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審計基本理論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繼世通和安然事件發生以后,越來越多的執業界人士意識到僅僅依靠財務報表審計來評估上市公司存在的財務舞弊風險是遠遠不夠的,據此,提出把財務報表審計和內部控制審計結合起來,把投資者、債權人等利益相關者的監督和企業內部控制結合起來,整合審計一經提出,得到了廣泛推崇。
關鍵詞:財務報表審計;內部控制審計;整合審計
一、緒論
1、財務報表審計基本理論
財務報表審計是指注冊會計師接受委托,在實施審閱程序的基礎之上,通過執行審計工作,對企業對外提供的財務報告是否按照適用的財務報告編制基礎編制,財務報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適用的會計準則和相關會計制度的規定編制,真實公允地反映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發表審計意見的鑒證業務。財務報表審計最早起源于19世紀以前,目前在世界各國范圍內已發展成熟,美國、日本等國家很早就頒布實施了財務報表審計準則,我國也早在1996年就了國家審計基本準則,相關學者對財務報表審計的研究成果不計其數。
2、內部控制審計相關概論
內部控制審計是指注冊會計師接受審計委托,對被審計單位特定基準日的財務報告內部控制設計和運行的有效性進行審計,并在此基礎上發表審計意見。在研究美國COSO的《內部控制整體框架》和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中有關內部控制概論的基礎上,將內部控制進一步細分為:廣義內部控制和狹義內部控制,廣義內部控制采用COSO《內部控制整體框架》和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中內部控制的概念;狹義內部控制概念借鑒美國PCAOB的AS2中的財務報告內部控制概念,是指由企業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和全體員工實施的、旨在實現與財務報告有關的內部控制審計目標的過程,其目標主要是為了合理保證企業財務報告及其相關信息的真實公允完整。
【摘要】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是一項重要的制度創新,強調領導干部的自然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績效。然而,這項工作既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供借鑒,也缺乏完整的理論體系指導。本文以自然資源資產中分布廣泛、受領導干部影響最大的土地資源資產為研究對象,對領導干部土地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基本理論進行了歸納整理,在對已有研究成果借鑒學習的基礎上,明確了領導干部土地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內涵和目標,界定了領導干部土地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理論六要素,包括審計主體、審計客體、審計對象、審計范圍、審計內容和審計結果運用,為全面推進開展領導干部土地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實踐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國家審計;領導干部;土地資源資產;離任審計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明確提出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改變了過去只關注領導干部經濟責任的局面,強調重視領導干部的自然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績效。這一制度創新為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范疇注入了新的內容,即自然資源資產出現重大損毀、流失的,資源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構成財產和生命安全威脅的,要對管轄該區域的領導干部進行終身責任追究,從而推進領導干部對自然資源資產及生態環境的責任履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成為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手段。然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基本理論問題尚處于探討階段,“試點之路”尚有許多實務問題亟待解決,嚴重制約了全國范圍內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實務工作的推進。土地資源作為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一個重要方面,與水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等,共同構成了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內容。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的持續推進,土地資源資產成為地方政府管理行為中影響最大、最為密切的自然資源。如何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保護好稀缺的土地資源,成為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研究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同時,當前土地腐敗成為領導干部腐敗的重災區,地方領導干部違規干預土地資源管理行為時有發生。因而,領導干部土地資源資產離任審計不僅可作為考核、評價、追責地方政府與領導干部的重要依據,而且還可依托其“事前預警、事中提醒與事后評價”的功能,加強對土地資源資產的開發、利用和保護?;诖?,本文圍繞領導干部土地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內涵、目標和理論要素進行理論探析,以為領導干部土地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實踐工作提供啟示。
一、文獻綜述
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審計是指審計部門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對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受托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履行情況進行監督、評價和鑒證,監督和評價領導干部履行自然資源資產受托經濟責任的效果,并將審計結果傳達給預期使用者的系統化過程(劉明輝和孫冀萍,2016等),交叉融合了經濟責任審計與資源環境審計兩種審計形式(林忠華,2014),是一項具有典型中國特色的自然資源資產監督管理制度(蔡春和畢銘悅,2014)。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目標有五種觀點:責任觀(蔡春和畢銘悅,2014;陶玉俠和謝志華,2014)、國家治理觀(張宏亮等,2014)、資源管理觀(陳獻東,2014;黃溶冰和趙謙,2015)、“免疫系統”觀(李越冬和周雅寧,2015)和機制完善觀(林忠華,2014)。對于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審計主體形成三種觀點:一元觀(安徽省審計廳課題組,2014)、多元觀(陳獻東,2014)和一元為主、多元參與觀(周一春和彭啟發,2015)。而審計客體與審計對象易混淆不清,導致學者們在界定“審計誰”的問題上形成較大爭議,形成責任觀(安徽省審計廳課題組,2014;郭旭,2017)和資源觀(陳獻東,2014;錢水祥,2016;劉明輝和孫冀萍,2016)。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內容和重點應包括審計土地資源的開發情況、評估相關制度供給的有效性(林忠華,2014),關注與其有關的重大活動,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執行情況、土地資源保護責任的落實問題、與土地有關的資金使用管理的合法性合規性等(安徽省審計廳課題組,2014;錢水祥,2016)。綜上,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基本理論研究已日漸成熟,針對領導干部土地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理論研究還不夠深入全面,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領導干部土地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理論與方法。本文在借鑒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對領導干部土地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基本理論進行系統地思考。
二、領導干部土地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內涵與目標
(一)領導干部土地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內涵
[摘要]當代世界職業教育發展的主流趨勢是進行“多元整合型”的課程設計,旨在培養具備與就業崗位直接對接能力與潛力的高等復合型職業人才。通過對應用型職業院校會計、審計類專業中審計課程傳統教學模式的剖析,創新構建“課堂教學———審計實驗室模擬審計———會計師事務所頂崗實習”三維立體教學模式,并通過教學實踐,將審計工作底稿直接引入教學過程,從而實現審計課程的課堂教學與就業崗位工作內容的零對接。
[關鍵詞]審計課程;三維立體;教學模式;構建;實踐
注冊會計師審計課程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實踐性,涉及會計、財務成本管理、稅法、經濟法、統計、心理學、行為學等多學科知識,內容涵蓋會計準則、審計準則規定的理論、方法和應用技能,知識含量豐富,教學要求高、難度大,尤其是對于側重培養學生實踐技術技能為主要目標的高職類院校的教師和學生。如何開展這門課程的教學和學習,以達到國家十三五規劃提出的:把提升人的發展能力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推進職業教育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推動專業設置、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與生產實踐對接的目標,是每一位從事審計課程教學的教師需要不斷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課題。
一、《注冊會計師審計》課程分析
(一)課程定位
注冊會計師審計課程是會計專業注冊會計師方向的核心領域課程,是專業必修課和核心專業課之一,是學生畢業后參加注冊會計師執業資格證考試的課程之一。
(二)培養目標
1高職經管專業實訓與實驗教學的特點
(1)專業驗證性實訓實驗教學是構成實驗教學的主體。經管專業實踐教學應以專業驗證性實驗教學為主體,專業驗證性實驗教學是指在各專業的主干課程中,設置實驗、實訓教學環節,有針對性地對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技能進行實際的操作、驗證和模擬,培養學生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專業方法的操作能力,如會計實務課程中的憑證和賬簿的填制、證券與投資課程中的證券投資操作模擬實驗、市場營銷課程中的場景營銷模擬實驗等均屬于此類專業實驗教學。由于該類實驗突出了與課程的對接作用,針對性較強,是學生開展綜合實驗和頂崗實習的基礎,因此,該類實驗應作為經管專業在校學習期間的重要實驗環節。
(2)綜合性實驗教學是連接校內實訓與校外實訓的關鍵點。綜合性實驗教學是指高職經濟管理各專業在以本專業主干課程為核心的基礎上,結合審計、會計、統計、證券、企業管理和電子商務等相關專業的教學內容,進行一體化的綜合性實驗,培養學生全面、系統運用經濟管理學科群的綜合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工作中隨時可能出現的復雜問題的能力,把學生培養為復合型高素質職業應用人才,使學生在專業技能應用和管理能力方面均有所養成和鍛煉。
2高職經管專業實訓與實驗教學體系的設計
2.1實驗教學類型的劃分
(1)基礎性的實驗教學。主要是指以公共技能為核心的操作性的實驗,培養學生就業的基本能力和實踐能力,具體包括:計算機網絡技術、計算機基本技能運用、軟件開發與應用、經濟信息檢索等課程。
(2)專業驗證性的實驗教學。以培養學生掌握本專業基本原理和方法為目標,是針對學生開展的專業性“三基”訓練,如會計專業中的相關憑證和賬簿的填制、不同會計核算形式下的系統核算項目操作,從而實現并達到驗證會計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能,掌握會計實務操作的教學目標;再如掌握會計電算化及其軟件應用均屬于此類驗證性實驗教學。
高職院?!盎A會計”是會計類專業以及其他經濟類專業的基礎課程,也是經濟類專業必修的主干課程。該課程是學習“財務會計”等后續課程的先導課程,是會計學知識的入門課程。同時,也是“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一門必考課程“。基礎會計”是一門理論性、系統性、應用性都比較強的學科,既包括抽象的會計理論,也有具體的實踐操作,要求教學做到理論與實踐并重,使學生不但掌握會計的基本理論概念,而且能熟練地運用會計的各種方法技能。因此,學好并掌握它,能為將來后續課程的學習,乃至就業從事財務會計方面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由于這門課程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學生又沒有任何實際經驗,學生學習和理解有較大的難度,因此需要教師采取適當靈活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以提高教學的效果。
一、“基礎會計”課程概念與學習目的
首先我們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是基礎會計,為什么要學習基礎會計,這是初學會計時不能回避的問題,也是教師講課時首先向學生重點講授的內容。
1.什么是基礎會計
基礎會計是由會計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識組成的“?;A會計”,從字面上來看是闡述會計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和技能的一門基礎學科。會計基本理論是對會計所涉及的各個基本問題進行系統的闡述說明,回答了“會計是什么”等一系列問題。它一般包括會計的基本概念、職能、對象、任務、會計核算的方法以及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則等。會計基本方法是指會計核算的各種專門方法、會計業務處理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技能,是學習和掌握會計知識的重點。它一般包括會計要素的劃分和會計等式及其運用、賬戶和復式記賬原理及其應用、賬戶分類、會計憑證的編制、賬簿的登記,會計核算形式選擇、財產清查方法運用和會計報表的編制等內容。會計基本知識闡述了會計工作組織,包括會計機構的設置和組織分工、會計人員的職責和權限、會計規章制度以及會計電算化等。會計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識這三者緊密聯系,密不可分,共同構成了“基礎會計”的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掌握會計相關課程起到很好的指導入門的作用。
2.為什么要學習基礎會計
會計學是由眾多如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審計等課程組成的一門經濟應用科學,這些課程既有其相對的獨立性,又存在一定的內在聯系?;A會計是會計學的基礎學科,它所闡明的會計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在會計學科體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會計學中的多數課程是在運用基礎會計學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的基礎上,結合該課程研究對象特點而設置的,即基礎會計學的理論方法對上述任何課程都是適用的。因此,要想學好會計學,首先必須要能理解運用“基礎會計”的知識,否則會影響其他會計課程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