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沉浸式音樂教學范文

        沉浸式音樂教學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沉浸式音樂教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沉浸式音樂教學

        第1篇:沉浸式音樂教學范文

        一、 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主動性

        在傳統中的音樂欣賞教學中,學生對單一的聽老師演奏(唱)或放磁帶錄音感到枯燥、單調,這樣往往使得學生在欣賞音樂時候顯得很被動,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這樣老師的教學也達不到很好的效果,也充滿美感的midi音樂、文字、圖片、動畫、影像等多媒體綜合信息,則能自然的調動學生欣賞音樂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會在老師的引導下主動去感受音樂力度、速度、情緒,學生在欣賞優美畫面和midi音樂的同時,腦海里產生種種生動的想象,好像身臨其境一般,并激發起了強烈的音樂表現欲、創造欲。

        如:在欣賞課《春江花月夜》的樂器簡介教學環節中,為了讓學生更快的認識并熟悉四種西洋木管樂器的音色和形狀結構特點時,我通過電腦分析播放每一種音樂的midi音樂片段,然后利用電腦將沒種樂器的圖片,展示給學生看,學生對每種樂器從音色到形狀,都有了一定的感受和認識。這樣,學生在欣賞樂曲的過程當中,就能自然分辨出不同樂器的音色,從而更進一步感受樂曲,所表現的意境和情緒。在欣賞課《春江花月夜》的教學中,我曾經對不同的班級,做過這樣的嘗試,聽磁帶錄音的班級,注意力集中地學生占百分之七十,教學效果一般。而通過多媒體欣賞的班級,注意力集中地學生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學效果很好。由此可見,學生對于midi音樂、文字、圖片、動畫、動態視頻等多媒體綜合信息更感興趣,能更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 創設教學情景、增強教學效果

        根據學生的心理和思維特點,恰當的運動多媒體教學,創設教學情景、營造良好氛圍,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欣賞音樂的積極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學的效果。

        如:欣賞貝多芬的《月光曲》時,錄音配上畫面,隨著音樂旋律的跳動,屏幕上出現茫茫的大海,月光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水面上,霎時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放完音樂,學生對這首曲子的作者、曲子的旋律反映什么內容等就會一清二楚。

        又如我在引導學生欣賞樂曲《春江花月夜》的開頭、、尾聲三部分片段音樂的教學中,欣賞之前我引導學生結合音樂和畫面去感受每段樂曲的力度、速度、樂曲音色及樂曲的情緒。學生在欣賞樂曲開頭部分音樂的時候,展現在學生面的是夜色朦朧、夕陽西下、日出東山的美好景致,聽到的音樂開始部分由一段自由節拍的引子,由黑管和大管奏出,黑管演奏主題音樂,長笛獨奏一段裝飾性樂句,這一部分的音樂力度自由、速度漸快、情緒抒情優美,將人們帶入優美夜色的意境當中;學生在欣賞樂曲部分的音樂的時候,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江濤洶涌、游客歡樂、野鴨戲水的生動畫面,聽到的音樂是采用多種配器手法,多種木管樂器合奏的方法將樂曲推向了,這一部分音樂的力度漸強、速度漸快、情緒歡快熱烈,此時學生的情緒很高漲、能激動。似乎感受到了江水的洶涌和家庭的歡樂。學生在欣賞尾聲部分的時候,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歸舟遠去、野鴨憩息的優美畫面,這一部分音樂由黑管在低音區演奏主題旋律,輕柔而舒緩,再次使學生感受到幽靜的月色,沉浸在美得遐想中……學生在欣賞的時候,很投入的沉浸在優美的音樂和意境之中,腦海里浮想聯翩,將自己和畫面、音樂溶為一體。

        三、 發揮媒體作用,培養學生能力

        第2篇:沉浸式音樂教學范文

        關鍵詞: 沉浸;美術活動;自然式沉浸;探究式沉浸;激勵式沉浸

        “沉浸”一詞最早出于美國心理學家米哈里1975年的沉浸理論(flow theory)。這一理論“用來解釋人們在進行某項日常活動時,為何會完全投入情境當中,集中注意力,并且過濾掉所有不相關的知覺,進入一種沉浸的狀態”。 該理論認為:“‘沉浸’是學習、工作時的‘最佳體驗’,它帶來的內在滿足 感能使人們在從事任務時滿懷興趣,忘記疲勞,不停探索,不斷達到新的目標。”

        美術教育是啟迪人的情感,實現人之間情感表達和交流的有效手段,也是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最具成效的工具之一。由此我們想到,如果能讓孩子們“沉浸”于美術活動之中,那么他們所獲得的審美情感體驗和由此促使他們掌握的藝術表現技能技巧,以及所進行的藝術創作表現也必將是最為顯著的。

        為此,將“沉浸”理論與大班美術教育有機結合,打造“沉浸式”幼兒美術活動不失為一個值得嘗試的舉措。通過此類活動,可以為幼兒創設寬松和諧的美育氛圍,激發他們愉悅的審美感受,鼓勵他們大膽地創作表達。從而使幼兒的心智在“沉浸式”幼兒美術活動中達到“自然式沉浸”“情境式沉浸”“探究式沉浸”“激勵式沉浸”等狀態。使大班幼兒在沉浸于感受美的同時,亦沉浸于用自己的方式彰顯美;在享受創作精神自由的同時,亦習得一些必要的藝術表達技能。

        一、選材――吸引幼兒欣然于“自然式沉浸”

        “自然式沉浸”,即幼兒直接被藝 術題材所吸引而進入沉浸狀態。藝術能給人以審美與愉悅的感受,這是藝術最本質、最典型的特質。正是它的審美和愉悅讓人們樂在其中,享受藝術活動的快樂。賞閱文藝作品的美、改造生活原材的美,其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因此,富于藝術氣息、充滿生活情趣的選材能一下抓住幼兒的興趣,使其自然而然地就投入到美術活動中去。

        1 借大師之思再造

        經典的藝術作品往往是極具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它如同一雙無形的手臂,將欣賞者緊緊環抱。因此,親近大師、選擇經典,利用其獨有的藝術感召力可幫助幼兒沉浸于對經典作品的感受體驗,并享受由此帶來的愉悅。

        如:瑞士雕塑大師賈科梅蒂的作品《行走的人》是其巔峰之作,作品中人物細瘦、單薄,如同線和點的組合。作品一呈現,孩子們就被這些貌似怪異、實則耐看的小人吸引住了。當幼兒紛紛好奇于這些小人的制作方法時,老師為他們提供了鉛絲和錫紙,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制作專屬于自己的雕塑作品。在整個過程中,大師的作品既激起了幼兒的創作欲望,又拓展了他們的創作思路。當最終幼兒與大師的作品交相輝映時,我們看到了稚拙中體現的無限創意。

        2 借傳統之美調融

        傳統文化藝術歷史悠久,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及表現方式有著特有的藝術魅力。隨著時光流轉與淘洗,當我們再次走近、 觸摸,多個傳統藝術元素巧妙融合的馥郁芬芳更讓人不知不覺就沉醉其中。

        如:美術活動《水墨故事》借助吳冠中名畫的欣賞讓幼兒感受了水墨畫的韻味,同時清雅的古箏背景音樂與水墨畫交相輝映,幼兒即刻陶醉于古典藝術的雅韻美之中;《非洲時刻》將非洲人的臉部彩繪和非洲民族音樂相結合,讓幼兒“在黑色立體底板的奶粉罐上裝飾臉譜”和“伴隨非洲音樂鼓點跳舞”,當老師充滿激情地與幼兒一起拍打著裝飾好的鼓唱歌跳舞時,兩種非洲民族的藝術美在幼兒創作中自然融合。

        3 借繪本之蘊表達

        “兒童在審美心理結構中,順應能力較強,而同化能力較弱,使他們極易沉入作品,把自己整個交給作品,并被作品引導著前進,他們可塑性強,易感、易接受各種藝術形式和思想情感、易被規范整合。”由此可見繪本對幼兒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因此,一本高品質繪本蘊涵的豐富藝術教育元素,可以讓幼兒在繪本打造的藝術海洋里忘我地遨游、大膽地表達。

        如:跟隨著繪本《田鼠阿佛》的賞閱,孩子們被故事中造型有趣、個性獨特的阿佛所吸引,并樂此不疲地用報紙和彩紙制作著他們自己的《老鼠阿佛》故事,于是我們看到了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獨特的關于阿佛和他朋友的故事:雨天吃冰淇淋、和媽媽一起看書、調皮的阿佛爬到高高的樹上、阿佛摔了個四腳朝天,等等。 4 借生活之材創想

        藝術題材的生活性能夠激發幼兒的藝術創作潛能。藝術題材若來源于幼兒的實際日常生活,是幼兒或看、或聽、或感受、或經歷過的,那么幼兒的前期經驗就會有更大程度的積累,更容易激起創作的欲望。

        如:《面包大變身》教學活動中,利用幼兒感興趣的食材作為活動材料,引導幼兒運用分割組合、想象創造的方法將普通的吐司面包進行神奇的創作,再適當添加輔助材料,變化成為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活動中,由于原材源自自家廚房,幼兒充滿了好奇感和親切感,一下子就投入到創作中去了。

        二、環境――感染幼兒置身于“情境式沉浸”

        “情境式沉浸”,是因情境感染而進入沉浸狀態。由各種手段、各種方式成功創設的藝術教育情境、藝術教學氛圍,可以使幼兒獲得更生動、更具體的體驗,激發幼兒更加豐富的情感活動,喚醒幼兒內心深處的藝術火花。

        1 班級內審美型環境的創設

        (1)“處處皆藝術”。沉浸式幼兒美術活動在創設環境時,應嘗試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方面施加藝術教育影響,如教師引導幼兒在充滿藝術元素的環境中進行一些自由游戲活動,并通過展示一些具有豐富色彩與藝術特色的圖片、裝飾材料來引起他們對于藝術的關注、欣賞、參與與評價。

        (2)“物物皆材料”。倡導“生活即藝術”,努力做到物物皆材料,可將棉繩、報紙、雪碧瓶、雞毛等一些原本不起眼的自然物,變成幼兒藝術想象和審美創造的重要素材。而孩子們也在不斷地收集、觀察、設計、創作、欣賞中審美能力得到發展,從而讓他們真正沉浸其中,感知到藝術元素在他們身邊無處不在。

        (3)“角角見童心”。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班級特色,創設豐富的學習性體驗場。老師可為幼兒們創設主題鮮明、情節豐富的角色游戲主題樂園體驗場,將各類藝術活動融入其中,開展具有蘇州吳文化特色的主題游戲,如三萬昌、黃天源、采芝齋、工藝博物館等。古色古香的游戲環境,種類繁多。形象逼真的“糕點”,最具蘇州特色的“刺繡”作品,吳儂軟語的昆劇欣賞,讓大家在不知不覺中體會到蘇州的藝術魅力。

        2 師幼間支持型環境的創設

        (1)師幼和諧。一個身心緊張的人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沉浸于某個活動中的,因此要讓幼兒沉浸于藝術活動,首先要為幼兒創設自由的學習環境,其最基本的就是要輕松、愉悅。因此,教師“保持積極的情緒和心態、構建和諧平等的師幼關系”是極為重要的。試想,如果老師處處控制著孩子,沒有激情和藝術感染力,又怎么能夠奢望幼兒投入到藝術創作中去呢?因此只有師生積極互動、彼此信賴,老師率先進入沉浸的狀態,才能夠更好地帶動孩子進入沉浸狀態。

        (2)創作自主。藝術具有典型的創造性,獨創性是藝術的根本。因此要培養幼兒的獨立性和主動性,鼓勵幼兒的創造精神。幼兒只有真正獲得了藝術創造的自,才能投入地進行藝術創造活動。教師應為其提供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創造的快樂。

        如《水墨故事》中,幼兒在滴墨印畫的基礎上進行添畫想象,一定范圍內的借形想象給了幼兒適量的挑戰,而寬廣的創作空間又激發幼兒豐富的想象力,他們樂此不疲地從事著創作活動,創作欲望得到極大滿足。在《好忙的蜘蛛》中,教師鼓勵幼兒嘗試用多種材料和表現方式,如油泥、麻繩、洞洞板,水油分離、刮畫、滴畫、吹畫等進行創造性的組合,變化出豐富多樣的蜘蛛網,那一刻幼兒已經把自己當成一只忙碌的蜘蛛。

        三、指導――帶領幼兒酣暢于“探究式沉浸”

        “探究式沉浸”,是指幼兒在對不同藝術材料顏色、材質和運動方式的“玩樂、探索”中進入沉浸狀態。在這里,美術成為幼兒學習的語言、探究的工具以及表達、交流情感的手段。教師在指導過程中“關注美術作品,更關注孩子們的快樂探究過程”,強調鼓勵幼兒充分運用各種感官來探索藝術工具和材料,積極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運用各種藝術手段進行自由表征與創作,表達自己的想法、經驗和情感。

        1 材料的易操作性

        幼兒是在與材料的互動中進行藝術創造的,因此教師要為幼兒投放便于操作、易于成型的材料,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表達內心,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促使幼兒全身心地投入藝術活動中。

        如在《設計大師就是我》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提供各類明星的半身照,建議他們按照自己的意愿為明星設計服裝、配飾,為此教師給幼兒提供時尚雜志的冊頁、超市廣告單以及各類線狀、點狀材料,鼓勵幼兒通過剪裁、添畫、粘貼的方法去裝扮明星。由于這些材料具有較好的“轉換”功能(如一方面對雜志冊頁不同角度的裁剪可變換成不同花紋做成明星的服裝,另一方面雜志上的圖片“現成物”可用于明星的首飾、帽子、配飾等),幼兒操作起來更有成功感,“設計大師們”饒有興趣地為自己喜歡的公眾人物做著各種打扮。

        這一指導要點在《小小雕塑家》中體現得更為明顯。幼兒在活動中選用的兩種材料――鉛絲、錫紙均極具質感,而這兩種材料強烈的塑造感和造型性成為幼兒專注于作品創作、實現自己構思的一個重要保障。

        2 創作表達的游戲性

        對幼兒來說,藝術也是一種游戲。以游戲為載體,將藝術活動作為手段,讓每個幼兒都能積極、主動、自信地參與到活動中,滿足他們自我表現的需要,讓藝術活動的過程變成幼兒充滿自信和主動參與的過程。只有在自由、自主的狀態下,幼兒才會沉浸于藝術活動,并在那份自由創作的快樂中堅持。因此,作為老師,應讓孩子以自己已有的經驗與游戲結合,鼓勵他們創造性地進行表現,引領孩子去體驗進入一種沉浸的狀態。

        如《大象的彩色泡泡浴》以幫大象洗澡為游戲情境,將音樂與繪畫相結合,幼兒一面沉醉于音樂的跳躍與沉穩,一面沉醉于絲瓜筋作畫帶來的灑脫感;《七彩下雨天》中教師鼓勵幼兒玩裝有彩色墨水的瓶子,當幼兒沉浸于擠玩墨水瓶的快樂、驚奇于墨水滴流成直線的變化,無形中感受了作品色彩自然 流淌的美感;《水槍噴畫》中,老師讓孩子在游戲化的噴畫中感受色彩在不同力度、方向撞擊下產生的變化,并通過借形添畫形成新的作品。在玩樂中動口、動手、動腦,有效地發展了幼兒的創造性想象能力和動手能力,這樣的活動形式深受孩子們的喜愛,他們做了還想做,講了還想講,自身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3 教師自我的投入性

        幼兒“容易受暗示”這一心理特點決定了幼兒的沉浸狀態是會受老師的狀態所影響的。教師的狀態如果是投入的,幼兒自然會被教師的熱情所吸引,然后逐漸被引入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中。而這個“投入”包含兩方面:一方面是教師自身對藝術的鐘愛、熱忱,另一方面則是教師放松、自如的教學心態和教態。

        四、評價――幫助幼兒滿足于“激勵式沉浸”

        “激勵式沉浸”,是受到贊許、認同、肯定等激勵而進入的沉浸狀態。

        強調評價的發展功能與內在的激勵機制,讓每個幼兒都積極參與藝術學習活動,并在自己原有基礎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尊重幼兒的解釋和幼兒的表現方式,審幼兒之“美”,挖掘藝術活動過程和作品對幼兒自身的價值,也是幼兒愿意將沉浸進行下去的一個要點。教師應以“尊重幼兒作品,提高藝術修養”為基點開展藝術評價活動,如:將全班幼兒的作品進行展示,給大家欣賞;請幼兒評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作品,啟發幼兒從畫面安排、色彩運用、形象處理、想象力等方面進行講評,說說評選的理由;請幼兒為自己的作品命名;幼兒一起相互講述畫面,請個別幼兒獨立講述自己的故事。

        沉浸,是一種手段,當它解讀為“沉浸式教學”時;沉浸,是一種體驗,當它解讀為“沉浸的狀態”時。“沉浸式”幼兒美術活動更關注幼兒的內心和自我需求,同時對老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老師更多地去了解幼兒,堅持以幼兒為本的理念,運用“沉浸式”教學手段組織適宜的教學活動、創設適宜的教學環境幫助幼兒進入“沉浸狀態”;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師平衡好情感態度和能力技能的關系,在重視幼兒主體地位的同時亦重視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因為擁有必備的藝術表達技能才能讓幼兒投入地參與到藝術創造中去,并在一次次的成功體驗中感受到“沉浸狀態”的快樂,由此讓這些快樂體驗成為幼兒主動積極參與各類藝術活動的助推力。

        參考文獻:

        [1 ] 李季湄,馮曉霞主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 [ M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 ] 沈 堅主編.初中語文“沉浸式”教學研究 [ M ] .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0.

        第3篇:沉浸式音樂教學范文

        關鍵詞:小學音樂;創新教學;教學策略

        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創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師首先要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然后再去慢慢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最終達到培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的目的。

        一、小學傳統音樂教學的弊端

        1.教學方式過多地關注政治性和智育性

        傳統的音樂教學將目標過多地放在了音樂教育的政治性和智育性上,忽視了培養學生的藝術細胞,小學音樂教學最本質的東西是審美教育,應將審美教育擺在首要位置,而傳統音樂教學卻不是這樣的,它把審美教育放在了次要位置。比如,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重視學生掌握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對小學生進行灌輸式的樂理知識教學,訓練他們的發聲和視聽,忽略了培養小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音樂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小學階段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全方面地培養人才,讓他們成為合格的人才,而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沒能突出這點,讓他們喪失了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2.沒有突出小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的小學教育觀念認為,教育應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和經驗的,在音樂教學方面,教師指導地越多,學生則會學得越好。這樣的教學理念使得小學生處于被動的狀態,老師講課,學生聽課成為一種必然和最常用的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堂上聽什么樣的音樂,對作品該如何理解,這些都取決于教師,由此導致了學生主動參與和主動交流的機會減少,失去了他們應有的主體地位,沒有凸顯出他們自己的特點。

        3.教學評價不全面

        長期以來,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評價都單方面地重視對小學生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的評價,忽視了提升小學生的綜合品質、德育情感和教師的教學效果等,教學評價方式也單一。有很大一部分教師認為,教學評價就是考核,只重視學生的成績,忽視了對學生評價的整個過程。比如說,運用的語言是否豐富,評價的切入點是否合理等。小學教育的改革并沒有真正深入,力度也不夠,這些都說明傳統的教學評價很難與現代教育接軌。

        二、小學音樂教學的創新策略

        1.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教師要想培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力,就必須要讓他們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創造性活動就是要與眾不同,要民主,讓小學生從心理上感覺到安全、民主,和諧、自由的教學環境是創新能力培養不可缺少的,只有在這樣民主的教學環境中,才會讓小學生的思維活躍。教師在音樂教學活動中要努力為學生營造和諧民主、生動活動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音樂課堂上,音樂教師要注意把微笑留給學生,語言要親切,態度要和藹,多與學生用歌聲和舞蹈來交流,逐步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比如,在學習歌曲《誰會叫》時,小學生會說“老師,我會學很多動物的叫聲,我也能唱出來”。在寬松民主的教學環境下,學生愿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學才會不斷創新。

        2.激發小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興趣是小學生想學習的第一表現形式,也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當小學生轉變了傳統的學習觀念,樹立“我要學,我想學”的思想,才能從根本上掌握教學知識,才會有利于小學音樂教學的開展。小學音樂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適時適當地插入一些符合小學生審美情趣和審美心理的教學內容。比如,在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挑選那些適合他們認知水平的耳熟能詳的歌曲,像《春天在哪里》《小螺號》《童年》等歌曲。通過讓小學生欣賞這些歡快的歌曲,喚起他們對美好生活的表達和對美好夢想的向往。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音樂魅力的展現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學內容。小學生受年齡、認知水平等的限制,對音樂知識的理解和對樂理的把握以及上課的注意力集中情況都不如初高中生。因此,教師對教學方式的引導是至關重要的,如以《小螺號》這首歌為例,小學音樂教師在課上可以為學生播放CD、MP3等,讓他們認真研究歌中的歌詞,讓讓他們了解大海的美妙,然后再讓小學生想象一下在海邊吹螺號的情景。

        3.拓展小學生的想象空間

        想象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是想象的升華。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利用一切教學方法和各種教學手段、教學工具,根據教學要求和教學目標,為學生想象空間的拓展創造條件。比如,為學生講“綠色的祖國”時,播放《天與地》,伴隨著騰格爾的歌聲,讓學生對美麗的大草原展開聯想,并站上講臺結合自己對大草原的理解,大膽地說出自己心中的大草原形象。有的同學會在黑板上畫出自己認為美麗的草原,還有的同學會沉浸在自己的講述當中,沉浸在自己認為的那種美麗草原中,這些都是能拓展學生想象力空間的好辦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還可以通過其它方式,比如,教師可以讓小學生學習歌曲,在學習的過程中欣賞音樂,感悟歌詞的內涵和其中包含的意義以及體會歌曲中的情感,這些都是有助于培養學生豐厚想象力的。比如,在欣賞《眾人劃槳開大船》時,學生會是什么樣的情緒,以什么樣的方式再現音樂,都是拓展他們想象力的重要方式,達到培養學生想象力的目的。

        4.將音樂課與其它非藝術課程結合起來

        第4篇:沉浸式音樂教學范文

        關鍵詞:小學音樂;體驗式教學;體驗過程;審美情趣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12C-0072-01

        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一直是將理論知識和技能的講授作為重點內容來講,教師成了課堂的主體,禁錮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失去了學習音樂的興趣。而體驗式音樂教學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體驗過程,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一、情境體驗教學法

        將情境體驗教學法引進音樂課堂,對于學生直觀感受、合理想象,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例如,教授歌曲《蝸牛與黃鸝鳥》的時候,教師可以創設這樣的情景:一個生機勃勃的葡萄園,一群落在葡萄架上的黃鸝鳥,一個慢慢爬行的蝸牛……一個綴滿了紫色葡萄的葡萄園,一個仍在慢慢爬行的蝸牛……這些有趣的情景和那只慢慢爬行,信心滿滿的蝸牛將學生的想象力完全激發出來,在進行演唱的同時,學生想象蝸牛的不畏艱難,一步步走向成功鍥而不舍的精神,使音樂作品融入了人的品性,將歌曲的內在含義充分表現出來。給學生營造了一個無窮想象和向往的空間,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創意體驗教學法

        參與體驗是音樂審美過程中最活躍的一個方式。從感性入手,以情動人,以美感人,可讓學生全身心地參與音樂學習與體驗。學生能夠主動參與教師設置的音樂活動,主動地體驗、領悟、探尋,與音樂融為一體,只有這樣才能理解和掌握音樂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實現對音樂作品的二度欣賞與創造。

        例如,將《小貓釣魚》歌創編為舞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將小貓起初三心二意,未釣到一條小魚;一心一意后,釣到一條大魚的情緒表現出來。舞劇從機械排隊、劃一表演到擅長舞蹈的同學領舞,開始靈活變化。由此,小組間比賽,以“金五星”獎勵勝出者。出乎老師意料,學生的創造潛能發揮得淋漓盡致,由排隊揮舞魚竿,按節拍得意地走進來,變換成三角隊形翩翩起舞。還準備了道具,從家里拿來魚竿和小塑料桶,制作了小貓、蝴蝶、蜻蜓的頭飾戴在頭上。學生們的編排皆有新意,表演也很到位,值得肯定。小組合作式的創編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培養了他們的群體協調性、合作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繪畫體驗教學法

        體驗教學法從兒童的年齡特征出發,重視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更加突出地表現了學習音樂的創新認識。學生通過音樂參與活動的過程就是開拓思維的過程,體現了體驗式教學的優勢。體驗式游戲課教學評估,可采用“音樂樂園”“小小音樂會”等方式,邊聽音樂邊作畫,激發創作靈感,得出新的創意。

        例如,教《粉刷匠》這首歌,讓學生邊聽音樂邊作畫,學生聽到歡快的音樂的同時,腦中開始呈現各種畫面,這時教師要啟發學生:“你們聽了這么歡快的曲子,打算怎樣作畫?你心中的小房子是什么樣的呢?”學生開始努力思索,擴展思維,任想象翅膀騰飛,各自描繪了自己的藍圖。教師要激勵學生動手作畫。學生你畫房子,我畫粉刷匠,他畫梯子,在歡樂和諧的氣氛中完成了美麗的圖畫,并沉浸在體驗教學的愉悅之中。邊聽音樂邊作畫,任想象馳騁,學生不僅得到情感的體驗,還使師生和生生之間交流和合作,增強了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可以說,繪畫體驗教學法,能夠讓學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展示,通過繪畫,學生的協調能力和創造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四、情感體驗教學法

        在所有教學科目中,音樂是最富有情感的,也是審美教育最重要的途徑。因此在音樂課堂中,教師要突出學生情感方面的教育,主要的教育方式就是以情育人。

        課堂上教師要組織學生開展討論、交流等活動,讓學生充分表達對音樂的感受,教師再針對他們的認知進行點撥和引導。這種情感體驗式教學,使學生充分體會到了音樂的魅力。教師可以讓學生有感情地唱歌,重視學生的情感表現能力。比如根據歌曲的不同主題,采用不同的力度和情緒進行演唱,從歌曲的情緒中體會音樂的神奇力量。比如,在欣賞《大中國》這首歌的時候,我讓學生先展開討論,從中國由五十六個民族構成到萬里長城,不但使學生增長了知識,還激發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接著學生進行演唱。根據剛才的討論結果,學生的愛國情緒油然而生,在唱這首歌的時候,都精神飽滿,聲音洪亮,充滿了對祖國的熱愛。

        沉浸體驗音樂是有聲的旋律語言,其魅力足以誘導學生參與音樂作品情緒體驗,從而達到學生主體參與體驗,實現音樂教學。把握住音樂藝術的本質特征和審美的愉悅性,將此體驗分享給學生,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愉悅感,是保證音樂教學成功的一個前提條件。

        體驗式教學對于小學音樂教學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值得研究和推廣。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和研究,逐步豐富方法和手段,使之更貼近小學生實際。

        參考文獻:

        第5篇:沉浸式音樂教學范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 詩意語文 人文氣質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4)09-0039-02

        作者簡介:戴楊(1988― ),女,江蘇南通人,本科學歷,小學二級教師,江蘇省南通市城西小學語文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古詩教學。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熏陶學生語感、培育人文氣質的最佳舞臺。在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為迎合小學生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較多運用通俗化語言,這一傾向抹殺了語文教學特有的詩意色彩,反而弄巧成拙,使語文課堂教學變得枯燥,學生也漸漸失去了學習興趣。要改善這一情況,還要從細化課堂教學設計入手,運用藝術手段提升課堂教學氛圍的詩意,濡染學生的氣質。

        一、創設藝術情境,營造詩意氛圍

        情境教學古來有之,千余年前的《文心雕龍》中已有“心物交融”之說。“物”對于“情”有著極好的催化作用。人類的情感是靠感官刺激來觸發的,因此外在環境對人類情感的影響非常大,甚至能夠使人的內心發生微妙的變化。比如悲傷的環境可使人感動落淚,嬉鬧的環境則使人興奮開懷。這種理論被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則使課堂充滿了詩意的氛圍。

        (一)背景音樂渲染。背景音樂可以渲染課堂教學的氣氛,使教學富有藝術內涵,幫助學生融入到教學氛圍中。然而背景音樂的選擇必須與閱讀主題統一才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才能吸引其注意力。如《漁歌子》《如夢令》一類婉約詩詞,需要播放如《高山流水》一類相對溫柔委婉的樂曲,以便營造一個山水相寄的意境,便于學生融入詩境;而《石灰吟》這類展現詩人氣魄的詩詞,則需要鏗鏘有力的樂曲作為背景,才能襯托出詩人的雄心壯志。運用音樂營造課堂教學背景,通過聽覺刺激使學生沉浸在文本中,便于對文本進行深層次的解讀。

        (二)表演情境渲染。文學作品或故事情節豐滿的課文改編成課本劇,也是營造課堂教學詩意氛圍的重要方式。這種互動性極強的教學方式,可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沉浸于課文的故事中,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便于理解人物的悲喜情感與多舛命運。比如《三打白骨精》一課,文中的人物可以用“栩栩如生”來形容,但僅有文字,還不足以使人物鮮活靈動,人物很難走進小學生的心里,而組織學生將課文直接改編成課本劇,并鼓勵學生在合乎故事發展邏輯的情況下,適當創新臺詞,這既可增加課堂情趣,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巧設教學懸念,拋磚只待引玉

        啟發教學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方式。提問的目的在于引起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探究知識。但提問的方式尤為重要,恰到好處則可以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時機不當則顯得突兀,甚至會打斷學生的思路。

        (一)懸念式提問。懸念帶有神秘感,是激發學生好奇心的最佳手段。教師在導入教學中,往往采取設置懸念的提問方式,一方面引起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如在講述《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課時,在預設中教師可運用題目充分做文章,比如提問:大家知道著名音樂家肖邦嗎?他的家鄉是哪里?他又為什么請求他姐姐把他的心臟帶回祖國?通過這樣一番提問,使學生在心里產生疑問:肖邦難道不是死在自己的祖國?進而對肖邦之死產生好奇。這種好奇將引導學生去自覺探究文本,從中找到所需的答案。

        (二)逆向式提問。直接提問往往不能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思考興趣,其價值遠不及逆向式提問。因為與常規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盡管是同樣的問題,運用逆向思維也會有不同的看法。對小學生而言,逆向式提問使學生從相反的視角去認知、探究事物,增加了閱讀的新鮮感。比如《三打白骨精》中,若從唐僧的角度逆向提問,即“為什么悟空會殘忍地打死老人和少女這些無辜的性命?”則給學生耳目一新之感,激發學生回答問題的興趣,使課堂氛圍更具人文色彩。

        三、實現深度體驗,情感遷移入境

        情感遷移是實現學生與作者心靈觸碰的重要方式,也是學生實現自主探究的前提。但情感遷移先要有長期的積累,然后才能調動自如。在教學中,小學生需要在老師的引導下遷情入境,教師則啟發學生挖掘與作者相似的情感經歷,并將之調動起來代入閱讀之中,從而體驗“感同身受”。

        (一)感官體驗。感官體驗是通過外部手段,對學生的感官形成刺激,進而激發內心的情感或形成感受。如《楓橋夜泊》一課,詩人將夜幕下的蘇州城描繪得有聲有色,著實吸引人,但僅僅通過平面的文字,很難展現景色之美。在課堂教學中,盡量運用多媒體手段播放一些景色圖片剪輯,有“月落”“江楓”“漁火”,乃至運用背景音樂插入“烏鴉的啼叫”聲等,并配合教材中的插畫,通過外部教學手段為學生營造一個詩的意境,處處流露出文化氣息,給學生帶來全方位的感官體驗,從而催發學生的情感,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情感遷移。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情感世界,即使生活在一起的兩個人,感受也不盡相同。在教學中,啟發、調動學生的情感經歷是使學生沉浸于文本世界的關鍵。但是,情感遷移雖然作為自主探究閱讀中重要的教學手段,也并非適用于每篇文章。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找到適合的閱讀文本,同時也要掌握恰當的時機煽情。比如《第一次抱母親》一文中,最為煽情的一段是作者抱著母親入睡,在全篇課文中,這是一個絕佳的情感遷移點。教師可啟發學生回憶自己抱母親的經歷,并將這種情感代入文本閱讀中,以體會作者的心情與感受,實現情感的遷移。

        四、機智幽默評價,啟發理性思維

        評價貫穿了教學活動始終,教師通過評價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向,而學生通過評價跟隨教師的步伐學習。教師的評價對于激勵學生發奮學習,啟發其正確思考具有重要的價值。評價是一門語言的藝術,是教師的利器,善用它,則能提高教學有效性,營造詼諧儒雅的課堂教學氛圍。

        (一)評價需要幽默。教學語言離不開幽默的,它既有效地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使學生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

        第6篇:沉浸式音樂教學范文

        【關鍵詞】 多媒體 教學情境 多元文化

        一節好的音樂課是一桌豐美的大餐,不光要好看,更要能“填飽肚子”。教學是一種互動的過程,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多媒體是輔助音樂教學的工具,它和鋼琴、錄音機等教學設備本質上并沒有區別,它雖不能代替音樂教學中師生、生生間的互動,但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所以我們要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注重實效,注重音樂課中師生、生生間的互動。

        多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對我們的社會已經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人們的行動、生活、思維方式都將隨著這一新技術的產生和發展而發生深刻的變化。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不僅是信息技術發展的有一個里程碑,而且必須引起教育領域的深刻變革。隨著素質教育在常規教學中的不斷深入,多媒體技術作為一個全新的教學手段,正出現在中學音樂教學中。

        1 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主動性

        在傳統中的音樂欣賞教學中,學生對單一的聽老師演奏(唱)或放磁帶錄音感到枯燥、單調,這樣往往使得學生在欣賞音樂時候顯得很被動,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這樣老師的教學也達不到很好的效果,也充滿美感的midi音樂、文字、圖片、動畫、影像等多媒體綜合信息,則能自然的調動學生欣賞音樂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會在老師的引導下主動去感受音樂力度、速度、情緒,學生在欣賞優美畫面和midi音樂的同時,腦海里產生種種生動的想象,好像身臨其境一般,并激發起了強烈的音樂表現欲、創造欲。

        2 創設教學情景、增強教學效果

        根據學生的心理和思維特點,恰當的運動多媒體教學,創設教學情景、營造良好氛圍,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欣賞音樂的積極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學的效果。我在引導學生欣賞樂曲《春江花月夜》的開頭、、尾聲三部分片段音樂的教學中,欣賞之前我引導學生結合音樂和畫面去感受每段樂曲的力度、速度、樂曲音色及樂曲的情緒。學生在欣賞樂曲開頭部分音樂的時候,展現在學生面的是夜色朦朧、夕陽西下、日出東山的美好景致,聽到的音樂開始部分由一段自由節拍的引子,由黑管和大管奏出,黑管演奏主題音樂,長笛獨奏一段裝飾性樂句,這一部分的音樂力度自由、速度漸快、情緒抒情優美,將人們帶入優美夜色的意境當中;學生在欣賞樂曲部分的音樂的時候,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江濤洶涌、游客歡樂、野鴨戲水的生動畫面,聽到的音樂是采用多種配器手法,多種木管樂器合奏的方法將樂曲推向了,這一部分音樂的力度漸強、速度漸快、情緒歡快熱烈,此時學生的情緒很高漲、能激動。似乎感受到了江水的洶涌和家庭的歡樂。

        3 發揮媒體作用,培養學生能力

        學生在欣賞的時候有了美好的視聽感受,能用生動、優美的語言將樂曲說表達的意境表達得淋漓盡致,生動形象。不少學生所描述的語言比音樂、畫面本身還要優美!比如:學生在欣賞完尾聲部分音樂之后,是這樣說出自己的感受:“我在欣賞過程中思緒很集中,腦海里浮想聯翩,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自己好像沉浸在幽靜的夜色當中。夜深了,江水平靜,在月光的映照下,顯得迷人。此時,勞累了一天的人們已經進入了甜美的夢鄉,沉浸在醉人的夜色當中……學生在賞析每段音樂的時候,能很容易地區分每一段樂曲的力度、速度、樂器音色以及樂曲所表現的意境和情緒。由此可見,多媒體的家當運用發揮了他的作用,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從視、聽、想等方面綜合的去欣賞音樂,從敘述的角度去分析音樂,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欣賞、感受、想象、理解及表達的能力。假如在欣賞《春江花月夜》的時候,學生只是單一的聽磁帶錄音,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只憑單一的聽覺、想象去感受音樂,遠不及運動多媒體欣賞音樂的效果顯著;而利用多媒體進行欣賞教學則調動了學生的欣賞積極性,極大的發揮了他的作用,從多方面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4 運用多媒體有利于多元文化的滲透

        音樂的多元化不僅在于他的表現形式、演唱方法、創作手法,同時它本身也有豐富的文化背景,就拿中國民歌來說,各民族就有各不相同的風俗、建筑、語言、服裝、舞蹈等等,許多文化都滲透于音樂中。在教學中教師用語言、圖片等方式傳授給學生是遠遠不夠的,也達不到目的,而運用多媒體,教師可以把所要的資料做成課件,讓學生去體會,這樣既真實又自然,學生也不僅是學會了一首歌,而是了解了這個名族。

        5 多媒體有利于教師的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于多媒體的特殊性,教師可以把整堂課的設計存入電腦中,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教師的板書更加清晰,并具整體性和系統性,可以把多層次、多方位的思維集中在一起進行比較,同時也可以使音樂知識更富有趣味性。

        總之,多媒體用于音樂教學時現代教育的必然趨勢,充分利用多媒體,使得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有趣事音樂教師將必備的素質。

        參考文獻

        1 何燕君.民族音樂舞蹈審美的維度[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2005(01)

        第7篇:沉浸式音樂教學范文

        【關鍵詞】音樂教學 個性 心理健康

        一、 充分挖掘教材,培養學生堅定的意志

        音樂欣賞教學是通過對具體音樂作品的聆聽,使學生體驗和領悟音樂美,在美的形象熏陶下,在身心愉悅的享受中,審美情感得到培養和發展,促進學生審美趣味的提高,也對高尚道德觀念的形成提供動力和條件,使學生獲得一種精神人格的凈化和升華。

        學生的內心往往都有崇拜的偶像,或崇拜其學識,或慕其才能,或敬佩其意志。在音樂教學中,筆者有意識地帶領學生在古典音樂領域里尋找他們崇拜的偶像。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音樂家的優秀品質,進行心理教育滲透。在欣賞貝多芬《第五交響曲》這一課前,我讓學生暢談自己目前遇到的困難并寫在紙上,他們的困難各種各樣,有學習上的、有生活中的、也有情感上的。我選擇貝多芬的奮斗歷程對學生進行逆境與挫折教育,培養其堅定的意志。面對咄咄逼人的命運,貝多芬選擇了抗爭,就如同他自己命運的真實寫照:命運與他開了個極大的玩笑,正當他的創作進入高峰時,他的耳朵卻因疾病而失聰了。對于音樂家來說,這是多么不可想象的打擊。面對這樣的挫折,貝多芬以頑強的毅力繼續他的創作,寫下了著名的“命運交響曲”,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奮勇地拼搏。學生在音樂的濤聲里感受到了作曲家的精神:把痛苦變為動力,以自信,樂觀的姿態戰勝命運的挑戰。與貝多芬相比,學生回看自己的困難和挫折會怎樣想呢?在聽后感中甲同學說:“我一直苦惱于自己的數學成績,下過幾次決心想趕上來,但每次總是缺乏恒心和毅力而失敗,與貝多芬相比,我這哪是困難呀!貝多芬的堅強的意志讓我佩服,也更是我今后學習的榜樣”。幾乎每一位同學在聽后感中都堅定了自己的信念,確立了面對挫折絕不放棄的決心。當然,除了貝多芬還有許多音樂家,他們的奮斗歷程都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如莫扎特,被貧窮和疾病困繞的他一直堅持創作,僅僅活了36歲就過早地離開人世,留下的作品卻達千余部,成為世界音樂寶庫的珍貴遺產。還有德國浪漫主義作家韋伯,20歲時因誤飲硝酸毀壞了歌喉,他沒有因此放棄音樂事業,而是轉向音樂創作,寫了很多著名的鋼琴作品和歌劇。還有波蘭作曲家肖邦,因波蘭1830年淪亡而流亡他鄉,但憑著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他創作了大量的愛國主義作品,以抒發自己的思鄉情、亡國恨。在中國有像聶耳、冼星海等音樂家,他們冒著生命的危險,用音樂為理想、為祖國勇敢戰斗著――學生的心靈在與這些優秀音樂家以及他們的音樂對話中慢慢堅強起來,也學會了如何面對人生的挫折與困難,在音樂中尋找自我、高揚自我。

        二、建立開放式的課堂,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創新能力

        音樂欣賞教學是一種多層面的心理體驗活動,學生可以以敏銳的知覺和豐富的想象力自由馳騁,充分自由地參與創造美的活動,并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豐富的想象力去嘗試、探索音樂美的形式,對于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有極大的作用。在音樂欣賞教學中,一方面要憑借教材中音樂形象的實例啟迪學生;另一方面,還應該指導學生把握音樂藝術情感性和形象性的特征,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發展個性培養創新能力。誘發自由想象,鼓勵即興發揮,促進盡情表達,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方法。想象是創造最重要的手段,就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一千個聽眾就有一千個想象,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創設情境,誘發學生豐富的聯想與想象;直覺或靈感常常會帶來令人意想不到的創造成果。科學、技術的創造離不開直覺、靈感,藝術的創造,更是如此。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感覺與體驗,產生與音樂審美形象的共鳴,即移情性的審美反應。在這種情形下,學生會情不自禁地將自己的主觀情感投射到審美對象中,使之獲得蓬勃的生命力量與情趣,從而即興發揮。沒有情感,就沒有創造。而音樂是最富有情感的表現藝術。因此,要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力,就必須充分挖掘音樂蘊含的情感,以情激情,以情動情,進而使學生盡情地用動作、語言、繪畫、表演等方法創造美、表現美。鼓勵學生把自己的生命體驗沉浸于音樂中去。通過這些表現,學生從中體驗到創造的樂。

        三、營造良好的氛圍,組織音樂活動,培養學生集體主義與合作意識

        音樂最容易使人與人之間產生情感上的溝通與聯系,音樂活動中的集體形式極有益于個體與群體的交往、合作,從而使人感受共處的樂趣。有部分學生會有被集體遺棄的孤獨感,久之造成孤僻,不與人交往,合作意識差。所以多組織一些人人都有表現機會的活動,既能培養集體主義觀念,又能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自我價值的存在。筆者幾年來非常重視音樂活動的開展,特別是在高中,學生的課余時間少了,筆者就利用課堂的時間進行彌補,每一堂課的最后十分鐘就是學生才藝展現的時間,筆著稱之為才藝舞臺,這為所有學生創設和提供親身參與音樂活動(包括音樂創作與表現活動、音樂欣賞活動)的機會。通過學生的親身參與,激發他們的音樂興趣,提高學生的音樂活動能力和人文素養,使他們獲得音樂審美的愉悅體驗。比如,有一位性格孤僻的男生,當他初次上我們的才藝舞臺時,差不多是被同學架上去的,慢慢地,后來他竟成了他們班才藝舞臺的主角。讓學生在廣闊的音樂田園中,不斷發現自己,在更高層次上進行積極主動地發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發現機會和成功的喜悅。

        音樂的愉悅性是多層次的,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而良好的音樂教育能以特定的方式作用于學生的意識和情感,潛移默化、陶冶情操。音樂是時間、聽覺藝術,以流動的形態進行,這就使得參與者必須具有敏銳的視覺、聽覺和觸覺,這對于大腦潛能的發掘,以及認知和心理個性的發展都有獨到的作用。使學生在提高音樂審美感受、表現能力的同時,完善人格,達到崇高的精神境界。當學生把自己的生活體驗沉浸于音樂之中時,歌聲與微笑便會永遠伴隨他們。

        參考文獻:

        [1]《藝術教育論》郭聲健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年12版

        [2]《中國音樂教育》2003年第五、七期

        第8篇:沉浸式音樂教學范文

        一、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主動性

        在傳統的音樂欣賞教學中,學生對單一的聽老師演奏(唱)或放磁帶錄音感到枯燥、單調,這樣往往使得學生在欣賞音樂的時候顯得很被動,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老師的教學也達不到很好的效果。然而充滿美感的音樂、文字、圖片、動畫、影像等多媒體綜合信息,則能充分地調動學生欣賞音樂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會在老師的引導下主動去感受音樂力度、速度、情緒,學生在欣賞優美畫面和音樂的同時,腦海里產生種種生動的想象,猶如身臨其境一般,并激發起了強烈的音樂表現欲、創造欲。

        在欣賞課《春江花月夜》的樂器簡介教學環節中,為了讓學生更快地認識并熟悉四種西洋木管樂器的音色和形狀結構特點時,我通過電腦分析播放每一種音樂片段,然后利用電腦將每種樂器的圖片,展示給學生看,學生對每種樂器從音色到形狀,都有了一定的感受和認識。這樣,學生在欣賞樂曲的過程當中,就能自然分辨出不同樂器的音色,從而更進一步感受樂曲所表現的意境和情緒。在欣賞課《春江花月夜》的教學中,我曾經對不同的班級,做過這樣的嘗試,聽磁帶錄音的班級,注意力集中的學生占百分之七十,教學效果一般。而通過多媒體欣賞的班級,注意力集中的學生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學效果很好。由此可見,學生對于文字、圖片、動畫、動態視頻等多媒體綜合信息更感興趣,能更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創設教學情景、增強教學效果

        根據學生的心理和思維特點,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教學,創設教學情景、營造良好氛圍,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欣賞音樂的積極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學的效果。

        我在引導學生欣賞樂曲《春江花月夜》的開頭、、尾聲三部分片段音樂的教學中,欣賞之前我引導學生結合音樂和畫面去感受每段樂曲的力度、速度、樂曲音色及樂曲的情緒。學生在欣賞樂曲開頭部分音樂的時候,展現在學生面的是夜色朦朧、夕陽西下、月出東山的美好景致,聽到的音樂開始部分由一段自由節拍的引子,由黑管和大管奏出,黑管演奏主題音樂,長笛獨奏一段裝飾性樂句,這一部分的音樂力度自由、速度漸快、情緒抒情優美,將人們帶入優美夜色的意境當中;學生在欣賞樂曲部分的音樂的時候,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江濤洶涌、游客歡樂、野鴨戲水的生動畫面,聽到的音樂是采用多種配器手法,多種木管樂器合奏的方法將樂曲推向了,這一部分音樂的力度漸強、速度漸快、情緒歡快熱烈,此時學生的情緒很高漲、很激動。似乎感受到了江水的洶涌和家庭的歡樂。學生在欣賞尾聲部分的時候,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歸舟遠去、野鴨憩息的優美畫面,這一部分音樂由黑管在低音區演奏主題旋律,輕柔而舒緩,學生在欣賞的時候,很投入地沉浸在優美的音樂和意境之中,腦海里浮想聯翩,將自己和畫面、音樂融為一體。因此,多媒體為學生欣賞樂曲,創設了生動的意境,起到了很強的感染作用。

        三、發揮媒體作用,培養學生能力

        學生在欣賞的時候有了美好的視聽感受,能用生動、優美的語言將樂曲所表達的意境表達得淋漓盡致,生動形象。不少學生所描述的語言比音樂、畫面本身還要優美!比如:學生在欣賞完尾聲部分音樂之后,這樣說出自己的感受:“我在欣賞過程中思緒很集中,腦海里浮想聯翩,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自己好像沉浸在幽靜的夜色當中。夜深了,江水平靜,在月光的映照下,顯得迷人。”學生在賞析每段音樂的時候,能很容易地區分每一段樂曲的力度、速度、樂器音色以及樂曲所表現的意境和情緒。由此可見,多媒體的恰當運用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從視、聽、想等方面綜合的去欣賞音樂,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欣賞、感受、想象、理解及表達的能力。

        四、多媒體有利于教師的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9篇:沉浸式音樂教學范文

        [關鍵詞]游戲式學習;教育游戲;嚴肅游戲;沉浸;流理論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09)03-0058-04

        一 引言

        隨著計算機游戲的快速發展,它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娛樂軟件,而是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和傳播手段,正在對電影、電視、出版、培訓等各行各業產生巨大的影響。得到國際會議、學術期刊、科學研究者越來越多關注的“嚴肅游戲”,能為玩家提供情境體驗,提供觀察和理解問題的多種途徑,提供“成為”不同種類的角色的機會,使玩家沉浸在復雜的解決問題的任務中,在娛樂的過程中學到理論知識,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為e-Learning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新的范式,對傳統教育的設計和原則形成了挑戰,并衍生出一種新的學習方法――游戲式學習。游戲式學習的理論研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游戲的教育價值研究、游戲式學習的特征和機理研究、游戲式學習的設計開發理論研究。

        二 游戲式學習的概念

        與游戲式學習相關的定義,目前尚未形成共識,比較有代表性的相關概念是基于游戲的學習(Game-BasedLearning)、嚴肅游戲(Serious Gaffes),娛樂教育(Edutainment)和教育游戲(Educational Games),具體如下:

        定義1嚴肅游戲(Serious Games):是一種計算機視頻游戲,它不僅為了娛樂用戶,還具有其他目的,如教育和訓練,或者行銷和廣告,但一樣要給受眾愉悅的體驗。

        定義2娛樂教育(Edutainment):也稱寓教于樂,是一種娛樂形式,其設計目的是既教育又娛樂,通常把課程嵌入到人們熟悉的娛樂形式(如電視節目、計算機視頻游戲、電影、音樂、網站、多媒體軟件等)來教化它的受眾。

        定義3教育游戲(Educational Games):是設計用于培養游戲使用者(主要是兒童)的知識、技能、智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并具有一定教育意義的計算機游戲類軟件。

        嚴肅游戲以游戲為載體,具有游戲的要素與特征,目的是教育或學習,使用對象主要是學生以外的人群:娛樂教育一的載體除游戲外,還可以使用人們熟悉的其它娛樂形式,如電視節目、電影、音樂、網站、多媒體軟件等:教育游戲與嚴肅游戲的區別主要在于使用對象,其使用對象主要是學校的學生,因此其內容主要是學校教學的課程。

        其它與游戲式學習相關的概念還有“輕游戲”,游戲“清淡”版本。“輕游戲”=教育軟件+主流游戲的內在動機;主流游戲的“清淡”版本即刪除游戲中所有與教學不相關的內容,以便在課堂教學中使用。

        游戲式學習的各種相關概念從不同角度描述了游戲或娛樂與教育或學習的關系,共同特點是把游戲中有利于學習的元素,如動機、興趣、好奇、挑戰、反饋等特性,與學習內容結合起來,達到像玩游戲一樣輕松、投入的學習效果。本文認為游戲式學習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可以包容嚴肅游戲、教育游戲、娛樂教育、輕游戲、游戲清淡版本等概念,對應的英文術語是Game-Based Learning,同時本文提出一個更適合于表達游戲式學習內涵的等價術語――Game-Style Learning,定義如下:

        定義4游戲式學習(Game-Based Leaming,Game-Style Learning):結合了游戲本質特征和特定學習內容的游戲或軟件。有效的游戲式學習系統的特征是:(1)提供高度的交互和反饋;(2)有特定的目標和規定的規則、程序;(3)能激發人的興趣;(4)提供連續的情感挑戰;(5)讓學習者對學習任務產生投入感和沉浸感;(6)提供適合于任務的適當工具;(7)避免出現破壞主觀體驗的中斷。

        游戲式學習與普通游戲的區別主要在于使用目的:游戲式學習的關注點是非娛樂領域,其主要目的是教育、訓練;而普通游戲主要目的是娛樂,盡管在其娛樂過程中也不排除教育訓練作用。

        三 游戲的教育價值研究

        對游戲教育價值的研究以美國著名的游戲設計師、教育專家Prensky最有代表性,他指出游戲與教育的結合將改變“學習是苦差事”的傳統看法,實現“在娛樂中學習、在學習中娛樂”的理想狀態。世界各地的其他許多專家學者在各自的研究項目中也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研究,比如CGE、MUVEE、Game To Teach等研究項目。

        Klawe等人認為游戲可用作一種鼓勵手段,來提升學習者的自信心;Ricei認為在訓練和教育中,游戲可以降低訓練時間,減少教師負擔,提供練習和實踐機會,達到與實物演練同樣的效果;模擬游戲可以看作交互式故事,可以培養更好的心理活動技能,可以給學習者接觸不同人、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機會;“專家”級的游戲行為中包含了專業技能,如自我監控、問題識別、深度問題解決等 Pivec使用了游戲式學習進行教學,70%的學生表示很享受課程,60%的愛玩游戲的學生偏向使用游戲進行學習;Rosser等人認為視頻游戲可作為腹腔鏡操作技能訓練的教學手段,有助于提高手術的完成速度和質量。

        從大量的研究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出,有目的、有控制地使用游戲對學習有顯著的推動作用,不論學校教育還是職業訓練,都可以受益于游戲。

        四 游戲式學習的特征和機理研究

        1 游戲式學習的特征

        Garris等人列舉了游戲中有助于實現高品質學習的基礎特征:(1)幻想一想象或幻想的上下文、主題、人物;(2)規則/目標―清晰的規則、目標,以及向目標前進過程中的反饋;(3)感官刺激一強烈或新奇的視覺和聽覺刺激;(4)挑戰一最優的活動水平,不確定的目標實現;(5)神秘一最優的信息復雜度水平;(6)控制一主動的學習者控制。

        2 游戲中的學習機制

        很多不同領域的研究者發現游戲能提高玩家探索和學習的動機,被引用最多、也是最早的研究工作是Malone完成的,他認為游戲主要通過三個因素來吸引玩家:幻想、挑戰和好奇心。McFarlane認為游戲的難易程度非常重要,為使玩家能夠享受游戲的樂趣,游戲不宜太難,也不宜太容易。

        Garris Els3認為學習成果是在游戲之外的反思中形成的。反思可以發生在游戲關卡之間的間隙,可以發生在等待的過程中,甚至可以作為游戲的一部分存在。Kearney對兩款商業游戲Counter-Strike(cs,反恐精英)與Quake Ⅲ(雷神之錘3)進行過比較研究,發現CS的玩家在多任務處理能力的提

        高方面比Quake Ⅲ的玩家高2.5倍,而造就這種差異的關鍵因素,正是玩家重新加入游戲之前的反思。

        五 游戲式學習的設計開發理論

        國內外學者在游戲式學習的設計開發理論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許多設計原則、開發模式和開發方法。而沉浸理論(流理論),則是多數設計開發理論的指導理論。

        1 游戲式學習的沉浸理論

        許多涉及學習模型的文獻在學習何時發生、何處發生的問題上說法不一,但都同意學習效果可以通過計算機游戲的沉浸特性得以提高。沉浸特性使得玩家的注意力集中于游戲目標上,當沉浸狀態出現時,游戲將激發玩家反復投入到玩游戲的活動中。這種狀態被Csikszenlxnihalyi描述為“流”(flow),定義為:

        定義5流(flow):流是一種精神高度投入的體驗模式,在其中主體好像被吸引進去,意識集中在一個非常狹窄的范圍內,喪失自我意識,只對具體目標和明確的回饋有反應,并通過對環境的操控產生一種控制感。

        流解釋了當人們處于挑戰與挫折達到完美平衡、終極目標如此清晰、所有障礙已經不在的狀態時,他們所體驗到的忘我的愉悅感。商業游戲的沉浸特性迫使玩家玩到成癮,這種成癮,或者說玩家持久的反復投入,正是教育設計者要努力達到的。

        Liu等人把流體驗總結為八個本質特征:(1)任務能夠完成;(2)能夠全神貫注于任務而不受干擾;(3)任務有明確目標;(4)任務提供及時反饋;(5)任務有深度但是容易參與其中;(6)有控制感;(7)沉浸過程中涉及到自我意識消失,但沉浸活動后自我意識會更強;(8)持續時間長短的感覺改變了。

        2 游戲式學習的設計開發模型

        Lepper和Malone認為設計得好的教育游戲應該遵循下面的路線圖:游戲玩流動機學習。游戲鼓勵玩,玩產生流狀態,流狀態增加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支持學習過程。

        Keller提出了學習動機設計ARCS模型,確定了動機教育的四個策略要素:注意(Attention)策略用于喚起并維持好奇心和興趣;相關(Relevance)策略連接學習者的需要、興趣和動機;信心(Confidence)策略幫助學習發展對成功實現目標的積極期望;滿意(Satisfaction)策略為努力提供外在的和內在的強化。ARCS模型強調為學習者提供適當的挑戰,設置具體的目標,構造控制機制,提供清晰的反饋。

        Salen提出了教育游戲設計的魔力循環模型,認為游戲環境有四個基本屬性:程序性、共享性、空間性、智能性。游戲使用誘人的圖形、聲音、物理交互手段吸引學習者進入游戲世界,如果游戲進而能夠對學習者的輸入做出恰當的反應,學習者就進入了魔力循環,其注意力將完全集中到游戲事件上。

        Kearney和Pivec提出了教育游戲設計的遞歸學習模型,讓玩家在某個任務關卡中不斷重復,直到實現學習成果或學習目標,玩家的技能提高了,游戲再進入下一關。Pivec等人在分析了游戲與學習關系的基礎上提出了設計開發教育游戲的基本步驟:確定教學方法,在世界模型(即游戲環境)中定位任務;把游戲和教學連接,設計細節;融入基礎的教育學支持;設計周邊過程。

        黃小玉、王相東提出教育教學與網絡游戲結合的三種模式:將教育教學的內容自然而然地融入游戲、聯機對戰式的批量知識競答、游戲和教育網站相結合。

        本文作者以煤礦事故救援游戲式訓練為背景,提出通過心理測試方法和情感計算模型進行用戶個性化建模,根據受訓玩家的能力、情感狀態、性格傾向,為其呈現不同的場景、關卡、知識點,既讓受訓玩家接受他最欠缺或最需要改善的知識、技能訓練,又可以針對其性格傾向上的弱點,根據心理治療的系統脫敏原理,采用逐步加大場景刺激(如逐步加大恐怖程度)的方法對其進行心理脫敏訓練,提高其心理素質,塑造其堅韌、冷峻的性格品質,達到因材施教的“育人”目的。

        可以看到,國外游戲式學習的設計開發模型基本上都與流理論相關,流體驗是各種模型追求的目標和理想狀態。與國外相比,國內對游戲式學習的研究還相當零散、局限,不能系統地解決如何設計、開發、評價和應用游戲式學習軟件的問題。

        六 總結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一本久久知道综合久久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小早川 | 热久久九九这里有精品 | 在线观看一级大片婷婷 |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国产蜜 | 色色色色色精品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