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機械基礎課程設計總結范文

        機械基礎課程設計總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機械基礎課程設計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機械基礎課程設計總結

        第1篇:機械基礎課程設計總結范文

        化工機械基礎課程設計是化工專業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對于提高學生的裝置設計水平,增強工程意識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原有教學方法的弊端逐漸顯現,課程設計急需改革。本文分析了課程設計面臨的問題,以課程的教學目的為依據,提出在設計時間、設計題型、學科交叉、設計規范、成績考核等方面的改革方案。通過教學改革,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機械設計水平,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化工機械基礎;課程設計;教學改革;工程意識

        化工機械基礎課程是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必修課程,涉及化學、化工、機械、材料、物理、力學、數學等學科知識[1],具有學科交叉復雜、內容豐富、理論聯系實際緊密、工程實踐性強等特點[2]。通過課程學習,學生可以掌握基礎的工程力學知識,熟悉材料特性,學會常用化工裝置的設計方法,了解化工機械安全使用的檢驗原理[3-5],對于提高化工專業學生設計水平,增強工程意識,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6]。化工機械基礎課程設計是繼該理論課程之后的一次集中實踐教學環節[7],能夠起到將機械設計知識融會貫通,發揮理論與工程實際、基礎知識與專業技術之間的橋梁作用[8]。學生在設計化工裝置時,既要基于學科理論,又要遵循國家標準和行業規定;既要裝置結構合理,又要保證安全經濟,是多門學科知識綜合運用,多種專業技能強化鍛煉的重要過程,為化工類學生更好地服務化工行業奠定良好的專業基礎,因此,應予以足夠的重視。

        一、課程設計面臨的問題

        針對化工專業學生開設的化工機械基礎課程設計開課于大三,這個階段,學生剛接觸專業課學習,對本專業知識體系還不熟悉,對專業設計更是知之甚少,急需專業教師悉心指導,同時,一直沿用的課程設計內容、課程安排及考核形式等都無法與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勢相適應,課程設計急需改革。1.課程設計時間短,與理論課銜接不合理一般化工機械基礎課程設計安排在理論課結束后一周內完成。要做好課程設計,學生要查閱相關裝置的設計資料,熟悉涉及物料的性質,了解國家設計規范,選擇合適的設備材料,合理設計裝置內部結構,完成設計尺寸計算及強度、剛度、穩定性校核,繪制裝置設備條件圖,編制設計說明書[9],設計工作量大,專業知識要求高,學生很難在一周時間內完成。而此時段,學生已完成理論課的學習,對于設計中用到的知識已經淡忘,需要重新查找復習,不利于理論知識的學以致用。同時課程設計處于期末考試階段,考試壓力較大,學生忙于準備考試,很容易出現應付或抄襲現象,無法真正起到增強學生工程意識、提高裝置設計水平的作用。

        2.課程設計題型少,裝置結構簡單以往的化工設備設計題型比較單一,只做一些壓力容器設計,課本中有該類裝置的設計例題,學生只需將設計條件帶入,參考例題,按部就班地計算就可以完成,學生學習興趣不大,完成質量也不高。設備一般不進行內部結構設計,只進行外部殼體計算,設計難度較小,無法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學習主動性較差[10]。

        3.不同學科間知識交叉少,裝置設計不完整化工裝置的設計包括工藝設計和機械設計兩部分[11]。工藝設計是根據設計任務提供的原始數據和生產工藝要求確定設備的主要尺寸;機械設計是根據工藝尺寸設計設備的結構、選擇結構材料及進行強度、剛度和穩定性計算,給出設備與零部件的條件圖。對于化工專業的學生來說,化工原理課程設計做的是工藝設計,化工機械基礎課程設計做的是機械設計。教改之前,這兩個設計沒有交叉點,學生每門課程只做一部分設計,而沒有化工裝置設計的完整訓練,不利于學生設計能力的提高[12]。學生提交的設備條件圖,大多采用手畫的形式,而不采用現行各設計院普遍采用的AutoCAD繪圖軟件,無法鍛煉學生機械制圖的能力。設備條件圖繪制簡單,各物料進出管口、自動控制方案都無法體現,化工設計及化工自動控制課程所學知識不能應用到化工機械基礎課程設計中,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無法得到鍛煉。

        4.學生工程意識不強,設計不規范生產中使用的任何機器或設備的構件都應滿足適用、安全和經濟三個基本要求,其中,安全是核心。為了保證裝置安全可靠運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便于構件互換,國家和有關部門制定了各類化工裝置設計的標準和規范[13]。學生對相關的標準與規范不熟悉,容易造成其無法將標準和規范應用到化工裝置的設計中,與生產實踐脫離。比如,計算容器的物料接口尺寸,很多學生計算出結果后沒有規整,即使規整了,也沒有查閱國家制定的各種鋼管公稱直徑的規范,采用標準尺寸。在選擇設備材料時,一般選擇適用范圍廣,性能優異的材料,沒有考慮會使設備成本大大提高的風險。在設計壓力容器時,計算出的容器殼體壁厚與封頭壁厚不一致,很多學生本著經濟的原則,沒有設計為相同尺寸,影響容器的焊接和安全。這些都是理論設計與生產實際偏離、工程意識不強的體現,沒有達到強化工程概念的教學目的[14]。5.考核方式不合理,無法體現設計水平以往的課程設計是根據學生提交的設計報告給成績,對學生的平時表現,設計的合理性、規范性及嚴謹程度沒有體現[15]。設計報告抄襲或模仿現象嚴重,單純憑借設計報告無法反映學生真實的設計水平,不能體現公平、公正、合理的考核原則。針對化工機械基礎課程設計存在的這些問題,按照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我們對課程設計進行了改革。

        二、課程設計改革措施

        1.提早布置課題,合理銜接理論教學針對課程設計時間短,與理論教學脫鉤的問題,我們對課程設計時間安排進行改革。在完成第一章工程力學和第二章化工設備材料教學之后,我們便將每位學生的設計課題布置下去,理論課程結束后兩周上交相關設計文件,進行考核。在布置課題時,利用兩節課的時間,介紹各類裝置設計的流程,每個環節用到的理論知識也事先向學生明確,使學生對課程設計有大致的了解,并對今后會對用到的知識引起重視。同時,理論課授課教師在今后介紹各類化工裝置機械設計時也要對重點知識的應用加以說明,并結合課程設計詳細講解。學生了解設計課題之后即可隨著理論課的講解開始設計,學到的設計知識即刻能夠應用到設計中,真正起到了學以致用的效果。在設計過程中,遇到困難,學生可以在理論課堂上提出,經過老師講解得到解決,提高了設計效率,也方便指導教師掌握學生設計情況。由于設計時間由原來的一周延長為多半個學期,學生在理論課結束時便完成了大部分的設計計算及校核,利用兩周時間整理數據,繪制裝置圖,撰寫說明書,不會耽誤期末考試復習,避免了應付抄襲現象的發生,真正鍛煉了學生的機械設計能力,達到了課程設計的教學目的。2.增加設計題型,重視設備內件設計課程設計題型的選擇關系著化工實踐教學的效果。為了使學生熟悉各類化工裝置,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鍛煉化工設計能力,我們編制了多種化工裝置的設計題型,包括壓力容器設計、板式塔設計、填料塔設計、管殼式換熱器設計和攪拌反應釜設計,共計五個設計題型。這些裝置是化工生產中最常用的,體現了理論設計與生產實踐的結合,同時,理論教學講授的設計知識在這些裝置的設計中能得到充分的應用,加深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保障了裝置設計的質量。對于裝置的主要部件,比如板式塔的塔板、填料塔的填料層、反應釜的攪拌器等,也要求學生詳細設計,并且給出部件的條件圖。通過內部構件的選擇、設計和校核,加深學生對化工裝置的認識。

        將每個班的學生分成5組,每組負責一類裝置的設計,并且同組學生的設計條件各不相同。學生要完成自己裝置的設計,要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搜集各種物料性質,學會各類裝置的機械設計方法,參考化工容器設計的國家標準,這種形式徹底改變了課程設計形同虛設的尷尬局面,鍛煉了學生查找科研資料,積極探索未知領域,不斷補充新知識,獨立完成科研任務的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真正提高了化工裝置的設計水平。3.加強學科交叉訓練,完善裝置設計流程化工裝置的工藝設計與機械設計是互相影響、密不可分的,工藝設計為機械設計提供工藝條件及設備主要尺寸,而機械設計的結果又反過來影響工藝設計。為了使學生對化工裝置設計有完整的設計體驗,我們聯合化工原理課程設計,將這兩個設計有機結合,學生在做完化工裝置的工藝設計之后,根據工藝條件及計算出的裝置尺寸,接著進行化工裝置的機械設計,使學生知道裝置的設計流程,為學生將來從事化工設計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對于學生提交的設備條件圖及主要內件結構圖,嚴格要求用AutoCAD繪制,并且標出各接管及自動控制儀表的安裝方位,在設備條件圖的右側表明工藝要求、安裝要求、各接管尺寸、材質、采用的國家標準等。

        通過這些方式,學生熟悉了化工裝置的設計流程,將化工原理、化工機械基礎、化工制圖、化工設計、化工自動控制等專業課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綜合運用,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設計能力的提升。4.嚴格規范設計,強化工程意識作為一名合格的化工專業學生,必須了解國家制定的有關化工設計的各種行業規范和國家標準。在做任何裝置設計之前,都要先查找有關規范和標準,絕不能閉門造車,無據可依。與化工機械基礎課程設計相關的標準有《鋼制壓力容器》《管殼式換熱器》《鋼制塔式容器》《塔器設計技術規定》《石油化工鋼制壓力容器》《石油化工自動化儀表選型設計規范》等。學生在做課程設計時,遇到有關尺寸的確定、內件的選擇等有疑問的地方,一定要查閱相關標準,養成良好的設計習慣和嚴謹的工程態度,做一個敢于擔當、認真負責的設計者。同時,要注意適用、安全、經濟相協調的原則,密切聯系工程實際,強化工程意識。5.完善考核體系,激發設計熱情考核對于課程設計的質量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公平、公正、合理地對課程設計做出考核,對學生有著監督、鼓勵和引導作用。實踐類課程的成績考核不同于理論課,決不能單純依據提交的設計報告定成績。化工機械基礎課程設計的考核分為平時成績、設計報告質量和答辯三部分,分別占總成績的10%、70%和20%比例。其中,平時成績包括出勤率、學習態度及團隊協作能力。設計報告質量包括報告的完整性、設計的合理性、計算的準確性、圖紙繪制的規范性等。答辯環節要求每位學生將設計內容做成幻燈片,利用3分鐘的時間陳述工作內容,然后由考核教師提問有關問題,學生作答。這種考核形式督促學生實實在在地做設計,認認真真地抓質量,只有付出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績,激發了學生的設計熱情,杜絕了抄襲應付現象,達到了教學目的。

        三、總結

        化工機械基礎課程設計是化工專業學生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原有教學方法的弊端日趨顯現,課程設計急需改革。針對設計時間短的問題,我們提早布置課題,與理論教學合理銜接,避免了抄襲應付現象。增加設計題型,由原來的單一裝置設計增加為五種裝置設計題型,并且對裝置的主要部件也要進行設計。加強與化工原理、機械制圖、化工設計等交叉學科的聯系,完善裝置設計流程。裝置設計要嚴格遵守國家規范和行業規定,注重適用、安全、經濟相協調的原則,增強學生的工程意識。完善考核體系,公平、公正、合理的對課程設計進行評價。通過教學改革,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程設計質量得到提高,杜絕了抄襲應付現象。學生在課程設計過程中,自覺依據國家設計標準,將理論設計與生產實際相結合,增強了工程意識,提高了機械設計水平,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允,路有昌,趙凌.《化工設備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廣州化工,2012,40(4):122-123.

        [2]王元文,陳連.化工設備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廣州化工,2006,33(153):69-70.

        [3]劉理華,劉書群.化工設備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廣州化工,2012,40(19):145-146.

        [4]譚蔚.化工設備設計基礎[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7.

        [5]董大勤,高炳軍,董俊華.化工設備機械基礎[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

        [6]徐想娥.化工設備機械基礎教學改革的探索[J].襄樊學院學報,2007,28(8):83-85.

        [7]江華生,陳樹大.基于CDIO模式的《化工設備機械基礎》課程設計教學改革[J].化工時刊,2013,27(3):56-58.

        [8]李紅,孫虹雁,劉利國,等.化工設備機械基礎課程設計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2008(10):41-42.

        [9]董俊華,張及瑞,高炳軍.“化工設備機械基礎”課程設計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廣州化工,2011,39(14):152-156.

        [10]董俊華,趙斌,張及瑞.化工設備機械基礎課程設計教學改革探討[J].化工高等教育,2011(3):17-19.

        [11]張琳.化工設備機械基礎課程設計的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02(2):54-55.

        [12]孫保帥,朱春山,李東光.化工專業課程設計教學環節的改革與探索[J].廣東化工,2010,37(8):218-225.

        [13]陳連.化工設備機械基礎教學改革的若干嘗試與實踐[J].化工高等教育,2007(1):19-21.

        [14]李政輝,李慶生,姚忠.化工設備機械基礎課程設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12(1):47-49.

        第2篇:機械基礎課程設計總結范文

        關鍵詞: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教學方法;研究

        作者簡介:閆存富(1972-),男,河南安陽人,黃河科技學院工學院,副教授,工程師;孔令云(1966-),男,河南安陽人,黃河科技學院工學院,教授。(河南 鄭州 450063)

        基金項目:本文系鄭州市重點實驗室建設項目(項目編號:121PYEZX179)、鄭州地方高校新世紀教育教學改革及人才培養工程(項目編號:ZZJG-C6022)、河南省重點學科建設(項目編號:豫教高[2012]186號)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02-0125-02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是高等學校機械類專業學生的一門很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其課程設計是在學生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結束之后,進行的一項綜合性課程設計,是機械類專業學生一個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

        課程設計是使學生根據老師給定的題目和要求,通過自己查閱相關資料,進行結構設計、理論計算、繪制相關圖紙并最后寫出設計說明書。以培養學生機械設計能力、獨立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基本技能為目的。在課程設計中,不僅要使學生得到基本技能的訓練,還需提高他們的工程設計及創新設計能力,為后續課程的學習、畢業設計及畢業后從事科學研究奠定基礎。

        一、當前課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結合教學經驗,總結當前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教學中主要存在的幾方面問題。

        1.學生先修課程基礎較差,課程設計質量得不到保證

        在課程設計中,要涉及到工程力學、工程制圖、互換性與技術測量及機械原理等先修課程的知識,由于這些課程學習時是分開單獨學習的,在設計中則需要綜合應用,此時問題就會暴露出來了。該方面問題在圖紙上表現特別突出,主要表現為制圖時不知道先畫中心線、標題欄位置不對、圖中箭頭畫法和一些零件的簡化畫法錯誤等,其他如正確標注裝配圖和零件圖中的尺寸公差和位置公差錯誤,圖上的技術要求臨時湊上一些內容等問題;工程力學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不能很好地應用工程力學知識去對軸、軸承及其他零件進行強度校核,有些學生在設計計算時不知道什么是截面法等;機械原理方面則主要表現為對有些常用機構的特點不清楚,如有的學生在設計時將蝸輪設計為主動件去帶動蝸桿轉動,根本就不知道蝸輪蝸桿傳動具有自鎖性。另外說明書書寫不規范,有些圖、表和相關符號標注不符合相關規定等問題也是很常見的現象。

        上述問題常見的原因主要是學生先修課基礎知識掌握較差。學生反映說是在學習時有些知識點老師沒有講或沒有重點講,再去問老師,老師則說課時太少,沒時間講,此類問題就需要指導老師在設計前給學生補充講解一下。

        2.學生在課程設計過程中缺少思考,盲目照抄現象嚴重

        目前我校“機械設計課程設計”課題都采用減速器作為設計題目。指導老師給出已知數據,由學生完成擬定傳動方案、選擇電動機、計算相關參數、設計主要零件、繪制裝配圖和主要零件圖及編寫設計說明書。課程設計的題目單一,設計過程大同小異。雖然在課程設計結束時,大部分學生都能完成設計任務,但學生大多是機械式的模仿設計,缺乏主動思考。加上多數學校都是將課程設計集中安排在2~3周內完成,學生又是初次接觸設計,沒有經驗,在時間安排上不重視,到后面真正去做時才發現很多問題。如果老師又催得緊,這時候有些學生就會去拷貝、復制別人的東西。有些學生還會有選擇地作一些輕微改動,而有些學生則干脆完全照搬過來,只改紙上的姓名、學號,其他數據計算和結構設計都相同,抄襲現象特別嚴重。

        3.學生對課程設計不重視,學習態度不夠端正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大部分學生都能完成工作任務,但是有一部分學生根本就不重視課程設計。他們認為反正自己將來不從事這個專業,所以就沒必要下功夫去做,只把課程設計看成是一次大作業。而且由于學生是初次接觸這種設計型任務,在剛開始設計時,往往不知如何入手,時間安排上很松散,效率不高。而等學生慢慢入門以后,時間已經所剩無幾,以至于在最后幾天加班加點,隨便抄襲別人或一些書中的現有設計來應付交差。有些老師把關不嚴,使得這種現象更為嚴重,這種做法就會影響到下一屆的學生,造成惡性循環。

        4.課程設計學生多,指導教師偏少,影響課程設計質量

        隨著招生規模的增大,學生人數比以前增加了許多。而在設計過程中負責指導的專業課教師有限,經常是一名教師指導一個班或兩個班的學生,教師在指導課程設計時很難照顧到每一個學生。教師在設計時也就很難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直到課程設計結束,交圖紙和說明書時才發現問題。而有的學生在設計過程中不懂裝懂,老師不催,他們也懶得做,直到最后老師催繳課程設計時,才匆匆整理一下,湊出一個設計交上來。這樣的課程設計,其質量可想而知,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很難得到提高,課程設計的目的也就難以實現。

        二、課程設計教學改進措施

        針對課程設計中存在的上述問題,在課程設計教學中提出如下改進措施:

        1.加強與前修課任課教師溝通,夯實基礎,保證課程設計質量

        通過與前修課的任課教師進行溝通,將課程設計中發現的專業課問題適當提出來,在上課時作為重點來講,提前為課程設計奠定一個扎實的基礎;在課程設計開始前要將設計過程中容易出錯的部分給學生提前強調一下,將錯誤消除在萌芽狀態;在課程設計過程中教師要勤于檢查學生的進度和質量,發現問題及時提出,督促學生改正。

        2.課程設計題目多樣化,杜絕抄襲現象

        數十年來,課程設計的選題大同小異,都以減速器或皮帶機為設計題目,每屆學生都重復同樣的設計內容,會影響教師的創新精神。而有的學校在制圖課的測繪練習時也選擇減速器,使得課程設計的題目過于重復。所以指導老師最好能深入現場發掘新的題目,給學生提供多個題目,盡量避免設計題目的重復,從源頭上杜絕抄襲。

        3.加強師資培訓,提高指導老師專業水平

        課程設計實際上是學生第一次獨立的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中的一次演練,在此之前學生對實際工程設計了解很少,作為指導老師自身應該具有較高的設計水平和一定的設計經驗,這樣在給學生指導時才能直奔主題,使學生少走彎路。而現實中由于近幾年學校擴招,有工作經驗的老師相對較少,所以有些學校就只有讓一些剛出校門的畢業生去帶學生的課程設計。而這些教師自己就對實踐設計知之甚少,只有跟著前輩們“依葫蘆畫瓢”,可以想象這樣的老師能帶出什么樣的課程設計效果。即便是湊合著帶著學生做出來了,課程設計的質量又如何得到保證。

        4.嚴格設計進度,保證設計質量

        另外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是一項較復雜的工作,包括大量的計算、設計、繪圖及編寫說明書等,需要查閱有關設計手冊和資料,并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設計進度過快,在設計過程中就會缺乏深入細致的研究工作,出現不求甚解的現象,難以保證設計質量;若設計進度過慢,就會出現前松后緊現象,到后期會出現抄襲現象,同樣也無法保證課程設計質量。所以應由教師提出一個設計進度計劃,明確設計過程中各階段應完成的內容,要求學生基本上按著該進度計劃進行設計。

        5.端正學生學習態度,改進考核方式

        那些認為反正自己將來不從事這個專業,所以就沒必要下功夫去做,不重視課程設計的學生,可以給他們解釋課程設計不僅僅是讓他們完成一次設計任務,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和獨立做事的能力;同時通過獨立完成課程設計,可以培養學生獨擋一面的能力,為學生的將來奠定基礎。由此提醒學生,那種將課程設計僅僅看成是一次大作業的看法是極端錯誤的。

        由于各個學校的具體情況不一樣,當前各個學校采取的考核方式也不完全一樣。大部分學校采用指導老師一人說了算的考核方式,而有些老師平時又對各個環節把關不嚴,在最后驗收時又沒有詳細審查設計內容就匆忙給個成績了事。這樣致使比較努力的學生得不到好成績,而有些完全照抄過來的學生卻能得到好的成績,造成部分學生存在僥幸心理,認為即使不認真做最后也能合格。所以筆者建議對課程設計的考核采用分段給分制,即可將總成績分為平時成績、成果的質量和答辯成績三部分。其中平時成績包括平時的考勤及設計過程中與設計的計劃進度的符合程度,成果的質量包括設計說明書和繪圖,答辯成績即最后由答辯評委給出的成績。

        三、結束語

        機械設計課程設計作為機械類專業學生的重要實踐教學環節之一,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無論機械設計課程設計采用何種方法和手段,但目標是統一的。學生先修課程基礎差、在課程設計中缺少思考、對課程設計不重視、參與課程設計的學生多、指導教師偏少等是影響課程設計質量的主要因素。采用提高先修課程的上課質量、課程設計題目多樣化、提高指導老師專業水平、嚴格設計進度、端正學生學習態度及改變傳統的考核方式等措施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易傳佩.機械設計課程設計融人課堂教學的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07,(14):20-22.

        [2]高路,陳民弟.《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改革與實踐[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1,(2):38-39.

        [3]郝秀紅,邱雪松,王瓊,等.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教學改革初探[J].教學研究,2011,(5):51-54.

        [4]尹延軍.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教學存在問題與改革措施[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34):107-108.

        [5]濮良貴,紀名剛.機械設計[M].第八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3篇:機械基礎課程設計總結范文

            課程體系綜合設計研究

            將機械原理、機械設計課程設計內容進行整合,探索機械原理、機械設計課程設計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機械運動方案設計、機械創新設計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出適合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的機械原理、機械設計課程設計實施方案,并完成2008級機制班機械基礎課程綜合設計教學實踐。同時,考慮機制、模具、汽車、機電方向的不同,選擇適合不同方向的綜合設計題目,以設計對象為主線,嘗試在綜合課程設計中引入機構運動演示,要求學生用計算機仿真驗證機構運動設計的合理性[4],嘗試在綜合課程設計中引入機械方案創意設計模擬實驗,要求學生利用運動方案進行模型拼裝創新實驗,驗證機構運動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通過機械基礎設計課程改革,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把機械原理、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時間由原來的分開設計整合為一,機械原理、機械設計兩門課程的課程設計題目選擇范圍加大,同時增加設計時間,激勵學生對這類題目產生較大的興趣,每一位學生都積極思考,差不多每人都提出一到幾種運動方案,然后通過小組討論,挑出最佳方案后,由各組確定自己的最終機械系統運動方案。通過這些創意設計活動,可大提高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改革課程體系綜合設計手段,加強CAD、CAM、CAE等技術應用[5]。運用虛擬樣機技術,可以大大縮短產品的開發周期,因而受到了制造廠商、科研機構、大學、公司的極大重視。其中ADAMS是美國MDI開發的非常著名的虛擬樣機分析軟件。嘗試以ADAMS為工具,讓學生對自己設計出的機構進行建模與仿真,真實地仿真機構的運動過程。改革設計手段,將給課程設計賦予新的活力。

            課程體系綜合設計的實踐及應用

            1改革設計題目,注重學生素質的培養

            機械CAD能力、綜合應用與設計能力和創新設計能力是新世紀高素質機械工程技術人才的重要素質。因此,機械基礎課程綜合設計訓練主線則是以典型機械系統設計為內容,并將機械原理和機械設計的兩課程設計貫通,由根據設計要求到機械運動方案及其運動與動力設計(即機械運動簡圖設計),再到機械系統結構設計和工作能力設計(即裝配圖及零件工程圖的設計),從而形成一條加強機械系統設計和綜合設計能力訓練的設計訓練主線[6]。使學生經過原理方案的設計、執行機構的設計、傳動方案的設計、結構設計等過程,加深對機械系統的整體認識,加強設計中的工程意識,培養綜合創新設計的能力。目前各高校都在進行課程設計改革實踐,但兩門課程設計合在一起的課程設計指導書還很少見[7]。因此,根據我校實際情況,編寫了適合于本科機械類的機械基礎課程綜合設計指導書,指導老師可根據不同方向教學班次選用設計題目。

            2機械傳動方案設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機械傳動方案設計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應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指導思想。教師在指導時,應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對不同層次的同學要有所區別。在選題方面,提倡設計能力較強的同學選擇指導書以外的題目。在指導方面,對這些同學應適當增加設計的難度和深度。方案設計時重點是要把握創新點[8]。在方案分析過程中,為了實現一個確定的設計目標,要求學生至少提出3種可行的方案,并對方案進行分析、比較,總結出其優點與不足。然后確定出設計者認為最優方案作為本次課程設計方案。最后對此方案進行詳細設計,包括其運動過程和運動尺寸的確定,進行結構設計和強度設計直至計算。

            3引入虛擬樣機技術進行機構分析

            虛擬樣機技術又稱為機械系統動態仿真技術,是國際上20世紀80年代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項計算機輔助工程技術。運用虛擬樣機技術,可以大大縮短產品的開發周期,受到了制造廠商、科研機構、大學、公司的極大重視。其中ADAMS是美國MDI開發的非常著名的虛擬樣機分析軟件。基于貫徹實施培養卓越工程師思想,在機械基礎課程綜合設計中引入ADAMS軟件對插床導桿機構、沖壓機構、擺動式運輸機機構、牛頭刨床擺動導桿機構等進行運動學和動力學分析,自動繪制刀具的位移、速度、加速度曲線,自動繪制曲柄受到的平衡力矩曲線圖等,能通過后期處理繪制最大動態剩余功曲線圖,使曲線結果清晰、精確。導桿機構動態仿真時,觀察在各位置時所對應曲線含義,加深對課本關于機構有關運動學、動力學相關參數優化設計的理解。ADAMS軟件還能對機構采取參數化建模,學生可以通過輸入機構不同原始參數,進一步比較不同結果。與過去用圖解法或自編程序法進行機械原理課程設計相比,利用計算機對機械進行輔助設計,實現了教學創新,學生普遍反映用ADAMS軟件進行課程設計快捷、方便、直觀,課程設計能達到滿意效果。

            4理論聯系實際,修改設計對象

            在實際工程應用領域中,推薦采用的大多數齒輪減速器都是采用硬齒面。隨著工業的發展,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涌現,在齒輪行業,特別是隨著硬齒面齒輪加工技術的成熟,加工設備的完善,硬齒面齒輪減速器已經成為齒輪減速裝置的主流,得到了廣泛的實際工程應用,而軟齒面齒輪減速裝置有被逐步淘汰的趨勢。因此,應結合實際,采用硬齒面齒輪減速器設計的題目來進行實踐環節的訓練。由于硬齒面齒輪減速器的設計與實際結合緊密,學生的自覺性與積極性得到了很大提高[9]。與此同時,有關硬齒面齒輪設計的資料無法從現有資料中直接利用,這迫使學生主動查找相關資料,詢問老師,學生的實際設計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高。從改用硬齒面齒輪減速器設計結果來看,整機的重量減輕、體積縮小,使用材料大幅減少,相應的造價也隨之下降。這使學生認識到科技的進步給生產實際應用帶來的巨大影響。

        第4篇:機械基礎課程設計總結范文

        關鍵詞:機械設計基礎 理論與實踐 創新能力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5(a)-0212-01

        《機械設計基礎》是高等院校近機械類專業為培養現代化工程技術人才而設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主要任務是加強學生對機械零件設計理念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實踐應用能力,在學生的培養環節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應用大量的先修課程知識,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性,覆蓋面廣,教學難度較大。從以往教學效果來看,存在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不夠透徹,設計能力不強、創新設計能力薄弱等問題。因此,改進本課程現有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加強課堂教學與工廠實際生產要求的聯系,培養學生面向產品制造的思維理念,加強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動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加強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

        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工程技術能力的重要環節。《機械設計基礎》針對機械產品的運動、失效形式和零件加工過程進行講解,課程實踐性較強,知識涉及面廣,在講授時必須注意對課程進行宏觀把握。通過近幾年的教學過程體會,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來加強教學過程中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的結合。

        1.1 引用實例分析講解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多引用實例設計分析,加強學生對各個知識點的理解。在課堂上,通過展出一些典型失效的零部件,如膠合的齒輪,疲勞斷裂的軸等,引導學生應該注意觀察哪些要點,通過對零件斷面的分析,了解零件的失效是怎么形成的,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避免,以此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并應用于實際的零件設計當中。同時,結合多媒體等有效途徑,通過播放三維動畫或視頻資料,使學生更直觀的看到機械零件的工作原理及在實際中的應用。

        1.2 加強機械設計基礎實驗環節

        機械設計基礎實驗教學環節包括課程實驗和課程設計,對提高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親自動手進行一些機構的拆裝,讓學生弄清一些構件和機構的概念及構成。例如在講授完機構分析設計部分后,安排學生進行機構運動試驗,通過對實驗室的“慧魚”創意組合模型進行拆裝和分析,展示常見機構的工作原理。運用設計構思和實驗分析,實現特定運動規律的合成與分解,進一步掌握了課程的理論知識。

        課程設計如同一條線,把機械設計基礎課程中各個相對獨立的環節貫穿起來,使學生能夠將理論與實際更好的結合。在指導學生課程設計過程中,除了介紹傳統的電動機選擇、傳動比分配及計算、傳動裝置運動參數及動力參數計算等內容外,還對學生灌輸了優化設計等內容。在設計中對學生進行分組,對同一任務要求的不同設計方案進行分析討論,比較每種方案的優缺點,并要求學生進行改進,在不斷的修正過程中鍛煉了學生的分析計算、設計和繪圖能力,懂得根據實際情況對方案進行取舍和變通。通過課程設計,使學生積累了工程實踐經驗,同時消化了書本的知識,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

        1.3 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實踐環節

        引入企業項目,開展第二課堂,組織學生到企業加工車間參觀,使學生面對實際生產技術問題,學會靈活運用課程所學知識予以解決。鼓勵學生參加省、市、校等舉辦的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挑戰杯”、全國方程式賽車等競賽,在任課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本課程所學的運動學知識和機械零件設計知識,完成競賽作品設計。通過參加專業性的實踐和競賽,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在實踐活動中鍛煉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和產品開發能力。

        2 注重學生創新精神與能力培養

        2.1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學生接受書本知識是一方面,如何能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新的思考和創造,則是創新。因此在課程教學中,除了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一般性方法,還應對學生加強創造性思維的訓練。

        首先,要啟發學生的思路。大多數學生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對于教師所講的知識僅停留對該知識點的接受階段,缺乏深入理解和舉一反三的外延。因而,在授課過程中要主動啟發學生的思維,增加發散性和開放性的習題和討論,引導學生對問題有更深入和廣泛的認識,甚至能聯系到交叉課程和交叉學科,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活學活用。同時,通過討論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迸發出新的思想火花,有助于學生思維方法的鍛煉和創新方法的培養。

        其次,要引入現代化的設計理念和方法。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現代化的設計理念和加工設備,如一股清泉源源不斷為機械設計注入新的活力。作為教師,要把握最新動態,不斷將新思路、新方法、新設備介紹給學生,結合現代工業產品設計理念,重點培養學生的產品創新能力。

        最后,要鍛煉創新實踐能力。學生只有參加創新實踐,才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形成創造能力。在授課過程中,通過案例分析—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新方案設計這條途徑,可以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通過課程設計、參與科研課題、參加競賽、工程實習等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提高學生的創新設計技能,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

        2.2 重視學生其他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還應注重學生其他能力的培養。比如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小組討論、項目訓練、競賽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查閱資料、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團隊合作,集體智慧的精神,培養學生語言提煉、表達和思考的能力。

        3 結語

        《機械設計基礎》作為一門綜合性、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程,要求教師在工作中不斷探索創新,改進教學方法,研究適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途徑,加強與學生的溝通配合,充分利用好學校和社會搭建起來的實踐平臺,為現代化社會發展需要培養出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良好的動手實踐能力和較強的創新精神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許玢,鐘禮東.機械設設計基礎[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

        [2] 黃純穎.機械創新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5篇:機械基礎課程設計總結范文

        關鍵詞:機械設計基礎;學習興趣;互動教學;多媒體教學;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599 (2011) 18-0000-02

        Methods to Improve Mechanical Design Basis Teaching

        Yang Yang

        (Pizhou Campus Xuzhou Radio and TV University,Pizhou 221300,China)

        Abstract:The mechanical design is based on a very important professional courses,with a strong theoretical,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Teacher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course,carefully study the materials,we must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teachers can not rely solely on the teaching,and allow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design practice,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for teaching practice.Use of appropriate teaching methods to stimulate student interest in learning,improve teaching standards.

        Keywords:Mechanical Design;Learning interesting;Interactive teaching;Multimedia teaching;Curriculum design

        機械設計基礎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課,本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機械設計的基本理論知識,同時通過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等實踐環節使學生具備分析和解決機械設計問題的能力,學習機械制造的新工藝、新技術及發展方向,為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從事生產設計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應認真研究教材,積極研究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努力提高教學水平。

        一、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人們對某一事物產生興趣,就會激感、意志去追求和探索這一事物。教學也是這樣,一旦學生對某門學科感興趣,他們就會深入地、興致勃勃地學習這門課。因此,機械設計基礎課的第一節課――緒論課就顯得尤為重要。在緒論課的教學中要告訴學生這門課在今后的學習甚至工作中的作用,以及學好這門課將會提高很大的競爭優勢,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講課時,采用實物與設計過程方法對照講的方法,使學生從感性上認識到機械設計課的目的。從而使學生覺得既熟悉又新奇,于是追求新知識的愿望油然而生。

        二、加強師生互動教學

        機械設計基礎教師應在專業課上有著豐富的經驗和知識,可以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將機械設計基礎課程內容生動地傳授給學生。對于每節課程教師都應結合內容和設計實踐經驗進行認真地備課,將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通過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案例進行分析,這樣可以化解學生對抽象概念和復雜設計公式和過程的畏難情緒。教師應對學生學習中存在的難點問題進行互動討論,以降低課程難度。教師應盡量避免抽象的機械概念和公式,而采用直觀的教具和生動的比喻加深理解,化難為易。教師還應通過課程作業與學生進行互動,對在作業中存在的問題,在課堂上進行詳細的講解。在課堂進行輔導,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從而成為機械設計基礎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指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并且應強調對機械結構實物觀察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多查找參考資料,這樣就可以拓展解題思路和專業視野。

        教學中還可采用頭腦風暴式教學方法,即學生按照教師布置的思考題在課前進行準備。課堂上學生各抒己見,相互批判評價,充分地討論之后,教師做總結,指出要點。例如在學習曲軸設計的內容時,曲軸與一般的軸不同,它由主軸軸頸、連桿軸頸和連接板組成,結構細長,多曲拐,剛性差,其制造過程很有特點。組織學生參觀曲軸加工現場并翻閱技術資料,自己根據零件加工特點,提出設計的方法并相互討論,在此基礎上,教師總結曲軸設計的工藝難點和解決方案。這樣以學生主動思考、積極討論為主,教師提示、答疑為輔,能夠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便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促使學生動腦筋想問題,使其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都得到鍛煉,提高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創造性人才。

        三、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興趣

        在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提出與課程重點內容相關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開展探究性教學。教師設置思考情境,通過學生的思考分析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例如,教師講解傳動機構時,可以讓學生思考生活中騎自行車,腳踩自行車的反轉踏板時,自行車卻不能倒車的原因。再如,讓學生思考蝸桿傳動在實際生活有那些應用。

        四、注重各門課程、學科之間、理論與實踐的內在聯系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目的是要使學生全面掌握機械設計知識和具備一定的機械設計能力,具有較強的理論性、綜合性。要注重本課程與其他課程的關系,機械制造技術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理論與實踐的聯系。全面了解和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

        機械制造專業的各門課程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密不可分。機械設計基礎與“機械制圖”、“機械原理與設計”、“數控加工與編程”等其它專業課和基礎科有密切的內在聯系。例如在介紹機床夾具的內容時,夾緊力可以由機械、液壓或氣動裝置提供,夾具的結構就有變化。教學中,要把機械原理、機械零件、氣動和液壓傳動等課程的知識聯系起來,使學生全面掌握要點,提高機械設計水平。

        機械設計基礎和電機與電氣控制技術、PLC、單片機及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造等其他學科也有著密切的聯系。例如機械裝置采用不同的控制方式,導致機械內部結構有很大差異。普通機械有復雜的機械傳動和變速機構,而數控機械采用CNC、伺服電機、滾珠絲杠等部件,機械機構大大簡化。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了解并掌握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使他們深刻認識現代機械制造技術的飛速發展,從而不斷完善知識結構。

        理論與實踐更是緊密聯系密不可分。機械設計技術的實踐性很強,在課堂教學時一定要理論聯系生產實際,而在實習時要聯系理論知識,這不僅有利于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還能帶出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學風。

        五、采用多媒體教學方法、實物直觀教學方法

        當前,由于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多媒體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學校的教學中。特別是機械類課程,通過多媒體的教學能夠改善教學環境,提高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實踐,通過直觀、形象的教學圖片等,增強學生的理解力。機械設計基礎課程中的機械機構教學內容,客觀上應有動態的演示。例如教學平面連桿機構、凸輪機構時,最佳的教學就是應用多媒體教學課件,把曲柄搖桿機構的急回特性、死點位置,在凸輪機構中從動件的運動規律進行直觀、生動的演示。教師應選取具體案例并接近生活進行講授,如縫紉機、內燃機、搖頭風扇、汽車雨刷、飲水機等案例,促進學生對平面連桿機構、凸輪機構應用到機器上的理解。因此,教師應采用多媒體案例教學方法擴大學生的空間想象和抽象思維。

        另外也可以利用各種教具、掛圖、實物、模型、錄像等直觀教學手段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例如在介紹零件的制造過程時,可通過觀看錄像讓學生直觀了解工廠生產的過程,包括生產技術準備、毛坯制造、零件的各種加工過程等。必要時還可以帶學生到工廠參觀,進行現場教學。對于工步、走刀、工序等較難掌握且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組織學生觀看車削、銑削的加工錄像,有針對性地講解和區分。講解數控加工機床時,可利用數控加工仿真軟件介紹數控車、銑和加工中心的對刀、設置刀具補償、工件的定位和裝夾、刀具運動軌跡等內容,帶領學生深入工廠觀看數控機床加工現場,都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六、認真搞好課程設計工作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是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綜合應用,對繪圖、制圖、加工方法、刀具應用、材料選擇、夾具設計和工藝實施等各方面知識和能力的訓練,是學生獨立思考、翻閱技術資料、完成設計的一個實踐過程。設計的課題應選擇有一定難度和代表性的零件,要求學生完成工藝設計、專用夾具設計、編寫工藝規程等,學生要深入工廠,研究技術資料、夾具、刀具和量具,獨立完成課程設計。有生產條件的學校可以組織生產并驗證工藝的可行性。

        總之,機械設計基礎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任課教師認真研究教學方法,不斷提高知識水平,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踐,必然能教好這門課,取得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羅小霞.淺談機械基礎教學應用探究性學習模式[J].職業,2010,9

        [2]韋競章.談如何提高中職學校機械基礎教學的實效性[J].中等職業教育:理論版,2010,3:30-31

        第6篇:機械基礎課程設計總結范文

        高校教學原則的內涵是根據教育規律和一定社會的教育目的,在總結教師先進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結合高校的特點而制定的,是高等學校教學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包括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結合、理論聯系實際、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相結合、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統一、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系統性與循序漸進相結合、專業性與綜合性相結合原則等諸多方面。

        《機械設計基礎》是機械類及近機類專業的一門主要技術基礎課程,對學生學習專業課程起著重要作用。它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掌握各種常用機構及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特點和應用的基本知識,使學生初步學會根據具體條件及與本課程有關的標準、規范,選用機構及零件類型,并能對機構的運動、零件工作能力進行簡單的校核,從而具有設計簡單機械傳動裝置的能力。該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都很強,它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理解那些從工程實踐中得來的知識經驗,還要具備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工程實踐中去的能力。在當前《機械設計基礎》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教學方法不被重視,教學方法改革難以突破;傳授知識的教學方法多,忽視發展學生智力的教學方法;運用單一的講授法多,而運用多種有利于大學生獨立學習的方法少;在課堂講授中,灌注式多,啟發式少,討論式少,學生參與度低;注重集體教學方式,忽視個別教學方式,不能很好的進行因材施教;不能將現代化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改革有機結合等現象。

        隨著教學思想和理念的變化,社會對人才培養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現代科技迅速發展,教學時間和內容矛盾越來越尖銳,這就要求我們提高效率,改變低效率的陳舊落后的教學方法;進一步轉變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念,堅持主體式、互動式、啟發式教學思想,以學生為本,重視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探索、研究能力;同時,教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廣泛運用,學生獲取知識技能的途徑增加,促使教學方法與之適應,科學技術手段的發展,對教學方法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廢止注入式或填鴨式教學方法,提倡靈活采用啟發式、討論式、探索式、研究式等教學方法;實行師生互動,課內外結合,集中教學和個別化教學結合,理論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教學方法改革相結合,充分發揮各種教學方法的整體功能,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目標來選擇與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注意發揮多種教學方法所構成的方法體系的綜合整體功能;把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統一起來,教師在選擇和設計教法時,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應加強學習方法的研究,把教法建立在學法的基礎上,將教法與學法進行統一設計和安排,使學生獲得與教法相適應的學習方法等。在《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筆者認為可以從教學對象、教學思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貫徹高校教學原則。

        教學對象。根據專業設置和本、專科、高職的不同層次的現況,按不同專業、不同層次實施教學,注重課程的教材建設,分別制定相應的教學大綱,編寫和選用不同的教材。

        教學思路。任何一門知識都具有系統性,《機械設計基礎》亦如此。確定教學思路尤為重要,因此課堂教學應圍繞一定的主線展開,這樣學生在學習時能對所學內容有一個整體認識,不會產生雜亂的感覺,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應用。

        《機械設計基礎》上半部分主要介紹了三大類常用機構:平面連桿機構、凸輪機構、齒輪機構,其中各類機構又可劃分為很多種類。由于種類眾多,容易使學生感到內容繁雜。為了使學生從總體上把握各類常用機構,在講解時以常見的往復式四沖程內燃機作為這一部分的教學背景或主線。使學生在學習某種常用機構時,聯想到其它常用機構,并進一步引導學生主動分析各種常用機構的異同點。

        往復式四沖程內燃機利用平面連桿機構變換運動形式(移動形式與轉動形式之間的變換),實現可燃氣體的進氣、壓縮及排放;利用齒輪機構變換運動速度;利用凸輪機構變換運動形式(將轉動形式變換為移動形式),實現進氣閥與排氣閥的開關;最后通過飛輪實現輸出轉速波動的調節。內燃機工作過程所涉及的內容包含了《機械設計基礎》上半部分需要講授的所有主要內容。應該在第一章中給學生較詳細地介紹內燃機的工作原理,并在以后各章的教學中加以利用。如在講解曲柄滑塊機構時,講到該機構有兩種類型,即對心曲柄滑塊機構及偏置曲柄滑塊機構。然后提問:在內燃機中的曲柄滑塊機構究竟采用哪種類型?接下來講解這兩種類型的區別,即對心曲柄滑塊機構沒有急回運動,而偏置曲柄滑塊機構存在急回運動。然后解釋內燃機的輸出要求盡可能勻速輸出,故選用對心曲柄滑塊機構。這樣以實際工程機械為例講解對心曲柄滑塊機構及偏置曲柄滑塊機構的特點,能使學生印象深刻。這樣學生在學習時能有一個清晰的工程應用背景。在同一個實際工程機械中,對比講解不同機構的工作特點,使學生既對所學各種常用機構有一個整體認識,也加深了對機構間異同點的認識。為以后針對不同應用場合進行機構選型、機構綜合和機械設計打下基礎。

        《機械設計基礎》下半部分是關于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結構特點、基本的設計理論和計算方法。通用零部件種類較多,如有螺紋聯接、鍵聯接、齒輪傳動、蝸桿傳動、帶傳動、軸、滑動軸承、滾動軸承、聯軸器等,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普遍感到“繁雜”。在介紹這部分內容時可考慮與對應的課程設計內容相聯系,如與帶式輸送傳動裝置(減速器)的設計相聯系。眾所周知,課程設計是高等工科院校相關專業學生運用所學相關理論知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第一次較全面的設計訓練,是機械設計課程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因此在《機械設計基礎》下半部分教學中以工程設計為目標,以減速器為主線。使學生在學習各種通用零部件時能夠密切聯系實際,同時能從全局高度理解各零部件間的關系。如齒輪傳動設計,通常已知傳動方案、轉速比、傳遞功率及輸入軸轉速。在講解時告訴學生,傳動方案是根據使用情況及各種傳動方式的特點首先確定的。傳動方案可以包括齒輪傳動、蝸桿傳動、帶傳動、鏈傳動或它們的組合。而在齒輪傳動部分,轉速比的選擇一方面與齒輪傳動類型、齒輪精度、方式有關,另外也與整個系統各部分傳動比的分配有關。傳動比的不同分配,決定了齒輪所受到的力的大小和齒輪的尺寸,同時對齒輪所在主軸的結構尺寸和滾動軸承的選擇產生影響。

        因此齒輪傳動設計不是孤立的,它對整個系統各零部件的設計都有影響,設計時應綜合考慮。這樣將齒輪設計放在一個大系統進行講解,有助于學生理解已知條件和設計結果間的關系,當已知條件變化時,也能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設計,而不是機械地模仿。

        教學內容。由于《機械設計基礎》所介紹的常用機構及通用零部件眾多,為了不使學生感到“繁雜”,合理安排各章順序是很重要的。一般可按書上所編章節的順序講,也可根據講授內容予以調整。“軸”在課程中是很重要的一章,軸的設計涉及到軸上的所有零部件。如聯軸器為標準零部件,在選擇時,其軸孔直徑影響到軸的最小直徑;齒輪的尺寸影響到齒輪所在位置處轉子的直徑;在進行軸的結構設計時,軸上傳動零部件的受力情況,影響到滾動軸承或滑動軸承型式的選擇,進而影響支承所在位置處軸的直徑及軸的結構。因此在講授時,將“軸”的內容安排在最后講。先介紹各種聯接、傳動及支承零部件的工作原理及其設計,然后通過介紹“軸”的設計,將各種聯接、齒輪傳動、蝸桿傳動、帶傳動、滾動軸承及滑動軸承等零部件綜合在一起。這樣做容易使學生感到系統性強、條理清晰。教材中的內容需要教師的分析和挖掘,從各個方面對問題進行深入揭示和細致分析,才能使學生深刻理解,靈活應用。

        教學內容中注重創新思維培養。“設計”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一種“創新”。沒有“創新”的設計只能是模仿別人的一種陳舊的設計,只有創新設計才有可能超越過去,創造未來。只有創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才有可能超越對手。《機械設計基礎》是培養學生從方案設計、機構分析、機構設計,直到機械零部件設計的一門設計性很強的技術基礎課,它對學生專業課的學習及今后工作關系重大。在教學內容中自始至終都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機械原理部分增加“機構創新設計法導論”章節,著重講授機構選型及機構創新設計的基礎知識。重點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意識及能力,重點講授機構創造演化的基本方法,以及組合機構形成的基本方法和組合機構的類型等。這些內容都有利于學生創新設計能力的提高。同時在教學各個環節中始終鼓勵學生熱心于發明制作,要求學生在課程設計中不斷有所創新,同時結合課程學習階段不定期舉辦創新設計大賽。

        教學方法。將現代設計方法引入課程教學內容,并注重應用與實踐在教學內容上,正確處理好傳統內容與現代設計理論知識的關系。

        根據國家教委有關“《機械原理》、《機械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指南”精神,《機械原理》課堂教學淡化原來簡化的、近似的計算法及圖解法,強化了精確的解析法及機構創新設計方案設計、多自由度機構、優化設計等內容,為學生計算機編程打下良好基礎,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在傳授機械原理知識時,適當加入一些電和控制的知識。在《機械設計》課堂教學中逐步引入現代設計方法及理論,如創新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等內容,以及與本課程有關的新結構、新材料、新技術,從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在課程教學中尤其是課程設計教學等環節中,注重對學生現代設計方法應用能力的培養與實踐。教學中除引入現代設計方法及理論知識外,還適當介紹當今先進的設計分析軟件,如Workingmodel,Ansys等;并在作業、課程設計中加強學生計算機輔助設計的訓練及相關軟件的應用。課程中每次安排學生上機時數為10~15小時,通過電算編程,既加深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又在計算機應用方面得到了鍛煉。在大作業和課程設計中,起逐步實行了計算機輔助設計,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當然受到機房條件的限制,計算機輔助設計還沒有完全實現,希望在以后加大這方面的工作。

        改革課程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在教學手段上,積極開展多媒體教學及多媒體教學軟件的開發。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是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由于學生的工程實踐知識薄弱,在教學中加強學生的感性知識顯得相當重要,為此應利用多媒體課件用于教學,在此基礎上利用VC、VB、Authorware、AutoCAD、3DSMAX、Powerpoint等軟件工具自制開發了該課程的教學軟件,分別用于課堂教學、實驗教學、課程設計等環節中。既充分發揮教師自主建設課程的作用,又能把課程中重點、難點以及講起來吃力聽起來困難的地方表現得形象生動。

        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把培養有創新能力的新一代工程技術人才擺到非常重要的戰略高度。

        第7篇:機械基礎課程設計總結范文

        關鍵詞:創新;創新能力;創新意識;人才;培養

        一、引言

        在《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中,一直以來都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高等工科院校(主要指三本和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與企業的技術工人相比,優勢在哪里?我們高校培養的學生在工作經驗上一定不如技術工人,只能在系統的理論知識和設計能力方面,尤其是創新設計能力方面占優勢。那么,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創新能力是擺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課題。

        二、培養創新能力的作用

        回顧人類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到,創新在人類進步過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對人類科學世界觀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而且使科學成為一種推動社會發展與變革的有力杠桿,極大地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可以這樣說,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離不開發明與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

        三、培養創新能力的措施

        1. 優化教學內容,注重創新意識的培養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屬于設計性、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也是重要的學科主干課程。為了達到培養創新意識的目標,首先在教學內容上進行優化組合,明確了具有創新意識培養的教學內容:平面機構的結構分析、機構的演化、鉸鏈四桿機構存在曲柄的條件、凸輪機構基本尺寸的確定、圖解法設計平面四桿機構和凸輪的輪廓曲線、機構的選型及傳動類型的選擇、機構的組合及組合機構、機械系統方案設計(執行系統和傳動系統)、零件材料的選用和零件的結構設計。

        2. 改進教學方法與手段,加強對學生創新思維的訓練

        改進教學方法與手段的主要目的是引發興趣、引導思維、激發靈感,具體做法有:

        (1)運用制作修改后的多媒體電子課件,將機構、零件的運動進行三維動畫的形象描述,以加深直觀印象,引發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并通過形象進行聯想、想像思維;

        (2)進行考試方案改革,期中考試采用開卷形式,成績按20%納入期末總評成績;

        考試的內容為:機械原理部分是用圖解法設計平面四桿機構和凸輪機構、機械設計部分是齒輪傳動的強度計算,加強對學生創新思維的訓練。

        (3)在進行上述創新內容的教學中,側重講解一些特殊的設計方法;

        例如:在平面機構的結構分析中,講解拆分桿組法、在同類型機構的演化中,講解轉換機架法、在凸輪機構輪廓曲線設計和周轉輪系傳動比計算中,講解反轉法。這些方法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均具有一定的影響;

        (4)在進行上述創新內容的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的發散思維,即一個原理或一種方法舉出不同的應用實例,使學生的思維更活躍,并采用對比的方法說明不同原理或不同方法之間的區別,以便正確選用。

        3. 改革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1)實驗內容的改革

        改變原有的驗證型實驗為設計型、創新型和綜合型實驗,增設了10余種模型進行“機構運動簡圖的測繪與分析”,使測繪與分析相結合,分析與改進相結合,為課程設計打下基礎;在“二級圓柱齒輪減速器拆裝”的基礎上,又增設了“創意組合式鋁軸系結構設計箱”,不僅增強了實際動手裝配能力,還培養了軸系結構設計和軸系結構分析的能力;還增設了“機構運動創新設計方案拼裝及仿真實驗臺”,學生可利用該裝置進行平面機構組成原理的拼裝設計實驗、平面機構創新設計的拼裝設計實驗及課程設計、項目教學、畢業設計和創新設計大賽中進行機構系統方案設計的拼裝實驗。

        (2)課程設計的改革

        在機械原理部分增設一周的課程設計,設計題目有插床機械、壓床機械和牛頭刨床。機械設計部分的課程設計題目仍為二級圓柱齒輪減速器設計,但類型設定為直齒和斜齒,工作條件分為三種,工作機的各參數數據有三十余種,能夠做到同一時間做課程設計的學生一人一題。設想讓少數學習好的學生自愿選擇圓錐齒輪減速器和蝸輪蝸桿減速器題目進行設計。還編寫了《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指導書,由計量出版社出版。

        將二級圓柱齒輪減速器設計的內容融于《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中,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學順序,將有關課程設計的內容按減速器設計的順序集中在一起進行講述,并在講述內容的開始,將課程設計題目發給學生。這樣,學生可以隨著《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進行,以課外作業的形式逐漸完成傳動裝置的總體設計和傳動零件的設計計算,在這一過程中輔以教師的指導和階段性的檢查。這種教學安排可以大大改善《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使學生在學習理論課程內容的同時能結合實際的設計問題靈活地運用,變模仿型設計訓練為思考型設計訓練,使基本設計能力得到更扎實的培養,創新能力也有了不斷的提高。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已廣泛地深入到工程設計的各個領域,特別是掌握計算機輔助繪圖已經成為機械類和近機械類學生能力的一個顯著標志。因此,課程設計所需要繪制的裝配圖和零件圖全部都采用計算機繪制。

        對應教學內容的改革,課程設計在考核的形式和方法上也與以前有所不同:

        (1)把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的成績與機械設計課程的成績分開考核,即把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當作一門課程進行考核,這樣可增加學生們的重視程度;

        (2)采取綜合評價標準:出勤率及設計過程中的表現占10﹪、編寫設計計算說明書占20﹪、繪制零件圖和裝配圖占50﹪、答辯占20﹪。這樣,一方面可使學生端正學習態度,避免應付“差事”、走走過場;另一方面可真實評價教學效果,為今后的畢業設計答辯打下良好的基礎。

        為培養學生創新設計的能力,增加一些有趣的實踐活動:在機械原理部分增設課程設計大賽,在機械設計課程設計部分增設獎項,對課程設計成績優秀的作品進行獎勵。

        四、總結

        發展高新產業,其根本和基礎是要有人才。人才是知識的載體,也是創新的主體。大力提高中國的自主創新能力以及在國際上的競爭能力,最根本的就是要培養和造就一支高素質、掌握高新技術知識的創新人才隊伍。高等工科教育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責無旁貸!

        課程體系建設是開展創新教育的保證,工程實踐是創新的基礎,開展各種創新活動是培養創新人才有力的措施,創新設計過程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濮良貴.機械設計[M].7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吳宗澤,羅圣國.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手冊[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王大康,盧頌峰.機械設計課程設計[M].北京:北京工業出版社,2000.

        [4] 唐銳,黨玉春.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的教改探索[J].攀枝花學院學報,2004,21(6):112-113.

        [5] 吳景華.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的教學改革探討[J].黃石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20(6):22-23.

        [6] 郭玲.高職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內容體制改革與實踐[J].遼寧師專學報,2004,6(1):18-19.

        [7] 唐銳,黨玉春.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的教改探索[J].攀枝花學院學報,2004,21(6):112-113.

        第8篇:機械基礎課程設計總結范文

        關鍵詞:機械設計;制造;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

        一、一體化教學模式在機械設計與制造課程中的應用

        1.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內涵

        一體化教學就是指專業的理論知識與專業的實踐技能結合起來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提倡以職業活動為基礎,以技能學習為主導,通過學生的實踐掌握真正的專業知識,機械設計與制造的理實一體化教學更需要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設計靠想象和實踐,而制造完全就是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將“理”與“實”結合,才能真正地學以致用。

        2.優化教學內容

        學校教師要按照“理論聯系實際,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需求為主線,以模塊化實踐為主體”的總體設計要求,從而優化教學內容。以機械設計及制造教學“機械軸”的內容為例:教師可以先通過視頻教學讓學生了解軸的不同類型。其次,讓學生了解軸的使用場合,強化理論知識的學習。最后,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了解軸上零件的拆裝過程,增強軸上零件的定位意識,實現理實結合的教學目標。

        3.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流程

        強化知識的理論技能與實踐技能的基礎上,學生要反復實踐,通過對理論知識的學習更加強化實踐操作能力。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確保學生更快,更扎實的學習,只有學好了理論才能更好地付諸實踐。

        二、機械設計技術基礎教學方法改革措施

        1.調整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以適用夠用為原則。重點在機械傳動,常用機構,通用機械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結構特點、技術標準、加工工藝、材料選擇、使用維護;掌握基本的設計原理、設計方法、設計步驟。刪減那些過深、過時的理論推導和證明,培養的是技能型、適用型人才,重點教會學生怎樣實際運用這些基本理論、公式、定理、設計方法以及技術標準來計算、查找、確定所需要的參數;運用機械設計的基本原理和設計方法來進行結構設計,解決工程設計的實際問題,這樣即符合教育的培養目標,也能取得較好教學效果。

        2.改革傳統的課程設計教學模式

        課程設計是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通過具體的機械設計任務,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機械設計技術基礎和其他相關課程知識進行機械設計的能力,訓練學生查閱標準、規范、手冊和相關技術資料的能力。將原來理論教學結束后數周的課程設計融入理論教學的各個模塊中,課程設計完成后,讓學生把自己的設計拿來進行分組討論,講述自己的設計思路、設計方法、設計的特點,主要參數的確定,工程圖的表達,相互之間進行分析比較、歸納總結,找出不足,進行完善,提高學生設計能力和設計水平。

        3.采用模塊化教學

        打破教材章節的限制,甚至可以把幾門相近的課程融合一體,將培養目標相同的相關的教學內容集中到一個模塊,每一個模塊都有培養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使知識更加系統化,培養目標明確化。例如,在學習帶傳動這個模塊時,把電動機的選擇加入進去,因為電機的動力往往是通過皮帶輪和聯軸器來連接輸出裝置輸出的,《學生工作任務書》要求學生學習這個模塊后,計算帶式輸送機減速器需要的輸入功率,分配各級傳動的傳動比,確定電機轉速,根據功率和電機轉速選擇電動機,V型帶型號及數量的確定,帶輪的結構形狀和尺寸的確定,帶輪工程圖的設計。

        4.改革教學手段,加強實驗教學

        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改善教學效果。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進行理實一體化教學。利用各種軟件進行多媒體課件開發,如利用實物、模型進行課堂演示教學,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利用機械基礎實驗室和實訓車間讓學生參觀了解各種機構的運動形式和特點及通用機械零件的結構;把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以機械設計為線索,以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為目標,提高設計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三、總結

        現在制造業已經進入了“工業4.0”時代,傳統的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的教學模式越來越難適應飛速發展的機械工業。各類技工院校必須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能,真正培養出社會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特別是在目前相關法規、標準缺失,而中國又人口眾多,高技能人才極度缺乏的情況下,如何加快人才的培養和提高教育的質量將是整個職業教育機構和管理部門當務之急要解決的問題,以期為國家、為社會的更快更好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和強大的后勁。

        作者:朱亦新 單位:浙江交通技師學院

        參考文獻:

        [1]方貴盛.機電一體化專業實驗室建設與管理[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

        第9篇:機械基礎課程設計總結范文

        關鍵詞:職業教育 機械設計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30

        《機械設計》是機械類專業的一門承上啟下的技術基礎課,該課程學習的效果,直接影響對前面所學課程的應用與理解,并為后續課程與畢業設計等環節打下基礎。筆者在多年教學實踐中發現職業教育中的一些問題,并進行了一些理論研究與改革。

        1 機械設計課程教學在高等職業教育中的現狀

        雖然職業教育和普通本科的目標不完全相同,但是長期以來,許多學校在教學計劃、教材選用、教學方法等方面并沒有完全針對職業教育的特點,教師在課程教學中采用先講授理論課,強調系統性,后進行課程設計等實踐環節的模式,在理論和實踐的銜接上不能很好完成,使學生對設計問題感到迷茫,對于大多課后設計作業和課程設計,只是簡單按書上步驟進行計算,不能系統地了解設計方法。

        2 機械設計教學改革的內容

        2.1 整合教學環節

        《機械設計》的教材雖然很多,但是一般是按照內容體系進行章節劃分,或者有針對性的增加實例,可機械設計理論相對比較成熟,理論知識的論述差別不大,雖然有的教材增加了實例,但是也很難將一個系統的實際問題用一個例子來進行總結。所以,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可以將實踐環節引入課堂教學,盡可能地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邊學邊用,增加理論知識活學活用能力。

        2.2 引導學生掌握設計的方法、程序和應用,弱化理論與公式的推導

        高職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對普通本科學生的強調基礎理論學習的目的由于目標不同也應有所差異。職業教育應突出實用性和針對性的特點,強調學用結合,強調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等能力,著重培養能生產、服務第一線需要的技能型、技術型專門人才。整個職業教育的評價標準要堅持以就業為導向。

        機械設計課本身也是重應用的一門課程,為了側重學生的實際應用技能的培養,應該將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調整,強調如何進行設計,弱化公式的理論來源與推導,強調公式與資料的使用、圖表及工具書的查取方法,鍛煉他們的工程實際技能。

        3 機械設計課程改革的實施方法

        3.1 將課程設計融入到整個教學階段

        機械設計課程設計往往放在課程理論教學全部完成后進行,這是因為課程設計很多內容是相關聯的,在沒有全面完成課程學習時,不便于進行課程設計,但這樣做也有一些缺點,諸如:課程結束時已是學期末,學生面臨較多課程的考核,很難靜下心完成課程設計,所以設計效果很差;另外,學期末老師也處于比較忙的階段,也很難比較細致地照顧學生進行設計。鑒于此,我們曾做過將課程設計放在下一學期初進行的嘗試,有一定積極效果,但是也存在學生有很多其他課程的作業,中間間斷時間有點長的缺點。我們也嘗試過,將課程內容的章節順序打亂,提前布置課程設計,避免了上述一些問題,從結果上有一定的效果,也為教學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鑒意義。因此,建議將課程設計在學期初就布置下去,規定進度,融入到整個教學階段,強迫學生查閱資料、提前預習,提高教學效果和實踐能力。

        3.2 以適宜的工程設計問題作為課程設計任務,將課程設計與實際、教學緊密結合

        很多高校的機械設計課程設計大多進行齒輪減速器的設計,究其原因,減速器的設計涵蓋了主要傳動方式、軸、軸承、鍵的設計,是一個相對比較全面的設計問題,所以大多高校多年以來均將它作為課程設計的任務。但是,由于減速器已經標準化,這樣的課程設計除了作為課程的基本練習之外,沒有太多實際應用的價值。另外,原本希望通過課程設計使學生有基本的機械設計的方法和程序的學習,也因為這類題目目前設計資源很廣,學生可以很方便地找到設計參考,而且設計資料也比較簡潔,只介紹結論,對其原因往往不做說明,所以對工程實際能力的提高效果也十分有限。

        高職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與普通本科學生強調基礎理論學習的目的不同,高職學生的教育目標更強調技能訓練、強調動手能力。筆者認為,即使在課程設計中沒有涉及到課本中的所有知識點,但如果能增加學生的實際設計能力,也是一種好的收獲。為了強調學生的實際應用技能的培養,我們應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首先,進行工程設計的一般步驟、要求、常用的設計理論與方法的介紹,使學生對設計的實施有基本的了解;然后,結合課程設計任務,鼓勵學生進行分析,確定自己所缺少的理論知識,并進行資料的查閱。在課程講解中,強調如何進行設計,減少公式的推導,強調公式的使用與資料、工具書的查取,鍛煉他們的工程實際技能。

        3.3 引入相關課程的知識,強調知識的系統性

        機械設計是一門承上啟下的課程,通過學習能夠將前面所學的內容在設計中應用,尤其是工程制圖、力學、機械原理以及金屬材料等課程,使學生在設計中能將所學知識進行融會貫通,更好地理解。

        另外,應力求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工程實踐化為引導,跳出現有高職院校“模型教學”的圈子,在課程教學與實踐中,增加學生對零部件的結構、制造和裝配工藝的了解,使學生對機器設備、加工方法、加工與裝配精度等工程技術知識的全面認識,使學生能夠了解實際設計情況。

        4 結語

        目前,高職教育還存在一些不適應其培養目標的問題,希望通過本課程的教學模式的改革與研究,能為高等職業教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的深化起到一定作用,最終提高學生的工程實際能力,培養的學生能順利就業,就業后能盡快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受到社會和用人單位的好評。

        參考文獻:

        [1]張慧鵬,鈕王杰,賈毅朝.機械類課程設計初探[J].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2010,(10).

        [2]周先軍.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改革思考[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10).

        [3]郝秀紅,邱雪松,王瓊,白文普.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教學改革初探[J].教學研究,2011,(5).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人成在线观看天堂网 | 亚洲欧美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 色依依国内精品中文字幕 | 日韩欧美三级中文字幕在线 | 一本之道高清乱码久久久 | 日韩精品中文在线一区二区有码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