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公共危機管理特征范文

        公共危機管理特征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公共危機管理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公共危機管理特征

        第1篇:公共危機管理特征范文

        [關鍵詞] 新農村建設;公共危機;穩定發展

        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農村建設也進入到新的階段,提高的一個新的水平。但是隨著新農村的建設進程的深入以及時間的慢慢積累,一些潛伏在新農村建設光環下的公共安全問題也凸現出來,尤其是在2008年之后,農村經濟發展出接連出現了多起重大突發事件。農村公用危機影響著農村的政治穩定、社會安全以及經濟發展等諸多方面,如何采取適當有效的預防和處理措施來提高處理公共危機的能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又好又快的發展是當前農村建設所需要關注和解決的一類重點問題。

        一、公共危機的概念分析

        所謂公共危機是指會對社會造成嚴重危害的出發事件,這種事件可能來自自然也可能來自社會。一旦出現這類公共危機,則需要進行及時妥善處理,以減少或者消除其對社會發展、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自然環境等造成的破壞,避免造成更大的損失。

        二、農村公共危機的特征分析

        在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公共危機具有如下幾點特征:

        1.突發性。公共危機的發生時間、發生地點、發生形式通常不具有規律性,且較難進行預測,危機事件一旦爆發則很容易在短時間內達到峰值。如自然災害、安全事故等。

        2.緊急性。公共危機發生后會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如果不能夠及時制定對策控制或減少危機事態的進一步擴大,則很容易因危機產生重大危害或者經濟損失。如自然災害發生、假冒偽劣產品進入人民生活的必需領域時,如果不能夠及時處理則非常容易為農民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影響社會的安定。

        3.范圍危害性。公共危機通常是區域性事件,一旦發生則會對公眾造成危害。具體到農村建設中,一些危機的發生雖然不會影響到很多人,但是會造成民眾的恐慌,對多個地區造成影響。如2003年的SARS病毒事件,該事件在農村中所涉及的人數并不是很多,但是卻嚴重影響了新農村的發展進程,威脅了廣大民眾的人身安全。

        4.擴散性。發生在農村的公共危機事件通常具有很強的擴散性,這是由農村所具有的特性所決定的。同時,由于新農村的建設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故一旦在某一部分出現危機,則該危機很容易擴散到其他領域或者人群,形成連鎖反應。如2004年的禽流感事件的發生和擴散為農民的經濟收入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5.隱蔽性和復雜性。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深入,農村建設中的公共危機還有具有了一些新的特征,其中之一就是隱蔽性。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可以幫助我們獲得一定的危機預測,但是,一些新形式的公共危機則具有了更強的隱蔽性,很難被察覺,一旦發生則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且不易被處理。

        三、提升農村公共危機處理能力的途徑分析

        公共危機發生以及出現的新特性歸根結底都是新農村建設片面追求速度和規模所引起的。農村經濟建設不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對自然資源進行掠奪性破壞,經濟發展與人文關懷不適應等因素都導致了這些公共危機的出現。為應對這些已出現和潛在的危機,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危機管理體系,加強和發展應對公共危機的能力。

        1.為減少公共危機對新農村發展的影響,必須將農村危機管理納入到農村經濟建設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形成實時性、動態性的管理機制。具體來說就是將農村危機管理同農村經濟發展、自然資源、環境保護、民眾文化水平、民眾個人發展前景、法制法規等結合起來,形成一套完善有效的管理機制,使之與農村發展的各個方面進行有機結合,動態規劃,預防和減少危機對農村發展的影響。

        2.要保證充足的物資儲備和財政資源支持。公共危機的發生和擴散除了與危機本身有關外還與該危機是否得到了有效地處理有關。政府應該加大應對農村危機的物質儲備和財政支持,以保證危機發生后維護市場和社會的穩定,減少農民的焦躁情緒。

        3.要設立危機信息來源渠道,建立有效的信息溝通機制。良好的溝通對危機的發生和危機發生后的處理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多數非自然類公共危機的發生都與溝通不暢有關。一旦民眾的訴求得到相應,則多數危機是可以避免的。對于那些已經發生的危機,有效的溝通機制可以幫助民眾在最快時間內獲知事情的進展程度,消除謠言的傳播,穩定民眾情緒,阻止事態擴散,保證危機的處理過程有序進行。

        4.如果僅僅依靠政府對農村公共危機進行處理,則很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別是當一些潛在性、突發性、不可抗拒性危機發生時,政府部門的工作能力有限,無法完全消除危機所帶來的影響,因此,為妥善處理公共危機,應該促進實現農村公共危機管理的廣泛合作。這種合作以政府工作為主,其他主體為輔,在處理危機的方向沒有錯誤的前提下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的作用,妥善處理危機造成的災害。

        5.提高農民素質,增強農民的新農村建設參與度,消除因認識局限性所帶來的危機發生的可能性。農民是農村所有活動的主體力量,也是各種事件發生后的最直接受害對象,因此農民是公共危機事件的處理主體之一。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促進農民參與到新農村的建設中來可以有效消除和化解因思想認識不同步,經濟水平不同步所發生的公共危機事件,推動新農村建設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海林.社會主義新農村視閾下的農村公共危機治理[J].大連大學學報.2007.28(5)

        [2]范呂臣.努力提升領導干部應對公共危機的能力[J].新農村(黑龍江).2010(10)

        [3]吳新建.新農村建設視閥下農村公共危機的特征分析[J].華章.2012(18)

        第2篇:公共危機管理特征范文

        關鍵詞:地方政府;協作管理;公共危機

        1 政府危機管理的概念界定

        隨著社會問題的日益增多,政府作為公共權力的行使主體,時刻都要面對不同程度的危機,而政府處理的危機是屬于公共范疇的,被稱為公共危機。所謂的公共危機是指“由于內部和外部的高度不確定的變化因素,對社會公共利益和安全生產嚴重威脅的一種危險情況和緊急狀態,那么能夠引起這種危機情況的緊急狀態的事件就是公共危機事件”。學界通常對“政府危機管理”和“公共危機管理”作為等同的概念,不做嚴格的區分。但是以張小明為代表的一些學者認為政府危機管理具有雙重意義。政府作為一般的社會組織和其他的組織一樣也會面臨自身體系內外的一些危機狀況,比如財政危機、生存危機或人力資源危機等,關于應對這些危機的管理活動是政府危機管理的第一層含義。政府作為社會的管理者這個身份行使社會管理職能時,政府應對的危機是屬于公共范圍的,是對公共危機的管理,這屬于政府危機管理的第二層含義。文中使用的“政府公共危機管理”與“政府危機管理”不做區分,且是從政府危機管理的第二個層面出發研究政府的公共危機管理。由于公共危機普遍是由地方開始引發和蔓延的,地方政府在預防、遏制公共危機中處于主導地位,本文強調從地方政府的角度分析協作式公共管理在政府危機管理中的存在狀況。

        2 地方政府協作式管理普遍存在的原因分析

        協作性公共管理“描述了在多組織安排中的促進和運行過程,以解決單個組織不能解決或不易解決的問題”。協作性公共管理從方向上可以分為縱向協作和橫向協作??v向協作強調政府組織內部層級間的協作活動,政府部門直接,政府與政府之間的合作;橫向合作強調政府和非政府直接的聯絡和合作,通過伙伴關系、網絡、契約關系、結盟、委員會、聯盟、公會和理事會,公共機構和私人機構的管理者代表其組織共同制定戰略,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本文側重于研究地方政府的橫向協作管理。

        奧圖爾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為何跨越組織(例如組織間網絡的管理),普遍存在且有可能增加的五個重要原因。協作性公共管理普遍存在于地方政府的管理之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公眾的需求多樣化和政府失靈的矛盾以及協作主體的成長造成的。

        處理艱巨或者復雜問題的政策可能需要這樣的結構來執行。政府面臨的公共危機和問題越來越復雜。問題的環境更加惡劣,單個部門已經不可能獨立解決這些復雜的問題,更不用說嚴重的公共危機,協作成為了政府管理的必然選擇。

        基于政府直接干預范圍上的局限性鼓勵而不是抑制了基于網絡的解決方法。隨著社會和市場的發展,公眾偏好政府提供更多的服務和產品而同時要求政府減少干預。此外。政府失靈一個重要的體現就在于不能為公眾提供個性話的公共產品,為了滿足公眾的這些需求,政府只有與非政府組織和公民協作才能做到。

        政治驅動力誘導出需超越因政策目標而可能必要的聯網;行政管理者經常必須平衡清晰集中的項目權威的技術需要與要求包容和更寬廣影響的政治要求。

        非政府組織的發展,公民參與社會事務管理意識的增強和途徑的增多,為政府橫向協作管理提供了可能性;組織網絡的建立和信息技術的現代化為政府間縱向協作提供了平臺。

        3 政府公共危機管理協作主體分析

        3.1 非政府組織

        非政府組織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的非政府組織是指除了政府和企業之外的所有社會組織;狹義的非政府組織是指地方、國家或國際級別上組織起來的非營利性的、自愿公民組織。文中采用的是狹義的非政府組織的概念。非政府組織從產生開始就與政府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系,由于非政府組織非營利性的特征,在我國政府成為非營利組織獲得經費的來源之一。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協作形式主要是采取合作和賦權的方式,關鍵是利用非政府組織在專業技術方面的優勢,取得在危機管理中的更好效果。非政府組織在公共危機發生時起到了很好的社會整合作用,由于非政府組織提供的是公共物品和準公共物品,以公共利益為所有活動的最后依歸,能夠得到公眾的信任,以最快的速度和號召力整合社會閑置資源為地方政府解決危機提供協助。此外,非政府組織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在社區中的活動頻繁,為地方政府解決公共危機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國家誠信機制的缺陷和公民志愿精神的缺失成為非政府組織走不出的困境。公共危機的管理中,政府仍然處于主導和支配地位,對公共危機管理的參與主體起監督和指導作用。然而政府在危機管理中甚至不能避免組織內部的尋租行為,更不用說能很好地監督和避免非政府組織在危機管理中謀取私利。

        3.2 營利性組織

        營利組織主要是指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組織,在地方治理理論中,企業作為政府協作的對象,主要以外包和委托的形式納入地方政府管理的領域。營利性組織活動的最終目的是利潤最大化,提供的是多樣化的私人物品。營利組織的高效性和對環境變化的高度適應性是區別于政府低效、反應遲鈍的特點。現代政府面臨的是更多復雜多變的社會問題,不僅要對公共危機事件作出快速的反應還要解決手段陳舊的問題。營利組織在這方面的優勢彌補了政府的不足。公共危機管理是有一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在危機發生前和發生中更多的是依靠政府和社會的力量,但在危機發生后的重建階段,政府需要營利組織通過契約和合同的形式將政府的部分工作外包給企業去完成。政府將危機管理的部分職能轉移給企業,并不意味著放棄所有的監督管理權。與政府的協作關系并不能改變營利組織追求私利的特性,為避免營利組織的外部不經濟行為,政府應該建立起完善的協作模式,以達到社會利益最大化的目標。我國政府在管理中往往重結果不重投入,就會出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對等的結果。

        第3篇:公共危機管理特征范文

        Abstract: As important organizational entities of civil society and part of the subject of public governance framework,compared with other resource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have some advantages,such as resources,mechanisms, and credibility advantages.NGO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hrough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risis management. It can also strengthen the cohesion of the organization, to secure the public and government support and recognition,and provide a good image of the organizations.

        關鍵詞: 非政府組織;公共危機;治理;形象塑造

        Key word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public crisis;governance;image-building

        中圖分類號:C93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11-0308-02

        1 非政府組織及其公眾形象

        目前還沒有統一的關于非政府組織的定義?!霸趶V泛和基本層面上,非政府組織的定義是非常簡單易懂的。非政府組織是這樣一種組織:既不是官方(公共部門)組織(例如中央或地方政府或公立醫院,學校和大學),也不是私人(營利)商業組織,如本地和跨國公司。如格雷所指出的那樣,在定義市民社會的更廣闊的背景下,非政府組織是根據它不是什么這樣一種否定形式來定義的?!雹俾摵蠂o非政府組織的定義是:“非政府組織是在地方、國家或國際級別組織起來的非營利性的、自愿的公民組織。”國內有學者把非政府組織界定為非營利性組織,認為非政府組織“是從事解困濟貧,推進窮人利益,保護環境,提供基本的社會服務,或從事社區發展的私人組織。從更寬泛的角度來說,它是指任何獨立于政府部門的非營利組織”。②可以說,非政府組織是人們為了共同的目的,無需經過政府許可組成一定的社會組織,并通過組織化的形式表達個人意愿,維護權利,以滿足自身需要的一種社會參與形式。

        近幾十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政治環境日益寬松,非政府組織在中國得到了長足發展,非政府組織發揮的作用顯著增強,在暢通訴求渠道、協調社會各方利益、促進經濟發展和完善、促進社會福利和公益事業發展等方面越來越發揮出積極的作用,已經成為社會政治生活中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各種原因,我國非政府組織發展還很不完善,具有濃厚的行政化色彩和鮮明的營利性。“行政化”使非政府組織缺乏獨立性,“營利化”導致社會公信度的缺失,這是我國非政府組織的社會評價和社會公信度總體上不高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約其發展的兩大軟肋。因此,如何在社會生活中塑造非政府組織在公眾中的良好組織形象以贏得公眾的信賴與支持就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 公共危機管理與非政府組織的參與

        2.1 公共危機治理的內涵與特征 公共危機治理為的是最終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和財產權,維護國家安全。它主要是為了避免、減緩危機危害和彌補危機損失的而采取的一種行為過程,采取的手段主要包括:預測、預防、控制、處理等部分。在這個過程中,政府要在危機發生的不同階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動,對當前的或潛在的危機有一個清晰的意識,以期有效的預防、處理和消除危機。

        公共危機管理有幾個較為明顯的特征:其一,具有社會公共性。一方面,公共危機管理者的行為具有公共性。公共危機管理者處理公共危機的過程中,追求的是社會公正和安全與社會秩序的穩定,關注的是公共利益、社會大眾的利益,而不是為公共危機管理者自己謀利。另一方面,公共危機能夠對特定社會系統的穩定發展產生嚴重威脅,對整個社會的公共利益造成損害。所以說,公共危機的危害也具有社會性。其二,公共危機管理的外部環境是開放的、非競爭的。社會上的各個不同單位、組織都可能成為公共危機的管理主體。其三,公共危機管理具有不確定性,它的不確定性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應急預案的不確定性、預控的不確定性、預測的不確定性、管理對象的不確定性等等。其四,公共危機管理具有應急性。面對突然爆發的公共危機,危機管理者往往沒有充裕的時間進行充分的決策部署,而且有些公共危機爆發前的征兆并不明顯,難以做出準確的預測。面對難以確定而又存在嚴重危害性的危機,公共危機管理必須應急處置,承擔決策失誤可能帶來的巨大風險,在最短時間內做出最優決策。其五,危機管理的國際性。是指危機管理涉及到國際糾紛處理、國際合作、國際援助等。國內危機事件涉及到國際合作、國際援助等,也能體現國際性的特征。最后,公共危機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公共危機管理要涉及大范圍的物資、人員調配,同時也必須動員、組織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

        2.2 非政府組織參與公共危機治理的優勢 從結構和運作上界定,非政府組織就是那些正式的、合法的、非政府的、非營利的、以自我管理為主的、群眾自愿組成的社會組織。這樣的組織,在危機管理上,可能不會像政府組織那樣具有統攬全局的權力和號召力,但是,其更貼近基層和民眾,更能發揮其處理突發事件的靈活性與獨立性。同時,由于其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可以整合各種力量,將社會上的閑散力量集合起來,形成有效的合力,集思廣益,從而極大的有利于危機管理。

        具體而言:首先,非政府組織在公共危機治理中存在資源優勢。在危機的應急處理階段,可以動員政府無法充分動員的本土資源和海外資源,為危機處理提供必需的物力、人力資源。其次,機制優勢。由于危機的不可預料性,因此在應對公共危機時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新問題。政府在突發事件的處理中最主要的掣肘還是工作效率的低下。非政府組織沒有龐雜的行政體系和組織機構,可以靈活地調整自己具體的工作方向和工作內容,面對突發性的社會事件反而能很快地做出反應。再次,“非政府”思維優勢。一般而言,政府處理日常的例行事務往往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但在面臨非例行突發事件時,其長期形成的思維定式和領域限制,必然難以適應危機事件的多樣性和突發性。而非政府組織一般在某一專業領域具有集體專長,同時其思維邏輯與角度又不像行政部門那樣受到種種既定的“政府"思維慣式的約束和干擾。最后,公信優勢。非政府組織在應對公共危機時發揮重要作用的基礎是它的公共性。公共危機治理具有很強的外部性,不僅無利可圖,而且介入其中還帶有相當大的危險性,使得多數私人部門望而卻步。公共性使得非政府組織更容易獲得人們的認同,這樣在危機來臨時便能夠有效的展開社會自救活動。

        3 非政府組織在公共危機治理中的形象塑造

        由于缺乏法律法規保障、資源籌集能力弱、社會認同度低以及傳統“大政府”思維的影響,我國非政府組織普遍存在著獨立性差、“公信度”低等問題,以至于非政府組織參與公共危機處理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但這更需要非政府組織積極地參與到公共危機治理之中以塑造良好的公眾形象。

        3.1 在公共危機治理中增強組織內聚力與認同感 非政府組織必須要有自己的內部凝聚力、認同感,才能更好地發展。非政府組織的成員大多是志愿者,他們為了共同的公益性目標結合在一起。在公共危機治理的過程中,組織成員能夠更深切地感受到組織的宗旨和使命,更清晰地認識組織的公益價值,更好地發揮其志愿精神,在危機治理中形成強大的內聚力。

        3.2 參與公共危機治理能夠增強非政府組織與政府組織的協作 非政府組織通過參與公共危機治理,協助政府解決公共問題,這相當于代替政府履行了作為公共部門的一定職責,會贏得政府的信賴與支持。政府能從中充分認識到非政府組織在危機管理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會把其視為公共危機治理中的重要力量與合作伙伴,從而在兩者之間形成相互信任并尊重的良好合作關系。

        3.3 參與公共危機治理能夠贏得社會公眾的支持 外部形象的好與壞對于一個非政府組織的發展來說至關重要,只有獲得了外部的認同,非政府組織才能獲取社會基礎,贏得公眾的支持。公共危機治理的參與,正是非政府組織展示形象、資源、能力的平臺,正是在類似的公共活動中,非政府組織才能更好、更透明地接受資助者、服務對象以及公眾的評估與監督,進而贏得社會公眾的信任和支持。

        4 結論

        現代性孕育著穩定,現代化過程卻孕育著不穩定?,F代社會公共危機頻發,緣于其本身的特質,非政府組織是不可或缺的公共危機治理主體。參與公共危機的治理,不僅能夠幫助減輕、消弭危機給社會帶來的不利影響,同時參與公共危機治理也是非政府組織贏得政府和社會的尊重與支持,塑造組織良好公眾形象的契機。

        注釋:

        ①Unerman, J.,On James Bond and the Importance of NGO Accountability, in Accounting, Auditing & Accountability Journal,Vol. 19, No. 3, 2006, p.307.

        ②王杰,張海濱,張志洲.《全球治理中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年版,第13頁.

        參考文獻:

        [1]王曉成.論公共危機全球化趨勢[J].社會科學,2004,6:53-57.

        第4篇:公共危機管理特征范文

        【關鍵詞】 公共危機 公共危機管理 非政府組織 作用

        當今社會是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社會狀態變化快速,社會生活呈現出紛繁復雜的多面性,全球化、多元化的發展帶來了眾多沖突,在此背景下,危機隨時可能爆發。這些危機包括政治危機、社會危機、公共安全危機、經濟危機等,會給各國的經濟政治帶來嚴重危害。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在快速發展過程中隱藏著各種各樣的危機,不論何種危機都有可能隨時爆發,從實際事例可以證明,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已進入公共危機事件高發期,而且危機事件呈現高頻次、大規模,組織性、危害性、暴力性加強等特征。我們必須防患于未然,建立良好高效的公共危機管理機制。

        應對公共危機事件就要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危機管理機制,政府的性質與職能使其在危機管理機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主導角色,但政府不是萬能的,它不能也不必要代替一切,作為危機管理機制中重要一員的非政府組織在參與應對公共危機事件時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 發揮非政府組織作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公共危機事件具有極大的社會危害性、難控性、緊迫性,這從需求上要求非政府組織在應對危機時發揮作用。非政府組織具有公共性、自治性、民間性和志愿性,在專業技術、靈活性、組織機制上等具有優勢,從供給角度講非政府組織在應對公共危機時發揮重要作用具有了可能性。

        1、必要性分析

        公共危機事件具有極大的社會危害性、難控性、緊迫性,它的破壞性極大,影響很廣,不確定性很大,從而使應對的成本很高,對專業技術、組織體系等要求很高,其社會危害性決定了應對公共危機具有公共性和慈善意義,具有很強的社會意義。作為公共服務的當然提供者政府自然在其中起主導作用,政府在應對危機時具有某些獨特的優勢,如大量的財、物資源,嚴密的管理體系,強制性的管理機制等。但同時,它也有一些局限性,比如特定的公共危機要求特定的專業技術去應對,政府嚴格的層級體系可能阻滯公共信息的傳播等。單靠政府很難達到及時、有效地應對公共危機的要求。所以,應對公共危機是一個龐雜的系統的社會公共工程,其需求的不僅是財物資源和強制性機制,也需求專業性技術和社會自治機制,非政府組織在提供專業技術和自治機制方面有著對政府的“助理”作用。

        第5篇:公共危機管理特征范文

        關鍵詞:地方政府;協作管理;公共危機

        中圖分類號:F123.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9)13-0053-02

        1 政府危機管理的概念界定

        隨著社會問題的日益增多,政府作為公共權力的行使主體,時刻都要面對不同程度的危機,而政府處理的危機是屬于公共范疇的,被稱為公共危機。所謂的公共危機是指“由于內部和外部的高度不確定的變化因素,對社會公共利益和安全生產嚴重威脅的一種危險情況和緊急狀態,那么能夠引起這種危機情況的緊急狀態的事件就是公共危機事件”。學界通常對“政府危機管理”和“公共危機管理”作為等同的概念,不做嚴格的區分。但是以張小明為代表的一些學者認為政府危機管理具有雙重意義。政府作為一般的社會組織和其他的組織一樣也會面臨自身體系內外的一些危機狀況,比如財政危機、生存危機或人力資源危機等,關于應對這些危機的管理活動是政府危機管理的第一層含義。政府作為社會的管理者這個身份行使社會管理職能時,政府應對的危機是屬于公共范圍的,是對公共危機的管理,這屬于政府危機管理的第二層含義。文中使用的“政府公共危機管理”與“政府危機管理”不做區分,且是從政府危機管理的第二個層面出發研究政府的公共危機管理。由于公共危機普遍是由地方開始引發和蔓延的,地方政府在預防、遏制公共危機中處于主導地位,本文強調從地方政府的角度分析協作式公共管理在政府危機管理中的存在狀況。

        2 地方政府協作式管理普遍存在的原因分析

        協作性公共管理“描述了在多組織安排中的促進和運行過程,以解決單個組織不能解決或不易解決的問題”。協作性公共管理從方向上可以分為縱向協作和橫向協作??v向協作強調政府組織內部層級間的協作活動,政府部門直接,政府與政府之間的合作;橫向合作強調政府和非政府直接的聯絡和合作,通過伙伴關系、網絡、契約關系、結盟、委員會、聯盟、公會和理事會,公共機構和私人機構的管理者代表其組織共同制定戰略,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本文側重于研究地方政府的橫向協作管理。

        奧圖爾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為何跨越組織(例如組織間網絡的管理),普遍存在且有可能增加的五個重要原因。協作性公共管理普遍存在于地方政府的管理之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公眾的需求多樣化和政府失靈的矛盾以及協作主體的成長造成的。

        處理艱巨或者復雜問題的政策可能需要這樣的結構來執行。政府面臨的公共危機和問題越來越復雜。問題的環境更加惡劣,單個部門已經不可能獨立解決這些復雜的問題,更不用說嚴重的公共危機,協作成為了政府管理的必然選擇。

        基于政府直接干預范圍上的局限性鼓勵而不是抑制了基于網絡的解決方法。隨著社會和市場的發展,公眾偏好政府提供更多的服務和產品而同時要求政府減少干預。此外。政府失靈一個重要的體現就在于不能為公眾提供個性話的公共產品,為了滿足公眾的這些需求,政府只有與非政府組織和公民協作才能做到。

        政治驅動力誘導出需超越因政策目標而可能必要的聯網;行政管理者經常必須平衡清晰集中的項目權威的技術需要與要求包容和更寬廣影響的政治要求。

        非政府組織的發展,公民參與社會事務管理意識的增強和途徑的增多,為政府橫向協作管理提供了可能性;組織網絡的建立和信息技術的現代化為政府間縱向協作提供了平臺。

        3 政府公共危機管理協作主體分析

        3.1 非政府組織

        非政府組織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的非政府組織是指除了政府和企業之外的所有社會組織;狹義的非政府組織是指地方、國家或國際級別上組織起來的非營利性的、自愿公民組織。文中采用的是狹義的非政府組織的概念。非政府組織從產生開始就與政府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系,由于非政府組織非營利性的特征,在我國政府成為非營利組織獲得經費的來源之一。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協作形式主要是采取合作和賦權的方式,關鍵是利用非政府組織在專業技術方面的優勢,取得在危機管理中的更好效果。非政府組織在公共危機發生時起到了很好的社會整合作用,由于非政府組織提供的是公共物品和準公共物品,以公共利益為所有活動的最后依歸,能夠得到公眾的信任,以最快的速度和號召力整合社會閑置資源為地方政府解決危機提供協助。此外,非政府組織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在社區中的活動頻繁,為地方政府解決公共危機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國家誠信機制的缺陷和公民志愿精神的缺失成為非政府組織走不出的困境。公共危機的管理中,政府仍然處于主導和支配地位,對公共危機管理的參與主體起監督和指導作用。然而政府在危機管理中甚至不能避免組織內部的尋租行為,更不用說能很好地監督和避免非政府組織在危機管理中謀取私利。

        3.2 營利性組織

        營利組織主要是指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組織,在地方治理理論中,企業作為政府協作的對象,主要以外包和委托的形式納入地方政府管理的領域。營利性組織活動的最終目的是利潤最大化,提供的是多樣化的私人物品。營利組織的高效性和對環境變化的高度適應性是區別于政府低效、反應遲鈍的特點?,F代政府面臨的是更多復雜多變的社會問題,不僅要對公共危機事件作出快速的反應還要解決手段陳舊的問題。營利組織在這方面的優勢彌補了政府的不足。公共危機管理是有一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在危機發生前和發生中更多的是依靠政府和社會的力量,但在危機發生后的重建階段,政府需要營利組織通過契約和合同的形式將政府的部分工作外包給企業去完成。政府將危機管理的部分職能轉移給企業,并不意味著放棄所有的監督管理權。與政府的協作關系并不能改變營利組織追求私利的特性,為避免營利組織的外部不經濟行為,政府應該建立起完善的協作模式,以達到社會利益最大化的目標。我國政府在管理中往往重結果不重投入,就會出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對等的結果。

        3.3 公民

        政府與公民的協作關系主要體現在公民和政府協調合作共同創造社會安全文化和在應對危機意識和能力上的提高。群眾的危機意識、危機預防能力和應對危機的能力是影響地方政府危機管理的重要因素。公民是公共危機的直接受害者,社會安全文化是需要在政府的管理下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在公民的廣泛和積極參與下形成的,反映了一種社會的倫理和文化。在預防公共危機的管理中建設安全文化有三層次的要求:一是觀念意識,主要是社會管理者和民

        眾一起培養起來的安全意識和安全理念,只有在觀念上形成了預防公共危機的意識才能最大限度地預防公共危機的發生,很多危機都是在不經意間發生的;二是行為文化方面,行為文化是觀念的反映,同時又作用于觀念,“公民社會”的發展使公民增強參與政府管理的積極性和增加了參與社會管理的渠道,公民行為文化的發展為公共危機管理中快速動員社會提供了基礎保障;三是制度文化方面,政府在長期的安全文化的培養和管理中形成有效地管理制度,為創造良好的社會安全環境提供制度的保證,為社會的安全創造良好的環境,出現社會、政府與公民的良性互動協作關系。

        4 地方政府協作管理的困境

        4.1 公共危機協作管理的責任問題

        責任是一個控制問題,明確責任是協作管理的難題。在官僚制體制內,組織的層級結構極其嚴密,嚴格規定了不同層級和職位的職責。而在協作性管理中納入的主體本身是處于體制外的組織。這些政府組織外的組織要承擔政府在處理公共危機中的部分職能的時候必然存在責任的分配問題。政府不管與那個協作主體合作都要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而其他主體是否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如果要的話責任的大小如何分配,這是協作管理中需要探討的重要課題。

        多組織條件下的責任喪失出現在合同關系中,現在已經大量存在。最讓人擔憂的是合同組織的雇員會追求與政府不一致的目標,實際上也存在這種不一致的現象。凱特爾描述了合同關系中的這種不一致的情況,他認為合同外包的哲學假定是,政府與承包人的基本關系是委托關系,受委托的主體是在政府的有效監督下進行管理的?,F在存在另外一種情況,那就是委托關系的雙方達成一個不受政府約束和監督的內在的隱性的關系,致使行政監督和委托關系發生斷裂。在法律和制度健全的發達國家會出現這種情況,中國同樣也會出現這樣的困境。由于體制上的漏洞,為政府管理者的尋租行為找到了機會。政府重結果輕投入的導向性為協作的破裂制造了更大的可能性。

        第6篇:公共危機管理特征范文

        (一)風險的普遍性。

        現代社會風險的廣泛存在是人類在走向現代化和邁向全球化進程中所遭遇到的共同問題,是一種普遍性的團體反應。在全球化的趨向下,整個世界正在日益成為一個緊密聯系、密不可分的“地球村”。任何局部性的風險或突發事件都可能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很快傳導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在2008年發生的世界金融危機中表現的淋漓盡致,可以說現代風險社會事實上已成為貝克所說的世界風險社會。

        (二)風險的突發性和難以預測性。

        與傳統社會對比,風險社會中的風險是極其復雜,難以控制和預測的。風險的來龍去脈已不再是單單的線性關系,經常出現“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的情形。風險爆發的具體時間幾乎是無法精確預測的,或是一剎那間發生,也有可能是延遲出現或反復出現。正如吉登斯所說,對于人造風險,歷史上沒有為我們提供前車之鑒,我們甚至不知道這些風險是什么,就更不要說對風險的精確計算了。

        (三)風險的人化性。

        傳統社會危害首要來自物質匱乏和自然災害等外部性危害,好比饑饉、貧苦、疾病等。而現代風險社會中的首要風險是人化性風險,最主要包含三種范例:“一是人為風險,即這種風險純粹是人類社會活動的結果,如環境污染、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等;二是社會化自然風險,即由人類活動導致的自然風險,如沙塵暴、溫室效應等;三是制度化風險,即由社會制度本身的漏洞、不合理而導致的風險”。

        (四)風險的破壞性和高危性。

        現代風險社會中的風險傳播速度極快、擴散性極強、破壞性極大。它所造成的的破壞性有時是局部性的,或是在某些特定領域發生,有時甚至可能是全局性的;它的發生可能是周期性的,也可能是連續性或繼發性的,但不管怎樣,它一旦發生蔓延,輕則造成經濟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重則將導致社會恐慌,國家傾覆,甚至是社會解體。風險的高危性根源于我們對那些具有嚴重后果的風險知之甚少,正如吉登斯所說,“嚴重后果的風險擁有一種特殊屬性。它們包含的危險越多,我們對于所冒風險的任何真實經驗就越少”。

        二、風險社會下我國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的困境

        目前,我國正處于具有高風險的社會轉型期,具備了風險社會的很多特征,作為風險社會的實踐性后果,近年來由各種風險引發的公共危機事件越來越多,政府在處理這些突發事件的過程中積累了許多經驗和方法,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政府在公共危機管理方面還存在許多困境和挑戰。

        (一)大眾危機意識薄弱,危機管理理念落后

        危機意識和科學的管理觀念是決定政府危機管理能力的重要因素。我國政府長期將重心放在經濟建設上,甚至以犧牲生態環境來發展經濟,忽視了危機意識的培養和宣傳教育,公眾對突發事件沒有準確的認識,基本的應急經驗也不足。同時,政府的危機管理觀念比較滯后,對危機管理認識不足,認為公共危機管理主要在于公共危機爆發后的應對和恢復,而忽視對危機的預防和預測,這主要體現在公共危機預警機制的缺位上,我國目前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危機預防預警機制。

        (二)公共危機信息流通不暢

        在現代信息社會中,危機事件的及時上報和危機信息的透明度、公開度是公共信息管理的基本要求。然而,目前我國政府的信息報告制度卻不標準、沒有詳細的規定,缺乏一個順通敏捷的應急信息呈報體系。有關部門并不明確大量信息中哪些需要上報,何時上報,向誰陳述。對于信息上報不及時或有誤,也缺乏相關處罰管理規定,這樣更縱容了信息流通不暢現象的存在。此外,政府在處理危機事件時,往往會出于各種目的對一些危機信息采取封閉、掩飾和隱瞞等做法,這就導致信息流通不暢,信息的透明度、公開度大打折扣,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危機的爆發或錯過處理危機的最佳時機。

        (三)公共危機管理體系不健全

        從目前我國政府的危機管理體系來看,主要在兩方面存在嚴重缺陷。一方面,相關的法律保障體系尚不完善。我國雖然制定了不少的關于處理公共危機事件的法律法規,如自然災害方面的《防震減災法》,公共衛生方面的的《傳染病防治法》和安全事故方面的《安全生產法》等,但這些立法是以分散的形式存在且大多是單行法,只適用于一種緊急狀態,對于許多并發型、復合型危機卻束手無策,急需一部綜合性的緊急狀態法律來解決;另一方面,組織體系不夠完備。目前的危機管理主要依賴于各級政府行政設置,通過建立臨時工作小組來應對處理危機事件,缺乏獨立和常設性的危機管理綜合協調機構,導致在危機處理中各部門通常各自為政,各行其是,工作缺乏必要的計劃性、協調性和延續性。

        (四)公共危機管理主體不完善

        現代風險社會中,因為危機事件的突發性、綜合性、災難性等特點,僅僅依靠政府的力量已經無法快速、靈活、有效的應對,這就需要管理主體的多元化,最大可能的吸收社會各種力量,使危機處理具有更大的高效性和靈活性。然而,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大政府、小社會”的格局,使得政府往往對非政府組織和公眾缺乏足夠的信任,忽視非政府組織和公眾參與在危機管理中的積極作用,沒有給非政府組織和公眾提供充分參與公共危機管理的空間和制度保障。

        三、提升政府公共危機管理能力的相應對策

        風險社會下每一次公共危機的發生和處理都是對政府的重大考驗,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的重要性與日俱增。針對上述對政府公共危機管理面臨的困境和挑戰的分析,具體提出以下相應對策。

        (一)健全危機管理預警機制,增強對公共危機的預見性

        轉變危機管理觀念,強化危機意識是提高政府公共危機管理能力的關鍵。政府應明確危機管理的核心在于預防,在于平時,而不是等到公共危機發生后才忙于緊急應對,還應明確管理的目標是“利用少許錢防備,而不是花大量錢醫治”,防備是應對突發事件的最佳方式。因此,必須建立全面的危機管理預警機制。一是政府要通過教育和培訓提高公眾的危機意識,危機意識是危機預警的起點,同時還要通過創作通俗易懂的防災減災科普材料進行宣傳和教育,堅持日常的應急演練,強化公眾的應急技能。二是政府應該建立一套危機識別和監測體系,實時搜集、分辨剖析和處理各類信息,對導致危機的關鍵因素和危機征兆進行持續的監測。一有險情發生,當即發出危機報警,同時宣告進入突發狀態,并采取應急辦法,力圖將危機化解在萌芽狀態。

        (二)完善信息管理機制,提升危機信息管理能力

        當社會發生重大公共危機時,如果信息流通不暢,公眾會出于對危機的恐懼和對危機事件的不明而產生心理緊張和恐慌,甚至會發生群體性的騷亂,影響社會的穩定。因此,應完善危機信息管理機制。一是健全信息上報機制。嚴厲限制險情上報的準確時限,接到下級呈報的相關部門應立刻組織人手對呈報事項舉行調查核實,必要時,對瞞報、緩報、謊報、漏報的部門和個人采取相應的處罰措施。二是確立危機信息剖析和公布機制。在處理公共危機的過程中,政府應建立規范的信息統計分析制度,并采取多種形式及時公布真實信息,以獲得公眾的廣泛支持,共同應對危機。

        (三)健全公共危機管理體系,增強危機管理的法制性和權威性

        第一,盡快制定一部公共危機法。該部法律應該從國家安全的高度來制定,能夠應對各種自然和人為危機事件,并且詳細規定危機狀態下不同政府部門應對危機事件的相應職責和權力。同時,還應明確政府與公民之間的關系,在保障政府充分、有效地行使行政緊急權力的同時,也要更好地保護公民的一些基本權利不因緊急狀態的發生而遭到侵害。第二,成立危機管理常態化的綜合協調機構。公共危機的處理需要政府各部門協調配合、相互合作。在國家層面上,成立具有權威性、決策性、常設性的危機管理綜合協調機構,統一安排危機處理相關事宜。在地方層面上,成立隸屬于中央公共危機管理常態化綜合協調機構的執行機構并邀請各界專家介入,形成從中央到地方的常態化危機管理機構體系。

        (四)完善公共危機管理主體,提高危機管理的有效性

        風險社會下,為了有效應對和處理各種危機事件,需要管理主體的多元化,營造全民積極參與危機管理的氛圍。一是,加強黨委和政府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的領導地位,發揮其在權力資源、物質資源、人力資源和技術資源等方面的調配能力,保證短時間內完成社會動員以有效應對公共危機。二是,把非政府組織引入到公共危機管理之中,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明確非政府組織在危機管理中的職能、權利和責任,并且在政府和非政府組織之間建立溝通機制,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在危機管理中的協調作用。三是,大力鼓勵公民參與到危機管理中來,通過支持和發展壯大各類社會組織,如非政府組織、志愿者組織、社會團體和社區組織等,為公民參與到危機管理中來提供平臺。

        四、結論

        第7篇:公共危機管理特征范文

        一、農村公共危機管理工作

        農村公共危機管理是一個具有爭論性的話題,國內外廣大學者對其的定義也是不盡相同,在本文的論述中,我們從農村公共危機管理工作的概況、特點、重要性及存在的普遍問題展開分析。

        (一)農村公共危機管理工作概況

        農村公共危機,從廣義上來講,是特指一系列在農村地區發生的影響人民群眾生活生產、危害農村社會安全、經濟發展和正?;顒拥纳鐣F象。農村公共危機對人民群眾的思想、行為的沖擊力很大,破壞力也很強,正因為如此,農村公共危機需要專門的部門或者工作與之對應。而農村公共危機管理,則是指在針對農村公共危機而設定的一項預防、應對以及處理的公共管理事業。

        (二)農村公共危機管理的特點

        農村公共危機管理由于農村地區特殊的交通環境、自然差異而存在著自身的一些獨特的特點。首先,農村公共危機管理之所以會成為廣大農村人民群眾、社會以及各級政府的關注,是由于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與社會的公共服務不足、公共生產下降等相悖。其次,農村公共危機管理面臨的巨大的挑戰性和不確定性,人才的匱乏直接導致面對具有突發性、緊迫性、公共性、威脅性、非政治性、復雜性、危害性等特征的農村公共危機的發生時,管理者不能及時有效的處理好這些突發的農村公共危機事件,從而很容易給農村地區的社會公共安全帶來消極的影響,嚴重者甚至引發社會騷動或者動亂。

        (三)農村公共危機管理的重要性

        農村公共危機管理在農村公共事業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說,農村公共危機管理就是農村安全的晴雨表,農村公共危機管理工作的好壞直接決定了該農村地區社會治安、社會穩定以及人民生活的好壞。其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四)農村公共危機管理中存在的普遍問題

        由于農村地區的特殊性,相比起城鎮公共危機管理來說,其差異性很大,這也就造成在農村的公共危機管理中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在生活上,體現為農村人民群眾的生活需求不能得到足夠的滿足,在休閑上,體現為人民群眾的娛樂訴求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在思想文化上,人民群眾的思想教育沒有得到有效的改善。這一系列問題都成為了農村公共危機管理上的重要問題。同時,由于農村公共危機管理一直以來沒有得到人民、社會乃至政府的足夠重視,這也就直接導致農村公共危機管理的研究、工作等都還只是停留在初級階段,一系列的工作的展開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的。這也就造成了在面對自然災害、重大疾病的傳播等一些重要的問題時,農村公共危機管理的應對措施、工作的及時展開效率相對有限,這也主要體現在人才的匱乏上面。

        二、人才的引入對農村公共危機管理的意義

        二十一世紀是人才的時代,人才對任何一項工作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農村公關危機管理這樣一項對人才有著較高要求的公共事業,人才的引入對其的重要影響力就不言而喻了。

        (一)高水平人才在農村公共危機管理中扮演的角色

        高水平人才在農村公共危機管理中到底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首先,高水平的人才在這項公共管理工作中扮演著決策者的角色。當在該農村地區發生突發性的公共危機事件時,高水平人才就能夠體現出其重要的影響力。他們能根據突發性公共危機事件的特點、影響力做出判斷,對其做出針對性的工作安排,并果斷的將其執行下去,力求使得突然出現的公共危機扼殺在搖籃里。其次,高水平的人才能夠在這項公共管理工作中扮演預防者的角色,他們能根據自身的知識積累、工作經驗,結合所在農村地區特定的社會環境、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需求,充分的了解掌握當地的公共活動、人們的思想動態,將可能出現的公共危機料想到,并妥善的預防之。最后,高水平的人才能夠在這項公共管理工作中扮演著先鋒者的角色,當有如地震、傳播疾病等公共危機出現時,他們不但能夠在第一時間做出正確的決策和安排,還能夠發揮大公無私、無私奉獻的精神,工作在第一線,給大家帶來積極的影響和正能量,讓人民群眾感受到關愛和照顧。

        (二)如何做好農村公共危機管理人才的引入工作

        第8篇:公共危機管理特征范文

        1.環境現狀概述。我國的生態環境雖然在一些地區、一些方面有一定的改善。但總體而言趨勢在不斷地惡化,這是我國的環境現狀。改善和治理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的形勢十分嚴峻,必須下大力氣去解決。

        2.環境破壞的突出表現。

        2.1大氣污染。大氣污染成為當前環境破壞的主要標志,重污染天氣持續增加,復合型污染特征突出,污染缺乏有效手段予以遏制。而霧霾成為大氣污染的關鍵詞,由霧霾引發的霧霾病成為影響人們健康的重要因素。環境部公布的2014年城市空氣質量狀況顯示,全國空氣質量最差十城中,京津冀占八席,且區域內PM2.5年均濃度平均超標1.6倍以上。

        2.2水污染。對于水環境,環保部稱“質量不容樂觀”。在中國飲用水的標準處于較低水平,無論農村或城市都存在水污染和水質下降問題。日益加劇的水污染會對人類的生存與安全產生巨大威脅,并嚴重制約可持續發展。據世界權威機構調查,在發展中國家,每年因飲用污染水而造成2000萬人死亡,水污染當之無愧成為“世界頭號殺手”。在我國2013年的山東淄博地下水污染事件和2014年甘肅蘭州的飲用水污染事件都是典型的案例。

        2.3土壤破壞。由于工業迅猛發展以及過度開發,導致森林銳減、土壤剝蝕、土地沙化情況嚴重,加上各種有害物質在土壤中持續積累,不僅影響到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還會對人體健康造成長期威脅。而耕地面積的大量減少也對人類的生存提出挑戰。而土地的污染具有隱蔽性和滯后性,不易被發現,這種危害是一個逐漸累積的過程,并且一旦污染了是不可逆轉的,很難治理.2013年12月30日,國土資源部副部長王世元在新聞會上透露,中國約有5000萬畝土地因污染嚴重無法耕種。廣東省國土資源廳2013年公布的數據顯示,珠江三角洲22.8%的土壤為三級或劣三級.治理土地污染已刻不容緩。

        2.4氣候變化,生態破壞。二氧化碳排放量長期居高不下,溫室效應導致氣候變化,海平面升高淹沒人們的生存領地。而氣溫的升高也會對農業和生態造成嚴重破壞;全球變暖引發的厄爾尼諾現象帶來巨大危害;溫室效應對南北兩極造成的破壞,將使全球陷入疫癥的恐慌,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命。

        二、從公共危機的角度看待環境保護問題

        1.公共危機的概念及危機管理的界定。公共危機是指對社會公眾具有巨大現實或潛在危險(危害或風險)的事件。危機管理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持續動態的管理過程,政府針對潛在的或者當前的危機,在危機發展的不同階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動,以期有效地預防、處理和消弭危機。“公共危機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個重要領域,它是政府及其它公共組織,在科學的公共管理理念指導下,通過監測、預警、預防、應急處理、評估、恢復等措施,防止和減輕公共危機災害的管理活動,并認為政府是公共危機管理的責任人。

        2.環境問題具有公共危機的特征。環境問題具有迫切性,是急需解決的問題,不能麻痹大意、推諉拖延;環境問題具有廣泛的社會性,關系到人類的生存、發展問題;突發環境問題具有不確定性,需要科學的管理決策。

        三、以公共危機管理的機制治理環境問題

        1.建立健全預警預案體系。居安思危,樹立環境保護的危機意識.環境問題既有突發性的,也有長期累積性的??筛鶕栴}本身計劃性地做好預警監測,加強預測信息的統一管理,對其進行統計評估,實現信息共享,保證其及時、客觀、全面。制定應急預案以應對突發性環境問題。統計表明,有效地應急預案系統,可以將危機造成的損失降低到無應急預案的6%。

        2.建立決策指揮機制。決策指揮不能僅僅停留在突發性重大環境問題發生以后,而應更加注重環境問題的常規決策.在宏觀上有總體規劃,分階段、有步驟進行事前決策。因為許多環境問題是逐步演變成不可逆轉的災害,等到那時再想改善為時已晚。

        3.建立管理責任制。在我國,應對環境災害是環保行政主管部門的職責.主管部門從宏觀上承擔責任,地方部門是當地環境問題的第一責任人.在環境破壞問題上實行嚴格的問責制,對環保機構內存在的弊端責令嚴改,對于那些瞞報、謊報問題的以及在工作中有其他瀆職行為的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對于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4.建立執行機制。在環境保護的執行上,既要有上級部門從宏觀大方向上的把握,也要下放更多權力給地方,只有上下級合理分工,才能更有針對性的處理問題.環境保護是個復合型問題,不能僅拘泥于環境保護部門,應設立協調小組實現部門間的合作。

        5.建立檢查監督機制。對于環境保護工作是否落實到位,環境治理情況是否達到預期效果,環保部門是否按上級要求開展工作,怎樣將執行效果和責任制緊密結合,這些問題都要求建立完備的檢查監督機制.領導親臨一線是有效的舉措。

        6.建立廣泛的社會參與機制。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及公眾自身的環保主動性,增強其對環境危機的認識,訓練其在突發性環境危機狀況下的自救及相關應變能力。在環境災害的危機管理中,應強化參與主體的多元性最大可能吸納各種力量,調動各種資源共同應對,建立全社會群防機制。

        7.建立相關保障機制。通過政府、民間機構和個人三方面來構建保障體系.加強科學技術在環保領域的應用;建立環?;?,發展風險保障機制以及循環經濟;加強環境法制和環境倫理建設并通過對資源的統一調配來構建這種保障機制。

        8.建立評估學習機制。對環境破壞情況,產生的原因,改善和恢復情況給予恰當的評估;建立案例分析庫,找出成功經驗和存在問題;積極學習國外先進經驗,更好地為國內處理相關問題提供借鑒。

        四、以公共危機下的社會心理管理正確面對環境問題

        第9篇:公共危機管理特征范文

        高校危機管理隸屬于公共管理,是一個有組織、有計劃、機動性強的管理過程。主要指組織或個人針對當前或潛在的危機,于事件發生前后,采用科學相應的措施,調集資源,迅速恢復穩定,注重信息暢通、回饋,有效地預防、處理、化解危機。危機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預防、控制、善后處理。

        二、高校危機與高校危機管理

        高校是社會組織機構重要成員之一,其危機管理問題不僅關乎自身穩定發展,也直接影響國家公共管理安全的整體和諧發展。近幾年發生的高校危機表明,更多、更復雜、更不可預測性的各種危機隨時可能發生。一件件慘痛和嚴峻的事實都在提醒我們高校危機管理的緊迫性和重要性。重視強化高校危機管理體系,健全完善管理機制,加強管理意識,深入穩固預警機制,全方位構建科學、有序、積極、與時俱進的高校危機管理體系意義重大。高校危機管理基本特征:

        1.及時性。高校危機發生雖然可以有一定程度上的預防,但是可變因素太多,真正發生始料不及,這對高校領導層和師生都是一個高難度的考驗,所以針對及時性這一基礎特征,高校領導層在突發危機事件中要快速反應、決策、執行。

        2.目的性。高校突發事件危機管理有明確的管理目標、管理范圍、管理活動,在遇到突發危機意外事件時無法用制度解決問題,必須把危機管理目的作為行為準則。3.持續性。因為高校特殊的管理人群,特殊的管理活動,決定了高校危機管理是一個持續、長久,需要不斷完善、改良的過程,并具有不確定性。

        三、國外危機管理框架、措施

        國外針對危機管理的研究起源較早,20世紀80年代,美國著名學者菲利普•庫姆斯出版《世界教育危機———八十年代的觀點》,書中正式提出教育危機研究。美國著名學者羅伯特•希斯在1997年出版危機管理研究經典著作《危機管理》。國外的危機管理研究相對成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各學科交叉研究。

        2.有一整套自成體系、成熟的研究方法,有效提高了針對高校突發危機事件處理的可操作性和科學性。

        3.危機管理研究成果和政府政策緊密聯系,主要表現在有效的研究成果能夠被國家的公共政策制定所接收,理論與實際得到了很好的結合。國外學校危機管理以政府相關政策為依據和框架,各個學校成立危機反應小組,由學校領導層組成,及時處理和有效應對各種校園危機。如美國學校制定危機管理的法則在美國教育部《指南》中有明確規定。學生安全是學校危機管理計劃的主要部分,如意外傷亡、交通事故、自殺等,同時也包含危急事件的應對策略,如火災、恐怖事件等。針對危機處理的培訓在危機管理措施中是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如危機事例講解、事態發展過程回顧、實習演練等。同時,建立有效、快捷的網絡通訊平臺,對危機的預防和及時、有效處理十分重要,信息的不健全和遲緩完全可能導致事態進一步惡性發展。

        四、目前我國高校危機管理現狀分析及思考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玖玖精品国产一区 | 免费视频在线观看五丁香 | 中文字幕酒后影院 | 亚洲精品色国语对白在线 | 日韩欧美在线导航亚洲都市 | 亚洲国内偷拍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