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階段范文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階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階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階段

        第1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階段范文

        關鍵詞:跨國公司;中國經濟;宏觀影響;投資

        中圖分類號:F276.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1)12-0061-01

        改革開放三十年也是跨國公司進入中國的三十年。回顧歷史,我們可以從中吸取深刻的經驗和教訓,更加堅定地堅持改革開放;面對跨國公司在華業務的發展以及中國經濟高速穩定發展的現實,我們可以由此更加開闊視野,更加積極地融入經濟全球化;展望未來,我們可以從堅定的改革開放戰略和樂觀的發展前景獲取信心和力量,更加勇敢地面對挑戰。當前,起因于美國的全球金融危機正在演變成全球經濟危機。世界著名的跨國公司幾乎都受到了這次經濟危機的嚴重沖擊。在這樣的背景下,跨國公司如何應對這場經濟危機,在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經濟穩定發展的進程中如何發揮跨國公司的積極作用,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

        一、跨國公司與中國經濟的發展

        (一)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發展

        我們可以從中國外資數量這個側面了解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發展。外資在中國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從1979到1991年可以作為第一階段,從1992年到2001年是第二階段,2002年以來則是第三階段。

        從1979-2008年我國引進外國投資規模的趨勢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三十年來中國引進外資數量曲線呈現出三個發展階段。從1979年到1991年,外資數量不多,每年不過20-30億美元。從1992年到2001年外資數量大幅度增長,在1998年達到455億美元。從2001年起到2008年,外資數量逐年迅速攀升,在剛剛過去的2008年,我國吸收外資突破900億美元。這里需要說明的是,聯合國貿發會議在《世界投資報告》中,把在華外國直接投資視為跨國公司的投資。

        跨國公司在華投資持續增加,有力地帶動了中國經濟融入全球化潮流。值得注意的是,三十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階段與第三次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重要轉折點幾乎完全吻合。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經濟全球化剛剛起步,中國開始改革開放;上個世紀90年代初,經濟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規模,中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本世紀初經濟全球化加速擴張,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全面融入經濟全球化潮流。在第三次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三個重要轉折點,中國恰恰都處在世界的前沿。

        (二)跨國公司與中國現代企業發展

        三十年來,中國企業的發展經歷了三個不同的階段,在這三個發展階段中,跨國公司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第一個階段,跨國公司的技術轉讓催生了中國現代企業;

        第二個階段,外資企業的建立促進了中國現代企業制度的發展;

        第三個階段,通過強化公司責任推廣現代公司責任理念。

        (三)跨國公司與中國現代產業發展

        我國許多產業都是在改革開放后在外國投資的帶動下發展起來的,跨國公司的作用遠不止于提供了我國經濟發展亟需的資金和技術,更重要的是,跨國公司對中國現代產業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從而有助于提高勞動效率,催生現代產業,促進產業的升級換代,從整體上提升我國產業的水平以及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實力。

        首先,跨國公司技術轉讓催生了一批現代產業;

        第二,跨國公司直接投資推動現代產業發展;

        第三,跨國公司并購促進中國產業重組。

        (四)跨國公司在華發展帶來的挑戰

        三十年來,跨國公司全面進入對中國市場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并非全是利好。我們既要總結跨國公司在進入中國開展業務的過程中總體上的積極作用,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某些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帶來的負面影響。

        首先,跨國公司企業發展戰略與我國經濟發展戰略有偏離;

        其次,在承擔全球責任方面存在問題。

        二、跨國公司在中國經濟中的作用

        1.有效地彌補了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以緩解和彌補長期制約我國經濟發展中的資金短缺現象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內容和既定方針。

        2.促進科技進步和管理水平提高,并進而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我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向跨國公司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與管理經驗,以加快我國經濟改革的步伐。

        3.擴大就業機會,提高就業質量。跨國公司為我國提供了大量新的就業機會。

        4.增加了政府稅收。為吸引外商來華直接投資,長期以來我國給予了跨國公司諸多稅率優惠待遇。

        三、跨國公司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正面影響:

        (1)在一定程度上,跨國公司的投資是集資本、技術、管理、營銷等于一身的復合體。外商投資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增長點,在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大跨國公司在我國投資興辦企業為我國經濟參與全球化進程和進一步推進同跨國公司的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3)跨國公司也在盛行一種新的生產戰略,大規模地實行產品外包。跨國公司保持產品核心部件的生產,同時將大量零配件生產分包給具有成本優勢和物流優勢的上下游加工企業。這種具有產業“集聚效應”的生產方式,使大批具有符合跨國公司產品鏈需要的中小企業獲得了大量加工訂單。因而那些生產規模適當、具有較高管理水平、能夠為大公司提供配套產品的中國民營企業將獲得空前的發展機會。

        負面影響:

        (1)外資帶來了經濟繁榮,但是中國的GNP并沒有取得與GDP同樣快速發展,GDP和GNP是兩個不同的統計指標。這一不同指標表明,中國國內創造的價值有一部分(每年約1000億元人民幣)并沒有成為中國國民收入,而是流向國外變成外國國民的財富。

        (2)跨國公司向我國轉移的大多是二流技術,實施核心技術鎖定,并受到母國政府的政策限制。我國的技術吸納能力較弱,市場競爭環境不完善,技術水平低,科研、政策環境不理想。國內企業的關聯、吸收能力制約著跨國公司的技術溢出效應。

        (3)從吸引外資角度看,中國在以政策優惠(比如稅收)、需求優勢、廉價的初級勞動要素作為吸引外資手段之后,這些方面吸引外資的空間將日漸縮小,而且長期以廉價的勞動力要素價格和稅收優惠政策吸引外資將不利于國民收入和生活福利的整體提高,不利于對中國民族企業的成長,不利于提高國內的有效需求。

        參考文獻:

        第2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階段范文

        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需要以新的思維構建軍隊人才戰略全球化對我軍人才建設的觀念和制度的沖擊無疑是巨大的,我們必須勇敢地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加大人才建設的改革力度,增強參與全球軍事競爭的能力。

        未來的國防建設將圍繞人才培養、貯備與使用這個核心展開。實現我軍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的戰略。“兩個轉變”戰略是軍隊建設諸多方面的系統工程。而實現轉變的核心是質量,質量的保證在于培養和造就大批高層次軍事專門人才。這是最活躍、最富有創造力的因素,是實現“兩個轉變”的動力源泉。

        經濟全球化對未來軍事l展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使得世界經濟將更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其所帶來的影響必將進入其他領域。特別是會對未來軍事發展帶來更為強烈的沖擊,集中表現在:一是經濟全球化必將帶來軍事經濟的運行要素及其環境發生根本性變化,影響軍事經濟發展。二是經濟全球化使得經濟安全替代軍事安全成為國家安全的核心,必然引發軍事戰略的新調整。三是以技術進步為主要動力的經濟全球化,必然帶來軍事技術的進步與創新,驅動戰爭形態、作戰樣式、軍事理論等一系列變革。四是經濟全球化浪潮中,“以人為本”、人才競爭的國際化趨勢必將波及到軍事領域,導致軍事人才供求矛盾的加深,推動軍事人才培養的大變革。五是經濟全球化勢必帶來文化市場開放的擴大,進而滲透到軍事領域,沖擊軍事文化建設。使軍隊人才建設更加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有創造性。

        經濟全球化必將改變民族國家“”的傳統概念,一系列國際經濟組織的建立以及貿易的相互滲透,意味著民族國家傳統的“”在削弱,尤其是海關將受到巨大的沖擊。特別是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加深,其對軍事領域的沖擊將愈發明顯,進而深刻地影響到未來軍事發展,引發軍事領域的新調整。

        立足于綜合安全基礎上的軍事戰略調整趨勢

        以經濟全球化為牽引,綜合安全觀的發展,不僅在安全與發展歷史中實現了一次巨大飛躍,而且對軍事安全的各個方面,對新的軍事安全觀的確立,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特別是其所引發的客觀變化,必然地反映在軍事戰略中來,引起軍事戰略的一系列調整,并表現出一些共同的趨勢:

        第一,經濟安全取代軍事安全的核心地位,軍事戰略從屬于經濟戰略。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相應地帶來國家安全威脅綜合化,傳統意義上把軍事威脅特別是戰爭威脅作為唯一、主要安全威脅的觀點,轉向重視安全威脅多樣化、綜合化。與單純的軍事威脅相比,威脅綜合化的涵括了軍事領域、政治領域、經濟領域、自然生態、科學技術、意識形態、文化信息等各個方面。無論哪一種威脅都深深地打上了經濟的烙印,與經濟全球化密切相關,并受制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程度。與此相應軍事戰略就要作出一定的調整:變一切為了軍事安全需要為主要服從經濟安全、經濟發展的需要;為經濟利益、經濟安全提供軍事上的支撐。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際市場的開拓、貿易通道的保護、海外資源的供應、國內建設成就的維護等,必將提出越來越多的安全需求,需要提供更多的軍事上支撐。這就需要積極適度地發展軍事力量、推動國防建設,使經濟與國防協調發展。

        第3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階段范文

        關鍵詞:國際;營銷;經濟全球化

        一、20世紀90年代經濟全球化的興起和原因

        1.冷戰結束為經濟全球化的興起創造了政治和社會條件

        20世紀80年代,特別是90年代以來,完全意義上的經濟全球化,即涵蓋國際流通過程和國際生產過程,亦即世界經濟再生產過程的全球化日益興趣。其主要表現,即貿易全球化、投資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跨國公司生產經營全球化,包括了國際流通過程和國際生產過程的全球化。

        從根本上說,經濟全球化是商品經濟發展到資本主義階段,出現的國際分工和生產國際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由資本向全球擴張來推動和發展的。20世紀80年代,特別是9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分工和生產國際化的高度發展和產業資本向全球擴張(其具體表現是工業跨國公司的全球擴張),世界范圍內便興起了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具體而言,90年代高新科技突飛猛進、國際分工深入發展、跨國公司的全球擴張、席卷全球的市場化改革和冷戰結束,為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創造了經濟、政治和社會條件。

        2.現代高新科技突飛猛進,推動現代生產力快速發展

        20世紀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以來,現代高科技取得一系列突破和進展,主要有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海洋技術等。隨著現代高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從科學發明到技術創新再到生產中應用的周期大大縮短,幾乎是同步進行的,即所謂“科學一技術一生產”一體化,表明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進程極為迅速。有關資料表明,科學研究的成果轉化為工業產品的周期,在18世紀約為100年,19世紀為50年,20世紀初期為30年,20世紀中期為10年,20世紀80年代以來高新技術產品的轉化周期已經縮短到5年以內。據發達國家的測算,手工業、傳統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的勞動生產率之比為1:10:100,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20世紀初占5%~20%,在50~60年代占50%,在80年代占60%~80%。現代高新科技的迅速發展和擴散,大大推動了生產力和世界貿易的發展。

        3.國際水平分工深入發展,加強了各國間經濟的相互依賴性

        國際水平分工是在第3次科技革命(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而現代高新技術的發展則進一步擴大和加深了國際水平分工。一般說來,當達國家之間、新興工業國之間在工業生產上的分工,屬于水平型國際分工。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發展民族工業的過程中,也逐漸參與了工業生產的國際水平分工。例如,現代波音客機(約有450萬個零部件),就是建立在國際水平分工基礎上的高科技產品。有7個發達國家的1500家大企業和分布更多國家的1.5萬家(其中包括中國)中小企業參與協作制造。目前全球有40%的產品是由跨國公司生產的。國際水平分工是當代各國之間進行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基礎,是當代世界市場不斷發展和擴大的基礎,它將各國生產過程密切結合起來,使國民再生產過程向著國際再生產過程發展。這是20世紀90年代經濟全球化興起的根本原因和堅實基礎。

        二、國際營銷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1.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促進世界經濟增長。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或核心是生產要素和資源在全球的優化配置和使用,必然會促進世界生產力和世界經濟的增長。隨著現代科學和技術在世界范圍內的流動、轉移和擴散,會改造和優化生產力的各種要素,推動各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發展。科技進步在今后世界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將越來越顯著,是世界經濟增長的根本源泉。各種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意味著世界生產力布局和產業結構隨之改革,使國際分工日趨合理,促進國際分工。各國經濟的市場化和國際化,推動統一的世界市場的形成和國際競爭的發展,優化世界資源的配置,可提高世界經濟的整體效率,還可優化國際經濟關系結構。

        2.推動世界經濟有序運行。

        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各國的國民再生產過程向著國際再生產過程發展,從而要求生產要素和資源在各國之間進行合理配置,要求在國際范圍內按照經濟合理的的原則組織生產和經營,要求有關國家協調它們之間的生產和經營活動。但是,在當代這種再生產過程的國際化,又是建立在民族國家利益基礎上的。這樣,便產生了再生產國際化過程中的國際共同利益和民族國家利益的矛盾。正是為了緩解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這種矛盾,于是,以國家和國際機構出面組織的國際經濟協調便應運而生。在當代世界經濟領域中,國際市場活動受到3種機制的調節: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各國政府單獨制定的自主經濟政策和措施的調節;在國際協商基礎上若干國家政府的聯合調節,即國際經濟協調。在這3種調節機制中,國際經濟協調機制在當代世界經濟運行中具有重要地位,因為市場機制自發調節的缺陷需要國際協調機制予以矯正,而各國的調節政策也需要國際協調機制予以協調(如關稅政策的協調等)。國際經濟協調的核心和目標,是要調節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國際共同利益和民族國家利益的矛盾,實現世界經濟和各國經濟的有序運行,促進世界經濟和各國經濟的增長。由此可見,在當代國際經濟活動中,由于矛盾和利益同在、競爭和合作并存,而國際協調成功與否,則制約著各國經濟的興衰。

        三、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際營銷和國際經濟的發展趨勢和特點

        1.世界經濟進入全球競爭。

        80年代以后,特別是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正處在兩大潮流之中。一是現代高科枝的蓬勃發展,成為推動現代生產和現代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充分顯示出當代世界經濟競爭本質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二是世界各國,包括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都在進行經濟結構調整、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以適應前一個潮流即現代高科技和現代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因此,冷戰結束以來,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謀求高新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發達國家之間展開了一輪高科技發明權、領導權和控制權的爭奪戰。這都表明,80年代以后,特別是冷戰結束以來,世界各國相繼卷入了爭相發展高新技術的國際競爭的大潮之中。展望未來,21世紀上半葉這種國際競爭將會更加發展、深化和激烈。

        2.世界各國在競爭中求合作。

        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同時,各國在經濟上的相互依賴性和相互合作的關系也日趨增強。其根本原因是現代高科技、國際分工、生產國際化、產業的國際轉移的迅速發展。在國際分工日益發展和深化的基礎上,各國民族再生產過程日益向著國際再生產過程發展;同

        時,任何一國都不可能擁有發展本國經濟所需要的全部資源,不可能掌握所有的先進技術,也越來越難于壟斷技術,一國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生產要素配置越來越需要通過國際合作和國際交流才能實現。這就要求世界各國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按照比較優勢和比較利益原則來決定取舍,充分發揮國際分工和各國技術、經濟互補性的國際經濟效益。因此,在現代科技和國際分工深入發展的基礎上,各國之間的相互依賴性不斷加強;同時矛盾和利益同在,競爭和合作并存,而國際協調的成敗則制約著世界經濟的沖突和合作、停滯和發展。這可以說是當代和今后一段較長時期內國際經濟關系發展的基本趨勢和基本特征。

        四、國際營銷對資本主義國家和發展中資本主義國家的影響

        1.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的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

        資本主義是一個世界體系。在這個體系中,資本主義各國處于不同的發展水平、階段和地位。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的劃分是這個體系的基本特征。從資本主義發展的幾百年歷史來看,發達國家只是極少數,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則處于不發達狀態。

        根據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有關資料劃分,在現代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中,屬于發達國家(市場經濟工業國)的僅有22個: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亞、奧地利、比利時、丹麥、芬蘭、愛爾蘭、荷蘭、新西蘭、冰島、挪威、盧森堡、西斑牙、瑞典、瑞士、葡萄牙。而不發達國家則是原來經濟落后、現在正逐步發展(民族經濟)的國家,一般稱為發展中國家,其中絕大多數是過去受帝國主義統治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屬國。據世界銀行有關資料統計,這類國家和地區共有160多個(社會主義國家包括在內)。

        2.經濟全球化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影響

        從一定意義上講,經濟全球化實際是市場經濟全球化。市場經濟是競爭型經濟,是利益和風險同在、機遇和挑戰并存的經濟。所以,從總體上看,全球化對世界各國發展經濟既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全球化給各國帶來的共同機遇主要有:第一,提供了各國共同發展的機遇。因為全球化使商品、服務、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促進各國生產和經濟發展。第二,給各國提供了提高經濟效益的機遇。第三,給各國經濟體制趨同帶來了機遇。這是因為,全球化實際上是各國國內市場與世界市場接軌,建立能夠相互融合的市場經濟體制,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全球化帶來的共同挑戰主要有:第一,優勝劣敗的挑戰。既然全球化實際上是市場經濟全球化,也就是世界各國卷入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過程,有競爭就必然存在優勝劣汰的法則。第二,金融動蕩的挑戰。金融是國民經濟的神經中樞。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金融全球化,是各國間的金融活動的關聯度日益密切,一旦某個國家金融市場出現問題,其他國家便會發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導致區域性,乃至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

        3.發達國家在貿易、投資、貨幣金融領域的斗爭與協調

        第4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階段范文

        (1)美國。美國的全國物流體系的各組成部分均居世界領先地位,以配送中心、速遞、企業物流等最為突出。美國物流業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①20世紀初至40年代,物流觀念的產生和萌芽階段;②50年代至70年代,物流管理的實踐與推廣階段;③70年代至80年代,物流管理逐步走向現代化階段;④80年代中期至今,物流國際化、信息化及迅速發展的階段。

        美國沒有集中統一管理物流的專職政府部門,政府依舊按照原職能對物流各基本環節分塊管理。美國政府制定一系列法規,放寬對公路、鐵路、航空等運輸市場的管制,取消了運輸公司在進入市場、經營線路、聯合承運、合同運輸、運輸等多方面的審批與限制,通過激烈的市場競爭促進物流發展。同時企業打破部門界限,實現內部一體化物流管理,結成一體化供應鏈伙伴,使企業之間的競爭變成供應鏈之間的競爭。涌現出Dell,BIM,CISCO等成功的企業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模式。

        美國物流模式強調“整體化的物流管理系統”是一種以整體利益為重,沖破按部門分管的體制,從整體進行統一規劃管理的方式。美國物流信息化發展的走在世界前列,注重企業物流信息化、物流企業信息化、物流信息服務業等方面的建設與研究。比如,美國企業紛紛將物流信息化作為物流合理化的重要途徑,主要做法有:普遍采用條形碼技術和射頻識別技術,廣泛應用倉庫管理系統和運輸管理系統來提供運輸和倉儲的效率等等。

        (2)日本。日本在1964年開始使用物流這一概念。到1965年,日本在政府文件中開始正式采用“物的流通”這個術語,簡稱為“物流”。日本物流的發展經歷了如下幾個階段:①物流概念的引入和形成階段(1953-1963年);②以流通為主導的發展階段(1963-1973年);③物流合理化階段(1973-1983年);④物流現代化階段(80年代中期至今)。

        日本是最早提出和發展物流園區(又稱物流團地)的國家,目前,日本在22個城市,己建立20多個大規模的、布局合理、設施良好的物流基地的物流園區,集中了多個現代化水平較高的物流企業。日本物流發展的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物流信息化技術水平高形成了以信息技術為核心,以信息技術、運輸技術、配送技術、裝卸搬運技術、自動化倉儲技術、庫存控制技術、包裝技術等專業技術為支撐的現代化物流裝備技術格局,其發展趨勢表現為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和集成化;②物流設施現代化程度高物流領域均實現了高度的機械化、自動化和計算機化;③廠家物流系統、國際物流企業發展迅速;④物流業社會化、組織化程度高。

        (3)歐洲。歐洲是引進“物流”概念較早的地區之一,而且也是較早將現代技術用于物流管理的先鋒。歐洲物流發展的鮮明特點是服務范圍的不斷擴大,形成不同的物流發展階段。具體如下:①工廠物流階段(20世紀50-60年代);②綜合物流階段(70年代);③供應鏈物流階段(80年代);④全球物流階段(90年代);⑤電子物流階段(90年代末-21世紀初)。

        目前主要歐盟國家的“第三方物流”市場的總體規模越來越大,在運輸、倉儲、物流信息管理等環節利用專業化物流服務和外部資源的企業比例也越來越高。很多的歐洲制造業企業認為物流是影響其競爭能力的第一位或第二位因素,越來越多的企業將資源和能力集中在掌握關鍵技術、核心業務和市場控制能力方面,而在物流管理等非核心業務和技術方面則采取利用外部資源和服務的方式。通過利用外部的專業化物流服務,制造業企業的組織結構得到優化,這也是企業能夠集中資源和能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能力的保證。

        (4)中國。在我國,物流是一個外來詞,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從日本引進的。當前國內企業對物流領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潤源”開始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優化企業內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成為多數國內企業最為強烈的愿望和要求。中國物流發展經歷了如下幾個階段:①計劃經濟時代的物流階段(建國初-80年代初改革開放之初);②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下的物流階段(改革開放初期-20世紀90年代中期);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中的現代物流發展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

        我國物流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在物流效率和成本、專業化和信息化等方面仍存在差距。總體來說,我國物流業現狀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征:①物流基礎設施的能力大大提高,國際物流量快速增長。目前我國已經在交通運輸、倉儲設施、信息通訊、貨物包裝與搬運等物流基礎設施和裝備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為物流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②物流質量有所提高,物流效率有待改善。物流質量主要由物流時間、物流費用和物流效率來衡量;③信息化程度低,但信息化進程在加快。我國物流領域中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和普及的程度還不高,發展也不平衡,但物流企業及工商企業物流部門對現代物流管理日益重視,在加速促進物流信息系統的構建和完善,中國物流管理軟件開發也己經起步;④物流管理體制改革尚需進一步深化。中國物流業仍以多元的管理方式為主,涉及到鐵道部、交通部、民航局、國內貿易局、外經貿部、能源部、農業部等專業部和國家計委、經貿委等綜合部門。各部門之間分工有交叉,造成了物流行業管理中存在的條塊分割重復建設等問題。

        2物流業發展趨勢

        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競爭日益激烈,如何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資源,有效地降低制造成本和運輸成本是企業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要實現這種戰略,沒有一個高度發達的、可靠快捷的物流系統是無法實現的。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網絡經濟的興起,物流的功能也不再是單純為了降低成本,而是發展成為提高客戶服務質量以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當前,物流產業正朝著綠色化、信息化、智能化、全球化、國際化與服務優質化的趨勢發展。(1)物流綠色化。物流的活動過程對于環境會產生很大影響,例如用于運輸的汽車所帶來的廢氣污染,用于包裝的包裝物、襯墊物所帶來的衛生污染以及垃圾污染等等。當今社會經濟發展提倡的是“可持續發展”,整個社會的環保意識在不斷地加強,物流企業也不能只考慮經濟效益,還要遵守環保規則,注重社會效益,向“綠色物流”發展。例如,有的國家已經開始考慮限制卡車運輸,鼓勵鐵路運輸,以減少噪音和尾氣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有的國家規定,舊電視機、電冰箱要有生產企業負責回收和再生利用,以減少對環境衛生的影響。總之,現代物流要形成環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統,形成能夠促進經濟發展和消費生活同時健康的物流系統,向環保型物流發展。

        (2)物流信息化和智能化。在經濟全球化和電子商務的雙重推動下,在系統工程思想的指導下,以信息技術為核心,強化資源整合和物流全過程優化是現代物流的最本質特征。在各大物流服務商致力于尋求技術領先優勢的競爭中,現代物流技術信息化、集成化發展迅速,這一點在橫向領域里更為普及。在縱向領域里,現代物流信息化的發展方向是一體化和智能化。

        物流信息化是指信息技術在物流系統規劃、物流經營管理、物流流程設計與控制和物流作業等物流活動中全面而深入的應用,并且成為物流企業和社會物流系統核心競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物流信息化一般表現為三方面:一是隨著物流信息化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解決信息的采集、傳輸加工共享問題,實現物流信息的商品化;二是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物流信息處理的電子化和計算機化,促進企業流程改造,提供優化的解決方法,例如倉儲優化、運輸路徑優化等;三是物流信息傳遞的標準化和實時化,提高上下游企業信息的協調性和整體效益,提高整個供應鏈的效率和競爭力。

        物流的智能化也已經成為物流發展的一個新趨勢。目前,除了智能化交通運輸外,無人搬運車、機器人堆碼、無人叉車、自動分類分揀系統、無紙化辦公系統等現代物流技術,都大大提高了物流的機械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同時,還出現了虛擬倉庫、虛擬銀行的供應鏈管理,這都必將把國際物流推向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3)物流產業全球化與國際化。近些年,經濟全球化以及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更多的外國企業和國際資本“走進來”和國內物流企業“走出去”,推動國內物流產業融入全球經濟。在我國承諾國內涉及物流的大部分領域全面開放之后,USP、聯邦快遞、聯合包裹、日本中央倉庫等跨國企業不斷通過獨資形式或控股方式進入中國市場。目前,外資物流企業已經形成以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地區等經濟發達區域為基地,分別向東北和中西部擴展的態勢。同時,伴隨新一輪全球制造業向我國轉移,我國正在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在與世界各國之間的物資、原材料、零部件和制成品的進出口運輸上,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正在發生較大變化。這必然要求物流國際化,即物流設施國際化、物流技術國際化、物流服務國際化、貨物運輸國際化和流通加工國際化等,促進世界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4)物流服務優質化。消費多樣化、生產柔性化、流通高效化時代使得社會和客戶對現代物流服務提出更高的要求,對傳統物流形式帶來了新的挑戰,進而使得物流發展出現服務優質化的發展趨勢。物流服務優質化努力實現“5Right”的服務,即把好的產品在規定的時間、規定的地點,以適當的數量、合適的價格提供給客戶將成為物流企業優質服務的共同標準。物流服務優質化趨勢代表了現代物流向服務經濟發展的進一步延伸,表明物流服務的質量正在取代物流成本,成為客戶選擇物流服務的重要標準之一。

        第5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階段范文

        一、認識世界經濟的整體性視角

        資本主義經濟從一開始就具有世界性質,隨著生產力不斷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日益國際化,帝國主義就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高度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性產物。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理論體系是布哈林的帝國主義理論的出發點。他把資本主義經濟形態放在世界范圍內,作為一個統一的完整的經濟體系加以考察。他指出:“研究帝國主義問題,研究帝國主義的經濟特征及其未來,歸根到底是要分析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分析世界結構可能發生的變化。”[1]1-2布哈林分析了19世紀70年代以后幾十年內科學技術的巨大發展,以及由此造成的社會生產的迅速發展和生產力的極大提高。與科技進步和生產力迅猛發展相伴隨的是世界市場的迅速擴展、世界各部分在經濟上的結合更緊密。國際商品流通的日益頻繁,國際市場形成了;國際間的勞動人口流動日益頻繁,國際勞動力市場形成了。在國際“勞動力移動”的同時,資本也在世界范圍內流動,形成了世界范圍內的平均利潤率,資本國際化了。所有這一切,都是資本主義經濟的一些普遍規律在世界范圍內發生作用的表現。國際經濟聯系的發展,促成了世界范圍的生產關系體系的發展。經濟的國際化過程日愈廣闊和深入,各國經濟上相互依賴關系已經形成。“一個極易互受影響的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結構成長起來,它的所有各個部分都是相互依賴的,如果一部分發生極微小的變化,就會影響到全體。”[1]18布哈林認識世界經濟的整體性視角構建了其獨特的帝國主義理論體系與重要范疇,形成了不同于希法亭、盧森堡與考茨基等第二國際理論家的思路與邏輯。他克服了當時研究者不重視資本主義關系變化的傾向,研究了帝國主義產生的經濟基礎,指出了現代資本主義是一個世界經濟體系,世界經濟由世界規模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的體系所組成。先于當時的研究者把世界經濟作為獨立的經濟范疇研究,“把帝國主義、壟斷資本主義、金融資本主義理論從發達國家現象轉變為世界經濟體系,一種先進國家(工業國家)殖民化統治落后(東方國家)的不平衡理論。把金融資本與壟斷資本理論拓展為一個遍及全球的世界經濟體系”[2]233。

        二、獨特的危機視角

        在對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體系作一般性分析的基礎上,布哈林還著力對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體系崩潰和破產進行分析。布哈林重新闡釋了馬克思的生產方式與再生產概念,提出了用以研究資本主義危機與崩潰的“消極擴大再生產”理論。布哈林在對資本主義危機的研究過程中,仍然堅持世界經濟的整體性視角,他指出:“對于危機,不應當從單獨一個國家的角度去研究,而應當從所有國家的普遍聯系中,從整個世界經濟范圍中去研究。”[3]378而研究的方法則是“先把危機抽象掉,然后再對危機進行必要的研究”[3]301。布哈林認為,馬克思的社會生產與再生產理論是研究一切社會經濟形態的科學方法論,對于研究發展的危機時代則更是雙倍必須的。在此方法論基礎上,布哈林以分析資本主義體系的矛盾為出發點,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進行研究。布哈林認為,再生產理論是研究重復生產循環的條件,也就是研究社會體系動態平衡的條件。消費資料的生產和生產資料的生產都提供成為再生產過程的必要條件的產品,沒有這種條件,再生產過程就不能進行。帝國主義戰爭使得生產力重新分配,軍事工業的產品不會變成新的生產循環的要素,也不創造勞動力,是一個純粹消極的量。“戰爭使得再生產過程具有一種歪曲的、倒退的、消極的性質,實在的生產基礎隨著每一次的生產循環而愈來愈薄弱:發展不是按照日益擴大的,而是按照不斷縮小的螺旋線進行。”[4]30因此,社會生產的現實基礎隨著社會資本的每次周轉而變得更加狹小了。布哈林將這種日益增長的生產不足過程稱作消極的擴大再生產。布哈林還敏銳地看到,在“國家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主義收入的形式具有轉化變為以公債券支付利息的傾向。這些紙券在很大程度上是對未來的實在價值的權利,同時它們可以流通,甚至可以大量的積累。但是大量積累起來的紙券的價值,是在未來才能得到實現的。它們一方面取決于資本主義再生產的條件,另一方面取決于資本主義體系本身的存在。“各種形式的紙券價值的大大泛濫,是同現實的勞動過程絕對不能比較的,這在資本主義結構的條件下將成為這種結構崩潰的一種標志。消極的擴大再生產就這樣同紙券價值的累積平行發生。”[4]311907—1908年美國銀行危機爆發之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主要表現為工業危機,但自1907年美國銀行業危機起,1929—1933年世界大蕭條,1987年紐約股市崩盤,1990年日本股市和房產泡沫破滅,1994—1995年拉美債務危機,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及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等,直接表現為銀行業危機或者金融危機。布哈林當時已敏銳地注意到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由工業危機轉變為金融危機的趨勢,并作出了科學的分析和預測。布哈林對世界經濟的現代特征進行了高度概括,指出世界經濟是結構上高度的無政府狀態,而世界資本主義無政府狀態的結果表現在兩個事實上:一方面是世界性工業危機,另一方面是戰爭。布哈林反對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消除了自由競爭、以資本主義的壟斷代替競爭就能夠消滅工業危機”的理論,認為只要世界經濟的無政府狀態的結果依然存在,危機也將依然存在。在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商品生產者的競爭和資本主義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不僅保存了下來,而且通過在世界經濟范圍內自身的再生產而深化了。布哈林對帝國主義的政治、經濟本質進行了分析,認為資本主義的全部發展過程,不過是資本主義的各種矛盾在愈來愈擴大的基礎上繼續不斷的再生產過程。并指出只有社會主義有計劃地組織經濟活動才能克服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世界經濟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發展中的各種矛盾,正如馬克思所分析的,已經明顯地暴露出來。生產力的增長與分配的對抗形式相沖突,與資本主義生產各部分之間的不均衡相沖突,因此造成了資本的擴張。另一方面,社會化的勞動與私有的企業資本的組織相矛盾。其表現是之間的競爭。社會機制各部分沒有均衡、沒有協調的發展,比任何時候都更嚴重,因此發生深重的危機和急劇的變化”[1]64。“至于世界經濟的未來,只要它還是資本主義經濟,就不會克服它內在的不適應性。相反,它將在愈來愈大規模的基礎上繼續再生產這種不適應性。這些矛盾將在社會有機體的另一種生產結構中,通過社會主義有計劃地組織經濟活動,得到真正的解決。”[1]113布哈林關于危機的觀點,是以當時的經濟條件為依據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新興帝國主義國家美國、德國的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都得到迅速發展,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和法國也體現出與戰前不同的特性,得到新的發展。但布哈林認為,資本主義危機并未消失,雖然危機的形式有所不同,但資本主義總危機仍在繼續,而且在發展。直接的革命形式已經轉移到東方和整個殖民地區,美國與力圖擺脫美國霸權的歐洲之間所謂不平衡現象,都意味著世界經濟體系中的結構變化。資本主義國家國內市場的縮小,殖民地的凋敝和赤貧化也以另一種方式提出了生產與消費相互關系的問題。“資本主義自身的一切經常不斷的矛盾的發展:爭奪市場、生產機構的發展超過購買力的增長以及其他我們所熟知的矛盾。這就意味著整個資本主義體系內部矛盾正在尖銳化。”[3]377而這些變化必然會千百倍地加劇資本主義體系的一切矛盾,而最終導致資本主義體系的滅亡。

        三、豐富的經濟全球化思想

        經濟全球化下的世界經濟關系是一個歷史范疇,經濟全球化的本質蘊含在資本主義擴張的歷史進程中。布哈林關于世界經濟與帝國主義的理論體系對世界經濟和帝國主義形成過程中資本“國際化”和“民族化”兩種趨勢進行了分析,從整體上概括出帝國主義的全球特征和發展趨勢,蘊含著豐富的全球化及其應對的思想。布哈林的全球化思想是對全球化理論的繼承、豐富和發展。19世紀70年代以前,資本主義屬于自由競爭階段,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的發展進入了壟斷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伴隨著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向壟斷階段的過渡,社會經濟關系發生了一系列深刻變化,經濟全球化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布哈林并未明確提出經濟全球化的概念,但提出了“資本國際化”這一與經濟全球化相對應的概念,他對“資本國際化”發展過程的分析實質就是對全球化進程的分析,對帝國主義體系基本特征的全面揭示,也從整體上概括出了帝國主義的全球特征。布哈林指出,國際經濟聯系的發展,促進了世界范圍的生產關系體系在深度和廣度上的發展;科學技術取得的巨大進步,使得世界資本主義的生產力得到空前的提高;交通運輸業取得巨大發展,幾個大洲的經濟有機體的結合成為可能,從而使世界商品流通以驚人的速度擴張起來;電話網同運輸工具一樣,以飛快的速度發展著,使商品價格和股票、債券價格的國際均等化得以依靠電訊完成。國際商品流通促進世界市場的形成,表現為國際貿易的蓬勃發展和世界市場的范圍持續擴大,國際人口移動形成世界勞動力市場,實現了世界經濟范圍內的勞動力再分配。勞動力的移動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一極,與此相對的另一極是資本的移動。以資本輸出為主要形式的國際資本移動是促使經濟生活國際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促使世界資本主義成長起來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以生產力發展為基礎的世界經濟的發展,不僅使各國的生產關系進一步緊密結合起來,而且產生新的經濟組織———資本主義發展歷史中從未有過的新的經濟組織。世界經濟領域里資本主義發展的集中傾向更明顯地表現出采用組織壟斷性企業的辦法,以限制自由競爭趨勢。通過交換過程,存在著經常性的市場聯系,整個世界的社會勞動劃分在各個國家中,各國的勞動通過國際范圍的交換而成為全世界社會勞動的一個部分,成為受一定規律支配的社會經濟生活的一種過程。由于交換而形成的各國相互依賴的關系,也成為社會繼續發展的一個必要條件。每個資本主義國家都囊括在世界經濟體系之中,成為世界經濟的構成部分,使直到目前還是“民族的”和經濟上隔絕的地區彼此接近,并且為新的、更高的、非資本主義形態的世界生產建立愈益擴大的基礎。因此,“‘國民經濟有機體’早以不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單位,恰恰相反,它們只是一個廣闊得多的領域,即世界經濟的一個構成部分。”[1]1布哈林所描述的這一形式極其復雜的過程,便是經濟生活國際化的過程,是使地理上隔離的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彼此進一步接近的過程,也是資本主義關系均等化的過程。但是經濟生活的國際化,決不等同于資本家利益的國際化。經濟生活的國際化會加劇,而且正在加劇各“民族的”資產階級集團之間的利害沖突,使這個沖突極度尖銳起來。國際商品交換關系的擴展,不能增進各交換集團間的“團結”,與之俱來的是日益發展的各交換集團間的極其激烈的競爭,是生死攸關的大搏斗。資本家利益的國際化只不過是表現經濟生活國際化的一個方面,它的另一個方面是資本家利益的民族化過程。“這個過程最明顯地表現出在世界經濟領域里資本主義競爭的無政府狀態。它造成最劇烈的震蕩和最深重的災難,造成人類精力的極大浪費。”[4]41布哈林從資本主義的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矛盾發展過程入手,比較透徹地分析了經濟全球化和與之相伴的資本利益民族化進程,深刻分析了經濟全球化的本質。

        四、布哈林世界經濟思想的當代價值

        布哈林世界經濟思想的當代價值和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布哈林在考察世界經濟時都強調其資本主義的特性,將資本主義與世界經濟歷史地統一起來,從一個更加明確的分析框架來觀察世界經濟和國際體系的靜態結構和動態進程。將資本主義經濟的研究對象“從國家限定的經濟空間轉移到世界經濟的空間”。市場不再被視為局限于每一民族國家內部的獨立經濟空間,世界經濟也不再被理解為連接獨立國家經濟空間的國家間經濟。“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統治著全世界,并且用牢固的經濟聯系把我們這個星球上的各個部分連結在一起。在我們這個時代,世界經濟是社會經濟的具體表現。世界經濟是一個現實地存在的統一體。”[4]2布哈林從世界經濟的形成來論述資本主義新的發展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把對資本主義的分析,置于“世界經濟”的宏觀背景中的研究方法,是我們分析和認識世界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科學方法。

        第二,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與布哈林時代的危機相比,具有許多更為復雜的新特點,但其根源仍然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是資本主義社會所固有的基本社會矛盾發展的產物。布哈林指出:“資本主義制度的世界矛盾、國際沖突、帝國主義戰爭等問題,在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中是具有深遠根源的。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無政府主義性質正在轉入國際經濟關系的主要方面。市場問題、價格問題、競爭問題和危機問題,正在日益變成世界經濟問題。”[3]417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國之間在貿易、投資和金融方面聯系的廣度和深度愈益增強,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發生危機都會使相關國家和地區陷入困境。布哈林已經敏銳地注意到全球資本的擴張、世界市場對未來世界的影響和資本主義危機由工業危機向金融危機轉變的趨勢,并對此作出了科學的分析。布哈林關于世界經濟發展的未來趨勢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不可避免性理論,對研究當前資本主義金融危機、探尋金融危機爆發及其蔓延的深層原因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理論范式,對我國現階段如何正確認識和分析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第6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階段范文

        關鍵詞:文化轉型;語言教學

        一、引言

        人類能力發展程度與具體的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相適應,人類的培養方式,教與學的方式也是和社會歷史發展相適應的,語言教學作為一種文化傳遞的方式,其內容伴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發展而不斷變化,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語言傳遞著不同的內容,并服務于不同的目的[1]。所謂文化轉型,是指在某一特定時期內,文化發展明顯產生危機和斷裂,同時又進行急速的重組和更新。近20年是我國也是世界最為激烈最為深刻的文化轉型時期。就我國而言,這一文化轉型的強度至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期達到最大值,其內涵是多重的:包括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繼而向后工業文明的轉變,也包括經濟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和后現代世界的遭遇,這種轉型文化的多元化語境對中國教育形成了全方位的沖擊。由于語言與思想文化的天然聯系,在文化轉型期,研究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轉型時期的語言教學的內涵具有重要意義。本文試圖在文化轉型的語境下闡述外語教學中應包含的必然要素,并從多角度對此時期的語言教學的實踐操作提出思考與建議。

        二、文化轉型時期的特征

        在文化轉型時期,純粹的民族文化的存在越來越艱難是其特征,具體來說,無處不在的文化全球化是此時期的突出表象。文化全球化最初是以文化滲透的形式出現的。憑借國家經濟政治上的強大實力,美國等國家在經濟拓展的同時,通過影視、媒體、消費等形式,向全球進行文化擴張和滲透。其思想理念、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隨著無線信號、文字印刷及經營模式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但是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發展,各方面交流的日益增多,文化擴張逐漸被文化融合所取代,并呈現出文化全球化的態勢。文化全球化是轉型時期的重要特征,它是指世界上一切文化以各種形式在“融合”與“互異”的同時作用下,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2],這一流動打破了地域疆界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四種形式:(1)旅游者,移民,訪問學者,國際會議代表等人群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他們代表著異域文化,并直接作用于文化交流。(2)跨國公司及政府間的技術流動會最終形成多國思想理念的新的技術融合。(3)借助于媒體或電子音像手段的信息流動,以各種形式迎合全球不同的政治背景,不同文化價值,不同經濟地位的受眾的興趣,并對其產生深遠影響。(4)與國家意識或反國家意識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思想意識的流動,集中體現在“自由”、“福利”、“人權”、“”、“民主”等概念上。轉型時期的文化無疑給人們固有的觀念帶來巨大的沖擊,教育界需要對此進行反思,并在教育的內容、方法等層次上做出有遠見的戰略調整。

        三、文化轉型對語言文化教學的挑戰

        由于與思想文化的天然聯系,語言文化受到的沖擊直接體現在價值觀、文化觀和語言觀上。在價值觀方面,轉型時期的文化對教育的挑戰表現為西方價值霸權。西方價值觀和倫理觀打著“普遍倫理”的旗號,使地域性、民族性的“本土倫理”相形見絀。弱勢民族的價值傳統和道德傳統往往會左右搖擺,無所適從,并造成道德危機與價值真空[3]。在文化觀方面,西方國家憑借經濟強勢、政治強勢、軍事強勢及強大的文化生產與輸出能力傳播其價值觀,誘使其他國家和民族產生“強勢文化心態”進而導致對發達國家非理性的價值認同和文化的趨同。在這種趨勢下,非強勢國家如果缺乏充分的心理準備和積極的應對措施,轉型時期的文化將更多地意味著文化與民族精神的喪失。試想一批在國外的卡通、電影、音樂、時尚等流行元素中長大的孩子,只曉得時尚炫酷,不懂得詩詞歌賦,言必稱國外,對民族的文化傳統陌生到無知的地步。很難想象到這一代主宰社會的時候,即使經濟上有不錯的數字,一個失去文化身份的民族有什么真正的未來呢?在語言觀上,轉型時期文化的挑戰主要表現為英語霸權。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普及和發達國家語言文化帝國主義的侵略,英語將成為我們的第二語言,無論我們情愿與否,英語正在成為我們每一個人生活、學習、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在人生中的作用和使用頻率大大提升,這對有著獨特語言文字系統的中華民族是個極其嚴峻的挑戰。面對這種語言霸權,漢語很可能會有淪為“方言”的尷尬。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我們需要國際化語言融入國際化的進程,另一方面,轉型時期的文化對本族語言、文化不可避免地有著消解和改造作用。

        四、文化轉型時期外語教學的內涵

        我國正處在轉型中的信息流動加速期和文化大發展期,由此而產生的效應不局限于信息技術的空前發展,還在于其所攜帶的知識、文化、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等對國內相關領域的沖擊。語言是構成文化的深層的基礎,文化轉型最終可以歸結為語言的轉型[4]。文化轉型過程中的語言教學在教學生產模式上應符合時代的要求,內涵上須從多層面、多角度進行解構,并制定出長遠的語言文化策略,唯此,語言教學方能在此重要的轉型時期完成其相應的歷史使命。

        1. 文化轉型時期語言素質的生存本質

        文化轉型時期的人才培養應注重對紛繁復雜而多變的社會的適應,首當其沖的便是擁有國際化的語言能力。以全球化為特征的文化轉型時期的流通語是國際化的英文,計算機彼此以英文聯機;全世界計算機中所貯存的資料,80%以上是英文;85%以上的國際電話以英語交談;計算機程序指令及軟件本身大部分是英文版;英文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超過母語成為人生重要的學習內容。更為重要的是,高速發展的社會要求及時發現并了解新技術和新知識,對國際語言的掌握有助于知識的迅速更新,并可保證在第一時間對世界的變化做出實時反應。所以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國際性語言的掌握是生存與立足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

        第7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階段范文

        當前,全球創新資源及創新活動正在向我國流動、集聚。發達的制造業、已經興起的高新技術產業、雄厚的科研力量、互相交織的人脈網絡,是我國承接國際創新要素轉移的堅實基礎,這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我國“轉方式、調結構”的進程,并從根本上加快我國融入創新全球化的步伐。

        全球化進入到創新全球化階段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全球化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即物質全球化階段與創新全球化階段。

        物質全球化階段以貿易全球化流動為核心,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工業產品、生產設備等通過貿易方式進行全球流動,形成了全球產業分工的格局。資本是這一過程中的推動力量和劑。產業資本結合金融資本推動著新航路的拓展、新鐵路的鋪設、海底電報電纜的架設,催生了全球新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在這一階段,發展中國家以“人口紅利”為主形成本國的低成本優勢,為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贏得了“第一桶金”。

        創新全球化階段以“全球鏈接”為基礎,以人的流動、創新的思想和商業模式的流動作為本質特征。伴隨著科學技術的全面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大幅提升,知識與技術要素的作用日益增強,美國等發達國家也開始進入以知識和技術為基礎的新經濟發展階段,一批跨國公司開始通過在全球設立研發機構的方式搶奪科技人才等創新資源,經濟全球化進入到創新全球化的新階段。創新全球化流動的核心不再是物質產品,而是建立在知識基礎上的創新婪素。進入新世紀之后,全球開始反思、并著手嘗試轉變增長模式,包括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等,進一步推動了從物質全球化到創新全球化的轉變。

        全球鏈接是創新全球化的新形式

        全球鏈接是創新全球化的新的表現形式,是以人才為主要載體的技術和資本的全球化流動,其本質是全球化,基礎是區域專業化。全球鏈接圍繞的主要是創新活動,全球鏈接的主體須具備能夠產生創新的知識和要素。

        加強全球鏈接是全面融入創新全球化的必然選擇。全球鏈接能力將成為決定一個國家或區域能否取得高新技術產業主導權的首要因素。研發全球化、創新資源全球化的核心是人,人才已經成為技術和資本全球流動的重要載體,建立人才的全球鏈接至關重要。我國的自主創新,在引進技術之后,一定要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并且將其深化到人才,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從創新全球化中受益。

        跨區域創業是全球鏈接的核心體現

        在全球鏈接這一框架下,跨區域創業、高技術服務、風險投資正日益成為經濟活動的主要形式。通過商業模式的創新改變世界和人類的生活方式,而這一過程的起點正是近年來所蓬勃興起的創業活動。近年來興起的各種新興產業都是通過創業而產生的,以跨區域創業為主要載體,形成了硅谷的區域輻射模型,臺灣新竹、印度班加羅爾、以色列乃至中關村都在不同程度上得益于有著硅谷淵源的跨區域創業活動。

        跨區域創業是經濟全球化與新技術革命兩大趨勢相結合的產物,是實現全球鏈接新模式的核心,是創新全球化的最高階段。跨區域創業以創業者跨區域流動為主要特征,可以充分利用不同區域的創新資源優勢,并直接帶動資金、技術、人才等的跨區域全球流動,創造出新的技術、新的商業模式和新的市場。

        新興產業領域內的跨區域創業活動,也是發展中國家地區產業升級,產業發展集聚,參與國際競爭的關鍵路徑。

        第一,新興產業創業是中國產業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手段。在傳統產業領域,發達國家往往壟斷著產業鏈高端,擁有價格主導權和市場主導權,因此,除了逐漸落后的生產部門轉移外,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能夠追趕的余地非常有限。而在新興產業領域,除了整體性技術儲備外,發達國家在產業經驗、商業模式等方面,同我國的起點差距并不明顯,我國和國際同步的可能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我國本身就擁有巨大的市場、完善的生產體系和豐富高質量的人才資源。如果能夠吸取發達國家成熟的產業發展經驗,學習其先進產業組織模式,新興產業領域里我國具有強大的競爭稟賦。而創業則是新興產業企業誕生的必由之路和最佳組織形式。創業本身,就意味著一個不斷試錯、探索的過程。新興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也是通過無數小企業在殘酷市場競爭的條件下優勝劣汰、除舊布新的過程。

        第二,新興產業發展不能閉門造車,要和世界同步,就要跨出國門。新技術產業的崛起和經濟全球化兩大趨勢是相互促進的,這是新經濟發展的時代規律。在這一前提下,重要的不僅僅是技術水平和世界同步,更重要的是融入全球生產體系中,新興產業要進行全球布局,最重要的是要鼓勵通過以跨區域創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組織形式來達到與世界同步。要大膽地利用這些跨區域企業家和創業者的技術、專業、經驗、以及人脈網絡,從產業發展的愿景出發,以占領國際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為追求,將跨區域企業家、創業者轉化為新產業發展和產業鏈升級的平臺,在起步階段就實現和國際的接軌。

        第三,國際化不能僅僅強調“走出去”,跨區域創業的過程是“走出去”、“引進來”同步帶動過程,是國際化的更高形式。跨區域創業的本質,在于生產要素的全球化配置,是新興產業推動下的全球分工。新興產業的優勢不僅在于其技術先進性,更在于其全球優勢資源配置的高效率,能夠打破來自不同國家的資本、人員、技術和市場間的藩籬。我國新興產業國際化的關鍵,不僅僅在于在國外設立的分支機構數量,以及國際市場份額,更在于能否創造有效的要素流動渠道,真正實現跨區域的雙向創業。

        跨區域創業是硅谷引領全球創新的關鍵因素

        美國硅谷作為全球高新技術產業和新經濟的代表,其發展與全球資源息息相關。能夠成為世界創新棲息地的關鍵因素即為全球鏈接能力。通過全球鏈接與全球資源整合,硅谷與世界其他創新中心的深系加速了創新資源的全球流動,使得硅谷地區取得了更高的生產力和更高的利潤。正是因為有一大批前仆后繼、具有改變世界夢想的創業家,不計回報的投資人,全球最優秀的技術移民,以及足以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大企業,硅谷才成為了今天的硅谷。

        跨區域創業者大量出現于硅谷,本地對于各國技術移民有很強的吸引力,也促成了技術移民向創業家的轉變。2000年以來,硅谷一直保持著每年2萬人以上的外來移民數量,甚至在網絡泡沫破滅的幾年也保持這一數字。由于硅谷地區在信息產業等領域的巨大發展帶來的就業和創業機會,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大批來自中國臺灣和大陸、印度和以色列的留

        學生、技術移民先后來到硅谷地區學習、工作。由于硅谷地區的產業活力和創業氛圍,許多留學生和技術移民選擇了自我創業,成為了硅谷的創業企業家。

        成功的移民企業家大多會把注意力投回自己的母國,成為跨區域創業者。相比生活成本和地產價格都冠居全美的硅谷來說,其母國往往具有較強的成本優勢;同時,創業者在母國的知識密集區域的學習與生活經歷也提供了當地豐富的人脈網絡。正如硅谷學者安娜李?薩克森尼安所說,“硅谷的留學生或移民企業家們通過將硅谷的產業經驗同母國結合,利用母國知識密集地區的比較優勢和同硅谷的產業互補性,找到并獲得價值鏈上競爭優勢的途徑。在這些企業家的推動下,母國的高技術產業在硅谷的基礎(資金、技術或者模式、組織方式)上迅速發展,這些移民也在這個過程中成為穿梭于兩地的跨區域創業者。”

        跨區域創業給硅谷帶來新一輪產業繁榮。在跨區域企業家、創業者的推動下,硅谷將其產業發展模式和產業鏈輻射到了臺灣新竹、印度班加羅爾、以色列,這不僅使得當地的產業得以迅速崛起,也給硅谷本身帶來了進一步的產業繁榮。這些跨區域企業家、創業者組成的社會網絡,鏈接了不同國家、地區的產業發展,粘合了全球產業體系的各個鏈條。這正反映出跨區域創業活動在新技術革命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強大生命力和客觀規律性。

        中關村“與硅谷一起思考”

        中關村是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源頭,在很大程度上受惠于跨區域創業流動,吸引了一大批來自硅谷的跨區域創業者。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量在硅谷創業的留學生常常能通過人脈網絡獲得來自硅谷華人移民的天使投資和風險投資。這些留學生創業成功之后,在硅谷和中關村的投資過程中也會和這些硅谷的華人移民展開進一步的合作,將中關村同硅谷聯系起來。通過這樣的聯系,來自硅谷產業網絡進一步鏈接到了中關村,硅谷的華人社群也逐漸同中關村接駁,從而形成了跨區域創業社群。

        跨區域創業者創業的過程,實際上是硅谷模式“中國化”的過程,同時也是中關村企業融入全球化的過程。許多歸國留學生創業者的工作,幾乎是將硅谷的新產業發展路徑,從商業模式到產業定位完全移植到了中關村。重要的是,在創業過程中,他們所引入的硅谷成熟的創業精神、游戲規則、創業的模式以及視角。他們回國后沒有割斷與硅谷的聯系,而是每年都會數次回到硅谷,除了與投資人見面或拓展業務之外,更重要的是接觸硅谷技術的前沿發展,搜尋新的商業模式和人才,發展在硅谷的人脈網絡,感受產業的動向,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呼吸硅谷的創業空氣”。換言之,中關村得以通過這樣創業者個人的聯系,跟上硅谷前進的步伐,“與硅谷一起思考”。這些創業者對以硅谷為代表的世界產業發展前沿能夠保持更新和跟蹤,同時結合國內市場和產業的實際來進行定位和布局。幾乎所有的跨區域創業者,無論從事的是通訊、集成電路產業還是互聯網領域,抑或是金融投資人,都幾乎不約而同的將自己的時間里留給中關村和硅谷同樣的比重。

        推動新興產業做大做強的必經之路

        第8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階段范文

        關鍵詞:電子信息;產業結構;調整;思考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一直保持了兩位數的年均增長速度,中國已經是電子信息產品的制造大國。但從總體上看,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還處在大而不強的發展階段,在一些關鍵技術的突破上、產業的創新和產業的布局的方面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十二五"規劃的整體強調國民經濟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大背景下,電子信息產業結構調整也勢在必行。在"十二五"規劃中,下一代信息技術的戰略突破為我們做大做強電子信息產業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1 電子信息產業結構調整的依據

        根據什么調整——歸根結底是根據電子信息產業的市場結構需求,包括當前需求和未來需求,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同時要考慮我們創造需求的能力。

        1.1 虛擬經營

        虛擬經營是指企業在組織上突破有形界限,雖有生產、行銷、設計、財務等功能,但企業體內卻沒有完整的執行這些功能的組織。這就是說,企業在有限的資源下,為取得競爭中的最大優勢,僅保留企業最關鍵的功能,而將其他的功能虛擬化——通過各種方式借助外力進行整合彌補,它依靠電子網絡手段形成統一指揮的經營實體,并能以最快的速度推出高質量、低成本的新產品,其目的是在競爭中最有效率地發揮企業有限的資源。

        虛擬經營一般由虛擬人員、虛擬功能和虛擬工廠三個要素組成。虛擬人員是指借外部的人力資源,以彌補自身智力資源的不足;虛擬功能是一種借用外部力量,來改善企業劣勢部門的功能,使其與企業其他的優勢功能相配合,避免因局部功能弱化而影響和阻礙企業的快速發展;虛擬工廠就是企業集中公司資源,專攻附加值最高的設計和營銷,其生產則選擇或委托人工成本較低的地區的企業代為加工產生,是信息流支配物流,不受時空限制的隱形管理。

        1.2 新商業經濟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在世界范圍的發展,各國走向開放以及科學技術的迅速進步推動各國經濟涌匯到一個洪流中,這就是經濟的全球化。經濟的全球化意味著生產的全球化、消費的全球化、競爭的全球化,它體現在投資的自由化、貿易的自由化和金融的自由化上。中國已宣布參與投資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進程,意味著我們已經選擇了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戰略,中國的選擇對經濟全球化有實質性的推進,因為沒有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和經濟大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從某種意義來說,就不能是完全意義的經濟全球化。因此,世界要選擇中國。

        21世紀全球經濟模式會出現新的特點,制造業會有重大革新,超級承包公司會是新世紀制造業最重要的形式。超級承包公司規模很大,在全世界擁有幾十家工廠和供應網,它們的經營范圍日趨擴大,有能力生產和創造用戶所需的全部系列產品和提供全套服務。在新的生產模式下,研究、制造、銷售緊密聯系在一起,產品開發商與組件開發、批發、零售和制造方面的專家之間是一種合作伙伴關系,這種關系與合同關系完全不同。由于擺脫了許多非核心功能,工業巨頭可以把投資集中于研究和營銷,因而有利于發明創造及成果轉化。而且由于這種模式減少對資本內部運作的要求,大大減少新技術進入市場所面臨的壁壘。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是兩個命題,但從長遠發展趨勢上看二者又是一致的,因為要從小到大形成全球化,但在區域化的某個階段可能與全球化又有矛盾。

        2 電子信息產業結構調整的幾點思考

        2.1 電子信息產業結構調整中政府、市場和企業的作用

        這實際是誰來調整結構的問題。政府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主要是在結構調整中起戰略引導作用:確定方向、規則和框架,同時用政策規則、法制形成有利于結構調整的機制。按市場規律——市場是配置資源基礎性手段的要求,促進結構調整。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也就是結構調整的主體,企業在結構調整中發揮主體作用與企業發展要求是一致的。無論是中國還是亞洲其他國家,政府自己充當結構調整的主體都不成功。我國在確定國內信息產業的規則的同時,還要考慮謀求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的主動權。

        2.2 電子信息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定位

        電子信息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有在產業自身體現的,又有通過服務于其他產業體現的,這是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內涵決定的,又是信息產業的自身特性決定的。從我們研究看,無論從支柱產業定義還是從對經濟增長貢獻來看,目前,我國信息產業和信息產業的裝備業已達到支柱產業標準。

        2.3 電子信息產業結構調整要在開放條件下進行國際分工

        在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下,各國的企業都要根據自身的競爭優勢在全球范圍內出售產品,提供服務和配置資源。中國必須建立一個在全球空間范圍內發展可以取勝的體系,那我國的經濟才能獲得持續穩定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結構調整不是在封閉條件下進行,而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在開放的條件下進行。這就必須審視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動態比較優勢,我國IT企業的現實的和潛在的競爭能力。

        2.4 電子信息產業結構調整涉及結構體系的調整

        電子信息產業結構調整是不斷進行、不斷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過程,嚴格說各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在發展過程中都是不斷進行的,不會停止。電子信息產業結構調整的要素特別是資本、人才和技術主要來源于市場包括國內外市場。所以提出結構調整問題,是因為在某一發展階段或發展時期結構問題顯得很突出。電子信息產業結構調整,涉及電子信息產業中行業結構、技術結構、所有制結構、地區結構、市場結構、企業組織結構等等,涉及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全局,從某種意義來說是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戰略的新提升。

        2.5 電子信息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

        為企業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商業環境是關鍵。投資環境一般是指為投資者(可能是企業)創造良好的環境,使他們感到投資于這個產業能獲得良好的投資回報和良好的運行制度保證,商業環境是指投資設立企業之后,運行環境良好,體現企業是主體的基本要求。在政府戰略的引導下,結構調整與企業的利益就能結合在市場經濟中,結構調整就會形成不斷進行的過程。信息產業至少在今后10年是我國成長最快的最重要產業之一。同時,又是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有重要作用的產業。我國政府已制定了若干有利于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政策、法規和制度,特別是近期在促進信息產業競爭方面取得可喜效果。我們要堅決貫徹“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進一步促進信息產業的發展和對經濟發展以及結構調整的帶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周子學.工業和信息化部總經濟師,電子信息產業結構調整十年路[N];中國電子報;2010年

        [2]吳劍雄;資本市場與產業結構調整關系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2年

        [3]李變花.全球產業轉型的總體態勢分析[J];長春大學學報;2011年11期

        [4]劉貽新;張光宇;張玉磊;廖麗平.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突變評價模型[J];工業工程;2011年03期

        [5]易訓華.天津市電子信息產業技術創新生態環境的構建[A];2010年度京津冀區域協作論壇論文集[C];2010年.

        第9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階段范文

        論文摘要:世界經濟發展越來越顯示出了全球縱橫聯系的特點,但由于諸多矛盾和制約因素的存在,經濟全球化還有很長的一段路,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要充分認識到這些矛盾,不可操之過急地融入經濟全球化之中。

        關鍵詞:全球化 經濟 發展 制約因素

        一、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的定義雖然有很多,但基本內容卻大致相同,那就是資本、貿易、生產過程在世界范圍的自由流動,這就要求自由貿易成為現實。然而,貿易保護主義在全球范圍內日益嚴重。

        新的貿易保護主要不是靠關稅,而是靠非關稅壁壘、匯率戰和組建區域性經濟集團。以美國為例,其非關稅措施種類繁多,設置精巧,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兩類:一類是屬于直接扭曲貿易流量的措施,如進口限制、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自動出口限制等;另一類是屬于間接扭曲貿易流量的措施,如廣告限制、報關手續干擾、技術等級、衛生標準等。在貿易保護主義浪潮涌動的大背景下,1999年上半年爆發了美歐之間的香蕉大戰和牛肉大戰,這標志著貿易保護主義躍上了新高度。西雅圖會議的失敗是貿易保護主義日益盛行的表現。因此,自由貿易和經濟全球化受到了嚴重挑戰。

        當人們呼喚全球化、譴責貿易保護主義時,卻沒有想到,正是全球化的推進暴露出的一系列問題,使貿易保護主義一浪高過一浪,成為經濟全球化的絆腳石。

        二、經濟體制的影響

        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全球化意味著不同發展水平國家完全開放國內市場,拆除各種貿易壁壘和障礙,市場規律成為經濟活動的準則。然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國內經濟狀況使經濟全球化的實現未必盡如人意。

        開放本身不等于一定能夠受益于經濟全球化,兩者不一定存在正比例關系,其中涉及國內的經濟體制問題。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各項配套制度越完善,其抵御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的能力越強;相反,經濟發展水平越低,其抵御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的能力就越低。當前,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著經濟體制問題,必須慎重對待經濟全球化。盡管發達國家的經濟學家和政府官員鼓吹開放,認為發展中國家越開放越好,只有融入到經濟全球化中,才能解決國內存在的經濟體制問題。但是,在某些領域,尤其是金融領域,如果造成金融開放早熟,而國內的銀行、政府、企業的問題又沒有解決,開放就可能成為掩蓋國內矛盾的一種方式。如在泰國和韓國,當國際游資進入這些國家市場后造成股票和房地產市場的表面繁榮,但隱藏在背后的巨大風險導致了后來的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及其影響,使不少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認識到國內經濟體制健全是開放的關鍵;而國內經濟體制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它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三、政治因素的影響

        當今世界雖是一個開放的世界,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各國的聯系不斷加強,但由于歷史的原因,在經濟交往中,常常摻和著政治因素。

        冷戰結束前,不管人們愿意不愿意,世界經濟客觀上存在著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個發展不平衡的平行市場。冷戰結束后,這種平行關系在形式上已不復存在,但在內容上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意識形態的對立和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使世界經濟在走向全球化的過程中,必須跨越一個又一個政治壁壘。

        以中美經濟貿易關系為例,眾所周知,中美是世界上兩個舉足輕重的大國,彼此的依賴程度不斷增強,貿易額逐年遞增,但同時又是兩個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在經濟領域雖然有許多共同利益,但美國在與中國進行經濟交往時,往往附帶許多政治條件,如對于所謂“人權”、“民主”等方面的要求,也就是利用其科技和資本優勢達到奴役中國的政治目的。

        經濟關系常常受政治的影響,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不得不考慮政治因素的制約。

        四 、文化的差異

        經濟全球化實質上是一種跨文化行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也孕育著不同的民族心理和價值觀念,各國之間文化差異導致的矛盾對經濟全球化形成了不小的制約。

        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載體,伴隨著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的投資、生產和經營,發展中國家在文化上漸漸喪失了本身的個性。

        悠久的歷史和寶貴的文化是一國民族精神的凝固,是不容排斥的。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滲透與反滲透必然會影響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五、 經濟差距和發展空間的矛盾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發展中國家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增長,使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和環境糾紛日益增多。由于發展中國家勞動力成本低,環保標準不嚴格,執法力度不夠,在勞動密集型產品生產和出口上都占有成本優勢,而由此造成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隨著這類產品生產和出口的增加,發達國家的同類產品所承受的壓力增大,從而使它們的企業利潤銳減,甚至難以為繼,造成一部分工人主要是非技術工人的失業和工資下降。這一結果意味著今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的摩擦將會不斷增多。

        以此看來,存在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差距、發達國家不愿向發展中國家提供適當的經濟技術援助和優惠政策,是它們之間產生分歧和對抗的重要原因,也是它們難以全面推進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原因。

        六、 區域經濟集團化對經濟全球化的制約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區域經濟集團化。經濟一體化和集團化的形成把世界經濟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并且,在這種新格局下運作的國際貿易同樣顯示出時代的新特征,即貿易保護的區域化。

        伴隨著經濟集團化而出現的區域貿易保護的直接后果是,世界各國對外貿易額增長的不穩定和不均衡。發達國家仍居世界貿易之首,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無論是通過增加它們同工業國家的貿易,還是擴大發展中國家相互之間的貿易,都沒有能夠加強其在世界貿易中的相對地位。只有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能夠跟上世界貿易的發展。而中非洲撒哈拉以南的許多國家由于受歐洲聯盟區域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已在制成品和服務貿易中處于絕對不利的地位。由此看來,區域經濟集團化的進一步發展,只能使區域貿易保護化更加嚴重,而由此所導致的世界經濟貿易不平衡進一步加劇。這對于經濟全球化進程顯然有很強的制約力。

        七、不平等的國際經濟法規和規則

        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形式上是平等的,但在形式上的平等下面掩蓋著事實上的不平等。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是向全球推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所制定的國際經濟法規和規則,往往使發展中國家處于不利地位。由于這些法規和規則是以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社會條件為依據的,執行它們,對于經濟文化落后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民族經濟勢必造成沖擊,使其國家作用減弱,甚至犧牲部分經濟自與決策權。而且,在全球化進程中,發達國家一方面要求發展中國家大幅度開放市場,另一方面卻不想接受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在西雅圖會議上,美國堅持把勞工標準(注:美國以保護勞動者權益和環境的名義,要求各貿易國達到勞工和環境標準,否則就可以拒絕其產品出口。)與貿易制裁掛鉤,就是為了抵制來自發展中國家的進口,防止本國紡織、鋼鐵等傳統工業受到沖擊,增加失業人口,影響社會穩定。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字幕色婷婷在线视频 | 亚洲ⅴa在线va天堂va | 亚洲国产综合人成综合网站 |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选Av香蕉 | 亚洲曰本欧美在线 | 日本一区二区高清片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