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自然災害安全風險評估范文

        自然災害安全風險評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自然災害安全風險評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自然災害安全風險評估

        第1篇:自然災害安全風險評估范文

        關鍵詞:應急管理;縣級政府;對策

        中圖分類號:D63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161(2012)02—0062—04

        我國地域遼闊,但同時也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多種風險并存的大國。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暖及其他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頻繁發生的重、特大自然災害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社會財產損失,也對國家和政府的威信,甚至對縣域、城鎮乃至整個國家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強烈的“外部損害”。然而,自然災害的影響大多是在一個市(含所轄縣、區)的范圍內,特別是山洪泥石流等突發自然災害,常常是從若干個縣域開始蔓延,這就意味著縣級政府在特大自然災害應對中面臨著最直接的考驗。作為災害應對的第一道門檻,縣級政府應急管理在公共危機治理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發現突發事件苗頭、預防發生、首先應對、防止衍生新危機的第一責任人,承擔著災害應急處置的重要職責,它的應急反應是有效遏制突發事件發生、發展的關鍵。然而在實踐中,縣級政府的災害應急表現卻并不盡如人意。

        為了完善應急管理體系,提升縣級政府的應急管理能力,本文以探究縣級政府在特大自然災害應對中的“短板”為目的,以蘭州大學公共應急信息管理研究團隊研究發現的縣級政府在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應對中的薄弱環節為依據,結合縣級政府災害應急處置和舟曲實地調研的數據資料,分析了作為應急工作第一線的縣級政府在特大自然災害應對中存在的“短板”,并根據甘肅省縣級政府應急能力建設的現狀探討了將其修復的途徑。

        一、縣級政府在應急管理中的作用

        現代應急管理是由美國發起的,多集中在政府管理部門,應用性很強。應急管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機構在突發事件的事前預防、事發應對、事中處置和善后管理過程中,通過建立必要的應對機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的有關活動。《美國危機與緊急情況管理手冊》(Handbook of crisis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認為,應急管理可以分解為減緩(mitigation)、準備(preparation)、響應(response)和恢復(recovery)四個階段。因此,應急能力是減緩、準備、響應和恢復四種能力的復合。在我國的各個行政層級中,應急程序均被形式化為四大基本過程:預防與準備、預警與監測、救援與處置、恢復與重建。

        在應急管理過程中,縣級政府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應急基礎準備和資源保障。應急基礎設施建設的質量水平及抗災能力、應急組織機構的完善程度、應急預案及應急法律法規的完善程度等構成了應急基礎準備的核心內容。信息通訊、物資裝備、人力資源和財務經費等方面的保障是縣級政府應急所必備的資源保障。充分的應急基礎準備和資源保障是有效應急的前提。

        (2)監測與預警。指利用災害應急信息網絡對各種可能存在的災害進行監測、預報,向公眾及時、快速預警信息,并結合人口、自然和社會經濟背景數據庫對災害可能影響的地區和人口數量等損失情況做出分析和評估。

        (3)應急教育與培訓。指通過面向公眾的應急知識教育、應急技能培訓及預案演練來加強備災能力。

        (4)應急救援與協調。應急救援涉及救援裝備與設備等硬件設施、救援隊伍、救援技術與智力支持、救援物資的緊急生產及調用等,指揮協調指的是地方政府主要官員等協調主體如何指揮、控制和協調應急響應與恢復行動。

        (5)善后處理。指為了恢復正常的狀態和秩序所進行的各種善后處置活動,包括災民轉移安置、次生隱患排查、基礎設施恢復、對受災損失的評估與賠償、恢復重建計劃的制定與實施等。

        (6)與周邊市縣的協調聯動。主要包括是否掌握周邊市縣應急資源信息,能否調用周邊市縣應急資源,是否建立與周邊市縣應急協作機制等內容。良好的與周邊市縣的應急協作,不僅會因就近援助加快響應速度,而且也會因資源共享降低應急成本。

        二、縣級政府在特大自然災害應對中的“短板”分析

        在縣級政府作用框架的基礎上,筆者選取縣級政府在特大自然災害應對中的典型實例“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應急處置”進行分析。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涉及2個鄉鎮,15個行政村,其中包括兩個重災社區,受災人口達4.7萬。舟曲縣級政府在災害應急救援與善后處理等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在這次應急處置之后,蘭州大學公共應急信息管理研究團隊在文獻梳理的基礎上,邀請甘肅省應急辦公室專家根據甘肅省縣級政府應急能力建設現狀及對應的縣級政府能力評估指標體系設計了實地調查問卷,并輔以深度訪談,對舟曲縣政府在此次特大自然災害應對中的應急管理能力進行了全面而綜合的評價與研究。

        在評估問卷設計過程中,由于考慮到科學合理的應急管理能力評估指標體系對評估高效性的基礎作用,以及可操作性強的評估方法對評價結果的合理性和正確性的直接影響,研究團隊根據評估指標體系設置的原則和指標選取的方法,結合政府應急管理的相關特點,采用處理這類綜合評價問題有效模型的層次分析法(AHP)來確定指標權重,對縣級政府應急管理能力評估指標體系進行了構建。評估指標體系以應急基礎與保障能力、監測預警能力、應急教育與培訓能力、應急救援與協調能力、善后處理能力及虛擬應急能力6項能力構成要素作為一級指標,并在此基礎上按照科學、系統、簡易的原則把一級指標細化為29個二級指標,并根據二級指標量化的難易程度把二級指標以問題的形式轉換成表格,設計成39個問題。

        在調研過程中,團隊實地走訪了舟曲縣政府辦公室、民政局、財政局、教育局、林業局、發改委、經貿委、交通局、統計局、人民武裝部、公安局、團委、人事局、水利水電局等部門,選擇了具體參與應急管理各項工作及各個環節的主要部門作為評價主體,以部門工作人員自評打分、調研團隊研究員面對面輔導調查對象填寫調查問卷(以免調查對象對一些問題的理解有誤而影響問卷的填寫質量)的形式獲取基礎數據。為保證數據獲取的科學性,在問卷調查過程中還采取了隨機抽樣的方法。調研過程共發放問卷93份,回收問卷93份,剔除部分數據缺省的無效問卷后,得到有效問卷77份。

        在調研結束后的評估分析過程中,團隊采用模糊綜合評價的方法對評價中涉及的大量復雜模糊現象和模糊概念進行定量化處理,運用層次分析法(AHP)與模糊綜合評價法相結合的方法對調研數據進行了綜合分析與評估。研究得出,舟曲縣政府在應對泥石流災害的過程中有待改善的五個方面是風險評估與預防、危機預警、城市規劃與基礎設施建設、應急設施與資源配置、應急培訓與演練。

        (一)風險評估與預防缺失

        危機預防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對各種潛在的危機風險隨時進行評估,這是實施減災措施的第一步。風險評估是整個風險管理的重要構成步驟和關鍵環節,科學、全面的風險評估為有效進行風險管理和風險處置提供了基礎依據和行動指南。縣級政府在有效應對特大自然災害時,首先要進行風險評估。

        在調研中筆者發現,舟曲是甘南藏族自治州最偏遠的國扶少數民族貧困縣、“5.12”地震重災區,也是滑坡、泥石流、地震三大地質災害高發區。受自身財力(舟曲縣每年的財政支出大約2億元,縣內卻沒有大型企業及產業鏈,財政收入嚴重偏低)和應急管理水平的限制,舟曲縣還沒有把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納入政府應急管理中,更沒有設立專項資金對當地自然災害進行風險評估。

        (二)危機預警機制不健全

        危機預警工作符合危機管理中的應對危機“關口前移”的思想。做好危機預警工作,把危機消滅在萌芽狀態,能夠達到“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目的,實現從源頭上消滅、治理危機,從而“化危為機”,最大程度地降低危機所帶來的風險和損失。

        在舟曲調研中筆者發現,舟曲縣人民政府于2010年5月23日接到關于批轉《舟曲縣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通知,于2010年8月2日《舟曲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轉發“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切實做好預防和應對各類自然災害的緊急通知”的通知》。這兩個文件都強調要做好各類突發自然災害的預防和應對工作。“8.8泥石流災害”的發生,無疑揭示了基層政府對應急預案的貫徹執行并沒有到位,從調研中了解到“幾個預警點都是此次泥石流發生后才緊急修建的”事實可見,舟曲縣的危機預警機制還極不健全。

        (三)城市規劃與基礎設施建設不合理

        為有效應對特大自然災害,縣級政府在進行城鄉規劃時,應當符合預防、處置特大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的需要,統籌安排有關應急設備和基礎設施建設,合理確定應急避難場所。

        通過調研筆者發現,舟曲縣的縣城規劃極不合理:縣城本身的選址就處于泥石流爆發口,導致泥石流突發后人們“無處可逃”,隨著人口的增加,縣城規模的不斷擴大占據了很多泥石流的通道,導致泥石流突發后形成堰塞湖,大量積水進入城區淹沒三分之二縣城。另外,落后的交通建設未能形成完整的交通網絡,極大地限制了救援過程中救援物資的運輸和人員的疏散;縣城樓群密集,建筑普遍是“貼面樓”、“握手樓”、“半邊樓”、“懸空樓”,所有的房子像多米諾骨牌,一旦發生意外,居民根本沒有逃生的通道。

        (四)應急設施與資源配置不完善

        應急設施與資源配置是縣級政府進行災害預防、開展救援和應急管理所配置的設施和資源的總稱。合理的應急設施與資源配置,是縣級政府有效應對特大自然災害的重要物質基礎和先決條件,也是實現城市健康、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從實地調研看,一方面,舟曲縣應急公共服務設施本身的應急能力比較薄弱。例如,舟曲縣雖然有交通網絡,但是通往縣城的路線只有一條,當這條道路中斷之后,舟曲就成了孤島,救援難以及時進行;另一方面,應急避難所的建設規劃很不到位:應急避難所的修建之地適合于地震避難,但這也正是泥石流的匯集之地。另外,由于各種原因,舟曲縣幾乎沒有應急物資儲備。人民武裝部某工作人員在訪談中描述道,在泥石流發生后,由于缺少救援工具,甚至連木棍都找不到,他們只能用手挖掘,來作為最直接也是當時唯一的救援工具,這嚴重地影響了應急救援的開展與實施。

        (五)應急培訓與演練缺乏

        應急培訓與演練是做好應急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證,它能夠極大地減少突發性災難所造成的人員和財產損失。另外,培訓和演練的內容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議題??h級政府一定要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適合本地區災害種類的應急培訓與演練,以期將傷亡降到最低程度。

        在調研中筆者了解到,雖然舟曲縣政府的各項特大自然災害應急預案都很完善,但遺憾的是各項預案都未進行(除了人民武裝部組織過演練外)或很少進行過演練。自汶川地震后,縣政府、學校等才開始開展防震知識宣講和應急知識教育,但僅限于此,并未開展過關于泥石流的任何演練與公眾教育。當泥石流發生后,相當一部分人把警車的報警聲誤認為地震來臨的信號。信息理解的失誤使他們跑到了地震避難所,結果由于地勢低洼,匯集的泥石流吞沒了大量生命。

        三、修復“短板”的對策建議

        基于以上縣級政府在特大自然災害應對中存在的“短板”,結合我國縣級政府應急能力建設的現狀,筆者提出如下對策。

        (一)建立風險評估與預防機制

        1.風險評估。自然災害風險評估是對風險區遭受不同強度特大自然災害的可能性及對其可能造成的后果進行定量分析和評估。風險評估在于識別風險。風險識別(hazard iden,tification)和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涉及三個層面,即風險識別:確認一個區域的風險,并且評估風險發生的可能性;脆弱性評估:通過評估風險、人員和財產之間的關系來評估危機事件可能會引起的潛在傷亡和危險;風險分析:對在特定時空范圍內造成的傷害、損失進行定量分析。預防災害發生,減少災害風險,災前投資是一項長期工程,其重要性甚至比災后救援應對更高。

        目前,各級地方政府的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理念普遍傾向于“重救輕防”,應急管理工作的重心往往偏重于災后如何應對。這就缺失了災害風險評估這一防災減災的關鍵環節,把本應該能夠通過災害預防措施消減或徹底消除的“風險”演化成了真正的“危機”。

        2.風險預防。盡管客觀上特大自然災害難以避免,但它造成后果的嚴重程度卻與人為干預有一定關系。在受潛在災害威脅的地區,如果災前預防措施得當,往往能夠大幅度減輕災害帶來的損失。地震頻發的日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這個東亞島國地震災害不斷,但完備的全社會防災體系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人民的生命、財產損失,把地震災害對社會經濟秩序的影響降低到了最低。

        作為縣級政府,由于不同地區受到的特大自然災害威脅程度各不相同,而同一類型的自然災害在固定地區頻繁發生的現象也不多見,像日本那樣針對某一種頻發的自然災害建立起一套獨立完善的防災體系,存在著成本——效率的問題。筆者認為,縣級政府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對特大自然災害進行風險預防。

        首先,制定特大自然災害應急預案。為有效應對特大自然災害,縣級政府必須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制定系統的特大自然災害應急預案。應急預案應針對特大自然災害的性質、特點和可能造成的社會危害,具體規定預警與預防機制、組織指揮體系與職責、處置程序、應急保障措施以及事后恢復與重建等內容。

        其次,配備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和應急救援裝備。應急救援是安全穩定工作的最后關口,是與災害斗爭的最后防線。2009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加強基層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的意見》([2009]59號),提出要以公安消防部隊為主體,建設政府綜合應急救援隊伍,這無疑為加快基層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的建設能夠對應急救援裝備、應急救援指揮系統等現有的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部門應急聯動,是災害發生后投入救援的“前鋒”,提高了救援的專業性和及時有效性。

        再者,合理設立應急避難點??h級政府在對特大自然災害進行風險預防時,應該有針對性地設立應急避難點,不同的應急避難點對應不同的災害。結合舟曲經驗筆者了解到,舟曲災害前的應急避難場所很緊缺或幾乎沒有被明確指出過,這導致許多群眾采取跟地震防御措施相同或相近的風險預防措施而喪命。

        (二)健全危機預警機制

        特大自然災害危機預警是指已經形成或將要形成特大自然災害事件時,利用決策判定系統,通過快速傳播系統預先發出警告,告誡人們采取必要措施以預防災害的發生與蔓延。雖然,預警系統的建立可能會增加生產成本,但預警、防衛的開支比毫無防備狀態下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要小得多。美國著名行政學家戴維·奧斯本認為,一個有預見性的政府應該采用預防而不是治療的管理模式,政府不應該被動的接受突發事件帶給社會的巨大損失,而是應該把工作重點轉移到預警預防上”。

        以同為加勒比海國家的海地和古巴為例,2004年9月,熱帶颶風“珍妮”席卷海地,由于沒有預警系統和疏于防范,造成多人死亡。但同在加勒比海的古巴在熱帶風暴襲擊時卻能輕松避險,這其中幫助古巴免于風暴肆虐的主要手段就是預警。盡管古巴的預警系統也很簡單,只有國家預報中心、媒體和防災演習三重保障,這至少說明,面對自然災害,只要有預警系統,哪怕是最簡單、最原始的,也能挽救眾多生命,減少經濟損失。

        在災害預警監測方面,我國習慣性地沿用計劃經濟體制下行政命令的方式,缺少主動科學的防范策略和災害監控、預警措施,導致災害應急始終處于被動局面。事實證明,這種思維方式下的體制往往不能避免重蹈覆轍。

        (三)合理布局城市規劃與基礎設施建設

        1.城市規劃。城市規劃是對一定時期內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土地利用、空間布局以及各項建設的綜合部署、具體安排和管理實施。城市在規劃建設階段就應該避開地震帶或者河流河谷等災害易發地區。

        我國正處于城市化高度發展的時期,但城市規劃還缺少前瞻性的眼光和現代意識。城市分區不合理、城市配套不齊備、城市功能不完善等,都是現階段城市規劃中存在的嚴重問題。為、此,縣級政府必須發揮在城市規劃中的主導作用,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根據自身所處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等,用前瞻性的眼光積極調整戰略,平衡減災與發展的需要制定規劃,切實履行政府在城市規劃中的神圣職責。

        2.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實施城市規劃、完善城市功能、推動城市發展的關鍵環節。通信保障能力(保障信息通暢、命令能夠上傳下達)、交通運輸保障能力(保障應急物資和應急人員能夠到達災區)、電和油等能源保障能力(是保障通信系統和交通運輸系統運作的基礎)以及避難系統保障能力(保障災區公眾免受次生災害威脅)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應急救援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部分。

        為有效應對特大自然災害,縣級政府應根據規劃和部署,不斷完善公路路網結構和交通運輸,鐵路、航空網絡布局,消除路網建設制約因素。加強水利、通訊、地下管網、園林綠化、環境保護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緊急避險平臺、消防和人防設施、緊急醫療救護設施等,以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

        (四)完善應急設施與資源配置

        應急設施與資源配置是城市安全、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它包括災前監測、預警及預報設施,災中應急指揮系統、救助設施,災后援建設施以及安全防護設施等。完備的應急設施與資源配置,能夠減少城市風險,為災害發生后的應急救援提供物質保障。

        現階段,縣級政府在應對特大自然災害時常常存在應急設施陳舊老化、技術滯后、整體水平不高,應急資源配置不系統、缺乏前瞻性等一系列問題。尤其是應急資源配置往往習慣于以傳統的思維定式來簡單應對,沒有針對當前極端氣候變化的新情況和應急管理的新要求作出必要的變化和調整。如2008年我國南方地區雨雪冰凍天氣導致部分城市交通瀕于癱瘓、供電系統大幅度損壞、供水管網大范圍凍裂等,都是由于應急設施與資源配置不完善所造成的惡劣影響。

        鑒于此,為有效應對特大自然災害,縣級政府必須完善應急設施與資源配置。通過加大應急設施投入,逐漸提高應急設施的整體水平,通過認真分析災害的形成規律和發展特點,對各類應急資源進行合理配置。

        (五)加強應急培訓與演練

        應急培訓與演練是針對災害發生的種類,通過應急知識的宣傳和普及使公眾了解基本的應急知識和應急技能的過程。培訓可以提高相關應急管理人員的應急業務水平和增進公眾的應急知識儲備;演練可以促進專業與非專業應急救援隊伍之間的合作與溝通,提高部門、機構之間的協調性以及應急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平和熟練程度,從而提高整個系統的應急管理能力。

        為有效應對特大自然災害,縣級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居委會、村委會,根據本地區頻發災害種類,有針對性地對公眾設置應急培訓內容,開展應急演練模擬。另外,縣級政府應當強制各級學校把應急知識的宣傳與教育納入教學范圍,由教育主管部門進行指導和監督,以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以此一線貫之,徹底改善“政府應急能力建設相當重視,全民危機教育幾乎被忽視”的問題。

        四、結語

        第2篇:自然災害安全風險評估范文

        (1)影響儲配站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儲配設備與工藝、電氣安全、防火防爆措施、內部布置、建(構)筑物、自然災害和周邊環境等;燃氣管道泄露的主要原因是外力破壞、腐蝕、地面沉降、管材缺陷、操作失誤、自然災害等,其中外力破壞是主要原因;影響調壓站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建(構)筑物、調壓設施可靠性、安全防護和通風設施、自然災害和周邊環境等。

        (2)燃氣應用系統風險因素。主要包括由于室內管道閥門老化、腐蝕,膠管老化、脫落、損壞,外部機械撞擊,使用不安全灶具(無回火安全防爆裝置和熄火保護裝置),誤操作,自殺和犯罪導致的火災、爆炸和人員中毒事故。

        2燃氣供應系統公共安全風險評估體系

        根據以上風險分析結果可知,在城鎮燃氣供應系統的流程上首先要保證氣源系統供給安全、輸配系統安全以及應用系統安全。在建立城鎮燃氣供應系統公共安全風險評估體系時,還應增加保障各流程安全的綜合安全管理水平的考核以及外界環境對系統影響程度的考核。因此,將城鎮燃氣供應系統風險的評估指標劃分為五大部分,四個層次,見下表。

        3燃氣供應系統公共安全風險評估體系應用

        3.1某城市燃氣供應系統概況

        某城市燃氣供應系統現有3個門站、3個儲配站、280多個調壓站,民用用戶180萬戶,商服用戶8000戶,管線總長度約5000km,燃氣管網采用環狀管網形式供氣,管線分為高壓、次高壓、中壓和低壓管線,市區均采用埋地敷設。為預防事故采取了一系列安全保障措施,例如媒體長期性免費宣傳、暴露有獎活動、企業強制保險和家庭建議保險相結合、有計劃管網改造、加強安全巡檢和24小時客服等。

        3.2指標權重的確定

        結合對本城市燃氣供應系統的現場調研、管理咨詢及專家訪談情況,利用層析分析法,確定各指標權重。

        4結束語

        第3篇:自然災害安全風險評估范文

        關鍵詞 沿海區域;自然災害;脆弱性;災害風險;DRI;HOTSPOTS

        中圖分類號 X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09)05-0148-06

        我國海岸線北起遼寧鴨綠江口,南至廣西北侖河口,沿海涉及11省(直轄市),包括100多個中心城市和630多個港口,年GDP總量約占全國的2/3,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龍頭。同時,沿海也是我國自然災害種類最多、活動最強的地區,主要災害包括洪澇、臺風、風暴潮、旱災、地震,其次還有低溫冷害、農作物病蟲害、干熱風、地面沉降、海水入侵、赤潮等。城市化水平高,經濟、人口高度密集,使得沿海災情的“放大”作用更為顯著[1],該地區戰略地位的不可替代性和面臨自然災害的高風險性使得其災害研究備受關注

        。

        自然災害是社會和自然綜合作用的產物,災害作用于人類社會產生災難,災難的災情大小取決于孕災環境的穩定性、致災因子的危險性及承災體的脆弱性[2]。以往的災害研究側重于自然災害的自然屬性,以認識災變的形成機制、變化規律和時空危險性為主,20世紀80年代之后,其社會屬性研究才逐漸引起減災界的普遍關注[3],承災體的脆弱性一時成為研究熱點,“脆弱性分析”成為災害和風險研究緊密聯系的重要橋梁[4]。

        1 自然災害脆弱性及其評估

        1.1 自然災害脆弱性

        災害學中,脆弱性主要強調人類社會經濟系統在受到災害影響時抗御、應對和恢復的能力,側重災害產生的人為因素,是指一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下,某孕災環境內特定承災體面對自然災害表現出的易于受到傷害和損失的性質,這種性質是區域自然孕災環境與人類活動相互作用的綜合產物,反映的是社會受自然災害影響、威脅的程度。脆弱性可看作是安全的另一面,脆弱性增加,安全性降低,脆弱性越強,抗御和從災害影響中恢復的能力就越差[5]。

        1.2 災情、風險與脆弱性

        災情即災害損失,分為有形損失和無形損失,有形損失又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直接損失是災害與承災體物理接觸造成的損失,既與承災區域的組成及各成分的敏感性有關,又與災害的特性有關,是目前災害評估的主要對象。災害學中,風險是不同概率災害事件導致的損失,由致災因子危險性和承災體的脆弱性決定,風險評估即計算不同概率出現的災害情景下的損失。國際風險評估現多基于情景模擬,根據不同概率災害事件的強度參數模擬災害情景,確定受災區域并羅列出該區域范圍內的主要承災體,由脆弱性衡量這些承災體在一定強度自然災害中的損失程度[6],最終,受災區域內所有承災體的損失價值之和即為該區域在當前災害強度下的災損,不同概率事件下的災損即為區域面臨災害的風險[7~9]。

        1.3 自然災害脆弱性及其評估

        災害來臨時,承災體不一定完全損失,脆弱性即衡量承災體損害的程度,是災損和風險評估的重要環節。目前,脆弱性定量化的方法包括:①基于歷史災情:根據歷史數據進行死亡率、相對或絕對經濟損失率的運算,綜合體現宏觀區域的脆弱性,以全球尺度災害風險評估的災害風險指標計劃(DRI)和多發區指標計劃(HOTSPOTS)為代表。這兩種方法數據獲取方便,計算簡易,其中DRI能反映全球災害數據庫中有記錄的大、中尺度災害人口損失的風險。②基于指標體系:在脆弱性機制和原理不完全明了的情況下,指標合成是目前脆弱性評估的常用方法。繼美洲計劃后,針對不同空間尺度的承災系統,衡量不同災種的脆弱性指標體系大量涌現。③基于災損曲線:并非所有歷史數據都有記錄,指標方法目前不夠規范化且評估結果缺乏可信度,脆弱性曲線為脆弱性評估提供了新的思路,該方法通過承災個體的脆弱性反映中、小尺度區域的總體脆弱性特征[10,11]。

        2 基于歷史災情數據的宏觀脆弱性評價

        本文運用上述脆弱性評估的第一種方法,基于歷史災情數據,對沿海11個省(直轄市)進行宏觀脆弱性的分析,并試圖通過數學分析找出影響各種災害脆弱性的因素,填補目前脆弱性形成機制研究的空白,為基于指標體系的脆弱性評估過程中的指標選擇提供依據。

        2.1 數據來源

        進行脆弱性評價的數據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中國民政統計年鑒》(1990-2004年),其中統計有水災、旱災、風雹、凍災與臺風災害的受災、成災面積,及每年整體的受災人口、成災人口。二是沿海區域的各種統計年鑒,將1990-2004年的一些基本統計數據(人口、土地面積、GDP、第一產業值、第二產業值、第三產業值、河流總長、易澇面積、海岸線長度、年平均降水量、水庫數、水庫容量、除澇面積、森林覆蓋率、耕地面積)和由基本數據運算得到的數據(人口密度、人均GDP、一產產值比例、二產比例、三產比例、水網密度、耕地面積比例)做為可能影響區域自然災害脆弱性的因素進行篩選。

        2.2 方式方法

        與基于指標體系的脆弱性評價不同,本文采用演繹法,參照DRI和HOTSPOTS的基本思路[12]據不同災種和相應災情做災后脆弱性的評估。DRI運用EM-DAT等災難數據庫,開發了兩個全球尺度的脆弱性指標:相對脆弱性和社會―經濟脆弱性指標。前者描述每百萬暴露人口定災種的死亡人數,把自然災害死亡人數和暴露人數的比值表征相對脆弱性,后者選取24個可能影響脆弱性的變量,針對四種災害,通過多元回歸模型進行分析,找出影響該災種脆弱性的主要社會經濟要素[13]。HOTSPOTS也是利用歷史災情進行死亡率、相對或絕對經濟損失率的運算,綜合體現區域的脆弱性,且統計得出七個地區四種財富等級的死亡及經濟損失脆弱性系數,體現不同社會經濟條件下的災害脆弱性差異。按照以上思路,本文用《中國民政統計年鑒》每年所有災種造成的成災面積與受災面積(暴露狀況)的比值衡量區域面對全部自然災害的(相對)脆弱性,用每年各災種的成災面積與受災面積的比值衡量區域面對不同自然災害的(相對)脆弱性,將成災人口與受災人口的比值做為衡量人口(相對)脆弱性的標準,分別稱為綜合脆弱性、水災(或旱災等)脆弱性和人口脆弱性。本文暫且把相對脆弱性簡稱為脆弱性,該類脆弱性既與自然災害的強度有關,也和社會經濟因素有關,涵蓋面比通常僅僅側重社會經濟方面的脆弱性更廣。最終,從各種統計年鑒中選擇指標,與各脆弱性值做相關或偏相關分析,找出聯系緊密的相互關系。

        2.3 評價結果

        最終,由于數據完整性的限制,(1993年旱災脆弱數據缺失)對全國及沿海1990-2004年的綜合及水旱脆弱性進行評價(見表1)。從評價結果可以看出:①無論是綜合脆弱性還是水災或旱災脆弱性,沿海區域和全國整體水平都呈增長趨勢,說明我國防災減災面臨嚴峻形勢。②全國范圍內,旱災脆弱性較水災脆弱性小,但旱災脆弱性增長較快,有超越水災脆弱性的趨勢。沿海區域,旱災脆弱性的增長趨勢也大于水災脆弱性,進入21世紀以來,旱災脆弱性明顯強于水災脆弱性。這可能因全國特別是沿海區域水災頻繁,得到高度重視,排洪防洪的措施逐漸健全,而對旱災的關注還遠遠不夠。③沿海區域的綜合脆弱性與水災脆弱性基本小于全國水平,但旱災脆弱性沒有明顯的差異性規律,近幾年,沿海旱災脆弱性基本上高于全國水平。

        3 宏觀脆弱性的區域分異規律與因素分析

        沿海省份,除具備沿海自然災害脆弱性的共同特點之外,內部也有很大差別,如果能尋找到存在這種差別的根本原因,就可為目前研究尚且薄弱的脆弱性形成機制提供理論基礎,克服傳統評價中指標選擇的主觀性,為脆弱性評估方法的發展提供依據。

        本研究將沿海11個省(直轄市)的綜合脆弱性、單災種脆弱性和人口脆弱性分2個時段(20世紀90年代、21世紀初5年、)進行平均值運算,然后綜合15年進行平均值運算(見表2)。

        3.1 各災種的綜合

        由分析可知,除廣東、廣西外,所有區域21世紀5年的綜合脆弱性平均值比20世紀10年的平均值高,綜合脆弱性在沿海區域呈現整體增長的趨勢。從宏觀分布來看(見圖1),兩個時段脆弱性特征較吻合,存在一定的區域分異規律,各區域之間的脆弱性差別相對穩定,江蘇和上海的綜合脆弱性值最低。利用SPSS做區域綜合脆弱性值與社會經濟指標的相關分析,結果表明綜合脆弱性與人口密度的相關系數為-0.854,與人均產值的相關系數為-0.829,與地均GDP的相關系數為-0.864(均為0.01置信水平)。傳統方法選擇指標評價脆弱性時,社會經濟因素被公認為雙刃劍,一方面,財富與人口的集中會加劇災害的損失,一方面充足財源有利于加大防災設施投資力度、改善社會的減災體制從而增強社會抵御災害的綜合能力[14]。本文利用歷史數據,充分證明人口密度、人均產值、地均GDP三要素與脆弱性間具備顯著的反相關關系,三要素值越大,綜合脆弱性越小,即是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區域承災能力相對較強,相對損失率較低,相比于“放大效應”,社會經濟要素的減災效應更強一些。

        3.2 水災

        除南北個別區域外,水災脆弱性在沿海也呈現出整體增長的趨勢,有較明顯的區域分異規律,由相關分析發現,眾多社會經濟指標中,洪水脆弱性只與人口密度、地均GDP的相關系數分別達到-0.855和-0.823(均為0.01置信水平),這與DRI計劃中分析出來的洪水脆弱性影響因素不謀而合。另外,綜合脆弱性和洪水脆弱性的相關系數達到0.831(0.01置信水平下),洪水脆弱性和臺風脆弱性的相關系數達到0.889(0.05置信水平下),這說明綜合脆弱性和水災脆弱性具備相似特征并非偶合,導致區域綜合脆弱性和水災脆弱性的主要因素基本一致。如果利用偏相關分析,排除臺風和水災的相互影響,會發現臺風脆弱性與綜合脆弱性關系最大(偏相關系數0.9167),洪水脆弱性與綜合脆弱性關系并不大,這說明,洪水脆弱性與綜合脆弱性的相關關系,更多地是依賴于臺風脆弱性,即是臺風脆弱性才是綜合脆弱性的主要影響因素。

        3.3 旱災

        分析顯示,沿海區域的旱災脆弱性整體增強,且增加幅度較大,特別是上海、浙江等局部地區,這與沿海防災減災工作以洪澇為主,忽視旱災影響有很大關系。相關分析表明,旱災脆弱性與人均產值相關系數-0.708(置信度0.001),人均產值越多,旱災脆弱性越小,另外,旱災脆弱性與一產產值比例、二產產值比例和三產產值比例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732、-0.674和-0.74(置信度均為0.005),即使排除三種產業相互之間的干擾,偏相關分析仍顯示各產業與旱災脆弱性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三個偏相關系數分別為-0.7507、-0.6989和-0.7195),這說明產業結構對旱災脆弱性影響很大,這是因為旱災主要影響農業,農業比例越大,旱災脆弱性越大,二產和三產比例越大,旱災脆弱性越小。

        3.4 風雹災和冷凍災

        風雹災脆弱性有明顯的地域分異特征,以上海為界,以北區域風雹災脆弱性值時高時低,但以南區域,風雹災脆弱性呈明顯增強趨勢,這說明,由于自然、社會經濟諸多因素影響,南方(主要指農作物)抵御風雹災害的能力逐漸減弱,北方則呈現巨大的不穩定性,這可能與南方抵御風雹災的準備遠遠不如北方有關。沿海區域,上海的風雹災脆弱性最低,因為本地多為現代化、集約化程度較高的都市農業,防災抗災的能力較強。遼寧在最北,風雹災強度最大,因此風雹災脆弱性最強,這說明自然災害強度影響相對脆弱性大小。另外,相關分析顯示,風雹災的脆弱性與海岸線長度(相關系數為0.745)關系最為密切。

        冷凍災脆弱性與風雹災脆弱性沒有必然的聯系(相關系數r=0.55),除遼寧、廣東和海南外,沿海區域冷凍災脆弱性總體呈增強趨勢。區域相比而言,中部脆弱性較小,南北脆弱性較大,北方抵御災害的能力弱,更多是因為北方災害的強度大,南方主要是因為面對冷凍,整體防災減災的基礎條件和能力較差。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冷凍災害脆弱性與水庫庫容量相關關系為-0.881(0.05置信水平下),說明水庫面積越大,冷凍災脆弱性越弱,這符合常理。

        3.5 臺風災害

        沿海受臺風影響的區域,脆弱性呈總體增強的趨勢,但由于臺風影響范圍小,隨機和偶然性較大,脆弱性的區域分布規律性不強,相鄰區域脆弱性相差很大。由于數據不完整,相關分析沒有顯示出臺風脆弱性和社會經濟指標的緊密聯系。為更加詳盡地了解臺風這種沿海區域特有的災害,據《中國氣象災害大典》,選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四個受臺風影響的典型省(直轄市),統計計算不同區域各年份臺風災害直接經濟損失與當年本地GDP的比值,反映區域受臺風影響的程度(見圖2)。由圖可知,福建、廣東受臺風影響的程度逐漸降低,這與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防災減災工作日益加強有很大關系。另外,區域之間也存在差異,上海很少受影響,福建和廣東曲線特征相似,浙江是損失占GDP百分率隨時間變化最大的地區,因浙江位于臺風北上路線的邊界,受臺風影響的年際變化大。

        3.6 人口脆弱性

        以上海為界,以北區域的人口脆弱性呈增強或幾乎不變的趨勢,但以南區域的脆弱性(除海南外)成大幅度下降趨勢。區域分異上看,中部地區人口脆弱性較低,南北兩方向較高,上海人口脆弱性最低。由于人的主觀能動性,人口脆弱性是最難評估的環節,本文沒能分析出與人口脆弱性特別相關的社會經濟因素。國際上評估人口脆弱性,多從社區等局部地區著手,從年齡結構、性別結構、衛生條件和因所屬階層決定的交通工具擁有量、入保險率、接受教育的水平等方面著手[15],定性指標的定量化與權重的科學確定并最終實現

        規范化評估,是此類研究方法發展的瓶頸。

        3.7 幾對特殊區域

        沿海存在有3對特殊的區域:①河北和山東各項脆弱性及發展趨勢非常相似,但山東的水災、旱災、冷凍災、風雹災、人口及綜合脆弱性值都略微小于河北;②江蘇和浙江的脆弱性特征極為相似,但江蘇所有的脆弱性值均低于浙江;③兩廣類似一個整體地有別于其它區域,但相比于廣西,廣東的旱災、水災、臺風、人口及綜合脆弱性都較小。這三對區域存在相似特征,明顯與地理位置的相鄰等因素有關,但同中有異現象的出現,不但取決于本文分析的社會經濟因子,也應與政策導向及觀念意識等有關,有待于進一步深層次地挖掘。

        4 結論與討論

        (1)全國面臨災害脆弱性呈增長的趨勢,我國防災減災工作面臨嚴峻形勢。上世紀末,全國旱災脆弱性較水災脆弱性小,但旱災脆弱性增長較快,沿海區域的旱災脆弱性已明顯強于水災脆弱性,應該加強旱災的防御。沿海區域的綜合脆弱性與水災脆弱性基本小于全國水平,旱災脆弱性沒有明顯的差異性規律,但最近幾年,沿海旱災脆弱性基本上高于全國水平。

        (2)沿海區域的綜合脆弱性、水災脆弱性、旱災脆弱性和冷凍脆弱性除個別地區外,都呈現增強趨勢,其中旱災脆弱性增長最快。南、北方的風雹災與人類脆弱性增長特征不同。

        (3)沿海區域各災種的脆弱性存在一定的地域分異規律,利用相關與偏相關分析,在22個自然社會經濟指標中篩選發現:綜合脆弱性與人口密度、地均GDP和人均產值都有緊密的相關關系;水災脆弱性與地均GDP和人口密度存在相關關系;旱災脆弱性受人均產值與產業結構的影響;風雹災脆弱性與海岸線長度關系緊密;冷凍災脆弱性受區域水庫庫容影響。

        (4)按照國際計劃災害風險評估的思路,用各災種的成災面積與受災面積(暴露狀況)的比值衡量區域面對自然災害的相對脆弱性,成災人口與受災人口(暴露狀況)的比值做為衡量人口相對脆弱性的標準,相對脆弱性既與自然災害的強度有關,也和社會經濟因素有關,本文由于致災因子信息可得性的限制,僅僅依靠年鑒,多從社會經濟方面考慮影響因素。(5)與DRI與HOTSPOTS一樣,利用經濟損失及人口傷亡的災情進行脆弱行評價,有利于不同區域、不同災種之間進行比較,但是較為片面,生態功能、人體健康等“隱性”影響仍然無法體現。十五年的數據序列對于周期長的極端自然災害遠遠不夠,結果容易產生較大偏差,求平均值做為指標數據也會淡化極端事件。另外,大尺度范圍內過于宏觀的評價缺乏深層次機制和原理的探究。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許世遠,王軍,石純等.沿海城市自然災害風險研究[J].地理學報,2006,61(3):127~138.[Xu Shiyuan, Wang Jun,Shi Chun.Research of the Natural Disaster Risk on Coastal Cities[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06,61(3):127~138.]

        [2]史培軍.再論災害研究的理論與實踐[J].自然災害學報,1996,5(4):6~14. [Shi Peijun. TheoryAnd Practice of Disaster Study[J].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 1996,5(4):6~14.]

        [3]高慶華.中國自然災害的分布與分區減災對策[J].地學前緣,2003,10(特刊):258~264.[Gao Qing Hua. The Distributions 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The Divisional DisasterCountermeasures For China[J]. 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3,10(Special Issue):258~264.]

        [4]UN/ISDR. Living with risk:A Global Review of Disaster Reduction Initiatives 2004 Version[M].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2004.

        [5]Cannon Blaikie, Davis IPT and Wisner B. At Risk: Nature Hazards, People Vulnerability, and Disaster[M]. London: Routledge,1994.141~156.

        [6]Berning C.Loss Functions for Structural Flood Mitigation Measures[J]. Water SA, 2001,27,(1):35~38.

        [7]Kaplan S, Garrick B J. On the Quantitative Definition of Risk[J]. Risk Aalysis, 1981,1(1):11~27.

        [8]Hall J W,Dawson R J, et al. A Methodology for Nationalscale Flood Risk Ass

        essment[J]. Water & Maritime Egineering,2003,(156):235~247.

        [9]Grunthal G, Thieken A H, Schwarz J, Radtke K, Smolka A, and Merz B. Comparative Risk Assessment for the City of Cologne,germanystorms, Foods, Earthquakes[J]. Natural Hazards, 2006,38(1-2):21~44.

        [10]PenningRowsell E C, Chatterton J B.The Benefits of Flood Alleviation: a Manual of Assessment Techniques[M]. Gower Aldershot,1977.

        [11]Smith D I. Flood Damage Estimationa Review of Urban Stagedamage Curves and Loss Functions[J]. Water SA, 1994,20(3):231~238.

        [12]Pelling M. Visions of Risk: 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Indicators of Disaster Risk and Its Nanagement[R]. ISDR/UNDP: Kings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 2004, 1~56.

        [13]黃蕙,溫家洪,司瑞潔等.自然災害風險評估國際計劃述評I―指標體系[J].災害學,2008,23(2):112~116. [Huang Hui,Wen Jiahong,Si Ruijie,et al. International Natural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Programmes Overview I―Indicator Systems[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14]石勇,石純,孫蕾等.沿海城市自然災害脆弱性評價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 18(4): 24~27. [Shi Yong,Shi Chun, Sun Lei.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pudong District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8,18(4).24~27.]

        [15]Azar D,Rain D. Identifying Population Vulnerable to Hydrological Hazards in San Juan, Puerto Rico[J].GeoJournal,2007,69(1-2): 23.

        [16]黃蕙.自然災害風險評估國際計劃述評Ⅱ―評估方法[J].災害學,2008,(3):96~101.[Huang Hui.International Natural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Program:Overview Ⅱ―Assessment Methods[J]. 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2008,(3):96~101.]

        [17]商彥蕊.自然災害綜合研究的新進展―脆弱性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0,(2):73~77. [Shang Yanrui. Vulnerability Sudy―The New Development of Synthetized Study on Natural Disasters[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0,(2):73~77.]

        第4篇:自然災害安全風險評估范文

        關鍵詞 雷擊安全 風險評估 快捷方法 操作實踐

        中圖分類號:P429 文獻標識碼:A

        雷電災害是“聯合國國際減災十年”公布最嚴重十種自然災害之一,我國每年因雷電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50―100億人民幣,并有逐年遞增的趨勢,防雷減災工作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和全社會的高度關注。雷擊風險評估就是為安全、合理、經濟的選擇雷電防護措施提供依據,是科學防雷和全面防雷的重要工作,目前我國已有了一套雷擊風險評估體系,我所正是在多年從事雷擊風險評估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按照安全可靠、技術先進、經濟合理的原則總結出此方法。

        1風險評估概述

        風險評估就是對構成風險的各個要素和潛在損失的水平賦予數值或貨幣金額,當量度風險的所有要素(資產價值、威脅頻率、弱點利用程度、安全措施的效率和成本等)都被賦值,風險評估的整個過程都可以被量化了。簡單地說,定量分析就是試圖從數字上對安全風險進行分析評估的一種方法。

        2雷擊風險評估的理論基礎

        2.1雷擊風險評估的基準法(IT Baseline)

        適用范圍:使用廣泛的基準法(IT Baseline)。對保密性、完整性及可用性為一般要求。在基礎設施、組織、人員、技術及權宜安排方面可采取標準安全措施。包括建筑物的深度鑒定和估價,對這些建筑物的威脅評估和設施脆弱性評估。結果用于評估風險及選擇合理的安全設施。

        2.2非正式的雷擊風險評估方法(FRAP,OCTAVE-S)

        詳細雷擊風險評估分析的簡化方法。評估前期的預備工作,協議討論,風險分析報告撰寫,總結結論。建立基于評估的技術檔案,識別技術設施脆弱性;開發安全策略和計劃。

        3雷擊風險評估的操作和優點

        3.1操作

        (1)工具:雷擊風險評估操作中必須的設備和設施;(2)雷擊風險趨勢調查分析;(3)題庫:雷擊風險評估中必須運用的計算公式輸入;(4)涉及內容:包括項目、設施的系統設計、環境、氣候條件等;(5)雷擊風險概況:包括國際、國內的評估方法、標準等;(6)項目所涉及的基礎設施安全;(7)應用程序安全:包括商業運作的保密措施等;(8)操作安全:包括項目進行中的雷擊保護措施等;(9)人員安全:主要涉及項目在進行中和竣工的雷擊防護措施。

        3.2優點

        本雷擊風險評估的操作優點主要是具有:標準化;權威性。

        4雷擊風險評估實踐(典型事例)

        4.1操作

        (1)已知項目的雷擊安全調查,對現場進行取證;(2)雷擊風險威脅的監控;(3)潛在的雷擊風險分析。

        4.2從目標看評估量度

        (1)確定最基本的防雷安全基線,確保當前不存在高雷擊風險;(2)為建立動態雷擊安全防護和縱深防御提出思路;(3)為配置防雷安全管理和人員管理提出思路;(4)指導未來五至十年內的防雷安全發展。

        5信息系統風險評估

        5.1確認階段

        (1)召開項目啟動會、甲方介紹信息系統業務要求;(2)雷擊風險評估方法確認、評估詳細的實施計劃;(3)簽訂雷擊風險評估協議;(4)繪制文檔。

        5.2雷擊風險評估現場操作

        (1)雷擊風險趨勢調查、投資額、業務流程;(2)事件調查訪談、監控;(3)甲方的業務要求取證;(4)現場測試數據。

        5.3報告階段

        (1)雷擊安全風險現狀報告整理匯總;(2)雷擊安全風險分析;(3)信息系統技術風險綜合分析、業務風險關聯分析;(4)雷擊安全風險解決方案、階段總結;(5)正式提交雷擊安全風險評估報告。

        雷擊風險評估是個綜合、復雜的工程,它以大量繁雜的數據資料為基礎,既包括項目原始數據,也包括相當數量現場檢測、勘察、核實的數據來編制雷擊安全風險解決方案,因此,對于其中的結論、觀點,歡迎各方面專家指正,并進行研究、討論。

        在此應當聲明的是,考慮到經濟與技術結合的最大效益,國際標準和國內標準規定了防雷項目允許落閃頻率和可接受的最大危險度,以上雷擊安全風險評估操作方案和典型實例就是為了避免或減少雷擊所造成的損失,評估中超出規范規定值的雷擊損壞是可能存在的。

        參考文獻

        [1] IEC61024-1.建筑物防雷[S].

        [2] IEC61662.雷擊損害風險的評估[S].

        第5篇:自然災害安全風險評估范文

        關鍵詞:旅游風險;主成分分析;預警體系

        隨著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旅游環境復雜多變,各種旅游風險也隨之產生,旅游風險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僅2016年上半年,我國就已實現旅游總收入同比增長12.4%,高達2.25萬億元,國內旅游達到22.36億人次。上半年中國公民出境旅游人數5903萬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4.3%。但我們應該意識到的是,在旅游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旅游所引發的事故也不容忽視。每年全國旅游安全事故都有幾十起,2016年前三個季度,安全事故就此起彼伏,2016年4月,上海冠生園退休董事長在云臺山被石塊砸中不幸殞命;7月,北京野生動物園發生老虎傷人事件;同在7月,來自遼寧的環島觀光團在臺灣發生火燒車事件。9月,山東日照海灘發生游客被雷擊中事件。我國2013年10月開始實施的旅游法要求建立旅游目的地的安全風險提示制度。對各種可能的旅游風險發出預警信息,是我國旅游業發展中的重要安全管理手段。該制度已經通過法律的形式予以規定。但是制度不可能十全十美,旅游事故仍然時有發生,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旅游風險預警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文獻綜述

        首先,在概念及內涵方面,不同的學者對于旅游風險有著不同的看法。Fuchs(2011)通過對首次訪問旅游者和重復訪問旅游者分別進行問卷調查,以此來統計游客對以色列風險認知的差異,發現首次訪問旅游者大多數在意的是人為風險、社會心理風險、食品安全風險和天氣風險,而與重復訪問旅游者相關聯的則是財物風險、服務質量風險、自然災害風險和車禍風險;邱淑蘋等(2011)以印度國際游客為研究對象進行旅游風險的調查,結果顯示旅游侵害風險與旅游決策間具有負相關關系;王國慶(2010)采用深入訪談和問卷調查的方法探討了旅游團隊中領隊對風險的認知,并將旅游風險源分為外生風險、旅游引致風險和旅游領隊自身的誘導風險三類;許暉等(2013)研究發現中國消費者認為旅游風險包括身體風險、設施風險、服務風險、功能風險、財物風險、溝通風險、心理風險、時間風險和社會風險9個維度。一般來說,旅游風險是指旅游者在旅途中或旅游目的地遭受各種不幸的可能性,其風險的程度取決于使用的交通工具、目的地提供的設施和活動及環境等因素。具體而言,旅游風險包含幾個特征:第一,旅游風險是客觀存在的,貫穿于旅游活動中。這一特性決定了旅游與風險的關系,即旅游風險是伴隨著旅游活動的結束而終止。第二,旅游風險是各種可能出現的不確定性,這一特征決定了旅游風險的復雜性。其次,對于旅游風險的評估及預警,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研究方法。葉欣梁等(2014)以九寨溝樹正寨為研究案例,采用參與式地理信息系統(PGIS)技術和多風險情景式分析方法模擬景區遭遇自然災害風險的6種情景,對景區潛在損失的風險進行評估;耿松濤等(2013)建立了旅游地產項目開發的風險評估指標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與變異系數法相結合的方法,確定各指標體系的權重,再利用多層次灰色評價方法,對旅游地產項目開發風險進行了評估;Tsau等(1997)以旅游領隊作為評估主體,選取了臺灣旅游團經常游覽的目的地作為旅游風險的評估對象,采用層析分析法來確定各種風險評估標準的權重,再運用模糊多準則決策方法,對旅游風險進行評估。此外,多數學者對旅游風險的管理進行了系統的研究。Wilks等(2000)從風險保留、風險轉移、風險降低和風險規避四個方面深入探討,指出最好的風險管理方法是采取最佳舉措來降低風險和通過保險保障來轉移部分財務責任。石培華等(2003)從建立旅游企業保險制度,大力推進旅游企業集團化發展與多元化經營,加快旅游產品結構調整,推進薪假制度改革和改變旅游高度集中消費的模式四個方面,提出降低中國旅游業風險的措施。本文將以國內旅游的具體情況,將旅游風險分為安全風險、生態風險和運行管理風險三大類,構建合理的旅游風險評價預警指標體系,并以陜西2007-2017年的相關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對陜西省旅游風險做出評估及預警。

        二、構建旅游風險指標體系

        1,構建指標體系本文在參考相關文獻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國內旅游的風險特征、社會、經濟、生態等多種因素,并充分考慮這些風險指標之間存在的相互聯系或相互制約的影響關系,選取旅游風險評估指標??紤]到數據的可得性,本文對陜西省旅游風險評估及預警指標進行歸納和篩選,最終選取12個指標構建風險評估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2.計算主成分將陜西省2007-2017年數據導入spss中進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三個貢獻率較大的因子F1、F2、F3,從表2可以看出,3個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93.932%,基本上能代表全部7個變量所包含的信息。由旋轉成分矩陣可以看出限額以上住宿企業個數,限額以上餐飲企業個數和旅游總人數化在第一個因子上有較高的載荷,第一個因子主要解釋了這幾個變量;二氧化硫年排放量、煙粉塵年排放量、廢水排放總量等在第二個因子上有較高的載荷,第二個因子主要解釋了這幾個變量;而發生地質災害起數和突發環境事件次數在第三個因子上有較高的載荷,第三個因子主要解釋了這兩個變量。因此,將這三個因子分別命名為安全風險因子、生態風險因子和運行管理風險因子。采用回歸法估計因子得分系數,并輸出因子得分系數,如表3所示。根據表3可以寫出以下因子得分函數:由成分得分系數矩陣得到因子得分函數:

        三、陜西省歷年旅游風險評估

        本文選取陜西省2007-2017年12個指標相關數據,所得數據均來源于《陜西省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將所有數據進行標準化,消除量綱的影響。1.描述性統計分析分別將陜西省安全風險、生態風險和運行管理風險標準化數據做出線圖,如圖1、圖2、圖3所示2.陜西省歷年旅游風險評估首先計算安全風險、生態風險和運行管理風險的權重,本文采用每個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在總的方差貢獻率中所占比例作為該因子的權重,計算結果如下:所以,綜合風險得分F=0.725F1+0.179F2+0.096F3,陜西省歷年旅游風險評估得分如表4所示:3.陜西省旅游風險預警根據等分原理,并參考風險劃分的相關研究,本文設定4個旅游風險指標的警情區間:無警、輕警、中警、重警,對應綜合指數區間分別為[-2--1],(-1-0],(0-1],(1-2]。由此得出陜西省歷年旅游風險預警情況,如表5所示:4.小結由圖4和表5可以看出,2007-2017年陜西省旅游總體風險呈上升趨勢勢態,2013年以前保持在輕警狀態,2013年以后一直保持在中警狀態且風險評估數值持續上升。就各子風險系統而言,陜西省旅游安全風險呈現出快速上升的趨勢,特別是近兩年,安全風險最為嚴重,在重警區間內;而生態風險在2013年及2014年為重警,之后逐漸下降,說明陜西省近幾年生態得以維護;運行管理風險在2011年及2012年最為嚴重,近幾年也在逐漸下降,但相比生態風險較為嚴重。

        第6篇:自然災害安全風險評估范文

        哈爾濱產權交易中心 黑龍江哈爾濱 150090

        [摘要]在檔案形成、管理、利用和保護等各個工作層面上都 存在著檔案安全風險,為了能夠更好的保障檔案的安全,確保檔案更好的發揮其重要作用,則需要通過對檔案安全風險和類別進行分析,從而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來確保檔案安全保障目標的實現,有效的降低檔案安全風險,確保檔案的安全性能夠得到保障。

        [

        關鍵詞 ]檔案;安全風險;類別;安全保障目標

        一、我國檔案安全風險

        (一)檔案安全風險

        (1)國內外敵對勢力的竊取。近年來,國家安全問題日益凸顯,檔案資源作為核心的戰略資源,也成為影響國家安全的重要隱患之一,國內外敵對勢力會通過各種途徑及手段來非法獲取我國的核心檔案,從而使檔案的安全風險得以增加。(2)突發事件、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突發事件、自然災害及人為災害其發生都具有不可預知性,但在這些事件發生時會對檔案造成較大的破壞,甚至毀滅。如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美國伊拉克戰爭、汶川地震及拉薩暴亂等事件發生時,都導致大量的檔案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及損毀,導致無法估量的損失發生,這些事件都成為危及檔案安全的重要因素。(3)監管不力、檔案處置不當。在當前我國較多檔案管理部門中都存在著許多方面的安全隱患和安全漏洞。檔案存在著監管不力及處置不當等問題。檔案部門由于管理較為混亂,檔案在利用過程中存在著被竊取、損壞等情況,而且檔案管理工作中,部分檔案被不當銷毀,不能及時備份及破損等情況。而且檔案管理設備達不到檔案保管要求,庫房存在較多的安全隱患,而且檔案脫離管理和監督的現象較為常見。這些問題都屬于檔案風險的常態因素,對檔案安全帶來較大的威脅。(4)檔案利用安全。當前我國檔案公共服務工作得以快速推動,這對檔案信息開放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導致檔案安全風險隨之增加。在當前我國檔案公共服務工作中,由于不能嚴格細致對文件開放進行鑒定,導致一些不宜公開的檔案被公之于眾,一些不應在網上出現的信息在網上流傳,這不僅對國家利益帶來較大的影響,而且還嚴重損害了當事人的相關權益,使檔案利用安全風險得以增加。

        (5)檔案信息安全。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當前檔案信息化建設進程得以不斷推進,大量的電子文件產生,對檔案工作提出了嚴竣的挑戰,也給檔案安全風險帶來了新的內容。在對電子檔案管理工作中,需要確保電子文件的真實性、有效性、完整性,而且在以后較長的時間內需要確保電子文件能夠正常讀取利用。但檔案信息系統應用平臺面臨著嚴重的安全風險和威脅,一旦檔案信息出現外泄及被盜情況時,則會導致信息平臺安全服務功能完整性受到破壞,使其失去應用價值,檔案信息安全增加。這就需要建立安全屏障,全面保護檔案關鍵技術、基礎設施和應用層面,有效的對外來攻擊和入侵檔案信息系統的行為進行防范。

        二、檔案安全風險類別

        (一)實體安全風險

        這是檔案整體實體安全的前提,其風險主要包括:自然災害、人為災害、設備故障和突發事件等。

        (二)管理安全風險

        檔案部門應制訂相關的管理制度,形成檔案安全管理體系。防止因制度缺乏引發的安全事件,完善障礙排除的措施,明確安全事件原因追查、損失及責任確定等。

        (三)利用安全風險

        現階段利用檔案的服務途徑各樣化,更開放的、復雜環境加大檔案受損和破壞的概率,引發檔案事故和事件的發生。因此認真分析檔案利用中的安全風險,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安全隱患。

        (四)檔案網絡系統的安全風險

        檔案數字信息操作系統存在的安全漏洞,網絡拓撲結構及安全策略的配置不合理,易形成網絡運管理上的混亂,也是其安全風險的一種類別。

        三、檔案安全保障的目標實現

        (一)更新安全理念,強化風險防范意識

        提高檔案安全意識,時刻做好檔案安全風險防范工作,將檔案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在檔案管理工作中,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做好檔案安全風險防范和受損保護工作,有效的降低不利因素對檔案可能帶來的破壞作用。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來保證檔案信息和檔案數字信息的安全。加強制度建設和安全監督工作,及時對檔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地蠔消除,強化檔案規范化管理。同時加快新技術、新產品和新工藝的應用,有效的提升檔案實體和信息安全,為檔案安全提供有效技術保障,從而更好的推動檔案事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二)完善管理策略,提升管理層次

        (1)防止國內外敵對勢力竊取我國核心檔案信息資源。關注日益凸顯的非傳統領域國家安全問題,消除影響檔案安全的非傳統安全隱患,構建確保檔案安全的風險“防火墻”,應對國內外敵對勢力非法獲取我國檔案信息的嚴峻挑戰。(2)預防和減輕各種災害對檔案造成的損失。針對地震、水災、火災等自然災害,以及戰爭、恐怖襲擊等人為災害的破壞,把握其發生的不可預知性、不可抗拒性和毀滅性的特點,全面提高檔案部門的風險防范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3)降低公共信息服務的檔案安全風險。針對現階段我國檔案信息開放的新需求,建立檔案安全風險防范機制,嚴格細化文件開放鑒定,嚴防不該公開的文件公之于眾,不該上網的信息網上流傳,使信息安全地被利用。(4)防范檔案信息安全風險。針對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帶來的非傳統載體檔案信息安全難題,建立檔案安全風險防范機制,確保數字信息的長期有效存儲、確保數字信息的完整、真實有效,避免今后信息安全慘劇的發生。(5)消除檔案部門各種安全隱患。針對我國各級各類檔案館(室)存在的安全漏洞,完善各項相關法規、標準和技術規范,建立起完善的檔案安全體系和風險防范機制,堵塞各種安全漏洞,消除各種安全隱患,確保檔案安全。

        (三)注重實效,強化安全管理的規范操作

        檔案管理工作中,為了提高檔案安全風險防范能力,則需要做好安全風險的論證和評估工作,及時排查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對于重點部門及點位的安全風險,可以通過采取系統的防范措施及技術手段相結合的方式制定安全風險防范對策。對于一般性安全風險,則需要進一步對各項制度進規范,落實好崗位職責,使安全風險防范工作做到常態化和長效化。

        四、結束語

        在當前信息網絡技術快速的新形勢下,檔案管理工作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但也面臨著嚴竣的挑戰。為了有效提高檔案信息的安全,則需要加快轉變管理模式,做好檔案信息安全風險的防范工作,加快推動檔案管理信息化建設,為檔案管理工作的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方昀,劉守恒.檔案安全風險評估活動實踐與思考[J].中國檔案, 2012-01-15.

        第7篇:自然災害安全風險評估范文

        關鍵詞:松干蚧(Matsucoccus sinensis);信息擴散;本溪

        中圖分類號:S763.3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02-0273-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2.017

        松干蚧(Matsucoccus sinensis)作為本溪山區主要害蟲之一,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因此,掌握松干蚧的發生規律及其風險評價,對林業病蟲害防治具有重要意義。由于樣本較少,應用傳統的統計方法得到的預測結果勢必會產生較大的誤差。目前國內已有學者將信息擴散技術應用到災害預測領域中,并得到較好的服務效果。馮利華[1]基于信息擴散理論對錢塘江每年5~9月降水量進行了風險分析;王春揚等[2]將信息擴散技術在福建省重大雷災預測中進行了應用;劉引鴿等[3]將信息擴散理論應用在氣象災害風險評估中;盧峰本等[4]把水產養殖災害風險評價應用到信息擴散理論中。但是基于林業病蟲害發生風險評估的報道較少。本研究依據信息擴散理論對本溪山區林業松干蚧病蟲害進行風險評估,以期客觀地反映該區域林業病蟲害發生概率,對指導松干蚧防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研究區域概況

        本溪市位于遼寧省東南部,地處遼東半島腹地,地理坐標為東經123°34′-125°56′與北緯40°49′-41°35′之間,版圖呈啞鈴狀,總面積為8 420 km2,現有森林面積62萬hm2,森林覆蓋率高達74%。本溪市不僅是遼寧的重點林區,也是重要的水源涵養林基地,有著重要的生態和經濟地位。赤松為長白植物區系的代表種,十分珍貴,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危害赤松的病蟲害種類有十幾種,其中松干蚧是危害赤松的主要害蟲之一。

        2 信息擴散方法

        信息擴散是為了彌補信息不足而采用的一種對樣本進行集值化的模糊數學的處理方法,該方法可以將一個有觀測值的樣本,變成一個模糊集,即將單位值樣本變成集值樣本,最常用的模型就是正態擴散模型[5-10]。

        所謂的信息擴散過程就是將研究單個樣本的信息擴散到整個樣本空間里。它遵守信息量守恒的原則,即在一維條件下,當擴散區間為[a,b],若信息點xi擴散到論域U的信息量為f(xi,U),每個信息點擴散出的信息量總和為1,即:

        利用模糊數學中有關信息擴散的理論,可以將松干蚧樣本資料的一個單值信息擴散到整個松干蚧指標論域中所有點,從而獲得較好的風險分析效果。

        設n年的松干蚧指標的樣本系列為:

        X={x1,x2,…,xn} (2)

        式中,xi(i=1,2…,n)是松干蚧指標的樣本。在此使用松干蚧發生輕度面積、中度面積和重度面積3個指標。如果過去m年內每個松干蚧指標的實際記錄為y1,y2,y3,…,ym,則:

        y={y1,y2,…,ym} (3)

        為觀察樣本集合yj,j=1,2,???,m為樣本的實際觀測值。

        設松干蚧指標論域為:

        3.2 松干蚧危害風險評估實例分析

        根據本溪山區1999~2013年松干蚧越冬代和越夏代蟲口密度(頭/10 cm2)進行計算分析,2個實測指標表示樣本集合:

        X1={8.25, 13.00, 9.50, 6.50, 2.30, 6.30, 6.00, 11.20, 7.00,4.24,5.30,4.48,5.46,3.73,2.83}

        X2={10.00, 18.80, 7.76, 7.70, 8.70, 6.00, 11.20, 5.90,9.80,3.18,4.14,2.78,3.60,1.96,2.27}

        分別取一維空間上的集合[0,25]、[0,5]作為越冬代和越夏代蟲口發生密度的論域,并將論域進行離散,構成離散論域如下:

        根據信息擴散理論,可以計算出2個指標的擴散系數分別為h1=2.052 2,h2=3.229 8。利用公式(6)~(12),即可分別求出每一蟲口密度本溪山區松干蚧越冬代、越夏生的概率(表2、表3)。

        由表2和表1可知,對于越冬代蟲口密度,發生5級危害為1.8~2.2年1次;發生6級危害為2.9~3.9年1次;發生7級危害為5.2~7.2年1次,發生8級危害為10.3~15.7年1次;發生9級以上危害至少為26.7年1次。

        由表3和表1分析可見,對于越夏代根據蟲口密度來看,發生5級危害為1.5~2.0年1次;發生6級危害為2.4~2.9年1次;發生7級危害為3.5~7.3年1次,發生8級危害為9.3~17.3年以上1次;發生9級危害至少21.2年1次。

        4 小結與討論

        依據松干蚧蟲口密度劃分危害等級,利用信息擴散理論方法分析危害等級發生規律。分析了1~9級危害等級歷史重現率。結果表明,本溪市松干蚧越冬生5級危害為1.8~2.2年1次,7級危害為5.2~7.2年1次,9以上危害為26.7年1次;越夏生6級危害為2.4~2.9年1次,8級危害為9.3~17.3年1次,9級以上為21.2年1次。

        本研究利用信息擴散理論的風險分析方法,對本溪地區發生松干蚧危害的可能性進行風險分析。該方法簡單易行,分析結果清晰,對指導林業部門防治林業病蟲害起到了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馮利華.基于信息擴散理論的氣象要素風險分析[J].氣象科技,2000,28(1):27-29.

        [2] 王春揚,楊 超.信息信息擴散技術在重大雷災預測中的應用[J].氣象科技,2010,38(2):270-273.

        [3] 劉引鴿,繆啟龍,高慶九.基于信息擴散理論的氣象災害風險評價方法[J].氣象科學,2005,25(1):84-89.

        [4] 盧峰本,黃 瀅.基于信息擴散理論的水產養殖災害風險評價[J].廣西氣象,2006,27(2):22-23,26.

        [5] 黃崇福,劉新立,周國賢,等.以歷史災情資料為依據的農業自然災害風險評估方法[J].自然災害學報,1998,7(2):1-9.

        [6] 張麗娟,李文亮,張冬有.基于信息擴散理論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方法[J].地理科學,2009,29(2):250-254.

        [7] 王積全,李維德.基于信息擴散理論的干旱區農業旱災風險分析―以甘肅省民勤縣為例[J].中國沙漠,2007,27(5):826-830.

        [8] 劉亞彬,劉黎明,許 迪,等.基于信息擴散理論的中國糧食主產區水旱災害風險評估[J].農業工程學報,2010,26(8):1-7.

        第8篇:自然災害安全風險評估范文

        [關鍵詞]雷擊風險 風險評估 應用技術 建議

        [中圖分類號] P446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12-189-2

        雷電是發生在大氣中的聲、光、電物理現象,被聯合國國際減災十年確定為世界最嚴重的十大自然災害之一,其強大的電流、炙熱的高溫、猛烈的沖擊波以及強烈的電磁輻射等物理效應能夠在瞬間產生巨大的破壞作用,常常導致人員傷亡,擊毀建筑物、供配電系統、通信設備,造成計算機信息系統中斷,引起火災,威脅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雷擊風險評估是現代綜合防雷技術中的重要環節。從技術規則角度看,國內外對雷擊風險評估的方法作了比較規范的技術規定,也有很多的業務實踐。從法律規范角度看,近年來始見相關的地方性法規或規章有所規定,但模式不一。因此,為規范雷擊風險評估行為,很有必要對雷擊風險評估的法規制度進行比較研究。

        1雷擊風險評估現狀

        1.1將雷擊風險評估設計為行政許可項目

        這種制度防雷減災安全評價制度是以雷擊風險評估為核心內容的。它把所有應當安裝防雷裝置的設施和場所規定為實行防雷減災安全評價制度的對象,由評價對象的建設單位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向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申報。

        1.2將雷擊風險評估設計為政府內部運轉行為

        開展雷擊風險評估工作時,由有關部門在組織編制城市分區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時和下達重點建設工程計劃前通知所在地氣象主管機構進行雷擊風險評估。這種設計,不但避免了行政許可的嫌疑,避免了純市場行為的不規范性,更重要的是可以確保雷擊風險評估制度既切實可行,又盡量減少給行政管理相對人造成負擔,體現了服務政府、高效政府的要求。

        1.3將雷擊風險評估設計為市場行為

        由建設單位委托雷擊風險評估單位,對評估對象進行雷擊風險評估。雙方是合同平等主體,建設單位支付費用,評估單位出具評估報告。由于這兩地相應的法規或規章還沒有對雷擊風險評估進行規范,因此還沒有見到規范的制度或程序設計。

        2雷擊風險評估中存在問題

        2.1缺乏規范的法規和評估體系

        目前我國僅對雷擊風險評估法律制度作概要式規定, 并未界定評估行為的性質, 需實施評估的項目范圍也比較籠統,對評估程序、評估方法、評估結論、責任等沒有一個統一而具體的規定。

        2.2人員素質和儀器設備水平低

        由于我國雷擊風險評估開展時間不長, 實踐經驗少,缺少專業技術培訓渠道, 缺乏熟悉雷擊風險評估業務的技術人才。此外由于經濟原因忽略儀器設備的投入,加上閃電定位監測資料的缺乏, 造成基層雷擊風險評估整體技術水平偏低, 使評估的質量和水平難以得到保證。

        2.3資質資格管理制度

        目前我國基層雷擊風險評估工作普遍未建立資質準入和資格管理制度, 這種情況既不利于基層防雷部門管理, 也使雷擊風險評估機構開展業務的合理性、技術權威性難免會受到質疑, 而且在開展評估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責任風險。

        2.4標準技術方法比較復雜,結構龐大

        而且大都建立在國外防雷工作經驗基礎上,沒有能考慮到中國廣袤大地的具體情況的差異以及中國的國情,不適宜完全照抄照搬或全盤引用。

        3雷擊風險評估工作的技術基礎

        3.1雷擊風險評估通常采用相對值法

        雷擊風險評估的目標是給出直接雷電閃擊及間接雷電閃擊引起的建筑物損害風險的評估程序,在確定損害次數上限值的基礎上,能夠從全和經濟合理性出發,為決定建筑物是否需要提供防護措施,以及如何選擇適當的防護措施提供技術參考。

        3.2按建筑物電子信息系統所處環境進行雷擊風險評估

        確定雷電防護等級。該標準確定的雷擊風險評估方法重點考慮了建筑物年預計雷擊次數、建筑物入戶設施年預計雷擊次數以及建筑物電子信息系統因直擊雷和雷電電磁脈沖損壞可接受的年平均最大雷擊次數。

        3.3閃電定位資料分析

        以所測地位置附近現場測量的地理參數為基準點,以3.5km為半徑,提取5年地閃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得出如下結論,作為雷擊風險評估的基礎參數之一。用Ng表示,單位為:次/km2?a??傻玫剿鶞y地3.5km半徑范圍5年平均地閃密度,該值可作為本評估報告所采用的地閃密度。

        3.4雷評技術路線

        根據災害的理論分析, 災害的發生是由致災環境的危險性和承災體的易損性脆弱性定的, 具體到雷電, 雷擊風險是指人身和財產容易受到雷電傷害或破壞的程度, 它直接反映了人身和財產在遭受雷電襲擊時的脆弱性。

        3.4雷擊風險評估相關數據采集

        雷擊風險評估現場勘測是了解被評估項目情況、取得相關評估數據的重要步驟。隨著雷擊風險評估工作的快速發展,在一些地區其業務量甚至成倍增長,而評估機構在人員、精力安排時捉襟見肘。為了整合資源,提高工作效率,可安排報告的編寫人員、跟蹤檢測人員直接到現場做評估的勘測工作,并要求建設單位安排相關建筑、電氣、樓宇智能化、生產工藝、生產控制方面的工程技術人員參加。

        3.5IEC 62305方法

        將可能涉及的全部雷擊風險分量和來源扼要地歸納為一個4x8矩陣(表)。然后又將各種各樣的影響因素進行歸納分類,分別賦于分量的幾個參數:影響N 因素――當地雷電活動強度、地理和環境因素,建構筑物和外接服務管線的類型和尺寸;影響P因素――各種保護措施的保護特性和參數,被保護設備的沖擊耐受水平;影響L的因素――建筑構物、內部物體的燃燒、爆炸特性,防火的措施。這些因素有些可能減輕損失,有些可能加劇損失。

        4開展雷擊風險評估工作的基本要求

        4.1加快雷擊風險評估法規建設

        在國家層面的雷擊風險評估制度出臺前,積極推進地方立法,爭取政策支持,完善與評估有關的規章制度,明確開展雷擊風險評估的實施細則,對評估的范圍、主體、對象、條件、程序、期限、責任作出詳細規定。確保符合評估要求的建設項目在設計論證之前及時進行雷擊風險評估,從源頭上提高雷電災害的防御能力,落實防雷安全責任。

        4.2抓好技術標準體系的建設

        雷擊風險評估的規范發展, 必須有一套國家或行業認可的嚴格的技術體系作為評估準則和技術保證。現階段雷擊風險評估工作正處于起步階段, 亟需技術標準進行規范操作。應盡快出臺符合本省的雷擊風險評估規范標準, 制定統一業務流程和工作內容。嚴格按照技術準則規定的基本程序開展雷擊風險評估工作。

        4.3提高隊伍水平,深化技術含量

        建立自上而下的技術支持和素質教育培訓制度,每年組織基層雷擊風險評估專業技能培訓和考核, 不斷強化人員素質, 提高評估能力和水平, 為開展雷擊風險評估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4.4建立嚴格的準入和資質、資格管理制度

        為保證雷擊風險評估過程的客觀性、公正性、嚴肅性, 應設定資格準入, 完善資質和資格管理制度。制定評估機構資質的申報、審批、監管流程, 根據評估機構的章程制度、評估能力和質量管理水平來確定資質及業務范圍; 對從事雷擊風險評估工作的人員, 要通過專業培訓和考核, 實行持證上崗制度。應制定對評估機構的動態考核評價辦法和從業人員技術水平的定期考核辦法,提高雷擊風險評估水平和服務質量。

        4.5加強部門協作,做好宣傳

        雷擊風險評估的全面開展,離不開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支持配合,應加強與規劃、建設、安監、消防等部門的協作, 建立聯合審批機制, 將雷擊風險評估列為項目審批內容、前置條件范圍。還應加強雷擊風險評估目的意義和作用的宣傳, 提高社會公眾對雷電災害的風險意識、防災意識, 樹立不遭雷擊就是產生效益的理念, 通過評估來降低風險, 切實減少雷擊事故的發生, 盡最大限度減少因雷擊造成的生命和財產損失。

        5結束語

        綜上所述,雷擊風險評估是雷電災害的風險管理的關鍵措施, 它能夠在防雷設計階段客觀評價雷擊各種風險, 并提出控制和消除風險、隱患的對策措施。因此, 各級防雷主管機構應加強雷擊風險評估工作的管理, 使建設項目防雷設計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 避免盲目性, 保證防雷工程安全可靠, 技術先進, 經濟合理, 確保雷擊風險評估工作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雷電災害風險評估({IEC61662).

        [2]楊少杰等,雷電損害風險評估的方法與實踐(上、下).

        [3]鐘萬強等,建筑物雷電災害風險評估的標準、體系和方法.

        [4]氣象信息系統雷擊電磁脈沖防護規范(QX3-2000),《氣象標準匯編》(2000-2003),中國氣象局政策法規司編.

        第9篇:自然災害安全風險評估范文

        關鍵詞 風險評估 突發事件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高校突發事件是指在高校內發生或與高校有關的,事前難以預料,將危及學生和教師生命或財產安全的,對學校甚至對社會的治安和政治的穩定造成一定影響的事件。由于高校人口密度大,學生是高智商群體,使高校的突發事件和其他事件有很大的不同。

        根據突發事件的產生原因,可以將高校突發事件歸納為以下幾種類型:第一類是自然災害,如地震、水災對高校的破壞等。第二類是衛生性災害,如傳染性疾病、食物中毒對學生健康的影響。第三類是人為災害,如火災、漏電、交通事故等造成人員傷亡的事件。第四類群體性聚集事件,如游行、非法集會、罷餐對社會治安造成不良影響的事件。第五類校園傷害事件,如學生自殺、校園暴力、師生沖突、群體斗毆、恐嚇劫持等嚴重影響社會治安的事件。

        從目前各高校的處理辦法可以歸納出以下幾種主要的處理方法: (1)強化危機意識,更新管理理念。(2)完善組織機構,加強協調能力。(3)加強制度建設,提供法律保障。(4)修編應急預案,注重培訓演練。(5)搭建信息平臺,提高應變能力。(6)加強對外聯絡,尋求廣泛支持。(7)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和諧氛圍。這些措施未將高校突發事件做詳細的統計分析,提出相應的對策,沒有形成完整系統的風險管理體系,取得效果不是很明顯。對此,本文以企業風險管理體系為參考,針對高校突發事件的特殊性,建立風險評估體系,為高校突發事件的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

        對高校突發事件風險發生可能性的高低,風險對高校管理影響目標程度的評估描述有定性和定量等方法。定性方法是直接用文字描述風險發生可能性的高低,風險對高校管理目標的影響程度,如“極低”、“低”、“中等”、“高”、“極高”等。定量方法是對風險發生可能性的高低、風險對目標影響程度用具有意義的數量描述,如對風險發生可能性的高低用概率來表示,對目標影響程度用損失金額來表示。

        結合企業風險管理評估指標,根據高校突發事件的嚴重程度、發生頻率,發現時間分別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描述,得到表1。

        對高校突發事件風險發生可能性的高低和風險對高校管理目標影響程度進行定性或定量評估后,可以依據評估結果繪制風險坐標圖。繪制風險坐標圖的目的在于對多項風險進行直觀的比較,從而確定各風險管理的優先順序和策略。如表1所示,A區域中各項風險,高??梢猿袚?,不需增加控制措施;B區域中各項風險,高校需嚴格控制并專門補充制定各項措施;C區域中各項風險要規避和轉移,并優先安排各項防范措施。

        目前高校對突發事件的管理工作側重于事后處理,缺乏對日常管理風險事故的檢測和評估,高校管理者疲于應付各種突發事件,加強突發事件風險評估的目的在于推動高校突發事件風險管理工作從事后處理轉變為事前預防,最大限度地減少突發事件的發生頻率和降低危害程度,有利于全面防范和重點控制相結合,提高突發事件風險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本文提出的高校突發事件風險評估體系還需要進一步的測量和精簡,篩選出更具有操作性的核心指標,才能提高指標體系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對高校的突發事件風險管理工作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巴碩.淺談高校突發事件的處理與預防[J].活力,2012(10).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第三区 | 中文字幕国产第一页首页 | 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网站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 | 久久九九99这里有精品6 | 伊香蕉大片视频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