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機械原理發展史范文

        機械原理發展史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機械原理發展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機械原理發展史

        第1篇:機械原理發展史范文

        關鍵詞:優質教育資源 實踐教學

        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目標。創新源于實踐,能力來自于實踐,實踐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重要基礎。實踐教學是理論聯系實際的載體,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

        一、引言

        在麥可思研究院組織調查并撰寫的《2014年大學生就業藍皮書》中顯示,全國本科平均工作與專業相關度為69%,在經濟學中只有金融學專業達到78%,其余專業低于69%。(數據均來自《2014年度麥可思-大學生就業年度指標》)也就是說,經濟類畢業生中有三成多畢業后從事非本專業的工作。然而,近年來,我國國民經濟平穩快速發展,經濟總量躍上新的臺階,但面臨地區發展不均衡、產業結構不合理、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等一系列問題,迫切需要眾多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經濟學人才。

        同時,在“麥可思――大學畢業生流向月度跟蹤調查”報告,有專業相關實習經歷的大學生找到專業對口工作的幾率要高出至少20%,有實習經歷對經濟學、管理學、工學的本科畢業生半年后就業率有顯著的影響。其中,影響最顯著的為經濟學,控制其他背景因素后,有實習經歷的經濟學類本科畢業生的半年后就業率比沒有實習經歷的增加7%。

        一方面我們培養出的經濟類人才未能從事本專業工作,另一方面國家經濟建設急需經濟類人才,這種供求矛盾,反映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市場需求、就業去向相脫節,說明實踐教學環節對經濟學人才培養和就業有較強的促進作用。

        從經濟學學科本身出發,理論經濟學是論述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經濟運行和發展的一般規律,揭示經濟規律及其基本性質的科學。應用經濟學是運用經濟學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研究經濟活動各相關領域基本理論和運行規律,具有理論聯系實際、應用性強,直接服務于經濟建設的特點。經濟學人才的培養體現出從理論研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到側重應用研究多層次的特征。

        高校人才培養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都是同一教學活動的兩個層面、同一教學活動周期的兩個主要環節。提高實踐教學環節的效果是培養高素質經濟學人才的有效途徑,經濟學專業培養模式要符合市場就業需求與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要培養出大批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經濟基礎理論扎實、實踐能力突出的高素質經濟學人才,適應市場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經濟學人才培養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1.重知識教育,輕情商教育

        從目前大多數經管類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的教學課程設置來看,主要側重于一些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掌握。但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在校成績較好的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后,眼高手低,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環境,不能很好地處理各種人際關系。有些學生對挫折的耐受力有限,一旦工作不順,便自暴自棄。

        2.學生實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較差

        目前的學習模式中,學生的學習過程常常表現為“要我學”,而不是“我要學”,實踐教學也是如此。一方面,學生的認識較片面,將實踐工作當做一種任務甚至是負擔,不能積極主動參與;另一方面,實踐教學內容單一,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再有,實踐教學環節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學期(或學年),有的同學忙著找工作,有的同學忙著做畢業論文,對實踐教學應付了事,甚至出現虛假實習的情況。

        3.實踐教學指導力度不夠

        在高校中,同時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的教師緊缺,尤其是指導教師自身缺乏企業管理實踐經驗,或缺少與企業管理實踐密切相關的科研項目。人才培養只能局限于書本理論,尚未形成以科研項目或橫向課題帶動從而提高經濟學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模式。

        一些教師對實踐教學認識不足,簡單地認為實踐教學就是是學生掌握有關的操作技能,實踐內容側重基本服務技能操作訓練,對于高層次經濟學人才所需要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綜合應用能力培養的實踐訓練不足。

        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理念

        在我國,優質教育資源在不同層次高校(如“985工程”、“211工程”)存在很大差異,呈現出稀缺性,即便是在院校內部不同學科間,優質教育資源也存在很大差異。優質教育資源共享能夠促進環境的范式性轉換,有助于實現學習環境、個體經驗環境的范式性轉換,打破舊的思維方式,實現創新的突破。

        財經類本科生的實踐教學環節除存在上述問題外,較突出的問題是教育資源的短缺,從而束縛實踐教學環節的效果。優質的教育資源可以通過整合實現共享:整合不同高校間、高校與企業間、高校與校友間、以及應用經濟學學科間的優質教育資源,搭建實踐教學平臺,以有限的資源實現不同層次實踐教學協同發展。

        四、經濟學人才培養實踐教學協同發展途徑

        高等教育包括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作為一個系統,將經濟學本科生與研究生的實踐教學,共享不同高校間,乃至高校與社會間,以及高校內部不同學科間的優質教育資源,互相促進,協同發展,是創設經濟學人才培養的有效路徑。

        1.利用暑期學校、訪學等形式,實現不同高校間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暑期學校是財經類院校在假期中,面向全國研究生,為研究生打造一個學習經典理論,并用于經濟社會實踐的平臺。學生通過經濟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并結合中國經濟社會現象,提高理論分析能力。通過經濟社會學各個領域的范式、方法與核心問題的專題研究,學生可以掌握經濟社會學各個分支領域的知識框架與分析工具。暑期學校中的國內外著名經濟社會學家開設的前沿講座,有助于學生了解經濟社會學界最新研究進展。學生也可以參加讀書會,選擇經濟社會需經典文獻,進行講讀、評析和討論。在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進行研究。

        暑期學校打破高校教育資源的封閉狀態,使學生利用假期的黃金時間,充分共享不同高校的優質教育資源,采用理論學習與實踐分析相結合的形式,通過討論、批判等方式,推動研究生思考經濟發展與社會現狀,提高理論與實踐能力。

        財經類院校不僅加強國內校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更應該拓展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組織學生到國外的大學學習走訪考察,切身感受到國外優秀院校的氛圍,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經濟特色,培養國際化視野和國際溝通交流能力。

        2.利用企業的實踐活動,實現高校與社會間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深入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實踐活動,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提高經濟學人才實踐應用能力最有效的途徑。與企業、研究所共建高水平專業實踐平臺,作為經濟學人才培養校外實習實踐基地。以實踐基地為基礎,開展產學研合作項目的深度合作,促進教學與生產實際相結合。

        學生切實參與企業的相關項目中去,帶著問題去實習,帶著問題去調研,真正實現自身實踐能力提高。學生深入企業頂崗實習,切實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將實習中發現的問題,結合理論,去思考探詢解決的方案,真正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校內導師積極承擔企業的橫向課題,通過課題研究,深入了解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實際問題,與企業專家合作研究并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也不斷提高導師的實踐能力和對學生的實踐指導能力。

        3.利用案例教學、實踐平臺,實現學科內本科生研究生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

        校內專業課教學是人才培養的基礎環節,也是對經濟學本科生研究生進行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案例教學是已經被證明的美國商學院非常成功的教學方式。通過精心采編的案例,學生設身處地的對實際經營管理問題進行思考、探討,可以有效地提高他們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利用經濟管理信息化實驗室資源,搭建實踐平臺,舉辦多種形式的實驗教學和技能培訓,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教師可以將本科生與其指導的研究生組成學習團隊,實施研究性教學,將教學過程變為學生探究性學習的過程。充分發揮研究生的專業知識基礎性較系統、本科生學習精力時間較充沛等等各自優勢資源,按不同層次明確調研目標,調動學生深入社會進行調查研究,將調研成果在課堂上匯報討論。在學習合作中,強調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充分發揮學生們的組織協調能力,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理論應用能力、調查研究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更加可以切實提高學生們的溝通交流能力、組織協作能力,提升情商水準。

        4.利用雙導師制、校內社團活動等形式,實現不同學科間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學校內不同學科教育資源也不盡相同,利用雙導師制,吸收不同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實踐領域有豐富經驗的專業人員擔任兼職導師,承擔部分教學工作,豐富不同學科間的實踐經驗、理論,提高學生們的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學生們還可以通過參加校內社團活動、不同學科舉辦的各類講座,豐富參與各類實踐活動的機會與平臺,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羅堯成. 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理念下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考.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3(8).

        [2]楊穌,史耀波. 經濟學研究生實踐教學環節改革探討.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2(5).

        [3]孫衛,侯凱,唐樹凱. 美國商學院研究生實踐教育環節及其啟示[J].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

        [4] 張楊,張立彬,馬志遠.哈佛大學拔尖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2(4).

        第2篇:機械原理發展史范文

        關鍵詞:物理學;哲學思想

        物理學是一門最基本的自然學科,它是探討物質結構和物質基本運動規律的學科,所以人們往往認為物理學只是包含一些枯燥的理論公式,而忽視了物理學中包含的人文因素諸如人文哲學思想、美學等方面。實際上,物理學在產生、形成、發展的過程中,人們不是為了物理學而研究物理學,而是為了有助于人類、社會以及個體人的發展而研究物理學,所有這些都涉及到了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些關系中都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

        1 物理學中的唯物辯證法思想

        物理學在古代被稱為自然哲學,物理學作為一門精密的學科進行研究是從1687年牛頓發表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開始的。隨著學科的發展與不斷完善,物理學才從哲學中分化出來,形成獨立的學科,但物理文化中蘊含的哲學思想是不會被分離的。

        1.1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物理學是實驗科學,物理實驗既是建立物理理論的基礎又是檢驗物理理論真理性的方法。楊振寧教授說“物理學是以實驗為本的學科”,物理學上很多理論都是通過實驗檢驗論證的結果,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認識論觀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1.2 物質是普遍聯系的

        物理發展史上,很多地方體現了物質是普遍聯系的觀點。比如人們曾經把電和磁孤立起來,物理學家奧斯特接受自然力統一的哲學思想。堅信電和磁之間存在某種潛在聯系,經過多年研究,終于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并由此開創了電磁學的新紀元。把電和磁聯系了起來,這正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特征——物質是普遍聯系的。

        1.3 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否定之否定”規律

        人們對物理現象及其本質的認識是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起來的,每一種理論的建立過程都體現了“實驗(事實)——理論假設——實驗(新的事實)——修正理論”,遵循著辯證唯物主義中的“否定之否定”規律。比如在整個光學的發展史中對光本質這個問題的認識,先是牛頓的微粒說;再是惠更斯的彈性波動說;接著麥克斯韋提出電磁波動說;到20世紀愛因斯坦提出光量子說。

        最終人們認識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人類對光本性的認識就正是遵循著“否定之否定”認識規律的反映。

        1.4 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辯證關系

        物理學中為了方便研究問題,經常抓住物體的主要特征,忽略物體的次要特征,而抽想出一些理想模型。如“質點”這個理想模型保留了實際物體的質量和存在的位置,而忽略了物體本身的大小形狀,體現出辯證唯物主義中的“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之間的辯證關系”。

        1.5 運動的相對性和時空的相對性

        近代物理學的一大理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涉及的哲學問題很多。最突出的就是相對運動和相對的時空觀念。相對論指出:相對性原理的本質在于運動的相對性這一事實,而不存在絕對運動。相對論否定了絕對運動的存在,就否定了絕對時空的概念。它通過不變的光速把時間和空間聯合為一個整體,由洛倫茲變換建立起各個慣性系之間的時空關系。

        可見,不論是物理文化知識本身,還是物理文化形成、發展的過程都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維方法,對人類的自然觀和哲學思想有重大的影響。

        2 物理學中的美學文化

        2.1 物理理論的美學特征

        2.1.1 簡單深刻美

        在一個藝術家眼里簡單是一種美。自然現象錯綜復雜,物理學則力求用簡單的方程或定律去概括自然規律,但其反映的內在規律確是非常深刻的。如能量的轉化和守恒定律反映了各種不同形式的能量的轉化,牛頓的三大定律更是概括了宏觀低速條件下各種機械運動的規律,麥克斯韋電磁方程組將復雜的電磁現象統一其中,愛因斯坦相對論中的基本原理簡單凝練,但其中內涵確是豐富而深刻的。

        2.1.2 對稱守恒美

        對稱是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也是人們很樂于接受的一種美學形式,物理學在對自然的表述中處處顯現出了這種對稱的美:引力和斥力,“電生磁”與“磁生電”,粒子與反粒子,物質與反物質、圓孔或單縫衍射圖樣的對稱、無限長直導線周圍磁場的軸對稱等等。物理定律對某種規范變換的不變性、守恒性更是貫穿于整個物理學的一種對稱形式,物理學中有許多守恒定律如:動量守恒、機械能守恒等等。實際上,對稱性已經成為當代物理學家研究物理理論的一種方法。

        2.1.3 統一和諧美

        第3篇:機械原理發展史范文

        1.借助多媒體手段讓課堂變得趣味橫生。

        在物理發展史上,有許多物理趣聞,無論是物理發展史還是物理學家的有趣事跡,我們都可以從互聯網上搜集出來,用幻燈片播放給學生看,來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摩擦力教學中,畫面顯示一個兒童和一個成年人,兩個人在拔河(兩人的身體下面被我擋住了),結果小孩輕輕松松就把大人拉過來了,學生都覺得不可思議。然后我把遮擋拿走,原來大人下面穿著滑冰鞋。學生若有所悟,原來是摩擦阻力的原因,并不取決他們對繩子的拉力大小。在講授機械能時,用多媒體播放了中國隊在奧運會上的冰壺比賽片段和中國人造衛星的發射過程。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情感。

        2.通過多媒體強化學生思維。

        例如,靜電平衡是物理教學的一個難點,由于靜電實驗本身對空氣條件要求很高,另外靜電平衡在實際操作中持續的時間非常短,學生對此知識沒有感性認識,只能被動地接受,解題時只能生搬硬套。利用多媒體模擬,用動畫控制電荷的移動,最終達到動態平衡的過程展示給學生的目的,那么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靜電平衡。又如,講天體運動時,地球赤道上的物體、近地衛星、同步衛星這三個軌道學生經常發生混淆,這時我們可以插入一個動畫,用不同顏色的筆標明三個物體的軌道,設置不同的旋轉速度,使學生一看就知道,同步衛星和地球赤道物體的旋轉速度一樣大,而近地衛星比它們的旋轉速度要大很多,使學生思維實現從抽象到具體的轉變。人船模型中,制作這樣的動畫效果,當人移動時,船也移動,人移動得越快船移動得也越快,人停止船也停止,并體現出人和船位移的關系,通過這樣的動畫展示,有助于學生對模型的理解。

        3.信息技術的運用,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與學習的動機。

        利用現代媒體創設物理情境激發學生興趣:物理學是一門深奧抽象而又充滿邏輯推理的自然科學,因此不少學生感到物理難學,對物理知識常常是望而生畏。所以,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提高物理教學效率的關鍵。我在教學中應用多媒體的聲、光、色、形、像、動畫等功能,創設物理情境,將抽象的物理概念轉化為形象生動的物理畫面,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如超重失重現象中宇航員的完全失重的模擬,有效地幫助學生總結出超重失重的條件;天體運動的模擬及動態分析,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萬有引力定律及應用。

        α粒子散射及核裂變的模擬,將微觀世界抽象的規律形象而生動地展示給學生;左手定則中,通電導線在磁場中所受作用力的方向跟磁場方向及電流方向之間的關系。通過多媒體動態展示出來,學生很容易建立三個物理量空間的立體關系。因此,通過軟件模擬,可以將教材上抽象靜止的畫面變成栩栩如生的動態情景,降低了物理學習難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利用多媒體突出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

        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尤其是利用計多媒體的動畫演示,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直觀感、立體感和動態感等方面的不足,從而增強學生的直觀印象,這為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提高課堂效率和質量提供了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因此,教學中我利用信息技術模擬展現實況,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為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掃除障礙。

        例如:在教學電壓、電流時,學生對于電流、電壓看不清,摸不著,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于是我利用flash制作了相應的課件,把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的過程,電流強度的大小用不同的情景展現在學生面前,運用類比法將電流和水流,電壓和水壓進行類比,使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變得容易起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又如:在講磁感線時,學生感到太抽象無法理解,而通過多媒體的三維動畫進行動態演示,將磁感線畫出來,學生對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知識便很容易理解和掌握。這樣的教學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興趣,使抽象枯燥的物理概念變得直觀、形象,突破學生思維障礙,降低難點,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

        5.使用實物投影儀增強實驗可見性。

        如:教師演示磁體周圍存在磁場,把設備放到實物投影儀進行實驗可使學生直觀地看到放入磁體前后小磁針或鐵銷的指向變化,以該直觀現象為基礎進行抽象可引入磁場和磁感線的概念。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和聯想抽象,學生可深化對磁場和磁感線特點的理解。

        6.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實驗模擬,突破難點。

        如:利用動態軟件flash設計模擬實驗,可方便地制作出電荷定向移動形成電流的畫面,核外電子繞原子核運動的場景相對于課本中靜止的插圖,夸張動態地表現微觀粒子運動,降低了教學難度。

        7.利用多媒體,化抽象為形象,提高課堂效率。

        第4篇:機械原理發展史范文

        關鍵詞:初中科學;以生為本; 個性化;作業設計

        科學課外作業是教師課堂教學的延續,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是促使學生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解決問題的實際活動中去的有效途徑,也是學生能把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反饋到課堂上并能用相關理論契合,體現了科學與生活的一致性,有效地起到了培養學生自主的科學學習思維的作用,更是必不可少的檢測手段 。但學生在個性、認知水平、學習能力等方面有差異,教師應以學生為本,設計個性化作業,主張量力而行,什么水平解決什么層次的問題,讓學生一方面完成定時定量的作業任務,一方面有選擇地開展個性化的學習,促使學生達到省時高效的學習,切實減輕學生負擔,改變“一刀切”的作業,學生有較充裕的時間自主計劃、學習,在完成不同類型的作業的基礎上,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從而達到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發展。

        一、 初中科學作業的現狀

        為了應試,為了進入好一點的高中,初中學生的課業負擔相當沉重。初中生學業負擔過重,過重的負擔無法使學生主動地、積極地、創造性地進行學習。經常為了完成老師交給了課業任務,需要加班 、加點甚至抄襲。過重的學業負擔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身心健康。很多學生會產生厭學的情緒,對學習失去興趣,導致學習成績下滑。傳統的初中科學作業,教師要求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同一個內容,期望達到同一個目標,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特點。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特征: 一是全由老師布置、批改、評價,學生處于被動地位; 二是為了應付考試,教師不顧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統一作業內容,作業量大且機械重復,學生負擔不輕,面對不同學生的個 體,采取“一刀切”方式設計作業,導致學生中 “吃不飽”、“吃不了”的現象發生;三是作業的形式單調,缺乏多樣性。 大量的作業都是局限于記憶性的內容和純粹的計算,與學生生活聯系少,呈現的形式單一,缺少動手,實踐探索。四是作業評價注重結果,缺乏情感性。作業評價中過分注重作業本身的客觀性,輕視人的主觀性,缺少學生與老師的情感態度的互動。這樣,傳統的科學作業,脫離了生活和學生實際,不利于學生個性和能力的發展, 教師教得苦,學生學得累,作業效率可想而知。

        二、設計個性化作業意義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 這就要求新課程理念下的科學作業設計要以人為本,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對作業難度、作業量、完成作業的時間、作業形式等,要因人而異。體現作業的層次性,讓作業成為學生自主探究、大膽創新、發展個性的舞臺。

        作業個性化設計強調科學的人文性,注重學生主體性、發展性等人文素養的培養。作業布置有層次性,能適合全體學生,滿足于知識基礎不同、智力因素各異的每個學生,改變了傳統作業布置的整齊劃一而導致基礎優秀的學生“吃不飽”、基礎較差的學生“吃不了” 的現象,使得前者的潛能得到開發,后者體驗到了成功,讓每個學生都能在作業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快樂,覺得自己學有所成。

        三、個性化作業的設計和實施

        (一)設計層次性作業,讓每一位學生得到發展

        針對學生差異,開設“作業超市”,提供“作業自助餐”,設計富有層次性的作業,讓學生自主選擇,量力而為。為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針對學生年齡、性別、愛好、志趣、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即依據學生能力的差異對作業量、作業難度、作業方式,完成時間作適當調整,采用分類布置個性化作業的方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使他們都有“露一手”的機會,摘到屬于他們自己的“果子”。教學中,我把作業分為三個層次:a 組,基本題,重在“雙基”訓練 ;b組,綜合題,一般適合“學困生” ,重在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 ;c組,創新題,一般適合“中等生” ,重在培養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一般適合班上少數“尖子生” 。如:有關凸透鏡成像的知識,對畫圖題設計了三組題目。a組b組 在下圖中填上適當的鏡,c組畫出物體 a組b組在凸透鏡中所成的像,a組題注重基礎知識的訓練,要求學生能夠在已知的光線和透鏡中完成光的折射圖就可以了;b組題在基礎知識的前提下略有提升,不僅能完成基礎的光路圖,并且能夠應用;而c組題只適用于少數“尖子生”,能夠靈活應用光的折射原理來解決凸透鏡成像的現象。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自定作業時不再有困難,即使有,只要同學或老師加以點撥,他們便會完成。這極大的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的科學基礎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設計自主性作業,發揮每一位學生的內在潛能

        教育實踐告訴我們學生彼此有不同的學習優勢也有不盡相同的興趣。作為老師其實都知道有些作業對于部分學生來說完全是多余的,往往老師布置的這些作業學習能力強的孩子早已經在課堂上掌握了,對他們來說這些作業根本沒有什么效果,根本無需思考,只是機械而重復地做無用功而已。這類作業往往讓這些孩子得不到更好的發展,反而擠占了他們大量獨立思考的空間和展示自身個性和優勢的舞臺,阻塞了他們思維的創新性和求異性。而對于部分學習困難的學生來說這些作業又讓他們倍感吃力無所適從,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對作業厭倦和恐懼的心理,甚至于個別學生天天不完成家庭作業讓老師們操心得焦頭爛額,但是作業照樣天天完不成。教師可按內容分可以分為必做題、選修題;按形式分可以分為書面作業、口頭作業、實踐作業、與家人朋友相互交流的作業等;按作業的難易程度分為基礎題、一般題和提高題;按作業性質分為預習作業、過程作業和復習作業等等。而學生則要經常自我反思選擇作業的合適性,按照自己的學習目標和認知程度自主選擇作業,但是讓學生自主選擇作業也并不代表教師布置作業可以放任自流讓學生隨心所欲甚至不用完成作業或者馬馬虎虎敷衍了事。這種自主選擇式作業機制離不開老師的指導與點撥,使大部分學生都逐漸習慣作業的選擇。對于作業的態度已經逐步轉化為自身學習的需要,他們會自覺要求完成自己想做或老師布置的作業。教師在此時期可以設計更多類型的“自助餐式作業”,特別是發展思維培養動手實踐能力的作業,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選擇,逐步熟悉作業選擇的流程。在“自助餐式作業”里學生可自主選擇類型也可以各種類型自由搭配做到因人而異各取所需?!白灾褪阶鳂I”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使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了作業的針對性不同程度地開發了學生地潛能。如:在學習幾種常見的鹽以后可以布置二道作業讓學生選擇家庭小實驗給媽媽做一個無殼的雞蛋,上網查找有關溶洞形成的知識、圖片。這樣使學生在作業中感受快樂在快樂中有效提高科學學習能力。

        (三)設計開放性作業,凸顯每一位學生的個性

        在設計開放性作業的內容時,要抓住學生愛表現、愛活動的特點,將理解、積累與運用、思維與表達緊密聯系,將學與玩、學與實踐相結合,加強學科間的整合,課內外、校內外的融合,在張揚學生個性的同時,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將作業的形式靈活多樣不拘一格與聽、說、讀、寫、演、畫、做等訓練形式全面結合起來,各項并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如學習了簡單電路后, 讓學生自己 找材料制作一個小手電; 學習了光學基礎知識后, 讓學生制作潛望鏡、望遠鏡,甚至可以小組合作利用許多小方鏡(玻璃店廢料) 制作一個較大的太陽灶; 學習了家庭電路以后可以制作一個簡單的雙控開關, 聲控電路等, 看誰的選材好, 做工精細, 結構合理等。也可指導學生閱讀科學發展史, 物理發展史, 化學發展史, 科學家的傳記等方面的書籍, 如《少兒百科全書》、《我們愛科學》 、 《十萬個為什么》,拓展知識面, 并可以觀看《天下》、《探索奧秘》、《人與自然》、《動物世界》等電視科普節目,開闊學生的科學視野。

        (四)多元評價——讓每一位學生體驗成功

        1、多向評價,面面俱到。傳統型作業只是師生的單向的評價,學生被動接受評價,思維休眠,這種評價方式不利于學生自主糾正錯誤。教師應變單向評價為多向評價,讓學生也參與到生生互評,師生總評的多向評價中去。多向評價有利于學生及時糾正錯誤,并指出他人錯誤。把評價權交給學生,真正培養學生主動意識。同時,還可請家長也參與評價,讓家長對孩子在家中的種種表現做出正確評價。

        2、分層評價,感受成功。作業分層布置,評價也應分層進行。每個學生都希望得到贊揚、獲得成功。如果每次體驗到的總是失敗,他們很快就會變得心灰意冷。所以,教師可以采取分層評價的方式。比如,學生將批改完的作業進行及時訂正,教師再次評價,只要修改無誤,學生還是能得到表揚、贊許等。這樣,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知錯就改的好習慣,還可以讓更多的學生感受成功,增強學習自信心。

        3,亮點評價,凸顯個性。尊重學生,尤其要尊重他們的學習成果。評價時要盡量捕捉學生作業中的亮點。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只要學生在作業中有閃光的一面,教師就應將它挖掘出來。

        總之,教育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在教學中,要以生為本,在作業中,教師要樹立“只有差異,沒有差生”的觀念,讓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能體驗到成功,尤其是創新成功。學生從被動學習走向主動探究,從“要我做科學作業”轉向“我要做科學作業”,在完成不同類型的作業的基礎上,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后進生也能找到成就感。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7~9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 北京師范大學

        [2]《初中科學“自助餐式”作業設計的實踐研究》 顏士才 《教學月刊(中學版)》2012年10期

        [3]《初中科學個性化作業設計的實踐和研究》 俞麗 《基礎教育研究》2011年16期

        第5篇:機械原理發展史范文

        關鍵詞:物理教學;意志品質;辨證唯物主義;美學教育

        素質教育主要包括品德素質、智能素質、身體素質和專業美感素質,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創造力。創造力是人類社會得以延續、繼承和發展的根本保證。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創造力的強弱與這個人智商的高低并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一個智商很高的人,如果沒有強烈的創新意識,缺乏靈活的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就不可能有所創新。只有高素質的、具有足夠的知識經驗的準備、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在困難面前百折不撓的意志品質而又腳踏實地善于思考富有想象力的人,才能有所發明和創造。素質教育是一種教育思想,這種思想是在人的遺傳素質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人的素養,以達到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目的。因此我們要努力挖掘物理教材中的素質教育因素,深入研究物理教學中的素質教育內容,本文從幾個方面探索物理教學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

        一、意志品質的培養

        1、鼓勵學生克服困難,培養學生的堅韌性

        在教學中,當學生學習發生困難時,一方面教師應積極啟發誘導,通過學生自己的努力,獨立探索克服困難的方法和途徑,培養他們的堅韌性。另一方面向學生介紹一些物理學發展史,通過物理學發展史的介紹,不僅使學生了解物理發展的歷史,更重要的是了解著名物理學家的典型事跡,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堅忍不拔、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臂如當今繼愛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論物理學家——霍金,不僅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是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他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人格力量會深深感染著每一個學生。

        2、幫助學生排除心理障礙,培養學生的果斷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動機有“趨避沖突”現象,“趨”是追求成功,“避”是回避失敗。彼此間發生矛盾,構成內心障礙,使外部行動陷入欲于不能、欲罷不甘的狀態,這是產生優柔寡斷的心理原因,同時來自周圍環境非議的壓力也是產生優柔寡斷的很重要的因素。如在回答問題時,由于曾經未答好或出現錯誤而遭受同學的嘲笑,故產生想答而不敢答的心理,久而久之就會“前怕狼,后怕虎”,畏縮不前。因此,教學中,教師不要急于回答,應該在積極地啟發、誘導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分析出錯的原因,鼓勵學生把甘苦、榮辱置之度外,丟掉“怕”字,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努力培養學生的果斷性。

        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培養

        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是關于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科學概括和總結,而物理學的發展又依賴于客觀事物的自然規律,需要哲學作指導。它們間的這種辯證關系,滲透在物理概念的形成、原理的抽象、教材體系、知識結構以及各教學環節中,在物理教學中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幫助學生揭示物理現象和過程的本來面目以及物理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可以使學生受到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和科學方法論方面的教育。

        1、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觀點,以及客觀規律的可認知與可利用性。

        物理學研究的對象,大到宇宙星體,小到原子和基本粒子以及看不見、摸不著的場等都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且無不處在運動中。在教學中,為了使學生堅信場的物質性,可向學生演示帶電小球在庫侖力作用下偏離平衡位置的實驗,用細鐵粉顯示磁場線等,引導學生從直觀現象出發通過類比聯想,堅信場的物質性,并掌握認識場這種特殊物質的方法。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機械運動、擴散運動和布朗運動,并且通過天然放射性現象及人工的原子核反應等內容的分析,幫助學生建立起物質是在不停運動的,且物質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認知的觀點,幫助學生認識到牛頓運動定律、能量的轉化和守恒定律等就是人們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總結出來的客觀規律,而且可用來改造自然、造福人類,祖國現代化建設及航天方面的成就就是最好的證明。

        2、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否定之否定規律。

        二元對立統一是自然界和心理世界都遵循的規律,在物理世界中當然不能例外。物理概念、規律的本質與其非本質是對立統一的。本質與其非本質都強調著自己而否定對方。但另一方面,它們又都以對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必要前提。在物理學習中要敢于對既成的理論提出懷疑和否定。在懷疑后的探索中,更清醒地認識其非本質,最后達到對其本質的把握,在否定后才能創建新的理論?!胺穸ㄖ穸ā焙汀皩α⒔y一”的規律以及理論與實踐的辨證關系在人們對光的本性的認識過程中非常鮮明地反映出來了。最初,人們贊同光的微粒說,后來由于光的干涉、衍射實驗的成功,從而確立了光的波動說的地位,這是對前一認識的否定??傻蕉兰o,愛因斯坦在光電效應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光的量子說,波動說又陷入了困境,這是對最初的認識的否定之否定,但并沒有簡單地回復到最初的認識上去,而是進行了一次認識上的飛躍,對光的本性的進一步研究后又在上述基礎上發展成為光的“波粒二象性”學說。而光的“波粒二象性”也僅僅是在現階段上的相對真理,隨著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人類對光的本性會有更深刻的認識。通過這樣的教學,可使學生領悟到事物發展過程就是“否定之否定”的過程,認識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3、量變與質變的對立統一關系。

        世間的一切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著。首先表現為量的變化,當量變達到一定的程度時,就會引起事物質的飛躍,此后又進行新的量變,開始了新的矛盾發展史。許多引人注目、寓意深刻的物理現象如彈性形變中的彈性限度、全反射中的臨界角等無不體現出量變與質變的統一關系,引導學生仔細分析這些過程,將使學生更加理解量變到質變觀點,且這一觀點對學習和研究事物的發展過程起導向的作用。

        4、內因與外因的辨證關系。

        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在物理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幫助學生逐漸樹立這一觀點。例如,在學習“導體中形成電流的條件”時,要有意識的滲透內、外因的辨證關系,使學生認識到導體中要有電流除必須有可移動的電荷(內因),導體兩端還必須有電位差(外因),只有這兩個內、外因都具備時,導體中才形成電流。從而使學生弄清改變電流大小的因果關系,以及內、外因的辨證關系。

        三、美學的教育

        第6篇:機械原理發展史范文

        關鍵詞: 數學素質教育 高校數學教師 素養拓展

        一、數學素質的涵義與特征

        素質是指人的自身所存在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身心特征及其結構,是決定其主體活動功能、狀況及質量的基本因素。數學作為一種客觀抽象出來的自然科學,屬于社會素質的范疇。人的數學素質是人的數學素養和專業素質的雙重體現,按照當前數學教育界比較一致的公論,數學素質大致涵義有以下四個表現特征。

        1.數學意識。即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分析和表示各種事物的數量關系、空間關系和數學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識和良好的數感,進而用數理邏輯的觀點來科學地看待世界。如數學教育家馬明在觀看電視轉播的世界杯排球比賽時,從場地工作人員擦地一事想到,如果用一米寬的拖布把整個場地拖一次至少要走多長路程的問題,并用化歸法原理把所走的路程(長度)轉化成了場地面積來計算,這是一般人很少注意或不屑一顧的事,卻是數學家運用數學的良好機會。

        2.數學語言。數學語言作為一種科學語言,是數學的載體,具有通用、簡捷、準確的數學語言是人類共同交流的工具之一。

        3.數學技能。數學的作圖、心算、口算、筆算、器算是數學最基本的技能,而把現實的生產、生活、流通乃至科學研究中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達到問題解決、形成數學建模的技能的目的,這是數學的創造。在用數學技能解釋、判斷自然或社會現象及預測未來的同時也發展與創造數學本身。眾所周知的歐洲十七世紀哥尼斯堡七橋問題無解的結論就引出了一個新的數學分支――圖論。

        4.數學思維。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抽象、概括、歸納與推理等形式化的思維,以及直覺、猜想、想象等非形式化的思維,都是數學思維方法、方式與策略的重要體現,數學直覺思維、數學邏輯思維、數學辯證思維都是人的高級思維形式。

        二、數學素質教育的內容

        教學大綱規定的數學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形成數學能力,發展個性品質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數學教育與整個普通教育一樣偏離了素質教育的軌道,因而使學生的數學素質停留在低層次上,削弱了數學素質在人的綜合素質中所占的成分。因此,在確定數學素質教育內容時,教師要從整體教育觀上,挖掘專業素質教育的內涵與外延。

        1.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數學素質教育應把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放在顯要位置,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促進全面發展,使學生學會冷靜、沉著、嚴謹的處事方法,形成獨立創新意識,并從數學的發展史觀上領會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2.科學文化素質教育。數學素質教育要把文化素質與專業素質教育結合起來,構成數學素質教育的核心。數學基礎知識、數學思想方法、數學綜合能力是數學素質教育的核心和最本質的要素,是課堂教學的中心內容。

        (1)要改革數學基礎知識的教學。過去的應試教育導致的題海戰術的教學模式,強調了學生的機械識記,忽視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和學生的認知結構。素質教育應加強數學概念和數學命題的教學,注重概念形成過程和定理、公式的推理過程,重視數學知識的形成、發展與問題解決的過程。教師應力求講精、講透,使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結構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數學認知結構。

        (2)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教師首先要重視數學思想的教學。數學思想即數學的基本觀點,是數學知識最為本質的、高層次的成分,它具有主導地位,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指導原則。其次要加強數學基本方法的教學。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思想的具體化,也是解決問題的工具,如配方法、待定系數法、分解與合成法等恒等變換方法,換元法、對數法、判別式法、伸縮法等映射反演方法。最后要加強數學思維方法和數學邏輯方法的教學。使學生學會學習,形成再學習的能力,在數學中要運用的主要思維方法有分析法、綜合法、比較法、類比法、歸納法、演繹法等。

        (3)培養數學能力?,F在公認的數學能力,主要是運算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判斷推理論證能力、抽象與概括能力、數學學習與再創造能力等四種能力,根據現代科學需要,各階段學生都要有學習使用和應用計算機等信息科學的技能。

        3.生理心理素質教育。人的心理素質是由人的心理活動所反映的,它包括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個方面,心理素質的發展必須與生理發展相適應。

        (1)智力素質是心理素質教育的主體,在數學教育教學中著重是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與想象力,其中思維力是數學素質教育的核心所在。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把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在培養思維的廣闊性與深刻性、獨創性與批判性、靈活性與敏捷性、邏輯性與形象性等諸方面下功夫。

        (2)非智力素質(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是數學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實踐證明導致學生兩極分化的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存在差異,因而在數學教學中要從培養興趣、激發動機、建立情感、增強意志等四個方面進行非智力素質培養,重點是要設計好的教學情境,增強學習興趣的主動性,以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

        三、實施數學素質教育對高校數學教師的素質拓展

        在進行數學素質教育的同時,人們對教育現代化的主體――教師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對高校教師同樣如此。促進高校數學教師的專業發展、增強高校數學教師自身的專業修養、提升高校數學教師的專業地位,以及提高高校數學教師的教學質量,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需要高校數學教師進行以下的素質拓展:

        1.高校數學教師應該具有較強的數學科學素質。數學科學素質是高校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的素質要求中最為核心的素質,包括具有系統的數學知識、較強的數學技能和能力。數學教師是通過傳授數學知識,把數學知識轉化為學生個體的知識結構來完成教學任務的,所以沒有一定的數學科學修養要完成教學任務是不可能的。

        2.高校數學教師應該終身學習不斷拓寬理論知識。當今時代科技發展異常迅猛,知識的更新傳播、學科的融合交叉不斷出現,教師更應該通過不斷學習來拓寬知識面,保持本學科專業知識的前瞻性,實現自身發展的良性循環。

        3.高校數學教師應該具有相應的人文素質。數學中包含著科學精神、哲學精神、審美情趣、歷史發展觀等大量的人文元素。數學教師不僅通過數學教學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培養解題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奮發向上的精神、求實的本質及良好的心理素質。

        4.高校數學教師應該具有一定的數學建模能力。數學建模,是指通過對實際問題的抽象、簡化,確定變量和參數,運用某些規律建立起變量、參數間的確定的數學問題,并求解該數學問題,解釋和驗證所得到的解,從而確定能否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多次循環,這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數學建模作為一種創造性活動,要求建模者具備敏銳的洞察力,良好的想象力,以及靈感和頓悟,較強的抽象思維和創新意識,較強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開設這個課程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5.高校數學教師應該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意識包括:問題意識(教師需要對問題的提出和構建傾注更多的熱情),方法意識(數學方法本身就是一種極其重要的思想方法,揭示、接受并掌握這些思想和方法是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應用意識(數學教學提倡“為應用而教”,這樣即使數學思維最差的學生也能理解數學中最基本的原理)。

        6.高校數學教師應該具有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組織教學的能力。數學教師必須熟練操作計算機,利用多媒體、數學軟件、統計軟件、運籌學軟件等現代教學手段,有效與課本整合,正確指導學生檢索信息獲取知識解決問題。教師創造性地進行開放式教學,會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德全.桂林航天工業高等??茖W校學報,2007,(12):73-76.

        [2]吳波.數學學科和素質教育.思茅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3).

        第7篇:機械原理發展史范文

        數學教學大綱規定的數學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形成數學能力,發展個性品質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數學作為一種客觀抽象出來的自然科學,屬于社會素質的范疇。數學素質的個體功能與社會功能常常是潛在的,而不是急功盡利的,數學素質具有社會性、獨特性和發展性。

        一、數學素質的涵義特征

        時至今日,數學的知識和技術有逐步發展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需要的一種通用技術的趨勢,這是因為現代社會生活是高度社會化的,而高度社會化的一個基本特點和發展趨勢就是定量化和定量思維,定量化和定量思維的基本語言和工具就是數學。由此可見,未來人的數學素質將與人的生存息息相關。人的數學素質是人的數學素養和專業素質的雙重體現,按照當前數學教育界比較一致的公論,數學素質大致涵義有以下四個表現特征。

        1.數學意識。即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分析和表示各種事物的數量關系、空間關系和數學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識和良好的數感,進而達到用數理邏輯的觀點來科學地看待世界,人的數學意識的高低強弱無時無刻不反映出來。如數學教育家馬明在觀看電視轉播的世界杯排球比賽時,從場地工作人員擦地一事想到,如果用一米寬的拖布把整個場地拖一次至少要走多長路程的問題,并用化歸法原理把所走的路程(長度)轉化成了場地面積來計算,這是一般人很少注意或不屑一顧的事,卻是數學家運用數學的良好機會。足見一個高素質的數學工作者具備不失時機地應用數學的意識。

        2.數學語言。數學語言作為一種科學語言,它是數學的載體,具有通用、簡捷、準確的數學語言是人類共同交流的工具之一。

        3.數學技能。數學的作圖、心算、口算、筆算、器算是數學最基本的技能,而把現實的生產、生活、流通宜至科學研究中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達到問題解決,形成數學建模的技能,這是數學的創造,在數學技能解釋、判斷自然或社會現象及預測未來的同時也發展與創造數學本身。眾所周知的歐洲十七世紀哥尼斯堡七橋問題無解的結論就引出了一個新的數學分支--圖論。

        4.數學思維。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抽象、概括、歸納與推理等形式化的思維以及直覺、猜想、想象等非形式化的思維,都是數學思維方法、方式與策略的重要體現,數學直覺思維、數學邏輯思維、數學辯證思維都是人的高級思維形式。

        二、數學素質教育的內容

        數學教學大綱規定的數學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形成數學能力,發展個性品質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由于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數學教育與整個普通教育一樣偏離了素質教育的軌道,因而使學生的數學素質停留在低層次上,削弱了數學索質在人的綜合素質中所占的成分。因此,在確定數學素質教育內容時,要從整體教育觀上,挖掘專業素質教育的內涵與外延,使其既有理論指導意義,又具實際操作意義。

        1.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數學素質教育應把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放在顯要位置,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促進全面發展。

        由于數學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結晶,是無數勞動者所創造的精神財富,所以在學生接受科學家特別是我國科學家在數學領域的杰出成就的過程中,吸取其科學獻身精神,增強愛國主義和民族氣節。要利用數字美、圖形美、符號美、科學美、奇異美以培養學生的心靈美、行為美、語言美、科學美。要使學生在學習解題時。

        學會冷靜、沉著、嚴謹的處事品格,形成獨立創新意識。從數學的發展史觀上領會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2.科學文化素質教育。數學素質教育要把文化素質與專業素質教育結合起來,構成數學素質教育的核心。數學基礎知識,數學思想方法、數學綜合能力是數學素質教育的核心和最本質的要素,是課堂教學的中心內容。

        (1)要改革數學基礎知識的教學。過去的應試教育導致的題海戰術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機械識記,忽視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和學生的認知結構,素質教育應加強數學概念和數學命題的教學,注重概念形成過程和定理、公式的推理過程,重視數學知識的形成、發展與問題解決的過程,教師力求講精、講透、講話,使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結構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數學認知結構。

        (2)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首先要重視數學思想的教學,數學思想即數學的基本觀點,是數學知識最為本質的、高層次的成分,它具有主導地位,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指導原則,中學階段著重要領會的數學思想是:化歸、函數與方程、符號化、數形結合、集合與對應、分類與討論、運動與變化思想等,其次要加強數學基本方法的教學。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思想的具體化,也是解決問題的工具,如配方法、待定系數法、分解與合成法等恒等變換方法,換元法、對數法、判別式法、伸縮法等映射反演方法。第三要加強數學思維方法和數學邏輯方法的教學。要使學生學會學習,形成再學習的能力,它是思考問題的方法,也是解決問題的手段,在數學中要運用的主要思維方法有分析法、綜合法、比較法、類比法、歸納法、演繹法等。

        (3)培養數學能力?,F在公認的數學能。力主要是運算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判斷推理論證能力、抽象與概括能力、數學學習與再創造能力等四種能力,根據現代科學需要,各階段學生都要有學習使用和應用計算機等信息科學的技能。

        3.生理心理素質教育,人的心理素質是由人的心理活動所反映的,它包括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個方面,心理素質的發展必須與生理發展相適應。

        (1)智力素質是心理素質教育的主體,在數學教育教學中著重是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與想象力,其中思維力是數學素質教育的核心所在。在中學數學教學的備階段,都應把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在培養思維的廣闊性與深刻性、獨創性與批判性、靈活性與敏捷性、邏輯性與形象性等諸方面下功夫,完善從直覺思維、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辯證思維的思維方式,學會思維策略的辯證應用。

        (2)非智力素質(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是數學家質教育不可缺少的,實踐證明導致學生兩極分化的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存在差異,因而在數學教學中要從培養興趣、激發動機、建立情感、增強意志等四個方面進行非智力素質培養。重點要設計好的教學情境,增強學習興趣的主動性,還可從組織競賽、巧解習題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的心理平衡,此外還可嘗試一下學生應變力培養與挫折教育問題。以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

        三、實施數學素質教育的原則

        數學素質教育要成為提高全體國民身心基本質量的教育,即現代教育,全面發展的教育,公民身心發展的教育及挖掘個人潛能的教育,就要在教育思想觀念、教育教學方法有大的更新。

        1.認識數學素質教育發展的階段性。數學素質教育的實施與受教育音所掌握的數學知識結構以及所形成的數學認知結構相吻合。在教學內容方面,一是傳統的經典數學知識(算數、幾何)要進行必要的學習;二是隨著科學技術發展,普及與提高的現代數學也要逐步引入,如矢量代數、統計初步、離散數學等都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信息化所需滲入到中學的內容。同時,對所有內容增減不能違背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要抓住思維發展的最佳期進行素質教育,借鑒國外數學教育發展中幾起幾落的教訓,走出具有我國特色的數學素質教育的新路子。

        2.明確數學素質教育的指向性。過去幾十年單一的教育模式,一度造成"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應試教育局面,培養不出社會需求的各類各層次人才。

        要根據社會需求的一般勞動者、科技工作者、數學工作者對數學的不同取向,實行數學教育的不同的素質要求與標準,具體他說,在普通教育階段要按照學生的分流制定多種教學大綱組織分類分層的數學教學體系。

        3.堅持數學素質教育的實踐性。一般他說,知識可以由言傳口授的方法傳遞給另一個人,而素質則不能用傳遞一一一接受的方法去傳授和掌握,要通過學生的主體活動促進其主體素質的形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觀點是指導數學素質教育的基本觀點,八十年代以來,國際數學教育界掀起的以數學建模力特征的數學教改模式正好能彌補我國數學教育重理輕實的缺陷,是素質教育值得提倡的。

        第8篇:機械原理發展史范文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人們對音樂教育的需求不斷擴大,并由此引發了高等教育院校的大幅擴招,而高師聲樂教學一直沿用專業音樂學院的傳統“一對一”的聲樂教學模式,聲樂課是高師音樂教學的專業主干課程,而近幾年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聲樂教學的形式也在不斷的發展成集體聲樂教學模式,有小組課、集體課、大班課,但不論是一個老師對幾個學生,最終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才是王道。但由于大多數學校對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并沒有明確的具體的要求,聲樂教師大多數按照自己熟悉的方式授課,因而造成教學中個別聲音條件好的學生成為集體課教學的中心,其他學生被邊緣化,從而造成結果是學生邊緣化,以至不能夠完全的唱好作品,從而使教學中缺少了針對性的因材施教。一些學校要求聲樂教師在1-2課時的時間內面對20-40個學生授課,其中男女學生混合,水平參差不齊,聲部不同,這使得聲樂老師根本無法從雜亂的聲音中去辨明是非,結果只能按照機械的授課程序正常應。,還有的師范院校音樂專業明確強調,聲樂集體課,教學沒有必要將授課時間,平分于每個學生,而是應該選擇有代表性的學生做以示范演唱,并強調學生在旁邊聽也是一種學習。這種觀點的重要理由是師范教育的重點在學習老師授課的方法環節和技巧,而不是培養歌唱家,這根本是忽略了聲樂藝術的本質特性,這與所有的技能一樣,都有一個共同的本質及這種技能必須在嚴格而足夠的時間中進行訓練才能形成,就像一個人不能親自下水就不能學會游泳一樣……

        觀摩是學習中的一個環節,但不能代替直接的訓練,這樣的改革,不僅傷身的聲樂傳統教學的精華,也因學生得不到必要的訓練演唱水平,當然也得不到有效提高,那么我們應該如何來經營這種新的教學模式,更好地推進聲樂教學改革呢?我借著近年的集體課教學經驗與學習,從而談談自己的見解。

        一、打破傳統分班“齊步走”的教學模式,實行分級制集體教學

        所謂分級教學是指教師的“教”一定要適應學生是“學”。教學中要針對同一年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劃分出不同的教學集體。因為大學生在生理發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對聲樂的愛好,對知識的感受能力的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大學生這種客觀存在的個體差異決定了教師教學策略必須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大學生在聲樂專業程度上表現出來的個體差異,客觀上可劃分好、中、查幾個不同的層次,按照不同的聲樂程度在不同的層面上實施不同的教學,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上區別對待,使較高層次的學生能進一步發展潛能,中等層次的學生能脫穎而出,后來居上,有困難的學生也能系統、完整的學習,達到基本能力要求,從而使各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得到較好的發展,其實這也是因材施教原則在另一層意義上的解讀。

        實行分級制教學首先要根據聲樂教學的專業特地和教學規律,以及聲樂作品的基本教學要求,研究制定出分級規定曲目,明確劃分聲樂程度。――當然,學校應根據本校實際生源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分級規定曲目,不能盲目照搬出某些似乎已經分級的聲樂教材。在明確規定各層次教學目標、教學進度、教學內容和方法、這樣,教師就能針對不同的教學客體,進行不同的技能技巧訓練、理論教學,使學生能夠立足于自身專業起點,循序漸進地提高歌唱水平,有利于發揮教學的積極性和靈活性。學生在完成規定學習的情況下,鼓勵其努力向更高層次沖刺,強化學生的競爭意識,增強了聲樂教學的活力。

        二、研究制定統一的集體歌唱發聲教材,讓聲樂教學科學化

        什么是聲樂教學的科學化呢?所謂聲樂教學科學化,就是將歌唱發聲方法以教材的形式呈現出來,按一定的章節或步驟進行講授和訓練,強調在理論知識的指導下進行統一的聲樂訓練,實現教學過程程序化,具體的說,就是在聲樂教學過程中,觀念上和具體操作上不僅要突破傳統聲樂教學模式過分強調的因材施教,還要根據教學情境,強調聲樂教學過程中客觀存在的共性,因為不論是美聲唱法還是民族唱法,基本功的訓練相似,都在強調打開喉嚨,放下喉頭,尋求高位置,在深呼吸的基礎上發出結實明亮而又圓潤的聲音,不同的只是音樂風格與審美情趣的差異和不同的表達方式而已。當然,要制定出一套切實可行的集體課,聲樂教材并不是說幾句空話,發幾句議論就能成,還需要廣大聲樂老師共同參與研究探討。通過實驗與研究出版社提出了適應于,聲樂教學的策略,旨在豐富,聲樂教學理論,付諸聲樂教學實踐,力求使聲樂教學和聲樂學習建議更加科學的基礎之上,聲樂教學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概括地講聲樂教學的主要任務是,改善音色拓寬音樂,調整共鳴增加音量,讓學生掌握一門一次,影相字正腔圓,聲情并茂,運用自如的科學延長方法,其主要目的,是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養出高、精、尖、深受國內外廣大觀眾喜愛的,具有較高藝術品味的人才。

        三、聲樂教學應具備正確的方法及行之有效的手段

        聲樂教學不但要有明確的目的,還必須具備正確的方法和行之有效的手段,只有這樣才能一針見血的找出學生歌唱中的癥結所在,從而擊中要害地去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關鍵是運用能達到良好效果的手段,從而去糾正學生歌唱中的毛病,通過對聲樂教學語言的分類,運用大量實例對聲樂教學語言進行細致的分析和研究。

        聲樂教學的特殊性,使得聲樂教學語言在聲樂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教師的教學語言水平對教師的教學效果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義。聲樂是一門特殊的學科,它集知識性技術性藝術性和實踐性于一體,在教育學中只有極強的實踐性。聲樂本身這種高事件性和抽象性又決定的聲樂教學有著很大的靈活性。作為一名合格的聲樂教師,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聲樂教學語言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其語言應達到這三個要求:(1)準確明了;(2)經典簡潔;(3)生動形象。

        聲樂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積累和錘煉自己的教學語言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學語言的作用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聲樂教學中的有聲語言,在聲樂課堂上傳遞知識技能信息的主要手段。

        (一)借助優美的教學語言,創造音樂欣賞意境,以及聲樂教學中的發聲訓練

        語言本身就是美的化身,它具有節奏美音調美,色彩美,音樂美,等特點,很美的語言更是運載著人類獨特的情感,美的語言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引導他們去感受音樂獲得真切的美感體驗。所以老師首先要成為音樂作品本身的欣賞者,要深刻的理解精確的把握音樂作品的思想情感,生動的準確,精煉組織語言并運用語言。比如,在欣賞《春江花月夜》時我們可以用朗誦的語調,平靜委婉地描繪春、江、花、月、夜,五者結合的美麗意境,讓學生置身情、境、聲交融的場面,真正領會教學語言與音樂語言帶來美感。課堂上,教師應學會釋放情感的智慧,創造音樂欣賞得情感,達到音樂欣賞的目的。

        發聲訓練是培養學生掌握科學的合成方法,并使其具備良好課程能力的重要環節,其教學主要目的是使學生的歌發聲器官在歌唱時的運動狀態和它們之間的相互協調作用,在規律的基本情況下得到更進一步的改善與提高,并經過教師對學生發出的聲音進行判斷與評價,發聲訓練是聲樂教學中培養,學生掌握科學的構成方法的重要環節。在聲樂教學中,起音訓練是發生活動的核心和正確發聲的基礎,在發生訓練中學生能否正確掌握發聲技巧,對學生優美嗓音的形成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做到聲樂演唱與普通話語音的完美結合

        要做到聲樂演唱與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普通話語言的完美結合,就必須保持聲樂演唱的字正腔圓。許多歌唱家和聲樂教育家都遵循著“字正腔圓”的做法,方言對地方民歌來說是審美的重要標志,但對于其他聲樂演唱語言的影響卻是非常不利的,它不但會影響歌詞內容的表現,而且會影響發聲的位置和共鳴等。演唱者可以分析地方語言的發音與普通話語音之間的對應規律,并長期堅持學習,讓自己能形成一種新的條件反射,只普通話語音成為自己的自然語音。

        (三)聲樂教學應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所謂教學不是指教師教、學生學,而應是教師應正確地、恰當地組織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學過程就是在教師指導向學生通過自己的智能活動,去探索獲得知識,、技能,并在探究獲取中進一步發展智能的過程。教學過程的本質占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則體現在把學生自主的學習活動,有效地組織起來,把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方面聲樂教學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培養學生,對學生課程的正確動機、濃厚的興趣、真摯的情感、頑強的毅力、真正把學生吸引到課程中去,全身心的投入到聲樂學習中。另一方面,老師應按照學生的認識規律和心理特點,選擇適應高校學生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學,引導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自主學習和與同學結成學習伙伴,進行合作適的聲樂學習。高校生的認識能力較強,尤其是為達到了較高的程度就是,就應該鼓勵和指導學生,在課堂內外探索式的進行聲樂學習和研究。

        在集體課聲樂教學實踐中,第一階段通常先進性聲樂理論的教學,聲樂發展史,聲樂美學,歌唱發聲原理,美聲和民族唱法的異同等,接下來進行集體練聲階段,集體練聲主要采用合適的發生練習,目的是讓初級班的學生在歌唱發聲時追求實現生理和心理的統一,讓其準確的認識到正確的歌唱發生時的生理狀態,并讓其在思想上形成一種概念,再運用這一正確的概念來指導聲音訓練的實踐,是心理活動符合生理狀態,生理狀態又能得到心理控制,從而使歌唱是生理上的造型和思想上的造型二者統一起來,互相促進。

        音樂專業聲樂課是一門專業性很強且十分重要的基礎技能課。聲樂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唱歌技能,掌握一定的聲樂理論知識,還要培養出能勝任中小學音樂教學的老師,因此具有自身的特色。

        (四)聲樂教學中的多種互動策略

        1.認知互動策略即通過教學主體間的知識交流來實現特定認知目標的教學策略。內容主要包括:創設問題情境。創設特定的問題情境,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其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為達到這樣的效果,問題設計要注意以下幾點:問題要“精”,具有典型性;問題要“巧”,能深化主題;問題要“新”,能啟發學生又新視角去觀察、分析;問題要“活”,答案適度的開放性可引導學生的思維發散科學提問。有效的提問是師生互動的基礎,在內容上是融合新、舊知識,所以,必須經過認真思考才能獲得的。在難度上應恰處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在方式上應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在對象上應面向全體,調動絕大多數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要熟悉、了解學生所長,嘗試設計針對性的問題,幫助各種類型和層次的學生投入學習活動。對長于形象思維的同學,則巧比善喻;對于長于邏輯思維的同學,則分條析理;好奇好動的同學,以啟發興趣入手;善于觀察的同學以直觀教學和實驗問題引入。盡量根據學生的特點設計問題,組織教學。

        2.支持性互動策略,促進生生互動學生之間在課堂上交換思想的過程是課堂上學生間的相互討論、互相切磋的過程。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是組織者,負責教學形式的轉換,注意在班級中為學生個體提供表達觀點、展示個性、體驗成功的舞臺。支持性互動策略可促進學生間的互動。

        3.反思再生性的互動策略,促進生成動態是對教學過程中生動可變性的概括,它是對我們過去教學過程中強調的預先設定性、計劃性、規定性的修正和發展。一個真實有效的教學過程必然是師生積極互動生成的過程。一堂課的豐富性大多來源于它本身的生成性,在課的進行過程中生成即發的、非預期的教學因素。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及時總結、及時反思、不斷生成互動的策略即反思再生性互動策略。我們教師可以尋找一些生成互動的新資源,以此來調節課堂教學,促進教學動態的生成。如及時寫課堂教學的反思筆記,尋找互動策略的調整的素材;通過案例分析進行解剖,以利找到高質量互動的策略;學習有關的成功的教學經驗,便于借鑒嘗試、實踐;進行階段性教學觀摩展示,提升積極、有效、高質量的課堂互動的成果。

        四、結語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国产中文字幕 | 天堂va中文在线官网 | 日本中文有码电影 | 一本久道综合久久婷婷婷婷 | 中文字幕无线第一区 |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