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采購人才培養計劃范文

        采購人才培養計劃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采購人才培養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采購人才培養計劃

        第1篇:采購人才培養計劃范文

        【關鍵詞】跨專業綜合教學實驗平臺 區域性 國際化 財經人才 素質培養模式 構建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8C-0053-03

        隨著國務院出臺《關于進一步促進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深入推進、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全面建成運行等重大歷史機遇的出現,廣西將全面進入區域性國際化發展歷程,而高速的經濟社會發展一定伴隨著對人才的極度需求,尤其是對具有地域背景的財經人才的需求顯得就更為緊迫。另外,最近幾年社會對財經人才的需求也已不單單只是專才專用,而是越來越多地趨向于選擇具有高素質、多樣化、復合型的財經人才,由此可以看出作為財經類專業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也將越來越大,社會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要求也將越來越高。為適應這種變化,我們必須對現行的財經人才素質培養模式作出相應調整,要從“過去較為單一的專業型培養”轉向“更為綜合的跨專業型培養”,加上廣西所處地域優勢的特點,應針對性地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多樣化、復合型的應用型財經人才。

        一、現行財經人才素質培養模式及其優化

        (一)重理論教學輕實驗教學的現行觀念。當前在我國財經類高校中,理論教學依舊占據著主導地位,這是高等教育的“學術性”取向所導致的。雖然最近幾年各財經類院校都把實驗教學作為教學改革的重點,也都做出了一些成績,在基礎理論教學實驗平臺上逐步搭建起了專業實務教學實驗平臺、專業綜合教學實驗平臺等用于對學生的素質培養,但由于在觀念上始終還是存在著重理論教學輕實驗教學的意識,加之實驗教學機制體制上的制約,最重要的是實驗課程體系缺乏更進一步的創新,使得實驗教學無法顯現出對高素質、多樣化、復合型財經人才培養的快捷性及實用性。

        (二)ERP專業綜合教學實驗平臺的出現。近年來,主要基于模擬企業內部運作的ERP專業綜合實驗教學課程的出現,讓財經類高校找到了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新方法。勞本信對基于ERP平臺的經管類專業大學生能力的培養作了深入研究,所提出的ERP專業綜合實驗教學平臺由五部分組成:“一站兩庫”、ERP沙盤模擬、企業行為仿真、ERP創業經營、ERP軟件,該平臺較好地解決了本科教學中各門課程撕裂式的學習模式,從其綜合性和應用性來看,基本達到現代企業運營管理所需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需要,成為當前財經人才素質培養的重要模式。但是,ERP專業綜合教學實驗平臺的綜合程度還不夠高,其整合的要素主要還是在企業內部,沒有涉及企業對外的一些業務流程,比如在如何報稅、如何報關、如何在金融市場上理財等。企業不是獨立存在的,它離不開經濟社會的環境;同時,許多社會組織又是以企業為服務對象的,因此財經類仿真實驗教學應該由企業內部行為仿真走向企業外部行為仿真,即形成社會仿真的實驗教學環境。這既是企業管理類專業培養目標的需求,也是其他財經類專業培養目標的需求。

        (三)跨專業綜合教學實驗平臺的結構體系。跨專業綜合教學實驗平臺的開發,就是針對上述實驗教學體系的單一培養性而提出的,這里的跨專業綜合教學實驗平臺是一個結合區域經濟社會背景的專業課程實驗與綜合實習有效融合的課程體系,是在專業方面進行單項性實驗、課程綜合性實驗、專業綜合性實驗縱向提升的同時與跨專業綜合實習橫向訓練結合起來形成縱橫結合的實驗體系,同時也是輔以專業認知、自主學習與社會實踐建立專業課程實習與綜合實習有效結合的課程體系。橫縱兩條主線的建設不分先后,同時又相互配合推進,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實驗教學模式創新,橫縱結合的教學內容創新,是以一個統一的教學管理來培養高素質、多樣化、復合型人才的課程體系,是對現行財經人才素質培養模式的綜合優化。

        二、跨專業綜合教學實驗平臺視閾下區域性國際化財經人才素質培養模式的構建

        (一)總體思路。跨專業綜合教學實驗平臺是以建設一個“懂經濟、善經營、會管理”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現代企業運營管理復合型人才為培養目標的創新實驗教學體系和實驗教學模式,它將包括企業內部行為仿真和財經類各專業實驗兩個平臺。通過企業內部行為仿真平臺的建設,將融會貫通工商管理學的所有課程,可以使學生對企業經營管理獲得全局性的認識;通過財經類各專業實驗平臺的建設,將積極培育大學生具有區域性國際化特色的營銷實務策劃能力、管理智能應用能力、高級理財能力、外向型貿易談判能力等。而通過跨專業綜合教學實驗平臺的建設,最終目的是從縱向積極培育大學生的專業理論探究內化能力、專業實踐能力,從橫向上大力提高大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創新、創業與就業能力,從而促進大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具體的建設目標和建設思路可以用圖1表示。

        圖1 跨專業綜合教學實驗平臺(系統)

        該跨專業綜合教學實驗平臺是以企業行為為主線,以企業運營管理綜合實驗平臺為核心,整合財經類各專業實驗平臺而形成的綜合實驗平臺,是以進一步完善企業內部行為仿真平臺為基礎的,企業內部行為仿真平臺其核心就是ERP專業綜合實驗教學平臺。ERP實驗教學現已相對成熟,我們就是要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企業對外行為仿真的接口,即企業與工商、稅務、審計、海關、銀行、保險公司、資本市場、司法部門和其他社會組織之間開展業務的接口。而各個接口對應的模擬實體,就是財經類各專業實驗平臺。

        (二)財經類各專業實驗平臺建設

        財經類各專業實驗平臺主要是依托財經類院校各自現有或即將開設的課程來建設的,例如:

        1.財政仿真實驗平臺。建設內容包括建設仿真的財政服務廳、社保服務廳、納稅服務廳,然后進一步建設(開發)“網上財政局”、“網上社保局”,為學生提供仿真的財政管理和社會保障業務操作知識學習環境。

        2.稅收業務仿真實驗平臺。建設內容包括建設仿真的納稅服務大廳,并進一步建設(開發)“網上稅務局”,為學生提供辦稅知識學習環境和辦稅業務操作的仿真環境。

        3.金融市場模擬實驗平臺。建設內容包括建立國際金融市場模擬平臺和國內金融市場模擬平臺兩個子平臺。其中,國內金融市場模擬實驗平臺包括銀行信貸市場模擬平臺、國內股票市場交易模擬平臺、國內債券市場交易模擬平臺、國內基金市場交易模擬平臺、國內期貨交易市場模擬平臺等多項平臺;軟件方面包括系列仿真教學系統模擬軟件,專業數據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處理的應用軟件,金融市場的應用數據庫等組成。該實驗平臺支持對金融市場的過程模擬、金融市場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與利用,結果數量化分析,形成學生參與專業仿真實驗與科研的綜合性實驗平臺。

        4.保險業務模擬實驗平臺。可建設四個實驗子平臺:財產保險公司模擬實驗平臺、人壽保險公司模擬實驗平臺、保險經紀實驗平臺和保險實驗平臺,滿足保險專業及相關專業的保險實驗教學課程需求,成為教師科研、實驗教學、學生實習三位一體的模擬實習綜合平臺,并可向社會開放,作為保險企業人員信息化業務培訓基地。

        5.廣告會展模擬實驗平臺。通過購置國內先進的廣告會展設計和管理軟件及相關配套設備,建設專業平面設計、展示和裝潢設計、三維動畫和影視廣告設計、會議管理模擬、客商信息管理模擬等實驗平臺,滿足學生學習和掌握廣告與展示設計、會展管理等相關技能的需要,成為廣告會展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實驗基地。

        6.國際貿易模擬實驗平臺。建設內容包括建立海關、商檢和貨運等子平臺,滿足學生進行報關、報檢和貨運等業務處理的仿真實驗。一方面為培養和提高學生開展報關、報檢和國際貨運的實踐動手能力;另一方面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展國際貨運業務輸送專業人才。

        7.電子商務模擬實驗平臺。建設內容包括購置電腦和相關軟件,為電子商務專業建立一個能模擬企業電子商務業務流程全過程,能完成企業電子采購、網上銷售、業務協同、網上貿易、網絡營銷、移動商務、網絡連鎖門店管理和網上創業等實訓項目的模擬與實際運作的實訓環境。通過該平臺訓練使學生掌握企業電子供應鏈資源的整合理論、電子商務商業模式理論、業務流程及運行方法,加深學生理解電子商務企業的內部結構、業務流程、運營管理、商務協同等知識,改變本專業學生目前只能通過實驗模擬企業局部流程的局面。

        8.會計事務所模擬實驗平臺。建設內容包括建立會計、審計和稅收事務所子平臺,使學生可以模擬完成驗資、審計鑒證、會計咨詢、涉稅咨詢和稅務等業務處理。

        9.物流管理模擬實驗平臺。建設內容除電腦和物流設備等硬件設備外,還包括物流教學系統(倉儲管理系統、運輸管理系統、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統、生產物流管理系統等)、物流影視及實戰推演課件、實訓手冊、物流實驗教學計劃、物流操作單據、物流運作案例等整套方案,以發揮物流實驗室的功效,為老師提供全面、系統的輔助教學材料,為學生提供全面、系統的實驗環境。

        10.法律實務實驗平臺。建設內容包括建立模擬法庭、經濟犯罪預防實驗室、檢察事務實驗室、律師事務實驗室四個子實驗平臺。四個實驗平臺相互配合,實現對經濟糾紛處理司法實務過程的全程仿真模擬。

        11.ACCA實驗平臺。建設內容包括《ACCA課程軟件》、《英國會計軟件》,購置服務器、電腦、資料案例、《ACCA課程》原版教材和相關詞典等,主要用于教師的科學研究、教學研究,對英屬各國ACCA在會計查賬、驗資、提供會計服務等方面的案例及相關資料的收集與查閱;創新ACCA雙語教學模式,建立視、聽、讀立體式,多方位的ACCA教學環境,提高學生在國際會計方面的實際動手能力。

        財經類各專業實驗平臺不僅要能夠獨立運行,完成專業實驗教學目標,還要具備與企業運營管理綜合實驗平臺的鏈接,實現為企業服務的仿真實驗教學。而我們要想更好地培養出具有區域性國際化素質的財經人才,單單依靠本土化模擬還是不夠的,還需要在跨專業綜合教學實驗平臺中模擬出具有地域經濟社會特點的仿真環境,以廣西為例,可在跨專業綜合教學實驗平臺中融入東盟區域貿易中所涉及的各個方面,使學生在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其國際化視野也得到提高。

        (三)跨專業綜合教學實驗平臺建設。在建設好財經類各專業實驗平臺的基礎上,以企業內部行為仿真平臺為中心,向外延伸與各財經類專業實驗平臺鏈接、整合,構建一個全校一體化的、基于社會仿真的、跨財經類專業的綜合教學實驗平臺(實驗室)。該綜合實驗室的平面設計如圖2。

        圖2 財經類跨專業綜合教學實驗室平面圖

        這個平臺(綜合實驗室)建成后,預計可同時滿足600人的實驗教學,涉及多個本科專業(其中,重點是工商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物流管理、會計、審計、財務管理、電子商務、國際貿易、財政、稅收、金融、保險、法律、公共管理等專業),所有的模擬企業、組織均由學生跨專業自愿組合。本人才培養模式是基于經濟管理類專業實驗教學的成熟經驗來帶動其他財經類專業和文法類專業實驗教學而提出的,這在廣西乃至全國都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結語

        基于跨專業綜合教學實驗平臺的區域性國際化財經人才素質培養模式的提出,不僅可以改進各財經類院校現有專業實驗室的實驗教學條件,發揮專業實驗室對大學生專業能力培養的作用,又可以以企業為鏈條,把這些本來就相互聯系的專業實驗室整合起來,使大學生不出校門就可以仿真社會,完成社會實習的目標。同時,該平臺可根據各地方區域經濟的特點,設計出相應的實驗規則、數據等,模擬出該區域仿真的經濟社會環境,這對區域性國際化財經類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并為開設全校性通識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南寧著力打造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核心城市[EB/OL].(2011-03-21)[2013-12-04].http:///estate/2011/03-21/2918705.shtml

        [2]王燕露.論高等教育的本質[J].高校講壇,2011(33)

        [3]勞本信.基于ERP平臺的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模式[J].高教論壇,2009(11)

        [4]劉良惠,趙小寧.企業運作仿真綜合實習教程[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陳靜.論地方本科院校課程體系構建[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

        【基金項目】2011年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資助項目(2011JGA107)

        第2篇:采購人才培養計劃范文

        關鍵詞:企業;人才培養;梯次化

        一、引言

        現代企業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也可以說一個企業是否注重人才管理,已成為衡量該企業管理是否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企業人才具多樣性,有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市場營銷人才、公關人才等等。也具層次性,有高層、中層、基層管理者及一線員工。人才管理就是利用科學、有效、適用的方法對企業各類人才進行培養、選拔、考核和使用,使之更加適應本企業發展的需要。

        二、課題現狀及重要意義

        (一)先進設備需要各種人才的駕馭

        唐鋼冷軋薄板工程是國家、河北省“十五”重點工程建設項目,是唐鋼產品結構調整的重大項目。該工程于2003年3月開工,2007年3月整體竣工,歷時四年整。隨著冷軋工程建設的推進,2003年8月23日,唐鋼冷軋薄板廠宣告成立,成為唐鋼最年輕的主體生產廠。該廠裝備主要由西門子、奧鋼聯、克萊西姆、新日鐵、達涅利等世界一流的制造商提供,先進的設備需要有高素質人才的駕馭才能發揮其先進的作用。

        (二)員工爆發式增長需要對人才進行合理培養使用

        冷軋薄板廠是新成立的工廠,幾年來員工呈爆發式增長。員工主要來自母公司各二級單位,由于員工工作背景不同、素質高低不同,在觀念、作風、工作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異,對他們要進行培養和合理的使用,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

        (三)實現企業發展目標需要人才支撐

        該廠提出要建設“國內領先、國際一流”企業,形象地講就是要做到四個一流:隊伍一流、管理一流、產品一流、環境一流,這是冷軋廠堅定不移的方向。在實現這個發展目標時,該廠把人才培養放在了首位,只有擁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實現其他一流的目標。

        (四)實現企業人才科學管理的需要

        目前,人才的梯次化建設在各企業不太重視,人才的考核方法主要是上級對下級簡單的直接的印象考核,人的效率、對企業的作用等沒有很好的評價標準。建立人才梯次及完善可操作的考核評價體系,可以科學管理人才。

        (五)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

        冷軋廠成立以來,經歷了全面基建、基建生產并舉、攻關達產等階段。在過去,該廠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研究管理問題。他們深切地感覺到,人才管理是基礎性的管理,是提升企業管理水平的有力抓手。基于此,該廠把企業人才管理梯次化考核培養體系構建及實踐作為提升全廠各項管理水平的基礎。

        (六)打造冷軋品牌的需要

        打造唐鋼冷軋品牌,擴大在行業中的影響力。應用人才梯次化培養考核體系,可以促進各類人才的潛力得到發揮,在質量、成本、設備、生產攻關中取得成效。實現以最快的速度和使用最少的管理資源達到提升產品競爭力的目的,實現提升唐鋼冷軋品牌形象的既定目標。

        三、課題主要內容和特點

        (一)人才梯次化的分類

        一般來說,人才梯次化的分類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按年齡分類。科學的構建梯次化必然要求做到老、中、青合理配置,形成最理想人才隊伍結構。二是按學歷分類。學歷是一個人學習時間長短和理論知識掌握多少的標準,現代企業需要形成中技、專科、本科、碩士、博士的金字塔型人才隊伍結構。三是按專業分類。一個企業所需不同專業,有主體專業,有輔助專業,主體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在比例上要占據大部分。四是按工作性質分類。一般應有高層決策者、中層管理者、專業技術人員、崗位操作人員、后勤服務人員等。

        (二)人才培訓的方法

        當前,企業培訓的方法有很多種,要選擇合適有效的培訓方法,需要考慮到培訓的目的、培訓的內容、培訓對象的自身特點及企業具備的培訓資源等因素。企業培訓常用的幾種方法:一是講授法:屬于傳統模式的培訓方式,指培訓師通過語言表達,系統地向受訓者傳授知識,期望這些受訓者能記住其中的重要觀念與特定知識。二是工作輪換法:這是一種在職培訓的方法,指讓受訓者在預定的時期內變換工作崗位,使其獲得不同崗位的工作經驗,一般主要用于新進員工。現在很多企業采用工作輪換則是為培養新進入企業的年輕管理人員或有管理潛力的未來的管理人員。三是工作指導法或教練/實習法:這種方法是由一位有經驗的技術能手或直接主管人員在工作崗位上對受訓者進行培訓,如果是單個的一對一的現場個別培訓則稱為企業常用的師帶徒培訓。四是研討法:按照費用與操作的復雜程序又可分成一般研討會與小組討論兩種方式。研討會多以專題演講為主,中途或會后允許學員與演講者進行交流溝通,一般費用較高。而小組討論法則費用較低。研討法培訓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能力,培養意識,交流信息,產生新知。另外還有視聽技術法、案例研究法、角色扮演法、企業內部電腦網絡培訓法等。

        (三)考核的量化標準

        考核是綜合評價的過程,盡可能設置量化標準。把德、能、勤、績等標準量化,要根據不同梯次、不同工作性質確定不同的權重。主要標準有技術水平、工作態度、工作完成程度、工作完成質量、團隊協作、對新知識的吸收等。

        (四)人才管理梯次化培養考核體系特點

        一是層次清晰。人才管理梯次在設計時就以層次清晰化為目標,企業管理者和本人都可一目了然。根據不同梯次的特點確定培訓方法和措施,有利于人才培訓的標準化作業,提高培訓效率。二是結構合理。企業的人才結構不合理,從生產經營來說,這不利于調動員工積極性,也不符合人自身發展規律,所以企業人才梯次化的結構合理,什么樣的人占多少比例要在設計人才發展戰略時確定下來。三是重視數據。人才梯次化在企業中的績效考核要重視數據的應用,用量化標準代替主觀判斷。

        四、課題的實施方案和主要做法

        (一)制定人才梯次化戰略

        企業在用人問題上,應堅持德才兼備、任人唯賢、用其所長、人盡其才的用人之道。在一些企業里技術型人才向管理型人才轉變的做法容易出現專業技術人員技術不專,管理水平不高的局面。大專、本科生從事幾年技術后,已打下了堅實的技術根基,正是他們在技術上大顯身手的時候,卻多數漸漸步向從事管理工作,技術難以有更高的超越。為了解決以上問題,冷軋廠人才梯次化戰略主要從有利于促進人自身的發展上考量,從有利于促進員工積極性的發揮上考量,從有利于實現生產經營目標上考量,總體上分成三個系列:技術系列梯次,管理系列梯次、操作系列梯次。一是技術系列設有員級、初級職稱、中級職稱、高級職稱、專業帶頭人、四級專家、三級專家。二是管理系列分為班組長、值班長(作業長)、副科級、正科級、廠處級助理等。三是操作系列分為操作工、助理技師、技師、高級技師、操作技能專家、首席操作技能專家等。

        現在冷軋薄板廠的人才梯次做到老、中、青合理配置,形成以中青年為主體的最理想人才隊伍結構。從學歷上來說,基本形成中技、專科、本科、碩士、博士的金字塔型人才隊伍結構。從專業上考量。該廠把主體專業定為軋鋼、自動化、機械,其他專業作為輔助專業,人才的比例比較合理。

        (二)制定人才培訓戰略

        制定培訓計劃是關鍵環節,針對不同的人才梯次制定不同的培養措施和培訓方案。一是入廠培訓。針對新員工,主要有安全、工藝、設備、企業文化、職業道德、廠規廠紀等,對大批進廠員工還要進行軍訓。二是全員培訓。每年都有對全員進行一次集中培訓,每名員工要有1-2周的時間接受培訓。培訓后進行考試。三是班組長培訓。每年組織一次班組長集中培訓,培訓涉及生產管理、設備管理、質量管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的內容。采取分班次授課方式,由廠部統一師資、材、統一考試。四是科級培訓。對全廠科級干部進行管理能力提升培訓,使科級干部掌握管理技術和解決實際問題方法。培養日常工作的目的意識、問題意識、改善意識。五是研究生送培。該廠鼓勵技術人才參加在職攻讀研究生的學習。近年來,該廠已經和正在送培30多名研究生。他們的課題都是生產、設備、工藝中的難點和重點,他們邊研究邊實踐解決了一系列難題,發揮了較好作用。

        (三)人才選拔考核方法

        冷軋薄板廠制定了相應量化考核的標準,方法主要有:一是直接考試(面試)。對低梯次人員,一般采取培訓后直接考試方法。對新入廠員工在培訓后對其進行面試,確定其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對一些適應性強的崗位采取公開招聘考試,選拔出合適的優秀人才。二是技術比賽。通過組織各類技術比賽的形式,對員工進行檢測評價。技術比賽分理論和實作比賽。三是崗位評價。對普通技術人員,由車間部門根據崗位開展工作、課題攻關情況、業績情況進行考核,給出評介。四是上級對下級評價。廠領導對科級進行評價,正科級為副科級評價,科級對值班長(班組長)和技術人員進行評價,值班長(班組長)對操作工進行評價。五是同級評價。正副職互評,正職為副職打分,副職為正職打分。機關、車間互評。機關各部為車間科級打分,各車間為機關科級打分。六是職工代表評價。各單位參加打分評價的職工代表,具有充分代表性,包括技管人員、操作人員、班組長、一線生產骨干、黨團工會組長,人數要求在15%以上。

        (四)激勵機制應用

        激勵機制的應用是人才培養考核的必要手段。在企業人才管理中,應以激勵為主,目的在于引導人才奮發向上,同時對不規范行為形成約束。該廠主要采用正激勵和負激勵兩種方式。

        正激勵分為情感激勵和物質激勵。所謂情感激勵就是就用鼓勵表揚滿足個體的情感需要等方式激勵員工。人才管理不但應重視知識、學歷、經驗、年齡等理性因素,而且更應注重人的情感、興趣、嗜好、素質、意識等非理性因素。它要求管理者把員工看成“復雜人”,不僅要關注職工物質方面的需要,還要更多地重視職工的精神需要。給人才設置挑戰性的工作或職位,使其能夠在工作中得到發展的空間,不但滿足了人才自我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同時也使得人才在工作中得到了鍛煉,反過來也有利于企業的發展。使人才在工作中得到滿足,是一種留住人才行之有效的方法。物質激勵主要是增加收入和給予升職的機會。企業應針對不同工作性質和處于企業組織不同層次、不同崗位的人才,采取不同的評價標準和方式來評價人才的績效,以保證公平和效率的原則,對考核優秀的人才給予適當的獎勵。

        負激勵就是給予考核不合格的人才進行批評,直至降職、降級的處理。迫使全體人才努力改進和提高自身素質,爭取成為勝任工作的優秀人才。

        五、課題實施后的主要效果

        冷軋薄板廠應用先進的人才梯次化、激勵機制、量化分析等理論,在全廠設立管理、技術、操作三個人才培養系列,給人才提供更廣的發展空間。制定比較科學的人才梯次,針對不同梯次的人才進行不同的培訓教育。制定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采取上下結合,反復比較,逐步推進的方法,設多項量化指標,通過打分、綜合分析的方法得出正確評價。制定定期考核方法,不斷總結經驗,持之以恒地進行考核。按考核辦法兌現獎懲,不斷激勵被考核人員進步。

        第3篇:采購人才培養計劃范文

        摘 要:隨著中國電子商務行業的快速發展和電子商務模式的普遍應用,當前勞動力市場上呈現出了需求與供給的非均衡矛盾。文章針對高等院校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從生態學視角出發,分析了系統組成因子間的均衡關系,構建了基于生態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從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改善實踐教學環節、形成區域特色等角度提出了生態化修復措施。

        關鍵詞:電子商務 人才培養模式 生態化

        隨著通訊技術、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電子商務對企業的影響越來越大,既為企業提供了一個可以共同競爭的平臺、市場和機會,也為企業帶來了直接和間接的利益。因此無論從電子商務自身的發展、中國當前的宏觀經濟環境還是市場競爭的角度來看,電子商務都應成為企業發展戰略的一部分,這將對企業創建可持續的競爭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但是面對電子商務行業的快速發展和電子商務模式的普遍應用,人才市場突顯出二個問題,一是電子商務人才供給不足,人才稀缺,缺口巨大;二是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和實踐脫節,內容和培養體系不成熟,專業師資缺乏。

        一、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狀況

        近十幾年來,中國電子商務有了巨大的發展,形成了相當大規模的市場容量,成長起來了一批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電子商務企業,另外還有更多的傳統企業將電子商務作為企業發展的重要戰略進行實施,因此電子商務市場日趨活躍,交易規模高速增長。2010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4萬億元,2011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規模接近6萬億元,在GDP的所占比重已經上升到13%。其中BTOB市場交易規模4.9萬億較2010年增長29%,網絡零售總額超過8000億元,較2010年增長57%(見表1),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所占比例超過4%。中國網民數量也在不斷攀升,截止2012年12月,我國網民已達到5.6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2.1%。其中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到2.42億,使用率提升至42.9%,與2011年相比,網購用戶增長4807萬人,增長率為24.8%[1]。

        二、中國電子商務勞動力市場供需矛盾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縱深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電子商務持續、廣泛、深入的發展導致對電子商務人才的大量需求。2011年中國電子商務行業直接從業人員規模達到213.5萬人,較2010年163萬人的規模增長了31%。(見表2)

        1.電子商務人才供給不足

        電子商務行業發展迅速且競爭激烈,為了奪得市場,許多企業沒時間和精力去培訓員工。對于企業而言他們缺的,主要還是缺直接能夠上手的、有工作經驗的員工。表3以電子商務企業為例,說明企業正處于人才需求強烈狀態。其中需求強烈招聘壓力大的企業及招聘常態化每月都有招聘需求的企業占75%;處于人員穩定,基本滿足企業需求的企業只占到22.73%。

        電子商務企業雖然迅速發展,但仍處于粗放競爭的階段,這也導致富有經驗或者能快速上手的電子商務人才稀缺和搶手,各電子商務企業對人才的競爭逐漸白熱化是必然的趨勢。從目前的需求狀況來看,運營、技術、推廣是最迫切的工具性人才。隨著企業向縱深發展,競爭不斷加劇,決定商業本質的供應鏈人才會越來越熱門(見表4)。我們可對主要的人才進行分類,并分析不同崗位對人才素質的要求,第一,運營類:(1)網站運營:包括網站內容的需求分析、規劃設計、網站頻道的建設等。這類人才需要緊緊抓住企業核心,充分了解用戶需求,將企業最有價值的內容充分、合理的展現給用戶。(2)產品運營:包括核心產品的設計、改進與維護、效果數據的收集與分析。這類人才需要對市場的主流產品非常了解,在此基礎上的產品創新更是企業生存的法寶,并能就用戶的使用效果和市場反應來及時評價、維護和改進產品。第二,技術類:(1)商務系統設計:包括電子商務系統的需求分析、規劃、設計。這類人才需要有良好的系統開發、項目管理的經驗,特別是系統設計過程中科學規范的手段和方法。(2)商務系統實施:包括web開發編程、數據庫的管理與維護、網站的美工設計與處理等。該類人才要求有扎實的計算機應用開發能力,但在實施過程中也需要對企業本身的業務流程、管理需求有充分的把握,這樣才能體現信息系統為管理服務、為市場服務的最終本質。第三,營銷推廣類:包括利用網站為企業開拓網上業務、網絡廣告的設計與推廣、客戶的管理與服務、搜索引擎優化(SEO)等。這類人才需要掌握網絡和電子商務系統的基本操作,需要了解信息經濟環境下的運營規律和市場特殊性。充分利用數字化的信息和網絡媒體的交互性實現企業的市場目標。從上可以看到電子商務行業對人才的綜合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高校人才培養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從2001年6月教育部批準全國首批13所高校試辦電子商務本科專業以來,截至到目前為止,我國開設電子商務本科高校多達300余所,高職院校近700所,每年大約有8萬多畢業生。另外2003年,一批重點大學自主設置電子商務方向研究生專業,標志著中國的電子商務人才培養進入高級發展階段。

        但面對電子商務實踐,中國高校人才輸出的質量仍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這主要體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第一,培養目標和定位模糊。很多高校不是根據市場需要、行業特點以及發展的趨勢確定自己的特色,而是根據學校現有師資能力和所長決定電子商務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于是大致形成了二種模式①技術型②貿易營銷型,前者偏重于電子商務系統的建設、安全問題以及電子商務系統的技術解決方案等方面的培養,后者偏重于電子商務的網上交易,主要培養學生利用互聯網實現企業的網上經營管理和網絡營銷。這就造成了電子商務專業的培養方案和課程設計要么與計算機專業,市場營銷等專業課程的相似性;要么涉及領域眾多,以萬能為應用目標,并沒有根據電子商務專業自身特點設置課程,因此這并不符合國內用人單位對電子商務人才的實際需求。

        第二,師資力量薄弱。首先,從擔任高等學校電子商務專業教學的師資力量來看,大部分都是從計算機、管理類等專業吸納過來的新生力量,在現有的教學環境中從事電子商務教學的時間都不長,雖然在各自原有的專業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由于知識結構的天生缺陷,在實際教學中出現了說不清、講不透的尷尬局面。其次,電子商務專業教學,既要注重學生理論學習,還要強化學生的實際動手和實踐操作能力,而絕大多數教師,自己也是現學現賣,并沒有多少實踐經驗,更不要說在理論和實踐之間的融會貫通,因此勢必紙上談兵、照本宣科。

        這兩方面都直接影響到整個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

        第三,實訓環節落后。首先,缺乏有針對性的實習基地。實習基地建設是實訓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深入社會、了解企業、理論聯系實際的大課堂。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學校經費緊張和教師忙于教學,因此很難聯系到合適的、有針對性的企業,同時企業也難以提供大量的實習崗位接納學生。所以實習環節的單一性、形式化和與專業技能培養的不協調性就在所難免。其次,實驗室環境與實際脫節。電子商務實驗室通過模擬真實環境訓練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使理論教學的效果放大延伸。但電子商務發展日新月異,而實驗軟件卻越來越陳舊,實驗室環境逐步與實際商業環境相脫節,因此,這種模擬練習不僅不能真正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反而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因此從上述需求和供給兩個角度來看,國內高校對電子商務的市場狀況、對企業實際的應用和需求缺乏足夠的認識,使得在制定專業教學計劃和課程設計時缺乏創新性、有效性和針對性,從而使整個培養方案喪失了清晰明確的根基。培養出的學生在專業上不精通,既不符合專業技術嫻熟的要求,也不符合用人單位對電子商務人才的真實需要。

        三、生態化的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1.生態系統與高等教育

        生態系統的概念是由英國生態學家坦斯利(A.G.Tansley,1871—1955)在1935年提出來的,他認為,“生態系統是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生物與其生存環境以及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作用,彼此通過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交換,形成的一個不可分割的自然整體”。生態系統是由許多生物組成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把這些生物與環境統一起來,聯系成為一個完整的生態學功能單位。任何一個生態系統,不論簡單還是復雜,都由基本生態要素構成。這些組成成分在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中各自發揮著特定的作用,并形成整體功能,缺一不可,使整個生態系統正常運行。生態系統中的生物之間既存在著為生存而進行的競爭和搏斗,又存在著互相依存、互惠互利的共生關系。正是這些錯綜復雜的相互關系,才形成千姿百態的生命形式。

        在人類社會走向生態文明之時,高等教育作為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是整個社會有機的組成部分,當然不可能置身于社會發展的生態潮流之外,各種生態形式不僅要表現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還會必然地延伸到高等教育上來。生態系統的理念運用于高等教育,為高等教育發展提供了新思路。高等教育生態化發展是高等教育良性循環的客觀反映,是化解高等教育各種危機的迫切需要,是高等教育科學發展的內在要求。

        2.生態化的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生態化的哲學思想是我們認識世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嶄新的思維方式。當我們以這樣一種新思維來看待和考量高等教育時,我們就有了理順關系、化解危機的思路。

        在電子商務勞動力市場當中,我們看到了供需矛盾的表象。透過表象其實是整個電子商務高等教育系統的非生態化、非健康化發展的現狀。這種現狀造成系統內外的主客體對該專業的發展前景產生了迷茫和困惑,進而喪失了信心。使得教育者不能全身心地關注行業發展的動態和趨勢,研究這種新經濟模式的內在運行機理和規律,提高科研和教學水平;受教育者面對殘酷的勞動力市場選擇,也失去了安心學習的環境和心態,在迷茫和痛苦中極力逃避該專業。從而反過來影響市場供需,產生惡性循環,進一步破壞了該系統的生態均衡。

        電子商務專業高等教育系統同樣是一個由各個生態因子構成的,各個生態因子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協同進化的均衡系統。它同樣具有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層次性、結構性和相對穩定性等特點。教師、學生、高校內適合專業發展的環境和制度、教學設施、教學手段、課程等內部生態因子形成了系統內體系,企業、其他高校、行政制度、經濟技術環境構成了外部生態因子,這些因子共同形成了電子商務高等教育的大系統,缺一不可,并根據因子間的競爭和協同關系,動態適應因子的變化帶來的影響,通過調整內部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升教育內涵,共同維護系統的平衡,維護可持續發展的態勢。培養出各種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的優秀人才,從而達到適應社會、服務于社會的目的(參見圖)。

        因此要構建一個能輸出滿足市場需求和高質量人才的電子商務教育系統,就應從生態的角度去構建生態均衡的人才培養模式,從而優化現有的教育教學模式,解決現有矛盾。構建的思路體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建設一只結構合理、規模適當、綜合能力較高的師資隊伍是電子商務專業教學的基本保證。

        首先,除了積極培養和引進人才,以形成自有的優秀團隊以外,高校應與企業、以及其他高校建立一種資源共享的合作機制,加強雙方的交流和溝通,打破原來封閉的師資體系,修復系統因子間本就該有的依存關系,創建動態化、生態化師資引入模式。如聘請高水平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來校講課,一方面解決了現有師資不足的現實,另一方面開拓了校內校外合作溝通交流的渠道。從而改變了學校因人設課、人才輸入和輸出的低水平均衡狀態,提高了教學水平,改善了人才培養的質量。

        其次,就是進一步強化現有師資的知識結構和工作能力。①要讓教師充分認識到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科交叉性和融合性。不但要緊密跟蹤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狀況和發展趨勢,而且要對電子商務健康運行的法律制度保障、經濟規律、市場行為等有清楚地認識和把握。這樣才能建立起學科間知識交流和溝通的動態平衡,建立起教師知識結構穩定的生態平衡,培養符合基本教學要求的師資隊伍。②緊緊抓住教師在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三者之間的生態協調關系。為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學術氛圍,使教師在搞好教學的同時,積極關注電子商務實踐中的問題,努力提高教師的科研素養和能力,鼓勵教師加大科研投入的力度,將學術交流和研究的成果轉化為服務企業的引擎。

        (2)改善實踐教學環節

        目前,從整體來看,電子商務實踐教學環節上有兩種形式:一是條件差、投入少的高校沒有實踐環節,只有老師純粹的理論講授;二是也有很多高校花費了不少的資金、人力、物力設立了電子商務實驗室,安裝了簡單的而價格不菲的模擬實驗系統。但總體來看,模擬實驗室的效果不好,根本原因一是學校將實踐的重擔全部寄希望在該實驗室,但它只能是實踐環節的一部分,它不可能也不應該承擔實踐的全部;二是模擬軟件陳舊落后,和飛速發展的電子商務實踐脫節嚴重,而軟件商并沒有根據實際情況維護更新軟件,造成教學主體的教師和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處于進退兩難的尷尬局面。

        對此,要從生態的角度來解決問題,處理好生態因子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協作關系。這就要求,一是要充分利用好現有資源,激勵教師在現有基礎上根據電子商務發展現狀,設計開發實踐項目,提高學生參與實踐的興趣。二是學校要加大維護的成本,和軟件商建立一種戰略合作關系,提高模擬實驗室的教學功能。三是要充分利用電子商務企業和高校之間的合作項目,通過為高校師生提供的實踐培訓平臺,使學生能夠面向行業、面向企業獲得更加前沿化、素質化、職業化的培養。四是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加強高校和企業之間的深度合作,互贏互利,使實踐教學基地的作用不再形式化,在實踐教學中引入企業資深員工,通過一線實戰經驗的傳授,縮短學生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差距,融入真實案例的角色模擬。也要讓學生走出去,有一個真正動手操作的環境和機會,將對理論學習的體會付緒行動。提高了學生的應用能力和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3)形成區域特色

        教育系統除了具有傳統生態系統的一般特性以外,還具有本身的特性。如區域性,這就說明教育系統和一定的空間相聯系,它的存在和發展離不開它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生存空間,包含一定地區和范圍的空間概念,反映一定的地區特性及空間結構。因此教育系統要和環境之間相互作用、并對環境的變化做出適當的生態反應,使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反映一定的生態區域特性[4]。

        高校在進行培養方案設計時,要根據高校所處的生態位和區域特性以及招收學生的生源質量情況,因材施教。只有培養目標明確,定位準確,才有可能建立起創新的人才培養教育教學模式,也只有符合電子商務運行規律,針對企業在電子商務崗位上的特點和真實需求,才能培養出理論扎實、特點突出、具有一定適應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專業人才。特別是一些地方院校,要根據地方實際的經濟發展現狀,根據當地企業對電子商務人才的實際需求情況,有針對性的培養留得下、用得上的專門人才。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http://.cn/,2013.

        [2]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2012中國電子商務人才狀況報告簡版.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http:///,2012.

        第4篇:采購人才培養計劃范文

        關鍵詞:差異化;分類培養;課程體系;實踐教學

        高等教育大眾化對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如何在同一專業架構內并行培養好研究型和應用型兩類人才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實施分類教學是解決該問題有效途徑。分類教學是相對于整齊劃一的傳統教學而提出的一種教學模式,它是根據受教育者的目標需求、崗位取向、個體特性與差異、發展潛能等,分類制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 分類實施教學[1]。近年來,南京農業大學主動適應社會需求差異性和學生發展差異化的新要求,按照“按需設計,搭建平臺,分類培養,分向發展”的新思路培養研究型拔尖創新人才和應用型創新人才,重新進行教學設計,針對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形成了具有行業院校特色的人才分類培養體系。

        一、基于學生個性發展,明確人才培養理念

        在教育教學改革和創新中牢固確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意識,這是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也是教育教學改革和創新的本質所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高校人才培養工作也明確提出: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正是基于上述認識,我校在人才培養體系設計和構建過程中首先明確了“以學生為本”為核心理念。

        “以學生為本”,從教學管理的視角來看,就是要為所有學生的成人成才創造機會,要為所有學生的選擇提供有效的專門指導,要為所有學生的公平選擇提供制度保障。實施差異化的分類培養,就是對“以學生為本”理念的最好應答和詮釋。明確“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并將其貫徹于我校人才培養體系設計的始終,其根本目的是尊重和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要,根據學生個性發展的不同需要,制訂符合不同類型學生發展要求的多樣化人才培養方案。在“以學生為本”這個理念前提下,才可能實現人才的分類培養,即尊重學生的理念是統一的、明確的,滿足學生的方法是差異的、分類的。“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確保人才培養體系的設計以學生需要為出發點,尊重每一個學生,為不同的學生成長創造不同的機會,并努力為學生的不同選擇提供教學設計和制度保障。

        二、滿足分類培養需要,打造分類培養路徑

        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多樣化需求,在充分尊重學生的不同興趣和個性發展的前提下,我校明晰人才分類培養的基本路徑,即“基礎-專業-拓展”。圍繞專業培養目標,本著知識、素質和能力協調發展的原則,形成由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和拓展教育三大部分構成的知識體系與教學模塊,實現差異化分類培養。

        從具體的人才培養階段來說,大學生一年級使用統一公共課教學平臺,二、三年級進入學科大類與專業培養教學平臺,三、四年級進入個性化發展的拓展教育教學平臺。從大的培養方向的分類來說,一部分學生進入學術研究類學習平臺,立足于成為研究型拔尖創新人才;大部分學生進入復合應用類學習平臺,培養目標為應用型創新人才與行業發展骨干。

        圍繞如何培養研究型拔尖創新人才和應用型創新人才,有針對性地進行了教學設計(見下表)。針對研究型拔尖創新人才,充分利用學校學科門類齊全與三級重點學科(校、省與國家)實力雄厚的優勢,通過設計與開設系列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以及學科專題課等,強化實驗、科研訓練與大學生研究訓練計劃,并與科研院所成立教學科研聯合體創新培養方式,使學生在科學思維與科研能力訓練上獲得更多的鍛煉。針對應用型創新人才則充分發揮各個專業的特色,通過開放選修課、就業創業訓練、實習實踐與大學生研究訓練計劃鍛煉、跨學校跨專業選修與雙學位培養等,拓展學生的成長空間;并與企業和技術推廣單位成立聯盟,使大部分學生在職業技能與社會工作能力等方面得到多方位的鍛煉。

        三、尊重學生差異選擇,設計多元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的設計是人才培養體系設計的核心。為實現人才培養過程和知識體系的多元化,為差異化的分類培養打下基礎,在新的人才培養體系中我們將本科教育劃分為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和拓展教育三個階段,并依據各階段不同培養要求構建各有側重的“三階段”教學平臺課程體系:通識教育平臺重“拓寬”,專業教育平臺重“夯實”,拓展教育平臺重“選擇”。

        1.通識教育——拓寬知識結構,培養綜合素質

        學生通過通識教育課程的學習,獲得必要的價值分析、探究方式與能力的訓練,形成合理的思維方式和準確的觀察判斷能力以及清晰的溝通表達能力,并明確自己以后幾年的修讀目標和主攻方向。通識教育課程除了包括全校統一的思想政治理論類、英語類、計算機類、軍事類、體育類5類課程外,還包括選修課程和必讀選讀課程,充分體現了通識教育課程的多元性。

        其中通識教育選修課程旨在擴展學生知識結構和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增強學生對各主要知識領域的認識。根據課程特性,并結合人才培養工作實際需要,將通識教育選修課劃分為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藝術與體育和應用技術5類,豐富的選修課程大大拓展了學生的知識結構。同時為了保障學生知識體系“通”而不“偏”,規定學生必須在每一類選修課程中至少選擇一門。必讀選讀課程旨在培養學生自學和獨立思考能力,其課程內容突出了農業大學的教育特色,也強調了加強美育和文化素質教育的要求,體現了新時期高等院校對于文化傳承功能的凸顯。

        2.專業教育——夯實專業基礎,開展研究學習

        專業教育課程使學生在修讀過程中獲得本專業學術研究或技術應用的初步知識與經驗,并為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時間和空間。專業教育課程由學科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綜合性實踐教學環節4個部分組成。

        學科基礎課按照基礎性、公共性和學術性原則設置,具有完整規范的知識體系,能夠使學生獲得嚴格的學科基礎訓練。全校各專業按學科大類設植物生產類、動物生產類、生物科學類、資源環境類、經濟管理類、食品工程類、機電工程類、數學及計算機科學類、文學法學類9組基礎課程,為學生提供了學科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工具,充分體現了“厚基礎、寬口徑”的人才培養理念。專業基礎課按照專業學習需求設置,包含了學科導論以及拓寬專業基礎概論課程等,引導和幫助學生盡早了解學科前沿和行業發展,學習專業知識,增強對本學科專業的理解和把握。專業核心課設置體現專業發展要立足于學科,發展于特色,滿足在培養“通才”的基礎上實現學生一技之長的需要。綜合性實踐教學環節重在發揮實踐教學的探究功能,拓寬學生對科學的認識視野與創新思維的空間,培養學生的科學與創新素養,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3.拓展教育——選擇發展方向,滿足差異需求

        拓展教育課程是為滿足學生不同需求而開設的課程,其中設置本專業推薦選修課、其他專業開設的專業教育類課程或國內外聯合培養如“2+2、3+1”的課程。本專業推薦選修課側重本專業知識的交叉跨度、強調專業前沿信息,部分專業課程強調前瞻性,適合本科生和研究生共享,學生通過選修該類課程,進一步鞏固本專業知識。其他專業開設的專業教育類課程或國內外聯合培養如“2+2、3+1”的課程是為培養跨學科專業人才提供的,學生可根據自己需要,自行選修。

        四、突出學生創新能力,強化實踐教學過程

        實踐教學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在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等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為了構建與多元化課程體系相適應的實踐教學體系,遵循“基礎-專業-拓展”的培養路徑,設計了相對獨立的“3+1”多元化實驗訓練體系,全面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培養學生個性發展和創新能力。

        “3+1”的多元化實驗訓練體系中“3”是指依托第一課堂的基礎實驗、專業實驗以及綜合實驗,“1”指主要以第二課堂為補充的創新訓練實踐[2]。(1)基礎實驗。對學生進行實驗室基本功訓練,培養動手操作能力,以驗證實驗為多,部分實驗可采用網絡技術與電子平臺,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培養學生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認真求實的良好實驗習慣。(2)專業實驗。通過專業課實驗,重在訓練學生對實驗結果的分析和改進實驗的能力,為學生科研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打下基礎。在該類實驗中,可以將科研和專業實驗教學有機結合,將科研工作的內容、手段和目的融入實驗教學中,鼓勵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和專業實踐,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綜合實驗。通過開設綜合性、設計性與研究性實驗,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實驗,培養學生實際觀察和思維能力,充分發揮實驗教學的探究功能,拓寬學生對科學的認識視野與創新思維的空間。對選擇學術研究類發展方向的學生,開設圍繞研究型學習的綜合實驗;對選擇復合應用類發展方向的學生,開設圍繞專業與行業的問題性實驗。(4)創新訓練實踐。主要是利用第二課堂進行實踐訓練,培養學生的科學與創新素養,鍛煉自立、合作、創造性地學習和實驗的能力。該類實踐項目主要依托學校的各級、各類科研基地和教師科研實驗室。可將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社會調查研究、學生專題社會實踐活動以及“挑戰杯”等社會競賽性實踐活動融入創新訓練實踐體系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學生成長與發展服務。

        五、促進學生自主提高,增強人才培養彈性

        為了真正實現“以學生為本”,在人才培養體系的設計中,始終堅持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增強培養的彈性,促進學生自主提高。具體實踐中,可采取控制總學分、課程優化、分層教學、輔修專業等多種形式滿足不同基礎、不同發展意向學生的不同需求,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實現因材施教。

        一是嚴格控制總學分,保證學生有較多的機會自主選擇課程,給學生自主學習和發展個人興趣及特長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二是優化課程,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以及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和就業需要,精選和更新教學內容,及時將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成果充實到教學內容中。三是分層教學,鼓勵同一門課程開出不同層次和難度的課程,以滿足不同科類、不同專業學生的需要和選擇。四是構建輔修專業課程體系,供跨學科專業大類的學生選修,學生選修課程學分數達到規定要求,即可申請相應的輔修專業證書,學生遵循“跨專業大類、自主選課學習”基本原則,即學生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和未來的發展方向,自主選擇輔修專業,完成學習。

        除了以上主要措施外,我校還結合轉專業、獎勵學分等現行的教學管理制度,并利用教學管理網絡化技術,進一步延伸了人才培養的柔性和彈性。為學生自主性學習提供了更多機會和更加寬松自由的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 蔣曉玲. 我國法學本科分類教學的設計與實現[J]. 現代教育科學,2010(1):150-153.

        第5篇:采購人才培養計劃范文

        關鍵詞:卓越計劃;培養方案;校企合作;師資隊伍;管理和評價體系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是促進我國由工程教育大國邁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旨在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國家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戰略服務。參與“卓越計劃”的高校是多層次的,包括“985”大學、“211”大學、地方重點建設大學和一般學校等4種不同類型。參與高校在卓越工程師培養方面具有不同的優勢和特長,肩負著不同層次和類型工程人才培養的使命和責任。因此,參與高校尤其是地方普通院校,如何依托行業背景,發揮自身的辦學優勢與特色,制定與辦學定位相適應的“卓越計劃”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值得探索與實踐的。

        河南科技大學的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是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目前下設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軸承設計與制造、液壓傳動與控制4個專業。在50多年的辦學實踐中,該專業依托地域和行業優勢,堅持產學研相結合,形成了自己的辦學優勢與特色。特別是軸承、液壓專業方向,在機械行業有較大的影響力。2011年,該專業被教育部批準為第二批“卓越計劃”試點專業,學校將參與國家“卓越計劃”作為發展的重要契機和重大教學改革工程,全面開始實施試點班的培養工作。

        二、明確優勢和特色,走特色發展之路

        人才培養特色是一所高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人才培養方面所獨有的、優于其他院校的、為社會所認可的優良特性,是該校人才培養質量高低的一個主要標志。“卓越計劃”的實施是為了更好地辦出專業優勢和特色,所以參與高校要立足于自身長年辦學形成的優勢和特色,最大限度地運用好“卓越計劃”的各項政策措施,使參與專業的人才培養優勢和特色在專業培養方案中得到具體體現,進而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得到切實加強和進一步發揮。

        河南科技大學是全國培養軸承技術高級人才的唯一一所高校,“人無我有”,具有明顯的專業特色。目前,軸承專業方向已經培養了5000 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75%以上從事軸承技術、管理與銷售工作。根據初步統計,成為企業技術、管理與銷售骨干的畢業生約占95%,擔任企業中層領導的畢業生約有45%,5%以上的畢業生已經成為企業的高層領導,還有部分畢業生自辦軸承企業,成為有知識、懂技術的私營企業家,也有在國外從事軸承技術研究和國際貿易工作的畢業生。這些校友遍布整個軸承行業,為學校在軸承行業贏得了很好的聲譽,更重要的是為我國軸承工業的發展與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形成了一種行業優勢與辦學特色。所以本項目計劃從2011級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345名同學中,采取學生自由申報和學校選拔相結合的方式,選取40名左右的同學組成“卓越班”,按軸承專業方向進行卓越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與實踐,以期使該專業方向的人才培養優勢和特色更加鮮明。

        三、依托行業背景,加深校企合作深度

        “卓越計劃”的特點之一是企業深度參與培養過程,將企業的參與作為實施該計劃的前提。雖然“卓越計劃”規定了企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職責,但目前還沒有像國外那樣以立法和制定法規來強化企業參與高級技術人才培養相關職責的有關政策,所以參與“卓越計劃”的高校在選擇專業領域和制定專業培養方案時必須注重本校人才培養所具有的行業企業背景。

        洛陽是國家級先進制造業基地,大型企業和科研院所林立,科技力量雄厚,機械工業發達。洛陽軸承集團有限公司、洛陽軸承研究所、洛陽第十設計院均是軸承專業化生產、研究與行業規劃單位,與河南科技大學高級軸承專業人才教育一起,形成了我國軸承行業的技術與教育中心,為實施校企深度合作教育奠定了地域優勢。目前,校企聯合建立了“礦山重型裝備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軸承陳列館”“ENERPAC(美國)超高壓液壓實驗室”“固高科技(深圳)運動控制實驗室”等 7個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和18個穩定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香港白馬軸承有限公司、美國實用動力(上海)有限公司、美國鐵姆肯(上海)有限公司、浙江新昌皮爾軸承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在校設立了專項獎學金。校企聯合的“長大隧道全斷面巖石掘進機掘進技術研究與應用”和“復雜地層特大型豎井鉆機及成井工藝關鍵技術”項目分別于2005年和2009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在“卓越計劃”方面,已與洛陽LYC軸承有限公司、舍弗勒投資有限公司和皮爾軸承有限公司三家簽訂了“卓越計劃”的聯合培養協議。其中,與洛陽LYC軸承有限公司成功申報了“國家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四、轉變人才培養理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卓越計劃”提出了“3+1”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廣義來講,“3+1”人才培養模式是一個打破以課堂教學為中心的教學方式,突出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通過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良性互動,企業由單純的用人單位變為聯合培養單位。狹義來講,“3+1”人才培養模式指校內學習與校外企業學習工作學期總課時分配不小于3∶1,注重的是學以致用,工讀交替、學用相長。

        “卓越計劃”將卓越工程師的培養過程分為校內學習和企業學習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既有明確的分工,又有密切的聯系。校內學習階段主要完成工程基礎教育的任務;企業學習階段主要完成工程職業教育的任務。校內學習階段主要以理論教學為主,輔以基本的實驗和實訓;企業學習階段以實踐教學為主,輔以必要的理論學習。該培養方案實施的主要特點、難點和重點是企業學習階段,因為合作教育的目標是在真實的企業和崗位鍛煉,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企業參與的程度和學習的效果是“卓越計劃”成敗的關鍵。

        河南科技大學結合專業的客觀實際,在“卓越計劃”構筑的宏觀指導框架下,按照培養目標要求,依托簽約的校外工程實踐教育基地和校企共建的聯合實驗室,提出了“校企全程互動”的產學研合作的“3+1”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全程互動”體現在招生計劃、培養方案、理論實踐教學、基地隊伍建設、課程教材建設、科學研究和就業創業等環節的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校企緊密合作,優勢互補,互惠互利,推動人才培養質量的穩步提高和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

        具體來講,構建公共基礎教育、工程基礎教育、專業工程教育、企業工程實踐、課外素質能力拓展的五個層次人才培養課程新體系,著力提高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打破傳統的授課順序,實行2.5年(學校)+0.5年(企業)+0.5年(學校)+0.5年(企業)的教學方式。其中,2.5年(第1~5學期)在校學習公共基礎理論、工程基礎理論;0.5年(第6學期)在企業進行工程認知、生產實習、現場操作及分析、專業工程課程及其課程設計;0.5年(第7學期)再回校學習專業知識拓寬課程,完成全部實踐報告及總結答辯;最后0.5年(第8學期)在企業進行以工程項目設計和綜合應用為主要內容的畢業設計及操作加工實踐,使畢業設計的工程實際項目達到100%。課外素質能力拓展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該模塊設置了4個素質能力學分,重點考核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素質能力學分的獲得途徑為:參加學術講座、自主學習、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學科競賽、工程訓練等活動或參與教師、企業的科研課題并發表學術論文、申請專利等。

        五、校企互動、相互滲透,構建新型的教師隊伍

        構建一支滿足工程人才培養要求的高水平專兼職相結合的教師隊伍是“卓越計劃”成功實施的關鍵。為此,河南科技大學采取以下措施加強“卓越計劃”師資隊伍建設: 派遣中青年教師到企業做科技特派員或實踐進修,提升中青年教師工程能力素養,強化工程背景;鼓勵教師參與科學研究,通過產學研合作,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和工程實踐能力;聘請有豐富工程經歷、扎實理論基礎的高級技師為學校的兼職教授,來校作技術講座,擔任企業學習階段部分課程的教學工作,指導工程實踐和畢業設計。目前,學校聘請了中國隧道集團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王夢恕院士擔任名譽院長,28名企業、科研院所高層管理和技術人員為兼職教授。通過校企雙方互動,相互滲透,形成一支了解社會需求、理論水平高、實踐經驗豐富、熱愛教學工作的高水平專兼職結合的教師隊伍。

        六、改革管理與評價體系,保證教學質量持續提高

        結合“卓越計劃”的實施,進一步完善教學質量評價、監控和管理制度,進一步制定和完善招生、選拔、學籍管理、實踐實習和就業等一系列教學管理制度,為該計劃的實施提供制度保障。學校成立了“卓越計劃”工作領導小組、專家指導委員會、校企聯合培養協作組;學院成立了“卓越計劃”工作小組和教學指導委員會。通過校、院兩級的領導機構負責對試點工作進行全面組織、指導與管理。

        建立校內質量監控體系、社會評價體系、聯合培養單位質量反饋體系“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以學生工程能力評價為主體,建立以課程、實踐、學校導師、企業導師“四位一體”的評價體系。注重對學生的工程能力、組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的評價,將對學生能力的評價作為學生畢業的重要依據。

        七、結束語

        “卓越計劃”從根本上講,是為適應新的時代特點、適應新的發展階段對人才的新要求而進行的工程教育改革和轉型。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模式,必須大膽實踐探索。結合河南科技大學的辦學定位和試點專業形成的自身優勢和特色,依托行業企業背景,探索與實踐“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3+1”人才培養新模式,構建體現承載學生工程素質與工程能力的課程體系,形成一支了解社會需求、教學經驗豐富、熱愛教學工作的高水平專兼職結合的教師隊伍,建立健全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相輔相成的教學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總之,以試點專業為對象,進行全面綜合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更加凸顯專業的優勢與特色,為機械行業培養出更多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高級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培養方案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2).

        [2]汪泓.打造卓越工程師搖籃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J].中國大學教學,2010,(8).

        [3]唐勇奇,黃紹平,劉國繁等.校企合作培養“卓越工程師”[J].教育探索,2010,(12).

        [4]張智鈞.試析高等學校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模式[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2).

        第6篇:采購人才培養計劃范文

        一、高等教育面臨著時代新挑戰

        目前,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以及新科技革命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生存狀態,經濟、社會、環境、安全等新問題層出不窮,海量的知識和數據在網絡上傳播,“大數據”似乎成為繞不開的生存背景,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已經改變且越來越高。面對新的挑戰,除了必須培養巨量的有專門知識和技術的高技能人才,以便為制造業發展提供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我們還必須培養更多的能夠引領科技、文化和思想變革的創新型人才。只有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取得優勢,我們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真正的崛起。引領社會變化的創新型人才必須具有廣闊的知識視野,必須具有超越現有知識規范的想象力和理論構建力。創新型人才一方面必須具有跨越學科知識界限的復合性知識結構,另一方面他們對社會實際進程也具有密切的感知關聯和認識敏感度。可以說,只有具有知識轉移和方法轉移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才能符合時代的需要;只有具有解決復雜而多變的實際問題能力的人才,才能滿足社會快速發展的要求。

        鑒于社會的發展變化,高等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應該有符合時代需要的理念,而現時代的需要就是培養一大批具有使命感、責任感和較高知識素養的創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北京外國語大學作為我國開設外語語種最多(截至2013年,北外共開設了58種外語)、影響力也最大的高等學校,一直是翻譯、外交、外貿、新聞等涉外人才培養的基地。我們應該如何通過教育教學改革,提升我們人才培養的水平和質量呢?顯然,要取得成功,我們不能照搬其他兄弟院校現成的經驗,只能根據北外的歷史傳統和發展現實去自主探索。

        在改革開放之前和改革開放初期,北外的學生在人才市場上是非常有競爭力的。因為在長期封閉的情況下,懂外語且能夠熟練地使用外語的人才本身就是稀缺的人力資源。而熟練地掌握外語在當時的主要目的就是學習國外的“前沿知識”和“先進經驗”,在與外國人交往時我們更多的是在接受信息,是在聆聽、學習、消化、吸收。改革開放30多年之后,許多孩子從牙牙學語或幼兒園階段就開始學習外語,還有許多孩子跟隨到國外從事商務、進修和研究的家長到國外生活并且在國外的學校學習。當這些孩子進入大學時,他們的外語水平已經很高,同時他們還修習了自己的專業。當進入人才市場時,這些外語好同時有特定專業背景的學生肯定更具有競爭力。

        同時,國家對涉外人才的要求也更高了,即隨著中國的國際地位的提高,目前我們在國際交往中不僅是向國外學習,而且還要介紹中國社會發展進程本身,為了國家利益也要闡釋中國的“看法”,以便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和文化軟實力。不僅如此,在國際組織和國際交往中,我們還必須爭取我們的話語權。要想有話語權,不僅是語言能力,還需要有足夠的知識視野和思想。這樣一來,僅僅外語好似乎已經不能適應社會對高級涉外人才的需要了。在新的條件下,不僅涉外人才外語要好,還需要他們有特定的技能、專業知識和戰略思考能力。

        還有,過去我們對外交流主要是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現在我們的經濟、文化交流越來越成為全方位的工作。作為第二大經濟體,我們的經濟觸角已經遍及世界各地。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能只掌握英、法、德、日等語種,我們必須培養一批掌握亞非拉各主要語種的人才。因為當我們的企業走出去,碰到的法律和政策文件不能僅靠英語,還要掌握當地語言。當地語言表達的法律條文更能夠反映本土法規和政策的文化人類學的根基。更重要的是,利用當地語言可以與社區居民進行更加微妙和真誠的交流與溝通,這容易建立信賴的社區關系,從而幫助企業在當地的發展。這是我們發展非通用語言的時代背景。

        二、大學必須基于時代變化不斷進行改革

        基于時代的變化,北外的教育教學改革,必須基于大學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教學改革。所謂培養創新型人才,實際上就是國家發展所需要的精英教育——培養未來社會的領導者,即社會發展、文明進步的引領者(leaders)。國家在經濟、文化、工業、教育、科技、金融、產業等方面的發展,有賴于人才素質的提高。對于一個國家來說,精英人才的知識、能力、責任、視野,往往決定了這個國家發展的可能性。在全球化進程日益加深的背景下,為了中國的發展與進步,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和文化軟實力,北外應該培養更多的高水平復語型、復合型的涉外人才。

        (1)要培養高水平復語型、復合型涉外人才,就必須不斷進行學科調整,建立相應的教學科研的學術組織。近年來,我們結合外語實用人才的培養,逐漸孕育發展出國際商學院、國際關系學院、法學院,也發展了新聞專業和計算機專業,其目的就是為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創造學術環境和知識氛圍。高級涉外人才不僅要有很好的外語,同時也必須在本土文化和語言方面有較高的造詣,所以北外也建設了一個很有特色的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我們絕不能盲目地發展專業,我們的專業必須是服從復語型、復合型涉外人才培養的目的。

        復語型人才的培養是要學生在有限的學習階段掌握更多的語種。為了有效地整合學生的學習時間,我們必須有效地安排教學計劃。而有效地安排教學計劃,就必須對過去相對封閉的學科體系和狹窄的學術組織進行綜合性改造。我們現在已經組建了“亞非語種群專業建設平臺”、“歐盟語言文化教學研究平臺”,開展對全球多語言教學與研究,培養跨文化交流高級專門人才。但是,院系之間長期形成的壁壘并不是那么容易打破。要真正進行復語型人才的培養,可能還要重組基層學術組織。譬如,如果把拉丁語系的語種(如拉丁語、意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整合為拉丁語言文化學院,這顯然有利于學習拉丁語系的學生在相近的語種中進行知識學習的遷移,使他們掌握語言的生成規律,獲得更多的語言能力。同樣地,把俄羅斯語、烏克蘭語、白俄羅斯語等語種加以整合,組建斯拉夫語言文化學院,那顯然便于學習斯拉夫語種的學生獲得更多學習其他斯拉夫語種的可能性。單一語種的院系,特別是較小的語種,既不利于教師的知識視野的擴展和研究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學生的學識增長。為了高水平復語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必須重組目前相對學科狹窄和人員較少的學術組織,使其變得適應學科交叉和易于不同學科之間的互動。

        重組的學術組織,應該是發揮校、院、系三級的各自優勢。學校更多進行宏觀規劃與管理,為院系發展提供制度和物質保障。學院謀劃本學科群的發展方向和凝練學科特色,組織跨學科的教學科研活動。系一級主要是安排和落實本學科人才培養的教學計劃。而管理的重心應該向學院一級傾斜,以激活基層學術組織的活力。

        (2)要培養高水平復語型、復合型涉外人才,學校就必須建立一支知識視野開闊且具有創造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同時還要有一支敬業高效的輔員工隊伍,以支撐學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引領活動的展開。大學的存在是為了學生的學習,因此我們必須首先建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在這里,有以下幾個結構問題:

        一是教師和學生的數量比。如果教師太少,學生的學習不可能得到有效的關注。如果教師太多,學校的辦學效率和可持續發展就會受到影響。不是教師無限多,教學效果就一定好。經驗告訴我們,當出現人浮于事的現象時,所有人的工作熱情都會打折扣。因此,我們必須在辦學效益和教育效果之間尋找最佳的平衡點。

        二是教師和行政、教輔、后勤人員的數量比。沒有一定數量的行政、教輔、后勤人員,就無法支撐學校的教學科研等活動,但是如果行政、教輔、后勤人員太多,不僅會影響到辦學效率和可持續發展,而且對學校的學術氛圍也會產生不利影響,就難以改變行政化的狀況。從2011年,全國普通學校教職工人數較2002年增長了81.21萬人,漲幅為58.3%。專任教師增加68.52萬人,占學校教職工比例由47.4%升至63.2%,這就是說隊伍結構得到合理的優化。在這個方面,北外還有很大差距,2012年專任教師占學校教職工比例只有48.59%。不過,這也說明我們仍然有很大空間通過優化結構提升教學科研的能量。2013年,我們專任教師占學校教職工比例已經達到51%。

        三是建立適合學校特色的政治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問題。在當前形勢下,建立一支以專職為骨干、以兼職為主,思想堅定且能夠與學生專業學習相結合的學生工作隊伍,是關系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問題。尤其是在北外,有眾多的小語種教學任務,可是由于小語種招生人數少,且往往多年間隔招生,因此,小語種的教師工作量并不飽滿,他們完全可以有精力輪流擔任輔導員和班主任。這既有利于教師對學生各方面情況的了解,同時他們與學生之間也可以有更多的共同語言,可以在日常教學中就進行立德樹人的活動,這就可以更好地落實既教書又育人的理念。另外,理論課教師也應該成為輔導員隊伍的一部分。他們與學生密切接觸,會有利于他們掌握學生的實際思想動向,從而能夠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把選拔優秀青年教師做輔導員作為重點工作來抓。

        四是教師隊伍也有一個結構優化的問題。譬如,學歷、學緣、年齡、職稱結構等等。在學歷方面應該逐漸提高入職門檻,更多地直接引進高學歷的人才,鼓勵現有青年教師攻讀博士學位,以便形成有較高學術追求的教師隊伍。從學緣的角度看,應該鼓勵引進更多國外、外校的優秀人才,以便形成有利于創新的多元學術氛圍。應該鼓勵部分外國語言文學的教師去國外、外校讀經濟、法律、歷史、文化、哲學等學科的學位,以便形成知識視野復合型的教師隊伍。

        (3)要培養高水平復語型、復合型涉外人才,就必須把以教師的教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模式轉向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這就是說,學校應該更多地從學生學習的視角去考慮問題,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組織和安排教學。是以教師的教為中心還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不同的理念就會有不同的教學安排、內容和方法,也會有不同的效果。在教學活動中,我們不能簡單地沿襲過去的經驗,而應該在原有經驗基礎上進一步總結提高,以適應社會需要和學習環境的變化。我們過去的學習方法有些依然有用,有些可能已經無效,有些有效的方法也需要根據變化的條件加以改變。

        就學生的學習方式而言,也要倡導研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所謂研究性學習,就是將學習從對已有結論的記憶轉變為發現新知識和新闡釋的過程,在學習中獲得學習的動力和方法,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出結論。所謂合作性學習,就是師生或同學一起進行研究性和探索性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分工協作,通過相互激勵實現共同提高。所謂實踐性學習,就是在實踐活動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構建知識,鼓勵學生特別是研究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通過在真實的世界中了解現實,提高應對問題的能力。

        (4)要培養高水平復語型、復合型涉外人才,就必須凝練自己的學科特色。一所學校沒有自己的學科特色,也就無法形成自己的比較優勢,也就沒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北外的優勢過去是外國語言文學的教學,現在也是外國語言文學的教學,將來還將是外國語言文學的教學。如果有變化,那么首先就是量的擴張,這并不是規模的擴張,而是教授語種數量的有計劃擴大,以便配合國家全球發展戰略的需要。北外計劃到2020年將外語語種增加到70種,從而基本滿足國家走出去戰略的需要。

        當然,變化更多地將是質的變化,這主要是高水平復語型、復合型的涉外人才的培養規格定位。所謂復語型人才,不僅意味著掌握外語的數量增加,而且是跨文化視野的形成和擴大。所謂復合型人才,不僅意味著所掌握的知識面的擴大,而且是跨學科視野的拓展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提升。

        我們發展一些專業,除了為復合型人才培養創造知識環境和文化氛圍,同時還希望這些專業必須辦出自己涉外性的特色。以外語類教學為主且培養外向型人才的一所學校,國際化肯定是其基本特色。外語好是所有專業學生所必須的。盡管北外有漢語言文學學院,但它與其他學校的漢語言文化學院不同。我們的中文專業的學生學外語的課程要占到相當大的比例,他們在漢語言文學方面肯定競爭不過北大、北師大等高校,但是外語要比其他學校強,我們的外語課程占的比例大。又如,我們有國際商學院,經濟知識金融這些專業肯定比不過北大、人大等,但是我們學生的外語應該占有優勢,我們國際商學院的課程中也是外語占了很大的比例。我們就是用這種錯位理念來培養涉外人才的。新聞也是如此,北外的新聞專業不能跟人大、清華的新聞專業比,但是我們的外語應該是強項。我們的法學院就應該培養國際法方面的人才,比如在國際上知識產權法就是發展特別快且國際化程度高的領域,那么我們就在這個方面發展,這就是我們法學院的特色。與其他學校相比,北外的專業特色就是國際化,它本身就應該是國際化的。國際化就是北外存在的最大理由和最大價值之所在。

        三、處理好改革發展中的幾個關系

        在學校改革發展的過程中,有許多復雜的問題相互纏繞在一起,因此我們必須有足夠的勇氣和耐心來面對問題,必須有足夠的細心和智慧來梳理問題,必須有足夠的激情和辦法解決問題。

        首先是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我們處在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大學必須不斷調整學科才能滿足社會越來越高的要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能有絲毫的懈怠,否則我們就會落后于時代。我們的改革必須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和學校發展的實際,不能盲目地行動。由此看來,實事求是、穩步推進、務求實效就應該成為我們的工作原則。我們絕不能為改革而改革,改革是為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外語教學的確有自身的特點、規律和要求,不尊重這些特點、規律和要求是不行的。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學習條件的變化外語教學的特點、規律和要求也會出現一些變化,也會產生一些新的特征。看不到這些新變化和新特征,同樣也是不行的。比如,在數字和網絡條件下,學生在網絡上就可以了解許多信息,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能要從傳授知識更多地轉向引導學生批判地分析知識,通過解構和重構訓練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現在,全球交往越來越廣泛,外語不僅是某種語言工具,而且是特定的社會和文化存在。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不僅要教語言,而且要教語言所承載的特定社會和文化存在。在這方面,北外的英語學院、亞非學院、德語系等單位已經有很好的嘗試,積累了許多改革的實際經驗。但是,這些探索仍然是局部的,而不是綜合性的改革,沒有進行體制性的改造。我們必須通過學科調整和學術組織的改造,來鞏固教育教學改革的成果。今后幾年,我們將在這方面作進一步的探索。

        第7篇:采購人才培養計劃范文

        關鍵詞:汽車電子;車輛工程;課程體系;專業定位

        作者簡介:姚嘉凌(1976-),男,湖南長沙人,南京林業大學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系主任,副教授。(江蘇?南京?210037)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京林業大學高等教育研究課題資助項目(課題編號:2009C28)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23-0019-02

        當前,我國汽車工業正處在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需要大量車輛工程的專業人才,汽車電子作為一個新興的行業也急需專門的人才。近年來,全國已有幾所高校開設了汽車電子專業方向的本科專業,總體的目標是:希望培養既懂車輛專業知識又懂電子技術和相關控制理論的復合型人才,但每所高校的側重點不同。南京林業大學從2009年開始招收汽車電子專業方向的本科生,經過論證和研討,確立了自己的專業定位、培養目標、培養方案。本文就這個專業方向的開設必要性、專業定位及課程體系發表一點個人的看法。

        一、車輛工程(汽車電子方向)的專業定位

        1.我國汽車行業發展的形勢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09年至2011年中國汽車產銷量連續三年居世界第一,2011年的產銷分別為1841.89萬輛和1850.51萬輛。

        雖然產銷量保持了世界第一,但在提升自主品牌競爭力和創新能力方面,中國的汽車產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1]中國的自主品牌競爭力很弱,轎車中只有很少的幾款車是國內自主開發的自有品牌,即使是號稱“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民族品牌”轎車,其中不少的發動機還有外國品牌的血緣。可以說當今中國汽車市場上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跨國汽車巨頭之間的競爭。中國汽車產業只是在具體的數字上保持世界汽車產銷第一的外貌,是一個汽車的制造大國,是一個汽車的消費大國,不是一個汽車的民族品牌大國。并且,外資拿走巨額利潤。由于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每生產一臺合資品牌汽車都要向別人繳納一筆技術轉讓費用,大量的利潤流進了別人的腰包。附加值較高的汽車零部件基本上都由外資控制,如高壓共軌/汽油直噴、自動變速箱、電控懸架、ECU電腦等關鍵部件都需進口,70%的利潤由外方拿走,而附加值較高的汽車零部件的關鍵是汽車電子技術。

        另外,在汽車保有量方面。美國是世界汽車保有量最多的國家,截至2009年底大約有2.46億輛,每千人汽車保有量高達820輛,汽車普及率為82%。日本、德國、法國、英國、加拿大、比利時、荷蘭等西方發達國家,汽車保有量都在50%以上。全世界千人平均保有量為120輛,而中國的千人汽車保有量只有40輛,汽車普及率不到5%。如果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內,中國能在每千人的汽車保有量上接近或超過世界平均水平,那么,中國汽車的年產銷量將超過5000萬輛。可見,中國的汽車工業還處在上升期,是個朝陽產業。[2]

        2.車輛工程專業發展的現狀

        我國汽車工業的持續快速發展,特別是越來越多的汽車生產企業意識到掌握核心技術的知識產權才是企業生存的根本,開始實施由勞動密集為主體特征的生產模式向技術密集型和科技創新型轉變,車輛工程本科專業人才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狀態。據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的數據表明,從2004年到2011年,車輛工程本科專業始終保持著90%以上的一次就業率。

        從對人才的需求看,我國汽車工業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以前,只有幾個單一的品牌,主要為商用車,對汽車類人才需求少;第二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到2000年,合資企業、民營企業增加,各種品牌轎車大量涌現,特別是后期,對車輛工程的人才需求劇增,但大多從事簡單的設計或外形模仿工作;第三階段是近10年開始的,隨著自主品牌的主機廠以及零部件企業的大量出現,企業對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高附加值的零部件日益重視,開始進行整車和零部件的設計和研發。全國設立車輛工程專業(或近似專業)的高校,1996年以前有30余所,1997年有80多所,目前已達160多所。傳統的車輛工程專業的概念是汽車設計,側重零部件、整車機械和外形的設計、試驗,而針對汽車電子設計的高校沒有幾家。

        近些年,汽車電子相關的零部件企業和整機廠對電子類的畢業生需求量很大,特別是既懂電子技術又懂汽車的人才。例如,同濟大學車輛工程專業下設汽車設計、發動機設計、汽車電子、汽車貿易等6個專業方向,汽車電子方向是招生和就業最好的,而且還供不應求。目前,國內汽車相關院校有車輛工程專業的都相繼設立了汽車電子方向或車輛電子方向,如同濟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西華大學、南京工程學院。沒有單獨設立汽車電子方向的高校也在車輛工程專業中加強了電子類課程,如清華大學、吉林大學等。可見汽車電子在車輛工程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加強汽車電子方向的建設也勢在必行。

        3.汽車電子的內涵

        隨著汽車和汽車電子技術的發展,數字技術、信息網絡技術在汽車上逐步應用,汽車電子的概念不斷延伸到新的層面。現代汽車電子已經成為由基礎技術層、電控系統層和人車環境交互層所組成;是面向汽車而集電控技術、信息、網絡技術和汽車技術于一體的平臺。

        汽車電子具體包含以下方面:儀表通信,如電子油耗表、大型電子化薄式儀表盤、多路信息傳輸等;發動機及傳動系,如電子點火、電子控制動力轉向等;安全方面,如電子防抱制動控制、電子主動懸架控制、故障預警提示系統等;舒適性方面,如空調自動控制、行駛路線最優化選擇控制等。另外,汽車電子在智能交通和新能源汽車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8篇:采購人才培養計劃范文

        關鍵詞:本科教育;電子信息類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人才培養計劃

        隨著國家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人才供給與需求關系的深刻變化,面對經濟結構深刻調整、產業升級加快步伐、社會文化建設不斷推進特別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畢業生能力素質與用人單位的要求、畢業生就業觀念、畢業生未來發展能力等問題日益突顯,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構建適應生產服務一線緊缺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機制,成了地方高校迫在眉睫的大事。人才培養計劃是人才培養的落實方案,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上層建筑,是人才培養目的和培育要求的具體手段,是完成專業培養目標的關鍵。怎樣依據人才培養目的和規范要求,科學設計教學內容與課程內容系統,完成人才培養計劃的整合,是打造轉型形勢下地方本科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內容。

        一、電子信息類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計劃的建設要求

        (一)秉持知識、能力、素質和諧推進的要求。加強授知前提下,增強學生獲知、提問、析問、答問水平的培育。著重開拓基礎教育內容,改進教育內涵太窄、太專特質,增強含自然人文科學在內的基礎知識、理論、技能的教育和基本素質的培育。

        (二)秉持整合的要求。依電子信息類專業培養目的與學制的需要,統籌全局,科學整合基礎和專業、課內和課外、理論和實踐、主科和支科、教和學等諸關系,清晰各自目的與功能,把握它們間的主次與聯系,確立科學的時間權重。重視學科融合,適當調配,整合課程,精求綜合。推陳出新,重視優合。

        (三)秉持統一性與多樣性相聯系的要求。教學計劃須把共性和個性、統一性和多樣性聯系起來,反映電子信息類專業的特點與能力。以學生為本,就學生差異引發對教學要求的差別,編排模塊化的知識構架與彈性的課程安排,對相關課程推行層級教學。適當減必修課、增選修課。提高學生的主動性與創新性,促成學生全面發展、個性完善。

        二、打造電子信息類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計劃的科學途徑

        電子信息類專業培養目標和培育要求是確定培育計劃的開始站。應用水平的培育是轉型形勢下地方本科院校確定培育計劃的主軸,依該主軸打造整合的,集“授知、育能與提質”三位于一體的課程內容系統、教學計劃,是確定培育計劃的最終目標。我們要圓此目標,就必須打造以下5 個科學途徑:

        (一)依照一級該學科專業的培育目的和培育要求,依照近來對用人單位的務實查詢,對該學科專業畢業生必須要的知識、能力、素質開展廣泛思辨,即開展學科知識要求思辨、專業技能要求思辨、綜合素質要求思辨。

        (二)依照對畢業生必須要的知識、能力、素質的思辨,根據“集授知、育能與提質于一體”的主軸,推出課程內容系統的基本構架。該設置啥課程,該含啥教學內容,該安排啥實踐性教學環節,都要有個基本構架的方案,清楚主干課程和主干實踐性教學內容。

        (三)依照整合要求,理順課程內容系統的基本構架,依一級學科或二級學科打造學科基礎課平臺。學科基礎課平臺需開拓鞏固,所以須依課程內容系統整合目的,打通在該學科下的若干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優選內容,并整合學科基礎課,建設整合的學科基礎課平臺。同時,打造公共基礎課平臺和專業方向課平臺上的若干個專業方向模塊。

        (四)依照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和諧進行的要求,橫向貫穿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縱向促成三個密切聯系、一起并行的教學內容系統,即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與素質拓展的內容系統。

        (五)根據課程的縱向構架編排教學進程表,且配置學時和學分,最終成就教學計劃。

        三、以技術技能水平培育為主軸打造課程體系

        傳統本科人才的培育內容系統常依學科體系建設,重視厚實的學科理論根基、寬厚的專業口徑,一般注重基礎知識教育和深奧理論的教授,忽略實踐能力的培育,對實踐教學內容系統就缺少深層的考慮與體系的建設。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特征,需要統籌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目的要求,以水平培育做主軸,打造既獨立又一體的人才培養體系。

        (一)建設理論教學內容系統

        電子信息類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在知識組成上必須要有寬厚知識、扎實基礎、強實踐力的特征,所以要求努力整合理論課程,突顯理論教學的實踐性,打造目的清晰、邏輯嚴密的平臺和聯系模塊化的理論教學內容系統。在建設理論教學內容系統的過程里,要對教學內容與課程內容系統進行改革,重視基礎、專業平臺的建設,在課程架構上慢慢促成“基礎+專業”的平臺化結構、“專業方向課程+跨專業任選課程”的模塊化縱向化的培育系統,推進人才的基本規格與多樣化、個性化前進,讓學生加強了對社會的適應。

        依人才培養目的與樣式需要,改革傳統的按學科范疇安排課程的做法,努力整合課程與學生全局知識架構的計劃。在全局計劃出學生要把握的知識點與能力提升的需要后,從實際出發,就各課程開展主動剪裁、整合與內容的翻新,計劃、組織且建設嶄新的課程,打造較為完善、系統的理論教學內容系統,相應給實踐教學預留足夠的學分學時。以電子信息類專業的主干課程為中心,把課程分成幾個課程組,清楚課程組在人才培養計劃全局中的地位、功能和它同其他課程組的關系。經對組內課程內容的精選、重組與豐富,使所有課程組的教學內容全部強化,提高教學質量和形成專業特色。根據類設計學科基礎模塊,打造一致的公共基礎平臺與技術基礎平臺。要完備思考社會對人才的各項的需要,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設置利于學生自由選擇的文化素養與職業技能系統課程,許可跨專業的其他專業課成為公選課,使學生的個性發展時空更大,奠定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相應的考慮該專業特征,推行分層與分類教學。

        除所規定的專業主干課為必修課程外,須加一些有行業應用技術內容,同專業主干課程相融合的下游技術的模塊化專業課程,使學生能將行業要求作主軸,把所學的知識相串聯,為綜合技能的建設供給較好的系統理論知識與技術原理。

        (二)建設實踐教學內容系統

        根據電子信息類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多層次、多元化的水平需要,要求打造分層教學、分類計劃、分步落實、獨立設計選修和必修相統一的實踐教學內容系統。考慮社會對人才創新、創業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需求,打造自課堂內系統的、全方位的實踐技能培訓,至課堂外自選的開放實驗、打通校內學習全過程的專業素質拓展培訓與校外實習相聯系的培育內容系統。考慮社會對專業人才動手能力的需要,和諧實驗內容,敲定對應的基礎實踐技術系統、專業實踐技術系統與模塊實踐技術系統等內容,裁減證實性實驗權重,加強設計性、綜合性實驗內容的成分。證實性實驗同相關理論課保持緊密關系;獨立設置的實驗課程須表現技能的綜合訓練需要,表現實驗課的階段需要。需突顯各階段的能力培育重心,證實性實驗培育學生的實驗基本操作能力,綜合性實驗培育學生的綜合能力,設計性實驗培育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為培育個性化,在確定實驗課程性質時,可將本專業需把握的知識點確定為必修實踐;技能拓展性實踐或次技能點實踐,設為選做實踐,給學生自選,供學生個性化前進時空。用基礎性和先進性、綜合性和設計性相統一的原則,淘汰一些老課程內容系統內的證實性經典實驗,改善、整合成綜合性或設計性實驗,讓學生深入認識實驗原理、方法,解決、處置實驗中可能曝露的問題,提升分析困難與解決困難的水平,加強學生的拓新水平、技術研發水平的培育。

        就實驗教學的方法,須重視因果式指引與成果型培訓,激勵學生的成功感,激勵學生專業學習興趣和鉆研的上進心。這是主動學習性格和研究氣氛養成的正能量。

        (三)建設素質拓展內容系統

        電子信息類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非“狹窄于技術”的工匠,卻需有良好的綜合素養。所以除理論教學系統、實踐教學系統外,還需打造素質拓展系統。要拓展的素質,含有利于提升學生專業技能、技術創新的專業素質,和適合社會前進的綜合水平、精神面貌與身心情操。須把規范化的素養拓展追求當作學生全面前進的工具,重視人文教育對學生健全人格培養的功效,重視科學精神的啟迪對成人、成才、成功精神的熏陶。所以,把素養拓展置入人才培養計劃,是電子信息類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保證的一個重要因素。

        素質拓展內容系統含社會綜合能力的培訓與專業外延的培訓。須促成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良性融匯,推行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和課內教學的融合,規范與增強課外教育管理事業。校內素質拓展培訓,可同科研工作相統一。考慮專業特征,推行大學生科研培訓計劃,激勵學生踴躍參加科研與拓新行動,以培育學生的科學素質。學生經參加老師的科研項目構思、設計和實施,提升知識運用水平,達到初級的科研水平。激勵和組織學生參加數學建模等比賽,參與各類專業證書教育、各類專項訓練,以提高學生素養、獲取技能。可結合學生社團工作,經組織學生參與各種科技、文化活動,使學生的社交能力、協作精神得到提高。

        素質拓展系統化,含一定的必修、強制內涵。素質拓展用學分模式納入教學方案,學生只有獲取對應的專業素質拓展學分、綜合素質拓展學分才能畢業,只有獲取對應學分需要才有評獎等資格。學生用項目方式申請素養拓展內容,通過審批,確立項目學分。學生依設計符合培訓需要時,可獲取對應學分。

        綜上所述,以能力培育為主軸的三大教學內容系統的全局打造,是培育知識、能力、素養和諧與共的高素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內在需要。轉型形勢下地方本科院校要結合自己的特色,持續整合人才培養計劃,務實推進因材施教與激勵學生個性完善,為社會培育高素質的電子信息類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夏建國.技術本科教育概論[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130.

        [2] 特約記者.技術本科:一種高等教育辦學新定位--來自上海電機學院的報告[J].教育發展研究.2006(9A):46-49.

        [3] 楊科舉.技術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

        [4] 陳飛.技術本科卓越工程師培養的生態體系[J].職業技術教育.2011,32(13):32-35.

        第9篇:采購人才培養計劃范文

        Abstract: Lean management 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optimizing global manufacturing operations and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performance. Supply chain is an advanced form of logistic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the face shortage of talent, hard training, can not meet the actual needs of enterprises of the market environment, the paper proposes the introduction of lean management philosophy, a clea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goals, to in addition to training in the process of "no value added " aspect of the teaching models and curriculum system for recycling, improving talent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apacity.

        關鍵詞: 精益管理;供應鏈管理;職業能力;崗位職責

        Key words: lean management;supply chain management;professional competence;responsibility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8-0178-02

        0 引言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劇,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普遍開始對內進行供應鏈優化,對外實施上下游供應鏈整合。復合型的知識結構,應用型的技能水平及國際化的專業視野、理念是供應鏈管理人才的基本特征.職業能力強的供應鏈管理人才的缺乏日漸成為企業發展與創新的約束。由此也對高校的人才培養提出嚴俊的挑戰。傳統僵化的教育模式在科技創新,經濟轉型的背景下,隨著新技術的大量應用,同樣面臨轉型升級的需求。

        長期用于制造業運營優化的精益(lean)管理是一套系統的業務改進方法,理念來源于美國的IE(Industry Engineering工業工程),豐田精益的構建與實踐者大野耐一根據日本的具體特點:資源匱乏與市場容量小,將一門純粹的“邊緣技術”演變成一個系統完整,邏輯清晰的制造系統模型-精益生產,其核心是“消除浪費和無效”。實現“更好的質量,更快的響應速度,更大的柔性,更高的客戶價值”,達到擴大市場份額,最大化企業盈余的目標。職業教育中引入精益理念,對教育成本的優化,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1 精益理念的供應鏈管理人才職業能力培養體系的內涵

        精益理念的起點是研究并定位市場需求的產品或服務,用科學的系統方法或工具如:Kano分析、魚骨圖、流程圖分析、價值流分析等,識別并去除生產或服務過程中的無增值流程,精益求精,建立高效的流程體系,提供“達到并超越客戶需求的產品或服務”。對于企業需求的具有較強職業能力的供應鏈管理人才培養,同樣首先定位供應鏈管理專業的“職業能力”。職業能力是指職業所需的專業能力如ERP應用、物料計劃編制、供應商管理能力等;和非專業能力如學習能力、溝通協調能力、信息處理能力等,是人才當前就業和終身發展所需的能力。職業能力的培養具有漸進性、可塑性、及非均衡性,其界定標準以需求市場的企業要求為依據。精益的供應鏈管理人才職業能力培養體系是在確定目標職業能力的前提下,尋找最佳途徑,對傳統的培養方式進行“瘦身”,建立最優化的課程體系及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出企業要求的高端供應鏈管理人才。

        2 精益理念的供應鏈管理人才職業能力培養體系的實證研究

        2.1 精益課程體系建立 由于蘇州區域經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以蘇州人才需求為例說明供應鏈管理職業能力的定位及相應的課程體系。

        調查以“蘇州人才網”“蘇州工業園區人力資源網”檢索關鍵詞“貿易/物流/采購/運輸/供應鏈”工作地點:蘇州;搜索時間2010.1-2010.12;涉及供應鏈管理崗位有:計劃員(主)生產計劃員/物料計劃員/物控)、采購員/采購工程師、進出口專員、關務、關務助理、倉管員、倉庫助理、倉庫主管、供應鏈整合專員,同時對比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10.8對蘇州51家企業,2個大型人力資源公司及物流協會的實地走訪,將供應鏈管理專業面向的基層崗位群歸納總結成四類,計劃員、采購員、倉管員、關務,以其中2個崗位群:計劃員、采購員為例,企業要求如表1。

        以上的崗位描述表明目標市場對供應鏈管理人才職業能力的要求水平。運用精益理念的目標定位方法中的Kano分析、流程圖分析等工具,對任職要求和崗位職責進行細分,得出職業能力。通常任職要求對應人才的非專業能力考核如:英文溝通、計算機信息處理、忍耐力等,由企業的人事部門進行審查;崗位職責對應人才的專業能力要求,由企業用人部門如供應鏈部門或物流部門進行專業測試,決定人才的錄用。以上述崗位群中的第一個職責為例分析如下表2。

        根據職業能力細化找出對應的典型工作項目,運用教學規律把工作項目改造成教學項目。例如針對以上計劃員的第一條崗位職責,開設ERP實訓課程(MRP計劃編制項目等),教學項目圍繞職業能力細化后的三個要求而設定,由此ERP實訓課程基本能涵蓋計劃員的第一個崗位職責。以此類推,可以得到每個崗位群對應的課程系列,四個崗位群的課程系列合在一起整合優化后就形成供應鏈管理專業的精益課程體系,實現對原來課程體系的“瘦身”及與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的無縫對接。精益課程體系通過教學項目實施,完成知識學習、能力訓練和素能提升,其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各自承擔職業能力培養模塊。

        2.2 精益課程體系的創新價值

        2.2.1 課程內容的即時性 目標市場的需求隨著企業的不同時期,不同環境會有變化,以上的崗位職責亦會有相應的調整。依據精益理念的職業能力細化的具體項目,其特征是即時性。精益的課程體系須以實踐性強、更新快為原則,分層次、遞進式地安排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程、實訓課程等。脫離實際,多年不變的課程體系只能造成資源浪費。

        對于基礎課程,通常偏重于綜合素質的培養,按以上任職要求分析,供應鏈管理專業應加大英語應用型課程和計算機應用型課程的開設;溝通技巧,商務談判,團隊合作等這些目標市場要求的素能在基礎選修課程中要得到充分的訓練。對于專業課程,注重供應鏈管理的專業技能培養,如ERP實訓、采購與庫存管理、進出口實務等,加大實踐型或研討型的課程比例,形成學生在實踐中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和思維能力,從而提高職業能力。

        2.2.2 課程體系的靈活性 供應鏈管理的不同崗位群其任職要求和崗位職責之間有較大的差異,其對應的專業課程特點明顯,如計劃崗位群,通常要求對數字敏感度高、信息處理能力強等素能;采購崗位群則要求談判能力突出、溝通協調能力強等特質。建立精益“課程超市”體系,加大選修課程的開設,一方面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完善知識結構,拓寬專業視野。另一方面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選擇不同的課程系列,能充分發揮學生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找到適合自特質的供應鏈管理課程。

        由于不同行業供應鏈管理的方法、技術有差異,精益“課程超市”體系還應加大前沿性專題講座課程,使學生獲得最新的信息,引領學生分析研究不同行業的要求,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發展都有深遠的意義。

        3 精益理念的供應鏈管理人才職業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

        精益人才培養方案要及時區別澄清企業的真實的職業能力需求,建立高效的人才培養體系,去除其中的“無增值”環節,與時俱進,實現與企業的四個對接。

        3.1 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對接企業供應鏈管理崗位群 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企業的經營方式、管理模式可能都會發生變化。企業供應鏈管理崗位群及其職責要求也會有相應的變化,根據崗位群的核心職業能力要求,及時將行業內用到的先進的管理方法,技術要求如供應鏈Shingo風險防范與控制、高級排產(APS)等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中。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調整過程中,突出對學生職業素質、專業技能、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教學方法著眼于開展問題式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探究式學習(Inquiry-Based Learning)和體驗式學習(Experiential-Based Learning)等3種實踐性人才培養的教學方式。

        3.2 師資隊伍建設對接企業供應鏈管理的基層技術管理人員供應鏈管理的職業能力將直接決定企業的采購成本、庫存成本、進出口運輸成本,計劃排產職能也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生產效率,即所謂的人工成本,這些成本都對企業的盈虧(P&L)起到關鍵的作用。由此企業對供應鏈管理人才的提出較高要求,教師下企業頂崗實習的難度也變大。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對專業教師提出“一師一企”實踐制度要求,即每個專業教師綁定一家專業相關企業,定期座談匯報,從日常交流中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同時高年級學生實行“雙導師”制。引進企業基層技術管理人員,建立兼職師資庫,對聘用的兼職教師,配備一名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進行一對一幫帶,組織兼職教師參加學院教學業務培訓班,提升其教學能力。通過幫帶、培訓,使之獲得學院頒發的“兼職教師教學資格證書”,都是提升師資素質的途徑。

        3.3 實訓基地的建設對接供應鏈管理的現場工作環境 實訓基地建設圍繞課程體系及對應的崗位能力進行。精益的實訓室細化各種供應鏈管理的職業能力,一方面將完全按“企中校”即完全模擬“供應鏈企業”的運營及各個崗位職責的劃分,對報關、倉儲等方向學生分角色進行培養,另一方面,按“校中企”方式,模擬制造業的“物流/供應鏈部門”運營的各項工作任務,對采購、計劃等崗位群的核心職業能力進行集中培訓。實訓教師為有企業工作經驗的專職或企業兼職教師作為實訓指導教師,教學內容圍繞上例職業能力細化后的具體工作任務來進行項目化課程設計。對接企業的現場工作環境,真正達到學生在工作過程中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工作的實踐性教學目的,最大化實訓基地的績效,讓學生在校內成為具有供應鏈管理“工作經驗”的“準員工”。

        3.4 專業文化的建設對接企業現場管理文化 能否盡快融入企業文化是供應鏈管理人才職業能力的一個重要體現。企業的現場管理文化包括管理文化、現場文化、制度文化等。對接企業的管理文化,就是養成學生嚴格的守時、嚴謹、細致、認真、吃苦耐勞的工作作風;對接企業的現場文化,就是廣泛開展6S管理,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服務意識和工作責任感、團隊合作精神等;對接企業的制度文化,就是嚴格執行企業運營中的各項規章制度,嚴格要求按照企業的作業流程進行操作,如供應商評估流程、盤點流程等。此外,供應鏈管理的國際化特征明顯,供應鏈管理人才要求能適應復雜,緊密及快速的全球運作形式,了解并融入其他文化,進行跨國跨民族的交流,有效地在多國團隊多元文化的企業環境中工作。

        參考文獻:

        [1]李中華,姚和芳.打造職教集團平臺 力促院校內涵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2011,(5).

        [2]王桂敏,王大超.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多維路徑:基于課堂平臺視角[J].現代教育管理,2011,(2).

        [3]森尼爾?喬普瑞,彼得?梅因德爾.供應鏈管理-戰略,規劃與運營[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02.

        [4]林進輝,鄂曉.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重在理念與機制[J].人民教育,2010,(21).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免费在线视频 | 日韩a∨中文字幕在线电影吧 | 性开放网站在线网站在线 | 亚洲9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色综合久综合久久综合久鬼88 | 午夜福利国产小视频在线 |