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城鄉規劃設計論文范文

        城鄉規劃設計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鄉規劃設計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城鄉規劃設計論文

        第1篇:城鄉規劃設計論文范文

        關鍵詞:城鄉規劃管理現狀主要問題提升對策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本文簡單的概述加強城鄉規劃設計管理的意義和重要性,并且分析探索了目前城鄉規劃設計過程中所遇到的主要問題,同時,本文針對這些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幾點可以提升城鄉規劃設計管理工作水平的對策和建議,從而使得城鄉規劃設計管理工作水平以及質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由此保障城鄉規劃設計方案能夠在當地順利實施開展,進而達成國內社會經濟和諧發展的最終目的。

        一、加強城鄉規劃設計管理的意義和重要性

        城鄉規劃設計是針對城鄉之間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各種因素進行合理控制與管理的一項活動,從而達成優化資源配置的基本目的。為了使得城鄉規劃設計活動順利開展與進行,需要對其加強管理控制,為城鄉規劃設計活動提供有力的保障,與此同時,還能夠保障規劃活動有序開展與順利進行,同時圓滿結束。規劃設計是城鄉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內容,做好規劃設計工作是保障城鄉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并且規劃設計的效果會直接影響到城鄉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因此,為了保障城鄉經濟得到快速、健康發展,則需要做好規劃設計工作,以實現合理化、科學化以及有效化,從而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和諧發展。

        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城鄉規劃設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并且城鄉規劃設計管理工作也存在著較多不足之處,以至于嚴重影響了城鄉之間的協調發展,因此,城鄉規劃設計過程中所處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探索,并且針對這些問題而提出幾點可以提高城鄉規劃設計管理水平的措施以及建議,從而達成推動城鄉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二、試析目前城鄉規劃設計過程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關于城鄉規劃設計前瞻性不足的問題分析

        城鄉規劃設計前瞻性不足的問題會直接造成城鄉經濟發展沒有目標,城市有關部門往往對城鄉的定位不清晰、不準確,以至于城鄉規劃工作缺乏系統性。另外,加上城市有關部門對農村的調查研究工作沒有做出深入的調查了解,并且對農村在規劃設計中的作用以及地位全面理清,以至于開展城鄉規劃設計活動時候,無法應用系統性、科學性的方式對各種資源進行優化整合。

        此外,在對城鄉進行規劃設計的時候,沒有考慮到人文理念的問題,以至于城鄉結合過程中的文化發展、產業升級、區域競爭等方面所存在的差異而無法實現協調發展。另外一方面,城鄉規劃設計活動中,相關設計部門過分注重經濟的發展以及積極作用,而對人文精神方面沒有進行深入研究,將精力傾注于城鄉一體化形式與外觀上,以至于當地的人民生活幸福指數無法得到顯著提高。綜上所述,這些存在的問題均會影響到城鄉規劃設計的質量,而且還會造成大量資源的嚴重浪費。

        (二)關于城鄉規劃編制體系不完善的問題分析

        1. 城鄉規劃管理調控職能作用發揮存在不足的問題

        城鄉規劃對于其他規劃活動而言,其對整個國家社會和諧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對城鄉規劃的時候,需要站立到一定的高度與角度上面,并且盡可能多的對各種資源進行統一配置與處理,然而實際生活中,有些政府部門為了減輕管理強度,則將城鄉規劃設計工作直接安排于下一級政府部門活動中,以至于所得出的規劃設計方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規劃設計出于自身的角度,以至于城鄉規劃設計統籌方面沒有做到位,加上國內各個地區的城鄉規劃設計管理手段以及審批程序不同,最終給后期調控工作帶來一定的難題,從而難以發揮規劃管理的作用。

        2. 城鄉規劃監管制度不完善的問題分析

        監管制度是保證城鄉規劃設計過程以及施工過程等方面質量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實際活動中,很多政府對其管理監督方面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以至于監管制度一直沒有被完善,并且也沒有設立相互監督管理體系,致使各部門之間缺乏一定的溝通與聯系,從而使得城鄉規劃設計以及施工活動等方面均存在各種風險。

        3. 鄉鎮規劃機構不健全的問題分析

        為了確保城鄉規劃活動有效實施與開展,則相關政府部門需要對其加大各種資源的投入,然而不少政府部門對城鄉規劃方面都沒有足夠的重視,對其投入的資源普遍較少,以至于鄉鎮規劃機構大都存在著不健全的問題,例如:缺乏專業技術員工、監管機制不完善等,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城鄉規劃的發展。

        三、探討提高城鄉規劃設計管理水平的對策以及建議

        (一)建立完善的城鄉規劃監管制度

        為了確保城鄉規劃設計活動以及施工活動有序開展,并且保證設計質量以及施工活動質量,則需要建立完善的城鄉規劃監管制度,同時,還需要設立相互監督管理體系,從而使得各部門之間的溝通與聯系得到有效保障,進而推動城鄉規劃活動進一步發展與實施。

        (二)進一步完善鄉鎮規劃機構

        如果鄉鎮規劃機構沒有得到完善,那么當地地區城鄉規劃活動將無法開展與進行,并且實施的質量將得不到保證,因此,相關政府部門需要對其加大資源投入,以完善鄉鎮規劃機構,例如:投入適量的技術人員、完善監管機制等,從而進一步推動城鄉規劃的進程。

        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對加強城鄉規劃設計管理的意義和重要性進行了簡單的闡述,并且將當前城鄉規劃設計過程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分析與介紹,同時,針對這些所存在的問題而提出幾點可以提升城鄉規劃設計管理水平的建議以及對策,從而有效提高城鄉規劃設計水平以及質量,以確保城鄉規劃設計能夠為城鄉經濟發展帶來積極的作用,繼而推動國內社會經濟和諧發展。另外,筆者希望通過本文的敘述能夠為相關研究學者以及城鄉規劃設計管理工作人員提供一定的參考借鑒意義,從而保障城鄉規劃設計藍圖能夠符合當地經濟發展需求,進而進一步提高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湯春峰,朱杰,仇海囡.體制創新背景下的城鄉規劃一體化研究[A].規劃創新:2010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C].2010.

        [2]王永博,尹兆芳,張玉星,黃文軍.黃金梨在河北省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及相應對策[A].全國第四屆梨科研、生產與產業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

        [3]趙丹,羅震東,耿磊.蘇南地區鄉村發展演進及其復興戰略研究――以常州市為例[A].多元與包容――2012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1.小城鎮與村莊規劃)[C].2012.

        [4]王軍,張偉.廣域 轉型 重構 指引 發達地區中心鎮的轉型發展與規劃探討[A].和諧城市規劃――2007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C].2007.

        第2篇:城鄉規劃設計論文范文

        關鍵詞:社會類課程;城鄉規劃;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4-0181-03

        一、現代城鄉規劃思想的社會學淵源

        現代城鄉規劃誕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對工業革命帶來的種種城市問題和矛盾的一種回應。諸如英國著力于解決住房問題、德國致力于解決城市擴展、美國的重心則是城市的美化方面等。雖然各個國家在城鄉規劃實踐活動方面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但不得不說,現代城鄉規劃的萌生與工業化、城市化有著直接的關系,多數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歷了“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城鄉規劃誕生”這樣一種線性過程。開始于18世紀中葉的工業革命,不僅是一場技術性的變革,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一種全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工業本身除了牟利的動機之外,從19世紀開始就成為促成城鎮化的積極因素和巨大推動力。在這場技術革命當中,煤炭成為了工業發展的主要動力來源,鐵路的修建使工業企業選址脫離原材料產地成為可能,城市逐漸成為產業和人口的聚集之地,與此同時,空氣污染、公共衛生問題、住房問題特別是貧民窟的出現,引起了一些社會學家的關注。針對英國大城市的弊端,艾比尼澤?霍華德1898年出版了《明日:一條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表達了一個社會學家對城市問題的關注,書中試圖通過開展一場重大的社會變革來解決城市問題,為此,他構建了一個是為健康、生活以及產業而設計的田園城市模式。20世紀初,圍繞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形成的社會學派對芝加哥城市的社會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證研究,社會學的研究領域逐漸與城市研究出現了交集,為后來的都市社會學的誕生奠定了基礎。英國社會學家格迪斯注意到工業革命、城市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認為城鄉規劃是社會改革的重要手段,強調把自然地區作為規劃的基本框架,把城市放到區域的層面上進行分析,注重社會因素對城鄉規劃的影響。城市社會問題的關注與研究催生了城鄉規劃思想的發展。在當今全球城市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城市社會問題日益復雜和多樣化,如何有效解決城市社會問題,不僅是社會學家關注的問題,也成為城鄉規劃理論發展的動力之一。

        二、現代城鄉規劃學科的發展與教育現狀

        城市經歷了一個不斷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人們對城市的認識和研究也在不斷地深化。雖然西方現代城鄉規劃誕生于建筑學,城鄉規劃也被大多數人認為是一門實用型的技術科學。隨著我國城鎮化速度的加快,國家城鄉統籌發展戰略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也促進了城鄉規劃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城鄉規劃作為一項具有全局性、綜合性和政策性特點的工作,涉及的領域不斷擴大,涉及的學科不斷增多,逐漸和其他學科的研究范圍相互交叉,研究內容相互滲透,研究方法相互借鑒,學科多元化趨勢日漸凸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公布新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中增加了“城鄉規劃學”一級學科,在此之前,城鄉規劃與設計僅僅是建筑學一級學科所屬的二級學科,其他研究方向諸如區域發展與規劃、住房與社區建設規劃等均在其他學科中覆蓋。城鄉規劃學一級學科的設置,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有利于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城鄉規劃專業人才。目前,設有城鄉規劃專業的高校數量日漸增多,這些高校主要依托于建筑學、地理學和園林成立和發展城鄉規劃專業。與此同時,城鄉規劃專業課程設置也在不斷改革和變化。從目前各高校的課程設置上來看,主干課程仍然大多是以設計、工程技術類為主,由于受辦學歷史和專業特色的影響,一些學校增設了社會經濟類、管理類、信息技術相關課程。隨著我國城鎮化的發展和城鄉問題的研究深入,國家也開始注重城鄉規劃教育中的社會經濟和人文方面的教育,從2000年開始,全國高等學校城鄉規劃專業指導委員會開始開展一年一度的城鄉規劃專業本科課程作業交流評優活動,社會調查逐漸成為城鄉規劃課程教學中增加的一項重要內容。

        三、城鄉規劃專業社會類課程的定位與設置

        傳統的城鄉規劃認為空間問題是城鄉規劃學科的核心,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形態的規劃已不能解決城鎮化帶來的諸多問題,城鄉規劃應當從其他學科中吸收相關的理論來充實城鄉規劃學的發展和實踐,同時,具備一定的社會學、經濟學理論背景的城鄉規劃人才越來越符合市場的需求。從城鄉規劃專業的發展方向來看,專業的城鄉規劃設計人才必須具備具有對城市復雜環境的整體認識和思考,特別是對城市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宏觀分析與把握。《全國高等學校土建類專業本科教育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及主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城鄉規劃專業》中提到城鄉規劃社會調查教學任務的課程有“城市社會學”、“城鄉規劃系統工程學”、“城市研究專題”、“社會調查研究方法”、“規劃設計與綜合社會實踐”、畢業設計”,以上課程均明確提出了規劃專業應以城鄉規劃社會調查理論和方法為教學內容的要求。社會調查作為城鄉規劃方法論的內容之一,在實踐環節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基礎性作用和對規劃實踐的科學性的影響。因此,將城鄉規劃社會類課程教學內容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社會類課程既包括基礎理論課程,又要加強城鄉規劃社會調查方法的應用。學生通過對城鄉規劃社會類課程的學習,不僅能夠更加系統、全面地認識城市,也為科學規劃城市奠定基礎。

        依托于風景園林設立的城鄉規劃專業比較偏向于物質形態和景觀的規劃與設計,在教學內容上強調對學生設計能力的培養,忽略學生社會學相關課程的學習,重設計,輕調查,因此,如何在以工科為背景的城鄉規劃專業中建立社會類課程的特色教學內容成為城鄉規劃課程體系改革的重要內容。城鄉規劃專業社會類課程的教學內容應當融合在理論、實踐、應用環節的教學中去。建立從“理論―實踐―應用”的課程教學內容體系。在梳理相關高校課程設置的基礎上,筆者認為城市社會類課程理論環節的課程應當包括城市社會學和社會調查研究方法兩門課程,分別作為專業基礎課和專業選修課,實踐環節的教學內容包括城鄉規劃和設計調查報告,作為專業實踐和實習的一部分。應用環節的內容包含在畢業設計前期調查分析部分中,作為考核畢業設計的標準之一。圍繞理論―實踐―應用這條主線,筆者在城鄉規劃四年制課程教學環節中設置了不同階段的相關課程和階段目標,如表1所示。

        四、四年制城鄉規劃專業的社會類課程教學探索

        針對四年制城鄉規劃專業課程教學現狀,適應新形勢下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需求,創新教學模式,在教學目標設立,教學內容選擇,考核方式和實踐教學進行探索,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建立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導向的教學目標。所謂復合型人才是指具有寬闊的專業知識,具有多種能力和發展潛能,以及和諧發展的個性和創造性的人才。復合型人才包括知識復合、能力復合、思維復合等多方面。城鄉規劃復合型人才既要有扎實的設計能力,同時也要具備對城鄉復雜問題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因此城鄉規劃專業社會類課程的教學目標旨在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從社會學的角度觀察和發現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復雜問題,并有一個系統的、整體的認識。并能夠將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和社會調查方法在具體的城鄉規劃和設計實踐工作中加以應用。

        2.社會熱點導入式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材是課程體系的支撐,教材在課程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礎地位,它的作用在于系統、簡明地敘述和解釋基本知識和理論。但社會發展是個復雜的過程,教材的更新遠遠跟不上社會經濟和城市的發展速度,就出現了課程內容與實際脫節或聯系不密切的情況。理論落后于實踐必然導致學生對教學內容喪失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途徑就是將社會熱點融入教學內容,讓學生主動關注和思考社會問題或社會現象背后的本質,從專業角度去解決問題。例如我國城市規劃目前的熱點諸如海綿城市、多規融合、存量規劃等,這些都是城市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變革,和社會發展和城市問題密切相關。城鄉規劃如何來面對和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從專業熱點導入問題,讓學生深入了解社會熱點的背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社會熱點導入式的教學內容必將激發學生更大的學習興趣。

        3.建立有效銜接的課程關聯的教學模式。社會類課程的教學內容不僅僅包括社會學理論和方法的學習,最重要的是使學生能夠從社會學的角度來審視城市發展,將社會學延伸到城鄉規劃發展的歷史中去,在理論教學內容上主動關聯到其他課程的內容上去,比如城市發展史、城市總體規劃、居住區規劃、城市生態與環境等課程相關內容。另外,在教學安排上,合理安排各課程教學順序,城市社會學和社會調查研究方法兩門課的理論學習安排在大二階段,城鄉規劃和設計調查報告安排在專業實習或實踐內容中去,安排在大三階段,作為應用環節的畢業設計前期調查分析結合畢業設計安排,在大四階段安排。

        4.建立教學―實踐―應用三維一體式的聯動教學方法。在以前的教學過程中,大多數學生認為社會學課程理論性較強,與城鄉規劃偏重實踐有些偏離,事實上城鄉規劃和設計的實踐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對城市現象和城市復雜問題的分析和解讀,社會類課程恰巧彌補了這一點。因此在教學方法的使用上,應當強調教授法和學習方法的統一。任何一個理論的誕生都是依托于特定時代背景之下,因此,筆者認為在理論教學環節,應當打破傳統的理論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將學生的思維穿越到特定的歷史時期,以歷史為坐標,用歷史發展的眼光來解讀理論,最終任何一個偉大理論的誕生都成為了一種歷史必然,也就是一種歷史定位的方法,這樣學生對理論的認知更深入、更全面。另外,通過案例討論,增強學生的思考能力的培養,在討論中發現問題、深化理論學習。實踐環節中,建立城市社會實踐調查平臺,將社會實踐調查和專業實習與關聯課程結合起來,特別是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社會實踐調查和專業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串聯起來,建立從教學―實踐―應用的三維一體式的聯動教學方法。教育部文件《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高度重視實踐環節,提高學生實踐能力。要大力加強實驗、實習、實踐和畢業設計(論文)等實踐教學環節,特別是加強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等重要環節。”城鄉規劃專業社會類課程實踐教學環節包括以下幾種類型:第一,課程內的實踐環節。第二,專業實習環節,如城市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等。第三,畢業設計環節。通過以上三環節的教學,從課程練習到實踐應用,形成課程實踐教學主線,在實踐教學的考核過程中,通過舉行評優活動,特別是與全國高等學校城鄉規劃專業指導委員會開展的城鄉規劃專業本課程作業(規劃設計、調查報告)交流評優活動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五、結語

        基于對城鄉規劃思想發展的社會學淵源的思考,認為城鄉規劃必須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城鄉規劃專業的社會公共政策的屬性日漸凸顯。同時城鄉規劃學科地位的提升也賦予了城鄉規劃更大的社會責任,城鄉規劃學科的發展離不開社會類學科的交流與融合,目前四年制城鄉規劃教育重視設計能力培養,缺少對社會學方法的認知和思維方式的鍛煉,城鄉規劃學科的研究方法應當是一種有結構的多學科方法,城鄉規劃教育也應當是跨學科的交流與整合,因此,四年制城鄉規劃專業的社會類課程的建設顯得尤為必要,如何將社會類課程進行有效融合和銜接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

        參考文獻:

        [1]曹康,西方現代城鄉規劃簡史[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

        第3篇:城鄉規劃設計論文范文

        關鍵詞: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學科與專業建設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7-0172-03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前身是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原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是一門主要學習資源環境以及城鎮規劃、土地管理、環境檢測以及地理地質等相關知識的綜合性邊緣學科,國內有116所高等院校開設有此專業。根據教育部于2012年9月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被拆分為兩個專業,分別是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代碼:070502)和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代碼:070503),兩專業皆可授理學或管理學學士學位。

        在這樣的專業調整背景下,新疆農業大學立足于社會需求,結合自身學科背景和學科優勢,優選和確定了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作為今后的學科專業發展方向,如何重新構建學科專業體系,加強專業內涵建設,成為學校今后一段時間內本科專業建設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原專業及課程體系設置存在的問題

        原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最初設立的目的與初衷是為了將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于城鄉規劃與管理過程中,但從新疆農業大學開設多年的實際效果來看,該專業在專業定位、課程設置和學生就業諸多方面都存在著許多現實問題。

        (一)專業缺乏準確定位

        乍一聽“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這個專業,會感覺該專業定位寬泛、培養目標囊括多個專業領域、學生就業去向定位多方向,優勢體現非常明顯。但正是這些“優勢”導致該專業發展至今弊端和問題越來越突出,究其原因所在,就是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培養目標難以明確、專業缺乏準確定位。

        新疆農業大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業務培養目標為:培養具有地理科學、資源環境科學、管理學、經濟學基本理論,具備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的基本知識,設計、規劃、評價、決策、策劃、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夠在規劃、環保、國土、測繪、城建等行政管理部門、科研機構與高等院校、企事業單位等相關領域從事管理、科研、教學、技術等工作,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級專門人才。可見,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定位過于寬泛,要求學生兼具地理科學、環境科學和管理科學的基本理論與實踐技能,致使學生業務培養目標過于多元化,也使學校面臨著專業難以準確定位、難以突出品牌特色,而學生面臨著什么都需要學、卻什么都學不精的尷尬困境。

        (二)課程設置過于寬泛,課程體系結構不合理

        如上所述,正因為“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口徑太寬、學生業務培養目標過于多元化,導致該專業課程設置過于寬泛、課程體系結構不盡合理。該專業學生要求畢業后能夠勝任規劃、環保、國土、測繪、城建等行政管理部門、科研機構與高等院校、企事業單位的管理、科研、教學、技術等工作,這就要求專業課程設置需要面面俱到,包括國土資源、生態環境、城鄉規劃、城市管理等諸多方面,而目前慣行的本科專業(學分制)四年制難以保證如此龐大的課程體系設置,其結果只能是學生學而不精,形成專業不“專”的窘境。

        新疆農業大學依托自己的學科背景,在2012級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設定的專業主干學科為地理學、環境科學、管理科學,主要課程有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自然資源概論、環境科學概論、生態學原理、資源環境經濟學、城市地理學、城市規劃原理、地理信息系統、環境規劃與管理、環境影響評價、土地利用與規劃、村鎮規劃、區域分析與規劃、管理學原理、經濟學、城市經濟學、公共管理學、測量學、地理數學方法、新疆地理與旅游資源概論等。從設置的這些課程可以看出,教學內容囊括資源、環境、生態、城市、規劃、管理等多方面,專業課程設置過于寬泛,雜亂無特色,重點不突出,在社會上找不到完全與之匹配的部門、行業。可見,按照“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業務培養目標來全方位設置課程并不符合科學發展原理與規律,也違背市場規律,課程設置應當針對市場需求與相應的行業部門,有的放矢。

        (三)專業學生就業形勢不樂觀,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偏差較大

        由于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知識繁多而駁雜,就業前景并不理想,畢業生多從事與其專業不符的職業,據麥克斯-中國2010屆大學畢業生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調查顯示,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為主要本科專業中專業對口率最低的十大專業之一,排名第八,對口率為44%。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該專業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偏差較大。專業口徑太寬,學生學的雜而不精,似乎什么都會又都不會,社會上也沒有完全匹配的部門、行業,導致就業市場和各用人單位難以認可并接受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畢業的學生。而用人單位更愿意吸納與其完全對口的專業的學生,例如,規劃部門愿意吸收城市規劃、建筑學等專業的學生,環保部門愿意吸收環境工程、環境科學等環保類專業的學生,國土部門愿意吸收土地資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統、測繪等專業的學生等。泛而不精使得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學生與前述諸多專業的學生相比幾乎毫無專業競爭優勢,導致該專業學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專業對口率很低。新疆農業大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在2012年以前就多年未招生。

        二、學科調整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新專業帶來的機遇

        如前所述,原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在我國開辦多年以來,各地各高校都面臨著許多教學管理、學科建設、學生就業方面的困境。鑒于此,教育部于2012年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將原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拆分為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代碼:070502)和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代碼:070503)兩個專業。此次學科與專業調整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新專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

        首先,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調整和設置,幫助該新專業明晰了專業內涵、理順了學科關系、明確了發展方向。具體來說,就是明晰了未來城鄉規劃教育和實踐的發展方向,使地理學科參與城鄉規劃實踐,用地理學理論統籌指導城鄉規劃、建設和發展,成為了新專業的具體內涵。這正好適應了城鄉規劃學科的綜合性和人文地理學的專業性發展趨勢,也使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在定位上更加細化、明確,承擔起了培養城鄉規劃專業人才的使命。

        其次,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調整和設置,明確了該新專業的培養方向和教育目標,使得其人才培養的專業性和針對性都較強。各高校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科背景與優勢,優選特色方向,顯得更具靈活性和自主性,新疆農業大學就優選和確定了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作為今后的專業發展方向,以期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掌握基礎人文地理知識和理論的,精通基礎城鄉規劃知識和技能的,面向城市規劃管理部門、規劃設計部門以及相應企事業單位的應用型專門人才。在新專業方向確立的基礎上,接下來的工作重中之重就是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設置體系,優化專業課程設置與課時結構,加強學生實踐教學環節。

        再次,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調整和設置,對學生來說,改善了原專業學生學而不精以及專業競爭優勢不明顯的境況,使得學生學習內容和學習目的更加明確,也有了更加對口和明確的用人單位,更好地適應了社會的需求。

        三、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

        面臨機遇的同時,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發展存在著諸多挑戰,如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課程體系與結構的優化、在學時有限前提下學生實踐教學環節的加強等。各高校應充分發揮人文地理學的基礎理論優勢,并以此組織教育實踐,實現規劃人才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的雙重提高。基于以上問題兼顧學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新疆農業大學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課程設置進行了改革,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導向,構建了完整的課程體系。

        (一)人才培養目標

        新疆農業大學本科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培養目標為:培養具備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管理的基本理論、知識、技能,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接受嚴格科學思維的訓練和良好的專業技能訓練,立足于宏觀、中觀區域、微觀居住區的管理規劃,從事城鄉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的研究、教學、開發或應用的高素質復合型專業人才。

        (二)業務能力要求

        在上述培養目標指導下,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掌握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了解人文地理學的理論和前沿發展、應用前景,了解相近專業如城市規劃、環境科學和管理科學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了解城市規劃、可持續發展戰略等國家有關政策和法規,了解城鄉規劃管理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掌握人文地理、城鄉規劃等方面的研究和應用技術、具有較熟練的遙感、GIS、計算機和繪圖等技術的操作能力,掌握資料調查與收集、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得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分析、歸納、整理相關數據和撰寫論文的能力;具有適應辦公自動化、應用管理信息系統所必需的定量分析和應用計算機的技能;接受良好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的基本訓練,具備較強的調查研究與決策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具有較好的口頭與文字表達能力,較強的創新意識、溝通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環境適應能力和團隊合作、協同攻關能力;外語要達到能較順利地查閱外文期刊以及運用外語交流的水平。

        (三)課程體系構建

        新疆農業大學本科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課程體系主要包括課堂教學課程體系、實踐教學課程體系以及綜合教育課程體系。

        課堂教學課程體系是主要的理論教學環節,構成人才培養知識結構的基礎。除了提升基礎素質能力的課程如思政、大學英語、高數、體育、計算機基礎等公共課和普通基礎課以及公共選修課之外,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課堂教學課程體系主要還包括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專業限定選修課以及任意選修課,具體課程主要是結合學校的學科背景與社會需求設定。其中,專業基礎課主要有管理學原理、經濟學、自然資源學概論、生態學原理、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經濟地理學、地統計學、遙感概論、地圖學、城市地理學、地理數學方法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課及專業限定選修課主要有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與規劃、區域分析與規劃、環境規劃與管理、村鎮規劃、旅游規劃與設計、城鄉規劃管理與法規、資源調查與評價、居住區規劃與設計和資源環境經濟學;任意選修課主要包括維吾爾口語、專業英語、建筑美學、新疆地理與旅游資源概論、礦產資源管理概論、社會調查研究與方法、城市規劃制圖技術、公文寫作、專業文獻檢索以及文獻綜述與科技論文撰寫方法。

        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為課堂理論教學課程體系與用人單位及社會搭建起一個橋梁與平臺,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學以致用,理論結合實踐。新疆農業大學本科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主要包括課堂實驗、課程實習、專業實習及畢業實習和設計4個環節。其中,課堂實驗根據各門課程教學計劃進行;課程實習主要有自然地理學實習、遙感實習、地圖學實習、土地利用與規劃實習、村鎮規劃與設計實習,前三者各一周、后兩者各兩周;專業實習為校外城鄉規劃綜合實習,為期12周,集中安排在大三暑期及大四學年初始;此外,還有8周的畢業實習和累計10周的專業文獻綜述及畢業論文(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同時進行),安排在大四第二學期,畢業實習的具體內容以有利于學生就業為宗旨。

        綜合教育課程體系則旨在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以及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包括軍事技能訓練、勞動技能訓練(包括公益勞動與支農勞動)、社會實踐(含社會志愿者工作),以及形勢與政策教育、職業生涯規劃和創業就業指導等環節。另外,學校還出臺了《新疆農業大學綜合素質學分管理辦法》,規定學生參加校級以上(含校級)各類科技活動、學科競賽、文體競賽,參加學校和有關部門組織的社會實踐、公益活動、支農勞動獲獎,參加自治區和國家組織的各類公共考試,職業資格與技能認證考核,閱讀學校推薦的課外書目、學術論文,以及聽取學術報告與專題講座等,取得成績者,由學校認可并以學分形式記載在學生學習檔案中,要求至少應取得8個學分(其中非專業職業資格認證至少2學分),促使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提高個人綜合素質。

        綜上,新疆農業大學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在重視專業理論教學的同時又加強了實踐教學環節,除了專業課程的學習外,十分重視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提升。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新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重在明確專業內涵與方向,優化課程體系與結構,突出實踐教學的重要性。當然,新專業的建設是一個積累經驗逐步完善的過程,目前新疆農業大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也一定存在著很多不足,在今后還將歷經一個不斷反饋與修正完善的過程。

        結語

        國家《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并進行的學科和專業調整,順應了社會發展需要,給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機遇與挑戰并存,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承辦高校及教學工作者應該在明確專業發展方向的前提下,汲取以往教訓,結合社會需求,重構專業體系,優化課程體系與結構,加強實踐教學,以提高專業競爭力,促進新專業更快更好的發展,為社會培養更多適應城鄉規劃的合格人材。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頒布新版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設置管理新規.中國教育,2012-12-04.

        [2] 2011年工作與專業對口率最低的本科專業排行榜[N].網易教育,2011-06-08.

        [3] 彭位華,張勇,劉雪艷.專業調整背景下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發展現狀與展望[J].皖西學院學報,2013,(1):134-137,156.

        [4] 趙映慧,袁兆華,王杜春,等.東北農業大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課程體系建設[J].高等理科教育,2013,(4):94-98.

        [5] 陳昆侖,李丹,王旭.學科調整背景下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機遇與發展[J].高等建筑教育,2013,(6):22-25.

        第4篇:城鄉規劃設計論文范文

        關鍵詞:城市設計:法規體系:城市設計作用;城市設計地位“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0)01-0079-02

        歷經十余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以下簡稱《城鄉規劃法》或新法)終于獲得通過并實施。從條款內容上我們無法直接得知與城市設計的條款信息。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其對城市設計的法律體現進一步消失,從另外一種思路上也促使了城市設計的自身發展成為平行于城市規劃的運行體系。本文試圖從城市設計的法規角度闡釋城市設計的作用和地位,以期對城市設計法制體系構建作出建議性探討。

        1 城市設計及城市設計法規體系的相關概念

        1.1 城市設計

        真正切實有效的城市設計首先是一種公共政策,而非簡單技術層面的規劃、建筑或景觀設計。即:城市設計不是設計城市。

        城市設計是基于提高和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和生活質量的目標,對城市形態環境進行的綜合性設計;是在客觀現實的理性分析基礎上,對各種層次的形態環境進行創作性的設計,并形成相應的政策框架,通過對后續具體工程設計的作用予以實施,是一種“二次設計”的過程。其運作充滿了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間的協調和整合,是一個連續的復雜的動態的決策和作用的過程。

        1.2 城市設計法規體系

        1.2.1 城市設計法規體系存在的必要性

        首先:現代民主制度與市場經濟下的城市開發模式決定城市設計存在的可能性。城市設計在我國的發展歷程大致有三階段,它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一、維護公眾利益:二、促進人性空間的創造、保護:三、追求富有個性的高品質城市環境。由其對應的也是時代的制度變遷和完善,既有計劃經濟時代向市場經濟時代的轉變體現。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民主制度逐步完善和市場經濟運行穩定的時期,城市設計作為市場經濟對城市形態形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次:城市設計實施層面對法律制度的需求。由城市設計自身要求,處于對自身設計的實施效果考慮,城市設計編制后的實體實施效果的好壞是決定城市設計成敗的關鍵。城市設計的整個思想過程不是一種終極藍圖的模式,這一點與建筑設計的思想過程不同,但是在區域城市設計以下的開發性城市設計方案,獲得良好實施就應當成為其編制的最終目的。

        第三:作為一種公共政策的城市設計,在制定、實施過程中涉及的多種利益團體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及其糾紛,只能以法律的裁判加以調整、解決。城市建設中,政府、開發商、土地擁有者、市民等任何一方的利益被忽視或占據過分主導的地位,都將損害到城市的良好發展,城市設計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調整這一系列利益關系,而當矛盾激化無法調和時,只能尋求法律的裁決。因此,建立包括一攬子裁判方法的城市設計相關法律十分必須,這樣才能做到有法可依,避免人治與混亂。

        第四:城市設計技術管理層面對法律制度的需求,與規劃、建筑相類似,城市設計理論在實踐中同樣需要專業性規范的約束。而這些規范必須建立起一個制度化的控制體系,而法規體系是該城市設計運行的重要環境基準。

        1.2.2 城市設計法規體系的主要內容

        城市設計成果的編制和實施牽涉的機構數量眾多,利益取向不一,運行過程復雜,需要法律、法規的保障。這些法律、法規所構成的系統就是城市設計法規保障體系。

        城市設計法規體系是一個寬泛的定義,它的內容包括一切有助于城市設計地位確立、機構組織架設,有助于城市設計目標實施管理、監督評價的正式法律、行政法規、法定審議及和約制度、以及擁有相應控制作用的技術性規范等。

        這些法律、法規在內容上大致可分為四個層次:

        1)城市設計主干法。這一主干法可以是以城市設計為題名關鍵字的專為城市設計而制定的法律,也可以是包含了城市設計運行所需的框架內容的非專項法。

        2)有利于城市設計有效實施的一切其他法律、法規包含為城市設計實施提供可行性的經濟、社會手段內容的法規:例如容積率獎勵辦法、歷史街區保護辦法、自然生態區保護辦法。

        3)從大量具體域市設計成果中抽象、提升出來的具有法律地位的城市設計導則。在城市設計過程中,設計導則是實現城市設計目標和概念的具體操作手段,它如同一個綱領性文件,指導城市設計思想的貫徹實施。

        4)對開發項目進行的城市設計法定審議制度。

        2 我國城市設計法規體系的現狀

        我國法規體系的現狀是:缺乏國家一級主干法,具有適合地域實施性的城市設計地方法律及措施,城市設計法律地位不明確。

        2.1 現行城市規劃的主干法一《城鄉規劃法》

        《城鄉規劃法》雖有許多條款都包含了城市設計的實質精神,但卻沒有直接提出需要運用城市設計的技術手段。如《城鄉規劃法》第1條、第4條、第10條和第18條,而在2005年新的城市規劃編制辦法頒布以前,1991年通過的《城市規劃編制辦法第8條》也對此有規定。從時間軸上看,城市設計始終沒有正式登上我國國家層面空間法律體系的舞臺。

        而現行的城市規劃編制辦法(2005)頒布以后,城市設計便失去了這一層法律上的肯定,而與此同時,《城鄉規劃法》也沒有對城市設計的技術手段予以一定的肯定和提倡?《城鄉規劃法》與《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在對城市設計的技術手段予以肯定和提倡的同時,明顯缺少真正能夠保障城市設計開展與實施的可操作性主干內容。這一內容的缺失也直接導致了對開發項目進行制度化的城市設計審議無法實現。

        中國的法律體系屬于傳統的大陸法系,成文法典在司法審判中擁有絕對的約束力,并且各部法律專屬性很強。可以看出。在城市規劃的法律框架之下不可能完整闡述城市設計的理論思想、操作辦法和成果形式。《城鄉規劃法》或《城市規劃編制辦法》無法成為城市設計的主干法,至多只能起到為城市設計宣言的作用――認可了開展城市設計的重要性。

        2.2 地方性的城市設計法規編制

        個別城市如深圳在1998年編制實施了《深圳市城市規劃條例》,其內容包含了城市設計的編制辦法、審議制度等,成為了該市開展域市設計實踐可依托的主干法,這是我國第一部將城市設計上升為法律文件的地方性法規,但是這樣的城市還為數甚少,更重要的是,在國家一級層面尚未理清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之間法律關系的情況下,這樣的地方性法規在實際的管理操作中將會缺乏足夠依據,并且由于我國開展城市設計是自上而下,有相對城

        市化進程略偏早的特性。這種特區性質的地方法規對其他城市的影響較小,無法作為試點進行推廣。由于大多數城市尚未有城市設計的主干法,因此對城市建設項目的城市建設審議也沒有具體、明確的制度。

        由上可知,中國的城市設計法規體系還遠未系統建成。其中,城市設計主干法的缺失是城市設計法規體系無法系統建立的根本原因。

        2.3 城市設計在中國法律地位不明的歷史原因:

        長期以來的計劃經濟體制是城市設計法律地位不明的根本性歷史原因。

        中國在建國之初,為了適應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城市建設需要。全部照搬了蘇聯的城市規劃設計模式,將城市設計的內容變相歸入了城市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即為這一體制下的典型產物。由于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政府在城市建設中擁有絕對的主導地位,無論從土地的所有權,到項目的設立、審批、投資、興建都由國家一手包辦,無需進行現代意義上的城市設計,但隨著經濟發展,城市面貌的日益重視,現代城市設計理論于80年代逐漸被引入中國。但是這一理論被引入之初,也大部分停留在城市設計的形態表達效果上,關注美化城市面貌所起的表面作用,而對這一手段調整城市中各團體間利益的深層作用卻沒有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實踐,城市設計往往只是城市規劃的形體翻譯工具。因此城市設計僅僅在技術層面得到了開展,而并未被賦予應有的法律地位,最終導致了大量的城市設計圖紙成果無法進行有效的實施。

        3 我國城市設計法規體系構建的初步建議

        3.1 與城市規劃相關法規體系的銜接

        目前學者對于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的關系,比較認同城市設計是“思想與方法”的論點,認為在接下來的城市規劃中應引入城市設計的思想,并運用城市設計的方法將規劃貫徹下去。在我國現階段的城市化進程中,城市規劃的“硬性”管束與城市設計的“彈性”引導共同作用,起到了西方國家依賴城市設計“二元職能”達到的目的。

        因此上述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關系也同樣體現在兩者相關的法規體系中,由城市規劃所制定的相關法規起到了“硬性”的控制作用,制定了城市化進程的大體框架:而城市設計的相關法規體系則保證了城市各個角落在這個框架中更加靈活、細膩的發展過程,是一種“彈性”的法規體系。

        基于上述觀點,筆者認為目前應該分別從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兩個方面人手完善并加強兩者相關法規體系的銜接:(1)應當明確城市設計在城市發展中所處的地位,應貫穿于整個城市規劃過程中的:應進一步明確城市設計在不同階段的內容及成果要求,以彌補城市規劃工作方法的不足:應當明確城市設計的成果如何納入規劃方法得出規劃設計要點,構成完整的控制指標,以獲得法律地位。(2)城市設計研究范圍應當與城市規劃基本對應,根據其本身工作特征可以分為整體城市設計和專項城市設計等,而其相應的法規體系也將主要包括兩個部分,城市設計要點(Code)和城市設計導則(Guide line 1,通過它們充分發揮城市設計的彈性特點,適時適地進行靈活而高效的調整,達到在制度性的規劃控制條件下進行日常城市建設管理的保障功能。

        在以上討論的基礎上,本文嘗試提出對我國城市設計法規體系的基本組成建議,我國城市設計法規體系的建立應該是多層次和富有可操作性的法制體系:(1)國家一級的城市設計專項法,作為城市設計的主干法,其中需要確立城市設計方案制定選擇、實施管理、評價反饋的步驟、方法,與城市規劃建設設計之間的銜接關系,城市設計文本成果的一般形式、內容,以及在這一系列活動中所牽涉的各種組織機構的設置與權責關系。 (2)各省、市(尤其是各城市)級別的城市設計編制、實施法,這與上一級的主干法類似。只是中央與地方層次上的差別。

        3.2 明確城市設計的法律地位,促進城市設計和規劃的“一體化”道路,全面體現城市設計對城市建設的空間作用和社會作用。

        在我國現階段,城市規劃體系是具有法定地位的完整體系,是當前城市規劃管理的主干。而城市設計無論是整體的或局部的階段都不具備獨立的法定性和完整性,在以法制為核心的管理體制中更不能獨立運作。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很多學者提出了“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一體化”的觀點,期望通過依靠強勢的規劃體系來實現城市設計目標。我們從法規體系看,城市規劃體系是具有法定地位的完善體系,而目前城市設計無論總體還是局部都不具備獨立的法律地位,所以在現在“法制”的管理模式下不能獨立運作。城市設計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獲得法律效力:一是直接通過立法確立,這已經在深圳等地有所嘗試;二是通過“轉譯”。以規劃語言表達出來,城市設計導則通過獨立成本附于規劃文本或是打散后融于規劃條款中。顯然,第二種方法更容易操作也更符合目前國內大多數地區的實際,法規體系層面“一體化”就應該體現在城市設計以依附于城市規劃立法形式為主,在適當發達地區嘗試采用單獨城市設計立法。

        參考文獻:

        [1]柳權,論城市設計的編制和實施[J],城市規劃,1999 9.

        [2]柳權,試論城市設計的編制與實施一從美國經驗看我國城市設計實施制度的建立[J],城市規劃,1999,9.

        [3]王世福,城市設計的法律保障當議[J],規劃師,2003 4.

        [4]孫施文,周宇,城市規劃實施評價的理論與方法[J],城市規劃匯刊,2003年第2期總第144期.

        [5]呂斌,國外城市設計制度與城市設計總體規劃[J],國外城市規劃,1998,4.

        [6]莊宇,城市設計的運作[J],規劃師,]999年第2期.

        [7]城市設計的實施策略與城市設計制度[J],規劃師,2000年第6期.

        [8]金廣君,城市設計成果的可持續性[J],城市規劃,1999年第3期,

        [9]王卡,城市設計過程保障體系研究,博士論文,2006,

        第5篇:城鄉規劃設計論文范文

        我院曾經對2010屆城市規劃畢業生展開調研,發現32.3%的學生認為自己所學專業認識不深,22.1%的人對就業前景憂慮,甚至16.5%的學生認為專業學習與就業關系不大。大學生的專業學習和就業問題是當前的主要矛盾,而專業實踐教學質量的好壞,則成為了矛盾的主要的方面。同時調查也發現,學生對有關實踐教學在就業中的地位評價不高。這點和2010年4月中國調查網關于大學生的專業學習與就業選擇相關調查結果相似,只有5%和8.5%的學生認為畢業設計(畢業論文)和教學實踐對就業有重要作用。究其原因,實踐教學體系與就業市場的實際需要發生偏差;實踐教學過程無法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由此,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和突出專業特色,以就業為導向,采用各種手段發揮學生主體性,成為本次改革的主要思路。

        1.1合理安排實踐教學環節現今的學科發展越來越趨于多層次、多視角、多學科交叉的特點,工科人才實踐能力培養不再僅僅是局限于專業技能訓練,更注重實踐內容的縱向深度和橫向聯系,將課程實驗、課程設計、大型綜合性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社會實踐等環節有機地貫穿起來,形成實際操作能力與綜合分析論證并重的實踐教學過程。例如我院城鄉規劃專業,實踐教學涉及城鄉規劃學、建筑學、風景園林學、社會學等多學科內容,這就要求在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要綜合考慮、統籌安排。在技能訓練上由簡單到復雜,從微觀入手,如建筑設計、詳細規劃,進而到中觀層面如總體規劃設計,再到較為復雜的城市設計等,使學生逐步掌握一系列的方法和技能。在專業綜合應用能力培養上注意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例如在《公共建筑設計》課程實踐教學中包含較為教學樓、博物館設計等內容,在實驗實習的安排上從簡單的入手,逐步展開,最后完成綜合性課程設計。在實踐教學內容安排上層層遞進,按照課堂實驗、技能訓練、生產實踐、畢業設計4個環節進行,做好每個任務的內容分工和訓練要求,并進行模塊劃分,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教學計劃。教師的實踐計劃中需要從不同層次和方面體現一定的專業基礎能力、專業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最終達到就業目標需求。整個過程,學生協同參與,做到對所要掌握的專業技能清晰明了,有助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自主學習。

        1.2結合社會發展狀況適時調整教學內容完善實踐教學體系首先要準確定位,使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從分析學生未來可能工作崗位與社會需求入手,科學界定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向,整體設計理論教學、實踐課程、專業實習、課外創新活動、畢業實習等各個人才培養環節,加強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工程教育應注重研究社會需求及主要矛盾的重大轉變,應根據實際情況主動更新實踐教學內容。我院各個工科類專業實踐教學可分為基礎實驗與技能、專業技能訓練和專業實踐等由低到高3個層次,通過提高自主學習的實踐教學方法和建立統一管理教學平臺和自主管理的交流平臺,建立起更完善的監控體系,使實踐教學在方法、內容、監控管理上相互配合,達到優化體系結構的作用。同時,在各層次實踐訓練項目中積極推進新方法、新技術,并通過國家級、省級和校級創新計劃促使學生較早地參與科研和創新活動,推進學生創造力培養。

        1.3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因材施教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要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循序漸進、分層次、由淺入深地、全面系統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對學生的專業引導,適時地協助學生進行合理的專業與職業規劃,使每一位學生都能較為準確找到人生目標,通過興趣與奉獻精神驅動自己的主體能動性,幫助學生成才。

        2拓展基于學生主體的實踐教學方法

        工程教育實踐教學大多可以分為課程實驗實習(設計),專業技能訓練、生產實踐和畢業設計4個環節,每個環節的具體問題具體安排。

        2.1課程實驗滲入學生自主學習工科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反映出的突出的特點是課程多、學時重,學生作業多,壓力比較大。要緩解這種現狀,必須要逐步整合各專業課程的實踐環節。長遠來看,應該把相近課程的實驗課程分離出來形成專門的一門專題設計課(獨立實驗課),由相近課程的幾位任課教師擔任這門設計課的指導老師,分小組帶學生的設計。在新的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教師主要負責原理課程的講授和相關案例學習,專題設計課或獨立實驗課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布置參考書目學生自主學習,團體或個人完成作業,相互匯報和講評。重要的綜合性設計課會聘請實踐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共同講評,體現出和市場結合的緊密性。城鄉規劃專業在課程實驗教學方式的轉變,對達到人才培養的目標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從這幾屆的學生反映來看,學生在方法和觀念上有所突破,主要體現在學生開始主動思考、積極探索,這是過去手把手,灌鴨子的教育所沒有的。因此,在此基礎上可以更進一步,大膽放開手腳,鼓勵學生自學,并在成績評定中加大自學內容考核的比重。

        2.2專業技能訓練上鼓勵學生參賽專業技能訓練在提高學生實踐操作技能的同時應能增進其自我認識,沒有橫向比較,學生無法自我定位,容易喪失目標或產生厭學情緒。每年省、市級專業學會或協會大都會定期舉行各種大學生設計競賽,每年的主題都比較新穎并切合當前學科發展潮流,因此,積極組織和鼓勵大學生參加此類的比賽,是最好的一種技能訓練方式。學生所取得較好名次也能為學校爭光,同時提升學校知名度,為就業打開一扇窗口。從多年的實際操作成效來看,由于固定的競賽較多,在1~4年級中,確定開展以競賽代替技能訓練是可行的。

        2.3生產實習形式多樣,環環相扣鼓勵學生通過自評、互評等形式參與在各個實習環節的考核與成績評定,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專業動手能力之外可以鍛煉評判能力和相互溝通能力。另外,在實習過程中,可以聘請校外專家全程指引,增強實踐教學的時效性。除計劃內的實習外,要結合專業特點,給學生布置可選的假期專業社會調查內容,充分帶動學生的能動性,及時發現城鄉發展、規劃中的問題,引導學生尋求解決途徑,培養專業興趣。此外,擬定在假期安排學生和區域內其他高校開展交流,學習吸收區域外其他高校的有益成分。

        2.4畢業(論文)設計采用“研究生導師”模式理想化的畢業論文(設計)選題一般要求源于真實的項目。但在時間、規模、難度等方面,這類項目大多與教學大綱存在差距;同時,現行的教學管理制度使得教師無法深入參與社會實踐,真題來源不廣;工科類專業學生畢業論文(設計)一般持續6~10個月的時間,期間不一定能選擇到適合的項目;以上諸多問題是引發本次教學改革的深入討論。我院借鑒研究生導師的培養模式,從大3初始學生就可以選擇老師作為畢業論文(設計)的“導師”,積極開拓教學思路與通道,適時調整畢業論文(設計)的安排,有助于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同時,參照“研究生導師”模式,在長達1.5a的時間里鼓勵學生與導師充分溝通交流,自主選題,按照導師的指引與意見完成畢業論文(設計)。

        3建立平臺,完善實踐教學管理體系

        以往的實踐教學管理主要依靠學校統一的管理平臺,在實踐教學中,無法結合各個專業特點靈活處理,給教師安排某些實驗(實訓)帶來不便。因此,除了學校統一的教學管理,還需要建立一個教師、學生自主管理的平臺,可以通過該平臺進行交流、評閱、批改、評判并反饋各種信息,達到自我管理的目的。另外,建立研究中心,除了可以穩定實驗實訓計劃,加強校企合作,提高教師能力之外,借助各專業研究中心(設計研究所)建立企業化的管理體制也是一條很好的途徑。學生可以通過參與研究中心的運作,積極從事與未來職業相關的實踐活動。在完成研究中心的各類任務的過程中,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管理,有益于早日成才。

        4問題與思考

        實踐教學改革在經費方面缺口大。在推進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由于缺乏經費支持,無法添置有影響力的國內外專著,學生查閱最新研究成果存在較大困難。學生參與社會調查、各種競賽、外出游學、聘請專家等都需要不少經費進行經營。經費的大量增加對于新院系和新專業來講是一大困難。成立研究中心,積極開展校企產學研合作可能是一條解決之路。在主體性實踐教學改革中要求教師不僅要設置一些開放的綜合性、設計性項目給學生進行開放選擇,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還要有能力整合各個實踐教學環節;同時還必須懂得主體性教育管理方法,積極、適當、正確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那么,只有教師多參加社會實踐,加強校外交流,才有機會深入了解市場發展動態,以更高的業務能力和豐富的知識結構為學生架橋鋪路。

        第6篇:城鄉規劃設計論文范文

        網絡暢通,就業信息傳達及時是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關鍵。學校通過給用人單位寄發畢業生資源信息冊(2013年郵寄了600份、2014年郵寄了700份)、主動聯系用人單位、聯絡校友、網絡資源等多種途徑收集用人單位對學校各專業畢業生需求信息;建立了中國移動信息MAS平臺、及時通過手機短信發送招聘信息,另外,通過公共微信平臺、QQ群、飛信群、網站、電話通知、校園廣播等方式為學生提供信息服務,及時準確地就業信息。學校的就業信息工作做到“三快”:捕捉信息快、處理信息快、信息快。三年來,學校共崗位需求信息近4萬個,每年提供工作崗位逾萬個,均是當年畢業生總數和相應專業畢業生數的3~4倍,用人單位數據庫的數據總量達到1500多家。學校建有功能完善、信息量大、信息更新快的畢業生就業信息網站,設置獨立服務器,確保網絡暢通,網址為http:///,學校就業信息網已嵌入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一體化系統,并鏈接湖南省畢業生就業網,日均校內外信息20條左右,學校就業網及時更新教育部、湖南省教育廳的網上供需見面會,認真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相關部門組織的“網上雙選周活動”。

        二、深入研究、完善教學,善做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引路人

        加強對大學生及時、有效、全過程、全方位的就業指導是提高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重要環節。學校將《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創業指導》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作為必修課列入教學計劃,設2個學分38課時,根據教學進程由教務處按學期教學安排統一排課;學校成立了由招生就業處、團委、商學院人力資源教研室、各學院部分專業教師組成的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創業指導教研室,招生就業處負責就業工作的副處長擔任教研室主任,歸口教務處統一管理,服從學校教學研究室管理制度,接受統一檢查、考核和評估;制訂了就業創業指導課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為了不斷創新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教學工作,學校每年舉行一次全校性的就業創業指導教學研討會(2012年6月,2013年7月,2014年9月已舉行三次)。經過集思廣益,形成了湖南城市學院《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創業指導課程實施方案》《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創業指導課程教學大綱》。學校以提高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為目標的就業指導體系日益完善,將大學生就業指導教學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在大一開展專業教育;大二開展大學生職業發展規劃與設計,考證、考研、考級、考公務員培訓指導;大三進行職業基礎知識、求職擇業技巧、職場中的禮儀、創新創業教育;大四開展就業及面試心理與應對、就業形勢與政策、求職材料制作與面試技巧指導。學校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活動,投資五萬元購買了吉訊大學生職業測評與規劃系統,該產品網絡化、自助式的系統操作模式能夠輔助80%以上的學生完成自我探索,包括了解自我、職業探索、決策行動、生涯發展藍圖等,更有助于解決當前大學生普遍存在的自我了解不清楚、人生目標不明確、對職業茫然無知、思想不能轉化為行動等問題;有助于老師掌握學生整體和個體的情況,做到有針對性的輔導,提升工作效率與專業性。

        三、強化實踐、引導創業,用心做學生創業指導的探索者

        通過創業帶動就業是未來就業工作發展的趨勢。學校成立了就業創業工作領導小組,組建了就業創業教育工作機構,成立了大學生創業者協會,出臺了《大學生課外科技項目立項申報規定》《大學生創新性科研項目申報規定》等一系列就業創業的文件,設立了就業創業專項資金,確保經費足額到位,聘請專兼職工作人員對學生創業項目給予技術、智力扶持。與湖南省益陽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合作,建立了大學生創業“綠色通道”,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場地、資金、實訓、指導等方面的服務。三年來,學校舉辦了創業計劃、市場調研、職場模擬等賽事,組織創業導師報告會和專題培訓約500余場。學校現有大學生社團29個,其中創新創業社團三個,比較有特色的是茶藝社,茶藝社是在學校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老師指導下組成的一個集黑茶研發、包裝設計、黑茶銷售和傳播黑茶文化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社團。該社團是學校大學生結合專業特色,通過研發創新來創業,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一個典型。學校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三樓的“大學生創業一條街”有八間工作室,占地面積264.6m2,兩百多名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參與城鄉規劃、建筑設計等項目,采取真題真做的形式參與城鄉規劃設計項目。

        四、勇于擔當、開拓創新,全力以赴開拓大學生就業市場

        開拓了就業市場,才能有更多的就業崗位,從而為做實就業工作提供保障。學校制訂年度就業市場整體建設方案并認真組織實施,大力開拓省內外畢業生就業市場。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方式,深入各行各業收集信息,為畢業生尋求就業崗位,2013年、2014年先后奔赴杭州、佛山、廣州、深圳參加了第七屆中國杭州電子信息博覽會電子信息產業人才校企合作洽談會、大型校企人才合作暨珠三角技能型人才供需對接洽談會,加深與用人單位的合作與交流,建立就業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學校設立了就業市場開拓專項經費,大力開拓省內外畢業生就業市場。近年來,學校每年6月份就制作好下年度畢業生信息手冊,7月份即寄發給用人單位,每年寄發的畢業生信息手冊在600份以上,8、9月份,還登門拜訪用人單位,熱忱邀請用人單位來校舉行校園招聘會。2013年暑假,招生就業處組織赴北京、天津、武漢、長沙等地分別走訪了中國建筑總公司、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中鐵大橋局、中交二航局、中鐵五局等18家用人單位,進一步穩定和擴大就業市場,建立就業基地,2013年學校共有就業基地129個,較2012年新增17個。2014年暑假,先后赴南京、上海、北京、廣州、重慶等地拜訪中交第三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北京紫荊新銳科技有限公司、麥塔城市規劃設計有限公司、中鐵大橋局二公司、中鐵港航局集團有限公司、湖南昀澤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等20家單位,其中新開辟了中國建筑第一工程局五公司、中國建筑第四工程局六公司上海分公司、中國建筑第四工程局重慶分公司、湖南昀澤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等四家就業基地。

        五、全員參與、貼心服務,甘當推薦大學生就業的志愿者

        深入推進就業工作全員化才能為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提供動力。學校特別重視調動專業教師的積極性,發揮他們教學科研工作聯系社會緊密的優勢,推薦學生就業。建立健全了相關就業獎勵制度,充分調動廣大教職工參與就業工作積極性。充分發揮校友會的作用,加強與校友聯系,聘請校友擔任兼職就業信息員,幫助收集就業信息,推薦畢業生就業。另外,學校通過召開校園招聘會,搭建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平臺。學校2012屆畢業生3807人,接待用人單位171家,舉行招聘會182場次;2013屆畢業生3874人,接待用人單位192家,舉行招聘會198場次。學校就業工作人員以服務學生就業為宗旨,富有責任心,接待用人單位不怕累,做到熱情周到;服務學生不怕累,做到細致周到。學校為了給用人單位提供招聘的便利條件,減少學生外出找工作的麻煩,多年來始終如一的堅持組織專場招聘會,充分考慮用人單位來校招聘的時間,用人單位周末有時間來招聘,就業工作人員犧牲周末的休息時間,安排專人接待,提前將招聘室衛生打掃好,多媒體調試好,條幅貼好,宣傳海報發放好。用人單位的應聘學生比較多,面試持續到晚上,就業工作人員就服務到晚上,為用人單位和學生提供便利。同時,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校外就業市場活動,如省教育廳、住建廳、益陽市勞動人事局組織的專場招聘會,為學生外出參加招聘提供便利。近兩年,先后組織了九臺大巴車,接送300多名畢業生赴長沙市湖南省人才市場參加建筑行業的大型招聘會。

        六、沉下心來、潛心研究,提高就業工作理論研究水平

        第7篇:城鄉規劃設計論文范文

        關鍵詞:調研型案例教學;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城鄉規劃專業;建筑學專業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5)05014506

        一般來說,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按授課先后依次為原理教學和設計教學。原理是設計教學的基礎,設計是原理教學的提升。在實際教學中,理論教學和設計教學之間脫節,在后期設計教學中具體表現為建筑設計思維慣性、基本概念不清、基本原理一知半解等,這大大降低了教學質量。除了教師努力提高原理教學質量和學生積極利用課余時間主動學習外,設置有效銜接原理教學和設計教學的調研型案例教學環節尤為必要。

        一、調研型案例教學的概念與作用

        (一)概念

        案例教學(Case Method)是由美國哈佛法學院院長朗代爾(C.C.Langdell)于1870年首創,后經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長多漢姆(W.B.Doham)推廣。因具有教學相長、生動具體、直觀易學、易于調動學生積極等優點,哈佛案例教學法逐漸成為全球教學模式的典范[1]。1990年以后,案例教學法在中國教育界逐漸推廣,主要應用于公共管理、法學、醫學等學科,但在城鄉規劃學和建筑學課程教學中還處于初步應用階段,尤其在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教學中的應用還處于空白。

        按照學生對案例的使用方式,筆者把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中的案例教學分為傾聽型、體驗型、調研型、探討型四種(表1)。調研型案例教學是教師根據教學目的的需要,要求學生運用居住區規劃設計概念、原理或方法對案例進行實地踏勘、系統分析和集中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該教學法較好地貫徹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能有效培養學生運用原理和方法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檢驗理論水平和加深理解的教學目的。

        “學習金字塔理論”“學習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是由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Edgar Dale)1946年率先提出的,也有人翻譯成“經驗之塔”。美國緬因州的國家訓練實驗室做過類似的研究,并提出了學習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理論,結論跟戴爾差不多,只是把閱讀和聽講交換了次序,認為閱讀比聆聽記住的東西更多。

        認為(圖1):學習形式主要包括

        聽講、閱讀、聲音或圖片、示范或演示、小組討論、實際演練或做中學、教別人或馬上應用。前四種的學習效果在30%以下,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后三種學習效果在50%以上,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調研型案例教學對應于“學習金字塔理論”中的“小組討論”和“實際演練或做中學”,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彌補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

        圖1 學習金字塔理論示意

        (二) 作用

        在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教學中,調研型案例教學安排在居住區規劃設計原理教學和設計教學之間,起著過渡的功能。調研型案例教學并不否定、代替前期的講授型原理教學,而是建立在學生對原理作用熟悉基礎之上的拓展和延伸,同時對后期設計教學起著鋪墊作用。調研型案例教學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1)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激發學生主動學習;(2)檢驗學生對居住區規劃設計原理在實踐中的運用,并進一步加深理解,為后續課程設計做好準備;(3)全面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綜合能力的應用水平;(4)加強團隊協作、訪談、觀察、圖文表達、匯報等城鄉規劃專業技能鍛煉。

        二、教學實施

        案例教學不同于舉例分析,也不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生實踐訓練課程。通常,案例教學要經過事先周密的策劃和準備,要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導學生提前閱讀,要組織學生開展討論或爭論,形成反復的互動與交流,通過各種信息、知識、經驗、觀點的碰撞達到啟示理論和啟迪思維的目的[2]。從教學實施的動態過程出發,調研型案例教學實施分為準備、踏勘、分析、討論、評價和鞏固六個階段(表2)。

        (一)準備階段

        課前準備充分是案例教學順利實施的前提,否則整個案例教學將流于形式。在準備階段,案例的選擇是師生工作的重心。案例可由學生自主選擇,教師提出關于案例的一些附加要求,如:位于中心城區、建成時間較早、常住人口較多。學生選擇案例的過程也是理解基本概念的過程。教師同時圍繞教學目的制定案例調研任務書,內容涉及教學目標與要求、教學內容和教學成果等。為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四節課)內提高教學質量,教師還需制定周密的課堂教學計劃,內容包括課堂組織、時間分配、提問順序、問題內容和教學評價等。學生需認真解讀案例調研任務書,按照3~5人自由組隊,選擇合適的案例并搜集案例背景資料。在對案例基本了解的情況下,按照案例調研任務書的要求,結合組內成員分工情況制定踏勘計劃。

        (二)踏勘階段

        實地踏勘分為兩階段,先是獲取案例整體感知的集中踏勘,后是學生按照分工情況進行專項踏勘。踏勘內容不局限于案例調研報告的內容,除了基本涵蓋居住區規劃設計的知識點外,還應針對往屆學生在規劃設計中出現的常規錯誤著重要求

        。調查方式以測量和訪談為重點,照片為補充,主要通過測量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原理和規范,讓學生了解居住者對居住環境的真實感受,避免陷入“自我感覺良好”的境地。為監督學生實地踏勘,可采取教師隨時到場督導、踏勘初始和結束階段拍小組工作照的方式予以解決。

        (三) 分析階段

        分析階段是指學生運用原理分析、討論、表達踏勘結果,它強調分析、合作、溝通等綜合能力的運用,分為小組討論和撰寫案例調研報告兩部分。小組討論過程中,學生匯報踏勘成果,闡述觀點,展開討論形成一致意見。案例調研報告是對實地踏勘和小組討論結果的一種表達,也是教師對學生分析過程的評判依據。因此,教師在案例調研任務書中需對案例調研報告的排版、成果內容、深度、表達方式等作明確、詳細的規定。

        (四)討論階段

        組織案例討論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培養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調研型案例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3],也是案例教學區別于其他教學方式的最大特點。討論階段師生應該充分互動、有序展開,避免走形式、功虧一簣。學生是課堂討論的主角,除了匯報案例調研報告外,還要回答老師和同學提出的問題。教師是課堂討論的引導者,旨在營造一種開放的互動氛圍,具體任務是組織匯報流程、提出問題和看法、點評總結成果。

        (五)評價階段

        評價是指準確測評本次教學的效果,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分為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學生評價一方面是指自我評價,以課堂筆記的形式體現。課堂筆記是在全班討論結束之后,小組進一步深入分析研究案例,并參考師生的觀點,總結出理解居住區規劃設計原理和運用中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對整個教學實施情況的評價,以教學反饋表的形式體現。教學反饋表是反映學生對教學實施的安排和教學效果的主觀評價,有助于幫助教學不斷完善教學。

        教師評價分為教師自我評價和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兩部分。教師自我評價是教師對整個案例教學活動的自我總結,即教學活動實踐與預想教學目的、效果的關系,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是教師對案例調研報告和匯報討論的評判,即案例調研報告成績和匯報討論成績。其中,匯報討論成績是學生課堂匯報、參與討論的體現,旨在加強教學過程管理,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其比例為40%。

        (六)鞏固階段

        “溫故而知新”,鞏固階段是調研型案例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師生對之前教學活動的提高和升華。教師可以在課后集中交流討論教學心得,找出教學活動中的得失,逐步深化教學改革。學生也可根據存在的問題課后有針對性地查閱相關資料,通過提問、搶答、測驗等方式鞏固需要理解掌握的知識點。

        三、案例調研報告的要求

        案例調研報告既是前期踏勘和討論的總結,也是后期課堂討論的平臺。案例調研報告在調研型案例教學中有著重要作用,直接反映出學生對居住區原理的理解,關系到教學目的的實現(圖2)。

        (一) 難度要求

        鑒于學生的理論水平和知識儲備,案例調研報告難度應適中,難度過大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難度太小則會形成文字堆砌。案例調研報告的難度要適中,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要求學生運用原理分析、總結出案例存在的問題;二是要求學生從不同使用者的角度評價案例的得失。

        (二)內容要求

        調研型案例教學并不要求學生運用全部的原理和知識點分析案例,有些知識點是可以通過學生課后學習獲得。在案例調研報告中,學生應立足于結構層面,主要對規劃結構、用地規劃與設計、空間與景觀、指標進行分析。

        (三)量化要求

        在以往教學中,學生在案例調研報告常常使用“大概、差不多、幾乎”等概詞,反映出對原理和規范的理解還有差距。因此,調研報告量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既可以避免調研成果的隨意性,提高學習效率,又能培養學生理性分析的思維能力。量化包括分工量化、成果量化和圖例量化。分工量化要求每位成員在實地踏勘和撰寫案例調研報告中的任務必須明確。成果量化指的是案例調研報告中多運用規劃圖、表格、數據、餅圖等表達方式,照片只作為補充。圖例量化則是針對規劃圖而言,意味著每張規劃圖必需表達的具體內容,以引導學生去調研和思考。

        (四)寫作方式的要求

        當前學生普遍注重圖形繪制,寫作能力普遍較差、亟需鍛煉。案例調研報告一般有“開門見山”、“夾敘夾議”和“水落石出”三種寫作方式[4]。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思考,案例調研報告要求從“選、解、提、評”四個方面采取夾敘夾議的方式進行寫作,學生在敘述具體內容的同時把自己的結論慢慢闡述清晰。

        (五)表達方式的要求

        大一、大二集中在線條、色彩等基本技能的訓練,大三開始,規劃圖越來越多成為交流討論的媒介。因此,在案例調研報告中有意識地加強規劃圖的訓練為后續教學做鋪墊。學生繪制規劃圖應符合規范性和簡潔性。規范性要求學生遵循規劃圖的一般表達方式(色彩、線型、粗細等),而簡潔性指的是每張規劃圖表達應重點突出、層次分明。

        四、課堂組織的要求

        傳統的課堂一般是教師“獨白”式教學,師生間的對話、合作缺失,而案例教學則把課堂定位為師生交往、對話和合作的一個公共話語平臺[5]。本著集中突破、強化提高的原則,筆者一般把調研型案例教學實施框架中需要討論、評價和鞏固的內容放在課堂組織實施(表3),其中,強化環節可以結合教學安排自行調整。

        (一)準備環節

        準備環節是課堂教學的開端為了節省時間,準備環節也可以放在課前進行。

        ,能夠讓學生明確此次課的教學任務與要求,讓學生盡快熟悉教學。教師應對匯報思路、匯報內容、匯報方式、匯報時間等提出具體要求。小組匯報順序按學生自主選擇和教師隨機指定兩種方式確定。匯報人則根據教師提出的匯報流程和要求做好準備。

        圖3 學生匯報

        (二) 匯報環節

        匯報一般按照“第一組匯報―師生提問(第一組記錄問題),第二組匯報―師生提問(第二組記錄問題),第一組回答―第三組匯報……教師點評”的順序進行。學生匯報案例調研報告時應注意三點:一是按照“選、解、提、評”,先宏觀后微觀的思路進行匯報;二是匯報不等于復述案例調研報告,匯報應是總結性的語言而不是說明這張圖是什么?哪張圖是什么?三是匯報的內容應緊緊圍繞重點內容進行;四是匯報時間應控制在5分鐘以內(圖3)。

        (三)提問環節

        教師應采取各種方式鼓勵學生提問題,問題應簡短明了,數量不少于兩個,不得雷同。同時,匯報小組應及時做好記錄。

        (四)討論環節

        此環節是課堂教學的核心,是消化吸收理論知識的絕佳時機,也是課堂學習氣氛最熱烈的時候。當遭遇冷場、陷入僵局、無人發言時,教師根據不同實際情況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引導、調控,展開

        討論。在這過程中,偏離主題、內容空洞是易犯的兩種現象,教師應緊緊追隨學生的思路,支持學生自行糾正,回到討論主題。如果達不到效果,可以采取委婉的方式提醒學生(圖4)。

        圖4 師生交流

        (五) 點評環節

        點評是一門藝術,好的點評能給案例教學帶來畫龍點睛的效果,使學生對某一問題的理解得到升華。但總結并不是下結論,實際上也不存在絕對的正確答案,存在的只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教師往往通過回顧討論過程、歸納主要觀點、提示思維盲區、進一步延伸問題等方法結束案例討論[6](圖5)。

        圖5 教師點評

        (六)強化環節

        測驗形式為試卷,內容為20道不定項選擇題,內容、難度與教學目標相對應。先用10分鐘做題,然后公布答案、互相調換試卷批改,并利用課余時間對錯誤之處通過查閱資料進行修訂直至完全理解。

        五、結語

        居住區規劃設計理論教學與設計教學脫節現象極為嚴重,除了學生自行利用課余時間閱讀書籍以外,調研型案例教學因其啟發性、實踐性、互動性的優點給課程教學提供了一種好的選擇。案例調研除了能加強學生對理論的理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設計思維和能力。參考文獻:

        [1]雷煥貴,段云青.中美案例教學的比較[J].教育探索,2011(6):150.

        [2]王名,張智勇,仝志輝.中國公共管理案例 [M].一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5.

        [3]孫軍業.案例教學[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4]樊亞利,劉紅.公共管理案例教學理論與實踐[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3.

        第8篇:城鄉規劃設計論文范文

        關鍵詞:景觀文化;統籌營造;廊道

        1.引言

        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我國的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城鄉景觀文化營造也不斷呈現出新的態勢。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國城鎮化率已達52.6%,進一步促進了城鄉在空間、時間上的聯系,但我國擁有幾千年的農耕文明,相應地形成了數量眾多、分布廣泛、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村落景觀文化。在當前快速城鎮化的進程中,由于缺乏對區域內城鄉景觀文化的整體研究,再加上經濟效益的驅使,一些存在幾百甚至上千年的村落空間連同其景觀文化正在逐漸被城市“蠶食”。

        在快速城鎮化的推動下,尤其是在城鄉統籌、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統籌考慮城鄉景觀文化的統籌營造,成為城鄉規劃、景觀設計以及相關部門不容忽視的戰略問題。

        2.景觀與景觀文化

        2.1 景觀文化

        景觀文化本質上也是一種文化,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來,國內外出現了很多關于研究景觀文化的理論文章,但作為一個開放性的文化體系,景觀文化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一個明確、統一并被廣泛認可的概念與詮釋。沈福煦先生在《中國景觀文化論》中指出,景觀文化除包含大量的藝術文化內容以外,還具有更多的社會文化屬性,與社會倫理、意識形態、、生活習俗及價值觀念等有關。中國的景觀積淀著中國文化,形成一種獨特的人文地理性質[1]。

        2.2 人、景觀與景觀文化

        人與景觀文化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從人類與自然發展的視角而言,人類在改造自然營造景觀的同時創造了景觀文化,反之,景觀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又影響了人類營造景觀的行為,兩者在發展中相互制約,在制約中相互促進。

        景觀文化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價值觀念在景觀營造過程中的物化表現,集中體現在所獲得的技能、景觀以及在營建景觀過程中所蘊含的文化意識。同時,景觀的受眾受到景觀所傳達的文化意識和價值觀念的影響,在受到熏陶的同時,逐漸被這種“景觀文化”所同化。從這個角度來分析,人與景觀文化的互動包含兩個基本過程,即景觀的營建過程和景觀的使用過程,但在兩個過程中人類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在景觀文化營建過程中,人類不斷的熟悉景觀材料,掌握營造技藝,使之不斷滿足自身需求,完美呈現價值觀念、等文化內涵,也就是景觀文化的創造過程;另外一方面,在景觀使用過程中,景觀文化所體現的深刻內涵又反作用于受眾,影響其行為模式、思維方式,進而影響其社會觀、價值觀,使得景觀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

        3 景觀文化的統籌營造

        3.1 尊重自然,現代呈現---人文的關懷

        景觀是人類與自然長期相互作用的物質產物及精神載體,體現了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產、生活方式,是人類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歷史見證,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一直以它特有的樸實、寧靜、和諧的意境存儲在人們的記憶深處。

        從人類與景觀文化關系的角度來看,景觀設計與景觀文化都離不開人的參與,是以“人”為核心的,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現代城鄉景觀文化的營造從物質和精神層面都要以人為核心,體現人文關懷,景觀設計的內容和形式應能被人感知、理解和接受。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文關懷是城鄉景觀文化統籌營造中最本質的要求。

        特定的景觀符號和設計手法是傳統景觀藝術的重要文化載體和藝術表現形式,也是一定區域內獨特的歷史文脈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重要基礎。伴隨著新材料、新技術的不斷發展,亦使得現代城鄉景觀的表現形式不斷更新,極大的豐富了現代景觀設計的語匯。

        3.2 追尋歷史,發展內涵---文化的延續

        景觀是城鄉空間獨特美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建筑、街道、山脈、丘陵、森林、農田等,在自然環境和人文背景下共同構筑了城鄉空間的視覺主體。歷史文化是城鄉空間獨特景觀文化的源泉,在城鄉景觀文化的統籌規劃中,積極從歷史文化中汲取養料,不僅能促進景觀文化的發展,創新景觀設計的手法,豐富城鄉景觀文化的深刻內涵,而且也是對區域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城鄉空間景觀特色的重要呈現。

        但在現代城鄉空間景觀文化統籌規劃中應辯證的看待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綜合考慮各方面制約因素,這就意味著在城鄉空間景觀文化統籌構建中,不僅要追溯區域文化、傳承歷史,而且要在傳統城鄉空間景觀文化中注入新的活力,賦予其新時代的內涵與形式,使得城鄉景觀文化的歷史記憶在創新中發展、在創新中延續。

        3.3 多元共生,城鄉統籌---廊道的營造

        人類在改造自然、創造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同時,人類的活動亦使得自然景觀分割開來,景觀的流動功能受到嚴重阻礙,也使得不同區域景觀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被隔離開來。因此,加強孤立景觀斑塊之間以及斑塊與種源之間的聯系,促進景觀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與發展成為當前景觀文化統籌營造中的重要課題。

        國外關于廊道的理論研究經歷了雛形、綠色廊道、遺產廊道三個階段。遺產廊道(heritage corridors)是一個與綠色廊道相對應的概念,是擁有特殊文化資源集合的線性景觀[4]。遺產廊道在強調遺產的歷史文化價值的同時,作為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區域化趨勢和“綠道”思想結合的產物,還整合了遺產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使之成為集文化性、生態性與經濟性相統一的景觀文化的線性“綜合體”。

        4.結語

        城鄉景觀文化的統籌營造,是運用現代景觀設計手法,將景觀文化融于景觀規劃、設計、營建的全過程,烘托景觀的文化氛圍,在景觀中體現傳統的地域文化,讓景觀文化的受眾感受到當時當地獨特的文化內涵。景觀作為城城鄉空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提供物質上的使用功能的同時,也給人們以精神上的享受、文化上的熏陶。因此,在城鄉景觀文化統籌營造中,在加強、改善和優化景觀空間的使用功能的同時,又要在梳理傳統景觀文化的基礎上,注入時展新的活力,保持景觀文化的人文關懷、歷史文脈以及厚重的精神內涵。

        參考文獻:

        [1]沈福煦.中國景觀文化論[J].南方建筑,2001(1).

        [2]麥克哈格著,芮經緯譯.設計結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6.

        [3]李和平,肖競.我國文化景觀的類型及其構成要素分析[J].中國園林,2009(2).

        [4]俞孔堅.景觀:文化、生態與感知[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5]李偉,俞孔堅,李迪華. 遺產廊道與京杭大運河整體保護的理論框架. 城市問題,2004(1).

        基金項目: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城鎮化背景下城鄉景觀文化共生研究---以河北省為例》(項目編號:HB12SH035)。

        作者簡介:

        第9篇:城鄉規劃設計論文范文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教學;課程改革;大學教育

        作者簡介:喬衛芳(1980-),女,河南開封人,河南理工大學測繪與國土信息工程學院,講師;聶小軍(1977-),男,山西曲沃人,河南理工大學測繪與國土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河南 焦作 454000)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001157)、河南理工大學博士基金(B2010-47)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32-0070-02

        景觀生態學(Landscape Ecology)是源自地理學和生態學的一門新興學科,其交叉性和融合性很強,涉及多個自然和人文科學領域。[1]景觀生態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原理在資源開發、土地利用、區域規劃、城鄉規劃、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旅游開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發展前景,同時,景觀生態學還與“3S”技術結合緊密,使得該課程已成為解決當前人類面臨的諸多資源、環境、社會問題的有效途徑。因此,許多高等院校的生態學、地理學、林學、園林及城市規劃設計、水土保持、環境科學、資源和土地開發利用等相關本科專業都把景觀生態學作為其必修課或專業選修課。由于景觀生態學具有抽象的理論概念和較大的研究尺度以及先進的研究手段,所以如何使學生在課程的學習中能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景觀生態學的基礎知識和理論,并能運用有關原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是教學工作中值得探討的問題。但由于近年來景觀生態學的發展日新月異,科研成果層出不窮,應用領域不斷拓展,給當前相對固定的景觀生態學課程教學模式提出挑戰,無論在課程建設還是教學改革方面都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根據近幾年對河南理工大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景觀生態學這門課程的教學經歷對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進行了嘗試。

        一、景觀生態學的課程特點

        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景觀生態學是現代生態學中內容最豐富、發展最快、影響最廣泛的學科之一。它將生態學中結構和功能的關系研究與地理學中人地相互作用的研究融為一體,把區域和生態系統研究連接起來,運用地學和生態學的基本方法,并結合現代信息技術,以景觀為研究對象,探討物質流、物種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在地球表層的遷移與轉換,研究景觀空間格局與生態過程之間的相互關系。景觀生態學充分體現了當前環境保護與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時代主旋律,是認識和解決人類面臨的資源、環境等重大問題的有效途徑,在環境和自然資源保護、城鄉規劃與設計、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地利用、景觀生態建設等方面具有廣闊前景。從目前景觀生態學的發展水平和研究現狀來看,景觀生態學課程具有整體觀和宏觀性強、交叉性和融合性強、實用性和實踐性強等特點。

        1.整體觀和宏觀性強

        景觀生態學重點研究宏觀尺度問題,更多通過分析景觀要素之間的空間關系和功能關系來研究景觀的整體屬性,在研究和解決宏觀綜合問題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在景觀水平上可以將資源、環境、經濟和社會問題進行綜合,以可持續的景觀空間格局研究為中心,探討人地關系及人類活動方式的調整,研究可持續的、宜人的、生態安全的景觀格局及其建設途徑,可為區域可持續發展規劃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持。[2]

        2.交叉性和融合性強

        景觀生態學作為一門正在發展中的綜合叉學科,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汲取了地理學、生態學及其他學科的現有理論,兼有生態學、地理學、環境科學、資源科學、規劃管理科學等許多現代大學科群系的多功能特點,同時還與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等現代地學信息技術緊密結合,交叉性和融合性非常強,適宜于組織和協調跨學科、多專業的區域生態綜合研究,[3]用以解決人們日益關注的人居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實際問題。

        3.實用性和實踐性強

        景觀生態學強調多尺度上空間格局和生態學過程相互作用以及斑塊動態的觀點,為解決實際的生態環境問題提供了一個更合理、更有效的概念構架,具有很強的實用性。[4]同時,景觀生態學的研究關注現實問題,如優化景觀效果、規范人類活動、改善生存環境等,使景觀生態學成為解決當前諸多人們日益關注的社會、環境等問題的重要手段。[5]

        二、景觀生態學的教學現狀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性影院在线看 | 亚洲人成未满十八禁网站 | 伊人小蛇婷婷色香综合缴缴情 | 日韩亚洲欧洲美三区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乱码在线 | 秋霞步兵区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