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農村新型養老保險制度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據絕大部分。而今農村空心化,人口老齡化等問題日益突出,使傳統的農村家庭保障功能逐步弱化,已不能滿足廣大農民不斷增長的養老需求。進而對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本文以四川省通江縣這一特定范圍為分析目標,探尋其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農村養老保險問題及對策
一、引言
我國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人口眾多,歷來黨中央就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其中農村人口的養老問題是推進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關系到民生的重大問題,需要有效解決。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廣大農村,農民生活水平較低,社會保險制度建設不完善,留守老人的生活尤其艱難,晚年生活難以保障,各種社會風險對老年的生活也帶來不小的沖擊。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開始針對五保戶、低保戶提供一定的保障,解決基本的生活所需。但由于涉及面不廣,措施制度不完善等問題導致實施20余年的制度效果不佳。因此,在2009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了《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新農保”)。接著在全國大部分區域內開始逐步實施新農保制度,建立逐步健全的農村養老體系。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在保障廣大農村老年人晚年生活及推動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四川省作為國家大西南的農業大省,涉及面廣,農村人口眾多且經濟發展較之全國其他發達地區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農村新型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艱巨性。
二、農村新型養老保險概述
1.農村新型養老保險含義。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新”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對比之前全國范圍內已經實施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而來的。2009年“新農保”指導意見頒布之后,試點工作首先在全國十分之一的地區開展。新農保的“新”主要體現在于采取三種籌資渠道分別為: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其中的中央財政補貼是直接補貼到農民。而老農保主要建立農民個人賬戶模式,其實質就是自我儲蓄。新農保的支付結構上分兩個部分,即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基礎養老金由國家財政全部保證支付,也就是說60歲以后的中國農民都可以享受國家的普惠式養老金。新農保加強了政府職責,增強廣大農民對養老問題足夠的信心,同時提高了農民們參與的積極性。2.農村新型養老保險的意義。新農保政策的實施具有極其重大的現實意義。政府出資貼補農民解決了農民老有所養的問題,確保了農民老年的基本生活,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子女負擔與壓力。新農保明確了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各自應付的責任,實現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及權利義務的統一。新農保政策有助于實現整個社會的公平正義,有利于促進農村社會的團結穩定,有利于中國農民養老問題的解決以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三、通江縣農村養老保險現狀
1.通江縣域概況。地處四川東北部的通江縣,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農業大縣,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轄區面積近4200平方公里,人口約為80萬。歷來就“中國溶洞之鄉”、“國紅軍之鄉”、“中國銀耳之鄉”的美譽,其中銀耳已成為全國著名商標。通江縣各項自然資源較為豐富,尤其是天然氣資源非常豐富,以通江為中心的各區域天然氣儲量經過勘察已達到8669億立方米。2016年年末全縣總戶數26.34萬戶,其中農業戶數19.75萬戶;城鎮化率達到32.26%。2016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4.45億元,同比增長6.4%。2016年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92元,同比增長9.0%。全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63元,同比增長9.9%。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8196元。2.通江縣農村養老保險現狀。通江縣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但由于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有限,廣大農戶經濟收入水平不高,大多數農民無力繳納養老保險金,以至于老農保制度在本區域發揮作用不大。二十世紀末,中央政府開始整頓和規范全國范圍內的農保制度,讓通江縣的農村養老工作一度限于停滯狀態。直到2002年,根據中共十六大報告提出有條件的區域探索建立農村養老制度之后才重新開展相應的工作。2006年,通江縣正式啟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逐步探索推進建立符合現實條件和需要的新農保制度。截止2016年全縣參加養老保險人數33.33萬人,其中農村居民參保人數28.05萬人,城鎮居民參保人數5.28萬人,當年統籌養老保險金3億元(含財政部分),撥付養老保險金8.76億元。
四、通江縣農村新型養老保險發展中的問題
1.新農保制度下存在重復參保。自新農保制度實施以來,要求新老農保之間實現無縫對接,但是對其余其他惠農政策之間的關聯并沒一個統一明確的規定。如: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農村計劃生育養老保險制度等等;然而這些惠農政策之間并沒有明確的整合,仍然是各司其職,存在管理上的不確定性。另外,較大部分青壯年已紛紛進城務工,并參加了城鎮養老保險體系,也導致新農保制度難以在農村地區統一實施和管理。這些問題都導致新農保制度下參保制度難以統一規范化管理,勢必出現重復參保先的現象。2.農戶的參保補貼和養老金檔次偏低。通過對長平鄉的走訪調查發現,大多數農民認為,新農保制度下的補貼力度不夠,實際領取的養老金水平偏低,難以滿足其生活所需。這樣必然會影響農戶參與新農保的積極性。3.農民參保意識薄弱。中國自古以來的“養兒防老”的傳統思想根深蒂固。很大一部分農戶一時之間還難以認識到新農保制度真正的效用,不太能理解其制度本身的相關內容,大部分參保農戶也只是盲目投保。另外,由于農民的經濟收入本就偏低,除去各種必要的生活開銷之外也所剩不多,難以承擔自己繳費比例的部分保費,特別是一些五保戶,孤寡老人等弱勢群體。4.工作隊伍有待進一步建設。對參與新農保制度的工作人員雖然也進行了各種政策制度的專門培訓,但是隨著新農保制度工作覆蓋面越來越廣,參保人數的不斷上漲,工作難度隨之加大,原有的工作人員已很難滿足目前工作所需。但由于新農保工作的開展大多在偏遠的農村地區,現在大多畢業的大學生不太愿意去到偏遠的地區工作,很難為工作隊伍注入新的血液,使其工作的開展受到很大的阻礙。
五、通江縣農村新型養老保險實施的建議
1.加強新農保與其他保障制度的轉移續接。新農保作為眾多惠農政策中的組成部分,隨著覆蓋范圍的不斷擴大,參與人員的不斷增多以及各職能部門分工的明確。應逐步加強新農保制度與其他相關惠農政策體系的轉移、對接,實現統一規范化的管理,最終讓利于民。2.提高養老金水平。新農保體系建設過程中存在資金短缺、資金來源渠道單一等問題。各級政府應采取各種優惠政策引進各類資金。另外,要加強對新農保參保戶的個人賬戶資金的運作管理,通過設立專門部門,將資金做一些安全穩健的投資,讓賬戶資金保值增值,進而提高養老金水平。3.加強新農保制度的宣傳工作。首先,大多數老百姓“養兒防老”的傳統思想仍然占據重要地位,對新農保制度認識不清。另外,由于其本身經濟收入不高,難以有多余的資金,就更不愿意參保。政府首先需要做好關于新農保制度的宣傳工作,把制度的相關規定及好處清清楚楚的告知老百姓,讓他們明白其中的好處。4.提高工作人員素質。一支強有力的隊伍是開展新農保工作的保證。首先,加強思想教育,提高工作人員服務人民的意識。其次,對工作人員進行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專門培訓。同時,不斷引進高素質的新人才,提高工作隊伍的專業素質能力。
參考文獻:
[1]羅微,董西.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研究述評及展望.《社會福利》,2013年第1期.
[2]李靜.農村養老保障的現狀與對策[J].環渤海經濟瞭望,2012(10).
[3]王義保,劉亞麗.當前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與化解途徑[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2(3).
[4]孟嬌.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存在的問題及完善對策[J].廣東農業科學,2010(2):262-264.
作者:彭海燕 單位:四川天一學院會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