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新發展理念范文

        新發展理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發展理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新發展理念

        第1篇:新發展理念范文

        大力實施產業強市戰略,著力實現轉型升級新突破

        產業是經濟的命脈,是決定城市地位的關鍵因素。按照各級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具體要求,緊緊扭住產業發展這個龍頭,堅持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統籌存量與增量兩個方面,抓好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兩條主線,促進新動能成長和傳統動能提升,全力確保經濟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發展質效位居蘇南前列。

        著力做強實體經濟。江陰強,強在實體經濟,強在工業經濟。支持大企業集團加強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通過國資合作、兼并重組、股權投資等形式,增強核心競爭力,培育一批千億級企業集團和本土跨國公司。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加快進行裝備更新、新品開發、信息化改造,打造一批擁有核心技術、成長性好的“小巨人”企業。認真落實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切實降低企業負擔,進一步優化企業謀發展、快發展的良好環境。

        著力優化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推進產業升級換代是一個地區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競爭優勢的必然選擇。大力實施“中國制造2025江陰五年行動計劃”,優化全市域生產力布局,推動產業集聚、企業集群發展。引導企業沉下心來專注產品質量和品牌建設,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逐步實現智能化、服務化、高端化、綠色化生產制造。充分發揮骨干企業示范和重大產業項目帶動作用,牢牢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以企業強促進產業強,以產業強支撐經濟強,奠定堅實的發展基礎。

        著力擴大有效投入。無論是當前穩增長還是長期增后勁,項目都是主抓手、主動力。進一步創新項目招引模式,轉變招商思路,探索構建全球化招商新體制,努力實現人才、技術、資金、項目“打包引進”,推動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同頻共振”。搶抓“一帶一路”掀起的新一輪產業轉移和“中國制造2025”計劃帶來的新機遇,著力招引一批與現有產業相匹配的重大產業項目。推動招商選資從依靠優惠政策向營造更優的綜合環境轉變,完善項目推進機制,推動項目及早落地開工,不斷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著力構筑區域發展新優勢

        創新是產業發展的靈魂。面對區域競爭日趨激烈、發展動力加快轉換的新形勢,堅持把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把創新貫穿于“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和各方面,激發企業創新積極性和社會創新活力,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發展方式,使創新這個推動發展的主引擎釋放出更為強勁的動力。

        加快建設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推進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對全面提升江陰自主創新能力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高水平建設科技創新創業平臺,加快集聚一批具有全球視野和戰略思維的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培育一批高成長性創新型企業,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充分發揮示范區政策資源優勢,輻射帶動各鎮街、園區的科技創新,推動人才、資金、技術等創新要素在全市域合理流動、優化配置、高效組合,形成全市域協同創新效應,全面提升江陰的區域創新能力。

        持續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一個城市的后勁所在。堅持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引導企業聚焦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加快培育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產業集群。主動對接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布局要求,分區域、分領域建設一批產業技術研究院,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進程。鼓勵企業積極實施品牌戰略,強化創意設計、產品開發、質量管理,努力打造更多名牌產品。更大力度招引高層次人才,積極培育契合產業發展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不斷創新金融資本支撐體系。“江陰板塊”是江陰的一張靚麗名片,目前全市有36家上市公司、37只上市股票、26家新三板掛牌企業。充分發揮上市公司再融資功能,通過增發配股等途徑,加快企業新上項目、兼并重組、股權投資進程,努力實現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融合發展。加大后備企業上市力度,引導成熟企業加快股份制改造,實現股權或債權融資。積極創新資本業務模式和產品,引導信貸類、小貸類產品等進入平臺交易,加快推進資產證券化。積極推行“互聯網+金融”,大力培育互聯網眾籌平臺、私募股權基金、創業投資基金,引導民間資本有序進入實體經濟。

        大力實施改革開放戰略,著力增強持續發展新動能

        作為改革開放30年全國18個典型地區之一,江陰過去的成功得益于改革開放,當前和今后的發展仍然要靠改革開放。當前尤其要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全面深化各項改革,不斷健全體制機制,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并重,加快經濟、城市、人才等各領域的國際化步伐,全面激發轉型提升新動能、構筑區域競爭新優勢。

        深化各項體制改革。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入推進“三集中三到位”,繼續清理規范中介服務項目,加強審批事項事中事后監管,進一步提高審批服務效率。積極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綜合運用市場機制、經濟手段、法治辦法,優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通過資本市場、債務重組等途徑,最大限度盤活存量生產資源,釋放新的生產力。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創新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方式,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實現鎮街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建設全覆蓋。

        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江陰外貿依存度高,穩增長必須穩外貿。以綜合保稅區獲批為契機,主動接軌上海自貿區建設,不等不靠、先行先試,以開放倒逼改革,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引導企業融入國家新一輪對外開放戰略布局,加大市場開拓力度,拓展對內對外開放新空間。加快外貿轉型升級步伐,提高外貿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品牌建設水平和產品科技含量,著力擴大江陰產品國際市場占有率。支持本土企業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不斷拓展海外營銷網絡,提升江陰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擴大沿江港口優勢。搶抓“長江經濟帶”建設契機,充分發揮江陰城市濱江、口岸優良、腹地寬廣、兩岸聯動開發等優勢,加快提升沿江開放園區品質能級。大力整合岸線資源,有序推進重大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完善港口服務功能,提高長江岸線綜合利用水平,著力鞏固區域性江海樞紐港地位。切實增強沿江產業、港口碼頭的輻射集散功能,重點發展車船制造、裝備制造、新材料等先進制造業和物流、倉儲、中央商務區等現代服務業,通過港口發展帶動城市開發開放。

        大力實施城鄉統籌戰略,著力展現美麗宜居新面貌

        城鄉一體化水平是區域綜合實力的象征、城市文明程度的標志。緊緊圍繞“城市現代化、城鄉一體化”目標,科學統籌城市建設和農村發展,持續優化市域空間布局、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加快新型城鎮化和美麗鄉村建設,形成城鄉互動發展、相得益彰的和諧景象。

        提升功能品質。持續推進城市重點片區開發,完善路網體系,優化景觀風貌,打造高品質商業綜合體,不斷提升城市品質能級。圍繞“對內暢通、對外聯通”的目標,全力推進城際鐵路、快速道路、高等級航道等交通重點工程建設,打造現代化綜合通體系。加快建設垃圾發電廠、備用水源地、污水主管網等公用事業項目,進一步完善公交、供水、供氣、水利等城鄉基礎配套。控制主城區開發節奏,完善拆遷征收政策,探索多元化靈活安置,打通安置房、保障房和商品房轉換通道,有效降低商品房庫存率。

        深化綜合管理。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契機,加強職能部門協調配合,強化鎮村、社區管理職責,切實提高城市管理各個系統的運行效能。深入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扎實推進老小區、城中村等改造治理,健全城區停車、戶外廣告、建筑垃圾等管理機制,依法處置私搭亂建違規違章行為,著力打造精細有序的市容環境。深化物業屬地管理機制,推行物業標準化服務,提升小區物業管理水平。完善數字城管等平臺建設,提升智慧化、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群眾對城市管理的參與度和滿意率。

        推進城鄉一體。以推進“六個一體化”為重點,統籌城鄉建設,促進城鄉融合,積極構建更合理的鎮村體系、空間布局、功能配套。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先導示范鎮建設,通過項目示范、以點帶面,加快打造一批功能齊全、特色鮮明的產業強鎮、商貿重鎮和旅游名鎮。加快推進新型社區和美麗村莊規劃建設,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服務網絡,科學引導農村居民向城鎮及重點村、特色村集中,促進農村土地節約集約利用,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村容村貌。

        大力實施綠色發展戰略,著力推動生態環境新改善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重要追求。江陰經濟體量大、自然資源少、環境容量小,綠色發展尤為迫切,必須從生產和生活兩頭入手、治理和保護兩手齊抓、約束和激勵兩端發力,大力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生態治理結構,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加強源頭管控。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加快推進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推動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努力實現環境質量和產出效益“雙提升”。加快發展綠色、循環、低碳經濟,大力推進化工、電力、印染等高能耗行業節能降耗,嚴控燃煤消費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扎實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引導企業用新裝備、新工藝、新技術進行改造提升,從源頭防治、過程控制中減少能源消耗、污染排放。高效利用資源,深入開展建筑、照明等領域節能工作,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集約發展水平。

        加強環境治理。堅決落實國家、省市“大氣十條”“水十條”等剛性要求,繼續推進熱電企業整合,加大重點電廠超低排放改造、燃煤鍋爐淘汰、機動車尾氣及揚塵防治力度,穩步提升大氣環境質量。大力實施全市污水廠網一體化整合,加快城區控源截污改造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深入推進城鄉黑臭河道、畜禽養殖污染等綜合整治,確保區域水質大幅改善。加快推進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推進固體廢物、污泥等規范處置和綜合利用,著力提升全市垃圾處置能力。

        加強生態保護。嚴格落實生態補償、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等制度,深化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污染第三方治理等環保體制改革,不斷提高依法保護環境的能力。大力實施綠化美化、山體復綠、濕地保護等生態環境修復工程,著力構建城市綠色生態屏障。積極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環境建設、保護和管理工作,努力實現城鄉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強化紅線剛性執行和嚴格管控,健全環境行政執法與司法聯動機制,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

        大力實施民生優先戰略,著力開創社會和諧新局面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收入水平提高,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內容更豐富、要求更高。堅持把民生需求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導向,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做到生活水平與發展水平同步提升、民生改善與經濟增長同步協調,讓全市人民在共建共享中不斷增強獲得感、提高滿意度。

        促進群眾持續增收。堅持把促進富民增收作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務,進一步創新富民增收機制,不斷提升群眾生活水平。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著力做好高校畢業生、下崗失業人員、被征地農民等群體就業工作,確保城鄉居民充分就業、穩定就業。大力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進一步落實工商注冊便利化舉措,幫扶更多群眾自主創業,不斷提高群眾經營性收入。高度關注農村致富、農民增收,推進村級經濟股份制改革,扎實開展經濟薄弱村精準扶貧工作,努力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第2篇:新發展理念范文

        關鍵詞: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大學治理;合作交流

        一、進行前瞻性探索,培養國際化人才

        《世界教育信息》:首先,請您向我們介紹一下在您擔任校長期間,學校實施了哪些重要舉措?

        阿爾溫德?古普塔:我自2014年7月1日開始擔任UBC的校長。之前很多任校長的杰出表現為我的工作奠定了基礎。你們已經采訪過前任校長斯蒂芬?圖普,在斯蒂芬之前擔任校長的是瑪莎?派珀,她是第一位提出UBC應該關注中國的校長。我曾經組織過一個與中國合作的項目,因此,我已經有了一些中國的朋友,這次訪問也結識了更多的新朋友。

        當今世界,大學都在飛速發展,大學的管理者必須考慮通過與外界建立合作關系,來提升教學質量。就我校而言,我們建立了多種形式的合作伙伴關系。一種是與校外機構合作,如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另外一種是進行國際合作。國際合作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當學生們步入社會后,他們會發現社會中的相互聯系十分緊密,因此,我要盡快培養他們的國際化意識,使他們具備國際溝通的能力,這是我感興趣的第一個方面。

        第二個方面,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大學學習,大學曾僅僅是年輕人學習知識的場所,但如今各行各業的工作者,甚至退休的老年人都有到大學學習的需求。因此,我們必須考慮如何使大學能夠接納更多層面的人。

        第三個方面,我校是一所注重研究的大學,因此,我們必須考慮哪些是自己的優勢領域,并優先對其進行科研投資。同時,我們花了許多時間進行前瞻性的思考――研究什么知識是未來最重要的,從而提早做準備。

        第四個方面,我們也在探索學生學習的新方式,以及如何建立新的學習模式,特別是在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

        《世界教育信息》:作為世界一流大學,目前UBC的發展面臨什么樣的挑戰?學校將如何應對?

        阿爾溫德?古普塔:關于大學面臨的挑戰,許多人會想到管理方面的困難,如缺少足夠的運作經費。這當然是一個挑戰,但我認為世界的飛速發展對我們來說是更大的挑戰。越來越多的人受過高等教育,而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習慣提出質疑。這種知識型社會對于大學的發展而言無疑是有利的,盡管很多時候我們不喜歡受到質疑。

        我對于大學在知識型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非常感興趣。我們很難處理社會中不同的挑戰,因為當今社會有各種各樣的教育形式,包括私人機構、公司培訓等,那么大學在新的社會現實下應當如何自處,就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在我們的社會中存在很多質疑,我想在中國或是在北美都存在人文社會科學問題,我認為大學應該在這方面做得更好,通過良好的教育培養出更全面發展和更具國際視野的個體。我們應該提前考慮未來需要做哪些事情,而我對如何將不同類型的教育融合起來非常感興趣,如將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融合起來,使其更加廣闊,因為我們面臨著一種趨勢――社會將越來越集中,個體應當有更廣闊的視野,了解更多不同種類的事物,這樣才可能作出更多的貢獻。

        二、堅持學校發展特色,

        聯合構建全球大學網絡

        《世界教育信息》:UBC一直在世界大學的排名中位列前茅,您如何看待大學排名?在您看來,什么樣的大學才是世界一流大學?

        阿爾溫德?古普塔:我認為,要從兩個方面看待排名。首先,我們承認它很重要,因為每個人都會去看排名。但是,嘗試用短期的行動來提高排名是對排名意義的誤解。每所大學都有自身的愿景,這一點非常重要,基于此,應努力使自身實力變得更強大。對我們來說,這體現于做研究,注重學生的成果和課程設置,以及與國外高校的合作方面。

        就長期來說,排名告訴你大學是否走在正確的方向上;就短期而言,排名告訴你今年可以做些什么,明年可以做些什么,未來可以做些什么。有很多微小的改變都可能導致排名產生上下浮動,而從學校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我認為排名應該作為一個指示器,如果研究工作沒有更強的表現,那么就真的應該考慮是否需要做些改變。因此,排名有利于檢測學校各方有沒有很好地完成工作,而它本身并不應該是一種策略,不能為了提高排名而刻意做某些改變,應該為某個正確的原因作出努力,從而使排名自然而然地提高。

        目前,許多國家為了有更高的排名而加大對大學的投資。政府要求大學提高排名,大學只能服從。于是,大學縮小課程規模,增加博士生數量,增加研究項目,有些大學甚至為了排名而更改標準,他們不關心課堂而去關注錯誤的事情。然而,這些短期行動都很難執行下去,只有堅持學校自身發展特色,才能保證大學的愿景不偏離軌道。大學應注重學生的成長,提供滿足學生需要的課程,進行有影響力的研究來激勵社區的發展,而這是無法通過提升排名辦到的。UBC將社區變成一個整體,這一點遠比提高排名重要。如果不去聯合社區,學校走錯了方向,就會在排名上有所下降。排名不是一種手段,而是一種指示器,告訴我們學校的管理策略是否得當。

        《世界教育信息》:現在,中國的很多校長在探索打造世界一流大學的道路,您有什么好的建議分享給他們?

        阿爾溫德?古普塔:不得不說,我覺得世界上的許多人都非常驚訝于中國大學取得的進步,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國對于國際合作持非常開放的態度。對于一個國家來說,處理合作關系并不容易,而且像中國這樣愿意把學生送出國接受教育,學成后再努力吸引他們回國發展也不是一件易事。大學要實現真正的開放,不僅僅需要投入資金,更要有意識地向國際化方向發展,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大學最終會是全球社會的一部分。作為全球大學網絡的一部分,UBC是一所公立大學,它的存在也使得加拿大更加全球化。我們以全球視野來衡量自己,也從全球的合作伙伴中取長補短。

        我對中國近15~20年的發展印象深刻。中國政府表示,大學應該作為全球的一部分,應該以國際標準要求自己,必須去推動具有國際水平的研究和項目,將合作者的長處引入中國,提升自己。中國大學近20年來的發展有目共睹,許多大學的國際聲譽和研究質量得到較大提升,我認為這得益于中國大學保持開放性、注重國際合作、打造國際化校園的理念。在這次訪問中,我們每去一個地方都和當地的政府工作人員會面,去當地的大學參觀,每次被問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他們如何吸引更多的加拿大留學生到中國。其實,我們在自己的國家也經常問,如何讓更多學生到中國留學。如今,我們可以一起努力,將加拿大學生送到中國,因為我們相信未來將是見證亞洲發展的時刻,所以我們的學生必須去亞洲,從而提升他們對亞洲環境的了解,以及應對亞洲環境的能力,無論他們在北美洲還是在歐洲,他們都需要明白世界將會被亞洲的發展所影響。對于UBC來說,我們希望吸引最好的學生,希望UBC達到預期的目標,同時希望他們從其他大學學到更多,并希望有機會在中國推廣UBC的理念。

        全球大學網絡的建立的確是一個好現象。合作可以有很多方式,一是中國學生去加拿大;二是加拿大學生來中國;三是聯合培養項目,即學生在UBC學習兩年,在中國大學學習兩年,獲得兩所大學的學位。因此,這對兩國來說都是一種激勵,兩種系統可以一起服務于學生。我們啟動了機械工程項目、藝術培養項目,聯合培養碩士和博士項目。除此之外,還有暑期短期項目和聯合研究項目。對于教授來說,他們可以在中國大學和UBC同時設立自己的實驗室。我們非常樂于看到教授聯合開展科研項目,這對世界頂尖大學是非常有必要的。學校希望和世界上其他最好的大學合作。這是一貫的做法,即不斷去和其他大學建立聯系。如今,中國大學在這方面表現出很強的意愿,就像今天我們所說的,這里真的有很多機會,我們每去一個地方,都有合作的可能。盡管開始是困難的,中國曾經輸送留學生到國外,吸引教授來中國,但是現在中國變得愈發自信了,擁有更加平等的伙伴關系。

        三、重視國際平臺建設,

        探索合作交流新模式

        《世界教育信息》:UBC與世界上很多大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在中國也有很多合作伙伴。請問,此次中國之行是否在合作交流方面又有新的收獲?是否有一些中國高校的經驗是您想要帶回國去分享的?在與中國高校合作方面,未來會優先推進哪些重點工作?

        阿爾溫德?古普塔:我想,如果我們要與世界名校建立合作,然后把我們的學生送過去,并不是件難事。但是,我認為我們應該有更廣闊的視野,如我之前所說,我們需要送UBC的學生來中國學習。通過這次來訪,我們就得到了更多關于中國的見聞,對中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中國的大學非常有建立合作關系的動力。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直在強調,我們要和那些真正有誠意與我們合作的大學建立伙伴關系,把我們的學生送到能為其創建有意義的項目的大學里。而且,我們不能只是從大學的角度出發,還要從國家發展的角度去看問題。當我們和政府官員討論時,他們表示非常高興UBC能夠和除北京之外的中國其他城市的大學建立合作。事實上,中國太大了,人口是加拿大的14倍,因此,中國的大學也很多,當很多大學發出邀請時,我們是否選擇與他們合作主要是通過與大學交流,看看他們是否能創建有意義的項目。例如,當我們到重慶時,和當地政府官員討論將重慶的大學作為整體,而不是與個別的大學開展合作項目,并和政府簽訂協議。UBC的學生可以到重慶任何一所大學交流,重慶的大學的學生也都可以到UBC交流。之后,我們分別到每一所大學時,他們都非常熱情地介紹學校的情況,以及各個項目,還主動提出可以共同開展新的更適合UBC學生的項目。其實,UBC的學生有許多機會,可以去許多地方,我們與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大學都有合作,但如果我告訴他們重慶的大學將專門為他們定制課程項目,我們的教授和他們的教授一起工作,把兩所學校的教學大綱進行結合,學生就會更容易被說服來重慶的大學留學。

        這開創了新的合作模式,將政府和大學結合起來,為科研和教學開拓一條新的通道。我們可以想象每年30~40名UBC學生來到重慶,參加“2+2項目”、暑期項目,學習知識和文化,得到原汁原味的體驗。我認為,這一思路將會幫助我們找到更多的潛在合作者。這是從此次訪問中要帶回去的經驗。

        《世界教育信息》:UBC是國際性的大學協會Universitas 21(U21)的創建成員之一,請問,這樣一個機構對大學發展有何影響和意義?

        阿爾溫德?古普塔:通過U21就可以建立學校間的流動,而不必再分別單獨簽署合作協議。因此,我們可以通過相同的機制將學生送到任何一所U21學校。U21為實現學生的便捷流動作出貢獻,如暑期學校項目,邀請每個合作大學的學生參加。如果每所學校都和另一所學校簽署協議的話,就需要簽署420份,這是非常龐大的工程。但以這種方式,每所學校只需要簽一份協議,就能方便學生、教師到他校進行學習和研究。U21創建了一個相互學習的平臺,各所大學都可以在上面交流經驗。例如,我們考慮如何共同探討環境問題,如何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等,試想一群加拿大的留學生坐在中國大學里和中國大學生一起討論如何能一起做得更好,我認為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因此,在這次訪問中,我們開始思考如何建立一個共同的平臺,不僅是為在中國交流的UBC的學生而搭建,更是為加拿大的大學和中國的大學建立平臺。當我們回到加拿大時,我們要探索的事情之一就是如何建立這樣的交流平臺。另一件事就是促進中國一些地區和哥倫比亞省的師生流動,或者是推動中國和加拿大更多地創建合作項目。讓我們多嘗試一些事,一起整合知識,創建最好的項目。大學有責任為年輕人的發展創造條件,讓他們真正從中獲益。

        四、利用新技術,嘗試不同教育方式

        《世界教育信息》:眾所周知,UBC的醫學院在世界上久負盛名,請您談一談醫學院在人才培養方面有什么獨到之處。

        阿爾溫德?古普塔:我們有實力雄厚的醫學院,而且是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唯一的一所醫學院。由于我們的醫學院是省內唯一的醫學院,它擔負著為全省培養醫生的責任。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是一個大省,包括加拿大西南部的溫哥華島。因此,和其他醫學院的結構不同,我們開創了一種新的醫學教育形式。雖然我們只有一個醫學項目,但在溫哥華、維多利亞、溫哥華島、基隆拿4個城市都會為學生提供培訓,學生畢業后可能就會留在當地做醫生,從而滿足整個省對醫生的需求。我們通過利用特定的技術做到同時培訓4個城市的學生,因此,無論他們在哪里,都能接受同等的教育。這是一種全新的培訓形式,目前北美尚未有類似的項目。我們和許多人談論如何同我們一起運作這個項目。在此次中國之行中,許多大學也問我這是怎么做到的,因為醫學項目通常需要一幢大樓,需要醫院,他們非常好奇怎樣使培訓同時覆蓋到全省不同城市的學生。因此,未來有機會我們會和中國的醫學院校進行合作,協商一些分散式的醫學項目。

        另一方面,我們對于把醫學生送到中國交流和實習非常感興趣。我認為,學生可以在中國的醫院中學到很多,因為中國人口眾多,能夠接觸到的臨床病例也會比加拿大多,能夠提供關于疾病治療的數據也會更多,這些都會使學生獲益。我們也協商了博士生項目,學生可以在本國讀碩士,然后參加聯合培養的博士項目。這是我們在UBC大力推進的事情,我們熱切希望能和中國的大學合作推進這些工作,這是我們的醫學項目中與眾不同的部分。

        《世界教育信息》:當前,慕課和在線學習迅速發展。對此,UBC有什么應對策略,將如何建設學校未來的網絡課程?

        阿爾溫德?古普塔:UBC是目前最大的慕課(MOOC)平臺edX的聯合創始人之一。我們非常想知道如何在高等教育中運用科學技術。5年來,在開發慕課的過程中我們學到了很多,了解到慕課在一些類型的課程開發和推廣方面確實發揮了很大作用,但并不適用于所有課程;也了解到年輕人雖然不排斥在線學習,但其實他們更喜歡課堂教學,因為年輕人更喜歡在校園里,這樣他們可以和同齡人相處。不過,也有一些慕課效果很好。例如,慕課可以發揮幫助學生學習基礎知識的作用,然后學生在課堂上利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我們稱之為“翻轉課堂”。學生不用閱讀教材,而是在線觀看講座視頻,然后去教室上課,教授會提出一些問題,看他們是不是真的了解了所學的內容,再幫助他們深化理解。這種模式非常好,許多學生學到了更多東西,理解也更深入。此外,我們認為慕課可以為那些因工作而無法走進校園的人提供學習機會。

        對于計算機科學,我一直強調很難去預測什么樣的技術會發揮作用,以及如何發揮作用。我們不能斷言一種技術是否會延續到未來,但我認為嘗試是非常重要的,在高等教育中運用信息技術是重要的嘗試。我們應當關注哪項技術能為我們提供最好的結果。我們不應變得保守,而應擔心大學里還需要什么新技術。首先,大學的存在已有千年的歷史,我認為最好的大學始終在嘗試,嘗試一切可能幫助學生的方式,給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因此,我們應真正去嘗試不同的技術。七八年前,UBC就發起了一個關于“移動技術如何幫助學生學習”的項目,我們很早就試圖去了解使用技術的好處,并且嘗試在課堂中用多種不同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就如同慕課。UBC會說:“讓我們嘗試一下,讓我們成為第一所嘗試這些不同類型事物的大學。”我們分散的醫學項目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努力為偏遠地區缺少醫生這一難題尋找解決辦法,這是對于不同教育方式的嘗試。對此,我非常自豪。

        五、聆聽師生心聲,提升內部治理水平

        《世界教育信息》:我們都知道,校長既要有對教育的前瞻性眼光,又要在自己的領域有一定建樹,從而讓學者、教授心悅誠服。請問,您如何平衡學校管理與自身專業發展的關系?大學校長面臨的最困難的工作又是什么?

        阿爾溫德?古普塔:擔任校長期間,我確實很難擠出時間去做研究。我有兩個博士生,要和他們一起做研究。于我而言,從30年前,這個問題就變得非常復雜,因為當人們從事了高級管理工作以后,就沒有充足的時間去進行研究工作。我們鼓勵系主任和院長繼續在研究上有所作為,但是對于副校長就比較困難了,雖然他們還有較小的研究項目。我們確實應該思考如何重新規劃大學中的職能分工。UBC是一所規模很大的學校,有6萬多名學生、約1.4萬名教職員工、8000名左右的兼職員工。我們應該保證學者有時間從事研究工作。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擔任校長時,我已經不太可能從事學術研究了,院長和系主任也有很多行政管理方面的事務,連一些教授也感到管理方面的壓力擠占了研究的時間。我們必須重視這件事,大學中最精英的人經常被要求做其他事情,而他們本應把精力用在研究和教學上。因此,我們要嚴肅思考如何讓每個人專注于自己的核心工作。

        對我來說,擔任校長時面臨的最困難的工作其實也是最棒的工作,就是去關注和傾聽。從某些方面來說,我認為這是大學最應該做好的工作,看見大學中發生的一切,遇見很多美好的人,了解他們如何思考,關注什么問題,正在研究什么。在日常工作中,我會去學校的每個部門,和教授坐在一起,聊一聊他們所關心的事情。每天回家,我發現這一天中我最享受和教授以及學生討論他們的研究的時光。不管他們說的是什么,是開心的事還是煩惱的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足夠在意才會告訴我他們的想法。在社會中,他們的想法可能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也可能沒有被認可,但我應該給予他們鼓勵。有時候,我們很難做出讓所有人都滿意的決定,但沒關系,我們不需要統一,他們有權利不同意,我們可以交流這些異議。我喜歡人們談論自己的觀點,他們想要影響學校的發展,想讓校長知道他們正在做什么,并且理解他們所做的事情,這讓我充滿能量。

        此次中國之行也是一樣,我們有許多事情可做,這本身就讓人很興奮,有這么多中國大學想要與UBC合作,這就意味著我們將開展許多合作關系,這是非常好的機會。當教授們有新的想法,嘗試尋找資源,我們為他們提供幫助,這就是最好的事。因此,我經常讓人們表達出不同意見,從而幫助我們找到更好的發展之路。我做這項工作是因為我們真的關心教授和學生,關心教學和研究,能夠促進他們的發展,這讓我們很快樂。

        《世界教育信息》:請問,擔任校長時,您通過什么方式與學生接觸,了解他們的想法?

        阿爾溫德?古普塔:在這方面,我們做了許多事情。首先,我有“辦公時間”(Office Hour),早上七點半,每個學生都可以來和我面談。我們還會一起吃早餐。我和教職員工、學生坐在一起,討論很多問題。比如,如何推動學校發展,如何發揮我們的長處等。我認為,這非常奏效。另外,我們設立了一個圓桌,邀請同學共同討論。我們從學生身上學到很多,因為他們非常了解大學,能告訴我們真正的問題所在。例如,學生告訴我有時候校區間交通不便,因此我們考慮如何方便學生往來于兩個校區。教授們和管理者并不知道這個情況,因為他們不用換校區。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的工作做得很好,事實上只有學生能告訴我們問題所在,因為只有他們真正生活在校園里。學生們用不同的方式看待學校,對他們來說,他們永遠是這所學校的校友,學校的聲譽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他們真心希望UBC變得更好,他們告訴我們哪些事情做得好,哪些事情還有待改進。學生所付出的努力總是令我動容,即使我們也經常無法達成一致,但他們是真正發自內心地關心這所學校。因此,我們嘗試通過許多機制讓學生參與學校的管理工作。無論何時,當我收到他們的郵件,都會及時回復他們,讓他們知道我在聽他們的想法;有時候并不容易,我也會遇到不懂的問題,那么我會先請教別人,但我想讓大家知道,每個學生都很重要。

        《世界教育信息》:請問,您對中國學生有什么樣的印象?

        阿爾溫德?古普塔:我校有3500名中國學生。首先,我們錄取的中國學生都極其優秀。我最喜歡的博士生之一就畢業于北京大學。其次,我們認識到中國人學習非常勤奮。在中國,他們必須非常努力才能進入最好的大學,因此,當他們來到UBC,他們也很用功。最后,中國學生給我們留下非常友善、有禮貌的印象,但有時候我們會鼓勵他們多提出質疑。有一些大一的國際學生感覺自己語言水平不夠高,我們為他們提供專門的語言課程,他們彼此之間都要用英語交流。此外,我認為我們應該多做些努力讓他們能夠融入溫哥華當地的文化,從而讓他們感到更自在。我們知道很多學生希望做兼職工作,或結識更多社區中的人,因此,我們也在考慮如何幫助他們增加在校外社區的工作機會,這樣他們也能認識更多加拿大朋友。

        第3篇:新發展理念范文

        一、刷新科技發展理念

        這些年來公司之所以發展較快,得益于科技發展理念的輸入和不斷加大技術創新與技術改造方面的投入。我們知道,要實現企業發展的飛躍,首先必須突破自身思維封固的束縛。在電子行業飛速發展巨大慣性的帶動下,電阻器產品及行業必將受之影響而產生新的發展需求和機遇,應用行業會愈來愈廣泛,需求量愈來愈多,對產品的性能和使用要求愈來愈高,供貨周期愈來愈短。如果我們仍然采用幾百號人和一些簡易設備、工具,依靠手工制作的方式,是無論如何不能滿足這些需求的。所以,我們把發展的思維定位在依靠科技進步的影響來實現企業的發展目標。具體來說,我們把引入科技發展理念、創造科技發展條件、營造科技發展氛圍,與一系列適合于科技發展需求的舉措相結合,把引進國際上比較先進的線繞電阻器生產、制造、試驗設備和技術;開發國家新興支柱產業和新能源利用行業中的中高端產品;自主產品開發過程中的知識產權保護、新材料、新能源的應用;以及通過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而帶來的政策支持,作為實現科技促企業發展的重要手段。

        二、大力吸收適用人才

        我們注重科技人員的引進與培養,先后引進了研究生、碩士生學歷人員11名,本科學歷人員69名,大專學歷人員99名。其中:獲得高級職稱人員2名,中級職稱人員29名。

        三、加大產品開發力度

        在技術改造、技術創新方面我們加大投入,加快了產品開發的速度。2008年以來,我們累計自主開發了各類新產品675個,其中不同款式的車用空調調速電阻器產品215個,工業用產品420個,軌道交通方面產品40個。在開發新產品的同時,也注重開展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工作,先后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出專利申請51項。其中:已獲得授權的發明、實用應用、軟著作權共有22項,已受理的有29項。

        四、建立技術研發中心

        2010年我們還在松江區科委的支持下,申報、成立了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并獲得了資格審定。技術中心對內來說,是相對獨立的集技術開發、技術研究、技術應用和技術引進專業性很強的部門,對推動企業開展科技領先和科技創新工作,引導企業從勞動密集型逐步走向技術發展型企業產生巨大的作用。創建過程中,在搭建研發中心組織機構,配備各類專業技術人員,配置相關的研發和試驗設備,確定項目課題方向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在研發課題方面,重點展開了電阻產品表面涂覆有機涂料無害化的研發、推廣和使用,有機涂料粉塵的高回收及利用,芯片產品蝕刻清洗液的酸性中和及再循環利用和在不同形狀的多規格小型電阻器產品上激光打印適用等項目。

        五、引進新型技術設備

        第4篇:新發展理念范文

        [關鍵詞]人文關懷 核心價值 圖書館

        [分類號]G250

        2008年10月,中國圖書館學會《圖書館服務宣言》,向社會公眾宣示了中國圖書館人對現代圖書館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認同,確立了圖書館對社會普遍開放、平等服務、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標志著中國圖書館人開始重建現代圖書館理念。其中,《宣言》第三條提出:“圖書館在服務與管理中體現人文關懷。圖書館致力于消除弱勢群體利用圖書館的困難,為全體讀者提供人性化、便利化的服務”。可以說“人文關懷”理念的確立,是圖書館服務與管理理念的新發展。

        1 人文關懷是圖書館的核心價值

        人文關懷是指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懷、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其本質是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的自身價值和人格獨立,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把人作為觀念、行為和制度的主體,盡其所能地滿足人合理的需求。人文關懷是人類社會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之一,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是人類自覺意識提高的反映。

        圖書館作為人類知識的社會載體、知識傳遞的社會媒介和知識資源開發利用的社會組織機構,肩負著對人類知識資源進行整序、存儲、傳遞和開發利用的重任。圖書館是為社會服務的公益性事業,存儲圖書,服務于人,所以圖書館的核心是人而不是書,應堅持“以人為本位”,而不是“以書為本位”。E.G.霍利指出:“我們的職業基本上是一種人文職業,我們的目標實質上是人”。1972年修訂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共圖書館宣言》中已莊嚴昭示:“為達成其宗旨,公共圖書館應充分開放,使小區內的所有成員,不論其種族、膚色、國籍、年齡、性別、宗教、語言、社會地位或教育程度的差異,皆能免費且平等的利用它”。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公共圖書館宣言》中的這句話進一步修訂為:“每一個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權利,而不受年齡、種族、性別、、國籍、語言或社會地位的限制。對因故不能享用常規服務和資料的用戶,例如少數民族用戶、殘疾用戶、醫院病人或監獄囚犯,必須向其提供特殊服務和資料”。印度圖書館學家阮岡納贊提出圖書館五定律,這五條定律被圖書館人奉為圭臬:第一,“書是為了用的”,闡明了圖書館的主要職能不是收藏、保存圖書,而是使圖書得到充分的利用;第二,“每個讀者有其書”,書是供所有人使用的,所有人都享有利用圖書館的平等權利;第三,“每本書有其讀者”,為每本書找到它的讀者,強調要提高圖書館向讀者揭示館藏的能力,并認為開架借閱是使更多的圖書得到利用的最好服務方式;第四,“節省讀者的時間”,要求圖書館在各個工作環節都要考慮方便讀者;第五,“圖書館是一個生長著的有機體”,強調的是圖書館是不斷前進、發展壯大的,這就需要正確的管理思想、高效的管理體制,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才能使圖書館不斷發展壯大。圖書館五定律充分體現了人文精神。

        近代圖書館之所以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對全社會的人實行人文關懷。人只有獲得信息和知識才能成長,才能維持生活。任何人都擁有接觸任何形式的記錄(資料)的權利,保障居民獲取知識的權利是公共圖書館的重要職責。尊重人的價值與尊嚴,堅持人是社會發展的目的,這是圖書館事業的核心理念,也是圖書館堅守人文精神的實際體現。

        2 人文關懷是圖書館建設和發展的需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和人自我意識的顯著提高,人們的社會發展觀已經從致力于物的發展、以物為中心逐漸過渡到以人為中心。社會發展以提高人的認識和實踐能力為目標,以人獲得自由為根本。《聯合國第二個發展十年(1971―1980)》所提出的“發展的最終目的是使所有人能夠更好地生活”,便是社會要求人文關懷的體現。在這種社會發展觀的指導下,人自身的價值也得到越來越多的尊重和關注。正因為如此,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全社會的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本源,也是社會發展的目的。

        圖書館是社會發展與需求的產物。與社會發展同步,圖書館管理模式也經歷了從傳統的以書籍為中心的管理模式向現代的書籍――管理――社會服務模式的轉變。回顧圖書館的發展歷程,在以人為本的人文價值觀念的推動下,圖書館發展經歷了兩次重大演進。

        2.1“藏”與“用”:從藏書樓到傳統圖書館的演變

        圖書館一詞最早產生于拉丁語中,即Libraria,其意思是指“藏書的地方”。中國圖書館的淵源,也可以上溯到古代的藏書樓。但是藏書樓與今天的圖書館有著本質的區別,藏書樓重在“藏”,圖書館重在“用”;在管理理念上,藏書樓是封閉的,圖書館是開放的。我國近代圖書館的奠基人之一曾指出我國古代藏書樓與近代新型圖書館的區別:“古代圖書館不過是藏書的地方,管理員不過是守書的人。他們不叫書籍損失,就算盡了他們的職務。現在圖書館是研究室,管理員不僅只是保存書籍,還要使各種書籍發生很大的效用,所以含有教育的性質”。我國著名的私人藏書樓天一閣,主人范欽去世后,范氏子孫訂出天一閣藏書禁約:“代不分書,書不出閣”。藏書樓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現象,為保存人類文化知識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進入20世紀,社會的發展與人們閱讀需求的不斷提高,藏書樓無法滿足人們對這方面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圖書館便應運而生。近代圖書館的特點是開放性,其基本理念是公共、開放、共享。1850年,英國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圖書館法,這部法案中表達的理念就是建立一種由地方政府授權管理,地方稅收支持,對社會公眾免費開放的圖書館。歷史表明,這種機構和制度真正擺脫知識被少數人壟斷的局面,使社會公眾獲得了平等享有知識的機會。近代圖書館向社會開放,為方便讀者進館查找借閱館內藏書,其館址、建筑規模、建筑風格、內部結構等與藏書樓有著很大的不同,而且在功能設置方面,圖書館除了擁有藏書樓原有的藏書功能外,還設有目錄廳、外借書庫、閱覽室、流通臺、圖書采編加工場所、咨詢參考室等設施。

        2.2“文獻借閱”與“信息開發”:從傳統圖書館到現代圖書館的演變

        20世紀中葉以來,由于計算機和互聯網的出現和逐步普及,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展,人類正實現從“以物為本”的物質型文明向以信息和知識為基礎、以生成信息和知識的本原――“人”為核心的信息文明的過渡。與此相應,隨著圖書館的自動化管理和信息技術進入實際應用階段,傳統圖書館也開始向具有綜合功能和現代信息技術的現代圖書館轉變。

        信息時代、知識經濟的來臨,科學研究向縱深領域

        發展,喚醒了人們更加強烈的信息需求意識。傳統的圖書館以有限的館藏資源為服務內容,以書刊借閱為主,坐等讀者到館的服務方式已很難滿足讀者更高層次的信息需求;由于信息時代計算機管理的集成化、網絡化,資源共享的社會化和國際化,以及電子化、數字化等多媒體出版物的涌現,迫使圖書館必須依托現代科技手段,對文獻信息進行加工和傳遞,徹底打破傳統的封閉結構,實現信息資源網絡化共享,從而改進自身的服務方式,拓寬服務領域。因此,作為傳統的信息交流部門的圖書館,也開始了又一次更深層次的蛻變和超越。

        在信息時代背景下,圖書館的性質和功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首先,圖書館的角色從信息收集者和保存者發展成為信息的產生者和處理者,從只提供被動借閱服務轉變為主動承擔信息采集、整理、檢索、提供文獻等服務,從實物的占有變成信息的開發與傳遞;其次,圖書館局域網的建設,為圖書館改進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水平與效率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和物質基礎,而且,圖書館借助社會公共網絡設施,還可以使讀者在任何地方進入圖書館網絡系統而享受到快捷和完善的圖書館服務,服務方式從本地面對面到異地的遠程聯機檢索;再者,應用現代化技術,形成了數字化、網絡化、虛擬化的圖書館。

        總之,人文關懷是圖書館發展的內在動力,也是圖書館發展的新方向。無論是從藏書樓以藏為主到圖書館以用為主的轉變,還是傳統圖書館以文獻借閱為主到現代圖書館以信息開發服務為主的轉變,圖書館發展的路徑總是從物到人、從書籍文獻到讀者,轉變的目標指向是人,立足點是以人為本,內在驅動是對人的關懷和實現人的價值,圖書館在發展過程中貫穿始終的是人文關懷。人文關懷作為圖書館價值觀的核心,永遠也不會因為科技的進步、管理方式的變化而改變,并作為一種核心推動力,推動著圖書館事業不斷地向前發展。堅持以人為本,提倡人文關懷,提供人性化服務,是社會發展的方向,是其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未來圖書館的發展需求。

        3 人文關懷是圖書館服務中必須堅持的原則

        圖書館工作以利用文獻信息為手段,以服務讀者為宗旨,以實施人文關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旨歸。在圖書館的建設、發展和服務工作中,本著人文關懷的核心價值,應體現和遵守以下原則:

        3.1尊重讀者的原則

        《圖書館服務宣言》中第一條提出:“圖書館是一個開放的知識與信息中心。圖書館以公益為基本原則,以實現和保障公民基本閱讀權利為天職,以讀者需求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讀者權利”是圖書館的首要權利,尊重讀者是圖書館的首要原則。首先,圖書館人文關懷要關注全體讀者。圖書館要樹立讀者第一的觀念、公眾至上的精神和讀者平等的思想,為千千萬萬普通讀者服務,堅持讀者機會均等,面向所有的讀者。只有讓社會整體中的每個人都能經過圖書館的服務而獲益,圖書館人文關懷才是全面的。其次,圖書館人文關懷要全面關注讀者。人對知識信息的需要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讀者在圖書館中不僅僅是學習、接受知識技能、找到所需信息,同時還可以有休閑娛樂、精神升華、享受社會福利、取得尊重和關懷權利的需求。因此,在我們強調滿足讀者信息需求的同時,還要關注通過服務怎樣增進他們生活的智慧與精神的升華,怎樣讓他們享受文化福利不斷改善、豐富他們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從而使每個人都能通過利用圖書館的服務而得到全方位發展。再者,圖書館人文關懷要全過程關注讀者。讀者利用圖書館、圖書館為讀者服務都是一個過程,因此要關照和了解讀者的借閱目的或課題研究計劃,在整個信息服務過程中積極導航,幫助制定課題檢索計劃,盡可能提供全部資料,承擔定題服務、跟蹤服務,時時處處對讀者滲透人文關懷。

        3.2信息公平的原則

        知識面前人人平等,圖書館作為終身學習的場所、社會教育的重要基地,對促進信息公平肩負不可推卸的責任。圖書館應該向弱勢群體傾斜,保證使用信息技術手段的公平。要尊重弱勢群體,致力于消除弱勢群體利用圖書館的困難,以無差別的服務使他們獲得文化和教育方面的平等地位,盡量滿足他們在利用信息資源,獲取知識方面的需求。因社會發展不平衡而造成的公共信息資源配置不公平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公平原則實現的重要障礙之一。圖書館作為公共信息服務機構,要積極創造一個平等的信息資源公平配置格局,保證社會各階層擁有平等利用信息資源的機會與權利,協調社會發展與人本價值實現的關系,形成較為完善的公眾知識權利保障體系,從知識和信息層面上維護全社會的公正和公平。

        3.3人性化服務的原則

        由于圖書館服務的提供者和消費者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個體或群體,而人的思想和情感總是受文化支配的,因而圖書館服務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人性的交流和溝通。圖書館的服務蘊涵著人性和文化,應對讀者的需求、生存狀態、生活條件以及保障投入應有的關注,尊重讀者情感世界,尊重讀者意愿,追求服務人性化,倡導盡善盡美的服務。要營造人性化的閱讀環境。在建筑環境上,圖書館作為社會文化中心,不僅提供書刊資料的閱讀空間,而且應該提供展覽廳、演講廳、學術活動室等各類文化設施,開展各種文娛活動,舉辦各種展覽和學術報告等。在館舍環境上,現代圖書館精心設計和營造閱覽室書架桌椅的排列、室內裝飾等,努力提高讀者利用圖書館的興趣和效率,讓讀者在身心愉悅的同時獲得了閱讀的快樂和知識。在服務環境上,圖書館員的服務態度、行為、語言等對讀者的閱讀心理有很大的影響。提高館員的業務素質和修養,營造良好的人際氛圍和人文環境。圖書館制訂的館規和制度應當建立在尊重讀者和信任讀者的基礎上,處處以讀者需要為出發點,積極維護讀者的合法權益,使每位讀者都受到應有的信任和尊重。

        3.4個性化服務的原則

        第5篇:新發展理念范文

        關鍵詞: 研究性學習理念 《機械加工新發展》 教學實踐

        現代社會科學技術迅猛發展,要求培養出來的人才,不僅知識淵博、專業技能扎實,而且具有主動意識、創新精神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自我發展的能力。我國制定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前兩項主要任務,都把培養創新型人才、著力培養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上。

        但是,我國大學教學在“知識為本”教學理念的指導下,一直受到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教師以傳授知識為中心、傳授知識以教材為中心的影響。長期以來,這種影響牢牢地束縛了大學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行為,在教學目標上重知識傳授而忽視創新能力培養;在教與學的關系上將教師的權威絕對化,而將學生視為接受的存貯器;在教學形式上多采用注入式教學模式。這樣的教學模式壓抑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嚴重阻礙了創新人才的培養。因此,轉變注入式教學模式,積極探索并實施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研究性學習模式勢在必行。

        為了在教學中踐行研究性學習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學習能力,我在《機械加工新發展》課程教學中,在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改革嘗試,獲得了較好的效果。

        1.《機械加工新發展》課程簡介

        1995年,我校在國內率先開設了《機械加工新技術》專業選修課程,其出發點是向機械工程類的四年級本科生介紹近20年內機械加工領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應用狀況,讓學生及時掌握機械加工技術的發展前沿,彌補學生在大學期間所學專業課程前沿內容的不足。隨后,哈爾濱工業大學、山東工業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華僑大學等十余所重點工科院校均開設了相似的課程。

        該課程在我校經過十余年的發展,演變為目前的《機械加工新發展》課程,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電學院為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大四學生開設的一門選修課,共24學時,教學內容是近10年來機械加工領域取得的重大研究成果,旨在讓學生了解當代機械加工技術的發展前沿,包括先進制造技術概論、高效加工技術、精密超精密加工技術等內容,是《金屬切削原理》、《機械制造工藝學》、《機床設計》等專業課程前沿方向的拓展與延伸,是最適合創建成研究型課程、進行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一門課程。

        2.研究性學習理念在《機械加工新發展課程》中的實踐

        2.1研究性學習理念

        在我國,研究性學習的興起源于對傳統的灌輸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反思,是一種新生事物,其含義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有的把研究性學習看作為一門課程,有的將它看作為一種學習方式或教學方式,有的認為它是一種學習過程,還有的人把它看作是一種學習的理念,等等,看法不一。我認為:研究性學習是指通過與研究相類似的認知方式和心理過程來了解、接受、理解、記憶和應用人類已有文明,以及國家或學校的舉辦者所規定的內容的認知活動。

        因此,研究性學習既是一種新的學習理念,又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它要求學生以探究的方式學習知識,教師以探究的方式組織知識。傳統教學觀認為,教學就是傳授知識,通過課程把知識內容或教師的理解傳輸給學生,教學的目的只是增加學生的知識量。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關系是建立在教師對學生的優勢地位上的,是以教師為中心的。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理念則認為,學生從教師那里聽來的還沒有成為真正的知識;注入式的教學會阻礙學生創造力的發展,因此教師不應致力于直接灌輸,而應引導學生的投入活動,將自覺攝取與無意識的熏陶結合起來,以形成經驗和掌握知識。強調讓學生在實際中學習知識,強調教學設計應遵循學生發展的規律。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主動者,才能獲得知識和形成能力。因此,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探究和體驗,強調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強調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實施研究性學習理念的著眼點在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著手點在于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和行為。

        2.2基于研究性學習理念的教學方法實踐

        為在《機械加工新發展》課程教學中實踐研究性學習理念,與以往的教學相比,我改革了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考核方式,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2.2.1教學目的

        以往的學習,不管是“接受性學習”還是所謂的“發現性學習”,都是以獲得系統的本門學科知識為主,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加個體的知識儲備。研究性學習力圖從根本上超越學科的界限,成為一種綜合性的,以實踐問題為核心的,不斷邁向未知領域的學習活動。它的目的不僅是使得學生掌握系統的學科知識,而且使得學生能夠掌握綜合地應用知識的能力,在真實的或者特定設置的情景下,界定、發現問題,解釋、分析問題,最終解決問題。

        因此,我在《機械加工新發展》課程教學中,依托我校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學科優勢,圍繞課程目標,將教學目的設置為:注重引入機械加工技術發展前沿性科研成果實例,注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在教學內容介紹中貫徹始于問題,終于問題的思想,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問題能力;課堂教學中積極引入學生小組合作形式,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2.2.2教學內容

        目前國內多數大學對課堂教學規范日益強化,普遍要求授課必備教材、課件、教案、講稿、教學日歷、教學大綱等,因而教學大綱、教材、教師教的內容、學生學的內容和考的內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這種形勢下,有些大學教師逐漸強化了“以教材為本”的教學思想,將教學內容簡單地理解為教材,錯誤地將其理解為知識的經典,是知識的全部,從而使教學實際上淪為教材內容的移植過程,教師教教材,學生學教材,考試考教材。這種“教材為本”的教學內容觀,致使教學內容封閉化,嚴重不能適應《機械加工新發展》課程的設立目的,無法將機械加工技術的最新發展動態、學術思路、科技成果及時地納入教學過程。

        其實,教材、課件、教案、講稿、教學日歷、教學大綱等,這些只是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教學內容本質內涵應是教與學相互作用過程中有意傳遞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教師給學生傳授的知識、技能,發展的智力、能力,灌輸的思想、觀點,培養的行為、習慣等的總和。因此,《機械加工新發展》課程在教學內容上充分注重了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從最初花費大量精力編寫選購專門教材,改為向學生推薦一個參考資料目錄,并每屆更新,其主要為教師講授時利用的圖書資料、視聽材料、電子材料和相關的科研新成果等。為了把握教學內容的結構體系和知識脈絡,將《機械加工新發展》課程的教學內容分為先進制造技術演變歷程、高速切削加工技術、緩進給深切磨削技術、超精密與納米加工技術、先進刀具制造技術、超精密與納米加工技術、綠色加工技術等6個技術專題,教學中按照技術專題提出(why)―技術專題內涵(what)―技術專題研究進展(how)―技術專題發展趨勢(future aspect)―面臨的新問題(why)的脈絡和線索,介紹技術發展的源動力、研究思路與進展及今后的發展方向。在這一教學內容體系下,教師對教學內容有更大的創造空間,便于以研究性學習理念貫穿教學內容,制定出具有個性和特色的教學方案,充分發揮教學內容的潛能,注重教學內容的學術性、前沿性和探究性,注重培養學生的學術興趣和科學精神。對于學生而言,這一開放式的教學內容,解除了“以教材為本”教學模式的限制,不再被教材和教師牽著鼻子走,自己查找資料,對專題內容有取舍地進行充分鉆研,務求自己發現,獲得真知,真正地學會學習,使創新能力獲得長足的提高。

        2.2.3教學形式

        教學形式是在特定的教學目的指導下,為完成教學內容而運用的比較穩定的教學方法的程序及策略體系,它一般采用若干個有固定程序的教學方法組成。每種教學形式都有自己的指導思想,具有獨特的功能。教學形式對教學方法的運用,對教學實踐的進程有很大影響。現代教學中最有代表性的教學形式是注入式與啟發式。

        我國大多數課程的教學在知識為本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廣泛采用了注入式教學形式,以切合注重知識傳授的教學目標,忽視了創新能力培養,在教與學的關系上將教師的權威絕對化,而將學生視為接受知識的存貯器。課堂上,教師只顧傳授知識,學生只管接受知識,教師成了知識販子,學生則成了接受知識的袋子。其極端的形式表現就是,教師一人滿堂灌,學生則呈現群體失語的局面。有人對此給出了形象的比喻:這種教學模式,上課是趕鴨子,講課是填鴨子,考試則是烤鴨子。

        因此,我們應從研究性學習的理念出發,根據“授人以漁”的教學目標,強化對學生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創設思維活躍、暢所欲言的教學情景以營造創新氛圍,在教學形式上改教師主講為師生互動,改學生聽講為師生間平等的對話與探討,培育學生積極的思維習慣和探究問題的意識。為了實踐這樣的教學理念,我校該課程采用以每位教師面對20至25名學生的小班化教學方式。我在授課中,為了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擁有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寬松環境,提供研究問題的時間和空間,激發學習興趣和創新欲望,將全班學生分為6個小組,每組通過課后的自我討論,針對技術專題中的感興趣的具體技術,確定組內的明確分工,分頭查閱資料、參考書、網絡搜索、企業調研等收集信息,結合課堂講授,形成對具體技術發展脈絡的認識,撰寫包括專題技術研究背景、研究思路、主要技術方法、主要成果和發展方向的研究報告,課堂抽出專門的時間由各小組進行匯報講解,其他同學和任課教師進行提問互動。這種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以小組協作方式開展,小組成員分工由學生自行決定,采用平等互助的原則,注重集體智慧的發揮。這就要求小組成員集思廣益,互幫互學,全面有效地提出、分析、解決問題,準確、深刻地理解與掌握知識與實踐技能,同時培養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

        2.2.4課程考核

        傳統的考核評價是課程管理的一種重要手段,一般以篩選作為終極目的,以考核、測定學習者掌握了多少知識為主要內容,把學習者作為被評價的課題,而使測驗、考試這類評定手段變成了評價的主題。為達成將研究性學習理念貫穿于《機械加工新發展》課程的目標,我采用了形成性評價的方式,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將對知識掌握的評價轉化為對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評價。

        考核的內容包括:①參與課程的態度:主要通過課堂紀律和小組活動中的表現來判斷,如是否認真完成自己承擔的任務,是否有適當的見解或建議,等等;②口頭報告:通過課堂互動過程中的發言,小組匯報過程中的口頭發言,等等;③研究報告的質量:關注的不是研究報告學術水平的高低,而是在研究報告中所體現的收集信息、處理信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過程信息。

        課程考核評價目的不是為了排隊,而是為了促進發展,讓學生體會自主研究學習過程比簡單獲取答案,培養能力比被動接受知識更重要的學習理念。注意評價與指導相結合,及時將平時的評價結果反饋學生,多從肯定、鼓勵、引導學生的角度營造出有利于學生學習成長的教育環境,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展現個性,發揮潛質的大舞臺。

        3.結語

        在《機械加工新發展》課程中踐行研究性學習理念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涉及教學思想轉變、教學內容整合、教學形式和課程考核改革等多方面的內容,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雖然我采用的一些措施和手段是該門課程在研究性學習改革中邁出的一小步,但已受到課程班同學的好評,學生的學習興趣普遍提高,創新意識有所激發,對考核過程和提交的課程報告的分析表明,完全達到了該門課程的培養要求,取得了預期的效果。相信,研究性教學理念的深入和發展,必將為本門課程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周光禮,朱家德.重建教學:我國“研究性學習”三十年述評.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39-49.

        [2]謝秉知.積極推動研究性教學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中國大學教學,2006,2:21-23.

        第6篇:新發展理念范文

        關鍵詞:五大理念;新型;城鎮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F29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6年11月18日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結構的轉型升級由農村走向城市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的城鎮化率逐漸增加,越來越多的人走向了城市,而這主要表現在東部地區。對于中西部地區而言,這種現象還不突出。“十三五”規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推動中西部的城鎮化建設是其中的重要目標。而要實現規劃的目標就要落實農村走向城市的轉型升級,引領新疆的城鎮化發展。由于“十三五”規劃帶來的問題和矛盾日益突出,由信息技術引發的全球新一輪產業調整正在進行。國內方面,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連續高增長時代結束。創新是科技發展的源泉動力,我國的創新能力不夠強,許多科技還需要走引進來的路線,部分行業進入蕭條時期,產能過剩,經濟衰落,而經濟的發展沒有與環境協調一致,對自然環境造成了破壞,環境的承載力下降,人口老齡化日趨明顯,勞動力面臨不足。五大理念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在當前或今后將會持續走這條道路,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只有落實五大理念思想,才能提高新疆地區的城鎮化率,帶動地區的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進一步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和國家經濟的發展提供動力。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國家實施了一帶一路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西氣東輸、西電東送戰略,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最后五年進行了“十三五”規劃,它的目標就是中西部的城鎮化建設。城鎮化是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如何走出一條符合實際,具有自己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是一個宏大而深遠的命題。“十三五”規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國家治理和政治建設要運用五大發展理念,五大理念會逐漸成為我國發展的時代主題,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展現出了新格局新面貌。五大發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綱領的靈魂,是著力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的根本途徑。只有加快新疆地區的城鎮化建設,造就新市民、培育新城市,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屏障,加快包括戶籍制度、土地利用機制等重點領域的改革,才能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動力。新疆地區城鎮化率的提高不僅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帶動了地區經濟的發展,還推動了國家經濟的發展,有力保證了“十三五”規劃目標的實現。

        二、五大發展理念的概念

        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全面闡述了五大發展理念,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在我國的社會發展中貫徹五大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

        (一)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源泉動力,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創新,一個國家要想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就必須具備創新能力,而一個地區要想繁榮昌盛,創新是第一位。創新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一個地區的創新不僅是科技的創新,而且是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的創新。地區經濟發展面臨的環境破壞,資源緊張等問題都要靠這些創新來解決。蘋果公司在手機產品這一模塊為什么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原因就是它的科技產品一直在創新。創新是發展,對切合實際的修正完善,創新要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二)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協調就是事物之間的一種平衡關系,包括了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還有經濟的協調發展。協調發展就是要處理好發展中的區域、城鄉、經濟與社會的矛盾關系。地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新疆是個資源豐富的地區,實現經濟的持續發展要處理好資源利用和科研人員之間的關系,使其效用最大化。協調發展實施長江經濟帶體現了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由低水平向高水平邁進的過程。協調理念的提出,反映了新形勢下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新升華。

        (三)綠色是經濟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實現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的根本途徑。綠色發展已不僅僅是一個環保問題,而且還是重要的基本的民生問題。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要正確處理好經濟與環境的問題,不能是以當地的環境遭到破壞為代價,致使生態環境受到破壞,環境污染程度的大小和經濟發展之間不應呈現出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有些城市的發展超出了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使人口、資源矛盾日益突出。雖然我國的經濟發展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但是環境問題和食品安全問題卻浮現出來,使其民生不能得到保障。綠色發展是新階段新發展的重要亮點,不僅著眼于可持續發展,而且將創造大量新的發展業態。

        第7篇:新發展理念范文

        一、成都市新津縣具有發展全域旅游的基礎和需求

        新津縣已依托梨花溪風景區建成省級旅游度假區,躋身四川省旅游強縣行列,正著力打造國內知名旅游目的地、區域性旅游集散地。2012年―2014年,全縣旅游收入年遞增26%以上,旅游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于全省平均6.8個百分點,旅游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高于全省平均21.3個百分點,農民因發展旅游獲得的收入高于全省平均7.9個百分點。2015年,全縣接待游客12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6.3億元,同比分別增加33.3%和26.4%,旅游收入占全縣GDP比重11%,旅游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有6大主要考核指標:①旅游業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15%以上;②旅游從業人數占本地就業總數的比重20%以上;③年游客接待人次達到本地常住人口數量10倍以上;④當地農民年純收入20%以上來源于旅游收入;⑤旅游稅收占地方財政稅收10%左右;⑥區域內有明確的主打產品,豐度高、覆蓋度廣。

        新津目前還未建立起全域旅游相應的指標體系,但就當前數據來看,新津在旅游業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旅游從業人數占本地就業總數的比重、當地農民年純收入來源于旅游收入的比重等方面還有一些差距。不過也應看到,相關數據近年來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反映出新津全域旅游發展的基礎不斷夯實、未來大有可為。特別是提出了“山水衛星城、幸福新津渡”的城市定位以及建設現代化濱江中等城市的發展目標,也需要在全域旅游發展上做足文章,推動縣域經濟大發展,從而真正構建起“大旅游、大宜居、大商貿”發展格局。

        二、成都市新津縣發展全域旅游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資源整合程度不高、綜合效益較低

        游客和群眾普遍反映,新津雖有一些特色的景點,但相對零散,沒有串珠成鏈、形成合力,僅有以黃辣丁為代表的河鮮美食以及以花舞人間、梨花溪為代表的觀光旅游等少數亮點名聲在外。同時,山水資源、文化底蘊挖掘不足、城市整體營銷宣傳欠缺、全社會共同參與氛圍不濃等問題也導致資源整合度低,整體效益低下。

        (二)產業協同發展不足,融合程度不深

        工業方面,主要強調產業內部優化,同時工業集中發展形成相對獨立的產業布局,旅游裝備制造有待形成特色產業鏈,工業旅游也有待探索發展。農業方面,雖然一三產互動、農旅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與周邊區(市)縣相比仍顯優勢不足。服務業方面,旅游業與商貿業、餐飲業、住宿業等相關行業尚未形成特色鮮明的產業鏈條,尚未形成從一日游向多日游、由觀光旅游向休閑度假旅游轉變的足夠吸引力。

        (三)旅游管理體制機制不優,協調力度不強

        文旅產業是涉及行游住食購娛等六大要素多個行業的綜合性產業,需要以旅游行業主管部門牽頭,多個部門協同配合。就表面和實際運行效果看來,設立梨花溪風景旅游區管委會后,旅游統籌管理和綜合協調的模式、力度沒有明顯改變。但隨著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以旅游業為重點的服務業,必然要求強化旅游發展的統籌力度和協調能力。

        (四)旅游發展動力不足,項目支撐不夠

        項目是支撐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平臺。而當前新津旅游產業發展大項目支撐仍顯不足,現有項目也未能形成輻射全域的帶動效應。同時,旅游基礎設施相對薄弱,除道路通達性較差外,停車、住宿、購物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也直接影響旅游形象和接待能力的提升。

        (五)旅游發展特色不明,優質產品較少

        雖然新津也有花舞人間、梨花溪、觀音寺等著名景點,但在旅游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當前,新津旅游產品的單一化、同質化現象也比較突出。這需要新津縣旅游產品有更加明確的發展定位,突出優勢特色,開發優質產品,真正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佳”。

        (六)從業人員素質較低,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除花舞人間等大型旅游景點以及少數知名餐飲酒店企業有較為規范的管理團隊以及較為專業的從業人員以外,大多以農家樂為代表的市場主體仍以家庭成員、親屬為主開展服務工作,旅游專業人才薄弱,職業培訓也略顯不足。

        三、成都市新津縣發展全域旅游的建議

        (一)堅持全域視野,統籌規劃建設

        學習借鑒先進經驗,深入調研,充分征求意見,完善現有旅游總體規劃,樹立“旅游即城市、城市即旅游”理念,優化全域旅游空間研究,在城市建設的各個環節滲透旅游元素,融入到“小組微生”、棚戶區改造等項目規劃中,統籌布局“行游住食購娛”等六要素,著力推進景城合一、城鄉互動。在旅游規劃引導下實現“多規合一”,使旅游規劃與縣域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規劃融合銜接,合理配置土地、項目、資金等資源,有計劃、分步驟、大力度推進規劃落實、項目落地。

        (二)落實交通先行,完善基礎配套

        一是提升景區景點通達能力。充分對接二繞、高鐵、成樂復線等主干交通網絡,加強專線公交、自駕導引設施等建設,形成更加便捷暢通的對外旅游交通體系。整合現有縣鄉村道路資源,打斷一批“斷頭路”,合理安排組織旅游公交線路,加快打造旅游環線。二是提升景區景點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旅游標識導覽服務,完善景區景點及其歷史文化背景介紹,嘗試多媒體展現,設置多語種標識牌,增加景區無障礙設施,推進公共停車場、旅游廁所等配套設施。推動梨花溪旅游度假區綜合服務中心建設,構建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務體系。三是提升景區景點配套服務。積極吸引社會資金創新創業,引導農家樂提檔升級,推動農家樂改水改廁,提供除餐飲以外的兒童游樂、運動健身等特色旅游活動,增強吸引力。特別是積極探索“引進旅游管理公司、引導群眾參與”的形式,利用農民集中居住區閑置資源發展民宿體驗等業態,切實解決鄉村旅游景點旅店資源不足的問題。同時,探索建立旅游綜合執法機制,加強食品安全、服務質量、道路交通、價格等監管,維護旅游市場環境。

        (三)突出特色亮點,加強資源整合

        基于全縣主要景點都是以花、田、水、林觀光為主的鄉村旅游現狀,結合“美麗成都建設”工作部署,強化旅游標準化建設與管理,提升發展鄉村旅游。一是加快梨花溪轉型升級。樹立“大花舞人間”理念,整合梨花溪片區各景區景點,實施“增花添彩”,發展特色花卉種植和觀光旅游,形成四季都有花卉觀賞的整體效應。同時,引導現有旅游景點景區加強聯動,開發旅游景區景點套票,帶動人氣聚集,拉動消費提升。二是增強項目帶動效應。進一步支持花舞人間做大做響品牌,積極創建國家5A級景區。推進斑竹林景區完善和提升,爭創國家4A級景區和省級生態旅游示范區。圍繞白鶴灘國家濕地公園建設,加快引進大型主題公園等項目;加強重大旅游項目促建,進一步聚集人氣。三是積極開發特色產品。做好寶墩遺址、觀音寺等國家級文物的保護利用,深挖文化內涵,提煉文化精髓,形成圖書和影視作品,釋放品牌效應,提升城市文化形象。突出歷史文化、河鮮美食以及梨花等主題,策劃、包裝和開發具有一定體系的成套系列特色旅游產品,豐富旅游商品類型。

        (四)加強營銷宣傳,營造良好氛圍

        一是開展精準營銷。加強與國際旅游組織和主體電視、報刊媒體的宣傳合作,借勢借力開展旅游營銷,提升省級旅游度假區知名度,刺激游客度假意愿。二是打造精品會節。以傳統梨花節、龍舟賽、國際名校聯盟挑戰賽為重頭戲,進一步提升品牌會節的影響力。依托山水條件,串聯景區景點,做好活動策劃,將山地馬拉松、城市定向賽等活動辦成傳統賽事。三是拓寬宣傳渠道。充分把握“互聯網時代”、“自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特點,通過開展“微電影”、網絡小小說、優秀博客等征集活動,增加線上關注度。積極對接電影、電視劇、真人秀等到新津拍攝,進一步提高新津知曉度。

        (五)堅持創新發展,推動產業融合

        一是積極發展旅游新興業態。首先,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結合新津葡萄、柑橘、水產等特色產業發展,以及市級杜鵑花()、梨花等賞花基地打造,以成新蒲示范帶以及農業公園等為依托,推動農旅融合、一三產互動。其次,探索發展工業旅游,以三大支柱產業開展工業旅游,引導企業開辟相應項目,圍繞公眾關注的食品生產、科技創新、軌道交通等主題,打造工業旅游線路。第三,依托民航飛行學院新津分院等資源,開展通用航空及低空旅游項目,積極爭取和辦好國際航空展會,著力打造航空小鎮。二是積極發展旅游裝備制造。結合新津產業特點,依托泰隆游樂、新筑、魯晨等企業,推動游樂設施裝備制造業、通用航空、軌道交通旅游裝備產業化發展,打造旅游裝備新材料基地。三是大力發展旅游職業教育。依托成都職業技術學院旅游學院、成都藝術職業學院,推進產學研一體以及校地合作,加大旅游人才培養力度,引導人才就地就業創業,提高旅游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和水平。推動旅游景區、景點與旅游教育院校和培訓機構共建實訓基地。加強現有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訓,提升旅游服務的專業水平以及業務素質。四是大力推動“互聯網+”應用。推動旅游景區、旅游企業、酒店、餐館及其他旅游服務商通過OTA(在線旅行社)拓寬消費市場,提供微信、支付寶等移動支付服務,優化游客消費體驗,提高游客消費額度。五是積極推進旅游集散中心建設。結合318汽車營地建設,在斑竹林景區發展自駕車營地,拓展自駕旅游集散功能。打響“騎闖天路”口號,對接專業自行車、摩托車騎游團隊,在大件路、成新蒲沿線為騎友提供必要的餐飲、車輛維修等服務以及交流平臺,打造騎游川藏318最美景觀大道大本營。大力引進國內各大旅游中介機構在縣內設立分支機構,同步配套建設旅游用品、戶外用品市場。

        (六)推動全民共建,實現利益共享

        第8篇:新發展理念范文

        面對我國糧食生產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封頂、生產成本“地板”抬升、資源環境“硬約束”加劇等新挑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度重視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供給側改革是相對于需求側改革的重大突破與創新,必須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新理念為引領全面推進。

        一、堅持創新發展,激發改革的強大動力

        創新是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只有不斷創新才能為供給側改革提供持久動力,要積極推進農業發展理念、制度、科技創新。

        推進理念創新。將農業發展目標從過去的數量增長為主,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上來,減少農產品庫存;將農業增長方式由過去主要通過要素投入,轉到依靠科技和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上來,有效降低生產成本。農產品供給,由生產導向轉變為消費導向,轉變為適應消費者需求的有效供給,著力補足短板,減少和避免過度供應。農業產業的價值增值由依靠單純的農業發展,向依靠產業鏈、價值鏈的拓展轉變,積極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雖然以種養為主狹義的農業生產本身對國民生產總值貢獻較小,但以農業為基礎形成的產業鏈,卻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需求升級,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大。

        推進制度創新。一是加快農村土地制度創新,推動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離和經營權流轉。在工業化、城鎮化加速,農村勞動力大量外流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承包農戶不經營自己的承包地。因此,應推動承包權與經營權分置,將土地流轉給有能力有意愿經營的主體。通過土地確權,推進農村土地有序流轉,降低經營者用地成本。二是推動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推動農地租賃、農地股份合作等土地流轉形式,使農民獲得土地租金收入和合作社的分紅,從而既保護農民的已有利益,又實現規模經營。推動土地流轉不能片面追求流轉規模和比例,損害農民的合法權益。三是推動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創新,完善農業補貼制度和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在土地流轉加快的背景下,完善補貼方式,使財政補貼真正讓種糧的農民和經營者受益。推進糧食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改變糧食托市收購政策,促進糧食價格和產量回歸到市場需求的水平。

        推進科技創新。突出科技創新在推動農業現代化中的驅動和引領作用。突破一些具有共性的關鍵性技術難關,為中高端農產品的生產和供給提供技術支撐,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使品種和質量更契合消費者需要。著力推動資源節約型、生態友好型農業技術的創新與突破。堅持經濟合理、技術適用、利于推廣的原則,發展現代種業技術、資源循環利用技術、農產品儲運和加工技術、農業機械化和信息化技術等適用技術。推進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全過程的應用,提高生產效率,有效節約成本。

        二、堅持協調發展,促進供需高水平均衡

        當前,農業發展的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我國農業仍存在明顯的短板。一是農業勞動生產率和比較效益低,約占勞動力總數30%的農業勞動力,所創造的農業產值只占GDP的9%;而發達國家,如美國,只占2%的農業勞動力所創造的農業產值占GDP的2%。二是不少農產品價格遭遇“天花板”,國內價格高于進口價格,并且農業生產經營成本還在上升。三是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健康的綠色農產品滿足不了市場需求。四是農業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加深,雖然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較強,但付出了很高的自然環境代價,從而使這種產能難以持續。因此,要推動協調發展,通過辯證發展、系統發展、整體發展,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著力補齊農業短板。

        圍繞消費者的需求,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促進農產品供需平衡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躍升。針對農產品供需錯位,數量有余,質量不足;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糧食、棉花等產品過剩,特色水果、蔬菜等農產品供應不足的問題,要處理好數量與質量的關系,滿足消費者對高質量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加強高、中端產品供給,使農產品供給不僅數量充足,而且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求。針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將食品安全貫穿“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健全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利用互聯共享的信息平臺,建立全程可追溯的風險監測評估和檢驗檢測體系。

        實施新形勢下的糧食安全戰略,樹立大糧食、大食物觀念,提高糧食產能,注重食物安全的整體性和協調性。在確保口糧安全前提下,引導“糧改經”“糧改飼”,支持農民根據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果蔬、青貯玉米、飼草、雜糧雜豆等作物,促進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共同發展。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強化農業的多種功能和多重目標,促進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流通和休閑旅游業融合發展,通過延伸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附加值。

        三、堅持綠色發展,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綠色發展是實現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盡管近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持續向好,但由于化肥、農藥長期不合理過量使用,畜禽糞便、農田殘膜等農業廢棄物不合理處置,造成農業面源污染日益嚴重。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農業發展所受到的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數量與質量壓力越來越大,從而對農業綠色發展構成了雙重約束。此外,農業綠色發展還面臨農業生產主體目標與國家目標不一致以及農產品生產標準化體系不規范等問題。為此,要將農業綠色轉型發展提升為國家戰略。

        積極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減少污染,節約保護資源,增加綠色農產品供給。一是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量。全面推廣普及測土配方施肥、農藥精準科學施用技術,實現化肥農藥零增長,減少面源污染;推動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農膜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二是發展高效節水灌溉,推動水權分配、水價形成、節水激勵改革。三是實施耕地輪作休耕,減輕糧食庫存倉儲壓力。利用國內外市場糧食供給寬裕的時機,在部分地區實行耕地輪作休耕,以利于耕地休養生息、保持地力和減輕過大的糧食庫存壓力,緩解糧食供求矛盾。四是加快發展有機農業。建立和完善農產品可追溯體系和安全等級認證體系,解決生態有機農產品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通過二維碼、檢測室等手段,倒逼產品提質。建立有利于生態農業發展的利益導向,調整與農業污染和食品質量問題相關的投入品與產出品所形成的利益關系。

        加快農業綠色轉型發展的體制機制建設。要通過生態風險評估機制對農業生產技術和農產品生產鏈條的生態環境風險進行實時監測和防控;通過建立嚴格的生態安全準入制度,對農業生產主體及農業經營企業進行規范管理。

        四、堅持開放發展,拓展供給側改革空間

        我國已是全球第一大農產品進口國、第二大農產品貿易國,農業發展已經深度融入了國際市場。要以開放發展理念,深入實施農業“引進來、走出去”雙向發展戰略,充分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提高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

        加快農業走出去步伐。加強對全球農業開發潛力、環境與風險的分析,在更大的空間、更大的舞臺上,優化配置農業資源。搞好農業“走出去”戰略的頂層設計,建立有關農業“走出去”完備的信息服務平臺,借力“一帶一路”建設,重點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業國際產能交流與合作。利用國外較豐厚的土地資源,彌補國內土地資源的不足和降低用地成本。在確保國內口糧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國內國際資源和市場來保障糧食供給,降低糧食生產成本和庫存。

        充分利用我國農業技術、經驗、設備等優勢,參與國際農業開發。鼓勵有實力、信譽好的企業、實體到國外進行農業直接投資、農業對外合作、農業對外援助,積極參與到農產品倉儲、加工、物流等各個環節,不斷提升農業合作水平。為鼓勵企業走出去,設立農業對外合作專項基金,支持企業在境外的前期考察、風險評估等活動。鼓勵各類企業、行業組織積極開展境外直接投資和跨國經營活動。

        加快農業“引進來”。加大農業引智引技力度,引進現代農業建設急需的科技領軍人才,引進境外農林牧漁業優良品種,先進農業裝備及良種繁育,農產品生產、加工、儲藏等關鍵應用技術和高新技術與專利。充分利用世界優秀人才和現代科技成果,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彌補農業短板。

        五、堅持共享發展,實現農民共享改革成果

        讓人民群眾共同分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雖然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總量不斷增大,人民生活得到了普遍改善,各地區、各群體的收入水平都有明顯提高;但是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還遠低于城鎮居民。必須堅持共享發展,讓廣大農民獲得更多實惠,有更多的獲得感。

        第9篇:新發展理念范文

        我認為經濟欠發達地區黨報發展創新要注意兩個重點:

        一是注重報紙在發行市場上的份額。對于媒體而言,所在的發行區域“經濟盤子”的大小,是不可比的,但媒體占據市場份額是可比的。在報業競爭過程中,報紙的市場份額是競爭實力的體現,因此,要更注重報紙在發行市場上的份額。經濟欠發達地區黨報,應該遵循現有發展規律,努力擴大黨報在群眾中的傳閱量,牢牢依靠“”這一性質,通過黨報黨訂等渠道,擴大發行量,促進地方黨報發展。

        二是要在變化中求生存。地方黨報盡管是機關報,但在版面、內容上也是可以調整的。近日,人民日報在內容上進行變革,可讀性更強了,人民日報可以改,地方黨報也應該主動變革,以更貼近讀者、貼近生活、貼近民生為目標,辦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報紙。以廣州日報為例,廣州日報對報紙版面進行革新后,可讀性大為增強,并順利實現轉型,成為廣受讀者歡迎的黨的機關報。這也說明地方黨報可以辦得讓群眾歡迎。地方黨報在一版側重報道當地領導干部活動等重點內容,但在二版以后,可以多刊發關注群眾、關注民生的新聞,這樣才能受到群眾歡迎。

        媒介融合是必然的,必須樹立全新理念發展新媒體,以適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從當今社會發展現狀來看,網絡的力量不容小覷。現在很多人已養成習慣,每天瀏覽網頁成為必然。當今一代的中小學生,伴隨著網絡成長,他們的閱讀習慣完全是從網絡上養成的。近日,北京一機構進行調查,該地區報紙讀者的平均年齡38歲。這讓做平面媒體的人覺得有些悲哀,因為,辦報紙的“二次銷售”事實上是在賣廣告,而18歲至38歲是所有讀者中最具購買力的,但這群最具購買力的讀者卻有離我們遠去的趨勢。

        在廣西日報社,我負責分管南國早報、健報等多份報紙和廣西新聞網的工作,現在我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了廣西新聞網。因為我覺得做平面媒體的人,危機感現在越來越強烈。新形勢下,廣西日報社正舉全社之力做大做強新媒體,發展廣西新聞網、廣西網視,就是希望通過網絡將報紙所流失的讀者,從網絡上重新找回來。

        對于地方黨報而言,通過多年的發展,已摸索出自身發展的規律。以河池日報為例,在這一方面有目共睹,非常不錯。1984年開始,我在廣西日報河池記者站工作,我切身體會到河池日報這20多年發展非常快,版面在擴充,在革新,已經摸索出自身發展的規律。因此,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黨報,應該遵循現有的發展規律,走現有的路子。所謂“現有的路子”,是指既然是黨報,是機關報,那么就應該牢牢地抓住“”這一性質,一定要繼續走下去,擴大發行量。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久久久久中文伊人久久久 | 亚洲人成日本片 |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视频 |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亚洲国产理论片中文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一区 亚洲第一页A∨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