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經典讀誦范文

        經典讀誦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典讀誦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經典讀誦

        第1篇:經典讀誦范文

        大家好!

        在這春暖花開的美好季節里,我們迎來了學校以“走進名著,誦讀經典”為主題的讀書節活動。

        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悠遠,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產生過一批非常優秀、杰出的思想文化經典,這是全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應該知道,應該了解,應該閱讀。比如說,先秦諸子中,我們可以從孔子那里讀到一顆愛心,構建和諧;在孟子那里讀到一股正氣,平治天下;在墨子那里讀到一腔熱血,救助苦難;在韓非那里讀到一雙冷眼,直面人生;在老子那里讀到生活辯證法;在莊子那里讀到藝術人生觀;在荀子那里讀到科學進取心——在孔、孟、墨、韓那里,我們可以讀到人生態度,在老子、莊子、荀子那里我們可以讀到人生智慧。一句話,我們可以從經典中,讀人,讀人生,讀智慧,讀社會。這也是我們這一屆的讀書節為什么選“走進名著,讀誦經典”這個主題。

        同學們,我們學校每年都舉辦讀書節,不管哪一年的讀書節,都是希望通過讀書節活動,使全體師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提高審美情趣和人文底蘊。同學們通過大量的閱讀,涉獵群書,與大師對話,與經典為友,與博覽同行,為精神打底,為人生奠基。

        本屆讀書節,學校安排的活動豐富多彩,如美文共享、經典回味、好書推介、讀書方法大看臺、國學經典誦讀等。相信同學們一定會有所獲。在活動中,希望各個班級組建班級圖書角,設立圖書管理員,制定借閱制度;希望同學們和家長一起積極參加“讀書節”親子閱讀活動,和自己的爸爸媽媽分享讀書的感動和樂趣。希望每節語文課前3-5分鐘進行閱讀交流或背誦經典。希望老師們積極參與學校、科組內“教師讀書沙龍”活動。讀一本經典名篇,做儒雅教師。

        第2篇:經典讀誦范文

        開展經典誦讀活動,讓學生從小就吸收國學經典的文化知識,不但能夠培養學生優良的品質,而且有利于培養他們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擴大知識面,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由于學生在學前對國學經典接觸較少,而且古詩文意思難懂,學生在經典誦讀中缺少一定的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一種無形的動力,因此,教師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經典誦讀的興趣,讓他們把誦讀經典當作一件樂事,從而形成一種良好的誦讀習慣,讓學生終身受益。

        1.用環境創設誘發學生的興趣

        經典誦讀的興趣要從小培養,環境熏陶十分重要。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環境對學生有著很大的暗示作用,培養學生經典誦讀的興趣,可以用環境創設誘發其興趣。

        1.1 在班級創設經典誦讀的環境。班級是學生每天所在時間最長的一個場所,班級里任何一處的布置都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為此我們充分利用教室的空間,用名言佳句裝點教室墻壁,并重視展現學生閱讀經典的活動成果,如展示學生經典誦讀的讀后感、手抄報、詩詞、對聯作品等。

        1.2 在校園創設經典誦讀的環境。校園是學生在校活動的主要場所。我們努力改善校園環境,營造濃厚的氛圍。依據學校布局特點因地制宜,著力于立體式裝扮、點綴,讓經典誦讀內容上墻、上柱,凸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讓學生時時處處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1.3 利用各種媒體創設經典誦讀的氛圍。學校在廣播、視頻、校園網站中不斷播放經典誦讀的音像作品,讓語言和精神同構互生的理念像空氣一樣彌漫在校園里,讓全校師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浸潤,享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美大餐"。

        2.用精彩小活動提高學生的興趣

        2.1 "晨讀樂"。我校安排了"課前一誦",利用5分鐘晨讀的時間進行教讀,并安排學生依次到講臺上聲情并茂地朗讀、領讀或者背誦。還讓學生廣泛搜集詩文故事和作者趣聞,通過班級故事會的形式,評選出班級"故事大王",以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2.2 "詩配畫"。學生根據詩意,為古詩配上圖,通過畫來體會詩文的意境。這一活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掀起了學生學詩的熱潮。

        2.3 "音畫共享"。古詩文有很強的音樂美,我們在教學手段上采取相應的措施,在教學過程中選擇適合古詩意境的音樂,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古詩的魅力。

        3.用多種誦讀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

        小學生天性好動,喜歡嬉戲、玩耍,單純的背誦很難讓他們接受。因此,必須采取活潑多樣的形式。(1)聽經典誦讀。我從電腦里面找尋到一些好的視頻誦讀,經常組織學生聽讀;(2)范讀。當學生讀得不到位時,宜用范讀指導。以聲情并茂的范讀打動學生的心,喚起學生的誦讀欲望。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能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只有教師的誦讀水平高了,才能正確指導、點撥學生,只有教師的表情誦讀多了,學生才會顯現出豐富的情感;(3)可以采用集體讀、指名讀、接龍讀、男女對讀、競賽讀、傳悄悄話等形式。在讀經典過程中不時地給學生豎起大拇指,向他們投去贊賞的目光,或者給讀得好的小組一面小紅旗作為獎勵,學生興趣盎然,樂此不疲,信心十足。只有恰當地應用誦讀方式,學生才能愛上誦讀,并讀有所獲。小學生只有熟讀、背誦、摘記大量的古詩詞,才能充分汲取古詩詞的精華,得到古詩詞的浸潤,從而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怎樣引導學生多背誦詩詞呢?古詩詞不是無情物,可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讓他們在背誦時加上適當的動作,邊背誦邊配上樂曲表演,加深對詩的理解,從而產生共鳴,背得快,記得牢。

        4.用比賽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

        為了激發學生經典誦讀的興趣,學校和班級要有計劃地開展傳統書畫、講故事、朗誦、出小報、寫讀后感等系列比賽活動,例如,學校開展了《百首古詩詞》的錄像比賽活動,即把一百首古詩詞按學生年齡的特點分解到不同的年段、不同的班級,然后由各班級在全班誦讀的基礎上選拔選手進行演練,并自制配樂多媒體課件,達到配樂朗誦展示的效果。而后由學校組織進行朗誦比賽并錄像。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積極參加,或慷慨激昂,或思鄉懷舊,或欣喜歡悅,或抑郁憂愁……大家都沉浸在詩的海洋里,一首首佳作似一曲曲動人的歌謠,流入每個學生的心田。評委以年級交叉的形式,對百首古詩詞錄像在電腦上進行公開、公平、公正地評分,然后評選出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進行表彰獎勵,學生誦讀古詩詞的興趣得到了充分的激發。獲一等獎的作品在學校廣播和網絡視頻上進行公開播放,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全校學生誦讀古詩詞的熱情高漲。

        5.用多元評價維系學生的興趣

        在經典誦讀過程中,學生一開始興致盎然,可是過一段時間就容易懈怠、厭倦。這時有效的評價手段就會產生多方面的作用,它從整體上調節、控制著誦讀活動的進行,保證著誦讀活動向預定目標前進并最終達到目標。

        5.1 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每學期對學生經典讀誦的成果進行綜合評價,既關注期末的誦讀測評,又關注平時上課的態度表現,最后評出每個學生經典誦讀課的成績,即"優""良""合格""須努力"四個等級。這樣可以讓學生對經典誦讀保持長久的興趣,從而持之以恒地養成誦讀的習慣,培養誦讀能力,從而終身受益。

        第3篇:經典讀誦范文

        這可是把我難住了,時間這么緊,又面臨著期末考試,我班的實際情況又這么多,怎么辦啊?還是硬著鼻子上吧!

        我班有一個特殊的學生——小文,說他特殊是因為他是一個腦癱孩子。他出生就落下腦癱殘疾,只會說簡短的句子,并含混不清,走路極不穩,而且雙腿邁步時成交叉形,手腳伸展艱難,很不協調。當我把學校要搞六一經典誦讀活動的消息在班上宣布的時候,同學們歡呼雀躍,都跳了起來,班干部還告訴我要盡最大的努力去把這一次活動做得最好。

        就在當天,我根據我班的學生情況,選了一首非常著名的一首古詩詞——岳飛的《滿江紅》,我要讓班上的每個孩子從小就懂得愛國,懂得去怎么愛國,班上的孩子們也能夠理解我的意思,很快地把《滿江紅》給記下來了,文文也不例外,看來,我讓文文去參加活動是正確的。

        接下來,就開始排練了。雖然是集體誦讀,但是形式也要豐富,有隊列變換,有道具表演,而這些,對于文文來說,那可是比登天還難啊,文文能做得好嗎?文文可是行動不便啊!他會不會影響我們班的活動效果啊!我的心里又蕩起了一層漣漪,是不是不該讓他去啊!

        排練了,文文的動作是那么的生硬,有幾次差點就摔倒了,我真為他擔心,但是,他又是那么的認真,那么的一絲不茍,他要求同學們教他,要求同學們給他示范……他一次又一次地學,不厭其煩地學,他沒有感覺到累,沒有露出一點心煩,他的動作漸漸地規范了,同學們看著他的進步,都為他感到高興,文文的臉上也露出了高興的笑容。

        比賽的那一刻到了,同學們激動萬分,文文也不例外。該我們班上場了,孩子們穿著漂亮的校服,迎著久違的陽光,依照我們排練前的要求,有著秩序地上場,而文文是一位同學主動扶著上的場,他一步一步地,走得是那么的小心,那么的有力,隨著《滿江紅》的音樂響起,同學們在舞臺上激情誦讀和盡情表演,把全校師生帶到了那金戈鐵馬、氣壯山河的情境之中,我們班的《滿江紅》得到了全校師生的熱烈掌聲。

        “成功了,成功了,我們班獲得了一等獎!”當同學們一個個地歡呼著,雀躍著,看著文文的那天真可愛幸福的樣子,我也為當時我的決定而高興。

        第4篇:經典讀誦范文

        《國學經典——增廣賢文》讀后感

        《增廣賢文》是一本好書,它不但讀起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而且故事生動有趣,以格言的形式講述了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同時也是教我“做人的準則”。

        《增廣賢文》中的許多精辟的格言警句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這些格言警句都蘊藏著前人豐富的智慧。

        讀了《增廣賢文》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我百讀不厭。特別是:“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這則《賢文》讓我聽后肅然起敬。它的意思是小羊為了報達父母的養育之恩,當父母年老體弱行動不便時,小羊跪下來用乳汁喂養父母。小烏鴉為了報達父母的養育之恩,當父母年老不能外出捕食時,就將食物口對口地喂養年老的父母。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不僅是人類的美德,甚至連動物界也在奉行。羊與鴉就能如此何況人呢?總不能夠忘記自己的父母,它告誡我們要對長輩孝

        《增廣賢文》教我學會了感恩,它能讓我樂于面對人生中每個階段面臨的每一個境遇;它能讓我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能更多的影響身邊的人;它能讓我的人生旅途摧生出更多美好的回憶;

        《增廣賢文》教我學會感恩,懂得知恩圖報,不忘恩負義,滴水之恩要以涌泉相報,受人一把土,還人一座山;《增廣賢文》教我學會感恩,懂得給別人機會,就是給自已機會;《增廣賢文》教我學會感恩,贈人玟瑰,手留余香。今天拉人一把,明天陷入困境時也會有人拉自已一把;《增廣賢文》教會我,對生活時時保持微笑,生活也會還你微笑。人人都需要一顆感恩的心。正因為有了它,所以愛才顯得偉大!讀完這本書,我,受益匪淺……

        《增廣賢文》這本書能豐富我的內心世界,使我在做人做事感觸良多,畢竟這本書也是人們經歷了千百年才感悟出來的。

        《增廣賢文》這本書容易啟發我的思考,培養我的獨立意識;學而時習,一以貫之,經典的魅力讓我的心靈學會了感恩,也找到了學習自信,學習成績穩步提升。

        《國學經典誦讀》讀后感800字

        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學瑰寶似滿天繁星,數不勝數。而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其學說不僅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發展進程,還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模式。

        《老子》作為國學的精粹,它像春風細雨絲絲入地,慢慢的滲透我們的心田,讓我們感悟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老子》是一部智慧之書。無論是其宇宙論還是其人生觀,無不放射著照耀四海的理性光芒,充滿了一種徹察徹悟的大智慧,體現出人類從原始崇拜時代走入理性思考時代的文化進步。而且,正如多數中國古代圣賢一樣,其思維的焦點在于人生。雖然老子對宇宙本原、宇宙生成、宇宙運動變化規律都作了深刻的追問和解答,創造了獨特而且自洽的形而上體系,但他所最關心的,仍是人生和政治問題。他敬畏自然、尊重規律,強調人要“道法自然”,都是在啟發人們從“天道”體察“人道”,引導人們順從規律而少犯錯誤。

        道,這一課告訴我們:可以用語言表達的“道”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道”;可以用概念來表達的“名”,不是永恒不變的“名”,“常無”和“常有”同出于道,名稱卻不同,同樣叫做微妙。

        國學世界的知識是無限的,是永不泯滅今后,今天我們正處在一個知識快速更新的時代,更應該加強學習,要多讀書,讀好書,讀自己感興趣的書,“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領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松而灑脫。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為驕傲,也希望大家能繼承并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臺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國學,必將世代相傳!

        小學生國學經典誦讀讀后感

        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的珍寶。四言詩經,五言古風,唐詩宋詞,構成了詩歌國度中無比壯麗的景象;飽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意蘊,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是中國文化最燦爛的瑰寶之一。清詞麗句,恢弘奇偉;遨游詩海,美不勝收。

        古詩是什么?要讓兒時的我來說,那就是一些稀奇古怪,難以理解的句子。而這些難以理解的句子,在考卷上是再熟悉不過的了。在低年級時,背古詩對我來說是最復雜不過的了,背個詩簡直比登天還難吶!可當我今天看了《國學小名士》后,我看到各位哥哥姐姐們那脫口而出的背詩速度,實在讓我驚呆了!他們口中那一句句優美的古詩,都是祖先留下的財產,這一份份財產,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中華燦爛文化的啟明燈,照亮了我們對古詩熱愛的激情。

        古詩句的境界也很高,不只是字面上的描寫風景、人物、心情等,更重要的還是隱藏在詩句里的深層意義。“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這句詩句提醒我們要珍惜時間,不要虛度光陰,時間是不會倒回來的。"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句詩告訴我們要像竹子一樣堅強,頑強。"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句詩告訴我們做凡事都須艱苦鍛煉,不斷磨礪,才能取得成功。“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句詩是勸告我們小時候要努力,不然長大了想后悔也來不及了……

        古詩句的意境也很多,讀著讀著,眼前就出現了一幅幅動人的畫面。“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伊人獨立花下,落英繽紛,一雙春燕在細雨中飛翔。晏幾道把相思都描繪得如此浪漫,在下真是佩服。“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蕩漾,閃爍耀眼,正好展示著那美麗的風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霧朦朧,縹縹渺渺,又顯出別一番奇妙景致。妙哉!妙哉!

        可是自從有了電腦、手機這些高科技的東西后,人們有什么問題就會使用它們查詢,可以搜到很多的滿意答復。正是因為如此,人們才變得很少去通過書籍查找資料。那就更沒有多少人會去在意故事詞了。

        我通過看《國學小名士》對古詩詞加深了理解。古詩詞已不再是需要死記硬背的東西了,古詩詞是每個中國人必須了解的文化,古詩詞有著悠久的歷史,其中也包含了我們祖先的智慧。

        中國,隨著時間的流逝,語言也發生了多次的變化,從古人說的文言文到現在說的白話文,文言文現在也成了學習的一種,它們都被挖掘了新的價值,這種價值是無價的。

        第5篇:經典讀誦范文

        【關鍵詞】小學;中高年級 經典詩文;誦讀;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4-0148-01

        1 中高年級開展誦讀經典活動的意義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悠久的文明發展史,在文明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經典詩文是中華璀璨奪目的古代文化中一顆明珠,其形式多種多樣,風格迥然各異,內容博大精深,意蘊簡煉綿長,蘊藏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基因,蘊藏著豐富的“素質”內涵,是中華傳統美德和傳統文化的精髓,流淌著人類豐富的情感,凝結著一代代人最寶貴的生命體驗,不僅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也是中國傳統美德的殿堂,具有超越時空的生命力。 “讀圣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吟誦經典,可以啟迪心智,清靜靈魂,感悟人生。“讀千古美文,做現代少年”。小學生誦讀經典詩文,是汲取民族語言精華、接受中華優秀文化熏陶的途徑之一,誦讀經典詩文對于提高小學生的漢語言水平、思維能力、識記能力和文化素養,以及對漢語言文字的理解都很有裨益。它能引導我們的學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審美情趣,豐富精神世界,有益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所以,《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也提出了“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通過第一學段(1~2年級)的學習,已經能夠“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并能夠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這對于進一步開展誦讀活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所以, “階段目標”中更明確要求第二學段(3~4年級) “誦讀優秀詩文,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第三學段(5~6年級) “誦讀優秀詩文,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能讀千賦,則能為之”。 “腹有詩書氣自豪。”從每個孩子的成長來說,古詩詞的平仄韻律的特點是非常適宜于小學生誦讀的,通過誦讀數量的積累,對提高孩子的人文素養和語文素養,乃至對孩子的終身發展都是有益的。讀誦經典同時可以提高孩子們的古文和白話文水平,有助于對其它知識領域的領悟和旁通,促進各科學業的進步。

        2 中高年級開展誦讀經典活動的方法措施

        2.1 創設環境,營造誦讀氛圍:人類的任何活動都離不開某種環境,周圍的一切都會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動。在校園里、教室里張貼詩人畫像,名詩名句,并定時更換;草坪、花圃的柵欄、路燈柱等都寫上詩意的語言;將《論語》、《弟子規》、《唐詩宋詞》等詩、文學作品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板報、櫥窗、走廊常年刊錄。校園里,經典名句隨處可見,處處彌漫著經典的氣息,洋溢著國學的墨香。讓學生隨處可欣賞到古詩文佳作佳句,在有意、無意之中將經典記住。讓校園一磚一瓦都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讓學校的一草一木都充滿著耐人尋味的詩情畫意,讓學生時時刻刻與孔子、孟子、屈原、李白、杜甫等古代先賢對話,讓傳統經典文化的誦讀成為一種隨時皆可行的事情。

        2.2 定量定時,檢查落實誦讀

        (1)老師為班級學生推薦每周吟誦的內容,每周一主題,如:李白的詩歌、杜甫的詩歌、春天的詩歌、宋詞周、三字經誦讀等。每學期,要求學生能背誦教師指定的必背古詩文,參與面100%,達標率95%。讓學生背誦大量的古詩文,實現“量”的積累,充分汲取古詩文的精華,得到古文化的浸潤,厚積而薄發。

        (2)充分利用早晨、上課前、下課后等時間,開展誦讀活動。

        (3)每周檢測學生吟誦情況。分小組競賽和每周教師檢查相結合。

        2.3 開展活動,激發誦讀興趣

        2.3.1 競賽類

        背誦小能手評選:利用班會午會,在學生中開展古詩背誦比賽。

        古詩文知識競賽:內容涉及詩詞發展演變中的常識、詩人介紹、代表作品等。在知識競賽中,學生既走進古詩文,也走進了流芳百世的詩詞名家的精神世界。

        古詩文朗誦比賽:學生在老師的組織下積極參加,或慷慨激昂、或思鄉懷舊、或欣喜歡悅、或抑郁憂愁……大家都沉浸在詩的海洋里,一首首佳作似一曲曲動人的歌謠,流入每個孩子的心田。

        2.3.2 展示類:學校的櫥窗、每個教室的黑板報、墻報……都成為學生展示自己作品和才華的陣地,詩詞小報、詩配畫、詩化作文……形式多樣,應有盡有。

        2.3.3 活動類:利用傳統節日開展活動,如中秋節來臨時,老師可以讓學生收集了有關月亮的古詩文,專門開設了一節專題課進行賞月品詩,接受一次優美詩文的熏陶,并讓每位學生做一張賀卡給父母,讓他們懂得感恩,理解象征合家團聚和美時刻的中秋節的內涵,許多學生都說這樣的中秋節過得才有意義。

        結合班隊課開展活動,如在母親節的那一周,讓學生收集有關歌頌母親的古詩文并制成賀卡,組織一次“送賀卡贈詩詞”的特別行動。一首首普通的詩文,因為傾注了孩子的真情就成為無價之寶。這一舉措,既表達了禮輕、意重、情深的文化內涵,更激起學生誦讀的興趣。

        3 開展誦讀經典活動的成效

        3.1 學生獲益多:經典詩文的背誦已然成為了我們學校的一種時尚。通過詩詞文化教育的積累與欣賞,讓學生接受中華傳統詩詞文化的熏陶,提高學生文化素養和道德修養,增強民族自豪感,并形成古詩學習與積累的一些操作范式。學生在近一年的古詩文誦讀中,提高了審美能力,陶冶了情操,加強了修養,豐富了思想。他在和古代詩文、文學家、圣人的直接對話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為他們的人生奠定了良好的文學基礎,學生無論將來成為怎樣的人才,他有豐厚古詩文功底,對他將會大有裨益。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也大大的激發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3.2 家長反映佳:經典詩文誦讀活動引起了家長的強烈關注。他們也加入到孩子的誦讀活動中,手捧經典,有滋有味地同孩子們一起閱讀,一起品味,讓書香飄滿家庭。有的家長還積極主動到學校獻計獻策,推動經典誦讀活動深入持久地開展。學生的種種變化猶如一股颶風,給四平八穩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給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帶來了新鮮空氣。

        3.3 學校換新貌:經典誦讀掀,文明儒雅換新貌。通過誦讀活動,學校師生形成了讀書學習的文明風尚,推動廣大師生形成了“想讀書、多讀書、樂讀書、讀好書”的良好習慣,大力營造了知書達禮、好學求進的校園書香氛圍,為教師專業發展、學生健康成長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第6篇:經典讀誦范文

        關 鍵 詞 不確定性;永恒主義;經典誦讀;理性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16)11-000-04

        經典誦讀向來以其為人類提供安身立命之道而備受青睞,中國古代的賢達志士無不在經典誦讀中接受滋養而確立德性,實現在“此岸和彼岸之間的自由騰挪”[1]。西方永恒主義教育流派更是把經典視為通往理性與智慧的必經之路。近年來,隨著民間和官方的雙重倡導,經典誦讀再次成為我國文化與教育的滾滾潮流。中小學校或主動、或被動地成為經典誦讀潮流的主戰場。然而,在這場聲勢浩大的潮流中,由于對“何為經典誦讀”“為什么讀經典”“讀什么經典”“怎么讀經典”等問題缺乏根本意義上的認識,經典誦讀被異化為機械記憶和另一種形式的道德灌輸。經典的產生乃是對時代命題的呼應,盡管其中不乏永恒的價值,但終究免不了帶有時代的烙印和色彩。因而,對時代背景的把握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經典誦讀。

        一、來自永恒主義的觀點及反思

        經典誦讀作為一種活動,不僅在我國歷史上被重視,當代也時常成為潮流。而具有異文化特征的西方教育也同樣關注經典誦讀,20世紀30年代,以美國的赫欽斯、法國的阿蘭以及英國的利文斯通為代表的思想界和教育界人士,一方面在實踐層面大力推行西方的經典誦讀,推廣通識教育;另一方面從理論層面對經典誦讀進行系統性思考,提出了永恒主義的思想。

        永恒主義哲學流派因反對當時在美國教育界占主導地位的進步主義教育而興起,體現了當時美國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之爭。進步主義教育以實用精神為主導,強調科學技術的作用而忽視了人文學科的重要性。隨著經濟危機的爆發,社會問題層出不窮,人們的道德水平下降,實用主義的弊端顯現出來,因此社會各領域的專家希望追溯到古代,用古典文明來滋潤當時人文精神干涸的社會。大學中的一批學者關注到了這個問題,并致力于恢復古希臘、羅馬時代的古典文科教育,用人文學科來訓練人的理性。由于永恒主義在課程與教學上十分重視西方古典名著的閱讀,因此被稱為“新古典主義”。

        永恒主義哲學以其不變的宇宙觀、人性觀為前提展開論述。永恒主義哲學認為,宇宙存在著不變的法則,萬物的運行被普遍的原則所掌控,變化的現象下蘊藏著不變的形式。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是發展人區別于動物的特質,即理性。作為理智基礎的真、善、美的原則不會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此外,永恒主義者認為人性中有共同的要素,這使人們之間得以相互交流。因為人性是不變的,所以教育也不需要改變,適合于古希臘羅馬黃金時期的教育同樣適合現代人。

        永恒主義流派極度崇尚自由與理性,因經典客觀上對于哲學思維的訓練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而且對于人類精神遺產的傳承與人文情懷的塑造具有不可低估的價值,因此,永恒主義者希望通過經典誦讀的方式實現人的自由與理性。但同時,永恒主義流派忽視經典背后的時代與物質背景,使永恒主義難以擺脫唯心主義的色彩,加上對人的本質的機械的、靜態的理解,永恒主義也遭受了許多質疑和批判。企圖用經典和永恒的課程來直接應對社會具體問題是不切實際的,“過去提供的東西只能看作是解決當前問題的一種嘗試性的、假定性的建議,而絕不能看作是固定不變的真理,不能代替我們目前的思維”[2]。可以說,近代永恒主義流派是思想界最早且系統思考經典誦讀問題的流派。當前,重新審視永恒主義流派對經典誦讀的觀點并反思其實踐過程,對于我國中小學經典誦讀有著歷史和現實的啟發意義。歷史上的任何思潮都以一定的社會背景作為現實支撐。經典誦讀本身需要面對諸如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等具體而根本的問題。面對質問,對時代背景的認識以及對時代的深切呼應不可或缺。

        二、不確定時代的興起及知識轉型

        近代科學隨著近代工業化進程而興起,在科學與工業化的相互促進中不斷發展,幫助人類更好地遇見和預見。科學的發展給人的心靈帶來的是一種確定性,即在科學中,我們相信總有一種規律在支配著,一旦規律被人類找到并被把握,我們就可以預見事物發展的方向和結果。人類似乎找到了對自然和社會前所未有的可控感以及由此所帶來的安全感。正因如此,人類對科學極度崇尚并且極大地促進了科學的發展。科學在現代社會中確實深刻地改變了人類,它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深刻影響著人類的生活方式。而作為人類生活觀照的教育,自然無法回避對科學的觀照。斯賓塞曾經敏銳地覺察到科學的價值并直言不諱:“科學知識是最有價值的。”科學知識本身代表著“一種確定性的知識,是客觀的、真理的知識”。19世紀的最后20年里,科學知識作為一種合法性知識進入學校的課程體系并迅速占據了現代教育的核心位置。[3]科學教育的歷史雖然短暫,成效卻很輝煌。至今,科學仍然是現代教育的核心內容。

        從近代到現代,科學上的一次次突破使人類堅定不移地相信科學的力量。科學知識在與人文知識的較量中似乎大獲全勝,然而失衡中卻暗含了另一種危機,即人類從“科學”走向“科學主義”,產生了對科學的迷信,導致了人文的災難和對不確定性知識的疏忽。作為確定性知識代表的科學,在走向極致時便開始呼喚自己的對立面,原本被遮蔽的不確定性在人們對科學的困惑中被釋放出來。科學原先帶給人的確定性,但在今天卻越來越呈現出一種不確定性。“20世紀發現了未來的失落,即它的不可預見性”[4],莫蘭宣布了一種不確定時代的興起。

        撥開科學主義的迷霧,客觀世界本來就充滿了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撇開價值論領域的知識的不確定性,人類在認識論領域的知識本身也充滿了不確定性。科學知識的確定性是在特定的條件下才成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人類的認識性活動得到的只是關于世界的或然性知識,所謂確定性知識意味著在一定時空范圍內,一定條件下的極大概率事件的知識,此即‘確定性知識的不確定性’”[5]。在現代與后現代交叉的時代,知識作為人類的認識成果,對客觀世界的反映也呈現出確定性和不確定互相沖突與交織的特征,這種交織呈現出一定的性質轉向,即如石中英先生所描述的從現代知識性質到后現代知識性質的轉變。這種知識轉型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從客觀性到文化性;從普遍性到境域性;從中立性到價值性。“知識性質的轉變動搖教育的知識基礎,引發建立其上的原有教育觀念、制度和活動的危機,從而推動了一定時期的教育改革。”[6]傳統經典作為一種特殊形態的知識,雖然歷經考驗保留下來,但仍然需要經歷時代的檢視并演繹新的價值。經典誦讀不是一個無目的的活動。如果它只是一種無意識的經驗延續,那么它最終必然被異化為一種純粹的機械記憶和另類的道德灌輸。因此,經典誦讀本身需要經過理性的審視,并回應知識在這個時代的價值呈現。

        三、經典誦讀的若干問題思考

        (一)重新審視傳統經典的價值

        如上所述,不確定時代的知識轉型,特別是以傳統經典為代表的人文知識所呈現的文化性、境域性和價值性特征,加上“知識在傳播過程中具有權力實踐的性質,教授和學習所有的知識都不能毫無批判地進行,否則就可能受到種種的知識霸權的控制,從而失去認識和行動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從思想上和行為上陷入了一種被奴役的境地”[7]。因此對我國傳統經典的價值進行審視是必要的。審視并不意味著否定和拋棄,而是通過理性的反思,實現對傳統經典的文化自覺。這種審視可以通過胡塞爾的“現象學還原”的方法,尋找經典產生之初的價值合理性。胡塞爾不滿于現代科學理性與實證主義的霸權地位,提出“現象學還原”的方法,即“在探討與我們自己最切身相關的人性和精神科學問題時,應當首先把那些既定的實證科學成見放進括號里面,懸置起來存而不論,純粹憑借直觀來對我們所意識到的‘意向對象’加以描述”[8]。鄧曉芒先生借用了這種方法,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分析。他把我國幾千年政教倫理的局限性懸置起來,追溯其中的普遍人性的根。他對儒家和道家兩部經典著作的核心觀念進行了現象學還原,如孔子在《論語》中的“仁”的概念――“孝悌,仁之本”,對此,鄧曉芒先生提出應該還原由“孝”返回到“仁”,即“仁,孝之本”。而對《道德經》中的“道法自然”,應由自然返回到自由意志,因為自由意志本身就是自然的。因此,提倡回到最初它之所以被人接受的“事情本身”,即對人的自由本性的返回。同樣,《詩經》《離騷》等文學藝術作品可以返回到文藝的感性的直觀本質。通過現象學還原,從中國傳統經典中揭示與當今人類共同的普遍人性和普世價值。[9]經典誦讀是一種價值性活動,古今中外的經典中一般都蘊含了各種價值,包括倫理層面、理性層面、審美層面,等等,對經典的價值審視是讓人更加明晰為什么誦讀經典的根本性問題。正如湯一介先生所擔憂的,“弘揚中國文化是應該的,問題在于弘揚什么東西,弘揚不好很可能變為國粹主義,變成文化本位”[10]。拋棄對經典價值的審視,誦讀本身就成為對學生的一種奴役。而這種價值的審視需要觀照今天這個時代的社會和人。教師與學生應從經典誦讀當中尋找一種對當下具有普遍人性和普世意義的價值。

        (二)關于經典誦讀主體的思考

        經典以其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精神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人,處于人生不同階段的人在誦讀經典的過程中會有不同的感悟與收獲,不同階段的感悟對人成長的意義無法直接比較,在春天種下一顆種子的意義并不比秋天收割時的意義小。因此,不能以某一個特定階段的標準來評判或遮蔽其他人生階段的感悟。經典誦讀可以面向不同人生階段的人進行。當前,經典誦讀出現了一些無意識的偏見,即由于一些專家提倡兒童經典誦讀,并指出提倡背后的理由乃是兒童的記憶力優勢。“我們提倡兒童經典誦讀教育,就是要利用兒童期的記憶力。”[11]這種觀念一旦普及開來就不免讓人形成帶偏見的印象:“經典誦讀是兒童的事情”和“經典誦讀是記憶力優勢者的游戲。”

        “經典誦讀是兒童的事情”一旦形成標簽,家長與教師就可能疏遠經典,由此又影響到兒童對經典誦讀的崇尚,因為兒童最初是從成人那里感受經典的魅力的。因此,在經典誦讀的主體中,作為成人的家長與教師始終不可忽視經典的意義和自身的垂范。從復興中華民族文化的意義上來說,只有成人與兒童在共同的誦讀中才能繼承和拓寬中華文化的“分母”,才能有更多優秀文化的“分子”的產生。

        同時,兒童進行經典誦讀并不是因為其記憶力優勢,相反,誦讀本身可能具有訓練記憶力的效果。突出記憶力在經典誦讀中的作用,容易導致人們對經典最本真的審美感受被遮蔽。經典誦讀有時可以只是一種純粹的審美活動,而不是接受教育或做研究。作為經典誦讀的主體,人因為經典誦讀而逐漸走向完整的人,而不是因為記憶力等條件才開展。

        (三)關于經典誦讀方式的理性思考

        “國學熱”與“讀經熱”在近些年尚未真正實現“文化自信”的過程中,不斷此起彼伏,廣大中小學更是投身這股熱潮的主力。在“文化自信”和國家政策的雙重導向中,學校廣泛開展經典誦讀。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卻不乏亂象,引人擔憂。經典誦讀需要通過一定的儀式進行,而一些學校卻采用“三叩九拜”等與時代不符的儀式,一方面頗有復古之意味(以為這便是文化之傳承),另一方面也有遮蔽或偏離經典誦讀本質之意味。另外,因經典著作大多蘊含深刻的人生道理,涉世未深的中小學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明白的。在誦讀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困難,有些學校不顧兒童發展水平,沒能找到適合的方式,便急功近利地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這除了引起兒童對經典的反感之外,大體上沒有什么好處。因此,在誦讀的理念與方式上,我們需要改變。如前所述,經典是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局限性的,具有普世價值的精神財富。當學生尚未能領會其中的人生哲理之時,經典還可以還原為一種純粹審美的態度。因此,可以提倡以體驗美學的主體性的角度來感受經典誦讀。

        體驗美學認為,體驗是人存在于世界的一種方式,“人類的情感、精神和智慧只有在體驗中才能生成,因情感是體驗的沖動,精神是體驗的覺醒,智慧是體驗的發現”[12]。每一部經典都是作者處于一定的情景、帶有一定的情感體驗而創作的,經典誦讀教育因此而具有體驗性。人對于文學作品的欣賞是與原作者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需要讀者進入到作品中感受作者的情感。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處在成長的關鍵期,他們的情感內容不斷豐富、情感體驗逐漸深刻、情感穩定性日益增強。而在經典誦讀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創設情境,發揮學生在感受美的過程中的主體性,引導學生去體驗情感的流動,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與作者產生共鳴。通過美學體驗的方式學習經典,會增強學生發現美,感受美的能力,感受中華文明之博大精深。

        參考文獻:

        [1]畢世響.《詩經》:人類的記憶與歸宿[C].全國德育學術委員會2016 年學術年會論文集.2016:42.

        [2]陸有銓.現代西方教育哲學[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156.

        [3][6][7]石中英.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299,160,162.

        [4]埃德加?莫蘭.復雜性理論與教育問題[M].陳一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62.

        [5]馮向東.不確定視野下的教育和教育研究[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8(3):36-45.

        [8][9]鄧曉芒.論中國傳統文化的現象學還原[J].哲學研究,2016(9):35-43.

        [10]湯一介.對中國傳統哲學的哲學思考[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111.

        第7篇:經典讀誦范文

        那么,讀什么書呢?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所以,我們要“取法乎上”讀書――閱讀經典。走進經典,就走進“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的精神殿堂;走進經典,就能夠一以當十,拓寬你生命的維度;走進經典,就走進大師所創造的精神境界。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全國組委會主任陳越光說,一個人,如果他從來不知道孔子、老子、孟子、莊子是何許人,從來沒有讀過或聽過詩經、唐詩、宋詞,如果他對“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一無所知的話,他就沒有資格說他是一個真正的中國人!因為他無法融入中華民族的精神生活。

        于是,我帶領學生“取法乎上”閱讀經典。

        一、讓經典誦讀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三字經》《弟子規》《論語》《大學》《中庸》《道德經》《菜根譚》……這些經典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傳承著祖國文化的命脈,沉積著一個偉大民族不滅的靈魂。

        怎么讀呢?全球推廣兒童讀經第一人、臺中師范學院王財貴博士說,誦讀經典“方法越簡越好”,不管理解與否,先得熟讀成誦,一個字――讀!

        于是,每天的晨讀時間,從我班教室里傳出這樣的聲音: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品味著書的精華,陶冶著情操,吸取著智慧,享受著學習的快樂。瑯瑯書聲傳出教室,學生們一個個搖頭晃腦,沉醉其中――這是一道極美的風景。

        二、讓制度成為經典誦讀的后勤保障

        為了保證經典誦讀的實效,我們特制定了“四個落實”。

        (1)時間落實:每天早自習前20分鐘為經典誦讀時間,每周一節誦讀課。

        (2)內容落實:在晨讀和閱讀課上,師生必須同讀一本書。

        (3)指導落實:誦讀前,我(或學生)都對所誦讀的部分做通俗易懂的講解。有時還將有些部分編成節目,讓學生在吟唱中感受經典的獨特魅力。

        (4)檢查落實:每月對誦讀的經典進行考核,先組長查,然后教師查。通過過關檢查、試卷或競賽等方式,評選“誦讀之星”,頒發獎品、獎狀。

        三、讓經典成為學生成長的發動機

        1.誦讀經典讓“孝”字植根于學生心田

        常言道:“百善孝為先。”《弟子規》在“總序”之后的第一部分就是 “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用這樣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流暢的韻文形式,向孩子們講述了對父母應該有的態度,孩子們在朗朗的誦讀中就領悟了其中的道理。《論語》中也有很多關于“孝道”的論述:“父母為其疾之憂。”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讓學生在深刻的論述中反思自己平時的行為,懂得如何做才是真正的“孝”。經過一段時間的吟誦,家長們反映孩子在家里聽到后就馬上答應,而且不逆反了,一些學生主動幫助家長來做家務了,晚上到家給長輩捶背、鋪床。看來,經典就象一劑精神的良藥,它驅走孩子內心的陰霾,讓一個大大的“孝”字逐漸植根于的心田。

        2.經典誦讀讓 學生成為謙謙君子

        常聽老師們這樣評價:“孫老師教出的學生都彬彬有禮。”我知道,他們彬彬有禮的表現是與每天的誦讀經典分不開的。我們的口號是“讀圣賢書,行君子品,做有德人。”他們不會因小事而斤斤計較,因為他們懂得君子之道,“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他們彬彬有禮,是因為他們懂得做人之道,“不學禮,無以立”; 他們重視學習,更重視做人,是因為《弟子規》道出了學習的最佳程序“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班干部很有威信,是因為他們懂得了當班干部之道,“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他們互相謙讓,與人為善,因為他們懂得“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經典中這如許的社會倫理、道德規范、人生哲理等,在逐漸改變著孩子們的生活、學習習慣,經典文化的那份厚重與深遠,使學生們成為品德高雅的少年君子。

        3.經過經典的浸潤,使學生幸福一生

        當代社會,物質的富足非常容易滋生浮躁心、傲慢心,有些人甚至會產生無法擺脫的困惑和焦慮,或對活著的意義和價值產生疑問,從而厭倦生命、質疑社會。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對學生讀經典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他說:“幼小的心靈純凈空廓,由經典奠基可以激發起他們一生對文化的向往。”經過經典的涵養,學生們從小樹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人生志向,從小懂得擔當責任,懂得如何更好的實現人生的幸福和成功。

        每日誦讀經典,經典中的語句有如涓涓細流,洗滌孩子們思想上的污垢,滋養孩子們的精神,使他們的思想健康,精神飽滿,人格健全。每日誦讀經典,是一生文化的儲蓄,一生幸福的儲蓄,經過中華經典文化的洗禮和浸潤,學生的心靈就能“遠離貧乏和平庸”,走進“高貴的精神殿堂”[3],從而擁有正確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擁有一生的幸福。

        參考文獻:

        第8篇:經典讀誦范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

        這些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會背一兩句了,但一直不知道其中的含義。漸漸的我們上了小學,老師就開始把這些知識傳授給我們,我也慢慢的懂了。

        我漸漸被詩詞所吸引,我喜歡“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明潔。我敬佩“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悲壯。書香帶我走進文學的殿堂,讓我知道古人的事跡,明白人生的道理。

        我們在星光燦爛下傾聽時代的鐘聲,我們隨著詩書的陪伴走向文學的殿堂,詩歌像朵花為我們展現人間美好的生活,詩歌的一半像海水,波瀾壯闊詩歌的一半像火焰,明亮激昂。

        其實現在人的生活離不開讀書。衣著只能賦予你外在的美,而詩書能賦予你氣質上的美,人不能靠直接經驗來感知世界,而讀書里的間接經驗能使你大大加快走向世界的腳步。只有在書的世界里,我們才會走向另一個世界中。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經典的書讀多了,自然書里的知識也就可以更好地掌握,就可以運用到我們的寫作、談話中去。

        第9篇:經典讀誦范文

        一、重視經典誦讀的作用

        (一)兒童讀經可以明顯、快速地增加識字量,提早培養自我閱讀能力,增強語言能力。由于“讀經”時接觸大量文字,“識字量”迅猛增加,小一小二開始讀經者,兩年內識完六年字量(3000個常用漢字);由于識字量增加,讀經的小朋友可提早閱讀,養成自學的能力。

        (二)兒童讀經使兒童在記憶方面有顯著性的提高。三年讀經下來的小朋友能背八至十部經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老子》《莊子》《唐詩三百首》《易經》《詩經》等的部分篇章。記憶力的提高,對孩子學業成績的提高效果顯而易見,背誦詩文量無論任何年級開始,平均每天背誦一百字,一年以二百五十天計,一年內可背誦二萬五千字。自一年級讀經者,至六年級,背誦量達十五萬字以上。

        (三)經典誦讀有助于提高兒童的專注力、注意力。每天陸續花二、三十分鐘時間讀經,并聽賞經典美樂,孩子便能心平氣和地學習。在背誦大段大段的文章同時,孩子的靜定能力也得到提升。

        (四)誦讀經典有助于兒童人格的成長。讀經的孩子心中深置圣賢之道,自然容易在成人講道理時回應、產生共鳴。加上長期經過經典音樂、美術等審美教育的熏陶,孩子的品位、內涵自然提升,身心自然健康。人格教化是經典教育最大的收獲。

        二、開展經典誦讀的方法

        (一)一、二年級的學生年齡小,他們的記憶特點是無意識記憶,效率依賴于學習內容和教學方式的趣味性和情境性。我們可以選擇《弟子規》來誦讀,《弟子規》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如“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這些內容,短小、有趣,有生活的情境聯想,還能養成好的行為習慣。

        (二)三、四年級的學生,由于學習動機日益增強,記憶已經由無意識記憶向有意識記憶發展,并占據主導地位。這時,我們可以選擇誦讀《三字經》。它的內容大都采用韻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組,像一首詩一樣,背誦起來,如唱兒歌,家喻戶曉,而且內容包含了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道德,以及一些傳說,廣泛生動,言簡意賅,這個年齡段的同學既能瑯瑯上口,又在誦讀中積淀了各方面的素養。

        (三)五、六年級的學生記憶的策略性更強,理解能力也非低年級孩子能比,所以我們推薦誦讀《論語》。《論語》是孔子與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包含為政、教育、學習、修養四方面的內容,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等長久以來都是人類生活、做人的準則。所以,《論語》的誦讀不但積累了名家語句,還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一舉兩得。

        至于《老子》,由于它韻律優美,瑯瑯上口,則適合各年級學生誦讀。基本方法:“恭、熟、忘、合、靈”五字誦讀心理調節方法是《老子》誦讀的根本方法,而“恭、熟”是整個誦讀實踐的基礎和關鍵。在誦讀過程中,指導老師應該注意抓住教學實踐的基礎和關鍵。在初期誦讀時,應該重點以誦讀“第一章論德”和“第四十五章觀渺”為主,然后逐漸在這兩章的基礎上加上《德篇》前十二章,進而加到《德篇》全篇誦讀,最后再進行《道篇》誦讀。《老子》的誦讀各年齡段的人都有普適性。在兒童誦讀過程中,要本著從易到難,從少到多,循序漸進的原則,要求記憶為主、理解為輔,不強求理解。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久久国产精选AV免费 | 久久精品免费看 | 色窝窝在线手机视频免费 | 亚洲欧洲日本精品专区 | 中国亚洲呦女专区 | 亚洲国内综合网国产精品v日韩精品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