生記者團,讓學生參與節目創作,使大學生群體對校園文化中的教育理念的理解、接收在在創作的過程中完成,從而獲得了對教育理念的深刻認同和主動實踐。不僅豐富大學生的第二課堂,而且幫助學校完成綜合素質的和品格行為的指導。通過視聽媒體的報道、分析和評論,校園文化才能夠深入師生,同時,校園媒體在對校園文化的深入解釋、評判和不斷思考中,形成強大的輿論引導力,使文化內涵得到師生們的廣泛認同和接受,潛移默化中濡養大學精神,引導校園文化建設向先進性、科學性和民主性的健康方向發展。

        三、結語

        第7篇:大學文化建設范文

        關鍵詞:現代大學 內涵發展 文化建設

        一、我國高校的現狀與存在問題

        我國自1999年大學擴招以來,高等教育規模已先后超過俄羅斯、印度和美國,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發展階段。對于提升我國的國民基本素質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也促使我們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的轉變。我們也不得不看到這些問題,大學生的就業前景不容樂觀、大學生的整體基礎素質越來越低,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們的大學培養什么樣的人,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2013年度的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錄用公務員考試的報名就有137萬人參與,其中最熱門的職位9470:1的報考率,我們不得不反思一個問題,為什么大學培養的人才一邊是就業艱難,另一邊卻是十分熱衷報考公務員。坊間有個流傳甚廣的段子:“這年頭,教授四處賺錢,越來越像商人;商人現身講壇,越來越像教授。”當然,這種說法確有一點片面,我們也不得不追問,曾經的“象牙塔”去了那里?大學的主要功能是什么?還有大學精神嗎?我認為主要的根源在于當今的大學缺少了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缺少了大學精神。

        二、大學文化的內涵

        根據教授對“文化自覺”的經典闡釋,我們大學建設實現新的文化自覺應著重在兩個方面下工夫: 強化大學建設文化轉型的自覺能力; 取得適應大學所要求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也就是說,我們要對自己的大學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我們自己大學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未來發展的趨向,自覺地建構和凝聚滿足師生文化需求、增強大學核心競爭力、引領社會健康發展的核心價值理念和精神力量,建設好大學生的精神家園。大學精神的核心是辦學理念和價值追求。

        三、推動文化建設的途經

        為了實現大學內涵發展,我認為只有大力推動大學文化建設,才是不二法門。大學文化建設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重視精神文化建設。大學是傳承文化、研究文化、創造文化、發展文化的學術殿堂,大學文化是大學生存與發展的靈魂與內在動力,激勵著大學向繼承文化傳統、吸納時代風氣的更高層次邁進,這也是決定大學辦學理念和價值追求的重要因素。比如我們東莞理工學院,是一所理工科高校,在教育國際化的大背景下,人文基礎較為薄弱的理工科院校就會面臨著許多全新的挑戰,其中大學文化建設滯后則成了其發展和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制約因素。在發展中易呈現“重科技輕人文,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的局面,面對學科綜合化、就業多樣化的發展,將很難培養出能勝任新形勢下對高技術人才的需求。大學是傳承文化的寶殿,在學校要營造一個學習的氛圍,大力開展各類講座,沙龍,讓大學生體會到知識的美妙,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中,激起他們對研究文化、創造文化、發展文化的熱情,知識才能不斷的創新,大學才能成為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明燈,才能培養出大師級的人才。

        第二、重視制度文化建設。一個好的制度能讓壞人變好,一個壞的制度卻能讓好人變壞。一個好的制度才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可以說有什么樣的制度就會形成什么樣的人才。辦高水平大學,必須有高水平的人才隊伍。梅貽琦先生的名言“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乃有大師之謂也”,已為人們所熟悉。先生的名言,“大學,則必擇其以終身研究學問者為師”,更為高等教育管理者所稱道。高校的功能是靠人才實現的,高校的優勢是靠人才形成的,高校的各項工作都要靠人才的支撐。要想把一所大學辦成長盛不衰,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大學,重視制度文化的建設是十分重要的,在制度中,要把教師的成長作為第一要務加以考慮,把教師的成長作為學校發展的第一要務。

        第三、重視器物文化建設。目前有一些高校,一味追求現代化,一味追求時尚,而忽視了器物文化的建設。器物文化代表一個國家的歷史和文化發展水平,對于一所高校來說,他就是這所學校的歷史見證,有讓人產生肅然起敬的作用,也是一種無比強大的激勵作用。可是目前我們很多的學校,很不重視器物文化的保留,都被一些所謂的現代氣息所淹沒,沒有了蹤跡。最多也只是把他們放到了校史陳列室中,塵封在那孤獨地期盼上級的檢查,在校的學生根本得不到多少的教育。如果我們能很好地注重器物文化的建設,那就可以讓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都發揮它的教育功能。我校的校訓為“學而知不足”。“學而知不足”語出《學記》,蘊含學無止境的進取精神、虛懷若谷的學習態度、教學相長的教育教學理念。學生學習、實踐、鉆研、成才的過程,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研究的過程,學而后知不足,知不足而后自省,而后自強、創新、追求卓越。這塊石刻就是一個很好的器物文化,包括楊教授的一些生平等,對學生及教師都是有很好的教育意義。

        我們要想創建一流的大學,必將大力加強大學文化建設,這樣才能推動學校內涵的發展,使學院早日成為一流的世界性的大學。

        參考文獻:

        [1]顧明遠.大學文化的本質是求真育人[J].教育研究,2010,(1).

        第8篇:大學文化建設范文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大學文化建設的統領作用

        我國正處于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道路上,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發展的指明燈。在大學校園中,有些思想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也有一些存在偏差的思想。因此,大學文化教育需要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以促進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這就要求大學思想文化教育要站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度,牢牢把握社會主義發展的方向,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明確社會發展的方向,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有效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大學文化建設的緊迫性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括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等基本內容。因此,大學文化教育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為主,樹立大學生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

        現在,西方文化充斥社會,影響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的理解,甚至有的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持有懷疑態度,這就需要教師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大學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

        培養社會主義社會需要的人才,必須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受外來資本主義經濟逐利思想文化的沖擊和高校物質文化的雙重影響,導致大學生的思想文化較單一或崇尚西方社會觀。再加上很多高校不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所以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薄弱,也就更突顯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文化地位。

        隨著西方文化進入中國,也傳入了一些文化糟粕。這就需要大學肩負起為大學生抵御外來糟粕的重任,依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四、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大學文化建設的路徑

        1.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中

        大學要強化校園的基礎建設,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文化知識,并通過物質載體,如網絡資源,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學生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2.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校園精神文明建設中

        第9篇:大學文化建設范文

        關鍵詞: 大學校園文化建設 四項原則 四個關系 重點工作

        校園文化建設是大學建設的一個永恒課題。從大學產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大學的一切活動都是一種文化現象。文化(culture)原意為種植、耕作,含有通過勞作獲得成果之意,到后來才逐漸演變為培育、教養等意義。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各級、各類大學如何更好地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發揮其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中的獨特作用,需要我們每一個大學人認真思考和努力實踐。

        一、大學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實現其職能的必然選擇

        不同的高校,因類別不同、人才培養的規格不同及社會文化背景和辦學理念上的差別,會表現出類的屬性和個性化特征屬性,但作為高等教育的基本屬性卻是一致的,反映在教學、科研和服務三大職能中,就是育人是根本,科研是重要職能,服務是職能的延伸。大學校園文化因其特殊的價值,在大學校各項職能中,始終起著獨特的、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就校園文化的功能而言,它表現為一種特殊的課堂,是一種綜合的教育力量。概括起來有精神激勵、價值導向、行為約束、情操陶冶等教育功效。其次,從校園文化的育人方式上講,校園文化的作用機理主要是通過“環境創設”和“文化營造”潛移默化而非強制性地發揮影響,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不教之教化。最后,從美學角度分析,校園文化的構建和發展過程就是對能夠啟迪、感化學生各種美的潛在客體進行精神化再創造的過程,也是對其文化價值挖掘和升華的過程。通過審美,學生得以解讀校園環境中蘊涵的精神;通過審美,學生能夠將個體耳濡目染的感悟和體驗,內化為一種價值取向和行為認同,成為約束和指導個人的處世方式和人生的指航明燈。

        二、當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不足之處

        1.沒有擺正校園文化各組成部分,包括物質的、精神的、制度的、行為的、組織的等在整個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過于追求物質文化建設,忽視精神文明建設。

        2.在特色建設上,沒有很好地考慮學校的歷史背景、學校定位、培養目標,盲目從眾,滿足于借鑒他校現成的經驗,自主與創造不夠,致使校園文化特色不突出,個性不鮮明。

        3.在實踐操作層面,沒有長期的校園文化建設規劃和方案,不能把校園文化建設同學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學校主體活動結合起來,始終形不成對校園文化具有統領作用的學校精神。

        4.在組織管理上。把校園文化建設只視為某個或幾個部門的職能,沒有發揮和調動校園人(教師、職工、干部和學生)廣泛參與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導致校園文化建設許多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實,流于形式。

        三、新時期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應堅持四項原則,處理好四個關系

        1.堅持傳承原則,處理好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雖然我國的近代大學直到十九世紀末才出現(以1862年的問世、1903年“癸卯學制”的頒發為標志),比歐洲(我國學者普遍認為西方現代大學萌發于中世紀的歐洲)晚了數百年,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成果的積淀,卻為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我們不能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遺失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新時期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正確選擇就是要堅持文化傳承原則,認真梳理、發掘和反思辦學歷程,正確處理好現代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與民族傳統文化的關系,將校園文化建設根植于中華民族文化這片沃土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廣大校園人通過對祖國歷史文化的了解,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自信心,在對祖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的過程中增強校園文化的先進性,進而對整個社會文化建設起到示范和引領作用。

        2.堅持時代性原則,處理好與時代文化的關系。

        “文化并非別的,乃是人類生活的樣法”。[1]生活是與時俱進的。顯然,文化也并非永恒不變,它必然會隨著社會環境和時代的變化而發生一定的嬗變。大學校園文化的形成,即是一個營造過程,也是一個發展過程。只有在厚重的歷史文化沉淀的基礎上,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才能實現創新與跨越,而且這種創新越多,跨越越大,大學校園文化就越富時代朝氣。哈佛大學的成功歸根結底就在于她不斷主動迎接時代的挑戰,敢于推陳出新,領導潮流的創新精神。北京大學在“五?四”時期之所以成為新思想、新文化的搖籃,也是得益于敢為時代先的文化創新精神。由此可見,校園文化建設如果不能體現時代的特征,站在時代改革發展的前沿,也就失去了其先進作用。

        3.堅持多元化原則,正確處理與域外文化的關系。

        在教育日漸走向終身化、民主化、個性化、信息化和國際化的今天,大學正以其廣博的胸懷接納來自世界不同的文化與聲音。開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已成為現代大學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大學校園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擁有多元文化的交融與激蕩,青年學子們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不出國門就能快速便捷地享受世界各國的文化大餐。現代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必須主動適應這種開放式的趨勢,以海納百川的氣魄,正確對待域外文明,廣泛借鑒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糧。也唯有如此,現代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才能吸引廣大青年學生的積極參與,進而被廣大青年學生所接受。

        4.堅持區域化原則,正確處理與區域文化的關系。

        一切大學的校園文化都有具有一定的時空特征,也無不打上她所在區域的文化烙印。身居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國際化大都市中的大學,其時代氣息和前瞻意識要強一些;而地處經濟偏遠地區的大學,則更貼近寧靜志遠、淡泊明志的精神港灣。因此,現代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既要注重規范化、科學化,又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發揮區域文化的優勢,形成人無我有的獨特區域個性特色。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越能吸收她所在區域文化的優勢,校園文化建設就越具特色。越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就越能提升校園人的個性品位。

        四、新時期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應重點加強的幾項工作

        1.凝心靜氣,突出學校精神的培養。

        學校精神在整個校園文化中處于靈魂的地位,是由學校辦學的歷史傳統、學科特色和名師、名生的品格、修養、社會影響力等共同孕育而形成的,集中體現了一所學校獨特、鮮明的辦學理念和個性特色,反映著校園人群體意識的價值追求。學校精神所具有的號召力、凝聚力、感染力和向心力是辦好一所學校所必須具備的寶貴精神財富。世界上所有特色鮮明的大學都具有獨特的辦學理念和精神。牛津大學在八百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獻身上帝、獻身學術的精神和求實、辯證,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耶魯大學的“教育不是為了求職,而是為了生活”的教育理念;我國北大的“兼容并包”,清華的“厚德載物”,南開的“允公允能”無不都是這些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精神層面的凝聚和結晶。

        學校精神主要是通過校訓、校風、校歌和校徽等形式表現出來的。校訓是一所學校傳統和特色的簡要概括,是學校制定的對全校師生具有指導意義的行為準則。校風則是學校風氣的總稱,是由學校成員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相對穩定的行為傾向,是校園文化建設諸方面的綜合反映。二者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處于“文化核”的作用。一旦被廣大師生所接受,就會自然而然地被他們自覺發揚,從而演變、升華為代表學校整體價值追求的學校精神。成功的校訓和優良的校風的形成不是空穴來風,也不能通過某種方式從別處移植而來,只有在學校深厚的文化積淀,獨特的辦學理念和合理的現實存在的基礎上,經過校園人(幾代,甚至十幾代人)倡導、踐行、提煉、升華、結晶而形成。因此,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者們要潛下心來,根據自身的辦學定位和目標,認真總結和梳理本校的優秀文化傳統和辦學理念,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廣泛征集、挖掘、設計最能體現本校辦學特色的校訓、校風、校歌、校徽,并在實踐中積極倡導,身體力行,循序漸進。大力營造學術自由和科學、民主之風,自覺抵制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和學術腐敗等不正確文化的侵蝕和蔓延。引導廣大教師潛下心來做學問,管理人員專下心來做管理,全體學生靜下心來做功課,為學校精神的早日形成而努力奮斗。

        2.強化行為習慣的養成,促進校園和諧。

        校園人的行為主要是指師生員工在一定的思想支配下,從事教學、科研、文體娛樂及對社會服務等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有意識的能動反映,是學校辦學理念、學校精神在師生員工個體及群體身上的具體體現。養成師生員工良好的行為習慣,創建和諧校園,對當前我國高校由外延型擴張發展向內涵式發展,提高教學質量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各級、各類高校都要根據總書記在清華大學成立一百周年校慶大會上的講話精神,立即行動起來,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大學生開展行為規范教育、文明禮貌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從言談舉止、勤奮學習、勇于創新、尊敬師長等方面強化當代大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全面而系統地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從精神風貌、敬業態度、專業水平、人際關系等方面塑造高校教師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高尚形象;廣泛而深入開展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本領的教育,促使各級管理、服務人員形成履行職責,忠于職守,敢于負責和樂于奉獻的優良工作作風。

        3.營造多元智能型校園,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大學校園文化的主體(教師、學生、干部、職工等)屬于高深知識密集型的社會群體。較高層次的智能型知識文化是大校園文化區別于其他亞文化(如企業文化、商業文化、鄉村文化、城市文化等)的重要標志。美國教育家霍華德?加德納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結構:多元智能理論》一書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打破了傳統智商理論的局限。認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具有至少8項智能,即語言、數理邏輯、視覺空間、身體運動、音樂韻律、人際溝通、自我認識和自然觀察智能[2]。這不僅為教學策略,而且為現代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指明了一個新的方向: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要重視差異教育和個性教育,促進大學生全面、主動地發展。首先,要在廣大教師中大力宣傳倡導多元智能理論,促使他們更新觀念,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自覺地把促進大學生的智能發展同專業設置、學科建設、課程開設等結合起來。自覺實現由學生的控制者向學生的觀察者轉變;由學生的監護者向學生的協助者轉變;由知識的傳授者向學習情景的提供者轉變。其次,要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由學生會、團委會牽頭組織,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開展各種有益于大學生智能發展的活動。除了定期開展藝術節、科技節、科普講座等活動外,還要組織起學校、院系和專業三個層面的各種社團和興趣小組,努力做到:學期初有計劃,學期中有檢查,學期末有總結。確定好輔導教師、活動時間、活動地點、活動內容和資金投入,使各項活動切實發揮應有的作用。最后,要全面規劃,綜合考慮,圍繞著大學生智能活動的開展,優先配置好各項教學設施、活動設施和生活設施,進一步完善學分制度,為大學生智能的發展提供優良的環境和制度保障。

        參考資料: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一区二区免费国产在线观看 | 在线120秒观看视频日本大片 | 亚洲三级在线免费 | 日本乱理伦片免费入口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在线 |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