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發展生態農業的意義范文

        發展生態農業的意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發展生態農業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發展生態農業的意義

        第1篇:發展生態農業的意義范文

        1.1生態系統退化,水資源貧乏

        盡管我國高度重視耕地保護,但是各種因素影響(如農業結構調整、建設占用、自然災害、水土流失等),我國耕地面積仍是逐漸減少。我國耕地人均擁有量不足世界平均值的百分之四十,而且耕地質量不高,部分耕地的水土流失較重,土壤沙化較重,耕地沙化面積不斷擴大,耕地總面積的50%以上存在生態退化現象。我國缺水嚴重,水資源總量很大,但是人均占有量僅為全球平均值的25%,而且我國水資源分布上來看,也極為不平衡,地域差異較大,季節差異極為不均衡。

        1.2人口增加和農業生態、農業資源之間的矛盾加劇

        我國雖然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但是因為人口眾多,使各類資源的人均占有量都非常少,我國農業的發展同樣面臨著巨大的人口壓力,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著世界22%的人口。現在,國家又全面放開了二孩政策,隨著人口增長,增加了對資源的需求和對生態環境的壓力,人口壓力始終是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最大問題。

        1.3農民科技文化水平較低,制約了發展普及

        我國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必須要有現代的科技來支持,和傳統的粗放農業相比,更需要現代的、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但是我國當前農村的現狀是,有頭腦、文化高的農民,特別是青壯年農民,大都進城務工或者是從事了其他經營,留在家里的大都是老人、孩子和部分婦女,成了典型的“三八六零農業”,加上在家的農民由于長期受傳統農業的影響,對先進農業科技重視程度不夠,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認識不夠,主動學習掌握先進農業科學技術的愿望不強,從而阻礙了現代生態農業的普及和推廣。

        1.4土地零星分散,影響了生態農業的發展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實行的是生產責任制,土地都分田到戶獨立耕種,當時極大的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熱情,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當時農業發展的需求,推動了傳統農業的穩步發展,解決了農民的吃飯問題。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的不斷前進,農業科技的日新月異,規模化的連片經營已經成為農業發展的趨勢。這種分散的農業經營方式已經不再適合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需求,影響了現代生態農業的規模化發展。

        2生態農業的發展建議

        以上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如何擺脫困境,尋找一條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兼顧的生態農業發展的新路子,是各級政府和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面臨的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筆者以為,解決以上問題就要結合當地實際,突出地方特色,逐步穩定發展,特提出以下發展建議:

        2.1建立有關的法律法規,完善政策保障體系

        目前,我國實行了多部環境保護、資源管理方面的法律以及相關的政策法規,初步建成了保護農業資源、農業生態和環境的法律法規體系。然而,這些法律法規的細化程度還不夠,總體還較為籠統,還沒有形成健全、完善的與發展生態農業相關的配套法律、法規、制度體系。因此需要抓緊健全和完善能夠為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服務的法律法規,盡快制訂相關的產業標準,提升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水平,提高發展質量。再有,各有關部門要加大對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監管力度,使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穩步健康持續推進。出臺相關的發展生態農業的扶持、鼓勵政策,建立完善生態農業發展相關的機制,從而加快我國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推廣和普及。

        2.2強化宣傳,樹立生態農業發展的理念

        多措并舉,加大發展生態農業的宣傳力度,大力宣傳生態農業發展的重大意義和發展優勢,提升農民群眾對生態農業的認識,樹立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先進理念,提高農民群眾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熱情和自覺性。要注意的是,農民群眾對生態農業的認知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同地區要區分對待,切忌進行一刀切。更不能強制農民發展現代生態農業,一刀切、強制發展,反而會影響農民的積極性,影響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欲速則不達,事倍功半。一定要因地制宜,穩步發展。

        2.3發展現代生態農業,要以提高農民收入為前提

        傳統農業的生產經營以一家一戶為主,農業生產的品種單一,沒有充分發揮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現代生態農業發展中要把“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思維植入農民的頭腦中。發展前,要超前、科學的進行規劃,規劃要結合現有的財力、物力以及科技水平。發展中要循序漸進、穩步推進,從小到大,從近到遠,科學安排,統籌兼顧,發展一處成功一處,讓農民先嘗到發展生態農業的甜頭,從而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率,推動生態農業向科學化和規模化發展,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4以農民合作組織為基礎,提高農民積極性

        近年來,農民合作社、農業協會等合作組織發展迅速,逐漸被理解、接納,參與積極性越來越大,這為發展生態農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些合作組織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帶動作用,家庭分散耕作經營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彌補。利用這些合作組織的優勢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是推進生態農業發展的良策,也符合生態農業發展的趨勢。

        2.5加強農業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綜合素質

        目前農民科技文化水平還有待提高,發展生態農業的理念和意識還不高,各級政府應強化新型農民的培訓工作,加大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水平,有利于提高現代生態農業的科技含量,有利于提升農產品的質量,提高產品附加值,有利于提高農業資源的綜合利用率,能夠有效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問題。

        第2篇:發展生態農業的意義范文

        眾所周知,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水資源的供應,如果水資源匱乏,那么農業發展將無從談起。從這個角度來看,發展水利工程對于農業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它是農業發展的命脈,同時也是其得以持續發展的物質保障[1]。盡管現代我國的農業發展小有成就,但是其基礎薄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還有待提升。我國農業的生產與發展受到來自經濟全球化以及市場兩方面因素的制約,其發展壓力與日俱增。因此,加強生態水利工程建設對于推動農業發展意義重大。

        2生態水利工程簡介

        顧名思義,生態水利工程將“生態”放在到了重要的位置,以保護或者改善自然生態為主要目標,或者是能夠在客觀上獲得顯著生態效益。生態水利工程注重施工過程中的環境友好性,避免這一過程中對于環境的嚴重破壞,在以生態需水規律的基礎上展開運行管理過程。作為現代水利的標志,生態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如下兩方面內涵:第一,生態水利工程的開發必須遵循科學的生態服務目標。在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之初,就應該始終注意對生態系統健康過程的維持,將其當做設計過程的約束條件,確保設計出來的水利工程可以迎合生態水文過程的要求。第二,生態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必須注重對地址的選取、布局規劃以及經濟性和環境友好性。極力避免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對環境成本的較大浪費,推動經濟與生態達到一種共贏的局面。

        3生態水利工程對于農業發展的意義

        3.1有利于改變我國的農業發展的現狀

        從世界范圍來看,我國屬于發展中的農業大國,而要想發展農業,就離不開灌溉的重要作用。在我國求偶,灌溉面積僅占到了耕地總面積的二分之一,但是卻在全國糧食產能中占到了四分之三,水資源短缺以及分布不均勻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關鍵因素。這種現象在我國北方更為明顯,其占有全國耕地面積的五分之三,但是水資源僅占到了19%。而且我國未來的糧食生產中心將會逐漸向北方轉移,這就使得水資源供應和糧食生產之前的矛盾激化。盡管近年來對于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也有所加強,并得到了政府部門的重視,但是現代農田水利建設并不健全,灌溉以及排水等技術都有待提升[2]。同時當前的水利設施也無法幫助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影響,大大降低了我國農業的現代化進程,而且不利于農業的長遠發展。從這一角度來看,生態水利工程的建設已經成為改善我國農業現狀的迫切需求。

        3.2有利于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升

        歷經多年的建設與發展,盡管我國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仍然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存在較大的差距。此外,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升,人們對于農產品提出了更高層次的需求。要想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提升農業綜合生產力可謂是關鍵因素,而且也有利于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這也是現代和以后很長一段時間我國農業發展的中心任務。我們必須對提升農業綜合生產力提高重視,我們必須堅持長時間的努力來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通過國內外的實踐可以看出,要想提升農業綜合生產力,加強生態水利工程建設可謂是一項基礎工作,同時也是一項重要的手段。通過科學完善的生態水利工程建設,目前的農田水利條件才有可能得到改善,才能夠擺脫以往農村“靠天吃飯”的窘狀,增加農田產出率,達到旱澇保收的目標,推動農業綜合生產力的提升。

        3.3減少對水資源以及土地資源的破壞

        作為一項人工設計的工程,水利工程的建設與實施本身就是對大自然水資源的干擾。與傳統的水利工程不同,生態水利工程強調盡可能降低對水資源自然循環的破壞。注意到農田生態系統屬于半自然半人工的生態系統。因此在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中,主要是以流域為尺度空間而展開,水流的總方向應該和流域的自然水向相同。應該綜合分析原有地表徑流的產匯和地下水徑流的補給排泄等過程,所以,在生態水利工程的建設中,必須盡可能降低對耕地資源的破壞。目前,開展生態水利工程主要以對原有水利工程的改造為主,全面發揮出其對于生態環境的改善功能。

        3.4有利于穩定農產品價格

        我們知道,市場物價的基礎便在于農產品的收購價格,要想穩定市場物價,首先就應該注重農產品價格的穩定。而要想確保農產品價格穩定,就必須保障農業生產的穩定性,這就需要對農業生產提高重視,不斷改善農產品的產量與質量,此時,加強生態水利工程建設的重要性便凸現出來。為此,我們必須充分抓住農閑時間,集中人力物力,通過生態水利工程的建設與實施,健全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提升農田的抗災能力,最終促進農業收成的上升,消除由于農產品供應不足而導致的價格頻繁變動,提升農產品價格的穩定性[3]。

        3.5有利于加強新農村建設

        在歷經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兒女始終在和自然災害作斗爭,尤其是與水旱災害的斗爭一直存在。歷史上由自然災害所引發的動亂不勝枚舉。通過人們與自然災害的抗爭我們可以看出,要想改善人們生活、維持國家穩定,就必須真正降低自然災害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我國的耕地面積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減少,但是灌溉面積卻一直處于上升水平。受到國家相關政策的引導,我國的農田灌溉水平得以有效提升,真正解決了人們的溫飽問題。實踐表明,唯有通過生態水利工程的建設與實施,我國農業的持續增收才有了保障,我國的農業生產條件才有可能改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才能夠有強大的保障。

        作者:馬富強 彭爾瑞 龍曉敏 王晨 單位:云南農業大學

        參考文獻:

        [1]楊麗榮.生態水利工程設計在水利建設中的運用[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2(11):198-199.

        第3篇:發展生態農業的意義范文

        一、整合優勢資源,培育壯大畜牧業主導產業

        傳統農牧區通常產業結構比較單一,種植業比重大,種植業內部糧食作物比重居高。不合理的產業結構是制約農牧業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最大因素,同時也是加大地區生態環境壓力的根本性決定因素。傳統農牧區發展現代農牧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遵循自然規律、市場規律和經濟發展規律,大力推動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發達的畜牧業是現代農業的標志。畜牧業產業關聯度強,抗御自然災害的素質強,傳統農牧區要以發展草原畜牧業為依托,做大做強現代畜牧業,培育符合地區實際、體現特色的優勢主導產業。

        (一)調整產業結構,確立“為牧而農、農牧結合、農牧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地區的產業發展應著眼于整合放大產業優勢。傳統農牧區種植業多屬于旱作農業,靠天吃飯,弱質低效。農業種植業發展的根本出路是在穩步發展設施農業、節水灌溉農業、訂單農業的同時,確立“為牧而農、農牧結合、農牧互補”的格局。在資源配置方面,要壓縮旱作農業的規模,把不適宜耕種的土地退下來還林還草,將劣質的耕地資源轉變為發展畜牧業的優質資源,優先發展飼草飼料生產與加工,立草為業,滿足畜牧業加快發展對優質飼草飼料的需求。充分利用農區的荒山、荒坡等資源,加以改造植樹種草,扶持廣大農戶發展畜禽飼養業。要建立畜牧業與農業種植業的良性循環,鼓勵生產者把畜禽代謝廢物轉化為發展農業種植業生產的有機肥料,做到農牧互補。各級政府要加大對畜牧業的扶持力度,千方百計落實一定的補貼資金,引導、支持廣大農牧民和企業等其它經營主體擴大養畜規模,提高畜牧業總量。要根據地區資源特點和市場導向,合理調整畜群結構,重點發展牛、羊等草食牲畜飼養,因地制宜發展奶牛養殖、肉牛快速育肥、肉羊短期育肥,建設奶業大市、肉類生產基地。

        (二)調整產業布局,加快轉變生產方式

        由于歷史和現實等原因,傳統農牧業經濟發展總體上沿襲粗放落后的生產方式,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缺乏基本保障,初級農畜產品供應季節性明顯。這種依賴資源消耗進行數量擴張的農牧業經濟發展已經難以為繼,必須按照符合工業化生產的要求,加快轉變生產方式,實施農牧業集中布局、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

        要以農牧業科技園區建設為載體和切入點,推動產業布局調整,切實轉變生產方式。在傳統農牧區,遵循相對集中的原則,積極推進農牧業生產園區化布局,整合各類生產要素,發展優勢產業集群。在廣大農村牧區,科學規劃,正確引導,建設集約型的奶牛小區、專業化育肥小區,提高畜禽飼養規模,形成一定區域范圍內農畜產品的規模化供應,吸引加工企業入駐,并做大做強。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要扎實推進農村牧區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建立以政府投資主導,農牧民和其它經營主體籌集資金的多元化投融資體制,加強以水為中心的農田草牧場基礎建設,增加節水灌溉面積,提高防旱抗旱能力。要改變傳統畜禽因陋就簡的散養方式,發展建設養畜,扶持飼養戶建設標準化畜禽圈舍,大力推行舍飼半舍飼。以牲畜“種子工程”建設為切入點,調整優化畜群結構,加快牲畜良種化,提高畜群質量。草場是畜牧業生產的寶貴自然資源,要推行禁牧、休牧、輪牧等制度,合理利用天然草場,充分發揮和挖掘天然草場生產力,恢復草原生態。要依托農牧業科研單位和院所,建立產、學、研相結合強大的科技服務網絡體系,農牧業科技研發、良種繁育及示范推廣于一體的支撐體系,推進農牧業科技創新,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使農牧業經濟真正轉入依靠科技發展的軌道。

        (三)調整轉換工作思路和方法,大力發展農畜產品加工業

        傳統農牧區農畜產品加工業不發達,農畜產品多以初級原料或粗加工形態流入市場,農牧業的比較效益低,農牧民常面臨產品賣難的困擾,收入增長緩慢。要跳出就農牧業抓農牧業的思維定式,以農畜產品加工業的大發展,帶動、促進農牧業長足發展,從根本上推動農牧業結構調整,提升農牧業的素質和競爭力。

        要立足豐富的農牧業資源優勢,實施工業反哺農牧業,大力發展農畜產品加工業,延伸產業鏈,提高產品的加工轉化增值率,切實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要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扶持成長性較好的重點加工企業,加快技術改造步伐,擴大生產能力。圍繞乳、肉等產業,加大產業招商引資力度,加快引進科技含量高、產業鏈條長、綜合實力強的大型加工企業,提高農畜產品的精深加工水平。千方百計啟動社會資金和民間資金,引導社會力量大力發展民營農畜產品加工企業,以民營農畜產品加工企業的大發展促進農畜產品加工業蓬勃興起。要積極鼓勵、支持市內有實力的工商企業投資農畜產品加工領域,實現農畜產品加工企業產權主體多元化,壯大加工群體。加大對農畜產品加工業科技投入的支持力度,建立有利于農畜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扶持加工龍頭企業推進技術創新。要適應農業國際化的新趨勢,發展以牛羊肉、果蔬等出口創匯農畜產品加工企業,運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農牧業經濟的外向度。

        二、發展現代農牧業組織形式,推進農牧業產業化

        傳統農牧業生產以農牧戶家庭經營為主,農牧民的組織化程度低,經營分散導致生產上的盲目性,生產與加工相互脫節。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是發展農牧業現代組織形式,積極推進產業化經營。

        (一)建設優質農畜產品產業帶和生產基地

        根據農牧區的資源特點,以市場為導向,合理安排農牧業生產,大力發展種養專業村、專業鄉鎮和特色旗市,變千家萬戶松散無序的小生產為有組織的集約化大生產。通過發展種養業的專業化,在一定區域內形成特定一種或幾種農畜產品的生產規模,變農牧區農畜產品“少而全”為“精而優”,實現批量規模化,全面提高種養業的整體水平,為發展農畜產品加工創造良好的條件。

        (二)提高農牧民組織化程度

        農牧民生產與經營從分散走向聯合是現代農牧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傳統農牧區要大力扶持農牧民組建經濟合作組織,發揮專業化中介組織在提供社會化服務,開展行業自律,防止無序競爭,銜接企業和農牧戶利益等方面的作用。地方政府要采取具體的扶持政策措施,鼓勵農村牧區廣大科技人員、種養能手領辦、創辦經濟合作組織,把廣大農牧民和農牧業從業人員組織起來,廣泛發展生產與經營上的合作,提高生產經營的專業化水平,增強農牧民適應大市場的能力。

        (三)發展“公司+農牧戶”等組織形式

        農牧業是從事自然生產與經營的產業,處于弱勢地位的農牧民承擔著自然和市場的雙重風險。各級政府要采取切實措施扶持重點龍頭企業,鼓勵加工龍頭企業通過定向投入、定向服務、定向收購等方式,與農牧民建立穩定的合同關系,構建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形成利益分配新機制,降低農牧業生產與經營的風險。各類中介組織要在企業與農牧戶之間架起橋梁和紐帶,做到風險共擔、利益均沾,促使農牧業生產經營高效順暢。

        三、調整產品結構,著力打造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畜產品品牌

        傳統農牧區工業“三廢”污染較少,農業受農藥、化肥等化學合成物污染相對較輕,生態環境整體優良,在當今綠色消費形成時尚的背景下,發展無公害農畜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傳統農牧區要切實加強環境保護與建設,大力實施品牌化發展戰略,充分挖掘和發揮生態優勢,打“生態”和“綠色”品牌,生產和開發品質優良的無污染安全、營養的無公害農畜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

        (一)積極推進標準化生產

        要加快農畜產品標準化建設步伐,建立和健全農牧業標準化體系、農畜產品安全生產體系、質量認證體系和質量監督管理體系,加快制定可操作性強的農畜產品質量安全技術標準、品質標準、投入品標準和基礎技術標準,不斷改進和優化認定和認證水平。在生產環節,加大無公害農畜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標準(操作規程)的制定及修訂力度。以生產示范園和示范戶為載體以實現優質優價為前提以加強對農牧民的技術培訓為手段,加大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的推廣應用工作力度,實施農畜產品生產全過程控制,保證農畜產品的品質和質量。抓好優勢農畜產品區域帶、龍頭企業、出口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工作,不斷提高標準化生產的擴散度和輻射面,開發大規模、整建制的標準化原料生產基地。

        (二)推動產品創新

        由于加工企業技術、設備和工藝落后,傳統農牧區無公害農畜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缺少有較強影響力的名優品牌,產品的附加值不高,產品檔次低。要以提高科技含量、發展精深加工、創優質品牌為目標,重點抓好農畜產品加工企業的技術改造,引進先進裝備,加快技術創新,提升產品競爭力,提高市場占有率。特別是要加快農畜產品采收、加工、包裝、保鮮、儲運技術和設備的引進,開發特色農畜產品精深加工工藝、技術和裝備。要整合加工企業的技術力量和市場優勢,打造形成地區統一的知名品牌。要引進先進的經營管理方法,努力開發新產品,提升農畜產品質量和檔次。引導農產畜品加工企業加強與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合作,深入開展精深加工工藝、技術、品種和功能等方面的創新研究,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推廣,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提高產品科技產量。

        (三)完善綠色食品營銷網絡

        要以實現品牌價值為核心,加快市場培育和流通體系建設。吸引和鼓勵多種經濟成分采取多種渠道投入建設批發市場、配送中心和專賣店。支持龍頭企業在消費地區建立綠色食品專賣店、專區、專柜,不斷提高主打品牌的社會認知度、信譽度。工商、交通、農業等部門要加強配合,建立并開通無公害農畜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跨地區營售運輸的“綠色通道”,抓好系列產品的包裝、宣傳、推介,擴大品牌的影響面和影響力,提高產品知名度。政府有關部門、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要積極組織加工、流通等企業參加農產品、綠色食品博覽會等重大商貿活動,舉辦多種形式的訂貨會,全力開拓國內、國際市場。要充分利用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在政府門戶網站上增設專欄或辟建專門網站,經營好無公害農畜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網上銷售。

        第4篇:發展生態農業的意義范文

        一、發展情況及主要模式

        “魚稻”、“鴨稻”和“蟹稻”等種養殖相結合的生產模式在我國早已有之,最早起源于稻田養鴨,但由于受各種因素制約,在北方特別是像黑龍江這樣的高寒地區,“魚稻”、“鴨稻”等種養殖相結合的生產模式則很少有人運用。近年來,在省有關部門的大力提倡和指導下,全省各地以發展綠色有機食品為載體,以生產企業或農民合作社為主體,在原料主要是水稻種植和生產過程中,將水稻、玉米的植物生產與鴨、魚、蟹、蛙、鵝等動物養殖結合起來,形成復合生態系統,取得比較明顯的綜合效益。據統計,2016年,全省有38個縣(市、區)建設種養殖相結合基地71個,面積20.3萬畝。其中水稻基地195個,19.9萬畝,分別占種養殖相結合基地的96%和98%,基本覆蓋了全省水稻主產區。

        模式之一:“鴨稻共作”模式。以五常市杜家鎮王家屯合作社為代表。選擇野性大、愛吃草、不會飛的鴨種,在出生20天左右放到稻田里,鴨稻共同生長,待到水稻抽穗鴨子離開稻田。利用鴨子在水田里行走,吃掉和踏沒田間雜草,同時摩擦水稻葉片,提高防病菌能力;鴨子不僅吃害蟲,而且鴨子身上的氣味也能趨避害蟲,起到除蟲作用;此外,鴨子糞便為水稻提供氮磷鉀等營養元素。

        模式之二:“魚稻共生”模式。以樺川縣五良純生水稻專業合作社為代表。水稻與田魚共生是一種自我平衡的生態系統,由于沒有化學農藥的投放,對周遭的生態環境有重大的保護作用。水稻與田魚之間有種相互依存的關系:田魚啄食稻桿下多出來的谷以及周邊的雜草,使稻米營養更為集中,田魚日常于田里暢游,更可以為水稻提供天然肥料、翻松泥土以及增加水中的氧氣含量,而水稻引來的各種昆蟲又為田魚提供食物。

        模式之三:“蟹稻共育”模式。以綏濱縣為代表。主要根據稻養蟹、蟹養稻,蟹稻共生的理論,把兩種不同的生產場所合并在一起,充分利用人工新建的生態系統,使其發揮各自的作用。稻田養蟹好處很多,蟹能清除田中雜草,吃掉害蟲;排泄物可肥田,促進水稻生長,而水稻又為河蟹的生長提供豐富的天然餌料和良好的棲息環境,互惠互利,形成了良性的循環系統。

        模式之四:“蛙稻共成”模式。以樺川縣春鵬水稻專業合作社為代表。“以稻養蛙,以蛙護稻,以蛙促稻”,全程不使用農藥和化肥,巧妙利用自然食物鏈,通過生態農業的方法控制病蟲害的發生。

        二、推動種養殖結合水稻生產確定的成效

        在水稻生產過程中,推行“魚稻”、“鴨稻”和“蟹稻”等生態生產模式,不僅降低了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實現農田可持續種養、節約種養成本,在保護農田環境的同時,又生產出優質稻米、鴨肉等農畜產品,走出了一條通過保護和改善資源,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綠色生態之路。

        成效之一:經濟效益明顯。以鴨稻模式為例:鴨稻畝產340公斤,出成品大米170公斤,每公斤售價60元,畝產值10200元;鴨市場售價50元,每畝18只鴨子,每畝收入900元;畝種植成本為1400元,養鴨成本1800元(18只×100元/只),總成本3200元;每畝效益7900元。其他如蟹稻、魚稻和蛙稻畝均效益也都在6000元以上。

        成效之二:生態效益突出。調查顯示,當稻田載魚量達每公頃1,500公斤以上,B魚一年后土壤中的氮、磷、鉀含量可分別提高57.7%、78.9%及34.8%,土地的營養大大提升,更有助稻谷增加產量約5至15%。從一些基地看,推行“魚稻”、“鴨稻”和“蟹稻”等生態生產模式,各地都更嚴格地執行綠色食品標準,增施農家肥,減少或停止化肥施用,進一步改善了基地及周邊環境。

        成效之三:社會效益多樣。推行“魚稻”、“鴨稻”和“蟹稻”等生態生產模式還帶動各地積極采取互聯網等現代營銷模式,擴大了農產品影響面,提高了品牌競爭力。望奎縣龍蛙米業建設的鴨稻有機基地,以“土地認養”方式的銷售,目前客戶認養土地500畝。

        三、發展思路和建議

        作為政府部門,對于“魚稻”、“鴨稻”和“蟹稻”這些利國利民、有利于生態建設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這項工作,應切實納入日程,強化措施,積極予以推進,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建議之一:抓好典型,做好示范。各地要把推廣特色種養殖模式工作納入日程,安排專人負責,樹立典型,示范帶動當地綠色、有機食品基地發展。

        建議之二:精心組織,做好培訓。要及時總結稻田生態種養殖生產的經驗和做法,制定操作規程,指導更多的基地按照標準生產。開展特色種養殖生產技術培訓,組織基地人員相關知識,為推廣特色種養殖做好技術儲備。

        建議之三:加大宣傳,推廣產品。要深度挖掘鴨稻、蟹稻、魚稻等基地的特色,找準產品賣點,吸引公眾注意力,推廣產品。

        第5篇:發展生態農業的意義范文

        目前,隨著形勢的變化,人口增長與生態環境惡化的矛盾日益凸顯,要使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發展生態農業意義重大。本文闡述了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與意義,并提出發展生態農業的相關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

        生態農業;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現階段,人們對農業的發展愈加重視,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已勢在必行,如何走出一條具有自己特色的農業發展道路,進一步促進我國生態農業可持續的發展,是擺在每個農業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務。

        1生態農業在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1.1生態農業建設可調節生態環境與人口增長矛盾

        隨著我國進入工業化以來,持續不斷的人口增長以及人與生態環境之間日益顯著的矛盾,自然資源逐步減少,使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受到較大影響與制約。因此應該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改變農業經濟結構,發展生態農業調節生態環境與人口增長的矛盾。

        1.2生態農業建設可促進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生態農業的建設,對農業可再生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可對環境進行保護及提高資源有效利用,同時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可促進生態保護與經濟效益的協調發展。

        1.3建設農業生態文明是建設我國生態文明的重要基礎

        社會主義文明建設體系基礎性內容是生態文明的建設,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狀況同步協調發展,摒棄傳統的高消耗,重污染與低效益的生產模式,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從發展的角度上看,大力提倡生態文明建設,是大勢所趨,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同時也是必然選擇。

        2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性及意義

        2.1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的一條根本途徑

        生態農業要本著國情為出發點,遵照生態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與方法實行農業生產,無疑會使農業生產水平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并加速農業發展戰略轉移,使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進一步加快。

        2.2生態農業的發展關乎人類健康及綠色食品的保障

        由于我國農業生產活動中大量使用化肥及農藥,破壞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態平衡。發展生態農業則可充分發揮動物、植物及微生物與人類的相互作用,采用物種或品種輪換的種植方法,并利用天敵防治害蟲,從而減少化肥與農藥使用量,生產出綠色無污染產品,因此生態農業可以保護自然資源,促進生態良性循環,為農業經濟發展創造較好的生態環境。

        2.3生態農業的發展使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得以提升

        發展生態農業,可大大提升經濟效益。由于生態農業,不但可對自然資源合理利用與保護及增值作用,還能加速物質循環及能量轉化,有顯著的生態效益,與此同時,還能為社會創造品種多樣化的質優農產品,可以確保人們對農產品日漸增長的擴大需求。因此,生態農業的發展,可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應大力提倡。

        3發展生態農業相關措施

        3.1創建適應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新機制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想要做好任何事情,必須有相關規章與制度。因此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并建立新型農業發展機制,同時,在生態農業發展上,要加大資金投入,以及必要的技術保障支持,并以發展生態農業的實際需求出發,所建立的管理及監督辦法與標準,應與生態農業發展相適應;積極調動全社會參與生態農業建設,制定及建立完善的生態農業發展規劃與多元化建設機制;與此同時,還要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及法律法規。

        3.2建立生態農業技術保障體系

        對生態農業發展方面的相關問題,要組織專家進行認真研討,并制定各種生態農業管理認證技術,產品認證體系,還有就是評價指標規范,物種改良及品種培育等相關技術,不斷提出新方法及新思路,同時,要給予足夠的生產及管理方面的技術支持,只有這樣,才能使生態農業與今后的農業生產發展相適應。

        3.3制定政策,強化服務

        生態農業的普及和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當前我國在生態農業保障體系中取得了一些發展,但仍需深入實施,政策方面還需要不斷完善。另外,服務體系的建立也要進一步落實,政府應轉變職能加大對有關生態農業的投入,建立各種生態農業服務體系,以穩定農業服務人員,提升社會化服務水平。

        4小結

        第6篇:發展生態農業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沼氣生態農業;紐帶;豬沼菜;密封

        中圖分類號: S216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7.05.005

        1沼氣生態農業在東北的發展

        1.1沼氣生態農業發展受阻原因

        沼氣生態農業是以沼氣建設為紐帶,將種植業、畜牧業科學的結合在一起,通過優化整合農業資源,達到調整農業結構、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增長可持續發展方式。東北沼氣生態農業發展緩慢,是因為沼氣產生的適宜溫度在12℃~20℃之間,東北地區冬季寒冷漫長,不利于沼氣的產生,斷掉沼氣這一紐帶,沼氣生態農業發展自然受到阻滯。

        1.2沼氣生態農業的發展方式

        沼氣生態農業的瓶頸主要是天氣寒冷不利發酵,所以在沼氣池保暖方面要多做工作。隨著生態農業的發展,養豬、建沼氣池和種植蔬菜相結合,沼氣池建在豬舍和保溫棚下方,不僅方便進出料,而且給沼氣池冬季產氣提供了適宜的條件,產出的沼氣給蔬菜棚供暖,產出的沼渣直接運進蔬菜棚給蔬菜提供肥料。養豬給沼氣池提供原料,沼氣池再給豬舍和蔬菜棚供暖和提供肥料,豬舍和蔬菜大棚給沼氣池提氣的條件,以此形成“豬―沼―菜”這種生產模式在東北是完全可以實施的。

        1.3沼氣池建造時的注意事項

        沼氣池作為沼氣生態農業的核心建設,安全正常產氣是保障生態農業發展的前提,所以在建造沼氣池時應注意以下幾項:一是選址,沼氣池不宜建在一邊實一邊松、低洼或地下水位高長期積水的地方。離開建筑物40厘米,距離樹木5米以上,防止樹根伸展至池體,造成損壞;距離鐵路、公路10米以上,防止較大震動,造成池體損壞;二是要按圖紙建造,挖坑時劃線保證坑壁平整;三是在澆注過程中應分層澆注、平整均勻、振搗密實、不留空間、不滲水分,拌合好的混凝土務必在45分鐘內用完,澆注混凝土必須連續進行,間隔時間不得超過1小時;四是做好密封,內密封層施工采用“三灰四漿”工作法,抹密封材料使沼氣池內無孔洞、無縫隙,導氣管要用防腐蝕的管壁較厚的鍍鋅管或PVC管,導氣管和蓋板處要做好密封。

        1.4沼氣池日常管理

        常言道“三分建池,七分管理”,因此加強沼氣池科學的日常管理是確保正常產氣的關鍵。沼氣池進出料后都必須及時加蓋,避免人畜不慎掉進沼氣池;勤出料,至少做到3~5天出料一次,每次150~250公斤料液,就近用肥;經常觀察氣壓表,若發現氣壓表上下波動時,要及時檢查導氣管、活動蓋口、輸氣管道、開關、接頭和壓力表等處是否漏氣、堵塞;勤攪拌回流,攪拌回流是提高沼氣產氣率的關鍵措施,不僅可破除池內浮殼,而且可改善池內發酵微生物與發酵原料的接觸狀態,及時補充新鮮營養;破結殼,沼氣池內料液嚴重結殼,即進出料管口大量翻氣泡時,需要揭開天窗口,打破結殼層;嚴禁投入農藥、電石、肥皂水等對沼氣微生物活動有抑制和殺滅作用的物質;注意沼氣池的保養,在大換料前,必須先收集大量發酵原料后方可進行,并留下足夠的發酵接種物,以保證沼氣池能夠迅速重新投入正常運轉,切忌空池暴曬、風干,以防沼氣池產生干裂。沼氣池活動蓋破損后,必須及時維修或更換。

        2沼氣生態農業對生態農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2.1改善生態環境

        能源是生態農業發展的瓶頸問題,“豬―沼―菜”這種生產方式不僅解決了能源短缺問題、農村的資源浪費,減少對樹木的砍伐,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而且徹底改變“砍柴做飯煙熏眼,糞水蚊蠅滿庭院”的落后狀況,增加農民的經濟效益。

        2.2改善土壤結構,增加農戶收益

        生產沼氣過程中,生產出來的產物都有各自用途,沼氣可以發電、做飯、取暖。沼液可以做消毒液泡種殺菌,也可以作為葉面肥給植物提供營養,沼渣含有豐富的有機物和各種營養元素,給生物菌提供較好的生存環境,提高土壤生物活性,改善土壤因過量使用化肥而板結的情況,由于沼渣富含各種微量元素及其他礦物質,養分釋放緩慢,適合蔬菜對養分的吸收從而提高蔬菜質量,利用豬沼菜這種生產方式可以在寒冷的冬季種出優質的蔬菜,經濟效益可觀。

        3結語

        近年來,化肥的過量使用導致土地板結,農產品質量和產量下降,這無疑是在透支農業資源、犧牲農業環境,所以沼氣生態農業將是農村大力提倡的一種生產模式,不僅可將能源建設、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農民增收有效地鏈接起來,促進生產發展和生態文明,而且對增加優質能源供應、緩解東北能源壓力具有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孔凡標,臧崢崢.推廣農村沼氣 建設生態文明村[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8,(03).

        [2]毛瑞濤.淺析發展農村沼氣的意義、現狀及對策措施[J].農業工程技術(新能源產業),2011,(07).

        第7篇:發展生態農業的意義范文

        生態農業旅游是以鄉村生態環境為背景、以生態農業和鄉村文化為資源基礎,通過運用生態學、美學、經濟學原理和可持續發展理論對農業資源的開發和布局進行規劃、設計、施工,將農業開發成為以保護自然為核心,以生態農業生產和生態旅游為主要功能,集生態農業建設、科學管理、旅游商品生產與游人觀光生態農業、參與農事勞作、體驗農村情趣、獲取生態知識和農業知識為一體的一種新型生態旅游活動。由生態農業旅游的概念可以看出,生態農業旅游的內涵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到農村生態環境中進行旅游;二是旅游活動具有參與性,并貫穿了生態意識;三是促進農業、農業旅游、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旅游不但包括生態農業體系中有旅游開發價值的部分,還包括在于有鮮明特色的鄉村環境中的其它能給游客帶來生態啟發和教育的自然、文化、物質、精神等旅游資源和生態旅游服務設施。生態農業旅游是建立在生態農業基礎上的資源綜合利用的生態模式。它是將生態農業生產、生態旅游活動、生態環境三者合為一體進行開發的一種生態型旅游方式。它強化了生產過程的生態性、趣味性、藝術性、生產豐富多樣的生態農業旅游產品,為游客提供觀賞、娛樂、健身、求知等功能服務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生態農業旅游是生態旅游的一種形式,它既具有生態旅游共同特點,也具有不同于一般生態旅游的個性特征,它的興起和發展有其深刻的背景因素和理論基礎,也有特殊的經濟、社會、環境意義。

        二、恭城縣紅巖村生態農業旅游開發的實證分析

        (一)紅巖村概況

        紅巖村位于廣西桂林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鎮,距恭城縣城14.7km,距離桂林市中心122.7km。紅巖村屬亞熱帶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9.7℃,年降雨量1490mm,且雨熱同期,十分適合柿子、柑橘等農作物的生長。村內無工業污染源,空氣環境質量高,森林覆蓋率達95%。紅巖村有農戶95戶,人口395人。過去,紅巖村經濟發展相對落后。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恭城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紅巖村堅定不移地發展生態農業,因地制宜栽培月柿、柑橙等水果,逐漸富裕,并建成了富裕生態家園。

        (二)生態農業中的循環經濟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廣大農村能源短缺,紅巖村人決定走生態農業建設之路,實施以養殖為基礎,以沼氣為紐帶,以種植為重點的發展戰略,實現了“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良性循環。在這個良性循環鏈中,養殖業的發展為沼氣提供充足的原料。辦沼氣可照明、做飯,這樣既凈化、美化了環境,保護了生態,同時又可利用沼氣池排出的沼渣、沼液給月柿施肥,提高了月柿的品質,減少了其病蟲害的發生。生態肥的使用和無公害標準化栽培技術的普及,使紅巖村生產的“恭城月柿”個大、形圓、肉厚、質軟、核少、含糖量高,受到消費者青睞,暢銷國內外。“恭城月柿”先后被中國特產之鄉命名活動組委會和中國果品流通協會授予“中國月柿之鄉”和“中華名果”稱號。

        (三)從生態農業到生態農業旅游的產業延伸

        “三位一體”的良性循環生態鏈催生了當地的生態工業和方興未艾的以生態農業旅游產品為中心的鄉村旅游,形成了“養殖—沼氣—種植—加工—旅游”“五位一體”的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旅游在“五位一體”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城里人面對生活的快節奏和激烈競爭壓力,向往農村的清新空氣、田園生活和民族風情。紅巖村人抓住機遇,從2003年開始建設集農業觀光、生態旅游、民俗風情表演、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生態旅游景區,推行“人畜分離,規模養殖,集中供氣,統一管理”的沼氣建設理念和模式。幾年來,紅巖新村共投資1100多萬元,建起了農家別墅、瑤寨風雨橋、滾水壩、梅花樁、觀景臺、月柿節主會場、大型停車場等旅游基礎設施。修建了景區大門,修通了直通紅巖新村的柏油路和果園觀光小路,開設了平江河水上樂園,建起了垂釣小區。到目前為止,全村共建有獨立別墅43幢、開辦旅游餐館29家,共有客房250余間,床位500余張。開辟了4條旅游線路,可進行觀花采果、自助探巖、垂釣、水上游樂、民族風情表演等豐富多彩的旅游項目。基本形成了食、宿、行、娛、購、游相配套的服務體系,形成了富有紅巖村特色的生態農業旅游動力機制。詳情為:(1)需求系統,即城市居民對田園生活的需求;(2)中介系統,即月柿節及各類媒體的宣傳;(3)引力系統,即良好的生態、休閑環境,優質的柿子、碰柑等農作物,濃郁的民族風情;(4)支持系統,即政府的支持和引導,農家別墅區等良好旅游設施,村旅游協會。目前旅游收入占村民收入的40%。2005年80萬的游客人次為紅巖村帶來了農戶人均增收2000元的效益,一些家庭旅游年收入突破10萬元。2005年底紅巖村通過國家級驗收,成為農民自己管理的“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2006年10月3日,紅巖村再次成功舉辦了第四屆月柿節,標志著日漸紅火起來的生態旅游已成為當地的經濟支柱;2006年底,紅巖村以其集農業觀光、生態旅游、風情表演、休閑度假于一體的突出特點,入選“中國十大魅力鄉村”。

        三、創生態農業旅游可持續發展之路

        紅巖村是“富裕家園生態農業示范點”、“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也是中國農業旅游的一個縮影,因此在生態農業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上存在一些不足。如,旅游的內容過于單調、特色農產品未能實現深加工、缺乏高科技的管理手段、從業人員素質偏低等。因此提高可持續發展須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建議。

        (一)加強景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盡管目前紅巖村的生態環境良好,但畢竟生態環境脆弱,并且隨著游客的增多及經濟利益的驅動,環境衛生的處理、旅游資源的保護等問題將直接影響紅巖村生態農業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完善景區的環境管理制度、加大環保的投資、采用先進的治理技術及建立環境跟蹤監測系統將產生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進一步豐富生態農業內涵,做強做大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旅游發展應該如何定位。首先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要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揮已有優勢,不斷豐富生態農業內涵,調整和優化種植業、養殖業和能源結構,實現旅游由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的轉變,提高旅游經濟效益,做大做強生態農業旅游。具體措施:一是加大農業新技術的引進和推廣力度,全面改造傳統種養技術,發展“三高”(高產、高質、高效)生態農業;二是繼續研究探索沼池建設新技術,提高其能量轉化效率和沼氣使用效能;三是從旅游開發的角度發展生態農業,使全縣由傳統經濟型農業向現代旅游型生態農業轉變。例如,在水果品種選擇、搭配時不僅考慮其經濟性能,還要考慮其觀賞價值和旅游功能;在養殖方面不僅考慮發展沼氣積累糞肥的需要,還應考慮旅游美食的需求。其次,紅巖村的生態農業旅游項目形式簡單,旅游景點過分地依賴時令和特色產品。按照生態性、休閑性應合理的增加一些娛樂、康體或飲食文化等項目,可提高入住率,增加人均旅游天數,提高經濟效益。紅巖村作為恭城典型,其生態農業主要以果樹為主,果子成熟的時候旅游者比較多,這就無形中形成了季節性的旅游,出現了淡旺季。為了旅游更好的發展,在此基礎上可以根據季節的變化,發展花卉旅游,或者根據地域土壤條件種植四季果樹和當地的特色舉行節日旅游,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農業生態特色開展會展和重大會議來宣傳恭城的旅游。可以運用像海南的博鰲論壇一樣的方式來彰顯恭城的“中國農業生態旅游示范點”的魅力。

        (三)加強從業人員的培訓及專業人才引進

        高質量的旅游源于高質量的服務,高質量的服務源于高質量的員工。紅巖村現有的生態農業旅游從業人員綜合素質偏低,亦沒有專職講解員,尚不能滿足廣大游客的要求。所以,培養生態農業旅游人才、提高從業人員的服務水平、重視專業人才的引進是培育高質量的生態農業旅游服務的軟環境,已成為紅巖村旅游業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四)建立社區參與旅游機制加強生態意識

        研究表明,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程度直接影響到旅游地的旅游發展。社區居民只有在開發旅游的過程中得到切實的合理的利益,才能積極的參與旅游發展;社區居民的積極參與,才能保證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紅巖村建立社區參與旅游機制是該村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建設綠色住宿,目前恭城的旅游住宿和都市里的三星級酒店的住宿可以媲美,這雖然會給旅游者帶來舒適的感覺,但值得引起我們思考的是,這里似乎缺失了原生態和本民族風格的建筑樣式。其實從旅游者的角度來看,體驗瑤族的特色民居是他們的目的所在。民俗日漸消逝的今天,若恭城保留了民族的特色,就是一種旅游資源開發保護的成功。提倡綠色飲食,游客在菜園里自己挑選蔬菜決定飲食。目的是讓游客知道自己在旅游生態地方感受到是名副其實的原生態。這些策略都需要社區居民的積極參與,才能更好的實施。

        (五)加強法制建設,抵制不良社會風氣

        紅巖村的旅游主題是生態旅游、休閑旅游,因此必須具備健康、自然及和諧的內涵。但如只顧眼前利益而放任不良社會風氣進村,實際上就玷污了生態旅游本身的含義。紅巖村在旅游開發初期曾被報道受到了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盡管只存在個別現象,但是如果得不到必要的遏止,將對紅巖村將來的發展產生致命的影響。

        第8篇:發展生態農業的意義范文

        生態農業旅游是建立在農業發展基礎之上的生態旅游,能促進農業和旅游業的協調發展。生態文明視角下針對桂林資源縣生態農業旅游項目體驗性缺乏、時空分布不均勻、民俗文化挖掘不足和環保意識差等問題,提出要注重體驗性項目開發、加強區域間合作、產品融入民俗文化和提高環保意識等發展策略。

        【關鍵詞】

        生態文明;生態農業旅游;可持續發展

        告別悠久的農業文明和充滿智慧的工業文明之后,世界慢慢在向生態文明社會轉型,旅游業也在向“綠色”、“生態”方向發展,生態農業旅游逐漸成為旅游界新寵兒。農業旅游開始興起于19世紀30年代歐洲,而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在深圳舉辦荔枝節,標志著我國生態農業旅游的開始。近年來廣西的生態農業旅游發展快,桂林恭城瑤族自治縣“沼氣-養殖-種植-加工-旅游”五位一體的現代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南寧上林縣澄泰鄉形成了“春賞油菜冬看葵,夏秋燒烤樂漂流”的特色觀光農業旅游;生態文明是我國文明建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文明建設已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對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有指導意義。因此在生態文明視角下,資源縣如何利用優越的生態農業資源發展生態農業旅游,打造一張具有區域特色,旅游與農業生產兩不誤的生態農業旅游的新名片,是今后值得探討的課題。

        一、生態農業旅游及發展意義

        (一)生態農業旅游闡述

        生態文明是人類在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推動社會文化經濟發展取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黨的十把生態文明建設列入總體布局,把生態文明放在突出地位,為生態農業旅游指明了發展方向,并要求與生態農業旅游齊頭并進,即必須建立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新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而生態農業旅游是指以生態保護為背景,以農事活動為主題,結合農業資源和農村生活方式,滿足城市居民追求農村生活體驗的需求的一種體驗性旅游。生態農業旅游也可以理解為“生態文明+農業+旅游”,生態文明作為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的標桿方向,對生態農業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二)桂林資源縣發展生態農業旅游的意義

        1.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輔相成。資源縣農業主要以種植業為主,發展生態農業旅游,將轉變農村增產方式,調整農業發展結構,把農村生活與農業勞動過程作為一種旅游資源進行開發,打造成具有特色的生態農業旅游產品推向市場。同時,生態農業旅游發展會帶動交通、建筑、社會設施、等一系列相關行業的發展,把城市最新信息、理念等帶到農村,增強農村與城市之間的溝通,從而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改善農村面貌,使資源縣成為興業、富民、美景的生態鄉村。

        2.改善生存環境,提高生產水平

        通過發展生態農業旅游,可以推動新興產業的發展,并解決農村問題。生態農業旅游改變以往死板的經濟增長方式,具有靈活性和穩定性,使封閉的農村走向開發的道路。資源縣生態農業旅游發展有助于引進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提高傳統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提高農村村民的經濟收益,改善農村的生存環境,解決農民隱性失業問題,并向高附加值產業轉移,為資源縣建設“幸福資源”新生活。

        3.豐富旅游者的體驗內容,提供旅游者新型的旅行感受

        生態農業旅游涉及農村獨特的自然風光、田園風光、農村生活方式、農產品制作、農業高新技術、民族風情、節日慶典等,游客還能從中獲得游覽閱歷、農業技術和生態農業知識。生態農業旅游使游客身心親近自然,了解當地農村和農業發展歷史的風土人情,感受不同城市的簡單生活,深入了解農業生產技術的新穎,體會科技帶來的社會改造魅力,獲得豐富的旅游閱歷和活動經驗,使旅游者產生了新型的旅行感受。4.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事實證明,旅游發展與生態環境充斥著矛盾,而生態農業旅游的出現恰好是解決矛盾的最好方式。生態農業旅游是以保護生態資源為前提,開發農村生態資源,發展生態農業文明的一種旅游方式。在生態農業旅游發展過程中要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并仔細酌量生態旅游資源的承載力與保護措施,結合生態農業生產,開發綠色產品,融合農業、服務業等產業,保證有限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現人與自然環境可持續發展。

        二、桂林資源縣生態農業旅游發展條件分析

        資源縣位于桂林北部,為廣西西北大門,全縣氣候溫和,四季宜人,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為農業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非常適合發展生態農業旅游。

        (一)生態農業旅游資源有特色

        基于番茄、獼猴桃、金銀花、紅提等生態特色農產品,資源縣生態農業旅游已具規模化。已建成毛竹生產基地260000畝、藥材生產基地100000畝;資江流域有優質糧食生產基地60000畝;瓜田鄉建立水稻高產示范田12000畝;車田鄉、兩水鄉、梅溪鄉和瓜里鄉建成無公害高山夏秋蔬菜基地518000畝,無公害紅提生產基地總共10000余畝;以中峰鄉、資源鎮為主的無公害水果生產基地38000畝,從而建成以中峰鄉為中心的大莊田紅提生態長廊和花果山農業生態旅游景區;并實現“一鄉一景”、“一鄉多景”的發展布局。

        (二)生態農業旅游發展勢頭好

        資源縣在農業發展扎實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旅游,已榮獲“中國最美生態休閑旅游名縣、中國十佳最美鄉村”等稱號。資源鎮梅溪鄉梅溪村民族農家山莊和修睦村曹家沖自然屯桂圓農家樂獲得“廣西三星級農家樂”稱號。2013年資源縣共接待游客105.69萬人次,同比增長48.9%;旅游總收入10.34億元,同比增長38.61%。

        (三)可借助桂林旅游業知名度高的優勢

        桂林是國際旅游勝地,入選“最美中國榜”、“中國十大休閑城市”等榜單,旅游業發展勢頭較好。資源縣位于桂林北部,其發展與桂林旅游業的發展密切相關。資源縣擁有豐富的生態農業資源,兼有特色的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可充分利用桂林這張王牌,加快發展生態農業旅游。(四)政府扶持力度較大資源縣被列入《桂林西部山區特色效益農業產業發展規劃》中,著力發展生態農業和特色產業,確立走“生態立縣、旅游興縣”的發展道路。在桂林國際旅游勝地建設發展的背景下,資源縣加快旅游項目推進,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完善旅游交通體系建設,已建立具有一定規模、檔次較高的農業生態旅游景區14個,建立農家樂旅游點、休閑農莊、農業觀光采摘園21(處)。

        三、桂林資源縣發展生態農業旅游面臨的突出問題

        (一)體驗性旅游項目缺乏

        目前資源縣旅游經銷商大部分是個體經營戶,缺少正確科學發展指導,生態農業旅游主題不夠突出,展示不強,體驗性項目存在模仿誤區,沒有就地取材開展具有當地特色生態農業旅游突出的項目,大多數是采取觀光的形式發展。除此之外,生態農業旅游缺乏參與性。資源縣中峰鄉的紅提以“自然紅、原生態”的獨特品質而著名,盡管建立了集種植、觀光、旅游、休閑為一體的兩公里紅提觀光大長廊,但從生態農業的特點來看,游客沒有參與紅提的種植和收獲的過程,走馬觀花,旅游經濟效益不高。

        (二)游客時空分布不均勻

        一是旅游旺季和淡季差別大。一年中第三季度因天氣較為涼爽,紅提冠梨等特色的農產品豐收,客流量接近60%,而第一季度只有10%。二是客源市場有局限性。據調查,資源縣旅游客源主要來自廣西及其周邊省市。游客游玩時間大約為一天,并未留宿,逗留時間短,經濟效益微薄,不能充分利用周邊城市的客源市場;再加上宣傳不到位導致客源市場狹小,好的品牌打不出去,先進項目進不來,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

        (三)生態農業文化內涵挖掘不足

        因景區經營者大多數為本地農民,文化素質較低,所以只會照搬,只顧眼前利益不顧生態發展,鼠目寸光急功近利的經營商變形包裝,喬裝打扮成為所謂的特色生態農業旅游產品,雖數量比較多,但不具特色,農家樂、農莊、觀光園相互模仿,沒有意識到生態農業旅游產品中的農業文化,文化內涵挖掘力度不夠。

        (四)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較差

        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差主要表現在旅游經營者和旅游者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旅游經營者并未有意識保護生態環境,只是一味地認為旅游資源是獲取利潤的一個工具。一方面生態農業旅游帶來大量的人流,產生各種生活污水的排放和固體垃圾,但經營者卻沒有對垃圾進行處理,景點衛生越來越差,不利于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另一方面旅游者在生態農業旅游的過程中,產生“道德感弱化”,出現亂涂亂畫,亂扔垃圾,踐踏草坪等不文明行為。

        四、桂林資源縣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策略

        (一)注重體驗性項目的開發

        應該堅持旅游產品的獨特性。資源縣可利用中峰鄉花果山農業生態旅游景區、中峰鄉大莊田紅提生態長廊等的農產品大產量,建立具有資源縣特色的“五彩田園”現代農業示范區,通過展覽的形式,把獼猴桃、番茄、紅提、金銀花等具有代表性的資源縣農產品展現給游客。應堅持旅游產品的參與性。應多開發參與性強的體驗性旅游項目,構建挖筍區、采藕區、垂釣區等生態區;生態農莊建風車、踩水車、牛棚、豬舍、農家院等,開展讓游客學習編織手工藝品具有生態農業特色的旅游活動。紅提長廊除了采摘葡萄以外,還可以建立葡萄酒品嘗區和以葡萄和農家菜為主打菜式的特色餐廳,并讓游客學習參與制作葡萄酒的過程,從而提升項目的層次,讓游客充分感受生態農業旅游帶來的新型魅力。

        (二)加強與周邊區域的合作

        充分利用桂林旅游的知名度,將客源市場帶到資源縣,豐富客源結構,穩固客源基礎。首先要打出“暢游資源生態農業園,感受自然恩澤”的口號,積極參與到桂林生態農業旅游聯合路線中來,讓游客感受各個地方不同文化的旅游,從而豐富淡季旅游活動內容。其次要細分旅游市場,分析淡季和旺季主要市場人群,針對不同的市場做出相應的旅游項目調整和宣傳策略,加強淡季和旺季市場宣傳的有效性。三要加強與周邊區域的客源互補,加強與龍勝各族自治縣、陽朔縣、恭城瑤族自治縣的合作,形成桂林生態農業旅游圈;加強與柳州三江的聯系,形成資源縣、龍勝各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少數民族旅游文化圈;參與“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和“泛珠江三角洲區域合作”,拉長游客停留時間,有利于增加旅游收入,縮小淡旺季的差距,解決時空分布不均勻的問題。

        (三)產品融入地方文化內涵

        首先深入挖掘地方民俗文化。利用資源縣的“罷果節”、“掛社青”、舞獅舞龍等是具有民俗特色的節日與民間體育活動,引導幫助游客更好了解當地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生態農業的內涵,并加深對生態農業旅游的理解,從而打造出生態農業文化旅游精品。其次要提升生態文化魅力。創造制作具有資源縣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宣傳片,并大力宣傳和傳播其獨特的民俗文化,吸引更多外來游客,提高資源縣生態農業旅游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同時還應注重培養文化魅力的形象代表,引導農民做好生態農業旅游服務工作。

        (四)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首先,資源縣應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對生態農業旅游經營者進行環境保護意識的教育宣傳,注意引導提高農民的生態環保意識,從被環境養著轉變為主動養著環境,走生態保護的道路。其次,旅游經營者應樹立正確科學的環境倫理道德觀,推出環保主題的旅游產品。生態環境保護得越好,旅游產品的競爭力就會提高,既為經營者提高經濟效益,又給生態環境帶來進一步的效益。再次,旅游者應明確自身保護環境的責任,約束自己的行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科學發展觀,提升自己的消費品味。最后,提升生態農業旅游的科技含量。堅持創新發展的原則,不斷引進和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先進的技術,實現節水、節能和環境保護,使資源得到集約利用、環境得到不斷優化、生態質量穩步提高。

        【參考文獻】

        [1]曲格平.生態文明理念和發展方略[J].人民論壇,2010,(2):11-13.

        [2]牟曉娟,闞如良.生態文明與旅游業可持續發展[J].學習月刊.2012,(10):76-77.

        [3]張東祥,董麗媛.農業生態旅游產業發展對區域經濟的影響與對策探析[J].農業經濟,2014,(12):26-27.

        [4]易忠應.資源縣生態農業發展態勢良好[EB/OL].

        [5]唐琮沅.桂林市政府工作報告(2014年)[EB/OL].

        [6]莊盈.去年桂林旅游業交出漂亮成績單[N].桂林晚報,2014-2-23(8).

        [7]陳張.桂林西部山區特色效益農業產業發展規劃出臺[N].桂林日報,2012-1-03(1).

        第9篇:發展生態農業的意義范文

        Wang Zhiping

        (①渭南師范學院,渭南 714000;②東北師范大學國家環境保護濕地生態與植被恢復重點實驗室,長春 130024)

        (①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②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bout Restoration of Ecology and Vegetation in Wetland,Changchun 130024,China)

        摘要:生態農業強調農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對于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在系統闡述生態農業特點的基礎上,對生態農業主要模式的發展現狀、趨勢及需要注意的問題進行了分析。

        Abstract:Ecological agriculture emphasize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then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ing trends and some issues that must be noticed for some model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關鍵詞:生態農業 特點 發展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characteristics;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S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0-0318-02

        0引言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發展及人口的急劇增加,農業發展速度慢、生產率低的缺點逐步顯露出來,同時受發達國家工廠化農業的高經濟效益影響,盲目推行機械化,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結果造成我國農業生態環境明顯惡化,全國土地沙化面積達到174.3萬平方千米,占國土總面積的18.2%,水土流失現象嚴重,土地侵蝕面積達到367萬平方千米,土地污染面積達到2000萬平方千米[1]。這些環境問題的出現,使人們認識到發展生態農業是一條有效的途徑。

        1生態農業的概念及特點

        生態農業是利用生態學原理,依據生態系統內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的基本規律建立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具有整體、協調、循環、可持續特點,有利于實現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2]。生態農業的特點可概括如下:

        1.1 整體性與可調控性生態農業重視系統整體功能,維護和提高整個系統的微觀和宏觀生態平衡,將農、林、牧、副、漁各業組成綜合經營體系,并按生態和經濟規律的要求,對農業生態系統和生產經濟系統內部各要素及其結構進行調控。通過資源的充分利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應用,把不利因素轉變為有利因素,使生物與環境之間、生物物種之間、區域內各子系統之間以及經濟、技術與生物之間達到相互有機配合,保證整個農業經濟體系協調發展。

        1.2 穩定性與高效性生態農業系統追求組成與結構合理,功能協調,具有較強的自我調節能力和抗干擾能力,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并實現可持續發展。該系統能夠實現物質和能量的多層次高效利用,具有較高的生產率和社會、經濟及生態效率。

        1.3 地域性和多樣性地域性決定了系統的空間異質性和生物多樣性,因此,生態農業必須因地制宜。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的自然條件、資源基礎、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差異較大,所以不同地區在繼承當地傳統農業經營方式精華的基礎上,應用適合當地的生態農業技術體系,建立具有地方特點的生態農業模式。

        2生態農業的主要模式及其發展

        2.1 秸稈還田生態耕作模式根據生態學原理,只要有非生態成分、生產者和分解者這些基本成分,就可以構成一個生態系統。秸稈還田既可以減少環境污染,又可以使土壤肥力增加,改良土壤,減輕對化肥的依賴。這是最簡單,也是最容易推廣的一種生態農業模式。然而,由于農業集約化的發展和化肥的大量使用,秸稈還田逐步被大規模的使用化肥所代替,而秸稈則直接丟棄或作為廢棄物燃燒。因此,要不斷強化農村生態環境教育,充分認識秸稈還田的重要意義,才能推動這一模式的發展。

        2.2 立體種植生態農業模式立體生態農業是指利用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興利避害,為了充分利用空間把不同生物種群組合起來,多物種共存、多層次配置、多級物質能量循環利用的立體種植、立體養殖或立體種養的生態農業經營模式。這一立體發展模式需要精湛的農學技術投入,目前在溫室大棚種植中已經逐步發展起來,如桃子―草莓的立體化栽培、黃瓜―苦瓜立體種植、西瓜―彩椒立體種植、韭菜套種黃瓜等。其最突出的特點是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間資源,實現物質和能量的多層次利用,能夠顯著提高經濟效益。

        2.3 食物鏈與沼氣能源生態農業模式這是一種按照農業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規律而設計的一種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同時并存在多種生物,它們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密切聯系在一起。按照食物鏈的構成和維系規律,合理組織生產過程,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掘資源潛力。例如糧―豬―沼―魚模式、以及將豬舍或廁所―沼氣池―蔬菜大棚有機結合,施行能源、養殖、種植的模式等。在這個循環中,廢棄物被合理利用,既能夠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也能夠有效防止農業廢棄物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這種模式以沼氣發酵為紐帶把養殖業和種植業聯系起來,沼氣作為能源,沼液和沼渣作肥料,使生態系統走上了良性循環。目前,我國在許多地區通過政府補貼的方式鼓勵廣大農村建立沼氣池,在河北省一些縣區補貼力度達到了總投資額的一半,隨著能源價格特別是煤炭電費價格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居民意識到了建立沼氣池的眾多好處,向陽的地方沼氣量全年都能充足供應,夏天沼氣產量高,甚至可供鄰居來燒水。對此,應進一步推廣沼氣發電技術,提升沼氣的價值,從而鼓勵更多農民的積極參與。

        2.4 城鄉互作生態模式城市在經濟上作為產品的消費地,在生態學上作為有機物質的輸入地。經過城市人口消費轉化,產生了很多廢棄物(有機垃圾、生活污水等),這些廢棄物經過微生物的處理后,應該作為肥料還原給農業。這樣做既解決了城市的污染問題,又能促進物質循環,把從農村帶走的物質,再還給農村。目前,許多大中城市都興建了污水處理廠,一些城市還開展了有機垃圾特別是生活垃圾的綜合處理。污水處理廠的垃圾(主要是活性污泥)是很好的有機肥,而固體垃圾經分類、處理后也可轉化為肥料返回郊區農林業。

        2.5 生態恢復與治理工程模式這種模式主要是根據生物與環境相互影響的原理,特別要利用綠色植被保持水土、凈化空氣和凈化水質的功能,恢復或治理生態環境,如水土流失治理生態工程、鹽湖地治理工程等。目前我國土地退化、沙化、鹽堿化和土壤污染等現象日益突出,因地制宜篩選適宜的沙生植物、耐鹽堿植物、重金屬超積累植物等進行種植,在實現生態恢復的同時還能夠產生經濟效益。需要注意的是,要使大面積的生態環境得到恢復或保護,必須先建立一小塊高效的生態(綠洲),這個“綠洲”能夠解決當地人民的吃飯、花錢和能源問題。因此,這種生態工程式的農業發展模式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和支持,解決當地居民的后顧之憂,真正提高生態意識。只有這樣人類才可能不再去破壞大面積的、脆弱的生態環境,使自然植被可以通過自身的更新、再生能力,形成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

        3結語

        雖然生態農業有著悠久的歷史,政府也較為重視,但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還遠遠不夠。今后還應積極開展生態農業基礎研究,為生態農業的合理規劃與設計奠定基礎。同時,我國應加強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技術服務水平,為生態農業的實際運行提供有效保障,從而進一步推動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色花堂国产精品第一页 |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98 | 偷窥国产亚洲女爱视频在线 |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久久 | 亚洲女性午夜在线视频 |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vr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